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管理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4:30

食品安全管理重要性篇1

关键词: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社会和谐发展

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与建设过程中,谁重视了食品卫生安全管理,谁就会在同灾难的生死搏斗中赢得主动权。只要政府重视,群众参与,相信我国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事业一定会取得显著成效,从而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通通过对新时期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基本定义进行了阐述,能够思考出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在一个时代的特点及存在的必要性。针对国内当前实际状况,以及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題,提高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一、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基本定义和特点

传统上认为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主要指的是对各种灾难的处理,以及部分准备和预防工作。而发展到现在,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主要指:国家有全方位及完善的立法,政府组织中成立专门处理机构,并且有一套完整的标准作业流程,及成型的指导性理论体系,其主要目标就是建设一个相对卫生安全的社会。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特点具有广泛不确定性、突发性、复杂性和破坏性。

1,广泛不确定性

—切危害国家、利益、人民财产或生命卫生安全为均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范畴。

2、突发性

由于危机常具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特点,事件发生紧急,突然发生、根本无法预料其时间、地点、造成的后果等,根本没有任何征兆的。

3、复杂性

事件的发生非常混乱,不同危害卫生安全的行为同时或者变换产生,受自然因素、社会原因、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4、破坏性

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危机,都必然会不同程度的造成破坏,造成混乱和恐慌,而,发后由于时间以及信息有限,从而导致无可估量的损失。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当前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卫生安全管理中主要问题点

一是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问题。我们是一个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立国之本,只有具备完善法律法规保障,才能顺利开展各项工作。虽现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条例》、《卫生安全生产法》等系列法规,但也无法全面的规范复杂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状态,就无法根除其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卫生安全意识薄弱。卫生安全意识淡薄,教育不能及时弥补,是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建设的姅脚石。很多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卫生安全行为做造成,也反映出了我国目前卫生安全意识的教育和事故中卫生安全逃生的的培训及处理存在着薄弱环节。因此,加强全民卫生安全意识的学习和培训,才能提高国家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体系的进步和发展。三是处理机制不健全、职能分散。我们风险管理工作发展较晚,没有一套完善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体系,缺乏专门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权威机构。现已建立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模式,存在被所厲行业、所厲部门分割的严重影响,具有很大的分散特点,没有一个专门的、统一的只能部门进行管理,造成我国食品卫生安全管理行使的权力被分散。一旦发生重大事件后,中央政府会临时组成工作组来进行应对,各种救援队伍去执行被安排的任务,没有隶属关系,很难进行统一的管理,不但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影响工作效率。四是卫生安全管理趋于形式化。由于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缺少完善的监督机制,造成在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过程中,有些问题难以解决、方案难以实施,更甚者为了交差,只做了表面文章,而真正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造成的么、共卫生安全管理只趋于形式,甚至会麻痹一些人的做事态度,酡成更大的危险或卫生安全隐患。

三、提高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方法

一是建立完善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体系。集中统一管理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明确划分制定国家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中所担任的职贵,建立一套统一的社会救援组织体制和高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平台,以便更好的完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二是建立国家和地方政府食品卫生安全信息共享的机制,同时加大管理食品卫生安全信息共享的力度。食品卫生安全信息的实效性和综合性是食品卫生安全管理部门的重点,要求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加强合作,信息共享。在面对食品卫生安全危机时,各个部门联合行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的发挥有限的资料来处置危机,共同应对各种挑战。三是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我国当前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综合性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人才的短缺,人即是社会活动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所以,人的知识水平会直接影响事件的发展方向和状态,尤其是在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工作中,一个是否正确的决策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安定,而能够执行正确指令和行动的因素就是知识。因此,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中,加强综合性食品卫生安全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总之,食品卫生安全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所以,在社会和谐发展中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具有积极、促进的作用。

作者:刘志宇单位: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1]乔新生.食品卫生管理体制合理吗[J].中国市场.2007(17)

[2]谷京宇,李晓瑜.我国食品卫生标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6(01)

[3]周干东.街头食品卫生管理难点及应对策略[J].江苏卫生保健.2006(02)

食品安全管理重要性篇2

关键词:食品;食品安全;质量管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完善的前提下,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以往得到明显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卫生的追求也逐渐提高。现阶段我国在食品卫生安全质量管理中,致力于提高食品监督机构的工作效率,全面促进食品安全质量管理的进步,在食品安全管理改革中取得不小的进步,但是在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阻碍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在我国的发展,本文就当前食品安全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以及必要性作相关的分析,希望对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具有正面作用。

1食品安全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人们只是注重经济收益而忽视了食品的安全管理,以至于造成很多食品安全事故,例如劣质奶粉、假酒等恶性事件,这些现状的存在都要求我国注重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只有注重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我国的食品安全才能有效提高,国家才能持续发展。这是因为,在我国,食品安全事故大多是由于食品安全监督机制不完善以及现代化食品加工技术掌握不熟练以及农药的不正确使用等因素造成的,例如农民在种植农作物时,存在化合物放得越多植物的成长越好的观念,这使得农作物所含有的化学物质成倍提高,化肥在土壤中残留的份量也逐渐加重,以至于人体在食用该农作物以后发生出汗、肌肉颤动以及呼吸困难等中毒现象,轻的中毒现象会给病人的身体造成损失,严重的甚至会丧失生命,给社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这说明,我国的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不仅是国家社会经济安全发展的要求,更是国家、社会和谐发展的强烈要求,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国家安全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食品安全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建立健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后盾,因此,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应该加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让食品质量管理有法可依。在国家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中,《食品安全法》作为我国现有的一部重要法律,旨在保护我国的食品安全质量,促进国家的全面发展,但是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人们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条件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要求国家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工作者要能够对食品安全有相关认识,国家要能够及时对不合时展的法规作出调整,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保障制度。此外,在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中,最重要的是《食品安全法》的实施,这要求国家加大执法的力度,对食品安全卫生事故加大打击力度,严惩违法行为,让食品生产商明白法律的不可违背性,让相关的商家严格按照法律办事,全面推进我国的食品安全质量管理的发展,促进我国社会发展。

2.2相关工作机构提高食品安全标准

对食品安全有效的办法是提高食品的安全标准。在以往的食品安全监测中,存在一些不严格的监测方法,这种情况的存在要求相关的监测部门在对食品进行安全监测时,应该改变原来的不合理的监测手段,使用先进的监测设施进行检测,并全面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此外,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对食品监测技术的使用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不足,全面提高食品安全监测的标准,在检测中,要从食品的全面监控着手,把食品安全监测延伸到食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除此之外,食品安全管理质量的提高还可以通过将食品监测的认证工作纳入法律规范内,在法律的规范下进行食品的安全监测,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有效提高食品安全质量的监测水平,还可以降低食品监测的违规性可能。总之,我国的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我国的食品安全质量管理要想发展,必须全面建立健全我国的食品安全质量制度建设,提高食品的安全质量标准,只有这样,我国的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才能有效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食品安全标准整合全面完成415项标准年内陆续[J].轻工标准与质量.2016(04).

[2]包慧颖.新时期食品安全监督整治工作的重点分析[J].现代食品.2016(13).

[3]王宇.对民众负责的食品质检措施研究[J].现代食品.2016(13).

食品安全管理重要性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政府监管问题对策

继“三鹿毒奶粉”、“地沟油事件”之后,今年又一个涉及食品安全的“炸弹”——“双汇瘦肉精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历经了三鹿奶粉三聚氰胺的冲击后,双汇引进瘦肉精猪肉事件虽称不上是食品安全领域的标杆性负面事件,但由此引发的舆论关注范围与规模之大也暴露出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岌岌可危,食品安全供给与需求明显失衡。导致这些问题发生的因素很多,其中,政府监管的缺位值得我们深思。

1.我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但目前我国在食品监管中还存在许多盲点。政府把好食品安全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1我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重要性

食品安全问题愈演愈烈,关系到每个公民的生命健康和饮食安全。政府履行保障食品安全职能,加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具有以下重要意义:首先,有效的政府监管可以维护食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减少少数食品生产者利益的驱使下完全忽略食品安全,侵犯合法生产者正当权益,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其次,加强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有利于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和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再次,有效的政府监管有利于增强我国食品行业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力,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

1.2我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必要性

市场并不是没有缺陷的,即便是在我国以公有制成分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下,也会出现市场失灵,频发的食品安全危机就证明了这一点。没有政府的监管和干预,食品市场不仅会出现市场失灵,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或无效率,而且会严重威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安全的公共产品属性、市场失灵以及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使得政府监管食品安全成为必要。只有政府可以通过立法或行政手段,要求食品生产者、经营者提供真实、全面的食品信息,要求其行为合法;只有政府可以对食品生产、销售进行监管和控制,从而保障人们的人身及健康安全。1

2.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主要采取的是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方式,己经初步建立了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的食品安全机构各成体系,共同形成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主体,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迄今为止,食品监管责任体制依然没有理顺,机构定位比较模糊,多部门业务在食品监管和服务过程中难以甚至无法整合,从而导致食品安全监管中一直难以克服的“低效”、“失效”、“无效”等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以“双汇瘦肉精事件”为例,该事件的爆发主要是因为政府监管部门失职,这表明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存在不容忽视的缺陷,这些缺陷导致许多不安全因素进入市场,严重危害国民的健康。通过疏理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框架,发现我国政府食品安全监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食品安全监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食品安全法律的不完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条款笼统滞后,缺乏可操作性。一些条款已然过时,对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实际问题约束力较小,操作性不强。2.法律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虽然众多,但因分段立法,条款相对分散,调整范围较窄,如《食品.卫生法》没有体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管理,使猪肉的监管环节出现盲区。同时,由于执法主体不同,适用的法律不同,定性不准确、处理不得当的现象大量存在。23.法律处罚过轻,威慑力不够。相关法律的规定往往只限于罚款。事实上,违法者被查处后很少向司法机关移送,更是很少判刑。那些被媒体曝光的食品事故处理结果,仅仅只是捣毁、查封加工点和停业整顿等,而主要负责人大多数都逃脱了法律的制裁。

2.2监管主体职责不明确

在“双汇瘦肉精事件”发生后,相关专家将原因归咎于各监管部门“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局面。我国食品生产流通属于“分段管理”,有7部法律与农业部、工商局、卫生局、质监局、商务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负责猪肉的监管,但由于监管主体设置不合理,职责不清、权责不明、重复监管、监管真空,缺乏部门整合、综合协调和联动机制,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空隙使双汇钻过养殖环节的监管漏洞,进入贩运环节,并以各种手段溜出屠宰和销售环节的监管,堂而皇之进入市场销售。

2.3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和行政问责体制的缺失

当前食品监管还存在预警机制滞后问题。食品监管重在防患于未然,而目前很多时候食品安全是“出了问题才重视”、“不死人不重视”,绝大部分措施属于事后处理,不仅达不到监管目的,反而会加大监管难度3。

而对于行政问责制尚未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行政问责制。虽然自SaRS以来在我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有一些政府官员因此引咎辞职,在“双汇瘦肉精事件”中也有一批领导于部受到处理。这是食品安全事故中落实问责制的自然结果,也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取得不断进步的可喜表现。但是当前的行政问责并不是依据法律程序来问责,问责的事由、人员范围仍不确定,问责的主体定位不准,问责的程序还存在漏洞,追究的后果还不明确。并且目前在我国所有的责任追究机制主要是针对个人决策失误和行政行为不当,很少对集体决策失误的责任人进行追究,这种“法不责众”的现象在我国司空见惯。4

3.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对策

食品安全事关公众利益和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双汇瘦肉精事件”之所以发生,政府的责任首当其冲。鉴于当前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政府必须树立科学监管理念,专业分工、高效协调,从制度层面完善监管体制,营造良好的监管外部环境,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针对“双汇瘦肉精事件”中我国政府监管食品安全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以下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5

3.1加快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和制度建设

政府是国家法律的制定者和守护者,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保障法律有效实施的根本前提和依据。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整合现有法律资源,完善《食品安全法》。在加强贯彻落实此法的同时还要对现有的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条例等进行认真清理、补充和完善,将散存于各项法律法规中有关食品监管的内容整合,尽可能减少立法和执法上的相互冲突,解决法律体系的混乱,保持法律的同一性。

(2)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参照国际食品安全法典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以国际现有的食品安全法典为依据或参考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规体系,建立与时俱进、重在防范,科学、全面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以《食品安全法》为龙头,其他具体法律相配合多层次立体框架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3)强化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赋予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更充分的权力,从源头对食品生产加工及相关企业实行强制性管理。《食品安全基本法》处罚的惩戒力度不够,为此,要扩大执法部门的检查权,加大对违反食品质量安全法律的惩处力度,强化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日常监督管理,确保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和可操作性,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对于那些生产、制造、销售有毒有害的食品的企业经销商,无论其生产或销售数量的大小,都要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并罚其倾家荡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

3.2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主体

“双汇瘦肉精”事件再次暴露了我国目前分散的监管体制的严重缺位,也显露了2003年成立的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并未发挥预期的综合监管、组织协调的作用。因此我国食品安全主体应进行重新调整与分工,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上,将我国目前实行的“多部门按环节分段式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单部门按产品链条式的管理模式”,合理分工、高效协调。我国食品安全委员会可借鉴美国的做法,部级食品安全委员会直接对总理负责,主要成员由不受部门利益影响的食品安全专家组成,在监管工作上不承担具体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而仅负责层次较高的抽象决策行为,包括食品安全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预警和及时国内外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动态信息等工作,改变行政监管机构权力分散与各自为政的现象,提高监管效率。6

同时,整合执法力量,解决多头执法现象。整合执法力量,就是要合并现有食品监管的相关部门,对设置不合理或人员严重超编的机构,或撤销、或合并、或精简,克服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食品生产全过程进行监管,并赋予更高的权威。

3.3建立有效的预警系统和行政问责机制

地方政府应当立足长效监管机制,改变当前靠突击、督查、评比推动食品安全的工作方式,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管理经验,探索运用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为主要内容的食品安全监管手段,及时预警信号,一方面让监管部门可以提前介入处理问题,另一方面使广大市民从食品安全预警信息中知道安全隐患所在,避免重大风险事故发生。

为了使行政问责制成为一种长效机制,应制定和颁布专门的行政问责法规。整合形成包括问责标准、问责程序、问责范围、问责主体、问责救济在内的统一的问责的法律法规。在追究监管人员违法行政或不作为的法律责任时,必须经过具有法定事由并经过法定程序,改变以往那种“重实体轻程序”的做法,依照法定程序实施问责。7

食品安全的保证,仅靠政府一方的努力是不够的。政府监管措施的有效实施,需要市场、教育机构、媒体、消费者等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以及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等。

参考文献:

[1]陈锡文、邓楠.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

疫总局门户网站aqsiq.省略.

[3]刘俊华、刘文.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研究「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2004(5).

[4]马英娟.政府监管机构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王燕.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问题和思考「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6(11).

食品安全管理重要性篇4

【关键词】食品安全;加强;措施

中国自从进入市场经济以来,政府的政策由关注经济增长向关注民生转变,整个社会也正由投资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政府更加重视食品安全,更加重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该法已于2009年6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一部保护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核心利益的重要法律,为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提供法律制度保障。这部法律对规范企业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增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性、科学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食品安全法》实施2年多以来,全国的食品安全形势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建议。

一、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食品质量与卫生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党和政府历来对食品安全工作十分重视。近年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以来,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有了明显进步。各级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加强了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食品的监管力度,进一步落实了监督检查的责任。比较系统地、深入地、及时地分析处理了典型案例和当前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防止了局部性问题演变为系统性风险,进而影响到社会稳定。总地来说,2011年没有新的严重的、全局性食品安全事故出现。但是,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有13亿人口的大国,食品安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在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特别是食品安全隐患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不够完善,不同程度存在执法、监管脱节现象;在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等各个环节仍然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部分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单位的食品安全意识比较薄弱,保障食品安全的措施不够得力;某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较小,管理水平较低,加工设备落后,卫生保证能力差,无证、无照、无标准生产经营现象依然存在。食品工业及餐饮业是我国第一大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业人数巨大,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少数食品企业及餐饮业负责人一心追求利润,食品安全法规意识淡薄,对《食品安全法》宣传不够,组织广大从业人员学习不够,执行《食品安全法》不力。因此全国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食品监管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1.食品安全标准混乱,不统一

2009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对《食品安全法》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发现国内食品安全标准数量少、年代久、指标粗,有些指标缺少风险评估依据,标准之间存在着交叉、重复、矛盾现象[1]。由于卫生部门、农业部门、质量监督部门分别从各自工作需要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往往导致对同一食品有不同的安全标准,同一检测项目有不同限量值要求的现象,由于这些标准均为国家强制标准,食品企业往往无所适从。

2.食品安全管理还存在多头管理、分段管理、交叉管理现象

现行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将食品安全监管分为“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四个环节,按照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督的原则,采取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督为辅的方式,致使农业、卫生、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等多个部门交叉管理,这样有时会出现管理的“真空地带”。如果协调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有时会出现遇到好事都想管,遇到问题都想推,结果出现没人管的局面,出现管理空白。

3.没有系统规范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制度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影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发生,使近30万儿童患病,三鹿企业破产,行业损失巨大,更严重的是影响了政府和中国食品在国内外的声誉。因此,建立系统规范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制度,十分必要和紧迫。

4.食品安全的源头监管和过程控制不尽人意

食品安全风险不仅来自加工流通环节,更重要的是来自食品原料种植环节、养殖环节的污染。在食品安全监管中,还存在着很大的盲区和风险隐患,例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时有发生;畜禽屠宰的检验检疫还存在一些漏洞[2];餐饮业中,也经常出现非法使用“不合格食用油”、使用腐败变质不合格原材料[3],引发食物中毒的报道[4]。我们的管理体系还停留在末端被动监管的水平上,没有建立起从源头开始,具有主动性和前瞻性的食品安全源头监管和过程控制体系。

三、改善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中国现有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几百万家,每天生产加工的食品约110万吨,企业多,产量大,涉及面广。大多数企业规模小、分布散,企业质量安全管理和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任务十分繁重。为维护食品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大力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大力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让每一位消费者学习《食品安全法》,熟悉《食品安全法》,执行《食品安全法》。让全社会关心支持食品安全工作。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户外广告牌和宣传栏等媒体,通过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印发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册等,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工作,普及食品安全常识,增强消费者对假冒伪劣食品的鉴别能力,提高消费者自我防范和保护能力。在全国初步建立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体系,对消费者进行食品安全科普教育。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使有害食品人人避之。

2.加紧制定完善各级各类食品安全标准,切实贯彻执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标准,执行标准,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基础。目前首要的工作是清理全国现行的食品安全标准。我们要迅速对现行食品质量标准、卫生标准、和行业标准(包括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进行清理,解决标准缺失、标准重复、标准相互矛盾的问题。《食品安全法》规定,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现行的各项标准予以整合,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进口的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这样就解决了食品安全标准混乱、不统一的问题[5]。

3.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强化对食品安全的全程监督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已于2010年2月7日正式成立,这是全国最高层次的食品安全议事协调机构,15个部门参与。副总理任主任,国务院副秘书长任办公室主任。食品安全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分析食品安全形势,研究部署、统筹指导食品安全工作,提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大措施,督促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可以使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分工更加明确,解决部门与部门之间推诿等现象。在国家成立了最高规格的食品安全委员会之后,各省(自治区)、市、县(区)也成立了类似机构,目前全国各地五花八门的监督体制有望统一,各部门的监管缝隙得到消弭,突出全程监管,使食品安全监管的链条环环相扣。《食品安全法》明确了各部门的监管职责,确立了分段监管的管理体制。主要是农业、卫生、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各司其职,分别负责对初期农产品,对食品生产环节、食品流通环节和餐饮服务方面的监督,实现从原料到成品、从生产到流通、餐饮的全程监督。

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定期不定期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专项整治要以食品生产、消费领域和农村、城乡结合部食品安全为重点,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影响群众身体健康的违法行为,力争通过教育、引导、严管、重罚等整治措施,使城镇小餐饮经营单位无证照经营现象得到基本消除,农村小餐饮经营单位无证照经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按照“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司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地方政府对本地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按照“属地包干”原则,坚持“一把手”负责制,通过层层签订责任书分解任务,形成逐级负责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监管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到无缝对接,不留监管盲点。对在监管中发现属于其他监管部门职责的,应当立即书面通知并移交有权处理的部门处理,有权处理的部门应当立即处理,不得推诿。对涉嫌构成犯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移送公安司法机关。对重点、难点问题,要采取多部门联合执法行动,执法部门绝不能因为担心“越位”、“错位”而放弃职责。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要树立诚信意识,履行社会责任,视质量为生命,切实承担起食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使命,强化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组织生产,保证工艺流程科学合理,生产过程严格规范,坚决杜绝不合格原料、辅料进入生产环节,使食品安全责任落到实处,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4.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制度

“三聚氰胺事件”以后,为了有效防控食品安全问题,改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在新颁布的《食品安全法》中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风险评估以及风险警示等制度。对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食源性致病菌、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特别是五大类食品进行重点监测(包括健康危害较大、风险程度较高及污染水平呈上升趋势的食品;易于对婴幼儿、孕产妇、老年人、病人造成健康影响的食品;流通范围广、消费量大的食品;以往在国内导致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受到消费者关注的食品;已在国外导致健康危害并有证据表明可能在国内存在的食品)。对评估结果不安全的食品,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停止生产经营,并告知消费者停止食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应满足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与修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的需要。全国各地都要建立覆盖各省(区、市)、市、县并逐步延伸到农村地区的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的收集、报送和管理。各个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获知食品安全事故,应该及时向卫生部门通报。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卫生部门应该按规定逐级上报。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对食品安全事故隐瞒、谎报、缓报、漏报,不得毁灭有关证据。要逐步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建立健全监管网络,划清监管责任,积极探索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建立健全市、县、乡、村监管网络,消除执法、监管脱节等现象,确保食品安全监管无盲区。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一项全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工作环节多、技术难度高等特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要有强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快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风险监测各项工作机制,规范风险监测工作。我们要创造条件,克服困难,通过努力,提高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水平,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力争把覆盖全国并延伸到农村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建设起来,并使其发挥作用。

为防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卫生部2010年7月21日专门公告就食品中毒等进行预警。这是食品安全法颁布以来卫生部的首个食品安全预警公告。其主要内容如下,今年入夏以来,中国一些地方群体性食物中毒事故多发。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通报的信息,2010年1月至5月,全国共发生108起食物中毒事故,中毒2452人,死亡56人。其中仅5月份就发生18起食物中毒事故,中毒772人,死亡18人。公告显示,今年以来,发生在集中供餐单位的群体性食物中毒事故68起,中毒1646人,死亡18人。其中学校食堂是事故报告最多的场所,其次是餐饮单位。为此,公告特别提醒,集中供餐单位要重点防范细菌性食物中毒和菜豆中毒。在分析事故发生原因的基础上,公告还特别提醒:家庭聚餐要防范误食被农药、鼠药污染的食品和有毒植物;熟食卤菜制售者应严格管理亚硝酸盐。公告指出,今年发生在中国家庭的食物中毒死亡人数最多,主要原因是农村群众家宴误食被农药和鼠药污染的食品以及误食有毒植物。

5.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源头监管

要建立一个全面有效的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源头监管体系,必须使监管工作向前延伸,深入到生产一线掌握动态,变被动监管为主动监管与预警相结合,强化源头控制。

首先,由基层政府主导构建食品安全区域,通过区域化管理,采用系统化、标准化手段,控制食品安全区域内初级产品的种植、养殖、捕捞等生产活动的全过程,从而预防、消除或降低食品安全的各种危害。

其次,在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基础上,在区域内采取三项具体控制措施,设置三道防线,消除食物链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把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一是对区域内的种植基地或养殖场合理规划布局,并实施备案管理,加强食品原料的源头控制,构筑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二是对区域内的食品加工企业派驻检验检疫人员或实施巡回监督,加强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的安全卫生控制,构筑食品安全的第二道防线;三是通过残留监控计划的实施以及企业和区域实验室的检测把关,掌握食品安全风险动态,及时启动预警机制或采取风险控制措施,构筑食品安全第三道防线。

对食品流通环节源头监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重点“盯防”批发市场的“进”、“出”两个环节;二是加强对零售店的索证索票、进货台账的督促和指导,使零售店经营者有较强的自律意识,自觉抵制违法违规行为;三要对食品生产黑作坊进行严查严处,杜绝黑作坊产品进入流通领域销售。推行食品送货备案,源头治理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翁仕友.食品安全委“戡乱”[J].财经双周刊,2010(总259期):87.

[2]程颖,石兰香.强化检疫检验确保肉品安全[J].兽医卫生,2010(10):32.

[3]黄云普,黄克群,黄雪涛.浅谈吉林市动物产品检疫标识使用及监管现状[J].吉林畜牧兽医,2010(4):5.

[4]陈娜,孙亮,蒋贤根.浙江省2007年度食物中毒情况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9(10):41.

食品安全管理重要性篇5

1991年邹城市被确定为省和卫生部门生监督改革试点,此后我市不断扩大卫生监督队伍,加大食品安全及卫生的改革工作,并在2011年印发了《邹城市公共卫生监督监测工作程序》[1]。在严格的监督和管理的作用下,我市的食品安全质量大大提高,食品安全抽样合格率不断提高。但是食品经营和管理中仍存在着安全问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而,对食品安全生产及监管过程中记录的精准而规范的档案资料,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正常、有效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一、食品安全的定义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中不含有害物质,不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且能够为人体提供应有的营养物质,保证人体的生命健康。食品健康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可持续性安全[2]。

数量安全是指食品数量能够满足当地人民需求,且价格合理,当地人民的一般收入水平能够购得满足其生活需要的基本食品。

质量安全是在满足数量安全的基础上食品能够为食用者提供充足的营养成分,且食品无毒、无害,食品添加剂等指标符合国家安全标准,食品保质期在食用期内。

可持续性安全是指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既对人的长远发展有利,又不损害生态平衡的食品。

二、邹城市食品安全现状

1.食品生产者的食品安全意识薄弱

食品生产者的食品安全意识是决定食品安全的决定性因素。我市食品安全问题在1991年后才开始步入正轨,起步相对较晚,因此食品生产者还没有形成较强的食品安全意识[3]。再者,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通常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才能生产出来,其销售价格也相对较高。而食品生产者往往相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利润,因此,他们往往不愿意投入过多的资金提高食品安全,而是投机取巧,偷工减料,使自身利益最大化。

2.生产经营模式落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食品的生产经营模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不可否认我国饰品经营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小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模式仍然广泛存在,相对落后。小作坊生产经营模式受到人力、资金限制,生产规模都相对较小、且很少运用机器进行生产,无组织、无纪律进行视频生产,且多由技术水平较低的工人进行生产和经营,极大的限制了食品的质量水平。

3.食品生产源头污染严重

我市一些粮食、蔬菜、水果种植及禽类水产养殖地受到经济水平、资金水平、传统养殖(耕种)方式的影响。养殖者在喂养禽类及水产品时过量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饲料,缩短其生长期,因此我市禽类及水产品食品安全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此外,粮食、蔬菜种植者使用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农药化肥,导致蔬菜、粮食、水果上残留着大量的农药和化学元素,严重影响着食品安全的质量。

4.食品质量的监督管理体制不健全

近年来我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但是实施效果较差,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长期以来我市的食品安全管理都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没有有力的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市场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进行有利的约束,因此限制了食品质量安全的进一步提高。

5.宣传力度不够

近年来,我市不断的出台各类食品安全管理条例,但是食品生产经营者却知之甚少,这主要是由于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行为规范的宣传力度不够造成的。一方面食品生产经营者不具备相应的食品安全生产经营知识,这使他们无法生产出符合法律规定的安全食品;另外一方面,普通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较弱,在购买食品时无法对食品得安全性做出准确判断,在发现食品存在安全质量问题时也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消费者的这种行为方式极大的纵容了不法食品生产经营者。

三、邹城市食品安全规范化档案管理的路径

1.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做好一项工作的前提,首先就是要强化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从而切实有效的推进档案资料的规范化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提升档案管理的严谨性固然重要,然而注重提升时效性更为重要,这是时展的趋势也是发展必然要求。从档案的原始录入到之后的存档,以及后期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每一步都要建立严格而有序的工作流程。明确档案管理各个阶段工作的规范性,前期,资料的采集和录入都要求特别的认真,细致而全面;随之到归档与立卷环节,以科学、高效为前提,加强对保管的重视度和其安全性的提升。在规章制度中必须明确责任分配,以此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让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更好的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目标。

2.统一建立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归档目录。

监察部门要明确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归档主要的内容,在统一归档内容的前提下,可鼓励各地寻求创新的工作方法,充分利用政务档案管理经验,使用相对应的档案管理方法。严格按照新《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九条归定,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等应当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许可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根据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的记录,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增加监督检查次数。档案目录应至少包括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食品生产许可证复印件、企业执行标准复印件、监管部门检查企业记录、季度监督抽检结果记录、风险监测结果记录、投诉举报记录、违法违纪等文字记录材料等。通过归定必备存档资料,可以实现档案管理的统一性和规范性。

3.逐步实现档案信息化和规范化管理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可以更加便捷和高效地实现档案管理,从而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这就要求对传统档案管理理念进行改进,让其以与社会发展节奏保持一致,紧随时代步伐,早日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规范化。首先,在进行档案管理过程中要善于发挥现代化技术的作用,发挥信息化技术的功能,提升档案工作的利用率。同时也要根据发展需求加大软件开发力度,比如有条件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可以与计算机软件公司联合开发档案管理软件,更好的实现对企业的动态管理,通过云计算等方式,现场记录企业生产情况,进而直接上传至档案后台,真实有效的提高档案的规范化与信息化水平。通过这种对档案管理规范化的建设,促使档案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减少违规操作,继而增强我国档案管理的竞争力。

食品安全管理重要性篇6

1、原因分析

2008年,中国三鹿奶粉事件是一起重大食品安全事件。2008年6月起多名因食用三鹿集团所生产奶粉的婴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随后在其奶粉中被发现化工原料三聚氰胺,给很多婴幼儿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数据,截至2008年12月2日,全国因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累计筛查婴幼儿2240.1万人次,累计报告因食用问题奶粉导致泌尿系统出现异常的患儿29.4万人;累计住院患儿52019人,累计出院51288人;累计收治重症患儿154人[1].

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给乳制品企业的品牌信誉造成严重打击,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事件引起各国的高度关注和对乳制品安全的担忧,它对于我国食品卫生与安全领域产生标志性的影响。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其直接原因是企业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忽视产品质量,逃避政策监管。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政府监管不力。政府存在有限理性、监管体制薄弱、法律体系不健全、清廉政治缺乏等一系列问题,食品生产企业利用信息成本优势与政府博弈,导致监管失灵[4].同时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经济效益,对问题企业采取地方保护主义,市场失灵的同时政府监管也失灵,企业与政府均漠视生产流程及质量控管,最终导致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受害者多为低端消费者,进一步激化贫富分化的社会矛盾。

2、采取的措施

三鹿奶粉事件作为一起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Ⅰ级),它的发生使得国家在应对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加强食品卫生监管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产生重大影响。其中意义最为深远的一是在事件应急方面首次成功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Ⅰ级响应;二是在长效监管方面推动《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

2.1启动应急响应机制

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果断决策,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Ⅰ级响应。这是我国第一次就食品安全事件启动最高级别的应急响应机制。应急响应是一种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的危机处理方法,有效整合复杂的功能组织和社会协作,以实现全程的危机管理。应急时期以现有公共管理系统进行外部功能加载和内部功能改造,使之能够全面适应应急活动的需求,兼容性强,初始成本低。应急响应的启动,大大提高了对公众需求和社会资源的容纳处理、生产转换能力,在短时间内回应和满足公众的多样化需求。2011年国家又修订了《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随后各省市纷纷出台相关应急响应方案,西安、郑州、常州等多地还积极组织应急演习、演练,确保日后成功应对复杂的大规模突发食品安全事件。

2.2颁布《食品安全法》

三鹿奶粉事件直接推动《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彰显了国家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的决心和信心,增强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构筑了全方位的食品安全法律屏障。具体强化内容有: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使得食品安全监管关口前移;将相关标准统一为强制性“食品安全标准”,并将风险交流纳入政府管理的重要环节;采取1+1+4监管体制,力争使食品安全监管链条环环相扣,无缝联结[5,6];明确食品生产经营者是第一责任人,加大对食品违法行为的处理力度;建立食品召回制度,及时控制缺陷食品的流通;在立法理念、立法内容、立法民主上的全面进步,由管理行政向服务行政转变;首次确立了包括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销售以假充真或者不安全食品十倍赔偿制度、食品安全预警机制以及严厉的法律责任等一系列良好制度,对保障食品安全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我国食品卫生抽检合格率逐步提高,食品中毒发生次数和人数呈下降趋势[7].金浩茶油苯并(a)芘超标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工业明胶制作毒胶囊事件等都是以《食品安全法》为准绳,依法从严迅速查处,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3、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和管理部门注重经济发展速度,忽视质量安全管理,监管责任不落实;无序发展、恶性竞争,行业自律不规范,诚信缺失;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执行落实不够[8],食品安全监管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3.1政府监管失灵。

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竞争是市场运行的普遍规律,对利益的追求是市场主体的最主要导向原则。逐利导致的无序竞争需要政府监管,监管失灵最终引发食品安全事件。政府监管失灵的根源是监管体制不健全。食品从初级农产品,经过加工、流通、销售存在诸多环节,生产经营行为是连续的,切块管理易造成监管链条断裂。目前新的食品技术、食品产业不断涌现,也导致难以明确分段,监管部门无法明确具体权责范围[9,10].《食品安全法》虽专门设立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但其职责未在法律中明确规定,仅作为一个统筹领导协调机构并没有实际执行力。由此看来,食品安全事件的背后是政府监管职能的缺失。[LunwenData.Com]

3.2食品安全监管缺乏长效性、稳定性。

食品安全监管主体多采取一定时期内集中力量对社会存在的某种违法行为进行专项治理的方式,即“运动式执法”,针对已发生的恶性事件或针对某特殊时期的需要来开展严格的监督执法活动,缺乏长效性、稳定性。其实质是一种“事前疏于管理、事后矫枉过正”的执法方式,它将严格执法变为一种偶然现象,大大助长了违法者的投机心理。这种过分依赖非常规化的“运动式执法”的监管,缺乏主动性,陷入“食品安全事件泛滥——打击——问题暂时缓解——再度泛滥——再打击”的恶性循环[11].

3.3地方政府的逐利行为。

分权化改革让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各自独立财权和事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理念和相对单一的GDp政绩考核指标,使得地方政府成为一级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和经济主体,地方政府的行为拥有内外在的激励机制。地方政府为了显示政绩与地方利益集团联盟,在经济上追求本区域的高GDp和税收,在政治上追求个人的晋升。地方政府利益过度膨胀、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等会严重影响社会公共利益和中央政府的政策制定实施[12].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如何平衡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地方食品生产企业的利益关系值得深思。

4、对策及建议

保障食品安全,必须首先改革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论文格式最终建立一个以法律为保障,政府、第三方机构、企业和消费者各司其责,政府各监管部门之间统一协调、权责明晰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4.1完善监管体制。

多部门负责基础上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是我国食品管理体系的弊端,对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进行合理分工是改革的核心任务。因此,在1+1+4监管体制基础上,还需充分发挥国务院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的作用,以法律形式赋予其明确职权,由国家财政支出专项经费,不受地方政府制约。使其在食品安全领域起到统领全局、监督制约的作用。或将食品安全委员会定位为一个独立的拥有执法权的法律实体。同时明确划分部门职责,避免食品监管中的多头管理,职责交叉、政出多门,消除权利运行的内耗。

4.2改革监管模式形成

食品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将政策性执法、突击执法转变为常规的监管执法行为,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保持严惩重处、治理常态。政府自身存在局限性,企业利用信息优势与政府博弈[13].行业协会优势在于身处行业之中,比政府和消费者拥有更多的信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研究机构以及专业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对食品安全的推动作用。加强食品安全认证和溯源,使监管覆盖食品生产基地、食品加工企业、食品终端销售等整个食品产业链,实现对整个食品产业链从农田到餐桌的无缝监管。

4.3协调地方政府利益。

在食品安全政策中,不合格食品(或者假冒伪劣食品)的生产具有负外部性,即生产者和当地的政府都是受益者,前者获得生产利润,后者获得税收、提高官员政绩,而生产的外部成本则由消费者承担。中央政府不应忽视地方政府其实是假冒伪劣产品生产的受益者这一事实[14].要扭转这一局面,中央政府应当对地方政府因执行严格监管所产生的监管外部成本建立相应补偿机制,同时还应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改变不科学的考核机制,切实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改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

4.4完善食品安全评价体系。

建立完善食品安全评价体系,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专业化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我国种植、养殖业多以农户为单位,分散面广,家庭式作坊、食品经营摊点遍布城乡各地;初级农副产品生产销售者食品安全意识欠缺,污染严重;多个检测体系并存、检测资源分布不均衡[13].需着眼于基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从源头阻止问题食品流入市场。扭转目前从最终端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控入手,再追溯到供应商、添加剂和生产环境的监管方式。其次,完善我国食品安全认证认可体系,从源头上确保产品安全和规范市场行为,增强产品的安全性和竞争力。第三,完善食品安全信息监测、通报、的网络体系[15].对引导公众在对食品的选择中趋利避害,避免由于信息矛盾而造成的政府公信力下降和公众选择困难。

4.5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食品安全不仅需要严格的监管,也需要政府在信用体系方面加大建设力度,运用市场规律,把食品企业对社会的食品安全责任真正转化为自觉意识。法律建设是信用体系的外在保障;道德约束是信用体系的内在要求;健全的机制是信用体系的内容;公平的氛围是信用体系的基础。

食品安全管理重要性篇7

关键词:供应链;食品质量;安全管理;要点

民以食为天,食以质为先。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变得十分突出,一旦发生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就会对消费的身体健康与合法权益构成威胁。为从根源上控制食品质量,应重视对整个供应链的管控,从食品生产与加工到销售的整个过程,都要做好审核与管理工作。新时期,伴随着食品供应链的逐步延伸,在食品质量安全上,不仅仅针对食品生产的某个环节,还要放眼整个食品供应链,进而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系数。

1食品安全与食品供应链间的关系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1]。从世界卫生组织的具体定义来看,食品安全问题是指食物中含有有害、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部分学者认为,食品安全就是食品质量安全,认为在食品中不应该存在可能损害人体健康的有害、有毒物质,以免消费者患上慢性或急性疾病,或者带来系列疾病隐患。食品供应链主要是从食品刚生产到消费的过程进行管理,重视对各利益主体的保护,以实现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管控。整个食品供应链是由多个环节与组织载体所组成的,包含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销售等的全面管理,进而做好对各个环节的把控,将食品质量安全风险予以排除[2]。食品质量安全贯穿供应链的整个过程,这就需要在每个环节都要满足食品安全的具体要求。在供应链中,主要包含食品来源、生产与加工、流通者(运输、存储)、销售(零售、批发等)、消费者等几道工序。从以上的供应链来看,整个链条比较长且相对复杂,做好每个环节的食品质量安全管控,以求保证消费者餐桌上的食品安全。

2基于供应链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措施

2.1构建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

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主要包含生产、加工、产品流通与消费等环节,进而实现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科学管理[3]。国家卫生部需要与相关部门合作,共同推出与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让国家标准管理委员来统一立项、审查、编号与批准。此外,还要及时完成食品质量、卫生、农产品等标准的制定工作,构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从而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4]。

2.2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为更好地确保食品安全,应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提高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水平,从而为社会稳定提供保障。伴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食品安全上有了深度的认知,但相关的法律体系却存在着严重不足,在食品供应链上的法律内容相对缺失。为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需要从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角度出发,严格制定关于食品质量安全、食品供应链等的法律法规,以求从根本上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2009年6月1日,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得以正式实施[5],该部法律旨在规范市场中的食品质量安全,对食品安全质量进行全面监管,以求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保障。为完善整个法律体系,还应出台关于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许可、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与管理等方面的法律内容。为实现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应对当前的法律法规体系予以完善与修改,及时将法律体系中的不良要素予以摒弃,查漏补缺,及时整合各类松散的法律法规,构建多层次、科学性、全方位与规范化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系统,从而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保障。

2.3重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在开展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时,应发挥好企业相关人员的重要作用,对食品质量进行安全监管。增强企业的质量诚信意识,增强企业的法制观念与社会责任感,构建完善的食品质量监管体系,明确监管职责,奖罚分明,以调动监管者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结语

为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为人们提供健康的食品,应重视对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重视对整个供应链的管理,做好对链条中每个节点的质量管控,从而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新时期,基于供应链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应增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意识,构建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法律体系,重视对食品质量的安全监管,对食品质量安全标准进行完善与优化,从而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以打造和谐、健康的社会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赵妮.基于供应链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探讨[J].中国商贸,2012(14):18-19,23.

[2]张静菲.基于供应链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J].食品安全导刊,2017(12):25.

[3]王华书,林光华,韩纪琴.加强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管理的构想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1(3):267-271.

[4]张煜,汪寿阳.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模式研究——三鹿奶粉事件案例分析[J].管理评论,2013,22(10):67-74.

食品安全管理重要性篇8

1.1市场问题

由于市场上存在激烈的竞争,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法商贩不顾消费者的健康,通过添加大量的非法食品添加剂而达到牟取暴利的目的。食品中非法添加如苏丹红、三聚氰胺等有害添加剂会对消费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消费者对非食品添加剂无法识别且安全意识低下,对食品安全的敏感性差,发现问题也不知道如何向相关部门反映[1]。

1.2工作效率问题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职责分配不明,造成工作中出现漏洞,同时食品生产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流程,进行全程监督管理有一定难度。目前,食品安全管理分属农业、工商、法制、卫生、商务、财政以及计划等多个部门,产生了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现象,影响监督执法的权威性,一旦出现食品质量问题,各部门会相互推诿,导致职责划分不清[2]。

1.3制度落实难问题

我国各项法律法规对食品生产、流通等多项环节已逐渐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确保各项问题有法可依,但在制度落实期间各层级的传达过程中,落实情况差,容易流于形式,而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性差。目前食品安全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进行管理,对于职责划分方面有一定的模糊地带,同时地方政府人员配备及开销均由地方政府开支,容易形成自我保护,以提高当地经济的发展速度。

1.4处罚力度低问题

食品安全直接关乎人们的生命健康,应严肃对待出现食品质量问题的厂商。目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后,处罚力度低,造成不法分子在利益的驱使下无视法律法规。

1.5相关标准低问题

食品相关标准主要以国家标准为准,而我国目前对于食品溯源的追查系统也刚刚建立,尚未完善和全面推广,所以在食品流通环节的溯源追查工作中无法查到根源,食品行业的准入标准较低。

2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相应策略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制的建立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促进食品制作流程、流通环节的规范性。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对保证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整改措施。

2.1建立全面规范的食品监管机制

①加强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国家应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②建立具有科学性、法律性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可以结合国外食品标准,并结合我国国情,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和完善,加快与国际食品安全管理监督制度的接轨,提高我国食品准入及准出的相关标准。③对国外相对完善且先进的管理技术、监督经验,应积极学习并引入,摸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标准。

2.2加强监督管理手段

对于所管辖范围内的企业、小作坊进行全面登记管理,可以保障管理的有效性、可追踪性。建立管理平台,可定期通过对相关负责人组织进行食品安全培训及讲座等,并进行考核,有效地提高企业负责人的认知。加强管理力度,做好相关规划,对工作人员工作的开展方式是否存在违规等问题,制定监督及处罚方式等,保障监管执法的公平、公正、公开,拒绝地方保护主义,加强执法力度[3]。

2.3发挥地方标准监督管理作用

我国食品监督管理目前状况应结合目前国情,借鉴国外优秀的管理监督机制,需要以中央为主导,地方政府为辅助开展符合地方发展的,具有实际操作性食品监督管理体制,保障食品安全标准的协调性,以国家标准为主体,在缺乏国家相关标准的地方,以地方标准为主导。

2.4建立效能部门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目前所涉及的部门较多,且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统一性差,所以建立效能部门,成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委员会科学、合理地划分部门职能,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建议,制定合理的安全保障机制,对改革不断提出积极有效的改进措施。

2.5做好食品安全宣传

应积极发挥群众力量,与社区进行联合等,定期开展食品安全讲座和健康宣传等,提高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认知能力。通过群众、基层力量监督管理违法、违规食品企业、作坊,提高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鉴别非法的流通食品的能力,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通过反馈电话等多种方式进行反映。

食品安全管理重要性篇9

工矿企业食堂是预防和控制群体性食物中毒的重点部位。为深入贯彻《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4〕50号),进一步加强全市工矿企业食堂的食品安全,健全监管措施,努力消除食品安全隐患,预防群体性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促进工矿企业食堂食品安全的规范化管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按照“精心组织、分类管理、平稳推进、服务企业”的原则,通过三年的努力,使全市工矿企业食堂布局基本合理、设施基本齐全、制度基本健全、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力争培育和树立一批基础设施齐全、内部管理规范、卫生信誉度良好的a级示范食堂和B级规范食堂。

二、工作任务

(一)建立全市工矿企业食堂食品安全基础档案

开展全市工矿企业食堂的普查工作,全面掌握企业食堂的分布、基本卫生状况、职工人数、就餐人数、责任人、卫生许可证申领及量化分级管理开展等基本情况,建立工矿企业食堂基本档案。各县区、各部门要充分发挥乡镇食品药品监管站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对其管辖的企业食堂进行细致的分类登记造册,确保普查资料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二)开展工矿企业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根据普查结果,制定全市工矿企业食堂食品安全整治规划和方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2008年完成全市工矿企业食堂基本情况调查摸底,建立工矿企业食堂基本档案,完成食堂卫生许可注册登记和从业人员的体检培训,完成对就餐人数300人以上工矿企业食堂的专项整治。2009年完成对就餐人数100人以上工矿企业食堂的专项整治。2010年完成对就餐人数50人以上工矿企业食堂的专项整治。

(三)建立和完善工矿企业食堂食品安全长效管理机制

根据《浙江省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全面开展工矿企业食堂量化分级管理,建立健全食堂日常监管工作制度,狠抓责任落实。对于达到卫生量化分级C类以上企业,要加大规范力度,注重培育规范化食堂。对即使整改也达不到办证条件的工矿企业食堂,制定基本卫生要求,实施备案管理。实行严格的准入条件和追溯制度,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程度,分类择优选择大米、肉类、食用油等主要食品定点采购单位,确保“质优、价廉”的食品进入食堂;凡是新建、改(扩)建的食堂,要按照国家有关食堂卫生设计规范要求建设;对已建但不符合要求的食堂必须进行改造。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工矿企业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全市工矿企业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各县区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相应的协调机构,统一领导和协调本辖区的整治工作,对已纳入整治范围的企业要签订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各监管部门要依法监督管理,对拒不整改或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企业食堂要严肃查处。

(二)明确工作职责。各级食安委及其办公室要发挥协调监督职能,加强沟通,适时开展暗查暗访工作,督促各项工作落实;卫生部门要严格食堂卫生许可证管理,加强对就餐环境、食品储藏、加工、餐具消毒、保洁等环节的卫生监管,定期抽检食堂供应的食品,强化重点时段高风险品种的监管,组织企业食堂负责人、食品卫生管理人员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全面实施食品量化分级管理,确保食堂食品安全可控;企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和指导,做好专项整治宣传动员和调查摸底工作,督促工矿企业加大食堂的管理和投入力度,督促落实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引导新建企业建设规范性企业食堂;农业、工商、质监、经贸等部门按各自职能配合做好工矿企业食堂食品安全工作。

食品安全管理重要性篇10

但是从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情况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瘦肉精、地沟油、毒奶粉等事件的出现,暴露出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不足。针对这种现象,必须重新审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加强监管力度,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能,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放心的食品。

一、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重要意义

食品安全是社会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人们关注度比较高的现实问题。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措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政府必须高度重视,针对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结合食品安全监管需求,对监管方式进行改进和创新,增强监管力度,规范食品市场秩序,保证食品安全。

(一)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措施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最基本组成,其中食更是人们生存的根本,食品可以为人们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进而为开展工作与活动提供保障。食品的安全性将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存在着紧密关系,是有关民生的重大问题。基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我国对保证食品安全工作尤为重视,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强调了该项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在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建设公共安全体系的时候,必须将食品安全工作放在首要地位,加强监管力度,避免出现食品安全事件。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食品行业是我国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比较大,并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发展情况会对我国经济建设以及人们生活水平造成较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水平。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需要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通过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能够对食品行业的生产及经营方式进行规范,构建有序的市场秩序,保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稳定性,提高人们的生活及生命质量,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安全物质基础,对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

食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种物质,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所以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食品安全问题。同时,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是由各级政府实施的,工作成效如何将会直接反映出政府的工作能力,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将会在社会上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很容易引起人们对政府的不满、造成恐慌情绪,不利于社会稳定。通过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充分发挥出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能,保证食品安全性,政府能够获取民众的充分信任,有效地减少了社会矛盾,对维护社会稳定将起到重要作用。

二、社会管理视角下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体制不够健全

我国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尤为重视,制定了很多法律法规对这个问题进行约束和规定,同时也成立了专门的监管机构,但是从当前的安全食品监管情况来看,并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监管体制。在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监管的时候,主要是通过行使公权力和行使私权利两个方式来进行的,其中行使公权力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虽然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威慑力,但是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同时还会增加政府的社会管理成本,食品安全监管效果并不理想。

(二)监管责任划分不清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涉及食品的原料供应、食品生产、食品销售等多个环节,需要不同部门的协同合作才能完成监管工作,实现对食品安全的全面监测与管理。由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涉及的部门较多,经常出现责任划分不清的现象,不同部门的监管权利和监管责任不够明确,造成监管漏洞或者监管重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比较混乱。同时,不同职能部门又各自为政,在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不能有效配合,甚至还相互推卸责任,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三、社会管理视角下的食品安全监管改革策略

(一)健全监管体制

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并不完善,还存在很多漏洞,无法实现对食品安全的全面监督和控制,所以需要构建完善的监管体制,从不同方面对食品安全监管进行考虑,建立一套综合的、多元化的监管体系。首先,应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作用,对食品企业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检查,对违法经营企业进行严厉惩处;其次,应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力量,使人们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去。

(二)明确监管责任

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性、综合性工作,要想充分发挥出其作用和价值,就需要明确监管责任,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更加有序地进行,实现对所有环节的全面监督和控制,提高监管效率和监管水平。地方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使其独立于其他部门,并根据具体监管环节对监管责任进行划分,将监管责任具体落实到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身上,避免出现监管漏洞或者监管重复现象;在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首先要明确应当承担监管责任的部门或者工作人员,及时制定有效措施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