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工程起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3:33

工业工程起源篇1

[关键词]事故危险源辨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事故指发生在生产过程中,违背人们意愿且又失去控制的事件。具体到生产活动中,事故总是要构成人体伤害或造成财产损失的。虽然,人们并不希望发生任何事故,但是,事故却总是在人们对危险因素控制不力,危险趋势不可遏制后而突然发生。

从事施工生产活动,随时随地都会遇到、接触、克服多方面的危险因素。一旦对危险因素失控,必将导致事故,为了预防事故的发生,就必须对危险源进行识别,然后进行安全评价,针对危险源等级提出安全整改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

1危险源辨识的意义

危险源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简称oHSmS)的核心问题,组织建立与运行oHSmS的目的是实现事故预防,危险源是导致事故的根源,所以危险源是整个oHSmS的核心问题。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是oHSmS建立的基础,oHSmS运行的主线是风险控制,而基础是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为了控制风险,首先对施工现场所有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源加以辨识,然后进行危险等级评价,制定目标和管理方案。

2危险源的分类

为了便于进行危险源辨识和分析,首先应对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进行分类。

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共分为10类:

2.1物体打击:是指失控物体的惯性力造成人身伤亡事故。如落物、滚石、锤击、碎裂、砸伤和造成的伤害,不包括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爆炸引发的物体打击;

2.2车辆伤害:是指本企业机动车辆引起的机械伤害事故。如机动车在行驶中的挤、压、撞车或倾覆等事故,在行驶中上下车引起的事故,以及车辆挂钩、交通事故;

2.3机械伤害:是指机械设备与工具引起的绞、碾、碰、割、戳、切等伤害。如手或身体被卷入,手或其他部位被刀具碰伤,被转动的机具缠压住等。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伤害;

2.4起重伤害:是指从事各种起重作业时引起的机械伤害事故。不包括触电、检修时制动失灵引起的伤害,上下驾驶室时引起的坠落;

2.5触电:指电流流经人身,造成生理伤害的事故,包括雷击伤亡事故;

2.6灼烫:是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物理灼伤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

2.7火灾;指造成人员伤亡的企业火灾事故,不包括非企业原因造成的火灾;

2.8高处坠落:是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包括脚手架、平台、陡壁施工等高于地面和坠落,也包括由地面坠入坑、洞、沟、升降口、漏斗等情况,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

2.9施工季节温度和环境的变化:高温低温下施工人员疲劳施工。

2.10其他伤害:凡不属于上述伤害的事故均称为其他伤害。如扭伤、跌伤、冻伤、钉子扎伤等。

3危险源辨识内容:

3.1工作环境:包括周围环境、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

3.2平面布局: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护距离等;

3.3运输路线:施工便道、各施工作业区、作业面、作业点的贯通道路以及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路线等;

3.4施工工序:物资特性(毒性、腐蚀性、燃爆性)温度、压力、速度、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

3.5施工机具、设备:高温、低温、腐蚀、高压、振动、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机械设备的运动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电气设备的断电、触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

3.6危险性较大设备和高处作业设备:如提升、起重设备、码头等;

3.7有害作业部位: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

3.8各种设施:管理设施(指挥机关等)、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医院卫生所等)、辅助生产、生活设施等;

3.9劳动组织生理、心理因素和人机工程学因素等。

4危险源辨识方法

4.1按工序进行危险源辨识

施工生产项目是按分项,分部工程进行施工的,在对危险源进行辨识中采取从施工准备到工程竣工的全过程进行危险源的辨识,对危险源进行全过程的排查,以便在施工策划时就提出控制管理方案和措施,能充分体现预防为主的方针,如一个桥梁工程,可以从施工准备,临时工程,施工用电、基础工程、墩台工程、预制梁、架梁、桥面铺装,附属工程等的大的过程入手,再将每个具体的过程再细分工序,如基础施工中的开挖,模板支架的加工和安装,钢筋的加工和安装,混凝土的拌制运输浇筑,机械的使用等具体的工序中查找危险源,这样才能全面地排查隐患。

4.2从建筑业的五大伤害入手辨识危险源

建筑施工现场复杂又变换不定,在有限的场所集中了大量的作业工人,建筑材料、机械设备,这样就存在较多的不安全因素,容易导致多种伤亡事故的发生。根据有关部门统计的结果,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中的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事故、机械伤害、坍塌事故是建筑施工企业的五大伤害事故。

高处坠落:由于建筑施工随着生产的进行,建筑物向高处发展,从而高空作业现场较多,因此,高处坠落事故是主要的事故,占事故发生总数的35%——40%,多发生在洞口,临边处作业,脚手架、模板、龙门架等作业中。

触电事故:建筑施工离不开电力,电动机具和电器照明等。触电事故占建筑施工事故的18%——20%。

物体打击:建筑工程由于受到工期的约束,在施工中必然安排部分或全面的交叉作业,因此物体打击是建筑施工中的常见事故,占事故发生总数的12%——15%。

机械伤害:主要指垂直运输机械或机具,钢筋加工,混凝土拌合、木材加工等机械设备对操作者的伤害。这类事故占事故总数的10%左右,是建筑业的第四类事故。

坍塌事故:在土石方开挖,基础工程,隧道工程的施工中容易造成坍塌事故。坍塌事故占事故总数的5%左右。

建筑施工中的五大伤害是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控制的重点。当然,施工的项目不同,项目本身还具有特点,比如调查法、安全检查表辨识法等等,辨识也应对实际的项目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辨识。

如何对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和控制,即对危险源的辨识,是做好职业健康安全工作的重点,也是实施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基础和关键。职业健康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对危险源的失控,在危险源辨识过程中,全面、准确识别危险源,是实现控制事故的关键和基础,明确危险源的基本概念和掌握基本的辨识方法是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第一步,进而实现对危险源进行评价和制定管理方案,以及在运行中进行有效的控制,方能确保做到安全施工生产。

参考文献

[1]《建筑安全管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安全与环境学报

工业工程起源篇2

关键词:煤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考;探讨

一、新形势下煤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传统的煤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且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降低企业人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等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迫切需要对当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一定的创新,以适应当下社会企业发展的需要。而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过一定的调查分析发现,大部分煤电企业在进行相关人才招聘的过程中对应聘人员的工作经验有一定的要求,对此招聘管理人员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原有的工作经验对于当下的企业发展而言有一定的不足,甚至部分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会将之前工作中不良的工作习惯带入现在的工作中,这样将会对其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带来一定的阻碍。第二,部分煤电企业的经营效益较差,且认为引起这一现状的原因是缺乏相应高科技的人才,进而向人才引进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金,且在招聘过程中过分重视资历而忽视工作能力,但是这种做法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最终导致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经济效益提升的也并不明显。另外煤电企业的领导层对现有员工的专业知识在培训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究其主要原因是担心培训员工会在培训完成之后跳槽,造成企业人力投资失败。第三,大部分煤电企业为了进一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会建立一定的奖惩制度,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只重视贡献较大的职工,而忽视了其他员工的努力,使得这部分员工心有抱怨,工作积极性较低。另外部分煤电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做好人力资源配置长期规划的准备,使得在职员工对自身的职业规划缺乏一定的信心,使得工作效率较低,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发现,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部分煤电企业仍旧使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导致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方案不科学,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较低,最终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二、探讨如何提高煤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通过对以上的分析发现,部分煤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资源的利用率的提高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煤电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为企业实现人力资源最优化配置提供基础。

1.进行招聘的过程中应当对应聘人员的能力引起重视

对于煤电企业而言,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及相关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因此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在进行相关人才招聘的过程中应当对应聘人员的技术基础以及专业知识能力等进行综合性的考查,以确保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做出贡献。另外煤电企业的部门较多,需要各种类型的专业人才,其人力资源构成具有一定的多元化特点,因此价值观、人生观以及职业规划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职工的凝聚力,应当对传统的企业人力资源模式进行一定的创新,使其符合最广泛职工的职业规划目标,以最大限度的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2.根据企业需要引进高科技人才,重视员工的知识再培训

煤电企业在进行高科技人才引进的过程中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招聘计划,切不可只重视学历而忽视工作能力。同时企业还应当对在职员工专业知识的再培训工作引起高度的重视,并设置相关的培训课程,以提高职工的专业素质水平以及技术操作能力。有关煤电专业知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但是部分煤电企业却没有对此引起高度的重视,只实行短期专业知识培训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工技能的增长,因此应当以构建系统循环的学习型组织为目标,这种学习形式的实施将会极大地提高员工的工作学习积极性,为其在企业做长期职业规划提供基础。另外煤电企业在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培训的过程中应当同等看待,切不可有重有轻,以免影响职工的学习积极性。企业提供平等学习机会将会极大的提高员工参与培训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为职工专业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3.建立健全企业奖惩制度

随着煤电企业的不断向前发展,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奖惩制度的实施已经不再适用,因此应当建立健全煤电企业职工奖惩制度,用全新的管理模式对企业职工进行管理,以避免人才的流失。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奖惩制度的建立应当以公平、公正、透明为基础,尤其是在对职工进行业务等考核的过程中应当同等对待,且保证考核工作的透明化,避免暗箱操作现象的发生。另外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人力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应当根据职工的性格、能力以及进取创新精神等这些合理安排职工的工作岗位,使其与岗位要求相匹配,这样以来一方面提高了职工个人的工作业绩。另一方面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煤电企业而言,人力资源最优化配置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到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影响,部分企业的领导层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人力管理模式与企业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应当对这一点引起高度的重视,建立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为企业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刘德霞单位:内蒙古蒙泰不连沟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工业工程起源篇3

关键词:施工现场;危险源;建筑工程;安全管理

1、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特点

1.1协调性

安全问题贯穿于建筑工程生产活动的始终,从项目的决策阶段到项目的实施阶段,再到项目的使用阶段,安全问题都不能小觑,所以从事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相关负责人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处理有关安全管理的问题。

1.2预防性

安全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保障接卸设备的完好无损,为施工人员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施工环境,所以基于“预防为主”的理念,落实安全预防工作不仅要在技术及管理层面上有所体现,还要在观念意识及安全教育上有所体现。

1.3持续性

因为建筑工程生产活动具有持续性,所以安全问题同样具有持续性,一旦项目建设的某一阶段出现安全与环境的问题,不论大小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造成投资失败,甚至项目早夭,安全工作的经常性与长期性决定了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都要对安全与环境问题实施重点管理。

2、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意义

2.1有利于实现项目工程收益的最大化,确保建筑工程安全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一般由监理人员在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监督工作,以降低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概率,确保在建工程质量精良、施工流程顺利进行,这样既能完成建筑工程进度,又能收回前期投资,实现项目工程收益的最大化;监理人员在施工现场对在建工程实施安全管理措施,有利于将因安全生产事故引起的经济损失扼杀于摇篮之中,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2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

安全生产关系国计民生与社会进步,关系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在所有的生产活动当中,人作为最为关键重要的因素之一要得到充分重视与肯定,因此安全管理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坚持“珍惜生命、关爱健康、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只有将安全管理融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中,才能为企业员工营造出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对社会的安定大有裨益。

3、危险源的辨识与确定

3.1危险源的辨识

实际工作中,辨识危险源的方法主要有直接经验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法。直接经验法一般是依据相关规范标准,由辨识人员根据自己的观察经验和分析能力通过对照、类比辨识危险源。系统安全分析法是综合了建筑企业、工程概况、施工工序、工艺流程、机械设备及外部环境等众多因素的作用影响,观察并研究施工现场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并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根据出险程度及危害性将各种危险因素进行归类。

3.2危险源的确定

危险源由于出险程度及危害性的不同,可分为一般风险源和重大危险源两种。根据GB18218-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的相关规定,生产经营单位需要对施工现场的重大危险源进行登记并予以公示。通常施工现场的重大危险源有以下几种:其一,基础工程深基坑。基坑支护设计及施工方案未经审批,或与附近建筑物的安全距离不符合要求,或没有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导致支护设施不稳,破坏施工现场,造成人员伤亡,严重的还会引起周边地面下陷、周边设施倒塌等等。其二,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的安装与拆卸。建筑起重机械设备在使用时,若不遵循操作规程会导致其发生倾覆,不仅损害了建筑起重机械设备,还可能造成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其三,脚手架和模板工程。在搭设和拆除脚手架和模板工程时,部分施工人员因自由散漫而违章作业,导致高空坠落、人员踩空而坠地伤亡的事故频发。

4、危险源的控制与监管

4.1危险源的控制

其一,基础工程深基坑。在离超过地面两米以上可能发生高空坠落的部位(例如阳台边、基坑边等)设置安全防护栏杆;预留洞口处设置固定盖板及安全警示牌;电梯井口设置固定栅门,保证井内每十米有一道安全网;施工时如果用到楼梯,则需设置临时护栏。其二,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的安装与拆卸。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的安装与拆卸必须由有资质的专业人员完成,且在此之前要确保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的安装与拆卸方案已过审批;进行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的安装与拆卸作业的专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操作前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操作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完成后要交由有资质的质监部门进行检测,检测合格方可使用。其三,脚手架和模板工程。编制好脚手架和模板工程的搭设和拆除方案后要送审;使用密目式安全网完全封闭脚手架外侧的脚手杆;确保施工层的三层脚手板铺满,在施工层脚手板的外侧、斜道和平台设置安全防护栏杆和挡脚板;在搭设和拆除脚手架和模板工程前,必须做好安全交底工作与危险意识培养。

4.2危险源的监管

生产经营单位对施工现场的重大危险源实行登记备案制度:总包和分包单位要在开工前依据工程概况和施工范围辨识施工现场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定,进行重大危险源的确定工作,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按照工作要求向上级主管部门报批并进行登记备案;对建设部明文规定的出险程度较高、危险性较大的工程应按照《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及专家论证审查办法》敦促相关施工单位组织专家组审查并责其整改,之后再将专家组给出的《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意见书》报给当地安监管理机构登记备案。

重大危险源的普查登记工作也是监管危险源的又一有效措施。建立重大危险源的明细记录表,不能放松对接近警戒范围的重大危险源的监控跟踪,监控跟踪的主要内容如下:生产经营单位是否对施工现场的重大危险源进行登记并予以公示;施工单位需要组织专家组审查的施工方案是否审查通过并进行了整改;出险程度较高、危险性较大的专项工程施工方案的实施进展;每次例行检查后发现的安全问题是否得到有效改善。监理人员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加大对重大危险源专项施工方案的审核力度,对危险性较高的施工作业进行旁站监理。同时还要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传播手段(网络、媒体、电波等)将重大危险源的情况进行公示,从实际出发定期通报,以消除大众的心理恐慌。

参考文献:

[1]黄东亮:《建设项目的安全管理体系》[J]天津科技,2013(01)

[2]王志坚:《浅析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1(03)

工业工程起源篇4

1生态经济林业工程的意义

1.1生态经济林业工程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必由之路

人类认识事物,要从自然界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它。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于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与掌握,按其自然规律挖掘其潜力,使其发挥最佳效益。在林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林业工程不单单是植树栽果的问题,而是一项综合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建设林业工程,怎样长期、稳定、持续地发挥林业工程的效能,一直是林业工作者探讨和研究的问题。随着林业及其他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林业的认识更加深人,更加明确了林业的主要目的和任务。这就是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维持生态平衡;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优势,以满足经济社会对林业的多种需要。由于林业的目的和任务的要求,现代化的林业不是盲目生产、粗放经营,而是以恢复和调整生态环境、促进良性循环为目的,使林业资源越来越多、越来越好、持续发展、永续利用,以保证持续、稳定地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种需要。随着人们对林业生产持续发展重要性认识的逐渐深刻,林业生产经营方式也有所改变。经过十年的工程造林实践,摆脱了传统的零打碎敲的造林方式。规模大、质量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兼顾、长短结合,已成为造林工程的显著特点。生态经济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商品意识的提高,促使人们把林业和生态经济结合在一起,发展了新型的林业工程模式—生态经济林业工程。

林业是大农业的绿色屏障及组成部分。农业的“两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必然导致林业的现代化。在实践中,人们尝到了单一经营、陡坡开荒的苦头,也从良好的区域性人工生态系统工程中受到启迪,树立了综合治理、“三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发展生态经济林业的思想。生态经济工程已由单纯生态利用,发展到多功能、多效益综合开发利用。人们从就绿化搞造林的思想束缚下解脱出来,认识到建设生态经济林业工程不仅要从生态效益出发,而且要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持续发展、永续利用。通过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效益转化,使人们真正认识到,林业资源自身是一大物质财富。它不单纯是绿和美的象征,也是具有丰富物质基础的经济产业。

1.2生态经济林业工程是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生态经济林业工程把市场经济的思想注入林业工程建设,增强了林业建设的活力。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加剧了林业自然资源的破坏,引起生态平衡失调。由于没有正确处理好治理与开发的关系,有些林业工程的林业资源商品转换率低下,导致资源退化,不能保持林业生产持续、稳定的发展。其间很少有人思考林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多级利用,把利用和保护结合起来。而生态经济林业工程则既要大力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又要积极保护治理资源,使区域性人工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在能量转换和物质多级、多层次循环的基础上,发挥最佳经济效益,从而引导农民把生态经济林业工程的林副产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交换,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使生态经济林业工程成为当地的一大支柱产业。市场竞争,促使人们开始思考林产品的名、特、稀、优和集约经营,调动了农民建设生态经济林业工程的积极性。

1.3生态经济林业工程具有自我完善滚动发展的内部运行机制

生态经济林业工程贯穿了整个体系综合治理、合理开发的思想。其原则是长短结合、立体种植。在种植模式上克服了单一经营的思想,贯彻了乔、灌、草、经济作物相结合的方针。在工程建设中,注意林种结构的调整,发展见效快、收益高的经济林。这就为林业工程的自我完善、滚动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林副产品的多层次加工利用,使工程建设者短期内即可受益,依靠生态经济林业工程建设本身,为经营林业工程提供资金,增强自我积累和造血功能。随着造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围山转”为主的综合生态经济林业工程在丘陵山区普遍展开。在造林整地当年,可种植豆类、薯类及药材等经济作物。开发者当年即可获益,从而诱发了农民群众开发荒山,建设生态经济林业工程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他们看到自身的山场、荒滩等自然资源就是经济资源。通过生态经济林业工程的建设,进一步激发了农民转化、利用自然资源的欲望,并使之主动寻求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良好途径。

2生态经济林业工程的内涵

生态经济林业工程,是高效生态体系林业工程。它是在充分利用和改造环境建立人工森林群落的基础上,发挥整个林业体系的最佳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生态经济林业工程是由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生物群体组成的功能完善、生物学稳定、生态经济高效的绿色人工生态系统的综合体。它是根据生态经济规律,运用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合系统工程的方法和近代科技成就,而建立起来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它在人工生态体系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并具有连接各种生产事业和启动整体生态、经济功能的重要作用。通过合理配置和组装,以及立体分布,生物种群占有不同空间,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能和地力,呈现“三维”结构。在物质循环上,充分发挥复合生态系统的“内循环”效益,强化物流和能流,增加人工生态系统物流、能流产出,和对物能的多层次利用,以节省附加能量和资源投入量,生产尽可能多的林副产品,取得最佳经济效益。通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林副产品实行多层次深加工,使林业工程转化为具有丰富物质基础的产业工程。通过实行无废物和无污染生产,创造一个优美的人工森林生物生态系统,从而实现系统的良性循环。从生态方面看,生态经济林业工程在空间上是多层次的立体结构,在时空上进行了合理的乔、灌、草结合,林粮、林药、林草间作套种,体现了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组装模式。这样组装起来的林业人工生态系统,能更有效地提高光能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充分挖掘林地的生产潜力。由于多元配置,使之比单一经营的林业工程能更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由于增加了动植物种类,使地表、林冠层以及系统附近的农田、水利设施等多种工程免遭水冲沙压、减少病虫害蔓延滋生,有利于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经济方面看,生态经济林业工程收益高、见效快、投资回收期短。可以起到以短养长,以果养林,以林副产品的多层次综合加工促资源开发,以多种经营促资源转化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人力、物力、财力和肥力的利用率,达到低投入、高产出和高效益的经营目的。从社会方面看,生态经济林业工程是集治理开发和加工利用于一体的人工生态系统。林业资源的治理开发和加工利用,促进了贮藏、加工业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价值,从而产生向种植业以外的领域转移劳动力的欲望。这无疑促进了贸工商型林业的发展。从经济再生产方面看,生态经济林业工程是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的有机统一体。经济再生产的开展,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按照客观规律进行持续、稳定的再生产,必然促进经济再生产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由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经济的发展又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和林业资源的再生产奠定了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

这就为生态经济林业工程的自我完善、滚动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物质保障。从而实现了林业资源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目的,真正使林业生产持续发展、良性循环。

建立生态经济林业工程,必须按照不同的地貌类型和立地条件,本着综合治理、因害设防、适地适树的原则,配置林种,选择树种、品种和良好的生态群落类型,做到林农、林牧结合,立体种植,林果林粮兼顾,长短结合。卢龙县的青龙(滦)河、引青干渠两岸和121座小型水库流域范围内及围山转综合治理等大型生态经济林业工程,就充分体现了上述特点。它们的林种配置、树种选择如下:青龙(滦)河、引青渠两岸综合防护林工程:林种为护岸林和水土保持经济林。树种为山海关杨、刺槐、臭椿、苹果(富士)、梨、桃、樱桃、李,灌木为条桑、紫穗槐、祀柳,饲草为沙打旺、红豆草、首蓓。

121座小型水库绿化防护林工程:林种为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经济林。树种为油松、侧柏、柞栋、刺槐、板栗、枣、杏、苹果,灌木为沙棘。

围山转综合治理防护林工程:林种为水土保持林及经济林。树种为山杏、花椒、苹果、梨、桃、杏、板栗、李等。

通过上述配置,使之形成网、带、点、片相结合的生态经济林业工程,充女发挥其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多种功能。不仅使工程区形成了完整的人工生态群落体系,而且使青龙(滦)河、引青干渠及121座水库免遭淤积,提高了水源质量,保护了工程区内的水利设施。由于水源质量的提高、水利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卢龙县实现了水利化。同时,促进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库、干渠、网箱等多种形式的水产养殖,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工程范围内近1.3万hmZ农田成为高产稳产田。三大生态群落体系年产果品2000万kg,拥有活立木蓄积50万m3,产值超亿元。由于实行了林粮、林草、林药等间作模式,大大提高了林业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利用林荫空地,大力发展食用菌等,发展了立体林业。

3生态经济林业工程建设途径

生态经济林业工程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对其施工、经营管理必须科学合理,要树立体系林业、综合治理的思想。搞好生态经济林业工程建设的途径是:

3.1运用先进理论和技术指导生态经济林业工程建设

生态经济林业工程是以生物学和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多学科相结合运用于实践的产物。因此必须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生物统计学、林学以及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来建立全面科学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利用多学科相结合的全新的技术理论,科学地指导生态经济林业工程。也就是说,在生物学和生态经济学的指导下,将系统工程、环境科学,以及生物统计、生物物理等多种科学的理论相结合,以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条件为背景,按组建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要求、结构性质,以及光能利用、物能流动的特点,着眼于整个系统的“三效”统一,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全新的理论和技术,进行调查、分析、决策、规划、设计、实施、管理、调整、更新,提出组合优化、结构合理稳定、功能效益显著,以及人工系统与环境的物流、能流和财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方案,为生态经济林业工程的建设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

3.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生态经济林业工程的迅速发展

生态经济林业工程是以合理利用林业资源及其他生物资源为基础,运用生物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多种科学手段,建立起来的生态系统。因此,必须调整当地的产业结构。从本地的资源优势出发,根据其自身优势特点,选择相应的生态经济林业工程类型,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生态经济林业工程的最佳经济效益。在产业调整中,要做到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相结合,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相结合,“三效”统一和综合治理相结合。

3.3以林为主,立体种植

发展生态经济林业工程,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总的原则要以治理国土、保护水源、改善生态、美化环境、脱贫致富为出发点。必须克服单一经营的思想。卢龙县的121座小水库绿化工程,就体现了以林为主、立体种植的特点。建立起以水源涵养林为主体,与经济林、饲料林、薪炭林相结合的乔、灌、草兼顾的多层次防护林体系。同时,利用林荫空地,发展食用菌等经济作物,逐步形成了以林为主的立体人工生态体系群落。

3.4开展多种经营,多层次利用林副产品

随着生态经济林业工程的发展,林、副产品将会大大增加,山区的资源优势也进一步发挥出来。要使其转化为商品优势,并最终变为经济优势,单靠产品的直接转化是远远不够的。要使人们真正认识到林业工程是一项具有相当潜力的产业经济工程。必须多层次加工利用林副产品,发展多种经营,使林副产品大幅度增值。通过养殖业及加工业,使林副产品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将种植业和养殖业配置在同一结构中,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实现物质循环的自我调节,提高经济效益。

3.5多学科、各部门协同作战

生态经济林业工程建设,已冲破了单一的林业经营模式,涉及到多学科、各部门。因此,各学科、各部门必须协同作战、密切配合。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同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首先,要搞好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经济林业观念,认清当前林业发展的形势和问题,看到生态经济林业工程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提高广大干部群众搞好生态经济林业工程的自觉性。其次,各行各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形成合力,为生态经济林业工程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工业工程起源篇5

【关键词】桥梁工程施工技术教学课程资源建设具体措施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院校道桥专业《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课题编号JG2012020771。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23-02

一、前言

在目前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桥梁工程施工技术是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成为关系到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从目前桥梁工程施工技术教学实际来看,要想做好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工作,就要认真做好课程资源建设工作,通过加强并完善课程资源体系,有效提高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效果。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明确课程体系目标,并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思路,并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同时明确课程资源建设原则,从多个角度保证桥梁工程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取得积极效果。

二、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应设置明确的课程体系目标

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开发以工程项目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课程结构、淡化专业界限,改革以往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三段式老模式,课程设置按职业基本能力和素质、职业通用核心能力、职业方向能力和职业方向拓展四大模块展开。

1.课程资源建设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研究。

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应将基本能力和素质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资源建设目标,应通过完善的手段,保证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得到良好的培养。基于这一认识,在课程资源建设中,应合理设定课程资源建设目标,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2.课程资源建设的职业通用核心能力研究。

考虑到课程资源建设实际,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为了保证课程资源建设的整体效果,以及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有效的培养,应对职业通用核心能力进行深入研究,并将职业通用核心能力作为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目标。为此,在课程资源建设中应注重职业通用核心能力的培养。

3.课程资源建设的职业方向能力研究。

课程资源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为学生规划职业方向,并关注学生的职业方向能力。基于这一认识,在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应将职业方向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推动课程资源建设取得积极效果,满足课程资源建设的实际要求。

4.课程资源建设的职业方向拓展研究。

对于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来讲,桥梁工程施工技术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对未来从事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做好桥梁工程施工技术教学对学生职业规划有着重要作用。同时教师应该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积极促进职业方向的拓展,使学生的职业方向更加广阔,同时也满足了课程资源建设的要求。

三、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应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思路

在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中,应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思路,保证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通过对岗位的进一步分析,明确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岗位能力,构建能力模块,依据工作过程,构件课程体系。

在课程思路设置过程中,要想保证课程思路的正确性,就要根据岗位的要求,制定以岗位确定课程体系的思路,使课程思路中包含岗位能力模块和岗位能力考核模块。同时,还要使课程思路设置满足实际教学过程。因此,课程体系思路的设置是一个全面考虑的过程,必须要与实际教学过程深入结合。

2.建立和完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资源库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精品课程、网络课程、虚拟实训、试题库、案例库、课件库、常见问题解答等教学资源。

在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专业教学资源库是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思路的重要内容。只有对专业教学资源库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将其作为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满足课程资源建设需要,进而使课程体系设置思路满足实际要求,达到科学性、合理性和高效性的目的。

3.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新的课程考核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相一致,过程考核综合考试相结合,企业与学校双评价的考核方式,建立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加强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实行动态教学管理。

在课程体系思路设置中,应对考核评价体系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建立正确的考核评价体系,并对现有的考核评价体系进行积极改革,使考核评价体系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因此,为了保证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取得积极效果,应在课程体系思路设置中积极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满足实际教学要求。

四、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应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路桥职业岗位的相关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系统开发“基于桥梁工程建设过程”教学项目和实训项目,按“职业基本素质和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能力递进模式,构建“职业基本能力和素质、职业通用核心能力、职业方向能力、职业拓展平台”的四模块课程体系。职业基本能力和素质模块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体育、计算机应用及实用英语、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工程数学、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通用核心能力模块包括工程识图与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测量技术、路桥材料检测技术、桥梁工程施工技术、道路施工技术、路桥工程造价等。

为了保证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取得积极效果,应在了解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设置的前提下,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积极优化,充分保证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满足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保证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体系设置得到全面优化。

1.对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类别进行归纳,并按重点分类。

在对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设置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应首先对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种类进行全面了解,并对课程类别进行分类和归纳,列出重点课程明细。

2.按照重要程度,对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进行优化配置。

考虑到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种类较多,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应按照课程的重要程度,对授课时间进行适当调整,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保证重点课程的教学。

3.对一些不重要的课程或者不影响整体教学的课程进行适当删减。

在课程优化配置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适当删减现有课程,使现有课程能够保证少而精,在保证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对课程种类进行缩减,提高教学质量。

五、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应把握的原则

1.职业基本能力和素质模块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法律、形势教育等。该模块内容体现了人文素质、文化理论基础及知识迁移基础。

由于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因此在课程资源建设中应将思想道德素质课程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并明确思想政治教学的作用和重要意义。通过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实际开展来看,课程资源建设只有把握了道德建设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才能保证整体课程资源建设取得积极效果,充分满足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的需要。

2.职业通用核心能力模块是土建类专业的基础,掌握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向各个专业分支的定向与发展,一旦社会需要,可以随时根据情况调整知识结构。

在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除了要做好桥梁工程施工技术专业课程建设之外,还要认真做好土建类专业的教学工作,使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能够起到培养能力,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使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做出调整,满足课程设置的实际需要,对土建类专业课程教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在设置课程体系时突出校企合作,行业接轨,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实施“证书”教育。

为了保证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取得积极效果,应在教学与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加深与企业的合作,实现桥梁工程施工技术与建筑行业的接轨,使整个专业技术教学取得积极效果。此外,还应采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更有针对性,更能解决学生实际需求,使整个课程教学满足实践要求,提高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的实效性。

六、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要想保证课程资源建设的整体效果,就要从设置明确的课程体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思路、优化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入手,把握课程资源建设原则,提高课程资源建设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美娜;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2]彭以舟;基于工作过程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申燕飞;高职应用型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研究――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9期

[4]何晨;关于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法与模式探究[J];华章;2013年06期

工业工程起源篇6

关键词:锅炉及锅炉房设备施工教学资源库建设预期效果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4C-0031-02

锅炉及锅炉房设备施工是高职高专院校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课,在华北及东北地区,该课程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锅炉及锅炉房设备施工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一)行业发展需要进行该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

“十二五”时期,我国加快建筑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步伐,促进产业高端化发展,着力推动绿色施工和住宅产业化,逐步推动生产方式向以“管理高效、环境友好”为核心特征的集约化生产模式转变。采取多项措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切实保障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

供热通风与空调系统作为建筑能耗的大户,理应承担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责任。作为供热工程热源的锅炉及锅炉房系统,实现低碳节能,迫在眉睫。

(二)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了该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

随着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示范专业建设的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完善和优化,课程内涵日臻丰富,教学方法更加灵活,表现形式更加多样,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这些都推动了该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促进了该课程的教学资源库的建立。

(三)教学资源库建设提升了本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锅炉及锅炉房设备施工教学资源库,邀请一些知名企业参与共建,融入企业的需求,并对企业开放。在企业的新员工培训、老员工知识的更新、水平的测试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务。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不仅满足了全国同类职业院校在校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也为同类院校教授该课程的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教学素材。

二、锅炉及锅炉房设备施工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原则

锅炉及锅炉房设备施工涵盖的内容非常广,对应的职业岗位多。本课程内容既有锅炉及锅炉房基本知识、锅炉房系统的工艺设计,也有锅炉本体及锅炉房系统的安装、施工及运行管理,还包括锅炉房工程施工图预算。其对应的岗位有工艺设计、工程施工、安装工程造价、热力运行等。教学资源库建设以建筑人才市场对该专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教学实施的资源配置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进行开发和建设。

(一)校企合作原则指导下,进行职业岗位分析

本课程的职业岗位因地域不同有所区别,因此,要深入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依托合作企业和企业实训基地,校企共同进行职业岗位职责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建立课程体系框架,开展该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实现该课程教学资源库的辅教辅学功能,满足教师教学、学生自学,同时也满足企业的员工培训、自学需求。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指导下,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

锅炉及锅炉房设备作为供热工程的常规热源,起到为供热系统提供热量的作用,其工作内容组织以岗位需要的实践内容为主,但需必要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指导实践。因此,本课程内容组织要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原则指导下进行。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进行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该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因此,要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满足学习者终身学习需要。根据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融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充实课程内容,更新相关内容。

网络是课程教学资源库自由共享的平台,发挥课程教学资源库真正起到辅教辅学、资源共享、服务社会的作用,要持续进行网络平台的维护,保持其畅通。

三、锅炉及锅炉房设备施工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内容

(一)面向不同的服务对象,构建“333”型课程教学资源库

锅炉及锅炉房设备施工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本着满足“学校、企业、社会”三类服务对象对本课程学习的要求,构建包括知识技能库、网络课程库、动态标准库的三大资源库,实现自主学习、企业培训、在线交流三大功能。

以岗位需求构建课程框架,形成知识技能库,通过进行岗位职业职责调研、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提炼,确定锅炉及锅炉房设备施工的内容。以知识点、技能点作为基础层级,学习单元作为第二层级,学习模块作为第三层级,学习项目作为最高层级进行课程框架设计,以实现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的学习过程,便于学习者的学习掌握。

每个学习项目均为独立内容,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项目,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模块或单元,甚至是选择知识点、技能点进行学习,如下表。

锅炉及锅炉房设备施工课程框架(节选)

学习

项目学习

模块学习单元知识点技能点

锅炉及锅炉房设备施工模块一:锅炉房的运行单元一:工业锅炉的起动及停运1.蒸汽锅炉的起动;

2.热水锅炉的起动;

3.锅炉的停运。

1.蒸汽锅炉的起动控制;

2.热水锅炉的起动控制;

3.锅炉的停运控制。

单元二:工业锅炉及锅炉房的运行调整1.蒸汽锅炉及锅炉房的运行调整;

2.热水锅炉及锅炉房的运行调整;

单元三:工业锅炉的停炉保养1.干法保养;

2.湿法保养;

3.其他保养。工业锅炉的常规保养。

模块二:锅炉及锅炉房的事故及事故处理单元一:锅炉及锅炉故1.锅炉及锅炉故分类;

2.锅炉及锅炉故产生的原因。

单元二:锅炉及锅炉故处理1.工业锅炉常见事故的处理方法;

2.锅炉房常见事故的处理方法。工业锅炉及锅炉房常见事故的处理。

1.以碎片化素材集成课程内容,建立网络课程库

本课程的网络课程库主要包括构成本课程的各类素材,如文本素材、图片素材、动画素材、视频素材等。其中文本素材包括课程大纲、教学日历、电子教案、电子课件、工程案例、自测题库、相关标准等。图片素材包括锅炉房设备及工艺系统的二维或三维图片。动画素材包括锅炉及锅炉房设备的工作原理、安装工艺等。视频素材包括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的微课、施工工艺、实训教学录像等。

通过知识碎片化的设计,知识点、技能点作为索引,根据不同地域、不同职业岗位的职责需求,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思路,为不同类型、不同基础的学习者提供自主学习平台,实现学习内容按需组合,学习效果网上自测等功能。

2.以行业发展动态更新资源库内容,建立动态标准库

追踪行业的发展动态,捕捉国内外前沿信息,及时补充专业标准、规范及图集,便于学习者查阅、参考使用。收集工程实例,紧扣行业标准、规范,进行加工整理,制作专业案例,便于学习者借鉴。

(二)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实现内容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者进行学习习惯的调研、整理、汇集,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程内容表现形式的多样化设计,如文本形式、图片形式、动画形式等,图文并茂,清晰易懂。对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深入剖析、讲解,由浅到深,并提供视频内容,如微课、课程录像等,便于学习者自主学习。

动态标准库中,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进行加工整理,制作专业案例。对于一些难点,通过视频讲解,满足企业员工培训的需要。

对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和问题,可以通过在线交流,向教师咨询,得到教师的指导。

四、锅炉及锅炉房设备施工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预期效果

(一)通过参与该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通过参与该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深入领会了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的内涵,查阅资料的能力提高,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把握得更准确。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备课素材。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灵活,教学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二)共享型资源库的建设,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该课程教学资源库以知识点、技能点为基础,便于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而且知识点、技能点的表现形式多样化,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前沿的行业发展动态、最新的行业标准规范、大量的工程实例满足了各类学习者的需求。完备的在线测试功能、便捷的访问方式、与线上教师及时交流,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三)校企合作进行资源库建设,搭建了学生就业的桥梁

该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企业全程参与,校企深度合作,资源共享。内容的选取及组织是以职业岗位的需求为依据,学生可以通过教学资源库平台密切关注相关企业需求与发展,为学生就业指明了岗位能力的要求方向,实现就业能力对接“零距离”。

五、结论

锅炉及锅炉房设备施工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符合国家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要求,同时促进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发展,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加深了校企合作。其意义与影响超出课程本身的作用。

该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知识技能库、网络课程库、动态标准库三大资源库需要随着行业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和更新,用以满足自主学习、企业培训、在线交流三大功能的需求,实现持续服务学校、企业、社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真真.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2.

工业工程起源篇7

abstract:Safetysupervisionofbuildingconstructionisasystematicproject,theconstructionprocessreflectsaseriesofon-siteconstructionoperationsandmanagementactivitieswhichdirectlyaffecttheeffectofconstructionsafety.inthispaper,takingahigh-riseresidentialprojectinChangshaforexample,beginswithabriefdescriptionoftheprojectoverview,describestheideaofsecurityriskmanagementintheconstructionofthisproject,carriesoutidentificationandmonitoringofthesourceoftherisk,developsthecontrolmeasuresofconstructionsafetysupervision,finally,proposestheeffectivenessofsafetysupervision.

关键词:高层住宅建筑;施工;安全监理;长沙

Keywords:high-riseresidentialbuildings;construction;safetysupervision;Changsha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058-02

0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加快,高层建设工程不断涌现,工程结构、施工工艺的复杂化,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广泛应用,给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技术与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安全生产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危的头等大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人民生命与健康和国家财产的基本保障。建筑业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以来事故多发的行业,建筑施工的特点决定了建筑业是高危险、高风险、多事故行业。施工生产的流动性、建筑产品的单件性和类型多样性、施工过程的复杂性都决定了施工过程中不确定性,施工过程、工作环境必然呈多变状态,因而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另外建筑施工多在露天、高处作业,手工劳动及繁重体力劳动较多,而劳动者素质相对较低,这些都增加了不安全因素。因此,加强施工安全监理,有利于规范工程建设参与各方主体的安全生产行为,促使施工单位保证施工安全,以实现工程投资效益最大化。

1工程概况(表1)

2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思路

安全风险管理是对施工活动和施工环境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确定和度量,制定、选择和实施风险处理的过程。安全风险管理的目的是消除或减少风险,避免或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本工程运用风险控制技术进行安全监理,实现事故预防,保证施工安全。

2.1建立危险源清单危险源是产生安全事故的原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源,对危险源的控制是安全风险管理的核心。对确认的危险源,按照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和损失严重程度进行评价分类,确定重大危险源,并制定安全风险控制措施,依此建立危险源清单。

2.2监测、控制危险源项目施工过程中,监理工程师根据危险源清单跟踪检查安全风险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如发生工程变更或施工条件改变,确定是否需要提出不同的安全风险处理方案。此外,反复检查是否有被遗漏的危险源或者新发现的危险源。当发现新的危险源时,就重新识别、评价,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2.3审查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风险管理损失控制的重要手段,它是施工单位事先编制好的,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或紧急情况控制措施失效时采取的补救措施。

3工程项目危险源识别与监控

3.1基坑支护工程危险源识别与监控

3.1.1基坑支护工程事故危险源的类型

3.1.1.1与挡土结构有关的危险源①挡土结构施工不良;②挡土结构渗漏水严重,致使挡土结构后面土体流失;③挡土结构异常变形;④地面超载引起挡土板结构上侧压力过大;⑤各阶段挖土超挖引起挡土结构上侧压力过大;⑥未进行支护与土体整体稳定和抗滑移验算或验算错误,导致挡土结构整体垮塌;⑦对雨水、周边排水等地表水造成的侧压力增加考虑不足,导致挡土结构垮塌。

3.1.1.2与锚杆体系有关的危险源①勘察、设计上的不当造成事故;②施工不良造成的事故。

3.1.1.3与支撑体系有关的危险源①设计不当造成的事故;②施工不良造成的事故。

3.1.1.4与地下水治理不当有关的危险源①发生在挡土结构上的事故;②发生在挡土底部的事故;③发生在基坑周边的事故;④未对井点降水进行整体流量均匀性控制,地下水位降低过大、过快导致已有临近建(构)筑物沉降、开裂等事故。

3.1.1.5与管理不当有关的危险源①放坡开挖时坡度过陡,土坡可能丧失其稳定性;②基坑周围过多堆放荷载,引起边坡失稳;③挖土施工速度过快,改变了原土层的平衡状态,易造成滑坡;④基坑周围停放重型机械,使支护荷载增大,引起边垛失稳破坏;⑤附近基坑施工对基坑支护的影响引起围护结构破坏;⑥基坑暴露时间过长,坑底回弹增大从而影响支护结构稳定性。

3.1.2引发事故的主要原因

3.1.2.1在调查阶段,事前对周围环境调查不够,如临近建筑物的基础情况调查不足、地下设施及地下构筑物情况调查不足等。

3.1.2.2在设计阶段,选用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有误,选用的设计方法有误等。

3.1.2.3在施工阶段、不适当地增加基坑四周地面上施工荷载、基坑超挖、回填土不密实、异常降水使墙后侧压力过大等。

3.1.3危险源的监控项目

3.1.3.1支护结构水平位移;

3.1.3.2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变化;

3.1.3.3地下水位;

3.1.3.4柱、墙内力;

3.1.3.5锚杆拉力;

3.1.3.6支撑轴力;

3.1.3.7立柱变形;

3.1.3.8土体分层竖向位移;

3.1.3.9支护结构界上侧向压力。

3.2脚手架工程危险源识别与监控

3.2.1脚手架工程事故危险源的类型

3.2.1.1整架倾倒或局部垮架。

3.2.1.2整架失稳,垂直坍塌。

3.2.1.3人员从脚手架上高处坠落。

3.2.1.4落物伤人、(物体打击)。

3.2.1.5不当操作事故(闪失、碰撞等)。

3.2.2引发事故危险源的主要原因

3.2.2.1整架倾倒、垂直坍塌或局部垮架①构架缺陷:构架缺少必须的结构杆件,未按规定数量和要求搭设连墙件等。②在使用过程中任意拆除必不可少的杆件和连墙件等。③构架尺寸过大、承载能力不足或设计安全不够与严重超载。④地基出现过大的不均匀沉降。

3.2.2.2人员从脚手架上高处坠落①作业层未按规定设置围档防护。②作业层未满铺脚手板或架面与墙之间的间隙过大。③脚手板和杆件搁置不、扎结不牢或发生断裂而坠落。④不当操作产生的碰撞或闪失等。

3.2.2.3不当操作事故①用力过猛,致使身体失稳。②在架面上接车退着行走。③拥挤碰撞。④集中多人搬运或安装较重构件。⑤架面上的冰雪未清除,造成滑落。

3.2.2.4落物伤人(物体打击)①在搭设或拆除时,高空抛掷构配件,砸伤工人或路过行人。②架体上物体堆放不牢或意外碰落,砸伤工人或路过行人。③整架倾倒、垂直坍塌或局部垮架,砸伤工人或路过行人等。

3.2.2.5其他伤害

3.2.3危险源的监控项目

3.2.3.1对脚手架的构配件材料的材质,使用的机械、工具、用具进行监控。

3.2.3.2对脚手架的构架和防护设施承载可靠和使用安全进行监控。

3.2.3.3对脚手架的搭设、使用和拆除进行监控,坚决制止乱搭、乱改和乱用情况。④加强安全管理与日常维护,对施工环境和施工条件进行监控。

3.3模板工程危险源识别与监控。高支模施工现场重大危险部位是:模板支架、高空作业、施工用电等。危险源的评估、识别及控制措施如下。

3.3.1脚手架工程事故危险源的类型

3.3.1.1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运动物危害;工作环境不良;

3.3.1.2心理生理性危险因素:负荷极限,体力、听力、视力超过极限;

3.3.1.3行为性危险因素:指挥失误;操作失误;监护失误。

3.3.2引发事故危险源的主要原因

3.3.2.1设备设施缺陷扣件的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扣件的螺栓无垫片或垫片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扣件有夹沙现象等。

3.3.2.2负荷极限架子工作业时间过长,体力下降存在安全隐患;个别作业人员视力不好进行特殊作业;有心脏病、高血压的人员进行高空作业;夏天高温天气作业,容易中暑;作业人员注意力不集中,心情低落引发事故。

3.2.2.3行为失误班组长违章指挥,不执行安全操作规程;架子工无证上岗作业;架子工搭拆没有设置监护区域或无人监护。

3.3.3危险源的监控项目按照国家规定,项目部对不符合要求的扣件及时更换,进场的扣件应具备产品合格证。按照《劳动法》有关规定进行,适当调整和安排作息时间。检查作业人员的持证,对无证人员禁止其上岗作业。

4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监理的控制措施

在此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监理工程师采取巡视、平行检查和旁站相结合的方式对施工作业和管理活动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监测危险源,有效地消除安全隐患,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施工安全。

4.1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安全保证计划安全保证计划是施工项目部规划安全目标、确定过程控制,制定安全措施和配置必要资源,以消除安全隐患,保证施工安全的重要制度。

4.2督促施工单位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施工前和施工中,监理工程师要求施工单位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检查项目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

4.3督促施工单位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安全技术交底是保证施工安全的重要前提。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前,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必须向作业队负责人、工长、班组长和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施工过程中,监理工程师按时检查安全技术交底记录,审查其施工方法、施工程序及危险源的预防措施是否具体明确,是否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4.4督促施工单位进行安全检查,落实安全隐患整改工作监理工程师督促项目部根据安全保证计划,组织定期和专项安全检查。重点检查脚手架、洞口、临边、安全网架设、高处作业等防护装置和危险部位的警示标志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当发现安全隐患时,要求施工单位及时整改,排除险情;必要时总监理工程师签发工程暂停令,并报告建设单位,按规定程序处理。

4.5对重大危险源实行旁站监理监理工程师根据已识别的重大危险源,确定与之相关的需要进行重点监控的重点部位、过程和活动,如深基坑施工、地下暗挖施工、高大模板施工、起重机械安拆、整体式提升脚手架升降、大型构件吊装等,安排熟悉相应施工工艺和操作规程的监理员旁站监理。

4.6监控施工起重机械和自升式架设设施的安装、拆除监理工程师对施工现场使用的塔吊、外用电梯、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起重机械和自升式架设设施的安装和拆除,在安装前,审查设备和设施的质量证明文件,如生产(制造)许可证、产品合格证、整机检验合格证和安全保护装置检验合格证;审查安装单位的资质等级及拆装方案和安全施工措施。并要求施工单位在安装完毕后组织验收,办理合格使用移交手续。

参考文献:

[1]GB50319-2000,建设工程监理规范[S].

[2]JGJ59-99,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S].

工业工程起源篇8

 

职位聘任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核心工作。它是一项应用系统形式、收集、分析等一系列工作流程,对工作的目标、定位、工作内容、责任等各个环节进行详细制定,形成一套完整的职位规划,并匹配符合岗位要求人员的工作。本文就从人力资源和职位聘任的角度人手,对人力资源中职位聘任的应用和重要性进行简要分析和阐述。在分析过程中,要想将人力资源的功能得到全面发挥,就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从整体的人力资源管理角度上进行分析,可以对职位进行有效地调整,避免工作的性能和内容产生重复,这样不仅提高了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也创造了最大程度上的经济效益。

 

一、人力资源中职位聘任工作的重要性

 

职位聘任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人员招聘、任用、培养等输出标准。利用确定、收集、整理等一系列工作形式,对相关职位的工作性能、责任、内容等进行详细明确和制定,并利用多元化手段,对该职位的经济效益进行全面分析,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职位体系及职位规划。以此为基础同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模块进行对接,为招聘输出职位要求、为人员聘用输出岗位要求、为人才培养输出培养的方向和内容,是人力资源工作的基础之一。

 

建立起一套岗位职责明细的职位体系和职位规划,并以此来进行职位聘任,使每个岗位匹配合适的人才,更可以促进公司业务发展及公司管理能力的提升。

 

输出的一系列职位标准和职位任职资格,为员工职业发展和能力提升都提供了基础依据,对于广大员工来讲是他们职业发展体系的重要前提。

 

职位聘任对企业的工作人员的招聘、职位培训和发展、升职加薪定等工作项目,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参考依据,保障人力资源部门的稳定运行。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避免了“大锅饭”现象发生,提高了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效率,对企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在一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往往对职位聘任工作的重要性和性能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和明确,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作用的发挥。

 

二、人力资源中职位聘任工作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对职位聘任工作的重视不足

 

人力资源中职位聘任工作,在企业不断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职位聘任工作的价值主要表现为:第一,利用职位聘任工作的信息,为企业在人力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数据;第二,利用职位聘任工作,可以对企业自身的发生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解决,形成相对完整的职位聘任工作体系。

 

但是,在一些企业运营的过程中,只是将人力资源中职位聘任归结为简单的工作,只认为是职位的制定工作,对职位聘任工作的自身价值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能够体系化、完整化地来开展工作,职位聘任的基础工作不扎实。

 

2.工作标准不明确,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人力资源在职位聘任工作的过程中,对企业中很多职位的工作内容、责任等形式,描述得并不是很清楚,有些职位工作的信息描述会出现不全、夸大、缩小等情况,并且人力资源在职位聘任工作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职位聘任工作侧重于人员的招聘工作,对职位体系建设没有进行全面分析,其工作的结果也没有完全展现出来,进而职位聘任工作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只有建立起规范明确的职位管理及聘任体系,做到评聘分离,才能够真正体现职位聘任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3.职位设置无原则不成体系,出现职责重复或是缺失的现象影响工作开展

 

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经常是一个部门中的工作,由好几个人来完成,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出现了职位重复的现象。而有些业务部门,对职位进行设计时不能充分考虑到业务需要、业务流程及业务发展等综合因素,造成某些职位缺失或是职位功能的不完备。

 

另外,在一些企业运营的过程中,为了节约企业的开支,只对较为关键的职位进行了详细阐述,却忽视了其他职位的作用,这样对人力资源中职位聘任后期工作的开展,就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阻碍,使职位聘任工作不成体系。也会出现因没有将职位的功能、工作内容、责任等一系列内容标注明确,在工作的过程中一旦发生失误,工作人员之间就会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从而降低工作效率,阻碍企业发展。

 

4.评聘不分离或是标准不明确,导致人员适岗性差

 

将合适的人匹配到合适的岗位,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最直接也是最基础的目标。职位体系及职位规划梳理清楚之后,进行人员的聘任,做到评聘分离需遵循职位聘任必须以人员满足职位要求的认证资格和能力为前提。但是,好多企业在实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中,都没有明确评聘分离,导致无法满足职位能力素质要求的人员在所任职的岗位上不能创造实际价值,甚至影响业务的开展。

 

三、人力资源中应该如何做好职位聘任

 

人力资源工作有着相对独立的工作环节,但是每个环节也都会通过一定的链接形成一个整体。在人力资源职位聘任工作的过程中,要利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工作,对职位进行科学、客观、充分全面地了解、分析、制定,同其他人力资源管理环节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和发挥职位聘任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使人力资源中的职位聘任工作本身效率得到提高,也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下面就对人力资源中如何做好职位聘任工作,进行简要分析。

 

1.首先对公司业务及管理体系进行全面分析,落实职位规划

 

职位的聘任是以职位规划为前提的,而职位的规划首先必须是公司业务及管理体系的详细分解落实。只有对整个公司的战略进行分解,落实到各部门或各职能的责任要求上,才能为职位的设置提供基础的参照标准。

 

在人力资源职位聘任工作的过程中,其具体的方式为:将战略、业务进行合理、科学地划分和分解,全面制定职位的工作内容,并有效地划分其等级,这样的工作形式,使用起来也相对较为简便。另外,也需要对该职位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全面调查,最大程度上获得与这个职位相关的信息资料,全面分析具体的岗位职责、任职要求、工作内容等,为职位聘任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

 

2.采取科学的方法和形式核定职位设置的内容

 

可以对该职位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全面访问。在交流过程中,要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使用的语言要具有一定的技巧性。这样为该职位信息的获取就能够提供重要的帮助,并且也相对较为直接,对获得信息也具有一定的判断性,其最大的优势是快捷、简便、信息相对较为真实。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职位聘任工作人员要对访问对象的素质、职位等特点进行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和沟通,不仅获得了最佳的效果,也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

 

还可以采取工作写实的方式。要想不断地提高职位聘任工作的质量,就要按照时间的顺序,对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从上班开始一直到下班,进行写实。将每一天的工作流程、项目、内容进行全面分析,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另外,在工作写实的过程中,要对每一项的工作流程和性质进行全面记录。在完成工作记录后,职位聘任工作人员需要对工作日记进行全面分析、整理、归纳等,对重要的信息要进行总结和提取,最后进行一定的编制,这样在指定的职位工作内容、形式、内容制定的过程中,就能够提供重要的信息数据。

 

3.依据每个岗位具体情况判断是否有必要做职位聘任

 

职位观察是指:职位聘任工作人员到工作的场地进行实际观察,了解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并且对工作的环节和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在此基础上对职位进行分析,确定是否需要对职位进行聘任。职位聘任工作中观察形式,对职位聘任工作人员的观察能力的要求,是非常之高的。但是,可以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并且工作流程也相对较为简单,对职位聘任工作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需要做职位聘任的,设计配套的聘用机制和流程,设定聘任的标准要求

 

针对需要做职位聘任的岗位,设计其适合的聘任机制,可以采用竞聘制或任职资格等级认证两种形式。竞聘制即多于岗位要求人数的人员通过公平竞聘的方式争取获得职位聘任的机会,可以对其知识、能力等各方面进行考核和评估,对竞聘人员综合对比确定聘任结果。

 

职业资格等级认证的形式,是在系统体系化的职业资格能力评定体系中参与能力评估,以达到对应职位任职的要求即聘任。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综合论述,我们可以知道,人力资源中职位聘任工作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对人力资源中的职位聘任工作的应用形式和重要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和阐述,并根据职位聘任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了一些可参考性的意见。只有不断地提高人力资源中职位聘任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才能将各个职位的功能有效地发挥出来,为招聘工作、培训工作等人力资源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条件,进一步促进企业发展。

工业工程起源篇9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创新能力;工程类专业;资源管理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已居世界第一,2013年普通本专科工程类在校生数为870万人,招生252万人,毕业228万人。①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对工程类人才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加强工程类人才的培养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其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②如何培养人才,资源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而图书馆作为知识数据库的作用就更加明显。因此,高校图书馆工程类资源管理就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笔者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工程类资源的通识课程资源、专业课程资源、科研类资源和电子资源四个方面,对资源管理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发现管理方法中的不足,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为改善高校图书馆管理方法提供一些参考。

1高校图书馆作′用

高校图书馆是根据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搜集、整理和提供各种知识情报载体的服务部门,它担负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双重任务,被誉为学校的“第二课堂”,是陶冶学生情操、开阔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确立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人生观的阵地。③高校图书馆资源管理方法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学生培养质量和教师等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

2高校图书馆资源对工程类专业影响

对于工程类专业来说,本科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是工程类专业学生培养的基本要素,是培养出符合标准的工程人才的关键。④因此,要求高校图书馆工科类资源首先要满足基本的教学内容参考需要。同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⑤从“纲要”要求的内容可以看出,专业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同样重要,包括加深专业认识与理解、加强创新能力和提高科研水平,这对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高校教师同样重要,要求高校图书馆资源除了满足教学要求以外还应具有大量的科研资源。工科类专业对各类图书资源的要求较高,教材、参考资料、教学视频、电子课件、电子图纸等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工程设计原理与方法;学术期刊杂志、专家论著、国际前沿专家讲座视频等为科研人员提供重要的国内外专业研究现状。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资源对工程类专业人员培养具有很大的作用。

3高校图书馆工程类专业资源管理

3.1通识课程资源管理

工程类专业通识课程主要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程序语言、大学英语等课程。这类课程主要用到的是高校图书馆资源中的各类的教材和参考资料。首先来分析一下教材资源,高校图书馆中教材占据了工程类资源的很大比例,各种版本、多个出版社的教材,基本上市场中能购买到的均有收藏,但是由于图书管理人员专业不对口,教材质量参差不齐,让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甚至会造成误导,因此,在引进该类教材过程中,应结合通识课程任课教师来选择高质量的教材。其次是参考资料,主要是各类习题解析图书和知识拓展读本等,这类资源量相对较少,但是对学生通识课程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对于习题解析图书,由于编者解题思路不同,会出现较多版本,由于只是参考资料,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即可,不会有很大影响。知识拓展读本的作用是加深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通识课程的作用,为以后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铺垫,因此该类图书重要性更高。但是,通过调查发现,高校图书馆中该类图书资源种类很少且没有起到上述作用,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应当加强对该类图书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向学生和教师征集相关信息,使得该类图书资源逐渐丰富起来并形成体系,起到应有的作用。

3.2专业课程资源管理

工程类专业课程的开设和各个专业方向有很大关系,也是本科阶段学习的一个分水岭。其中力学、电工电子、测量学等专业基础课程是大多数工程类专业都要开设的,这些课程资源管理情况和通识课程资源比较类似,即教材资源充足,质量高低不平;参考资料能满足学生课后习题解答需求;专业知识拓展读本数量和质量较低,需要大力引进。重点来分析一下各个工程类专业课程资源情况,该类课程是本科生重点学习的内容,除了影响其找工作的选择方向,还对以后硕士、博士的科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由于工程类专业种类较多,不一一进行详细列举分析,现就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共性情况和问题进行分析。教材资源种类和数量更加繁多,管理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学生借阅的主要是任课教师所选择的一到两种教材,而大量的资源被闲置,这就要求图书馆管理人员在引进图书的过程中,通过实地调查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教材选用情况,同时加强阅读推广工作,让学生了解到其它教材的特点与优势,增加资源的利用效率。参考资料资源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比起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更加重要,包括工程设计实例、工程行业设计手册、工程行业设计规范、工程制图标准图集、毕业设计指导和注册师考试资料等资源,该类资源中工程行业设计手册、设计规范、标准图集变化不大,一般几年更新一次即可,但对设计规范的更新一定要多查阅国家标准规范网及时引进,不然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会由于参数选择不合理导致设计错误;对于工程设计实例、毕业设计指导和注册师考试资料等资源,更新速率较快,管理难度大,对图书馆管理人员要求高,往往容易出现资源过于陈旧、参考价值低等情况,这就要求管理人员的管理方法进行调整,除了要向工程类专业教师和学生调查意见外,最好是聘请校外工程类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技术指导,保证该类资源的实用性和与时俱进。

3.3科研资源管理

工程类专业科研资源对教师、博士、硕士的科研工作和学习有很大影响,同时对本科生的科研创新启发作用也很明显,这类资源主要有学术期刊杂志(纸质版)、学术论著、发明专利撰写与申请介绍、各类基金范本等。学术期刊杂志(纸质版)种类繁多,包括普通的Cn期刊、中文核心期刊、ei收录期刊和SCi收录期刊等,图书馆管理人员工作量大、筛选困难,一般是让读者自我选择判断,对科研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教师影响不大,但对科研能力相对较弱的硕、博士和本科生科在选择科研课题方向时就会困难很多,因此建议图书馆聘请校内外科研专家对该类资源目录进行详细的分类,形成一个阶梯式体系,在以后的管理过程中,只需要对该体系不断完善,减少管理人员工作量的同时还能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3.4电子资源管理

工程类专业电子资源包括电子课件、教学视频、电子图纸设计案例、国内外检索数据库、知名行业专家讲座视频等内容。由于理论学时的减少,使得任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每节课信息量增多,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电子课件、教学视频资源对现在以ppt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帮助作用。多数高校图书馆对该类资源的管理主要是引进校外现有的数据库资源,虽然内容大致雷同,由于教材和任课教师不同,平时学习的课程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建议高校图书馆除了引进校外高水平电子课件和教学名师教学视频外,还应建立校内电子课件资源库和工程类专业教师教学视频资源库,建立一个共享平台,方便任课教师对课件和教学视频的上传和学生的下载。电子图纸设计案例资源主要是帮助工程类专业学生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过程中,能够更加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制图,因为该类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的就是施工、设计方面的工作,只有制图能力提高了才能在毕业以后更好的与工作接轨,该类资源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和施工、设计企业合作,收集整理近几年设计案例的电子图纸资源。国内外检索数据库、知名行业专家讲座视频等资源主要是方便科研人员了解专业国内外研究前沿,在学术论文写作、专利和基金申请等科研活动中提供信息引导。如今,各个高校图书馆中国内外检索数据库资源建设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基本能够满足需要。但是对知名行业专家视频资源的管理仍存在着一些困难,首先就是资源量少,收集困难。其次是读者偏爱现场听专家讲座,视频资源吸引力小。因此要求图书馆管理人员加大收集知名行业专家视频资源的同时还要加强新媒体阅读推广,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方便读者阅读的同时还能够对该类资源提出意见与建议,以便于管理人员对该类资源管理方法进行调整。

4结论

综上所述,通识课程资源、专业课程资源、科研资源、电子资源等高校图书馆资源对工程类专业的影响很大,对本科生的学习、创新创业和毕业发展方向选择上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因此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在对工程类专业资源管理方法制定的过程中,多听取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意见选择教材、参考资料和电子课件等资源,与工程类施工和设计企业合作建立工程设计案例资源数据库,与国内外工程类专家合作及时更新学术论著和知名行业专家,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加强新媒体阅读推广工作。只有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法,才能提高图书馆的资源利用效率,为培养出高质量的工程类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数据来源.2014中国统计年鉴.

②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7):4-5.

③龚春健.论高校图书馆的作用与管理[J].重庆与世界,2011(28):78-79,84.

④扶慧娟,辛勇.推行“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实践型工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1):155-158.

工业工程起源篇10

关键词:人力资源绩效评价平衡计分法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260-01

一、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是指一定范围内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这种劳动能力的总和是通过投资开发而形成的,具有一定体力、智力、知识和技能的生产要素资源形式。人力资源管理指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的总和,它贯穿于人力资源的整个运动过程。“人力资源”并不等同于“人力资源管理”。正如一位首席执行官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所说:“如果你是指小写的hr(指人力资源),那么我认为其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如果你指的是大写的HR(指人力资源管理),那我就并不这么认为了。”这说明人力资源管理在现实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1.人力资源管理能有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在企业的各类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企业最具创造性和能动性的第一资源要素,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有直接的决定性作用,因为企业生产力的提升只有是在操作和运用现有其他资源所创造出来的,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竞争力的提升是对现有人力资源充分有效的使用。

2.人力资源管理能有效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企业中员工潜能的发挥对大多数是取决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做好绩效考核工作,绩效考核反映的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一种沟通活动,它可以直接影响到员工的薪酬、奖金和晋升等员工的切身利益,因而,有效的绩效考核可以直接转换为企业的业绩;第二,做好薪酬管理,薪酬是员工付出自己劳动后而应得的劳动报酬,薪酬是绩效劳动效率的主要工具,合理、科学的工资报酬关系到组织中员工队伍的稳定与否,成功的薪酬管理能极大地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第三,做好员工的职业规划,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员工需要的不仅仅是工作本身薪酬待遇,更多考虑的是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在以后工作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因此,企业应满足员工的自我发展需求,使其人尽其才,发挥个人潜能。这样做有利于促进组织的发展,使员工有归属感,进而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组织效益。

三、传统人力资源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企业中,并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人力资源的绩效评价就更显得其不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考核目的简单化,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考核目的应该是多方面的,考核结果不应该仅包括薪酬与晋升机会,而应注重员工的发展,不能将组织绩效考核目的简单化,流于形式,而应注重考核的有效性,促进员工之间的竞争,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

2.考核指标偏离实际,传统的“德能勤绩”的思维模式所设置的考核指标往往偏离实际,抓不住工作的重点,而过多的指标设置又会分散员工的关注重点,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3.考核方法使用不当,我国企业中,对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可以说是从单项评价发展到360度全方位评价,方法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实质上管理效果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主要还是企业对职业方法的使用还有所欠缺,不能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置于其配套的考核方法。

4.机构设置于人员配备没得到改善,目前,部分企业还没有设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是由行政部门或总经理办公室兼任,还有一些企业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配备了人力资源部门,由其他部门人员兼职组成,并不能进行专职管理。主要还是企业中管理层对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不足,不够重视。

四、改进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评价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解决的关键还是企业管理层能否对人力资源引起足够的重视,能否将员工看作是一项重要的资源,进而规范企业内部组织机构,增设专职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及专职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

目前国外使用较为成熟的平衡计分卡这一人力资源评价方法,在国内的企业应适当引入,这一方法能够使企业将总体战略目标分解到部门、团队及每个员工,使员工能够将自己的日常工作与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相联系起来,让员工明白自己会对企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平衡计分卡是一个企业的战略转化为一套可操作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战略控制框架,能够实现业绩评价与战略管理的有机结合,它主要从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来对人力资源进行说明。

1.财务方面,对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要考虑三个比较重要的财务指标,以达到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本最大化和人力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2.客户方面,首先要明确竞争的细分市场及目标客户群,其次再展开对经营单位在范围内的业绩评价工作,核心结果指标包括顾客满意度、顾客保留度、新顾客发展、顾客获利能力、单位顾客盈利能力等,员工是企业的隐性客户,员工对企业的满意程度直接影响其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内部经营过程方面,在内部经营过程中,企业需要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是什么,以达到吸引新顾客和留住老顾客,最终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平衡计分卡并不仅仅是对现有业务流程的改善,而是以顾客和股东要求为起点,满足顾客和股东的需求为重点的内部经营过程。

4.学习和成长方面,企业建立长期的成长和进步必须根基于持续不断的学习和自身进步,否则,仅仅停留在当前的生产水平和技术状况是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实现上述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方面的目标所需的能力可能要大大高于企业现有的能力,所以需要持续不断地投资于雇员培训,改善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以及完善企业的组织流程。

五、结束语

人力资源绩效评价的价值在于考核结果的应用,只有使企业中人力资源充分有效使用,才能使企业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同时,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使管理者掌握企业人力资源总体情况,采用有效的激励方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整体效益,提升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鞠晓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评价[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

2.郑银玲.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评价探析[J].管理方略,2010(6)

3.王梅.平衡计分卡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探析[J].商业文化,2007(8)

4.李六华.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评估的理论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