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3:31

现代农业发展报告篇1

一、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在“xxx”之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整后,针对农业生产信息闭塞、区位无优势、农业经营主体综合素质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强等因素和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组织全县广大干部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并组织各级干部外出农业发达的省、市进行了多次考察,结合**典型农业县实际,提出了“种蔬菜、兴畜牧、扩林果、输劳务、建沼气、强加工、抓中介、树品牌”的农业发展24字方针,随后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学习后,针对**独特的自然气候、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提出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农业主导产业以笨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以核桃、酥梨为主的林果产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以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的特色农产品不断丰富,农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从XX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XX年的2296元,年均递增5.69%。但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农业生产正处在由传统农业艰难的向都市型现代特色产业发展的转型、崛起、跨越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县农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一)全县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1、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逐步确立

从指导农业生产情况看,指导农业生产的各级领导的思路不断更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正在逐步确立,并在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念传输给了农民,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实践和丰富的理论经验。从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发展产业化农业的经营主体看,广大农民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产业化经营和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也正在确立,发展意识明显增强,特别是在建设现代市场农业的大潮中形成了一种敢闯、敢干、敢拼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正在逐步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的方向转变。

2、产业发展的规模不断壮大

全县农民依托传统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围绕蔬菜、畜牧、林果、小杂粮四大产业,扩大基地生产规模,推动了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在蔬菜基地的生产上,按照“中增绿”产业发展的规划,稳定发展箕城、西马、社城、北寨、郝北、云竹6个中部乡镇的早春、延秋蔬菜和以芦笋、朝天椒为特色的露地蔬菜1万亩,以发展温室大棚,移动拱棚为主的食用菌和西红柿、西葫芦等品种的设施蔬菜620亩,在南王村还建起了库容量200吨的蔬菜保鲜储藏库。在林果业基地建设上,全面落实封山禁牧办法,巩固了18万亩的退耕还林成果,以改善生态、人居环境的造林绿化,每年增加2-3万亩左右。在改造红枣、核桃、酥梨、苹果的基础上,近两年来,每年又新发展核桃5000余亩,近年来干鲜果累计发展了3.5万亩。在畜牧基地建设上,在稳定猪、牛、羊生产的同时,重点推动笨鸡产业的发展,以创新养殖模式、规范生产规程、加强品牌认证,地理保护等为着力点,推动了笨鸡产业迅速壮大,笨鸡饲养量达到了120万只。在小杂粮基地建设上,在巩固以前老品种的基础上,以引进绿油谷、药用大黑豆、红扁豆、水果玉米、五彩玉米等各种特色杂粮品种来推进小杂粮种植规模的扩张。截至现在,全县杂粮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万亩。

3、农产品不断丰富

围绕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和从事加工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府各部门的扶持引导下不断壮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相继开发出了箕城牌白酱油、北寨小麻油、河峪小米、杂粮面、赵国陈醋、西马酸菜、主力阿胶系列食品、然晶蜂蜜系列产品、野狼山庄肉羊加工等优质农产品。所有农产品的标准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同时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都设计了较为精致的包装。优势产品的开发,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扩大了市场占有量。

4、市场销售能力不断增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提高了产业化经营主体的组织化、市场化能力,推动了农业生产与市场销售的有效对接。同时,新发展的优势农产品“一品三证”建设力度加大,提高了品牌效应,增加了市场的占有份额,产品的市场销售半径也在逐渐向省内外延升,部分农产品在省内外市场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销售网络,销量也在逐年增长。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思路的指导下,农业生产取得了质的飞跃,但横向与周边兄弟县市比,**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产业发展受地域条件的制约,规模小、产品少,品牌效应不突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层次低。农业生产尚未摆脱靠天吃饭和小农生产方式,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商品化、品牌化程度低,农业生产和产品研发的技术含量低,产业规模不大,大部分农产品的加工以传统工艺为主,特别是产业链条短,大部分农产品仍是初级产品,没有打造出知名品牌,品牌效益差,市场占有量小。

规模小。四大主导产业虽然基本培育形成,但由于受立地条件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约,难以形成成千上万亩的特色产业园区,直接影响到标准化生产水平的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不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共122户,从业人员达438人,百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仅有5户,各种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低,据初步统计仅为10%左右,低于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2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

产量低。全县粮食产量在正常年份可稳定保持在5000万公斤左右,蔬菜、水果、畜禽肉蛋、小杂粮特色产业产量偏低,特别是像笨鸡蛋、河峪小米、社城黑小米、然晶蜂蜜等取得绿色、有机认证、地理标志认证或登记的省优产品、名牌产品产量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增收慢。对于农民增收来讲,虽然每年都保持增长趋势,但由于农民增收渠道狭窄,主要靠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且大部分农业生产只为农民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产品的市场化、商品化程度低,导致人均增收幅度小,增收缓慢,这仍将是“十二五”期间重点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三)主要成因

1、自然资源条件的劣势所致。县域内的立地条件、资源条件相对差、产业发展难以突破自然资源制约,只能以小规模、特色化的发展方向前进。

2、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资金制约。县财政极度紧张,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农民缺乏原始积累,投入农业发展的资金有限;金融部门扶持农业发展,受金融风险、产业规模、政策导向等门槛的制约,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上级政策优惠难以打破县级资金配套体制的束缚,特别优惠的政策和项目又难以落户**。

3、服务体制不健全。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不能很好地适应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转型发展,服务农业的质量和水平低,尤其是现行的体制下,条块分割、部门掣肘,导致人才、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浪费。

4、市场体制不完善。市场主体、农民主体培育不充分,企业和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强,不能很好地根据市场需求寻找发展空间,市场销售还未真正形成固定的网络。

二、加快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及重点

在“十二五”期间,加快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大幅增收,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客观审视**的优势和劣势,努力将优势变为强势,将劣势变为优势,突出发展方式和方向的转变,实现赶超式发展。为此,“十二五”时期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是: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统筹全县自然资源、产业基础、产品优势、地理区位、生产技术等各种要素,推进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旅游、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大系统,促进农业与二产、三产之间的渗透融合,形成产业融合、功能多样、生产精细、开放广阔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

根据总体思路定位“十二五”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15年,减少大田作物种植面积,给特色杂粮和蔬菜发展留足空间,全县粮食总产量要保持在4000万公斤左右;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引导,努力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5%,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引导农民实现多元渠道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26元,年均递增15%。

实现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具体目标是:要保护优良生态环境,营造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围绕推进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在规划区域范围内,按照高效、集约、精准、生态的要求,大力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及产后加工业,使农业发展走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实现标准化作业、无害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特色化开发的路子,最终实现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的目标,以“四优”目标拓宽农民增收领域。

(一)优良生态目标

要通过整合土地、水、森林、草地等资源,构筑生态良性循环系统,维护生态平衡。在巩固好18万亩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实施好交通沿线、环城、村庄绿化以及云竹湖周边绿化工程;结合封山禁牧工作,大力实施种养畜工程;加强水资源的涵养保护工作,做好小泉小水治理,建设天蓝、水清、山绿的生态**,满足都市人乡村生态游的需求。

(二)优美景观目标

要在维护好优良生态的基础上,结合交通沿线绿化、新农村建设,实施好新农村试点村、重点推进村的干水果经济林工程,建设一批人居环境优美整洁的新农村和生态经济景观林。同时,按照全县“中增绿”产业布局规划,在浊漳河、泉水河、武源河、云竹湖下游沿线发展绿色生态景观农业走廊,开发农业的生态、美学价值,满足都市人农村旅途景观游的需求。

(三)优势产业目标

围绕四大农业主导产业,抓好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突出基地建设的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特色化特点,建设一批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观光休闲、旅游度假、了解农业知识、体验农耕文化为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形成每村一特色的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格局,满足都市人乡村综合游的需求。围绕此目标,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重点为:建设好“三区、四带、四基地”。

三区:在以河峪、云竹、兰峪、讲堂、郝北、箕城、北寨部分地区为主的山地丘陵生态区,重点建设好以谷子为主的原生态小杂粮区8万亩;以箕城、西马、社城、郝北、北寨、河峪、云竹部分地区为主的川地建设高效果菜区10万亩;要以河峪、云竹的云竹湖周边村庄、北寨乡泉水河沿线村庄为主,结合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重点建设休闲、观光、采摘为主的旅游度假型综合农业园区。

四带:在浊漳河、云竹河、泉水河两岸建设专用玉米、蔬菜产业带;在云竹湖周边、武源河、泉水河两岸建设水果产业带;在以河峪、云竹、兰峪、讲堂为主的东西部山区建设谷子杂粮带;在西马乡新村——白北沟一箕城镇银郊片、东汇片、浊漳河沿岸和云竹、兰峪、讲堂、河峪、北寨等自然植被丰富的山庄窝铺分别建设以肉牛,肉羊繁育,蜂蜜产业发展,生猪生产和笨鸡养殖为主的生态畜牧养殖产业带。

四基地:主要围绕全县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合理引导,人力、科技、文化等人文资源向四大主导产业合理流动、集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现代化、特色化的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规模生产基地,并做好地理标志性品牌的保护。

(四)优质产品目标

以农业生产基地为依托,围绕现代都市人生活需求和消费导向,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创意农业,突出品牌建设,做好优质农产品的文化注入,完成农产品的工艺化过程,提高农产品的观赏性和附加值,生产满足都市人生活需求的一系列绿色、营养、质量安全的优质农产品,满足都市人饮食需求。

为此,今后农产品建设的重点是:要引导农业主体、市场主体,以市场对无污染、无公害、绿色时尚、营养健康、质量安全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发挥我县无污染、无公害、独特自然资源禀赋的优势,将产业规模小、产量低、产品技术传统等劣势转变为打造兼具地方特色、地域保护、文化美学价值内涵丰富的精致产业、产品优势,迎合当前城市人需求心理。特别是要针对特色农产品的节日消费高潮和消费旺季,细划消费群体,实行分级包装、加工,打造农产品价格与价值背离的高附加值精品、名品,促进农民大幅度增收。具体从产品的开发上要引导农业主体包装开发青、草、莲、鲤、鲫、银独具云竹湖淡水生态品牌的云湖水产品系列;打造笨鸡蛋、蜂蜜、笨鸡肉、羊肉等具有地域保护的特色畜禽产品等;提升**白灵菇、芦笋、西红柿、黄瓜、酸菜等取得无公害认证的绿色生态蔬菜的知名度,扩大销售量;策划**核桃、酥梨的精美包装,发展核桃、酥梨系列深加工饮品;提升具有认证层次不同河峪小米、黑小米、荞麦、苦荞麦等系列杂粮产品的包装档次,发展具有**品牌的陈醋、酱油、食用油、白酒等小杂粮深加工产品系列。以此来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利润空间和农民的增收幅度。

在打造优质安全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同时,更要注重解决市场销售难题,才能实现农民大幅度增收目标。为此,要围绕全县特色农产品的开发与打造,采取多元化的现代营销手段,开拓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量,形成稳定完善的市场网络。具体要引导农业主体,建设以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类产地批发市场和外地鲜活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绿色通道,建立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从事加工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目前的外地销售网络,优化整合资源,创立具有**纯天然、绿色品质和品牌特色的名优特农产品专营销售网络;借鉴岚峪笨鸡蛋、河峪小米直供省直相关的经验、引导农业主体探索发展与省内外、企事业单位直供的市场销售模式;吸收知名企业利用**农产品原料的生态品质、定制特色农产品,走从包装设计、产品研发、宣传推介到市场包销全过程由企业负责的定制模式(如社城黑小米);发展由科研单位、客商、企业提供优良品种、技术服务、市场包销的订单销售模式(如今年河北客商推行芦笋种植模式)。此外,还要继续引导农业主体发展节假日展销、会展销售、网络销售等模式,最终以多元化的现代营销体系,促进农产品的通畅销售。

三、构建完善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和措施

为快速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施进程,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农民快速增收致富。要按照政策集成、部门联动、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机制,重点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和科技示范功能,发展精致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模式。具体从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完善七大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和建设新农村四个方面保障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夯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努力争取上级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制订出台夯实农业基础建设的政策,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发利用好云竹湖、双峰水库、小型水库等水利工程资源,抓好水土保持、土地整理等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激活水、土地、森林等生产要素潜力,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向服务都市人生活需求方面转变,为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实施打好物质基础。

(二)建设完善七大保障体系

1、建立现代都市型农业的规划保障体系。各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要把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纳入本乡镇、本单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全县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布局的框架内,结合本地资源、市场、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制定种植业、养殖业和休闲观光旅游业等具体规划,尽可能提高规划的合理性、实用性。

2、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组织保障体系。为促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要成立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各涉农部门、县直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乡镇长为成员的领导组,使各部门切实履行自身职责,支持、参与、服务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同时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形成县乡促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

3、建设好产业体系。在建设好农业产业和加强农产品开发的同时,更要开发农业生态服务功能、美学功能和文化内涵等。具体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自然文化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开发,形成农业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渗透融合体系。特别要聚合旅游业发展的“吃住行、游玩购”六大要素,打造功能完善而且独具特色的集农业产业开发、文化产业开发和休闲观光为主的旅游产业相统一的农业观光体验园区。

4、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各部门要结合各自的科技、示范、服务、引导等职能,联动服务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信息网络等农业信息技术,整合现有农业科技队伍,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交流合作等办法强化科技、信息的服务功能。同时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畜禽防疫、综合执法等方面建设,以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

5、完善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要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牵动农户型(如核桃产业)等生产组织模式;创新利用外援、招商开发、包装农产品模式(如黑小米);创新定制、包销、直供等市场营销模式,以各种创新模式保障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

6、建设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资金投入体系。重点通过资金集聚的办法,壮大农业投入。政府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主要用于扶优、扶强、教育培训、包装策划、宣传推介等方面;县直有关部门要将各种投入农业、旅游业、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项目整合实施,以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要强化与金融部门的交流沟通,建立担保中介服务公司,争取更多的资金直接投入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要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财政对投保农户给予保费补贴;以招商引资的办法,集聚资金,发展农业项目,建设新农村。

7、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要根据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划制定完善考核办法,把推进现代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建设作为考核各乡镇、各部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同时加强督查,打分排队,确保全县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抓好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

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要在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培育现代新型农民上下功夫,培育新时期兼业化、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在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增加农民科技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市场等知识的培训,同时加强对农民的诚实、守信、淳朴、善良等民德民风的教育,逐步培育一批既有文化、又懂经营管理,既敢闯敢干,又淳朴善良的新型农民。

(四)建设好都市郊区型新农村

现代农业发展报告篇2

2004年12月,我随省农委设施园艺农业技术培训团,在日本进行了21天的学习考察。日本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设施园艺农业,保障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

一、日本农业经济概况

日本是由3900多个小岛组成的岛国,面积37.77万平方公里,人口1.26亿,农业人口1279万,城市人口占77.4%。日本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329人,属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日本资源匮乏,耕地短缺,土壤贫瘠,主要为黑土(火山灰)、泥炭土和泛碱土,山地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80%。日本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秋多台风,年平均气温在10℃以上,年降雨量1000-2000毫米,分为北海道、关东、九州等9个农业区。2003年,日本人均GDp3.75万美元,农业增加值1125亿美元,占2.5%,农户平均年总收入为1000万日元,非农业收入占70%左右。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5:35:60。

二、日本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举全国之力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农业已成为日本目前最大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民生问题。日本正在举国家和全社会之力,以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一是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虽然日本农业增加值只占GDp的2.5%,但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所占比重很大,以大分县为例,2004年农业投入在财政投入中列第四位(第一是政府开支,第二是教育,第三是土木建筑,第四是农业),达到60亿元(749亿日元),占财政总支出的12.3%,财政补贴每个农户10.7万元(130万日元),占农户平均年收入的13.4%。

二是制定农产品价格安定法。国家、县、农协三方建立了价格安定基金(国家出50%、县出30%、农协和农户承担20%),明确了价格安定的补助品种,价格低于生产成本,农户损失全部由基金补足,因自然灾害减产也可获得基金的救济。

三是重点扶持农业生产专业户。日本的农户数由1960年的605万户减至2000年的324万户。在这些农户中,专业农户占16%,其余为兼业农户。为确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日本开展了农业经营者认定计划,被认定的专业生产农户,政府在设施建设、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大量补贴,并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和流通服务,确保专业农户年收入处于社会中等偏上水平。

(二)建立农协把农民由弱者变成强者。农协是日本举足轻重的政治、经济力量。农民可自愿加入农协,住在农村的非农户也可参加农协。农协组成主要有四个层次:一是组合员(农家或以农家为主);二是市、町、村Ja农协;三是县Ja农协,包括信联、共济联、经济联、厚生联、中央会五部分;四是全国Ja农协,包括农林中金、全共联、全农、全厚联、中央会五部分。县和全农主要从事农业专业性工作,市、町、村农协是县的窗口,各级农协都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农协将弱势农民联合起来成为日本社会强大的经济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农协具有五项职能:

一是信用事业。农协将农民的钱集中起来,成立了中央农林金库,目前各类存款和组合员资金达73兆亿日元,为日本第二大银行。五十年前,农民贷不到款,贷到了利息也很高,现在他们有了自己的银行。中央农林金库可从事任何金融增值业务,增值后的利润分给农民。二是保险事业。日本政府对其他保险公司的险种有限制,农协所办的保险机构则可以从事所有业务,可以从事保险资金的增值业务,主要是投资股票、债券和发放贷款。目前,农协共济联持有保险金400兆亿日元,在日本仅次于生命保险公司,处于第二位。三是经济事业。主要是帮助农民共同销售农产品、购买生产资料和部分生活用品。去年全国47个县经济联买卖金额3.3兆亿日元,是日本最大的经营共同体。四是厚生事业。主要是办医院,从事防病、治病等解困事业。五是指导事业。主要是代表农民给政府和政治家(主要是议员)提建议和意见,在生产经营、社会生活等方面对农民给予指导。

(三)推进“一村一品”运动。日本产大米16元(人民币)/斤、西红柿10元/个、大白菜24元/棵、菠菜20元/斤、山水梨24元/个。日本产的蔬菜、大米、水果价格虽然比进口高几倍甚至十几倍,但国民还是喜欢买本国产的农产品,除了高收入因素外,主要是因为日本农业通过开展“一村一品”运动,大大增强了日本国民对本国农产品消费的信心。日本目前80%的城市居民,对所消费的农产品质量缺乏安全感。而“一村一品”运动的核心,是将具有当地资源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在品质、营养、商品性、文化底蕴等方面做精、做细、做特,做成全国和世界一流。

(四)大力发展设施园艺农业和畜牧业。随着城市化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为了稳定蔬菜副食品供应,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设施园艺农业和畜牧业发展。农户每建造一栋大棚或温室,可从国家获得50%的补助,加上县、市、町、村补助30%,农户只需出资20%,并拥有全部产权。日本农业结构已经发生明显变化,粮食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为18%左右,畜牧业占25%左右,设施园艺农业比重高达40%左右,成为日本最大的农业产业。

(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一是提高消费者信心。不定期到产地(超市)抽样监测,并通过各种市场营销组织,经常把消费者或商社请到现场参观考查,在增进互信的基础上签订供销合同。二是推行实名制销售。日本农产品从产地生产到协会、加工企业、进入市场都是采取实名制。在产地和生产企业抽查监测,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产品不能进入加工企业或市场,并按商品标注退回原产地。三是完善农产品产地标识认证制度。日本全国农协中央会决定,在2006年底之前对通过全国农协上市的肉类、蔬菜等所有农产品编排识别号码,实施“身份”管理制度。

(六)强化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日本建有由国立和公立科研机构、大学、民间组织等三大系统组成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日前日本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2.2%左右。乌拉圭回合后,日本政府为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力扶持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技术开发与应用,特别对民间系统的研究给予资助。日本的农业推广服务主要是通过政府农业改良普及部门和农协进行。目前,日本有591个“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经国家考试录用的专门技术员6680人和经地方考试录用的改良普及员10356人,这些普及员均为公务员。农协还拥有近2万名的营农指导员。

(七)健全和规范农业决策程序。日本农业决策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程序。农协:要求解决的政策、技术、资金问题——政府管理部门:归纳分析、优选课题(超前1-2年)、公开招标——各类专业协会或咨询机构竞标:课题调研、提出对策----反馈给政府管理部门——报上级和同级议会讨论——法定程序审批——下达政府执行。这样的程序能充分体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失误。

三、启示与建议

我市人多地少,农业的家庭经营方式与日本有相近之处。借鉴日本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以行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日本发展农业经验表明,只有通过行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把农民和农业企业组织起来,才能为科技推广、质量安全、品牌培育、高效管理、农民维权等提供有效的载体和运转平台,才能把单家独户经营的弱势农业变成规模化、产业化、社会化经营的强势农业。借鉴日本的经验,加强行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关键要把握四点:一是将政府的一些具体的经济职能,转由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行使,政府主要通过制定规章、准则、标准,搞好监督管理,特别是要适应乡镇扩大的趋势,强化乡镇一级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能,使其在某些方面起到政府的作用;二是以专业大户和行业龙头企业为载体率先推进;三是从市场前景好、种养效益高的农业行业领域重点突破;四是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原则,稳步推进。

(二)以发展设施农业和养殖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日本发展经验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必然导致农业生产结构的改变,粮食、油脂生产必然呈下降的趋势,蔬菜业、养殖业将成为农业的主导产业,设施农业成为集约型农业的主要形态。因此,无论是满足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还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都要求大力发展劳动密集、产品新鲜度高、市场销路广、经济效益好的设施农业。近年来,我市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我们要适应这一形势,把中央政策与合肥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设施农业、养殖小区和农业产业园区快速、健康发展。

(三)以优化质量和品质为重点,大力突破国内外市场农产品绿色壁垒。日本农户年收入最少要达到80万元人民币,务农者才能稳定。欧盟基本上也是这个水平。比劳动力成本,日本和欧盟根本无法同我们竞争,这点他们也非常清楚,危机感很强,做了很多细致的对策性研究,制定了很多保护性措施,主要为两条:一是提高质量检测标准,树立技术壁垒;二是采取综合技术措施,提高本国产品的质量。我市农产品要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最关键的是要突破质量和品质的“瓶颈”制约。一要以专业大户为龙头,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为质量追溯制度和信用档案的建立奠定基础;二是从老百姓最关注的夏季叶类蔬菜着手,推行实名制销售,提高消费者信心;三是以外销前景广阔、附加值高的农产品为重点,集中财力和人力攻关,提高产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增强对国内外消费者的吸引力;四是采用信息公开的方式,全过程向消费者宣传保障质量、改善品质、增加营养的措施。

(四)以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工程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我市开展“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工作起步比较早,但由于缺乏持之以恒精神,特色农业未能真正做精、做深、做大、做强。在农业发展新阶段,围绕农民增收,发展特色农业,全面推动“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工作,借鉴日本经验,关键是走好两步棋:一是政府引导,农民自愿,集中力量开发一个主导产品,造就一个成功范例,引导农民围绕主导产品发展生产经营;二是把从事主导产品生产的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利益共同体。

(五)以扶植种养大户为重点,大力培育专业务农者。日本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农村人口稀疏、农业衰退、劳动力老龄化和女性化等问题,也是我们难以避免的。为了稳定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遵循wto的绿箱政策,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一是适应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趋势,大力扶持专业农户提高机械化水平;二是针对老龄化和女性化的趋势,大力扶持省力化栽培品种和技术的研究推广;三是加强对专业务农者的技能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由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四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现代农业发展报告篇3

一、农业发展现状

1、基本情况:xx街道办事处辖3个管理区、17个行政村、6500多农户、农业人口23061人,总耕地面积1391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056元。

2、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①耕地、淡水、生物资源相对匮乏。近几年,随着招商引资事业的蓬勃发展,先后有20余家项目在**建成投产,鹅庄管理区全部规划为市开发区,所辖土地主要用于工业项目发展;神洲生态乐园、济南鲍德冶金石灰石有限公司、**煤矿矸石热电厂等工业项目的开工建设,也占用了较多的土地资源,使辖区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相对紧张,发展现代农业的空间相对狭小。②农业基础薄弱。xx一直是传统的工业强镇,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承包、粗放经营为主,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缺乏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农业,农产品附加值低,现代农业基础比较薄弱。③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不强。受传统经营习惯的影响,当地村民普遍存在重工商、轻农耕的思想,有个别村的个别户甚至存在土地撂荒现象,发展现代农业的思想阻力较大。

3、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①道路畅通,交通方便。辖区内309国道横穿东西,244省道纵贯南北,驻地位于垛庄、曹范等乡镇出入市区的交通要道,即将建成通车的济莱高速路横穿**南部山区并且开有路口,明埠路、埠翟路、埠旭路以及各条乡村路网相连,交通十分方便,为人流、物流的集散创造了条件。②距中心城区近,工商业基础雄厚。**位于济南半小时经济圈内,距离明水中心城区10分钟车程,容易在信息、技术、市场、理念等方面接受大城市的辐射影响;**工商业较为发达,驻地工商个体户达到600多家,从业人员7000多人,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③招商引资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契机。济南植物园于去年国庆节前夕建成开园,其规模和植物物种数在全省都位于前列,为发展现代农业和观光农业提供了良机;银鹭食品项目近期在**开工建设,为开发种植粮食作物,加快小杂粮、蔬菜、果树等基地建设创造了条件。④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实现了两个转变,即由“地下企业”到“地上企业”的转变和由“黑色产业”到“绿色产业”的转变,逐渐摆脱了对煤炭产业的过度依赖,开创了生态旅游、机械加工、商品物流等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经济发展一直保持了25以上的增幅,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

按照强项提升、弱项突破,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原则,重点实施六大工程,全力开启**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局面。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垛庄水库低压灌溉工程效能,维护好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逐渐扩大水浇地面积,稳步提高粮食总产量和亩产量。在巴漏河沿岸各村建设提水站,并修建一系列的蓄水方塘,做好雨季蓄水,计划5年内扩大水浇地面积6000亩,使水浇地总面积达到12870亩,占耕地面积的62。进行科学施肥测土施肥试验,大力推进一池三改工程,多施用有机肥,不断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单位土壤的产出率,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农民增收工程。以产业调整为动力,进一步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依托银鹭集团,发展订单农业2000亩。大力扶持培植金燕肉鸡深加工项目,形成年加工肉鸡10万只的规模。打造品牌农业,培育一批富有**特色的有机绿色农副产品,做大做强牛羊肉、小杂粮批发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每年新增规模养殖户10户;每年递增奶牛10头以上,争取到2016年,奶牛养殖量达到200头的规模;建设标准化蛋鸡养殖场一处,达到每年产蛋量700吨的规模。发展庭院经济,引导农户在庭院中种植花卉、食用菌或从事小型加工业;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现代农业发展报告篇4

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统筹城乡和工农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与物质保障。没有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重要的产业支撑。

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发展现代农业既具有客观必然性,又具备现实条件,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着力抓好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推广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等重点工作。

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准确把握现代农业的内涵,正确认识发展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科学分析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紧紧抓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是把中央的要求和部署落到实处、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前提。

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它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素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理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现代农业,从过程看,是实现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产业化;从结果看,是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现代要素替代传统要素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就当代而言,现代要素替代传统要素,就是用化肥、农药、农膜、灌溉、良种、农机、电力以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以至航空航天技术等要素,替代畜力、人力和半机械手段等要素,在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和其他相关领域进行生产和经营方式的改造,改变农业低投入、低产出和自给半自给状态,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个历史趋势,也是一个世界潮流。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由于各国资源禀赋不同,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也不相同。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资源丰富,劳动力短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走的是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而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如荷兰、以色列、日本、韩国,走的是以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稀缺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这启示我们,不但大农场、大规模的农业适合发展现代农业,而且家庭小规模农业也适合发展现代农业。我国由于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发展现代农业应该选择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资源,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

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既具有客观必然性,又具备现实条件。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巨大需求,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的现代化,才能突破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生产出量大质优健康的农产品,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保证农民增加收入。现阶段,我国已经具备了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条件和能力。一是我国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在经济规模上已具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2005年,全国非农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到87.6%,非农业劳动就业份额达到53.1%,城市化水平达到43%。这些结构性指标反映出,我国不但已经到了可以不依赖农业积累来实现快速发展的阶段,而且还可以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形式,支持农业转变增长方式,进行现代农业建设。二是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趋势,国家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的能力明显增强。三是我国已从“双缺口”进入到明显的“双过剩”时期,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人民币存款超过34万亿元,具备了利用金融和资本市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条件。

发展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而要实现生产发展就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在现阶段,农业既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食品,又要满足工业化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既要承担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功能,又要为农民就业和增收提供必要的保障。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多功能发展的目标。这是实现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基础。可以说,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快慢、成果大小,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和成效。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没有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重要的产业支撑。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解决“三农”问题,而农业发展始终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发展现代农业,在农业领域不断引入先进的物质技术要素和现代人力资本,对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进行变革,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滞后、难以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的问题。我国经济要长期保持又好又快发展,进而实现全国的现代化,仅仅依靠工业和城市的现代化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因此,发展现代农业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统筹城乡和工农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与物质保障。只有从宏观上、战略上重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才能把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落到实处。

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

由于我国农业发展长期滞后,发展现代农业也面临一些问题。首先是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不足,资金分散。近年来,中央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缓解。但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看,农业投入仍严重不足。这既表现在国家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也表现在金融支持力度不够。与此同时,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分散在10多个部门,增加了管理成本,降低了农业投入的使用效率。其次是科技水平落后,人力资本水平不高。比如,科技研发体系不健全,农业科研成果储备不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落后,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率不高;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许多农民不会应用科学种田技术,不会操作配方施肥,不懂科学养殖,盲目使用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各种添加剂等。第三是农业基础设施欠账较多,许多设施陈旧、老化。比如,农田机电排灌面积比重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不高,有机质含量下降,中低产田面积大,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田基础设施配套较差,有“大动脉”而缺“毛细血管”,常常是“有机械没路走,有渠道无水灌,有良种无田用”。第四是农业管理体制不健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比如,从宏观层面来说,如何调集公共资源和社会力量支持现代农业建设,还缺乏体制保证和有效办法;从微观层面来说,支持农业现代化的经营方式、中介组织发育严重滞后。第五是要素市场特别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市场发育不足,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土地、金融等要素市场化程度低,劳动力流动市场不完备。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条件下,城乡差距扩大,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劳动力转移缓慢,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尽快加以解决。

当前需要着力抓好的几项重点工作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当前,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加大农业投入,整合财政资源,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资金支持。必须坚决执行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三个“继续高于”和一个“主要用于”的投入政策,特别要重视增加发展现代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各级地方政府还应充分利用近几年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快、社会资金剩余较多的有利条件,开辟增加农业投入的新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和农民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对于资金使用分散问题,应科学合理地加以解决。向农业投资时,各涉农部门应加强沟通和协调,根据统一部署安排资金;资金到达基层后,应组织专门机构进行整合,集中投放到现代农业建设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防止“天女散花”。国家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支持方式,如实行以物代资、以奖代补和先建后补的方法,支持农民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提高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推广力度,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支撑。在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建设。可以设立和不断增加现代农业科研专项,支持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同时,继续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投入,建立乡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树立科技示范农户,组织培训农民,引导农业科技新成果进村入户。根据我国国情,高度重视土地、水以及环境等方面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走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

现代农业发展报告篇5

一、我县“三化”同步发展近况

(一)以“工业化”为龙头,“三化”同步发展潜力不断加强。一是工业园区初具雏形。坚持以园区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加速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积极指导企业和新上项目向园区集中,推进园区集约发展。初步坚持了以汪家工业园、城南机械工业园、万里化学工业园、城北农产物加工园为中心,以石头店建材工业园、江北化工产业园、荷花化学工业园为支持的“一园多区”发展格式,总面积超越4.7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76家。二是主导产业发展强大。磷化工、新型建材、机械制造、食物医药加工四大支柱产业不断强大,上半年,累计完成工业产值49.3亿元,增进70.5%,占县属规划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2%,其中磷化工业完成总产值36.9亿元,新型建材工业完成总产值4.78亿元,机械制造业完成总产值2.45亿元,食物医药产业完成总产值5.18亿元。三是市场主体不断增多。着力培优壮强优势企业,大力推进工业企业“倍增工程”和矿山企业二次创业、三次创业,鼓舞全民创业,规划以上工业企业生长迅速,到达95家。其中,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18家、过亿元的9家,税收过万万元的10家,湖北东圣化工集团进入全省百强企业行列。

(二)以“城镇化”为纽带,“三化”同步全体生机有用激起。一是城镇规划具体完成。县、乡镇、村三级全域规划系统构成,县城市总规第四轮修编、荷花等4个集镇总体规划修编和102个行政村乡村规划编制完成。二是城镇功能不断完善。投入5亿多元,施行了鸣凤城区道路综合革新、污水处置厂、垃圾填埋场、饮用水源、沮河一桥和二桥除险加固及亮化美化等20多项市政工程,新增绿化面积21万平方米。城镇化率提高到42.1%。先后荣获湖北省会市规划建设治理“楚天杯”、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县城称号。三是集镇相貌一日千里。省级重点中心镇洋坪镇集镇建设扎实推进,共完成投资2100万元,完成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和民居革新;省级特征镇荷花镇“旅行名镇”创立措施加速,重点完成嫘祖化石古街和新街仿古建设,嫘祖文明广场已开工建设。四是生态文明走廊建设纵深推进。强力推进远当路、宜保路沿线情况综合整治,完成民居革新2000余户,花林寺老集镇供电通信等架空线路综合整治试点工作任务具体完成,成为一道靓丽的景色。6个漂亮乡村示范区建设曾经具体启动。

(三)以“产业化”为导向,“三化”同步发展基本获得夯实。一是农业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围绕主导产业,建筑探究创新载体,建设示范引领平台。以茅坪场为中心的1000万袋喷鼻菇示范区建设一期曾经竣工,双坪、高楼、银子、泸溪湾等4个500万袋喷鼻菇规范化示范基地抓紧建设,袋料喷鼻菇生产规划到达1.24亿袋。以马渡河平头山为中心的3万亩柑橘示范园区建设已具体竣工,全县柑橘面积达6万亩。以鹿鸣岗为中心的1万亩茶叶示范园区建设初具雏形,全县茶叶总面积到达3.2万亩。二是产业链条不断延长。大力扶持发展农业精湛加工,坚持了以食用菌、柑橘、茶叶、粮油等为主体的农业加工系统,构成了从喷鼻菇酱、橘子罐头、植物油等初级到菇精、喷鼻菇胶囊、鹿苑黄茶、优质米等高端的些列产物,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产物附加值获得有用提高,建筑了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发展格式,农产物加工产值到达9.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0%。三是产业化发展措施加速。培养强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6家(规划以上12家),跻身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培养农民专业协作社85家,注册资金达1643万元,接收成员4000人,收集农户3.65万户。施行“品牌强农”战略,石桥云雾茶、双红蜜桔、洋坪生猪等5类农产物取得无公害认(续)证,“森源”喷鼻菇、“御贡鹿缘春”黄茶经过国家a级绿色食物认证,“楚园春”牌白酒、远野风黄豆牛肉酱等4类产物跻身湖北名牌产物行列,森源喷鼻菇、鸣凤优质米延续两届荣获湖北有名商标。

(四)以“一体化”为目的,“三化”同步发展程度逐渐提高。一是城乡设备系统共建共享。完成低丘岗地革新近7.5万亩、低产林革新2万亩;完成乡村沼气池建设1.85万口,沼气入户率达36.81%;处理5.996万人饮水安全,新建革新末级渠系242公里,建筑U型渠52.35公里,完成9座水库除险加固,建成山区抗旱水池250口,公路通车总里程1480公里,比“十一五”规划提早一年完成村村通水泥路,完成农网完善化建设任务,农业乡村生产前提和农民生活前提分明改善。二是城乡公共服务趋势均等。坚持掩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收集,城镇注销赋闲人员累计完成再就业12080人次。社会保险参保9.86万人,掩盖率达98.8%。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具体启动,在全省领先发放80岁以上高龄津贴,惠及3000余人。投入4亿多元保证改善民生,5790户归入最低生活保证。救援救助困难群众9500人次;新建经济合用房和廉租房2.38万平方米、商品房31.1万平方米,完成乡村危房和土坯房革新4300户。三是城乡社会事业统筹发展。各类教育平衡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荣获全省“人民称心的教育县”称号。卫生服务收集不断完善,新建、革新2个县级病院、7个乡镇卫生院和45个村卫生室,新型乡村协作医疗准则健康运转,荣获全省乡村食物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县称号。完成7个乡镇综合文明站改扩建,新建农家信屋110个、村播送室102个。新建、革新村级组织活动阵地87个。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关于我县而言,推进“三化”同步,农业现代化是关键,是基本,更是难点,但当前看来,农业现代化历程相对分明滞后,存在短板,甚至“短腿”,农业的弱势位置并未基本改动,首要显示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村经济发展不够。虽然我县乡村经济发展势头优越,但总体来说,总量偏小,制约了主导产业做大做强,规划效应不够。农业龙头企业遍及存在规划小、实力衰、链条短等问题,辐射带举措用不强,严厉制约了农业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措施。

(二)乡村基本设备单薄。近年来,我县坚持统筹城乡发展,逐渐加大了对农业和乡村的投入,但因为资金投入和科技支持不足,农业基本设备系统不够齐备,生态情况软弱,抗御天然灾祸和市场风险才能不足,农业发展仍然是“靠天吃饭”,农业弱质产业的位置还没有基本改动。

(三)农民主体本质不强。随着劳务经济的兴起,一多量年青的、文明本质较高的乡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一些留守老弱病残或许文明水平较低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本质呈降低趋向,招致了农业生产程度长期彷徨在较低的程度。

(四)城乡差距仍在拉大。长期构成的城乡二元构造尚未废除,城乡差距难以逆转,甚至还在进一步拉大。城乡居民在就业、上学、住房、医疗、土地赔偿以及社保等方面的差异还远没有消除,附着在户籍上的卑视政策还没有剥离,资源不等、时机不均等要素仍然存在。

三、对推进“三化”同步的对策建议

“三化”同步的中心问题是农业现代化问题。要依照产业化提高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昌盛乡村的思绪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发展,加速乡村发展措施。我们以为,应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着力在改变农业发展方法上下功夫。改变农业发展方法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路子,是完成“三化”同步的内活泼力,必需重点打破。一是规划化发展。围绕优势主导产业,依照集中连片、整村推进的思绪,整合项目资金,优化发展形式,强大产业板块,着力打造10万亩精品生果基地、5万亩茶叶基地,力争食用菌栽种规划达1.5亿袋以上,构成规划效应。二是规范化生产。大力推进“六到园”工程,努力提高基本设备配套程度,重点抓好以平头山为中心辐射老君、三板、九里岗、芭芒店等村连片3万亩,以左家坪为中心连片5000亩,以花林周家湾为中心连片2000亩柑橘基地建设。以建设鹿苑万亩高效茶叶示范园为重点,完善茶园基地基本设备,尽快高规范建设一环线、打通二环线、启动三环线建设,建成集观茶园美景、看现代加工、品优质黄茶、游丹霞名山于一体的新旅行景区。继续抓好真金、望家、河口等一批500亩茶园基地建设;抓好茅坪场镇马家畈、庙畈500万袋示范基地,启动熬家畈、岳家河500万袋示范基地建设,逐渐构成1000万袋中心示范园,在河口双坪、花林高楼、洋坪泸溪湾、茅坪银子建设4个500万袋连片示范基地,逐渐构成“1+4”格式。三是产业化运营。围绕喷鼻菇产业,重点抓好中国喷鼻菇城建设,着力打造喷鼻菇买卖广场及物流配送中心、科技广场、加工及品牌展现区、风情文明村及休闲摄生园、生活配套区和生态栽种园六大功能板块,力争引进培养50家规划以上加工企业,完成喷鼻菇出口额到达5亿美元以上,年销售、买卖总额打破50亿元以上。围绕果茶产业,不断提高柑橘分级、打蜡、保鲜、杀菌和包装等商品化后处置才能,开发位于上游的橘子汁、橘子酱等产物;运用新技能、新工艺加速对传统制茶业进行升级革新,做精做优茶叶产业。围绕特征食物,大力开发冲菜、牛肉黄豆酱、甜玉米酱等特征风味产物,延长产业链条。围绕林木产业,增强节材科研攻关,构成木门、免漆门、木塑及木塑转印门系列产物。力争全县规划以上农产物加工企业到达40家,年销售收入到达50亿元以上,规划以上农产物加工产值达22亿元以上,农产物加工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到达1.2:1以上,打造主要的农产物加工基地。四是品牌化运作。鼓舞支持龙头企业自办或结合共建工程技能研发中心,力争建成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能中心2个,依托中心技能打造品牌;对取得省市级以上有名商标和品牌认证的企业赐与财务奖励资金,推进企业高度注重品牌战略;鼓舞指导行业协会与企业普遍开展协作,一起打造集体商标、地舆标记、证实商标等。力争把森源、楚园春、盼盼、远野风等品牌做响做亮,发明4个以上中国著名商标,20个以上省级名牌产物,走品牌强农发展之路。

(二)着力在完善农业设备系统上下功夫。着力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基本,逐渐完善设备系统,加速农田水利化、农业机械化、农技集成化历程。一是完善体水利设备系统。抢抓中心1号文件提出添加水利投入的政策时机,积极向上包装申报项目,完成26座小(Ⅱ)型水库除险加固,施行防洪管治工程65公里,处理乡村7.8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整治渠道390公里,管治水土流掉面积270平方公里,完成“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建筑旱能灌、涝能排、管得好、效益高的现代水利设备系统。二是完善农田设备系统。积极施行土地整治开发、“双低”革新项目,高效准完成“双低”革新任务,大力施行土地综合开发,建设高效农田,构建“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的优越格式,构成提高才能有保证、新增产能有支持、继续发展有基本的生产设备系统。三是完善乡村交通系统。着力稳固完善乡村交通收集,坚持改旧与建新同步推进,新建通村公路1200公里,完成总里程到达2068公里,整治乡村公路490公里,将乡村公路延长到每个村组、每个屋场、每个田块,推进乡村交通设备由滞后型向顺应型改变。

(三)着力在深化城乡体制改革上下功夫。深化城乡体制改革,政策指导是关键,必需经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建设,破解城乡二元结,促进城乡一体化。一是深化乡村产权准则改革,完成资源同享。探究乡村资源向成本化转化的有用路子,加快推进乡村资源要素进入活动市场,扩展借款典当物范围,答应以活动资产、山林运用权、经济作物(果树等)和动产(如牛、猪)作为典当,答应以超市出场权、收集无形资产等新的物权质押,最大限制激活资源要素,扩展农民融资渠道。二是深化户籍准则改革,完成身份统一。积极探究城乡一体化治理的户籍准则,执行城镇乡村居民户口一元化,逐渐执行消除由城乡切割户籍准则招致对农民准则性卑视,重点就劳动就业、社会保证、方案生育、退伍安顿等行政治理准则进行改革和创新,让农民真正拥有自在迁移权、社会保证权和公共服务权,促进乡村劳动力向城镇不变有序转移。三是深化收入分派体制改革,完成待遇同酬。打破户籍准则和区域行业的禁锢,消除就业卑视,完善劳动就业系统,增强农民培训,提高乡村人口本质,完成城乡劳动者就业时机对等、同工同酬;深化分派准则改革,提高居民工资性收入的比重,突出社会财富二次分派的公道性,指导公共财务再次投入向乡村倾斜。

现代农业发展报告篇6

一、永仁县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思路

永仁县在广泛调研、积极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利用全县87.98万亩的可用土地”的目标,实现年出栏肉牛2.5万头、黑山羊15万只、肉猪20万头、家禽50万只养殖规模,力争实现农业总产值2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0元以上。

围绕这一目标,永仁县规划了高原特色农业“一园十片区”产业示范区建设。

“一园”是指永仁县高原特色高效节水农业种植园。按照因地制宜、分片布局、适度集中的原则,依托现有产业规模,选择优势特色品种,建设高原特色高效节水农业种植园。

“十片区”包括:

莲宜(莲池、宜就)油橄榄种植示范片区。依托现有林地、土地资源,在莲池、宜就开发种植2万亩高标准油橄榄示范基地,建设莲池油橄榄种植示范片区。

小哨高原晚熟芒果和万永(万马、永兴)早熟芒果种植示范片区。依托国有林场、集体林地招商引资和万马、永兴干热河谷气候,大力发展高标准芒果示范基地,建设小哨高原晚熟芒果和万永(万马、永兴)早熟芒果种植示范片区。

莲猛(莲池、猛虎)葡萄种植示范片区。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建设莲池、猛虎低丘平坝葡萄种植示范片区。

高海拔干果水果种植示范片区。依托高海拔山区自然气候,大力种植发展核桃、樱桃、冬桃等干果水果,建设高海拔干果水果种植示范片区。

维的板栗种植示范片区。依托现有板栗规模,辐射带动更多农户扩大种植面积,建设维的板栗种植示范片区。

沿河蔬菜及繁制种种植示范片区。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在永定河、羊旧乍河、万马河沿岸大力发展蔬菜及繁制种种植示范片区。

云龙生猪养殖循环经济示范片区。依托现有生猪养殖循环经济,辐射带动更多农户发展生猪养殖,建设云龙生猪养殖循环经济示范片区。

黑山羊、生态畜禽养殖加工示范片区。依托草场资源和养殖习惯,在全县建设20个以上黑山羊标准化养殖场和生态畜禽养殖示范片区。

蚕桑生产示范片区。依托羊旧乍、格红、麦拉山蚕桑专业示范村基地,建设蚕桑生产片区。

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示范片区。依托高寒山区气候优势,大力种植发展青笋、马铃薯等高山反季节蔬菜,建设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示范片区。

二、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和财政支持现状

(一)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现状。

一是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至2013年底,全县共有农民合作社141个,成员4752户。专业大户茁壮成长,2013年末,全县各类种养大户达189户。家庭农场悄然兴起,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家庭农场45个。农业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全县共有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2个,销售收入超过千万元的企业2家。

二是经营模式不断创新。按照“扶优、扶强、扶特、扶大”的原则,永仁县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公司+合作社+经纪人”、“好品种+订单”、“农村经纪人+农户”等多种农业经营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做好州级、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和评审认定工作,争取产业化项目扶持;采取项目和资金扶持等措施,对市场前景好、产品附加值高、有品牌的龙头企业给予扶持和培育,引导企业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二)财政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是制定政策及规划。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永仁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实施方案》,并制发了考核量化方案,在资金、税收、水电、土地、登记管理等方面,对扶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制定了优惠政策。

二是加大财政奖补力度。按照成熟型、成长型、培植型专业村组三种类型,分类制定财政补助标准。例如,对培植型专业村组新增的特色种植经县级验收合格后,每亩补助资金500元,同时积极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申报项目,争取上级资金,采取直接补助或贷款贴息等方式扶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三)当前政策的主要成效。

一是特色农业种植规模明显扩大。2013年,全县新增板栗、芒果、油橄榄等果蔬和畜牧特色优势产业种养殖面积25415亩,农产品产量14027吨,产值9372万元。

二是特色农业招商明显见效。到成都、海南、广西等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引入成都恩威等知名企业落户永仁开发农业产业,促进了永仁县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猛虎乡为了解决观音岩水电站建设部分搬迁移民后续发展的问题,引进浙江台州客商到猛虎坪子采取租赁土地的方式发展人工食用菌种植等,对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工作进行了尝试。

三、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土地流转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经营,必须以成片上规模的土地供应为前提。但相当一部分农民抱着“宁可抛荒不可失地”的思想,害怕失地失权,不愿意把土地流转给他人耕种。在流转过程中也存在“四难”问题:农村人口频繁流动导致空巢农户增多,流转找人难;农户情况千差万别、众口难调,成片流转难;部分农民法制意识淡漠,规范流转难;田块面积账实不符、四至不清,流转面积确认难。

(二)资金筹措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前期资金的持续注入是个硬条件。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是招商引资。面对巨大的资金投入,感到束手无策,主要是因为信贷融资困难。银行虽加大了对“三农”的信贷支持,但主要是2―5万元的小额贷款,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无疑是杯水车薪。资金来源受限和持续巨额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制约了经营规模的扩大,部分经营主体因资金链断裂难以为继,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三)设施配套难。机耕条件差,机耕道的缺失和落后,使得农业机械“进村不下田”,空有一身装备却只能“望田兴叹”。水利条件差,持续干旱及水利设施常年失修,农村水库可供农用水的能力逐年下降,山塘随塘泥累积水层逐年变浅,灌溉渠道受杂草和淤泥影响逐年梗塞,堰坝毁损,导致稻田缺水问题日益凸显。连续数小时下雨则涝,连续几天未雨则旱。

(四)服务到位难。保险服务缺位,虽然开展了水稻、油菜、甘蔗、玉米、生猪等种类的农业保险,但是由于保险覆盖面、保险种类、防灾避灾机制和赔付水平的局限,难以形成对现代农业的强力支撑。公益性技术服务缺位,乡镇农技服务机构人员断层、经费不足、设施落后、体系断网,农业技术公益难以全面落实到位。新型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服务组织又没有及时补充,造成农业技术服务与生产需求不对称。

四、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对策和建议

(一)创新方式加快土地流转。要按照“维护家庭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总体思路,创新方式加快土地流转。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颁证步伐,稳定农民土地预期,规避土地权属纠纷,让农民可以放心流转土地。探索赋予村级集体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调配权,由农户将承包地向村委集中,再统一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模式。

(二)创新方式提高融资能力。要创新信贷支持方式,银行要制定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配套政策和具体举措,创新金融产品,降低贷款门槛,扩大信贷额度和发放专项信贷,全面推行林权抵押贷款,积极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尽快形成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点的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贷款办法。要创新保险方式,保险机构应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各自特点,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积极为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提供各类保险服务。优先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解决其贷款抵押、担保难的问题。要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等各类财政支农资金,优先扶持示范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改革农业补贴发放方式,按照“谁种田,谁受益”的原则,变“普惠制”为“特惠制”,将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重点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实行以奖代补,对达到一定经营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奖励。

(三)创新方式保障人才和农技供给。要加强农业人才的培养,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完善农业职业培训体系和绿色证书制度,健全农业技能持证上岗制度。要建立健全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以农技推广专家为龙头、农技指导员为骨干、农技员为基础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鼓励基层农技人员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工作或兼职,其工资待遇、职称评聘、考核任用等参照在岗农技人员。要营造农业创业和就业的良好环境,引导和鼓励“农民企业家”、“返乡农民工”、“创业大学生”等群体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建立农业创业基金和创业贴息贷款,对引进大学生就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工资和社保补贴。

现代农业发展报告篇7

以中国农业展望大会为平台,以农业展望报告为形式,通过权威专业的市场信息,引导农产品市场相关主体生产经营决策,调节农产品供需关系,我国农业管理正进入以需求为导向、更加重视信息引导的新阶段。

农业供需形势变化亟须农业管理方式革新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最好时期,农业连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但是,与产量攀升相伴随的却是农业供需关系的变化。2003年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粮食基本不愁卖,农产品只要种出来,就有机会卖出去。然而,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农业产能增加和国际粮价下跌,农产品供求关系由偏紧向偏松转变越来越明显,农产品市场价格结束了连续多年明显上涨的阶段;同时,伴随着消费者消费能力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和品种的要求也更高,结构性的供需失衡现象也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农产品面临销售不畅问题,农产品加工企业感到利润微薄甚至亏损,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企业也感到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农业供需形势的变化,迫切需要农业管理模式的调整。在以前,农业政策主要目标在增加农业产量,聚焦于良种良法,大力落实种植面积。曾经有一段时间,农村干部大多在谈催种催收。然而,这种只关注生产端的管理方式可能要成为过去时了。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大会致辞中指出:“适应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新形势新要求,要与时俱进推进农业管理方式创新,增强农产品市场调控的主动性、前瞻性、针对性,促进供求关系平衡,降低农业生产经营的盲目性。”

召开展会大会,展望报告,加强信息监测预警,为现代化农业管理方式的创新开启了新篇章。

信息引导农业管理方式革新的重点突破口

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在大会致辞中指出:“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整个供应链条各环节信息是否对称,决定了整个产业能否平稳健康发展。”

纵观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发展的格局,以网络通信技术为先导的信息革命深刻改变了全球产业发展,数据信息逐步从传统生产要素中分离出来,日益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生产要素和重要社会财富,信息成为推动农业管理方式革新的重要支撑。

缺乏信息引导时的农业生产决策图景大都类似于此:由于农业经营主体缺乏对于未来市场供需变化的判断能力,他们只好依赖于历史经验和从众行为来进行生产决策。大部分人采取了更简单的决策模式:上年什么赚钱,今年就种什么。

这种基于过去而不是基于未来的生产决策模式,在传统的供不应求的形势下,并不会产生过多问题。因为农产品供应的增长能够被更多的需求所满足,所以一般不会存在“卖难”和价格“过山车”等问题。

然而,在供需形势出现大的变化后,基于过去的生产决策模式却可能会带来农产品价格的频繁波动。之前赚钱的品种过一阵大多会因供给过剩而带来价格下跌,之前亏钱的品种过一阵常可能因供给不足而出现价格上涨。于是,我们经常在新闻中看到两个极端:一方面,苹果滞销等现象见诸报端;另一方面,“蒜你狠”“姜你军”“向你葱”又时常来势汹汹。

改造传统农业,打造升级版的农业管理体系,首先需要的就是利用信息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决策模式。通过给农户提供可靠的“先导性”信息,农户就能够根据未来的供需情况来决定当前的生产。这种“以需定产”的生产决策模式,可以有效平衡供需,有效减少农产品价格和产量的大幅波动。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指出:“全面监控分析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数据信息,利于产销及时对接,而且产品结构、物流配送也能够及时按照需求变化调整,从而实现农业供应链条的‘闭环’管理、以销定产,有效缓解产销不对接引起产业周期性波动。”

农业展望大会信息引导型管理模式的具体探索

在建立信息引导型管理机制方面,美国已经建立形成了一套庞大、规范的农业信息体系,并将该套体系的建设和维护作为农业管理的重点工作。据本次展望大会执行主席许世卫介绍,从组织结构看,美国农业部的34个局(办公室)中,有12个局(办公室)直接参与了农产品市场信息分析预警工作。从形式看,其定期的年度《农业中长期展望报告》、月度《世界农产品供需预测报告》和周度《农作物生长报告》,成为引导美国农产品生产和全球农产品市场变化的风向标。

2014年,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借鉴市场经济成熟国家引导农产品市场预期的经验和做法,建立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并开始中国农业展望报告。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的此项探索,标志着以信息引导农业生产的新型农业管理体制的开端。

展望报告具有较强的权威性。由于我国农业基础数据资源相对薄弱,大部分基础数据信息又集中于政府部门,私人部门在数据采集和数据加工等方面面临较大困难,因而私人部门在信息方面往往难以具备权威性。依托于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展望报告兼具官方性和学术性,具有较强的参考性。

展望报告坚持专业定位。预测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对具体农产品的预测更是因众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难上加难。要真正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要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聚集顶尖的学者、一流的行业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群策群力,方能做出专业判断,得出相对可靠的结论。“一般要具有多年的前期工作积累,形成相对完整规范的信息采集、分析体系,具有强大的模型系统支撑,并经过领域专家多次会商。”许世卫介绍说。据了解,2016中国农业展望报告的数据支撑包括国家统计数据、专业调查数据、国外机构数据、互联网站数据、实时监测数据等来源,并对2015展望报告的偏差进行了评估,报告还吸取Fao、oeCD等国际组织和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代表建议。因此,依托其专业性,展望报告是能代表中国顶尖研究水平的研究成果。

现代农业发展报告篇8

学生选取:根据专业实践要求,选取农业工程系2个班级,120名学生。前期培训:实践前,对学生进行相关安全、实践要求培训,内容如下:(1)安全注意事项:宣读安全责任书,签订安全责任书,讲解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参观田家镇妇女创业园鱼池等应注意的安全事项。(2)社会实践项目:根据新农村建设课题选取项目名称,进行人员分工,确立指导教师,发放《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实践报告册》。

二、实践过程

(1)实践过程中调查注意事项:①要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项目的实施要实事求是,不能有编造数据等弄虚作假情形。项目成果正文如为调查报告,必须有详细的调查具体成果和统计数据作为支撑;如为社会实践报告,必须有社会实践的实时记录材料,如文字记载、照片、录音、录像和媒体报道等。②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项目的研究不能仅限于只追求理论深度,而要运用所学相关理论知识,通过调查研究掌握确实可信的第一手材料,用事实来说明和论证观点,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强化社会实践的特点和要求。③要强化过程管理。项目实施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要特别重视实践过程,指导教师要在实践过程中指导学生记录应填写《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实践报告册》的内容。(2)基地实践步骤:①听取田家镇政府领导对朝阳镇新农村建设的介绍。②组织学生听取大学生村官的体会。③组织学生参观田家镇新农村建设。④组织学生在农业示范园听取指导教师虞尚明对农作物知识的讲解。⑤集结学生,返回学院:按照带队教师(指导教师)的要求,在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进行学生集结,在确保完成任务的情况下,返回学院。

三、实践报告建议题目

(1)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思考(以现代农业技术园调查为主)。(2)正子村大学生创业园给我的启迪。(3)从正子村大学生创业园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必备素质。(4)谈谈参观长江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感想。(5)结合本次实践,谈自己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认识。(6)从内江现代农业发展角度看现代农民的重要作用。(7)正子村居民收入支出情况调研与建议。(8)正子村居民文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与建议。(9)正子村居民教育(或培训)开展情况与建议。(10)正子村居民社会生活心态情况调研与建议。(11)正子村居民消费观念调查与建议。

四、现代农业教育实践基地的正效应

现代农业发展报告篇9

快速推进城乡一体化

市委书记刘淇讲话指出,北京要抓住当前机遇,积极推动郊区农村城镇化建设。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调整首都城乡结构,推动郊区城镇化建设,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起”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抓紧研究制定加快城镇化的各项规划政策,抓紧解决制约城镇化发展的突出矛盾,抓紧落实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各项工程项目。

夏占义在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北京要集中力量统筹城乡,集中资源聚焦“三农”,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首先把加强“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国民收入分配要真正向“三农”倾斜。二是坚持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加快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政府公共资源更多投向农村。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基础性作用,引导要素向农村聚集。三是要强化规划和科技支撑,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四是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

报告提出,2010年,北京要牢牢把握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以重点建设为抓手,加快拓展新的战略发展空间。全面推动城乡结合部改革发展。其中包括诸多亮点。

整体启动50个重点村建设,同步加快其他城中村改造。探索土地利用多种模式,实现农民在自己土地上富起来的城市化。按照“先难后易”的城乡结合部整治改造原则,今年本市将启动包括海淀区唐家岭村、丰台区夏家胡同和昌平区东三旗村等50个村庄改造工程。这50个村庄因被列入市级挂账整治督办重点,被称为“挂账村”。50个“挂账村”规划方案已基本形成。市规划委副总规划师郭援表示,“挂账村”整治改造方案在编制时有一个“双50”原则,即回迁安置房按照每人50平方米安排,产业用地按每名劳动力建筑面积50平方米安排。他同时透露,允许村集体组织在产业用地上建房出租,村民持股分红。除“挂账村”外,其他村庄的整治改造也会陆续启动。本市227个行政村中大约有198个村可以利用其紧邻城市集中建设区、拥有一定建设用地资源的优势,将行政区划范围内建设用地的开发与城乡一体化改造相结合。另外,对于29个位于第一道绿隔地区绿色空间中的村庄,将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解决相关问题,实现农民上楼,通过绿隔和绿色产业保障农民的长远利益,实现城乡一体化。

新城是另个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着力点。报告提出,北京要切实解决好新城建设中的涉农问题。对于新城规划区域内符合条件的镇村,及时实施整建制农转居。新城的土地储备占北京市的70%,新城是北京未来发展重点。“新城将比中心城更加宜居,每一个新城的规划都引入了低碳生态、绿色宜居、自主创新等理念。”市规划委副总规划师王飞日前接受采访时说。他同时表示,新城必须成为首都面向未来建设世界城市新的空间平台,新城建设必须采用新的建设标准去发展。低碳生态、绿色可循环、公交优先、人性化规划设计、精细化管理、产业的自主创新等,这些新的理念在新城规划中都予以体现。

“新城在很多方面都会超过中心城,如生态宜居环境。”王飞说。以通州规划为例,通过优化空间布局、调整能源结构、强化建筑标准、促进绿色交通等途径,规划一个低碳、生态的运河核心区,同时以新能源产业为核心,力争形成低碳经济高端服务产业链,最终将通州建成“低碳城市”。

小城镇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报告提出,要确保42个重点小城镇都有适度规模产业集中发展用地,加快培育主导产业,抓好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据悉,目前有关促进重点镇加速发展的有关意见正在紧锣密鼓制定中。

北京市农委主任王孝东在做客《首都之窗》直播节目中,谈到建设世界城市背景下的北京农村发展。他说,简单概括,就是北京农业是“现代化”,农村是“城镇化”,农民是“工资化”,体现在这“三化”上。“农业现代化”是指,北京农业是世界城市的特色产业,为北京世界城市增添光彩。“农村城镇化”,指大部分地区,包括城乡结合部、小城镇、新城及广大农村地区都要发展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居住,各种服务配套。“农民工资化”就是农民收入要提高,要进一步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解决从事农业户有工资的问题,农民也要挣工资。

加快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与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互相促进,是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夏占义在报告中强调,2010年,北京市要下大力加快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首先,北京要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质量。报告提出,北京要加快吸引一批国内外涉农企业、研发总部落户北京,使北京农业成为展示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窗口。着眼基础设施最领先、成果转化首选地,籽种品种顶尖级、机械装备现代化,服务体系最完备,人才素质第一流的标准加强农业建设。做好加快良种培育,特别是要办好世界种子大会,打造北京种业之都等项工作。积极争创国家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精品工程。着眼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引进吸收一批行业领军人才和高端科技人才。

其次,北京要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北京市农委主任王孝东说,北京要加快构建农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要加强与国家重大农业科技专项对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农业高科技企业。同时,要强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要抓好农产品市场建设,统筹制定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规划,推进高水平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建设。支持本市龙头企业在外埠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全覆盖。还要做好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

第三,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强规划引导,促进镇村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上市,同时,扶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母体的中小型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立足建设旅游之都新定位,推动乡村旅游业集群发展。支持民俗旅游村参与政府采购活动。

第四,要加快发展沟域经济。使沟域成为城乡一体化亮点,市民休闲度假首选地。编制全市62条重点沟域5年发展规划,启动重点沟域建设工程,开展7条沟域规划国际招标。市委常委牛有成表示,今后北京沟域

经济发展,要按照建设世界城市的标准,用高标准规划促进高水平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北京市农委主任王孝东说,初步统计,北京拥有1公里以上的沟约2300余条,其中3公里以上的有220余条。目前,七个山区区县已有70余条沟域完成或正在编制发展规划,其中起步较早的17条沟域,已形成一定规模并起到示范作用。通过实际发展,沟域经济已经出现文化创意先导、特色产业主导、龙头景区带动、自然风光旅游、民俗文化展示等五种模式。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报告提及的重要内容。报告指出,首先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政府固定资产对农村投入,全面推动水电气路及生态环保、信息化等大型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启动山区50G公里主线,400公里支线道路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全市42个重点镇全部用上安全、清洁能源。积极推动液化气下乡,改善农民生活用能。年内实现村庄建设规划全覆盖,全面完成“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启动新农村社区与新民居建设试点。鼓励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改造安全、节能、环保的自用住房。

其次,构筑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年内新建郊野公园10处。全面完成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163平方公里绿化。启动林业碳汇行动计划,鼓励社会单位和市民认建认养树木绿地、购买碳汇。

再次,科学开发利用农村水资源。开展水资源战略规划和总体评估。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源地建设,推进重点镇集中供水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重要地表水水源地和市级民俗旅游村污水治理工程。加快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建设、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和潮白河生态建没。完成山区31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任务。

报告还提出,吸引央企与乡镇对接,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通过教育转变观念,改善农村民生。教育引导农民选择就业到高端产业、高效企业、高薪岗位就业的跨越。尽快完善农民就业产业基地相关规划、土地手续。实现农民“工作在园区、居住在城区,生活在社区”的目标。靠服务保障就业。完善市区镇村四级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

加快推进农村各项改革

农村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关农村发展和农民切身利益。报告提出,2010年,北京将加快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健全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坚持农利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完善流转合同签订和等级备案制度。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力争用三年时间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后节约的土地仍属农民集体所有,确保农民利益。鼓励集体经济组织依照规划、利用存量建设用地,采取农民入股方法,发展股份合作制租赁房。

报告提出,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力争2011年底基本完成主体改革任务,不断深化配套改革措施,探索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规范林地承包合同管理、林权登记发证、林木采伐限额管理和集体林权流转。建立生态效益促进发展机制,实施生态公益林审改效益补偿。探索集体林业经营权抵押贷款、林业政策性保险等具体办法,拓宽林业融资渠道。加快构建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制等林业合作组织、林业专业协会。

报告提出,大力推进乡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坚持“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方向,加快进度,使更多农民成为拥有集体资产的市民。2010年,完成改革单位450个以上,重点加快城乡结合部地区,新城规划区,重点小城镇及群众积极性较高地区改革。

现代农业发展报告篇10

一、繁荣发展期――农村报刊的异军突起

1979年10月,在北京召开8省市农民报座谈会,此后全国各地的农民报以《农民日报》的创办为起始,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迅速发展起来,并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达到鼎盛。当时,全国有23个省、市、自治区创办了农民报,总数达到70多种,省级党报一般都设有农业版或农村版。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也于1984年成立,当时加入的报社有50多家。我国农村报刊能异军崛起,形成如此蓬勃繁荣局面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农业改革促进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二是党报体制“权力发行”。

⒈农业改革促进农业经济迅速发展,农业经济发展要求报刊业服务

我国的改革起步于农业的改革,20世纪80年代初期正是农村改革如火如荼的高潮时期,分田到户、联产承包、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发展乡镇企业,尤其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农村各项改革,解放了生产力,极大地激发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农民们的致富热情空前高涨,广大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产生了迫切的要求,对信息和知识的渴求也比较强烈。涉农报刊恰好满足了农民们的这一需求,在这种形势下,各地农民报纷纷复刊或创刊,连同众多的农村科技服务类报纸一起,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科技知识、提供信息为己任,深受农民的欢迎,发行量节节攀升,经济效益都很好。以河北省为例,当时的《农家乐》(河北农民报的前身)发行量最高曾突破70万份,受到中央有关部门以及河北省委、省政府多次表扬。再比如1979年创刊的《天津日报》(农村版),在1984年发行量高达30万份,这在仅有200多个乡镇,2000多个村庄,被称做大都市、小郊区的天津市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

⒉党报体制“权力发行”

上世纪80年代虽然改革如火如荼,但此时中国报纸仍是党报一统天下。大多数农村报刊隶属于党报系统,是国家事业单位,报社只负责采编,偶尔经营一些广告,但并非报社的主要收入来源,报社主要靠政府拨款维持正常运转。报纸发行由国家安排邮局统一承揽,由党政联合下发文件,强行摊派完成,报社与邮局是并列的横向联合关系,邮局发行多少,发行质量如何,报社并无实质性的干预权,因此党报时代的报纸发行被称为“权力发行”。此阶段的农村报刊发行带有摊派发行的色彩,在一定时期能达到极高的发行量。

二、衰弱萎缩期――农村报刊的“寒冬”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农民报刊的发展出现了衰弱和萎缩的趋势,多数省份的农民报风光不再,先后停办或转型。据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统计,目前能够称为农民报的报纸,除中央级的《农民日报》《经济日报・农村版》以外,各省加起来总共只有17种,与昔日的繁荣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而且尽管现存的这些农民报纸办得很努力,但总体上看,都处在艰难维持的状态,发行量超过10万份的屈指可数,广告收入在200万元以上的也寥寥无几,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在期刊方面,虽然“三农”期刊种数仍在增长,但其发行与广告经营却陷入困境,发展前景受到严重困扰。总之,此时期农村报刊的发展遭遇“寒冬”,发展步履维艰。归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

⒈农业经济衰退打消传媒界对农业的兴趣

经过十几年的奋斗,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此时一个极为突出的矛盾摆在了农民面前:增产不增收,到上世纪90年代末表现尤为明显。对此,一些农民对土地的钟爱程度降低,资金、技术的投入积极性越来越小。此外,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了城市,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而农村改革滞后甚至有的地方止步不前,农民收入增幅减缓,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金融资产不到30%,社会购买力不到40%。因此,广告商多不看好农民的消费需求,农村广告市场低迷。对以传播科技知识为主的农民报也兴趣不大了。包括党报在内的一些报纸放弃了对“三农”的社会责任,亲近城市,远离农村;亲近市民,远离农民。有的甚至将“农”字号改换门庭,更名易姓,挤进了都市报行列。此后,农民报的发行量逐渐降低,发展慢慢滑入低谷,进入衰弱萎缩阶段。时至今日,这种步履维艰的发展仍未从总体上得到根本的改观。仅以大张旗鼓地创办了《读者乡村版》的中国期刊大王《读者》来说,创办一年不到,期发行量便很快降到了靠电视、电脑获取信息了,但就大多数农民、农村而言,现代化水平很高的信息传播方式,人们仍然感到可遇而不可求。而且报纸作为文字的载体,易于保存,便于查询。对农民而言,只要发现一条有价值的信息,就可以增产增收,做到投资少,见效快,适合农村整体的生产力水平。因此,只要农村报刊抓住历史机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还是大有可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