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体系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3:42

医疗体系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市场化;医疗服务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049-02

20世纪40年代的农村医疗合作社是目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源头,伴随着,具有合作性质的医疗保健所和卫生室也随之产生。这些组织和机构具有“合作制”和“群众集资”的特点,不具有明显的保险性质,一般认为它们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萌芽。这些机构和组织为具有明显的保险性质的合作医疗等医疗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

一、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传统农村医疗服务体系从萌芽到发展直至衰落,新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恢复与重建不仅仅是制度变迁的必然选择,而是在农村医疗服务体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下不断调整的。

(一)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问题

李强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健康公平与公共卫生资源分配的关系,提出应合理处理好医疗卫生服务和市场机制二者之间的关系。魏众和古斯塔夫森认为,由于区域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差异,地区之间医疗服务支出的差距是显著的,从国家整体来看,医疗公共支出多集中在某些发达的城市和省会城市医疗部门,同时在城市内部以及农村内部也存在医疗支出方面的差距。部分学者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与医疗服务的公平性进行了研究,赵涛和车刚的通过研究发现,伴随着医疗服务费用的急剧上涨,尽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对医疗服务的利用量有一定的增长,但农村居民所承担的医疗费用支出公平性却没有得到保障,甚至费用的上涨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带来了支付风险问题[1]。

(二)缺乏市场化问题

高梦滔等认为,基层卫生服务供给的廉价、有效性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尽管政府在加强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等基础医疗机构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是问题恰恰在于基础医疗服务提供的缺失。孙淑云提出,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市场化改革失败导致了政府关于公共卫生投资的思路不明朗,由于经费补偿的缺失,乡镇卫生院的功能被异化了,乡镇卫生院根据市场的准则追求效率和效益,弱化了对村卫生室的管理功能,这是农村基层卫生服务存在着功能缺失、组织涣散、经营不善的问题的重要原因[2]。李卫平认为带有政治主导型的医疗服务体系,使得基层医疗体系瘫痪,首先上级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拨款和向乡镇卫生院摊派被地方乡镇政府截留的现象一直存在,同时利用私人关系安排非技术人员进入乡镇医疗机构的现象对于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和医疗服务的提供都是不利的,甚至一些地方的公共卫生补助都难以足额到位[3]。顾昕认为医疗保障体制不完善是目前中国农村地区医疗费用上涨失控的主要原因,由于医疗服务市场中第三方付费机制不健全和不完善,造成了农村医疗机构激励结构的扭曲。

(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问题

陈小安认为,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一系列问题,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明显的阻碍作用,这些问题主要有:农村公共产品在供给方面不足和供需结构严重失调等。同时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不清导致了医疗服务供给效率低下,也变相地加重了农民的负担[4]。王仕龙认为由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存在,本来就有限的公共产品投入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农民发展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目标都难以实现[5]。侯天慧等通过实地调查也认为基层服务机构的缺乏导致山区成为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盲区,而新农合参合率偏低又严重影响了医疗卫生服务的不公平性。

二、完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对策研究

笔者对近年来完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相关对策研究进行了综述概括。学者们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政投入方面的对策研究

刘家庆认为应当从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医疗设施条件;建立权责明晰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强农村医疗服务队伍建设;改革与创新农村医疗卫生管理体制等方面入手提高农民就医水平,降低农民就医费用[6]。陈爱如也提出从硬件投入和软件支持两个方面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建设,他认为应当从政府改革和医疗体系改革方面加大农村的医疗服务资金投入[7]。张永辉认为应该重新定位村级卫生室的职能,加大对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的资助,积极培养农村医疗保健人才。张永梅,李放等研究认为保障农村居民的健康权益,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在尊重农村居民现实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强化财政对村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明确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优先序,提高乡村医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二)医疗体制改革的路径之争

农村改革之前,医疗服务体系和农村其他各项社会事业一样,大多走社会主义性质的道路。农村经济改革之后,社会事业一度处于停滞阶段,而后多依赖于医疗机构自主性的改革,如何合理地引导和规划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

1.市场化改革的争论

葛延风等认为,医疗体制改革的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相违背的,并认为实现我国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和公平性,政府主导才是正确的方向,这也是政府责任的体现[8]。梁金刚则认为,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才是医疗体制发展的正确选择。但是所谓的“市场化”并不意味着医疗服务体系方方面面的“市场化”,而是要强调市场机制在医疗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医疗服务供给者之间的合理和良性竞争格局;同时,“市场化”也不代表着政府要主动退出医疗服务提供,而是要转变职能,实现政医分开,管理与办理相分离,政府继续承担公共卫生的投入、医疗服务的监管和医疗保障提供的重要责任,促使政府与医疗机构各司其职的医疗服务管理新体制。张鹏指出,医疗服务的市场化并不是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本因素,制度安排的缺失与错位才是导致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成功的根本原因[9]。

上述两种观点都有关于绝对的问题,医疗服务领域的问题非常复杂和系统化,简单地把政府与市场对立起来是行不通的。王锡源认为市场与政府的双失灵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现行的体制下政府与市场没有实现有机结合与协调统一。蔡江南等提出完善医疗体制改革,应谋求政府与市场的合作,相互补充协调。他们提出了社会市场合作模式,强调政府承担筹资方面的主导责任,而在具体的医疗服务生产和提供方面强调市场化[10]。

顾昕在考察和研究各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变迁的基础上认为走向有管理的市场化是目前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战略性选择,彻底逆转现有的改革轨道并不是深化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方向,重新选择公立医院、公费医疗、命令控制和计划管理为主导的医疗体质的老路也是行不通的。在现行的国情条件下,推行在市场化的基本框架中努力弥补政府职能的缺位来解决国家转型滞后与经济发展的问题是更为现实和明智的战略选择。而这种改革的关键要点就是:第一,推进全民医疗保障制度的广泛覆盖;第二,建立和完善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第三,有条件地建立和发展医疗服务的第三方购买制度[11]。

2.城乡医疗服务公平性改革,建立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

通过对学术界提出的各种见解与观点进行综述,得出逐步解决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其他制度对接的有效途径。陈新中和张毅分析了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医疗保障存在不公平的城乡二元制度和不合理的筹资机制等主要问题,认为政府应该不断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完善多元的筹资机制、完善付费制度、注意追求政府博弈的平衡等手段推动一体化的城乡医保制度。黄晓慧认为多层次医保体系是构建我国农村医保模式的最佳选择,只有建立多层次农村医保体系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医疗卫生服务不同层次的需要[12]。

3.药品价格改革—医药分开

朱恒鹏认为政府人为压低医疗服务价格导致的“以药补医”机制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医疗机构恣意抬高药品价格和谋取售药品差价利润的合法权力,特别是目前的医疗体制下,公立医疗机构在药品零售环节上的具有的双向行政垄断地位,这种地位和权力使其可以提高药品价格,实现巨大利润,进销差价率管制的缺陷则进一步诱导了医疗机构进销高价药,同时单独定价政策和目前宽松的新药审批制度进一步为药品生产公司提高药品批发价、医疗机构购销高价药品提供了便利。所有这些问题源于政府管制的失当。降低药费支出的根本措施是消除价格管制,实现医疗服务市场定价、消除“以药补医”体制,消除公立医疗机构对药品零售的垄断,最终实现医药分开[13]。

三、小结

已有的研究揭示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变迁历程和农村医疗服务体系改革重要性,并围绕资源配置、功能健全、服务项目、管理体制等提出了的改革建议和发展措施。但是由于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居民的就医需求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如何统筹安排保障国家资金合理的分配和满足农村居民的最大需求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车刚,赵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的影响研究[J].卫生软科学,2007,(1).

[2]孙淑云.试论乡镇卫生院的功能与改革[J].中国农村经济,2005,(11).

[3]李卫平.我国农村卫生保健的历史、现状与问题[J].管理世界,2003,(4).

[4]陈小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现状、问题与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

[5]王仕龙,俞雅乖.基于公共产品供给理论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J].农村经济,2009,(2).

[6]刘家庆.构建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研究[J].财政研究,2007,(10).

[7]陈爱如.新农合服务基石: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10).

[8]葛延风.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一个框架性设计[J].改革,2005,(6).

[9]张鹏.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对策[J].经济纵横,2009,(4).

[10]蔡江南,胡苏云.社会市场合作模式: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新思路[J].世界经济文汇,2007,(1).

[11]顾昕.走向有管理的市场化: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战略性选择[J].中国改革,2005,(10).

医疗体系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医疗服务互联网时代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c)-0132-02

在我国医疗系统中,社会保障问题依赖于医疗服务工作的开展,在建立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的同时,应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为全民提供较好的保健服务。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与传统的生活方式大有不同,日新月异的城乡发展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生活的迅猛发展,在居民医疗服务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在新时代下,我国的医疗服务工作虽然有了发展,但在工作中还会有问题存在,@些问题在不同的社会形势下带来的挑战仍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解决。

1我国医疗服务工作中的问题

1.1资源配置不均

在医疗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上,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是两个矛盾的因素,因此在现阶段的医疗服务工作中,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集中在大城市的医疗卫生资源又有优差之分,在一线城市的国有医院的资源更胜于其他城市的分配。在农村基层医疗服务工作中,资源极度匮乏的问题还存在于广大基层医疗建设中。这种不合理的资源配置带来的是一系列的后续问题,在地区分配严重不均的情况下,整个医疗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会受到影响,在缺乏医疗服务的地区会存在看病难的问题,同时会有更多涌向城市资源丰富地区的现象,这一过程中的损耗不仅是医疗上的浪费,同时也有对百姓身体健康的威胁。除此之外,在基层医疗体系中的小医疗机构和大医院的反差对比,是对基层医疗服务资源知识的误区,在大城市资源紧张的同时小医疗机构廖无人烟的情况在很多的地区都有存在。这种反差对待在人们的认识中和社会的认可上有一定的误区。

1.2医疗服务体系更新滞后

在网络普及的社会生活状态下,每分钟的信息更新都会成为历史记录,在医疗服务机构同样是这样,及时有效的信息公开系统对提高工作效率是大有益处的。网络的普及,不仅是技术上的支持给医疗服务工作提供了便捷,同时在医疗信息交流上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但从目前的综合调查情况来看,医疗服务的信息滞后现象严重,在体系建设上没有规范和统一的标准是导致信息滞后的重要原因。

1.3医疗网络体系与实际医疗服务存在差距

医疗服务在进入网络信息管理后,对病患的医疗服务情况进行详细的建档录入,这是在互联网时代普及的形式。在实际的医疗服务过程中,要建立及时有效的网络跟踪治疗,需要在医患病例档案信息中进行与实际相吻合的信息更新。在医疗建设落后地区,缺乏完善的病患档案网络信息录入,传统的医疗服务中存在的病例建档失误问题一直是医疗建设中的重点解决内容。建立网络医疗服务体系是对病患信息进行有效管理的途径,在互联网普及的社会条件下,这一技术在医疗服务的实际操作中应该是同步的,但从基层的医疗服务建设情况来看,实现网络医疗体系的全覆盖还有很多的问题要解决,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情况与理想的网络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差距还很大。

1.4医疗服务内部矛盾关系复杂

在医疗服务中,医和药的关系、挂号费和医疗服务质量的关系、医患纠纷等都是社会不断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利益关系的膨胀会影响医疗服务水平,同时和医疗服务水平不同步的是挂号费的不断上涨,在医院的服务水平和医疗建设发展的同时,“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这是在社会基础医疗服务中一直存在的问题。医疗服务的整体和谐关系到人民生命健康的保证,处理好内部矛盾需要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医疗服务的内部建设与社会和谐发展相协调。

2完善医疗服务工作问题的对策

2.1构建多元化的医疗服务体系

多元化的医疗服务体系是医疗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对医疗服务进行整体的建设上,立足长远的体系建设有利于医疗服务工作水平的提升。在多元化的医疗服务体系下,医疗服务不仅有医患关系的互动,同时在医疗服务的层次上也会有所调整。基础医疗队伍建设是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整体性举措,在团队建设中突出的是医疗水平的精神面貌,同时也是多样化和统一性的结合。在建立多元化的医疗服务体系上,对医疗资源和医疗队伍、医疗设备的不断升级是丰富医疗服务工作的重要任务。多元化与精简医疗流程并不矛盾,在多元化的医疗体系中,更多的资源可以进行医疗救治,这是在时代条件下实现的质的改变。

2.2建立开放性的医疗服务体系

我国现阶段的医疗体系开放性尚未完全实现,在增强国内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竞争力上多做努力,是实现开放性的关键。长期以来的服务贸易远远落后于货物贸易,医疗服务领域的开放性落后于改革开放后的其他领域。不断提升国内的医疗服务水平,增强医疗服务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在吸引外来资源的同时,将自身优势推广到国际舞台上,这是在服务型行业中的竞争趋势。重视高端医疗服务工作的发展,在提升服务质量和层次上下功夫,对自身医疗服务的建设应该坚持专业的态度。在专业的高度和深度上体现高端医疗服务的特点和独特性。营造医疗服务的对外开放的新环境需要制定和完善各项扶持政策,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都需要发挥作用,在加快医疗服务开放性步伐的同时规范医疗服务工作的建设标准。

2.3实施动态性调整的区域医疗服务

政府在开放性的环境下实施动态的区域医疗服务工作,在各地的区域性规划中将医疗服务纳入整体规划之中,适当放权给地方民营医院,在发展空间上留出足够的余地,对地方性垄断服务市场进行政府调控,在政策上进行调节和规范。医疗服务工作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尽管在地区差异上存在畸形的发展,但在政策上要给予相应的支持,多元化的市场需要更多的动态调整,在活性的市场成分中对区域医疗的服务水平有很大影响。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能力对区域医疗服务的动态性调整具有强化作用,在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中,有利于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2.4加强对医疗服务工作的监督

医疗服务工作离不开监督,来自社会、政府和个人的监督是平衡医疗服务关系的重要因素,在强化监督力度上,政府可以通过政策调整来进行,社会的监督可以是网络力量,也可以是群体的意见反馈,这是在多途径的环境下可以选择的多元化。互联网时代的便捷渗入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的是医疗服务行业的不断改变。个人的监督同样可以通过网络的力量来完成,在社交平台和软件越来越人性化的今天,足不出户的实时互动在悄然改变着医疗服务的形式和类型。

3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淡化模式的生活状态和节奏对医疗服务工作的挑战有不小的影响,在现阶段对我国医疗服务工作的研究中,问题和矛盾并存,这既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在不断完善医疗服务水平的过程中,将医疗服务的团队合作和素质培养放进医疗改革的内容中,对整体的医疗服务行业进行综合性的提升,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给医疗服务工作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沈d.我国智慧医疗建设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上海医药,2016,37(15):54-56.

[2]于志奎,李芳颂,孙敬辉.基本医疗保险信息网络系统建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卫生经济,2001(5):58.

医疗体系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农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新农合横向纵向

我国农村基本医保体系运行现状

我国农村现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可通过分解成纵横两条脉络来分析。纵向层面上,我国农村已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横向层面上,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一主体层外,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作为保底层,除此之外,人寿、泰康、新华等商业健康保险也正在广大农村开始渗透,从而形成了三个层次同时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局面。

主要保障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作为一项适合于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借鉴了商业医疗保险的经验,充分参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农合从制度上为农民提供一定的医疗保障,有利于减轻农民医疗费用负担,缓解农村“因病致贫”和“看病难”问题,是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横向体系。以新农合为主体层;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作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保底层,主要是针对因病致贫的低收入者和贫困者提供帮助,使其同样享有基本医疗保障,资金主要由财政支持,也可以吸纳社会捐助等其他来源的资金;对于补充层而言,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经济能力的提高,加之信息渠道的多元化,消费观念不断发生改观,通过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农村居民越来越多。在我国北方广大农村,人寿、泰康、新华等商业保险普受欢迎,农村居民多样化、更高层次的需求得以满足。

我国农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立实施新农合制度是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创新之举。另一方面,立足于我国国情,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采取渐进方式,尚不能一步到位。

新农合制度运行现存困境及问题。新农合自2003年实施以来在全国运行至今,从总体上看,运行势头虽然比较好,参合率都在逐年增长,但在实践中也存在和逐渐暴露出一些困难和问题:

第一,农民对新农合的认知不足。在农村,由于农民特别是中年以上的农民,其信息的获取渠道较少,加之政策宣传不力,导致了很大一部分群众对新农合这一创新政策认知的不对称,部分农民对参合的需求不积极,由此导致了征收难度大、征收成本高等问题的出现。

第二,参合受益面过窄。筹资和保障水平总体不高,部分重病患者参保后个人负担仍然较重。当前我国推行的新农合是以大病统筹为主,农民只有住院治疗发生的医药费才有可能得到一定比例的报销补偿,常见病、多发病的门诊医疗费用不在参保之列,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参合的积极性。住院治疗的农民,对于可以报销的药品种类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住院治疗期间所发生的医疗费基本上不能实现大病补偿政策规定的报销比例。

第三,医疗服务质量得不到满足。当前,虽然我国农村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有了质的提高,但是客观而言,乡镇卫生院医疗设施不完备、人才缺失、服务质量差、硬软件环境建设均无法满足当前农民的医疗需求,看病难问题依然严峻。

第四,道德风险亟待规避。道德风险是当前新农合运作过程中存在的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由于医疗市场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供给方垄断市场,定点医疗机构、医师的道德风险较为严重,为患者提供过度医疗等现象多有发生。

横向层面:三个层面结合缺位,联动乏力。从制度设计看,我国农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涵盖了主体层、保底层和补充层,三层次框架体系设计,特别是主体层和保底层,新农合与医疗救助制度相辅相成,基本上覆盖了农村全体成员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现行体系中,由于主体层和保底层是分属卫生和民政两个不同主管部门的两种不可替代的医保制度,在执行过程中难免会存在问题。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只有部分人群有补充保险,商业保险产品与基本医疗保障衔接不够,医疗救助的能力也很有限,家庭因病致贫的现象时有发生。

纵向层面:三大主体层发展不均衡,农村基本医保体系尚有欠缺。从我国基本医保体系的主体层来看,农村基本医保体系是三主体之一,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比,无论是新农合制度还是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保障水平普遍低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城镇医疗救助制度,相应的医疗保障存在很大差距,严重影响了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普惠性和公平性。

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比,我国农村基本医保体系尚有欠缺,主要体现在:第一,我国农村基本医保体系尚存在保障水平总体不高、与城镇人群待遇差距较大的问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待遇明显低于城镇职工医保;第二,区域之间保障水平不均衡,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待遇水平落差较大;第三,适应流动性方面不足,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到城市务工的人群越来越多,同时区域之间互相经商的农民也越来越多,这部分流动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农村参保人员,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困难,异地就医报销不便矛盾突出;第四,农村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普遍存在人员编制、经费不足的问题,农村基本医保体系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信息化水平不高,管理手段落后,办事效率偏低。

完善农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对策及建议

鉴于新农合本身及“一横”“一纵”存在的问题,在实际执行中应从实际出发,要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制度,实现多层次体系的无缝对接,做好纵向制度之间的衔接,尽快完善农村基本医保体系。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动态的、持续性的绩效考核机制,对执行情况实施效果评估,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解决出现的新问题。

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制度。各地应从实际执行情况出发,结合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民经济承受能力和医疗费用水平,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制度。

第一,加强对新农合的宣传工作。对新农合的正确全面认识是新农合推进的前提,建议针对本地新农村建设情况,加大新农合相关信息的宣传力度,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通过广泛性、重点宣传实现点面结合,为新农合推行营造良好的舆情环境,提高农民参合积极性。应主要集中宣称两方面的信息:新农合制度的宣传,医疗信息对患者的公开。

第二,制定合理补充机制。在现行基础上,建议加强实地调研,在充分征求本地农民和基层干部意见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报销比例,扩大报销范围,补偿比例应体现保大又保小的补偿模式,即在大病补偿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门诊补偿,并降低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各种补偿门槛,使每一位参合农民切实体会到参合的优越性。

第三,着力提升乡镇及村级卫生机构的软、硬件建设。一要加大对乡镇及村级卫生机构建设的投入力度,使乡镇及村级卫生机构有能力、有条件、有手段满足参合农民的医疗保障需求;二要通过多种渠道解决乡镇及村级卫生机构医生的素质提升问题,特别是要重点加快对农村全科医生的培养和输入需求;三要通过制定切实有效的考核机制和监督机制,对医德医风进行职业规范。

第四,规避医德风险。新农合医疗体系中存在的道德风险,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新农合医疗基金的过度支出,并导致了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更极大地直接伤害了参合农民的经济利益和消费偏好,必须采取措施防范道德风险的产生。加强监管是防范道德风险的必要措施,还要提高制度的吸引力和增强制度强制性。通常的做法是设立专门的监督审核机构,对医疗服务的范围、内容、质量、价格等进行审核评价,并建立医疗服务信息公告制度、定点医疗机构奖惩管理办法和退出机制,通过内外部的双向作用,规范医疗行为。

医疗体系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医疗保险管理;问题;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该院医疗保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对该院医疗保险管理部门、信息部门、财务部门以及临床医技科室的医务人员共计85名工作人员进行随访调查,总结该院2017年度医疗保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医疗保险管理人员(含医保办、医保结算窗口工作人员)11名;信息人员(含信息中心及病案统计室工作人员)9名;财务人员(含财会室、收费处及住院处工作人员)15名;临床科室医务人员33名;医技科室医务人员17名。

1.2方法

通过随访调查的形式,对该院的85名工作人员进行调查访问,主要调查访问的内容就是2017年1—12月期间医院医疗保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对各个受访对象的回答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

2结果

通过对85名相关工作人员的随访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该院2017年度医疗保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医疗保险相关工作人员综合业务能力偏低、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不够完备、职能管理部门间缺乏整体管理意识、对医务人员监管不到位、医务人员对医保政策理解存在偏差、患者管理难度大,矛盾较突出等。

3讨论

医疗体系存在的问题篇5

医疗物联网在医院各方面的应用,使得医疗卫生系统真正实现智能化一体化,为患者和医务人员带来了便捷、高效、安全。物联网通过无线网络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间的互动,帮助医院实现对人的智能化医疗和对物的智能化管理工作,实现数字化健康管理构建这样的医疗系统对于民生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物联网的发展潜力无限,但物联网与医院相结合是个庞大的工程,在构建的过程中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

2014年5月,《连线》杂志网络版援引多名业内专家观点称,物联网存在很多不可忽视的缺点,这些缺点潜在的负面影响巨大,不仅涉及安全、隐私,还涉及人性尊严、社会不平等等多个方面。那么对于医疗物联网来说,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管理部门是否能够打破条块分隔、实现资源共享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国内医院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方面,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迅速普及,全国绝大部分三级医院已建立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在这些医院,医院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医院管理业务运行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一些基层小医院的信息系统建设也在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正在向深度发展,从早先的侧重于经济运行管理,逐步向临床应用、管理决策延伸。计世资讯(CCwResearch)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进入临床信息系统建设阶段的大型医院已超过20%。

但是,也有专家指出,我国医疗信息化在高速发展中条块分隔现象十分严重。在医院信息化建设方面,国家没有出台统一的标准,每个医院各搞一套,互不共享,又不兼容,形成若干“信息孤岛”。根据笔者的调查,每家医院建设的信息化系统,缺乏国家标准、没有顶层设计,条块分割,是造成信息孤岛的症结所在。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中既存在横向断裂,又存在纵向隔阂,数据、信息在系统内、单位间难以共享,甚至在单位内部“网络通而数据不通”的现象也相当普遍。

我国大部分医院自己的HiS建设已到达一定的高度,但是这些信息却是一个个“信息孤岛”,缺乏统一的医疗信息标准和规范,各医院内部的信息系统之间、不同医疗的HiS之间的信息交流存在瓶颈。同时,emR和远程医疗才处于起步并发展阶段,emR是RHiS的最重要数据来源,可以说只有医院建好emR,RHiS的建设才有意义。因此,国内医院迫切需要一种医疗信息标准和技术将不同的信息系统有效地集成起来,从而实现医疗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

正因为如此,《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基于下一代信息网络的现代服务体系(e-Service)”重大专项中对现代医疗健康(e.Health)提出的要求是:充分发挥电子化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配置和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在全国建设eHR与emR融为一体的公共卫生和国民健康信息管理体系;以此为基础,建立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理系统,完善公共卫生与临床医疗相结合、平时与应急相结合、包括社区与村镇医疗服务的医疗保健网络;从而在各卫生行政部门、各医疗业务机构、各级医院以及社区医疗服务之间,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二编码标准的统一问题

医疗物联网统一标识是其发展的基础。医疗物联网编码标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编码标识不统一,方案不兼容,无法实现跨医院、跨区域、规模化的物联网应用。据了解,目前,物联网各编码体系针对特定的应用领域和行业,造成了标志方法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当前多种编码标志方案(epC、UiD、CpC、mCode、iSo等)并存。

其中epC标准侧重于物流管理和库存管理;uCode没有固定的编码规则,可用于库存管理、信息发送、接收以及产品和零部件的跟踪管理等;CpC商务产品编码体系针对贸易界、零售业、物流业,为每一个企业及产品赋予唯一的编码;mCoDe是韩国提出的,在移动商务领域使用RFiD的编码,目前主要应用在韩国移动商务领域。

此外,编码体系包含多种分级结构,而且每种类型的分级结构也不尽相同,更为复杂的是有些编码中的一种又分为很多种不同的子类型,它们都是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采用不同的编码标志方法,它们所用的编码体系和思想差异很大,扩展性不强,无法用一种编码方法解决所有领域的编码问题,尤其是不能满足新产品新事物的分类编码问题,且编码体系之间并不相互兼容。

目前所知的医疗物联网应用案例,大都是在闭环系统下的局部应用,编码唯一性的问题还没有凸现出来。但是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医疗物联网的发展,不可能将其局限于一城一池,甚至局限于一家医院。未来如果需要实医疗物联网应用的深入,跨系统、跨平台、跨地域之间的信息交互、异构系统之间的协同和信息共享会逐步增多,建立统一物联网编码标识体系已成为共识。

目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将与各方合作,制定并形成统一的国家物联网编码体系原则和协调机制,统一注册,分领域管理。国家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最急需的、关键的基础标准,包括物联网各系统主体、客体、第三方的统一的名称、代码、标识标准,物联网运行流程、评价指标标准以及标准一致性测试技术与方法标准等。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将配合国家振兴规划的重点行业进行试点与示范,制定应用规范,搭建应用环境,建立应用服务系统,为标准的制定和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依据。

三行业监管规则的制定

虽然在传感网的技术层面,我国可与国外齐头并进,但是在传感网的产业化能力和产业发展的配套环境上,我们与国外存在着差距。例如,Zigbee联盟是一个全球性的组织,也是一个行业联盟,它的主要工作是开发应用、推动标准、制定整套协议,这样从最底层的协议到上层的行业应用推广都可以做起来,我国欠缺的就是这样的组织。

传感器网络国家标准工作组的成立就是要做这些事情,从技术支撑的角度推进接口、服务、架构、协议、安全、标识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并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测试、认证和开发体系。目前,国内从事传感网工作的人非常多,但是整个产业的整合能力差,大家各自为政,没有统一完整的规划,我们希望首先从技术标准上进行规划,对产业起到引导的作用。

医院信息化建设是整个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源头,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早在5年前,卫生部就已经制定了有关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指导规范。这种“未雨绸缪”的做法,让医院在信息化建设中有规范可依。《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是卫生部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大力推进的一部规范。“在这部‘规范’里,对医院流程,各个功能模块,如药费、预约挂号、血站安全、药品安全以及药品效期都做了明确要求。”

相对于美国和日本,我国对于电子病历隐私保护的政策法规制定略显滞后。2000年左右,我国开始推广使用电子病历,但目前尚未对电子病历的规范性、有效性和法律作用等做出统一的规定。直至2010年,《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试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重要的政策规范才陆续出台。但《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等法规性文件,对于电子病历在医疗纠纷中的法律地位、存档管理、使用人员身份标识、使用权限分级管理等关键问题,却未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制定国家标准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从行业、产业的需求出发,先搞清楚需要什么样的标准来支撑相应的行业,然后去做。对于具体行业,我们提供的是技术标准和技术支撑,就是告诉他需要哪些技术,可以满足哪些需求,上层应用的开发还需要与各个行业深入合作。

在政府行业监管公共服务平台类应用中,应该是监管为主导,行业选择是关键,监管是核心,公共服务是目标。我们要重新梳理一下定位。政府定位:物联网产业过程中,政府要兼具政策制定者和用户的双重角色。政府推进物联网建设要政策上扶持,技术上引导,产业上规划。政府项目需求上要公共安全和民生相关行业的监管的优先。目前政府的行业监管需要进行职能转变,物联网也是一个体系的革命,以政府行业方面要从三个方面转变。1、事后监督向全程监管转变。2、静态监督动态监管转变。3、以查为主向查防结合转变。监管的层面不仅仅是对于肉菜等等做监管,首先是体系的监管。监管体系从四个方面入手,分别是从业人员、从业企业、行业物流和执法本身。

四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著名的蠕虫病毒在一天内曾经感染了25万台计算机。可想而知,在市场价值更大的医疗物联网上,为了牟取利益而从事物联网病毒制造传播的人将会更甚于互联网。如果医疗物联网遭到病毒攻击,也许就会出现病人无法医疗、医院秩序混乱现象,甚至于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

隐私权是自然人绝对的、排他的、终生的权利,它是人类尊严的最后一道防线。患者隐私权正逐渐引起医务人员、患者和法律界人士的关注。相信通过立法者、司法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完备的有关保护患者隐私权的法律体系不久将展现在我们面前,隐私的保护也会在法律上得到加强,患者隐私权的维护应该与社会文明同步发展。

在医疗行业,涉及到病人的病情,大多数情况下是不愿意透露的,他们宁愿使用纸质资料,不易被查阅而物体接入网络,必然会有数据上传到网络上,用户就会由于这个问题而小心翼翼,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随着设备和数据的关系变得更错综复杂,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在增加,而且人们已经清晰地看到这些问题。近46%的受访者认为隐私问题是普及联网设备面临的最大挑战,紧随其后,40%的受访者对数据安全的问题表示担忧。

但有些专家指出,物联网对人类社会存在一些潜在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不仅涉及安全、隐私,还涉及人性尊严、社会不平等等多个方面。皮尤研究中心每年都会就“互联网的未来”,在成千上万技术行业专家间进行调研。这个项目持续已有十年之久,接受皮尤调研的专家包括互联网之父温特-瑟夫(VintCerf)、微软研究院社交网络研究专家博伊德(DanahBoyd)等。皮尤发现,在以前的调研中,多数专家对互联网的未来持乐观态度。但今年开始,越来越多专家表现出迟疑。

医疗物联网信息的存储和共享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医院诊疗信息、社区服务信息、家庭健康档案、生物病理研究、疾病的药物研究等各种医疗信息将紧密结合,形成全民健康保障系统,医疗管理机构也可以对卫生总体情况加强管理。但是,电子病历在给医生、病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隐私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物联网在其早期发展中已暴露出隐私和数据泄露上的隐患。例如,一个用于监测长期病患者生命体征的医疗设备,监测仪将收集心跳频率和血糖水平等数据点,这些数据不是直接传送到医生办公室,而是先按传输路线被传送至本地中心暂时存储并处理,传输路径上的转载点越多,数据被窃取或受攻击的机率就越大。

据了解,物联网的隐私威胁可以简单地分为两大类。其中基于数据的隐私威胁数据隐私问题,主要是指物联网中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等过程中的秘密信息泄露。从物联网体系结构来看,数据隐私问题主要集中在感知层和处理层,如感知层数据聚合、数据查询和RFiD数据传输过程中的数据隐私泄露问题,处理层中进行各种数据计算时面临的隐私泄露问题。基于位置的隐私威胁位置隐私是物联网隐私保护的重要内容,主要指物联网中各节点的位置隐私以及物联网在提供各种位置服务时面临的位置隐私泄露问题,具体包括RFiD阅读器位置隐私RFiD用户位置隐私传感器节点位置隐私以及基于位置服务中的位置隐私问题。

当前环境下,医疗医物联网的安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作为物联网的技术核心,感知层信息安全是我国物联网发展能够持续有效推进的关键。

五建设成本问题

要完成医疗物联网的普及,需要大量的设备和技术。而这些设备和技术的运用的成本自然不菲。要将医疗物联网推广到更多的城市和医院,低成本是很重要的推动力。否则,高昂的建设成本可能转接到医疗费用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病人的接受程度。

目前,医疗物联网的建设成本还比较高。其中的主要费用主要分摊到目前的硬件购买和维护、软件开发以及后期的数据分析、存储和维护上。其中硬件购买和维护约占初期物联网建设的3/5左右,软件开发占据1/5,其他属于数据分析、存储和维护方面。目前虽然低频无源电子标签的最低价格已经降低到1.2~2元人民币之间,但是电子标签的成本依然不容忽视。除了电子标签,一些重要场所的传感器芯片80%都依靠进口。但是目前我国在终端的成本、传感器的供能、材料等方面的问题还需要解决。我国传感器进口的主要来源国家是日本和美国,其中日本村田制作所、罗姆半导体、美国的泰科电子等大型元器件制造商占据着产业链的制高点。如果中国能在iC设计工艺方面提高工艺水准,物联网的初期建设成本才可能降低。

此外,医疗物联网的隐性成本之一的数据存储和维护,有可能变成一个不可预知的资金黑洞。在医疗领域,医疗数据会面临数据存储的时效性问题。由于药品、试剂或者医用材料的有效性一般只有一年到三年之间,那么过了保质期,这些药品或者材料的编码数据还是否需要保存,就成为一个难解的问题。对于一个大型医院来说,每天都在快速增长的数据将占据数据库中大量的空间,虽然从技术上说,这些数据的存储和维护都不成问题;但海量数据的快速积累,数据维护的费用将变得十分高昂。

医疗体系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新医改医疗企业管理改革

公立医院作为医疗企业,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主要力量,是为我国民众提供医疗服务的主力军。作为医疗企业的公立医院管理水平,能说明国家是否能为百姓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公立医院改革,作为新医改的重点和难点,其最终目标就是改善我国医疗状况,保障医疗公平性,提高医疗服务绩效,实现以人为本,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一、现阶段我国医疗企业发展中尚存在的问题

当前,医疗企业管理运行中尚存仔很多问题,其中某些问题已反映到医疗服务体系甚至整个卫生服务体系的运行中,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公平性和服务效率产生了影响。换个角度看,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同时也是医疗企业现有问题存在的根源和土壤。正是这些问题和因素的存在与交互作用,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医疗服务公平和效率低下、“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

1.政府对医疗企业管办职责的划分。一直以来,政府和医院本身对医疗企业的管理权限问题始终困扰着医疗企业改革。目前,我国多数医院施行的管理机制是“管办分开”,所谓管办分开,即卫生行政管理主体(主要是指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与其主管的医疗企业在监管与举办的行政管理关系上适度分开措施的总和。“管办分离”有效的减小了政府的工作负担,使医疗企业重新自主经营权和决策权,但是过度的给医院放权,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政府管办不分,投入不足,医院补偿机制缺乏,医疗企业公益性弱化等问题,因此,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和医疗企业的关系并确定两反面的具体职责,将成为我国医改亟待解决的问题。

2.医护工作者的劳动价值和中国的“以药养医”。由于医疗卫生服务价格制定的不合理,导致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长期不能得到真实的体现,医务人员只能靠多开药方,多做检查来提高自己的服务价值,导致了“以药养医”的现象极为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患者增加了经济负担,使患者有病不敢去医院。但是,医生的工作是治病救人,医生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医疗技术上。如何实现医务人员的价值,同时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管理,是从根本上解决“以药养医”的有效途径之一。

3.医疗企业的公益性减弱。医疗企业的成立初衷就是有效的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但是,在市场经济趋利性及医院自主管理职能增大的影响下,加上政府并没有给医院增加卫生投入,只是将更多的问题留给了医疗企业自行解决,因此导致了医疗企业的运行已经越来越类似于企业,违背了医疗企业的低成本维护老百姓的健康的原则,如果不及早重新树立医疗企业的公益性,医疗费用的提高将无法被遏制,患者的经济负担将进一步加大。

4.医疗企业没有充分实现“以人为本”。目前,我国医疗企业规模发展迅速,医院间的竞争逐渐激励,因此,医疗企业在认真执行医疗核心制度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专业技术人才、先进设备、高新技术的引进,却相对忽视了医疗服务质量,对患者的精神关怀不足。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医院的文化建设和人文教育不足,医院缺乏“以人为本”理念的宣传教育,医生的工作没有完全做到以患者为中心,这也将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因此,若能良好的实现“以人为本”原则,也将减少由于沟通不足导致的医患纠纷问题。

二、创新医疗企业管理运行模式,促进医疗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1.人性化医疗服务流程的建立。为了解决新医改提出的“看病难”问题,催生了优化的新型医院医疗服务流程,新流程的实施,节约了患者的就医时间,降低了就医费用。如,“医院一卡通”的实施,实现了看病、治疗和取药;分楼层分诊挂号、结算全过程刷卡进行,并将原先分散在各部门的导医导诊、预约服务、方便门诊、审批咨询、便民服务等方面工作有效整合成“一站式服务”,大大优化就医流程,缩短等候时间。为患者的就医带来极大的方便。

2.医生多点执业制度,充分利用人才资源。新医改提出的医生多点执业,其目的是优化配置各地各级医院的人才资源,实现人才资源的公平性分配原则;第二,多点执业的医生其薪资按照工作时长由多家医院共同提供,减少了医疗企业的支出,增加了医生的收入;第三,缓解大型医院的排队现象,增加患者对小型医院的信任;第四,增加不同医院间医生的联系,促进大家互相学习,提高医疗技术,尤其是为小型医院的医生提供了一个向优秀医生学习的机会。只要这项政策能够合理实施,并将为医院、医生、患者三方面带来收益。

3.创新医疗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没有患者,医院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没有管理,医院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医院管理改革的未来一段时间内,如何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同时提高现有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是医院管理改革的一个重点。新医改提出的创新医疗企业内部运行机制,是医院发展和为患者提供良好服务的核心。在当前新医改的背景下,加强医疗企业管理改革的进程,将有效地提高医疗企业的公益性,使其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罗志阳.再论科学构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模式[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2),1-4

[2]许树强,张铁山.创新医院管理推动公立医院科学发展[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8),1-3

医疗体系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大学生医疗保障;医保管理工作;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D9

文i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1.065

1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也逐步推进。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储备力量,大学生的医疗保障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然而,随着大学生医保工作的快速发展,在初显成效的同时,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如工作滞后、效率低下等。因此完善大学生医保体系,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非常必要。大学生医疗保障工作中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工作效率如何提高,快捷、系统的大学生医保管理工作体系如何建立,成为有关部门及各高校亟待解决的任务。

本文将基于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障工作的现状,分析当前大学生医保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完善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提出建议与思考。

2我国大学生医保建立的历史

纵观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障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公费医疗阶段,公费医疗与商业保险共存阶段,以及大学生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商业保险共存阶段。

2.1公费医疗阶段

1953年1月23日卫生部《关于公费医疗的几项规定》中明确指出:“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范围自1953年起包括乡干部(每乡增加干部3名)及大学及专科学生。”高校在校学生首次纳入公费医疗预防制度的实施范围。

2.2公费医疗与商业保险共同参与阶段

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逐年增长的大学生数量,增加了大学生公费医疗的压力。为解决这一问题,相关政策如购买商业保险、建立学生医疗互助基金、取消学校全包的制度代之实行公费医疗费用支出与个人支出适当挂钩等纷纷出现,逐渐形成公费医疗与商业保险共存的状态。

2.3大学生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商业保险共存阶段

国务院办公厅于2008年10月25日了《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障工作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次年3月18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中又明确提出“2009年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将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号召,依据国家指导意见,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制定相应实施方法,不断完善大学生就医管理措施。

3我国大学生医保工作的现状

3.1大学生医保的工作流程

目前,我国大学生医保管理工作流程包括:管理前部门、制度的建立;参保时的信息提交、低保审核、医保费缴纳、市民卡制作;参保成功后的医疗报销。各环节中涉及上级医保管理部门、医保定点医院、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以及高校各个院系等多方管理部门。

具体来说,大学生参加医保后,凭医保卡证明已经被纳入我国的医疗保险范围,一般情况下是按照每学年缴纳保费,参保和待遇享受年度为每年9月1日至次年8月31日。在校期间按学年连续参保,因毕业、退学离校等原因终止缴费后停止享受保险待遇。学生已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其在门诊治疗的意外伤害费和住院的医疗费用,先由医保基金按规定支付,再由商业保险按规定对学生自付的医疗费用进行二次报销。大学生医保的首诊医院是所在学校的校医院,所以如有需要在其他定点医院看病,需要校医院开转诊单,然后到其他医院看病,最后再拿相应的票据到校医院报销。另外,有的地方的大学生医保卡是可以刷卡使用的,有些地区还不可刷卡使用。学生在学校医务室就诊时,因病情需要医保乙类药品治疗的(如头孢他啶、头孢克肟、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等),按医保政策规定需要个人先自行支付10%,之后再按门诊统筹基金71%支付,个人29%的比例规定予以支付。另外,根据规定有一些特殊情况下的费用还需大学生自费处理。

3.2大学生的参保情况

对于大学生的参保情况,许多学者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南京市有64所高校办理参保手续,高校大学生参保超26万人次,累计发生住院、门诊大病报销的2000人次,占参保人数的7.69%。有学者以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和研究生为调查对象,通过样本估计总体的办法,抽取8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被调查的1289名大学生中共有838名参加了大学生医保,参保率为65.01%。统计结果显示,女生的参保率高于男生,低年级学生参保率高于高年级,学历层次越高参保率越高,公办学校学生的参保率高于民办学校。17.91%的大学生认为年度医疗费用自付部分负担较重;43.51%的大学生认为造成大学生医疗保险困境的主要因素归结于社会医疗保障法律和制度不完善,26.81的大学生认为是政府投入资金过少,患常见病时有55.39%的学生选择校医院就诊,且对校医院的满意度较低。

还有学者,针对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认知程度、满意度及意见和建议,采用问卷调查及半结构式访谈方式,对辽宁省大连市某高校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40.9%认为身体健康状况良好,70.2%认可医疗保险政策。分析得出,导致在校大学生医疗保险参保率和利用率不高、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主要包括对医疗保险重要性和相关政策缺乏了解,宣传力度不足,以及相关政策不够完善。

4我国大学生医保存在的问题

基于以上对大学生医疗保障工作的实施现状的研究,我们分析得出当前大学生医保管理工作中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4.1大学生医保现有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4.1.1公费医疗涉及面太少

目前,享受大学生公费医疗的范围限定为列入国家招生计划内的大学生,将二级学院、扩招及高职高专招收的非计划内招生、自费生及其他代培生排除在外(也有个别学校据自身经济情况另行安排)。此外,由于教育投入有限,目前在我国民办高校生源无法享受免费的医疗保险,该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解决。

4.1.2参保过程中工作流程不畅通

首先,普通市民医保信息管理系统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多的局限性,而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医保信息管理系统尚未建立。提交的数据信息不规范,整合的数据无法与市医保管理部门要求的数据信息完全对接,不仅增加了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也会对数据的准确性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低保审核工作不够规范。学生所在地没有及时进行年审、低保证没有进行年检,以及办理低保程序繁琐等现象经常存在,导致学生办理低保存在很多困难。

另外,在校大学生医疗保障缺乏制度规范。一些学校自行设置公费医疗占比的现象依然存在,不利于统一监督管理,在校大学生医疗建设难以得到保障。

4.2学校组织的公共商业保险方面

4.2.1商业保险的参保范围较小

参加商业保险通常要求学生在投保前必须身体健康,而身患疾病的学生就被排除在了商业保险之外,使得一些贫困而又非健康的学生无法获得这一健康保障。

4.2.2商业保险保费较高

由于政府和高校对于商业保险并没有相应的财政补助以及其本身的营利性等原因,导致商业保险的保费较高,部分贫困学生无法承担相关的保险费用,从而放弃这一健康保障。

4.2.3商业保险还存在宣传不足、投保程序复杂等问题

我国的商业医疗保险制度还不太完善,大学生一般对其保险责任的具体内容、限制条件以及补偿机制并不了解,而且商业保险的投保程序一般较为复杂,使得大学生参加商业医疗保险的人数较少。

4.3社会救济和社会救助方面

在我国,目前尚未形成社会捐赠的制度保障,一些将捐赠的资金和物品占为己有的现象,使捐赠者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因此,加强对社会捐赠的监管与保障不可忽视。

4.4大学生个人方面存在的问题

4.4.1参保意识不强

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学生对学校医疗保障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许多健康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年p而且身体健康,需要受到保障的概率很低,没有必要花费投保的费用,因而拒绝参保。还有一些学生认为投保费用过高,或者认为参保过程繁琐,从而不愿意参保。

4.4.2缺乏对相关政策和规定的了解

大学生对于医保的具体政策和规定缺乏认识,对于医保的范围、指定的医院、报销流程等没有充分的了解,这样会导致学生在报销时遇到各种困难,甚至放弃报销。

5对我国大学生医保的思考与建议

5.1明确政府职能,强化政府责任

政府要发挥行政职能,各部门协调工作。资金的投入与落实、对大学生身份的审批以及各环节的监督工作等,需要各部门责任到位。政府还要加强监管,尤其是对商业保险的监管。商业保险存在着营利性质,而高校大学生的医疗保险又不能以营利为目的,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与调控,使商业保险的营利性与公益性在高校得到恰当融合。

5.2统一建构大学生医保信息管理系统

为了方便统一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度、节约人力资源,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非常必要。不仅可以方便工作人员进行大量信息的存储、管理和查询,还可以建立学生在线报名、报销等信息管理功能,使大学生医保工作更加灵活、高效。

5.3简化低保审核规定与程序

据了解,有很多符合低保条件的大学生由于审核程序过于复杂、僵化,从而放弃或者被迫放弃参加低

保。因此,应当简化低保审核规定与程序,提高工作效

率,确保低保制度的充分落实,使符合低保条件的学生享受到相应的保障与补偿。

5.4加强对大学生门诊医疗费用的补偿

大学生的总体健康状况相对于其他年龄段人群比较稳定,患大病的几率较低。因此对于大学生医保,应当有针对性的制定补偿机制,加大对普通门诊医药费用的补偿,减轻学生的医疗负担。

5.5加强对大学生的宣传和教育

阻碍大学生参与医疗保障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宣传不到位。应当加强宣传力度,加大在大学生健康教育方面的投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了解相关知识的渠道,加深大学生对国家和学校的医疗保障政策和规定的了解,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保的积极性。具体来说,可以开展网络问卷、竞猜、宣传动画等形式,针对大学生特点加强宣传力度;还可以进行大学生医疗保障相关事例的报道,加强大学生对健康消费的意识,使其切身体会到行使医疗保障权利带来的福利。

参考文献

[1]曹素玲,钱建琴.高校大学生医保管理工作中若干问题的思考――以南京市为例[J].社会保障研究,2014,(6):3542.

[2]李敏,金鑫.南京市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现状与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5):589590.

[3]张航,王虹,周令.在校大学生医疗保险现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5):732733.

医疗体系存在的问题篇8

[关键词]兽医兽医诊疗诊疗失误问题

[中图分类号]S8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8-0201-01

一、前言

兽医就是我们常说的给动物进行疾病预防、诊断并治疗的医生;在具体的学术概念里,兽医则是指利用医学方法促进动物(包括野生动物和家禽家畜水生动物)机体与微生物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一类工作者。

和所有类型的医生一样,兽医在对动物进行诊断治疗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诊断失误问题。但是和治疗人类的普通医生不一样的是,兽医这一职业因在我国发展较晚,专业基础理论不做造成很多主观性诊疗失误事件的发生。

兽医临床上的诊断、治疗失误迄今普遍存在,是兽医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诊断失误、用药失误、治疗方法失误,各种问题都直接指向兽医诊疗失误。尤其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和动物在人生活中重要性的不断上涨,对兽医诊疗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旦发生诊疗失误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二、兽医诊疗失误的分类

就像我们经常说的传统医疗误诊事故一样,在兽医诊疗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产生诊疗失误问题,造成动物疾病治疗的失败。

1.诊断错误因为不能正确分辨动物所患的疾病,诊断错误便成为兽医诊疗的误诊问题之一,误诊、漏诊、错诊,因没能正确诊断动物所患的疾病导致兽医诊断失误,造成误诊。

2.诊断延误在兽医诊断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诊断时间延长,如病情复杂,症状和体征不明显,技术和设备不够,兽医临床经验不足,理论基础或知识水平差等因素,造成一时不能明确诊断,又不及时会诊,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和对症治疗,最后才获得正确诊断,此时已错过治疗时机;或由于长时不能确诊,在拟诊过程中选择的治疗方法又不利于疾病的好转而延误治疗时间,使病情加剧,到确诊后,已失去治疗时机。

3.治疗错误因为治疗错误而导致诊疗失误的问题在兽医诊疗过程中也经常发生,错误的治疗方案选择或者用药选择,有时非得不能治疗动物的疾病,有的甚至因为错用药物的作用导致病情加重甚至产生其他问题,后果难以估计。

三、兽医诊疗中的失误原因分析

正是因为兽医诊断失误问题的屡禁不止,我们可以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从诊疗失误的教训入手,分析兽医诊疗失误的主要原因,用科学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去研究诊疗失误的所在,找出诊疗失误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并上升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才能解决或减少诊疗失误,提高诊疗水平。

1.诊疗对象种类多加大了诊疗难度

兽医和普通的医生不同,面对的治疗群体是由很多个像人一样的生物种群组合起来的,没懂生物种群又都有自己的生命机体,他们之间从身体结构到生理特性等方面都有着非常大的差异性,甚至于每种动物对疾病的敏感性和易感性、对药物的敏感性、感觉能力、神经类型等均有差别,这给兽医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毕竟不能对每一个动物的习性都进行掌握,造成诊断过程中的问题。

2.在诊疗过程中畜主的配合存在问题

在动物治疗的过程中,一个决定治疗结果的重要因素,便是所治疗动物的畜主能否正确配合。因为动物不能像人类一样,用语言、动作来自己表达自己存在的病痛、问题,它们的很多病情现象都是由主人代它们和兽医沟通,这个时候畜主的配合程度便很重要。畜主对动物病情治疗的不重视、畜主对动物病情的掌握等,都会影响到兽医诊疗的结果。

3.兽医业专业基础理论不足,临床经验差

一个兽医不仅要有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兽医专业知识的把握加之临床的经验积累,才能准确、及时的治疗动物疾病。然而因为兽医业在我国出现的较晚,我国在兽医专业理论知识教育上存在的问题成为很多兽医的硬伤。由于专业基础理论掌握不足,临床经验较少,很多兽医在诊疗的过程中都会因为缺乏充足的知识而影响判断,认识疾病,分析疾病和治疗疾病三大环节未能准确把握,造成严重的兽医诊疗失误问题。

4.兽医的医疗道德和服务态度存在问题

除一系列客观原因外,由兽医自身的原因产生的主观失误,也是兽医诊疗失误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在动物疾病诊疗的过程中,一部分兽医可能存在重视度不够的问题,对牲畜生理病理特点不够了解、临床观察不仔细、诊疗工作仅凭经验进行办事粗心大意等一系列自身问题都导致兽医主观方面的诊疗失误问题出现。一些兽医甚至存在名利观念重,碰到疑难、严重病例时推托,害怕自己误诊或死在自己的名下,影响声誉,或者把小病夸大治疗,以显示自己水平的问题,严重影响兽医诊疗工作的进行。

四、结语

兽医诊疗失误问题,严重的可能造成治疗动物的死亡,有的甚至可能给我国畜禽饲养人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何减少兽医诊疗失误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我国兽医工作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兽医诊疗工作的经验,就诊疗过程中的这些失误进行总结、归纳,找出其诊疗失误的内在规律,使其能正确指导兽医临床实践,降低失误率,保证畜牧业安全生产,相信对此后中国兽医诊疗工作有所帮助,同时对于我国兽医行业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邹敦铎.兽医临床诊疗及失误实例[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02.

医疗体系存在的问题篇9

随着的到来,我国的医疗报道也进入了它的第二个阶段,医疗报道的“郁闷”期,这一阶段始于1978年止于2000年。在这一阶段,可能鉴于对医疗改革这一新事物的保护,媒体对医疗改革的报道多限于正面引导或代办的纯客观反映,对医疗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多避而不谈。2000年我国的医疗危机报道进入第三个阶段——爆发阶段。这一阶段的医疗行业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医疗危机报道话题的暂时转移,随着公共危机事件的平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断尖锐化,医疗危机在暗流涌动中不断升级。第四个阶段是医疗危机报道“理智转型”时期,始于2005年止于2008年。2005年卫生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提高医疗质量和规范医院管理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媒体报道将一部分注意力转移到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实施和成效等内容上,有关医疗纠纷事件的报道也开始转向理性。而2008年至今,我国医疗危机报道则进入了第五个阶段——建设型危机报道探索发展时期。在政府、主流媒体的疏通和引导下,新闻媒体也在不断调整有关医疗危机的报道方向,探索一条从专业化角度出发,建设型报道医疗危机的途径,使报道诉求更加多元化,能够兼顾更为宽广的社会利益。

二、媒介传播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反思媒介的报道对医患关系的消极影响。例如,欧阳哲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指出了当前我国医疗报道的主要内容,并由此提出了媒体报道对医患关系的影响。他认为媒体报道存在以下四个问题:第一,媒体报道不够全面,为满足受众需求。第二,医疗报道多就事论事,未深入揭露本质。第三,在医疗报道对象的选择中,内体平衡不足,报道偶有失语。第四,他指出媒体报道中存在采访不足,专业性有待商榷。

三、医患关系相关的媒介呈现

(一)医患纠纷事件媒介呈现的原则与机制

熊恺茵通过对2009年~2012年网络搜索量最高的十件重大医患事件的初始及后续报道为研究样本,运用新闻传播的一般原则即真实性原则、客观公正的原则、全面性原则三方面对十大医患事件的文本报道进行分析。她指出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许多新闻媒体为了提高新闻的可看度和收视率,往往把医患纠纷新闻作为“卖点”,将医患之间的纠纷和矛盾连续性地放大,这就是我国新闻媒体在报道医患关系时存在的问题之一。第二,她认为我国新闻媒体在报道医患关系时还存在部分新闻报道先入为主、缺乏客观性的问题。第三,新闻媒体在报道医患关系事件时存在着部分新闻片面报道,全面性缺失的问题。第四,他指出,媒体在报道医患关系事件时,部分新闻报道不注重健康传播,记者的医学素养有待提高。

(二)医患纠纷事件中医生的媒介形象

在研究医患关系相关的媒介呈现中,很多学者把眼光投向了医生的媒介呈现,而医生的媒介形象越来越呈现出消极方面。例如,茹倩倩在《我国医疗事故就饿分报道中的医生媒介形象研究》中采用内容分析法、语义分析法对医生的媒介形象进行了分析。她指出,我国媒体在对医疗事故纠纷事件的报道中所塑造出来的医生形象多为消极形象。她认为造成医生这一媒介形象的内在原因可以归结为:第一,医疗专业知识信息不对称。第二,医院及医务人员失语、消极应对。其外在原因是:第一,我国医务工作者的历史形态。第二,媒体对弱势群体报道的倾向性。

四、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医疗体系存在的问题篇10

关键词:医疗器械市场问题监管

一、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及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器械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2000年颁布《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来,我国过加食药监督管理局先后下发了部分与之相关的配套规制文件,我国在整体上已经基本走入了法律化、制度化的轨道。十多年一来,我国在医疗器械市场管理、监督管理工作上取得了极大成就,有力的保障了社会大众在医疗器械使用上的安全性。但仍然需要看到的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医疗器械市场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不断产生,传统的规章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市场形势,本文对此进行归纳总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施难度大

对于市场中所出现的违法、违规现象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在处罚上过度依赖行政法规,很难实现有效的监督管理。

2.监管标准不完善

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生产的大多数医疗器械并没有一套统一的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从而给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监管造成了巨大阻力。

3.市场、监管力量弱

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医疗器械监管方面并没有设置专人专岗展开工作,监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给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

4.市场准入门槛低

医疗企业进入市场可以通过生产企业直销、经营企业等众多途径,甚至商店药店都可以进行销售,在市场竞争上还很不规范,给监管工作带来了难度。

(二)医疗器械监管存在的问题

1.法律监管不力

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在医疗器械监管方面并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健全。以《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为例,它本身就是一个行政法规,并没有严密的法律逻辑结构、立法条文少之又少,并不能够发挥出法律法规所能体现的作用,甚至对监督执法工作起到了严重的制约作用。其次,在法律制度的设计方面,对于存在的违法行为很难界定与处理,普遍存在着管理规范不健全、监测评价不完善等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医疗器械监管浮于形式。

2.监管技术力量不足

医疗器械技术含量较高,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涉及到了大量学科、如光学、生物学、声学、材料学、工程学等。加上医疗器械种类繁多,其中不乏大量的高科技产品。而当前我国在医疗器械监管人才的培养上还仍然存在较大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专业人才缺乏、人才培训机制未建立等。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下,我国医疗器械监管人员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监管工作当中很难落实,给医疗器械管理工作加大了难度。

3.信息化建设与时展不符

众所周知,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加上各地不同风俗观念、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在医疗器械的信息化建设上各地发展不均衡。在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信息化程度高,而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仍然停留在基础设置建设与简单应用的初步缓解。信息化建设与时代步伐不同步,因此也很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的规划与协调,这也给我国医疗器械监管带来了一定困难。

二、我国医疗器械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建立健全医疗器械法律法规

1.考虑本国国情

要想有效解决当前医疗器械监管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并广泛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其监管模式与当地国情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因此我国在医疗器械法律法规的建设上也应该统筹考虑,切忌生搬硬套,而应结合我国发展实际情况加以落实。

2.完善监管体制与模式

具体来讲,监管体制与模式的完善离不开法律制度的完善,因此必须要对现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进行补充和修订,并在充分考虑当前市场条件与监管情况,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强化医疗器械监管工作。

br>

(二)建设法规监管队伍与监管信息化体系

1.建立起医疗器械监管的队伍

首先,政府主管部门必须要要充分意识到医疗器械监管的重要性与当前所存在的问题,并出台相应举措不断完善。其次,要加强监管队伍的培训工作,打造一批市场监管知识过硬、专业素质水平过高的医疗器械监管队伍,从根本上提升医疗器械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

2.加强市场监管信息建设,提高监管水平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均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医疗器械监管也可以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在全国建立起完善的医疗器械市场及监管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各地区中监管部门、经营企业与销售企业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这对于大幅提升医疗器械监管水平,完善医疗器械市场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提高医疗器械企业进入市场门槛

众所周知,医疗器械市场的规范离不开强有力的监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直销、提高医疗器械市场准入门槛、规范生产企业医疗器械经营无疑是强化监管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现阶段在医疗器械监管方面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很多方面并不完善。但鉴于当前的市场环境,改革现行医疗器械管理体系迫在眉睫。这就要求我国政府部门、相关主管单位不断探索新的监管思路、建立健全完善的规制体系,强化监管力度与执法力度使医疗器械市场与监管走入规范化、体系化、制度化的道路,让社会大众更加放心、安全的使用各类医疗器械。

参考文献:

[1]韦高.新医改给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带来的机遇[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0(16).

[2]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s].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2号.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