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4:27

初中生物教学理念篇1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生本教育理念;探索

在我国大多数初中生物教学课堂中,教师仍沿用“师本教育”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多为硬性讲解理论的模式,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中,不能深刻理解生物学科的真正意义。新课改中明确提出,初中生物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参与到课堂的能力,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发现生物学科的奥秘。生本教育理念应运而生[1]。在新的教学走向中,教师应注重转变教学理念,秉承着“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原则[2],抓住学生在生物学科中的心理机制与发展特征,完善与优化教学,丰富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培养目标。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本教育理念的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即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提升学生生物的综合素养是新课改对初中生物教学作出新的培养目标。如此则要求初中生物教师着重学生的综合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在学习中的个性差异,并有针对性就不同层面的学生明确具体的教学内容、目标与方法,最大限度带动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其中,教师应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其个性张扬,善于鼓励学生自主发表自我见解,促进其思维发散与发展。

2、启迪性原则

启迪性原则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在生物教学课堂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就教学内容不断激发学生实现独立思考的潜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尝试着将抽象概念与具体事物自由进行切换,提升自身探究与思考的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应循循善诱,就学生在初中生物中的发展特征与心理机制,善于采用启发性教学,挖掘学生学习探究的可塑性,促进其个性发展。

3、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为准,遵循学段、学科的教学规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可自主学习。在探究与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可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总结出自我学习方法。

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本教育理念的策略

针对上述提及的三大原则,初中生物教师应注重转变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严格遵循全面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与启迪性原则,在课堂中积极优化教学结构,创设出多样情境,丰富课堂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生物素养。

1、创设多样情境,带动学生参与探究学习

改善初中生物教学最为根本的方法就是带动学生参与到实际课堂中,实现内驱力的最大化作用,而创设课堂情境不失为一良策[3]。情境设计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中有着积极意义。因而,初中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巧妙运用情境导入,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可更深入了解与掌握知识。与以往无活力、乏味的照本宣科教学相比,情境的导入可有效抓住学生的眼球,让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主动参与探究学习中。其中,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明确情境创设的形式(问题设置、生活例子导入、音频资料导入等),让学生在直观视听觉冲击下可深入了解生物知识,并主动参与到进一步的探析中。比如在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人的生殖》一课教学中,教师可设置疑问,以“在了解上节课人类起源知识后,同学们觉得我们每个人是怎么从婴儿慢慢成长的?”为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在头脑中进行风暴,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大致的概念,并积极主动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

2、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探究

生物学科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目,大多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关。因而,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从多渠道、多方向整合教学资源,明确各环节教学的目标与具体的要求,优化教学设计,让学生可跟进教师的步伐,并在学习过程中创新,形成自我学习模式。其中,教师可注重捕抓生活中或新闻报道中的价值资源,巧妙整合到实际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就教学内容分清重点、难点,让学生可整体把握学习的脉络。比如在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先天与学习行为》一课教学中,教师应吃透教材,联系好上下章节的内容,整体把握知识结构的脉络,合理规划好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在教学中,既应对上一章节知识(动物的行为)进行回顾,又应有效引入“先天”与“后期学习行为”概念,让学生可对人类行为与动物本能进行对比,并学会如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生活中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为更好地学习与生活不断努力。

3、组织团队合作,引导学生组间协作交流

小组团队合作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4]。教师可借助小组团队合作带动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根据学生学情互补或自由组合的形式分成学习小组,在课堂或课外可自由就教师的提问进行讨论研究,并集思广益,整理出全面、完整的见解。其中,教师在学生自主谈论的过程中可适当、适时加以引导与指导,但不可过于干涉学生间的想法。小组合作最为明显的优点就是每位学生可最大限度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学习他人的经验。比如在在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现实生活中的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酸雨等,对周边生物是否会造成影响,具体是什么样的影响?”为题,让学生间自主选择某一特定污染问题进行讨论,对污染背后的人类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法。如此,学生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可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三、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生物教师应注重转变教学观念,坚持“生本教育理念”,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到实际探究学习中,提升学生的生物素养,从而提升整个初中生物教学成效。

作者:杨军单位: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中学

参考文献:

[1]王玉芳.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研究与实践[J].吉林教育,2015(15):80.

[2]周发建.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考试周刊,2015(47):153.

初中生物教学理念篇2

【关键词】参与式;理念;初中生物教学;研究

在新课程要求下,需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的培养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实用性人才。同时,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成熟阶段,对一些比较抽象的事物和知识难以理解。加上初中的生物课程中的知识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发挥出较大的作用,学生学习的效率不够高。通过参与式理念的引导,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参与式”理念和初中生物参与式教学内容

“参与式”理念主要是来源于英国,起初参与式并不是一种教学理念,而是一些英国学者在国外进行国际援助研究的时候,提出来的一些有关社会学的理论。指的是社会学者为了能够确保援助计划发挥出更大的作用,通过各种方式将当地人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援助的计划中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们。之后通过将“参与式”理念引进到教学领域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在我国现今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充分引进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其中包括参与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参与式”理念的引导下,可以将所有教学的参与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初中生物参与式教学指的是在初中生物学习过程中,教师使用各种有利的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的过程中。同时,教师还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自我体验和自我发现,以便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参与式”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的原则

(一)合理分配教学任务原则。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教学任务分配的合理性,积极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并构建一个和谐、自由、轻松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二)平等启发原则。现代教育理念主要是确保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平衡发展,平等是交流和沟通的前提条件,教师需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在平等的原则下积极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并及时帮助、引导和启发学生解决问题。

(三)因材施教原则。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研究,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并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等,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参与式”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的措施

(一)需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参与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各种方式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有效的激发出学生学习热情和思维活力,促进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例如教师在传授《细胞的结构》或《生物圈中的人》等课程中,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将有关教学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详细的介绍细胞结构,以及将人的身体结构展示出来,让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人类身体器官的运行方式。通过图、表格、文字以及声音等将学生引入到学习的情境中,更加清楚的了解所学的知识。

(二)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参与。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爱玩的天性,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故事、游戏、表演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便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例如,教师在讲授《生态系统》这一课的时候,要学习食物链以及食物网这一节知识,教师就可以运用游戏来让学生清楚明了食物链以及食物网的结构。教师可以选几个学生来模拟食物链,学生围成一个圈,这个圈就代表生物圈,每个学生代表生物圈中的一种生物,学生要清楚自己扮演的是哪一种生物以及被什么生物吃掉或吃掉什么生物。让学生了解生物圈中的关系。也可以将一个学生扮演生物圈的入侵者,受到破坏的生物就要退出生物圈。通过游戏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生物以及生物之间的关系,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以便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挖掘教材深层次的含义。在“参与式”理念的指导下,其教学需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和质量,教师需要细心研究,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深层次含义,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需要确保学生知识视野和心身健康的发展。例如,教师在进行《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的时候,可以将现实中的现象与知识结合起来,绿色植物是环境保护中重要的部分,通过对目前存在的大量环境污染问题的阐述,如雾霾、沙尘暴等问题,让学生了解绿色植物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结语

通过“参与式”理念的研究和分析,将其引进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可以有效的促进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君华.生物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学生物教学,2010(06):134-135.

初中生物教学理念篇3

1.发展前概念,找准概念形成的“生长点”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物理学习的前概念是指个体在没有接受正式的科学教育之前,对日常生活中所感知的现象,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与辨别式学习而形成的对事物的非本质的认识,前概念中通常存在的一些错误的、片面的、有缺陷的认识,对物理概念的学习产生相当大的消极影响,束缚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理解,甚至学生在学习了正确的物理概念之后的相当长时间内还会在潜意识里对学习造成干扰。故此,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转化前概念,以能形成科学的物理概念。

以《比热容》教学为例,比热容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比热容概念涉及热量、温度、质量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他们大脑中对“比热容”这一概念的认识只停留在“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升高,吸收热量越多,温度升高越多”这一认知上。课堂上设计实验,可帮助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从定性分析上升为定量理解,继而以此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形成“比热容”这一概念打好基础。

2.顺应学生思维,把握概念形成的关键

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的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顺应学生的思维,通过问题的设计、探究实验等策略,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思维加工,在新概念的“生长点”上进一步抽象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进而形成物理概念。

以《比热容》概念教学为例,通过演示实验已让学生明确了物体吸收的热量与物体升高的温度间的定量关系,要引导学生形成概念,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现象分析,从而构建出以上的概念框架,继而得出比热容的定义:物理学中把吸收热量与质量和升高温度的乘积的比值叫做比热容。

由此可见,概念的学习不是由老师直接给出的,而是逐步生成的,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进行层层分析,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进行思维加工和思维训练,从而生成概念,掌握新知识。

3.深化问题讨论,巩固概念形成的效果

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是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后,课堂上围绕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和欲望,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加深和巩固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以《比热容》概念教学为例,在学生形成概念后,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课堂上教师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出两种实验方案,即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不同;或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同。这样的实验设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的内涵。

初中生物教学理念篇4

关键词:初中生物;新课标理念;落实

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师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生物课程标准指出四个教学基本理念:实施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本文就针对如何落实生物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进行几点思考。

一、新课标理念下的生物教学

1.更新教学理念,适应新课标要求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获得探究知识的能力是新课改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结果”“重理论轻实践”等片面的注入式教学观念,积极采用问题式教学,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关注学生主体学习地位。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的研究性课题,引导学生开拓思维,主动探究知识,摆脱传统教学思维定势习惯,让学生在探究中激活思维,提高探究能力。

2.坚持生物课标的主体——探究

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探究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的主体,在问题面前不再是教师灌输式的答案,而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究,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等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保证一定的探究课程,提高学生探究的质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探究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天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探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生物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生物实验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究课题,在初中生物实验中有很多材料可以由学生自己准备,并设计一些小实验,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计与操作的探究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教师的引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生物新课标在生物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1.创新教学方法,适应新课标理念要求

新课标指导下的初中生物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具体实施方法举例:

(1)问题教学法

课堂教学中问题是中心,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问题是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出发点,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重视问题教学的运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创设一定的开放性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学习了“影响植物开花的因素”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同学们设计在五一的时候让开放。这个任务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设置的,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不仅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还能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对实验设计的思路、过程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实验的成功,不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还促使学生积极地动脑思考,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探究式课堂教学

科学不仅是一个知识体,更是一个探究的过程,而生物学又是自然学科,更需要学生去探究发现。而探究性教学亦是新课标倡导的教学方式,在探究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不仅能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多领域融合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还能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2.改革课程设置,完善教学内容

课程结构体系的科学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科学地设置课程要做到:

(1)要注意理论的授课与实践的应用相结合,合理安排课时,促使理论课堂与实验课堂相得益彰,有效结合。课程设置中还要关注学生,让学生重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更得心应手。

(2)教学内容的设置要紧扣教材,准确解读教学大纲,合理安排设置教学的部分,同时也要善于开发课外资源,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源,开阔学生的学习领域,而不是局限在教学之中,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教学必须从传统的教学中挣脱出来,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落实新课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静.新课标下创新教育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探索[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2(19).

初中生物教学理念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改革;探究能力

物理学具有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为物理教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探究内容,中学物理以其学科的特点,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改进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做一个有心人,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和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

一、发挥学科优势,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好和求知欲摆在首位。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爱好,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只有当学生对其学习内容产生爱好,才会乐意去学,才会去积极思维,才会受教育于轻松愉快之中,这对学生的教育及提高教学质量,都是行之有效的。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做好各种实验是关键的一个环节。新教材几乎每节课都有配套的演示实验。此外,还有学生分组实验及小实验、小制作等。利用物理实验课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引导学生观察、感知、思考、探索。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上《大气压强》一课时,做个实验导入新课,两瓶可口可乐汽水,一瓶开盖,另一瓶只在盖子上开一个小孔,正好能把吸管插入。请两位同学上讲台,分别用吸管吸取,比一比谁先喝到水。结果开盖瓶内的汽水很容易吸出来,而未开盖的汽水费很大劲也吸不出来,这个实验现象令学生很惊诧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这样就为上课开了个好头!在《光的折射》一课中组织学生做“水中捉鱼”的游戏,游戏内容是:用筷子夹悬浮在水中的物体。要求筷子快速入水只能夹一次,每人夹十次,比比谁捉到的“鱼”多,结果很少有人能捉到“鱼”。失败的学生很困惑为什么瞄准了却捉不到鱼,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他们才能主动探索,进而获取知识。因此,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要有艺术性,做到既能激发积极性,又能起到教学活动指挥棒的作用,每个问题都应该新颖、明了,才能启迪智慧,发现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参与探究。

二、正确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1.探究活动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合作性和开放性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其实质是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体验科学家的研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陪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探究活动要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老师要当好导演,当好启发者和引导者,引导每个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给每个学生探究和学习的机会,鼓励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由于每个学生是有差异的,合作学习策略就是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建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多边活动关系,把个人学习变成集体共进、共享,形成互相促进的动力机制,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让其亲身体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享受探究的乐趣,享受学习的乐趣。

2.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课程内容因材施教,灵活地选择探究方法

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和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挖掘潜力,发现强项和弱项,有针对性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例如:在初中物理中有很多的演示实验,若我们都做演示实验,学生在下面观察,是不是就能够很好的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是不是就能达很好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适当的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随堂实验,这样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在《光的折射规律》一课中,每组分发给激光手电筒、碗、硬币、适量的水、筷子、方型玻璃水槽、墨水、玻璃砖、钢笔,让学生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的基础上,结合自习,自主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得到的结论比平时单纯由老师演示得出结论要好得多。

3.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能提供海量的知识与信息,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以及微观、宏观的限制,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性、立体性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能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取得的教学效果。与一些传统的学习资源相比,网络资源更具全面性、选择性和交互性,富有感染力,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更新知识,学会使用各种教学媒体,全面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在日常教学中重视适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方法优化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高密度,大容量信息的特点丰富教学内容;利用其多种功能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实现教学互动;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动态模拟特性形象生动的再现物理现象,补充或拓展物理验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突破难点等。例如,在讲《电流的磁场》一节时教师可把奥斯特实验以动静交融,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中体验科学实验的奇妙,学生对你的这一节课就会产生奇大的兴趣集中注意物理课所学的内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开发制作各种软件,努力提高现代教学技术的利用水平。这样才能使中学物理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

4.将探究延伸到课外活动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就是教育”。生活中的现象,身边的物理知识,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观察能力、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可以从教学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课堂,教师可利用灵活的形式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如: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物理知识竞赛,由学生组合成不同的物理兴趣小组,探究制作一些小实验,如“马德堡半球实验”、“土电话”“小孔成像”“纸锅烧水”“不倒翁”和展示各种科技制作品:水果电池、土水枪、弹簧测力计、温度计、密度计、杠杆、变阻器、验电器、电磁铁、电动机等。这样以点带面,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真正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三、积极开展评价活动,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每次开展探究活动时都应积极开展评价活动。在评价中,要运用以诊断性和激励性为主的质性评价方法,谨慎使用定量、和终结性评价方法,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采用切合实际的有效评价方法,通过科学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觉得,我们在评价学生时应当关注三点:(1)评价是否发挥了应有的功能,是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2)评价是否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是否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否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3)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导、矫正学生的探究习惯,促进学生良好探究习惯的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是指学生科学地设计实验、正确地使用器材等,如观看科学家成名小故事,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展示学生的实验报告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撰写实验报告的习惯;适当鼓励操作正确的实验组,让学生直观地判断探究习惯的优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等。

初中生物教学理念篇6

关键词:物理教学;以生为本;学习支架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重点课题《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农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研究》(编号:gdjy-2014-a019)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邝金山(1973-),男,广东怀集,本科,中学物理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1存在问题及背景

新课程改革实施多年,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w逐渐成为教师的共识.然而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热情缺失,觉得“物理难学”、“物理无用”的情况仍普遍存在,而且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这种情形就越为明显,很多学生会出现不知所措、无动于衷的情形.这在教学资源较为贫乏、学生基础薄弱及视野狭窄的农村中学尤为突出,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长远发展.其中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目标,课堂上偏重于传授和灌输,与学生生活实际及基础相脱节,抑制了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学生得不到学习的乐趣和成长的体验造成的.

“生本”即“以学生发展为本”.“生本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面向学生可能的生活,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在物理教学中的体现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在课堂中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眼?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农村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过程中,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支架式”教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脚手架,帮助学生突破自己,促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达成三维目标,得到成长体验,促进其全面发展.

2“支架式”教学的特点――基于学生实际的学习

奥苏伯尔研究表明,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与其原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进而扩建新知识认知结构的过程.新的知识总是基于学生已有知识而建立起来的.教学中通过复习旧知识,设置合理的背景支架,帮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进而使学生的原认知结构对新知的学习具有“召唤力”.[1]

“支架式”教学又叫“脚手架”教学,它源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就是以学习者当前的发展水平为基础,把复杂的任务加以分解,形成一个整体概念框架,学生可以从某个节点出发,通过支架的支持,完成全部内容的理解和内化运用多种方法途径引导学习者不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从原有水平达到更高层次水平的一种教学模式.[2]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发展水平,把教学目标任务加以分解处理,设置梯级式逐层渐进,使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学生掌握建构有内化知识,帮助学生达成目标任务.其关键是合理搭建支架,把学习任务分解并逐渐移交给学生,当学生认知达到一定水平后,教师再逐渐移去支架.教学过程就是搭建支架到移去支架,教师的指导或干预逐渐减少、最终使学生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

3常见的几种教学支架及其运用

“支架式”教学注重教师的引领作用,为学生搭建脚手架,也是对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促进.这都要求在教师指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层互动之下完成.各种支架则嵌入到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当中,主要有:

3.1情境支架

合适的情境本身就是一种支架.情境作为支架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为情感支架,情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其二为认知支架,使学生在具体的感性的事例情景中自然过渡到所学的知识,通过把“比学习材料更一般、更概括、更易接受”的相关内容,以及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贴近的、包含问题的生活事件通过情境呈现给学生,起着“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充当着学习者由已知通向未来的“认知桥梁”.物理情境可包括事件、现象、实验、活动等,是良好的学习体验活动的基础.[3]

3.2问题支架

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均始于问题,但过大的、较为抽象的问题往往让学生无从下手、望而却步.搭建问题支架,就是把问题或目标任务(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把一些抽象难懂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熟悉的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顺着教师设置的支架,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过程,逐渐走向解决大问题的过程,完成教学目标任务.

3.3阅读支架

阅读理解是贴近教材、回归文本,提高学生自学与理解能力的主要方式.物理教学中的阅读对象,主要有教材中的物理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物理史实、科学家故事等,另外还有课外拓展阅读与习题阅读等内容.针对学生普遍存在阅读不得要领、理解不透等问题,教师适当提出相关的任务要求作为阅读指引,指导学生找出重点词句等,搭建阅读支架,提高阅读效果.

3.4方法支架

无论是蕴含于学科当中的科学方法,还是对学生个体来说的学习方法,都是极为重要的探究与认知的工具.注重物理科学方法,学习方法的指导与渗透,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的重要体现.物理课堂教学必须有目的、有意识、有步骤地渗透和传授物理科学方法,使学生逐步地掌握最基本、最主要的物理科学方法,同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力求学生学得轻松有效.

对诸如类比法、等效法、放大法等的物理科学方法,教学中通过搭建支架,使之从“隐晦”变为“显性”,再由“显性”走向“显浅”,帮助学生领悟、理解,做到融会贯通.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比如通过比较法、直观思维方法开展学习,比如,对一些抽象的内容,就可运用“图式支架”帮助学生理解,即学生在教师的支持与引领下,通过作图、图表、概念图、思维导图等简洁、形象的直观图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作为注意力、意志力、理解力都比较欠缺的初中生,“图式支架”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完成学习的过程,完成知识的建构和方法的引导,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4].

4“支架式”教学例析――《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教学片段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是粤教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七章“运动和力”的一节内容,其重点之一是让学生经历建立速度概念的过程,理解“比值”定义物理量的科学方法.运动的快慢是常见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正确掌握速度这一概念,就使学生理解如何比较快慢,再用比值定义法得出速度的概念,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通过“支架式”教学,可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知识.

片段1搭建情境支架:从生活走进物理

设置情境视频:(1)小鸟飞得快,蝴蝶飞得慢;汽车跑得快,自行车跑得慢.(2)同学们在运动会上进行100米短跑比赛的情形.

师:物体的运动是有快有慢的.那么,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评析:这两个情景,有“暖场”的效果和“支架”的作用.从农村学生熟悉的、生活化的情境引出问题,学生有亲切的感觉,拉近了学生与认知任务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生活处处有物理,克服学生对新知的恐惧心理,有效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升学习的信心.学生感到有话可说而敢于参与,起到了情感支架的作用.这些生活化的情境,也为下一环节(思考比较快慢的方法)提供了具体而熟悉的例子,为学生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打下基础.

片段2设置问题支架:促进学生思维

问题1.李老师从县城家里到学校,第一次用了45mim,第二次用了49min,哪一次更快?为什么?

问题2.(图片展示:微信运动软件截图)如图,小王同学用微信运动测试自己的运动情况,星期一跑步25min显示跑了4.2km,星期二同样跑步25min软件显示跑了4.6Km,哪一天跑得更快一些?如何判断的?

问题3.梁宇家里距学校3.6km,上学用了22min,李东家距学校4.3km,上学用了28min,两人那个走得更快?

学生思考、讨论.

师:(追问)为什么用“路程与时间的比值”能比较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实际上是用了上述的哪一种比较方法?

师:(指导)如果时间、路程都不相同,可以用比较单位时间(如每秒、每分等)通过路程的多少来比较快慢,也就是采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所以,可以用路程与时间之比得到的数值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物理学上用“速度”来表示这个比值.

评析: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得出“时间相同比路程”、“路程相同比时间”这两种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再进一步思考“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又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问题由浅入深,通过支架搭建,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延伸,容易走到“最近发展区”――分别求出梁宇和李东上学时每分钟走了多少路程,就可知道哪个更快,也就是用时间相同比路程这一方法.

片段3方法支架:显性的科学方法教育

阅读思考:速度的单位及其意义

生:结合密度的单位和意义,理解速度的单位由路程(长度)的单位与时间的单位组合而成,以及了解单位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师:(方法指导)“速度”就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在相同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所以能够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利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能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这就是比值定义法.

师:想一下,之前学过的哪个物理量也是用这一种方法的?

生:(密度,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师:大家能联系密度单位的意义说出速度单位的意义吗?

生:……

然后教师进一步指出,比值定义法是重要的科学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经常用到这种方法,比如下一章的压强.

评析:这些问题支架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为理解“比值定义法”和速度的概念创造了新的途径.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例引入学习内容,学生感到物理知识的真实可触,也让学生在下一环节“有话可说”.同时,这一环节还渗透了“比较”的方法,在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时,显性地提出了两种比较的方法,那采取某一变量相同,比较另一变量的大小,把比较快慢转变为比较路程或比较时间的单一量的大小,运用该方顺理成章地引出速度的概念.

片段4阅读支架:回归课本、巩固知识

按问题提示的要求阅读课文内容:

(1)找出推导“比值法定义速度”以及与之相关的句子,画下来;

(2)思考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匀速变速运动的区别,说说生活中比较快慢的事例.

(3)汽车速度表是以什么为速度单位的?与国际单位制是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展示,师生共同小结.

评析:通过几个小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使阅读不是泛泛停留在表面,同时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在师生互动交流中进行知识的巩固.

5“支架式”教学的思考――立足学生实际,体现学生主体发展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支架式”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科有趣、有用、贴近生活等特点,能有效克服“畏难”情绪,提升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和参与热情,通过互动展示,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敢于参与到学习实践活动中,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在交流互动展示自己,在参与感中得到成长的体验.在探索思考中,得到的如下的启示.

第一,支架实质是一种教学的手段,是帮助学生从现在知识过渡到新知的桥梁.搭建支架是体现教师起指引、导学作用的关键一环,也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开始.“支架式”教学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领学生一步步走向学习目标任务.要使支架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方面要求教师真实全面地了解学情,熟悉学生的真实生活;另一方面要熟悉课标和教材内容,把教材内容通过支架,有效转化为学生的经验,并将两者综合考虑,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第二,支架互动教学要关注学生思维活动程度,参与度,并使其在参与中形成良好的习惯,提升和发展学生综合能力.搭建脚手架是过程不是目的,教学中既要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做到及时放手,保障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主动参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丰富,于爱文.关注最近发展区,搭建思维脚手架[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5(11):18.

[2]左祥.““支架式”教学”在习题讲评课中的应用[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5(11):44.

初中生物教学理念篇7

一、强化教学研究,提升教学履职水平

初中生物教师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强化自身建设,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经验,强化生物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为完成生物教学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1.潜心研究教材。教师不仅要成为生物教材的使用者,而且要成为教材的完善与加工者。教师要将教材中所要向学生教学的内容首先进行内化吸收,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学习过程中会存在哪些重难点,将教材中的重难点逐一进行突破性处理,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进去鲜活的教学实例,使教材在不改变基本内容的情况下,变得更加生动、丰满。

2.认真钻研教法。不同的生物教学内容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师在课前准备环节,要能够对教材进行分类处理,依据其类型特点,分别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如有些内容适宜采取实验演示的方法,有些内容适宜采取讨论交流的方法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

3.细心分析学生。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也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与组织过程中要加以强调的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环节确定过程中,要兼顾到学生的认知基础、个性特点等方面的综合情况,特别是针对首尾两个层次学生的分析了解更为重要,要充分分析情况,制定教学措施,满足教学活动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细化演示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理解

初中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演示,演示可以通过教学仪器、教学实验与实物展示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达到帮助学生增强教学内容理解的目的,更具形象直观性。

1.开展实验演示。在生物教学中,一些教学内容需要通过实验演示手段来增强教学成效,让原本占用时间较长、过程缓慢的生物现象,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实验手段形象演示出来。例如教学“光合作用”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素”演示实验,先向学生出示图表揭示实验过程,再投影实验几个阶段的情况:遮挡阳光―日照几小时―选取实验叶片―采取酒精脱叶绿素―加碘―显示遮光部分未变蓝,通过这样的实验演示让学生的理解更加透彻,提高教学的直观性。

2.开展实物演示。生物教学中实物演示方法很多,教师可以将演示物拿着在班级进行巡回,比如介绍鲫鱼、蟾蜍等动物外形内容,就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对于一些体积微小的实物,如葫芦藓,可以采取“实物演示标本+实物投影放大”的手法开展演示。对于一些更加微小的实物,教师可以运用显微镜观察切片的方式,让学生轮流上台操作,增强直观感知。生物教师还可将部分教学内容实物放在橱窗里,让学生课后观察增强教学成效。

3.开展影音演示。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将一些难以通过实验或是实物演示的内容,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达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成效。如教学“兔子的动、静脉血流方向”内容,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模拟演示,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其方向。

三、深化双边活动,提高学生生物素养

初中生物教学还要克服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学活动缺乏互动性,教师的单向讲解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动力充分激发出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融入到教学双边活动之中。

1.组织分组讨论。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按照人数适中、实力均衡的原则,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要对照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出一组或是几组学习探究题,揭示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也可以查阅资料、互相讨论,集聚全组成员集体的智慧与力量,独立地获取问题答案或是解决的方法与途径。教师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同时,要强化对学生学习重难点的启发,启迪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2.组织专题研究。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某一教学内容开展专题性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如教学“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时,我设计了五步教学路径,按照“了解知识―搜集资料―实践调查―撰写报告―讨论交流”的方式,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研究专题,内容与环节涵盖了整个教学内容,并进行了拓展与延伸,注重了学生生物理解、运用能力训练。

3.组织正反辩论。针对一些生物方面热点焦点问题,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点的正反辩论,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感悟真理,深刻掌握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现代生物技术时,我针对学生疑问,选取了“克隆技术利与弊”课题,让学生开展辩论,让学生在观点交织中明白了“科技推动进步,但要保持正确方向”这样的理念,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加深刻。

四、优化社会实践,拓展生物教学空间

生物教学离不开社会生活实践,教师要有意识地强化教学活动与实践的联系,运用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生物运用能力。

1.利用校内基地开展活动。许多学校都在校内建有一定规模与数量的生物学习实践基地,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将学生带进这些实践基地开展生物实验活动,也可以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实践基地中从事观察与试验活动,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效。

2.结合家庭条件开展活动。生活之中处处皆学问,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家庭便利条件开展生活学习活动,如观察植物的光合作用、了解绿色植物的作用等,弥补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存在的不足。

初中生物教学理念篇8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模式;创新

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在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得以培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激发其对大自然和生物科学的情感与热爱。因此,在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教师必须立足于教材和自然科学,不断发展与创新,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目前,我国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教学中最普遍的问题,创新能力的缺乏导致学生在认知能力以及实践性操作方面都有很大的障碍。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的教育,在课堂上教师更加注重的是解题方法和技巧,而将能力的培养抛在了一边,这使得学生并不会意识到自身能力的所在。

2.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课堂上,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都过于呆板,使得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很高的积极性。对于生物这种自然学科,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是非常不利的。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学生很难得到合适的发展空间,这也导致学生在学习初中生物时出现了很多问题。

二、初中生物教学开展创新模式的必要性

1.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客观环境。完善的教学体制以及教学模式在初中的教学中起到了很强的引导作用,它提供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客观环境,对学生的学习会有很好的影响。开展初中生物教学创新模式的研究,既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十分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引导学生摸索新的学习方法。初中生物课程作为理科课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门,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他们在学习中要善于思考,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对现有的素质教育进行改革。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改革,首先应该摸索出一个具有指导思想的模式,也就是我们总说的初中生物教学创新模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把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以及各方面的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我们在对初中生物教学进行创新改革的时候,也为素质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方法,以帮助其他学科进行创新改革。

三、初中生物教学创新模式探究

1.教学方法的创新。我国的新课改提出要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地位,提倡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开展学习。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与追求的积极性。探究性的学习方法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条框,用归纳的教学模式代替了传统的规律演绎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提出,让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走出来,在教学中引用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提升教学效果。

2.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性的学习环境。要想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就要创设一个具有探究性的学习环境。实验教学可以大大锻炼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在实验中,教师可以丰富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实验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进行实验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辅导,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本领。

3.提升实验教学在课程安排的占比。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要将实验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的占比最大化地提升,要将实验教学与日常的理论知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实验教学的好处是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演化进程,让学生对自然现象的产生有所掌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学会举一反三式的应用。理论知识的教学是对学生智力方面的培养,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实验教学则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理解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也是一种提升课堂效率的手段。

4.合理拓展和延伸课本内容。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都是以教材为中心对学生进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缺乏延伸和拓展,整个教学活动完全被教材所局限。近几年,随着信息资源的不断整合,我们获取信息的方法越来越多,时间也越来越短,教师应该以教材作为根本,在此基础上对教材里的知识点进行必要的扩展和延伸。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吸收更多的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原本枯燥的教材变得更加丰富、灵活。

5.多种教学手段巧妙结合。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不断应用,初中生物教学应该加强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让原本宏观的教学内容变得微观化、静态的教材变得生动化。一些比较抽象的原理,教师可以通过动画、声音等多媒体技术在感官上对学生形成立体化刺激。这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要在教学时将一些复杂、难懂的知识点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多媒体、立体化教学中去理解并掌握知识点。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教学创新并不是几天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能指望一下子成功。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互配合,寻求最有效的教学手段,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提到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实验教学的渗透都是对初中生物教学创新的一些建议,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可以找出更多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初中生物教学理念篇9

[关键词]初中生物有效性新课改理念

1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情感,提高学习兴趣

1.1师生之间建立良好关系。初中生进入了青春期,在这一发展时段,学生的心理更加敏感,渴望独立、渴望得到尊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投入程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不仅从学习上关爱学生,还要从生活上关心帮助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无私,以此为生物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情感基础。

1.2培养生物科学探究欲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设法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欲望,由此为生物教学的有效开展打下良好基础。教师可以从一些趣味生物现象、形象化生物实验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科学的奇妙之处,也可以向学生介绍当前生物科学发展最新研究成果,以及讲述生物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3发挥积极情感促动作用。成功、满足等积极情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成效,尤其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方面作用较为明显,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多给予学生鼓励表扬,凡是学生取得学习成果之处都要进行鼓励,让学生在生物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以此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生物学习之中。

2构建高效初中生物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2.1发挥信息手段作用。以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手段,在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和促进功能,一些生物实验耗时较长,不可能在一节课上进行完整演示,对此,教师可以选取这一实验全过程录像,将其中各个环节节点变化显著之处剪辑下来,在教学中以视频形式进行播放,让学生对于整个实验过程具有全面的了解,并具有直观的演示效果,帮助学生巩固理解效果。运用多媒体手段还能够向学生介绍当前生物发展各方面的知识,有科技最前沿的成果,有教材相关内容的补充信息等等,这样的手段能够让教学活动更加生动丰富,有助于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2.2发挥课前预习作用。初中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应当将一些基础性知识目标以及背景资料等方面的学习要求,落实给学生在课前通过预习方式完成。教师要指导学生拟定预习提纲,通过上网搜索、查阅资料等形式自主获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信息、背景资料,同时初步了解教材内容,有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深度探究。预习活动实际上是生物课堂的有效前延,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成效,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3发挥自主探究作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要通过搭建载体、给予空间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当对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进行优化,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独立思考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并与小组其他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合作,积聚大家的智慧提高学习成果质量。

3注重优化师生互动模式。提高投入程度

3.1多给予学生启发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虽然与其他同学开展了合作交流,但是受制于其自身知识层次方面的影响,他们并不能完成全部学习目标,在一些重难点环节会遇到障碍。此时,教师应当发挥启发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思维启发,帮助学生选准正确的思路,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而不是简单的给予。

3.2多兼顾学生学习基础。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在开展课堂师生互动时,既要兼顾到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也要考虑学习基础一般甚至较差的学生。在课堂提问中,要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有深奥的,有一般的,也有简单的,为各个层次的学生提供回答的内容,能够让他们积极参与融入到学习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多考虑学生生活实际。生物是一门来自于自然、生活的学问,每一章节的内容都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本地区的自然状况,进行教学内容的罗列,举例分析研究,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形象的生活感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4强化生物课堂教学延伸,提高巩固效果

4.1发挥兴趣小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兴趣小组的形式,引导学生针对生物教学中讲解的知识点开展课外研究活动。

4.2发挥专题活动作用。每年教育主管部门联合科研部门都会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题活动,如自然科学小论文竞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加此类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在活动中巩固和深化对生物学习内容的理解效果,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生物综合素质。

初中生物教学理念篇10

1.课堂观察在初中生物实验课课堂中的应用

以苏科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七章《能量的释放与呼吸》第一节“能量的释放和利用”实验“植物的呼吸需要氧气”为例,展开课堂观察。

【实验过程】课前准备:分小组进行实验物品的准备。一组同学准备鲜花、新鲜的萝卜条、绿豆芽、香菜根、包菜叶、毛豆等植物,另一组同学也准备相同的植物,但是需要经过微波炉烘烤。然后将这两组生物分别装入两个锥形瓶中,再用黑色塑料袋将其密封一昼夜。(用黑色塑料袋密封避免了暗处理)

课上实验:学生在未知黑色塑料袋里是新鲜的还是微波炉烤过的实验材料的情况下,分别把两袋内的气体通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进行现象观察。

实验结论:活的细胞才有呼吸现象。

(1)课前会议。在实验课开始前,授课教师与其他两位生物教师进行本实验的课堂观察的课前会议,讨论了在实验课课堂观察中的几个问题。

教师a介绍实验课的课前准备情况:①大概有多少学生清楚这节实验课需要完成的目标?②有多少学生参与了实验前的准备?③学生具备怎样的实验素养?④完成初中生物实验课课堂观察量表。

教师B介绍实验课中师生互动情况:①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人数、频率如何?②实验课堂中有哪些互动行为?③学生的互动习惯呈现什么样的状态?课堂气氛怎样?

(2)课中观察。两位参与实验课堂观察的教师,按照课前会议中的分工,在恰当的时间点进行观察,对制定的实验相关表格进行填写,并总结。

(3)课后会议。观察组教师对“植物的呼吸需要氧气”这个实验课进行评价,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对课前会议中设计的问题进行真实的回答,促使授课教师对自己的实验课程有清晰的认识。

2.课堂观察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成长。教师开展课堂观察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改进自身的教学,弥补自身课堂教育教学中的不足。因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有选择性地与其他教师之间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和互动,对自身教学中出现的偏差或问题及时修正,对其他教师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吸取,通过课堂观察,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完善教学工作。

(2)有利于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堂观察强调的是学生会不会学习,怎样学习,以及学习效果如何,是否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与传统的教学、听课和课程评价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是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对课堂观察的效果进行判断。通过在课堂观察中的研究学习、分享学习和互动学习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

(3)有利于形成协作交流的文化。课堂观察是一项系统性的课堂研究活动,不仅充分调动与发挥教研组协同分析研究水平,更可以拓展到兄弟学校开展,愿意参加的学校都可以定期分工协作,完成不同内容的课堂观察,之后分类汇总,实现成果共享。长期开展课堂观察活动,可促使教研组协同教学教研,更可促使学校与学校之间形成文化的交流与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