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4:31

创新发展概念篇1

一、国产高概念电影发展现状

(一)国产高概念电影概念的深度解析

本文理解的国产高概念电影有四高,首先必须具备高视觉形象吸引力,其次,必须具备高市场商机,再次,必须具备高情节主轴配合高剧情铺陈,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必须具有高观众关注度与高渴求度。具备上述四高,方能称之为国产高概念电影。为达成高视觉形象吸引力就必须诚邀名导与明星鼎力加盟;为达成高市场商机,就必须在前期、后期着力于曝光宣传;为达成高情节主轴与高剧情铺陈就必须保持情节轴线清晰,既不混乱亦不烧脑,剧情铺陈精致且易沉浸;而为达成观众高关注度与高渴求度,就必须与曝光宣传相配合,不断挖掘观众需求,将观众对电影的需求不断抬升,从而形成一种对于电影的渴求,实现饥饿式营销。例如《京城81号》深度运用了这种营销方法,反植入式地以电影为原型在全国各地广泛营造了《京城81号》密室逃脱。同时,尤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把准时展脉博,使得电影本身既要继承流行文艺的优良特质,又要能够与艺术性、流行性、时代性等形成多重互文性衍生。

(二)国产高概念电影发展现状的两极分化

国产高概念电影源于好莱坞成功的电影制作工业化、程式化、集约化、系统化的商业大片模式,从某种程度而言,好莱坞的这种电影制作的文化工业化模式,其本质上是一种后馈式的以营销为主导的电影制作成功范式。这种成功范式既需要强大的营销刺激市场,又需要强大的媒介宣传由刺激观众需求演化为观众的强烈渴求。同时,名导效应与明星硬卡司效应亦不可或缺。好莱坞的这种大投入高回报、大制作高铺排、大营销高曝光、大市场高排片的四大四高已经成为后现代国产电影发展的一条固化式发展模式。然而,纵观国产的高概念电影现状,我们却看到了一种近乎不可思议的两极分化。一方面,国产高概念电影在不断地创造着高投入与高票房;而另一方面,国产高概念电影却在不断地承受着欠佳的负面评价,显然,这种两极分化为国产高概念电影发展提出了新问题与新诉求。例如《京城81号》即存在着这种两极分化现象。

(三)国产高概念电影发展现状的问题与诉求分析

国产高概念电影的发展现状有目共睹,片面追求最大化营销,必然导致资源的整体配置全面失衡,电影的整体资源过度倾斜至营销环节,以及名导明星等诸多环节,显然会使得电影所依托的情节根本出现某种程度的动摇,进而将极大地削弱电影的内涵意象,这种失去情节根本与内涵意象的问题,才是导致国产高概念电影已经开始“叫座不叫好”的关键。此外,就社会背景而言,中国的社会背景早已今非昔比,开放的网络时代,直接造成了最终端的观众亦能够较为轻松快捷地,与好莱坞等世界级大制作电影信息进行最直接的接触。而国产与好莱坞的巨大距离,自然会为最终端的观众带来巨大的视觉落差、感受落差、心理落差。勿庸讳言,国产高概念电影的四大四高并未能够与好莱坞的文化工业化等量齐观,因此,不可避免地在主旨表现、风格类型展现、创作技法表达等诸多方面等而下之。[1]

二、国产高概念电影发展创新

(一)国产高概念电影发展创新问题

客观而言,国产高概念电影在好莱坞引进大片面前明显处于文化输入的弱势地位,面对优势文化的强输,以及文化领域的不断开放,事实上,国产高概念电影繁荣的表面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国产电影在好莱坞的高概念电影的强烈冲击下,可以说是几乎盲目地照搬照抄着好莱坞的高概念模式。可见,国产高概念电影问题的关键症结,恰恰在于艺术内涵的力所不及之处,盲目且无奈地借助于形式加以拙劣地弥补。而解决方略恰在于更宜以中国式的独特生活经验与生存智慧,给出影视光影的全新解读,从而透过光影令全球观众能够借以触碰到跃动着的中国式的根性灵魂。从而以根性灵魂究极化建构普世化的博爱自由等互文式的影视内涵,这样的根性创新才是国产高概念电影的唯一出路。而动辄数以亿计片酬请来的好莱坞明星,绝对不可是国产高概念电影发展的票房良药,从大市场定位的国产高概念电影的国际化发展战略而言,好莱坞明星中国式影视意识形态的弥合恐怕尚需假以时日。

(二)国产高概念电影发展创新方略

国产高概念电影目前并不存在文化厚度与资本极度缺乏问题,而至于技术与其他方面的短板,则均可以透过文化厚度与优势资本加以综合解决。例如,《京城81号》中即创新性地引入了恐怖、剧情、爱情等多种形式的深度融合式探索,为国产高概念电影作出了创新的可喜的尝试。因此,国产高概念电影更宜奉行一种内倾性的宏观发展方针,由内倾性宏观发展方针制定出微^、内省、挖掘型的整体化发展政策,应以自体内向式发展取代单纯、片面、机械式和外向型盲目效仿。应夯实影视文化发展的可持续化基础,唯有影视文化良性循环下的可持续发展,方能成为国产高概念电影长足发展的根本促进力量。同时,影视文化良性循环下的可持续发展,亦是国产高概念电影创新式发展的不二法门。从西方发达国家优势影视文化的发展创新历功经验可见,好莱坞赖以支撑的最主要的中坚力量,其实并非其表象化的影视产业本身,而是其畅销且流行全球的文化支撑。因此,国产高概念电影的创新,更期待着影视艺术化的灵魂絮语的全新民族化解读,由东方懵懂迷思而东方唯美情思,由东方唯美情思而东方永恒哲思才是国产高概念电影创新的终极方略。

创新发展概念篇2

关键词:社会转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取代传统的工作方法,一切事物的发展都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发展着。企业是组成社会发展的小集体。面对社会转型的背景,企业管理上应该有更加创新的理念和概念模型。企业发展的目的不只是企业的创办者的个人利益,它也代表着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经济利益和总体效益。社会转型的速度也直接影响着企业变化发展的速度。为了保证不被社会发展的速度落下,企业管理的创新必须跟上现代化的脚步。所以企业必须考虑到的问题是:一,计划经济已经被社会抛弃,市场经济取而代之;二,封闭式的企业发展已经不适用,开放式的交流发展势在必行。三,国内经营开始显得范围狭窄,走向国际是未来的趋势。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这就要看企业如何管理,规范管理的同时必须创新管理概念。

1社会转型期给传统企业带来的挑战

由于我国的特殊发展现状,社会转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第一,要实现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第二,不能放慢工业化的进度;第三,对新兴经济的发展不能放任也不能太谨慎。能用最短的时间实现社会转型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使命。企业转型包括企业的结构转换、企业的机制转轨,企业的利益调整还有企业的观念转变。由于社会转型使我们的很多行为、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所以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企业的发展,新的使命带来了新的挑战:

1.1信息高速发展,企业需要随时关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每一天都在产生着新知识、新信息,同时也在产生着新的信息垃圾。要求企业面对每天爆炸式的信息量要及时吸收和分析,从中找到对企业有利的信息,摒弃垃圾信息。

1.2技术革新速度快,企业需要保证时刻更新技术。企业的上层领导要时时关注新技术的发展,积极引进新技术、新人才。创建组织培训机构,确保企业的技术精英们时候掌握最新的技术,为企业能够紧跟社会的发展速度前行。

1.3合作式经营发展迅速,企业需要在竞争中学会合作。竞争永远都不会消失,但竞争不一定就是负面的影响,有竞争的存在,才有新技术的革命,促进社会向更完美的方向发展,而且合作更加有利于企业双方的共同进步。

1.4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要求企业有更快的更新速度。如今顾客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方便职能是人们不断追求的东西。谁制造的产品更方便,谁制造呃产品更智能,就更受消费者的欢迎。所以,在竞争中,企业必须以更快的速度适应消费者更新换代的思想。

2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分析

促进企业管理创新是一个重要而科学的课题。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两项:一是提出概念模型;二是发掘管理情景。概念模型由我国社会转型的背景决定。具有选择性的概念模型将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管理创新基础、管理手段创新、管理任务创新、管理目的创新。

2.1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应遵循传统理性、经验。传统理性的意思就是人们在遇到没见过的背景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采用传统的解释方法去解释的能力、道理。传统认为,管理就要用人来管理人。人性本善是它的依据,这种模型带有强烈的经验论倾向。

2.2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通过经验方法获得。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研究的概念模型需要有时空连续性,依据普适性、特色性而确定。而这两种特性就是通过经验方法获得的。那么,概念模型必须具有实用性,即使用过程中是符合实际的。但概念模型到底有没有用,需要经过分析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践活动才能验证。

2.3实际应用概念模型到企业管理创新问题中。在实际应用中,如果匹配成功,那么就证明此概念模型贴合企业的管理。此种情况说明,概念模型对企业起到了管理创新的实用性作用;也说明可以沿着某个维度开发企业管理的属性问题了。这样,就可以找到企业建立在此种概念模型上的管理创新方式。相反,如果企业的管理创新与概念模型并不相符,那么就是匹配不成功,此概念模式也无法发挥到企业的管理创新模式中。

3总结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更迭,企业与时俱进的使命一天重过一天,怎样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脚步呢?这就需要企业从管理上着手,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发挥概念模式的作用。大家都很清楚,管理创新的概念来自于管理的概念,现实中的管理又通常是很多不同界定的,而且不是同一个时期也会有不同的界定。然而,又与传统的管理方式有着必要的联系。同时,管理创新理论也与创新理论密切相关。创新绝对不是无中生有,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现新的特性,利用新的特性发挥新的作用。所以,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是一个深入而严密的课题,对企业的发展和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舒昌俊,李玉海,周升梁,邓耀辉.企业管理创新评价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4)

创新发展概念篇3

在现今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日常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针对企业管理现今的模式创新情况,对其管理创新理念与创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实现企业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推动企业经济的基本战略目标,我们根据多年实践经验,根据在社会转型模式的大背景条件下,企业进行创新管理的创新理念,对建立新形势下的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进行了分析探讨,具有企业的管理创方面的积极参考价值。

关键词:

社会转型背景;企业管理;创新理念;管理模型

现在我国正处于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新时代,新型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对企业的创新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目前,新知识、新理念与新技术是全球化国际竞争的核心内容,在这三方面实现更进一步的知识理念与科学技术创新,是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够长期利于不败之地的重点,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长期运作,对我国与国际世贸组织更深层次的合作具有重要且广泛的影响意义,企业只有顺应知识信息时代背景的需求进行创新发展,从根本上实现企业管理的转型,才能全面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进一步发展向上。所以说,根据社会转型模式下的新型企业管理创新理念对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探究创新,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效率,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及时的掌握主导权,取得一定的国际地位。

一、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概况

在新的知识信息时代背景下,社会面临着转型的关键时刻,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需要从两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与现今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之间找寻企业创新管理的模式实现方法,;另一方面,努力实现从封闭模式到国际开放模式的经济转型,使企业紧随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脚步,实现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管理模式创新,突破传统企业发展固有的单一模式,跟随国际发展战略走上创新之路。创新是企业进步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我们对我国目前状况下,企业在创新发展改革之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进行了分析,其主要原因体现在企业在知识文化与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管理理念和人力资源方面管理的匮乏。从我国各企业现今的创新发展情况来看,要全面的实现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需要提升企业产品生产的生产技术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并且保持对生产技术持续创新的重视,把创新理念放在发展的第一位,顺利的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模式的转型。其次,企业通常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理念,所以,企业在进行管理模式创新时必须足够重视企业文化理念的创新,从精神面貌上体现企业的整体与核心价值观,形成企业发展的战略优势,从而促进企业的生产技术发展水平,在战略上处于优势地位。此外,企业运行最重要的是管理制度的保证,管理制度也是企业管理创新模式水平的主要体现,从而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与企业的生产技术创新和文化制度创新共同促进企业的管理模式创新水平全面提升。

二、企业在社会转型模式下的管理创新理念

要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需要对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企业管理创新理念进行明确,在技术创新与资源配置等方面实现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作用,是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所以,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抓住管理理念创新这一关键阶段,从而促进企业产品生产的工艺技术创新发展,实现企业的全面创新改革,与新型社会时代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帮助企业产品占据更多的市场,满足社会的整体发展需求。企业的模式创新是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结合,管理创新也包括了多种创新模式转变的非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必须全面发挥才能彻底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转型。在企业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只有正确的认识企业的发展方向,明确企业管理的创新理念,才能将企业的创新力与新时代的发展密切结合,实现企业全面发展。从创新文化作为企业创新的本源发展,直接决定企业的发展改革方向,我们要从企业的观念改变与制度创新出发做到企业文化创新,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所以,企业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结构与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集中发挥企业各部门的职能优势,从理念创新发展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实现企业的创新战略计划,综合提升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

三、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

企业的管理创新概念模型是社会转型背景下促进企业的全面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进行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主要有管理情景的构建和提出概念模型,而创新概念模型主要是由我国的社会转型背景与国际的企业管理标准决定的,由管理项目创新、管理任务创新、管理条件创新与管理手段创新等几个方面组成。企业的管理创新概念模型是在总结社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概念性模型,通过传统的知识经验去理解现今的世界背景的传统理性是其主要原则,使传统的企业管理经验与逻辑的升华延续,我们需要将其与企业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其以实用性特点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目前的社会转型大背景下,传统理性的应用已经存在了许多不合理问题,所以,我们在使用企业管理创新模式时需要判定其实用理性,通过企业实践进行实用验证,从而剖析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特点。在企业的实践活动与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相一致时,通过企业的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对企业的管理创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如果两者不一致,可以通过适当的科学技术方法对企业的管理创新概念模型进行改进或重建,直到一致为止。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们通过研究我国目前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特点,借鉴国内外知名学者对企业的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的研究成果,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活动,对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内容进行改革,可以在企业的生产技术、资源配置及企业管理上实现综合性的水平提升,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敦海.浅议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n].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5,42

创新发展概念篇4

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自身要有坚定的创新意识与不断发

展的创新思维,于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数学概念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开辟创新教育的新局面,探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了解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关键词】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创新思维

一、联系生活实践强化数学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

是数学教材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的前提。众所周知,许多数学概念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教师讲清它们的来源,既会让学生感

到不抽象,而且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一般说来,概念的形成过程包括:引入概念的必要性

,对一些感性材料的认识、分析、抽象和概括,注重概念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教学过程

中,如果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把形成概念的生动过程变为简单的"条文加例题",就不利于学生对概念

的理解。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数学中的各种概念,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各种法则、公式、定理,也就

不能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抓好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数学概

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生活经验和智力发展等方面的限制,要接受教材中的所有概念是不容

易的。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不注意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去分析事物的本质特征。只是照本宣科地

提出概念的正确定义,缺乏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比喻,对某些概念讲解不够透彻,使得一些学生对概念

常常是一知半解、模糊不清,也就无法对概念正确理解、记忆和应用。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应把

生活实例引入概念。概念属于理性认识,它的形成依赖于感性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理解和接受

具体的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是提供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所以在

讲述新概念时,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人手,比较容易揭示概念的本质和特征。

二、精选例题形象解读加深概念理解

巩固是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心理学原理认为:概念一旦获得,如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巩固概念

,首先应在初步形成概念后,引导学生正确复述。这里绝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在

复述过程中把握概念的重点、要点、本质特征,同时,应注重应用概念的变式练习。恰当运用变式,能

使思维不受消极定势的束缚,实现思维方向的灵活转换,使思维呈发散状态。如"有理数"与"无理数"的

概念教学中,可举出如"π与3.14159"为例,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有效地排除外在形式的干扰,对"有理

数"与"无理数"的理解更加深刻。最后,巩固时还要通过适当的正反例子比较,把所教概念同类似的、相

关的概念比较,分清它们的异同点,并注意适用范围,小心隐含"陷阱",帮助学生从中反省,以激起对

知识更为深刻的正面思考,使获得的概念更加精确、稳定和易于迁移。为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

生的数学能力,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基础;反之,也只有通过解题,学生才

能加深对概念的认识,才能更完整、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课本中直接运用概念解题

的例子很多,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同时,对学生在理解方面易出错误的概念,要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题

目,通过练习、讲评,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彻。

三、培养实践应用能力改革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而素质教育又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所以

课堂教学既是教师展示课改的舞台,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转变教育观念,培养

出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迫切的任务,初中数学教师首要先进行教学方法教

学手段的创新,摒弃长期惯用而与现行创新教学相悖的陈旧思想方法手段。创新教育没有范例可鉴,从

某种意义上讲它就是一种教育改革。而改革就有可能失败。因此初中数学教师首先应该吃透《数学课程

标准》,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在备课上课实践等方面作一些改进,循序渐进,不断反思与总结。为了方

便教学,教师应充分设计问题情境,进一步营造创新氛围,教师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设计适量灵活

性较大的思考题,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问题中探究不同的答案、不同的解法,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

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能调动学生积极运用现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又能训练他们用多种方法或多种渠道解决问题的求异思维能力。创新教学方法的关键要求学生从自身

兴趣出发,在自然、社会和生活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具体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的

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应用能力。

四、发展创新思维巩固概念教学

所谓创新性思维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人们通过这种思维不仅可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

且还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实际社会意义的思维。数学创新性思维是指能主动的、独创

地提出新的观点与方法,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品质,它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而学生数学创新性思维

是个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指导下,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一定意义的新发现、新

设想及与众不同的方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一定具有社会价值,但对学生个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

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

品质。数学创新性思维发挥着大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及下意识活动能力,完整地把握真数与形的关联,数

学创新性思维不仅具有创新的特点而且具有数学思维的特点,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具有的相关特征如下

阐述所示:数学创新性思维具有创建性、新颖性的标志;积极地创造性想象与现实统一是数学创新性思

维的重要环节;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基本模式;专注与灵感是创新性思维的

重要特点。数学内容教学到一定阶段后,有必要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及能力

。强化训练是对学过的数学相关的概念、定理、单元章节等进行系统的复习,并且进行技巧性的总结归

纳,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理顺知识的脉络,编织良好的知识网络。采用培训教学方法主要是为学生创

新性思维发挥打造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数学概念教学对数学教学整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应努力通

过揭示概念的形成、发展、巩固和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

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针对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能

创新发展概念篇5

[关键词]迷思概念创造性思维概念转变大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14-0045-03

为了帮助创新型人才更快出炉,同济大学于2006年启动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Studentinnovationtrainingprogram,简称Sitp)。目的是使本科生尽早接受科研训练、尽早熟悉企业、了解社会实际,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培养大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而“迷思概念”往往在大学生的科研活动中起到负面作用。所谓“迷思概念”是指一个人或者一群人依据自身经验所形成的一种自认为合理的概念,它是基于日常经验对事物或者现象做出的解释,这种解释往往与科学概念相背。在科研中把有悖于科学概念的“迷思概念”转变为“创造性思维”,应是实现Sitp的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大学生科研活动中“迷思概念”的含义和特点

李雁冰详细地介绍了“迷思概念”在科学教育中的特点。在Sitp中,以化学学科为例,本科生的“迷思概念”主要来源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片面理解、教学或者传媒的误导,与科学教育中的迷思概念具有共同的特点,但是也有特殊的表现,例如:

(一)独立性

许多“迷思概念”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属于个人私有。例如,个别同学认为“水蒸发之后就消失了;化学反应就是产生不可逆的变化的反应”等。甚至相同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迷思概念”。这些都是因为迷思概念将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加工进行解释,用自己的经验建构自己的理论,所以其概念具有相当的独立性质。

(二)普遍性

即使对于一些基本的科学常识,许多人都存在迷思概念。例如,下面几个描述经常很多老师和学生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凝固和沸腾是一种化学反应”、“水具有溶解盐的力量”、“熔化和溶解是同样的”、“化学键能够储存能量”、“水蒸气分子比冰分子要轻”、“酸碱混合得到中性的溶液”、“打开化学键释放能量”等。

(三)隐蔽性

在科研活动中,学生的迷思概念(来源于生活,学习,文献,导师讲解,实验室组会,周围观察等)一般不会明显地显露出来,但是在解决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时却往往自动地去运用迷思概念。比如,刚开始做实验的同学往往以第一次的成功作为范本,如果实验现象等出现差异就认为失败,而指导教师却很难帮助学生发现此类问题。

(四)易变性

迷思概念在刚开始科研活动的同学中体现出明显的易变性,容易出现也容易被纠正。针对易变性,正是科研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科研理念,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起点。

(五)异质性

失败的实验往往预示着不一样的珍贵结果,“迷思概念”中也可能闪耀“创造性思维”的光芒。学生们做Sitp的目标明确,以实现目标为成功的标准,忽略了科研最根本意义在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反映出学生经验的褊狭或者思维的简化,创造性思维要跳出迷思概念的误区。例如,有人认为“电脑病毒可以通过电源线传播”,因此关机后必须拔下电源,这个迷思概念里面蕴含着高压线中传输弱电流信号的可能。由此看来,理解并判断迷思概念的不同意义和价值在科研活动中对创造性思维是有帮助的。

二、Sitp中“迷思概念”的发生机制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中的本科生主要是大二到大四的学生,基本上刚开始接触专业课或者是尚未学习部分专业课,到实验室这个陌生环境之后,很多事物都是新鲜的。这为“迷思概念”发生提供了丰富的土壤。究其原因,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高中阶段“迷思概念”的延续

很多研究表明,高中生最经常发生迷思概念的学习部分包括化学反应中化学平衡以及化学键的概念。例如,学生普遍存有与化学键相关的迷思概念:“分子是由独立的原子组成”、“只有两种化学键,即共价键和离子键,其他的都只是力,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键”、“极性共价键化合物中有带电物质”等。这些高中生经常发生的迷思概念因为缺少改正的契机,往往在大学生中也同样容易出现。

(二)实践中得到错误的示范

大学生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基础实验,教学目的是为了加深课堂知识的理解。基础实验主要是验证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这类实验成功率极高,涉及的知识面较窄。因此,“化学实验很简单”、“化学实验非常复杂”、“科学与技术是同样的”等迷思概念矛盾地存在于很多同学思考中。因为缺乏必要的设计性或者综合性实验训练,开始Sitp的大学生经常迷信于自己在实验室初期见到的各种操作等就是最标准的操作或实验手段,而且这类迷思概念还具有传播性,往往被当成正确的方法教给下一位同学。这些在实践中得到的错误示范因为不会造成大的问题,往往被老师忽略,形成根深蒂固的概念。

(三)文献和资料的误导

“文献中报道的都是正确的”,“我按文献做实验结果重复不出来,所以文献错了”这两个迷思概念非常普遍。学生阅读文献数量有限并且固执于文献的方法,迷信文献和迷信专家使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证实文献中已经证明过的结论,难以脱离理论教学的束缚。

(四)教学的误导

教师在指导学生时也会是一些“迷思概念”的起因。因为时机或者时间因素,教师通常把大量应该注意的事项或者问题在较短的时间内教授给学生,而学生由于基础知识等原因,不能够彻底或者完整地理解相关知识。一旦在其头脑中留下一些似是而非概念,往往转化为迷思概念。

(五)社会风气的误导

现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电视、报纸杂志等成为“迷思概念”产生和传播的重要途径。“读书无用”、“大学毕业就是失业”、“上学不如打工”等概念也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学生缺少对于科研的执著和热情,参与Sitp是为了学分或者奖励,从出发点上就是错误的。

“迷思概念”一经形成之后,往往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大学生头脑之中,并形成相对固定的信念。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会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如果“迷思概念”形成程序性知识,它在科学教学中将很难进行概念转变。针对以上几种可能导致“迷思概念”产生的原因,在计划实行过程中,学校和导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等进行相应的理念性或者概念性的转变,将学生认知结构中的“迷思概念”向科学概念甚至科学发展观概念转变,从“迷思概念”向“创造性思维”转变。

三、观念转变:从“迷思概念”到“创造性思维”

科学研究应该面对的是未知世界,是对未知的探索。创新性思维的缺失往往导致大学生创新行动的参与者不能得到必要的锻炼,经常属于实践性质的综合性实验,而这不是这个行动的初衷。那么,如何掌握并转变学生的“迷思概念”?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结合以前的研究,可以从几个层面进行尝试:

(一)学校教育层面:首先要破除“读书无用论”等迷思概念,进行以创造性思维为目的的教学改革

首先,强调智力和思维的重要性,而不是不停地加强基础知识传授。智力是以思维为核心,而知识不是思维,它们是两个概念。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其次,打破学生在思维方法上的形式逻辑依赖性。在科研中,过于重视形式逻辑往往导致只重视结论。但是科学的发现并不仅仅是靠推理创造出来,而需要发现问题、开拓思维、突破传统概念框架,运用联想和想象触发灵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最后,应该破除传统思维的束缚,加强科学史的教育。破除学生面对科研问题时不爱钻研、不善存疑、不会分析、不勤动脑筋等顽疾。

(二)实验室层面

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应该是最高的。即使“迷思概念”再顽固,遇到真知灼见时也应该能够被科学概念转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加强培养。首先是导师,应该以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作为课题的研究方向,通过访谈和安排学生撰写实验计划等发现学生在面对课题时可能有的“迷思概念”,并从“迷思概念”出发,引导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思维闪光点的进一步认识与深入思考,从而启发其“创造性思维”。其次是周围环境,大学生进入实验室后,进入了以导师和研究生为主的科研环境。细致认真的学生能够在无形中破除很多固有的“迷思概念”,改变对科研活动的看法,并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发展出新的能力。最后是组会或者学术会议,让大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接受新知识与新技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与吸收是快速掌握知识的法门。

(三)个人层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迷思概念”也是一种概念,如果学生带着问题走入实验室,那么一个个迷思概念将被自己转换为科学概念。首先,依赖大量资料和文献的阅读,通过分析比较,应该能够破除“文献都是正确的”这类迷思概念,能够以批判和发展的眼光分析和解读文献;第二,就是撰写研究计划,要求能够跳出文献的窠臼,发展出有创造性的新思想或者新实验。这个过程应该有导师的参与,指出不足与可能的方向。但是不应该越俎代庖,应该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习惯为主;第三,在于做报告,通过学生亲口讲出自己的思路与具体的实验思想,进一步改变其固有观念;最后,在于动手,想得再多也不如实践,在具体实验过程中,把先前的一切构想变成现实。

四、结语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开展与研究生科研活动完全不同,不能以撰写论文为目标,其重心应该在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面,不是把研究生教育提前到本科阶段,而是锻炼大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其关键在于破除大学生中固有的对于科研问题的“迷思概念”,正确地处理“迷思概念”和“创新性思维”之间的矛盾。通过大学生的科研实践活动,力争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雁冰,刁彭成.科学教育中“迷思概念”初探[J].全球教育展望,2006,35,(5):65-68.

[2]王秀荣,范林,魏锐.化学反应的阶段隐喻及迷思概念[J].化学教育,2012,(9):69-71.

[3]w.C.Galley.exothermicBondBreaking:apersistentmisconception[J].J.Chem.educ.,2004,81,(4):523.

[4]J.p.Birk,a.e.Lawson.thepersistenceoftheCandle-and-Cylindermisconception[J].J.Chem.educ.,1999,76,(7):914.

[5]m.whitfield,e.Vitz.DemonstratingVoidSpaceinSolids:aSimpleDemonstrationtoChallengeapowerfulmisconception[J].J.Chem.educ.,2006,83,(5):749.

[6]王亮功.以创造性思维为目的-面向21世纪的大学教改新方向[J].科技导报,1998,(4):3-6.

[7]陈静.高中化学“迷思概念”的转变[J].考试,2009,(33):180-182.

[8]刘瑞东.高中生化学平衡迷思概念的调查研究[J].化学教育,2006,(8):44-47.

创新发展概念篇6

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概念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在三年的实验研究中,从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这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本文就在进行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所要遵循的创造性教学的教学原则,可以采用的创造性教学的教学方法和要完成的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作一简要论述。

小学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是指教师结合所要教学的数学概念,遵循创造性教学原则,运用创造性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的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下面就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谈点儿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目标,是教学的根本。进行小学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首先要完成一般的教学目标,如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概念、牢固地掌握概念、正确地运用概念等一些有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目标,完成这些基本的教学目标是实现创造性教学的首要前提。在此基础上,还要完成以下几项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概念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而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是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发现是创造的一种重要形式。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也是一种发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开发学生创造力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措施。一个人的创造力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如果一个人不想去创造,即使他的智力水平再高,创造力再高,一切也都等于零;而如果他具有愿意为科学和人类进步献身的高尚品德,那就会给他的创造力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他就可能会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因此,在进行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对要学的新概念、新知识感兴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大胆进行联想和猜测,以培养学生的挑战性和冒险性;通过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优良品质等。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造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为创造提供要求,为创造提供成功的可能,为检验创造成功与否提供检验的标准,因此可以说实践是创造的基础和源泉。只有积极参与实践,才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新思想、新方法,才能把握创造的机会进行成功的创造,提高创造能力。同样,创造力的提高,会促使一个人把新的思想、新的见解落实到实际中去,在创造活动中养成实践的习惯,进一步提高创造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抓住一切机会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造力的目的。例如可以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去探究新的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新概念;可以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概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

以上各教学目标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创造性教学的基础,创造性教学的目标则是双基目标发展的结果。因此在概念的创造性教学中,除了要确定双基目标外,还要确定培养创造力的目标,做到在打基础中学创造,在学创造中巩固基础,提高创造力。

二、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进行概念的创造性教学首先必须要遵循基本的教学原则,如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结合的原则等,这是因为它们是指导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一般性原则。其次还要遵循以下几项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主体精神和主体作用,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使教、学的主体共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从知识水平、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心理特点的掌握和教学规律的运用来说,教师是教的主体;从教学是为了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思想品德的转化来说,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主动的感知、思维,单凭教师的灌输,学生的认识无法实现;如果只有学生主动的感知、思维,而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认识同样无法实现。因此在进行创造性教学时必须遵循主体性原则,因为它是实现创造性教学的的前提。实施主体性原则要注意:教师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活动量,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时间和空间;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自主精神,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使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得到发展。

2.探索性原则

探索性原则,就是教师要努力使教学活动富有探索性,为学生创设进行观察、探索、发现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联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取新知,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自觉进行探索新知的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学习中体验探索的乐趣。探索性原则是创造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根本目的决定的。这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活动以传授为主,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置学生于被动地位,只能形成对讲授传播的依赖性和被动性,无法经历探索发现的过程,没有求异思维、驰骋想象的机会,抹杀了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的潜在能力。而儿童本身存在着创造潜能,需要亲历大胆怀疑、多方设想、探索发现、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将创造潜能转化成现实的创造能力。实施探索性原则要注意: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讨论、发现;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要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联想和猜测,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

3.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就是在教学中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要结合实例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要组织有效的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性原则是创造性教学的目的所决定的。创造性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是与实践活动密不可分的,创造力在实践活动中得以表现,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只有积极参与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实施实践性原则要注意:在教学中要把所讲授的数学概念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的去理解和掌握概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观察、思考、质疑、想象、动手;特别要注意,凡是学生能自己想出来的、能讲出来的、能做出来的,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

4.激励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就是要帮助学生实现成功,让学生在学和做中能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愉悦,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以此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热情,使学生能不断地追求新知,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成功是一个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对小学生来讲,成功对他树立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实验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教学中经常激励学生并帮助他们经常体验成功,能使他们形成积极进取的心态,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坚定他们的创新意志,进而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这也是在进行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要遵循激励性原则的原因。实施激励性原则要注意:教师要积极寻找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发现其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要采取宽容态度,不要过多指责;要容忍学生幼稚的或不成熟的想法,尊重并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创造机会使学生能经常体验成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创造潜能。

以上各教学原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深刻理解这些教学原则的内在涵义,结合学生和教材的特点,互相配合,发挥这些原则的整体作用。三、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方法

(一)引入概念的教学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它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引入这个环节设计、组织的好,后面的教学活动就能顺利展开,学生就会对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继而顺利地形成概念。

1.引入概念的方法

(1)实例引入

实例引入是指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熟悉的事物及实例,从具体的感知引出概念。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使抽象的数学概念用学生所接触过的、恰当的实例进行引入。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由于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因此不能直接给出“分数”的定义,必须从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分数”的概念。教学时,可以通过列举大量的、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平均分配物品的实例,如平分一张纸、一个圆、一条线段、4个苹果、6面小旗等,来说明“单位1”和“平均分”,然后再用“单位1”和“平均分”引出“分数”这个概念。

(2)旧知引入

旧知引入是指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概念引出新概念。数学概念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许多新概念是建立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是旧概念的延伸和发展。利用学生已有概念引申、推导出新概念,可以强化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体系,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是系统的、完整的。利用这种方法引入,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讲小数乘以整数或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时,可以从整数乘法的意义引入;讲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时,可以从约数这个已有概念引入。

(3)计算引入

计算引入是指通过计算发现问题,通过计算引出概念。教材中有些概念既不便用实例引入,又与已有概念联系不大,就可以通过对运算的观察分析,发现其中蕴含的本质特征,揭示数量或形的本质属性,达到引出概念的目的。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可以先给出几个乘积是1的两个数相乘的算式,如“3/8×8/37/15×15/73×1/31/80×80”,让学生计算出结果,再观察、分析,从中发现规律,继而引出“倒数”定义。

(4)联想引入

联想引入是指依据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引入方法。由于数学知识间存在着类似、平行、递进、对比、从属、因果等关系,这就使学生的大脑能将两个看似互不相及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像展翅的雄鹰在知识的天空中翱翔。教学中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发多端的联想,会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自由联想的天地中获得最大发展。如在教学“百分数”时,上课伊始就给学生提出这节课要学习“百分数”,要求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联想,学生依据自己的直觉大胆想到“百分数与分数有关”、“百分数与百有关”、“百分数可能是一种特殊的分数”等,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新课。这样引入,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2.引入概念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引入概念不能局限于某一种方法,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适当的引入方法。引入概念,它的任务并非是单一的,所起的作用也不是唯一的,因此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引入方法往往是各种方法的协调运用。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既可以用“旧知引入”,即根据除法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引入;也可以用“计算引入”,即让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都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通过计算,发现分数的大小不变,从而达到引入的目的;又可利用“联想引入”,让学生对课题展开联想,引入新课;还可以先采用“联想引入”,再采用“旧知引入”。

(2)要适当的运用变式。变式就是变换概念的非本质属性,突出本质属性,从而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在进行概念的引入教学时,往往由于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的某些片面性,会使学生忽略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影响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在举例或使用教具时,要适当的运用变式。如使用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教具时,不能总是固定在一般位置上,而要采取变式的方法,变换教具的方位,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事物的各种性质,找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这样学生才能不受事物的非本质属性(方位不同)的影响,正确的理解和掌握概念。

(二)形成概念的教学

形成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概念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因此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就是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

1.形成概念的方法

(1)比较发现

比较发现是指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总结出本质属性或规律。这种方法是针对事物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探索,能提供对事物较为全面的认识,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发现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知识间的异同和关系,防止知识间的割裂与混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先给出一些自然数,让学生分别找出这些数的所有约数,在比较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然后根据约数的个数把这些数进行分类,①只有一个约数的,②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③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的,即约数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三类数的不同特点,总结出“质数”和“合数”的定义。

(2)类比发现

类比发现是指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都相同或相似,联想或猜想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继而得到新的结论。它是依据客观事物或对象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相似性,进行猜测得到结论的发现方法,它可以使学生明确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概念系统。教学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类比发现”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手段。

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根据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即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或除法中的被除数,比号相当于分数线或除号,后项相当于分母或除数,比值相当于分数值或商;再根据学习分数时学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大胆进行猜测,在“比”这部分知识中是不是也有一个比值不变的规律;最后通过验证,得到“比的基本性质”。

(3)归纳发现

归纳发现是指引导学生对大量的个别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总结,从特殊中归纳出一般的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或结论。归纳发现是一种不完全归纳,但它仍能从特殊事例中发现该类事物的一般规律,因此这种方法也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发现方法。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实例的直接观察,进行归纳推理,得出结论;也可以让学生对实际例子进行分析,归纳出结论。

例如在讲“乘法分配律”时,先让学生计算:

①(32+25)×432×4+25×4

②(64+12)×364×3+12×3

计算后很容易发现每组中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可以看出左边算式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算式是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虽然两个算式不同,但结果相同,然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

(4)操作发现

操作发现是指讲授新的知识前,教师要求学生制作或给学生提供学具,上课时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操作、实验,使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操作是一个眼、手、脑等多种器官协调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去发现概念,可以开发学生的右脑功能,使学生的左脑和右脑协调发展;利用操作发现还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能使学生经历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经过亲身实践,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掌握新知。

如讲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让学生那出课前准备好的不同的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直角等腰三角形等),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拼摆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然后找出原来三角形与所拼成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它们的关系和所拼成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5)尝试发现

尝试发现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尝试活动,使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发现,在尝试中成功。尝试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尤其是未知事物的一种方式。许多发明创造都是通过尝试而成功的。教学中让学生尝试着去进行发现,成功了可以使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概念;如果失败,则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使学生了解错误产生的根源,为下一步的尝试成功打下基础。

如教学“带分数乘法”时,出示“”,让学生进行尝试计算,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做出了以下几种解答:

然后让学生对几种方法进行评价,发现每种方法的优点及不足,最后总结出一般的带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形成概念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适当运用对比。对于容易混淆的新旧概念,要通过分析、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既要找到它们的内在联系,又要找到它们的根本区别。例如,在学习“反比例”的意义时,“正比例”的意义往往影响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也可能出现学生学习了“反比例”的意义后,而干扰学生对“正比例”的理解与掌握。这就需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对比,找出两个概念的相同点(它们都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以及它们的不同点(“正比例”是在比值一定的情况下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反比例”则是在积一定的情况下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就能清晰地建立“反比例”的概念,而不会与“正比例”产生混淆。

(2)要及时作出言语概括。数学中的有些概念是给予了科学的定义,而有些概念则不给定义,是通过描述或举例说明的方法给出的。在形成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所学概念准确、精炼、及时地概括出来,使其条理化,便于学生记忆。在进行言语概括时,注意要让学生动脑总结,教师不要包办代替;总结准确的要加以肯定,予以表扬,不准确的要及时纠正,予以鼓励。进行言语概括还要注意适时,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生丰富了感性认识后,顺水推舟地揭示概念,如过早地概括出概念,学生就会对概念死记硬背,使概念的掌握流于形式;过晚就起不到组织、整理概念的作用,达不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运用概念的教学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它们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两个阶段。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并且在概念运用过程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等,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运用概念的方法

(1)复述概念或根据概念填空。例如:

①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复述比的基本性质)

②把单位“1”()分成若干份,表示()的数,叫做分数。(填关键词语)

(2)运用概念进行判断。例如:

①判断正误:

a.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b.“32+X=69”是方程。

②选择:下面哪些方程,哪些不是方程?为什么?

4+3X=106+2X7-X>3

17-8=98X=018÷X=2

(3)运用概念进行推理。例如:

①填空:

a.如果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ab,那么a和b是()。

b.奇数+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②判断:

a.如果ab=7,那么a和b成反比例。

b.一个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2.运用概念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中主要是通过练习达到运用概念的目的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练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练习的目的要明确。在练习时必须明确每项练习的目的,使每项练习都突出重点,充分体现练习的意图,做到有的放矢,使练习真正有助于学生理解新学概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如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新学概念和形成基本技能,可以设计针对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定式的干扰,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以设计变式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分清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设计对比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扩展知识的应用范围,加深学生对新学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设计开放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沟通新学概念与其他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促进概念系统的形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设计综合性练习等。

(2)练习的层次要清楚。小学生认识事物不能一次完成,需要一个逐步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因此练习时要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加深练习的难度。如学过“商不变的规律”后,可以安排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a.90÷30=(90×)÷(30×2)15600÷1300=156÷

这一层是基本练习,它是刚学完新课之后的单项的、带有模仿性的练习,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

b.根据72÷9=8,说出下面各题的结果:

720÷90=7200÷900=72000÷9000=

这一层是发展练习,它是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概念和初步形成一定的技能之后的练习,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c.填空:

(1200×4)÷(400×)=3

(1200÷5)÷(400)=3

(1200)÷(400)=3

这一层是综合练习,它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深化概念,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实现由技能到能力的转化。

(3)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概念系统。数学是一门结构性很强的学科,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存在于一定的系统之中,并与其它有关概念有着区别与联系。因此在进行运用概念的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所获得的每一新概念及时地纳入相应的概念系统,这样新旧概念才能融会贯通,才能真正透彻地理解新概念,才能使相关联的概念形成概念系统。这样做也有利于学生所获得的概念的保持与运用,有利于学生概念系统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认知系统结构的形成。如在学过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后,可以通过练习,联系以前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这些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概括为“底面积×高”。这样就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巩固了这一类概念的系统知识。

创新发展概念篇7

关键词:创造性;生成探索模型;概念

中图分类号:B8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053-02

创造性认知活动的研究者认为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一个必备特征,其思维活动的结果是作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所以它们满足创造的两个标准:新颖性和效用性。按照创造性认知的观点:各种形式的创造性活动,从最普通的到最伟大的,都以这些创造性思维活动为基础。所以,要全面了解创造性活动,我们必须了解创造性认知活动。

在创造性活动中,虽然思维的灵活性很重要但它并不能决定整个创造性活动。因此在研究创造性认知活动中,研究现有的知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发生,怎样影响,有哪些知识会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发生就变得很重要。虽然创造性认知研究中假设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认知能力,但是这并不是说每个人在创造力上是不存在差异的。不过一些基于认知心理学实验的创造性认知研究,认为平常的和超常的创造力表现之间有认知功能的连续性。

创造性认知研究也承认,除了认知过程以外会存在很多其他的因素会影响一个人产生创造。这些因素包括:内部动机、环境情景、偶发事件、不同文化对于个体所赋予的不同的价值观等等。但是,创造性认知研究的基础是假设许多非认知因素是通过影响认知功能而产生重要作用的。

一、生成探索模型

早期的创造性认知研究方法的基本框架是基于创造的生成探索模型,它旨在生成一种广义描述的、启发式的模型。这个模型的核心是:把创造性思维描述为首先产生不同于一般的观念或问题解决方法,随后是对那些观念进行扩展性探索。生成探索模型假设,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生成和探索在认知活动过程中是交替进行的,根据具体的任务要求和限定条件来不断改善。

认知探索的过程包括在现有认知概念结构中寻求新颖的或者可以满足当前需要的特性,寻求现有结构中的启发式的暗示,寻求现有结构的潜在功能,从不同的视角或不同的情景对现有结构进行评估,为描述问题的可能答案而对结构进行解释,并寻求结构中表现出的各种实践的或者概念的局限性。创造性认知的特征体现在不同认知过程的组合方式及运用上。所以,通过考虑各种类型的生成和探索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在一个广泛的认知框架内研究创造性认知的各个不同方面。

生成探索模型对创造性认知中的认知过程和这些认知过程运作时的心智结构也做了区分。例如,芬克等人提出一种特殊的被称作前发明结构的心智结构,它在创造性探索和发现中起着重要作用。生成探索模型还假设:生成或探索阶段的任何阶段都可能产生对最终创造的约束性影响。这就使得这个模型可以在许多不同的情景和不同的限制条件下应用。因此,创造性认知的研究一个重点就在于什么时候应该考虑怎样的约束影响。

在研究创造性认知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避免使用单一的认知过程或特征来定义创造力。相反,我们把创造性思维看成涉及生成和探索过程的许多分支,涉及各种类型的前发明结构,创造性思维并非一定需要出现特殊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构。除了强调一般和特殊的创造性是通过一系列共同的过程连接起来的以外,这种特征描述的一个优点是,创造性思维和非创造性思维可以被看成一个连续体。生成过程、探索过程和前发明结构涉入的程度以及产生明显特征的程度只增加了一个创造性想法或产品出现的可能性。所以,在创造性和非创造性认知之间有相当大的重叠。

二、一些创造性认知的研究方法

创造性认知的研究中专家们研究较多的是创造性认知对于顿悟、酝酿等传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以及概念扩展、概念组合和创造性想象等问题。由于生成探索模型中把创造性思维描述成一个在生成和探索步骤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所以,我们在对待创造性思维的认知研究时,并不明确区分创造性思维过程。

1.顿悟

创造性认知研究中一个典型的研究就是斯库勒和梅尔彻的顿悟研究,斯库勒和梅尔彻设计了一系列巧妙的研究,来研究有意识的言语活动对于顿悟的影响。他们假设有意识的言辞表达抑制了某种导致顿悟的无意识过程,那么要求一些被试在思考的同时,进行言语表达应该会阻断顿悟的表现。实验观测的结果也确实如此。表明语言表达对于思维的影响不是普遍地使问题解决能力下降,而只是影响有意识言语表达时顿悟性问题的解决。

斯库勒和梅尔彻继而概括了其他一些发现,这些发现把各种个体差异——比如知觉重构能力、场依存与在顿悟问题上的表现联系起来,提供了启发性的证据。后来,其他有关顿悟的研究也已开始把基本认知加工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相联系。虽然,历史上顿悟的例子极为罕见,以致可以将这类现象放在经验科学所能涉及的范围,但是,已有的研究显示了引发和研究顿悟这一突出现象的创造性途径。

2.概念扩展

从根本上讲,人类认知的概念功能是一个创造性的现象。人类认知活动中的概念结构最常见的创造性应用就是扩展这些概念结构已形成新的概念。沃德等人称这种创造性认知活动为概念扩展。

关于创造的描述中:新的观念,即使是十分有创造性的那些新观念,通常都来自对熟悉概念的扩展。有时候正是这个由旧到新的变换产生了巨大的创造力;然而有时候熟悉的概念也阻碍创造性思维的发生。因为已有概念的特性会对新概念的形成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所以研究和概念扩展相关的种种认知过程是很重要的。

3.概念组合

许多日常例子表明,新组合出的概念即使是十分简单的组合也可被看做是创造性的。如果说概念组合可能会出现在所有创造性认知活动中,那么平凡的和非凡的创造力的差别可能就体现在概念组合的程度上。心理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已经通过实验的方法仔细考察了理解概念组合所包含的各个基本过程,从中得到一个明确结论,即单个概念的属性常常出现在那些组成成分都不明显的组合概念中。组合概念的新属性是新异性的来源,这就证实了概念组合可以促进创造的推测,也强调了实验室研究可以用来检验创造性认知功能。人们已经建立了许多的模型来解释人如何理解概念组合。

汉普顿属性继承模型提供将概念组合这种精细的认知加工概念化的方法。该模型指出,一个合成词的任何一个成分所必需的任何属性都将为该合成词所继承,而任意成分都不可能具有的属性则不会被该合成词继承。

维尔肯菲尔德也证实,概念组合能加深我们对创造的理解。她用马克曼和简特纳的结构校正模型来解释她的研究结果。相似的一对概念有相容的结构,使得理解者较易合并它们,其结果是它们在原有概念之外的属性中很少能突现出来。不相似的一对则很不容易联合,并引起超出原有概念的探索以解决其结构中的冲突。其他的一些研究也强调了在概念组合中概念的相似性是如何影响组合过程的。

最后,萨加德对概念组合在创造力中的作用做了一个以连贯性为基础的论述,这个模型使用了多重约束满足的概念:新概念的各个成分都对组合出的概念的解释造成约束。

4.创造性想象

想象在创造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而在创造性认知方面的一些研究已经验证了想象对于创造的重要性。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发展还未被特定目标或任务的知识干扰的前发明结构来培养。这说明除非必须确保使一个想法的形式有明显价值功能的方法外,不限制范围的功能解释也许可以让这个想法本身具有新的、潜在的功能。就创造性想象而言,当解释范畴被随机限定而不是自由选择时被试更可能发现一个创造性概念。运用意料之外的范畴显然鼓励了人们探索在前发明结构最初生成时没有得到考虑的其他可能性解释,由此促进创造性的发现。当然。对一个概念结构做解释时,某领域的专家通常要比新手更能发展出创造。所以,尽管在前发明结构生成时专业知识会阻碍创造性思维的生成,但在随后对这些结构进行进一步研究的时候,专业知识还是相当重要的。

同时,也有很多其他研究者研究了创造性认知过程的其他方面,这些研究表明,使用认知科学的一般方法来研究创造性思维是可能的。特别是,在实验室条件下,人们使用认知科学传统领域内已经研究过的过程和结构,也能做出真正有创新性的发现。这些研究还指明如何将认知科学的许多传统理论应用于创造力,而且,从这些更富创造性的情境中得到的发现,可以对基本认知过程提出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FinkR.a..Creativerealism.inS.m.smith,t.B.ward&R.a.Fink(eds.).thecreativecognitionapproach.Cambridge[m].ma:mitpress,1997.

[2]wardt.B.,FinkR.a.&SmithS.m.Creativityandthemind:Discoverthegeniuswithin[m].newYork:plenum,1995.

[3]Finke,R.a.,ward,t.B.,&SmithS.m.Creativecognition:theory,research,andapplications[m].Cambridge,ma:mitpress,1992.

[4]wardt.B.Structuredimagination:theroleofconceptualstruct-

ureinexemplargeneration[m].Cognitivepsychology,1994.

创新发展概念篇8

关键词工业设计文化产品概念设计综合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注重“通过融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概念设计教学现状

1.1概念设计课程特点

《概念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设计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技能和已有知识经验等在创新主体身上的综合表现”。本课程一般开设在本科三年级,此阶段学生的特征是已对前期基础理论知识进行了系统学习,但缺乏有机综合各项单一能力进行设计创新的实践训练和经验总结。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研究工作也就主要以设计课}项目教学的方式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而开展。

2综合创新能力培养导向的文化产品概念设计教学研究

2.1概念设计课程教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通过对课程教学现状的梳理,围绕“综合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目标,课程教学形成以下基本思路:采用“以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为本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文化产品概念设计项目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学生以团队形式参与,按照概念设计教学流程来开展。

2.2研究过程

在课程教学前期的准备阶段,为了让学生形成对本课程的整体概念,可以通过绪论课让学生宏观把握概念设计的含义、特征、意义、构思方向和关注热点等知识点。此阶段授课可结合图文并茂的案例教学,通过具有前瞻性且符合未来生活趋势的概念设计案例为学生展示概念设计的魅力和重要价值,并让学生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组织形式、产品概念设计阶段任务及能力培养导向、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做好参与概念设计的准备。

随后,课程教学进入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实质设计期,学生作为主体实际参与概念设计全流程,教师则通过组织和引导,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流程以学生团队分组开始,要求学生围绕特定地域文化人群展开生活形态的调研。目的是通过生活形态研究来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和问题点,进而开展文化概念设计。此阶段的教学,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能力:一是观察能力,学会认真观察是开展概念设计的第一步,通过课堂和课后的训练,引导学生形成观察习惯,并以观察特定地域文化人群的生活形态作为训练重点;二是调研分析能力,明确“收集信息要博,选择信息要精”这一调研分析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设计调研记录技巧,如剪贴簿、记事本、建立信息库等来实现对信息、图片和物品的收集。重视分析过程的讲解,向学生介绍概念设计“透过现象看本质、面向未来看趋势、对比分析看特点”的调研分析特征,并通过形象直观的案例明确调研分析的方法和有效途径。通过对用户的研究,从用户的生活、文化、居住环境等特征角度来琢磨产品的文化属性,使产品能更多地体现出用户的精神文化和情感需求,以获得用户的认同,进而确定产品的概念模型。需要注意的是,“概念模型设计需要设计师大量阅读与研究设计所关联的文化内容、现实状态、市场环境、民俗特征、造物文化等,并由此提取出可设计与延伸的文化因素,进而提出与市场具有相溶性的设计模型,即设计创意构想”。提出概念模型后,教学进入了方案构思阶段。此时需要提醒学生的是:此阶段的方案构思一定是建立在前期用户研究的结果之上。教师应该结合问题的实际,引导学生理性分析;课堂上构建案例式和互动式为主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接近实际的设计情境和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课后多多拓宽交流渠道,形成热烈的设计研讨氛围;同时要加强概念发散的方法指导,从案例模仿开始,逐步让学生形成概念充分发散的系统方法。

最后,课程进入设计视觉化阶段,教学将围绕概念细化、效果图表达等环节开展。学生可选择自己擅长表现手法开展设计,这有助于调动学生实现设计的积极性,促进团队合作的优势互补,激发学生围绕设计中关于材料、结构、造型等问题积极思考对策。设计完成后组织学生对各组设计方案展开设计评价,以此来衡量各组设计的最终效果。

3结论

通过教学研究,清晰地理顺了综合创新能力培养导向的概念设计教学的目标、思路、教学过程和方法。以文化产品设计开发为课题研究内容,探索了新的概念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为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地域文化传承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孙诚.现代包装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包装工程,2003(04).

创新发展概念篇9

关键词:概念书;书籍形态;现代书籍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206-01

一、概念书设计与传统书籍设计的界定

概念书被定义为这样的一种书籍:形态上与众不同、内涵、材料令人眼前一亮,具有独创性的书籍。概念书设计应该建立在对书籍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但也应该是跳脱出一般的思维方式,从对内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来进行反映本质属性的设计。

传统书籍形态的不断发展变化,从卷轴装、旋风装到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整个中国传统书籍形态的发展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传统概念里的书籍设计更多注重的是书籍的封面,往往忽略了书籍设计的整体效果。而概念书在注重书籍封面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大胆的设想,不再是简单的封面设计而更多的是对形态的创新。

概念书设计是在吸取了中国传统书籍的内在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对传统书籍形态进行的思考,传统书籍对概念书设计起着引导启示的作用。概念书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反映书籍内在的本质,这一点和传统书籍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致的。

二、概念书设计与现代书装设计的比较

现代书装相对于传统书籍设计已经有了全新的设计理念,现代书籍设计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外部包装,而是以书籍形态为载体的设计。现代书籍更注重的是整体设计。概念书的设计充分发挥了现代书籍整体设计的理念,是一个从内在到外在的视觉设计,是从平面设计到立体构成的完美结合,而且设计者应该充分考虑市场的实际情况,把书籍看成一个360度全方位的销售整体。

现代书籍整体设计强调的是书籍选题、封面、版式以及材料和制作工艺的整体设计,概念书是在书籍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对书籍形态进行的一种探索。概念书是一个“活动的整体”,根据书籍内容的不同可以利用纸张甚至是纸张以外的材料来对书籍的形态进行设计。

现代书籍装帧不再是单纯的书籍设计与制作,更不是仅仅局限于书籍封面的设计,而应该是一种从书籍的内在发展到外部设计的行为。可见概念书是对书籍形态、版面以及材料工艺等进行的全方位的思考,在形态上具有独创性的书籍。

三、概念书设计与书籍形态

(一)概念书设计的内涵

概念书的设计理念,是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对事物的本质有了一定的概括之后进行的设计,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他并不是脱离时代、脱离现代设计而存在的,而是在现代书籍形态设计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概念书不单是封面的设计,而应该充分考虑书籍构成、材料、制作工艺、展示方式直至如何销售等一条完整的系统工程。概念书设计是在书籍整体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要考虑书籍的实用功能。概念书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全面的书籍审美需要,是设计师创造力的展现,它的出现是在总结传统书籍的发展历程上,结合现代书籍设计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设计理念,也是对未来书籍发展提出的一种具有引导意义的设计理念。

(二)概念书设计与书籍形态设计的关系

概念书是一种创新的书籍形态设计。正如杉蒲康平说的:“书籍,不仅仅是容纳文字、承载信息的工具,更应该是一件极具吸引力的物品。”书籍形态的变化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每一个时代背景都会有与之相呼应的书籍形态。

伴随着文化、技术、商业等多重因素的持续发展,书籍形态的革命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书籍形态设计已经从单方面的信息传递转向多层面的整体设计。突破“铅字文化”的书籍形态设计成为众多设计者思考的课题,在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也追求书籍五感的发展,视觉、图像、触觉的多形态,多媒体技术的使用都成为新的书籍形态。

创新发展概念篇10

这3辆首次在中国露面的新款概念车分别是:多功能的交叉车型别克“朗迪”概念车,带有未来色彩、体现“艺术与科学”品牌理念的凯迪莱克“依沃克”概念车,以及具有多种驱动系统的环保概念车――雪佛兰“三雅”概念车。3辆展车强势出击,令通用汽车“体验领先”展台熠熠生辉,名至实归。

在车展前夕概念车媒介展示会上,通用汽车中国公司总裁善能表示,这几款概念车充分体现了通用汽车公司的坚定承诺,即将最先进的技术带到中国。他说:“中国的观众将在通用汽车展台上看到、体验到的创新理念,正是通用汽车保持全球领先地位的制胜因素。”

善能表示:“我们始终坚信,在汽车设计和工程领域的不懈追求将会使我们全世界的用户受益,包括中国的用户。”

早在1939年,通用汽车就推出了全世界第一辆概念车――别克“Y-Job”。该款概念车在造型和机械构造方面展示的特点在整个40年代通用汽车的产品中得到了体现,尤其是别克和凯迪莱克这2个品牌。

此后,通用汽车公司的设计人员设计的概念车通过在个人交通工具领域的推陈出新,为整个汽车工业的技术探索和创新提供了启迪。

今天,通用汽车公司大多数新产品开发项目仅需18~24个月,是5年前所需时间的一半都不到。通用汽车的产品开发强调创新,不断地推出融入高新技术、创造安全舒适的驾驶体验的新款轿车、卡车和交叉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