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研究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3:19

农村金融研究报告篇1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户借贷;金融制度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6-0198-02

1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农村金融的研究可以以世界银行的综合研究报告为代表(2002,雅荣、本杰明、皮普雷克),报告中将农村金融的目标定位在两个方面,即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报告还对农村金融市场低效运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政策环境不当(如明显的城市倾斜政策)、法律和监管体系不够健全以及市场失败(Beasley,1994)。该报告总结了1992年提出的农村金融业绩评估的分析框架,其标准包括覆盖面和持续性两个方面,其中持续性以补贴依赖指数来表示。并且以此衡量标准对三个成功的农村金融机构即泰国的农业与农业合作社银行(BaaC)、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的小额信贷部(BRi―UD)和孟加拉乡村银行(GB)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从制度方面看,国外对农村金融的相关政策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表1国外农村金融制度比较

国家农村金融制度特点美国复合信用

型模式专业的农村金融机构与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并存;织体系上:合作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及商业性金融机构并存。法国国家控制式

金融模式农村金融形成了由法国农业信贷银行、互助信贷联合银行、大众银行、法国土地信贷银行和农业保险组成的农村金融体系。金融机构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并运行的,受到政府的管理和控制。日本政策性金融与

合作金融并存日本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是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支持农业发展的合作金融主要是农协系统。印度多层次金融机

构合作并存具有鲜明的多层次性,各金融机构之间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合作。金融体系主要包括印度储备银行(主要负责监管和协调)、印度商业银行(国有以及私人)、地区农村银行、合作银行(或合作社)、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存款保险和信贷保险公司等。2国内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农村金融的研究日渐增多,特别是在1996年农村信用社从农业银行分离出来以后,农村信用社改革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热门话题。综合对农村金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农村信用社改革研究

近几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主要集中在对信用社的产权模式改革、体制改革方式、组织体制和行业管理体制、经营目标、治理结构等几个方面。关于信用社的产权模式的改革,何广文(2003)提出农村信用社制度创新不存在“最优模式”,认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方向问题不是一个合作制与商业化、合作制与股份制的简单选择,重要的不是哪种金融机构,而是金融机构具有什么功能。杜晓山认为只要对服务“三农”尤其是服务农户有利,同时又不会带来不可控的金融风险和社会不稳定,各种形式的金融和产权制度改革尝试都会利大于弊,都可以进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陈剑波(2003)提出暂时解决信用社的经营困难和累计亏损、不良资产只应是阶段性目标,而非最终目标,如何逐步满足农民金融服务需求才是信用社改革的根本目标。

2.2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断推进,国内学者对农户借贷行为有较多的研究,研究者主要从借贷规模、资金来源、资金用途以及借贷利率、期限等方面对农户的借贷行为进行了考察和分析。何广文(1999)、曹力群(2000)、朱守银(2003)的研究认为农户资金借贷非常普遍,但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的借款越来越少,主要依赖于非正规渠道(主要是私人借贷),借贷资金更多地用于家庭消费(主要是盖房和婚丧嫁娶)以及非农业生产活动。

鲁靖,邓晶(2005)的研究指出,虽然农村借贷规模有相应扩大,但以民间信用为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借贷规模呈持续上升的态势,其中银行贷款在农户家庭借贷中所占份额迅速下降,民间借贷中的付息比例上升。有偿借贷已取代了无息贷款的主体地位。

王汉章(2008)指出,农村中小企业的借款主要以短期周转性用途为主,主要用于购买原材料或半成品。而企业的长期投资更主要依赖于企业的内源性融资。因此农村金融在面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时不能满足其长期投资的需求,不利于农村企业的发展壮大。

谢海(2005)阐述了小额信贷的基本理论,介绍和分析了小额信贷在国际国内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商业上可行的小额信贷新模式,并把新旧两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中国国情总结、提炼了几种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小额信贷模式。

2.3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研究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供不应求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巩固农村社会稳定和谐的瓶颈。何广文(2001)的研究认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严重滞后于农村金融需求,其需求表现出多层次性的特征,不同的需求应该需要不同的金融组织和不同形式的金融供给来满足,提出要构建需求导向型农村金融组织结构体系,以均衡农村金融商品的供求;高帆(2002)区别于多数研究者从供给角度说明农村金融抑制的思路,从金融需求的角度分析我国农村金融的供需均衡问题。汪三贵、朴之水(2001)对贫困农户的信贷进行调查,分析其信贷需求、信贷供给以及影响因素,他们的结论是大部分农户能够获得正规信贷,但贷款的额度有限,许多农户不愿以任何利率借款,说明缺乏信贷需求,增加贫困地区农户获得信贷资源的能力并不能促进非农活动的发展,这也是小额信贷项目面临的最大挑战。

2.4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研究

将金融深化理论应用于我国农村金融领域的实证研究不多。最早计算我国农村金融相关率(FiR)指标的是徐笑波、邓英淘等(1994),计算方法是用“行社存款”与“农村国民收入”之比来衡量我国农村金融深化的程度。并通过图示分析了两者的变化规律。张元红(1999)计算农村金融相关率的方法与前者类似,采用的是“行社存款”与“农村GDp”之比。张兵等(2002)对农村FiR与农村经济增长进行了研究,他对上述指标进行了修正,用“农户存款”、“农业存款”和“农户手持现金”之和作为“农村金融资产数据”以“农业GDp”代替“农村国民收入”指标来计算农村FiR,研究结论是我国农村金融深化的进程大约比全国落后10年左右,同全球金融发展水平相比,大约落后30年左右。

2.5农村金融制度研究

不少学者从制度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制度问题。张杰(1998,2003)对中国改革20年来金融制度的改革和变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并认为中国农户的信贷需求将长期遵循的逻辑是:首先用非农收入增添家庭流动资金,其次是友情借贷和国家信贷支持,最后迫不得已诉求于高息借贷,而标准的商业性农贷对于中国的大部分农户而言则仍然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制度安排。徐滇庆(2004)认为农村金融改革的主要问题在于政企不分、产权归属不明确、缺乏竞争环境等,提出应建立产权明晰、符合现代管理制度的金融机构,通过竞争机制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质量。

张晓明,陈静(2007)提出可以考虑通过组建具有社会资本的农村信用合作组织,为农户提供有力担保,有效解决农户贷款抵押品缺乏和信息不对称等瓶颈问题,同时为破解农村信贷困境提供一种新思路。

我国农村金融问题的研究,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广泛、深入地调研,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才能准确把握农村金融需求的多样性、组织形式的多元化、区域的差异性等特征,我们要在已有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根据中国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建立适合于指导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金融体系和制度,以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供求特征及均衡供求的路径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

[2]何广文.合作金融组织的制度性绩效探析[J].中国农村经济.

[3]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J].金融研究.

[4]陈剑波.对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

农村金融研究报告篇2

>>海南省企业民间融资情况调查报告关于海南省虚拟经济运行情况的调查报告关于海南省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市场的调查报告海南省农户金融服务供求状况的调查报告海南省公众防伪知识掌握情况调查报告关于海南省“两权”抵押贷款的调查报告河北省农村网站建设调查报告关于海南医疗旅游市场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乡村公共产品供给来源调查报告湖南省泸溪县《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落实情况调查报告山东省农户贷款调查报告高招调查报告建设学习型组织之调查报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调查报告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现状调查报告广西高校新校区建设现状调查报告皋兰县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调查报告临洮县养殖小区建设调查报告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4]杨再芬.标准引领美丽乡村建设[R].2014

〔本文系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理与服务技术标准研究”(项目编号:2012BaK27B03

农村金融研究报告篇3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农村居民纯收入;计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6-0189-02

1引言

20世纪7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Ri麦金农和另一位经济学家eS肖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金融抑制”,它反映为政府过分地干预金融,实行信用配给,人为地压低利率、汇率,使两者不能真实地反映资金和外汇的供求,而政府又不能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结果造成金融与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要解除“金融压制”,就必须“金融深化”,即减少政府对金融的过分干预,利用市场调动人们储蓄与投资的积极性。此外,由于放松管制,民间金融机构也能适应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而发展,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之间将会出现良性循环局面。但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忽视了农村金融部门的作用,对农村金融采取了金融压抑的政策,即通过把名义利率保持在低于通货膨胀率的水平,从农村攫取租金,使民间部门金融资产的实际收益为负,结果造成金融发展水平低,机构组织薄弱,农村经济发展落后。

通过上述的理论研究发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良性互动的关系,农村金融的低水平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居民收入不高的重要原因。本文试图在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农村金融相关率、农村资本产值率以及农村金融发展率三个农村金融衡量指标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纯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2指标选取以及数据来源

21指标选取

1996年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w戈德史密(提出金融相关率学说,金融相关率是指某一日期一国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该国经济活动总量的比值。金融相关率(FiR)是衡量经济货币化的重要指标,FiR通用的计算公式为全部金融资产/GDp,从大的角度看金融资产通常包括广义货币m2、股票市值、债券余额三部分。由于历史原因、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制约,重庆农村居民相对于城镇居民而言保有的股票、债券和保险的数量极少,因此忽略农村债券和股票在农村金融资产中的占比,农村金融资产主要包括广义货币m2。

资本产出率通常由投资与产出比进行衡量,考虑到指标的可度量性,采用尼尔斯・赫米斯(2001)提出用农业投资占农村GDp的比重代替农业资本产值率的方法。在计算资本产出比时一般采用是农业固定资产的资本产出比来衡量。鉴于此本文选取农业固定资产与农村GDp的比重作为衡量农业资本产出率。

重庆农村金融无论怎样发展最终要落实到金融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上来即金融的发展效率的体现,衡量金融发展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储蓄投资之间的转换率。

22数据来源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完整性以及有效性的基础上,本文选取2003―2012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重庆乡镇企业产值、重庆农村储蓄存款余额、重庆农业存款余额、重庆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等原始数据均来自重庆历年国民经济运行报告、重庆金融行业历年运行报告、以及《重庆统计年鉴》。为了减少实证分析中自相关、异方差等现象的出现,影响实证分析的真实性,对数据取对数处理得到LnRFiR、LnRaoC、LnRFeR、LnRpCi,如表1所示。

由表4的格兰杰检验中我们得出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纯收入的因果关系。农村金融相关率是农民纯收入的格兰杰原因,农民纯收入不是农村金融相关率的原因;农村资本产值率与农民纯收入互为因果关系,同时,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与农民纯收入也是互为因果关系。通过以上结果我们发现重庆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农业资本产值率、农村金融相关率的提高有利于农民纯收入的提高,因此增加农村金融资产、加大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加强对农村以及乡镇企业的贷款有益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4结论

通过上述的实证分析我们得出重庆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在长期看来存在稳定的关系,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纯收入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在重庆目前农村金融发展相对缓慢的今天应该进一步加大农村金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晓红,王沫,王春雨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的实证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4(1):28-32

农村金融研究报告篇4

关键词: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提出要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供o侧改革。首先我们要正视农村金融供给侧存在的问题,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提出深化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建议,以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更好发挥其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

一、农村金融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网点数量相对不足

根据《2015年农村地区支付业务发展总体情况》的数据,截至2015年年末,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数量为12.17万,平均为1.31个/万人、55.12个/县、3.75个/乡、0.22个/村,而城市家庭所在小区周围银行网点平均数2.63个。金融网点数量的相对不足,使得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大大降低,弱化了对农村地区金融支持的力度,造成部分地区“金融空洞化”,金融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

(二)农村金融资金供给不足

根据《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4》的数据,虽然涉农贷款每年都保持较高增长,但根据《“三农”互联网金融蓝皮书》的数据,从2014年起,我国“三农”金融缺口超过3万亿元。根据有关数据预测,中长期看,假如影响农村金融供需的因素保持不变,我国在2013年后的十年中农村金融供需缺口每年为49416.52亿元,占农村金融十年总需求量的40%。

(三)正规信贷需求旺盛但可得性低

根据《中国农村家庭金融发展报告2014》的数据,正规信贷需求旺盛,这种需求分为生产性需求和消费性需求,包括了实际需求和潜在需求。2013年西南财经大学进行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显示,农村中有19.6%的家庭有正规信贷需求,而城市家庭比例只有17.2%。虽然农村家庭正规信贷需求旺盛,但信贷可得性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只达到了27.6%,而全国平均信贷可得性为40.5%。

(四)民间借贷活跃

民间借贷成本较高,虽然亲友之间借款一般无利息,但综合考虑人情、面子等其他一些成本,亲友之间借款依然要给予很高的补偿。正规金融机构如果能够满足农村的金融需求,非正规金融的信贷需求就会较少。因此,民间信贷的活跃也从侧面反映了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中国农村家庭金融发展报告2014》的数据显示,农村家庭有民间借款的比例为43.8%,全国平均水平为34.7%。从民间借贷资金来源来看,全国范围有32.0%的家庭从兄弟姐妹处借得,在农村,这一比例达到了36.1%。

(五)金融产品供给不足

各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主要业务是存取款和小额贷款。根据《中国农村家庭金融发展报告2014》的数据,农村家庭持有股票、债券、基金、理财产品、衍生品等风险资产家庭的比例仅为1.6%,远低于全国水平的10.4%。此外,据相关部门统计,从2010~2015年,消费贷款在农户贷款中的比重上升了10个百分点,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消费金融的需求也会不断上涨。同时,金融租赁、农业保险、担保、信托、家庭理财等金融产品供给也较为匮乏。

二、农村金融供给侧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农业的弱质性

农业具有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特点,决定了农业是一个天生的弱质产业。因此,农业的弱质性有一定的内生性,是农业生产的本质特性。

1.自然风险高

农业的弱质性首先表现为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高。农业生产的对象为生物有机体,并且生长周期较长。在其生长周期内很容易受到气象灾害、病虫害的影响,气象灾害及病虫害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难以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第二个是这种灾害的发生规模较大、影响范围广。比如2008年的雨雪冰冻灾害使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77亿亩。

2.市场风险大

农产品的市场风险指的是农产品价格的价格变化带来的风险。在市场经济中,农产品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农产品的供需关系。农产品的生产者往往缺乏市场意识,容易盲目跟风,同时受季节性、周期性的影响,短期内供给增加,极易造成农产品的过度供给,而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低,容易造成供需矛盾,促使农产品价格下跌。另一方面,部分农产品是鲜活农产品,具有易腐性,保鲜期较短,短期内加大供给压力带来价格波动风险。

3.农业生产收益低

相对于非农产业,农业生产收益较低。第一个原因在于劳动时间小于生产时间,劳动时间具有阶段性特征,劳动时间的不连续导致生产工具闲置,较之非农产业生产工具利用率较低,生产成本高。第二个原因在于农业资本周转速度较慢,种养殖业生产周期较长,相同数量的资本在非农产业的资本周转率大于农业领域,周转速度较低带来的是生产收益的不足。

农业的弱质性对农村金融供给带来不利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第一,金融供给的成本较高、收益较低、金融交易难以达成。在人力资源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农村单笔贷款规模小,导致放贷成本相对较高;同时,银行在放贷之前需要对借款人的信用情况进行评价,由于农村地区贷款人以农户个人和小规模农业单位为主,银行获取信息的成本较高;第二,金融供给风险较高,农业的高风险使得农业经营主体难以获得预期的稳定现金流,不能形成按期偿还贷款的稳定预期。

(二)有效抵押品缺乏

农村贷款有效抵押品不足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农村贷款抵押品可选择范围小,金融机构普遍偏好不动产,如土地使用权及有所有权的建筑物,对于农业机械等动产偏好不足,农产品由于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较大也难以成为有效的足值抵押品。县域或乡镇的中小企业大多租用集体土地或宅基地建房设厂,其不动产抵押资源十分匮乏,基本上不能提供符合农村信用社要求的有效抵押品;二是处置抵押品难度较大,农村地区缺乏抵押品的评估登记机构及有效的评估机制,此外,缺乏抵押品交易中心,使得抵押品变现能力较差。

(三)信息严重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阻碍农村金融交易达成的另一障碍。第一,农村生产者分布较为分散,金融机构为了获取借款人信息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抑制了金融机构获取信息的积极性;第二,农村生产者信息公开性差,即使是农业生产企业也缺乏范的信息公开制度,金融机构难以有效的获取经营者信息。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金融机构面临着逆向选择的风险,由于缺乏有效信息,难以甄别借款人信用状况,金融机构一般不会借出资金,即使存在优质的借款人,这不仅使得金融机构资金使用效率低,也使得优质借款人借款难。此外,即使金融交易达成,也难以对债务人进行有效监督判断债务人是否按照借贷合约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是否投资高风险项目使债权人面临风险,这就形成了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增加了银行信贷风险,阻碍了金融交易的达成,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的不足。

三、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路径建议

(一)优化农村金融制度环境

1.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农业保险的发展可以有效缓解农业弱质性对农村金融供给的不利影响。例如,美国颁布了《联邦农作物保险法》(1938)和《克林顿农作物保险改革法》(1994)要求农业经营者必须要加入农业保险体系。借助于政府强大的财政实力,日本政府建立了完善的以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法律制度和农业保险制度为主体的法律体系。我国虽在2012年颁布了《农业保险条例》,但发展缓慢,主要存在着国家支持力度不够、农业保险法律缺位、保险覆盖率低、保险品种少、人才不足等问题。我国应借鉴美日等国经验,加快农业保险立法工作,做到有法可依,为农业保险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2.完善贷款抵押体系

信用风险的存在是阻碍农村金融供给的一个关键因素。针对贷款抵押体系存在的问题,第一要扩大抵押品范围,不仅包括土地、房产等不动产,农户和农业企业的产权明晰、易于登记评估、流转交易方便的动产也可以作为抵押品;第二是抵押物的价格评估,要建立科学的运作机制和评估步骤、办法,建立有市场决定的评估体系;第三是抵押物的变现操作,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快有关财产的确权颁证,建立活跃的产权交易中心,出善有关产权交易的法律法规,保证抵押物交易的有效进行。

3.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第一要建设信用征集和信息共享系统,信用征集可以重点从熟人评价、村长评价、行为道德、兴趣爱好、家庭状况等方面。同时,将获得的征信信息公开共享,实现各金融机构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第二要建立有关乡规民约和法律制度相结合的信用保障制度,加大对失信人的惩戒力度,给予守信人适当的激励;第三要积极借助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运用电商平台的海量数据和快速的大数据计算优势,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信用评级;第四要加大宣传,使“失信必惩戒、守信必得利”的观念深入人心。

4.研究制定农村金融法律、完善农村金融监管

政府部门应加紧研究制定《农村金融法》和《农业保险法》等有关法律,明确农村金融有关供需主体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为农村金融交易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修订完善《物权法》和《担保法》等法律文件,扩大担保物的范围,进一步明晰有关产权。加强对金融机构涉农金融活动的监管力度,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确保涉农贷款不断增加;注重风险防范,确保涉农贷款不良贷款率不断下降。

(二)加强金融产品和技术创新

1.创新金融产品

第一要根据各地方实际情况,结合特色产业,设计个性化的金融产品。比如山西大同市为了支持土豆和菌灵产业发展,农信社开发了“土豆宝”和“菌灵宝”的贷款产品;第二要满足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差距,对于仍然落后的地区继续加大信贷投放,对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可以推出金融理财、信息咨询、证券投资、金融租赁、消费金融等金融服务。

2.大力发展“互联网+农村金融”

“互联网+农村金融”可以利用互联网在数据和模型上的优势实现对农民的风险定价、克服空间分布的弊端,降低信贷成本,优化农村信贷机制。随着政府对农村宽带铺设的财政支持,发展“互联网+农村金融”的基础设施条件逐渐具备。第一要探索实施“互联网+农村金融+电商”的模式,促进信息流、商品流、资金流的融合。不仅可以增加金融机构获取信息的能力,降低信息不对称,消减金融机构信贷风险,还可以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第二要顺应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促进农村地区移动支付能力的建设,推动手机银行,第三方支付等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史小艳.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路径创新研究[J].经济论坛,2016(07).

[2]李景波,田露.农业弱质性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制约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27).

[3]陶君道,蒋润祥,姚敏.农村信用社贷款抵押品的个案研究[J].经济纵横,2009(09).

[4]黎和贵.国外农村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及经验借鉴[J].国际金融研究,2009(01).

农村金融研究报告篇5

报告的发现包括,中国家庭储蓄主要集中在高收入家庭,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储蓄率为60.6%。中国较高储蓄的根本原因是储蓄分布的差异,广大民众并不缺少消费动机,而是没有足够的收入。

在住房资产方面,中国家庭自有住房拥有率为89.68%,远高于市场想象和世界平均水平。城市家庭第一套住房市价与成本之比为4.4,城市住房收益可观。

该报告历时三年,对全国25个省份、80个县(市)、320个社区(村)进行了入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8438份,调查成果将建成中国家庭金融微观领域的基础性数据库,与社会共享。

家庭金融的相关数据直接反映了家庭在经济金融活动中的行为决策,对于央行进行宏观调控,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在美国,消费者金融调查(SCF)是美联储投入巨资与芝加哥大学合作完成的一项长期性调查。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为直观了解美国家庭财务受金融危机影响状况,甚至将本因2019年进行的调查提前到了2019年。而我国,之前在此领域仍是空白。

收入前10%家庭储蓄占比74.9%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在全国范围收集并统计家庭金融行为的微观信息,主要包括:住房资产和家庭金融财富、家庭负债和信贷约束、家庭保险与社会保障、家庭支出与收入等方面内容。

报告显示,中国的高储蓄的根本原因不是没有足够的消费动机,而是没有足够的收入。目前,中国家庭的高储蓄率日益成为世界的焦点。政府一直在采取措施刺激国内居民消费需求,但效果甚微。

截至2019年8月,中国家庭总储蓄占总收入的19.25%,处于较高水平。然而从储蓄的分布来看,家庭储蓄分布极为不均。一方面,有55%的家庭在调查年份的支出大于或等于收入,没有或几乎没有储蓄。另一方面,收入最高的前10%的家庭储蓄率达60.6%,储蓄金额占当年总储蓄的74.9%。可支配收入占所有家庭可支配收入的56.96%,收入不均现象非常严重。也就是说,中国家庭储蓄都主要集中在高收入家庭。

“增加消费、减少储蓄最有效的政策是减少收入不均。高储蓄的根本原因不是广大民众没有足够的消费动机,而是广大民众没有足够的收入去消费。”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西南财大经管学院院长甘犁教授认为,可以通过各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来改变收入不均的现象,从而实现中国政府《xx发展规划纲要》中

提出的“工资增长和GDp增长速度要求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认为,增加消费可以通过增加低收入家庭的消费能力和消费结构升级完成。

事实上,中国经济的结构正在改变,市场力量正在推动着消费力的提高。“消费力从20xx年开始,每年提高0.7%。原因就是劳动力市场发生重大变化,廉价劳动力供给开始小于需求,可支配收入在提高。”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微博)补充道。

自有住房拥有率近90%

报告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家庭自有住房拥有率为89.68%,高于世界平均住房拥有率为63%的水平。2019年,中国城市户均拥有住房已经超过1套,平均为1.22套,农村为1.15套。我国的自有住房拥有率,农村高于城市,中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但这并不与市场上旺盛的刚性需求存在矛盾。

“一方面,中国有相当一部分人群离开已有房产的家乡,到外地或大城市生活,这是房产刚性需求的一种表现。”李稻葵解释。

另一方面,房产已成为中国家庭资产增值最快的财产。“拥有房产的家庭这几年都有很高的收益率,有房子的家庭还想买两三套。”甘犁补充。城市中第一套住房的总收益率均值为340.31%,第二套为143.25%,第三套为96.70%。

甘犁教授认为,此份报告提供了详尽的基础数据,人口结构、家庭信息、教育需求、储蓄状况等。希望社会各界能充分利用这些数据资源,从不同角度和视野来分析包括房地产在内的中国经济问题。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二)

前日,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在北京金融街正式全国首份《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该报告是西南财大与中国人民银行联手基于全国25个省、80个县、320个社区共8438个家庭的抽样调查数据汇总分析形成,涉及家庭资产、负债、收入、消费、保险、保障等各个方面的数据,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当前我国家庭金融的基本状况。

此次《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的问世,共历时三年,其权威性和详实的内容填补了行业空白。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张健华局长表示:“此次《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调研数据的出炉,不仅为目前对家庭消费金融行为的了解提供有价值的补充,还将为政府和监管层制定重要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城市家庭平均资产247.60万元

高收入家庭储蓄占总额74.9%77%的炒股家庭没从股市赚钱

80后大学毕业比例19%硕士最赚钱

投资兴业家庭比例是美国1倍

城市家庭年进账70876元

人情支出远大于人情收入

报告显示,中国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均值是51569元,城市70876元,农村22278元。从数据中发现有0.5%的中国家庭年可支配收入超过100万元,有150万中国家庭年可支配收入超过100万元,10%的收入最高的家庭收入占整个社会总收入的57%,说明中国家庭收入不均等的现象已经较为严重。

报告还显示了中国家庭人情往来的收支情况。数据显示,中国家庭人情支出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6051元,占总收入比的22.1%。城市平均为7837元,占总收入比的25.5%。中国家庭人情收入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1944元,占总收入比的7.1%。城市平均为2305元,占总收入比的7.5%。城市家庭资产远高于农村10%家庭储蓄占总额74.9%

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8月,中国家庭资产平均为121.69万元,城市家庭平均为247.60万元,农村家庭平均为37.70万元。城市家庭中,金融资产11.2万元、其他非金融资产145.7万元、住房资产93万元,负债10.1万元、净资产237.5万元。相应的农村家庭数据为3.1万元、12.3万元、22.3万元、3.7万元、34万元。

报告显示,中国家庭负债平均为6.26万元,总体资产负债率为4.76%。其中,城市家庭平均负债100815元,农村家庭平均负债36504元。

从全国平均水平看,在家庭资产中,金融资产为6.37万元,仅仅只占总资产8.76%,而非金融资产为66.40万元,占91.24%。

农村金融研究报告篇6

关键词:城镇化金融支持研究综述

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是这其中困难重重。近些年中国政府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促进城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和紧迫任务,理论界与学术界对该领域的研究更加宽广、角度也更加多元。其中,从金融支持视角探讨农村城镇化发展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本文试图对这些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筛选出较近时期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以及著作,希望对未来的研究能有所帮助和借鉴。

一、介绍国外金融支持城镇化情况的研究

陆岷峰、马艳(2009)分析了国外城镇化进程中加强金融支持作用的有关经验及特点。国外经验主要有:在法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有:市镇税收、经营开发与分摊税、城乡规划税和开发税、国家拨款、银行贷款、企业投资、发行机构投资、发行长期债券以及保险公司、老年保险等基金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利用了一切可能的途径;日本政府主要用两种方式以自身投资引导民间资本投向:一种是“筑巢引凤式”,即用小量投资为民间资本创造投资条件,吸引民问投资;另一种是“联合投资式”,即将民间的资本和经营能力引入政府的投资事业,由中央政府、地方公共团体和民间企业共同投资建设基础设施;韩国通过设立国民投资基金,有效地把民间资本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吸引民间资本的政策法规。同时,由全球著名的经济学家t.贝克、埃斯里·德米尔古克·肯特和罗斯·莱文(2006)所领导的研究小组专门针对全球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问题所作的系列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正是金融的总体发展水平以及有效的金融支持,而不是金融结构,促进了经济增长,并且,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差异也会影响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以上国外城镇化过程中资金筹集的各种方式,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国外城镇化建设的成功,关键在于有效地运用了各种金融支持手段,而且充分实现了金融支持中资金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及投资方式多样化,从而保证了资金的有效供应。

二、介绍我国城镇化与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1)研究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支持的具体方式。张迎春(2006)在《统筹城乡发展与金融支持体系构建研究》一书中指出:涉农行业是统筹城乡发展中金融支持的重点领域,市场金融和政策金融是统筹城乡发展中金融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统筹城乡发展中金融支持体系构建具体构想:构建以金融机构为主体的农村间接融资体系、拓展农村直接融资渠道。统筹城乡发展中金融支持体系构建的着力点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重构,改革和完善原有的农村金融机构、新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统筹城乡发展中金融支持体系构建的着力点二:农村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展,大力发展农村票据市场、着重推进农业经营企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中的龙头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胡斌(2002)分析指出政策性金融是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手段,提出增强政策性金融对我国城镇建设的支持作用、促进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的措施:明确发展战略、提高规划水平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是解决资金短缺、提高融资效率的基础;完善信用结构等。张正斌(2008)对宁夏民族地区的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其主要研究结论是:金融在城镇化中的作用可能更多地是通过收入在起作用,即金融通过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城镇化的发展,而不是通过使人口向城镇集聚起作用,人口向城镇聚集仅仅是表象或收入变化的结果;在衡量城镇化水平时,以收入作为衡量标准,可能更能说明问题。丁敏哲(2013)在“城镇化与区域金融改革”报告中指出:城镇化的重心在县域,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体制重点则在微观金融、民间金融,在普惠制、均等化金融服务上实现突破。他认为,城镇化金融支持要形成“五大体系”:一是构建城镇化差异化的金融组织体系。二是构建微观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体系。三是构建地方性的直接融资体系。四是构建区域信用与交易体系。同时,积极引入农村土地、农民住房等各类抵(质)押物的市场化定价机制,让它们变成标准化、可交易的产品,进行有序流通。五是构建法律政策支持体系。研究出台包括加大支持小微企业、“三农”,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探索建立中央和地方分层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法律政策,为金融支持城镇化的推进提供更有效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保障。刘澄(2013)指出:一定要找准新型城镇化的金融切入点,农村金融机构应当围绕城镇化金融需求特征,研究城镇化金融结构、需求层次和需求动机,本着“政府规划、银行支持、全程服务、重点跟进、突出特色”的策略,选择重点服务区域,设计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有计划地进行组织机构重构和业务流程重组,以提高组织机构的反应能力和服务效率,以精心的准备、特色的服务,完成城镇化金融大课题。

(2)金融支持对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关系问题的研究。研究的主流结论是城镇化与金融支持相关变量显著正相关。郑长德(2007)认为金融中介的发展与城镇化进程间内含着一种互动机制,一方面,金融中介发展可以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可以通过生产要素的不断集聚,使市场规模得以扩大,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促进金融中介的发展。作者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城镇化水平与经济金融化水平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黄勇、谢朝华(2008)采用非结构化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检验发现,我国银行贷款和城镇化建设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银行贷款对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持效应,但金融部门对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的兴趣在降低。研究认为,为了更好地满足城镇化建设中的资金需求,可以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完善城镇金融服务体系、完善信贷管理体系和规范政府与金融部门之间的关系等途径,强化金融支持效应。

总的来看,这些文献对城镇化过程中的金融支持的相关研究有了比较充分的论述,详细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支持的具体方式,但对城镇化水平与金融的关系以及对城镇化过程中的金融抑制现象研究过于笼统和宽泛,缺乏对金融资本的细分和各类金融资本对城镇居民的影响的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陆岷峰,马艳.以金融支持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新思考[n].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

[2]肯特·莱文.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银行、市场和发展的跨国比较[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1.

[3]张迎春.统筹城乡发展与金融支持体系构建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1.

[4]胡斌.政策性金融与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J].中国金融,2002-10.

作者简介:

农村金融研究报告篇7

>>河北省基础设施对城镇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河北省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利用Bot融资模式加快河北省基础设施建设河北省村镇基础设施现状调研及改造策略探析河北省小额贷款公司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河北省农村居民饮酒行为特征调查分析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短缺分析:以中西部四省调查为例河南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需求意愿调查及分析河北省返乡农民工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与农民收入动态分析安徽省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分析河北省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支撑的设计与实现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调查分析陕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查与研究基于协整模型的中国信息基础设施与知识市场关系研究西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与知识经济发展研究河北省农村初中学校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河北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障碍分析与对策研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河北省农村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调查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08-01-17.

[2]2009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eB].,2010-05-14.

[3]CnniC第30次互联网报告: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eB].,2012-07-19.

[4]王睿,李琳,丁华平.我国农村化信息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J].农业经济与科技,2011,(11):153-154.

[5]洪秋兰.国内外农民信息行为研究综述[J].情报资料工作,2007,(6):27-30.

农村金融研究报告篇8

其中,在中小企业不良贷款方面,近期多家机构研究报告都已提示中小企业不良贷款风险正在上升。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最近的报告提出,在已经披露该项数据的上市银行中,工行、中信和民生的小企业不良率2012年末已上升到1.55%、1.59%和1.55%,远高于这3家银行整体贷款不良率0.85%、0.74%和0.76%的水平,小企业不良贷款风险控制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

对此,财政部金融司昨日表示,未来综合考虑中小企业贷款重组减免、呆账核销和绩效评价等政策执行情况、反馈的问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因素,研究完善中小企业相关政策,特别是中小企业不良贷款处置政策等,更好地发挥财税政策撬动社会资金投向中小企业的杠杆作用。

相关专家认为,未来政府应当在中小企业不良贷款风险控制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如鼓励各地政府设立风险化解基金消化不良贷款、减征小微贷款利息收入税负等。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未来应制定更灵活的专项管理办法,引导银行贷款流向中小企业。

农村金融研究报告篇9

>>a股首迎五家农商行扎堆ipo张家港农商行、吴江农商行盈利下滑居首首批五家民营银行四家获批开业11家ipo公司获批年内尚余45家待发新形势下苏南地区农商行发展刍议改革方案获批 国开行变身商行北京银行ipo获批外资围猎城商行郧县农商行用“五化”服务“三农”尚福林:三家民营银行筹建获批城商行重启ipo城商行逆势ipo三家民营银行获批筹建下批试点向西部倾斜五台县农商行“两卡”惠“三农”架起“连心桥”瑞丰农商行推出农户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171家St公司:7成盼重组仅4家获批股东总数4年难降,不良贷款率逐年上升张家港农商行ipo存隐忧广州农商行或因股权分散赴港ipo大势虽回暖仍将面临破发考验青岛农商行ipo候场上半年不良贷款率2.29%远超a股同行农商行上市起跑江苏高邮农商行宝钢获批等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经济法律>苏南五家农商行集体获批ipo苏南五家农商行集体获批ipo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何方竹")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是国内首家农村商业银行。

5月6日,江苏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获证监会发审委首发通过。至此,5家农商行完成过会,其余4家分别是无锡农商行、江阴农商行、常熟农商行和吴江农商行,均来自苏南地区。

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良好,而农信社改制农商行历史较久,比其它地区相对更能满足证监会对于银行上市的要求,这使得江苏成为首批农商行的“集中爆发区”。

农商行的集中上市是农商行整体规模扩大、经营水平提高的表现。据4月底银监会的公告,我国农商行数量已经达到1000家,截至3月底,农商行数量占农合机构(农信社、农商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44.4%,但是资本、资产和利润分别占农合机构的66.7%、63%和70.5%。

与其他金融机构横向对比,以及自身纵向对比,农商行的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如何?

2016年第一季度农商行

不良贷款率居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首

尽管农商行涌现一批发展较为成熟的企业,然而,其年报业绩却并不喜人,5家农商行净利润全部呈下滑态势。无锡农商行的年报显示,其2015年营业收入增速下滑,扣非前净利润8.3亿,较2014年下降近10个百分点;江阴农商行2015年净利润8.1亿,较2014年下降4%;吴江农商行2015年净利润6.1亿,较2014年下降21%;常熟农商行2015年净利润9.6亿,较2014年下降3%;最近过会的张家港农商行2015年净利润6.7亿,较2014年下降7.9%。

对于农商行业绩下滑,业内人士认为与下行的宏观经济背景密切相关。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信贷规模扩张减慢,银行的业务规模也会受限。此外,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进一步收窄利差,信用风险上升,整个中国银行业都面临营收增速放缓和利润下降的趋势。

虽然行业整体表现一致,农商行面对的经营压力还是有所不同。银监会公布的银行业季度数据显示,2016年一季度,农商行的不良贷款率居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首,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和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在2%以下,农商行不良率在2.56%。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轮银行业的不良主要集中在民营和小微经济领域,农商行服务的群体多来自这个领域,因此相对其他金融机构经营压力更大。山东农信系统内部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农村市场本来信用程度较高,随着观念的开放,违约的行为也在增加,而信用体系的建设还跟不上。

曾刚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农村市场利弊兼有,一方面农商行服务县域、三农和小微经济,风险特征较高;另一方面,区域内金融机构数量有限,农商行对三农和小微类客户的议价能力也更高,收益率更高。而农商行立足县域经济,可以对区域内的经济体有深入的洞察,业务更精更专;但是另一方面,银行是规模收益比较明显的行业,扩张规模降低成本会受到一些阻碍。

银监会公布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农商行的资产利润率平均在1.22%,接近大型商业银行的1.29%,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分别是1.07%和1.08%,外资银行只有0.32%。

农商行规模扩张与利润率不成正比

从规模上看,已过会的农商行开始迈入“千亿银行”梯队。无锡农商行在2014年就实现总资产从830亿上升到1040.05亿,2015年年报显示,无锡农商行年末总资产1152.02亿元,居5家过会农商行之首;常熟农商行2015年末总资产1033.66亿,居其次;江阴农商行2015年末总资产904亿,张家港农商行总资产为823.54亿,吴江农商行总资产714.53亿。

公开信息显示,无锡农商行资产规模的扩张得益于其跨区经营,2009年以来,无锡农商行在无锡宜兴市、无锡江阴市、南通如皋市、淮安市楚州区(现淮安区)、扬州仪征市、徐州市丰县和泰州靖江市设立了8家异地支行,还发起设立了2家村镇银行,参股淮安农村商业银行、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及江海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

无锡农商行资产规模的扩大并没有带来效益的提高。数据显示,无锡农商行的资产从2011年的605亿,逐年上升分别为2012年的730亿,2013年的830亿,到2014年的1040亿,再到2015年的1152亿;但是无锡农商行的资产利润率却逐年下滑,分别是1.39%、1.31%、1.19%、0.98%和0.76%。同样的趋势也出现在常熟农商行、张家港农商行等过会农商行。

从年报上看,可能的原因在于农商行正在发力金融市场业务和中介业务。与传统的信贷业务相比,金融市场业务和中间业务利润较低,但是收益更加稳健。无锡农商行年报显示,2015年,存贷款业务净收入占比29.85%,而2014年该业务占比43.75%;债券利息收入占比从2014年的20.47%上升到40.27%,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也有明显上升。江阴农商行年报也显示,2015年成立金融同业部上海研发中心,推动同业业务发展,推动交易性收入稳步增长。

曾刚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金融市场业务和中间业务是银行业的趋势,大银行资金规模大,渠道众多,相对中小银行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农商行目前也在发力该业务,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背景。

农村金融研究报告篇10

关键词:民间融资法律建议

一、目前农村民间融资的主要特点

从相关的调查报告来看,目前农村民间融资主要有以下特点:

1.覆盖面广。民间融资广泛分布于城镇、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过去借贷资金主要集中在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农牧业生产流通领域,现已扩大到农、工、贸和服务等行业,企业和个人通过民间融资的比例越来越高。

2.交易活跃。近年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权限上收,经营重心向大城市、大企业集中,对县级及县级一下机构进行撤并、降格,农村信用社的借贷门槛过高,手续繁琐,同时邮政储蓄所“只存不贷”的情况为农村民间融资提供了客观发展条件,部分经济相对发达且有经商传统的地区,民间融资活跃,借贷规模逐年上升,交易额逐步扩大。

3.利率高。民间融资的利率虽然各地略有不同,但是基本上企业借贷利率水平一般在10%~15%之间;个人借贷利率水平稍高于企业,一般在20%左右。

4.业务分散,期限短,季节性强。“早借早还,再借不难”是民间融资的信条。企业借贷一般为一年左右,两年以上不多见,个人借贷期限一般为3个月至1年。而且在冬春两季年末岁首,金融机构一般要收回贷款,这时候是民间融资活动最为活跃的时候。

5.隐蔽性强,真实情况难以掌控。民间融资的最大特点就是借贷双方均不太情愿向外界透露借贷信息,处于“保密”状态,因此很难掌握真实和全面的情况,相应的法律也很难做到监控和保障。

6.生产性借贷为民间融资的主要部分。民间借贷的主要是用于企业的生产性借贷,农户的扩大再生产借贷以及居民和农户的一般消费性借贷。

二、民间融资活动发展的必然性

1.正规金融服务不足是农村民间融资问题发展的诱因

首先,我国以农业银行为主体的农村金融体系(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长期垄断和封闭的运行体系,其主要职能是从农村吸收资金向非农产业转移,因而造成了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对农村和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不足。而且如上文所提及的,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都逐渐加大了防范金融风险的力度,县级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缩减,信贷审批权限普遍上收,大额贷款必须通过省级商业银行审批,基层行信贷权十分有限,大部分只有调查和申报权,可是一旦贷款出现风险,基层行又是第一责任人,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这些举措削弱了基层行投放信贷的积极性。

其次,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的银行信贷政策和信用评价等级制度对于绝大多数的乡镇中小企业而言,缺乏现实有效的可行性。

最后,国有商业银行繁琐的贷款手续,也无法适应农村贷款急、频、小的特点。

2.充裕的民间金融资产为民间融资提供了资金支持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了,我国的民间资本已经积累了相当规模,形成了稳定的民间资本来源。一方面,我国居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农村闲置资金增多,一部分存入了国有商业银行,还有一部分则成为民间金融资金的来源。另一方面,民营经济的整体实力快速增长,使私人资本的规模迅速膨胀,成为民间金融的重要来源。

3.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相对旺盛的资金需求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以及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对资金的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户的扩大再生产,乡镇企业短期资金周转、购建固定资产、投资新项目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三、规范、引导民间金融的法律建议

在当今中国的发展现状之下,民间金融的存在是不受体制因素制约的,也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没有直接联系,它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融资安排,而是一种与正规金融并存的必要的融资方式,简单的打击和取缔并不是规范民间金融的正确方式。2005年5月25日央行的《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认可了民间融资的重要地位,2006年以来,银监会按照《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贷款风险定价、分账核算、审批流程激励约束、人员培训、违约信息通报等“六项机制”,鼓励开展小企业授信业务;制定《商业银行小企业授信工作尽职指引(试行)》,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转变经营理念,创新金融体制,通过流程改造和美化差别化管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但是这些并不能从跟本上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现状,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必须从体制入手,完善现有金融运行体制。因此,我们要在有效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适度开放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标准,鼓励各类资本按商业原则到农村投资,确立民间金融的法律地位,引导民间金融有序成长。

我国目前对于民间金融的政策界限是模糊的,对于同一行为,不同部门往往有不同的规定。例如,1984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9条和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6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适当高于国家银行贷款利率,具体标准由各地人民法院根据本地区情况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但却没有规定什么范围的民间借贷属于合法,什么样的民间借贷属于非法。而国务院1998年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对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做出了明确界定,按照规定界定是否合法的基本标准主要就是看这种活动是否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而这一规定的假定前提是,中国人民银行总能正确无误且及时的做出批准,显然这一夹定是与现实情形相脱离,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相抵触的。因而当务之急就是我们必须制定和完善《民间融资法》、《合同法》等法规体系,将民间金融合法化、规范化,将民间金融纳入法律管理之中,为民间借贷提供一个合法的活动平台,将一些合理的民间金融行为规范化,同时禁止违法的高利贷活动,以规范、约束和保护民间金融活动,促进正当的民间金融活动有序开展,充分发挥其拾遗补缺的作用,促进我国民间金融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丽玲,贾丽博,詹漫丽.我国民间金融行为的影响分析[J].广西金融研究,2006,(9).

[2]杨新华.浅析农村民间信贷[J].安徽农学报,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