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5:41

低碳经济发展趋势篇1

>>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和影响试论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和影响对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和影响的探讨低碳产业与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关于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地位与工程发展趋势研究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展望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低碳经济视野下旅游经济发展对策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比较浅谈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低碳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低碳经济与甘肃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试论低碳经济发展对林业的影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榆林市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浅谈低碳经济发展与建筑设计低碳经济发展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浅析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方法林业与低碳经济发展关系探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何建坤,周剑,刘滨,孙振清.全球低碳经济潮流与中国的响应政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04):18-35.

[3]周杰,李金叶.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策略选择[J],世界农业,2015(02):1-4.

[4]周杰,李金叶.英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经验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的探讨[J],世界农业,2015(06):155-159.

[5]纪玉山,纪明.李金叶.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0(02):83-89.

低碳经济发展趋势篇2

一、主要发达国家加快低碳经济转型,构筑全球竞争新格局

(一)大规模投入低碳领域,促经济复苏,培育新增长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欧盟和日本推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都将低碳领域作为投资的重点。

1美国奥巴马政府推行绿色新政,培育新能源产业

2009年2月,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签署《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实施总额为7872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内容包括开发新能源、节能增效和应对气候变暖等方面。其中,开发新能源为核心内容,与开发新能源相关的投资总额超过400亿美元,按计划,在未来三年内,美国可再生能源的产量将翻一番;制定严格和实施的汽车排放标准,大力促进绿色建筑等的开发,以及建设全新的智能电网;通过一系列节能环保措施,发展低碳经济,在全球应对气候变暖问题上掌控主导权。奥巴马政府以开发新能源为核心的绿色新政并非仅追求经济复苏的短期目标,更着眼于经济的未来,培育新能源产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重振美国经济。

2欧盟促经济复苏与低碳经济转型战略结合

在德国、英国等多个欧盟成员国先后出台本国经济刺激计划后,欧盟委员会为协调各国行动,最大限度发挥各国经济刺激举措的潜力,以形成规模效应,于2008年12月,推出总额为2000亿欧元的(约合252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为实现欧盟发展低碳经济的“三个20%目标”(2007年,欧盟提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将可再生清洁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消费量减少20%。)的投资为480亿欧元(约合605亿美元),显然,欧盟把促进经济复苏和增加就业机会的短期措施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中期战略结合起来。2009年3月,欧盟宣布将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1323亿美元),用于绿色经济建设,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抵制全球气候变暖,并稳固欧盟在环保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3日本投资低碳革命

2009年4月,日本公布总额为15.4万亿日元(154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包括紧急对策,稳定就业和金融体系;投资未来,着眼于今后的增长战略;以及刺激日本的活力等方面。投资未来的核心内容就是低碳革命,投资规模达1.6万亿日元(合160亿美元)。目标是到2020年太阳能利用达到世界第一;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规模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在世界上最早实现普及环保汽车;推进低碳交通革命,发展世界最先进物流;成为资源大国,领导世界低碳再循环潮流。

(二)制定和实施中长期战略规划。主导世界低碳技术和产业发展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成为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主要发达国家凭借低碳领域的技术和制度创新优势,制定和实施发展低碳经济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力图在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增长中获得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1美国立法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发展清洁能源,向低碳经济转型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竞选之初就明确表示,将在美国实行温室气体减排、促进清洁能源及能效领域发展、并且重返国际气候谈判舞台,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是美国在这个方向上迈出的重要一步。《美国清洁能源法案》明确规定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到2050年减少83%。自2012年起开始实行温室气体总量控制与排放权交易制度,发电、炼油、炼钢等工业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配额将逐步减少,超额排放需要购买排放权。到2020年,电力生产中至少15%为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另有5%通过节能措施减少能源消费,两项相加必须达到20%。投资1900亿美元用于发展新的清洁能源技术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包括可再生能源、碳捕获和储存、电动和其他先进技术交通工具、基础科学研发等。《美国清洁能源法案》构成了美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法律框架,表明美国在气候变化政策基调上的根本性转变。

2欧盟推进低碳经济转型,要引领世界低碳技术发展

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欧盟国家走在了世界前列。英国是低碳经济最为积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为了推进低碳经济转型,英国《2008气候变化法案》,规定到2050年温室气体削减80%,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2009年7月,英国政府《低碳转型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世界上首次将温室气体量化减排指标进行预算式控制和管理,确定“碳预算”指标,并分解落实到各领域。《规划》要求英国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2008年水平的基础上减少18%,即相当于在1990年排放水平的基础上减少34%。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的份额,其中40%的电力来自绿色能源领域,这既包括对依赖煤炭的火电站进行“绿色改造”,更重要的是发展风电等绿色能源。在住房方面,英国政府拨款32亿英镑用于住房的节能改造,对那些主动在房屋中安装清洁能源设备的家庭进行补偿。在交通方面,新生产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要在2007年基础上平均降低40%。同时,英国政府还积极支持绿色制造业,研发新的绿色技术,从政策和资金方面向低碳产业倾斜,确保英国在碳捕获、清洁煤等新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规划》标志着英国政府正主导经济向低碳转型。

欧盟委员会在平衡与协调各成员国的基础上,于2007年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三个20%目标”。2008年12月,又通过为实现“三个20%”的目标而制定的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该计划包括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修正案、欧盟成员国配套措施任务分配的决定、碳捕获和封存的法律框架、可再生能源指令、汽车Co2排放规划和燃料质量指令六项内容。目前,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已经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法规,将会推动欧盟经济继续向高能效、低排放的低碳方向转型。2009年10月,欧盟委员会建议欧盟在未来十年内增加500亿欧元(约合630亿美元)发展低碳技术,以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供应安全方面的挑战,保持欧盟的经济竞争力。根据欧盟委员会的这项立法建议,欧盟发展低碳技术的年资金投

入将从目前的30亿欧元增加到80亿欧元。欧盟委员会已联合企业界和研究人员制定了欧盟发展低碳技术的“路线图”,计划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源、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储存等六个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发展低碳技术。3日本政府主导建立低碳社会

日本是资源稀缺国家,历来重视节能减排。近年日本政府在大力推行节能减排计划的同时,主导建立低碳社会。2008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低碳社会是日本发展的目标”,即着名的“福田蓝图”,它包括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其中提出了日本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温室气体减排量比目前减少60%至80%。“福田蓝图”标志着日本低碳战略的形成。2008年9月,日本政府通过《建设低碳社会行动计划》,为实现“福田蓝图”确定了数值目标及日程。特别是在2020年前实现回收二氧化碳并进行地下储存的“二氧化碳捕捉与封存技术”(CCS)的应用,为实现“低碳社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09年4月,日本公布《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目的是通过实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的绿色经济。这份政策草案除要求采取环境、能源措施刺激经济外,还提出了实现低碳社会、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等中长期方针,其主要内容涉及社会资本、消费、投资、技术革新等方面。此外,政策草案还提议实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和征收环境税等。这份政策草案如能获得通过并实施,将使日本环境领域的市场规模从2006年的70万亿日元(约合7100亿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120万亿日元(约合12000亿美元),相关就业岗位也将大大增加。通过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绿色增长”。

二、全球碳交易市场快速发展,未来受后京都国际气候协定影响

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附件一发达国家的量化减排指标,即在2008—2012年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其中,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为保证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京都议定书》确立了三种灵活减排机制,即排放贸易机制(et)、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行机制(Ji)。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这三种机制在本国以外取得减排额,缓解国内减排压力,以较低成本实现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也可以通过项目合作获得减排的资金和技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温室气体减排权成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目前,全球碳交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基于配额的交易,在“总量控制与交易”体制下,对有关机构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进行交易。市场主要包括各自独立的三个体系: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etS)、澳洲新南威尔士(nSw)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均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二是基于项目的交易,亦即将可证实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用于交易。市场主要包括清洁发展机制和联合履行机制,前者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后者在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之间展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能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并将所获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出售给有减排要求的发达国家政府或机构。

(一)全球碳市场交易规模迅速扩大,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占主导地位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5—2008年,全球碳交易额年均增长126.6%。尽管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基于项目的清洁发展机制一级市场交易额下降,但二级市场依然活跃;基于配额的交易仍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全年交易额达到1263.5亿美元,比2007年的630.1亿美元增长100.5%,超过2005年交易额的10倍。从全球碳交易量来看,也呈快速增长的势头,2005—2008年年均增长59.5%。2008年,全球碳交易量达到48.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比2007年的29.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增长61.4%,是2005年交易量的3倍。世界银行预计2012年全球碳交易额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在全球碳交易中,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一直占主导地位。2008年,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交易额为919.1亿美元,交易量为30.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分别比2007年增长87.3%、50.1%,占全球的比重分别为72.7%、64.2%。清洁发展机制仅次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其交易额和交易量分别占全球的26%和30.3%。从市场规模上看,清洁发展机制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相比有很大差距,但清洁发展机制的增速不可小视,2008年,清洁发展机制的交易额和交易量分别比2007年增长154.5%、84.5%,远超过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和全球碳交易的平均水平。

在共同而有区别责任的原则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清洁发展机制是目前比较有效和成功的方法。减排成本的巨大差异,使发达国家愿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金、技术。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低碳技术的同时,也促使其自身技术的创新和在出口,因而是一种双赢的机制。中国是目前清洁发展机制下项目交易的主要供给方,2008年占全球的比重高达84%,印度和巴西位列第二和第三,占全球比重分别为4%、3%。

(二)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兴起,全球统一市场和规则尚待形成和制定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市场,涉及欧盟27个成员国,近1.2万个工业温室气体排放实体,有巴黎Bluenext碳交易市场、荷兰Climex交易所,奥地利能源交易所(eXaa)、欧洲气候交易所(eCX)、欧洲能源交易所(eeX)、意大利电力交易所(ipeX)、伦敦能源经纪协会(LeBa)和北欧电力交易所(nordpool)等8个交易中心,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第二阶段(2008-2012年)和第三阶段(2013-2020年)的安排中,欧盟继续逐步加大减排力度,并将减排限制扩展到更多的行业(如航空业)。此外,欧盟还打算在第三阶段时,在配额分配中引入拍卖机制,以提高碳交易的效率。

美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体系,但已有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东部及中大西洋10个州区域温室气体减排倡议、加州全球变暖行动倡议等区域碳市场,进行配额交易和基于项目的自愿减排量交易。早在2000年成立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已推出2012年后美国碳交易期货产品,并已开始交易。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规定要实行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制,政府为发电厂及工厂等设定碳排放量上限。其中85%的限额由政府免费配给,余下的1

5%限额由各公司购入。只要排放量低于上限,就可以转售限额,借此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美国全国碳交易市场有望以该法案为基础形成。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交易体系于2003年1月正式启动,它对该州的电力零售商和其他部门规定排放份额,对于额外的排放,则通过该碳交易市场购买减排认证来补偿。2007年澳大利亚新任总理陆克文执政后,加入了《京都议定书》,为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制定了澳大利亚国家减排措施与建立碳交易体系计划,暂定2011年推行。

亚洲地区碳交易起步较晚。新加坡贸易交易所于2008年7月初成立,计划推出核证减排量交易。香港交易所已经开始研发排放权相关产品,筹备温室气体排放权场内交易。日本环境省曾表示日本正在制定一个类似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总量管制与配额交易,但推出时间未定。

随着低碳经济政策的逐步成熟和完善,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发展自己的区域性碳交易市场。欧盟于2009年1月提议建立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将其作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方案内容之一。显而易见,欧盟要主导未来国际规则的制定。虽然欧盟承诺扩大其排放交易体系,吸收其他发达国家加入,但要形成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尚需时日。

(三)后京都国际气候协定影响全球碳交易发展趋势

未来全球碳市场的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的谈判结果,即达成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减排协定,以取代即将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此结果将对欧盟、美国等国家的气候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些政策正是未来全球碳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自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大会达成“巴厘行动计划”并启动后京都国际气候谈判以来,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严重分歧,迄今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2012年到202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承诺表现消极,对发展中国家一直呼吁的发达国家提供环保技术和资金支持等也不愿列入谈判议题,相反却试图给发展中国家制定难以接受的减排目标。鉴于目前的谈判形势,联合国气候变化事务高官认为,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恐难达成新的减排协定。

但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日益重视,让人们对全球碳市场发展的前景仍充满了期望。在2009年低碳博览会上,由国际排放交易协会(ieta)的《温室气体市场民意调查》显示,碳市场各利益相关方都期待全球碳市场的蓬勃发展。

三、发达国家纷纷实行碳税政策,威胁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

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将通过世界经济贸易的传导机制,给尚未承担减排义务的发展中国带来影响。目前,备受关注的是美欧发达国家欲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挂钩,实施所谓的碳关税,此举将改变国际贸易竞争格局,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构成严峻挑战。

(一)碳税:发达国家促进国内企业减排的主要政策手段

温室气体减排政策手段,包括排放税(能源税、碳税)、排放权交易等,其中,征收碳税最具市场效率,因而受到经济学家和国际组织的推崇。碳税制度最早由芬兰于1990年开始实施,此后瑞典、挪威、荷兰、丹麦、斯洛文尼亚、意大利、德国、英国、瑞士等也相继开征碳税。综观这些国家的碳税政策和实践,可以看出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把环境政策与税收政策相结合,把碳税作为环境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使其在各国绿色税制改革中充当重要角色。碳税一般是对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按其含碳量设计定额税率来征收的。建立碳税制度,将燃料成本内部化,并以此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可以使企业根据各自的成本选择控制量。但碳税政策对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构成不利影响。开征碳税将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尤其是钢铁等能源密集型部门,使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降低甚至丧失。为抵消碳税给企业带来的经济负担,各国通常免除能源密集型部门碳税,或实行税收返还优惠政策。

(二)碳关税:发达国家力图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挂钩

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规定,美国有权对从不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限额的国家进口能源密集型产品征收碳关税。此前,法国政府也建议欧盟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美欧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联系起来,试图通过碳关税这一贸易措施促使发展中国家在后京都国际气候谈判中承诺采取强有力的减排行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如果不设立具体减排目标,则美国有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欧盟也会仿效。

发达国家实施碳关税使气候成本内部化,将改变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使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下降甚至发生逆转。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对各国各部门碳排放的统计,中国的出口商品中所含的碳排放量是最高的。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实施碳关税,中国的出口商品将受到更大的冲击。目前机电、建材、化工、钢铁等高碳产业占据了中国出口市场一半以上的比重。作为“高耗能产品”品类之一,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机电产品1528.6亿美元,约占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额的61.%。显然,征收碳关税在短期内对上述行业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所谓碳关税,实则为绿色贸易壁垒的新形式。总的来看,发达国家将实行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发展中国家高能耗、高排放、低能效的生产模式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其产品出口势必越来越频繁遭遇绿色壁垒,并由此引发更多的贸易摩擦。可见,发达国家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所拥有的竞争优势,以及他们制定低碳经济“游戏规则”的主导权将影响国际贸易格局,从而为发展中国家“高碳经济”增长带来新的障碍。

四、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启示

我国作为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的发展中大国,经济和贸易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世界低碳经济趋势深入发展,传统的高碳经济和贸易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应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发展,积极借鉴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经验,逐步建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框架。

(一)加快研究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是根本,制度创新是保障。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的工作目标要求,借鉴和吸收低碳经济的先进理念,深入研究和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构建完善的低碳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推动社会经济朝着低碳方向转型。

(二)加强低碳经济体制机制建设

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探索建立适应我国国情、支持低碳经济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寻求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建立碳交易市场机制是推动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手段。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可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在特定区域和行业内开展碳排放交易。国内区域性排放交易体系的建立需要结合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同时考虑高中低碳排放区域。目前,长江三角洲和珠江山角洲制造业集中,也是高碳排放集中区,可先行建立试点碳交易体系。先从区域入手探索碳交易是循序渐进的一个选择,而行业碳交易的阶段性探索,初期可选择能源、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等行业试点。

(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要综合运用财政、金融、产业政策,严格控制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推进能源节约,重点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等完善的低碳经济体系。(四)构建绿色贸易体系

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发展低碳经济必将和国际贸易联系起来,国际贸易规则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框架下将会有所调整。我国应适时调整贸易政策,绿化外贸出口商品结构,适当限制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并扩大工业制成品进口,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外贸发展模式。调整和修改我国某些不合时宜的外贸政策法规、环保政策法规,使其适应国际市场绿色贸易发展的趋势,并充分体现我国要履行的国际环保公约的义务,综合考虑贸易活动中环境影响、气候成本内部化等问题。

(五)积极参与低碳化的国际合作

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性的,因此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要依靠经济、知识、技术和治理的全球化。我国经济已经融入到世界经济中,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不仅要强调自主创新,也要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缩小与先进低碳技术方面差距。

低碳经济发展趋势篇3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由2003年英国政府的《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为肇始,而进入各国政府的视野。以后欧盟提出“在不降低经济增长的条件下,减少能源消耗”,并制定了一系列与低碳经济技术相关的标识和设计标准,以引导低碳产品的发展和消费。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呼吁全球应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在我国早在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就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07年6月中国政府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了“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的要求。2007年apeC会议上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要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硬约束,调整实体经济发展方向,“向“改善气候”所要求的新经济转型势在必行。“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国家意志。“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绿色经济,其实质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等)的排放,保护全球环境。低碳经济更突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关注点,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核心内容包括制定低碳政策、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和产品,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措施。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因此“低碳经济”是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经济和杜会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向低碳经济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2.1能源需求加速增长。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我国正处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和农村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消费升级,都对产品形成巨大的需求。不可能绕过发展“重化工业”这个资源、能源投入巨大,原材料工业增长速度快的“坎”。能源消费在短期内将延续加速增长的趋势,预计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将达到50亿吨标准煤以上。同时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重高达69.5%,煤炭消费比重大Co2排放强度较高,高度密集的生产和消费煤炭的方式,形成了中国碳排放密集型的能源发展模式。煤的碳密集程度比其它化石燃料要高得多,单位能源燃煤释放的二氧化碳是天然气的近两倍。在2030年之前,仅中国排放的温室气体就占世界增加排放量的1/3还多。致使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而发达国家已迈过了以使用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在解决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形势非常严峻,任务也十分艰巨。

2.2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提高能源效率短期难以实现我国的第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比重仍然停留在l:5:4的状态,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工业生产特别是重工业比重严重偏高,低能耗产业比重相对较小。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小。2006年我国创造单位GDp(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美国的4.3倍。目前,我国综合能源效率约33%,比世界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到目前为止,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还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另外,部分行业仍存在一些工艺和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的中小企业。加之受到地方利益的保护,这些企业难以即时地关停并转,致使部分地方仍存在高投人、高消耗、低效率的问题,要彻底淘汰这些落后产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尚需时日。

2.3缺乏有效激励机制,低碳技术发展落后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一个重要的支撑就是“低碳技术”。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瓶颈是整体科学技术水平落后,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能力不足,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我国在低碳技术的研发上而还面临诸多困堆。总之,发展低碳经济,进行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大转型、大调整,节能减排,以应对气候变化,无疑是正确的,应当大力推进。然而中国国情,却并不如此简单,低碳经济面临着严重挑战,需要有相当的演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3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

3.1首先形成国家战略框架

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规划。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的重要的支撑就是“低碳技术”。因此发展低碳技术成为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传统部门。也涉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无碳和低碳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等众多新领域。从目前国内外低碳技术现状来看,近期内,主要是发展节能与提高能效技术,如各产业的降低能耗措施,煤炭等的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技术,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从中长期看,主要是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控制主要行业Co2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处置利用技术;发展生物与工程固碳技术和利用与封存技术等。

3.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碳产业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进一步抑制高耗能和高排放、低产出的产业;运用政策手段引导和鼓励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产业和产品的发展。

3.3循环经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路径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水能经济”、“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然而,目前中国的能源结构仍是高碳结构,石化能源占中国整体能源结构92.7%,其中煤炭占了68.7%,石油占21.2%。中国经济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仍然要依靠高碳能源,低碳经济之路任重道远。要改变中国目前过度依赖高碳的石化能源的现状需要相当时日。从上述基本国情出发,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发展低碳经济最现实、最基本的路径。为此我们需要搞清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之间的关系: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其核心目的都是推动经济模式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模式转型。其根本宗旨是完全一致的。循环经济在做法上更强调从源头控制,突出“减量化”;即从生产领域入手,减少资源、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推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和节能减排。两种经济模式的核心内容有些差异,即循环经济的核心侧重于整个社会物质循环应用,强调的是资源和能源被多次重复利用,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能源节约和利用,以提高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低碳经济则是针对能源领域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重点是从建立低碳经济结构、减少碳能源消费,进而建立起全社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使其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让碳排放量达到比较低的经济形态。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我们应理性地对待,清醒地认识我国当前的国情,克服盲目地不切实际地攀高。正确理解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之间的关系,形成整体优势,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4把中国纸业打造成“低碳产业”

4.1目前中国纸业仍然是一个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

国家已将造纸工业列为国民经济高能耗、高污染七大行业(钢铁、电力、有色金属、建材、石油、化工)之一。2009年造纸工业的生产总值为4660亿元,占工业生产总值340507亿元的1.39%,但是2008年造纸工业用水量却占全国工业总水耗的8.89%,废水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总排放量的18.76%,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占全国排放量的31.82%。同时,造纸业又是资源、能源消耗型产业,以木浆铜版纸生产为例:每生产一吨铜版纸则要消耗:木材4~6立方米,化工原料0.75~0.80吨,水20~26吨,电1700~2000Kwh,标准煤1.0~1.3吨。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纤维原料、化学药品和燃料,排放大量Co2。

4.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中国纸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是造成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根据中国造纸协会统计,目前中国规模以上造纸企业3494家(2008年)、3686家(2009年),按国家大中小型企业标准划分如表1所示。即小型企业占88%以上,100万吨/年规模以上的企业只有9家。从营业收入、利税总额来看,小企业只占1/3左右。说明小企业的经营水平低下,技术装备落后,能耗效率低,投入产出率低等。关闭这些落后产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按国家规划“十一五”期间,将淘汰3•4万吨以下草浆生产线及2•0万吨以下纸板生产线等落后产业,这将大大提升我国造纸企业的现代化水平。

4.3大力推行企业的节能措施

众所周知,纸业是能源消耗大户,其吨浆、纸和纸板直接综合能耗大约为1.1~1.3吨标准煤,即每生产一吨纸和纸板就要直接消耗一吨多标准煤。如果加上间接能耗,如一吨铜版纸要消耗0.75-0.80吨化学药品,而生产化学药品消耗的石油能源;生产过程的用水、废水处理等消耗的电能,使单位纸和纸板的总综合能耗比直接能耗大若干倍。应该说,在过去几年纸业界在社会压力下,重点关注了减排,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而对如何降低能耗似乎关注的不够,如在每年一度的“造纸工业年报”中都没有能耗的统计数据,没有形成一定的社会压力,还处于一种自发状态。为此,中国造纸业应大力推行如下企业节能措施:(1)完善标准,尽快不同浆、纸种的综合能耗指标要求;生产过程中不同耗能工序的能耗效率要求。(2)采用节能技术与设备。制浆造纸工业中,主要消耗能源的工序有蒸煮、黑液蒸发、碱回收(包括石灰窑炉)、纸页干燥等。研究表明,制浆造纸生产蒸汽消耗主要为制浆过程的黑液蒸发(占18.54%)和蒸煮(占10.48%),造纸过程的纸页干燥(占38.40%)、配料流送(占10.65%);电耗主要消耗为制浆过程的磨浆和精浆操作。节能潜在带宽为:纸页干燥66%、石灰窑炉35%和黑液蒸发27%,也就是说纸页干燥的节能潜力最大。降低能耗主要依靠生产工艺改革,更换节电型设备;纸机改造和技术引进,采用新型脱水元件、成形整饰辊、靴式压榨、蒸汽箱、密闭干燥,设置定量、水分、厚度检测控制仪表,提高产品质量,纸机干燥余热蒸汽的热泵技术以降低电、汽消耗;干燥部powerDryplus干燥箱技术可以节省50%的能源。现代连续蒸煮工艺及设备可以大量降低蒸煮能耗,特别是连续蒸煮设备内洗浆节约了大量洗涤水,并回收余热;推广中高浓输送与混合设备、中高浓洗浆、漂白与中高浓打浆设备,可大量降低电耗。(3)最大可能采用可再生能源,加强自产能源的利用,如进一步提高制浆废液碱回收产生热、电能效率。包括企业内部废渣用于锅炉燃烧,甚至采用秸秆与煤混烧。以现有条件为基础,尽可能把余温、余压、余热都能得到充分利用回收热量。

4.4设计和生产“低碳产品”,随着社会的发展

“低碳意识”将在商业利益领域成为发展趋势。我国出口企业应该了解和关注,国际评估标准有三个:paS2050主要用于评估各种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wRi/wBCSD产品生命周期核算和申报标准,主要是公开披露产品层面的温室气体排放。预计2010年12月出台的iSo14067,该标准将包括温室气体排放评估和评估结果的通报,但该标准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立法,主要还是以自愿的形式通过有碳意识的消费者的选择,以市场的驱动来推动制造业和整个社会的碳减排。“低碳产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考虑提高环境效率,降低原材料的消耗,在最大限度内减少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排放的产品。国际上对低碳产品的标准和法规要求,主要是针对产品碳足迹的评估。碳足迹(CarbonFootprint)表征人类生产与消费行为引起的直接与间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用“足迹”形象地说明了我们每个人都在日益增加的温室气体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近年来,随着国际相关组织和发达国家的大力推行,碳足迹开始在工业节能减排、产品生态标识和国际碳交易等领域广泛应用。主要用于评估各种商品在生产和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但导致气候变化的气体并非只有二氧化碳,还包括甲烷、氧化亚氮、全氟化碳等所有温室气体。“碳足迹”的计算方法是从追溯产品源头开始,连接与产品相关的各个单元过程(包括资源、能源的开采与生产、运输、产品制造、使用、废弃等),建立完整的生命周期流程图,再收集流程图中各过程单元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并进行定量的描述的。对于企业而言,确定碳足迹是减少碳排放行为的第一步,它能帮助企业辨识自己在产品生命周期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过程,根据碳足迹的分析结果,制定有效的碳减排方案,还可以预测拟采用的减排措施会对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影响,从而实现对不同减排措施进行改进和优化。企业还可以通过碳足迹的计算宣传自己的碳减排行动。所谓低碳产品认证,在国外近二三年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目前,已有德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十几个国家开展低碳产品认证。是以产品为链条,吸引整个社会在生产和消费环节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通过向产品授予低碳标志,从而向社会推进一个低碳产品采购和消费模式,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低碳产品技术。我国环境保护部在参考了国外低碳产品认证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决定开展低碳产品认证。我们现在关键是要关注国际低碳环保法规的发展,踏踏实实学习一些量化产品碳足迹的知识和方法,以应对以后国际越来越严格的气候变化政策和法律法规要求,规避风险。另外,出口企业主动申请相关产品认证的碳标签,也是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有效途径之一。

4.5形成企业自己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原则,就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3R原则)。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推行切实可行的清洁生产技术、对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组织厂内各生产工艺、各生产环节之间的物料循环,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物、废气、废水的排放,使废物、废气、废水在本企业内部吃干榨尽,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内部可再生资源,这是企业实施低碳经济模式最切实、最可行的路线。对造纸企业来说,清洁生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实践,没有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也就失去了其生存的活力。制浆造纸工业的清洁生产以资源减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中为原则,贯彻于纤维原料的选取、备料、制浆、洗涤、漂白、纸料制备、抄造等整个过程中。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是造纸工业实施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要大力推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技术。(1)推广企业用水网络集成技术,推广应用逆流洗涤、洗涤水循环利用系统;提高纸机白水回用率,加强白水封闭循环工艺研究;(2)鼓励企业发展外排废水处理后的终水回用,废水深度处理后回用技术和设备。(3)积极研究和推广应用降低废水排放技术。(4)采用连续蒸煮或间歇置换蒸煮,可节约蒸煮用汽50~60%;封闭式洗筛系统;合理组织漂白洗涤水的逆流使用;(5)大力推广中浓洗浆、筛选、打浆、输送技术和装备;以及过程智能化控制技术。

低碳经济发展趋势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物流;发展策略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物流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的物流也发展现状来看,目前我国的物流业的发展显得较为粗犷、专业化水平仍然偏低,物流成本处于较高位置,粗放和低效率的物流运作模式造成了能耗的增加和能源的浪费。相关部门公布的统计结果显示,过去的五年里,我国的物流之处占到国民经济收入的20%左右。而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比例均少于10%。这表明我国的物流业整体水平亟待提高和改善。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物流主要存在重复运输、无效运输、交错运输、空载运输的问题。当前,石油等能源价格日益上涨也将不断提高传统物流业的成本。在这种形势下,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物流业有义务也有能力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有所作为。

一、我国现代物流存在的问题

(1)相关制度和政策法规不健全。我国的物流效率低、能耗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物流资源分配不均匀。现行的物流资源管理不合理、物流业资源分配的相关制度和政策法规严重缺乏,导致物流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尤其是与我国物流企业有关的产权转让制度、融资制度和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还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物流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2)信息化管理处于较低水平。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可以作为企业增强活力与竞争力的推动力量,积极有效地促进企业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的提高,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然而,我国物流业对信息化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物流业普遍存在着物流设施陈旧落后,物流设备的现代化水平较低,缺乏有效地信息系统建设,技术设备、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物流作业效率、服务质量和技术含量不高的问题。中国物流协会于2010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截止2010年10月,我国物流企业建立有信息管理系统的企业的比例不足60%,20%的物流企业对自身的供应链管理实施过优化,采用一体化物流管理的企业的比例仅有25%,对物流订单的处理满意率达90%的物流企业仅有10%左右。由此表明,我国的物流业的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亟待提升,网络信息化的运用及管理还处于较低的层面。此外,物流企业对于计算机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对账单、订单、货物出库入库等方面的管理,而应用在货物配送组合方案、配送中心选址、运输路线的设计及优化库存等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3)缺乏完善的供应链运筹。我国的物流业目前还处于比较传统的运作模式,其服务内容主要集中于货物中转、货物配送、货物转移和短期存放等方面。缺乏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协调、成品配送及销售等环节对有效地物流资源进行整合,从而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进行整体的运筹。这样,由于物流也的运作模式单一,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系统协调性,不可避免的会带来物流经营虚高、物流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为了提升物流的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必须从完整供应链的角度对整个物流业工作内容进行改进和规划。

二、低碳物流的核心思想

近些年来,人们对环境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低碳物流(LowCarbonlogistics)就是为了适应世界环境变化格局而提出来的物流方式。具体指降低物流输送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危害影响,同时使得有效物流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尽量的提高物流效率。现代低碳物流的发展需要从环境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即需要形成一个与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物流行业消耗的能源巨大,对环境的影响也比较突出。在倡导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物流业在低碳经济中占据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显现,低碳经济的协调发展离不开现代物流的支持。低碳经济与现代物流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第一,物流业对交通的污染。物流业是能源消耗的主要对象,物流业需要汽车、火车、船舶等各种交通工具进行维持,而这些交通工具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煤、石油等能源物。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交通运输带来的能耗占到全世界的能源消耗的25%左右。由于物流业在开展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能源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所以要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必须对物流也进行治理。第二,废旧物的污染。物流业在其开展过程中,处理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还向环境中排放一些废旧物有毒,如酸液、油类、放射性物质等。物流企业为了尽可能的降低物流成本追逐利润最大化,对于废旧物的回收成本过分关注,使得环境质量处于不断下滑状态,社会公共利益产生较大损失。

三、现代物流实现低碳运营的策略

(1)促进物流合理化。为了从根本上改进我国的物流业发展,遵循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首先应该提升物流信息化程度;还应该提高运输工具实载率,通过货物的运输匹配方案优化,尽量的减少和避免无效运输和重复运输等现象,优化运输路径和搬运装卸系统,促进运输合理化;其次,对仓库货物进入包装区进行扫描。为了方便实际的工作需要,防止干扰,利用无线条码扫描枪进行扫描,扫描枪的数量以实际需要进行配置。最后,需要对产品在入库和出库时进行条码扫描,以及库存盘点和退货或领用出入库等。对产品进行批次的条码扫描,并定时将数据进行传送。在入库前,终端要从电脑上下载相应的产品数据,便于条码扫描时进行比对;产品入库后,仓库管理员需要用批处理终端设备对装箱单进行条码扫描,并与在终端所显示的数据进行对比,对比结果匹配后入库。(2)推行共同配送方式。共同配送实质是物流企业与用户的资源共享,指通过一个物流配送单位为多个用户服务,或者多个物流企业共用某些物流设施的工作模式。共同配送的工作模式可有效地环节我国物流交通、物流仓储等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合理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重复建设现象。这样做不仅有效提高车辆的装载率,提高物流运输效率,降低成本,而且减少了社会车流总量,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改善了道路通行状况。(3)推广绿色包装。当前,包装材料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问题日益突出,迫切要求在供应链物流环节对包装环节进行重视,大力推广环保绿色包装。首先是尽量的减少包装材料的使用,特别是一次性的包装材料,避免过度包装和昂贵包装;其次是大力推广使用具有自动降解功能的包装材料。这种包装材料由于价格较普通包装材料贵,所以难以在广大物流企业中得到推广应用,而国家相关部门也没有出台政策进行鼓励执行。因此,推动生物降解塑料的规模使用还存在较大困难,但这必将是包装材料的发展趋势,国家应加大对环保包装材料企业的税收减免和专项补贴等政策支持。(4)建立工业和生活废料处理的物流系统。社会经济规模在不断的扩大,低碳环保已成为全球性关注的焦点话题,物流行业尤甚。物流业不仅要实现自身水平的发展和实力提升,还应该承担起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按照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对物流企业自身进行改进和提高。从目前的形势看,物流并非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它不仅要对物流系统污染进行控制,同时也要建立工业和生活废料处理的物流系统。

参考文献

[1]岳馨.低碳经济下的低碳物流[J].中国商贸.2010(12)

[2]戴定一.物流与低碳经济[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21)

[3]王乐鹏,黄鹄绩,张世翔.智能低碳物流发展策略探讨[J].商业经济.2010(22)

[4]李亚杰,王莹,李玉民.基于低碳经济理念的低碳物流运输策略研究[J].煤炭技术.2011:30(9)

[5]王艳,李作聚.浅谈低碳物流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商业时代.2010(14)

低碳经济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公路运输;影响因素

交通运输业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也是经济社会持续运行的重要条件。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交通运输业投资越来越大,交通网是否完善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在其高速发展的今天,必然带来一定负面作用。特别是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及过量消耗化石燃料。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球交通工具2006年石油消耗比重已增至60.5%,预计2020年该比例将超过62%。近年来,全球C0,排量增加了13%,其中交通工具碳排放所占比例较高,已经达到了1/5。为此,大力发展低碳交通运输,能够有效缓解以上问题。公路运输作为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一员。笔者本着经济发展的目标,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对多方面公路运输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根据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为实现我国公路运输事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1.低碳经济下公路运输发展的影响因素

传统运输为我国公路运输的主要方式,建设公路时所需自然资源较多,运输环节同样也需消耗大量能源,这种情况下,往往会污染环境,这样就会对低碳公路运输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进而制约公路运输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在发展低碳公路运输时,必须全面了解其影响因素,具体如下:

1.1经济因素

物质生产、流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物质生产与原材料、能源息息相关。我国地域辽阔,资源分布不均,为完成物质生产、流通,必然需要公路运输。地区之间物资流通量的增加,也会带动公路货物量的增多,进而推动公路运输的发展。公路基础设施是公路运输发展的基础条件,国家利用税收投资建设公路基础设施,而经济的发展促进税收的增加,间接性也促进了公路建设体系的不断完善,推动了公路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公路运输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且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1.2环境因素

低碳经济发展产生的直接原因为全球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而公路运输也是造成此类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如Co2等气体的大量排放,将导致温室效应的不断增强,进而对自然、人类生存造成严重威胁。在机动车数量迅速增长的今天,公路运输成为城市噪声污染的主要因素。如汽车鸣笛、项目施工等,长期噪声污染将对人体听觉神经造成严重损伤,严重时可出现完全失聪问题。

2.低碳经济背景下公路运输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笔者以低碳公路运输发展影响因素为依据,适当添加当前公路系统自身发展情况,并与相关文献相结合,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构建。具体如表1所示。

3.低碳经济背景下公路运输发展对策分析

3.1建立、完善相关法规与政策

公路运输在法律法规的约束及政策的引导下,正逐步D变为低碳、绿色发展的模式,且做到总量、结构、质量等多方面协调发展。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中应将公路运输的基础、先导及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此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可靠依据,且最大限度向低碳绿色公路运输发展方向迈进。

其一,低碳经济公路运输发展中,应通过法律的形式对政府部门的主导地位加以明确,各级交通部门是促进公路运输发展的职能部门,推动公路运输发展其工作职责,要求充分结合公路运输特性,以“低碳、绿色发展”为目标,各个部门做好配合、协调工作。

其二,严格遵循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对我国公路运输有关规律规范进一步完善,加大立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与时俱进。

3.3制定合理的公路运输发展规划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公路运输必须以国家发展战略为主导,从大局出发,服从经济社会发展原则,具备长远发展眼光,制定与国家可持续发展要求相符的规划。除此之外,在满足“适应交通需求、改善公路网交通特性”的基础上,公路运输发展规划还应对生产力布局、土地利用形态、区域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进行考虑,要求将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低碳公路网建设中,还应对其规模问题加以重视,要求公路网建设规模必须与地区经济实际发展情况相符,必须与自然承载力相符,必须在自然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还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同时,建设公路基础设施时,应做到公路网整体规划科学、有效、合理,只有这样才能将公路网价值展现出来,才能实现高效运行。

3.3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及改变运输增长方式

公路运输发展与资金使用密不可分,因建设周期长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投入大量资金,同样改革运输车辆技术、信息化管理方法的完善等都需要投入相应的资金作为保障。低碳经济背景下,为实现公路运输持续发展,在财政支撑的前提下,应对资金来源渠道进一步扩宽,加大投资力度。

公路运输业增长方式与当前经济增长方式具有一致性,都是以‘粗放型’为主,换言之,就是通过破坏环境、消耗资源的方式发展公路运输。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为达到我国公路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必须投入大量资源,以此达到公路运输规模逐步扩大的目的。从其增长方式来看,公路运输发展方式能耗、投入较大,但效率不足。为实现低碳公路运输,应改变公路运输发展方式,全面提升公路运输综合能力,实现能源消耗有效减少。

3.4降低公路运输带来的环境污染

(一)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结构。第一,转变当前客运形式,从道路公交转变为轨道交通为主体,其他交通方式辅助的综合客运体系。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运量大、速度快、时间准及污染小是轨道交通的主要优势,通过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的完善,可降低公路运输带来的环境污染。第二,快速公交优先发展的全面落实。公交优先是公共交通拥堵时间有效缩短、空气污染有效减少的重要途径。在市民需求得以满足的基础上,应鼓励市民公交出行,降低私家车带来的空气污染。第三,道路绿化率适量增加,也是环境污染得以有效缓解的重要手段。

(二)改善货物运输。据相关数据显示,与公路运输的客运量及客运周转量相比,货运量及货运周转量要高出很多,在经济增长方面货物运输的促进作用更强。为此,改善货物运输方面,应尽可能降低运输货物包装材料,避免包装方面过度浪费资源,同时,也可达到货物运输量增加、货运次数减少的目的,最后实现污染排放量大幅减小。除此之外,还可加大多式联运开展力度,通过各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综合利用,实现运输效率全面提升,最大限度降低环境污染。

低碳经济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贸易转型;低碳贸易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11-0013-03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温室气体排放大量增加。气候变暖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最大的问题之一。在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上,气候变化首次作为国际社会关注问题提上议事日程。联合国于1988年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以监测和报告全球气候变化。2003年,英国政府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明确宣布到2050年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英国成为低碳经济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其后,为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将发展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高度,全球经济正在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型,这必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低碳化”发展也势在必行。

一、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一)货物贸易规模增长迅速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货物贸易发展迅速,2004—2013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1545.5亿美元增至41603.3亿美元,后者约为前者的3.6倍。除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其余年份的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绝对值三项指标均呈现正增长。但2009年以来,进出口差额绝对值波动不大(见图1)。

(二)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2004—2013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337亿美元增至5396亿美元,后者约为前者的4倍;除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其余年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绝对值三项指标均呈现正增长,但是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且逆差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见图2)。

(三)加工贸易占比下降,一般贸易占比逐年上升

2004—2013年,除2009年外,我国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均呈现增长态势。2008年以前,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进出口额的比重高于一般贸易,但自2008年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占比首次超过加工贸易以来,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及占比均呈逐年上升态势,而加工贸易占比则呈逐年下降趋势(见表1)。

(四)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

虽然近年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逐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不断增加,但是,产业链中低端商品出口多、高端商品出口少的局面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纺织、服装、机电零部件等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仍然是出口主体,出口商品中“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排放、资源型)产品占比依然很高。如2007年美国进口的高碳商品中,有11%来自中国,包括15%的进口钢铁、6%的进口铝制品、12%的进口纸品、19%的进口混凝土。面对来自国际社会巨大的减排压力和国内日趋严重的资源环境瓶颈,“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粗放型贸易发展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贸易商品结构亟须调整

自1996年我国加工贸易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首超50%以来,加工贸易的占比一直较高。虽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该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占比依然较高。从加工贸易的商品结构来看,虽然交通运输设备和机电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较快,但是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主导。尽管近年来政府大力引导加工贸易企业进行转型升级,但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处于加工贸易“微笑曲线”底端的局面很难短期内从根本上改变。另外,受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钢铁、水泥等高能耗产业过度扩张,加上以煤为主的化石能源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导致能源过度消耗。低层次的贸易商品结构,较低的能源利用效率,使得我国单位出口商品中的载能量和碳排放量不仅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高于“金砖四国”中的其他三国。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国际贸易低碳化也是大势所趋,国际贸易的商品格局将随之调整。传统能源即化石能源和资源性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将趋于下降,而新能源和新材料的比重将趋于上升;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将趋于下降,而低碳商品比重将趋于上升。我国的传统贸易商品结构将遭受严重挑战。

(二)对外贸易价格优势弱化

低廉的价格一度是中国出口商品的标签,并帮助中国商品进入世界市场。但是,由于我国的出口商品中粗加工产品占比大,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生产工艺相对落后,因而单位产出能耗和碳排放量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环境标准将不断提高,环境成本将逐步内化,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随之上涨;而且低碳标准越高,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提高的幅度也就越大。此外,碳关税等贸易壁垒还将增加出口商品的交易成本。以碳关税征收为例,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指出: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可能将面对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因此可能下滑21%。因此,一旦发达国家开征碳关税,我国一半以上的出口产品将受到影响。此外,随着碳标签、低碳认证的实施,出口企业将增加有关的检验、测试、认证等相关费用。我国出口贸易的价格优势将不断弱化。

(三)对外贸易摩擦加剧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从增长方式来看,走的是一条以数量扩张为主要特点的粗放型增长道路,以低廉价格占领国外市场,并形成了巨额的贸易逆差,这不仅给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带来了巨大压力,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和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频发,针对我国出口商品的“两反一保”措施不断升级。而且,随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贸易摩擦领域由传统优势行业逐步扩大至新兴优势行业,新型的贸易壁垒层出不穷,采取措施从公开走向隐蔽。2008年以来,受到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的影响,国际贸易领域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新的贸易壁垒不断出现。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借限制碳排放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各种低碳壁垒将大行其道。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将进一步加剧。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间存在较大差距,产业结构的互补性较强,我国出口商品对发达国家的市场依赖程度较高。短期内,国内的产业结构不可能发生根本性转变,对发达国家市场的依赖程度也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因此,在发达国家“碳关税”、“碳标签”等低碳贸易壁垒的冲击下,我国必须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实现对外贸易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低碳可持续模式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

(二)推动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中低端制成品和碳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贸易结构,不仅加剧了对我国资源和环境的挤压,而且容易招致发达国家的贸易限制。在国内和国际节能减排双重压力下,将推动政府和企业重视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鼓励能效较高的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限制资源类、能源耗费密集型产业产品的出口,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低碳化、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我国的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最终产品的组装和简单零部件的配套生产,处在“微笑曲线”的最低点,即国际产业价值链的底端。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低碳壁垒”的影响下,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这就要求政府制定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处理好转型升级与外商直接投资质量的关系,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同时,在低碳减排的倒逼之下,企业也不得不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延伸加工贸易产业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服务型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和境外加工贸易。这将推动我国加工贸易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方向发展,加速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四)推动服务贸易快速发展

服务贸易具有能耗低、污染少、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者多的特点,发展服务贸易对于缓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全球经济向低碳转型为我国服务业以及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推动服务业由传统走向现代。2008年以来,以服务外包为特征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迅速发展,国际生产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趋势明显,为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带来契机。其次,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加大了对低碳技术的投入,国内的低碳技术服务企业可以通过与国外企业的合作,提高低碳技术水平。第三,伴随低碳经济所产生的低碳技术、碳金融、碳交易、合同能源管理等新生事物中,有许多属于低碳服务领域,将会催生出巨大的低碳服务业需求。

[参考文献]

[1]吴玲璃.wto体制下的绿色贸易壁垒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282.

[2]施用海.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J].国际经贸探索,2011(2):4-6.

[3]张蕊.低碳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对外贸易,2010(22):389,406.

[4]杨平丽,郑丹青.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J].价格月刊,2010(5):37-39.

[5]王玲莉.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贸易结构转型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2(2):119-122.

低碳经济发展趋势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际贸易;低碳化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3-0004-03

作者简介:王晓芳(1978-),女,山西太原人,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经济学与国际服务贸易。一、引言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低碳化日益受到各国重视。2009年6月美国在其《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中增加了有关碳关税的条款,即美国有权对来自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并从2020年开始实施。法国也提出从2010年开始对在环保立法方面不及欧盟严格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此前一些发达国家也曾提出,如果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不能达成协议,将考虑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促使世界经济向低碳化深入发展,美国、欧盟和日本推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都将低碳领域作为投资的重点,低碳经济成为实现全球减排目标、促进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主要发达国家凭借在低碳领域的技术和制度创新优势,加紧制定和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构筑世界产业和技术竞争新格局。对中国来说,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环境污染严重,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和确保能源安全;另一方面,我国在国际市场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球气候变暖使发展低碳贸易成为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必须采取的外贸发展模式。因此,我国从国情出发实施节能节排,转变贸易发展方式,构建环境友好型低碳贸易模式,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是当前化解现实压力和承担国际责任的迫切需要。

二、国际贸易低碳化研究综述

低碳贸易作为新的发展模式,成为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的主要贸易发展议题。关于低碳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低碳贸易的理论研究

Grossman和Krueger(1991)在研究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环境影响时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个方面建立了对外贸易环境效应分析的基本框架。Chichilnisky(1994)认为实行贸易自由化,发达国家的环境状况会得到改善,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恶化将会加剧,全球总体环境也将趋于恶化。Copeland和taylor(1994,1995)最早利用南北贸易模型来分析国际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他们假定各国的比较优势来源于环境标准的差异,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高于发展中国家,通过贸易可以改善环境,发展中国家则会加剧环境污染,而世界贸易从总体上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二)低碳贸易的实证研究

wyckoff和Roop(1994)研究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1984—1986年间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量。结果发现,oeCD国家进口制成品中隐含碳排放量占其总排放量的13%。antweiler等人(2001)利用44个国家的数据研究了国际贸易与二氧化硫浓度之间的关系,发现技术的正效应要超过规模的负效应,自由贸易有益于环境的改善。Frankel和Rose(2002)利用工具变量估计双边贸易引力模型,发现环境和贸易之间相互影响。ahmad和wyck-off(2003)测算了24个国家货物贸易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证实了产业地理转移对全球排放的影响。peters和Hertwich(2008)的测算结果表明2001年全球国际贸易的二氧化碳隐含排放量达到53亿吨。nakano等(2009)对oeCD41个国家和地区17个产业的可比贸易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其中21个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存在逆差。

(三)中国对外贸易碳排放现状研究

Shui和Harriss(2006)计算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的7%~14%是由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商品造成的。wang和watson(2007)的研究表明,2004年中国净出口商品隐含碳排放占中国当年总排放量的23%。YouLi和Hewitt(2008)发现,中英贸易使得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1.17亿吨。weber等(2008)研究发现,2005年中国1/3的二氧化碳排放(大约17亿吨)是由出口产品造成的。陈迎等(2008)定量研究了2002—2006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的隐含能源问题。刘强等(2008)研究发现中国出口过程中带走了大约13.4%的国内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4.4%。齐晔等(2008)估算了1997—200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孙小羽等(2009)测算了中国出口贸易引发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闫云凤和杨来科(2009)测算了1997—2007年中美贸易的隐含碳,并深入分析了商品贸易和隐含碳双失衡的原因。

(四)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

1.增加新的要素禀赋与贸易内容。在传统的资本、劳动、技术、自然资源等要素之外又增加一个碳要素,将使国际贸易内容发生改变,贸易结构发生变化,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将趋于下降,而低耗能、低污染产品的比重则趋于上升。随着碳排放权交易的日益扩大,碳排放权有可能像劳动、资本、技术等其他要素一样跨国自由流动,将很有可能替代一部分货物贸易。

2.改变现有国际贸易格局。随着低碳经济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在参与国际分工过程中所拥有的比较优势将会发生转化:发达国家在新能源技术上具有优势,将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占据未来国际市场竞争制高点;而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则可能被迫退出国际分工——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粗加工比重大、耗能多、污染严重,而且存在路径依赖,很难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削减碳排放量。随着碳要素被引入世界经济的各个领域,在国际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上可能出现碳排放权的稀缺性差异,国际产业链面临重构。引入碳要素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短时间内不足以扭转当今国际贸易的流向——发达国家出口仍以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而发展中国家出口仍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领域。

3.低碳经济将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低碳经济建立起新的贸易壁垒,获得垄断与竞争优势。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严格的减排标准是一种技术性歧视。美欧等发达国家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挂钩,以限制碳排放为名征收碳关税,这有可能成为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又一个借口,借此改变国际贸易竞争格局,削弱发展中国家的传统优势,对发展中国家出口构成严峻挑战。由于起点不同,征收“碳关税”将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关系更趋复杂化,不利于全球齐心协力应对气候变化难题。

三、中国开展低碳贸易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一)中国低碳贸易的发展现状

中国目前仍只是贸易大国,而不是贸易强国,国际贸易竞争力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出口贸易结构总体上看还比较粗放、可持续性不强,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维系贸易顺差。迄今为止,中国实现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总量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发展低碳贸易对中国既是阻力,也是动力。近些年来,我国在低碳贸易方面实施了许多重大举措,力图通过以质取胜战略、科技兴贸战略等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对“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一直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2007年开始对重点“两高一资”产品加征关税等。但由于我国尚处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实现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低碳化仍需不懈努力。

(二)中国向低碳贸易转型的制约因素

1.要素禀赋约束

中国已探明的常规商品能源总量为1550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10.7%,居第三位。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超过2/3,这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格局大不相同。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碳排放强度方面对中国特别不利:石油的碳排放系数平均仅相当于煤炭的80%,天然气仅相当于煤炭的60%,煤炭消费比重越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就越高,致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碳”特征明显。中国能源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单位GDp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中国的能源资源条件和供需变化,到2020年中国的能源结构不会有根本性改变,煤炭所占比重仍将维持在60%以上。

2.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不断上涨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能源消费尚属于生存型消费,严格的碳排放标准将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障碍。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必然导致对能源需求不断增加,能源消费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00年后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9.7%。

3.低碳贸易的锁定效应

王晓芳:中国发展低碳贸易的现状与对策王晓芳:中国发展低碳贸易的现状与对策所谓锁定效应,即现在的决策将会影响到今后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因为基础设施、机器设备等一旦投入将成为沉没成本,其使用年限均在15年以上,其间一般不会采用新技术对其更新。例如,现在投巨资新建的燃煤电厂将被这些投资“锁定”,未来十几年内只能继续沿用传统技术,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的状况在很长时间内无法改变。

4.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低端位置

在现阶段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美、日、欧等国家处于领先地位,已进入服务经济时期。中国产业仍处于低端位置,在产业技术含量、附加值和竞争力等方面均与发达国家有较大落差。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中国承接了相当一部分高耗能、低效率、高排放的重化工业和制造业。受经济发展阶段和科技发展水平制约,中国正处于发达国家经历过的重工业化阶段,二氧化碳排放量自然较高。

四、实现我国国际贸易低碳化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引导,自上而下地推动低碳贸易

对于碳减排来说,客观存在着边际成本随减排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对于理性企业和经济消费者而言,发展低碳贸易意味着增加额外的成本,完全公益型发展模式很难持续,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通过补贴或碳税等形式推进我国低碳贸易的发展。例如,日本光伏企业在发展初期享受政府补贴,光伏产量发展迅速,占全球份额超过70%,后来日本取消政府补贴,德国、中国企业由于技术及成本优势,乘势而上抢占了国际市场。政府要充分发挥在构建以低碳经济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政策引导和协调作用。例如,符合节能环保的中国制造的电动自行车在欧美市场占有很大份额,但我国针对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国家标准过于苛刻,这就需要政府出面协调相关部门利益,对电动自行车出口予以扶持。

(二)发展低碳产业,夯实低碳贸易的基础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推动的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未来的企业竞争必定是基于低碳产品与技术的竞争。英国能源白皮书显示,英国近30年中经济规模增加1倍,但能耗总量只增加了10%,这一方面得益于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另一方面则得益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面对国际贸易低碳化的大趋势,中国的贸易强国之路也需要用低碳化的产业基础作为支撑。中国目前的工业化水平及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尚处于工业化初期,产业低碳化任重道远。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而企业应成为低碳经济的践行主体。政府应通过低碳产业规划、财政税收扶持、金融融资支持等引导企业进入低碳产业,研发低碳产品,鼓励企业积极建立低碳技术创新机制,力争在清洁和高效能源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在国际碳减排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激励企业坚持节能优先,大幅度降低能源强度,从而降低碳强度。敦促企业定期企业环境报告书,披露温室气体的产生情况及削减措施等信息,以减少碳排放。

(三)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应及时调整思路,以适应国际贸易低碳化发展趋势。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与国际社会积极协作,特别是加强在发展清洁能源和提高能效方面的全面合作,积极履行国际减排义务,共同实现全球减排目标。在节能环保领域和新能源领域抢占新兴产业和新兴技术的制高点,维护国家经济利益。我国要坚持《京都议定书》中的“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争取更为有利的发展时机与发展空间。通过编制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沟通、协商和谈判,成为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动参与者和制定者,维护国家正当权益。

[参考文献]

[1]UKGovernment.ourenergyFuture:CreatingaLowCarboneconomy[R].energywhitepaper,2003.

[2]wangxiaofang.ChallengesandStrategiesofChineseLow-carbontrade[J].energyprocedia,2011.

[3]BinShui,RobertC·Harriss.theRoleofCo2embodimentinUS-Chinatrade[J].energypolicy,2006(34):4063-4069.

[4]陈迎,潘家华,谢来辉.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8(7):11-25.

低碳经济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房地产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目前,全球经济主要以低碳经济为主,而低碳经济的核心环节又是低碳消费。低碳消费即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逐渐养成低污染、低消耗的一种科学、合理的消费习惯,它是消费者对子孙后代一种负责任的表现,是低碳经济迅速发展的必然产物。然而,对于我国房地产来说,其开发量大、耗能高,节能减排意识却很淡薄。因此,为了对社会和后代负责,建筑业实现低碳发展势在必行。随着全世界都在寻觅绿色健康发展道路的同时,房地产业也不甘落后,正在积极努力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一、我国房地产企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突飞猛进,逐渐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行列,建筑面积与年俱增,但我国也为此付出了代价,能源耗费越来越多,房地产业的节能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强烈呼吁房地产业要实行低碳发展,我国房地产企业不能对此充耳不闻,必须认清形势,走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绿色家园”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全民族的支持与努力,我国房地产企业应顺势而上,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为社会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二、我国房地产低碳发展存在的问题

1.我国房屋的设计不够合理。在西方发达国家,绝大多数房屋建筑面积在70~80m2,而我国建筑面积超过100m2的住宅楼数不胜数,虽然西方发达国家的住宅面积不是很大,但其房屋结构、布局相当合理,并且周边环境优美雅致,居住条件十分优越,虽然我国早在2006年就出台政策,要求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新开发商品房总建筑面积要低于90m2,不过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仍有一部分城市未达到这一规定,同时在已达到这一规定的城市中,部分房屋仍存在采光不足或通风较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国内低碳房地产发展的步伐[1]。

2.我国小区的绿化美化不够合理。居民小区绿化不合理也是制约我国房地产低碳发展的主要问题。居民小区内大部分地面都被水泥或者柏油所覆盖,在外的土地微乎其微,而仅有的绿化区域内,大部分都被草坪所占据,树木的栽植量屈指可数,这些不合理之处会严重影响二氧化碳的吸收率,同时在树木的栽植方面也存在缺陷,为了强调美观,大部分居民小区所栽植的树木的叶子都比较稀疏,这种树木既起不到遮阳的效用,又无法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

3.我国建筑业使用的建筑材料不科学。当前,我国建筑业所选用的建筑材料大多达不到环保规定,并且在实际使用时也无法达到最佳效果。当下,水泥被大量地应用到房屋建设中,这不但会造成粉尘污染,还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我国建筑业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重视不够,煤炭和石油依然是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这不但会造成环境污染,还会产生浪费能源的现象。

三、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经济的发展

打造绿色建筑,发展低碳经济是地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行业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不但能够有效地减少能源消耗,还能够增强房地产企业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并为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于广大消费群体而言,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提高,对低碳房屋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购房的主流趋势。

1.住宅产业化发展。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住宅实现产业化是房地产业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住宅形成产业化既能提高建筑质量,又能节能降耗。因此,通过工业化生产的方式建造住宅,一方面有利于消费者与房地产企业的相互沟通,企业可轻而易举地掌握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另一方面可大大降低能耗,为社会节约效益,使消费者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2.提高开发水准,合理规划户型布局。粗放式管理是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主要管理模式,开发商为了加速资金周转率,往往以毛坯房的形式出售给消费者,从房屋装修角度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因此在全世界都在倡导低碳环保的环境下,房地产行业应该以建设低碳、节能、环保的房屋为发展目标[2]。为了房地产企业能够长远发展,房地产商应树立全局意识,大力开发结构科学合理的房屋,要紧跟时代步伐,满足消费者日新月异的购房需求。

3.推进环保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目前,我国低碳房地产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技术尚未成熟,许多问题需要在发展中探索研究,保温问题和水资源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目前的房地产行业中,绝大部分开发商都会采取安装大面积玻璃的方法来增加房屋的采光度,如果用低辐射玻璃取代普通玻璃,不光能提高房屋的采光度,而且最大的益处就是具有较强的隔热保温功能,可降低空调的利用率,从而做到节能、环保和低碳。在可再生能源利用上,我国应用的最多的就是太阳能,主要是应用在照明,和为住户提供热水,这些新型能源的应用为国家节约不少能源,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3]。

4.立足实际,长远发展。我国还处在发展的阶段,我国还有很多人民群众没有达到基本的住房要求,所以,我们应该首先满足人民群众基本住房要求,尽量做到低碳发展,多开发小户型的房屋,在房屋建设和后期使用过程中大力推广节能、节水设备,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节能观念和习惯。房地产开发企业应该主动探索行业低碳发展模式,积累发展经验,进而带领全行业在低碳发展上取得突破。

四、结语

在低碳经济时代,房地产业发展的趋势是降低能源的消耗,减少排放量,这也是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趋势。房地产企业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面临的问题很多,需要做的事情也很多,我们希望企业坚持先进的理念,坚持超前的意识,积极探索研究,带头使用绿色环保的材料,造福于社会,造福于未来。

参考文献:

[1]董哲.房地产业如何应对低碳模式[J].城市开发,2010(02):89-92.

低碳经济发展趋势篇9

就目前来看,我国还未构建完善的碳排放监测系统,对碳排放的测量也缺乏直接的统计数据,因此在研究中对特定区域、特定行业的碳排放测量往往采用间接折算的方法,其中利用能源消耗数据进行的碳排放折算就是运用较多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的不足之处是:计算结果受到数据选取和折算系数的影响较大,只能是一个近似的碳排放估算。但从碳排放变化趋势分析的角度看,它能较客观地反映出碳排放的发展历程。本文借鉴这一方法对河南省物流企业的碳排放进行测算物流企业的碳排放主要来自物流过程的化石能源消耗,主要包括煤、煤油、汽油、柴油、天然气等,同时考虑到河南省的电力供应主要依靠火力发电,所以电力因素也不能忽略。河南省物流企业的碳排放总量与能源消耗总量随时间递进处于增长趋势,但不同时期的增幅不一,阶段性特征也较明显。从碳排放总量来看,我们可把河南省物流企业的发展分为平稳期和增长期两个段:1995—2003年,河南省物流业的碳排放总量和能源消耗都没有呈现出较大幅度的波动,属平稳期;从2004年起,河南省物流企业碳排放总量和能源消耗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以每年至少10%的速度开始递进,到2012年河南省物流企业的碳排放总量已突破2000万t,与2003年相比增长了4倍多,并且这种增长的势头并没有表现出减弱迹象,故2003—2012年是河南省物流企业发展的增长期。

2碳排放强度

为了深入考察河南省物流企业的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本文引入了碳排放强度。碳排放强度主要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单位产值增加所带来的Co2排放量,它通常反映了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当然,碳排放强度受到技术水平、能源结构、经济发展等多个因素的影响,碳排放强度越低并不直接表明物流企业发展得越好或是运作效率越高,它需要结合物流企业的碳排放总量、生产总值等共同分析才能决定。河南省物流企业的碳排放强度与段向云研究所得的全国物流企业的碳排放强度平均水平基本一致。从变化规律上看,河南省物流企业的可比产值呈现单调的递增趋势,而碳排放强度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中间略有小幅度反复的不规则趋势。具体来说,河南省物流企业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同样是以2003年为分界点,这与本文碳排放总量研究中的阶段划分相一致。在河南省物流企业发展的平稳期(1995—2003年),碳排放强度有较明显的缓慢下降趋势,而在物流企业发展的增长期(2004—2012年),虽然在2007年时有小幅震动,但整体上仍保持了单调上升的趋势。从发展趋势看,碳排放强度的上升态势已逐渐放缓,到2012年已趋于稳定。此外,本文还借鉴环境库兹尼茨曲线理论,运用SpSS软件对1995—2012年河南省物流企业的碳排放与其可比产值进行了回归拟合。

3河南省物流企业的碳排放特征分析

通过前文中对河南省物流企业碳排放的发展历程和变化趋势分析,发现河南省物流企业碳排放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①碳排放总量变化具有阶段性。结合统计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除去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外,河南省物流企业可比产值呈现出平滑的单调递增趋势,而碳排放总量的变化却有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我们以2003年为界点将河南省物流企业的碳排放发展分为平稳期(1995—2003年)和增长期(2004—2012年)两个阶段。在平稳期内,河南物流企业的碳排放曲线较平缓,各年份碳排放总量相差不大,物流企业产值的增长不但没有带来碳排放的增加,甚至还有小幅度的降低,反映出这一阶段物流企业产值的增加更多地是依靠技术效率的提升和运作规范化;而在增长期,碳排放总量的递增速度已超过了物流企业产值的增加速度,此阶段物流企业的产值增加对碳排放有着明显的依赖性,物流企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碳排放增加越来越明显。

②能源结构组成逐渐转变。从物流企业的能源消耗结构来看,平稳期物流企业发展重点依赖的是煤、焦炭等固体燃料,进入到增长期之后,能源结构中油品比重大幅度提升,已成为物流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在油品燃料的消耗总量中,柴油所占比重最大且还在进一步提升之中。此外,电力、天然气等目前在能源消耗比重中处于较低水平,但稳中有升。由此看出,河南省物流企业的能源消耗类型正处于转化过渡阶段。

③物流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根据eKC理论,回归方程的模拟结果显示河南省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明显不协调,物流企业为了追求发展并未兼顾到环境效益。物流企业的发展对碳排放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模拟曲线还表明,目前河南省物流企业的碳排放正处于eKC曲线中的上升阶段,且短时间内不可能达到下降变化的拐点。随着物流需求的不断增长,物流企业的碳排放总量还将继续扩大,河南省物流企业将面临更大的低碳减排压力。因此,河南省物流企业必须平衡兼顾,协调共进,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4结语

低碳经济发展趋势篇10

QuJun

(SinopecShenglioilfieldCompanyChunliangoilproductionplant,Binzhou256504,China)

摘要:在简要介绍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指出实施低碳经济战略是石油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结合低碳经济的要求和国内外形势,利用Swot分析方法,从多方面阐述了石油企业低碳经济战略转型的优势和劣势,认为石油企业既要善于抓住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也要迎接多方面的挑战。最后,提出了石油企业低碳经济战略转型的途径。

abstract:Basedonthebriefintroductiontotheconceptandconnotationoflowcarboneconomy,itpointsoutthatitisthenecessarychoicetoimplementlowcarbonstrategicforthepetroleumcorporation.Combiningthedemandoflowcarboneconomyandcurrentdomesticandinternationalsituation,usingSwotanalyzingmethod,thesuperiorityandinferiorityoflowcarbonstrategictransitionforpetroleumenterpriseswereanalyzedanddiscussedfrommanyaspects.notonlyshouldthepetroleumenterprisesbegoodatgrabbingthestrategicopportunitiesofdevelopinginthelowcarboneconomy,butalsoshouldbemeetthechallengefrommanyaspects.Finally,somerecommendationsonlowcarbonstrategictransitionforpetroleumenterpriseswereproposed.

关键词:低碳经济战略转型转型途径

Keywords:lowcarboneconomy;strategictransition;transitionmethods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018-03

1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内涵

“低碳”概念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1]。

如果将低碳经济的内涵衍生到企业这个微观层面上,就是企业的低碳发展。

其主要的内涵是企业以战略转型为依托改变企业的发展模式,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管理机制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技术,优化产品结构,重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

2低碳经济战略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发展先机和产业制高点,由此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2]。我国政府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三低”经济模式。由此看出,低碳经济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低碳时代之下,企业作为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的主体和基本单元,走低碳发展之路是顺应能源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是塑造企业低碳品牌的必然选择,是突破国际低碳贸易壁垒的惟一出路,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反映,也是企业可以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筹码。

在现行体制下,石油企业是国内油气产业的主要担当者,在某种意义上讲,石油企业也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担当者。因此,石油企业应当紧密跟踪国家的政策动态,积极响应国家的鼓励和优惠政策,努力改变发展模式,尽快完成低碳经济的战略转型。

3石油企业低碳经济战略转型的Swot分析

低碳经济,对于石油企业来说,意味着对内节能减排,对外提供清洁高效能源。石油企业作为传统化石能源的生产者和供应者,必须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主动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全面认识和把握低碳经济,并以此为切入点,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竞争力。本文通过引用Swot方法,对面临低碳经济战略转型的石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践行该战略的对策。

3.1石油企业低碳经济战略转型的优势(Strength)目前来讲,我国石油行业发展低碳能源的核心是化石能源中的石油和天然气,在这一方面石油企业具有天然优势。具体方面表现在:①石油企业在油气生产领域具有多年厚重的积累,自身具有了相对成熟的经营体系和雄厚的技术力量,有着其他企业不法比拟的优势。②石油企业近些年普遍重视技术创新,在油气勘探开发以及节能减排方面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资源认识领域不断向纵深层次发展,石油利用效率得以大幅度提升,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③近些年国家出台的鼓励企业加大油气资源勘查投入以及各项优惠的财税信贷政策,给石油企业大力拓展海内外油气业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石油相比,天然气的低碳特征更为显著,而石油行业近年来在天然气领域屡屡取得重要发现,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有力推动了石油企业的低碳战略转型[3]。

3.2石油企业低碳经济战略转型的劣势(weakness)①产品高碳性质带来的压力。煤炭、石油等能源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高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高能耗特点的石油企业,会长期面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方面的压力[4]。②抑制化石能源消费政策的压力。配合低碳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家可能会出台一系列限制传统化石能源生产与消费的财政政策,其必然会提高石油企业的经营成本,传统石油企业的经营环境将不容乐观。③低碳技术落后。石油企业的技术优势主要集中在常规油气产业链上,在新能源、节能减排等方面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整体技术与国外同行差距较大,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技术“瓶颈”,特别是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专有技术和特色技术。

3.3石油企业低碳经济战略转型的机会(opportunity)①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城乡基础建设及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对能源需求巨大。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能源结构不合理,高碳能源―煤炭所占比重偏大。在低碳经济的潮流下,增加石油、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是我国现阶段能源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就为石油企业继续加大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②能源结构的调整,为石油企业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适应低碳经济的需要,高效清洁能源的需求量将会不断增加。天然气作为优质清洁能源,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我国天然气市场机制的完善,天然气消费需求将快速增长,预计到2020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将上升到11%左右。快速增长的天然气需求必将对天然气的生产、供应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煤层气、页岩气、生物燃料、甲烷水合物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5]。③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石油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石油企业的低碳发展必然要求其加快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优化生产工艺,带动产业变革,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进一步适应未来形势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4石油企业低碳经济战略转型的威胁(threats)在分析机遇的同时,石油企业的低碳发展之路也面临着成本、技术、工艺、管理与替代能源竞争等诸多方面的挑战。

3.4.1传统观念的挑战同国际公司对比,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水平相对落后,管理方式相对粗放。我们的节能减排主要是通过减少资源利用、关闭高耗能装置等比较直接性的生产管理方式获得的,而不是利用绿色技术去创造出新的发展空间。

3.4.2国际石油公司的挑战随着我国入世进程的深入,在节能、新能源、低碳能源方面拥有更多技术和经验的国际竞争对手将逐步进入我国市场。这对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带来了竞争压力,同时中国石油企业也正在实施走出去战略,面临采用国际标准的国外政府的监管和对手的竞争。

3.4.3新兴能源的挑战经济发展方式由“高碳”走向“低碳”是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会迅速崛起,其必然要瓜分传统化石能源的市场,使得能源市场形成多元化的格局,市场竞争会更趋激烈。

总体来看,石油企业转型低碳经济战略对于中国石油企业的中短期影响是机遇大于挑战。从长远来看,低碳经济对石油企业的影响力度,取决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规模、替代水平,石油公司参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程度以及CCS等技术的开发利用程度。

4石油企业低碳经济战略转型的途径

石油企业实施低碳发展战略,是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业务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石油企业要统筹规划,树立低碳发展的理念,着力构建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分步实施,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实现平稳转型;立足实际,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优化低碳业务结构;务实发展,在抓好油气主营业务发展的同时,努力发展新能源。具体的实现途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4.1树立低碳发展意识,建立低碳思维石油企业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低碳发展意识,将企业发展与节能减排相结合,弘扬节能减排的新理念,倡导低碳消费。在总体战略层次上,要确立企业低碳发展的宏观战略与长期规划;在职能战略层次上,一方面要建立相应的节能减排的制度,用制度来保证和制约低碳环保措施的实行,强化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低碳意识;另一方面还要制定一套有效的低碳评价体系和激励政策,将低碳管理和经济效益密切挂钩,激发人们对于日常工作中的环保节能办法研究的热情和积极性。

4.2积极开发和应用低碳技术要实现低碳经济转型,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发展低碳技术。石油企业可以联合大学、研究机构等相关组织,做好技术储备,掌握相应知识产权,为实现企业长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做准备。一是有选择性地研发低碳能源技术、例如新一代生物燃料、天然气水合物等的开发技术;二是加强Co2捕获、储存与利用方面的技术研发;三是加强油气资源的低碳、高附加值转化技术的开发利用;四是大力发展多联产设施,提高资源和能源综合利用率[6]。

4.3有序发展新能源业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发新能源是石油企业推进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积极发展非常规油气资源,加快推进煤层气、页岩气和致密气的开发力度,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推进规模开发,加大可燃冰开发的技术研发,推进可燃冰的早日利用;积极推动油页岩、油砂的资源勘探、评价和开发,推进工业化生产[5]。另外,可以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新能源。比如:中国不少油田地处风能资源相对丰富的西北或东北地区,具有开发风力发电项目特有的优势,有些油田位于日照条件好的戈壁、沙漠等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利用陆上风能和太阳能。同时,沿海地区的企业也要重视海上风电的发展与利用。

4.4积极参与低碳经济政策制定借鉴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经验,中国石油企业可以从推动行业健康、低碳发展的角度积极与政策制定者沟通,倡导低碳生产和消费模式。一是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联系,获取一手信息,发出自己的声音;二是积极开展相关战略研究,本着对国家、企业、消费者都有利的原则,积极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三是以身作则,提高公众意识,倡导低碳生产和消费模式;四是加强落实,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7]。

5结论

低碳经济的浪潮给石油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崭新的机遇,是石油企业实现生产运营方式转变和产品服务市场转型的重大机遇,是顺应未来国际产业发展趋势获取巨大商业利润的重大机遇,也是提高资源环境利用效率赢得市场认可的重大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因此石油企业应当认清低碳经济的本质和内涵,将低碳经济和企业自身的发展紧密结合,抓住机遇,通过技术引进和攻关,通过加强管理和规划,构建先进能源技术研发和推广体系,加强低碳发展能力,力争为国家贡献更清洁更低碳的能源,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以最终成长为低碳发展道路上的赢家。

参考文献:

[1]周悦.浅议低碳经济与中小企业战略转型[J].经济师,2010(10):24-27.

[2]段永惠,陈铁军,师晓华.低碳经济:企业战略转型的发展方向[J].研究与探讨,2001(7):40-42.

[3]钱磊,季远玲.低碳经济的发展对石油行业的深远影响[J].价值工程,2010,(1):118.

[4]覃国军.石油石化企业面临的低碳发展挑战和机遇[J].油气田环境保护,2010,(3):1-4.

[5]张书文.低碳经济对石油企业的机遇与挑战[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