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安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2:41

公共文化安全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安全发展观,加强奥运期间安全管理工作,牢固树立“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深入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度,以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集中人力、集中时间,通过开展安全专项检查,对全市公共文化娱乐场所进行安全隐患集中治理,依法严厉查处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违规行为,提高公共文化娱乐场所的安全管理水平,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二、专项整治范围

1、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文化馆(站)、文物部门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

2、公共文化娱乐场所、包括演出场所、歌舞娱乐场所、影剧院、网吧等;

3.图书、音像制品批发市场;

4、大型文艺表演等文化活动;

5、近年来发生较大以上事故的单位;

6、其他文化单位。

三、专项整治的重点

1、各类文化项目建设工地、文化活动以及文化活动场所、公共文化娱乐经营场所的消防和安全保卫的部署、预警、应急等落实情况,严防发生安全事故。

2、消防安全:重点整治各类文化经营场所和文化服务单位(1)消防安全责任制、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建立及落实情况;(2)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消火栓系统运行情况;(3)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和防排系统运行情况(指有自动灭火装置的单位);(4)用电线路铺设及电气设备安全情况;(5)职工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情况;(6)应急疏散预警制定及演练情况。

四、方法步骤

1、宣传发动(7月10日-7月15日)。各县(市、区)要成立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操作性强的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各县(市、区)要向社会公告这次专项整治的范围、内容、要求和整改的时限,组织召开本辖区所有公共文化娱乐场所安全责任人和安全管理人员会议,对专项整治工作进行动员部署。

2、自查整改(7月16日-8月31日)。各公共文化娱乐场所要按照“安全自查、隐患自除、责任自负”原则,依照有关规定,认真组织自查整改,自查整改结束后,娱乐场所要向当地文化部门写出自查整改情况报告。

3、监督检查(9月1日-9月10日)。各县(市、区)文化部门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本辖区内公共文化娱乐场所逐一进行监督检查,以确保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市文化局将适时进行督察。

4、验收总结(9月11日-9月20日)。各县(市、区)要对本次整治工作进行验收总结,并于9月底前将书面总结上报市文化局,市文化局将于10日上旬对全市专项整治工作进行抽查验收,对成绩突出的县(市、区)和有关单位予以通报表彰,对措施不落实的要予以通报批评。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县(市、区)要把公共文化娱乐场所安全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长期工作来抓,做到常议、常抓、常督促、常检查,切实做好公共文化娱乐场所的专项整治工作。并把这项工作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要明确职责,周密部署,密切配合,精心实施,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保障治理措施落到实处。

(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1、严把审批关,对新申办的公共娱乐场所和未经消防部门审核合格以及房屋安全鉴定部门的鉴定报告的坚决不予审批,对所谓的试营业和先开张后办证的公共娱乐场所依法予以取缔。

2、检查制度化,各县(市、区)要在前一个时期专项整治的基础上再次对公共文化娱乐场所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分类登记造册,对各个文化经营单位和文化服务单位的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建立管理目录,现场检查记录,确保日常检查责任落实。

3、建立重点文化娱乐场所督导制度。各县(市、区)要根据当地的公共文化娱乐场所的安全情况,建立完善安全隐患举报、公示、挂牌、督办等长效管理机制,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场所、重点督察,要认真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4、重视安全技能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增强文化娱乐场所的自防自救能力。

5、加强协调、密切联系,建立相关部门联动制度。各县(市、区)文化部门要坚持“统一部署、加强协调、各方联动”的原则,加强与安监、公安、消防和工商等部门的联系,密切配合,联合执法、统一行动。

公共文化安全篇2

关键词:公共安全;安全型政府;政府治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190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2―0001―05

人类的过度实践和自反性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使世界进入了风险社会时代,人们的生存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应对风险社会的挑战,有效保障公共安全,避免未来更大不利后果的出现,“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应探讨建立起一个什么样的政府去领导我们的社会”。笔者认为,这个将要重塑出的政府范式就是“安全型政府”。提出和研究“安全型政府”课题,对于推动政府理论创新和促进政府变革,以及实现社会安全发展和安全善治都是极有必要的。本文拟对“安全型政府”提出的根据、基本内涵、构建意义和构建路径等进行初步探析,祈望学界同仁赐教。

一、安全型政府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安全型政府”的提出有着多维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行政生态学和风险社会理论、西方政府再造理论、责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理论、生态型政府理论等是安全型政府提出的重要思想来源。从社会现实看,回应公众安全需求、应对全球风险社会、克服经济型政府安全保障失灵等是安全型政府提出的现实依据。

(一)安全型政府提出的理论基础

1 行政生态学理论。该理论主张用生态学的思维方法研究公共行政学。行政生态学指出了外部环境因素对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强调政府与其所处环境的互动和动态平衡,政府组织与行政行为是受环境影响的生态系统,它必须考虑对环境的适应性。如果自觉地认识生态因素,尤其是“行政环境中敏感的变量”,就可以使行政官员更明智地对待政府机构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需求和挑战,②也能够更正确地定位政府角色、组织安排、实践目标和方法等。

2 风险社会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业文明和自反性现代化使人类进入了全球风险社会。人为制造的风险是前所未有的,其后果影响深远且难以控制。各种风险威胁是对健康、生命、合法性、利益和环境的威胁,无法预料的风险后果使整个社会存在深度不安全感,安全成为风险社会的动力和主要价值观。风险社会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是“我怕”,是“如何预防更坏的东西”和“免受毒害”。应对风险社会,需要对发展和进步进行反思,需要对权力和权威进行再认识,需要再造政府和建立责任机制,从根本上克服有组织的不负责任。

3 政府再造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根据行政环境的变化和时势的特点重新定位政府的主导价值理念和主要职责,重新选择行政运作方式和治理方式,以便使政府成为一个更能满足社会需要的政府。政府再造就是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进行根本性的转型,以大幅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重塑政府”的目标之一是建立“预防性政府”。新公共服务理论则强调公民本位和公共精神。其理念包括:服务于公民而不是顾客、追求公共利益、战略性思考、承认责任不能简单化、服务而不是掌舵、重视生产率更要重视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共识在于:一是主张通过改革,增强政府的责任心和服务性;二是要建立起政府与社会间信任、合作共治的关系。

(二)安全型政府提出的现实依据

1 安全成为最基本的个人需求和公共需求。在现代风险社会中,随着风险和恐惧的加剧,安全需求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甚至已超过了所有需求,成为人的最基本需求,安全已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安全需求首先是一种个人需求,但随着风险的日益加剧和恐惧的不断增加,不安全因素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安全的需求遂成为公共需求,安全成为公众的“最高社会概念”。在全社会安全需求不断增强的时代背景下,政府必须有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安全公共产品和安全公共服务,以回应公共安全需求和持续改善风险环境。

2 全球公共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从20世纪后半期到现在,世界范围内公共行政的宏观环境就是人类面临传统风险和现代风险的双重威胁。全球各地不断出现的各类灾难事件,都证明了全方位的风险和灾难正在日益逼近,这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死存亡。处在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风险积累和危机爆发愈益突出,公共安全已受到严重威胁。社会现实表明,中国已进入危机频发的高风险时期,进入了转型风险社会。

3 经济型政府的安全保障职能失效。经济型政府或发展型政府是与工业文明相适应、把发展经济和实现现代化放在首要位置的政府模式。其在理念上以奉行乐观进步主义和发展主义为主导,在价值目标和基本职能上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在制度上以建立市场经济为核心,在政策上以实施经济政策为重心,在绩效评价上以GDp指数和经济收入为主要衡量标准。经济型政府在推动现代化进程中,往往忽视人们的安全需求,公共安全责任缺位,甚至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谋求所谓发展或现代化。这表明,经济型政府越来越不适应治理风险社会和保障公众安全的需要。

二、安全型政府的内涵

为了有效应对风险社会和保障公共安全,必须以安全型政府取代经济型政府。安全型政府是在风险社会背景下政府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目标,也是从风险社会走向安全文明社会的根本性制度变革和政府的整体性转型。

1 安全型政府是在安全文明理念指导下,高度回应公众的安全需求和积极履行公共安全保障职能,并致力于安全文明建设和实现安全社会的政府。安全型政府也就是对经济型政府或其他非安全型政府在意识理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决策和执行、治理方式、体制机制、职能定位、能力结构、努力目标等方面的安全化。这是一个能够实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安全保障“多赢”的政府,是具有民本性、安全性、创新性、前瞻性和责任心的政府。

2 安全型政府是最大限度满足公众安全需求的政府。在风险时代,风险的复杂性和难以防控性使个人或一般组织已无力应对风险,只能靠政府来提供安全保障。人们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同安全保障不足之间的矛盾,构成了风险社会的突出矛盾。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安全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和公共安全责任的主要履行者,应在安全文明理念的指导下,无条件地回应社会诉求,竭尽全力地为公众安全提供保障,关注和维护每个公民的安全。

3 安全型政府是将全方位安全保障作为政府最

基本职能的政府。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社会中所承担并实现的职责和功能。现代政府职能随公共需求状况而变化。当今社会最大的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是公共安全,因而安全型政府的最基本职能就是为社会提供安全保障,回应社会安全需求和实现公共安全利益。安全型政府视公共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的第一要义,明确地将安全管理、安全服务即安全保障提升为政府的最基本职能,在政府管理的所有领域和环节都体现“安全化”,从公共安全角度审视和评价一切,自始至终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和安全优先理念。

4 安全型政府是积极推动安全文明建设的政府。安全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安全生活的进步状态或趋势,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为实现安全生存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创造的全部安全成果。安全文明的基本内容有:安全意识文明、安全主体文明、安全制度文明、安全行为文明、安全能力文明、安全关系文明、安全发展文明、安全环境文明等。安全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成为现代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安全文明建设,首先要靠安全型政府来倡导和推动。建设安全文明,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水平,是国家和政府的战略性举措。

5 安全型政府是不懈追求安全社会目标的政府。安全社会是具有充分安全保障的和谐社会。在现阶段,建设安全社会,应主要在政府的倡导和推动下进行安全城市建设和城乡安全社区建设,进行安全文明单位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安全型政府应尽职尽责,竭力推动社会均衡发展和安全发展,从根本上遏制社会中的风险因素和副作用,努力培养“安全人”,积极保障安全公共品的供给,不断实现公民的安全权益,逐步实现人的“风险解放”,使人们真正生活得更踏实,更有尊严,推动风险社会向安全社会转变。

6 安全型政府属于责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安全型政府强调政府机构及其成员在担任公共职务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安全职能和义务,必须对公民和社会的安全高度负责,始终把公共安全保障职能作为自己的最基本职能,必须时刻做到迅速、有效地回应和满足社会与公民的安全需求。政府如果未能尽其安全职责或履职失效,或给公众和社会带来风险或损失,应当受到责任追究。可见,安全型政府就是安全责任型政府。安全型政府以全方位安全服务、安全保障来实现服务价值理念和公民本位的价值理念,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安全公共利益,这体现了服务型政府的性质和目的,其实质就是公共安全服务型政府。可见,提出和建设安全型政府没有脱离责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和宗旨。安全型政府是现代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的有机统一和具体实现模式。

三、安全型政府构建:必要性和主要路径

(一)安全型政府构建的必要性

经济型政府转变为安全型政府,既是应对风险社会和回应公众安全需求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安全发展的根本保证,同时又是社会文明、均衡发展对政府转型的客观要求和现代政府与时俱进的自觉变革。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使政府组织能够更有效地适应环境变化和治理风险环境,能够更好地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

1 建设安全型政府是应对风险社会、履行公共安全责任的迫切需要。普遍而持久的风险挑战和日趋深重的安全危机,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公共问题和威胁各地民生的首要问题。建设安全型政府,不能仅靠科学技术、市场法则或社会力量,更不能依靠经济型政府来,只能依靠构建起安全型政府,适时转变政府理念,发挥政府的公共权威作用,整合全社会的资源,制定和实施公共安全政策,推行政府主导下的公共安全治理,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2 建设安全型政府是满足公众安全需求的根本保证。美国著名公共行政学家罗伯特・丹哈特指出,公共行政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公共组织是为公共利益而运作,必须反映服务对象的需求及期望。”而安全型政府作为现代政府发展的新模式,属于责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模式,因而安全型政府能够根据民众需求的变化来定位角色、调整职能,以便及时地满足公众的安全需求,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必要的安全服务。

3 建设安全型政府是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在创造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的同时,也制造和引发了种种安全问题和副作用、负效应。社会发展的实际表明,经济的无限制发展和盲目发展是非安全发展,是要人们付出安全代价的,甚至是得不偿失。这不符合人类的长远利益。真正的发展应当是有限发展、合理发展,即在保障人们的健康、生命和财产安全及环境安全与社会和谐的前提下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人的安全生存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这种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才符合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秉持以人为本和安全优先价值理念的安全型政府才能真正促进可持续安全发展,才能在发展中确保公众安全与社会和谐。

4 建设安全型政府是政府变革的必然选择。我国政府行政管理范式还存在安全理念欠缺,忽视风险管理和安全文明建设,政府在安全管理职能配置上不够到位,管理格局条块分割和各自为政等诸多问题,这不能适应政府管理“安全化”的发展趋势,不能有效回应日益增强的公众安全需求和从根本上改善风险环境。此外,目前我国还缺乏完善的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公共安全治理结构,仍存在安全监管政务透明度不够、安全管理能力创新不足等问题。因此,我国迫切需要进行政府管理范式的深刻变革,逐步构建起安全型政府,确立政府的安全保障职能,强化政府的安全责任,提升政府的安全保障能力,全面实现政府的安全管理、安全服务职能和综合协调职能,创新安全管理方式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解决上述问题。很显然,建设安全型政府有助于我国深化行政改革和提高政府的整体效能。

(二)安全型政府构建的主要路径

安全型政府作为应对风险社会的新的政府范式,目前尚处于理论设计阶段。要真正构建起安全型政府,需要从观念、制度和具体操作等不同层面采取相应措施,逐步推进,力求全面提升政府履行安全责任的素质和能力。这无疑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安全型政府的构建,实质上是政府在理念、职能、目标和行为方式上的一次根本性转型。

1 确立现代安全文明理念。构建安全型政府,首先要确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安全文明理念和安全价值观,而且政府能够自觉地将这些理念贯彻到政府的制度、政策、目标、文化和行为等各个方面。这些理念包括:安全权是社会成员的最基本人权,是实现其他人权的前提和保障;承认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是世界公理,保障公民的生命安全是国家和政府的最重要职责;安全是现代社会的主要价值观和公民幸福之根本,安全责任感是衡量个体或组织道德水准的首要标准;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安全高于发展,人的安全利益重于物质利益;安全利益是人类的最高利益,安全优先是人类从事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安全保障是企业、社区、地方和国家的一

种软优势。

2 强化政府的公共安全责任。其一,政府有促进安全发展和进行安全决策的责任。政府应当适时提出指导国家或地区经济安全发展的思路、原则和战略规划,确立经济安全发展方式,制定安全发展政策和目标,进行安全设施建设和培养安全管理人才,能够正确引导企业和社会走安全发展之路。遏制发展中的一系列“副作用”,克服工业文明产生的种种弊端,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不确定性,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双赢”。政府进行决策和执行时必须从保障公共安全出发,确保安全政策目标的实现和安全政策的预期效果。其二,政府应强化对社会各领域、对市场和企业及各类风险源进行安全监督和管理的责任,及早建立起职责明晰、运转有效、机制完善、工作有力的安全监管体制。其三,政府有进行风险管理和风险分配的责任。公共风险管理应以注重应对危机转变为着力点,抓好风险管理和隐患治理,将风险管理融入到日常的公共管理活动中,努力降低社会风险性和社会脆弱性。同时,政府还应搞好全社会的风险分配,以使社会达到一个相对均衡和公正的利益分享和风险承担状态,以利于社会和谐。其四,政府有应对危机挑战的责任。这包括危机准备、预测预警、快速决策和科学处置、社会动员和组织协调以及善后处理和恢复等环节的全过程危机管理责任。

3 加强安全制度建设。其一,各级政府必须建立和完善安全决策与执行机制,切实增强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任何行政决策都应经过充分地安全论证和安全评估,对政府的决策和执行要建立反馈机制。其二,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和危机应对制度,包括风险识别和排查、风险分析和评估、风险预警和监控、风险规避和处置等;还要建立风险爆发后的危机管理体系,包括预案制度及其实施细则、危机管理体制和机制,为政府应急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管理流程。其三,建立包括《公共安全保障法》在内的安全管理的法律体系,并要严格执行到位,使政府能够充分履行法律规定的安全职责和义务;同时能够实现政府与其他安全管理主体关系的法制化与规范化。其四,建立安全财政及保险制度等。各级政府要把风险治理和公共安全保障所需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和中长期财政预算之中;要建立健全安全治理投入机制,建立多种保险机制来分散和转移风险,建立风险税收制度等。其五,实行安全责任制和安全问责制。要把安全责任具体化为政绩考核的指标,加大安全效益指标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安全指标优先考核,使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安全化、科学化;要建立安全问责制,保证政府安全责任的落实。

4 保障安全政策供给。政府要顺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趋势,将风险治理、安全管理和安全建设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人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统一部署中,从全局和源头上减少不安全因素。各级地方政府要把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并落实到位,要坚决把以经济指标为核心的发展模式转到保障公共安全为先和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模式上来,从保障公共安全和生态安全出发,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

公共文化安全篇3

[关键词]矫正点关键点着力点瞄准点和谐社会

一、公共文明是和谐社会的矫正点

1.大背景下的公共文明

近年来,我国公共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广大公民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文明程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当我们仰望苍穹,拷问良知的时候,不得不承认:在汹涌澎湃的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公共文明在一些方面丧失了其拥有的活力和热情,可谓:官德失廉、公德失心、业德失范、人德失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给社会带来了五个削弱:削弱了政府的威望和凝聚力,削弱了社会配置资源的效力,削弱了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削弱了社会财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削弱了人心向善的亲和力。

2.公共文明下的大背景

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世界格局可以用两个“化”和两个“安全”来概括。所谓两个“化”,一是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全球化趋势明显;二是政治与文化发展多元化。在地球村这个家园里,一元化与多元化并存。所谓两个“安全”,一是传统安全,二是非传统安全。两者相互交织,增大了世界的动荡性和不稳定性。面对两个“化”和两个“安全”以及公共空间的扩大,在走向未来的漫漫征途上,“人类需要探究一些具有当代意义的、由社会发展和公共生活所引发的重大问题。”[1](p001)

我国所处的社会大背景,是四个“化”和四个“深刻”。所谓四个“化”,就是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所谓四个“深刻”,就是我们面对的是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关系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2]

3.时代呼唤公共文明

“在以上的社会背景下,新世纪新阶段公民道德面临三个非常深刻的转变:一是从小生产的观念向近代大工业观念的转变;二是从‘质而少文’向‘文质彬彬’的转变;三是从自私利己的思想向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转变。”[2]

现时期,全国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斗志,意气风发、昂首阔步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理想的社会,一个多元的社会,一个宽容的社会,一个善治的社会,一个有序的社会,一个公平的社会,一个诚信的社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3]现代社会所需的高层次、高质量、高要求的公共生活,呼唤着与时代相适应的理性的文明素养和情怀来发挥更大更多的作用。

二、公共文明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点

1.公共文明的内涵

公共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组织与公众以及公众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4]这就表明:文明是人类摆脱愚昧无知、任意妄为的社会历史进程,是社会自我调控能力增强的表现。公共文明是人们在社会共同体中所表现出来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是现代社会对每一个公民的一种最简单、最起码的美德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可或缺的思想道德基础。

以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为实质内容的公共文明有着丰富的内涵:首先,它体现为公民的诚信谦恭、礼貌待人、服务大众的思想和意识;其次,它体现为公民的海纳百川、虚怀若谷、气吞山河的胸襟和态度;其三,它体现为公民的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甘于奉献的状态和气质;其四,它体现为公民的认真负责、平等相处、合作共事的导向和行为。

2.公共文明的功能

公共文明是公民对公民角色的公共性本质及其责任和价值诉求的体认、理解、认同与把握,是公民对其自身狭隘的超越,是公民个人在智能和情感上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5]公共文明具有广泛性、直接性、现实性的特征,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首先,“窗口”功能。公民是整个社会联系之网中的重要一环。公民对社会的接触和感受,往往首先来源于公共领域,通过公共领域道德状况的直接体会和感染,公民就会了解社会及其机关组织的精神文明的状况。可以说,公共文明是社会精神风貌的显示器,是透视人类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的窗口,是文明状况本身的晴雨表。

其次,辐射功能。公共文明涉及到方方面面,可以辐射到相当宽泛的社会领域,给人以活的表率,给广大群众以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第三,互动功能。公共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关系极为紧密,公共文明搞好了,会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反之,会阻碍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公共文明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在时代和社会发展大背景下,公共文明内涵特质有了深刻的变化,其内容也应相应加以调整,而这正是构建和谐社会应着力加强的地方。

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乃阴而抱阳,冲气为和”(《道德经》第42章)。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主张天人合一。“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6]p36这天、地、人三气应相互协调,“相爱相通,无复有害者”[6]p148方能“并力同心,共生万物”。[7]p148这些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地位平等,并无贵贱之分,具有同等价值;人类不应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看作是大自然的主人,而对自然妄加作为;人与天地万物同根同源,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万物是人类的朋友,自然是人类之母,栖身之所,故应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升华为道德的关系。人应尊重自然,关爱自然。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生态问题,我们应该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树立整体意识、平安意识、保护意识和节俭意识,反对竭泽而渔、杀鸡取卵,追求“道法自然”,报答大地母亲的养育之恩。

2.泛爱万物的人道观

孔子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论语・学而》)意思是说,我们应该把对自己父母的亲情之爱,步步推广出去,以至于爱天下人民,达到“泛爱众”的目的。孟子在“性善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了孔子的“仁爱”思想,主张“仁民而爱物”,即不但要爱人,而且还要爱物(物即有生之类,主要是动物)。他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却不用仁德对待它;对于百姓,用仁德对待他,却不亲爱他。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

3.持续有序的安全观

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传统的军事威胁和大规模的核战争危险性进一步下降,但民族宗教冲突、恐怖主义、生态环境恶化、能源匮乏、人口增长过快、金融动荡、粮食安全、传染疾病流行、泛滥、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上升,传统军事威胁与各种非传统安全问题呈现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趋势。“在安全主体方面,国家不再是唯一的安全主体,各类组织、个人及人类整体也被纳入安全主体的范围。”[7]中国政府明确提出“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补、平等、协作”,体现了一种相互的安全观。[8]p67―76个人作为安全主体之一,在公共安全领域也应有良好的文明精神气度和行为取向。一要有传统的忠义观,精忠报国,舍生取义。孔子说:“忠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左传・文公二年》说:“死而不义,非勇也。共用之谓勇。”二要有现代的安全观,安全文明,从我做起。自觉遵守安全道德,是当代社会对每一个人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当今社会,一个人的行为不仅涉及到每个人的利益,而且很可能危及到他人的安危甚至子孙万代的幸福,对人类的整个安全造成伤害。

4.以人为本的善治观

政府不可能是万能的,无所不管的,不可能把社会的方方面面管理得井井有条。任何政府都是“有限的政府”。政府要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在一个水平或连结的平台上,与非政府组织、私人部门、政府间组织等紧密配合,通力合作,实行公共治理。法治和善治是公共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法治国家的法治包括两个基本面向:一方面,法治强调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和至上性。政府组织和行政人员应当在法定职能范围内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物,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遵循法定程序而行,实行政府行为的法治化。另一方面,政府应当积极关注民众和社会的需要,并对此予以积极回应和满足,政府行政管理必须以保障和促进民众利益为依归。这是法治行政的基本内容,也是建设责任政府的基本要求。”[9]p69

“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10]p8-9

四、公共文明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瞄准点

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又是公共文明的客体。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培养具有公共文明品格的人。公共文明具有超越于“私”之上的特质,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自发生成于个人的生活实践中。培养公共文明的途径有:

1.外在的道德教育

公共文明是理性化的情操,它的培养更依赖于教育,其方法有:环境熏陶法、言传身教法、因材施教法、音乐感化法、个人示范和典范诱导的方法,以及集体和社会影响的方法等。

2.内在的道德修养

为广大公民提供实践的机会、条件和平台,鼓励公民积极投身于公共生活领域,在社会关系中体验感受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行为范式,从而产生感性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整体意识,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整合和提升为公民公共文明理念,内化为公民的公共良知,形成为指导公民文明行为取向和生活态度的公共情感、公共意志和公共信念。

参考文献:

[1]江涛.公共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2]陈瑛.如何看待当今公民道德状况[n].光明日报,2007-09-13.

[3]俞可平.和谐社会面面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1).

[4]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龙兴海.大力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n].光明日报,2007-08-28.

[6]王明.太平经合校[m].北京:中华书局,1990.

[7]肖兴利.国家安全观的重构――可持续安全观[J].云南社会科学,2007(1):15-19.

[8]苏浩.亚太合作安全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公共文化安全篇4

关键词厚重传统文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驱动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

publicCulturalServiceSysteminnovationDrivenmechanism

intheperspectiveofHeavyXi'antraditionalCulture

HUHong,LiHaichao

(Xi'anpeihuaUniversity,Xi'an,Shaanxi710125)

abstractXi'anhasaveryrichculturalheritage,buttheseheavyculturesinthemodernurbanconstructiondidnotplaytoitscharm.thecity'simageandoftenhaveacertaincharmcarriers,publicculturalservicesystemisthecarrier.Xi'anpublicculturalservicesysteminrecentyearshasbeentherapiddevelopment,andachievedcertainresults,butthesystemisstillnotperfect,itcannotfullymeetthepublicdemandforpublicculture,theneedtotapthepotentialofmoreheavyXi'antraditionalculture,constantlyimprovethelevelofpublicculturalservices,tobetterservethepeople.

Keywordsheavytraditionalculture;publicculturalservicesystem;innovationdriven

1西安厚重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内容

1.1西安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西安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同时也是有着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西安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传统文化以独特智慧形象屹立于中国,影响于世界。西安传统文化精神的精华主要有:和谐精神,人本精神,求实精神和奉献精神。

1.2传统文化与公共文化的关系

公共文化是由代表国家社会或社团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向公共领域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文化的一种组织形态。公共文化应该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缺乏传统文化的公共文化是空洞的文化,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文化。公共文化只有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才能形成大众的,又能代表地方特色的厚重的可以蓬勃发展的公共文化,才能更好地服务民众。

2西安传统文化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为满足社会对公共文化的需求,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行为及其相关制度与系统的总称。西安作为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历史名城,推动了西安旅游经济的发展,也使公众享受到了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

2.1西安公共文化服务现状

每个城市都是不可能重复的,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不可能互相代替。西安这座历史之城,在发展城市文化软实力方面有着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借以厚重传统文化的积淀,西安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的产品和形式。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物质产品。西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秉承了“兴废继绝、遗产保护、服务大众”等基本理念,形成了各类公共文化广场,各级各类公共文化场馆,以及各类遗址公园、地质公园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公共文化设施也逐步增多,公共文化的承载空间激增。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非物质产品。有了以上这些公共文化空间作为载体,周秦汉唐等传统历史文化,秦腔、皮影、农民画等民俗文化,动漫、影视、演出等现代文化,就成了有源之水,能在传承中得到保护,在保护中得到发展。比如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内,我们可以了解到陕西地区古代灿烂的文化,以及这几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博物馆被视为周秦汉唐的艺术殿堂,中华文明的历史长廊。在陕西群众艺术馆,传承着木雕、剪纸、泥塑等民间艺术形式。西安的公共文化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公民参与的程度也在不断增加。

2.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传统文化的缺失

西安的文化产业,要是以当前的城市文化观来审阅的话只能深表遗憾,因为西安的文化软实力和其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并非相得益彰。首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偏概全。因为各项理论研究不到位,所以导致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在定位上比较模糊,表现在实践操作层面上,则将公共文化服务仅视为公共文化活动和公共文化工程。并有可能牺牲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整体效益,以偏概全。其次,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西安是西北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这些外来务工者大多数时间都会和城市原有民众一起生活在这个城市。但是由于长期形成的意识和习惯,本地民众和外来人员之间会建立起一道无形的文化学习和交流壁垒,这道壁垒可能成为社区族群分化,对立的根源,也因此可能影响社会的和谐。

3挖掘与开发传统文化服务于公共文化事业

3.1挖掘与开发物质性传统文化,服务公共文化事业

有一则公益广告:“一个娱乐会馆,毁掉一个百年古园;一个商业楼盘,毁掉一个百年古庙;一个形象工程,毁掉一座千年古城。这不是发生在某一年,而是在每一年;不是在某些地方,而是很多地方。保护遗留古迹,守护传统文化。”古老的遗存必然有它的存在价值,任何新事物的产生总是基于其背后古老的旧事物,而这些老旧经典是时代遗留下来的至宝。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改变,当历史文化车轮不断前行,许多传统文化形式也渐渐开始远离人们的精神生活。这些艺术形式曾经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美的理解,可是和我们的现代生活水平的发展不一致了,我们应该以一种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式,来表达西安这个孕育着几千年文化内涵的古都。

3.2非物质性传统文化对公共文化事业的影响

公共文化服务应尊重民众的公共心理和公共诉求。不宜追逐大和奢侈,应该着眼于老百姓生活的舒心和踏实。但是在现如今的城市建设中,高楼、广场、花卉、喷泉,成了城市景观的“四件套”,这样的“标配”景观一处接着一处,像是从同一处复制、粘贴而来。这种建筑景观“抛弃”了传统,即使它充满着对现代技术和文化的表现,但是依旧空洞,依旧缺乏生气。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应始终坚持既保护传统,又开发传统、开发现代,让传统的东西发挥新价值。

4西安厚重传统文化视阈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驱动措施

所谓公共文化就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以厚重的本土文化为基础的,保护好,挖掘好本土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重塑和加强公共文化。

4.1制度和政策层面

(1)制定完善、稳定的制度和合理、有效的政策。要加强文化理论研究,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形成公共文化的发展战略。要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成合理化机制,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完善文化资源配置方式,创新文化资源形式。要实时了解各组织、社会对公共文化的需求,建立公共文化需求的有效表达机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社会参与制度。

(2)建立公众―政府―专家三位一体的决策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囊括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等诸方面的内容,更应该在充分汲取厚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挖掘和开发,用现代思维和理念构筑一个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一个既客观又全面的绩效评估机制。要不断转变官僚行政服务为服务行政,建立公众―政府―专家三位一体的决策机制,尤其要以公众为主体,形成长效机制,专设公开网站,听取民声民愿。

(3)构筑灵活高效的投入、管理机制。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与市场密切相关。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直接决定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容。再者,要能切实保障实施公共文化工程和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所必需的资金。然而政府并非唯一的主体,政府的职责是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向和质量进行宏观把握,更多地要靠社会力量进行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和公共文化设施,以便提供更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

4.2社会组织层面

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可以由政府、公共部门、非营利组织、家庭等共同承担,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者中的惟一责任主体,但“政府不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惟一必要条件”,要不断培育壮大“第三部门”,以此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施主体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的效果,有物质产品,有精神产品,其中精神产品的效果将更重要,而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者的素质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形成稳定的高素质的文化队伍体系,吸纳优秀人才进队伍,组建文化志愿者服务队,对已有从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建立一支新老衔接合理搭配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

4.3具体内容和操作层面

以现有设施为基础,不断加强各类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合理优化配置社区和乡镇的公共文化资源,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坚持开展文化流动服务,形成真正惠及群众的充满互动和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合理运用各种有效形式,精心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送欢乐到基层”等公益性文化活动,依托我国传统节日、庆典和各种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各类群众乐于参加、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建立长效机制,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资助项目名称及编号:西安市2013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名称:西安厚重传统文化视阈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驱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3pH14

参考文献

[1]朱利民,张永强.激活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西安日报,2009.3.

[2]耿诺,曹政.传统文化被抛弃城市景观流行“四件套”.中国改革报,2013.10.

[3]史健生.西安城市规划的传统文化与建筑的个性特色[J].城市发展研究,2000.3.

[4]陈宇飞.西安城市文化“形”、“神”、“义”的大融合――读《一座城市的文化穿越――西安曲江模式》[J].西安社会科学,2011.6.

[5]金栋昌.西安曲江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长安大学硕士论文,2010.5.

[6]谢凤云.肇庆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法治与社会,2009.12.

[7]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国廉政网,2013-08-21.

公共文化安全篇5

分级负责常备不懈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快速反应机制

今年以来,我局应急管理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应急办的大力指导下,按照“抓基层、打基础,抓落实、求发展”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的大局,加强组织协调,认真贯彻市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省文化厅、省广播电视局、省新闻出版局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部署,制定XX年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应急管理工作计划并积极开展实施,各项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阶段来的工作情况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将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结合起来,确保文化市场、安全播出、安全生产无事故。一是领导重视到位。我局领导认真领会落实应急管理的有关文件精神,专门组织召开会议,安排部署文广新系统应急管理工作,成立了由局领导班子成员担任组长及副组长,局各科室负责人和直属各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及时处置本局职能范围内预防和处置公共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动突发事件,为各项应急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制度建设到位。年初,我局修订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公共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动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了工作原则、适应范围及各级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突发事件等级划分、预防预警信息、预防预警行动、预警支持系统、指挥和处置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制度等,在全市各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贯彻实施。三是责任落实到位。按照立足现实、细化职责、重在落实的方针,建立起各县(市、区)文广新局、市局直属各单位应急管理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保证全面工作有人管,具体工作有人抓,形成各级联动,层层负责,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的良好局面。上半年,已全面完成与文化市场经营单位签订《守法经营责任书》和《安全生产责任书》,落实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责任制。

二、完善体系,优化措施

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建设目标,强化应急预案的制订。一是对现有预案进行认真梳理。结合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的实际,进一步梳理现有的应急安全预案,深化“一案三制”建设,努力推进“一网五库”建设,并要求各县(市、区)、市直属事业单位和文化企业经营单位建立相应的组织,完善应急措施,并要有专项经费、专用设施、设备,有专人负责。二是注重预案的可操作性。在完善和修订预案过程中,围绕文化市场、广播电视播出等突发事件的特点,认真研究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注意吸取以往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经验教训,加强调研,广泛听取专家、管理部门和一线工作同志的意见,不断提高预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三是明确工作措施。处理应急事故关键要措施得力,快捷迅速,方法得当。我们从应急指挥、应急响应、各科室的具体分工到配合专门人员具体处置,都制订了详细具体的工作措施,明确了局机关、直属单位及各文化企业经营单位、广播电视台(站)的具体任务和责任。上半年,各县(市、区)文广新局、市局直属单位全面完成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修订工作,进一步形成起以市局为中心“点”,延伸“线”至各县(市、区)文广新局,“面”推至直属各单位的“点、线、面”结合的应急预案管理体系。三、配强队伍,提高能力

把队伍建设和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一是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我局在完善应急管理机构建设的基础上,落实应急管理办公室人员专职负责,全市各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单位和文化市场经营企业也不断充实应急救援队伍,落实专职人员负责。通过整合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各类专业救援力量,逐步建立统一高效的专业应急救援体系。目前,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有应急人员有500多人,覆盖面涉及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机关企事业单位、歌舞娱乐场所、网吧、音像经营单位、书报刊经营场所等。二是加强应急管理人员业务培训。我局将应急管理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培训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常年不懈。上半年,组织局机关公务员和局直属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相关技术人员参加文化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专业必修课培训。按照全省文化系统应急管理培训的具体内容组织集中学习,学习内容包括: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基础;文化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概述;大型文化活动突发公共事件、文化场馆日常活动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引发的文化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引发的文化系统突发公共事件等四种类型的文化系统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处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的培养;案例分析。其中主要知识包括文化系统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特点、应急准备、应急预案、应急处理措施、善后与恢复等。使参加培训的人员进一步树立责任感,增强忧患意识、正确掌握文化系统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的基本常识、原则和方法。此外,我局上半年还购置了一批应急管理书籍免费发放给文化企业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学习,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四、畅通信息,及时报告

我局根据**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处理流程图,结合实际建立了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信息报送流程。流程规定:突发事件发生时,县(市、区)及以上文化行政部门应及时向当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和市局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并及时反馈后续处置情况。市局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接到信息并核准后,应立即向市政府应急指挥中心报告,并及时上报省文化厅。市局及各县(市、区)文广新局应建立公共场所和文化活动突发事件专项救援物资储备制度,储备足够的突发事件应急物资,定期进行公共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动突发事件模拟综合演练,提高应急体系协同作战的快速反应能力。突发事件发生的文化行政部门应协助开展突发事件伤亡群众的医疗救治和善后处理,协助处理好突发事件的经济补偿、协助组织对突发事件的社会救助和灾后重建工作。事件处理结束后,市文广新局及时起草报告报省文化厅和市政府。今年上半年,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没有发生突发事件。

存在问题:

一是实战经验不足。虽然机构已经建立起来,人员队伍也已经落实,但是组织演练还没有真正形成机制,只是简单的学习交流或者通过书本、电视等掌握方法,没有现场经验。

二是经费严重不足。目前用于办公开支的经费都举步维艰,用于公共安全的投入就更为不足,造成安全设施简陋,应急技术装备水平低,应急物资储备不够。三是安全隐患较多。从多次安全检查的情况看,全市的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艺、网吧、书报刊、印刷厂、光盘企业等仍然存在安全隐患,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也仍然存在少量违规现象,个别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等文化单位安全防范措施还没有建立好完善好,特别是乡镇一级的文化站,安全隐患较大。

公共文化安全篇6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由于经济发展模式转换、体制深层次改革,我国社会管理的风险和难度加大,公共安全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党的四中全会从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加强安全监管制度等方面,对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作出明确部署。多次强调,要把公共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公司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探寻治理途径,寻找措施方案,切实履行好维护社会治安、消防安全,完善公共安全的职责使命。

(一)推进“加强社会治安,完善公共安全”宣传教育进各部门。公司首先将“加强社会治安、完善公共安全教育”作为安全教育培训日常工作中的一项,在每年4月15日,国家安全教育日,我公司积极开展“完善公共安全专题培训班”,提升所有干部及员工的公共安全意识。发放公共安全教育读本,在公司宣传栏、橱窗等场所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增强公司干部及员工的安全意识。

(二)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层层分解落实责任,构建消防安全防控体系。公司消防安全工作紧紧围绕冬季供热安全运行和供热停运后安全保障全面开展工作,坚持安全生产“谁主管,谁负责”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实行“一岗双责”制度,强化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特别是狠抓责任主体,明确安全责任,强化责任落实,建立企业自我约束的长效机制。公司实行逐级目标管理制度,签订安全生产及消防安全责任书,使安全生产工作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建立奖罚制度,安全生产做得好的,不出现安全生产事故的给予表扬、奖励。出现问题的要严查责任,追责到人,决不姑息。避免今后类似安全风险的发生。

(三)完善公司公共安全视频建设,保障视频监控设备安全可靠。随着文明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是公共安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应用载体,公司领导一直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完善公司公共安全视频建设工作,作为公共安全保障的重中之重来抓。公司视频监控重要部位4处,视频监控探头共45个,均可正常使用,覆盖率达100%。每年公司会聘请第三方对公司对监控系统运行维护项目进行维护和检测,确保将公共安全视频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从而提升公司安全管理的效率。

公司通过“加强社会治安、消防安全放控体系建设和完善公共安全视频建设”等一系列的行动与举措,提高了我公司全体员工的安全素养,培养一个又一个有较高安全意识的个体,推动了我区创建全国安全文明城区工作的社会环境,营造一个有较高安全认知度和安全满意度的公司,形成全公司人人了解、人人参与、人人监督、人人自律的依法治安新格局。

公共文化安全篇7

关键词:ppp模式公共数字文化交易信息资源共享

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已成为当前公共服务领域热门的运作模式。ppp模式是一种优化的项目融资与实施方式,以各参与方的“双赢”或“多赢”作为合作的基本概念[1]。ppp模式因具有吸引民间投资,充分利用私人部门技术和管理特长等优点,在全国公共文化事业项目建设中获得广泛的应用。如何把公共数字文化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是目前公共文化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公共数字文化ppp项目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总结,充分发挥ppp项目的优势,进而推进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建设的步伐。

一、ppp领域中新建立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的内涵意义

目前数字文化产品在文化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较重,数字文化服务已经成为促进着公共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相关部门可以引入ppp模式,联手社会资本、数字科技企业通过数字共享、数字技术、数字传播等要素的输出来扩大数字使用范围,进一步挖掘数字信息资源的利用潜力。数字文化图书馆、数字文体馆都是属于数字文化硬设施,而传统的数字资源逐渐被新型数字资源重新塑造。作为核心要素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正在从外部硬设施向内部内部云计算软设施方向发展,这为文化资源跨越时间、空间的藩篱创造了新的途径。

首先,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是一种数字文化产品,是可以脱离存储的载体实现在线传递的唯一商品。它借助于数字化的信息符号而生成和传递,采用广播数据推送+互联网互动的“播存机构”技术,专线集成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商品是以电子方式存在于磁或者光介质之中,通过计算机指令实现转移,遇到指令,计算机会以脉冲的方式将磁介质进行磁化或者消磁,使得数字文化资源脱离原来的介质而迅速传递。其次,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作为一项新的财产形态以崭新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它的独创操作系统,建设了后时代网络。它应用现代科技,多屏合一、以公共文化结合商业需求为方向构造后商业平台。

多重特征因素的叠加,正在使传统数字文化焕发出新的气息。可见,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ppp模式的定性,不仅是形成科学的公共数字资源共享交易市场的需要,更是体现了政府对公共数字文化发展的政策导向。

二、ppp模式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建设中的可行性研究

在研究了ppp模式的内涵及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本文针对具有持续性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探讨引入ppp模式的可行性。

(一)国家相关政策支持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的项目融资与实施模式,是一种以各参与方的“双赢”或“多赢”为合作理念的现代融资模式[2]。《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建立健全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工作,各级政府要为各社区人民“免费提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电影放映等公益性文化服务”,这就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基础与保障。

(二)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ppp模式的社会条件

从国家层面看,要全面加快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创新,积极稳妥推进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中心建设,全面引入市场机制,探索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社会化实现路径。从区域看,各省市区已经开始全面部署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工程工作,并按照“城乡均等、区域均等、群体均等”原则,全面开展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重点保障公共数字文化共享权益。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情况看,全国75%的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室已经建成,并配置了投影仪、音响、幕布等设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只需配套社区的直播卫星接收设备,即可提供群众自由选择的各类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共享内容。

(三)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ppp模式具有人才建设基础

针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ppp模式的建设,政府将在多所高校建立技术研发基地,不断进行人才培养和市场开拓。此外,各地区通过面向社会举办培训讲座,培养社会自由创作个体,带动数字文化建设,同时出品一批具有自主创新、独立自主的软件产品,以带动数字文化资源共享的发展。另外,政府还可采取措施将东部人才转移到西部,带动西部产业结构升级,以形成几十万人的技术、创作、市场团队,为西部提供数万个就业岗位,为数以百万计的自由创作人才提供发展空间。

三、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体系引入ppp模式应用设计要点

(一)找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引入ppp模式切入点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比,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ppp模式具有形态多样、强调服务、市场发起等特点,所以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ppp模式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切入。

根据项目产生与收费机制不同切入建设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共享交易平台的建设是在城市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市场需求,政府在这方面缺少相应的规划,项目通常是由社会投资人根据市场需求发起,政府难以像对基础设施项目那样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项目的情况有一个完全的了解和掌握,因此政府在推进ppp方面比较谨慎。另外,由于服务受众不同,服务收费差异通常较大,共享服务平台可采取不同的收费方式,如月付制、年付制或者会员制。不同的收费标准和收费方式将会影响投资回报率、投资回收周期等指标,从而影响投资人的投资意愿。因此,在项目设计初期就需要考虑不同的收费标准所带来的影响,这无形中就加大了ppp合作时项目条件设计的难度。针对上述情况,政府应及时出台政策,真正将ppp模带来的利益顺利接入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这既达到缓解公共财政压力的目的,又能给社会投资人开拓出一个新的投资领域。

(二)推进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ppp模式的思路

对有效缓解政府财政压力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项目采取Bot、Boo等模式。在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数字服务业的相关政策文件中,采用适用于新建基础设施的Bot、Boo等模式建设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由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项目的非公益性,完全由投资人投资并通过提供数字化服务收回投资,经济上可能并不可行,这仍然需要政府采取某种形式的补贴,如以优惠价格提供设备,在运营阶段按照信息下载量给予补贴等。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是一种新项目设计,它由经营方提供技术支持、数字资源共享建设,可以通过Boo与Bot进行融资。而这两种融资模式的项目融资效益计算最主要的就是计算期限不同,Bot模式计算期为项目的特许经营期,在特许经营期结束后,项目要转归政府所有,特许经营期一般为10~30年;Boo模式的计算期为整个项目建成后的存续期[3]。因此,选择Bot模式会充分发挥各方特长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这大大降低了投资风险。

四、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新引入ppp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机制风险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是广覆盖、高传播速度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方式,它是国内首创。公共数字文化信息服务的开展应以各广电网络增值业务平台的模型为基础,提供机构可与各人民政府部门单位签订政务公开信息协议,与各新闻出版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同时开发大数据推送系统与终端接收系统,开通相应服务栏目,进行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宣传服务。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以为平台提供市场支撑,同时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

(二)技术风险与资金风险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关键技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电视智能操作系统)需要在播发总前端以及万数终端用户群上稳定运行,大数据推送系统、终端接收系统设计的关键性技术需要通过测试,完成验收,关键技术需要政府的终端支撑。因此,针对项目ppp的深入开发,技术风险会较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ppp由私营方为申请单位,网络软件公司参与信息技术完成高额融资。因此,引入ppp后会无资金风险。

(三)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ppp项目下数字资源共享安全问题

由于云计算的服务模型和数字共享资源具有很多相似性,相映射的数字资源共享安全架构同样具有复杂多样性。在ppp项目中,数字资源所涉及业务的数据处理权限、数据隐私保护、数据的人为泄露等都可能存在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可以针对不同组织机构的需求,制定不同的规则。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作为一个整体还处在发展期,技术规范还不健全,相关数字共享服务机构与用户签订的合同或协议均非常简单,这样就会产生云安全问题;而用户对云计算资源了解程度比较低,对未来可能遇到的风险并未认识到其处于安全弱势的一方,这造成用户的数字资源共享利益无法保障。

五、公共数字文化领域实施ppp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创新环境,推动ppp项目落地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引入ppp的本质是一个政府发起的长期投资项目。它通过与社会资本在融资、建设、运营、管理等全方位的合作,实现“降低投入、高效建设、经济运行、合理产出”的最终目的。政府需要发包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ppp项目时,将关注重点从“建设期”向“全周期”改变,并进行详细的运营期经济分析。政府对社会资本方的运营能力要集中考察,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4]

(二)大胆破除市场体制机制障碍,深挖数字公共文化服务领域ppp

与基础设施建设相比,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服务的ppp供给是一个更新的命题。从现实运作来看,其发展空间更大,社会资本的投入热情很高。从政府角度来讲,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日益增长和提高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需求,不可能靠政府单一的力量实现,社会资本的参与势在必行。然而,长期以数字共享为主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模式,使得这一领域的公私合作仍然存在诸多体制机制障碍。例如,目前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的管理模式的不同,使社会资本与政府机构的股权合作存在着违规违法风险。[5]因此,打破这种管理模式,有益于对提供具有数字化服务的机构进行统一管理。

(三)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ppp提供专业服务和智力支持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应该向社会公开征集ppp模式专业咨询机构库,提供咨询服务和智力支持。ppp模式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技术规范、合同管理和财务融资等多个领域,在项目选择合作方之前,有必要聘请专业咨询机构,为项目评估、财务融资、合同拟定等方面提供服务。同时政府可以借助咨询机构的专业力量和丰富经验,推进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的实施进程。另外,政府应与私营方、各大高校联合建设“公共数字文化公私合作(ppp)研究院”,打造专业化的“ppp专业智库、人才培养基地和推广应用中心”,进一步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ppp项目提供智力支持和专业人才支撑。

(四)建立健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大数据信息安全保障机制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的引入应建设和完善共享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及时发现和共享信息风险警示,防止有害信息传播,对数字资源系统实施保护。政府信息系统的运营单位要建立和完善共享信息安全监控系统,提高对网络攻击、网络失窃密及上传下载有害信息的防范能力。政府应遵循国际通用评估准则,尽快健全共享信息安全产品认证认可体系。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是新技术的开发与创新,所以运用先进的共享信息安全技术建造信息技术安全屏障阻隔敌方或竞争对手的入侵,化解资源共享的威胁。而要从根本上把握共享信息安全保障的主动权,政府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关键技术保障机制。

(五)加快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ppp模式推广进程

在“敢进、愿进、能进、快进”的总原则下,政府应围绕ppp项目,发挥其政策研究、项目储备及评估、宣传推广等一系列作用,从“线下”向“线上”全面推升。切实把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必须具有的契约精神、风险意识体现在项目中,着力构建“1+2+n”的ppp制度体系:“1”指的是由《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实施意见》,意见重点明确了ppp模式的适用范围及操作模式,并从公开征集项目、择优选择合作伙伴、增强履约能力等方面规范了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从审批流程、信用体系、监督管理等方面推出政策和制度保障;“2”是建立由各地财政局、市发改委双主责的ppp项目联评联审机制,研究制定符合本市特征的ppp项目操作指南;“n”是由各行业主管部门会同市财政局研究制定分行业推进ppp模式的导则及方案。这一制度体系全面打开了与社会资本合作的通道,使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新增ppp项目在各地加快落地和启动。

六、结论

本文主要构建了针对公共数字文化领域中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ppp模式架构分析并提出相应有效对策,同时提出:通过数字资源共享设备吸引消费人群从而带来新型文化共享人群;以政府号召+企业推动的方式,构造民族文化百万社区文化共享;通过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吸引文化人群,从而带动文化教育,并以互利共生机制提升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的运营效率。同时,在国家大力推广ppp模式的大环境下,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保持冷静,客观分析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否具备采用ppp模式的基本条件。不能脑门一热就一蜂窝地加入ppp项目。每个公共数字文化项目都有自身特点,应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分析。而对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要通过新建增加覆盖率,通过运营改善提高使用率。

参考文献:

[1]贾康,孙洁.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2]张晓敏,陈通.公共文化设施ppp建设运营模式研究[J].管理科学,2015(1).

[3]汤薇,吴海龙.基于政府角度的ppp项目融资效益研究――以Bot与Boo模式为例[J].科研管理,2014(1).

[4]刘薇.ppp模式理论阐释及其现实例证[J].财政税收与资本市场,2015(1).

公共文化安全篇8

关键词:公共娱乐场所;消防监督;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进行,人们的休闲娱乐和社交方式在不断的变化中,人们对丰富业余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因此,网吧,电影院,茶座,咖啡厅,酒吧,KtV等不断涌现,这些公共娱乐场所的出现,解决了人们对生活的要求,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在一些地区,无法可依,有法不依的现象也给相关的消防监督工作带来了一些不便。由于相关的消防监督管理制度并不完善,日常的消防监督工作并不到位,很多公共娱乐场所存在大量的消防安全隐患,如果发生火灾,很容易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危害到公共安全。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要强化对公共娱乐场所的消防监督管理工作。

1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现状分析

由于经营的需要,一般的公共娱乐场所多半建在城市的中心区域,周围城市人口众多,地段繁华。很多的公共娱乐场所集成了更多的娱乐功能,建筑结构复杂,内部布局过于密集,用电量大,安全通道不畅通,消防安全问题众多,一般而言,这些问题一般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建筑材料选择不合理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为了节约成本,选择不符合规定的建筑材料。材料多为易燃,可燃材料,没有经过阻燃处理,不仅既然性较强,而且燃烧时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或者即使防火处理了,也没有达到相应的防火规范要求,这些材料的使用,很容易造成消防安全隐患,一旦发生火灾,容易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1.2电气线路安装不合理,存在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

现在的公共娱乐场所中,拥有着大量的用电设施,用电量需求很大。由于娱乐设备是分期,分批购进,有些在设计时并没有涉及,因此在电气线路铺设时会出现乱喷乱射的现象。线路铺设有问题,很容易产生电线短路现象,而且因为缺乏必要的维护,线路老化的现象严重,因为这些公共场所长处于24小时营业状态,设备经常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超期服役的现象很多电器设施达不到消防安全的要求,极易发生火灾事故。

1.3消防安全通道不畅,存在安全隐患

有些娱乐场所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过多的安置各种娱乐设施,阻塞了消防安全通道,一旦发生火灾,人们的疏散逃离工作就会出现问题,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害。

1.4防火分区缺失

绝大多数娱乐场所因为经营需要,为了经济效益,消防防火分区不严,防火分隔物放置不当,甚至没有防火分区,缺少防火分隔物,这样在火灾发生时,无法有效地阻止火势蔓延,不能控制火势,造成额外的财产和人员伤亡。

1.5消防车通道不顺畅,影响消防车作业,增加了火灾扑救难度

因为在市中心或繁华地段,交通阻塞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在大多数公共娱乐场所发生火灾时,消防车无法短时间内开赴火灾现场,严重地影响了火灾的扑救工作。

1.6工作人员缺乏消防安全知识,火灾自救能力不强

部分公共娱乐场所的工作人员没有参加过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把必要的防火灭火知识,没有做过消防安全演练,加上顾客的逃生知识不足,自防自救的能力比较差,极易造成大规模的人员死亡或伤害。

2加强公共娱乐场所消防监督的对策研究

针对公共娱乐场所存在的消防安全问题,笔者根据自身的消防监督工作实际经验,结合相关理论知识,为强化公共娱乐场所的消防管理工作,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

2.1强化法制意识

要为公共娱乐场所的经营者树立消防法制意识,即充分认识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按照消防安全法规,消防部门应该对公共娱乐场所进行严格的审查,随时对娱乐场所进行审查,要进行不定期抽查,对消防安全工作执行不规范的,没有达到消防安全规定标准的,不予发放消防安全合格证明,限期整改,并与工商,文化,城管等相关部门紧密联系,对不符合消防安全规定的企业进行全面整顿清理。

2.2提高公共娱乐场所工作人员整体素质

我们首先应当对公共娱乐场所的工作人员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消防安全意识,并着力强化他们的消防自救能力和组织疏散能力。

2.3从源头抓起,严把建筑消防安全质量关

开展专项整治检查工作,严格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歌舞娱乐场所消防安全技术规范》等要求对公共娱乐场所的消防设计进行把关,工程竣工后,严格进行消防验收;开业前,必须经公安消防机构进行消防安全检查。检查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或者开业。

2.4建立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我们要从制度管理上扼制火灾隐患的形成,要督促公共娱乐场所根据场所情况建立健全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制度;防火检查、巡查制度;消防设施、器材维护管理制度;用火、用电、用气安全管理铜度;消防值班制度;火灾隐患整改制度;消防控制设备操作规程等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并严格贯彻执行。

2.5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

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和互联网等传播媒体广泛、及时、生动、直观的优势,开展经常性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层次、立体化的宣传教育活动,使消防安全知识深人家庭、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不留死角,唤起广大公民的消防意识。

2.6开展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消防部门要加强与文化、工商等单位之间合作,消除火灾隐患

消防部门与政府各部门的协调合作,建立消防部门与政府部门的联动机制,加强各部门与消防部门的协调配合。如建立火灾隐患向工商、文化等部门函告镧度,对拒不整改火灾隐患的单位函告工商、文化等部门,建议吊销其营业执照或相关证照。

在当前形势下,如何积极主动地去消除火灾隐患,尽可能的预防火灾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尽可能减少因为火灾带来的损失是消防工作的一个新的课题,为了解决这样一个问题,相关工作人员以及管理者必须积极推行消防监督管理工作,对消防监督模式进行变革,市消防监督管理工作法制化,透明化,社会化,推进消防监督管理工作改革,尽可能的减少火灾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卿婉丽.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现状及对策[J].消防科学与术,2005(5):111-113.

[2]毛久强.浅谈如何加强对公共场所室内装修施工中火灾隐患的监督检查[J].山东消防,2005(2):119-120.

公共文化安全篇9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352-01

一、我国当前公共场所的治安状况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快速向小康社会迈进。社会发展加快了,许多丑恶现象却也快速发展,正如温暖的春天,人们舒服了,可苍蝇蚊子的发展速度也加快了,如许多公共场所出现的、、、吸毒等危害社会治安的丑恶现象死灰复燃。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成因,找出相应的对策,才能从根本上建立健全公共场所的管理体系和机制,才能保证公共场所的长治久安,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当前公共场所治安问题突出的成因

1.思想认识上的错误

有些地方和部门的同志,对在娱乐场所里出现的不正当活动认识错误:他们认为在娱乐场所里出现不雅行为无碍大局,不会动摇社会主义制度,而且对改善投资环境、发展经济是有利的;有的甚至认为不正当活动是娱乐服务场所的“添加剂”,能刺激娱乐服务业,有助于社会繁荣;有的则认为活动扩大了就业,减轻了社会压力,有利于社会稳定等。

2.有禁不止,任其泛滥

虽然党中央、国务院明令禁止活动,但有些地方拒不执行,明禁暗赌,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致使许多地下、赌馆顺势而生。有的地方,镇、村(社区)领导参与其中,尤其是在农村家宴饭前饭后,许多农民群众也纷纷参与,严重影响社会风气。倒成了一种荣耀,一种时尚,殊不知,这是愚昧、落后、混乱的前奏。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必然给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3.审批把关不严,管理滞后

一些行政管理部门对申报带有从事等活动嫌疑的经营户审查不严,轻易批准注册登记,发给经营许可证。还有一些行政管理部门只顾发证、收费,疏于管理,对早已超过社会需要的歌舞厅、卡拉oK厅等场所,仍不加限制地批准开办,致使不法分子肆无忌惮地进行违法经营活动。由于缺少宏观调控,公共娱乐场所的发展供过于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经营者采取违法经营的手段参与竞争。由于执法力有限,致使守法经营的场所冷冷清清,而违法经营的场所却生意兴隆,这种示范效应加剧了社会丑恶现象的发展。

4.法制不健全

对于打击和处罚公共娱乐场所内的不正当活动,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尤其是对查获的组织容留、介绍不正当活动的经营单位或经营者,在处罚上无法可依,不能采取有效的法律措施来制止违法行为。如在《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中对于娱乐场所的界定就有法律漏洞可钻,这就出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可以肯定地说,《条例》的立法缺陷,使执行出现“折扣”成为无法避免的事实。

5.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安全隐患

公共娱乐场所灾害事故频发,尤其是火灾事故较多,总的来说,主要是重经济、轻安全的观念比较普遍,对公共安全缺乏考虑。有些场所的经营者只顾追求经济效益,严重忽视消防安全,不愿在消防方面增加投入,不愿花钱整改,存在较大的火灾隐患,这是公安消防监管不到位。

三、当前公共场所治安管理的对策

面对公共场所日益严峻的治安形势,作为管理者的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加强管理,使公共场所真正成为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1.加强宏观调控,保持公共场所总量的相对平衡

政府各关职能部门,应依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定本地区公共文化娱乐场所规划,引导各类场所合理布局,从宏观上进行总量控制,防止乱批、乱建,盲目发展,维持总量的相对平衡。此外还要加强监督和管理,维护好场所秩序,通过严格执法来规范经营者的行为,取缔非法行为,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贯彻群防群治方针,广泛开展治安宣传教育

公共场所的治安秩序既需要公安机关、文化等部门加强管理,又需要场所经营者、从业人员和广大群众的自觉维护。一方面,文化部门应经常向公共场所的领导、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宣传安全管理和防范知识,运用网络、电视、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对参与公共场所社会活动的广大群众进行治安防范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贯彻群防群治的方针,依靠单位、企业的党政领导,发动从业职工结合本职工作,协同文化、公安、工商、税务、旅游等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做好公共场所的治安管理。

3.健全法制,依法治理

建立完善的公共治安管理法规体系,公共场所的治安管理才能有法可依,才能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首先,应根据新时期公共场所发展的特点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公共场所管理法规、制度,以加强对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工作的指导。其次,在建立、健全较为完整、系统的法规体系之后,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治安工作责任制,严肃政风政纪,严查不良行为,依法维护良好的治安秩序。

4.加强安全检查,及时消除治安隐患

治安管理部门应经常亲临现场进行检查,保障公共场所的安全。对可能发生危害公共安全的爆炸、火灾、触电等不安全因素,对在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治安管理部门应及时督促整改,拒不改正的,要对直接责任人及主管人员依法给予处罚,促其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的或不具备开业条件的,要进行停业整顿或坚决依法取缔。

5.加强治安巡逻,集中力量整治突出问题

公共文化安全篇10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公共卫生安全现状

【中图分类号】R1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003-02

公共卫生是指通过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来改善环境、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心理和身体健康,并能发挥个人更大潜能的科学和艺术。其工作范围包括改善环境卫生、控制传染病、进行个体健康教育等。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知识基地和文献信息中心,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履行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的重要职能。

近年来,公众社会文化需求不断提升,读者流通量大幅增加,各高校图书馆对现代化相当重视,加大场馆、信息资源及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增加读者服务项目,美化环境。但应该引起关注的是在对这个特别公共场所的管理中,公共卫生安全被忽视了。

《四川省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图书馆作为公共场所,必须要达到公共场所卫生标准,创造良好的公共场所卫生条件,预防控制疾病传播和群体性健康危害事件发生,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公共卫生不仅是环境优美,我们应当提高对高校图书馆公共卫生安全的认知,明确公共卫生安全的危害现状,加强公共卫生安全应对措施,有效保障公众健康安全。

一高校图书馆公共卫生现状

1.公共卫生安全理念尚未真正形成

当前高校图书馆对公共卫生的认知更偏向于干净整洁、绿化美化,对环境卫生、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安全及相关危害因素的认知不足。笔者对某校300名大学生和50名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的公共卫生相关知识(主要包含环境卫生、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知晓率抽样调查中发现,公众公共卫生知识正确知晓率仅为69.29%,其中传染病知识正确知晓率(66.11%)和健康教育知识正确知晓率(64.69%)均低于环境卫生知识正确知晓率(77.06%);而按人群分类调查中,图书馆工作人员正确知晓率(65.27%)又低于在校学生(69.96%)(见表1);该知晓率略高于国内部分高校公共卫生相关知识调查知晓率,估计与笔者调查大学为医学院校有关。

对公共卫生缺乏足够的认知和重视,未真正形成公共卫生安全理念,是高校图书馆公共卫生安全的隐患。

2.公共卫生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

作为公共场所,高校图书馆在履行教学、科研职能的同时应做好公共卫生安全管理,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传染病,提供良好的公共卫生环境。公共卫生事件的公共性、突发性及难以预测性,也需要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获取整合信息,分析形势,准确选择应对策略,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在笔者调查的5个高校图书馆均未设立专门公共卫生安全管理机构(科室),亦未引进专职的公共卫生专业管理人员,通常由办公室管理一般卫生清洁工作,直接影响公共卫生应对工作的开展。在美国,通常一个州中会有1~2个大学具备较完整的公共卫生学院承担与本州卫生部门共同进行的疾病预防、健康教育、环境卫生等公共卫生安全管理。非典疫情之后,复旦大学等全国22所高校开始探索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mpH)试点。

高校公共卫生管理机构的缺失,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匮乏,导致管理体系不健全,公共卫生安全的需求难以实现。

3.公共卫生设施不能满足需求

在对5个高校图书馆的调查发现,其公共卫生设施仍以清洁类的工具为主,不能满足消毒、防尘、净化及卫生监测等公共卫生安全需要。有1个高校图书馆使用中央空调通风换气,但无专人负责定期消毒及卫生监测工作,设备科通常只负责机械维修工作。

4.公共卫生危害因素广泛存在

第一,空气中公共卫生危害因素。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醛、可吸入颗粒等是公共场所室内常见的污染物,部分高校图书馆因设计欠缺,缺乏公共卫生设施和人员,空气净化能力不足,可能导致空气污染发生。笔者对某高校图书馆进行空气污染物检测,发现甲醛浓度测定最大值(书库:0.11mg/m3)已经接近国家标准(GB9669-1996)的限值(0.12mg/m3),甲醛是无色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使人头痛、头晕、厌食、烦躁、郁闷。空气中含量在0.01~2.0mg/m3时,人的眼睛就会产生刺激,当甲醛浓度在5.0~30mg/m3时,就会对人的呼吸系统产生刺激反应。监测同时发现细菌总数监测最大值(书库:21个/皿)和二氧化碳监测最大值(书库:0.12%)也接近国家标准限值(细菌总数≤30个/皿;二氧化碳≤0.15%)。说明室内空气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

第二,书刊及公共用品的危害因素。高校图书馆人流量大且健康状况各异,书刊和各类公共用品(如键盘、鼠标、代书板等)在使用中常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对某高校图书馆抽样检测发现,书刊合格率为65%,其中26.67%的书刊检出致病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公共用品表面合格率为60%,其中15.83%的公共用品表面检出致病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而键盘、鼠标的致病菌检出率高达36.67%(见表2)。

受污染的书刊和公共用品如未能及时有效消毒,可造成各种病原微生物交叉传播,其传播危险性随使用频率增加而增大。

此外,书库中病媒生物防控不佳也可造成病原微生物传播。

第三,人流服务的卫生危害因素。读者和工作人员是图书馆永恒的主体,二者之间服务的交流不可或缺,可造成危害因素循环传播。1995年广西师范大学红眼病流行,图书馆60%的工作人员被感染,其中流通台人员无一幸免。

二对策

1.建立完善公共卫生安全管理体系

高校图书馆(尤其是医学院校图书馆)应充分重视公共卫生安全工作,引进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建立完善高校图书馆公共卫生安全管理体系,组织对现阶段公共卫生危害因素现状进行分析,客观评价其现状,完善应对措施,强化公共卫生安全应对能力,保障公众健康安全。“非典”期间,香港中央图书馆1名工作人员感染非典型性肺炎后,图书馆立即组织疏散了馆内2000多名读者,并闭馆进行清洁及消毒工作,由于应对得当,未发生疫情蔓延。

2.提升公众公共卫生安全理念

公共卫生安全是一个长期工程,高校图书馆应对此有足够的认识,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方面的优势,促使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升公共卫生安全意识,共同做好应对工作,这也是高校图书馆的责任和义务。在对某高校图书馆开展多种形式健康教育后抽样调查,公众公共卫生知识知晓率上升了21.5%,其理念初步形成。

3.加强公共卫生安全能力建设

第一,合理配置公共卫生安全设施。高校图书馆应根据自身公共卫生危害因素现状分析,针对性配置消毒,防尘、净化、监测等公共卫生设施设备,有效改善公共卫生环境。

第二,落实消毒措施。一是书刊及公共用品消毒。定期对归还书刊和公共用品进行常规消毒。书刊消毒可采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或环氧乙烷熏蒸。公共用品消毒可用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喷洒和擦拭消毒。空气消毒可在图书馆闭馆后开启紫外线消毒灯进行照射消毒。二是馆内环境清洁消毒,对于地面、楼面和墙面进行湿式清扫,可显著降低病原微生物的含量,再采用含氯制剂喷洒消毒。在疾病流行期间,可在门口放置浸有有效氯溶液的消毒脚垫,以减少病原微生物数量。三是人流消毒,科学有效地洗手可以有效阻断接触传播疾病的流行,要求流水洗手30秒以上,用干净的毛巾或一次性消毒纸巾擦干。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可定时使用70%的酒精棉球或0.5%的碘伏溶液擦拭消毒。

第三,改善空气质量。高校图书馆应当根据气候、温度、湿度等具体情况定期除湿、通风、除尘,这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有效手段。在通风换气中应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尽量加大自然通风面积;对于自然通风不好的,应安装机械通风设施。

第四,加强卫生监测。定期对图书馆污染源、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公共卫生安全状况,并根据监测反馈情况,动态调整各项措施,确保公共卫生安全。有效监测还可及时应对各类公共卫生事件。

三结束语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满足教学及科研需求的同时,客观分析评价公共卫生现状,完善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加强公共卫生管理,推进健康教育,提升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消除危害因素,及时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保障公众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1]谭晓东.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学科概念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2005(1):121

[2]马海龙.武汉市大学生健康知识知晓情况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1(4):40~42

[3]师建国.警官学校学生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保健杂志,2010(32):37~38

[4]杨维新.美国公共卫生专业名校top10[J].新东方英语(大学版),2010(05):68~71

[5]刘樱.以人为本重视图书馆职业防护[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5):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