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农经站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6:12

乡镇农经站工作总结篇1

20__年,我站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紧紧围绕农村稳定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严格履行职责,扎实工作。今年全镇农村财务管理、减轻农民负担、农村财富积累机制、农村统计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促进了全镇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理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

一年来,我站始终把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修养、业务素质放在第一位。我站同志参加市镇的各项政治业务学习。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不断加强自身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学习、全面领会、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对业务知识的更新。组织全站同志认真学习农村土地承包法、减轻农民负担条例、农村财务会计制度和其他相关知识。组织我站同志先后参加了市农经干部培训班、农村财务培训班、会计继续教育等各种学习。思想业务知识的提高,为各项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工作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和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是各级领导倍加关注的重点问题。今年,我站按照党委政府的要求,结合全镇实际,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全镇的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一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农村财务行为。根据《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意见》,结合我镇实际,建立健全了村级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资产管理制度、开支审批制度、民主理财制度、财务公开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建立健全了村民理财小组、村务公开小组。针对农村财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重点抓了农村财务收支情况的审核审计工作。二是以四公开为重点,加大财务管理力度,增强财务管理的透明度。为了切实规范开展工作,我们对财务公开的内容、范围、时间要求、程序办法和具体形式都做了明确规定,提出了具体要求。每个季度的下个月6号-8号为财务公开日。按照上级的安排部署,由分管领导组织四次财务公开大检查,对检查的结果进行曝光,确保公开效果。今年我镇各村全部都能按照要求进行财务公开。真正作到了民主管理、民主理财。三是完善农村财务队伍建设,我站不定期地对各村会计进行建帐指导,进行会计核算,并定期对帐目检查,对不规范的严格指出,限期改正。同时组织25个村的会计参加县农经局组织的会计培训班,全部通过考核,获得会计证书,全镇会计业务素质全面提高,各村帐目基本齐全、规范。

三、积极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

20__年,我站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强化管理职能,不折不扣的执行各项减免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受到了上级领导及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为加强对减负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减负工作有序稳妥进行,专门成立了减轻农民负担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农经工作的副镇长、纪委书记任副组长,成员有:纪委、农经站、财政所、等部门负责人组成。下:请记住我站域名设办公室。2、严格执行上级各项减免政策和种粮直补政策,全面取消

农业税,进一步加强对各种政策补贴款的监管。对各种政策性补贴款的发放情况,我镇一律采用公示制,专款专用,不截流、不挤用、不挪用、不抵顶各种涉农收费。3、严格执行“一事一议”筹资酬劳政策。村内兴办其他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所需资金,实行“一事一议”。由村民大会民主讨论通过,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监督。最后由经管站把关,严格审核审批程序。因此,杜绝了加重农民负担现象的发生。四、规范集体资产管理,建立健全村级财富积累机制。

村级财富积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政策性强,通过镇村共同努力,不仅充分挖掘了村级集体资产增值潜力,利用现有条件增加村级集体积累,实现了农村小额公共事业投入的稳步增加,而且有效促进了村级集体资产的合理利用,通过规范各业承包合同,全镇共盘活集体资产6项,清理规范合同809份,收费金额达到73万元,年增收金额33万元,收到较好效果,强化集体资产管理,有效地消除了集体资产承包使用中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增加了集体收入,化解了农村债务,推进了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保证了我镇农村和谐稳定发展。

五、扎扎实实的做好农村经济的统计工作

20__年,我站的统计工作,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领导和各部门指导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决策依据。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1、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我站建立和完善了各项统计规章制度。2、建立了以各村会计为主体、镇直各部门密切配合的统计调查网络,并积极做好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3、做好季报、年报等各项常规报表,重点抓了统计季报制度。4、做好专项调查,搞好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调查统计表及农村债权债务基本情况统计上报。密切配合各部门,及时做好各项报表工作,圆满完成了镇领导交办的各项中心工作。

经过农经站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领导的要求仍有差距,与兄弟镇镇相比仍有不足,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我们一定进一步加强学习,解放思想,扎实工作,充分发挥经管站在农村稳定和发展中的职能作用,为我镇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0__年农经站主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全面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继续做好农村财务管理、减轻农民负担、农村财富积累延伸和农村统计工作,在建立长效机制和规范化管理上下功夫。

二、全力以赴做好农村财务人员的培训和聘任工作,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敬业爱岗的职业意识,建立一支稳定的职业化会计队伍。加快农村财务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尽早实现会计电算化。

乡镇农经站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乡镇水利站现状问题改革发展

一、乡镇水利站的现状

本人所在的县是贵州省黎平县,到目前为止,全省88个县,1319个乡镇中设有水利站的乡镇1198个,占乡镇总数的91%,有121个乡镇未设置水利站,占9%。设有水利站中,由县水利局为主管理的有203个乡镇水利站,占水利站总数的17%;由乡镇政府为主管理的995个乡镇水利站,占水利站总数的83%。总编制数为4982人,全额财政拨款人数4721人,差额拨款人数227人,自收自支人数34人。涉水专业人员不到三分之一。

二、乡镇水利站存在的问题

1、机构不健全,体制不完善。目前我省还有121个乡镇尚未建立水利站,占乡镇总数的9%。在这些乡镇,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工作主要由片区水利中心站承担,由于没有具体的管理系统,水利工程运行,效益受到较大影响。

由乡镇为主管理的水利站,占乡镇总数的85%,水利站人员兼有其他临时性的工作,精力分散,农村水利工作开展受影响;其余由水利局和乡镇共同管理的水利站,工作开展情况较好。

2、机构设置不合理,乡镇水利站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乡镇机构改革后,水利服务组织负责人任免、人员调配、工作考核由乡镇负责,人员工资调级、职称评定、档案管理等由县水利(务)局负责,造成人员管理与使用相分割的矛盾。一方面导致了乡镇水利服务组织管理出现脱节、缺位,服务组织管理责任难以落实;另一方面造成乡镇水利服务组织工作安排不协调、不配合,乡镇事业人员无所适从。

3、经费保障不足,乡镇水利站的生存发展十分困难。乡镇水利站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三块:财政拨款、水费提成和多种经营。由于经费短缺,多数乡镇水利站基础设施、办公条件还很简陋,缺乏必要的办公设备、仪器,有的甚至无固定办公场地,更谈不上办公自动化和现代化,乡镇水利站需要将很大精力投入到维持生存上,严重影响自身职能的履行。

4、服务体系薄弱,难以适应农村水利发展新形势。我省乡镇水利站编制人员少,一般只有2―3人,专业化程度低,有的站甚至只有1-2个人员,还经常被抽调去参加其他工作,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薄弱,贵州是高原山区,地形地质复杂,工程分散,点多面广,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工作难度大。贵州经济欠发达,基层水利人员长期工作在乡村,工作条件艰苦,福利待遇低,办公条件极其落后,因此,很难招到正规学校毕业的学生,同时由于任务重,经济状况不好,难以得到高质量的培训,总体素质偏差,对水利工作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显得非常艰难,农村水利工作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

三、针对乡镇水利站的现状及问题做出的改革

1、改革的目标。通过2至3年的改革,切实解决当前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主体不明确,管理责任不落实的问题,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利管理体制,明确所有权,放开经营权,形成自筹资金、自行建设、自主经营、自我管理的发展机制,促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走上市场化运作的轨道,提高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2、坚持的原则。坚持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安全和农民用水利益至上的原则;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落实工程建设和管护责任的原则;坚持政府规划指导、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建设和管理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实行民主决策,积极稳妥推进改革的原则;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3、改革的形式。1)、承包、租赁、股份合作小型水利工程的个人或组织,作为小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与管理、运行、维修养护、安全保卫、防汛等的执行主体,负有对水利工程进行规划设计、筹资建设、组织施工、使用管理、安全运行、维修养护的责任与义务;同时,应制定各项规章和管理制度,搞好水量统配与灌溉服务,协调好用水户之间的关系。

2)、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通过承包、租赁或拍卖等形式回收的资金,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4、改革的实施步骤。1)、确定范围。2)、界定产权。3)、资产评估。4)、确定方案。5)、公开招标。6)、签订合同。7)、建档备案。

5、保障措施

加强领导,完善机构。乡镇成立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具体工作。

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是公益事业,各级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要将此项改革任务纳入政府目标管理,通过签订责任状,明确目标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

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政策性强、情况复杂,涉及到农村千家万户的利益。因此,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使此项改革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深入人心。

强化指导,落到实处。乡镇水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组建工作组深入到各街乡镇场指导工作,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实行奖励,激励先进。从今年开始,每年开展一次全区的小型水利体制改革工作评比活动,对完成任务和达到质量要求的给予奖励。

落实经费,推动工作。乡镇财政部门从年度部门预算中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用于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工作,确保改革工作正常开展。

合理定价,依法征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改革后,其灌溉用水、排水收费标准,要按照有关规定,在区物价和水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要积极推行科学灌溉、节约用水、定额配水、按方计价、超量加价的计量收费办法,促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加强管理,促进发展。凡是新建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要全面建设项目法人负责制,要实现新建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在制定建设方案的同时制定管理方案,核算管理成本,明确工程的管理体制、管理机构和运行管理经费来源,对没有管理方案的工程不予立项,不准从其它渠道安排扶持资金。新建水利工程,管理范围未明确划定的工程,不予批准工程开工建设。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将管理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并明确划定工程的管理范围、树碑立界。区水务、国土、建设部门共同监督。

乡镇农经站工作总结篇3

改革前,乡(镇)经管站是县农经总站的派出机构,人、财、事三权由县农经总站实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系统垂直管理,乡(镇)经管站在县农经总站统一领导和管理下开展工作。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时,打破农经队伍系统管理,“人权、财权、事权”下放到乡(镇),编制性质由事业管理直接过渡到公务员管理,县乡农经工作仅存业务上的指导而非领导和管理的关系;原乡(镇)经管站更名为农村经济管理办公室,人员也由改革前的73人锐减到50人。

二、现行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诱因

改革后,农经系统人权、财权与事权的分离,农经体系建设问题日趋显性化。

(一)体制改了,人员散了,队伍难稳定

2001年机构改革打破了农经队伍系统化管理模式,奉献农经事业半生或大半生获得的职称证书瞬间犹如废纸,政治上的很无望、经济上的大落差,乡镇农经部门陷入了“想留留不住,想提提不了”的不良发展困境。大部分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各种途径离开农经系统寻求发展,即使是乡镇自行调配了人员,但也是专业不对口,能力、素质不能适应,农技、畜牧、广播站等部门非专业人员涌进农经系统。经调查,改革前宝清县乡镇农经管理系统拥有人员73人,截至2011年末,离岗流失人员31人,调入1人,借调7人。现有50人中,实际在岗人员40人,有4人退养、6人赋闲;仅有的40名在岗人员尚有10人在乡镇政府兼职劳转办、能源办、信息办工作或兼职妇联主席、统计助理,剩余30名全职在岗人员能完全履职的屈指可数。

(二)工作多了,职能弱了,监督难到位

随着国家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国家惠农强农政策广泛实施,虽然其业务性强、政策性强,加之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三资委托等诸多农经工作内容频繁增加,农经队伍建设不但没有得到强化,而是被蚕食,被弱化,队伍萎缩退化迅猛;工作活力不强,农经工作表面化,管理监督职能弱化,严重影响了各级政府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管理要求的实现,制约了农经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制约了农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一是人员匮乏,力不从心。40名农经管理人员负责全县10个乡镇农经管理工作,加之8名“学非所用”和“用非所学”非专业人员的涌入、队伍本身的老化、断层,要想发挥职能作用力不从心;目前编制在乡(镇)农经管理部门,日常工作服从乡镇的指派,乡镇“中心”工作变成了他们的主要工作,农经管理工作反而成了农经人员的“副业”,工作人员分身无术;实行村级三资委托之后,由于人员匮乏,乡镇经管员既当执行官又当当事人,更甚者有的乡镇党委、政府违背国家监督管理政策派农经管理部门人员到村里任会计,一手抓监督一手抓核算,违规管理,篡位管理。

二是活力不强,监督乏力。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具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由于条块分割,人、事分离,特别是受管理权的限制,形成了“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管不了人”的窘况。乡镇农经管理部门在处理业务主管和行政主管的关系上处于两难,有的强调业务忽视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有的淡化业务,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和职能的发挥。有的农经人员不想事、不干事,对待业务工作敷衍了事,浮于表象,作用不突出,甚至连正常工作都难以开展,造成农民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查处;有的乡镇农经人员老化、断层,缺少活力。县乡两级业务断链或者悬空,县级农经管理部门仅靠业务指导没有制约性,管理无法到位,直接影响各项工作的落实,严重影响了全县农村社会的稳定。

(三)性质变了,调整难了,上下不顺畅

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经管站人员属于公务员管理,人员由乡镇自行管理,加之人员流失严重,人员配置也极不均衡,影响了各乡镇农经工作均衡发展。

一是上下不顺畅,影响了农经工作有效开展。从国家看,农业部分别设立了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和农村合作经济经管理总站,司、站属于隶属关系,农经司副司长担任农经站站长;从省级看,省农委分设经管处和经管站,处、站属于平行关系,由省农委领导统管;从市县看,只设立农村合作经济经管理站,承担处、站分别部署的工作。从国家和省级的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讲,工作重叠、政出多门,公务员管理、参公管理与事业单位并行。这种上下不畅、体制不一的工作局面,严重的影响了农经人员工作积极性及国家农经政策的贯彻执行力度。

二是人员难调整,制约了农经工作协调发展。首先表现为乡镇农经管理部门占据乡镇重要岗位,虽然其人员素质存在较大差异,应定期进行轮岗,但由于农经管理工作专业性、政策性强,乡(镇)内部无法自行调整;更主要的是机构改革时,人员编制是按当时实有人数核定,工作量和人员的比例存在着差异,加之改革后乡(镇)之间的农经部门拔尖人才无法横向交流,专业技术力量无法横向平衡。

三、几点建议

农经队伍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加强队伍建设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加强农经队伍建设,关系到农村各项重点工作质量和效率,更是有序推进农村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宝清县乡镇农经体制建设存在的问题是极其严重的,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的需要,为切实履行经管部门的管理监督职能,稳定干部队伍、调动经管干部的积极性,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实行垂直管理,确保职能作用。综合分析农经系统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人权、财权与事权不统一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恢复“三权”由县级农经管理部门实行“双重管理,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农经管理干部的积极性,促进干部队伍的稳定;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农村经济管理政策的贯彻实施;有利于管理监督职能的发挥。

(二)重新核定编制,确保均衡发展。相关部门要根据农经系统承担的职能和任务,以及所管理区域的农业人口数量、耕地面积等综合情况,重新核定人员编制,统一调配,不断减小农经工作地区不平衡性。进而有效地规避乡镇随意安排非专业人员顶岗、占编现象,做到宁缺勿滥、按需选用适合人才,净化经管队伍,确保农经事业均衡稳步发展。

(三)合理确定性质,稳定系统民心。作为农经管理系统,体系最健全,在稳定农村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有关部门应该按照相关政策及时、合理确定农经系统的单位性质,否则将直接影响农经系统职能作用的发挥。

乡镇农经站工作总结篇4

农村税费改革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分配关系,巩固基层政权,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搞好乡镇机构改革,分流乡镇富余人员,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深入贯彻省第四次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和市2005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根据+++税费改革工作方案的任务分解,编办作为税改工作的成员单位,主要承担撤并乡镇的协办任务和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主办任务,至2006年3月,各项工作已结束,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就涉及编办的改革试点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完成乡镇撤并任务情况: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和++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复〔2005〕++号)及《++委、++人民政府关于部分乡镇区划调整工作的实施意见》(+发〔2005〕++号)文件精神,在2005年区划调整中,全区共撤销4个乡镇(++镇、++乡、++乡、++乡),其中++镇撤销后,新设立++、++2个街道办事处,撤并后,全区共有++个乡镇和2个街道办事处,精简10%。涉及撤销的4个乡镇的所有机构全部撤销,所有人员按区划调整分流。版权所有!

(二)完成乡镇机构改革情况:

2002年乡镇机构改革,我办根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机构改革的批复》(+复〔2002〕++号)文件精神,结合++乡镇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行政机构改革于2002年12月底结束,事业机构改革于2003年8月底结束。改革后,乡镇行政编制由++名减为++名,精简10%,实有人员由++人减为++人,精简7%;事业编制由++名减为++名,精简20%,实有人数由++减为++名,精简16%。上划整合后,乡镇事业机构由17个减为4个,精简76%;乡镇行政机构由8-10个减为1-2个,精简80%以上。通过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调整和规范机构设置,基本实现政企分开,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标。

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我办根据《++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发〔2004〕+=号)文件精神,结合++乡镇实际,在2005年10月,就2005年配合农村税费改革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开展了调研,就涉及改革方面的有关问题与各乡镇党政领导、部分事业单位负责人交换了意见,形成了“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区乡镇、区级政府机构改革中竞争上岗的实施方案”、“人员编制调整方案”初稿,并征求了区直各有关单位的意见,经区委常委会讨论审批通过并予实施。在实施中严格审批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的“三定方案”,严格按照明确定位政府职能、推进政事分开和综合设置的要求,合理设置党政机构,精简整合乡镇事业站所。改革至2006年3月已全部结束,改革后,乡镇党政机构由++年的12个减为3个,精简75%,事业站所由++年的17个整合为7个,精简59%;乡镇行政机构由++年的10个减为3个,精简70%。

(三)乡镇行政事业站所整合情况:

2002年机构改革前,乡镇事业机构设置:党校、农经站、农科站、水管站、水产站、文化站、广播站、畜牧兽医站、成人技术学校、计划生育服务站、计划生育办公室、教育办公室、企业办公室、村规办、农机站、土地管理所、林业站、财政所、司法所、卫生院、中小学共21个。公安派出所、工商、法庭、税务由区直部门垂直管理。

2002年机构改革,按照理顺事业单位的人、财、物管理,精简压缩事业机构和人员的要求,设置综合机构。乡镇事业机构除管理体制改革职能上划外,设置“三个中心两个所”,即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国土规划建设综合管理中心、社会事业综合管理中心、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所、财政所。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服务性的事业单位,承担原农科站、农机站、兽医站、水管站的职能及企业办的部分职能;国土规划建设综合管理中心为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承担原土地管理所、村规办的职能及企业办的部分职能;社会事业综合管理中心为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承担原文化站、广播站、成人技校的职能;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所承担原计生办的职能,仍为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保留党校,其机构归并社会事业综合管理中心;保留林业站、司法所、卫生院、中小学校,其机构上划区直主管部门管理。乡镇行政机构设置1-2个综合性办公室,即党政综合办公室、财经社会办公室。对原有的办公室(党委办公室、政府办公室、人大办公室、农业综合办公室、经贸办公室、社会事业办公室、教育办公室)和分设的小部门(民政办公室、统计办公室、老龄办公室等)全部撤销,并按职能划入相应办公室管理。

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按照合理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的基础上实行分类管理的要求,整合乡镇事业站所。事业机构设置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农业(经济技术)服务中心(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劳动和社会保障所)、文化(广播)服务中心、村镇(社区)建设服务中心、畜牧兽医站、(党工委)党校,简称“一校一站四中心”,在++、++两个乡设海事所,++、++两个办事处设计划财政管理所。“一校一站四中心”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海事所为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农业服务中心包括原(2002年前)农经站、农科站、水产站、水管站、农机站职能,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包括计划生育服务、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劳动和社会保障职能,文化服务中心包括原文化站、广播站职能,村镇建设服务中心包括原村规办、路政管理职能。乡镇行政机构设置3个综合性办公室:党政综合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社会事务办公室(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科学技术办公室)。

(四)政府职能转变情况:

2005年末,结合中央、省、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配合农村税费改革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而进行的乡镇机构改革,通过明确定位乡镇政府职能,合理设置乡镇党政机构,合理整合事业单位,规范乡镇人员编制管理等,进一步理顺了区乡关系,实现了政事分开,转变了乡镇政府职能。通过改革,乡镇政府职能得到初步转变,工作由指令型向指导型转化已经成为乡镇领导干部的共识。税改前,乡镇政府的主要工作就是“管春种、管秋收,要统筹、要提留,催还贷、催公粮、催税收”。随着税费改革的实施,乡镇政府失去了以往的工作重心,原有的工作思路、方法、手段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其政府职能也发生了相应转变,由指令型向指导型转变已成为乡镇政府必然的选择。目前乡镇干部已明显感受到这种变化,绝大多数乡镇领导对乡镇政府工作由指令型向指导型转化有了共同的认识,并开始实施这种转化。

二、存在的问题

机构改革后,乡镇政府与事业单位、企业在人、财、物方面已基本脱钩,政事、政企得到分开,以前乡镇政府承担的技术性、辅、服务性的职能已交给了乡镇事业单位承担,政府职能得到逐步转变。但是,与农村税费改革的要求相比,乡镇机构改革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职能定了,但政事分开仍难以实现。不少乡镇在改革中都对乡镇政府职能重新做了定位,严格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科学界定了职能,但是组织实施中,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实现严格的机构和人员的分开,不少乡镇行政事业仍在一块,工作任务仍在一块,在乡镇中心工作得到强化的同时,中心站所职能被淡化,并且有不少行政人员兼任事业单位法人,不少事业人员被乡镇政府长期借用。

二是机构撤并了,但实际运作并没有完全到位。不少乡镇按照综合设置事业机构这个思路,整合了原有的站所,将职能相近或相关的站所组成一个中心,但在实际运作中,新组建的事业服务中心却难以磨合到位,表现在新牌子未挂,帐务、资产未清,法人登记手续不办理、不规范,办公地点未归并、统一,人员关系和实际工作未柔和理顺。

三是区乡两级都进行了机构改革,但衔接上仍存在问题。往往在不少区直各部门及部分干部的观念中仍然承认的是改革前的站所,承认的仍是改革前的对口站所,这给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

四是不少乡镇干部不能真正理解乡镇改革的重大意义。不少乡镇干部仍认为不应该精简机构,认为精简机构、整合机构只不过是增加了层级关系,增加了领导人数。

三、对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整和乡镇事业站所、强化乡镇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转变工版权所有!作方式的建议

乡镇政府作为人民政权的基石,是政权的基础、改革的前沿、发展的重点、稳定的关键,和人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紧密。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乡镇工作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工作的重心和方法发生了很大转变。最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因此,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乡镇机构改革重要性的认识,审时度势,搞好推进。

一是要明确乡镇、街道办事处的功能定位。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社会管理的要求,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特别是适应为“三农”服务、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二是要明确乡镇机构的职责定位。即要进一步明确究竟管理哪些东西,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做到权随责走,人随责配,逐步建立起权责一致的政府管理体制。

三是要根据职能需要严格规范乡镇机构和岗位、人员设置。要按照减少机构、整合资源、综合设置、提高效率的要求,结合乡镇规模和经济实力以及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工作要求,从紧设置乡镇内设机构,从严控制乡镇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

四是要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教育培训、保障激励和监督管理等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乡镇干部的综合素质、服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要通过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推进整个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断理顺各级政府的职责和权限。

五是应建立严格的淘汰机制。根据设岗定责的情况,对工作不能胜任,工作不在状态,甚至违背党纪国法的人员坚决予以淘汰,或分流,或待岗,畅通干部出口。

六是应理顺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政绩考核体系。要理顺各级政府间“压力支配型”层层转嫁任务的管理体制和以各种“责任书”并明确“一票否决”指标的做法,逐步完善乡镇政府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七是要加强法制建设,提高乡镇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紧解决法律规范缺失的问题,使乡镇政府的管理行为有法可依,依法行政。

八是应加大对乡镇机构改革的检查监督力度,确保乡镇精兵简政,以巩固改革成果。在历次改革中,部分乡镇出现走过场,明改暗不改,精简内设机构,整合事业机构,难以真正到位。因此,应以刚性的措施,加强检查监督力度,防止有关部门以资金、项目审批等方式干预,要严格控制新机构的成立,防止有关部门把机构设置情况纳入检查、达标、验收内容。

乡镇农经站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乡镇林业工作站;建设与发展

一、龙泉市乡镇林业工作站现状

龙泉市是浙江省重点林区,现有林业用地25.896万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6.9%,现有森林总蓄积量1455.9463万m3,森林覆盖率84.4%。龙泉市乡镇林业工作站从1993年8月通过机构改革,在全市17个乡镇建立林业工作站,对林业工作站实行市林业局与当地乡镇政府双重管理,以林业局条管为主,以乡镇行政块管为辅,乡镇林业作站具备法人资格,财务实行独立核算。现全市乡镇林业工作站共有编内人员137人,每个乡镇林业工作站都具备了良好的住房设施和办公条件,交通、通讯等设备齐全。现乡镇林业工作站充分发挥了政策宣传,资源管理,林政执法,生产组织科技推广和社会服务等职能作用,真正成了全市森林的“守护神”,辛勤推广林业技术的“耕耘者”,积极宣传林业林政政策、法律、法规的“传播者”。

二、目前乡镇林业工作站存的问题

1.年龄结构老化

因1993年林业企业分流到乡镇林业工作站这些人员年龄本身较大,少部分大中专林业专业学校毕业这些人员在80年代初分配到乡镇林业工作站工作;林业局从80年代后期到2005年以前这段时间基本很少招收新的大中专林业技术学校毕业的人员分配到乡镇林业工作站工作,造成目前各乡镇林业工作站年龄结构偏大,据统计,现乡镇林业工作站人员平均年龄为51岁,由于年龄偏大,有许多人员现已不能适应林业野外爬山体力强度较大的工作。

2.乡镇林业工作站队伍林业专业技术知识滞后

目前乡镇林业工作站人员队伍,存在四种情况:一是70年代参加工作原是企业身份在93年分流到林业工作站的人员,基本是小学文化;二是通过招工分配到林业工作站人员,这些人员一般都是初、高中文化;三是通过函授取得大专、本科林业专业文凭的,这些人员中,虽有函授大专、本科文凭,由于目前一些函授教育对教育质量不够重视,毕业出来的人与全日制林业大中毕业的人员林业技术专业知识相比有一定的距离;四是全日制林业大中专林业学校毕业分配到林业工作站的人员,目前这些人员算是林业工作站队伍中的精英,但这些人员占少数。所以现在乡镇林业工作站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林业技术知识滞后,跟不上日趋快速发展现代林业的形势。

3.机制不活,后劲不足

林业局现虽然对乡镇林业工作站实行各项工作年度目标考核,但乡镇林业工作站对下面内部每个工作人员这方面的工作考核机制没有很好的落实到位,这样就出现了一些职工上班与不上班、工作出力与不出力、思想好与坏一个样的现象。另一方面近几年,林业局对各乡镇林业工作站经济上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保证各乡镇林业工作站全部人员的工资福利和工作经费,这样对乡镇林业工作站额外合法创收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造成了对合法创收的惰性状态。其他林业局对乡镇林业工作站在建设各种自有基地,增加工作站自身的经济实力这方面的优惠政策太少,导致了乡镇林业工作站对建设自有基地的氛围不够好,经济后劲严重不足。

4.在为山区林农林业技术推广、示范效应、推进林农致富、信息化服体系建设方面做的不够

主要是林业技术推广滞后于林农迫切致富的需求,建设加快推进林业增效、林农致富示范基地效果不十分明显,在为林农提供林产品销售等信息化服务等方面做的不够到位。

三、加快乡镇林业工作站建设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1.切实解决乡镇林业工作年龄老化的问题

首先对70年参加工作原来属企业身份93年机构改革分流到乡镇林业工作站的老工人,采取转变工作岗位的办法,可安排作为生态公益林护林员,让其到法定退休年龄退休;其次是从现在开始,林业局经过人事部门通过公开招工考试的办法,每年招进15-20名本科毕业以上的林业专业技术人员,输入新鲜血液,通过5年左右,真正改变乡镇林业工作站队伍人员老化问题。

2.通过多种办法措施,改变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针对目前乡镇林业工作站队伍人员知识结构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可采取人事、林业主管部门统一组织,邀请林业高层次专家,对初高中文化程度以上人员举办培训班,对林业专业技术知识进行系统性大专以上课程培训,通过培训组织考试,对每门专业课经考试合格者,发给具备国家承认的大专结业证书;对一些已具备中专林业专业学历的人员,可由林业局统一组织输送到林业大学去进行定向培训学习,使他们的林业专业知识达到大学本科的学历。通过三年左右多种措施,使各乡镇林业工作站队伍人员的知识结构大大上一个台阶,以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形势。

3.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多举措促进经济后劲

针对目前一些乡镇林业工作站队伍人员中少数人,干好干坏和上班不上班一个样的现象,乡镇林业工作站应对每个工作人员,按不同的工作岗位,制订严格的年度工作目标量化细化责任制,平时按责任制严格督促检查,到年终对每个工作人员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考核,按考核结果实行严格的奖惩,做到鼓励先进,督促后进,形成一个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的良好工作氛围。针对乡镇林业工作站经济后劲不足的情况,一方面林业局应制订鼓励林业工作站建设自有经济林、用材林及其他短、平、快经济效益好的各种林业基地优惠政策,各乡镇林业工作站可积极发挥自身的林业技术优势,根据当地实际采取租赁、股份制、合作、承包、转让等多种形式,开展建设各种林业自有基地,使林业工作站不断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不断提高职工的经济收入,改善职工的生活质量。

乡镇农经站工作总结篇6

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进步都离不开农技服务。而农技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农技服务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我县的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虽然有过辉煌的历史,为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阶段,随着农村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县的农技服务体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问题,其农业生产服务功能受到了严重影响,迫切需要社会各界给予高度关注。为此,我们通过现状分析,就如何加强我县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几点思考。

一、我县农技服务体系的现状表现

1、农技服务的组织配置比较健全,但网络布局存在残破断层现象。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我县的农技服务组织机构不断健全,县级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全县分片区设立了7个片农技站,各乡镇设立了乡级农技站,村级设置了专职或兼职农科员,村民小组建立了科技示范户,形成了“三级一户”金字塔形的农技服务体系。在这一服务体系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全县的农业生产服务指导工作,片农技站为县农技中心的派出机构,具体负责各片区的农业服务工作,各乡镇农技站实行县乡共管、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具体负责各乡镇的农业行政管理及农业生产指导工作。整个体系结构较为紧凑,农技传递渠道比较畅通,从而为全县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服务,为全县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发挥了关键作用。

但近几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县农技服务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维系的网络结构受到了冲击。一是县派农技干部断源。20xx年,县农业局根据政事分设、政企分开的政策要求率先启动了事业单位改革,将原有经营机构全部剥离脱钩,撤消了原有的片农技站,取消了对各乡镇农技站农技干部的派遣,全局事业干部进行了重新定编,由原来的272人缩减至79人。二是乡村农科员断档。20xx年,全县启动乡镇农技站改革,因种种原因使得乡镇农科员定编工作难以及时到位,导致基层农科员转岗流失。到目前为止,全县有9个站已完成改革任务,但仍有11个乡镇农技站有名无实。与此同时,全县村组一级原有的兼职或专职农科员也因缺乏有效组织而使其农业服务职能逐步丧失,致使乡村农技网络出现断层现象,整个农技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受到严重削弱。

2、农技服务机构运转比较正常,但业务功能存在缺失错位现象。自1984年成立县农技推广中心以来,全县农业服务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三级一户”农业生产服务机制运转良好,各项农业服务工作有序开展,一些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得到了有效扩散,同时,各种农业信息渠道也非常畅通,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但从农技推广业务范畴来看,随着农资经营行为的渗透,许多农技站的服务方向出现了偏差,甚至出现了错位,主要表现为两重两轻:重经营服务轻技术服务;重栽培产品的推广轻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相当一部分农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经营服务上,乡镇农技站原有的“三情”(虫情、病情、苗情)调查、农业试验、农技指导等服务工作逐渐淡化,许多农业行政管理工作诸如:农田质量管理、农业环境监测、农资经营协管、农业事故调查等乡镇各站也均未得到有序开展。在某种意义说,农技站变成了经营性质单位,其本身的业务功能受到了严重干扰。

3、农业服务的队伍建设比较稳定,但人员结构存在偏差失衡现象。我县的农技服务队伍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农业局干部职工,属国家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改革后共有79人;一块是乡镇农技站农技员,主要由集体转招职工组成,共有在职职工98人。全县农技服务队伍整体比较稳定,但农技人员结构明显失衡。一是年龄结构失衡,全县177个农技人员中,30岁以下11人,30-40岁40人,40-50岁77人,50岁以上49人,已明显呈现后继无人现象;二是专业结构失衡。全县农业类专业技术人员104人,仅占整个服务队伍的58%,其中乡镇农技人员中农业类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仅为35%;三是文化结构失衡。全县乡镇农技人员中,没有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具有初、中级技术人员的比例也仅为56%。四是人员分布失衡。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几乎都集中在县级农技服务机构,乡镇很少;并且乡镇之间也不平衡,在边远地区、贫困乡的农技人员明显偏少,而在中心镇区、环境好的乡镇农技人员明显要多。

二、背景原因分析

1、保障机制约,服务性质难分清。县乡农技服务机构属于农业公益单位,其基本工作经费需要得到县乡财政的充分保障。但目前县财政每年拔付的农业事业经费非常有限,缺口较大。尤其是在乡镇一级,各农技站所需经费一直以自身创收为主,通过农资经营等方式来获取所需的工作经费。在农资市场放开后,乡村农资经销店骤增,乡镇农技站的农资经营状况每日愈下,经营收入显著降低,农技人员的工资等基本待遇难以保证,加上市县乡三级财政按规定拨付的1200元每人每年工作经费,也因财力有限,县乡两级都未完全到位,从而导致乡镇农技站工作经费十分紧缺。在此情况下,各农技站被迫丢弃服务工作,全力从事农资经营以增加创收。很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技服务功能,改变了服务性质。

2、基础条件差,服务质量难保证。乡镇农技站一直依靠经营维持正常开支,经营状况较好时还需向所在地政府上交管理费,因此,多年来,多数乡镇农技站一直没有积累,自身的工作条件没有得到改善,导致其基础条件一直较差。一是没有自己的办公生活场所。全县20个乡镇农技站基本都是租借乡镇政府的房子办公、住宿,职工工作生活均有不便,也严重影响了农技人员扎根基层的信心;二是缺乏基本的办公设备。20个乡镇农技站均没有培训教学所需的教学设备、培训场地,没有必需的检验检测仪器及基本试验分析工具,没有固定的试验示范场所和基地,从而使其基本的科教培训、试验推广等职能受到影响,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3、历史包袱重,体制改革难到位。根据县政府审定的农业局改革方案,农业局需置换身份195人,共需置换补偿经费182万元。几年来,通过变卖部分资产等方式多方筹措,农业局已有131人办理了身份置换手续,领取了补偿金120万元,但仍有64人因种种原因未能解除劳动合同,还需62万元补偿金没有着落,成为了农业局一大历史包袱。在乡镇农技站的改革过程中,改革进程同样步履缓慢,至目前为止,全县仅有石羊塘等9个乡镇农技站完成了改革。改革难到位,一是因为人员包袱重,全县20个乡镇共有农技人员98人,其中最多的一个站有5人,身份置换费用较大。二是经费来源少。一方面农技站自有经费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县乡财政也无力提供农技员改革所需经费,导致改革经费十分缺乏。三是历史债务重。据统计,全县有16个农技站负债,负债总额多达380多万元,其中最多的一个站达35万元。四是养老保险欠账多。到改革前的20xx年6月,全县乡镇农技站人员共欠养老保险金93万元,人平欠缴9394元,其中最多的站欠6万元。这些历史遗留的问题和矛盾,无疑给乡镇农技站改革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三、对策探讨

1、制定规划,明确农业服务建设方向。要严格按照《农业法》、《农技推广法》的要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的相关政策,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法制化健康发展轨道。要根据我县农技服务体系的现状,制定切合实际的规划。一是要充分明确县级农技服务机构的科学设置,要在县设农技推广中心的基础上根据优势农产品的生产规划来设立相应的专业站室;二是要充分明确基层农技服务结构的具体设置。应根据一乡一站的原则设置乡镇农技站,同时应根据我县农业区域特色发展情况设置若干个区域特色农业服务站。三是要充分明确农技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职能。根据国务院[20xx]30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基层农技服务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是: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业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根据职能合理设置内部机构,并充分明确机构职责,从而使农技服务机构都有明确的服务方向。

乡镇农经站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农技推广;现状;问题;对策;江苏海门

中图分类号F3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1-0290-0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农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而农业科技的推广与成果转化既是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建立现代高效农业、实现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1]。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虽经历过几次改革,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仍然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1海门市乡镇农技推广工作现状

海门市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间虽经过数次分合,但是其基本框架仍延续至今。各个乡镇按专业分别设立了农技推广服务站、畜牧兽医站和农机管理服务站。

1.1业务职能范围

目前,海门市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主要职能有:农业关键技术和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动植物病虫害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与防治;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和农作物苗情监测;土壤肥力监测、改良;农机安全监理、跨区作业组织协调等。乡镇农技推广单位的工作方式是按农业(种植业)、畜牧业、农机等专业分别行使推广职能,自成体系,独立开展农技推广服务。

1.2管理体制

目前,海门市共有乡镇农技推广机构69个,这些机构的编制全部是由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提供的。在管理体制上,海门市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站、畜牧兽医站和农机管理服务站分别由海门市农业局、海门市农机局和各乡镇人民政府双重领导,行政上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业务上接受海门市主管局的指导。

1.3从业人员情况

海门市现有乡镇农技推广人员345人。在学历层次上,以高中(中专)文化程度为主,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总人数的20%;以所学专业统计,农口类专业毕业人员占总人数的40%;在职称结构上,中级以上职称人数仅占总人数的15%,有近20%的一线农技推广人员无职称。

1.4经费来源

目前,海门市乡镇农技推广单位经费的70%由各乡镇财政预算内拨款,其余的30%主要靠经营创收解决。

2存在的问题

2.1机构设置不合理

海门市乡镇农技推广体系虽然经过几次改革,但是基本格局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模式。海门市的乡镇农技推广单位仍旧按专业分为农技、畜牧兽医和农机3个服务站,由于分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3个单位又分别是独立的法人单位,使得3个单位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人为地分割了农业生产服务的全过程,在资金、人才、项目等方面的优势难以互补和共享,使得农技推广服务的效率低下、成本增加。如“海门市油菜机直播”推广项目,2010年,海门市农机局在海门镇秀山村建立示范田,进行“油菜机直播”的示范推广工作,具体工作由海门镇农技站和农机站负责开展。但是由于2个单位职能不同,日常工作都是各自为政,农技站负责提供油菜种子和化肥,农机站负责用油菜直播机把种子播种到示范田,后期的培管还是由农技站负责,推广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需由2个单位开会讨论解决,到最后推广结果出来,也难以分析是哪个环节取得的效果或出现的问题,总结分析也是各写各的,难免出现片面分析问题的现象。因此,此种条块分割的体制已经严重地脱离现代农业推广服务的要求,亟待改进。

2.2职能不清,政事不分

由于历史的原因,海门市各个乡镇农技推广单位都是被作为乡镇政府的一个部门来对待,没有明确区分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和农技推广单位的事业职能,造成了乡镇农技推广单位机构臃肿,岗位混杂,政事不分。有许多编制在农技推广单位的同志,实际从事的是招商引资、城市拆迁等工作。以海门镇为例,镇属3个农技推广单位共有在编人员26人,其中有12人分别被长期借用在镇项目办和镇拆迁办工作。此种现象在全市各个乡镇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的开展。

2.3缺乏高素质的农技推广队伍

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人才是关键[2]。但是,目前,海门市的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高中(中专)文化程度居多,大专以上较少;非专业人员多,专业人员少;50岁以上的人员多,年轻的人员少。由于乡镇农技推广单位工作人员的能进不能出,同时一些非本专业的毕业生和村干部又通过各种渠道被安置进来,即使是本专业的人员,在工作后也基本没有机会再参加系统的专业培训和知识更新的教育,这些都大大削弱了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的服务能力。

2.4农技推广模式单一,缺乏科学的考评机制

2.4.1农技推广模式单一。乡镇农技推广仍然采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推广模式,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推广项目的选择、方案的制定、任务的分解、目标的考核等都由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然后逐级分解到乡镇,此种自上而下的方式乡镇没有任何的自,往往造成所推广的新技术不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基层的农技推广人员不顾当地农民的实际需要,一味满足上级要求的现象。

2.4.2缺乏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农技推广工作评价是指应用科学的方法,依据既定的工作标准,对农技推广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观察、衡量和考核,是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定农技推广工作的效果和价值,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高农技推广服务的水平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海门市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还处于行政推动型的初级阶段,没有形成真正科学的农技推广评价机制,各乡镇以完成上级的硬性指标为第一任务,往往造成农技推广的效率低下,没有给当地的农民带来实际的效益。

2.5财政对乡镇农技推广的投入偏低

2.5.1乡镇农技推广单位基础设施落后。由于乡镇财力有限,海门市乡镇农技推广单位硬件设施落后,缺乏必备的农技推广专业设备,农技推广手段还停留在“用手摸、靠眼看、凭经验”的初级阶段,严重制约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开展。

2.5.2乡镇农技推广单位经费欠缺。目前,海门市所有乡镇农技推广单位都是财政差额拨款单位,经费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技推广项目的开展,背离了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的公益性本质,使得乡镇农技推广体系优秀人才的流失,从而削弱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服务能力。

2.5.3各级财政对于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的推广补贴力度不够,补贴范围不相宜。以农机购置补贴为例,从2011年来看,新机具的平均补贴标准在15%左右,由于新机具的普遍售价较高,导致该补贴力度对于农民的吸引力不足。此外,补贴的品种范围都是由省级部门年初统一制定,往往与各地的农业生产结构存在着适应性的问题。

3对策

3.1明确公益性职能,合理设置机构

3.1.1明确乡镇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乡镇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有:农业关键技术和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动植物病虫害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与防治;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监测、检测和强制性检疫;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和农作物苗情监测;土壤肥力监测、改良、检测;农村能源和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农民公共培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农机安全生产、跨区作业组织协调等。通过改革,把原先各乡镇农技推广单位设立的从事经营的“三产”实体全部剥离出去,把种子及化肥经营、兽药经营、农机销售等方面的服务交还给社会举办,使基层农技推广回归公益性的本质,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的力度[3]。

3.1.2综合设置机构。把海门市目前的3个乡镇农技推广单位即“农技”、“农机”、“兽医”合并为综合性的“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按照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在中心内部分别按种植业、农机、畜牧业等专业设置岗位,解决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问题。

3.1.3科学合理地核定人员编制。在明确公益性农技推广职能和综合设置机构的基础上,根据职能和任务,合理确定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保证公益性职能的履行。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所需编制要统筹安排,确保专业农技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并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保持各种专业人员之间的比例合理。

3.2建立高素质的农技推广队伍

3.2.1强化农技推广人员准入制度。结合农技推广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准入门槛,确保乡镇农技推广人员持证上岗;全面实施乡镇农技推广人员聘用制,根据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按岗聘用原则聘用乡镇农技推广人员;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优先选拔持有农技推广员职业证书、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乡镇农技推广队伍。

3.2.2加强对农技推广人员的教育培训。鼓励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对于考取相关资格证书或者取得高一级学历证书的人员,适当报销相关费用;市级农业主管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工作;对于长期工作在乡镇一线的农技推广人员的职称评定、待遇落实等方面,政府应该给予适当照顾,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扎根乡镇农技推广工作,全面提高乡镇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3.3创新推广模式,完善考评制度

3.3.1建立新型的农技推广模式。改变过去单一的行政命令式乡镇农技推广模式,吸收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适于海门地区的新型农技推广模式,具体可借鉴以下几种模式:一是通过建立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新技术示范基地、培植科技示范户等平台,实现以点带面,共同发展,促进新技术的普及力度,提高农技推广的效益。二是以扩展平台、延伸网络、放大窗口为重点,推进利用电视、电话、电台、电脑4种信息载体的“四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建立以市级信息网络平台为主体,以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信息服务站为窗口的信息服务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对农民的直接服务能力。积极探索农业信息与科技推广紧密结合的有效方法,进一步完善农技“110”等行之有效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方式。三是培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重点农业企业,充分利用他们的规模和示范效应,形成以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单位为主导,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重点农业企业为平台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新型农技推广模式。

3.3.2完善乡镇农技推广的考评制度。在乡镇农技推广单位全面建立农技推广责任制,把各个农技推广人员按地域进行配置,每人负责若干村(片)的农技推广服务工作,重点联系区内的科技示范户,及时解决责任区域内农民的各类技术问题,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各项推广任务。在年终考核时要参照各人责任区的实际推广成果和农民的满意度来进行考评,彻底打破吃“大锅饭”的现状。

3.4加大财政对乡镇农技推广的投入

3.4.1保障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经费供给。市、镇两级的财政要切实保障公益性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财政投入,将乡镇农技推广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要严格实行收、支2条线的管理制度,市级财政应当建立农技项目推广、人员培训、动植物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质量检测等专项资金,确保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3.4.2加强乡镇农技推广单位的硬件建设。各级政府应当确保乡镇农技推广单位开展工作所需的办公场所、推广设备、试验示范基地等基础条件,要按照有先进服务手段、有优良专业人员、有规模示范基地、有严格责任制度、有稳定财政保障的新“五有”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的建设要求,加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基础建设。

3.4.3加大各项农业补贴的实施力度和范围。自政府实施农业补贴以来,对于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其实施的力度和补贴范围仍然不够。以江苏省的农机购置补贴为例。一是在补贴力度上,应当从10%左右提高到30%,这样一些高效节能但是价格较高的新型农机就能更好地推广普及,对于保护农村环境、推进高效农业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是在补贴机具的种类上,应该更灵活,以更好地适应当地的农业结构,对于海门地区来说,应当侧重于适应高效设施农业机具补贴,由于省级补贴范围考虑的是大区域的情况,可以采取市级配套的方式来扩大补贴范围。将农业补贴与基层的农技推广结合起来,对于加速新型环保的农业技术和装备的普及推广、优化当地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的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

4结语

目前海门市的乡镇农技推广工作与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但是只要坚持创新思维,不断深化改革,加大对农技推广的投入,就一定会使海门市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取得成效,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5参考文献

[1]钟甫宁.农业政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许无惧.农业推广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乡镇农经站工作总结篇8

1.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按照国家农业部提出的“政府主导、部门推动、立足现有、因地制宜”原则,以在2012年实现全省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全覆盖为基本目标,以全面提升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能力为目的,切实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队伍、设施、机制建设,认真履行监管服务职责,深入开展源头治理,推进标准化生产,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建设目标

2.1总体目标到2012年底,完成全省所有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任务。“十二五”期间,逐步落实建设任务,完善监管服务设施,建立健全“职能明确、人员到位、力量匹配、业务规范、服务有力”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

2.22011年建设目标在全省选择双阳区、舒兰市、敦化市、公主岭市、通化县、洮北区、东辽县、宁江区、浑江区9个县(市、区),开展建立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试点工作。

2.32012年建设目标完成全省所有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任务。

3.建设方式

主要采取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加挂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站牌子的方式实行联合建设,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鼓励产业集中度高、有条件的乡镇单独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也可跨乡镇建立区域性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站。具体建设方式由各地政府根据产业特点及工作需要确定。

4.建设内容

按照“有机构承担职责、有具体人员承担监管任务、有检测服务手段、有监管经费支撑”的要求,重点强化监管职能、充实人员力量,提高监管服务能力。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机构的人员编制上,确保有2名以上人员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在服务设施建设方面,每个乡镇要建设一个快速检测室,配备2~3套速测仪器及相关工作设施,承担本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定性检测任务。乡镇监管队伍要相对稳定,并明确一名站长负责,报县级农业部门备案。

5.工作步骤

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分为调研发动、制定方案、推进实施、考评整改和总结验收五个阶段。

5.1调研发动阶段2011年9月15日前,各级农业部门结合本地、本行业实际,认真学习国家关于加快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意见精神,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争取工作支持。同时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探索工作推进途径。开展专题宣传发动,利用各类舆论媒体,通过召开培训宣传会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5.2制定方案阶段2011年9月底前,在抓好调研发动的基础上,组织相关单位和人员,研究制定全省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总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建设内容、方式和步骤,并下发各地执行。按照全省总体方案要求,2011年列入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县(市、区),要在10月底前完成实施方案制定工作。2012年整体推进工作将于明年进行全面部署。

5.3推进实施阶段按照总体方案的要求,2011年12月底前,在双阳区、舒兰市、敦化市、公主岭市、通化县、洮北区、东辽县、宁江区、浑江区9个县(市)区,开展建立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试点工作。2012年12月底前,完成全省所有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任务。

5.4考评整改阶段整改建设分二次进行。第一次于2011年底前,对首批9个县(市、区)开展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进行考评,提出整改意见。第二次于2012年10月前,对全省开展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情况进行考评,再次进行整改提高。

5.5总结验收阶段2012年底前,对全省开展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验收。

6.工作要求

6.1加强组织领导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在农产品生产源头把关和质量控制上具有基础性地位和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各市(州)、县(市、区)农业部门要切实增强推动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建设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实,进一步明确职责、周密安排、科学实施,确保取得实效。

6.2加强协调沟通各市(州)、县(市、区)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纳入现代农业建设和食品安全保障的重要议事日程,依法将有关人员经费和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所需日常经费统一纳入公共财政年度预算,保障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服务机构正常运转和监管人员的福利待遇。

6.3加强指导培训各市(州)、县(市、区)农业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细化制定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的建设方案,加强工作指导,确保如期完成建设任务。县级农业部门要强化对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服务机构和人员的法律法规、技术知识培训和业务指导,不断提升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技术水平。

乡镇农经站工作总结篇9

一、指导思想

以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统领,以统筹“三化”发展为目标,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集中推进“八项重点建设”,全力加快现代农牧大县建设进程。在正常年景下,粮食总产量保持60亿斤以上的阶段性水平,肉类总产量达到75万吨,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在10%以上。

二、重点工作

1、加强粮菜生产能力建设。围绕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深入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大力发展水浇农业,积极推进耕作方式改革,努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积极发展特色经济。

2、全力加快水利设施建设。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市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政策机遇,确保土地出让收益的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确保水利年均投入以10%的速度递增,全面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努力实现农业稳产高产。

3、积极推进现代牧业建设。继续以建设全国第一现

代牧业强县为目标,努力在扩大总量、改良品种、提高产业化水平上下功夫,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基地建设和安全体系建设,使全县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3亿头(只)以上,肉类总产量达到75万吨以上。

4、大力加强农机综合作业能力建设。以推广玉米机收和大垄双行播种、保护性耕作技术为重点,提高大型农机具的保有量,提高农业机械综合作业水平,提高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贡献率,力争五年内全县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5、积极促进林业生态建设。以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为主线,坚持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并举,着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向纵深发展。

6、切实加强经济合作组织建设。重点发展加工业、销售业合作组织,使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00个,加工合作社发展到50个,销售合作社发展到30个,打造地域知名品牌10个以上。

7、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名牌产品、做大产业基地、完善市场机制,加快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

8、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突出乡容村貌整治、社会事业发展和示范村建设三个重点,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

三、任务分解

(一)粮菜生产能力建设

责任单位:各乡镇、农业局、水利局、国土局、气象局、农机总站

协助单位:县科协、科技局

具体任务:

(1)深入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建设11个示范片区,落实“百亩攻关田、千亩展示田、万亩示范田,十万亩带动田”,集成推广玉米栽培“十项技术”和水稻“三推两早一达标”技术,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推进国家增产千亿斤粮食工程建设。(责任单位:农业局、国土局)

(2)大力发展水浇农业。落实膜下滴灌面积6000公顷,节水灌溉面积2500公顷。(责任单位:水利局、农业局、各乡镇)

(3)积极推进耕作方式改革。推广玉米大垄双行播种技术,全县20%的玉米播种面积实行大垄双行耕作,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面积1000公顷。(责任单位:农机总站、农业局、科协、科技局、各乡镇)

(4)努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积极争取防灾减灾资金,重点做好抗旱、抗低温和防雹工作。(责任单位:气象局、农业局、各乡镇)

(5)积极发展特色经济。重点发展以青山为中心的晒烟园区、以哈拉海为中心的“三辣”园区、以伏龙泉为中心的薯类园区和以镇、开安镇、合隆镇、烧锅镇为主的万顷蔬菜基地。今年新建棚室面积力争达到1000亩以上。(责任单位:农业局、相关乡镇)

(二)水利设施建设

责任单位:水利局、各乡镇、洼中高农场

协助单位:财政局、农机总站

具体任务:

(1)争取国家和省、市支持,投资19.84亿元,实施十大农田水利工程。推进总投资7.64亿元的松城灌区改扩建工程,完成一、二级站改造任务。(责任单位:水利局、财政局、各乡镇)

(2)加强“一江两河”治理,投资1000万元建设“二松”已批复工程;争取省级防洪资金1300万元,启动建设伊通河东大桥、三家子、钟家沟护岸工程。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资700万元完成四道岗等两座水库加固任务;投资2000万元,在主汛期前完成18处重点水毁工程修复重建任务。(责任单位:水利局、财政局、相关乡镇)

(3)投资3000万元,启动两家子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彻底解决县城居民饮用水水质安全问题;投资3100万元,以洼中高地区为主,解决4.4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力争年内启动太平池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责任单位:水利局、相关乡镇、洼中高农场、财政局)

(4)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制。(责任单位:水利局、各乡镇)

(三)现代牧业建设

责任单位:各乡镇、牧业局

协助单位:财政局、教育局、科协

具体任务:

(1)新组建兔业合作社100个,累计发展规模饲养大户10000户,指导已建成的1000个牧业小区加快入栏补栏速度,争取建成小区达产率95%以上。(责任单位:各乡镇、牧业局)

(2)新建优良生猪扩繁场20个,优良父母代种猪达到20万头以上;新建优良种鸡场20个,双a型肉种鸡达到100万套以上;培育优良父母代种兔场20个,优良种兔达到20万只以上,使全县良种化率达100%。(责任单位:牧业局、科协、各乡镇)

(3)继续与县职教中心合作,对村防疫队长和骨干防疫队员进行强化培训,力争到明年全部达到中等专业水平。(责任单位:牧业局、各乡镇、教育局)

(4)县疾控中心新建500平方米大型冷藏库和500平方米的中心化验室,配备冷藏车;乡镇畜牧站建设疫苗贮藏窖,配备冷藏柜;村配备冰箱、冰柜和电动消毒喷雾器。新建4个标准化乡镇畜牧站。(责任单位:牧业局、财政局、各乡镇)

(四)农机综合作业能力建设

责任单位:各乡镇、农机总站

协助单位:财政局

具体任务:

(1)积极争取购机补贴资金达到5000万元,农民自筹资金达到1.5亿元,农机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到1000万元。(责任单位:农机总站、财政局、各乡镇)

(2)提高大型农机具保有量,5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总量力争达到6100台,新增1000台,农机总动力达到95万马力,新增15万马力;新增玉米收获机1000台,玉米机收作业率达到30%,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责任单位:各乡镇、农机总站、财政局)

(3)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要由65%提高到75%。(责任单位:各乡镇、农机总站)

(五)林业生态建设

责任单位:林业局

协助单位:各乡镇

具体任务:

(1)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农防林更新改造500公顷,造林成活率达到98%以上。(责任单位:各乡镇、林业局)

(2)争取10万立方米采伐指标,完成县城至靠山段绿色通道建设工程。(责任单位:林业局、相关乡镇)

(3)进一步扩大苗木基地建设规模,搞好规划论证,选择适销对路品种,两年内实现国有育苗200公顷;吸引社会资金投资苗木生产,为全县林业生态建设提供保障。(责任单位:林业局、相关乡镇)

(4)加快集体林权改革收尾工作,涉及到的4个乡镇15个村,务必在上半年完成主体改革任务,其它乡镇全面认真地进行梳理核查,切实为林权人发放一份铁的林权证。(责任单位:林业局、各乡镇)

(5)春耕前集中开展依法清理侵占林地行动,确保应收面积全部收回,并补植到位。(责任单位:各乡镇、林业局)

(6)对2009年实施的220个绿化村屯进行全面自查,按照当年设计标准完成补植,准备迎接省里验收。(责任单位:林业局、相关乡镇)

(7)加大盗伐林木打击力度,建立管护并举,打防结合的长效机制。(责任单位:各乡镇、林业局)

(六)经济合作组织建设

责任单位:农经总站、各乡镇

协助单位:财政局、工商局

具体任务:

(1)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00个,加工合作社发展到50个,销售合作社发展到30个,打造地域知名品牌10个以上。(责任单位:农经总站、工商局、各乡镇)

(2)指导扶持40个合作社,重点抓好10个合作社的品牌注册,每个乡镇重点指导扶持2个合作社,按照合作社法完善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内部合作机制,强化品牌注册,进行标准化生产,组织农超对接提高市场化程度。(责任单位:农经总站、各乡镇、工商局)

(3)举办合作社负责人和财务人员培训班,组织种、养、加产品交流会,开展赴外地学习考察活动,召开合作社产品推介会,搞好合作社产品平台建设。(责任单位:各乡镇、农经总站)

(4)协调金融部门,制定合作社扶持办法,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对示范性、规范化、骨干型专业合作社实施以奖代补,被评为省级、市级、县级的示范社,县财政要给予一定数量的奖补资金。(责任单位:各乡镇、农经总站、财政局)

(七)农业产业化建设

责任单位:各乡镇、农业局、牧业局、农经总站、小型加工业办公室、工商局、人社局

协助单位:环保局

具体任务:

(1)华正生猪屠宰能力要由80万头增加到100万头,熟食加工能力由2000吨增加到5000吨。(责任单位:合隆镇、牧业局、环保局)

(2)康大公司屠宰能力由200万只增加到250万只;成达公司宰杀能力要达到1亿只以上。(责任单位:镇、牧业局、环保局)

(3)市级以上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达到30户。(农业局、牧业局、环保局、相关乡镇)

(4)引导企业“创建品牌、经营品牌”,大力实施名牌化发展战略。整合现有品牌资源,集中力量打造特色农业优势品牌。农业企业要积极参加各种展销会,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推介品牌,扩大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责任单位:农业局、工商局)

(5)全年新发展小型加工专业户1.3万户。依托鼎基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新发展玉米秸秆加工户200户,达到一村一户,全县突破500户。(责任单位:各乡镇、小型加工业办公室)

(6)进一步加强劳务输出组织工作,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要达到30万人次以上。(责任单位:人社局、各乡镇)

(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责任单位:各乡镇、发改局、农业局、交通局、林业局、组织部、财政局、农经总站、教育局、有线电视网络公司、金融机构、安华保险公司

协助单位:住建局、宣传部

具体任务:

(1)大力改善村容屯貌,新建村村通水泥路350公里,完成43个自然屯绿化美化任务,完成1000户泥草房改造任务。进一步开展乡容村貌综合整治行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不断提高农村环境卫生水平。(责任单位:各乡镇、交通局、林业局、发改局、住建局)

(2)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切实加强乡镇“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建设;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资补政策;上半年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促使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农村;扩大农业保险补赔品种和参保面;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任务,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1万户。(责任单位:农经总站、财政局、教育局、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相关乡镇)

(3)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20个乡镇中心文化站建设,加强农家书屋和农村文化大院建设。(责任单位:文体局、组织部、宣传部、相关乡镇)

(4)争取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和建设申报项目,集中培育1个整体推进镇,打造3—5个样板村,完善36个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示范带动全县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责任单位:农业局、发改局、住建局、财政局、相关乡镇)

四、考核奖励办法

(一)考核办法

考核采取平时听汇报,年末组织考核人员现场实查、核对档案资料、入户抽样调查、召开群众座谈会、访谈等方式、方法,对以上各项工作任务的实际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二)奖励方法

根据考核结果和领导掌握的任务完成情况,评选出若干综合类和单向类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给予奖励。

乡镇农经站工作总结篇10

一、指导思想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农村跨越式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对推进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方式的创新,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验收工作是对我县前阶段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建设工作的全面总结,也是对我县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和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相结合模式的检验。要通过检查验收,查找出在远程教育站点建设中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完善各项设施建设,努力提升站点水平,迎接省、市远程办的检查验收。

二、验收内容

验收内容为:

1、终端接收站点的设备安装情况;

2、设备、线路施工质量;

3、“十有”、“五防”配套设施落实情况;

4、管理员队伍建设情况;

5、终端接收站点功能实现情况;

6、设备运行状况;

7、设备运行保障情况。

具体验收标准参考《安阳市终端接收站点施工质量及相关验收标准》(附表5)、《安阳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验收评分表》(附表1)。

三、验收时间

验收时间为8月21日-8月23日

四、验收方法

1、验收采取各乡镇互查、县远程办复查的方式进行,先由各乡镇组成验收组对指定的乡镇进行验收,之后,县远程办对每个乡镇按10%的比例抽查部分站点进行复查,对小组验收情况进行复核。

2、验收范围为第一批全部400个站点,每个站点必查。

3、验收时采取听、查、看、谈的方法进行。听即听取每个站点的远程教育工作情况汇报;查即查阅有关文字资料;看即实地查看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谈即通过与党员干部群众座谈了解各站点的远程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五、有关要求

1、验收小组由各乡镇组织委员、乡镇管理员和网通公司技术人员组成。

2、各验收小组要按照《安阳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验收评分表》规定的项目和标准进行验收,并根据验收情况认真填写得分情况、扣分的主要原因,对所查乡镇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不达标村数进行汇总(见附表2:《安阳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验收汇总表》)。验收结束后,各验收小组要写出所查乡镇的验收报告,连同《安阳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验收评分表》、《安阳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验收汇总表》一同上报县远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