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2:01

社区养老意义篇1

关键词:社区照顾模式;农村养老;介入

中图分类号:F323.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122-01

社区照顾是指整合全部的社会资源,运用正规照顾和非正规照顾网络,为需要照顾人士在家庭或者社区中提供全面照顾,促成其过正常人的生活。社会对社区照顾的现实需要,居民对社会服务现实需求的增长(一是养老需求的增长,一是居民对社会服务更加全面和周到的需求)也极大地推动了社区照顾的发展。养老需求的增长是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后果。社会中老年人相对和绝对数量的增加必然带来养老需求的增长。在中国庞大的老年人群中,农村老人占70%,而作为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的中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农村养老对社区照顾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社区照顾介入农村养老十分必要。

一、社区照顾模式介入农村养老的意义

1.从社区照顾的概念看农村养老,它包括四方面的主要内容:(1)行动照顾,即照顾老年人的起居饮食、帮助老年人打扫居所、代为购物等。(2)物质支援,提供以物家具和现金、提供食物帮助。(3)心里支持,包括问候、安慰、辅导等。(4)整体关怀,留意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发动周围资源以支援老年人。这四个方面基本上涵盖了老人所有的养老需要。在农村,养老院模式类似于传统的院舍照顾模式,居住在养老院中的老人因为基本是孤寡老人,无儿无女,所以既需要行动照顾和物质支援,同时因为缺乏感情慰藉,也需要有人开导和进行心理咨询。

2.从社区照顾的基本假设来看农村养老,社区照顾的基本假设是社区照顾在某些方面优于院舍照顾:(1)社区环境优于院舍环境。(2)社区照顾可以有效利用非正式资源。因为把老人放在社区这个环境去照顾,除了优美的社区自然环境优于简单的院舍照顾环境,社区环境中老人原来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资源也更有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在农村,孤寡老人可以结伴听戏或者早晚散步,还可以走亲访友打发时间避免孤独。

3.从社区照顾的分类看农村养老,社区照顾分为“社区内照顾”(careinthecommunity)和“由社区照顾”(carebythecommunity)[1]。前者强调有照顾需要的人士在社区内设的小型服务机构或住所中,接受专业工作人员的照顾。而后者则认为,有需要照顾的人士的一部分照顾任务可以有家庭、朋友、邻居及志愿者为其提供。在农村中,设立小型服务机构并不困难,即在原来农村养老的基础之上配备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帮助解决农村养老过程中产生的理论问题。农村中运用社区照顾的工作方法,充分发动和利用老人的家庭、朋友、邻居及志愿者,充分利用非正式资源,社区照顾的介入,也会使得农村的资源得到更好的整合和利用。

4.从社区照顾的目标看农村养老,社区照顾的终极目标是努力促成需要照顾人士留在社区内,尽可能保障其过正常人的生活,农村原有的院舍养老,长时间使得老人与外界隔绝关系,不利于养老和身心健康发展,还会产生很多不还的负面效果。社区照顾介入农村养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符合新农村建设的。社区照顾的过程目标是建立关怀社区(caringcommunity)(即弘扬人文精神,创造相互尊重、相互关怀的社区生活)的过程。在介入农村养老的过程中,帮助提升农村人的思想素质和养老水平,为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打好大众基础,也是在践行社区照顾的这一目标。

二、社区照顾介入农村养老的具体策略

1.确定明白农村中孤寡老人的居住地,有的老人家里的条件比养老院条件好,那就适合居家养老,但是平常对养老院的集体工作可以一起参加。利用同类型服务对象的互助组织的服务系统,农村中条件比较好的老人可以经常去养老院帮助疏导孤寡老人,也可以与他们一起娱乐,分享自己的快乐。让农村中的孤寡老人感受到友谊的温馨。另外,一些孤寡老人原来的居住地有他们美好的回忆和邻里关系,适当了解有助于日后对老年人进行针对性的个案工作和心理安慰、心理辅导。

2.养老院应该进一步引导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以免老年人觉得更加孤单,感到他们是与世隔绝,甚至是被社会抛弃了。

3.社区危机处理的自助组织服务系统,由于老年人自身的特殊情况,会有很多突发事件。在农村中,基本上老年人原来都是以务农为生,没有多少人有不同的专业的技能。但是,政府可以通过对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开展健康讲座(这个可以由学医的大专院校的学生开展)。准备好基本的应急设施和系统资源即可。

4.农村中配备社会工作者对老年人的生活活动进行必要的辅导,加强组织团体性的老年精神文化活动,是老年人在活动中获得集体感和归属感,现在随着社会问题凸显,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社会在号召大学生到西部去,回乡建设。这时,国家和集体可以合力出资雇佣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去农村养老院工作,因为农村的孤寡老人也不是很多,并且一个镇上的孤寡老人集中在一个养老院中,这样的条件应该能负担的起社工的工资。社会工作者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扮演好治疗者、辅导者、倡议者、顾问的角色。利用我们学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孤寡老人的不同需要和心理需求。

在社区照顾介入农村养老的过程中,还应该根据中国农村的不同情况和不同条件因地制宜。首先是对村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弘扬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号召大家共同关爱老年人。这样会避免农村中出现的虐待老人和疏于照顾老人的情况发生。其次是在现有的农村养老院的院舍照顾的基础之上,提高养老院的饮食和居住条件。此外,还应在专业社工的组织下运用专业的小组工作只是带领老年人进行不同小组的各种活动,帮助存在不同问题的老年人解决问题,充实他们的日常生活。再次就是社会上应该向家庭养老和院舍养老提供人文关怀,让他们得到社会归属感。包括邻里之间,志愿者,亲人都不应该遗忘老人。应时常探望老人,并与老人聊天。

参考文献:

[1]徐永祥主编:《社区工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2]夏建中主编:《社区工作》,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2版.

[3]凯瑟琳・麦金尼斯―迪特里克著,隋玉杰译:《老年社会工作: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评估与干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

社区养老意义篇2

关键词:农村牧区养老方式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

一、内蒙古农村牧区人口老龄化现状

2007年,内蒙古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达到7.12%,由此,内蒙古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3年年底,全区总人口2481.71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437.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7.6%,高于全国平均值(14.3%)3.3个百分点;80岁以上的高龄80.7万人,占老年人的21%。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给内蒙古的养老保障带来严重压力,养老问题日趋严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内蒙古农村牧区劳动力开始大量流入城市,农村牧区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内蒙古老龄化过程中出现了老龄人口城乡倒置的现象,即农村牧区的老龄化程度和速度比城镇更快。尤其是2000年以来,内蒙古农村牧区开始实行“一退两还”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失去土地和牧业的农牧民开始到城里寻找新的生活来源,大量的青壮年涌向周边乡镇的城市,导致了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务工人员迅速增加。2001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内蒙古实行农村牧区中小学撤点并校,部分学生家长为了下一代的上学问题不得不选择进城,边陪读边打工,直接导致农村牧区家庭出现大批“空巢”、留守老人。内蒙古农村牧区出现了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现象,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二、养老方式的分类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社会保险养老三种模式是基本的养老保障方式,而社区养老模式则是一种新的尝试,以上四者共同构成了农村养老体系。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以血缘为纽带,由家庭或者家庭成员为老年人提供养老的一种养老方式,包括经济支持、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家庭养老作为中国最传统的养老方式,未来仍将是老年人主要的养老方式。但是家庭养老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子女的负担会比较重,尤其是对日渐增多的“四二一家庭”而言,经济负担会更为沉重。

自我养老,严格意义上而言也属于家庭养老的一种,是指老年人以家庭为核心,自己给自己养老提供经济来源的一种养老方式。自我养老的力量主要来自于老年人自身,对老年人自身的要求较高,经济方面和生活自理方面对老年人而言也是很困难的,所以这种方式最适合身体和经济条件较好的老人。

社会养老一般用的是集中居住的方式,可以分成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是指在由政府主导、社会提供的养老机构中养老的一种方式,包括政府负担的敬老院以及市场化运作的老年公寓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机构养老是未来老年人养老发展的主要趋势,但是机构养老的费用与服务水平呈正比,要想获得较好的养老服务,需支付的费用较高。社区居家养老是指以社区为依托,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要,为其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的养老服务。这种方式的特点在于:让老年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社区养老弥补了家庭养老的不足,是政府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三、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样本数据与变量选取

1.样本数据

为了研究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课题组以内蒙古农村牧区以45-90岁的中老年人为调研对象,收到有效调研问卷200份,调研地区涉及呼和浩特、包头、乌海、巴彦淖尔、赤峰、通辽等地的农村及牧区。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

2.变量选取

(1)解释变量

课题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解释变量大体分为四类:个体特征(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身体状况、文化程度)、家庭状况(收入来源、家庭月收入、家庭构成)、养老风险意识(养儿防老观念、未来养老态度、养老现状是否满意)和养老观念(是否愿意同子女居住、谁提供养老资金),选定参照组,目的是在有控制的条件下,检验各种解释变量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

(2)被解释变量

我们以养老方式的选择为被解释变量,考察内蒙古农村牧区被调研人群是基于哪些关键因素做出养老方式的选择。被解释变量将养老方式分为三种形式: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其中自我养老也是广义的家庭养老,所以课题组以广义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为被解释变量,建立了第一个回归模型(广义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被解释变量为“1”时,表示选择“广义家庭养老”;被解释变量为“2”时,表示选择“社会养老”。在此次调研中,农村牧区被调研人群选择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的人数占到了80%以上。为了进一步考察养老方式的影响因素,课题组建立了第二个回归模型(家庭养老/自我养老)。被解释变量为“1”时,代表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被解释变量为“2”时,表示意愿养老方式为“自我养老”。

(二)影响农村牧区居民选择养老方式的因素分析

1.模型一(广义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的结果分析

社区养老意义篇3

关键词:城镇养老需求Logistic分析

中图分类号:F8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094-03

21世纪,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龄人口总数的20%,并正以年均约3%的速度增长。可以说,今后一百年对中国来说都将是一个老人的世纪。老年抚养比例越来越高,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广,老龄问题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

一、保定市老龄人口结构

从年龄结构和城乡分布情况看,保定市老龄人口结构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老年人口比例高。全市人口约1155.28万,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为155.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42%。其中男性76.63万人,女性78.47万人。高于全国老龄人口12.5%的平均水平,老龄化趋势十分明显。二是农村老年人比重大。市区60周岁老年人有14.51万人,占市区人口的13.65%,占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9.35%;农村60周岁以上老年人有140.59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13.4%,占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90.65%。三是低龄老人数量多。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中,60~69周岁老年人口为80.66万,70~79周岁老年人口为49.22万,80~89周岁老年人口为21.4万,90~99周岁老年人口为3.76人,10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268人。其中60~79岁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83.74%。

按照全国老年人口3.25%的递增速度(国家公布的平均数据)和保定市总人口7.8‰的自然增长率(从市计生委得到的数据)测算,保定市老年人口比例将持续提高,到2015年,预计全市老年人口将达到187.91万,占总人口的15.52%。

二、保定市老年人需求的层次分析

1.生理需求。这是一切需求中最基本、最优先的,包括对食物、水、空气、衣服、排泄及性的需求等。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又有其特殊之处:在食物方面,更注重保健;对饮水和空气更讲求洁净、清新;服装方面,要宽松、轻便、保暖、透气;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老年人更需要方便、安全、无障碍的卫生间;老年人对性的需求也依然是一种本能。

2.安全需求。通过对保定城镇老年人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调查情况来看,仅有25.18%的老人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良好,余下的74.72%的老年人认为自己健康处于一般或较差的状态。尤其是80岁以上老人,有24.2%的老人评定自己身体较差。因此这些老人一旦生病,对医疗护理和照顾的需求最为强烈。

3.归属需求。人有群居的社会性,渴望与人交流,得到真挚的感情及他人的认可,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亲情,参加各种社会团体活动等。老年人的这方面需求表现为:(1)非常需要家庭的温暖,子女的孝顺,享受天伦之乐;(2)需要参与社会活动,与邻里朋友交流,害怕孤寂;(3)爱情需求,特别是丧偶老人,希望能有一个相濡以沫共度晚年的伴儿。

4.尊重需求。人总想有稳定牢固、强于他人的社会地位,需要自尊和他人的尊重。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可能会情绪绪低落,如果得不到尊重,就会产生悲观情绪,甚至不愿出门,长期下去,则会抑郁和低沉,容易引发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自信心也随之丧失,心理会变得比较敏感和脆弱。因此,必须从态度上和行为上都要对老人尊敬和认可,听取老人意见,尊重老人的意愿。

5.自我实现的需求。老年人的价值追求主要体现在社会交往上面,希望能够继续参与社会的发展。自我实现来自于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希望发挥自己的余力和潜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能够继续工作,用经济价值的方式体现;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和社会事务,在老年群体中或社区工作中担当一定的职务,用社会价值的方式体现。同时老人自我实现的需求也是提升生活质量的体现,尤其是心理上的充实感和满足感。

三、保定市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的Logistic回归分析

1.样本分析。二分类Logistic回归属于概率型非线性回归模型,它是研究二分类观察结果与影响因素间关系的一种多变量分析方法,可以筛选出对因变量诊断有意义的自变量。

假设Yi为因变量,表示对养老型社区养老的态度,值为1时,表示愿意,值为0时,表示不愿意。p1表示愿意的概率(y=1),p0表示不愿意的概率(y=0),p0+p1=1。各项目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通过拟合以下模型估计出来:ln(p1/p0)=β0+β1X1+

β2X2+……+βnXn

其中,ln(p1/p0)是对数发生比或对数相对风险比;X1,X2……Xn为自变量;β0为常数项,β1,……,βn为各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

用来解析影响老年人的养老意愿、需求的自变量如下所示:(1)定类变量:性别、年龄、子女数、与子女同住;(2)定序变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经济来源、自理能力、患慢性病。

其度量和处理(见表1)。各个自变量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4,不存在着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2.分析结果。利用SpSS软件的LogisticRegression进行回归分析,来估计所选自变量的每一类取值相对于参照组的优势比(oR,oddsRatio)。oR等于风险系数(B)的自然指数[exp(B)],它表示在控制其他自变量的情况下,自变量每变化一个单位,结果出现概率与不出现概率的比值是变化前的相应比值的倍数,即优势比。

模型因变量为是否赞成养老型社区养老。模型1只包括是否愿意去养老型社区养老因变量和个人基本情况变量,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嵌入家庭、社会支持特征变量,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嵌入健康特征变量。这种设计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出在控制不同干扰因素下,社区养老的选择意愿是如何被消弱或强化的。下页表2为影响保定市老年人去养老型社区养老需求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结果分析:(1)男性老年人比女性老年人更愿意去养老型社区养老,在模型1中,优势比=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控制了其他变量以后,这种差异的统计学意义消失;无论是高龄老年人还是低龄老年人都倾向于社区养老,年龄组之间选择养老方式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差异。(2)文化程度是模型中影响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无论是在哪一个模型中,文化程度的差异对老年人养老态度的影响都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模型3中,大专及以上愿意去养老型社区养老的是无文化者的11.264倍,中学文化愿意去养老型社区养老的是无文化者的3.394倍,小学文化愿意去养老型社区养老的是无文化者的1.172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比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相对来说会更倾向于选择养老型社区养老。(3)在模型2中,子女数作为影响养老方式的因素显示只有一个子女的老年人是所有组别中最不可能选择养老型社区养老的群体,而有一个以上子女的态度没有太大区别。但是在控制了健康变量以后,这一变量也变得不再显著。(4)慢性病也是所有自变量中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患一种慢性病或患慢性病数量较多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养老型社区养老(在模型3中,患一种以上慢性病愿意去养老型社区养老的是无慢性病者的6.092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因此本次调查中,保定市大部分老年人都选择了愿意去养老型社区养老,而不愿意选择福利院、敬老院、托老所等机构养老。

四、结论

社区养老模式将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进行有机结合,既满足老人居家的愿望,又接受社会化服务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是解决城市老年人养老的一条适宜的经济方式。它既立足于中国国情,又顺应了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社区养老经济上供养是社会化的,生活照顾是在“家”中享受社区提供服务,家庭成员多是提供精神上的慰藉。社区养老从本质上说,从来源上讲,应该是属于社会养老的范畴,它反映了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趋势。

在河北省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与家庭结构小型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社区养老模式既能够满足老年人在家庭中养老的需要,又能够减少家庭成员因为需要照料老人而在经济上、精神上产生的压力与负担,能够结合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是养老模式的重要补充和发展方向。同时,在就业方面,社区养老也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社区养老模式是一种比较符合国情以及传统文化的城市养老模式,对解决实现家庭的和睦,社会经济发展,社区的和谐起到重要作用,在河北省城镇开发建设养老型社区是有发展前景的,能够为解决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中众多老年人群体的养老问题提供一种可以借鉴参考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晓文.中国社区养老保障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经济,2008,(2):82-98.

[2]范明林,张钟汝.老年社会工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83-89.

[3]李士梅.中国养老模式的多元化发展[J].人口学刊,2007,(5):23.

社区养老意义篇4

“老人”和“养老”已然成为世界性的话题。最新数据显示,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7.7亿,超过世界人口总数的10%,65岁以上老年人口平均每月增长87人左右,其中超过80岁的高龄人口是增长最为迅速的群组。人口老龄化和人口高龄化的迅速发展,引起了联合国及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关注。可以说,21世纪的社会老龄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任何社会都是一项重大的挑战。作为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已经进入并将长期处于人口老龄化社会。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将在不久的将来进入劳动力短缺时代;同时,面对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老年群体,我国养老服务又极为薄弱,家庭养老负担日益加重,相关社会问题凸现。

前些时候,我随泰康人寿保险公司考察团参访美国华盛顿地区的爱瑞克森和凤凰城的太阳城养老社区,感触颇深。以前我虽曾与不少国外的老年朋友交流过如何养老的问题,也曾去过国外不少像联合公寓或高级养老院之类的地方,不过考察如此成规模、成体系的养老社区,尚属首次。虽说因受时间的限制,我们只能走马观花地看看,但当看到美国老人快乐、幸福地居住在相当舒适、便捷的养老社区时,我对这个世界性的话题有了更新的认识和思考。

“老”构成自然生命的完整意义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一个千古的命题,并且见仁见智。我认为生命意义可以从自然和社会这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诠释。众所周知的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名言是这样解释社会生命意义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而从自然生命的角度来说,我认为生命意义是指:生老病死构成人类自身的新陈代谢与健康发展。也就是说,没有死亡,就没有新生;没有老人,就没有婴儿。从童年到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正是老人构成了自然生命中生命的完整意义。我相信,当我们看到老年人在生态环保、社会和谐的环境中里健康长寿,当我们能看到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的幸福照时,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

尊重生命必须尊重生命的全过程。生命的每一个过程都是美好的:婴儿的童趣、少年的狂野、中年的潇洒、老年的神闲,这是一个完整生命的构图。既然生命是由一个个过程所组成的,那么,尊重生命就要尊重生命的全过程,而由于“老人”对社会曾经做出贡献和在晚年时由于“心有余而力不足”而透出的那份“无奈”,他们有千万个理由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应当说,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正在这个阶段才更能体现出来:全社会对老人的珍重就是对文明的膜拜;年轻人对老人的善待,就是对自己的钟爱。

“钱”不是养老问题的全部

对老人最大的善待是能让他们能够享受快乐感、具备安全感、消除孤独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我们早就看到这样的一个现实,即人的寿命越来越长,由此可能带来因为超长存活而产生财务资源匮乏的问题,就像小品“不差钱”中赵本山和小沈阳所调侃的那样:“人还活着,但钱没了。”不过我认为,钱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是养老问题的全部。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实例:许多老人并不缺钱,但他们活得并不快乐,因为他们感觉孤独、感觉被“边缘化”了,对许多事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老人的生活质量。因此说,养老不是简单的一个现金问题、财务资源问题。

在华盛顿爱瑞克斯养老社区访问时,一位80多岁的老人告诉我,他是5年前搬到这个养老社区来的,而他现在的身体状况比5年前还好。问其原因,他说营养、体能训练当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就是感觉快乐,在这里,能够经常与人交流,参与包括在老年大学学习,进行书画、工艺等各种活动等。在太阳城养老社区,我们见到一位带着船型小帽、穿着艳丽、谈吐风趣、慈祥可爱的百岁高龄妇女。尽管她脸部的皱纹透露出岁月的沧桑,但她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自然流泻出来的快乐无不让所有在场的人都感到惊讶:老,原来可以如此诠释;老,原来也可以如此美好!

养老产业完全可以惠需方、利供方

养老产业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它是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新兴产业,从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及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所有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到老年福利服务、医疗保健服务、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体育等等,养老产业日益被发达国家或老龄化形势较为严峻的国家或地区所重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老年人收入水平的提高,加上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以及老年人观念的转变,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前景将越来越广阔,是一项名副其实的阳光产业。

养老产业应当是一个惠需方、利供方的产业。由自然规律所决定,老人不可避免地会在体能、机能等方面逐渐衰退,并且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但如上所述,如果老人能够享受快乐感、具备安全感、消除孤独感,衰老的速度和形式会出现很大的差异。我的父亲已届耄耋之年,在与他相处的过程中,我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而养老社区则比独居养老、家庭养老更好地具备了让老人享受生活的这些要素。在华盛顿养老社区,当我正在与一对老年夫妇攀谈时,社区创始人约翰恰好走过来。夫妇俩对他竖起大拇指,感谢约翰为他们提供了如此好的居住、生活条件。当看到满脸绽放灿烂笑容的约翰陶醉在人们对他的赞美中时,我在想,爱瑞克森养老社区不是慈善机构,不是救济场所,居住者需要缴纳不菲的入住费和月租费,但老人们对“约翰们”由衷的感激表明,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龄人口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如果做得好,养老产业无疑可以是一个惠需方、利供方的庞大产业。老人们快乐幸福了,不仅会使其疾病减少(爱瑞克森养老社区的数据表明,在此居住的老人平均住院天数、疾病发病率等许多指标均比没有住在养老社区的老人好得多),而且能够大大减轻子女的身心负担,由此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这就是市场机制的功能。正如亚当・斯密在200多年前所说,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增进了整体的社会福利。

养老问题的商业对策

中国的养老之路应当怎样走?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医疗技术手段的提高,加上巨大的人口基数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等因素的交织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未富先老”的中国比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养老问题都更加严峻,庞大的老龄人口将成为决定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各种重要因素中的重中之重。中国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0.8811亿,占总人口的6.96%,已基本进入老龄化社会。另据2010年2月19日全国老龄办主任会议公布的资料,2009年,全国总人口数为13.3712亿。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80岁以上高龄人口已达1806万,占总人口的1.35%,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如此规模的老人群体,无疑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庞大需求。

但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养老问题很不乐观。仅以上海为例,我看到一份材料说:在这个中国最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城市,有近50%的老人独居一处,有近80%的老人很少或不走亲访友。不是不愿之,实为无奈之。虽然包括北京、上海在内的许多城市已经有了一些养老机构,但总体来看,它们在环境、设施、服务等方面离老人的要求都有较大距离,因此实施效果很不理想。而一些居家养老社区对老人服务的照顾和帮助则是在政府的倡导和政策引导下,由某些机构和组织来实施的,这种既非自发也非营利的“帮助与照顾”性质,很难让其有持续下去的财力和动力。毋庸讳言,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能有一定的影响。我在北大有一次做有关养老问题的演讲时问学生,他们的爷爷奶奶有没有不是在自己的父母家养老的,然后请现场的一百多位学生举手,只有一、两个人举了手;我又问他们,有多少人愿意自己的父母或者是自己老了以后,住到养老院去?举手的人仍然寥寥无几。21世纪北大的学生尚且如此,更何况中国的农民呢?而且,即便父母很开通,想要去养老院,子女都不一定同意。因为他们可能要承受压力,他们怕别人说“不孝”。

虽然有许多障碍,但我还是认为,大力发展商业性的养老社区是中国解决养老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让需求者“体面生活”的同时,又使供给者能“体面赚钱”,才能由此形成供给与需求的良性循环,保持可持续发展。例如,我们这次考察的滥觞于美国凤凰城的美国Delwebb公司从1960年建造第一个养老社区开始,至今已扩展至全美的27个州,社区数量达52家。在稳定发展、公司盈利的前提下,也获得了居住者的好评和广泛的社会赞誉。

社区养老意义篇5

扫黄打非工作事关意识形态的尖锐斗争,事关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好局面。为切实维护好辖区养老机构稳定,营造绿色养老空间,我局严格按照上级部门的统一要求部署开展养老机构“扫黄打非”工作。现将2020年“扫黄打非”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充分认识机构扫黄打非的重要性。

我局接到上级部门文件之后,认真学习文件精神。扫黄打非是一场严肃的政治、经济、文化斗争,是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养老机构作为扫黄打非工作战线上的一个环节,行管部门、机构负责人要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加强养老机构日常监管,严格查堵,把扫黄打非活动与养老机构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认真完成上级部门安排的工作任务

1、按照要求开展度假区养老机构扫黄打非工作,建立了“扫黄打非”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各项工作制度。对因监管不力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切实追究责任。

2、规范养老机构的经营行为,强化日常监督。我局相关工作人员深入辖区养老机构开展不定时检查。2020年,我局共出动人员8人次,检查养老机构4次,未发现相关问题。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政治觉悟。要求养老机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提高政治觉悟。组织3次座谈、展览、宣传咨询等形式,宣传“扫黄打非”的重要意义,揭露制黄贩黄、侵权盗版等非法出版活动对社会的危害,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下一步我局将持续开展相关工作,巩固养老机构扫黄打非工作中取得的成果。

社区养老意义篇6

关键词:养老保障;社区照顾;可能性

1 社区照顾的含义

社区照顾首先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多数发达国家对于以前大型院舍式照顾的反思。他们认为,大型院舍发展出的官僚主义作风使之不能完全为居住者服务。对福利主义实践的反思催生了“非政府化”和“非中央化”的运动。社区照顾由此产生,这一概念可以定义为:由政府与非政府资源共同提供帮助,以使需要得到照顾的老人可以维持在社区内,过其最大限度的独立自主的生活。

社区照顾的内涵包括“社区内照顾”(careinthecom-munity)和“由社区照顾”(carebythecommunity)两个因素。前者指有需要及依赖外来照顾的人们,在社区内的小型服务单位或住所中,获受薪专业的工作人员照顾;而后者则指由家人、朋友、邻居及区内志愿人士所提供的照顾。

这两者共同作用,相互补充,使得社区照顾成为养老的良好方案。首先,接受服务的老人在得到生活所需的行动照顾、物质志愿、心理支持和整体关怀的同时不必脱离熟悉的环境,注重了对老年人心理和情感上的关怀。使老年人过上了正常化的生活,提高了老年人生活的质量,真正体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其次,社区照顾整合了社区原有的如卫生院所、健身器械、养老机构等各种资源,将国家政府的投入与民间志愿互助结合起来,一方面扩大了养老可利用的资源总量,另一方面,又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捐助等行为为老人提供专业的、优质的服务。

再次,在社区内人们之间彼此相互熟悉,因此老年人的需求能够较好的被了解,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这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实是一种资源的节约。

最后,政府在这一过程将适度投入并且起到宣传引导的作用,而政府投入的方式中很重要的就是“购买服务合同”,这意味着政府在养老方面并非将责任推卸给社区,而是将自身原有的供给为导向的服务政策向以社区需求为导向的市场机制转变,通过“合作性委托”与私营部门合作。

2 我国发展社区照顾的可能

2.1 传统文化和老年人的情感倾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子女有赡养父母的绝对的义务。因此不少老年人在今天仍然愿意和子女居住在一起或者至少是就近居住。老年人在晚年时在物质上的需求不会太多,但是他们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关怀和照料,从这个角度上说,在熟悉的社区居住无疑是最能够为老人所接受的了。同时,社区照顾恰好能够解决子女由于工作或精力等原因无法给老人足够的照顾和老年人对亲情及家庭生活的依恋这样的一对矛盾。

2.2 社会发展变化中几个有利于社区照顾趋势

(1)家庭养老的内容和形式出现了分离。“在家养老”不一定就是“家庭养老”。变革中的家庭养老基本上有三种方式:一是共居式家庭养老。二是分居式家庭养老,三是社会化养老,譬如,敬老院养老、公寓养老等等。广州的一项调查表明,老年人群的社会分化使得多元化的养老方式的选择成为必然。

(2)家庭养老的功能出现弱化。特别是在精神慰藉和日常照料上。空巢家庭的增多使得社区助老服务成为必要也是必然的选择。

(3)养老功能出现转移,即从家庭转向社会。这就是家庭养老的社会化和现代化问题。有专家根据相关调查推断,在可预见的未来,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的比例会有所上升(湖北人口学会1999年3月在武汉城区进行的千户问卷调查,老年人社会养老的比例达到80%,家庭养老的比例只有12.9%)。

2.3 社区照顾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本世纪初,国家民政部倡导实施了“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以方便实用、小型多样、功能配套为实施原则。力图加快发展社区老年福利事业,建立健全的社区老年福利服务体系。“星光工程”的实施在部分城市已取得明显的成效。例如上海市实施三年,已建成1000个“老年之家”,全市有245万老年人受益。

上海、广州、北京、温州等城市在较强的经济实力支撑下也纷纷推行了“星光计划”外的养老社区照顾模式,其经验和教训也为其他城市所吸取和借鉴。

2.4 养老保险的发展

养老保障应该是多层次,相互补充的。从近几年的数据可以分析得出,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人数稳步增长。这无疑能够至少能够从资金支持方面促进社区照顾的发展。

据上表的统计数据,近几年来,我国财政收入有了大幅提高,不管是在总量上还是在增长速度上,因此,完全可以为居民的养老保障提供财政支撑。需要政府投资的主要是专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三无”老人及贫困老人的救助以及相关社区服务的购买和提供。

2.6 充足的劳动力和紧张的就业形势

庞大的人口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今天,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问题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而针对老年人的护理无疑是一项劳动密集型和需要细致技术的工作。于是综合考虑两者,社区可以成为吸纳劳动力的场所,在对失业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后可以安排他们就近参与社区养老照顾中的日间照顾或者居家服务。这样一方面对于劳动者而言就业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另一方面,老年人对于服务的需求也能得到满足。

3 可供借鉴的经验

在对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实践的总结基础上,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经验来帮助发展我国老年人的社区照顾:

首先,明确政府责任。所谓的社区照顾,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与机构养老相对产生的,因而与我国养老机构多为政府举办的事实相比较之下,政府的财政责任看似放松了一些。然而,社区照顾在我国的发展首先就需要一定的宣传和政策推动,政府资金投入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体系的建立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医疗服务方面,我国专业的医疗人员仍然不足,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医疗资源从某种程度上甚至是不升反降的。

其次,要注重社区建设,培养人们的参与和互助意识。社区照顾的地点是在特定的社区内的非政府强制形式的养老,因此最先需要的应该是一定的基础设施,例如社区内的养老机构、医疗服务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健身器材、散步活动的场所等等。当然上述内容不一定在一个社区内都得具备全,但是其对应的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应该得到满足。另外,社区这个活动空间内的每一个个体都需要发挥互助共济的精神,共同打造一个“关怀社区”(caringcommunity)。给老年人“人家”的感觉,也算是对于“助人自助”这一理念的一个回应。

社区养老意义篇7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社区养老公共服务政府购买

基金项目:2013年度河北行政学院科研项目《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2013XYKt008)。

一、研究背景

在西方国家,有关非营利组织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同参与公共服务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七十年代。“西方福利多元主义”和“多元主体治理”理论都强调了福利服务可由公共部门、营利部门、非营利部门和家庭、社区共同承担,强调了多元化主体和各方合作,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从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多元化模式已经成为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在获得政府支持和与政府合作前提下,非营利组织正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些年来,我国非营利组织迅速发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在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管理的作用日益显现。非营利组织参与城市社区养老是养老事业的一大创新,具有独特的优势与作用,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和风险。

二、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必要性

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既有理论依据又有现实意义。首先,对于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有助于非营利组织理论研究的发展,有助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模式的创新,对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一定指导意义。其次,在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解决城市老龄化问题、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需要构建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其中促使非营利组织参与到社区养老建设,弥补了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提高了公共服务效率,对于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亦有重大意义。

第一,符合我国现阶段养老模式转变的需要。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养老问题越来越尖锐。无论是城市的“四二一家庭”、“女性职业化”,还是农村的“进城打工热”、“空心化”、“空巢老人”,都在呼唤着一种更适合目前状况的养老方式。由于家庭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单纯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这两种传统的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养老需要。在这种形势下,绝大部分老人将依托社区服务而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然而,从各地的实践中我们发现社区养老在推进过程中面临人员、技术、资金等一系列难题,社区养老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偏低,面对这些问题,社会力量的介入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弥补社区养老资金不足的问题。社区养老服务所遇到第一个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就是筹资问题。现有养老保障系统在覆盖面、受益标准和服务项目上存在很多缺陷,我国社区养老服务资金仍以政府财政为主,而仅靠国家财政负担服务费用的压力很大。近几年来,国家在城市社区养老的财政投入上虽然是逐年增加但也是杯水车薪,在街道一级社区,养老服务的资金则基本上是靠街道自筹为主、政府拨款为辅,加上部分社会赞助。目前大多数民间组织对社区养老服务抱有观望的态度,社区养老服务得不到质的发展,而资金的来源不畅,也制约着社区老年服务的质量。鼓励社会组织力量的介入社区服务能够弥补社区,尤其是基层组织养老服务中资金短缺的问题。

第三,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多元化的养老需求。

首先,面对庞大且日益增长的老年群体,现有的养老机构数量少,床位紧张,成本较高,结构不合理。在很多地区尤其是城市里老人入住养老院的机会和选择都不多。对于高龄、失能、需要专业护理的老人提供服务的养老机构更是少之又少。现有的养老机构大多设施落后,服务观念差,家属和老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面对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改革养老管理体制,整合养老资源,鼓励非营利组织的参与,从而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

其次,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个人利益普遍觉醒,社会分化为众多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人们之间的阶层根据不同职业、不同身份划分为不同层次,而不同阶层的人群有着不同的需求。这种社会分层的新格局使公众对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主要分为生存需求、普遍需求和高端需求三个层次。其中,高端需求的主体追求的是更为人性化、更加优质的养老服务。很明显,单一靠政府的扶持,难以满足大众对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而非营利组织所承担的微观社会养老服务职能恰好能弥补政府在这方面的不足。

三、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的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

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第一,符合老龄化社会大背景的需要。如上所述,人口老龄化、不同阶层的养老需求、政府供给不足等现实情况呼唤社会力量介入,养老机构的不到位也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第二,非营利组织具有非营利性、非官僚性、公益性和相对独立的特点。由非营利组织提供直接服务,可以有效弥补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带来的福利问题,通过直接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为公民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有助于公共资源的利用更具透明度和高效性、有助于服务效率的提高;第三,与政府相比,非营利组织在参与社区养老中更贴近基层、具有灵活性。非营利组织可以提供老人全方位的专业服务,满足老人多样化的需求。以往政府机构中行政层次复杂,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传递缓慢、灵敏度低,而非营利组织的成员构成决定其具有天生的“草根性”和“亲民性”,在实施养老服务项目时,非营利组织成员往往会与养老对象需求者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与群众沟通的不足,作为养老群众利益的表达渠道,增强了整个社会的融合并为政府制定养老政策提供合理有效的参考。

(二)劣势

第一,法律法规不健全。国家对于具体的养老服务没有建立起相关的法律法规。法规不健全、操作性不强、具体细则不明确等问题,限制了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进一步拓展。只有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的支持下,民间组织才能以更高的积极性投身于社区服务行业。

第二,非营利组织管理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大多缺乏对组织愿景的规划,甚至一些较小的公益组织根本没有工作计划,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组织效率的提高。二是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尤其是一些民办的慈善组织,缺少相应的责任机制,造成监管不利、资金管理不透明,引发外界对非营利组织资金的来源、使用议论纷纷。三是人员管理缺乏规范性和专业性。具有专业技能的服务人员严重不足,阻碍了非营利组织在提供社区养老服务时效用的发挥。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非营利组织中,基本工作人员还是离退休人员,或主要依靠志愿者开展活动,这使得非营利组织的人员不足,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专业性技能的人才不足,从而难以开展卓有成效的服务。

第三,监督评估机制不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出现还是新鲜事物,其理论与管理方法尚处于起步阶段,与之相匹配的政府、媒体、公众监督体制尚未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绩效评估体系和监督体系的欠缺是阻碍非营利组织有效参与社区服务的一大弊端。

四、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运作模式思考

如何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以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效率,是政府实现职能转变,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任务。2013年9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指出要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作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主要工作部署内容,民政部、财政部于2012年联合下发了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2012】196号),以促进各地开展此项工作。以上为我们引入非营利组织进社区,政府购买服务提供了政策上的参考。

目前政府购买非营利组织服务进社区已经在全国的很多地区进行了有益尝试。购买的基本程序为:第一步,政府通过考察划定所要服务的区域和内容,制作购买方案,通过一定的标准选定一家非营利组织,然后购买其服务。第二步,非营利组织按照与政府签订的协议开展服务。第三步,在服务过程中和服务期满后,政府对其服务进行评估。

政府购买非营利组织服务的实践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为形式性购买,即政府向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民间组织进行公共服务购买,但该民间组织实际上与采购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依存关系,合同双方并非决策独立的两个主体,这种服务合同构成法律意义上的购买关系,实际带有一定的“雇佣”性质,因而可称为“形式性购买”。第二种模式为非竞争性购买,它符合契约关系的两个基本条件,即合同双方的主体独立性和公共服务购买目标的明确性,但是购买过程中不存在选择性竞争市场,对象的选择未经竞争过程,因而也可称为委托性购买。第三种模式则是竞争性购买,也是最值得倡导的和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模式。它符合主体独立性的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作为协议双方、有明确的公共服务购买目标、有可选择性的竞争市场、有公开的竞标程序四个条件,从而达成竞争性契约关系,是典型公共服务购买模式。

总之,政府购买非营利组织服务,可以有效弥补社区养老在资金、人员、技术方面的不足,对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有重大意义。由于我国非营利组织仍处于起步阶段,自身能力有限,要建立并完善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的新模式,需要政府与其的关系,加大对nGo参与社区养老的扶持力度,从而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共治社会管理新格局。

参考文献

[1]王倩,非营利组织参与城市社区养老保障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2年4月

[2]史羽琦,非营利组织参与城市社区养老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2年5月

[3]朱思韵,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的可行性分析[J]剑南文学,2013年第3期

社区养老意义篇8

一、河北省老年人口主要精神养老问题有

(一)社会各界对精神养老重视和宣传力度不足通常,年轻人过多地把精力放在自己的后代身上,而对老人的关注度不高。社会缺乏对老年人的关爱宣传力度和重视程度。养老机构不完善,很多都流于形式,得不到更多的经费支援和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士指导,社区缺乏对精神养老的重视和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

(二)有关精神养老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国家有保护老年人精神需求满足和保护的规定。但是法规只限于“有法可依”,对违反法律的惩罚并没有严格的规定。

二、河北省老年人口精神养老的问题解决对策

(一)加强社会各界对精神养老的重视程度和宣传力度目前,社会各界都在广泛关注精神养老的问题,媒体也不断增加对精神养老的宣传力度。社会和团体也纷纷举办各式老年活动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加强年轻人的敬老意识。我认为,社会和家庭同样应该增加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敬老教育,组织一些敬老的活动:观看敬老的电影、书籍,文章、倡导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要主动去爱父母而不是一味理所应当地接受爱,让祖国的下一代从小具备尊敬老人孝顺父母的美德和行为习惯,而不是等到成年后才用宣传打动他们。此外,我们身边充斥着大量的商业广告,相对来说,敬老的宣传在宣传力度上显得格外不起眼。因此,建议媒体,尤其是社区媒体,一定要增加尊老敬老的宣传,传递正能量,使社区成为一个年轻人和老年人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乐土,作为整体社会一个细胞的社区敬老功能发挥了好作用,才能使整个社会形成敬老之风。

(二)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和社会团体的作用政府在提倡和实施精神养老的过程中起着统驭和科学指导的作用,近几年,政府对精神养老关注度极高,并通过实际行动给予支持和帮助。在刚过去的2014年,全国首个“敬老月”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期间各地普遍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系列活动。文化部门牵头打造全国示范性老年文化品牌,连续12年举办“中国老年合唱节”。2014年全国各类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已有49289所,在校人数近587万。2014年底,全国共有各级老年人协会401100个,参加人数4389万人。2010年,河北省按照政府主导、社会组织主办,开展了以“12349”民政服务热线为主的多种模式的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建设,石家庄市研究通过《石家庄市2011至2015年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指出,到2015年底,每个街道要建成一家集日托照料、居家养老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可以说,河北省政府在提高老年人精神养老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并且已经初见成效。此外,希望政府能够给予社区和团体更多的智力支持和经济投资,使老年人生活着的、最为熟悉和方便的社区发挥最大的优势,为老年人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和更高素质的服务人员来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社区也可以组织各种敬老活动,如旅游、包饺子大赛、环保论坛、中老年保健知识讲座等等,来丰富老年人的退休生活。社区也可以多组建老年大学,让老年人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社会团体可以组织社区周边的大学生志愿者们为老年人上门义务劳动,义务陪伴。

(三)加强有关精神养老的法制建设首先,应从法律上完善精神养老方面的规定,并且要加强立法的权威性,目前我国除了《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外,再无其他专门的法律来保障子女对老人的赡养义务,建议我国以专门的法律规定具体违反法律的惩罚措施,有力地保障精神养老工作的顺利实施。其次,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如新加坡法律规定为尽精神养老义务的子女提供税收、贷款上的税收优惠政策,并提倡子女与父母同住。

社区养老意义篇9

关键词:睢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问题;出路

1前言及文献综述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稳定、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支撑,也是现实城乡统筹发展和贯彻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根本体现。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既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各地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而对于类似睢宁这样地处苏北地区的传统农业区域而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对于稳定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发展更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睢宁县位于江苏省北部,隶属徐州市。全县总面积1773平方公里,人口132.51万人,耕地150万亩,辖16个镇、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县内拥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农副业非常发达,已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优质棉基地县和生态农业示范县。然而,具体到该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而言,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不少地区在贯彻落实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方面还面临着种种问题,从而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未来的发展出路,将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当前,理论界关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有众多,研究涉及的领域也包括众多方面。如龚中纯(2005)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梅瑞江(2008)的《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出路研究》、吴岩峰,陈晨,富仲羽(2004)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及对策》、张宝清(2005)的《试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等。这些研究著述涉及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原因、对策、出路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但是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出,虽然目前理论界关于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的研究著述较多,但往往各有侧重,并且多从大的层次和角度对农村养老保险问题进行分析,而关注具体层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将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出发,结合睢宁地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际情况,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今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出路,以期对相关问题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2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与贯彻执行重视不足。尽管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意义重大,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显然认识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领导干部重视不足;二是农民自己也不够重视。从领导干部的角度来说,目前很多基层干部在贯彻落实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方面存在轻视心理,甚至还有少部分领导干部认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可有可无的。这种认识上的错误观念势必给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造成极其恶劣的消极影响。

(2)缺乏政策和法律保障。对于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缺乏政策和法律上的有力支持也是一项严峻的问题。从实际情况看,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法律保障,使得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难以真正贯彻实施的情况相当普遍。而另一方面,因为缺乏法律规范的约束,客观上也加剧了领导干部对于贯彻落实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方面的消极怠慢的情况,从而不利于这一制度的有效推进。

(3)保险资金筹集困难,且资金运作不合理。贯彻落实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然而,当前很多地区在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的筹措方面存在问题。由于这一制度面向的对象是广大的农民群众,其收入水平往往影响着农民参保养老保险的意愿。一方面,农民由于收入较低从而不愿参加养老保险制度;另一方面,政府在这一方面的财政支持往往又捉襟见肘。这些都在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匮乏的现实情况。此外,在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运作上,往往只能将其用于购买国债或存入银行,投资渠道十分单一。这在当前通胀压力较大的时期,显然也不利于农保资金的保值增值。

(4)养老保险的覆盖对象也有失公平。从当前各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情况看,在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对象方面也存在一定不合理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在参保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方面遵循的是自愿原则,而很多生活条件较为贫困的农民群众或者不愿投保,或者无力投保。因此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多数都在较为富裕的农村地区。然而,从未来的社会发展的趋势看,真正需要得到养老保险覆盖的却恰恰是那些生活贫困的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体。

社区养老意义篇10

关键词:睢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问题;出路

1前言及文献综述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稳定、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支撑,也是现实城乡统筹发展和贯彻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根本体现。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既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各地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而对于类似睢宁这样地处苏北地区的传统农业区域而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对于稳定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发展更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睢宁县位于江苏省北部,隶属徐州市。全县总面积1773平方公里,人口132.51万人,耕地150万亩,辖16个镇、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县内拥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农副业非常发达,已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优质棉基地县和生态农业示范县。然而,具体到该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而言,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不少地区在贯彻落实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方面还面临着种种问题,从而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未来的发展出路,将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当前,理论界关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有众多,研究涉及的领域也包括众多方面。如龚中纯(2005)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梅瑞江(2008)的《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出路研究》、吴岩峰,陈晨,富仲羽(2004)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及对策》、张宝清(2005)的《试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等。这些研究著述涉及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原因、对策、出路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但是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出,虽然目前理论界关于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的研究著述较多,但往往各有侧重,并且多从大的层次和角度对农村养老保险问题进行分析,而关注具体层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将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出发,结合睢宁地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际情况,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今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出路,以期对相关问题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2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与贯彻执行重视不足。尽管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意义重大,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显然认识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领导干部重视不足;二是农民自己也不够重视。从领导干部的角度来说,目前很多基层干部在贯彻落实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方面存在轻视心理,甚至还有少部分领导干部认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可有可无的。这种认识上的错误观念势必给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造成极其恶劣的消极影响。

(2)缺乏政策和法律保障。对于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缺乏政策和法律上的有力支持也是一项严峻的问题。从实际情况看,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法律保障,使得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难以真正贯彻实施的情况相当普遍。而另一方面,因为缺乏法律规范的约束,客观上也加剧了领导干部对于贯彻落实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方面的消极怠慢的情况,从而不利于这一制度的有效推进。

(3)保险资金筹集困难,且资金运作不合理。贯彻落实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然而,当前很多地区在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的筹措方面存在问题。由于这一制度面向的对象是广大的农民群众,其收入水平往往影响着农民参保养老保险的意愿。一方面,农民由于收入较低从而不愿参加养老保险制度;另一方面,政府在这一方面的财政支持往往又捉襟见肘。这些都在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匮乏的现实情况。此外,在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运作上,往往只能将其用于购买国债或存入银行,投资渠道十分单一。这在当前通胀压力较大的时期,显然也不利于农保资金的保值增值。

(4)养老保险的覆盖对象也有失公平。从当前各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情况看,在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对象方面也存在一定不合理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在参保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方面遵循的是自愿原则,而很多生活条件较为贫困的农民群众或者不愿投保,或者无力投保。因此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多数都在较为富裕的农村地区。然而,从未来的社会发展的趋势看,真正需要得到养老保险覆盖的却恰恰是那些生活贫困的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