工业创新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0:25

工业创新发展篇1

一、工作目的

通过开展“工业创新发展十大系列活动”,引导企业提高创新意识、加大创新投入、提升创新能力,以创新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产业提升、发展方式转变,营造全社会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推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重点

突出“合力兴工、创新强工”主题,根据《*市工业创新发展行动纲要》,围绕工业创新发展五大行动,设计十大系列活动,三十项具体活动载体,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创业激情,形成政府推动创新、企业自主创新、社会参与创新的良好工作格局。

三、工作内容及职责分工

(一)着力推进发展理念创新

1.组织工业创新发展大讨论活动。通过论坛、座谈、征文等方式,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刻认识推进工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营造“合力兴工、创新强工”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拓展思路,广泛征求推进工业创新发展的建议意见。(责任部门:市委宣传部、市经贸委)

2.开展向先进地区和企业学习活动。组织有关部门、重点企业赴全国先进地区和企业学习考察,借鉴各地推进工业创新发展的新理念、新举措、新经验,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进一步坚定信心、创新创业。(责任部门:市政府办公室,配合部门:市经贸委、市委宣传部)

3.举办长三角十六城市工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邀请长三角十六城市政府有关领导、经济学家、企业家来绍聚会,举办工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推进区域合作,进行思路对接,共谋创新发展。(责任部门:市政府办公室,配合部门:市经贸委)

(二)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继续实施循环经济“850工程”,积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培育50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新增3家以上省级绿色企业;继续抓好5个省级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13家试点企业建设。(责任部门:市发展改革委,配合部门:市经贸委、市环保局)

5.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根据《*市节能减排行动纲要》,全面实施“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全面落实节能降耗“双十”、“双百”计划,全面推行重点用能企业能耗管理红、黄、绿牌制度,深入开展“三高一低”企业专项整治,确保完成节能减排各项目标任务。(责任部门:市经贸委、市环保局、市安监局)

6.切实提高经济质量。盘活存量,鼓励企业充分利用现有土地和厂房进行“零土地、零排放”技改,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加强专业化协作,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大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提高标准厂房利用率。提高质量,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指标,进一步提高新增投入产出率、新增资金利税率。增加总量,实施技改投入“1234”计划,力争投资5亿元以上的大项目达到10只,1亿元以上项目达到200只,在建项目总数达到3000只,启动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4只;确保全市完成工业性投入570亿元,其中设备、技术等技改型投入占工业投入的比重保持在60%以上。(责任部门:市经贸委,配合部门:*经济开发区、袍江工业区、镜湖新区管委会等部门)

(三)着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

7.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根据《*市科技型企业培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大力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形成国家、省、市级科技型企业体系,力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10家以上,开发省级以上首(台)套产品10只,新产品产值率提高1个百分点。(责任部门:市科技局,配合部门:市经贸委)

8.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依托产业集群和行业龙头企业,培育发展一批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推进产业升级。(责任部门:市科技局,配合部门:市经贸委)

9.实施一批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立足*工业发展实际,摸排和筛选节能减排、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生物科技等领域10项共性关键技术,进行集中扶持、重点攻关。(责任部门:市科技局,配合部门:市经贸委)

(四)着力推进发展体系创新

10.推进产业集群化。实施产业集群培育提升工程,着力提升纺织、机械装备、食品饮料、汽配、家电、家具、包装、医药成品药、建材等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能源、信息电子、先进装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创意、网络等新兴产业及与产业集群相关联的工业设计、技术服务、信息咨询、风险投资、检验检测、人才开发、会展服务、物流配送、会计审计等生产业。(责任部门:市经贸委,配合部门: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

11.推进产品高端化。实施“品牌强市”战略,鼓励企业创建各类名品名牌,创牌数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引导企业加强品牌经营,品牌经济贡献率提高1个百分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健全执行有力、协调有效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和领导机制,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制度建设。实施专利战略,争取专利申请突破1万件、专利授权6000件、发明专利100件。实施标准化战略,争取新增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订企业5家。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高的“三高”产品,形成一批产品产业单打冠军。(责任部门:市经贸委,配合部门:市科技局、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市外经贸局)

12.推进企业规模化。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扶持计划”和“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力争新增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1家、超50亿元企业3家、超10亿元企业10家、超亿元企业100家、规模以上企业200家,形成梯队型企业群体。重点培育10家左右有国际竞争力、国内影响力、行业带动力的领军企业。(责任部门:市经贸委,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市统计局等部门)

13.推进创业全民化。按照《*市现代家庭工业发展规划》,实施“创业富民”工程,积极开展“创业*”系列活动,加强对现代家庭工业的培育扶持,力争新增现代家庭工业企业5000家,解决就业5万人左右。(责任部门:市农办、市经贸委,配合部门:市工商局、*电力局、*电信分公司、市邮政局、各金融机构)

(五)着力推进发展平台创新

14.加快推进杭州湾产业带建设。结合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合理调剂土地,加快推进市区工业北移战略,建设杭州湾南翼的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合力调整镜湖新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布局,全面实施市区二环线内企业转型提升拆迁工作。(责任部门:市经贸委,配合部门:越城区政府、*经济开发区、袍江工业区、镜湖新区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局)

15.推进开发区“二次创业”。重点提升1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重点工业功能区,以“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为原则,通过产品结构的替代、质量提升、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产出的提高,推进“退二优二”、“二次创业”,力争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市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责任部门:市政府办公室,配合部门:*经济开发区、袍江工业区、镜湖新区管委会、市经贸委)

16.加强经济强镇村集聚平台建设。依托开发区和中心镇建设,重点整合和提升20个乡镇工业功能区、扶持和规范100个现代家庭工业集聚点建设,成为工业创新发展的新平台。(责任部门:市经贸委)

(六)着力推进发展空间拓展

17.健全企业外拓机制。鼓励企业赴境外、市外建立工业园区、生产基地和能源原材料基地,加强对外拓企业的统计管理和税源管理。鼓励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大力培育出口优势企业和出口品牌,争取企业自营出口增长20%,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责任部门:市外经贸局,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市统计局、市经贸委)

18.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境外、市外优质资源,加强项目、资金、人才、科技、管理的引进,围绕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引进大、高、新、优的项目,努力实现从招商引资到选商引资的转变。开展对重点区域及上海等地的专题招商活动,召开“回乡经济”大会,开展“爱乡模范”评比活动,依托“越商创新促进会”,进一步完善内、外资招商网络。(责任部门:市经贸委、市外经贸局,配合部门:市招商局)

(七)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19.推进企业组织结构创新。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建设,重点引导家族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企业开展资本经营,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和上市企业做强做大,争取全市新增上市公司8家,新增融资40亿元。(责任部门:市上市金融办,配合部门:市经贸委)

20.推进工业管理体制创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行政审批“三集中”,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营造有利于工业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国资监管体系,推动国有资本整合提升,做优做强。(责任部门:市农办、市国资委,配合部门:市国土局、市经贸委)

(八)着力推进人才队伍创新

21.大力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建立*市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基地,组织企业家创新创业培训和经验交流。筹建工业经济特约研究员组织和经济顾问制度,建立起企业与政府之间稳定长效的互动渠道。重视培养新生代企业家,通过组织赴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大企业大集团学习培训等方式,努力实现我市新老企业家平稳交接。(责任部门:市人事局、市经贸委)

22.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技术研发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重点引进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属于技术创新关键领域的高端人才,千方百计吸引归国留学人员回绍创业,鼓励企业采取柔性流动、项目合作等方式聘用高层次科技人才。设立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奖励在技术研发、管理创新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责任部门:市人事局,配合部门:市科技局、市经贸委)

23.培育一支高素质技工队伍。鼓励开设与我市传统产业密切相关的职业技校或专业课程,开办软件职业技术培训班,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产业型蓝领工人。(责任部门:市教育局,配合部门:市经贸委)

(九)着力推进要素配置创新

24.缓解企业“用地难”。统筹安排和协调工业用地指标,探索盘活土地存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积极向上争取土地指标,切实保障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用地。(责任部门:市国土局,配合部门:市经贸委)

25.缓解企业“融资难”。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资金,推进乡村银行试点工作,发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积极引进外地金融机构来绍设立分支机构。(责任部门:人行*市中心支行,配合部门:*银监分局、市经贸委)

26.缓解企业“用工荒”。进一步创新劳动用工方式,积极与中、西部地区开展劳务对口合作,积极引导企业向学校“订单式”招工。(责任部门:市劳动保障局,配合部门:市经贸委)

(十)着力推进发展环境创新

27.营造良好的创新发展舆论环境。多形式、多载体、全方位宣传报道近年来*工业创新发展取得的积极成果,大力宣传推广企业创新发展的先进典型和事迹,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责任部门:市委宣传部,配合部门:市经贸委)

28.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围绕“合力兴工、创新强工”主题,重点推进“产业集群化、产品高端化、企业规模化、创业全民化”战略,制订完善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措施。整合现有的工业扶持资金,集中财力推进结构调整、产业提升、发展方式转变和企业竞争力增强。(责任部门:市政府办公室,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市经贸委)

29.开展工业创新发展竞赛。开展各县(市、区)政府工业创新竞赛活动,并制订考核评价细则及相关激励措施。开展以“比实力、比活力、比竞争力”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创新竞赛活动,并开展创新型企业评选活动。(责任部门:市经贸委)

30.积极推进“和谐企业”建设。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重点开展“三合一”企业和高危行业专项整治,确保安全生产主要指标实现同步下降。完善金融稳定工作协调机制,健全金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努力维护金融稳定。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管理,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责任部门:市安监局,配合部门:人行*市中心支行、*银监分局、市质监局、市经贸委)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政府务必高度重视工业创新工作,把工业创新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对工业创新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工业创新中遇到的新问题,总结和推广新经验。

工业创新发展篇2

为推进全市企业技术创新工作,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新产品开发,促进工业结构调整,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强市建设步伐,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设立*市技术创新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创新资金)。每年由市财政安排一定的创新资金,专项用于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产学研合作,新产品开发,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及专利申请、专利实施等方面的奖励和补助。

二、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积极支持企业申报金华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首次被认定为国家、省、金华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分别给予企业20万元、10万元、5万元的奖励。被认定为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化示范企业、专利示范企业的,奖励企业5万元。

三、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1、鼓励、支持各级高新技术企业和优强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首次被认定为部级、省级、*市级的,分别补助20万元、10万元和3万元。市级研发中心与技术中心由市科技局与市经贸局联合认定,省级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以省科技厅和省经贸委认定为准。

2、要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开发费达到销售收入的5%及3%以上,其他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以上,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的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

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用,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但不计提折旧;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可采取适当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的政策。

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1、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实施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包括高技术产业化及专项项目、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火炬计划项目、星火计划项目、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及各类科研计划、技术性贸易壁垒攻关项目、重点产品质量赶超计划项目等)。对列入上述项目无上级资金补助的,根据项目实际给予补助,部级项目补助5-20万元,省级项目补助2-5万元。

2、列入省级以上新产品经鉴定或评审确认的,部级新产品补助5万元,省级新产品补助2万元。上述新产品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再补助1万元。

3、重点培育现代植物药、新型纺织、新材料、电子信息、有色金属延伸、绿色化工、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上述行业企业优先申报各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和专利示范企业等。支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每年组织5-10项传统产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每项给予5-10万元的资助。

五、支持企业开展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积极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为我市重点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科技合作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项目及金华工科会签约项目。每年从工业企业与高校院所科技协作项目中,评选5-10项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每项按合同实际付款金额的20%给予一次性补助;对产学研合作开发并列入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视项目性质和具体情况给予补助。以上单只项目最高补助不超过20万元。

六、积极支持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积极支持企业和科技人员研发专利技术。对获得授权的国外发明专利(限美国、日本、欧盟)、国内发明专利、国内实用新型专利、国内外观设计专利分别奖励1万元、5000元、2000元、1000元。鼓励专利技术产业化,对引进发明专利或自主专利技术(除外观设计)形成产业化,首次实现年销售额达到500万元的给予2-5万元的奖励。

七、推进技术标准化工作。加快建立优势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引导和扶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对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

八、鼓励创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对以骨干企业牵头建立的市级以上行业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给予专项支持。支持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区域行业检测中心和以行业科技服务为重点的中介机构建设,对经有关部门确认的中介机构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九、市技术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由市科技局牵头负责。项目申请单位根据市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条件向市科技局、市经贸局等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市技术创新专项资金使用申请表》并提交相关材料,有关部门初审后统一报市科技局汇总。市科技局审核后提出资金安排意见,报市政府同意后实施。

十、同一项目同一年度符合本意见多项资助的,原则上按“就高不重复”给予奖励和补助。

工业创新发展篇3

 

1.制定企业创新政策,完善企业创新环境。良好的企业自主创新环境,是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工作的前提条件。为了更好的引导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工作,我们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企业创新工作的政策措施,为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工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先后出台了《西安市关于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意见》、《西安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西安市企业技术开发项目确认暂行办法》等。通过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实施,激发了企业创新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了西安市技术创新工作开展。这些做法,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认可及表扬,同时也得到了省经委的表彰奖励。

 

2.加强资金扶持,强化技术中心建设。技术中心建设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2007年,根据《西安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我们在认真做好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申报工作的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和认定工作。经过对市里重点行业、领域的骨干企业摸底调研,协助企业开展技术中心建设工作,2007年,市里有12户企业通过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每个中心均并获得财政专项资金30万元的支持。

 

我们还将市辖区内的部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纳入到市里的企业技术中心日常管理工作中。按照国家、省、市三级企业技术中心管理的相关要求,对企业技术中心进行年度工作目标考核,指导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在市里形成企业技术中心认定、评价、年度目标考评的新机制。通过这些措施,推进了西安市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截至2007年底,西安市共有部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通过这些技术中心的带动作用,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发挥科教优势,建立产学研合作新机制。西安市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众多,如何更好地发挥科教优势,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提高技术成果的本地转化率,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是西安市2007年企业自主创新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采取措施,通过与市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沟通,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机制。一是针对产学研结合困难的问题,我们向全市各企业征集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同时向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征集技术已成熟、可以实现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项目,并将征集到的难题和项目进行汇总分类,编辑成《西安市企业技术难题册》和《西安市新技术成果项目册》,通过互联网面向全国寻求合作伙伴,促进产、学、研三方密切协作,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二是针对技术难题比较集中的陕汽集团和陕鼓集团,2007年,我们在企业召开了“西安市企业技术难题会”,针对企业的技术难题,专家和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了现场交流对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是成立了西安市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配备了专业人员,积极搭建产学研平台,开展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工作。建立了西安市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网,开辟产学研专栏,技术难题、技术成果、行业技术动态等信息,并积极开展网上产学研技术交易,受到了企业与院校的欢迎。

 

4.加快实施创新项目,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项目,不断开发新产品,是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为了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积极开发新产品,2007年,从西安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拿出500万元,扶持了21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同时,我们组织实施了西安市重点技术创新项目、陕西省新产品开发项目和技术创新项目。对于符合要求的项目,协助企业落实企业技术开发费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新产品项目的实施,提高了西安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2007年西安市实现工业新产品产值360.42亿元,同比增长23.1%;特别是陕鼓集团,先后有3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创新项目的实施,有力的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5.注重名牌产品建设,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近年来,西安市经委高度重视名牌产品建设,为了鼓励名牌产品企业,我们对名牌产品及其衍生产品给予了重点扶持。每年都要从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拿出专款支持企业名牌产品的建设。通过扶持引导,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被国家和陕西省评为国家及省级名牌产品。截至2007年底,西安市共有18个部级名牌产品,109个省级名牌产品,214个市级名牌产品。通过品牌建设,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西安市加快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发展的重要一年,市工业经济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做好今年的工业经济工作至关重要。我们要鼓足干劲,克服困难,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工作,努力完成2008年工业经济目标任务,为建设西部强省做出更大贡献。

工业创新发展篇4

关键词:地质工程;专业发展;创新展望

中图分类号:p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4)5-0150-02

1地质工程专业的需求性分析

1.1地质工程专业的人才素养需求

地球科学领域的探索范围主要涵盖如下内容:地球圈层彼此之间的物、化作用,人类同环境彼此之间的影响,人类同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彼此之间的解决策略。在此作用下,使得需求人才应具备如下素质:广泛的知识领域、深入的知识积累、与日翻新的知识体系。由近段时间的人才供需情况得知,当前,社会在地质工程专业方面的人才需求可总结为如下内容:①技术需求:能够洞察潜在的问题,并能够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处理;拥有牢靠的理论素养作为支撑;了解并掌握前沿技术。②处事需求:能够无障碍的、大范围的开展社交活动;具备过硬的抗压能力。③身体需求:能够在复杂的氛围当中完成工作,并保证自身健康。

1.2地质工程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

由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近年来的地质工程专业人才的供需比例大都处在1.5~3的范围。目前,地质工程专业人才的供应空缺诱因可归结如下:

1.2.1人才处于新老交接的过渡时期

上世纪中叶前,国家已经培养了相当一部分的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并且大都处于已经退休或者接近退休的状态。受的影响,国民科教出现了长达十年的空白期,使得地质工程专业人才的社会实践出现严重的无力问题,为人才的专业化培养设置了更高的目标。

1.2.2经济建设需要地质工程专业作为保障

本世纪前期,是国家飞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在国家大力推动城市化的进程中,地质工程专业的人才为国家建设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地质灾害的发现、预防与处理中,地质条件的维护中,均渗透着地质工程专业人才的足迹。

1.2.3重大工程项目开展需求

当今社会,人类的探索范围已不仅仅局限于地球范围,而是延伸至宇宙范围,可谓是上至太空、下至海洋,均有人类的踪迹可寻。在上述人类活动中,均需要有地质工程专业人才作为支撑。

2地质工程专业的发展分析

地质工程专业的根本性科教问题可总结为如下三点:①应培养出何种标准的人才;②应通过何种途径和手段实现目标人才的培养;③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应培养出何种数量的人才方能满足社会所需。

2.1地质工程专业的发展前景

地质工程专业的实践性任务归结如下:首先,以发掘的自然资源为可持续发展发挥保障,即进行地下矿产的勘探、利用与保护,开展地质灾害的发现、预防与处理等;其次,从更加深入的角度了解地质状态,利用理论性原理引领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再次,全面推动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实践。

2.2国家经济建设的推动

一方面,在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国之后,地质工程专业的供应目标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在未来时间内,地质工程专业的供应目标已不再单纯的局限于单一部门或者行业,而是面向更大的市场范围提供服务。另一方面,由于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动,使得地质工程专业将关注的重点再一次聚焦到基础理论上,以期推动人才素质的全面性提升。

3地质工程专业的创新措施分析

3.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促进地质工程专业改革

高等院校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因此,高等院校的科教应充分贴近社会的实际,以满足社会用人需要为改革总体导向。在改革方面,应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的要求,即“以学生为中心”,而教师和学校只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引导、帮助和服务。对于高等院校的学生,其选择就读高等院校的主要目的在于掌握一项专业技能,从而为其在社会上找工作体现一定的优势,因而,学校应充分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实际应用的需求,在改革过程中,发展“校企联合、学用融合”的道路。如在地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对于所学的专业技能可以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可以在合理的教学时间内,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去做一天的实习员工,通过在企业内部的工作实践,达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以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此外,学生在具体的实习过程中,还能发现自身的不足,找出在未来的学习中还应注意哪些知识的积累,从而实现素质化科教。

3.2加强高层次师资力量的构建

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要让高等院校的地质工程专业教师走出校园,定期开展培训、学习活动,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同时,要让地质工程专业教师到社会上去进行体验和总结,分析当前社会在用人需要方面有何新的需求,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分析当前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若不适用,需进一步研究改善教学的具体方法;另一方面,为了丰富地质工程专业教师队伍的师资力量,可以从外校聘请教学专家,通过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成功教学案例,丰富地质工程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实现高等院校教师人员构成的多元化。如在加强师资力量的构建时,可以从相关专业的企业内部邀请有关专家,进入高等院校进行几堂实际教学,通过几堂精炼的教学内容,企业专家将当前企业在人才需求方面的具体诉求传递给学生,学生也能在与企业专家的沟通和交流过程中,掌握当前社会用人的趋势,从而及时调整自身的学习方向,满足社会用人需求。

3.3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化

在旧式授课模式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普遍呈现下述问题:①课程设置仅关注本学科的单一内容;②授课内容重理论、轻实践;③授课方式重灌输、轻探索;④授课环节无差异化。在高等科教阶段,对于自然科学类课程的设置,几乎寻求不到实践的踪影,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都被誉为“理论的巨人,实践的矮子”。针对此种问题,我们应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更多的融入实践性环节,将同学生的未来发展密切关联的信息设为授课内容,使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素质提升。例如,在课程体系当中融入“课堂论坛”环节,并将论坛的内容设定为“人与环境的协同发展”等相关内容。使学生在准备论坛材料的过程中,对于国家的地质水文以及环境问题等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3.4建立健全素质化科教的考核机制

在对地质工程专业实行创新过程中,无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重要资源,因此,为了确保地质工程专业创新措施的切实落实,确保投入的相关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可以建立一套考核机制,为创新提供一定的保障。考核机制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考核教师在创新措施方面的具体应用情况,学生对其授课方式的满意度等;另一方面,考核学生,对其在授课过程中的学习状况,学习效果等进行考核,同时将考核结果与其评优等活动进行关联,从而促进学生在素质化科教方面的学习。

4结语

文章在篇首段落将地质工程专业的发展前景予以分析,并归结为两大方面。进而在后续段落对地质工程专业的创新措施开展针对性的探究,具体措施如下: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点,促进地质工程专业改革;加强高层次师资力量的构建;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化;建立健全素质化科教的考核机制。

参考文献:

工业创新发展篇5

作为循环经济代表项目、集群规模化园区试点项目和高科技精细工业试验基地,这次奠基仪式得到了山西省委省政府、阳泉市委市政府、盂县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学会、协会、高校、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奠基仪式由盂县县长刘德跃主持,共有超过了600人出席了本次仪式。其中包含山西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高建民、商务部原部长助理徐秉金、阳泉市委书记白云、盂县县委书记吕昌政,以及中国再生资源协会、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创新联盟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等60余位嘉宾。

突破能源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一次性损耗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尤其像山西这样的资源重工业大省,成规模的再生资源工业几乎没有。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将山西确定为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省份,既是确保国家生态安全的现实需要,也是山西省各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战略规划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集群规模园区工业、发展高科技精细工业成为了山西省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节能减排的主要战术模式。据了解,吉天利工业园区是山西省2009年循环经济一号项目、行业试点项目、省级重点项目、省内十大重点“百姓工程”项目之一。同时,吉天利园区项目还是国家建设部三个部级课题(建设工程管理模式创新课题、新农村建设非耕地政策课题、工程项目数字化课题)的调研实验基地。“现在开展循环经济、建设两型社会是人类的必由之路。吉天利园区能在盂县落地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生产蓄电池、回收蓄电池、处理蓄电池,处理出来的材料再生产新的蓄电池,形成一个蓄电池闭环产业链,在国内是首创的。”吉天利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林娣告诉记者。

作为山西省“百姓工程”项目之一,吉天利园区得到了政府多方面的政策扶持。“我们现在有500多亩地,政府每亩补贴2万,园区建成后可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政府在聚全市之力支持企业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点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来发展的。”刘林娣介绍说,项目建成以后,10万吨的废旧电池的回收率是98.9%,废弃废渣将实现零排放。“今天奠基的是一期工程,我们的目标是160万千瓦安时的通信电力用环保型蓄电池和10万吨废旧电子产品的无害化处理,总投资5.2亿,年销售收入25亿,实现利税6亿,安排就业1000余人,目前先要建设的是铅酸电池的生产和电子废弃物的处理,形成循环。预计投资5亿,年产出30亿,利税9亿。二期工程占地280亩,三期是3000亩,处理废渣,废水,废塑料以及废旧机电产品,经济效益年销售收入两百个亿,实现利税40亿,安排就业人数两千余人,促增长,保稳健,保民生,保蓝天碧水,保经济可持续发展。”

破解能源困境、应对资源危机

一块废旧电池如果废弃,可能会污染60吨水,这个数字让人触目惊心。其实,废旧电池蕴含着宝贵的资源,回收再利用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废旧电池是一座宝库,其中含有大量的稀有金属,提炼出的稀有金属完全可以替代以原矿为资源的同类产品。”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副秘书长杨敬增告诉记者。

“据不完全统计,一些有色金属已经开采几十年。比如金属铅,据说只能维持21年了,其他一些也只是有几十年的开采量,几乎快枯竭,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是为什么循环经济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原生资源的枯竭,大家不得不把目光放在循环经济上。”杨敬增说,“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以来,对于资源的利用,生态的保护,社会的循环发展都提出了很多建议。”杨敬增认为,吉天利这样的再生资源园区,确切的说应该叫做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其价值在于充分融合了废物处理无害化和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的发展思路。首先,利用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把再生资源变废为宝,通过园区内部集中的污水处理厂,集中的固体废物处理机构、集中的大气排放处理机构、很好地保证了无害化的处理。集中处理将是未来产业化、工业化的必然发展趋势。而在普通园区,因为家家户户的独立生产,很难实现集中无害化处理。其次,需要一个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细心的设计,形成一个综合利用的体系。综合利用贵在综合,变废为宝,将再生资源升华到一个产业链的过程,使原料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再生资源产业链的模式真正在园区实现循环经济产业链,是一个突破。

世界上每年都会有大概一亿节电池需要处理和生产,约为60多万吨,再生铅需求和废铅的处理都已经成为严重的问题。吉天利公司在原有生产铅酸电池的基础上增加了回收、处理废旧电池工序,并与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签订了电池回收战略合作协议。“现在的吉天利已经成为了国家制造清洁电池的重要企业,是清洁电池的代名词。而环保工业科技园区的建立再次证明了吉天利比别人想的更远,通过自己的回收体系再回收,通过自己先进的设备进行无害化处理,把东西运用到自己的生产线重新生产,不出厂门把废铅变成新铅。节省了运输,减少了熔炼次数,节省了能源,降低了成本,更重要的是污染消除了,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杨敬增说。

构建规模经济、提高产业水平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山西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唯一选择,利用循环经济实现变废为宝、促进节能减排、提高经济效益,是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高产业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课题专家、中国经济创新发展联盟高级顾问专家贾玉瑞说,他向记者总结了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可以构建良性的互动发展模式。园区建设属于大规模基础建设,可以充分调动企业的热情和积极性,依托自身的产业基础,联合设计院、施工单位及其他机构,通力合作、整合资源,积极响应党中央政策号召,最终形成系统工程组织管理。工程组织管理不仅是施工管理,也不仅是工程管理,而是要进行结合当前国内政策进行系统开发管理。利用有影响力的大项目吸引企业和投资者,将企业发展和循环经济发展有机的结合,形成以企业发展带动循环经济发展,以循环经济发展促进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的模式。

第二、可以促进产业规范发展。循环经济园区的意义在于建设变废料为原料的生态工程。废旧电池本是社会的负担,循环经济园区把它变为生产的原料。这个过程除了要完成物质上的转变之外,重要的是很多人的观念在转变。这需要很多机构,包括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来共同完成。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回收废旧电池,但操作普遍不规范,都只是把废旧电池砸碎,取出底板,其它材料废弃,因此本应该是循环经济,避免污染的工作,最后反而污染了环境,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二次浪费。目前,全国还没有一个专门的设计院或研究所从事此类工作。直到现在,投入近百万去开展前期研究的,只有百年建业工程研究所。

第三、可以促进科技、工艺创新。实施变废料为原料的工程,需要因地制宜,设计配套的工艺路线并选择适当的工程设备。如连轧连铸技术曾经仅是电池生产过程中的工艺,通过工艺路线的创新、科技的创新,将连轧连铸技术转移到处理废旧电池的过程中去。目前,从国际上看,废旧电池连轧连铸处理从工艺和技术上没有成套的设备选取,在科研机构、工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高校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的多次探讨后,决定取百家所长。整合意大利的破碎技术、日本的冶炼技术再加以独特的工艺路线形成自己的优势产业发展结构。

管理组织先行、整合社会资源

“吉天利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全程的项目管理模式和连续创新思路。从4年前,吉天利项目就在清华大学和建设部开始分析和研究,现在吉天利项目已经具备了一整套的建设开发管理模式。”中国经济创新发展联盟副秘书长贾志威回忆道:“当初在讨论立项的时候,大家都认为首先要符合政策、适应产业化需求、领先目前水平。经过几个月的调研,最终同意直接定位于全过程的闭环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直接研发设计一套新的高新技术环保工业园区的建设管理模式,并且还为这个项目专门申报了部级的研究课题。”

工业创新发展篇6

 

“我国工业发展依然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模式,工业仍然是消耗能源资源和产生排放的主要领域。”近日在北京召开的“工业科技绿色发展工程科技战略及对策”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上,工信部副部长毛伟明这样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

 

从国家层面看,最近。中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在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基础上,协同推进绿色发展,把绿色发展转化成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而在部委层面,作为工信部和工程院合作的重大咨询项目,“工业绿色发展工程科技战略及对策”针对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等六大行业及所涉及行业的通用机械和某些高耗能的工业装备的绿色发展问题开展咨询研究。为工业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绿色发展成为国家竞争力重要标志

 

如今,为了有效应对气侯变化、能源枯竭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各国都在积极推进工业的绿色发展,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各自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也因此不同,各国的发展阶段不同,发展的重点也不同。比如,美国的绿色新政目的是经济复苏,欧盟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韩国试图在绿色战略上引领潮流。

 

从各国推进绿色发展的经验中得到的启示是,随着世界经济转型,增长要素发生变化,绿色发展成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而对于我国工业绿色发展而言,既面对发达国家已解决的常规性环境问题,同时也面临新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气候变化等交叉的复杂命题。

 

目前,我国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等6大行业的产量除石化产品外正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与此同时,6大行业对全球资源的需求量大、对外依存度高,资源供求矛盾加剧。

 

随着科技进步和环境保护进一步强化,虽然工业行业单位产品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有明显降低,但是由于我国工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工业的总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过大并呈现进一步升高态势,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工业污染进一步治理的难度增大,成本压力加大。以工业废水的CoD治理为例,相比农业或城市污水中的CoD,工业废水中的CoD具有成分复杂、浓度波动大、难降解的特点,不仅处理工业设计和日常运行管理复杂,而且处理后的废水中往往依然存在较多有毒物质,进一步治理的难度加大,成本上升。

 

以上事实说明:依靠工程科技创新实现工业绿色发展是很重要的,它促使工业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不断降低。但是如果工业结构不合理,重化工产品总量增加过快,规模过大,能源消费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难以抑制,将一定程度上抵消工程科技带来的节能减排效果。工业绿色发展必须要调整工业结构和控制重化工业(流程制造业)的产出总量。

 

我国工业绿色发展遇五方面挑战

 

近年频发的雾霾天气,引起全民的关注和担忧,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对人民健康的危害已到了相当尖锐的程度。“工业绿色发展工程科技战略及对策”项目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压缩性复合型环境问题使得我国工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科技支撑:目前适合我国特点的工业绿色发展的工程科技尚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同时资金支持强度不足。比如,工业领域清洁生产工作有待进一步展开,绿色技术开发的创新驱动力弱,源头削减、清洁生产等方面科技开发投入明显低于产品、装备的开发投人。

 

二是环保执法:新的环保法和各行业的环保标准更严,大中小企业间环保绩效差异大,企业间存在不公平竞争的状况期待改观。比如,一些大企业的环保投入大、环保绩效好,而一些中小企业缺乏环保意识和环保投入不足,大中小企业间环保绩效差异显著。从执法层面看,由于资金和资源的缺乏,我国环境监管和执法无法全面覆盖,普遍存在“抓大放小”现象,对国有企业、大企业监管多,检查严,而部分存在环境违法的私有(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却脱离监管。

 

三是运行效率:经多年努力,工业装备水平有了长足的进展,如钢铁、有色、建材、造纸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行列,但是总体平均水平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尚存大批落后企业,环保设备水平有待提高。

 

四是出口控制:重化工业大量出口初级产品和过剩产能的出口导向大大加重了国内资源、能源和环境的负担,得不偿失。近年来,我国每年重化工产品的出口量中隐含能源、隐含的温室气体排放约占国内消耗量的20%以上,我国承担了大量的转移排放(温室气体);同时也加重了对国内的环境负荷。

 

五是体制障碍:现有考核机制、制度体系、激励机制等不适应绿色化转型的发展。具体体现在: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有效的监察、执法;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晋升机制与生态文明绩效关联不够明显;技术创新、转让和应用也还存在体制障碍等。

 

钢铁、建材等行业将迎发展平台期

 

根据“工业绿色发展工程科技战略及对策”研究结果:钢铁、建材、造纸三大行业产量峰值和能耗峰值将出现在2015年左右,而有色、石化、化工三大行业相应的峰值大约出现在2025年-2030年;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峰值将比能源消费总量的峰值提前出现,但由于工业规模过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依然巨大。

 

项目同时指出,未来工业绿色发展工程科技的主要发展趋势为: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削减、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的全过程管控;从常规污染物控制扩展到同时对非常规的有毒、有害污染物严格控制;流程工业行业应拓展功能,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战场;与信息化深入融合,将对工业行业绿色转型的产业模式发生重要影响。

 

“工业绿色发展工程科技战略及对策”项目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钢铁、建材、造纸等行业将在不远的将来进入发展的平台期,出现能源消费总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拐点。而这恰恰是实施结构调整、推进转型升级的难得历史机遇。

 

“我们不能再以简单的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张去实现发展,而是要在大力实施技术创新,推动生产能力更新和绿色化上动脑筋、下力气。”毛伟明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

 

毛伟明表示,近年来,工信部紧紧围绕国家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工程科技进步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扎实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升级。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工业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的基础工作仍然较为薄弱,尚还缺乏系统性的工程科技支撑体系。绿色科技支撑能力还有待加强,在污染物源头削减、重金属污染防治、有毒有害原料替代、清洁能源生产和高效存储等领域还缺少技术先进、经济可行的实用技术,也缺乏适应性强,能够统筹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的集成化、系统化绿色解决方案,今后要更加突出工程科技对工业绿色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

工业创新发展篇7

从企业发展的历程看,每每出现经济腾飞和重大技术的突破都依赖于人们不断地进行着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创新正以巨大的力量改变着企业,已成为生产力中新的经济增长要素,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为提升石油和化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管理成果、技术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加快企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步伐,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化工情报信息协会决定,从今年8月份开始与中国知网共同举办2013“中国知网杯”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创新发展与服务网络大赛。旨在以中国知网的海量资源和信息化手段为依托,以大赛的形式鼓励引导广大企业和职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参与各种创新活动,为实现企业的创新发展做出贡献。这次企业创新发展大奖赛不仅希望更多的企业参与,而且还鼓励和支持企业职工积极参加。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其在工作中发挥巨大的潜能,这是企业管理者要挖掘的最大潜力。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对企业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把蕴藏在群众中的创造力与企业要发展的目标和愿望结合起来,形成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

职工是企业创新活动的主体,企业中人的管理始终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和重心,特别是职工作为企业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企业的创新活动离不开职工的参与。只有更多的职工关心和参与企业的创新发展,企业的创新活动才有基础,有后劲。企业才会步入发展和进步的正轨,才会拥有参与市场、立足市场的强大竞争力。企业的创新发展需要发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现代企业强调吸引职工参与来调动劳动积极性与提高生产效率的做法,就证明了鼓励和支持职工参与企业创新活动不仅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更是企业追求发展的需要。同时,通过全员参与的企业创新发展活动,进一步推动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经营管理队伍的建设,有效提高参赛单位及其职工的创新自觉性和自主创新能力。

这次活动征集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优秀成果、优秀论文以及科学的构想和合理化建议等,解决企业运营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快技术与管理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促进企业科学发展。

为了向参赛者提供更多信息资源和网络知识,协会联合中国知网在大奖赛期间免费向广大的参与者提供知网海量的信息,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信息的快速收集、获取、整合与再创造,拓展科技与管理创新的新途径,为创新工作提供新的发展模式,助推企业创新发展的活力。

工业创新发展篇8

关键词:企业政工;管理方式;重要性;问题;创新发展

一、引言

政治思想工作在一个企业的成长中一直都存在着,而在现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环境下,传统政治思想工作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够为企业的发展以供充足的动力,企业内部员工在接受政治思想教育时,效果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政工管理方式的落后,管理方式不能够是影响代企业的发展速度,对于员工思想素质提高缺乏新意和力度。加强企业政工管理方式的创新发展,能够有效缓解这种局面,在企业的发展和员工思想素质提高的工作中都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企业政工管理方式的创新和发展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已经成为发展的重要措施,其创新发展的具体措施也是企业探索的关键性问题。

二、企业政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企业政工管理是企业科学开展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措施,但是在现今企业管理中,政工管理工作实施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政治思想工作的顺利开展,阻碍了政工的效果。下面本文对企业中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政工人员创新力度不够

一般来说,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企业政工人员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执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虽然,他们的经验非常丰富,但是,由于人的习惯思维对人的工作方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很多时候,工作的开展也会受到其影响,无法跳出自己的固有思路,寻求新的方法实施思想政治工作,导致工作中的创新力度不够,无法有效提高政工管理。

(二)对政治工作认识不够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中,什么都要求讲究效率和利益,像政治工作这样的工作管理,很多企业往往会忽视,认为这只是属于非经营性工作,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完全起不到作用,而且,很多企业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靠的是经济手段或者是行政手段,完全忽视政治思想工作对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影响;企业里政工人员的配备情况很不平衡,在一些企业中出现了精简人员时首先精简政工人员,甚至一些企业党组织的负责人也主动积极地要求精简、转行。所以,岗位的不稳定性,导致从事这一行业的人越来越少,并且很多原先从事这一行业的。

(三)企业政工管理体系不健全

企业政工管理想要促进企业全局协调发展,就必须发挥它深入企业各个部门和分支机构的系统体系的作用,把握好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政工主体、政工架构、政工手段和政工文化。根据当前情况来看,许多企业的政工管理具体的工作事务有很大的局限性。企业缺少系统的政工管理体系,导致企业政工管理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三、企业政工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企业能够稳定且快速的发展,是全体员工都想要见到的,企业政工管理与企业的发展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企业政工管理方式的创新是企业能够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想要继续发展,也必须依靠政工管理方式的创新来达成,对这两点的认识是影响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开展的关键性因素。

(一)政工管理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随着时展,现代企业的政工管理,仍然采用落后的管理工作体系,这样就影响到新时期企业政工工作的发展。因此,对传统的企业政工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符合企业自身的政工管理体系,是保证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要让企业的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充分认识到,企业想要发展就必须加强政工管理工作的重视,要不断深化改革制度,吸取传统政工管理中较为有效的管理方法,并结合现代管理手段,对企业政工管理结构进行调整,只有让企业政工工作达到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才能促进企业的持续、有效、和谐的发展。

(二)政工工作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企业政工管理工作必须以顺应企业的发展为前提,而当前形势下,企业想要发展,就需要建立和加强企业政工管理工作,这是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首要条件。企业政工管理工作需要不断的进行开拓创新,解放员工思想,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对政工的结构、功能、机制和活动方式进行优化。为了落实好科学发展方针,就需要调动企业政工的组织者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企业现代化建设,使企业能够与时俱进。因此,企业政工管理是保证企业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强化企业政工管理创新发展的方法

企业政工管理方式创新发展是企业发展必要的途径,针对传统管理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因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解决,并且保证创新方法能够加以合理地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政治思想工作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对于创新发展具体的实施思路和方法,本文下面将重点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创新管理理念

在新时期的企业管理者应时刻牢记企业思想文化核心,并将其与企业自身的奋斗目标相结合。将企业自身的管理模式与先进的管理方法相融合,并大力推行最新的管理办法。同时,也要求政工管理人员必须做好协调工作,并对员工适时的开展一些培训和教育活动。

(二)在实际工作内容中展开创新

企业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对员工要尊重、关心和理解,创新工作的开展应以企业员工为主,积极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让员工在日常的工作和生产过程中,时刻牢记企业的文化和目标,高质高效的完成工作中的各项任务,坚持以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为目的。只有让职工正确认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的关系,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管理方式和方法的创新

新时期,保证企业各个要素和环节正常运行,就需要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而这项工作的源动力就是,必须有强有力的管理机制。企业加强政工队伍建设的基础,就是建立一个强大的管理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管理机制创新有效的、按照正确的方向进行。在创新内容的制定上,要结合企业的现状,要针对管理中的存在的问题,以及各部门之间合理协调进行合理整顿。为了不让职工成为被动的管理者,争取让每一位职工都参与到新的管理机制中来。

(四)提高企业政工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

企业必须配备一支高素质的政工管理团队,拥有较高的专业管理知识水平,还要注重提高综合素质,包括政工管理人员的创新精神,思想政治素养,宣传教育能力,模范带头作用等等。加大力度培养企业政工工作管理人员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使他们有效组织员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企业精神、企业文化进行宣传活动等,进而提高政工管理工作的质量。

结束语:

传统的政工管理方式与现代企业发展的思路不适合,会对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加强企业政工管理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文中的研究,能够清楚清楚地了解到企业政工管理方式创新和发展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对其具体实施的方法也能够进行了解。但是需要着重进行强调的是,在企业政工管理方式创新和发展的具体实施中,需要依据企业自身的经营发展实际情况,以保证创新工作具有实际意义,所产生的新型管理方式也能够被企业及全体员工所接受。

工业创新发展篇9

[关键词]发电企业;党建工程;策略;研究

在新形势下,外部环境压力要求党建工作必须寻求突破,尤其是十以来,要求企业着力推进低碳发展,发电企业也不例外。根据国家规定,发电企业必须建立配套项目,增加生产成本,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发展模式。

1、转变党建工作思路

在当前“大党建”形势下,发电厂党建工作中,应当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双责互融以及横向协同和纵向联动的基本思路,将发电企业党建系统中的各要素、各单元,在内容、理念以及方法和机制上融为一体,进行统筹谋划和统一管理。同时,还要重点打造党建与廉政建设,优化思政建设、加强文化建设,加强文明单位建设和工会团青建设,采取多元化的党建模式。就工作职能而言,也要进行创新和改进,从传统的政治保障型党建模式,逐渐向现在的创新型党建模式转变;就工作理念而言,从原来的管理型党建模式,逐渐向服务型党建模式转变;就工作方式而言,从循环型党建工作模式逐渐向价值循环型党建工作方式转变。同时,还要着力将党的政治优势有效地转化成发电企业自身的发展优势,增强发电企业党政引领力和推动发展力,以党组织作用的发挥来确保发电企业党建与改革发展进程的一致性,使两个体系能够有效地融为一体,从而实现企业党建目标。

2、明确发电企业工作责权,健全领导机制

新形势下的发电企业党建工作中,应当严格按照拓展党政领导以及党建工作职责要求,建立健全领导机制,有效落实党政同责制度。第一,以党委统一领导与党政双责互融为工作思路,积极构建党建工作的高效化实践体系,转变党建工作理念、职能和方式。第二,以科学合理、高效能干以及有利于党建工作全面开展为基本原则,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机构、加强宣传,结合实际情况,努力在整个企业内部设置党群工作组织机构,并配备好工作人员。第三,将涵盖组织、作风、制度以及反腐倡廉建设纳入到党委统一管理和领导体系中,从而使发电企业党政领导思想、目标以及责任等能够有机融合成一个整体。通过党建领导机制建设,强化发电企业党建政治核心作用,保持与中央以及上级党组织思想精神的高度一致,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效果和效率。

3、强化党建体系建设,明确目标责任

发电企业党建工作中,应当坚持从严治党的原则,全局而谋、统筹兼顾,并且要全面推进,强化党建体系建设。第一,以党建工作标准、内容以及规范和标准化建设为切入点,对党建目标进行细化和分解,紧紧围绕着发电企业生产经营现状以及特点,成立党员示范项目。在此过程中,应当将项目建在党支部上,然后细分到每一个党员的肩上,从而形成党政目标同向、价值同创以及责任同担的党建目标体系。第二,坚持一岗双责的基本原则,优化和整合本企业的党建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党群与各部门之间相互融通、有效协同的责任体系,对责任主体进行规范,对责任目标进行有效的落实,从而构建起权责明确的党建责任机制。第三,将本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宏观层面上的党建工作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将领导班子思政建设作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政治核心的作用。

4、充分发挥整体合力的作用,健全服务保障机制

党建工作可以有效凝聚发电企业的发展合力,作为实施主体,应当有效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从战略大局出发,加大企业党建服务保障力度。第一,从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证、提升价值创造力出发,对涵盖工会、纪检、组织以及团青在内的工作内容进行重新梳理,明确责任部门及工作标准。第二,结合党建工作任务、年度中心工作内容,制定党建服务保障年度计划书、岗位责任书,并将其有效的落实到实处。第三,加强发电企业党组织阵营建设,将党建工作的开展作为党组织工作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对主要负责人进行考评;通过健全服务保障机制,全面提高发电企业党建工作管理水平,促进党建工作机制的有效改进。通过建立党建服务保障机制,来保证党组织架构的完整性,对现有党内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从而使党建的人员、经费以及组织等要素得以保护,为发电企业加强党建工作机制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保障。

5、以价值思维为行为指导,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党建工作创新是发电企业改革的政治资源依靠,应当坚持与时俱进,突出特色,以价值思维指导党建工作。第一,利用现代管理理念、方法,科学设置发电企业的党建工作评价方法和衡量标准,建立定量化绩效以及定性化价值评价考核机制。第二,党政目标一定要同化,对绩效指标进行科学量化,将考核结果与效益、年度奖惩兑现以及选拔任用和晋升相挂钩,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实绩为内容的党建考核机制。第三,根据一体化要求,策划、实施以及推进党建工作的全面开展。同时,还要将发电企业的党务、综合管理以及生产经营业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将其作为本企业治理系统框架的重要单元和有机组成部分,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发电企业的党群工作优势能够有效转化为发展优势,使创新成果能够有效转化为党建保障。以价值思维作为行为导向,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发电企业的党建工作纳入到企业发展大格局之中,进而整体规划,从而实现党建资源、要素的优化与整合,最终实现发电企业党建内涵、路径以及手段的融通与共享。

结语

总而言之,新形势下的发电企业党建工作创新过程中,应当抓住生产经营矛盾,致力于党建工作实践,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将“融入中心抓党建”与“抓好党建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从而有效提高党建价值创造力、发展战略统领力,紧紧围绕党建创新求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杰华.实现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同频共振[J]当代电力文化,2013(11).

[2]李瑞科.激发党建活力的方法和途径[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3(11).

[3]向芸芸,韩玉琳.试论抓好企业基层党建工作中因境施教[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2).

工业创新发展篇10

[关键词]徐州;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产品创新

工业设计是从社会、经济、技术、艺术等多种角度,对工业产品的功能、材料、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处理、装饰等要素进行综合性的设计,创造出能够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资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新产品。它是现代科技与经济、文化高度融合的产物,其核心是产品设计。大力促进工业设计业的发展,对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徐州发展工业设计产业的必要性

徐州地处我国制造业发达的东部地区,制造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同时,随着徐州地区人均GDp的增加,徐州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企业在产品开发和升级换代过程中对工业设计的需求日趋旺盛,工业设计在市场需求的牵引下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发展。运用工业设计的手段,在传统设计中融入美学概念和文化因素,实现设计结果在结构、功能、外观、造型和人文艺术等方面的创新,满足人们对产品外观、个性化和时尚的不断增长的需求,是提升制造业产品档次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徐州市已集聚了一批具有技术水平高、规模大的工程机械企业,徐州市也成为国家制造业的重要中心之一;但徐州的产业集群大多属传统的要素依赖型产业集群,应多致力于应用技术创新,加大现代科技服务支持系统的建设,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和多样化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将在应用技术中融入人机、美学、环境、市场等因素,通过设计创新和改进实现事半功倍新产品开发;从而成为徐州制造业发展的新型推动力并提高徐州制造的设计品质,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将对加速我市制造业由“徐州制造”向“徐州创造”转变。

二、国内外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动态

进入新世纪几年来,热闹的中国工业设计交流舞台上,除了国人举办各种设计研讨、学术交流以及竞赛活动外,又增加了新的景观:一些捷足的国外设计公司和设计家纷纷来华访问,登台亮相。这都清楚地表明,我国的工业设计市场正被国际看好,他们正以极大的热情争取企业的关注和信任。

当今,国内产品设计公司的数量之少,不仅与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设计公司的数量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也与本土上千家广告及平面设计、包装装潢公司的数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国内各产品设计公司的近三年年均营业额而言,统计资料表明,很少有超过250万元人民币的。而在国外,仅以一般中小型的设计公司为例子,平均营业额都达到了200万元美金。另就设计公司的规模而言,我国的产品设计公司最大的不超过30人,多数是以作坊式的模式运作,着重以完成产品外型设计为主。而在国外,稍有影响的公司,其员工人数都在50人以上,一些大的公司员工达500多人,设备条件先进,并且在国内外拥有稳定的客户。许多公司已发展到将产品设计与相关的学科和技术领域紧密结合的水平,可以为客户提供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工程设计、人机分析、生产技术、产品开发及产业策略顾问等到一系列完善的服务。

再从设计师整体素质与设计水平分析,我国的工业设计师队伍普遍比较年轻,多数是从学校刚刚毕业不久,缺少实践经验。设计人员当中,留学国外及获得高学历的人数不多。我国的设计公司极少参与国际上设计竞争,整体素质和设计水平普遍不高。在设计公司的管理上,我国的设计业由于发展历史短、规模小、并且一直处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因此管理、组织机构不完善,与国外公司存在了较大的差距。转贴于

三、设计力就是竞争力

当我们回顾历史上的珍品,看看今天充满世界有竞争力的商品,就不难发现都是精心设计、精心加工的产品,为什么说“设计力就是竞争力”呢?

第一、工业设计是一种利用科技、智慧的知识密集型的创造性活动。

知识密集型的工业设计创造活动,其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创造更美的人-自然-社会的环境,它不同于物质材料,不可以用数量来测定,设计有无法量化的价值。商品的物化性能及包装的强度都可以测定出数据,但是商品的功能、形式、装饰、肌理、材料的感觉等精神品味,其社会价值却是难以测量的。

第二、工业设计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大生产的产品,迅速抢占市场,获得利益。

我们今天面临的世界是一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明创造的成果迭出不穷的年代,对工业设计影响与冲击也必然更大。一些重大科技成果,重大技术发明要使其尽快转化为第一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力量,只有通过设计使其产品化,一方面更新品种,优化结构;另一方面促进由新产品系列而带来的生产领域、管理体系、消费结构的变化,创造更新、更科学安全、更舒适健康的生活方式,而这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向往和追求的一种价值观念。

第三、设计是提升企业形象的有力武器。

企业的发展依赖于不断创新,不断优化的产品开发的动态之中,企业产品设计的成功与否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存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光短浅的“仿冒”,以其急功近利的成功已经导致对设计实质的误解和对设计开发的重重疑虑。一个重视产品设计的企业会公众通过其产品的技术与艺术处理,包含产品外观、造型、功能、使用质量及其信誉的综合观察与思考,得到满意的结果。好的产品设计便是这些内容的综合,并在无形中提升了企业的形象,使其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突出的、新颖的、令公众可信任的,不断开拓发展的形象。设计不仅是设计产品,同样设计着企业的本身。

第四、设计可提高工业产品的高附价值,提高企业效益。

在今天的市场上,商品价值中除了材料成本、人工费用、设备折旧和运输费用等有形的"硬"价值外,还包括技术的新颖性、实用性、产品整体的优良设计、售后服务及产品文化之类无形的“软”价值,并把这种“软”价值作为“高附价值”,并通过价格表现在商品的价值中,如果这种软价值所占的比例很高,就可认为该产品为高附价值产品。同样的产品,同样的功能,同样的制造成本,由于设计的差异而使售价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只有优秀的设计才能创造高附价值。

第五、设计将创造新市场

二百多年前,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以“看不见的手”的名言阐述市场商品经济社会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企业正是被这看不见的手控制操纵着。如何使企业在这市场的大浪中扬帆远航,几十年工业设计实践证明: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商品,生产出受市场欢迎的产品,只有工业设计才能实现。

第六、设计提高产品的美学质量

如果未经设计或设计不好的产品,不但浪费了人力、物力,且上市后无人问津,造成滞销,损失的首先是企业。如果经过名师变革结构,更新色彩,增加恰当的装饰,不但减少成本,且供不应求,这就是设计的力量。工业设计是综合了技术与艺术的创造性活动,书形的电子计算机,鲨鱼状的飞机,人物形的衣柜……这些产品的魅力之处就在于设计。

四、徐州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思路研究

第一、发展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势制造业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品创新设计为核心,以提升企业形象及产品竞争力为目标,加快行业设计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环境建设,加强工业设计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培育工业设计产业,把徐州建设成为淮海地区工业设计水平高、影响力较大的区域性工业设计技术创新中心,促进我市制造业的跨越发展。

第二、基本原则

1、注重产业导向和市场需求。立足我市产业基础,以满足我市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突出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全面提高企业、产业竞争能力。

2、注重以产品设计创新为核心。围绕制造业产品的外观造型,开展产品设计创新,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促进制造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

3、注重工业设计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主要依托我市高校和大型企业的工业设计创新资源,加强资源整合,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低成本地推进工业设计创新体系构架。

4、注重以多元化路径整体推进。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政策和布局的宏观引导作用,超前部署,有序推进;另一方面,按照市场规律,促进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第三、徐州工业设计产业近期发展目标

1、初步构建我市工业设计创新体系,以工业设计产业创新平台、工业设计学会建设为切入点,建立集技术、人才、成果和产业于一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形成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推进格局。

3、在优势产业领域建成一批工业设计中心,在工程机械、交通装备制造、家具、轻工与包装等领域组建5个左右的行业设计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

4、打造工业设计创新品牌,建设创意产业园,集聚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设计相关企业与专业人才,并培育工业设计品牌。

五、结束语

当今是建设创新型徐州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徐州市制造业升级、跨越的关键时期。为此,以工程机械、专用车辆等领域为重点,加快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对促进我市工业设计的创新和发展,对提高我市制造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创立知名品牌,促进制造业的跨越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简召全.工业设计方法学[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3

[2]张同著.新产品开发与设计实务[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