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念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2:36

教学理念培训篇1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不仅要求高校教师具有较高学历,掌握广博、坚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求教师成为“讲课的学问家”。强调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以解决具体教学问题为基本理念的校本培训模式,对丰富高校教师教学培训形式,从根本上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高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校本培训的理念

“校本培训”,字面意义很容易理解,即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进行培训。而校本培训内涵到底是什么,人们对其理解和描述却是多样的。概括起来校本培训有如下基本特征:(1)校本培训是适应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在职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形式之一。(2)校本培训是终身培训,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3)校本培训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培训基本单位。培训立足学校实际发展需要,以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为目的。(4)校本培训是集基层学校与教学研究、教育科研融合在一起的培训活动。(5)校本培训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尽管培训一词对教师而言蕴涵一定的被驱动性,但实际上校本培训强调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自主性。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探索问题,在与同行的相互学习中、在与专家的对话中,不断反思、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实现自己的教育信念,发展和完善自我。总结以上基本特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校本培训所倡导的理念—强调实践,立足通过教师培训实现教育理念在实践中的应用,让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在教师学习、探索、反思过程中实现对教育理念的检验修正、丰富和发展。校本培训理念突出教育践行者—学校、教师的重要作用。

二、高校师资教学培训的困境与抉择

高校师资教学培训与中小学相比并不发达。通常“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是一种师范教育,这种教育一般来说是强制性的,并且是由国家认可的单位负责组织。大学教师的培训则与此相反,它在更大程度上是在职的,自愿的。”中小学严格要求进人教学职业者必须具备基本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重视教师的准人资格。高校并没有统一的选用教师标准,但选用教师时往往把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其重要标志就是学历和学位。教学能力一般不作为选用教师的主要标准。高校更注重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不重视教学的一个原因是错误地认为,教学是任何人都能干的日常工作。如果一位教师有博士学位,想当然地,他就能胜任教学。”所以,高校有完整的职业训练机制,多样化的培训模式,在职进修、做访问学者、申请学位,等等。但这些培训模式多是以提高学历,提升教师专业知识水平,进行学术研究训练为主,而教学培训并不发达。

教师高学历化已经成为世界高校的普遍趋势。20世纪70年代,美国大学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已经达到教师总数的85%。我国2003年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为33%,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为8%。显而易见的差距足以证明,学历补偿教育在我国高校教师培训中必将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如果仅仅重视学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或者想当然地认为具有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就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就很容易掌握教学规律,具备教学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劳工组织就已经把教师这一职业正式列为专业化职业。的确,教学作为教师这一职业独一无二的社会劳动形式,“在本质上是一种‘学术的专业’,一种复杂的智慧性工作”(舒尔曼)。教学如同医生、律师等专业职业的劳动形式一样,没有专业训练与培养是很难胜任的。事实证明,绝大多数高校教师从事教学工作,仍然采用他们做学生时的传统教学方式—把知识被动地传授给学生。一方面,“长期的学校学习使他们习惯于这些方法,而且他们的学术成就证明这些方法是成功的。”另一方面,教学知识体系与技能的缺乏也使“许多大学老师认为旧的模式是唯一地选择,他们想不出其他替代模式。”高校采用评估和督导的办法引导教师改变教学观念与传统教学方式。然而,这两种方式仅仅让教师意识到教学行为的某些不足,对如何实现正确教学行为仍是借然无知。

随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人发展,无论是课程体系更新还是教学内容变革都需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过程,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转移、实现课程理想在学习者身上的转化。包含再多先进理念和内容的课程如果遭遇传统教学理念和落后的教学方法,课程的现实转化就会大打折扣,也就很难谈起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因此,“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确实,教师是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化者。作为教师倘若对于理想与理论没有充分了解,倘若对于实践的条件没有实际的把握,那么,这种转化就会有很大的落差。”高校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与推行教学方式改革,与实施教师教学培训促进教师掌握先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是不可分离的。

为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1997年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1994年1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高校青年必须参加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为:《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等学校职业道德修养》、《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积极组织,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培训还存在着一些缺陷:(1)培ail由省师资培训中心统一规划、管理和组织,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外控式培训形式。这种培训形式,有利于强化标准,加强约束力和指导性,其作用不可替代。但它带来的弊端也很明显。它无法考虑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高校的实际需要,无法照顾被培训者的个体差异与主体性。学校把培训当作上级规定的任务来完成,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青年教师为获得证书,晋升职称,只是消极应付考试,并不重视培训过程。(2)培训以纯粹的系统理论知识学习为主,脱离高校教学实践,忽视教学技能训练。对于教师来说,掌握系统的教学理论知识,理解教育本质、了解教学原则,认识教师职业内涵固然重要,然而“‘教师怎样做’(实践取向)比‘教师是什么’(本质取向)更重要,教师的知识蕴涵在如何做之中。”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分类的观点看,仅具备陈述性知识—熟悉教学概念和规则,没有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经过练习就不可能实现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真正懂得如何去教学。事实上培训过后,教师也只是记住某些概念和规则,教学行为一如既往,并无改变。(3)这种培训为“短训”式,一次合格保终身。显然不利于教师职业生涯的持久发展。无论是终身学习的宗旨,还是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都要求教师是终身学习者。“教师职业的社会化过程,并非终止在进人职业的那一刻或在教师早期生涯的任何一点上。”教师职业的发展应当贯穿其职业生涯全过程。

我国新时期高校教师培训的运行机制将实现重大转变,由主要依靠政府行为转向政府行为、学校行为和教师个人行为相结合,建立与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相适应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上述讨论也使我们看到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培训的低水平和一些明显的缺陷,这将为高校探索新的教师教学模式,开展校本培训提供了空间和契机。

三、实施校本培训.开展高校教师教学培训

1.在组织管理上,设立教学指导中心。设立教学指导中心是国外许多大学比较通行的做法。①我国清华大学也设有教学研究与培训中心。教学指导中心作为高校教师教学培训的常设机构,其主要职责是促进本校教师教学技能提高,基本工作包括教育科研、教育科研课题开发与管理、教师培训、日常教学问题咨询、评估教师教学质量以及对教师进行各种表彰和奖励。其中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和日常问题咨询是核心工作。教学指导中心应为本校教师提供多种培训课程和辅导计划,如依据培训对象设置“新教师培训计划”;依据教学对现代教育技术需求设置“现代教育技术专题培训计划”;也可以根据学校的教学改革需要提供“课程设计培训计划”,辅导教师掌握有关课程设计技术,以便教师开发出更多新课程。教学指导中心除进行大规模的定期培训,还可以通过网络为教师提供日常咨询服务,随时给教师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反馈意见,帮助教师提高授课技巧,解决教学中的难题。教学指导中心自身需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不断提高素质,同时也要开展教育课题,通过课题立项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解决教学实践问题。教学指导中心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定期评价,评价的目的不仅对优秀者要予以表彰和奖励,还要能从评价过程中不断发现和总结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把这些方法介绍给教师,并纳人到学校教学发展计划当中,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高校设立教学指导中心,教师教学培训就可以是长期的,有计划的,有的放矢的,教师职业技能和学校教学质量会持续不断地提高。

2.从培训内容选择上,校本师资培训注重与教学实际密切结合,以实戏性知识为根本,进行专题式培训。把一些大的培训计划分割成小的专题,如针对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计划,开设网页制作、课件制作专题;针对改进课程设计的培训计划,安排如何编写教材、如何编制考试试题、如何组织学生讨论的专题。由这些专题可以引发相应的理论介绍,更多的是以技术和策略性知识为主。每一个专题包含了教学实践中大量常规问题,培训后教师了解了相应的教学理论,也完全可以驾轻就熟直接用于教学。专题式培训从形式、时间到内容都可以非常灵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一个专题培训可以一个学期重复多次,也可以固定在某一个学期。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时间自由选择专题,高校可以根据需要规定教师必须参加的一些专题培训计划。这样的培训比较生动灵活,更易于为教师所接受,也更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理念培训篇2

关键词: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师;教师专业发展

在对以往教育变革的总结中,教育界越来越认识到这个过程中“人”的因素之重要性:教育变革的关键人员的参与和支持,变革的持续性及其与学校日常教育活动的相关性,以及教育变革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的关联。几乎所有这些,都与教师密不可分。①因此,作为直接活动于教育变革“前线”的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育变革不能不关注的问题。

一、我国当前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存在问题

教师继续教育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向来为我国教育界所重视。但是,由于教师继续教育的制度、管理、课程、方法等本身因素和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校、教师方面等原因,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一直不尽如人意。如何提高教师继续教育质量,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育界尤其是承担教师继续教育任务的机构(包括高校、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等)和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所关心的问题。不少人对此也在理论和实践上作了研究和实验。在此,笔者想结合国内近年来兴起的企业培训理论,试图将企业培训师的理念引入教师继续教育当中,将两者结合,以探求教师继续教育质量提升之路。

二、培训师的职业角色分析

培训师是本世纪在国内兴起的新兴职业。有人认为,一个优秀的培训师应具备四种角色特点:教师、演员、教练和咨询顾问。②在实践中,一位具体的培训工作者可能同时兼具管理者和开发者、或管理者和实施者、或开发者和实施者等多种角色。美国培训专家吉列•爱格兰(Gilleyeggland)针对时代变化,对企业培训和培训师作了系统研究,高度概括了现代培训师的四种职业角色:管理者、教学设计专家、实施者、咨询顾问,并提出每种职业角色相应的职业任务:③

三、教师继续教育宜引入培训师理念以提高质量

将企业培训和培训师的有关理念引入教师继续教育中,与现有的教师继续教育理论和主张相结合,应对促进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大有裨益。

(一)承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机构应深入中小学,与之保持经常、密切的联系,以制定和开发教师继续教育的战略和规划

通常情况下,承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机构(大学、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对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都是执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令性计划和任务,属任务完成型模式。这种模式中,继续教育机构和中小学校(教师)双方都成被动状态,执行任务的功利性目的明显,即为了职称评审、晋升等。任务结束后双方又回到任务前状态。继续教育任务完成前后各个环节基本是相对静止和相对独立的状态。直接导致继续教育承担机构不了解中小学对继续教育的实际要求,对制定继续教育的规划、设计继续教育的内容、实施继续教育的管理等方面都是不利的。这也是中小学校及其教师对继续教育质量不满意的原因之一。

如果继续教育承担机构能够有目的性的将与中小学的密切联系与合作当作自身重要的日常工作,那么,虽然继续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还是为了教师的支撑和晋升,④但通过双方的合作与了解,继续教育承担机构不再是对中小学校(教师)的要求和现状茫然无知,在继续教育的规划设计、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以及实施管理上都将会是有的放矢,在完成行政性继续教育任务的同时,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一定是有促进的。

(二)继续教育的教学设计一定要建立在成人学习理论基础之上,分析学员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和形式

以往教师继续教育质量令人不满的一个方面就是其教学设计单一,忽视教师作为承认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忽视教师的客观情况和实际需求,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以及教学过程都比较刻板、盲目。而继续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一种形式,不仅体现成人教育的特点,而且其整个教育培训过程必须要建立在成人学习的理论基础之上。

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1)拥有认知需求,知道为什么学习;(2)具有清楚的自我概念,具有自我导向学习的能力;(3)具有丰富的学习经验和工作经验,这些经验是学习的重要资源;(4)学习以日常生活为中心,且以问题或任务为导向;(5)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内部,而不是外部;(6)学习能力与儿童相比有较大差异。⑤

根据成人学习的实际特点,继续教育承担机构和培训教师应该在教育设计和教育实施过程中改变以往单一、枯燥的做法,充分尊重学员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利用学员的学习和工作经验,采用丰富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如编写适合学员自学的教材,采用案例教学,运用讲解、讨论、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等,激发学员多元智能发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钻研探索的习惯,从而提高继续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教师继续教育承担机构(教师)在完成所承担的继续教育任务之后,还应该保持与中小学(教师)的密切、经常联系,扮演合作者与咨询顾问的角色

教师继续教育的实际培训过程虽然是具有时间段的,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又必须突破这种时间段的局限。正如前面所述,教师教育承担机构和中小学不能呈现相对静止的状态,各自在一个封闭的圆里运转。这也不符合当前教育变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教师继续教育承担机构的教师要进一步密切与中小学校(教师)的关系,扮演好合作者与咨询者的角色,积极参与中小学校的发展规划和教师专业发展工作中去,了解情况、发现问题。一方面继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方面为新一轮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奠定基础。这样,整个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就会以一个螺旋上升形态不断发展,最后实现中小学(教师)和继续教育承担机构(教师)共同发展的良性局面。

(四)教师继续教育承担机构要大力搞好教师队伍建设

有人说,一个优秀的培训师要扮演好教师、演员、教练和咨询顾问四种角色,我们从吉列•爱格兰的理论中也能很明显的看出这一点。要提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培训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虽然继续教育承担机构也都十分重视这一点,但我们也应该看出,目前的要求主要还是局限在培训教师的教学质量这一环节上,显然与我们前文的要求有距离。这里我们借用一下美国从事教师培养工作的专业人员资格要求标准:(1)必须接受过本专业的训练(具备硕士或博士学位);(2)必须具有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经验,并于大学任教期间继续保持与中小学校或其他机构的联系;(3)从事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4)参与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教学计划的制订、评审、修改等方面的工作,具有独立见解和建议;(5)必须热心致力于美国多元文化社会培养教师。⑥由此可见,与优秀的培训师标准和发达国家教师教育专业人员从业标准相比,我们当前对承担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师队伍自身建设和专业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结合我国当前社会需求和教育现状,坚强从事教师继续教育的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注释:

①王建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31.

②向舜麟.优秀培训师的四种角色.全球品牌网.省略/2005/09/30/20050930-14126-1.shtml.2005-9-30.

③黄健,熊燕.培训师:21世纪的职业新宠[J].教育发展研究,2005,(3)44-47.

④张国芳,钱启,罗遂洪.学员因素对继续教育发展影响的调查[J].中国成人教育,2004,(10)42-43.

教学理念培训篇3

关键词:高师;成人;声乐教学;体会

一、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理念对高师成人声乐教学的启示性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园丁工程”所确定的我国中小学部级骨干教师培训的目标是: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在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有显著提高,为培训对象成为高素质、高水平,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示范作用的中小学教育专家创造条件。这就意味着现阶段的骨干教师的培训要为这些教师将来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研究型教师做准备。其培训理念的“新”,突出地体现在:一是培训思想的前沿性。培训要求从培训方案的制定到培训过程的实施,始终贯彻“三个现代”思想,即要以“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内容”、“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培训,始终把握培训工作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前瞻性,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精神,体现中小学新课程、新大纲的要求,坚持为基础教育改革服务。全面提高受训者的综合素质,提高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具有对学科发展趋势的把握能力和前瞻性认识能力,具有能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能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示范与辐射作用,逐步成长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教学专家。二是培训模式的现代性。在培训过程中,强调遵循“求新、务实、严格、高效”的指导思想和“追求科学性、强调现代性、注重先进性、讲求实效性、着眼发展性”的培训原则,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的前提下,着眼于中小学教师未来的发展,“发展性”、“研究型”始终是我们坚持的基本培训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理论指导、经验反思、师生互动、研训一体”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方案提出的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整合和教学力量的整合,最大限度地调动高校办学资源的潜力。三是培训的实效性。由于培训可以很好地贯彻现代教育思想与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受训教师实际能力的提高为着眼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势,提高了受训教师的积极性,能够取得理想的培训效果,也切实体现了为社会基础教育需要服务的思想。

由此可见,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培训是一种突出创新意识,讲究培训过程的科学性、先进性、实效性、培训内容的前瞻性和培训对象的发展性,并以此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课程体系,是一种理论指导、经验反思、师生互动、研训一体的新型培训模式,笔者认为,这对高师成人声乐教学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二、克服初学期的阶段性问题是全面提高成人声乐教学效果的关键

高师成人招生的对象不是演唱天才,而是音乐师资队伍,学生的音乐素质普遍偏低。大部分学生的嗓音条件属于尚未开发状态,歌唱技巧及歌唱功能起点低,未能建立一个基本的用声状态和歌唱心理。加之年龄大,歌唱器官成熟以及固有的用声习惯和观念加大了声乐教师的教学难度,这在普通高师成人声乐教学中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这是种初学时期的声乐教学的歌唱基础入门和嗓音开发教育阶段。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阶段白声及换声问题。其一是白声问题。成人初期阶段的嗓音极易疲劳,无论是开嗓发声练习,还是歌唱作品,连续用声超过三十分钟声音就会变得粗糙暗淡、苍白无力,个别学生还会声带充血,并伴有沙哑和破音。另外,音域较窄,有效声音最大限度g―e2,音区过渡痕迹明显,棱角大;上行时高音区易偏低,音色直白、不统一,近似喊唱;下行时易因吸气浅、少而泄气、漏气,使声音漂浮不稳,声位支点模糊甚至消失,音波摇摆抖动,尖锐刺耳,缺乏应有的弹性;因声带闭合调控不好和气息流通不畅、不均衡,而使声带振动不规则,音头音尾不在一条线上(感觉一个乐句就好像几个人在唱);面部肌肉紧张僵板,阻碍歌唱表现和咬字吐字时的字音归韵及自然口形的演唱发挥等等,这些都是属于白声及换声问题范畴。其二是白声现象。所谓白声,就是指没有面罩共鸣的声音,这样的声音苍白暗淡,无色无力,多见于嗓音开发时期,即“拓荒”期。白声在“拓荒”阶段主要表现为用声感偏移,做怪劲,发声时没位置,不用气息的调节控制来推动声音,而是吸,进的气与呼出的气脱节分散,使发音器官失掉了气息能源的支持,造成声带振感弱,不规则,声音交点不结实而上浮,没有根基感,致使全身肌肉帮忙,用劲强迫出声,仅用微少散落的气息振动声带,维持一个乐句的演唱。这种现象仅为普通白声的一种类型,而沙哑型白声是因声带闭合不好,气息流通不畅,声门受阻,使声波变形,不集中,不统一,不在一个位置上,这种白声在高音区更为明显。“虚声型”和“内抠型”白声主要是由于用声概念混淆,用声器官先天生理功能疾病以及后天养成的不良用声习惯等因素所致。其三是换声问题。在歌唱发声过程中,从一个声区向另一个声区过渡时在用声感觉上客观存在着几个过渡音,这几个过渡音被称为换声点。换声点与声区的关系十分密切。男声换声点比较明显,高音区换声点偏高,低音区换声点则低些,较难过渡;而女声换声点不太明显,容易过渡。此外,戏剧男高音的换声点往往较抒情男高音要提前一两个音出现。换声点是因人而定的,初期阶段普遍(一般性)的换声点在g~b(低音区)、e2~z2(高音区),如果这一阶段的换声问题解决不好,常常会使音色一下变暗,失去光泽,甚至破裂,更可怕的是换声点这几个过渡音无论怎么唱总是偏低,这种换声问题就是人们常说的“真假嗓打架”,令人畏途和心忌。

以上是高师成人声乐教学初期阶段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是一个过渡期的障碍性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对深入开展好高师声乐教学乃至提高成人音乐课的整个教学质量都至关重要。

三、运用骨干教师培训理念改革高师成人声乐教学的策略

教学理念培训篇4

根据地区分院、林业局政法委的安排和部署,全区检察机关从今年五月份开始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在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中,我院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定社会主义法治信念,提高执法能力,促进影响我院检察事业发展和不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际问题,不断增强检察机关干警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努力实践“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落实“加大工作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的总体要求,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增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构建林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林区提供坚强的法治保证。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院党组积极组织全体干警参加学习教育活动,现将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全院共有干警19名,活动参与率达到100%。在学习培训阶段,院党组组织全体党员认真通读中央政法委编发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学习同志关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讲话;学习罗干、同志在全国政法机关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以及地委政法委副书记朱洪祥、地委政法委书记郝敬江同志在全区政法机关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电视电话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鼓励干警积极参加省院、分院和林业局组织的培训活动。按中央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有效方式,组织全体干警分五个专题进行大学习、大讨论。并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整个学习培训阶段的始终。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版权所有

我院党组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是在分院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开展工作,院领导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活动的开展,并做了周密安排和部署,随即抽调人员组成“十八站林区人民检察院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指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在学习培训阶段全院干警认真参加每一项活动,把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作为提高自己政治素质、法律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执法能力素质的一次机会,真正做到了“内化于心、外鉴于行”,达到了省院提出的“六个进一步”。

在开展“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专项讨论中,每名干警均认真撰写发言提纲,在五次专题讨论中都做了专题发言。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中院领导亲自抓日常工作、亲自撰写理论文章、亲自记学习笔记、亲自总结心得体会,并把“三个到位”和“四个带头”的每一项工作认真落实到位。

二、认真学习,初见成效。

教学理念培训篇5

“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培训中的问题:学科教师的参训观念有待转变,学科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偏低,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差异显著、整体水平偏低。完善和提高“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培训的对策:领导重视和加强新理念的宣传和教育;加强教育新理论的学习和研修,不断提高学科教师的理论水平;实施补偿性培训和提升培训相结合,分层次提高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英特尔(R)未来教育学科教师项目培训“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是英特尔公司为支持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利用而设计的一个全球性的教师培训项目。“英特尔(R)未来教育”的实施目标是:使受到培训的教师充分领会“英特尔(R)未来教育”的教育理念、掌握“英特尔(R)未来教育”的教学模式,并将它们应用到各自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去,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一、“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培训中的问题(一)学科教师的参训观念有待转变学科教师对本次“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培训表现出一定的热情,但许多学科教师还固守着传统的教育培训的观念,没有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迫切需求和意识。一部分学科教师甚至还认为参加培训是走形式,是为了应付检查和考试;因而,还存在着一定的应付培训的消极心态。最为严重的是,绝大多数的学科教师仍把本次“英特尔(R)未来教育”培训完全等同于传统的课程培训,期待着从中得到传统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术。当他们发现“英特尔(R)未来教育”培训带来的是完全不同于他们所熟悉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技能,他们开始失望,进而产生抵制情绪和拒绝的心理。外在表现为学习情绪低落、上课迟到、旷课、应付作业和拖拉作业的完成等。学科教师的陈旧培训观念和意识严重阻碍着培训的顺利实施,严重制约着培训效果的提高。(二)学科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偏低学科教师缺少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特别是一些新的教育理论,直接影响着学科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实施,这在“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培训中就有明显的反映。例如,许多教师对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了解很少,甚至一无所知,这严重制约这学科教师对“英特尔(R)未来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一些学科教师甚至连一些基本概念都难以理解,如学习支架、框架问题等。因而,更谈不上对“英特尔(R)未来教育”的内涵和精髓的把握和应用。(三)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差异显著、整体水平偏低在培训中,我们发现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差异显著,一些年轻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较高,能够很顺利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资料的搜集和作品的制作。但是,绝大多数的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差,仅局限于文字的录入、编辑和简单的幻灯片的制作,甚至部分教师尚不能熟练地录入文字和进行网络浏览。据调查,80%以上的学科教师除上公开课以外,很少制作课件和利用课件进行授课,也极少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和学习。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差异过大和整体水平偏低的现状,严重影响着培训的顺利实施和培训的效果。二、完善和提高“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培训的对策为了更有效地实施和推广“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培训,进一步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有效实现项目培训目标,针对“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一)领导重视和加强新理念的宣传和教育1.教育主管部门的主管领导和学校领导应当重视“英特尔(R)未来教育”的新理念,充分认识新理念对“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作用。同时,领导要积极倡导、宣传教育新理念,积极鼓励教育教学创新,逐步引导学科教师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潭,摆脱“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2.开展学习先进地区的先进教育理念的活动,增强学习新理念的紧迫感,进而强化接受培训的需求意识。例如,一些学校通过教育刊物和网络对上海、广东等先进地区的先进教育新理念、新模式进行追踪和学习,使学科教师真实的感受差距、认识不足,激发学科教师的学习意识和追赶意识。这对转变学科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培训观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加强教育新理论的学习和研修,不断提高学科教师的理论水平加强教育新理论的培训和学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目前,比较成熟的做法有以下几种:1.开展教育新理论专题讲座。教育培训机构和学校定期聘请教育理论专家、学者举办教育新理论、教育热点问题等方面的专题讲座。这一方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学科教师系统得学习教育理论专题,把握前沿的教育教学新理念,了解教育理论发展的新动态。2.把教育新理论的学习纳入校本培训计划。一些学校成功地把教育理论的学习纳入校本培训计划,积极引导学科教师进行教育新理论的学习、研修,并定期开展教育新理论研讨,鼓励学科教师运用所学的教育新理论进行教学创新,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一方式的优点是:学习费用低、简便易行。同时,有利于学科教师各取所需,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有利于长期、持续的进行。3.通过科研拉动教育新理论的学习和研修。在教育科研活动和教育教学科研成果的认定和评比中,强化教育新理论的作用,加强教育新理论所占的比重。例如,在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论文的评比中,突出教育新理论的应用和实践创新,多评选和刊登的新理论应用和实践创新性的论文,逐渐从“经验性”论文向“新理论的应用和实践创新性”论文的过渡。这一方式的优点是:刺激学科教师的客观需求,直接激发学习积极性。(三)实施补偿性培训和提升培训相结合,分层次提高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技能1.学校应有计划地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特别是“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培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补偿性培训,以便快速提高学科教师的整体水平,确保“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培训的顺利进行。2.引导有能力的学科教师利用校园网等信息平台和网络资源进行集体备课和研讨,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鼓励学科教师利用网络展示课件、作品,建立网页和网站,在同外界的互动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总之,我们应当采取积极措施,促使学科教师转变培训观念和教育理念、提升理论素质、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走出误区,排除障碍,为“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的全面实施和新课程的深化发展奠定基础。参考文献:[1]英特尔公司.英特尔(R)未来教育核心课程[m].2007.[2]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孟宪凯,李涛.英特尔未来教育与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J].中国电化教育,2003,(4).

教学理念培训篇6

论文摘要: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的结构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与兼职相结合;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要求应包括:专业强、观念新、心理素质好;军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目标包括知识与理论、技能及理念的培训,重点是理念的培训;培养方法包括校本培训、远程教育、体验反思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后两者为重点。

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是一个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结构如何、有什么要求、如何培训,这些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结构

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普及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

(一)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师资力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6000~7500名学生中至少应该配有1名心理学专职人员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专职的学校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教师,在美国叫"学校心理士"(schoolpsychologist),在日本叫"心理专家"或者"学校心理相谈家",属"心理学专业技术工作者"范畴。

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优化学员的心理品质,培养健全人格,帮助学员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开发个体潜能,促进学员全面健康发展。因此,作为专职的学校心理辅导教员或心理专家主要承担两项工作:一是心理教育,即通过必修课、选修课、讲座等形式对学员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这就要求他们具备心理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二是心理咨询,即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协助学员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同时对心理问题严重者进行鉴别诊断,以做到及时转介,这又要求他们掌握相应的心理诊断、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活动和训练理论,熟练运用心理咨洵和心理活动技巧。

(二)心理健康教育兼职师资力量

在专职心理健康教员之外,军队院校还需聘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员。兼职教员是指学院正式聘用的,能够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要建立一支比例合理、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这既能够有效补充专职教员队伍的不足,又能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

二、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要求

要保证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良好发展,必须拥有一支专业硬、观念新、心理素质好的教员队伍。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要求应包括:

(一)专业强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首先必须具备深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包括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心理统计等基础学科知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式方法、技能技巧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还应了解一些医学心理学、精神心理学、治疗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其次是自如运用心理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包括心理教育、测量、统计、咨询、调查、研究的能力。另外也包括一些非专业能力,如言语能力、沟通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调控能力等。

(二)观念新

知识和技能之外,对教育教学实践有重大影响的是教员个人头脑中的"内隐理论",即理念问题。它随时随地会以无意识的方式影响着教员的教育教学思维和课堂教学策略。教育家阿瑟·阔伯斯说过:"影响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也许莫过于教师他自己相信什么。"这充分说明了教育观念对塑造教师行为的重要作用。因此,一个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者在重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的同时,更要加强对教育观念的重塑。具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具有的观念是:

1、充分尊重学员的观念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员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开发者,学员学习过程的帮助者、调控者和评价者。在此过程中,首要的是接纳与尊重。要采取真诚、同情的态度,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接纳、理解对方,这样才能建立信任感与安全感。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讨论、反思等方法,帮助学员自我探索,做出符合自己内心意愿的判断和选择。

2、最大限度地保护来访学生的利益的观念

要严格坚持保密原则。在不危害别人和当事人的前提下必须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不经当事人的同意,不得将其情况向任何人透露(法律规定除外),这是对当事人个人权利和利益的最大尊重,也是心理咨询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同时还是咨询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3、致力于来访学生的自我成长的观念

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是助人自助。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员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因此,整个教育过程都要致力于调动学员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其自我反思、自我改善、自我实现的能力,最终促使其在教育过程中学会成长。

4、提倡个性发展的观念

著名教育家、博士生导师钟启泉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个性发展"。个性,是一个人得以区别于他人的标识,是一个人最为宝贵的心理品质,是创造力的原始力和心理依托,也是判定一个人是否真正拥有自己的尺度。我们应尽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应尊重学员的个性和人格。学员需要有发挥其能力的自由环境,以便激起更充分的探索和思考。

(三)心理素质好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员自身应具有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心态;具有豁达宽容的包容心;具有调节控制表达情绪的能力;具有理性客观全面看待问题的认知能力;具有知难而上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具有真诚、友善、开明、合作的人格;具有亲切、热情、宽容、善良的个性品质。这样才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较好的处理与学员的互动关系、引导学员理性看待问题,同时也作为榜样潜移默化学员的心理状态。

三、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培养

(一)培养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教育培训,不是学历教育或学位教育,而是一种职业技能培训,因此要将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技能教育相结合,同时重视心理健康教员基本教育观念的重塑。

一是知识和理论的培养。包括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理论。二是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心理诊断、心理测量、心理统计、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技能。三是理念的培养。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培训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不仅需要解决知识和技能层面的问题,更要解决观念、信念层面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涉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作用、内容、对象、方法、途径等的认识。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就会有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和行为。同时,理念还包括对人对事对生活对工作基本的观念。若持一种开放、通达、包容、理解的态度,热爱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甘于奉献,尊重学员的人格和意愿,便有利于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以及积极的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

(二)培养方法

培养方法主要包括:校本培训、远程教育、体验反思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其中,校本培训主要依托本院校相关资源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远程教育主要借助远程网络上的相关资源和机构进行远程培养。重点是体验反思式培训、参与式培训。

体验反思式培训和参与式培训是对传统培训的创新和发展。传统的培训是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中心,以"专家讲授"为主要模式,以讲解和讨论为主要方法的一种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传递知识和培训技能,但难以重塑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不仅需要解决知识层面的问题,更要解决观念、信念层面的问题,所以仅靠传统的培训模式是远远不够的。

所谓体验反思式培训是指以受训者为中心,让受训者先体验心理辅导活动、先实践行动研究,再在心理辅导与行动研究过程中,让受训者以自己的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的理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通过提高受训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心理辅导能力发展的培训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创造一种真诚、民主、合作、共情的环境,引导和帮助学员自我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的活动。所以心理辅导理念的培训中确实要突出教员的自我探索和自我体验,从自我探索和自我体验中不断进行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尊重接纳他人,建立真诚信任的人际关系,相信他人有积极向上的潜力。参与式培训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参与式培训强调受训人员的参与、体现出以人为本、注重多向交流资源共享、充分尊重受训者、受训者体验的是平等和温暖的人际关系。其特点为:第一,通过需求评估,确定培训内容。第二,受训人员参与培训活动。不但在内容制定上而且培训活动的组织上也让受训人员参与,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和发挥其积极性。第三,全员参与。除了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的专业性之外,还要进行学院教员全员培训,要走普及化的道路。第四,多维评估。要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评价,要将自评与他评、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总之,在培训中,一要加强培训目标的人本化;二是实现培训内容的综合化,突破以往只重理论指导或只重技能训练的片面性,同时重视教师基本教育观念的重塑;三是注重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可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体验游戏、个案分析、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丰富培训手段、增强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冯铁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政策建议[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

[2]廖全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1).

教学理念培训篇7

幼儿教育幼儿教师置换脱产培训模式

一、研究背景

幼儿园教师置换脱产研修就是从农村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遴选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到高等院校和优质幼儿园接受脱产研修培训,且高等院校等比选派学前教育专业高年级优秀师范生,对口到被置换教师所在幼儿园顶岗实习。为深入了解云南省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培训现状及培训需求,全面总结国培计划幼儿园置换脱产研修教师培训经验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培训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切实提高幼儿园骨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整体提高幼教质量,我们对“国培计划(2012)”云南丽江师专培训点的农村幼儿园置换脱产研修学员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分析。

二、研究对象、方法及内容

1.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参与丽江师专培训点的云南省农村幼儿园置换脱产研修学员92人作为本次问卷调查的被试。

2.研究方法

(1)问卷法。研究主要采用自编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培训专家、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效果、培训期望等项目,一共24道题目。

(2)文献法。在收集已有研究和分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编制问卷项目。在研究结果分析及需求判断时,参阅了有关文献,在比较同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肯的结论。

3.研究实施

初步编制问卷,在统计分析、修订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问卷,最后实施测试。问卷测试安排在集中培训的汇报总结阶段,在培训间隙,以直接发放问卷的形式,发放问卷92份,回收92份,问卷回收率100%。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三、数据结果及情况分析

(一)参训幼儿教师基本情况

我们从性别、民族、年龄、教龄、职称、学历等六个方面了解参与问卷调查的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基本情况。参训教师中女性87名,占94.6%,男性5名,仅占5.4%。性别比例失调,女性数量远远多于男性数量。从民族分布看,一共涉及11个民族,人数居一、二、三、四位的分别是汉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和怒族(并列第四),汉族与少数民族各占50%,体现出云南农村幼儿教师民族多样性特征。年龄在20~35岁的教师占到72.2%,可以看出在农村幼儿园中青年教师是主要力量,年龄结构年轻化。从教龄上看,43.5%的教师教龄在5年以下,这部分幼儿教师是处于新手向熟练教师转变和过渡的重要阶段,是幼儿教育专业态度、信念及专业知识、能力形成的关键期。教龄在6~l5年的幼儿教师占34.7%,正处于专业发展稳定成熟期,具有长足的空间和发展潜力。从职称结构看,大多数教师都在小教二级和小教一级,分别为33.7%和26.1%,两个级别的占了59.8%,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未定级人员,13人,占14.1%。从学历方面看,大多数教师的学历都在专科及以上,占78.2%,但仍有21.8%的教师高中、中专学历,有待于学历提高。

(二)培训内容

从培训内容专题与学员的专业发展的匹配程度看,学员既关注专业理论知识,如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和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130人次,占21.60%,也关注专业能力及自我教育,如幼儿保健、急救、护理和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维护方面,144人次,占23.9%。

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整体评价,优评占到42.4%,且优秀和良好的评价率达98.9%,无差评。就具体培训内容而言,学员对培训内容满足需要、实用性、前沿性和时代性等方面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然而,对于培训课堂的讨论方面却不容乐观,仅有15.2%的优评,还有2.2%的差评。第一阶段集中大班面授,人数多,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课堂讨论很难有效开展。

(三)培训团队

培训专家团队成员既有省内外高校学科专家,更有一批幼儿园一线园长、优秀骨干教师,为培训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及课程资源。学员对培训团队的整体满意度高,达到96.7%。但在对学员的需要水平的了解、培训目标的清晰性、针对性方面,关注不同学员的需要、提供个性化服务,及时对学员的问题和作业进行反馈、评价客观合理等三个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改进。

(四)培训形式

培训遵循的基本形式是理论学习―观摩研讨―跟岗实践―汇报交流―总结反思―返岗实践―成果展示。在具体的培训形式方面,学员倾向于选择示范公开课观摩,以及学前教育前沿话题专题讨论、与专家互动的方式,见表1。

(五)培训组织

集中培训阶段主要采取“领导小组”下的首席专家制、班主任负责制,并配备教学管理、生活后勤管理团队,承担参训学员集中培训期间的教学、学习、生活、学籍等管理工作。跟岗实践阶段,采用“双导师制”及“双管理制”,并通过学员实践手册、指导记录表、反馈记录表等做好实践过程监控。从问卷分析来看,学员对培训组织的优评和良好占到91.9%,见表2。

(六)培训期望

1.培训形式。学员期望多采用实地考察、观摩和学前教育前沿话题专题讨论,与专家互动的方式进行培训,这两种培训形式占六种形式的45.8%,见表3。

2.培训内容。学员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范例与课例、教学示范与研讨活动、幼儿园跟岗实践等内容的期望值比较高,占了培训内容60.8%,见表4。在培训内容的设计、选择方面,应关注幼儿园转岗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内容以及专业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内容。

3.培训时间、时段。有94.6%的学员认为,培训时间长度为10天或者30天较好,见表5;75%的学员认为,培训时段安排在学期中或寒暑假是比较好的,见表6。

4.培训团队。一线骨干教师、教育学方面的专家和高校学科专家是学员相对满意的培训团队结构,占了63.5%,见表7。

四、农村幼儿园教师置换脱产研修模式讨论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前农村幼儿教育领域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是农村幼儿园数量逐年增多,但规模偏小,层次偏低;另一方面,是学前教育专业师资普遍紧缺,目前农村在岗幼教师资多数为中小学转岗教师,学历基本达标,但实际专业素质偏低,骨干教师缺乏,教育观念滞后,教改意识不强,更缺乏竞争意识,工作无紧迫感。再者,教师参与的在职培训机会少,形式单一,培训时间偏短,培训内容主要是幼教理论和幼教政策法规。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相对滞后成为农村幼儿园教育的薄弱环节。因此,如何构建以提高师德理念和专业能力为核心的、有效的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模式成为现实需要。置换脱产研修培训项目就较好地适应了当前农村幼教师资培养实际需求。

(一)培训理念

培训理念是贯穿整个培训过程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培训有效性的决定性因素。应从注重教育理论、知识、方法的培训,转向注重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学习意识、学习能力以及教育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培训,合理构建以专业理念与师德为核心、贯穿学员为本、终身学习、自我教育为主的培训理念体系。

(二)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是培训成功的关键性导向因素,培训目标设置应遵循培训学员的“最近发展区”与现实需求,以全面提高保教水平与专业能力为宗旨,采取综合式培训,提升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职业素质以及科学、合理地组织实施保教工作的能力,在园本培训和教研中发挥示范作用。具体目标:(1)深化对职业的理解与幼儿发展的认识,提高“师德为先”的实践品质,转变教育理念;(2)系统提升职业素质以及科学、合理地组织实施保教工作的能力;(3)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其榜样示范、专业引领、辐射影响的作用,真正实现“种子”教师的培养。

(三)培训需求判断

培训需求判断是任何培训的先期工作,是培训目标确定,培训计划设计、实施,培训开展,培训评估的必要内容。对幼儿园教师培训的需求分析,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法等方法获得其需求。

(四)培训团队组建

培训团队是实施有效培训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培训顺利开展,目标达成的决定性因素。农村幼儿园教师置换研修脱产项目的培训团队成员主要以幼儿园骨干教师、高校学科专家为主,同时还应有教育学专家、政策课标制订专家、教研员等。具体任务分工方面,幼儿园骨干教师、教研员以技能操作、实践指导等为主,其他专家以理念培养、理论建构等为主。

(五)培训课程设置

培训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充分结合《“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培训内容以培训课程为载体,培训课程以培训模块为形式,培训模块最后通过培训专题来实现。专业理念与师德的课程模块可以由多个专题构成,如可以选择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与实践、《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等多个专题。专业知识有幼儿发展知识、保育知识和通识知识三个课程模块,分别由若干个专题构成。专业能力的课程模块可以由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与利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组织与管理、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各领域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评价反思、家园合作、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等七个模块构成,每个模块下又有若干个专题构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课程模块下的各专题,要把《‘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中规定的内容专题与供学员按需自选的专题有机组合。

(六)培训形式

培训是要达到理念养成、理论知识获取和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理念、理论知识方面主要采用大班集中讲授,讨论互动等形式,打破培训者的“独白”式,走向“对话”的培训形式,共享培训的话语权,真正实现以培训对象为本的培训。专业技能培训,通过与培训基地合作,采用跟岗实践的形式,并选择优秀幼儿教师作为实践指导教师,旨在通过“带教”“带学”“带研”,让学员在观察、体验、践行和反思中实现“做中训”,提高学员设计、组织、实施、评价学前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加强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能力,向优秀幼儿园、优秀幼儿教师学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为形成各自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打好基础。跟踪培训由学员自主地进行各项教学技能的训练,导师通过电话、网络、实地指导等形式提供专业指导,促进学员内化受训内容。

(七)培训评估

培训评估是通过收集培训成果以衡量培训是否有效的过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培训评估:运用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培训对象对培训项目的满意度;通过笔试、情景模拟活动等形式了解培训对象对理念、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和内化情况,这是培训评估的主要内容;运用360度测评的方式获取培训对象在实际工作中的理念、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贯彻、运用变化;培训项目给培训对象所在岗位的绩效带来的变化或提升情况。通过科学合理的培训评估,对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目标设定及达成,培训计划实施,培训内容选择,培训团队组建,培训形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反思、提升,最终促进培训内涵建设。以上培训模式的构建,其中合理的课程设置、优秀的培训团队和有效的组织管理是最为重要的。总之,提供“高品质、易操作、可选择”的培训课程和资源,脚踏实地地让接受培训的、现在和未来的幼儿园教师真正“有所得”。

参考文献:

教学理念培训篇8

【关键词】农村;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4-0089-03

我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农村基础教育搞得好与差直接关系着我国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因此,一千多万农村中小学教师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脊梁。但有研究发现,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学历起点偏低,专业化程度较低,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的基本技能无法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是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村教师培训的质量不仅关系到农村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更关系到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农村教育的成败。因此,研究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出现的问题,探索农村教师培训工作的有效模式,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以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我们要面临的新课题。近年来,专家学者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问题日益关注,全国很多地区也相继出现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实践。本文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以便获得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一、关于教师培训工作的理念

教师培训的理念指导着教师培训工作的整个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指导培训者的理念主要有以下两点:

1.以培训对象为中心的理念。农村教师培训必须将培训对象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培训的内容、模式、方式上,要在充分征求培训对象意见、了解培训对象需求的基础上来确定培训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它。另外,培训方案的制定要尊重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教师对培训的需求,建立多元化的培训体制,实行分级分层的培训制度。这种理念要渗透在调研、方案制定、过程管理和后期跟踪指导培训的全过程。

2.培训者首先是一个研究者的理念。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教师不仅是一个指导者,还是一个学习者、研究者。对于实施农村教师培训的培训者同样需要转变培训角色,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还要学习现代教育教学成果。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培训中出现的问题,选取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问题加以探讨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学以致用,用于指导培训实践。教师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事业,需要培训者孜孜不倦地研究和实践。

二、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是毋庸讳言的。总的来说,这些问题可以从培训者和培训对象这两个角度来分析。

(一)从培训者的角度来说,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培训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培训内容是培训活动中对培训对象直接产生作用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很多集中培训为节约时间便于操作,采用统一的教材和统一的培训内容,所教授的教育教学观点和方法往往来自课本上的理论,只是纸上谈兵,很少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结果对教师的实际教学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培训之后培训者仍然对日常教学中的问题感到困惑重重,无法将所学理论用于教学实践。另外,培训对象的年龄、教龄、专业和专业水平各不相同,整齐划一的培训教材无法满足各个阶层教师的需要,难以激发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训方式单一,针对性不强。培训倾向于形式化问题非常严重,许多培训机构和参训教师持有应付心理。培训方式较单一,上课主要以培训者为中心,主要是专家讲教师听,往往是“满堂灌”的形式,课堂上缺乏教师主动参与的机会,教师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无法调动参训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导致参训教师认为培训的实际效果不大,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教学中。

3.培训资源匮乏,培训经费不足。农村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资源保障和经费支持,而目前培训资源匮乏和经费不足制约了许多地区教师培训工作的展开。培训资源的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培训师资方面,优质的师资极其短缺,大部分培训教师只会照本宣科而无法灵活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来分析实际教学问题。培训课程方面,培训课程建设落后,很少有培训机构开发出适合各阶层培训对象需要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硬件设施方面,有些农村教师培训机构硬件设施短缺,阻碍了一些课程的开设,影响了培训效果。

4.培训效果缺少完善的评价制度。培训机构对于培训对象的考核往往只有考勤记录、考试成绩,没有对学习效果和实际教学能力的评价。考核结果也往往是一律通过、无法判别培训结果的好差。另外,评价制度中,只有对培训对象的评价而对培训机构和培训者缺少相应的评价机制。

(二)从培训对象的角度,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不强。大多数农村教师自我发展意识不强,主要因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普遍较重,他们所处的环境缺少学习、研究的氛围,加之学校不够重视教师专业的提高,他们很少考虑自我专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即使参加培训,培训过程中缺课、逃课的比比皆是,而培训机构也缺少严格的管理制度,使得培训成了形式主义,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2.培训费用的压力较大。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经济状况并不好,收入偏低,贫困地区的教师更是如此。在教师培训工作还未受到足够重视的情况下,他们参加培训的费用大部分由自己负担,这给他们增加了数目不小的开支,无形中增加了中小学教师的压力,降低了他们参加培训的热情。

三、关于主要的培训模式

1.集中培训。指在指定的时间,将中小学教师集中在大学或培训机构学习理论、训练技能、问题研讨等。它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教师培训形式。在培训对象方面,既可以进行大范围的全员培训,也可以进行小规模的骨干教师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可以专家、学者的理论引领为主,也可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在培训形式上,以专家讲座为主,也可与培训对象的参与、讨论相结合。

集中培训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培训者往往是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的专家、学者,他们有高超的专业素质和学术水平,但缺乏对一线中小学教育教学状况的了解,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其次,集中培训容易给培训对象带来较高的学习成本。它需要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容易造成“工学矛盾”,并且会给学校或教师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

2.校本培训。指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要求,由学校发起组织,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的一种教师在职培训的形式。与集中培训相比,校本培训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灵活性、长期连续性、全员性、经济性的特点。

校本培训自身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校本培训的地点是本校,不易引起培训对象的重视,从而使校本培训流于形式;校本培训缺乏优秀的师资,使得培训效果不显著;另外,校本培训缺少系统的培训教材,培训资源稀缺;最后,由于校本培训是基于本校的培训,政府投入较少的培训经费,学校的经济压力较大。

3.现代远程培训。指以计算机与网络为手段的“网络培训”,包括在线文本学习、视频讲座、专家在线答疑、同伴交流互动等方式。远程培训的特点是开放性,资源利用最大化,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培训对象的自我支配性强,学习形式灵活多变,学习机会多、成本低。

在远程培训中,培训者与培训对象是分离的。这种培训方式对培训对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训对象首先要掌握基本的网络知识和计算机技能,要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动机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另外,在网络学习中,学习者常常会有孤独感,这就要求学习者要学会调节学习情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互动。

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性的对策

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培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我们长期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其中,问题的焦点之一集中在如何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有效性上。

1.更新培训理念,建立多元化的培训体系。彻底改变传统培训工作中以培训者为中心,搞形式主义的做法。树立“以培训对象为中心”的培训理念,并把这种理念贯穿于整个培训工作的始终。要根据农村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建立多元化的培训体系,设立科学合理的培训课程、培训方式,使各个阶段的农村教师切实能够通过培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获得专业成长和发展。

2.培养高素质的培训队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能够适应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培训队伍,选拔优秀师资充实培训队伍,才能解决培训效果的问题。我们目前的培训者往往具有高深而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学术能力,但他们并没到承担过中小学教学工作,也没有到中小学教学的一线去实地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在培训过程中缺少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环节,培训对象往往对于高深的理论听得一头雾水而无从着手于实际教学问题的解决。因此,培训者不仅应该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把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3.转变教师观念,增强专业发展意识。培训对象是培训工作的主体,是影响培训效果的主观因素。只有参加培训的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从思想观念上改变过去培训是走形式的观念,彻底认识到培训对于其本身的教学工作、个人专业发展和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因此,应转变教师的传统观念,大力宣传“培训提升自我”的观点;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增强其专业发展意识,使其重视培训、积极主动培训、努力提高培训效果。

4.完善评价体系,巩固培训成果。建立和完善培训效果评价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对培训对象和培训机构、培训者分别进行评价。对于培训机构、培训者的评价应让培训对象参与进来,着重考察其培训效果;对于培训对象的评价注意不仅考察其学习成绩,还要考察其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对象所在学校单位也应制定相应评价制度,对参训教师进行跟踪考察,使其把培训所得真正运用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分享并巩固培训成果。

5.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增加经费投入。要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还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保障。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应提高对教师培训工作的认识、加强其重视程度,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适时对《教师法》、《教育法》中有关教师培训的内容进行补充、修改、完善,加强监管机制,保证法律法规得以实施。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给予农村教师培训工作更多的关注和政策倾斜。实行各级财政分担经费的办法,并逐步加大对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对于特别贫困的地区设立专项基金。只有从上至下切实给予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才能优化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质量。

综上所述,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问题,专家和学者已经作了从培训理念到培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培训模式等方面较为详细的研究。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上,以及要切实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创新培训模式方面已经达成共识,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有关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相关理论研究还比较少,具体实践还缺少相应的理论支撑。另外,探索科学有效培训的各个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论证。据此,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几点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性的对策,以期对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推进农村教师培训工作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黄白.关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审视[Z].在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国际教师教育研讨会分论坛上作的主题发言,2007.

[2]倪婷婷.农村教师培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苏州大学,2007.

[3]孙一鸣.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沧桑,2010,(3).

[4]徐颂列,李更生,姚安娣.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关系之研究[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5).

[5]鱼霞,毛亚庆.论有效的教师培训[J].教师教育研究,2004,(1).

[6]张雪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培训[D].华中师范大学,2009.

教学理念培训篇9

一、培训概况

1、基本情况

2006年6月,我们2名主讲教师参加了河北省第二期英特尔未来教育高级研修班。带着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一种全新的授课方式,一份沉重的责任,回到了南皮。自此拉开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的帷幕。我们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集体备课,协作上课,有问题共同协商解决,通过摸索,顺利完成了两期英特尔50名教师的培训任务。通过培训使学员认识到“英特尔未来教育”对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意义,有利于他们在各自学校推进“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实施,为培训后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次培训我们采用了集中时间统一培训的形式,每期上满6天,严格要求,坚持签到签退。

2、过程情况

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和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一是、我们英特尔培训办公室提前起草了南皮县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方案,对英特尔培训的各项细节进行了界定。在10月份临开班前,又专门召开了各乡镇业务校长会,严肃强调培训的重要意义及各乡校需要提供的各项保障。开办前的舆论造势做的比较到位,为培训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好的基础。事实证明这样做也是有效的。原来下达的指标,结果完成几乎都不到一半,而今年由于力度比较大,基本完成了培训任务。二是、教学过程灵活创意。按着集体备课的思路,各位主讲教师倾心指导,创意设计。将精讲和过程讨论体验相结合;教师自己演示和优秀光盘学习相结合,有利地促进了参训教师的理解领悟。三是,严格管理,确保培训成效。教学中我们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学员,对出勤及任务完成情况均做了严格要求。第一期培训未能完成学习任务,要求第二期开课的时候继续学习,第二期为完成作业的延期学习,整个培训过程所有学员均完成培训作业并及时结业。

“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计算机技术培训,而是一种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培训教师如何实施研究性课程和问题导向式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培训,学员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强弱直接影响该项目培训的正常进行。因此,要求各学校严格按照项目培训标准选送学科教师。对于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员,我们还安排专门的教师进行辅导,以保证所有学员都能跟上培训的进度。

3、集体授课二、培训成效

我县今年共培训学科教师50人,未来教育的理念给全县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注入了新的活力,崭新的教育理念正在改变着培训教师的教学思维,一改传统教学的旧面孔,令人耳目一新。在他们的辐射、带动和影响下,英特尔未来教育必将成为教师争先恐后,急于探索的教学方式。

1、通过培训,多数学员认识到培训内容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课程改革新理念的可操作性实践。尤其在解决问题起点,如何提出问题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起点,通过基本问题、单元问题的提出和问题提出时的角色转换,使教师更加明确了如何以学习者为中心提出问题、探究性学习;通过基本问题、单元问题的提出与分工,给出了一个实践探究性学习的可操作性方法;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通过学员相互之间的资源共享,对单元问题的分工和合作,实现合作学习等中小学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2、用“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中的方式解决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问题,得到教师们的认可。多数学员认为教学应用的实际意义很大,并且认为收获很多,改变了过去对多媒体课件评价时单纯考虑为了应用而应用的问题,解决了制作多媒体课件费时多、实效小的问题,以及应用软件的掌握难度大等一系列的问题,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的支持作用。

3、锻炼了主讲教师,增强了主讲教师对“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深刻认识。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主讲教师对“英特尔未来教育”课程的性质、功能、方法的认识初步达到统一。

三、存在问题

1、主讲教师需进一步统一认识、掌握教学内容、熟悉教学方式。

2、培训中反映出学员的电脑基础程度不一,授课的时候教师不易掌握授课进度和难度。个别学员电脑基础差,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跟上进度,产生挫折感。在今后的培训前我们要进一步强调学员的电脑基础,并以此促进学员参训前的电脑基础培训。

3、培训中反映出部分学员观念转换较慢,不会按照学生的特点来提出问题,同时参训时多数学员的精力主要放在网络技术方面,忽略了对培训理念的理解和应用的实践研究。今后的培训中应当在教师的教学和案例中注意引导、示范,加强对培训理念应用的实践指导,促进学员观念转变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4、加强对学员的评价体系标准的研究,目前的评价体系操作性不强,不利于结合实际对学员们评价。希望通过研究重建对学员的评价标准体系。

5、加强对培训后应用情况的调查和研究,建立对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的跟踪调查体系和标准,保证教学效果落在实处,同时可以根据反馈对以后的培训进行必要修改。

四、学员反馈:

培训结束后我们对学员反馈表进行了数据分析,分析发现,对于“未来教育”培训,大多数教师是持肯定态度的,虽然短短几天很累,但认为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基本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1.接受了新的教育理念,更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内容、形式、手段、策略、模式等的革新。

2.计算机应用能力显著提高。

3.学会多方位、多角度看待多媒体,体会到多媒体、网络对于教学的应用。

4.体味并接受了这种全新的培训模式。

五、反思总结。

教学理念培训篇10

近年来,我区建设系统不断加大岗位培训力度,培训工作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充分发挥了建筑岗位培训在增强建筑企业竞争能力、推动建筑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院作为全区建设系统最大的培训机构,不断丰富培训内容,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形式,使培训规模逐年扩大,培训质量稳步提高。每年培训人数逐年递增,2009年上半年在我院举办的关键建筑岗位培训人数有2500多人,同比2008年增长了30%。在对学员进行建筑专业知识教育培训过程中,我们发现影响教育培训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办学单位培训的质量,二是参训人员学习的效果。

(一)影响办学单位教育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是培训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多年一贯制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手段陈旧,缺乏新意,不能有效地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不能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目的,不利于培养学员的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不够,不能有效地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课程设计偏于理论化和比较笼统、课程元素相对单一,培训缺乏深度,因人施教、因岗施教明显不足。教学与实际脱节,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直接影响了培训的质量和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培训管理不够严格,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培训制度有待完善。培训单位对学员的管理多是停留在制度的制定和一般性要求上,强调自觉遵守纪律多,监督检查少,影响了培训质量。四是培训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师资来源、经验、经历不足,对建筑工程实践的认识不够,使得教育培训缺乏针对性。

(二)影响学员教育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缺乏自觉性。一些学员,参加培训不积极,不主动。有的学员认为培训只是为了增加一种“经历”,重在参与,不讲结果,对培训采取“混”的态度,技能培训变成了追求表面形式。二是学与用结合得不好。这主要是由于学员学习效果的考核考评机制不健全。学员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使得教育培训成果的应用力度不够,导致了少数学员参与培训的热情不高。

二、教育培训的理念和培训方式

教育培训主要目的是使受训者适应业务及岗位需要,在知识、技能、态度上不断提高,使其更能胜任工作或将来能担任更重要职务。培训活动以培训理念为指导,通过一定的培训手段或方式来保证。一个好的培训活动应是以下几个方面的有效组合: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可望并可及的培训目标、合理的培训内容以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

1.传统教育培训理念和方式

传统的教育培训是把培训看成一种形式上的东西,为培训而培训,重数量、轻质量,重理论、轻实践,大部分培训是在课堂上灌输原则性的抽象理论,重传授、轻参与,重内容,轻方法和手段,课堂教学呆板,主要采用传统教育中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以教师唱独角戏为主要特点,说教的成份居多,学习与工作分离,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形成主动自觉的学习态度。

2.现代教育培训理念和方式

要全面提高培训质量,必须以新形势下科学的培训理念和培训方法为指导。现代教育培训理念是与科技现代化相适应的一种先进的培训观念,其核心是以人为本,进而建立先进的培训模式、机制和方法,要求经过培训及时将学员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的提高。培训活动要注重学员“学”的过程,在教学上强调学员的中心地位,充分发挥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只是适时提供指导,注重组织整体素质的提高;培训的模式主要表现为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培训方法上要尊重个性的发展,讨论、启发、分享,形式多样的帮助学员认识自己,提高兴趣,有针对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自觉性。

三、建筑业教育培训方式的创新与对策

要从根本上提高学员学习质量和教育培训的效果,就必须走出传统培训观念的误区,以现代先进培训理念为指导,进一步深化教育培训改革,使教育培训与学员已受教育相衔接,与学员发展和履行职责的要求相适应,注重学员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1.加强培训教学、考务管理,加大培训监督力度

要提高培训质量,需注重培训教学各环节的衔接和贯通,培训班各环节都要切实做到严格规定、严格程序。加强培训班日常管理,对学员的考勤、考试情况及时通报,采用行政、规划、制度、政策及评估、奖励、竞争、引导等综合手段,规范培训行为。严格执行考务管理规定,考试过程中实行考务公开,自觉接受考生监督,有力地维护考务工作的严肃性和公平性,通过从严治考,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

2.提高培训学员对培训的认识

教育培训工作的创新首先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培训过程中要帮助学员树立知识就是力量的观念,注重社会效应,注重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的培训,注重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学员的创新与发展能力。要树立人才就是资源的观念,把人的素质当成事业成败的决定因素,把智力投资当作一项战略性资源,把教育培训工作成为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不断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能,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把学习作为终身任务,帮助学员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要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由一般知识技能培训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不断强化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3.建筑行业教育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

培训内容要针对建筑行业的特点、不同的培训对象,并结合培训目标加以明确。(1)对将要进入建筑行业工作的在校学生,培训的内容主要有:向在校学生介绍建筑行业的基本情况、行业要求和发展前景,培养他们对建筑行业的热爱和实践能力。(2)对在职学员,为了使他们能不断地适应知识与技术的更新,培训内容以传授本领域的新知识与新技术为主,使其通过培训后,提高素质,适应更高层次的要求。(3)对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因其在企业组织中的特殊地位应有所不同,培训内容主要有:知识技术的更新、管理知识技能、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工作协调能力、决策能力和领导组织能力等等。

4.教育培训方式、方法要创新

现代教育培训要求根据学员认知规律,采用灵活多样、学用并举的创新教学方式,大力提高学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要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培训方式为以学员为中心,突出培训对象在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逐步采用电化教学、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多种措施使学员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在实际培训中要变以往的灌输式为主导式、启发式教学,不断增加如参观学习、案例分析、讲座交流、社会调研等现代培训新方法。尊重学员个性,注重实践,帮助学员有选择的学习知识,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把适应市场经济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5.建立培训质量评估机制,确保培训效果

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是评价教育培训效果的客观要求,是保证教育培训效果的重要前提。科学的培训评估主要是评估培训计划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方式与一定的培训内容相吻合,安排的师资等。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建筑单位,建立培训项目的评估,要对培训机构、培训者、参训者进行全面评估。一方面可以对培训方案的设计提供帮助,对培训者和学员提供反馈信息;另一方面可以确定学员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是否增长和得到改变,确定学员在培训结束后,是否能应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技能,确定对学员的单位是否产生积极影响。科学的评估培训效果有利于及时发现并改正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确保培训工作逐步实现科学化、效益化,在绩效评估中持续改进,这样才能最终提高培训质量。

6.增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重中之重。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培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如鼓励和支持教师学习深造,熟悉掌握新规范、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教学能力;经常组织专业教师深入施工一线实习观摩,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升教师的课堂组织控制能力和培训方法技巧,善于沟通、善于创新,有调研能力,能引导学员整合学习资源;充分利用高校优势,坚持既重视学历职称又重视实际教学能力的原则,选聘部分高校以及建设系统的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确保教学质量的同时,带动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