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的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1:43

教学方法的理念篇1

关键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改革

现代教学理念阐述理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所形成的理论化、系统化、具有相对稳定和传承性的认识、理想和观念体系。教学理念是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并对教学行为产生深刻影响的教学理想观念。教学方法应在教学理念中形成并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专业不断推陈出新,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以下是我们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总结同的。

一、影响教学方法改革因素诸多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是教学方法自身存在许多弊端,教学方法陈旧、老套,不适应现代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2)是教学方法改革是我国现代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途径,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

(3)是教学思想与教育理念在不断变化,也加快了教学方法改革的步伐,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理念的出现也要求迅速变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

(4)是当代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比较高,要求培养的人才即有扎实的知识做基础,又要有实际的工作能力,人才质量要求的提高势必要求教学方法做出相应的改革;

(5)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科技、新工艺、新技术的不展产生,也要求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

二、教学方法改革亟不可待

虽然影响教学方法改革的因素有多方面,但这种改革又势在必行。在我国现有的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下,一般都是按社会、市场的人才需求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一种管理体制,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即需要领导的全面调整又要适应各专业各学科间差异,这两种矛盾始终存在。虽然想法好,但实际应用起来会有很多的阻力。而且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往往根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不能及时作出调整,调节周期非常长。另一方面,教师也只是一个政策的执行者,一般会受专业及学科的限制很难形成更好的、适应各类专业及学科的教学方法,使得在现在的教学方法改革中,虽然方法颇多,但具体哪个方法最行之有效,哪个更重视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哪个满足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层次、多规格要求,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并且课程体系结构也长期以学科为中心,学科之间差异显著,个别学科缺乏挑战突破和创新的主动性。

三、教学方法改革的成果显著

(1)教学方法改革要因生而异,效果更为明显。

无论怎样,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与学的过程,无论教师的学术水平如何,每一门课程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他们都有一个从无知到认知的过程,也就是先让学生知道是什么,然后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运用,这样才有提高,认知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所以这种教学方法的普遍性依然存在。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学生复制老师学问的过程。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理解的程度是有差别的,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因学生的特点而异。特别是针对本、专科都有的新升本科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不同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在课堂上要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配合教师的互动,积极发言。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健康发展、敢于探索新知识,培养学习兴趣,树立良好的人格有重要作用。这种教学方法的改革是现代教学理念下的主动探索与成效体现,是现代教学改革以生为本和以能力为本的理性选择与价值取向。取得了相对明显的教学效果。从每年学生的成绩分布图上看,高分人数不断增加。同时也说明了改革的效果是明显的。

(2)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因师而异,效果更佳。

教师是个神圣的职业,从概念上讲,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一是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着,对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二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起关键作用。三是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从古至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代的教学方法改革中,教师的作用应该还起主导作用。根据教师自身所学专业、所属学科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改革,从改革后的成果来看,对那些操作能力强、理论知识稍弱的教师应该多开展实验型教学。实验是检验、验证理论知识的有效手段,实验也是发现和创新的必由之路。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及动手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而那些能够敏捷抓到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点的教师,则应该开展实践教学模式,在当今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革变化的时代,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理论型人才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高分低能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如何在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教师的作用无人替代,改革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要根据教师的不同特点因人而异。

(3)多种教学方法齐头并进,教学效果明显。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随着教学改革的大力推进,涌现出许许多多优秀的教学方法,比如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实验式等数不胜数的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好的教学方法,已经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在现代教学理念中占据及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这许许多多的有效教学方法,究竟哪种方法具本普遍性,是不是应该所有专业、所有学科。经过研究证明,在实现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推行多种教学方法改革并行的教学模式,远比使用其中的某一种效果会好很多。这种不局限于某一教学方法改革的改革,其实也是改革的另一种延续。这同时也体现了教学方法改革所具有的特点——灵活性、多变性。同时也更一步说明了,教学是复杂的,教师要了解众多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那些十分关键的有效教学方法,也要具备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的能力,认真考虑和慎重做出有效教学方法的抉择,并善于总结,勇于创新新的教学方法。

因此,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和探索经长期验证是符合教学规律的。虽然这些教学方法不是针对所有的教学情境都十分有效,但在大多数教学情境下是有效的,自然有推广应用的价值。在现代教学理念指引下,教学方法改革的功能也应由原来的只重视知识传播转向即重视知识传授又注意人才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综合性能力发展上。教学方法的选择趋向多样化与最优化的完美结合。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研训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养成探究未知、创构新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心以及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才能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先运.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24)

教学方法的理念篇2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方法思考

一、数学概念课

概念具有确定研究对象和任务的作用。数学概念是导出全部数学定理法则的逻辑基础,数学概念是相互联系由简到繁形成的学科体系,它是解决一切数学问题的前提。数学概念包括定义、定理、法则,我认为数学概念教学应向学生说明以下几点。

第一,这个概念讨论的对象是什么?有何背景?其来龙去脉如何?学习这个概念有什么意义?它们与以前学过的概念有什么联系?

第二,概念中有哪些补充规定和限制条件,这些规定和限制条件的确切含义又是什么?

第三,概念的名称进行表述时,术语有什么特点?与日常生活用语比较,与其让他概念、术语比较,有没有容易混淆的地方?应如何强调这些区别?

第四,概念术语之间,语句顺序及关键字的确切意义是什么?

第五,这个概念有没有等价说法?为什么等价?应用时如何处理这个等价转化?

第六,概念中的条件和规定可以归纳出哪些基本性质?这些性质又分别由概念中的哪些因素(或条件)所决定?它们在应用中起什么作用?能否派生出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在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从不同角度设计不同的方式,使学生对概念作辩证的分析,进而说出概念的本质。例如选择一些简单的巩固练习加以辨认、识别,即概念习题化。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外延和内涵,通过变式或变换图形深化对概念的理解,通过新旧概念的对比,分析概念的矛盾运动,抓住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形成正确的概念。另外,有些概念还要咬文嚼字地介绍给学生,如数轴的概念是规定了正方向、原点、单位长度的直线。在讲这个概念中教学时就应强调正方向的“正”不能丢,原点的“原”不能写成“园”,“单位长度”不能误写成“长度单位”。

二、数学解题课

数学习题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其包括计算题、解方程、函数题、代数式变形题和解答题。数学习题具有教学功能,思想教育功能和反馈功能,数学习题可使学生加强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从而使概念完整化、具体化。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系统逐步完善合理认识结构,通过解题教学达到知识运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它是采用一般原理去解释具体的同类事物,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为了使解题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要切实把握好以下几个程序。

第一,审题,即要求学生对题目的条件和结论有全面的认识。要帮助学生掌握题目的数型特征,如果题中给出的条件不明显即具有隐含条件,就要引导学生发现,通过认真审题,可以为探索解法指明方向。

第二,探索,即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寻找解题途径,逐渐发现和形成一些解题规律。在探索阶段,有时学生尚不会独立分析,需要教师的辅导,但切勿匆忙把解题思路全盘托出或把解题过程写在黑板上,更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解法步骤以记忆代替思考。而应分析关键环节,改变学生思维的停滞状态,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怎样解题,为什么这样解,为什么想到这样解,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设想,教师在讲解题型时不妨同时把所要讲的所有习题展示给学生。师生共同观察、比较、审题、探索,寻找规律,然后由学生解答做题过程。由师或生或师生共同分析每一步注意事项。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想,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等,提高例题的代表性和针对性。

第三,表述。如何表述解题过程,一定要合乎逻辑顺序,层次分明,严谨规范,简洁明了。

第四,回顾。在解题以后回过头老对解题活动加以反思,探讨分析和研究解题的每一步,发挥例题和习题的迁移功能,收到解一题会一片的效果。

三、数学命题课

表达数学判断的陈述句或用数学符号连接数和数句子的关系统称为数学命题。定义、公理、定理、推论、公式都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真命题:在进行命题教学时,我认为首先要重视指导学生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其次要引导学生探索由条件到结论转化的证明思路。在命题课教学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对基本问题要详细解,认真作图,教学语言要准确,论证要严格,书写要规范,便于学生模仿。

第二,要着重介绍命题的证明思路,想想条件和结论有无必然的联系和依赖性。通常易采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即假定结论成立,看其具备什么充分条件或从已知条件出发,看其能推出什么结论。另外在说明前要画好图形,看其形想其题,猜测与其条件的关系。

四、数学复习课

在数学教学中经常要进行复习,它的作用是巩固基础知识,加深对知识、方法及应用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复习课我把它分成两种:一种是经常性复习,一种是阶段性复习。前者又包括新知识教学前的复习。新知识教学中的复习和新知识教学后的复习,教师可以根据这三种复习的目的作用来设计好内容和问题,为新课程的讲解铺平道路,并把旧知识纳入新知识的体系之中,明确新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后者是一个单元或是一章结束或期中、期末及学段总复习。通常复习课是指这种课型,它的作用是系统归纳整理某阶段所学知识、方法及推理知识、方法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沟通知识、方法间的联系,形成所学数学内容的整体结构。通过解决一些综合或应用问题训练解题技能,进而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教学方法的理念篇3

[关键词]商法课程教学理念确立教学方法改革

商法是调整市场经济关系中商人及其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作为规范现代市场主体(商人)和现代市场行为(商行为)的法律规范体系,商法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普受法学界认可的独立法律部门,有独特的调整对象和原则体系。世界各国无论立法体例上奉行民商合一还是民商分立,都制定了大量的调整商主体的商行为的法律规范。就我国商事立法而言,迄今已经制定了诸如公司法、外资企业法、证券法、破产法、票据法、保险法、海商法等大量的商法规范。由于商法规范体系庞大,内容繁杂,而目前国内高校法学本科专业设置的商法课程大多为64学时,有的仅48学时,所以对商法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拟根据商法课程的特殊性和教学实际情况,对改革商法课程的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商法课程教学基本理念的确立

商法的教学应始终贯彻、贯穿商主体从事商行为时应秉承的契约自由、平等理念。商法的基本原则也是指导教学的重要原则。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商法课程涉及众多的法律规范。尽管商法有公法性特征,但其本质上仍属私法,“私法自治”、“契约自由”原则在商法规范中仍占有主导地位。因此,在商法教学中,必须始终贯彻这一主题。同时,在评价商行为时,除了坚持“契约自由”原则外,还必须坚持商主体法定、鼓励交易和维护交易安全、迅捷等原则。无论是讲授商主体法,还是讲授商行为法,在阐述理论问题和讲解实际案例时,都应依据上述原则进行。否则,就会极有可能造成概念的误用,使学生不能树立起正确的商法观念,误入以行政法思维或者普通民法思维来分析认识商法问题的歧途。对此,应在教学中运用政治学学说、私法自治学说、自由经济学说、社会责任和国家调控学说等阐述商法得以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各项具体制度的设置,让学生从中领悟商法的精神实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整个社会思潮发生了极大变化,人们的政治观念、法律观念以及生活哲学都受到了新思潮的洗礼。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凯恩斯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并很快受到重视,相应的在法学领域经济法兴起了。为了既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又遵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就必须在传统民法和行政法之间寻找一种折中的办法。正是在这种形势下,经济法应运而生,填补了民法和行政法之间的空隙。但尽管如此,仍未有效解决全部问题。经济法毕竟是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法,依靠的仍然是行政手段,并且是着眼于从宏观环境上进行调控,体现的仍是国家对个人的管理关系,本质上是“经济行政法”。显然经济法不能解决商主体内部的组织关系,也不能有效维护商主体的契约自由,为商主体创造一个平等、迅捷、安全的交易环境。传统民法在价值理念上强调公平优先,兼顾效率,这不利于经济自由的充分发挥,达不到鼓励交易的目的,同时,也不能为交易提供有效的技术规范。因此,现代商法的发展势所必然。商法在理念上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确立了交易安全、迅捷原则,既顺应了商主体谋取利益的要求,激发人们的创造财富的热情,又强调商主体的社会责任,注意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为使学生深刻理解商法原则、精神,准确掌握法律规范的立法本意,还必须使学生对商法的功能有清楚、系统的认识。商法时代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法典和制度,更是一种现代文明社会的精神。对于商法的功能,有人总结为商法是“兴商、兴市、兴德、兴国”之法。特别是商法精神对于现代社会经济道德、法治观念的塑造更是作用巨大。可以想象,在完全没有商业交易的情况下,取得他人财产只能使用暴力。商业精神则是一种公道观念,它与暴力势不两立的。商业交易信奉和崇尚的是公平、等价、有偿,尤其现代商事活动是建立在高度信用的基础之上,它必须以诚信为本。“贸易的法律使风俗纯良,贸易的自然结果是和平”(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这是商业精神的灵魂,也是商道的本质所在。商法的内容都是这种经济道德在法律上的反映。由于商法具有的以上特点和功能,因此在商法教学中,应结合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去讲解商法规范。经济要健康、协调发展,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即独立的主体、有序的市场、宽松的环境和健全的保障机制。与此相应,面对众多内容各异的商法规范,必须用上述理念统揽商法的教学过程,使看似散乱、纷杂的规范有机统一,共同构成完整的商法体系。

二、商法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商法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在上述正确商法理念的指导下,从教学目标到具体教学方法进行大胆创新。

(一)确立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和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目标

实际上,在现代法学教育理念上,并不存在纯粹的职业教育或素质教育,以职业教育为传统的国家吸收了素质教育的合理因素,同样以素质教育为传统的国家也在吸收职业教育的合理因素。对于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目标,存在很多争议和不同定位。通常使用以下词语定位:“高素质法律人才”、“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法律人才”,这些表述都比较宽泛和模糊。但是,有一点值得肯定,即大学法律本科是要培养“法律人才”。而法律人才有多种类型,比喻“理论性法律人才,应用性法律人才”、“诉讼型法律人才、非诉讼型法律人才”等。另外,大学培养出的“法律人才”总是与社会相对稳定的工作和职业联系,不仅包括律师、法官、检察官,同时包括企事业法律顾问、公证人、仲裁员等服务性和裁判性的其他法律职业。法律本科教育的大众化和大规模化,使得法律本科毕业生并非都从事法律职业工作,很大一部分进入党政机关、立法机构以及其它的企事业机构。所以,我国法学本科毕业生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流向是多方面的,单纯将我国法学本科教育定位为完全的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都是不合适的。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商法教学方法无论怎么改进,课堂教学仍然要占主导地位,因此,改进课堂教学,丰富教学方式,是提高商法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商法教学中每门内容的讲授都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教师主讲、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把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精华、难点讲清,其他的内容往往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课堂教学中,除了运用传统的将主要内容板书出来的方法外,要创新方法,在教学内容的形象性、直观性上下工夫。主要地,可以考虑综合灵活运用以下方法:

1.表格法。即用表格比较出某些概念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如在讲授公司法时,为了使学生对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异同点进行系统掌握,完全可以用表格的方式简要列举出二者在设立、出资、组织机构、股权(份)的转让等方面的主要相同点与不同点,帮助学生深刻记忆与理解。

2.图示法。即用图形来直观地显示某些数据或者法律行为的过程。如在讲授《海商法》中的海上货物运输FoB贸易术语下利用提单进行欺诈的内容时,可以用下图予以演示。因为这方面的规定如果用文字语言表述出来,显得复杂且难于记忆。因此采用适当的图示法,可以使学生对操作的实际过程一目了然。

FoB贸易术语下海运欺诈的流程:

3.实物法。即用现实生活中的实物来进行教学。在商法课堂上,课本不能是唯一的固定教材。一份真实的合同书、财务资料、企业章程、申请书、书、判决书等文书都是很好的教学材料。如在讲授《商事登记》的内容时,可以拿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制定的《公司设立登记申请书》等各种格式文书到课堂上进行讲解,以使学生掌握该种文书的主要内容和格式。在讲授商事账簿的内容时,可以将实践中的资产负债表、财务状况变动表等发给学生。这样能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便于掌握。

4.视听法。指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图像和声音,强化输入信息效果的教学方法。这样,首先,教师不用或很少板书,可以大大节省教学时间,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接收更多的信息;其次,电视上有关本课程的真实报道、法庭审判,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地再现于课堂之上,使学生直观、生动地获取信息。

(三)正确运用案例进行教学

目前法学教育案例教学通行的做法是:教师系统地讲授法律理论后,举出典型案例并加以分析,让学生从案例中加深对法律理论的理解。这种案例教学学生参与的程度很低,没有有效形成师生良性互动,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是理论灌输的继续。正确开展案例教学的基本思路应是:教师编制与所讲内容有关的案例材料,讨论前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充分准备,查找相关规定和资料;学生是讨论的主角,讨论中教师给予指导,评判。通过这一形式训练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具体来讲,案例教学要突出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1.案例的选取和准备。案例的编制,案例来源包括正向渠道和反向渠道。正向渠道是教师选择的,通常从案例书、专业报刊杂志、媒体中及时摘录,以及从法院渠道获取的真实判例等。反向渠道的案例来源于学生,由学生提供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案例,或者是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感到困惑的案例。所选案例应与相应的理论相贴近,要有针对性。教师在讨论前要精心构思案例,提出启发式的思考题。

2.讨论与分析。案例教学中,教师是导演、裁判,学生是主角。讨论与分析旨在说明案例、分析案例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另一方面要使学生紧紧围绕案例主题,分别从各自角度剖析案例,阐述自己的观点、见解,相互辩论。在讨论中,教师应注意引导的方法和技巧,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更不要压制讨论,以避免约束学生的思维空间。如学生分析判断有错误,可采取针对性提问的方式,不是正面纠正,而是引导学生认识到问题出在哪里,自我修正。

3.总结与评析。讨论结束后,教师应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解决问题的途径等方面及时进行总结评价。对讨论的评判,重点看讨论的思路是否对头,分析的方法是否恰当,解决问题的途径、手段是否正确。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讨论的重、难点及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肯定本次讨论的成功之处,并指出存在的缺陷及不足。对于所选案例,应最后确定标准答案;如果因为法律规定不完备,争议较大,结果不能确定的,应提出倾向性意见,并鼓励学生课后进行继续探讨,并可以就此写出科研文章。

4.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是案例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对案例分析与讨论的总结,是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因此,每次案例教学后,可按个人或者小组上交。通过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可加深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使所学的知识更加融会贯通,起到锻炼和培养学生书面表达、逻辑思维整合能力的作用。

(四)“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在商法教学中的辅助运用

“诊所式法律教育”(ClinicalLegaleducation)是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法学院普遍兴起的一种法律实践课程。其主要的教学方法有两种:一是课堂模拟练习,二是真实案件的。法律诊所教育是一种直接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执业技能为目标的教育方式,它引导学生直接去面对和处理没有现成答案的法律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判断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法学教育中随着对学院式教学弊端的提出以及我国法学教育与实践脱节现象,我国法学教育开始了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视,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借鉴美国法学院的培养模式,自2000年以来在一些大学法学院试行的“诊所式法律教育”。法律诊所教育不同于原有意义上的实习课程或环节,它是采用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提供综合性实战环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引导学生考虑法律事实、职业道德等一系列问题。它教给学生如何从实践中学习和如何像律师那样思维为宗旨。这种教育模式是新世纪中国法学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国外先进教学模式与中国法律教育实际有机结合的有益尝试。诊所式法律教学的引入无疑弥补了我国多年来只强调学历教育而轻视法律实践教育的缺陷,也为我国法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参考模式。很明显,将诊所式教学模式适当引入商法教学无疑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消化理论知识,增强其运用商法理论、规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比较适宜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需要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在商法教学中适当运用这种教学模式。但就目前大多数高校而言,商法教学引入诊所式教学,有来自诊所法律教育方法自身的欠缺、资金障碍、学时分配的障碍、指导老师能力的障碍、学生能力的障碍、基于现行法律规定产生的障碍等等限制,尤其是法律诊所教育要求有合格的、具有更多实践经验的教师,但是,就目前实际情况看,同时具备学术和实践经验的法学教师并不多,因而,这种教学模式现阶段只能作为辅的教学模式,不能成为主导性的教学方法。要试行和发展这种教学模式,高校今后应高度重视建立一批专门适合从事此项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在资金和时间上给予倾斜,尽可能为教师提供接触和从事法律实务、接受锻炼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王萍涛,姚小龙.高等教育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江西社会科学,2004,(4).

[2]刘耀彬.高等法学教育的方向与教学方法的选择[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3]苏力.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的挑战与机遇[J].法学,2006,(2).

教学方法的理念篇4

首先,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没有一些基本概念作为分析、综合和推理等逻辑思维的出发点,就不可能形成这门学科的内容、体系和结构.物理学也不例外,概念是物理规律和理论的基础。所以,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物理知识,首要的就是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

其次,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础知识中较难教和学的内容。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其主要原因就是物理概念没有学好,其中部分原因是教师只注意让学生背定义,记公式,多做练习,不注重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的物理概念,因而导致物理越来越难学。所以,让学生掌握好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成败的关键。

对于高中物理概念,有的概念需要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推理,才能认识和理解其本质;有的概念抽象,难以理解,但是,可用直观形象的东西进行对比分析;有的物理概念所提到的现象或者物理量是摸不着、看不见的,需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做一些动画或者图片,让学生有直观感受;有的概念虽然抽象难懂,但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对其加以理解。总之对于不同的物理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学好物理知识。

二、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方法

1.实验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中学物理就其内容来讲主要是经典物理学中最基本、最简单、与实际联系最密切的部分,其主要概念、规律都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有很多概念仅用讲授法,学生很难理解。对某些物理概念,用演示实验法来进行教学是行之有效的,一个直观、生动、形象的演示实验,可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给学生提供鲜明具体的直观感受和感性认识,这种演示实验,既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概括实验现象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如“弹力”概念的教学,教师可以用弹簧,钢片等做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产生弹力的实质是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很多概念都可以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使学生对概念的学习由抽象变为形象,从而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概念。诸如“压强”“电场”“电阻”“磁场”等概念的教学均可以用此方法。

2.类比法

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会遇到很多似曾相识,但其意义却相差甚远的概念,教师讲授这概念时可以利用类比的方法,通过与类似概念的比较,弄清相互间的联系与区别,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已学概念的复习,又有利于加深对类似概念的理解。通过类比,建立新概念,是认知结构同化作用的体现。例如,速度与加速度、电压与电动势、功和能等等。在讲电场时,可以用已学的重力场来类比电场。如果我们能利用类比法对这些相似的概念进行对比讲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达到深化理解概念的目的。

3.图像电教法

高中物理的很多概念相对比较抽象,也无法用实验演示,很难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采用讲授法效果又不太理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制作相关的课件,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如用图像动画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与相关概念密切联系的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生动、形象、鲜明的动画,模拟和再现一些物理过程,学生就会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如电子绕原子核运动;布朗运动等内容均可以用这种方法教学。

教学方法的理念篇5

一、实验法

大多数物理概念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透过现象,剖析揭示其本质而引入新概念的,学生易于进入教学情境,形成鲜明的印象,从而强化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引入弹力的概念时,先演示小车受拉伸或压缩弹簧的作用而运动,说明弹簧在恢复形变时要对使之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再演示弯曲的弹性钢片能将粉笔头推出去,总结得出物体恢复形变时要对使之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进而得出弹力概念。又如,在讲述超重与失重时,让学生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静止时在指针下卡一块小纸片并记下示数,当提着弹簧秤加速上升时指针会把小纸片推到下方,此时发现弹簧秤示数增大了,从而给出超重的概念;同样,在观察弹簧秤加速下降时其读数减小的现象后,建立失重概念。通过实验演示的直观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新概念的情境,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设疑法

设疑如同悬念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经过学生积极思维之后得到的概念能经久不忘。在概念教学中设置疑难能更好地为概念引入创设思维情境,这是引入物理概念的一种好方法。

例如,引入全反射概念时,将一束光线从光密媒质(水或玻璃)中斜射到光疏媒质(空气),然后慢慢地增大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为什么折射光线不存在了呢?反射光的强度为什么加强了呢?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找到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这一现象。在学生分析疑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本质给出全反射的定义,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全反射的概念。

三、类比法

类比是从事科学研究最普遍的方法之一,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物理学中,有不少的概念是用类比推理方法得出的。因此,针对这类物理概念的教学,其最佳方法就是用类比法进行引入教学。只有这样,可以使学生借类比事物为“桥”,从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新概念。

例如,讲电场时,我们可以用已学过的重力场、引力场来进行类比教学;通过体会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温度是大量分子平均动能的量度,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引导学生从这三种量度的类比中去理解量度的意义。如果我们能对一些相近类似的概念进行异中求同找联系,同中求异抓类比,这样就能掌握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达到深化理解概念的目的。

四、激趣法

心理学家认为: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便会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去探索新知识。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物体运动与变化现象。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引入概念时应注意结合有趣的物理现象进行讲述去吸引学生,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并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值得采纳的方法。

例如,在引入光的干涉概念时,首先介绍托马斯·扬在历史上第一次解决关于光源的问题,成功地做出光的干涉实验的史料,它能激发学生对新概念学习而产生浓厚的求知兴趣。又如,在引入电磁感应概念教学时,简要介绍法拉第其人及其在物理学上的杰出贡献等事迹,以激发学生学习该概念的兴趣。除了利用物理史料激趣外,在概念引入前,如设计一些趣味实验,提出一些相关的奇妙的自然现象,设置悬念等,也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新概念的引入,有利于学生接受并掌握概念。

五、实例法

在物理学中,有许多的物理概念是通过剖析实际生产与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分析现象、抓住其本质而归纳得出的,因此,在对这类概念引入教学时,我们不妨也模仿这概念的建立过程模式对其进行“重复式”的讲解,再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帮助学生形成、理解并掌握该概念涵义。

例如,在进行机械振动概念的引入教学时,从日常生活实例出发,选取弹簧振子、单摆、水中的浮沉子、不倒翁等为振动物体,启发学生抓住这些物体的振动的共同特点,建立振动的概念,不但能使学生把握住振动这种运动形式的特点,为引入产生机械振动的两个条件奠定基础,而且还可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六、直接法

教学方法的理念篇6

关键词:概念教学;物理;物理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82-01

一、从生活实践中引出概念

引出概念要尽可能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把物理概念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物理概念也容易被学生接受。如学习压强的概念,让学生用铅笔平端压拇指,再用尖端压拇指,比较两种方法下手指的感受,又如,在学习“惯性”概念时,引用具体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坐公共汽车突遇刹车,我们会有怎样的感觉?汽车突然起动时,我们会有什么感觉?通常大家竖直用力往上跳,落下来位置会在哪?那大家有没想过,地球总在不停地自转的,按照赤道长度大约是40000km,转一圈大约是24h来计算,那我们不难得出地球自转的速度为40000km/24h,也就是大约460m/s,假如我们往上跳起,离开地面的时间哪怕只有0.1s,那落下来后会距离原来起跳的位置46m,平常大家发现是这样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接着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汽车刹车前,是运动的,人和车做一样的运动;汽车突然起动前是静止的,人和车一样也是静止的;人跳起前和地球一起是运动的。当汽车刹车,由运动变成为静止;突然起动,则由静止变为运动,两者车的运动状态都发生了改变,而人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了吗?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人之所以有向前冲或者向后倒的感觉,是因为他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跟着分析人从地球跳起的过程中,地球与人的运动状态,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物体总是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引出“惯性”概念。

用学生熟习的生活经历来帮助学生学习新内容,学生有一种亲近感,易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对新课产生极大的兴趣,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

在学习“流速与压强”的概念,可以让学生一起来做实验:拿出一个大烧杯,在杯里放入一个气球,让学生想出把气球取出的办法,看谁想的办法最妙。学生想出的办法不少:用手直接取出;从烧杯里倒出;倒水进烧杯,让气球浮上来;把沙倒进烧杯,利用沙把气球托上来……教师不断地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方法,最后还蠢蠢欲动地提出要亲自出马试试,教师往气球的上方吹气,结果气球一下子从烧杯里“跳”起来,学生看了,都说老师的方法最奇妙。接着教师拿出一张纸,对着纸吹气,纸顺着风吹的方向向外摆动,然后让学生两手各拿一张纸,两纸竖直平衡地放在身前,让大家猜猜往两张纸的中间位置吹气,纸会不会会摆动,向哪个方向摆动?再让学生自己试验一下。

三、掌握规律,形成概念

对学生所要研究的物理现象已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促使学生掌握规律性,从而形成概念。如:在密度教学中,应用实验探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比的关系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感悟密度是物质自身固有的一种性质,只取决于组成物体的物质,而和物体的大小、形状均无关系。

四、联系旧的知识,引出新概念

在学习新概念之前,先复习有关的知识,是教学过程中五个基本环节之一,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新老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更好地学习新概念。如在学习“功率”的概念时,教师可以结合“速度”的概念进行教学。物理学中“速度”用来表示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而现在我们用来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功率”;而“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则“功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既然“速度=路程/时间”,那么“功率=功/时间”。

五、分析定义,帮助理解

教学方法的理念篇7

   一、明确数学教学目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目的,就是规定了数学教学应当完成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个性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任务,是根据我国教育的性质、任务和课程目标,并结合数学科学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而制定的。特别是现行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就明确提出了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对教学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因为它是考核学生成绩和检查、评估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深刻地掌握数学教学目的,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以此来检查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改进数学教学方法。

   二、切实抓好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互动过程。师生均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

   (一)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古往今来,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和利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说明“好学”对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感情色彩,即教育情感性。任何学生对教师的第一节课都会产生期待心情,这种期待主要表现为:①对教师外表形象的期待;②对教师言谈举止的期待;③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期待。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学生对于自己喜爱的教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等都会表现出极大的投入,其学习思维就会与教师的教学保持着和谐、完美的统一。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会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作为教师就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并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要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鼓舞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二)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表现为: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厌学情绪,致使学习效率普遍降低。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做到:①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②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教学生去学,既要帮助学生学会,也要帮助学生会学。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进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果。③运用探究式教学。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三)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同时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这就需要有“听”的技能。因此,教师要随时了解周围学生对数学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及听课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听课技能。例如:①在听课过程中怎样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思路与教师同步。②怎样才能更好地领会教师的讲解。③怎样学会归纳要点、重点。④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⑤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听,并积极参与讨论等。“说”就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对数学中的概念能够做出解释,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向老师提出问题,使得自己的见解和提出的问题易于被别人理解。“读”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某种层面上讲,也是为今后“说”的技能打基础。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课外资料,既丰富了知识面,又养成了自学的习惯,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写”就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具体运用到学习活动中去。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数学中的一些证明题,有很多学生都知道它的证明方法,知道其中考查的知识点,但总不能够很好地以“写”的形式将其证明过程展现出来。即使写了,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较为混乱,推理过程也不够严密。这些都是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某一侧面也体现了培养学生“写”能力的重要性。“写”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决定着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想”就是要发挥学生思维的“自由想象”。例如:我们在讲完“圆的有关性质”后,提出“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想象,在想象中去感受、体验,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想象中对所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听、说、读、写、想能力的条件,并不断摸索培养的规律和方法。

   (四)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

   数学教学中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也是当前数学教育的发展潮流。

   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显着特点是其思考空间广阔,思维活动的自由度较大,学生的思维活动易于展开,在思考中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更多,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独特的效果。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能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数学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

教学方法的理念篇8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校积极倡导教师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情景氛围。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如我校一名教师在教学“统计”时,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让每个学生在小纸条上写出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名称,并针对多数同学意见,选用“正”字记录――体现人人参与,个个有见解。探究怎样才能直观看出同学们最喜欢哪种动物?制统计图中格子不够怎么办?――让学生个个参与探究,动脑思考。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先说自己的想法,再动手制统计图,最后说出格子不够时自己的办法:生1:可以往上加格子。生2:可以转弯。生3:让一格代表2人。通过学生的体验、探讨,使原创思维得到了展现,使创新思维得到发展。根据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又怎样解决呢?学生都积极观察,动手又动脑,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并解决。在这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人人参与,他们用手制图,用脑思考,用心观察,用口表达,全身心投入,参与了“统计”这一新知识的自主学习。

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使学生能够领悟到数学思想的应用,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教学中认真把握好“了解”“理解”“会应用”这三个层次。不能随意将“了解”的层次提高到“会应用”的层次,不然的话,学生初次接触就会感到数学思想、方法抽象难懂,高深莫测,从而放弃学习。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牢牢地把握住这个“度”,不能随意拔高、加深。

二、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但数学应用意识的缺失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课堂上不讲数学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掐头去尾烧中断”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如果数学教学仍旧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因此,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充分地参加实际生产活动,多多地掌握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接触更为广泛的知识面。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只会解答某一种类型的应用题、概念题等,却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校倡导教师们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善用生活中的素材,并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名教师在教学“确定位置”时,就没有直接从书本中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让学生先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说一说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而后发现原来的知识不能准确地说明自己所在的位置,让学生充满求知欲望,逐步地认识“行”和“列”,通过“第一列的同学拍一下手,第二列的同学拍两下手……”,“第一行的同学拍拍手,第二行的同学伸懒腰……”使他们巩固“行”与“列”的概念,让学生逐步地用“第几行,第几个”“第几列,第几个”这样更精确、更完整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自己的位置。学生很高兴地描述自己的位置,再通过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来说一说你的好朋友的位置、其他同学“找一找”的形式更激起了学生们“我要说”“我要找”的积极性。这样的数学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在我们身边,数学对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这样的教学才能卓有成效。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例如,有这么一节课:一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让学生举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实物后,根据学生回答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话音刚落,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

“老师,你说错了,应该是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它们都有四条边。”等他刚一说完,另外一个学生提出反对意见:

“应该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条线段都叫做边,他们都还有四个角,而且都是直角。”……老师一直在一旁微笑着听着,最后说:

“嗯,这几位同学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很好,把自己知道的和与我们学习有关的说出来,大家才能互相促进。”课堂上,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发言也非常积极。当然,不是说乱成一团才妙,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加到学习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

四、变“单一媒体”为“多种媒体”

2l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教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

教学方法的理念篇9

一、巧设悬念情景,培养思维的自动性

思维的自动性,表现为学生对物理充满热情,以学习物理为兴趣,在获得知识时有一种惬意的满足感。例如,讲大气压强存在时,演示马德堡半球,当球内有空气时,两个半球很容易分开,用抽气机将球内的空气抽掉,两半球就分不开。使学生大惑不解,进而精想其原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求欲望。这样引入新课使学生沉浸在对新知识的期盼、探求的情景中,积极的思维活动得以触发。又如,在教授惯性及惯性现象这一节课时,教师在讲台上放一摞棋子,然后问学生:“如果用尺子迅速打击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棋子会出现什么现象。”许多学生抢着回答:“上面的棋子会跟着飞出。”然后教师现场实验。结果上面的棋子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于是落在正下方。学生带着疑惑,最后引入新课的教学,得到较好的效果。

二、理解概念内涵,培养思维的缜密性

物理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物理现象、过程所特有的本质属性。思维的缜密性表现在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全面深刻地理解,对物理知识结构的严密性和科学性能够充分认识。例如,“密度”这个概念,一定要懂得不同的物质其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而同一种物质,其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却是一定的。只有从这两方面来分析,才能使学生明白:对一定的物质来说,不管其质量和体积的大小如何,它们的比值是不变的。在电功率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演示这样一个实验,取一个“36V,15w”的玩具风车,把它接在36V的电路中,它正常转动,把它接在24V的电路中,它转动很慢,把它接在40V的电路中,它剧烈转动。实验表明:用电器实际消耗的功率随着加在它两端的电压而改变,所以说一个用电器的功率多大时,要指明工作电压,只有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才是额定功率。

三、强化概念内涵,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理解能力强,能抓住概念、定律的核心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及使用的条件和范围。在用概念判断命题的真伪时,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在用概念解题时,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在初步掌握了概念之后,必须通过解习题,解释自然现象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这是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概念形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一两个典型实例,这样既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完惯性概念后提出问题:离开枪膛的子弹还能继续前进,为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子弹受到向前冲力,或者说成子弹受到惯性作用。这时教师可就学生回答中的错误向学生讲解子弹没有受到向前冲力,因为找不到冲力的施力体,再让学生知道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是外界对它的作用。使学生加深了对惯性的理解。

四、注意联想转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其集中表现为根据问题的基本情况,及时改变观察和思维角度,揭示本质联系从而迅即解题。例如,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它没入水中部分的体积是50厘米3,它在水面上的部分是25厘米3,求木块密度多大?本题直接求密度ρ是不可能的,可以通过已知条件并联想分析:先根据阿基米德定律,求出木块受到的浮力,再根据木块漂浮在水面,浮力等于木块重力,得出木块受重力。算出木块的质量,最后根据ρ=算出木块的密度。能否合理转化或变更问题是衡量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标志,培养思维灵活性,就是要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那种“另一角度思考问题”的动态之中。又如,灯a上标有“220V,60w”,灯B上标有“220V,25w”,若把它们串联在220V的电压上,哪盏灯更亮一些,为什么?此时要判断两灯的亮与暗,只要比较两灯的实际功率大小就可以了。两灯并联时实际工作电压都是220V,其实际功率等于额定功率。两灯串联时,理论上是不能直接判断出它们的明与暗,可以通过其他条件联想分析,先根据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求灯丝的电阻Ra=和RB=,再求两灯串联时的总电阻R总=Ra+RB。通过欧姆定律求电流。最后根据灯丝的电阻与实际电流求电功率pa实=i2?Ra,pB实=i2?RB。结论是两灯串联时25w灯比60w灯更亮一些。

教学方法的理念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生本教学

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符合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并且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普遍好评。生本教学,让教师的教学更加人性化,与创新的教学模式相比,生本教学理念更注重学生个人的成长,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讲,过多的干预,不仅会让学生对学习出现逆反心理,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生本教学理念,教师更多地站在了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去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以下是笔者对于生本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一、生本教育理念的介绍

生本教育理念的实施,更加注重对学习气氛的掌握和调节,教学更加人性化,尤其是对学生的关注,更是以一种真诚、理解的态度去关心,让学生的学习气氛更加轻松,以一种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去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更多的乐趣,这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1.生本教育理念的特点

(1)学生兴趣的培养

生本教学理念,更多是体现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气氛,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知识。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评价方式丰富化

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不仅会让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加全面,同时也让学生对自身的情况更加了解。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尽量使评价语言幽默诙谐,这不仅能够调动课堂氛围,同时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感到轻松有趣。教师的鼓励会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更有信心,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动力。

(3)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需求的了解,以学生为教学的根本,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感受。显然,传统教学模式在这方面是有所欠缺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对教学模式的创新,能够以多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不会感到乏味和困难,让学生更加喜欢学习。

2.生本教育理念的意义

生本教育理念的实施,教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更为平等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不足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有目的地学习,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生本教学理念的实施,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引导,这样,不仅会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同时也会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生本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与传统教学相比,生本教育理念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和轻松,但是,这种学习氛围的创建离不开教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各种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运用。

例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表现了狼牙山五壮士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狼牙山五壮士的精神和情怀,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不忘那些为了国家和平和胜利而牺牲的革命先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放映相关视频,不仅会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会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这些英雄的勇气和情怀。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对于比较经典的片段进行分角色表演,通过身临其境的表演,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

又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思考:“母亲的鼓励比较好,还是父亲的批评比较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辩论。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语言博弈,锻炼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以辩论的形式进行教学,不仅会让学生对语文课堂感到新奇,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不同的教学模式的应用,会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总之,在现代社会这个大环境下,学校教育不再单一地只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是越来越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就意味着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要进行革新。生本教育理念的实施,有效地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从而使语文教学更加有效率。

参考文献:

[1]林玉兰.生本理念下阅读教学的指向[J].小学教学参考,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