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2:18

社区养老现状篇1

【关键词】自助养老;现状与需求;调查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已达1.776亿,占13.26%[1]。老年化已是中国,乃至全球不争的事实。我国人口的老化与其他国家相比又有其特殊性,如未富先老、社会养老力量薄弱等,是在尚未有充分应对的情况下即“跑步”进入了老年化社会。老年化带来的养老问题必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中国日益突出的问题。应对养老问题,结合国内外养老经验,我国目前主要形成和发展了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形式[2]。本研究提出自助养老理念,并调查社区人群自助养老现状及需求,旨在转变中国传统被动养老的思想,让每个人特别是老年人自身积极参与养老服务,有利于缓解日益突出的家庭和社会养老压力。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5-6月按方便抽样随机选取成都市社区60岁及以上、思维和表达能力正常、愿意配合的老年人152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8人,女74人;60~74岁90人(59.2%),75~89岁58人(38.2%),90岁及以上4人(2.6%);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8人(25.0%),中学68人(44.7%),大专40人(26.3%),本科6人(4.0%);家庭月收入1000元以下者10人(6.6%),1000~2999元者62人(40.8%),3000~4999元52人(34.2%),5000元以上者28人(18.4%)。

1.2研究设计采取横断面调查研究。

1.2.1调查工具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初稿,进一步征询专家完善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社区老年人基本情况、自助养老现状、自助养老需求3部分,共25个条目。

1.2.2调查方法调查员经统一培训后进行社区问卷调查。由于部分老年人因视力或听力等健康原因不能自行填答问卷,故主要采取他评,由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询问并填答,可避免部分老年人对问题的理解偏差而导致调查结果的不准确,确保资料准确、完整和有效。本调查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52份,有效率84.4%。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社区152例老年人自助养老现状及需求调查结果分别见表1和表2。从未接受其他老年人无偿和有偿照顾者分别为73.7%和82.9%;从未为其他老年人提供无偿和有偿照顾者分别为73.7%和90.8%;有接受其他老年人无偿和有偿照顾意愿者分别为73.7%和55.3%;有承担其他老年人无偿和有偿照顾意愿者分别为73.7%和51.3%。

3讨论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老龄化”目标;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积极老龄化”口号,其内涵是“健康、参与、保障”,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经济、文化和公民事务[3-4]。“积极老龄化”旨在让人们认识到自己在一生中体力、社会以及精神方面的潜能,并按照自己的需求、愿望和能力去参与社会,而当其需要帮助时,也能获得充分的保护、保障和照料[5]。本研究提出自助养老理念,即是指老年人不单纯依赖社会和子女,自己积极行动起来,为养老做金钱和精神的储备工作,让老年人群体“自助”与“互助”,与“积极老龄化”内涵一致。

3.1社区老年人自助养老意识较薄弱由表1可见,从未接受其他老年人无偿和有偿照顾者分别为73.7%和82.9%;从未为其他老年人提供无偿和有偿照顾者分别为73.7%和90.8%。中国自古有“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孝”文化决定了我国特有的养老伦理观念,尤其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中就蕴含了养老的成分[6]。当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养大成人,他们最大的心愿即是老了有人照料。因此社区老年人往往把养老的重任寄托在儿女身上,反而把自己置身度外。从本次调查“自理能力减退时最好的照顾者”的结果也可看出,首选配偶(76.3%),其次即为子女(44.7%)。然而西方国家恰好相反,成年子女与父母之间只有感情上的联系,不负有赡养父母的责任[7]。在其养老文化中,老年人的“自助而养”早已是一个坚定的、有根基的、上下信守的文化观念。虽然中西方国情不同,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传统的家庭结构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现代社会421家庭越来越多[8]。子女异地工作、生活,特别是失独家庭的大量涌现,“养儿防老”的观念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家庭养老功能将逐渐弱化。而在社区养老方面存在资金匮乏,投入不足;社区养老服务动机模糊,行政干预严重,社区服务人员缺乏专业水平,志愿者队伍规模小;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健全;地区经济差异导致养老服务水平失衡等问题[9]。因此,每一个老年人都有必要自己行动起来,借鉴西方的自助养老理念,树立“积极老龄化”的观念,为自己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作好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储备,不再被动地等待养老。

3.2老年人群体自助养老具有较多优势老年人自助养老,即让有能力的老年人承担有需要老年人的照顾工作,具有较多优势,如时间充足、有共同语言、可创造社会财富、延缓衰老,让生活充实、减轻社会和子女负担等(表2)。同龄照顾者更容易沟通和相互理解,产生共鸣,因而更有耐心,这也是保姆、护工、老年护理员等其他照顾者所不能比拟的。有的老年人退休后缺乏兴趣爱好,又不能和子女朝夕相处,疏远了几十年的同事、朋友,特别是自己熟悉的人相继离去时,容易出现孤独、抑郁、怀旧、烦躁、焦虑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健康。研究显示,更多的老年人愿意保持与朋友、同事和其他亲属的关系,多样化的社交网络可增强幸福感和带来积极情绪,有助于预防焦虑、抑郁和孤独[10]。老年人每天的时间由自己支配,如每周安排2~3个半天参与社区自助养老服务,承担部分需照顾老年人的养老工作,可以使他们的生活更充实;或能增加一定收入,为自己的养老做经济储备;增进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促进心理健康;同时可锻炼和保持身体功能,有利于延缓衰老,让自己获得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3.3倡导自助养老理念,努力实现“积极老龄化”由表2可见,有接受其他老年人无偿和有偿照顾意愿者分别为73.7%和55.3%;有承担其他老年人无偿和有偿照顾意愿者分别为73.7%和51.3%。提示老年人有较高的自助养老意愿。有研究显示,老年人希望获得更多的继续工作或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80%以上的老年人参与社会交往活动的需求非常强烈[11]。他们最希望得到的老年社区服务有:为特困老年人提供护理和照料、开设家庭病床/送医上门、提供便民维修服务及组织群众性的老年文体活动[12]。社区服务中心和老年协会等组织应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并为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有利条件。如通过传单、宣传栏、讲座等宣传自助养老理念,组织、协调有能力的老年人承担力所能及的养老工作,包括帮助失能老年人购买生活必需品、简单生活照料、陪伴聊天等,协助社区做好养老服务工作,真正做到“积极老龄化”。

总之,应对目前中国养老现状,积极倡导自助养老理念,将其融入现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模式中,可促进多元化养老模式的持续发展,努力实现“积极老龄化”。

参考文献

[1]伍国铭.各种养老模式的对比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12):7-8.

[2]刘益梅.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11,7(5):100-102.

[3]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eB/oL].(2004-12-11).http:///20041211/n223446258.shtml.

[4]HunterRH,andersonLa,BelzaB,etal.environmentsforhealthyaging:linkingpreventionresearchandpublichealthpractice[J].prevChronicDis,2013,10(5):55.

[5]陈国梁.积极老龄化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7:1-3.

[6]付曦.从我国养老文化传统看城市社区养老的发展[J].经济视角,2011,5(3):115-116.

[7]赵丽宏.我国与西方养老现状之比较及其启示[J].学术交流,2005,141(12):168-170.

[8]马荣真.试析美国养老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工会论坛,2011,17(3):21-22.

[9]梁馨月.中国社区养老方式的新探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2(2):78.

[10]StevensnL.agingwell'inde21eeeUw:eenpsychosociaalperspectief[J].tijdschrGerontolGeriatr,2013(5):1-3.

[11]刘闯.沈阳市社区养老问题的对策分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3):319.

社区养老现状篇2

[关键字]人口老龄化;社区养老;问题;对策

一、构建我国社区养老的必要性分析

(一)发展社区养老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客观要求

中国正在经历快速的人口老龄化。根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预测,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随着老年人需求的不断增加,传统养老模式受到了冲击,而与此同时,社区养老为解决养老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从而适应时代的要求迅速的发展起来。

(二)发展社区养老有利于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我国政府在养老服务方面表现出财力不足。因为我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条件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起来,而通过社区养老网络,采取有偿服务的形式,以服务报酬作为劳务人员的开支,如此可以使社会节省大量资金而缓解由于人口迅速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问题。

(三)传统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的需要

在我国,家庭一直是赡养老人的中坚力量,但是近年来,我国家庭养老功能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减弱趋势:第一,从家庭的规模来看,家庭规模小型化致使家庭内能够照顾老人的人手减少:第二,从家庭照顾者的状况来看。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照顾者主要是配偶和子女,但是提供主要照顾的老年配偶本人的健康状况也十分令人忧虑。再看子女,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传统上作为照顾老人生活主力的女性已大规模地加入了劳动市场,这使女性为老人提供的照顾越来越少。

二、当前我国社区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社区养老事业自80年代以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壮大、从分散到逐步集中,形成网络,发展很快,成绩突出,既融洽了当前城乡社区中的邻里人际关系,更通过大量扶贫济困、尊老养老的活动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我们对其进行回顾评价时应充分肯定这一主流和成绩。但在肯定主流的同时,我们也要在客观上承认,中国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在国际上是起步较迟的,加上经济欠发达,社会化程度低,迄今尚处在初级阶段,具体而言,我国社区养老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一)社区养老组织问题

1、组织体系过于行政化,政府的担子会越来越重,不利于社区养老服务向制度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2、组织体系过于行政化,会导致各级养老服务组织把老年人服务作为各自组织的“政绩”在进行。因而,在推动社区养老的发展上,偏重于看得见、摸得着并且见效快等有形(或称硬件)内容的发展,而忽视了养老服务本身;3、组织体系过于行政化,也不利于社区的社会参与。社区管理过于行政化,就会使得社区居民只是简单被动地充当了服务的受助者,这无疑加深了受助对象对政府的依赖性,从而不利于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的培育。

(二)社区养老队伍问题

目前,全国推行社区养老的地区基本上都是把下岗职工中(以女工为主)的“4050”人员组织起来从事社区内的养护工作。由于社区养老模式还处在摸索与逐步完善的阶段,养护员的素质、待遇以及上岗条件也都因地而异,且能够善始善终地做好这项服务工作的养护员也比较少。并且,相比于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养老队伍的发展则更为缓慢。

(三)社区养老经费问题

经费是开展社区养老一切活动的源泉,几乎所有的社区养老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来做支撑,由于经费不足所导致的社区养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社区养老缺乏稳定性:2、社区养老具有不平衡性,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地区、各村镇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社区养老在各地区各村镇之间,不平衡性是十分明显的:3、社区养老保障水平低、社会化程度差。

(四)社区养老方式和内容问题

就现存的社区养老服务情况来看,服务的面仍然很狭窄,许多服务设施也只适用于低龄和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年人使用,还有一些服务设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如应急呼叫系统设备少(甚至是没有应急呼叫系统设备)。农村社区养老活动中心和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也远远落后于城市社区。

三、发展我国社区养老的对策

结合我国社区养老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试图就促进我国城乡社区养老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旨在强调发挥政府、地区、单位、群体、家庭及个人利益协调、共同兴办社区养老事业的“合力”优势:

(一)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老年人服务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代表国家有责任促进其发展,但其责任应该是从宏观上指导和推动社区养老工作,按照宪法和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养老服务的政策和规章制度,对养老服务进行规划与监督,而不宜直接参与管理,即政府在社区养老的发展中,应该扮演的是“掌舵”的角色而不是“划桨”的角色。具体而言,政府应该从以下三方面来努力:

1、增加财政资金的投入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政府应有计划的推进城乡社区养老事业,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政府可以向老年人家庭提供家庭服务津贴,奖励尊老、敬老、养老的和睦家庭等,政府还可不定期的请一些专家,对家庭照顾老年人的成员提供一些照顾护理老年人方面的知识培训。

2、加快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

政府应该建立起社区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平衡机制,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不断的满足社区老年人多层次、多样性的需求,构建城乡社区为老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多种服务。(民政部,2008)

3、促进城乡社区文化的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通过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可以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发挥居民互助的功能。

(二)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

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多种经济成分的企业积极利用闲置的厂房、场地和设备进行资源置换,兴办社区养老机构和设施。但这与过去的企业办社会却有着截然的不同,这里提倡的是借助企业的闲置资源或资金置换办福利,并且办起来的养老机构要与企业的生产活动完全脱钩,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经营实体,以达到自我生存、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目的。这不仅不是企业办社会,恰恰成为使那些生产不景气或濒于破产的企业寻找新的出路和

经济增长点、承担新的社会责任的一剂良药。

(三)各社会服务组织共同参与

1、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与老年人家庭建立固定的联系,开展居家服务

居家服务是对居住在自己家中,有部分生活能力、但又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的一种服务,服务人员以老人的下岗邻居为主,主要为老年人开展烧饭、洗衣等日常基本生活服务项目多达40多个。调查显示此项服务深受老人欢迎。

2、利用福利院资源向社区老人辐射服务

各地区福利院可以针对辖区内老人的各种需要,打破围墙。为老年人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服务内容应至少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开放福利院社区部,开展系列敬老服务活动:二是根据老年人需要,培育一批社区养老服务队伍,提供专业化养老服务。

(四)家庭主动承担应尽的责任

自古以来,家庭在老年人养老服务中就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逐渐趋向小型化,老年人同子女分开居住也已日益普遍,但无论如何,家庭在养老服务中应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老年人家庭应积极主动配合社区养老服务组织的工作;2、子女可以采取两代人就近居住的方式来照顾老年人。

(五)老年人学会自助、互助

老年人既是被服务的对象,同时也可以充当服务提供者的角色,从而逐步在全社会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今天我助人,明天人助我”的社会风气:1、有自助能力的老年人应该积极主动施展才华:2、老年人可以参与到类似于“时间储蓄”的养老互助活动中去。“时间储蓄”活动是“用今天的劳动赚取明天的服务”,也就是采用低龄老人去照顾高龄老人的方式。这样既部分地解决了自己将来的养老问题,又使现有老人在得到照顾的同时有一种不脱离原有人际关系和生活环境的亲切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stats.省略

[2]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42-156

[3]徐祖荣,城市社区照顾模式探析,中国发展,2008,8(1)

[4]李学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研究综述,宁夏社会科学,2008(1)

[5]李丽宏,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支持居家养老,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3)

[6]a.mcmurray,CommunityHealthandwellness,overseapublishingHouse.2002:101-106

社区养老现状篇3

【关键词】养老社区;现状;原则

中图分类号:tU246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在众多的社会问题中突显出来。养老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是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建立养老社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下文将对我国养老社区的发展现状及规划原则进行分析及阐述。

二、相关概念

1、社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在构成社区的最基本的要素上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普遍认为一个社区应该包括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类型的组织。社区就是这样一个“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做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养老社区: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料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

3、规划:指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

4、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设计就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是对事物一个统筹规划的一个过程的总称。

三、养老社区的规划原则――以综合型养老社区为例

1、选址与规模

(一)选址要考虑三大因素

综合型养老社区的选址应当考虑三个影响因素:环境、交通和配套。从笔者对北京市养老机构的调查可以看出,一些较大的综合老年社区通常靠近城市周边的城乡交界处,或者毗邻景观资源,其位置既有相对宜人的居住环境,又有城市快速路或轨道交通能够方便地到达。

在养老社区的周边配套中,医院对于老人来说最为重要。社区附近10分钟车程内应有医院或急救站,以解决老人的就近医疗和突发疾病等问题。另外,养老社区还可以与周边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在社区中设置医疗救助站,以便在老人有突发性疾病的时候可以迅速地进行处理。

(二)建设规模宜有所控制

养老社区的建设规模不能过大。目前笔者所接触到的综合型养老社区用地面积从几十亩到几千亩都有,预想居住人数从几百人到几万人不等。对于超大型养老社区或“老人城”等笔者并不提倡,因为这不利于老人与外界的联系。我国目前想建造的养老社区的规模远远大于美国和日本。养老社区应将居住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我国由于老年人口总数大,一定量的大型养老社区必然会出现,此时可以通过组团化的布局方式将居住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增强居住环境的亲切感。

2、道路与停车组织

养老社区的道路系统应与普通社区有所区别,除了要保证“顺而不穿,通而不畅”的基本原则外,还应重点考虑人车流线组织和停车场地设置两方面问题。

(一)分开组织人车流线,保证车辆就近停靠养老社区既要保证人车分流,又应做到就近停车。人车分流的目的是保证老人在社区内能够安全地行走,不会受到机动车的干扰;就近停车是为了让车辆在必要时可以停靠在楼栋出入口附近,接送行动不便的老人、搬运家具等重物以及紧急时停靠救护车等等。社区内的主要车行道应串联各个组团,步行道路应尽可能呈环形接通。

(二)考虑三类停车场地,非机动车位不宜设在地下养老社区中应有三类停车场地,分别是机动车停车场、紧急救护车停车场和非机动车停车场。在设置机动车停车场时,除了应有集中的地下车库或临时客用场地外,还应在各居住组团出入口及楼栋单元出入口处分散设置小规模临时停车场,提供给救护车、小区电瓶车或亲友探访时临时停车使用。

四、我国养老社区发展现状

1、观念意识不到位

在当前我国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一些相关职能部门及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没有能及时认识到我国社区养老发展的迫切性,及社区养老在我国开展养老工作中地位的重要性,没有把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事业提高到反映一个社会文明进步水平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持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服务意识差。

2、法律法规及政策不健全

对于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我国来说,物质基础相对来说较为薄弱,经济水平还比较低下,有许多地方需要肩负起“扶贫”与“养老”的双重任务,使传统的养老方式和养老观念收到了冲击,由于政策法律法规的建设不甚完全,加之现阶段我国大量独生子女家庭所造成的养老压力大增的情况下,使得在很多地方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在生活上的照料与精神上的慰藉方面有很大的欠缺。

3、基础设施差,硬件水平以及服务质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需求

首先,在很多地方,并没有将社区养老当做是提供养老服务的主要手段,所以在社区养老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不足,硬件设施发展水平不足以承担社区的养老责任;其次,老年人医疗保健体系建设不完全,很多老人看病贵治病难,迫切需要建立一些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

4、志愿者不足,专业从业人员缺乏

在社区养老建设较完善的国家,除了专业从业人员的加入以外,还有一定人数的志愿者投入其中,承担着相当部分的社区养老服务工作。而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志愿者服务体系,更别说在社区中建立专门的志愿者服务队伍。虽然很多居委会对于建设社区养老都有很大的热情,但是受到人力、物力的局限,并不能正常开展社区养老建设工作。

五、社区养老实现的途径

1、鼓励社区养老,转变养老观念

养老保障制度同其他社会保障制度一样都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具体管理,是一种福利事业,属于政府行为。从长远来看,政府需要在居民养老保障的模式上探索新形式,现实的选择就是社区养老。总结试点的经验,应该按照水平适当、结构合理、平稳过度的原则,指导各地方依据实际情况逐步推广社区养老。

2、增加政府财政投入和居民收入,为社区养老提供资金保障

政府应出台与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相关的政策,明确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标准,作为约束性指标,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统筹规划建设。政府可加大投入力度,设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政府还可通过义工服务、政府购买服务、家政服务等,构建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农村养老由经济保障型向服务保障型转变。

3、加强对社区养老院的监督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社区养老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条件。由于养老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养老模式的不同,社区养老能够深入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形成个性化的养老方式。就目前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标准来看,距离优化的管理服务还有距离,因此要加大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支持力度。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对养老社区进行规划时,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及其整体规划,政府及有关部门也应加大对建立养老社区的支持,以保证养老社区建立的顺利进行。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现阶段面临的养老问题,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婧怡.我国养老社区的发展现状与规划原则探析.城市规划.2013年3月,第2期,66-68.

社区养老现状篇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社区护理;护理需求;护理教育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化成为许多国家人口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也面临着老龄化“银色浪潮”的冲击。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统计1,1990年以来,我国老龄化人口以每年3.32%的速度增长,2000年全国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占总人口的10.09%,全国开始进人老龄化社会;2011年江苏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258.8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7.00%,其中80岁以上老人占老年人口14.5%,老龄化程度位居全国第三,成为老龄化进程最快的省份之一。据预测,到2025年我省老年人口将上升到20%,可谓“超老年型”,老年人口的比重将在2040—2050年达到25.5%,届时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

江苏省老龄化呈现基数大、高龄化、空巢多、留守老人比例高等特点,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发生慢性病和体力衰竭的危险年龄段,加上老年人社会角色的改变和适应能力的降低,出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健康问题,老年护理成为卫生事业的一大难题。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和老人居家养老的心愿迫切需要社会性的服务机构和组织承担起养老的责任,老年社区护理服务成为新的焦点。

1老年社区护理工作面临的难题

1.1卫生服务模式的改变增强了护理工作的作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卫生服务模式从传统生物医学的医疗救治逐步转向对卫生服务对象(包括健康人)身体—心理—社会的全面照顾,包括保健、康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等,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不再仅仅作为医生的助手,而将与医生、药师等其他技术人员一样,成为整个医疗保健队伍中的重要一员,共同承担医疗保健任务。护理服务对象也从原来单纯照顾生病的人,扩展到整个人群;工作领域从医院扩大到社区;研究范围从单纯地研究对疾病的护理扩展到所有影响人的健康的领域。

1.2护理人员的匮乏使老年社区护理面临严峻考验卫生主管部门的权威数据表明2,2011年我国每千人口注册护士1.89人,远低于发达国家6.25人的平均水平,医护比1:0.79,与卫生部2015年医护比1:1的发展目标相差甚远。目前,世界医护比平均比例为1:2.7,亚洲平均医护比大于1:2,我国香港地区、英国、泰国、德国以及日本等都超过了1:4,芬兰、挪威、加拿大等国家甚至超过了1:6。护理人员整体情况姑且如此,老年社区护理人员情况则更不容乐观。目前江苏省社区护理人才量、质严重欠缺,至2011年底,注册护士约14万人,社区护士仅占3%,在社区卫生机构中,医护比约为l:0.346,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1:(2—4)。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虽达到60%,但绝大部分集中在三级综合医院,社区护士普遍年龄偏大、学历较低、知识老化、社区护理知识匮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由单纯护理治疗服务向整体护理模式的转变。

1.3老年知识的教育和训练不足制约老年社区护理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逐步提高,要求护士的职责从传统的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转向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精神关怀、心理慰藉。我国目前的护理教育,培养的护士大多只适用于一般普通护理岗位(群),如内科护士、外科护士,而对于社区护士,缺乏专业的专科培训。不少发达国家已采取相应措施:北欧,老年护理人员多为本科以上,毕业后须接受一年以上的社区护理专科训练;美国,早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老年护理专业,护理人员须经相关培训并通过认证考试;日本,高等医学院校普遍设有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专业,学员须通过相应的资格考试3。然而,我省的老年社区护理专业性教育远远没有成熟,如护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充分考虑老龄化和护理角色多元化带来的护理需求的变化,导致知识传授与工作实际严重脱节;相当数量的护理教师和临床带教老师未经正规的老年护理培训;重护理理论、轻护理实践,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阻碍了老年护理教育的发展,导致老年护理实践技能不足,不能满足广大社区对老年护理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

1.4社区护理工作不尽人意调查表明,老年护理的需求占社区护理的70%,城市老人的护理需求率高达50%以上。但目前,老年社区护理工作的现状离老年人的要求还相距较远,一是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忽视了预防保健和康复、护理。虽然开设了不少家庭病房,但主要针对患者,其系统性和规范性不够完善;二是以大中医院为中心,忽视了基层老年卫生保健工作。表现在社区老年卫生服务方面,没有健全的卫生服务体系。据调查,超过20%的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而目前实际能提供的服务与老人的需求相差4—5倍。50%的老年人因为社区服务机构在医疗条件、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而表示不愿接受其提供的服务。

2人口老龄化的护理需求现状

2.1身体护理需求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竭,各脏器组织逐渐衰退,其功能普遍降低,如因缺钙导致骨质疏松而引起的骨折以及腰、肩、膝的不适;高血脂、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的病变;胃肠功能退化引起的便秘等。诸如症状均需要有良好的治疗与护理。根据全省各地老年人健康普查表明4,60岁以上老年人中无重要脏器疾病的仅占20%—25%,74%以上患有各种慢性病。影响我省老年人身体健康及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为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病、恶性肿瘤。此外,便秘、老年痴呆、白内障等非致命性疾病也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2.2心理护理需求老年人的情绪纷繁复杂,常见不健康的心理精神状态有3种:

2.2.1孤独失落感孤独、寂寞、失落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心理特征。老年人由于神经抑制高于兴奋,喜欢在安静环境中生活,患病后更加明显,严重可产生忧郁症。

2.2.2忧虑抑郁感老年人从几十年繁忙的工作到退休,这种社会角色的突然转变会使他们心理上一时难以适应,从而产生心烦、怀旧的心理,觉得事事不如愿。

2.2.3烦躁易怒,情绪改变老年人情绪体验的强度和持久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5,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兴奋、激动,易发火,喜欢唠叨,与人争论等。

2.3社会护理需求老年人在社会角色方面,面临着从以工作为中心的职业角色,过渡为以家庭为中心的闲暇角色,社会交往范围变窄、收入减少,以往的社会地位改变。随着人口高龄化、家庭的空巢化和小型化及社会流动频繁,“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四二一”的人口结构愈加明显,空巢老人的比例还将进一步增加。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失去全方位养老的功能,越来越多的老人的生活照料将依赖于社会性的服务机构和组织,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将肩负起养老的重担。

3老年社区护理教育的现状

3.1专业规范教材缺乏传统老年社区护理教学只是在临床护理教学的基础上,简单的增设《老年护理》、《社区护理》等课程,学习内容不明确。目前,江苏省大专院校还没有统一的老年社区护理专业规范教材,内容的选取没有统一的标准,更没有建立统一的知识评价体系,使得老年社区护理的教学内容处在不确定的状态。

3.2教师认知局限老年社区护理与临床护理在服务理念、服务范围、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老年社区护理教师多接受临床思维模式的教育6,大多未接受正规的老年社区护理系统培训,思想观念未发生根本转变,这是目前制约老年社区护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3学生实践经验不足目前我省各大专院校院的护理实习生更多的是到综合性医院实习,仅在实习阶段安排1—2周的社区实习,知识传授与工作实际严重脱节,社区实践经验缺乏,学生普遍未能认识和理解社区老年护理的真正内涵。

3.4社区护理缺乏吸引力对2009—2011年护理专业15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92.3%的毕业生选择到综合性大医院就业;2.0%的毕业生选择转行;5.7%的毕业生考虑如不能进综合性大医院,选择到一级卫生院。可见,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也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这也是社区护理教育很薄弱的一环。

4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高等护理教育应对

4.1确定培养目标老年社区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单纯的医疗护理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精神、心理、生活等多方面护理的需要,当今的老年社区护理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娴熟的护理技术,还需有足够的人文、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对人际沟通能力、管理协调能力、职业道德、奉献精神等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老年社区护理队伍不仅是专业护理人员,还包括护工、志愿人员、家庭照料者等。这些人也承担着大量的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和疾病的护理,但是这部分人中的大多数缺乏从事老年照料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他们必须进行必要的培训,如采取岗前教育、岗中带教、岗后考核的方法。但加强护理队伍建设,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规范护理行为,保证护理质量。

4.2完善课程结构护理教育需改变以往偏重于教师“教”的传统,注重教学与实践相衔接,重视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和特点,合理设置课程,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如对必修课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整合,选修课以专业对技能和知识的需求为依据,开设老年心理学、老年伦理学、老年康复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满足老年人对高等护理人才的需要。

4.3依托基层社区开展社区护理实践建立社区护理基地,促进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有利于组织学生深人社区开展各项卫生保健服务工作,在促使居民的卫生保健意识及健康水平提高的同时,使学生的社区卫生服务意识及工作能力得以提高,受到双赢的效果。也可以依托家庭病床,积极组织学生深入开展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服务,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有针对性地运用于实践中。

5展望

中国的人口政策、经济条件等因素决定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及老龄人口比重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我国老年护理的状况无论是从护理专业在整个卫生领域的位置,还是从今后护理专业在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来看,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专业护理人才量、质不足,势必影响老年护理的内容和质量。面对我省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护理教育应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出适合新时代社会需求的、具备多元化护理角色的专业老年社区护理人才,为深化居家养老的内涵贡献一份力量,为老人的健康提供量的支撑和质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张晓青.新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研究的新动向,人口与发展,2009,15(3):101—108.

[2]张楠,李伟.浅议我国城市社区老年护理的发展与完善[J].卫生经济研究,2010(3):22—24.

[3]林小萍,林保萍.老年人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9,7(4):93—94.

[4]张娜,蒋银芬.离职护理教育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0,9(28):85—86.

社区养老现状篇5

摘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迅速。在河南省实现城乡居保全覆盖的背景下,通过对尉氏县农村的实地调研发现,作为河南省第三批试点地区,农村养老观念落后、农民群众对政策认识不足、参保水平低、“捆绑式”参保方式欠缺人本精神等问题广泛存在。为促进城乡居保政策的更好发展,以后要做好制度的宣传工作,提高政府财政的养老金待遇补贴,出台特殊老年群体享有养老金的专项措施,建立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确保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关键词:后期试点地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对社会保障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将社会保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自2009年起河南省政府接连颁布一系列文件,全面开展工作实施城乡居保制度。2012年7月31日河南省实现了全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参保人数和领取享受待遇人数分别达到4610万人和1049万人,居全国第一;参保率达到9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全省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距离实现在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战略目标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因此,当前研究我国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状况和存在问题非常重要。河南省政府2009年开始全面开展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行工作。作为制度未覆盖的四成县区之一,尉氏县是城乡居保政策后期试点地区的典型代表,面临的具体实施任务非常艰巨。文章基于对尉氏县洧川镇、永兴镇、大桥乡的实地调研,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3份,有效回收率为97.7%。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文章涉及未经标注的数据,皆为统计软件分析所得。

一、尉氏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现状

1.人口老龄化程度高,观念落后,家庭养老为主要方式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人口老龄化开始起步,到21世纪已经发展到高速化阶段。如图一所示,河南省65岁以上的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也是居高不下。在我们的调查中,受访者的平均年龄为54.9岁,60岁以上老人占45.1%,而关于“家中是否有60岁以上的老人”一项选择,72.3%的答案是肯定的,并统计出每家60岁以上老人的平均个数为1.15。这些数据表明农村的人口老龄化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家庭养老一直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赡养老人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老人也认为子女养老是他们唯一的可靠选择。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农村也在向城市“4-2-1”的家庭结构发展,家中年轻人数减少,赡养老人的负担大大加重;近年来,大批的农村年轻人外出务工,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剩下老人孩子在家中留守,老人不但没能享受天伦之乐,反倒还要承担起农耕的责任。这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新的宏观经济形式下,已经不能作为唯一的养老方式,老人们虽然认为家庭养老是他们最依赖的方式,然而新情况的出现也让他们察觉到传统的家庭养老不该是唯一的选择。调查显示,53.3%的人对自己的养老问题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担心,而依旧有48.4%的人表示寄希望于子女养老或自己存钱养老。

2.农村居民对城乡居保政策认识不足

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尽管城乡居保已经实现了全覆盖,尉氏县人社局也加大力度宣传政策,而仍然存在部分农村居民对我们的城乡居保政策认识不清楚。调查中,受访者的参保率高达90.4%,而其中基于“为自己将来养老考虑”的原因参保的只有39.9%,甚至有28.8%的参保人表示自己参保的原因只是随大流。具体情况如表1。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起步晚,相应的机构和组织建设相对滞后,农民的家庭养老意识也比较浓厚。对于了解这样的国家政策的积极主动性不足,这些都是需要一定时间来改变的。

3.城乡居保覆盖范围大,但保障水平偏低

尉氏县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制约了政府在社保方面的财政投入。制度实施时对于年满60岁的老人直接每月发放60元的基础养老金。60元中55元为国家财政补贴,5元为县财政补贴。60元的基础养老金即使在生活成本相对城市较低的农村也并不能保障一个老人的基本生活。调查中,34.9%的领取养老保险金的老人表示,60元的基础养老金对于生活的改善并没有起到显著的作用。在参保人员中,大部分也是选择较低的缴费水平进行参保。城乡居保的缴费标准目前设定为每人每年100元到1000元十个档次,参保人员可自主选择档次缴费;省、市财政为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员每人每年补贴30元。受访的参保人员中大部分选择了最低档次的100元进行缴费,具体缴费档次分布如表2所示。而63.6%的人也表示,如果政策是多缴多得的话,他们愿意选择更高的缴费档次。这些说明现行制度对农民选择较高档次缴费水平的激励不够。

4“.捆绑式”的参保方式不能完全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现城乡居保方案虽然规定年满60岁的老人不用缴费,可直接领取每月的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否则老人将不能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虽然捆绑式的参保方式有利于扩大参保范围,鼓励年轻人参保,而存在部分老人的年轻子女在外求学或者工作,农民身份还不确定,或者部分年轻人保留自己的自主选择权,也不能够强制他们参保。然而,各种外界因素导致这部分家庭的老人不能享受养老待遇就发挥不了我们社会保障的保障作用,更有失以人为本的精神。

二、促进城乡居保制度推进的对策建议

1.做好制度的宣传工作,加强农民的参保意识,提高参保率

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较低、人际交往范围狭窄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农村居民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知之甚少,对政策的理解能力也相对偏低,所以其参保意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引导和宣传力度。

首先,应注重采取综合性多样化的措施手段,宣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一项惠农政策从实施到推广,使广大农民从不了解到了解,再从了解到参保,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方式,如悬挂横幅、刷写标语、设宣传栏、入户讲解等等。其二,要做好政策宣传的人力资源队伍保障。建议组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推广小组,对城乡居保办事人员加强培训,分期分批地组织人员深入到农户中间进行宣传讲解,把党的强农惠农的思想传播到广大农民的心中。再者,政策宣讲的同时,还应注意披露“养儿防老”这一传统思想的弊端,形成城乡居保推进的良好氛围。宣讲力求使农村居民了解“养儿防老”的负面影响,促使他们相信城乡居保是一种有效抵御风险、信誉度较高的养老方式。

2.提高政府财政的养老金待遇补贴

从当前的养老金发放情况来看,较低的养老金待遇虽然可以减轻一点生活压力,但对于维持农民的基本生活而言几乎起不到保障作用。由于城乡居保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补贴,所以从根本上讲,各级政府应对适当提高养老金待遇标准负有基础性责任。

首先,政府应对养老金待遇支付加大财政补助份额。中央政府应逐步提高基础养老金的给付标准,并建立养老保障待遇适时调整的储备基金,以保证参保农民领取的养老金能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变动相适应。其二,各级政府应对经济薄弱地区给予更多的资金投入,并且地方政府应该列出专门的财政预算,保证财政补贴资金的落实到位,从而保障参保农民能够按时足额地领取养老金。另外,对于连续参保缴费15年以上的农民应适当给予财政补贴照顾。虽然国家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是农业仍然是一个低收入行业,农民务农的收入对于维持家庭生活还是存在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城乡居保的缴费确实给总体收入不高的农民家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担,他们的积极缴费在一定程度上为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有必要对此给予政策性的鼓励与扶持。

3.及时出台特殊老年群体享有养老金的专项措施

许多农民对家庭“捆绑式”参保的政策规定怀有疑问。这种家庭联动机制虽然反映了城乡居保的“社会化”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社会道德的要求,但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以人为本的精神原则相左;另外,如果实施不好的话,可能会影响老人日后的养老保障问题。例如,有些不孝子女故意不参保,适龄农村老人就无法获得应有的养老金待遇。因此,相关部门应尽快组织调研并制定弥补措施,尽力保障农民的利益。各地应依据实际情况,对6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和由于子女众多,但存在养老分歧而不能领取养老金的老人等特殊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从而制定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养老金保障专项解决办法。

4.建立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险体系

在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过程中,应注意多层次、多形式的养老方式。各地区可考虑各自实际情况,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状况、人口结构情况等因素,制定不同的政策实施方案,给予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补贴。鼓励发展集体经济,因地制宜,利用优势资源,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就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保障农民安享晚年。在经济保障的同时,不能忽略生活服务的保障。因此,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不仅需要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协调发展,还应发展农村养老服务,解决年迈的老人生活不便或精神需求的问题,全面提高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

5.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农民参保是为了真正受惠,以保障晚年的生活,而晚年生活的保障就离不开养老基金稳定且较高的保值增值率。拓宽资金筹集渠道,除了个人缴费和财政投入,可以以政策优惠鼓励农村集体单位、乡镇企业投入资金为其人员提供较高水平的养老保险。提高统筹层次,以省为单位进行基金运作。建议委托给专业的基金投资运营管理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程度的市场运作,以实现高水平的基金增值。加强基金的监督管理,公开透明地进行基金的管理运行,完善相关监管机制,成立专门的监督委员会,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确保养老保险资金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主编.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养老保险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杜黎霞.甘肃省农村养老保险现状调查及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5).

[3]李曌.苏南地区农村养老保险现状调查与思考[J].农业经济财政,2009(6).

[4]冯章龙.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界财政,2006(4).

社区养老现状篇6

(兰州商学院金融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摘要:保险公司的介入对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不仅可以为养老社区项目带来大量稳定的资金支持,也可以帮助保险公司拓宽自身资金的投资渠道.本文从宏、微观角度分析了我国保险公司发展养老社区的意义,并对泰康人寿正在推行的养老社区建设进行分析,以此提出我国保险公司发展养老社区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保险公司;养老社区;投资模式;策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840;C9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104-03

从一般的意义上讲,社区是以地域为基础的生活共同体.而按照上述解释,我们可以将养老社区定义为: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基础上,成立的由以养老为目的的一般社区居民(主要包括老年人和服务者)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种社区是一种与普通社区不同的生活方式,具有独特的地域范围、相关利益和归属感.

1中国保险公司发展养老社区的可行性分析

1.1我国养老市场卖方市场时代已经来临

1.老龄化形势严峻催生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

2013年,中国老年人人口数量已经突破2亿大关,达到了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事实上,我国自2000年起就己经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老龄化程度逐年加重.伴随着老龄化的逐步深入,我国人口中空巢老人、独居老人以及失能、失智老人占比逐年上升,由此带来的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2.家庭结构的改变增加了对养老社区的需求

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仍然是以“居家养老”为主.然而,随着国民工作强度与经济生活水平的改变,这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己经无法适应不断发展的养老需求.

在计划生育政策不断推进的30年中,我国的家庭结构始终维持在小型家庭水平,大部分属于“四二一”结构,即一对夫妇需要赡养四个老人,还要抚养一个孩子.与此同时,主要的工作群体在生存竞争压力不断加剧的情况下,跨地域流动越来越频繁,无法给予父母及时的照料;父母要求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改变,子女在赡养父母方面的时间与经济压力越来越大,急切需要专业的养老团队给予帮助.

3.通过养老社区项目可以拓宽家庭的自有资产投资渠道

不仅如此,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大部分家庭已经拥有一定资产,大部分家庭希望通过投资减少资产贬值带来的损失,而在我国投资市场不健全、投资渠道较为单一的现实情况下,将资金应用于一些有长期规划、安全性及流动性较高的项目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保险公司开展的养老社区项目正符合这些要求.

4.养老机构供给不足,养老供需关系失衡严重

在不断增长的养老需求面前,我们不得不面对我国养老机构数量严重不足的现实:护理床位,护理人才严重不足,而现有的护理人员也存在着质量上整体素质偏低,专业技术水平不足,服务未形成系统化,无有效监督等亟待解决的问题.2012年底,我国养老机构达到约4万家,但仍旧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由此可见,仅靠现有的养老机构,根本无法承担起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重任.

1.2从保险公司自身的角度需要发展养老社区业务

1.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的诸多问题可以通过发展养老社区得到改善

我国养老社区的发展前景极其广阔,但资金缺口严重,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投入,无法快速展开业务;反观保险公司,我国绝大部分寿险公司却面临着大量的寿险资金无法得到有效使用的窘境.

一直以来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都集中于银行存款、债券和股票.到2011年底,保险资金可使用余额55192亿,其中银行存款17692亿、债券25916亿、证券基金2909亿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保险公司资金投资结构略显单一.2012年,保险行业实现投资收益2085亿元,投资收益率仅为3.39%,为近年来的低点.

由于我国保险法的约束,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会受到很多限制,而可以予以投资的项目无不面临投资结构单一、投资收益率低以及风险大、资产负债不匹配等问题.选择养老社区,既可以利用自身丰富的寿险管理经验支持养老市场,同时也拓展了寿险产业链,对改善我国养老产业窘境、缓解国家养老压力有相当大的帮助.

2.保险资金能够与养老社区有效契合

保险公司投资最注重的是投资项目的安全性及稳定性,因为保险公司只有选择具有稳定收益的投资渠道,才能有效抵御经济周期和寿险理赔需求给公司经营带来的风险.

养老社区的回收期长,与保险公司可运用的中长期资金具有良好的匹配性.养老社区投资回收期可长达10-15年且初期投资规模巨大,对经济实力与资金规模要求严格.据统计,目前我国的保险公司可用资金为6.85万亿元,而寿险资金占比达到80%,且寿险资金中约一半是20年以上的长期资金,完全可以达到养老社区的投资要求.

3.养老产业能与保险公司主营业务互动

在发展养老社区方面,保险公司具有天然优势:首先,寿险公司的相关产品很多是以长期护理以及医疗和养老保险为主的,而这些产品的需求者正是老年人,通过这种客户优势,保险公司可以借助自身知名品牌形象迅速打开养老社区市场,成为该行业的领军者.其次,在吸引众多客户的同时,保险公司也会产生巨大的规模经济.保险公司通过发展养老产业,丰富了寿险产品种类,不断延伸相关产业链,可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医疗服务、健康管理、金融理财增值服务,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增加了客户忠诚度,最终促进公司主营业务发展.而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保单来锁定住户,而未来养老以及医疗保险方面的政策也都会引导商业养老进入社会养老领域,并且给予的支持力度还将提升.再次,保险公司在客户管理,尤其是全产业链条塑造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在产品定价方面具有数据处理和综合考察的能力,这是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

4.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保险公司开展养老服务

2012年7月,保监会《关于保险资金投资股权和不动产有关问题的通知》,细化规定了保险金投资养老地产问题.2013年9月底,保监会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监管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将实施大类比例监管,而减少了针对具体的投资品种设置投资比例限制.2014年8月13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业界称为保险业新“国十条”).养老产业得到明确的政策支持,作为保险、地产两大行业的结合,养老地产领域已被多家保险公司盯牢.

2我国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案例研究

根据相关统计,我国目前共有七家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从2010年以来,,国寿、平安、新华、泰康、太保和太平均有大手笔投入,总投资额在1000亿人民币左右.

从投资规模来说,中国平安保险投入270亿人民币,合众人寿紧追其后约为200亿人民币,中国人寿和泰康人寿的投资额分别为100亿和90亿人民币.新华保险以及中国太平的投资较少,大约为20亿人民币;而中国人保目前仅有投资计划,还没有实际的养老社区建成.

现以泰康人寿养老社区为例,对我国的保险公司养老社区业务进行分析.2009年泰康人寿旗下养老社区投资与运营机构成立.2010年6月“泰康养老股权投资计划”获保监会批准试点,泰康人寿购置北京昌平土地2000亩规划建设高级养老社区,项目于2012年6月动工,一期投入约40亿元.

2.1功能板块

泰康人寿根据科学设计,以不同老人不同的自理能力划分,在泰康之家为老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2.2运营管理

由泰康之家成立管理公司,采用押金+月服务费收费模式,并聘请专业团队进行专业管理.为老人提供细致周到的一站式管理服务,不论在哪里,只要购买产品,即可入住泰康的任意一家养老社区,称为候鸟式养老模式.

2.3商业模式

采用“直接入住+保险产品挂钩”的形式,对于那些保守、无风险意识的客户,这种形式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也可选择“自选计划”增加资金运用自主性,但要承担养老金没有保底保障的风险,对于风险偏好较强的客户来说,“自选计划”更加合适.

综上所述,泰康人寿养老项目拥有以下几点优势:(1)投资方式自由组合,覆盖全面且灵活多样.(2)结合生存保险方式,按月给付养老金,降低了长寿带来的各种风险.(3)被保险人可以安逸的通过委托保险公司进行资产投资,轻松获得资金回报.(4)养老计划设计具有严谨的科学性.通过对养老市场详细的调研基础上,设计出有针对性的优秀产品.

然而,我们也必须意识到,这种模式也存在不容忽视的缺点,现有产品不适合即期养老客户.保险公司不可能放弃如此巨大的即期市场,所以应该继续完善产品,为现在的老人提供适合的产品.

3我国保险公司发展养老社区所面临的问题与策略选择

3.1保险公司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1.营利性养老地产的政策导向模糊

保险公司进入养老产业的目的是为了盈利,但是由于存在资质的制约,保险公司开发养老社区存在很大的困难.政府相关政策措施刚刚出台,还没有来得及细化,保险公司投资养老地产阻碍重重.尽管相关政策已经出台,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表示会大力支持保险公司涉及养老产业,但这些支持都处在起步阶段.

2.面临专业化管理难题

养老社区在我国是一种全新的养老方式,相关研究与著作鲜见于市,所以在大力发展该产业的同时,也必然面临相关专业人才匮乏的局面.另一方面,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重,养老产业卖方市场加剧,急需相关专业护理人才.日益壮大的养老需求与相关人才物质匮乏的矛盾,成为保险公司在发展养老社区时必须面对的问题.

3.2保险公司发展养老社区的策略选择

1.全力争取政府政策支持

首先,建议国家尽快制订具体的管理细则,以政策指引方式鼓励保险公司投资养老服务.其次,在土地出让和建设以及城市规划方面,可以针对养老产业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再次,加快推广“以房养老”等相关试验模式,以此方式向即期养老人群提供大量闲置资金,为其购买保险产品提供资金支持.或者可以效仿美国,开发Reits模式,完成该模式政策资金落实.

2.关注中高端需求注重产品服务创新

现阶段,我国的养老需求已经发生改变,通过比较不难发现,收入较高或文化水平较高的人群对于服务养老、专业养老的接受程度与需求远远大于低端水平人群,对于中低端收入人群的养老服务,建议仍旧以政府主导为主,社会扶持为辅的方式,保障其基本养老,而在我国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政府提供的基本保障明显无法满足居民们日益提升的物质精神需求,建议保险公司可从中高端需求客户人群入手,待其盈利模式明晰,再继续拓展市场.

高端养老人群对保险公司提供的养老社区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在完善服务的同时,要更加细致周到人性化:一是配置完善优质的基础设施,住房、绿化、医疗都要达到优质水平;二是设置专门的生活区,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三是组成高素质的专业团队,一切以客户为中心,提供人性化服务;四是提升社区科技含量,借助先进技术使入住老人得到及时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与保护.

3.创新产品销售与养老社区挂钩保险产品“预销售”

建议保险公司采用预销售的方式,不必等到房屋建成,配套设施都齐全时才开始销售产品,例如泰康人寿与合众人寿就已经开始销售在建设中的部分养老社区,用以缓解回报周期过长所带来的风险.同时保险公司也可借鉴国际经验,学习日、美等以租赁形式为主的养老社区经营方式.

4.增加专业机构设置,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创建专业业务团队,分部门分职责对养老社区进行管理,例如配置专业的医疗团队,护理团队,也可以采用范围经济方式,投资专业的护理培训学校,使大量的护理人才可以在校内就业,将实践与学习结合起来,不仅解决了人才不足问题,也加快了就业速度,为我国就业市场解决了一大难题.由保险公司进行总体调度与规划,而具体的细节服务可以做到责任到人,以减少社区管理上的风险,在此基础上养老社区也得以快速成长,减少投资回报期过长带来的风险.

除此之外,保险公司也应该注重人才储备,着力培养物业、投资、医疗护理等各方面的人才,以解决现有人员不足问题.如此这样,保险公司才能有序的可持续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为老人提供切实完善的晚年养老生活服务,为我们的父母营造更幸福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鞠秋锦,邓卫华.浅析中国的居家养老[J].热点透视,2004(12).

(2)王海燕.发展城市社区养老应对人口老龄化[J].理论学刊,2006(03).

(3)张晓华.我国养老社区软环境建设的内涵和模式[J].中外企业家,2010(14).

(4)陈丽珠.北京应建立养老社区[J].北京观察,2011(02).

(5)李成玉.老年住宅开发模式分析[J].住宅科技,2009(02).

(6)牛建宏.20万亿市场规模呼唤加快政策扶持[n].人民政协报,2011-09-20.

(7)吴玉韶.老年产业发展需求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观察与思考,2010(8).

(8)胡晓平.社区养老:我国养老服务的新模式[J].铜陵学院学报,2010(03).

(9)孙洁.促进保险资金带动养老地产规范持久发展[J].劳动保障世界,2011(08).

(10)谭显英.保险公司投资不动产的收益与风险[n].中国保险报,2011-06-13.

(11)赵蜻.浅析保险公司投资养老实体的可行性[J].上海保险,2011(02).

社区养老现状篇7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1-171-02

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计划生育的一代人现已陆续进入老年,伴随着社会风险事件的发生,失独老人日益增多。目前我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有1.9亿人,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根据卫生部《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估算,中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2013年2月27日,全国老龄办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估算,截止到2012年,我国有100万个失独家庭。这些家庭遭遇失去仅有的孩子已是极大的不幸,养儿防老对他们来说已不可能。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不容乐观,如何保障他们未来的生活,仍需要诸多探索。

一、失独老人的养老困境

随着失独父母逐渐步入老年,他们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不仅面临经济、精神的双重困境,更包含对老年生活的无助和担忧,失独老人普遍面临以下的问题:

(一)经济困境,缺乏照料

失独老人失去独生子女后,缺少经济来源,经济遭遇困难。全国人大代表赵超调查发现,独生子女伤残家庭因子女伤残求医治病而导致家庭返贫的占到所有返贫家庭的50%以上。失独老人缺乏养老保障,生活照料问题也日渐突出。

(二)身体状况不断下降

失独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长时间的悲伤导致身体健康状况快速下降,对未来养老状况的担忧则使这一情况更加严重。

(三)精神慰藉不足

子女对老人的精神慰藉发挥重要的作用,失独老人却缺少这种优势,而且还要面对永久失去独生子女,周围环境中其他家庭圆满的对比加剧了这种悲伤,他们疏远原来的交际圈子,情绪消极,内心封闭。

二、社区居家养老

传统的养老方式不再适应失独老人的养老需求,然而机构养老的方式也同样对失独老人提出诸多限制。在潜在的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下,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的方式符合失独老人的养老需求,现今社区养老服务水平不高,而针对失独老人的社区养老对社区养老资源、社区养老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失独老人来说,亲情关怀和亲情照料缺少,需要极大的精神慰藉,这些特质都在考验着社区养老建设。

专业性的社区服务可以使得老人不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居环境就能接受服务,在提供养老服务方面具有天然的地缘和亲缘优势。但社区养老服务仍处于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硬件设施和服务状况逐渐改善,社区养老和如何更好地在社区养老逐渐被重视。郭倚铭认为,政府要积极引导养老模式有家庭养老向社区养老转变。姚兆余等认为应利用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充分整合社区资源,针对不同家庭和年龄状况的失独老人,开展生活照料和精神关爱服务,政府可在社区搭建活动平台,为失独老人开展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生活。

同时,为帮助失独老人面临经济、生活和精神困境,社区免费向失独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三、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助老员协作服务失独老人

在社区养老建设的大形势下,实现失独老人的社区养老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助老员协作服务失独老人是社会工作者专业性和社区助老员经验性的结合。助老员长期扎根社区,懂得如何获取老人的信任,但对具体服务过程缺乏系统性,社会工作者熟谙专业的理念和服务技巧,但对需求和资源尚缺了解,因此可以通过一系列服务发挥两者优势,帮助失独老人安全养老,这些服务不仅能改善失独老人生活现状,实现对失独老人的生活照料和心理慰藉,更能达到长期持续性的效果。

李真等学者认为应积极组织青年志愿者或学生对失独老人的关爱活动,力所能及地为其解决一些生活上的琐事,增进沟通,给失独老人带来精神慰藉,但志愿者的关爱行动可能会撕开失独老人的伤口,使失独者好不容易愈合的伤口再次裂开,并且短暂的关爱不能使其形成长期的效果。而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的参与,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保证其能更加谨慎和有计划地服务于老人,督导教师跟踪督导,把握其专业性和稳定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形成接力陪伴持续性的服务,经验性和技术性的传承能保证服务周到细致,这能使接力学生与失独老人、社区助老员形成良性的合作关系。

(一)社会工作者(学生)与失独老人专业关系的建立

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对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和评估,初步评估包括生活环境、经济状况、身体状况、情绪状况、精神状况,包括人际状况和家庭支持等状况,社会工作者在社区人士的帮助下入户,与失独老人进行初步接触,并随着逐步深入交流,通过与案主真诚、友好的互动获得服务对象的信任,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专业关系建立的过程是在评估失独老人的需求,为以后的服务提供依据,以便对其整个服务过程中的需求、生理和心理变化进行评估和进行后续的服务。

社会工作者与失独老人专业关系建立的稳固性与否关系到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后续互动是否顺利,这要求社会工作者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使服务对象打开心扉。

在实践当中,笔者感受到只有当社会工作者与失独老人建立足够的信任,感受到对方的接纳,后者才会主动寻求社会工作者的帮助,或者透露自己真实的生活状态。因此社会工作者与失独老人建立专业关系这一环节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与失独老人建立关系上有着自身的优势,失独老人对这一年纪的人群总愿意呈现更多的善意和亲和。

(二)建立社区助老员、社会工作者(学生)、社区人士共同参与的持续性的接力陪伴服务模式

社区人士、助老员和社会工作者多方参与,保证服务资源的充足性和可协调性。社区人士能够充分动员行政力量和政策优势,在宏观层面保障失独老人利益,为其生存、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与经济基础,同时社区人士作为监督方,评估社会工作者和助老员的服务。

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助老员是实施的主体,承担着服务的计划、实施和评估的任务。社会工作者在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及助老员的服务状况后,社会工作者与助老员进行服务对接、协调,把原本简单的生活辅助转换为计划性的生活服务和心理辅导,改善失独者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失独老人不仅拥有与普通老人一样的生活需求,还有因重大的失去而导致其拥有身体生活照料和心理慰藉等多层次的需求,社区繁忙的工作限制了助老员对失独者心理上的重视,社会工作者肩负着对助老员进行培训的要求,帮助其实现任务的转换,社会工作者与助老员进行服务转移。在服务转移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考虑服务对象的主观意见,形成确定的服务形式,即助老员倾向于日常性事务,社会工作者从事辅助性或补充性事务,根据对服务对象的评估进行改进。

同时,社会工作者根据前期的评估制定合理的服务对象个案介入计划,根据失独老人生活方面、情绪方面的需求制定专业化、个别化的服务方案,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心理陪伴,引导自我接纳,以及发现自身优势及其对生活的影响,提升生活的信心方面着手,运用个案工作的知识,合理运用个案技巧如澄清、鼓励、聚焦、同理心等。社会工作者和助老员之间要加强沟通,促进服务计划顺利进行。

另外,在社会工作者个案介入渐渐成熟后,其接力者要提前进入角色,与助老员、社区人士建立稳定的专业关系,完成接力陪伴服务对接,这极大地保证服务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三)实现失独老人健康老龄化

中国社会正在快步进入“老龄化”,曾毅教授提出健康老龄化的概念,健康老龄不仅仅指老年健康,它是指人口经济社会的“健康老龄化”,人口老化必定带来经济、体制、社会都是老年人占得越来越重,怎样使它发展得更好,这就是所谓的健康老龄化。

对于失独老人来说,他们已经失去家庭养老这种传统和主要的传统方式,只能依赖国家和社会。在如何保证失独老人老龄化过程中生理、心理、社会关系方面的健康,这不仅关乎于失独老人自身、外部环境设施,更重要的是失独老人如何利用外部环境资源来服务于自身,积极有效地应对自身体征变化和心理建设。

社会工作者与助老员协同服务,在于改善失独老人的日常吃住行,更重要的是帮助改善案主的心理健康,提高生活满意度。

社会工作者与助老员协作是有效地利用失独老人自身资源、社区资源、社会资源进行系统的服务,它以家庭照料为基础,社区照料为依托,社会工作者专业介入的长期照料服务模式,统筹规划失独老人的长期照料服务,建立相应的管理监督机制,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失独老人健康老龄化的服务模式,这种服务模式要求更有效、更专业、更持续。

四、总结

社区养老现状篇8

摘要: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养老服务机构,无论从档次上、规模上,都远远不能满足现代都市老人的需求。本文对养老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在归纳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基础上,浅谈建设新型养老服务机构的若干规划设计要点。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养老产业,养老社区规划

abstract:withChina"sacceleratedagingprocess,thedevelopmentofsocialeconomy,thetraditionalpensionserviceagencies,whetherfromtheclass,onascale,arefarfrommeetingthedemandofmodernurbanoldman.inthispaperthedevelopmenttrendofendowmentindustryanalysis,andsummarizesthedomesticandforeignadvancedexperience,basedontheconstructionofthenewpensionserviceonsomeofthekeypointsofthedesignplan.

Keywords:anagingsociety,endowmentindustry,retirementcommunity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2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中国老龄化现状

联合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与全国老龄办最新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7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3%,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0%,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中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2.养老问题日益凸现

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着世界上规模最大同时也是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龄化过程,然而,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重叠,与工业化、城镇化相伴随,与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变化相交织,急剧增长的社会养老需求与养老服务发展滞后的矛盾将日益突出。

有着“孝义“思想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人们习惯于三代同堂的生活方式,绝大多数老人仍首选居家养老,其次才是养老服务机构。然而,随着“独子养老”时代悄然来临,随之出现了上有双方老人、下有小儿,社会竞争激烈但需要“兼顾”的尴尬局面。“多老”“少子”的现状,不仅考验着社会老龄化应对能力,也同时考验着单一家庭养老模式下的婚姻关系。养老问题成为当下社会面临最主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3.养老服务机构现状

养老服务机构是指为老年人提供住养、生活护理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如老年社会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人服务中心等机构。

据推算,全国生活不能自理老年2020年超过2000万人,2050年达到3800万人。然而与此同时,我国各类为老服务机构能够提供的养老床位只有149.7万张,床位总数仅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59%,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老年人对院舍服务需求大、增长快、要求高与全社会养老机构数量少、质量差、增速慢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与此同时,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大多存在着功能不完善,硬件设施、管理水平低等问题,居住在内的老人感觉自由受到限制,容易产生被家人、社会抛弃的心理。

4.养老产业发展趋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养老事业发展目标,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加强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自办兴办具有护理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拓展服务领域,实现养老服务从基本生活照料向医疗健康、辅具配置、精神慰藉等方面延伸。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实现让老人“有尊严的养老和快乐幸福养老”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4.1养老设施产业化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快,养老产业逐渐成为民间投资关注的新领域。借鉴国外先进的产业发展模式,寻找多元化发展的新途径,是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养老产业发能够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

4.2养老设施功能复合化

传统的养老设施功能单一,仅能满足老年人生活的基本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老年人对养老设施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因此,养老设施的功能也必然向着养老、医疗、康体、休闲娱乐等复合功能方向发展,为老年人提供健康,舒适的社区大环境。

4.3养老院与养老社区一体化

将社会福利养老设施与全龄化老年住宅社区相结合,实现养老医疗和娱乐设施的资源共享,一方面可保障养老社区公共医疗和文化娱乐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维持养老公共设施的高水平运营。

5.新型养老服务机构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早在1965年,法国成为第一个老年型国家,之后是瑞典,20世纪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步入此行列,他们在针对老年人的生理情况,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养老服务,注重人文关怀上的表现值得我们借鉴。

目前国外流行的CCRC养老社区,与传统的家庭养老和集中院舍养老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它融合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和集中院舍养老之长,更符合人道的原则,更注重对老年人心理和情感上的关怀,使老年人过上了正常化的生活,提高了老年人生活的质量。所谓CCRC即持续照料退休社区――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y的简称,是一种复合式的老年社区,通过为老年人提供自理、介护、介助一体化的居住设施和服务,使老年人在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变化时,依然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继续居住,并获得与身体状况相对应的照料服务。根据1999年美国一项学术调查显示,居住于CCRC老人其生理心理健康状况均优于非居住于CCRC社区的老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养老服务机构势在必行。

6.浅谈养老社区规划设计要点

6.1选址

选址首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环境、交通和周边配套。传统养老服务机构选址时对交通便利,周边配套尤其是医疗设施大多都有所考虑,往往对环境因素考虑较欠缺。然而,谈及如何符合当下中国老年人对晚年生活品质要求,自然环境对宜居养生的作用不可小觑。台湾长庚养生文化村,选址位于桃园县林口特定区山区内,原始森林环绕,动植物资源丰富,鸟类23种,植物达500种以上,其中更有241个原生种,园内有步道穿越山林,入住的老人喜爱这里环境安静,犹如世外桃源,并且到长庚医院看病极方便。大陆近年来建设的养老社区项目亦十分重视外部环境,如座落于杭州西南转塘镇境内,午潮山国家森林公园南麓的杭州金家岭退休生活中心,北京西山余脉脚下太申祥和山庄等。

6.2建筑功能与布局

根据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及经济条件,有针对性设置多类型的居住组团,提供差异化服务,互不干扰,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尤其重要。在著名的美国太阳城社区,除了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组团外,针对使用对象的不同还设有如活动自理型社区、出租公寓区、辅助生活区、特别护理区等居住组团;在国内,杭州的金家岭退休生活中心,也分为居家服务式公寓,护理式托老公寓以及酒店式度假公寓三大类型。

整体规划布局上,不同类型居住组团分区设置,在经营管理模式、设施配套上有所区别,根据功能配置需求不同,其建筑形式也会有所差异。比如身体健康状况良好,自理程度高的老人适宜选择居家服务式公寓,建筑形式采用单元式,提供多样化的娱乐休闲设施,医疗方面则更关注养生康体的内容,设置位置可以较远离主入口综合配套区,选择私密性更强、自然环境更好的地段;而健康状况较差,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的老人,宜入住护理式公者特别护理公寓,出于管理效率的考虑,选址宜紧邻主入口且采用集合式居住的形式,更强调专业的医疗级护理,为便于老人使用除外部公共活动区外,每层均应设有独立的活动室、阅览室、医务保健室等设施。

6.3配套设施

完善的配套设施包括了休闲娱乐、医疗保健、生活服务等内容,对于建设符合当下时代需求的大型养老社区至关重要,太阳城最大的特色被认为是提供多样化娱乐休闲设施,包括7个娱乐中心,两个保龄球馆,8个高尔夫场,3个乡村俱乐部,一间美术馆和一个交响乐演奏厅;而台湾长庚养生文化村完整的医疗护理,其安全、人性化及健康管理为其它养老社区所不及的。借鉴国内外若干已成功运营或正筹建中的大型养老社区规划经验,试图总结以下常见配套设施及项目,供参考。

6.4交通组织

6.4.1车行

养老社区内首要考虑保障居住在内老年人的安全,实现人车分流,且生活不受机动车干扰。在靠近入口、主要功能组团内设置集中的机动车辆停放区域,用于家属、外部车辆及办公车辆的停放,内部交通可采用电瓶车循环接送,当社区面积较大,或选址位于自然风景优美区域时,这点尤为重要。车行道应串联各功能组团,呈环形连通,日常用于电瓶车往返,同时满足紧急情况下管理车辆、救护车及消防车的通行。

除在主入口考虑的集中式停车场之外,在各居住组团或单元出入口可设小型临时停车场,用于电瓶车和紧急救护车,并考虑为自行车、三轮车这些老人常用的交通工具提供就近停放的位置。

6.4.2人行

主要起交通功能的人行步道,也应串连全区成环状,坡度平缓供长者使用,在紧急情况下可通电瓶车,考虑老年人出行行为特征,注重无障碍设计,在连接组团内各建筑之间设置带遮蔽的连廊,便于老人在雨雪天气的出行。而主要起休闲功能的人行步道,则可根据养老社区选址的实际情况,或以不同难度区分,或依托自然景观特征打造不同主题的景观步道。

6.5环境景观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中,园林环境在养生功能方面是全方位的,居尘出尘、休闲玩乐、养体劳形、祛病谢医乃至外适内和、体宁心恬,这种园林养生是体现了天人协和、身心谐调的最高表现。而起源于17世纪末的园艺疗法集园艺、医学、心理学为一体,也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确认了“绿色空间”对精神病、智力低下、高龄老人等患者均有不同的疗效。

传统养老机构由于规划理念落后,财政状况种种原因,往往易忽视外部环境景观的营造。新型养老社区,在规划设计时充分发挥园林环境导气养神、延年益寿的作用,应特别注重以下几点:选址考究,依托利用场地原有自然生态环境、景观资源,因势利导,形成特色鲜明、优美宜人的景观空间结构;尊重场地文脉,深入挖掘传统养生文化、哲学思想,融入景观创作,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老人审美需求的养生园林;提供多样化、多功能的室外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满足老年人不同的生理心理需求。

7.小结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传统养老功能的弱化,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市场的消费需求与日俱增,建设新型养老服务机构,一方面要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养老设施与硬件配套,提供符合老年设计规范的居住设施和服务,强调针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变化的人性化设计,使用高科技设施提高老人生活的便利性;另一方面,营造适合老人养老的健康环境及配套软性服务,在日常护理、临终关怀的基础上,更多关注养生康复,为老年人提供积极健康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金学智、陈本源,园林养生功能简论,文艺研究,1997(4)

[2]周燕珉、林婧怡,我国养老社区的发展现状与规划原则探析,城市规划,2012(1)

社区养老现状篇9

摘要:本文从社区“专属、休闲、居家”的特征定位出发,分析其特征定位对应的产品需求、设计要素和表达目标,重点从社区规划、居住空间、材料设备、园林景观四大方向的多个主题展开,通过分析、比较、归类、列举等方式,来阐述该特征定位是如何展现和渗透到社区设计的各个环节中,最后通过对养老社区的产品研究和设计,营造和倡导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养老生活方式。关键词:养老社区,老年专属,休闲度假,居家感受,规划设计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在当前中国老龄化形势越来越严峻,社会养老机构缺口越来越大,众多新型的养老社区如雨后春笋般、争先入市的情况下,合众优年社区通过是如何通过设计的手段实现“老年专属”、“休闲度假”、“居家感受”等定位特征的养老社区。

通过对产品设计的思考,结合后期国际先进的服务管理经验,倡导人们从“被动型、托管式”养老,向“自主型、享老式”养老观念的转变,让养老从“安身养老”变为“活力养生、健康享老”。开启一种有居家感受的、新式的、积极的养老方式,并协助社会逐步接受专业化养老的观念。

1开发养老社区的背景分析

1.1中国老龄化趋势

据最新数据统计,我国目前是全球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中六十岁以上老人有1.89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7%,占全球老人总数的五分之一。据预测,中国发展至2030年时,六十五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赶超日本(25%),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如何解决养老问题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

1.2新型养老社区的产生

目前社会主流养老有三种模式――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

家庭养老因为4-2-1的家庭结构现状,子女闲暇时间大都周旋在各自的子女之间,无暇顾及老人日常的衣食住行,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养老;社区养老方式也面临政府推行力度不足、资金短缺的现状;而机构养老又面临供给严重短缺、服务水平低下等问题,因而目前的社会化养老短期内也不能真正解决养老问题。

随着养老市场缺口越来越大,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人们追求高质量的夕阳生活,社会上许多地产商、保险、金融等民营企业看准了养老的巨大商机,纷纷投资建设高品质的新型养老社区。因为这种新型的养老社区不仅硬件环境好,在软件服务管理上又周到、专业和人性化,所以将是未来中高端养老市场发展的大势所趋。

如目前中国市场上较成功的新型养老社区主要有“北京东方太阳城社区”“武汉合众优年社区”、“泰康之家.燕园”、“上海亲和源”等。

2项目概况

武汉合众优年社区就是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的由合众人寿保险公司全资打造的一种持续照料退休社区,即CCRC(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y),通过为老年人提供自理、介护、专护一体化的居住设施和服务,使老年人在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变化时,依然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继续居住,并获得与身体状况相对应的照料服务。

武汉合众优年社区位于武汉市蔡甸区后官湖区域,紧邻知音湖大道,目前建成并运营的一期占地245亩,总建筑面积16万m2,主要分为独立生活区、协助生活区、专业护理区、三大主题会所、健康医疗中心及商业配套。

其目的是建设具有“老年专属”、“休闲度假”和“居家感受”特征的养老社区,给老人提供一种“居住在家中、生活在社区、服务于机构”的养老方式,其根本理念是,从被动型、托管式养老,向自主型、享老式养老观念转变,开启了一种有居家感受的、新式的、积极的养老方式。项目一期总图。

3项目定位概述

根据前期市场调研,锁定市场和客户人群为生活在武汉及湖北省范围内中高端社会阶层中60岁以上的老人,根据其不同的身体状况,总结以下特点和需求如表1。

4基于定位的设计探索

4.1社区规划

(1)园区现状分析

245亩的园区范围呈梯形状,原状地形地貌丰富,有一定的高差但是不大,位于园区南北中轴线是最高脊,主要现状水体集中在园区中部和东侧沿街区域。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

1)中心池塘位置居中,具有很强的可达性和较高的景观价值。同时沿街湖区又有很好对外展示面。

2)基地内的景观资源丰富,可以充分利用现状,体现自然感。

3)南北中心高脊线和两个池塘将园区可分为四个小区域,可以灵活布局不同的功能建筑群,同时最高脊线是视觉最高的景观轴线。

4)场地微地形丰富,有助于打造休闲、轻松的园林景观。

(2)功能布局

社区主要功能包括:独立生活区(含分时度假公寓)、CCRC专协护区、中心会所区、展示中心区。基于以上对现状的分析,结合各功能区的关系,遵循“价值最大化”“适老专属化”“配套核心化”“园区休闲化”的设计原则,来确定公共空间和建筑群体的布局,其核心目标是为了设计出具有“老年专属”“休闲度假”“居家感受”特质和特性的老年社区。具体措施如下。

1)根据建筑体量,全区分为五个组团区,承担不同的功能,其之间相互关

联又互相独立,其中中心会所区是核心。

2)园区组团和建筑平面以及道路系统布局时尽量自由和灵活,增加休闲园

区的感觉。建筑组团布局采用围合或半围合式,增加安全感和居家感。

3)园区南北最高脊线可以作为园区景观大道,串联五个组团和各宅间步。

道,形成完善的布局系统,同时有机地分隔不同功能的建筑群落。

4)展示中心(医疗中心)布置在东侧沿街,结合现状湖景,作为人行出入口,作为整个项目的地标展示区。

5)中心会所环湖布置在用地中心,全方位服务于各区域,再作为老人聚集焦点的同时,也奠定了开创积极生活方式的基础。

6)独立生活区布置在景观资源良好的西侧区域,以中心会所为界,分南北区域布置。

7)CCRC区布置在价值低洼点,成建筑群集中布置,同时在基地东侧临路50m范围内设有密植的树林屏障。

(3)交通流线组织

社区总体布局中一个最大的亮点是中心湖区和沿湖区向外发展的公共空间和步行系统。这套系统有效地将各个次级邻里空间与公共中心区以及中心景观区整体结合在一起。

道路设计中分为三个级别:自由流畅的社区南北景观大道、曲径通幽的组团步行道和自然轻松的宅间小道形成一套完整的道路系统。在交通组织和管理上,遵循了“人车分流”“适当的路长”“幽美的路线”“适老的高差”等原则,通过各级道路系统可至各功能区,充分实现了交通的便捷性、可达性、趣味性及安全性,增强了社区的“专属性”和“休闲感”。

(4)建筑风格

合众优年社区的生活特质定位为“休闲、缓慢、软性、品质、享受”,因此,建筑风格选取的目标为。

1)为老人创造一种回归自然理想、充实快乐的环境氛围。

2)满足不同层次的老人对产品差异化的心理需求,使老人感觉到“进入自然,融入乡村,体验自由”的品质化社区。

3)消除CCRC社区、社区医院冰冷的医疗建筑氛围,体现休闲、浪漫、温暖的气息。

而英伦风情的建筑,其坡屋顶、老虎窗、女儿墙、阳光室、挺拔的烟囱等建筑语言和符号的应用,充分诠释出英伦建筑所特有的庄重、古朴。同时选用手工打制的红砖、铁艺栏杆、手工窗饰拼花图案,渗透着自然的气息。丰富的建筑形体与建筑表情,能使整个社区显得生气勃勃,情调盎然。

4.2居住空间设计

切合社区“专属、休闲、居家”的主题定位,在建筑空间设计上除了满足无障碍设计要求外(此处不详述常见的无障碍设计点),分别从以下各方面进行体现及突破。

(1)注重户型的健康性设计:平面采用“大面宽、小进深”的南向或南北通透的布局,保证南向的卧室和起居室,同时各空间“全明化”,以享受更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

(2)保证交通空间的畅通性和便捷性:减少行走的距离,加强户内视线和声音的联系。

(3)按需分配空间尺度:如老年住宅重点空间呈现“五大一小”即:卧室大、厨房大、卫生间大、交通空间大,阳台大,起居室相对要小。如卧室考虑到老人分床睡的特点,进深要增加;厨房和卫生间考虑轮椅的旋转,比一般的厨卫要大1-2m2;考虑到老人的日照休闲、轮椅回转、种植花草,阳台进深不小于1.8m。

(4)适当安排空间组合:如将餐厅和厨房就近组合、卧室和卫生间靠近设置、起居室和餐厅临近连通、起居室和大阳台的相连布置,同时各功能空间考虑轮椅的旋转半径,以提高老人生活效率、减少行走距离,保障安全。

(5)无障碍特殊细节的考虑:包括门口一侧预留400mm的空间,便于轮椅老人开门时接近门把手;入口玄关要考虑轮椅的放置空间;厨房采用U型布置,增大行动空间;考虑设置储藏收纳空间等等。

(6)室内风格上力争体现温馨、亲切、稳重的特点,打造休闲的居家生活。

4.3材料设备设施的选取

材料和设备设施的选取是体现适老化、休闲和居家感最直接的一面,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因而他们的选取更需要研究和慎重。社区除了考虑一般的和常见的无障碍设计外,更深层次的去挖掘“细节”。

(1)急救呼叫系统

在居室和公共活动的各主要空间内均设置急救呼叫系统,均采用拉绳式,放便不同状态下使用后,服务人员能够第一时间到达。拉绳采用红色,更醒目。

(2)材料

1)考虑到老人的感官和身体机能的退化,在专协护区的公共活动区域的地面,选择耐脏,花色均匀、颜色温馨的地毯,不仅脚感舒适,视觉稳定,更主要的是为了避免工作人员在硬质地面的走动带给有助听器老人的听觉刺激。

2)在专护和失忆区的休息沙发选择上,不仅两侧要有扶手、同时沙发的面料也选择聚酯和化纤混合的“油棉布”,是防止老人大小便失禁带来的清洗困难。

(3)卫生间

1)卫生间坐便和淋浴均设置安全扶手,防止起座和滑倒,淋浴设置座凳。

2)卫生间的淋浴区域,考虑的安全和空间的局限,设置浴帘+橡胶隔水条,该橡胶隔水条专业定制,防止水四处漫流,同时也为了轮椅能推进去。

3)专业护理的卫生间浴缸采用步入式浴缸,专业定制,以满足老人行动不便的困惑。

(4)家具

家具选择的原则,除了能展现“休闲和居家”的感觉,还应注意安全型和稳定性,同时考虑实用性。

1)餐椅的选择上考虑老人起身的需要,两侧需有硬质扶手;同时考虑老人吃饭时移动座椅的方便,椅子前腿上定制小轮,如下图所示。

2)独立老人居室的家具采用藤状家具,保证桌椅无锐角,既满足安全和舒适的要求,又充分体现休闲感。

(5)门窗

1)户门:考虑到坐轮椅老人的需要,户门设置上下两个猫眼,方便观察。下猫眼高1米,上猫眼高1.5米左右,门把手采用无锐角的长把手,便于老人手腕用力。同时门口设置搁物板,方便老人临时搁物。

2)卫生间门:为保证老人在使用卫生间期间发生意外时门能够打开,所有卫生间门均为外开设置。

3)外窗:为了避免老人发生危险,但又要保证自然通风,外窗开启扇采用限位器,限定开启30度角。同时为了老人能够坐在轮椅上观赏外景,卧室和客厅的外窗距地600mm高,同时设置防护栏杆。

(6)标识:在标识设计上,力求“简洁、醒目”,尤其是带有字体的,统一将字体放大处理,包括电梯操作按钮和园区、户内的导向标识。尤其是电话不仅考虑到号码的放大和清晰,同时设置了6位常联系人的头像,方便一键按拨。

4.4景观设计

合众优年社区的景观最主要的特征在于景观的功能设置。景观环境是养老生活需求的一种载体,主要承担“养生、聚众、休闲”三大功能,重点体现“适老和休闲”,为老人提供景观观赏、闲聊、运动、散步、发呆等活动场所,并追求以植物造景为主的自然式景观。

(1)养生:以自然式植物群落为主,调节温度湿度,营造舒适的小气候;植物种类上选择释放氧离子、负离子的养生植物;外观上选择果色艳丽、花朵芬芳或叶形奇特的植物,功能上选择了常见、易活类的药用保健植物。

(2)聚众:园区景观结构上分为庭院花园、组团花园、中心花园三级花园,通过南北景观大道、健康步道、宅间小道把整个社区串成整体。

1)庭院花园:作为大家庭、温馨的室外公共客厅。打造院落式的环境,形成围合感和醒目的单元入口,设置能遮阳的休闲场所,林荫场地、阳伞、花架满足聊天、下棋、打牌、发呆、观鱼、养花、养鸟等功能。

2)组团花园:作为小聚众,小众兴趣的聚集场所,满足兴趣活动、器械健身、散步、休息等活动类型,设置木工房、花房、温室药用植物房、蔬菜种植区(含工具房)、门球场、林荫健身场。这些功能构筑物同时也具备休息点的作用。混凝土渗水砖步道,局部可形成纵向波浪形的小起伏,每个组团的步道自成环路。

3)中心花园:大聚众,热闹温馨的小镇中心,能贯穿会所,使中心花园与会所形成整体,提供包括集中晨运晚锻炼、垂钓、聊天、赏景、大型集会、文化展示等在内的活动内容,形式自由灵活,亲切宜人。

(3)休闲:主要体现在社区氛围的营造上,采用自然式的布局手法和自由的景观形式;各式植物组成群落、阳光、草坪、水流、可采摘食用的果树蔬菜等组成轻松的自然环境;设置如蔬菜园艺、门球等有趣的活动场所和完善的休息点,保证能让老人在室外环境中不劳累,随处都有座椅;设置多级游步道设置,给予老人多种选择,短距离、长距离都能及时返回,道路铺装以混凝土渗水砖为主,构筑物以木质为主。

社区养老现状篇10

关键词:养老保险欠发达地区政府作用

一、贵阳市农村养老保险面临的现状

我国各地区的社会保险制度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经济水平和社会传统的不同造成了社会保险制度的地区差异化,但就各地的社会保险制度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以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贵阳市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现状如何?现从三个方面来做一个简要分析。

1.贵阳市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贵阳市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是人均耕地少,地貌复杂,第一产业从业人口下降速度慢,人均产值低。贵阳市2004年年末总人口350.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5.78万人,占全市人口数的53%。全市土地总面积804667公顷,其中耕地28897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5.91%,全市每个农业人口占有土地6.9亩,不足全国平均值的一半,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55亩,为全国平均值的三分之二,且多属高原丘陵,不利机械化操作。据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全市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1.77亿元,占本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即GDp)443.63亿元的7.2%,不难看出农村的人均产值不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相对较差。

2.贵阳市农村居民经济收入现状

贵阳市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总的来说是收入偏低,保障水平偏低,城乡差距大。据统计资料显示,全市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3509元,仅占城市居民可支配人均收入的31.25%,不足三分之一,可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大。全市农村居民用于日常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达0.44。2008年贵阳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为200元/人月,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最高的两城区为140元/人月由此可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异。

3.贵阳市农村养老现状

贵阳市农村居民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辅之以少数集体养老、储蓄养老、征地补偿养老、房屋出租养老、困难救助和低保养老。贵阳市农村目前社会养老模式仍以家庭养老为主,占63.1%以上;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绝大多数边远地区的农民根本谈不上存钱,当农民进入老年,靠储蓄积累养老的为16.2%;参加城镇职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乡镇企业为数不多,这一人群属于养老无保障之列。随着农村社会老龄化的到来,农民养老问题逐步凸现,已到了必须研究解决、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贵阳市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结合贵阳市农村的现状,要建立贵阳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须面对和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差异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根源。长期以来优先发展工业的思路决定了城乡发展的差异,贵阳市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大体各占一半,但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还不到第二产、第三产增加值的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纯收入的3.2倍,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人均200元/月,是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人均70元/月的2.8倍。

2.农业产业结构的差异

解决“三农”问题的落脚点是提高农民收入,而关键在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以农为主,多种经营。尽管近几年我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目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但农、林、牧、渔、服务业的结构不均衡,贵阳市的地形地貌又不适合大型机械的使用,就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而言不能形成规模,集约化、机械化、产业化程度低,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很难得到大幅度提高;二是种植面结构不合理,围绕省会中心城市服务的多种经济农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不同区域的差异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由于贵阳市城市规划、地理等方面的因素,贵阳市不同区域的农村各方面差异都较大。在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时候,对处于不同区域农村应该区别对待。不同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贵阳市经济目前呈放射状,由城市中心向边远农村逐渐减弱,经济区域差异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