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培养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4:30

智慧农业培养方案篇1

关键词:智慧农业;农业生产;商洛

一、发展智慧农业的背景

“农业兴则国强”,可见农业兴衰关系到国之根本,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农业的发展备受关注。党的十要求,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新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用信息化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当前涉农部门及信息化机构面临的一大重要任务。同时,十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任务,表明了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发展智慧农业,只有在智慧农业的坚实土壤中,才能成就美丽中国梦。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是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图像等)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及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同时,智慧农业可以实现更完备的信息化基础支撑、更透彻的农业信息感知、更集中的数据资源、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控制以及更贴心的公众服务。智慧农业与现代生物技术、种植技术等高新技术融合于一体,对建设世界水平农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许多省市开始发展智慧农业并出现了许多成功案例,如中国移动山东公司打造智慧农业品牌,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的应用,推出了“大棚管家”等农业智能管理平台,帮助农民实现专业化、精准化的农业生产管理,以信息技术助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农业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江苏宜兴市新建镇新建村,“物联网”技术则应用到养殖业领域,蟹农们用手机能随时随地了解养殖塘内的溶氧量、温度、水质等指标参数,并操控自动投喂机按预先设定的间隔时长喂食,智慧农业切切实实为当地的蟹农们“养”起了螃蟹;天津市在全国率先启用“3G智慧农业——移动物联网信息化应用平台”,该平台分为3个层次。信息采集层靠安装在大棚内的传感器采集信息,信息传输层利用无线网络将采集到的信息传输到电脑、手机等终端,信息处理层则将用户的处理指令反馈到大棚中,实现了农业的智慧发展。商洛市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城市,耕地面积刚性减少,农产品市场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保障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抗灾减灾能力低的问题更加凸显。加之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导致产业化水平低,农村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问题严重。耕地零散,土地流转难度大,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这些现状和问题都表明商洛市急需实现农业转型发展,发展现代农业与智慧农业。笔者结合商洛市地方实际情况,分析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为商洛市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商洛市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和政策支持等原因,智慧农业发展比较缓慢。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引导不够

商洛市出台了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设立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形成和构建了持续加大农业投入的保障机制,为激活生产要素,调动社会主体投入现代农业增添了动力。尤其近几年来,商洛市生态农业发展较快,建立了一批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示范园区。然而,商洛市现代农业,尤其是智慧农业的发展却相当滞后,政府缺乏智慧农业发展整体规划方案,缺乏智慧农业发展的鼓励性政策。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够

近年来,商洛市不断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并不断向农村延伸,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条件。但是,商洛市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普及水平仍旧不高。各大运营商的3G、4G无线移动网络在农村仍然不能全覆盖,农民家庭户均拥有的电脑数量仍然不高,农民信息消费支出大大低于城镇居民。同时,智慧农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各种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投入不到位。

(三)信息技术人才缺乏

与传统农业不同,发展智慧农业亟待一大批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性农业技术人才和农民队伍。然而,目前商洛市主要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差,科技创新意识和推广应用能力不强,发展智慧农业所需的信息管理人才比较缺乏,农民的信息技术掌握程度也不是很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组织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力差,对农民群众的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都远远不够。

三、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应对策略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商洛市地方实际,提出商洛市发展智慧农业的应对策略,为地方政府提供智力支持,促进商洛市智慧农业的发展。

(一)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

政府应强化对“智慧农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整体规划,以政策杠杆撬动效益农业,明确智慧农业的重要地位、发展重点、发展模式、发展阶段和预期效果。出台推动智慧农业大发展的各种鼓励性政策,并设置专项资金实现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的升级,推动智慧农业大发展。

(二)加强信息化和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农村信息化和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地区通信和网络基础条件,提高电脑的普及率,扩大3G和4G网络的覆盖范围;加大智慧农业所需的无线传感器、无线基站和传输设备等硬件设备和软件投入,为推进智慧农业的发展和普及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

(三)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

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规范和统一农业信息资源标准,完善涉农信息的交流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整合土壤检测体系、土壤分析体系、作物生长监控体系、灌溉监测体系、作物个体生长监控体系、专家分析系统和智能决策等涉农系统,加强本地农业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整理和智能决策,形成多部门联动、一站式服务模式。建立市、县、镇和社区四级农业生产决策指挥调度中心和农业专家智能决策系统平台,加强农户需求的多样化研究,完善有关农产品生长和流通等数字化模型,实现数据处理与用户群个性化需求的有效对接,为智慧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

(四)重视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智慧农业就是更好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控制等现代信息技术,因此信息技术是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巨大。政府相关部门应重视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重视农业栽培技术的应用,重视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推广,重视网络应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重视信息管理技术的推广,加大对农作物监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宣传,真正地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和流通的过程中,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五)加强智慧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队伍建设

对于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既懂农业又懂信息技术的农业技术人才和农民队伍,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人才保障。政府部门要不断完善和升级现有的村镇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平台和互联网,建立专门的智慧农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和培训网点,加大信息投入和服务力度,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科技培训的积极性,提高培训效率,提高培训质量,保证信息化农业人才队伍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结语

笔者探讨了商洛市发展智慧农业的必要性,分析了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应对策略,为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加速了商洛市智慧农业的实施,加快了传统农业产业升级,所提出的思路和方法对其他地方智慧农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赵建华刘宁杨煜琛单位:1.商洛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应用学院2.商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高兴明.党的十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J].南方农业,2013(1):1-4.

[2]《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农业农村有关重大问题研究》编写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农业农村有关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3]焦泰文.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学习十报告的一点体会[J].政策,2013(1):81-83.

[4]江志峰.智慧农业[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5]李道亮.物联网与智慧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6]杨大蓉.中国智慧农业产业发展策略[J].江苏农业科学,2014(4):1-2.

[7]刘长文.山东移动打造“智慧农业”探出高效富农之路[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4(4):29-32.

智慧农业培养方案篇2

十报告明确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宣居适度”。智慧能源农业正是面向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国家战略提出的一种新型低碳、高效农业发展技术。发展智慧能源农业就是综合高效利用土地、太阳光、水、二氧化碳气肥等自然资源,并合理配置农业设备、设施、化肥、人力等生产资料,从而达到促进农业生产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

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王涛认为,“智慧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更是与智慧新城有机结合的重要部分。”他指出,智慧农业的市场潜力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智慧农业本身市场的形成,城市尤其是新城对绿色食品、绿色物流以及空间发展的高度集约化都将大大促进智慧农业市场的形成和扩大,而且智慧农业不仅仅带来食品和碳减排,更可以作为旅游、休闲及城市景观的重要要素,它将引导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二是智慧农业将带动若干技术产品的发展,并形成新的产业地域和新的市场,比如二氧化碳富集设备,其可以用于液体二氧化碳或干冰的生产,从而在碳酸饮料、干冰制备以及电焊保护气等领域开拓更广的市场。

王涛表示,尽管智慧农业的愿景非常美好,但是目前要在我国大范围普及还任重道远。究其原因,他解释到,“因农业自身的特殊性,与工业生产相比,农业生产在信息获取、反馈以及智能调节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困难。与需要精确控制、量化指标的工业生产不同,农业生产更多的是需要整体宏观方面的调控,实现统筹规划、综合利用,保证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效率。”因此,在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初期,需要国家政策给予大力支持,关键是要在相关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切实提高智慧农业生产的经济和效率,使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智慧农业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农业低碳、经济、循环和高效的发展,强调节能节水、空间集约、绿色高产的农业新模式以及相关技术的普及应用。通过综合高效地利用土地、太阳光、水、二氧化碳气肥等自然资源,并合理配置农业设备、设施、化肥、人力等生产资料,来达到促进农业生产并碳减排的目的。为达到该目标,具体技术方案应用包括空气Co2富集浓缩为农作物施肥技术、根部喷雾节水绿色种植技术、节能高效光照产品及作物立体养殖的优化布局方案等。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发展的新型二氧化碳捕集技术,是一种将大气中400ppm二氧化碳直接富集并利用的新型二氧化碳减排技术,大部分农作物在1000-2000ppm二氧化碳浓度下具有最佳的生长速度。这种技术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提升2-5倍供给作物生长,来增强农作物的光合作用。该技术不仅操作简单、使用灵活、成本低,而且使用效果明显,既可以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足够的碳肥,也可以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还是主要采用化学方法来获取Co2气体,但这种方式成本高,且硫酸等化学品的使用也带来了生产环节的Co2气体排放,并不利于低碳农业的发展。

此外,智慧农业的发展还能减少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束缚作用,提高农业发展的灵活性。如无土栽培技术,可以脱离植物对土壤的依赖,在沙漠、盐碱地等不适用土壤耕种的地区栽植植物,也可以更精确地控制植物的生长条件,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更合理的营养物质,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实践证明,无土栽培的产量比土壤栽培的要高很多。充足的光照是保证作物质量和产量的基本因素之一,受地理纬度、季节和天气状况的限制,人工补光成为温室大棚管理的必然选择。利用新型节能LeD光源进行补光,是目前新兴的人工补光技术。与传统的补光技术相比,LeD灯具有安全、节能、环保、布置灵活等特点,已在国内的温室补光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另外温室中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比一般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多发13%左右的电量,可用于温室除湿、补光、照明等;高效太阳能集热装置,也可以有效降低温室冬季加温能耗。

智慧农业培养方案篇3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通过深入推进基础性建设和各类信息资源及其应用型信息系统的开发利用,全面灵活地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相互感知和互联互通,从而实现对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的精细化、动态化管理,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建设智慧城市,是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机遇,加快向信息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我市目前的情况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管理和居民生活要求进一步提高,产业升级不断深化,既面临着新一轮发展机遇,也面临着环境资源、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居民就业等方面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建设智慧城市,对于应对这些挑战,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公共服务管理水平、打造高品质生活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城市创新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决策部署,根据国家、省和市“十二五”信息化规划思路,按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制定本专项规划。本规划实施期自年至年。

一、现实基础及发展形势

(一)现实基础

经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我市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信息化建设对改善我市城市公共管理、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年中国城市信息化百强评比中,慈溪市位列县级城市第九名,信息化综合指数达88.43,为建设智慧城市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信息化基础建设进一步完善。经过近几年的规划和建设,我市城市电信网络基础设施已经形成了由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和广电集团为主建设的、覆盖全市的高速有线广域宽带网,3G无线通信网络已在全市基本覆盖,各类信息终端的普及率和使用率不断提高。有线电视网络已覆盖全市所有城乡家庭,用户数超过33万户,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已在城区全部实施,目前已覆盖4万户,计划在2012年前完成全市的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工作。至年,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总数49.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162.7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数24.4万户,全年实现电信业务收入14.96亿元。政府、社区、农村和企业通过光纤、宽带网络(aDSL)和无线接入等多种方式基本实现了基础宽带网络全覆盖。

2.信息化发展环境有了较大提升。信息化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工作机构建设得到加强,信息化咨询、培训、监理等中介进一步拓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发展的扶持政策或指导意见。每年安排近800万元的信息化资金,支持软件信息企业培养、软件信息产业发展及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安排1500万元电子政务专项资金,实施全市的电子政务项目。智慧产业基地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网新智慧谷破土动工,慈星纺织软件园建设正式启动。信息化管理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慈溪创诚银河网络有限公司与慈溪行知职高合作开办的信息技术实训基地,为我市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和技术培训服务。信息化知识在广大市民中进一步普及,全社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3.信息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到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45.51亿元,比2005年增长151.57%,年平均增长20.26%。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智能家电、仪器仪表、集成电路等优势制造行业有较大增幅,并拥有一批市场前景的智能产品。软件产业进一步发展,全市已有从事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科技创意等业务为主的软件企业100余家,其中市软件企业14家;软件产业业务收入连续三年平均增长40%以上,年达到12亿元。信息服务业呈现新亮点,慈溪凌宇软件有限公司、慈溪大业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等嵌入式软件和工业设计公司快速成长,千景动漫设计有限公司在年成立,我市动漫产业起步发展。

4.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成效明显。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经营、营销、生产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化在改造传统行业、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企业装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嵌入式软件在电子产品产值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全市年产值2000万以上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信息化应用覆盖率超过了90%。国际贸易、现代物流、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等领域开始广泛开展电子商务,全市70%以上的规模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活动,建立了家电、物流、化纤、轴承等一批电子商务平台和行业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毛衫网、慈溪家电网、慈溪天天发物流网等电子商务和物流平台发展势头良好。

5.公共领域及农村信息化不断深化。党政信息网、政府门户网站群、网上审批暨电子监察系统等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日益完善,网上办公覆盖市、镇、村三级,劳动保障、民政救济、数字城管、数字房产、数字消防、数字档案、数字国土、警务信息系统、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就诊一卡通等政府核心业务信息系统顺利实施,81890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政府和企业的信息资源中心建设逐步开展。农村信息化得到积极推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已经普及推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农经网、农技110等信息教育和农业网站基本普及,徐福村等智能社区(村)示范建设正在实施。

回顾“十一五”,我市信息化建设虽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为:信息化工作机制、工作规范和评价考核体系不够健全;信息产业培育基地建设滞后,产业扶持政策力度不足;信息产业总体上仍以粗放型增长为主,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城乡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的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纵深不够,企业信息化应用领域不广、层次不深;信息化人才特别是集技术和管理于一体的高级人才极为缺乏。

(二)发展形势

1.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十二五”期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无线宽带技术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向智能化、集成化方面发展的趋势必将进一步显现,信息技术与其他产业技术的融合会不断加深,并涵盖了技术、产品、业务和产业等多个层面,进一步培育和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必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市是一个资源小市,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无论是土地资源还是环境承载容量,都已十分有限。在新一轮信息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蓬勃兴起、低碳经济加速发展、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以及商务成本上升的背景下,我市应该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机遇,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抢占先发优势,确保在信息技术的新一轮竞争发展中,把握主动权。

2.宏观形势发展创造的良好环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我国信息化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将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国家培育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为我国信息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重点。市委、市政府以年5月在成功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信息化与城市发展”论坛为契机,做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框定了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慈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几次召开相关会议专题研究智慧城市建设事项,并提出结合慈溪特色做出建设智慧城市的指示。国家、省、市的战略决策为慈溪建设智慧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3.经济转型和城市提升的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面对后金融危机和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我市粗放型的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方式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长期以来依赖资源和要素投入为主的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十分巨大,迫切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技术。同时,随着城市化加速推进和经济快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安全监管难度加大,城市交通拥堵、食品安全、医疗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公共卫生事件、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就业压力等问题进一步凸显,不断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如何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真正达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面临的一个重要考验。

4.区域竞争能力提高的新路径。伴随上海、南京、杭州、昆山等城市战略规划的出台,国内许多先进城市都已先行在智慧城市相关的重点领域着力探索推进,我市在同级别城市中面临着多重竞争的发展格局,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城市群之间的同构性所造成的竞争形势十分严峻。建设智慧城市决定出台后,江北区已明确把培育和发展智慧产业作为江北智慧城市建设的立足点,通过五年的努力,把江北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智慧城市先行区,杭州湾新区已成为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试点,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三网融合”的试点区,其他县市区也纷纷依托自己的优势,抢占智慧城市建设先机。智慧城市的竞争序幕已经拉开,能否抢占先发优势,把握新一轮区域合作和竞争的主动权,成为把慈溪打造为长三角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重要城市的关键问题之一。

目前,信息化发展总体上已进入到智慧城市建设的新阶段,城市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群众生活等都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握智慧城市建设的历史机遇,创新发展模式,寻找突破口,再创慈溪发展的新优势。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市委“六个加快”战略部署,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机遇,坚持以智慧产业发展为基础,以智慧应用为导向,以市场需求和改革创新为动力,把推进建设智慧基础设施、发展壮大智慧产业和深化实施智慧应用作为战略重点,强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共享,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智慧城市建设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强力推进。加强我市智慧城市的统筹规划工作,形成和完善指导全局的工作机制和规划方案,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推动作用,积极营造氛围,强力推进,抢占先发优势。

2.基础先行、先行先试。加强与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运营商的合作,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立足实际,力争能够在某些领域做到先行先试,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安全、可靠、超前的网络基础保障。

3.立足产业,发展应用。把培育智慧产业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立足点,大力推动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各类新兴智慧型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制造和广泛应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

4.重点突破,示范带动。结合我市实际,树立一批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示范企业、示范项目和示范案例,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加快经济社会重点领域的智慧应用系统建设,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发展。

5.民生优先、以人为本。以服务民生、方便群众为优先目标,大力开展智慧应用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城乡居民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能力,发挥全体市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三)总体目标

争取经过五年的努力,建成一批成熟的智慧应用系统,形成一定规模的智慧产业,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在智慧基础设施、智慧产品研发制造及智慧应用示范等方面处于全国县(市)领先地位。至年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转型支撑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进一步深入,制造业、服务业、农业中信息技术应用大幅提高,软件产业、智能装备及智能家电等研发制造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智慧服务业、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基本建成,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形成。

——智慧应用得到重大突破。基本建成互联互通,贯穿上下的智慧民生、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公共管理等智慧应用体系,政府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化水平明显提高,企业和居民享受到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软件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至年底,全市软件业务收入达到44亿,每年平均增长30%以上;增育市软件企业20家以上,基本形成10家本地特色的电子商务和行业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软件信息产业占新兴产业的比重逐年提高,每年发展30—50个智慧产品。

——建成较为先进的智慧城市信息网络设施。全面建成高速的有线、无线城域网,三网融合取得重大进展,互联网宽带接入率达到95%以上,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覆盖率达100%。

——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大进展。建成数据中心、本地和异地灾备中心,建成较为完备的基础数据库、综合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机制较为完善,资源开发利用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进智慧产业应用体系建设

1.继续深化制造业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构建智慧制造应用体系。继续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推广计划,深化现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促进数字研发、先进制造、现代管理的发展,加快形成一批智慧型的制造企业。一是积极推广运用信息化辅助设计系统和信息化辅助制造系统,改造轴承、汽摩配、化纤、模具等重点制造行业的生产制造系统,提升装备数字化水平,实现生产过程控制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产品设计制造水平,推进企业机械制造向信息化制造的高级阶段发展。二是深化信息技术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融合,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营销、服务、管理、决策等管理过程中的应用,鼓励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再造生产流程,创新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精准化管理。三是大力推广应用集成电路和嵌入式软件等信息技术对仪器仪表、家电、汽车电子等传统产品的改造,开发智能化、数字化的新产品,加大节能产品的研发推广。

2.加快推进服务业信息技术应用,构建智慧服务应用体系。组织实施智慧服务业试点项目,通过示范带动,推进传统服务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加快向现代智慧服务产业转型。一是积极发展智慧物流。加强慈溪综合物流园区、东部物流园区、西部物流园区等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大力推广射频识别(RFiD)、多维条码、卫星定位、货物跟踪、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加快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及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整合物流资源,实现物流政务服务和物流商务服务的一体化,推动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物流企业和物流产业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智慧贸易。积极支持企业通过自建网站或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网上营销,网上支付等电子商务活动,促进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推动商贸服务业、旅游会展业、中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领域运用电子商务手段,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层次。结合实体市场的建立,积极推进网上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鼓励发展以电子商务平台为聚合点的家电、轴承、轻纺等行业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培育发展电子商务企业,重点发展集产品展示、信息、交易、支付于一体的综合电子商务企业或行业电子商务网站。三是打造城区中央商务区(CBD)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积极通过信息化深入应用,改造传统服务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加快向智能化现代服务业转型。结合我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加快推进现代金融、服务外包、高端商务、现代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依托中心城区服务业集中的现状,打造城区中央商务区(CBD)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引进和培育一批信息化程度高、管理精细、服务高效、特色明显,具有较强行业示范带动作用的服务企业,从而推进服务业整体发展。

3.加快推进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构建智慧农业应用体系。加大信息技术在农情监测、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中的应用,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快速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调整农业生产格局。以慈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杭州湾现代农业开发区为依托,着力建设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大力推广应用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农业专家咨询系统等农业信息化系统,稳步推进农业自动化生产设备和农业精准化生产技术,进一步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检测、销售等领域和环节的应用,提高对农产品的智能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和整合气象、水利、土壤等农业生态环境要素的信息资源服务管理,提高对农情预判和应急指挥能力;通过提升、培育和引进等多种途径,集聚一批智慧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和带动现代农业的整体发展。

4.加快建设智慧电网,构建智慧能源应用体系。贯彻实施国家电网关于智能电网全面实施推广的决定,从用户端智能电表、调控一体化开始,加快推进在发电、输电、配电、供电以及用电服务等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促进智慧电网建设。优化能源结构,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先进设备和新工艺,大力发展近海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建立和完善以电力为核心的智慧能源产业结构。

5.加快推动企业总部信息化进程,建设智慧企业总部基地。围绕打造“智慧企业总部”,加快推进企业总部信息化进程,着力建设高端化、智能化、生态化、人性化的企业总部,实现总部企业跨越式发展。鼓励总体实力较强、管理基础较好的装备制造、化纤纺织等传统型总部企业,加快智慧技术在研发、制造、管理和营销等环节的应用,培育形成一批智慧型企业总部。逐步推动文化商务区企业智能总部基地建设,发挥本地优势,加强对外合作,培育和引进一批智慧型企业总部。

(二)大力推进智慧民生应用体系建设

1.积极推进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建设。重点推进“数字卫生”系统建设。建立市、镇(街道)和农村的智慧健康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全市区域化卫生信息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平台,促进各医疗卫生单位信息系统之间的沟通和交互。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建立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以实现医院服务网络化为重点,推进远程挂号、电子收费、数字远程医疗服务、图文体检诊断系统等智慧医疗系统建设,提升医疗和健康服务水平。

2.积极推进智慧交通体系建设。重点推进“数字交通”工程。通过监控、监测、交通流量分布优化等技术,完善现有的公安、城管、公路等监控体系和信息网络系统,推进以交通诱导、应急指挥、智能出行、出租车和公交车管理等系统为重点的、统一的智能化城市交通综合管理和服务系统建设,实现交通信息的充分共享、公路交通状况的实时监控及动态管理,全面提升监控力度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确保交通运输安全、畅通。

3.积极推进智慧社区安居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智慧社区安居的调研试点工作,以网新智慧谷、文化商务区和部分居民小区为先行试点区域,充分考虑公共区、商务区、居住区的不同需求,融合应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各种信息技术,发展社区政务、智慧家居系统、智慧楼宇管理、智慧社区服务、社区远程监控、安全管理、智慧商务办公等智慧应用系统,使居民生活“智能化发展”。加快智慧社区安居标准方面的探索推进工作,为今后全市新建楼宇和社区实行智能化管理打好基础。

4.积极推进智慧教育文化体系建设。建设完善我市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工程,推动智慧教育事业发展,重点建设教育综合信息网、网络学校、数字化课件、教学资源库、虚拟图书馆、教学综合管理系统、远程教育系统等资源共享数据库及共享应用平台系统。继续推进再教育工程,提供多渠道的教育培训就业服务,建设学习型社会。继续深化“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先进网络文化的发展,加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电子娱乐等行业信息化步伐,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构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更加便捷的旅游服务,提升慈溪旅游文化品牌。

(三)大力推进智慧公共服务应用体系建设

1.完善面向公众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和完善81890市民呼叫服务中心建设,拓展服务形式和覆盖面,实现自动语音、传真、电子邮件和人工服务等多种咨询服务方式,逐步开展生产、生活、政策和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咨询服务。开展司法行政法律帮扶平台、职工维权帮扶平台等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全面、及时有效、群众满意的服务载体。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卡(市民卡)工程建设,整合通用就诊卡、医保卡、农保卡、公交卡、健康档案等功能,逐步实现多领域跨行业的“一卡通”智慧便民服务。

2.加快推进面向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继续完善政府门户网站群、网上审批、信息公开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网上一站式”行政审批及其他公共行政服务,增强信息公开水平,提高网上服务能力;深化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实施劳动保障业务网上申报办理,逐步推进税务、工商、海关、环保、银行、法院等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按照“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受益”的原则,完善服务职能,创新服务手段,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提高中小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物流等多个环节的工作效率。

3.加快推进面向社区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信息查询技术、多媒体技术,建设社区公共智能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政务、商务以及各种日常生活信息的和查询。加强与移动通信运营商和银行的合作,完善各类公用事业费的电子支付功能,使居民能便捷地应用各类信息终端实现水费、电费、电话费、交通违章等各类费用自助支付。

4.着力构建面向新农村建设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建立涉及农业咨询、政策咨询、农保服务等面向新农村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协助农业、农民、农村共同发展。以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为载体,积极整合现有的各类信息资源,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农村信息收集、传递、分析、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劳动就业、技术咨询、远程教育、气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村务公开等综合信息服务。

(四)大力推进智慧公共管理应用体系建设

1.积极推进智慧安全防控系统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完善和深化“平安慈溪”工程,深化对社会治安监控动态视频系统的智能化建设和数据的挖掘利用,整合公安监控和社会监控资源,建立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理信息平台;积极推进市级应急指挥系统、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自然灾害和防汛指挥系统、安全生产重点领域防控体系等智慧安防系统建设;完善公共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实现多个部门协同应对的综合指挥调度,提高对各类事故、灾害、疫情、案件和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能力。

2.大力推进数字化城市建设管理系统建设。初步建立数字化城市建设管理系统,实现对全市建设工程的立项、招投标、拆迁、前期管理、图审、施工监管、综合验收、资料存档等各项工作的综合管理;充分利用视频监控、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技术,依靠无线网、宽带互联网、电子政务专网等有效支撑,深化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城市管理智能化、精细化。

3.积极推进综合管理平台建设。进一步推进环保、法院、民政、档案等数字化工程,提升政府综合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和深化“金土”、“金关”、“金财”、“金税”等金字政务管理化信息工程,提高政府对土地、海关、财政、税收等专项管理水平;强化工商、税务、质监等重点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和整合,推进经济管理综合平台建设,提高经济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对食品、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化妆品的电子化监管,建设动态的信用评价体系,实施数字化食品药品放心工程。

(五)大力提升智慧产业发展水平

1.大力发展软件产业。进一步提升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智慧行业应用软件发展水平,重点推进信息家电、仪器仪表、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发展,每年培育软件产品50个以上;加速推进软件产业孵化基地建设,争创省级孵化器1个;加强软件产业主体的引进、培育和服务工作,每年新认定市软件企业4家以上。一是加快软件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抓好网新智慧谷、慈星纺织软件园等软件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创建部级、省级及市级软件孵化器,促进软件产业及信息服务业集聚发展。鼓励国企、央企及其他大型高科技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在我市建设较高水平的创新基地、产业化基地和推广服务基地,营造智慧城市良好发展环境。二是加强软件企业引进和培育工作。以网新智慧谷等软件产业基地为中心,重点引进和集聚一批较大规模和较强创新能力的软件企业,吸引国内大型软件公司在园区落户或设立研发中心;鼓励生产业从制造业中剥离,组建软件企业;引导民营资本投资软件产业,鼓励科技人员、大学生在软件产业领域开展创业。鼓励软件企业开展“双软”认定、能力成熟度模型(Cmm)认证和系统集成资质认证,提升软件企业综合实力,推进企业做大做强。

2.积极推进信息服务业。大力促进动漫制作、游戏开发、影音设计等数字内容产业和工业设计、数据处理、系统集成等多种应用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培育面向生产制造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开展行业性设计研究中心、行业性信息技术(it)服务外包中心、工业性设计服务平台建设;引进和培育服务外包企业,努力形成结构合理、特点明显的服务外包产业群;积极引导传统制造业开展研发、物流、销售、服务等环节的服务外包;以“三网”融合为契机,推进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新型业务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经营软件技术培训、咨询、监理、评测、人才等中介服务机构,加速信息服务业发展。

3.着力提升电子产品制造业。加快信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每年扶持一批新型电子信息产品,逐步形成信息家电、光电产业、汽车电子、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等新的优势产业;依托“国家火炬计划慈溪智能新型家电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智能家电研发推广基地,加快形成以智能家电、网络控制器、嵌入式控制系统等为重点的智能家电产业链;依托慈东工业区内重点功能区域,积极打造我市智能装备研发生产基地,重点培育发展智能传感设备、智能交通装备、智能健康医疗装备、智能供水供气和智能电网装备等新兴装备制造业集群;加大对外合作力度,主动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在智能装备和产品研发上的合作,形成科研攻关、新品开发、成果转化等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

(六)加快推进智慧城市现代网络基础建设

1.加快推进网络基础建设。全面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光纤到户、下一代互联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积极开展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加快物联网试点推广,提高网络业务承载和支撑能力。大力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探索“三网”与物联网、无线宽带网、下一代互联网的“多网融合”。

2.加快推进数据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市级数据中心,加快本地灾备中心和异地灾备中心建设;加快引进移动通信数据中心、重点产品和资源数据中心、市民健康数据中心、空间资源中心等一批面向重点行业应用的数据中心项目;引导三大通信运营商和广电集团、著名信息技术(it)企业投资建设公共服务型的企业级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

3.加快推进信息安全基础建设。加快完善网络应用的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完善数字认证、信息安全测评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信息安全制度,规范重要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营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安全工作。完善企业身份认证中心,着力建设个人身份认证中心。

(七)强化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1.加快推进数据库建设。大力推进基础平台和数据库建设,重点做好人口、法人、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和宏观经济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快创新资源、人才资源、文化资源、社会信用、城市管理等综合数据库建设;通过集中存储和管理,积极建立财税、卫生、房产、交通、教育、水利、档案等几大行业数据库。加强重点领域信息资源的整合,形成各类决策分析数据。

2.积极推进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和共享体系建设。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跨区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建设贯穿市镇村三级、连接各委办局和公共服务企业的市级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通过统一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信息资源服务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实现相关部门的资源共享与交互,并加强与省、市的资源交换和共享。整合现有信息化机构和人员,组建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构,具体负责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和相关协调工作。

3.加快培育信息资源市场。积极引导企业、公众和其他组织开展公益性信息服务,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市场化开发利用;积极探讨和引入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以及约束机制,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供给,运用市场手段来管理和配置公共信息资源。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

1.建立完善组织领导工作体制。整合慈溪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和电子政务领导小组职能,成立慈溪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协调工作。下设办公室,按照具体建设项目分别成立推进协调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各镇(街道)和各部门要把建设智慧城市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完善相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探索推行在领导班子中配备首席信息官(Cio)制度,提高智慧城市的领导和建设能力。

2.加强统筹规划能力。坚持“规划引领”原则,制订出台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工作方案,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和路线,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广泛征集智慧产业和智慧应用系统重大建设项目,确定建设重点,明确责任,制订实施方案,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带动。

(二)加强人才管理和培训宣传

1.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充分发挥慈溪行知职高信息技术实训基地的作用,建立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培训等多种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改善创业环境和城市综合配套环境,增强我市对信息技术(it)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引进信息化高级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交流和服务机制,积极推进人才柔性流动制度,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推进人才规范化管理。

2.加强知识培训和宣传普及工作。制订系统培训计划,落实培训措施,定期组织对各级领导、机关干部和企业家的培训,重点加强对信息化理论、先进技术、科学管理等知识的培训,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的能力;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积极宣传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总体目标和工作部署,广泛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技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增强全社会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认同度和参与度。

(三)加强资金投入和市场融资

1.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大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财政投入,统筹安排各类建设资金,重点对信息技术应用推广、智慧产品研发、智慧应用系统试点示范、智慧产业基地创建、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给予扶持。

2.建立和完善投融资机制。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建设资金投入的激励、约束和评估机制,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发展多元投资主体,鼓励国内外风险资本进入智慧城市建设市场,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快速发展。

(四)加强政策支撑和评估考核

智慧农业培养方案篇4

信息化不是智慧旅游的全部,但它是智慧旅游的根基。旅游业的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鼓励在线旅游企业与传统旅游企业融合互补,协力进行旅游经营模式变革和技术创新。传统旅游企业更要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互联网+”进行自我创新升级。智慧旅游的信息化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具体到一个景区来讲,它包含的内容有景区安全保障智能监控工程、景区电子门票工程、景区流量实时统计工程、景区应急管理、景区紧急救援工程、景区多媒体展示、网络虚拟旅游工程、景区自助导游工程和景区游客互动工程等。

提升信息化有利于带来旅游管理水平的提升。利用先进信息技术与公安、交通、工商、卫生、质检等部门形成信息共享和协作联动,行业管理者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游客的旅游活动信息和旅游企业的经营信息,提高旅游预测预警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及时处理游客投诉和旅游质量问题,实现旅游行业监管从传统的被动处理、事后管理向过程管理、实时管理和事前预测转变。2015年9月20日,“12301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启动。该平台是国家旅游局首次采取ppp模式建设运营的大型旅游公共服务示范项目,具备旅游公共信息与资讯、旅游产业运行监管、全国景区门票预约与客流预警、多语种旅游形象推广与国家旅游大数据集成等5大战略功能。

建立企业信用评价系统

大数据的理念与模式同样可以应用于监督完善市场秩序。相关监管部门可以建立旅游企业信用评价系统,及时采集与旅游企业服务情况相关的信息(比如游客评价等),并通过多种渠道,督促旅游企业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大数据只有开放共享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企业信用评价系统可向游客、监管部门和旅游企业开放。游客可从该系统获取各旅游企业的诚信度、投诉数量和投诉原因,为制定出游、出行计划提供决策参考。相关监管部门通过了解各旅游企业的信用状况和游客评价,为奖惩相关企业提供依据,进而保证各项监管政策的有效落实。企业信用评价系统对旅游企业而言更是一面镜子,企业从中不仅可以看清自己的信用状况,还可以了解行业信息和游客的需求信息,从而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旅游业相关监管部门十分重视完善旅游行业市场秩序。2015年,国家旅游局先后印发了《依法治理旅游市场秩序三年行动方案(2015年)》、《国家旅游局公安部工商总局关于治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通知》等相关文件,要求各级旅游主管部门遵循“政府主导、属地管理、部门联动、行业自律、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原则,重点治理旅游市场欺行霸市、垄断市场、虚假广告、价格欺诈、偷税漏税、非法经营、欺客宰客、强迫消费等违法行为,通过约谈企业、网上举报、重点查办、明查暗访、媒体曝光等系列“组合拳”,有效遏制旅游市场乱象。

打造游客消费征信体系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石,它要针对交易双方。我们不仅要建立针对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也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针对游客的信用体系。有时旅游行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是旅游企业造成的,而与游客的不当行为相关。游客行为的失范同样会降低旅游服务的质量与体验。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那些留在景区上的“XXX到此一游”的字迹,以及随地乱扔垃圾。

相关监管部门已经开始探索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与征信系统关联起来。2015年5月,《国家旅游局关于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正式。该文件第六条规定,“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形成后,旅游主管部门应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信息通报游客本人,提示其采取补救措施,挽回不良影响。必要时向公安、海关、边检、交通、人民银行征信机构等部门通报“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被一些人形象地称为“游客黑名单”。国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三起不文明行为的4名当事人上榜,涉及到的具体不文明行为是大闹航班、强行打开飞机应急舱门、攀爬红军雕塑照相。当事人的档案号、姓名、性别、籍贯和不文明行为的事由等在内的不良记录,将根据不文明行为情节及影响程度的不同,被保留2年到10年不等。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智慧旅游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包括交通、厕所、停车场、游客集散中心和旅游问询中心,还要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旅游局《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指出,推进旅游区域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机场、车站、码头、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游购物店、主要乡村旅游点等旅游区域及重点旅游线路的无线网络、3G/4G等基础设施的覆盖,保障“旅游+互联网”基础条件。到2020年,实现3a级以上旅游景区和3星级以上宾馆无线网络全覆盖。

推动公共服务模式创新

通过构建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可以有力推动公共服务模式创新,解决旅游业在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旅游厕所问题为例,管理缺位是致使厕所成为旅游业公共服务短板的重要原因之一。借鉴国外经验,恰当引入商业力量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德国认为采用市场化手段运营公共厕所,不仅可以弥补政府资金上的不足,还可以推进公厕在节能、节水、环保等技术上的创新。德国的瓦尔公司向柏林市政府免费提供公厕设施,回报是获得这些厕所墙体广告的经营权。由于这些厕所不仅干净卫生、设施先进,而且设计上也颇有创意,很多游客都喜欢用瓦尔公司的厕所。凭借积聚起的人气优势,瓦尔公司的公共厕所获得过香奈尔、苹果等多家知名品牌的广告投放,每年盈利几千万欧元。

做好产品和服务创新

互联网是一个颇为讲求创新的行业,不仅是技术创新,还涉及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基于“互联网+”的智慧旅游,所追求的也不只是技术层面的信息化,而要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和服务。我国正在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变,度假旅游对产品和服务的丰富程度和体验会提出更高要求。我国观光旅游资源丰富,但休闲度假资源和产品不足。比如我国海岸线很长、岛屿众多,但是做好滨海度假旅游的地方不超过10个。由于度假产品不足,一部分游客会选择去国外度假旅游,还有一部分游客会选择去各大景区进行观光旅游。在某种程度上,一到“黄金周”各大景区人山人海的“爆场”景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度假旅游产品资源的不足。为了应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新需求,国家将放宽在线度假租赁、旅游租车等“互联网+”新业态的准入和经营许可,并将大力发展旅游商品创意研发和旅游装备制造,发展老年旅游、研学旅行、健康旅游和邮轮经济等。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我国智慧旅游发展的高速度、高标准、高要求形成了很大的优秀旅游人才缺口。国家旅游局人事司副司长余昌国曾表示,目前我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为1350万左右,今后几年将每年需新增50万到60万人,但目前每年30万不到的毕业生显然供不应求。同时,由于旅游行业待遇不高、工作辛苦,常常需要“三班倒”和节假日工作,行业人才流失严重,更加剧了行业供需缺口。

发展智慧旅游需要紧跟“互联网+旅游”带来的新特点、新趋势,针对性地打造好人才队伍。智慧旅游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行业,旅游人才队伍的培养更要追求创新,才能满足需要。国家旅游局已经决定组织实施“万名旅游英才计划”,从2015年起利用3年时间,分批遴选、资助10000余名旅游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以及旅游企业拔尖骨干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开展研究型英才培养、创新创业型英才培养、实践服务型英才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旅游企业拔尖骨干管理人才培养和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多个人才项目。

各地也可以针对自身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情况,利用好本地教育资源培养旅游人才。热门旅游城市苏州也面临缺少旅游人才的问题。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臧其林认为,苏州旅游人才的培养,应该由苏州本地院校担当最主要的任务。这不仅是因为面对全国性的旅游人才紧缺状况,寄希望大面积从外地引进人才并不现实,也是因为旅游业要求从业者更了解当地,对当地文化历史有感情的特殊性。苏州旅游人才的培养,在层次上需要进一步提高在新晋就业者中高职毕业生所占比例;在方向上,也要改变绝大多数只限于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两大专业的现状,丰富专业方向,以适应苏州旅游发展对人才素质不断提升的要求。

适应新特点,建立新标准

目前我国旅游业面临两大变局,一是正在从以观光旅游为主向以度假旅游为主转变,二是从以线下旅游为主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转变。我国先前关于旅游的政策、制度和标准等,多是针对观光旅游、线下旅游而制定,比如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管理条例、a级景区评定标准和酒店星级标准等。置身旅游业发展的新变局,可以针对新特点建立新标准。另外不仅要建立好标准,还要实施好标准,不能仅仅让标准停留在纸上,而要体现在行业实践中。国家旅游局已经提出要加快制定和实施国家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智慧旅游乡村标准。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编制的《中国智慧旅游城市(镇)建设指标体系》分为4级指标:一级指标5项,分别为平安、诚信、服务、智能和宜游;二级指标19项;三级指标42项;四级指标237项。

充分发挥乡村的旅游潜力

利用“互联网+”发展好乡村旅游,通过旅游让一些贫困的乡村脱贫致富。这需要做好乡村旅游的规划指导、市场推广、人才培训,搭建好基础设施。“互联网+乡村”旅游要具体结合各地独有资源与特色,因地制宜,发展好特色旅游。在充分发挥农民朋友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好游客服务的同时,保护好农民的利益。今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指出“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加强规划引导,研究制定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加大配套公共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强化体验活动创意、农事景观设计、乡土文化开发,提升服务能力。保持传统乡村风貌,传承农耕文化,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水平,加大美丽乡村推介力度”。

智慧农业培养方案篇5

目前来自怀柔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最新消息称,怀柔区在智慧镇乡项目中已经率先在桥梓和宝山开展试点工作,试点完成后,将会大范围就项目所涉及的智慧工程做推广。

从数字出发

怀柔区经信委主任周怀明曾表示,作为城市转型升级的动力,“智慧镇乡”建设是创新城市管理的有效实践,通过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打造智慧政务、提供智慧服务、普及智慧生活、培育智慧产业的目标。具体建设内容包括:推进高速宽带网络建设、建设覆盖镇村的电子政务网络、大力推进镇乡政府机关办公自动化、营造网上招商引资环境、远程医疗、推广数字消费方式、农村休闲农业电子商务工程等。特别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政务、商务、生产、生活、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将有效地促进民生、三农、教育、经济等事业的加速创新发展。

据了解,与以往不同的是,

“智慧怀柔”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是从“数字怀柔”向“智慧怀柔”的全面跃进。为此,怀柔区制定了一系列围绕这一主题的计划。

例如,信息产业高端发展计划。包括高端制造智能升级、新兴业态创新培育、数字文化创意无限3个方面。经济发展融合转型计划。包括网络创新引领发展、生产制造智慧高效、农业发展智慧集约、电子商务智慧应用、物流体系智慧顺畅5个方面。城市运行智能感知计划。包括城市应急智慧精细、交通系统智能服务、能源应用智慧管理、城市人口精准掌控、水务安全智能保障、生态环境智能监测6个方面。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计划。包括系统整合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增值服务、领导决策智慧精准3个方面等。

此外,面向智慧怀柔的总体目标,还要求扩展现有行政办事大厅及全程办事网上审批与监督管理系统的功能。建设网上服务大厅,建成实体大厅与网上虚拟窗口并行、集信息公开、咨询服务、网上申报、网上审批、效能监察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集成政府各类服务,促进前台集中受理与后台协同办理,实现面向居民和企业的一站式服务整合;加强乡镇与区、市政府部门间办事服务系统的协同与信息共享,促进业务的协同办理。

向智慧跃进

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规划者来说,智慧包含的是技术、数据、信息等有着科技标识的创新手段。而对百姓而言,智慧就是让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唯有这一条才是衡量城市居住感受的标准。在智慧怀柔的建设过程中,怀柔区经信委充分考虑到这一需求,让民众能够切实感受到身边的智慧。

怀柔区是北京市的远郊区,在人口结构上农业人口占到相当大的比例,因此推进建立村级政府服务事项基层站点,能够从更深入的角度实现智慧化服务。梳理、规范村级服务事项,推动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文化科技、教育培训等领域政务服务的移动化,在行政村内引进水、电、气等公用事业触摸屏代缴费的数字化服务,实现多种服务渠道;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政府服务,让广大居民享受到零距离、全方位的公共服务。

此外,还包括推进远程医疗建设。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覆盖范围,建立面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家庭的远程医学教育和远程会诊系统,建立农民数字健康档案。推广应用带物联网功能的便携式医疗设备,推动建立居家养老、虚拟养老院等家庭保健服务新模式。目前,桥梓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怀柔区联通公司合作,建立了社区中心、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三级服务网络;通过打造医患健康互动平台,实现居民与医生的远程互动;在健康管理、慢病管理、日常诊疗活动中实现了网络移动办公,医生通过共享资源可随时了解居民健康信息。

按照城区水平进行规划建设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光缆网络到达全部行政村并入户,到2012年具备进入家庭用户带宽达50兆接入能力,进入镇村企业用户互联网带宽可达1000兆,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对于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带宽最高达到10千兆。推进无线网络建设,形成全面覆盖、高速稳定、移动互联的网络体系。开展三网融合试点,完成高清交互数字电视网络升级改造,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加快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的“三网融合”。推动网络电视(iptV)在家庭中应用,探索一种网络承载多种业务、一种终端承接多类服务的新模式,促进业务与内容的融合。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村庄社区化管理。根据辖区及村内各主干街道、街巷胡同的分布、数量、距离,每个村庄安装监控探头,通过授权将图像分别传送到镇指挥中心、派出所和村,形成三级联网,实现全镇的网上巡逻,提升社会治安及综合治理水平,形成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物联网技术推动居民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同时,推广数字消费方式,通过手机、计算机、高清交互电视享受购物、在线内容、文化娱乐和网络学习等各类数字化服务。智能电表、智能水表、智能燃气表和供热计量器具在有条件的企业和家庭基本普及,实现远程计量和分时段计费。目前,怀柔区积极推广智能水电气表,已在数百个家庭安装了智能终端计量器具。通过智能管控系统的Sim卡绑定手机,完成交费、查询、开闭等操作。新安装的燃气表装有一个手机Sim卡,这张卡对应一个手机号,把燃气或自来水充值卡的密码,用短信发到该手机号上就可以实现充值。原来一收燃气费,家里就得留人,现在可以通过短信缴费。

智慧农业培养方案篇6

关键词:农村地区;智慧社区矫正;社会工作

1我国智慧社区矫正的发展

我国的刑罚体系也在不断向世界刑罚轻缓化的发展趋势相靠近,2019年12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法案于2020年7月1日开始实施。从此,我国社区矫正工作有了一部专门的法律作为基础规范和遵循。社区矫正的目的在于利用轻刑罚的理念,对那些犯罪情节不是很严重、对社会危害不是很大或因特殊情况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制定有针对性的矫正方案,实现分类管理、个别化矫正。在惩戒罪犯让其切实感觉到国家法律威严的同时,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着力解决和消除不利于社区矫正对象回归社会的各种问题和不利因素,鼓励和提高社区矫正对象自我矫正和自觉回归的积极主动性,促使和帮助社区矫正对象回归社会,成为合法公民。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思维不断融入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一个角落。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将推进人工智能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特别提出激励人工智能与法律体系的交叉融合,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警务等系统纷纷构建,智慧社区矫正也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社区矫正法》第五条指出:“国家支持社区矫正机构提高信息化水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社区矫正工作相关部门之间依法进行信息共享。”我国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认真学习贯彻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紧紧围绕全面依法治国和“数字中国”战略部署,全力推动“智慧社区矫正”建设工作跨越式、融合式发展,探索创新,广泛动员引导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司法局都建立了社区矫正远程视频督察系统、电子定位监控系统、远程教育平台等,并已实施基于卫星定位技术的电子定位手环、基于微信平台的社区矫正大数据分析应用、正在探索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移动执法终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区块链+社区矫正”、法院与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信息化联网等试点项目。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社区矫正对象对智慧社矫系统的接受度较低,并且社会力量参与度很小。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农村社区普遍地存在农村社区居民文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社区体系不健全、人力资源储备有限等问题。《社区矫正法》第十一条和第十三条指出:“社区矫正机构根据需要,组织具有法律、教育、心理、社会工作等专业知识或者实践经验的社会工作者开展社区矫正相关工作;国家鼓励、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依法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可以很好的融入该地区,以嵌入式的模式有针对性的辅助该地区智慧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

2智慧社区矫正在农村地区的困境分析

2.1基础设施不完善。为了解决传统社区矫正工作中人工管理成本大、书面汇报和学习活动单一、矫正人员位置信息监管不到位、日常管理执行难度大等问题,我国近些年采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建设智慧社区矫正管理系统,已实现社区矫正中的电子卷宗移送、远程签到、实时定位监控等网络功能的建设。在实际的农村社区矫正工作中现有的智慧社区矫正系统只包含有:网上管理平台、电子腕表和手机定位的设施、以学习强国为主的网络学习平台等。其中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网络平台多为使用或链接本省自研的管理系统,在实际操作和应用的过程中并不方便,社区矫正中心构建实时监控摄像头系统方面还不够完善。农村地区社区矫正对象在使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接受程度不高,主要是因为其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和对待学习的态度尚需加强。2.2人力资源不足。农村地区的社区矫正对象近年来数量在不断上升,加之存在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居住距离远等问题。而司法所的工作人员非常有限,基层的司法行政单位很难做到随时走访、随时监控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状态。随着智慧社区矫正的推广,该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但是随之而来的信息化平台操作,互联网监管工具的推广困难等问题也已经出现。虽然智慧社区矫正系统的建设丰富监管手段,但是在回应社区矫正对象再社会化方面还有很大的空白。社区矫正工作者应该拥有犯罪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许多跨学科知识,需要具有丰富的相关知识和较强的专业能力。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相应的心理疏导、技能培训、融入社会的能力提升等。但是,我国农村地区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不到三分之一,学历水平普遍不高,且多数工作人员并非编制内人员,而是招收的调解员,实际工作能力并不是很强。2.3社会力量参与少。随着我国社区矫正的不断发展,社区矫正工作也慢慢从单纯的刑罚手段变成同时具有帮助社区矫正对象更好的适应社会并且回归社会,实现再社会化的非监禁刑罚手段。这样一来就非常需要社会资源的支持和心理矫正等公益事业力量的参与。但由因为农村地区的社区居民组成和长期的生活习惯,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社会志愿者的参与率较低,教师、学生、律师等高素质人才不能有效参与其中。社会志愿者人员数量少且参与度低,农村社区矫正仅仅依靠基层司法行政部门,影响了社区矫正在农村地区的有效实施。针对许多群众对社区服刑人员有防范和担忧心理,不能配合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社区服刑人员在参加法律知识学习和公益劳动时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并不能很好的解决,而社会力量的参与又很少,这就导致问题一直存在,影响社区矫正的创新和发展。智慧社区矫正的推行过程中非常需要人机互动的工作模式,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使用,智慧社区矫正系统的推行并不是要将人工参与排除到社区矫正工作之外。笔者认为恰恰相反,智慧社区矫正系统的推行在完善了司法所的监管工作的同时,也给了社区矫正工作极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个性的矫正可以更好的帮助每一个社区矫正对象。未来,社区矫正工作中的社会参与将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农村地区的智慧社区矫正中不可忽视对社会力量参与的培养。

3社工介入的优势发掘

3.1增强社区矫正宣传。智慧社区矫正的不断推行,在功能越发完善的同时,需要社区矫正对象自己操作的内容也增加了。但是,基于农村地区社区矫正对象普遍存在文化水平较低、居住地较远,缺少与司法所的沟通等因素,社区矫正对象在日常的服刑过程中不懂得如何操作设备或是对社区矫正态度不够端正。针对此类问题,司法所应该增加与社工的合作,以入户家访或集中教育的模式有针对性的帮助农村地区社区矫正对象学习和使用智慧社区矫正工具。同时,农村群众对社区矫正制度的了解非常的少,导致农村地区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相对困难,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提高农村群众对社区矫正的认知。刑罚观念的改变需要有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很多地区的社会工作者入户或集中进行的普法教育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并且在对普法宣传工作进行阶段性考核评估的过程中,社会工作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多元化宣传更好的促进农村普法宣传教育,保障农村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3.2社会力量参与增强个性化社区矫正。增强社会力量参与,首先就是要增加农村社区矫正志愿者的数量,我们可以将社区服刑人员所在村的村民、退休人员、教师、大学生以及专业的法律人士作为重点发展对象。但无论是以上哪个群体,在专业素养、活动组织等方面都存在不足。社会工作从志愿者培训、组织策划活动和入户心理辅导等方面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在一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专业方面的优势在于善于整合矫正对象所在社区的可利用资源,链接社会上的其他资源,搭建多元化互助平台,在法律教育宣传、不良行为矫正、权益和政策链接、社会融入和就业指导等方面的给予社区矫正对象更细致的帮助,更好的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我国智慧社区矫正的推广帮助了各相关部门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让社区矫正对象的生活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司法矫正人员在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监管中对矫正对象的关注角度涉及矫正对象的居住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交环境。智慧社区矫正通过新技术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更加细致化,但与此同时,司法工作人员与社区矫正对象在实际生活中的接触却在减少,这就为社会工作的参与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社会工作参与社区矫正的三大方向,其一是专业理念和方法的应用,不同于司法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更注重的是帮助社区矫正对象摆脱困境、提高自我和更好的融入社会;其二是深入社区矫正对象的生活,通过介入社区矫正对象的家庭环境、工作环境、社区环境、朋辈群体等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帮助其摆脱所面临的困境;其三是利用自身优势培训和组织志愿者群体参与到社区矫正中,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营造更加丰富多彩的社区矫正环境。

参考文献

[1]佟丽萍.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矫正的难题[J].中国社会导刊,2006,(16).

[2]夏书清.陆蓉.方青海.广西“智慧社区矫正”重塑人生[J].人民法治,2019.

[3]黄丽娜.“互联网+”时代下社区矫正工作之创新[J].法制博览,2017.

智慧农业培养方案篇7

在代表提交的议案中,人大立法案33件,人大监督案2件。在人大立法案中,属于经济法类的8件,属于政治法类的2件,属于社会文化法类的11件,属于生态环境法类的12件。

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数量最多的五类代表建议分别为:教科文卫类,170件,占总数的18.3%;发展规划类,156件,占总数的16.7%;社会保障类,137件,占总数的14.7%;城乡建设和资源环境类,117件,占总数的12.6%;工业能源交通通讯类,111件,占总数的11.9%。

胡济荣代表: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案由:目前实体经济依旧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生产成本上涨、劳力成本增加、出口退税率降低,导致企业利润降低。二是受人民币汇率升值、国际市场疲软影响,产能过剩。三是产品积压占用大量流动资金,而支持企业融资、减轻企业负担的优惠政策落实还不到位,企业难以维持正常生产经营。四是部分企业家信心不足,缺乏应对措施,持等待观望态度。五是企业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民间资金大量流向房地产、收藏市场甚至境外。

建议:一是尊重市场规律,加强宏观引导和微观指导,激励企业把精力锁定实业,加强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二是进一步减税让利,给予生产性企业和产业资本以公平的竞争环境,逐步消弭国企民企之分。降低生产性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税负、物流成本,让产业资本促进经济发展。三是降低实体经济贷款压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作为新的贷款增长点,设立中小企业专项信贷资金,扩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规模。四是减少简化行政审批项目和手续,帮助企业协调问题、解决问题。五是治理非法集资融资、高利贷等扰乱金融秩序的事件和行为。

张新建代表:推动智慧农业建设

案由:浙江是土地资源小省。如何充分挖掘农田潜力、合理利用水肥资源、避免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成为重要课题。而利用云计算、物联网、信息网络等先进技术,农民可以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实时监控、精准管理和远程控制,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政府可以整合农业信息资源为公众提供农产品溯源信息查询,及时掌握农业生产实时动态,发现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各种问题,实现对农户建设现代精细农业的服务和引导。

建议:一是抓住核心,搞好全省统一的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使之成为我省现代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平台。同时还可一并建设我省土壤监测地理信息系统,通过抽样对全省的土壤成分进行提取分析,建立全省土壤监测数据库,为政府决策及农业生产提供指导依据。二是循序渐进,有计划地分批分期进行智慧农业的平台试点,不断探索完善,逐步将平台推广运用至全省范围。三是夯实基础,抓好运营机制建设。积极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智慧农业人才队伍,加快实现农业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销售全产链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挖掘信息资源价值。

程燕姬代表:加强出租车行业治理

案由:近年来,浙江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出租车停运事件。据了解,路堵、起步价低、“份钱”过高等是停运的主要原因。出租车行业矛盾还突出表现为:拼客拒载普遍,群众打车困难,各种“黑车泛滥”等。以上这些问题直接、间接地与出租车运营牌照政府垄断相关。出租车运营牌照垄断的直接后果是出租车公司的高额利润,出租车牌照的高价格,出租车司机的低收入;从间接后果看,无法避免“黑车”泛滥的现象,也无法抑制私家车快速增长,加剧城市交通拥堵的趋势。

建议:建议政府对当前出租车行业模式进行调研、听证,建议将现在的“政府―出租车公司―司机”的关系转变为“政府―非盈利组织或者协会―司机”的关系。政府可以组建非盈利组织或者协会,将新增和回收的营运号牌牌照全部转让给该组织或者协会,由该组织或者协会代替政府拍卖牌照并把该项收入上缴政府。该组织或者协会负责出租车营运、监管、考核,并向个体司机收取法律规定的管理费用。该种形式既可以避免出租车公司垄断,也可以避免政府对出租车司机直接监管困难的情形。

朱昌才代表: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

案由:浙江在发展老龄服务事业方面十分迫切。一是人口老龄化。按户籍人口统计,2011年末浙江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823.23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7.25%。二是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转型,家庭规模向小型化发展,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留守空巢老人不断增多,传统的居家养老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三是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增多。目前,全省有失能半失能老人74.3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9.03%。

建议:一是加强对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政府培育。建立发展养老服务业领导小组。将养老服务业纳入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将养老设施列入公建配套范畴。制定出台各类养老服务业的管理办法。在建设用地、税收、水电、融资贴息、电视收费等方面要有实实在在的扶持优惠政策,建立兴办养老服务业绿色通道。二是加大资金投入。要把社区养老服务纳入财政预算,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购买服务的办法,实施对特困老人的无偿服务、低偿服务,引导民资进入社区养老服务。三是建立养老服务运行机制。建立“组织在政府、工作在街道、落实在社区”的运行机制。

智慧农业培养方案篇8

关键词:内蒙古;智慧型;生态移民;发展;政策体系

中图分类号:D63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063-02

内蒙古智慧型生态移民发展政策体系建设,就是将智慧技术应用于生态移民开发建设工作的公共管理和服务中,通过动态的、实时的、更加精准的智慧技术对移民生产、生活进行管理,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进一步和谐。智慧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内蒙自治区生态移民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水平,并有效解决资源缺乏、就医、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生态移民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从而促进移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一、构建思路

(一)构建依据

智慧,就是创新性知识同客体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智慧管理是创新性知识在管理过程中占主导,使知识主体化、个性化、功能化、价值化、增值化,使主体和客体、主观与客观、相对主体与相对客体的统一具体化、微观化。它是已有的知识管理的升华,使知识管理成为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模式。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21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围绕内蒙古自治区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主题,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改善生态移民民生条件和保护生态环境兼顾,合理配置城乡生态资源,积极探索高效率、可持续的生态移民发展的新路径,促进牧区生态移民的全面发展,为促进全区城乡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良好的公共政策支撑,从而构建了智慧型生态移民发展政策体系。

(二)指导思想

构建智慧型生态移民发展政策体系应借鉴国内外已有案例和成功经验,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出发,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实际情况,提供促进生态移民发展的公共政策,保障移民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创新移民政策体制机制,着力于制度的合理设计、统筹的有效规划、全局的一体化进程,确保政策体系比较完整、符合区情、覆盖城乡,可持续地促进生态移民发展,推进城乡居民发展的均等化。

(三)基本要求

智慧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智慧型生态移民发展政策在移民政策的供给时,综合考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充分考虑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以及迁出区域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遵循移民产业发展区域定位,进行生态移民分区化管理,充分体现移民产业发展特征的区域性差异,强化促进移民发展政策体系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也是智慧型生态移民发展政策的根本体现。要求统筹牧区经济和环境各要素的同时,兼顾移民发展需求与可能,保障移民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在尊重移民自主选择的基础上,以各级政府主导,改革创新移民政策体系和机制,提高移民发展效率;加大农牧业科技投入,促进移民后续生产发展;强化移民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强化政府促进移民后续发展的责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手段,构建政府、社会和移民自身协同互动发展的新模式,最终实现牧区移民满意,经济社会和谐。

二、建设目标

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智慧型生态移民公共管理和服务是借助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化、物联化、感知化、智能化的方式,将城乡政府公用工程设施、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转变为一整套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乡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显现出来,使之成为指挥决策、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智慧网络系统”。而不同部门和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和协作,更合理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做出最好的生态移民发展和管理决策。

从需求的角度分析,智慧型生态移民的公共管理和服务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农牧民对和谐社会的需求。因此智慧型生态移民发展政策体系的建设本身,就体现了现代政府“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智慧管理技术系统是根据对城乡公共管理组织的形式、流程及业务特点的分析,按照智慧管理体系、感知预防网络、公共信息基础设施三条线展开建设。智慧型公共服务体系,即以城乡一体化为单位在区域内连接融合移民公共服务领域,以农牧民最关心的服务供给为基础,构建决策主导、资源配置、供给方式、管理运行、信息公开、绩效评价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管理新机制。在此基础上,以不同网络业务系统数据实时交换技术平台为核心,集成应用云计算、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物联网、政务网、智能化服务端、信息互动产品等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构建智慧型生态移民发展的公共政策体系。

三、智慧型牧区生态移民发展政策体系的构建

城乡一体的智慧管理是生态移民发展政策体系创新的核心所在。创新能够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提升生态移民发展政策绩效,有效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移民发展内涵充分阐释了政策体系创新的实现目标,即基础性支撑体系建设,政策主体体系建设、智慧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政策保障体系建设四个维度。

(一)基础性支撑系统建设

基础性支撑系统由基础网络、智能化信息服务终端和云计算基础设施组成。通过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政务网和智能化信息服务终端实现有线网络高速接入、无线网络全面覆盖、智能化信息服务终端网络广泛部署,形成高速、泛在、可信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生态移民可以在任何有基础网络的地方使用智能化信息服务终端获取基本公共服务。

(二)政策主体系统建设

政策主体系统主要包括政策对象(即生态移民)、政策制定者(即政府)、政策执行者(即地方各行政部门)三个部分。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生态移民决策民主化的关键环节。政策制定者的重要任务是生产高质量的政策,其基本功能包括政策问题的确认,政策目标的制定,政策方案的设计、评估、筛选,政策方案的最终决定和合法化,政策方案的有效实施、分析和总结执行情况;生态移民作为政策对象必须介入政策过程中,通过利益综合和利益表达参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影响公共政策制定并改变政策环境,填补政策制定者所无法到达的空间。各行政部门作为政策的执行者是生态移民政策方案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关键,也是具体生态移民政策目标有效实现的枢纽。

(三)智慧型生态移民公共服务系统建设

建设泛在的生态移民公共服务网络以统一生态移民的信息,进行透明、实时的生态移民政策信息交换,为农牧民提供智能化、敏捷化的生态移民公共服务;通过云计算基础设施将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知识库等嵌入其中,使得生态移民信息资源知识化,业务流程协同有机化,构建一个政府与移民可以充分沟通的公共服务环境。

(四)政策保障系统建设

政策保障系统包括构建政策反馈系统和政策监督系统。政策反馈系统把政策主体、执行者与政策对象,政策系统与政策环境连接起来,多层次、多网络是政策反馈系统的突出特点。政策反馈系统能够将政策对象对公共政策在基础性支撑体系上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效果、意见与建议及时传达到政策主体系统中的制定者与执行者,有利于政策漏洞的发现、修正与改进,提高政策绩效;政策监督系统是监督主体从一定的制度、法规依据出发,对政策系统的运行进行监督。构建政策监督系统的前提是实现信息的充分公开化与政策黑箱的充分透明化,在强化党政监督系统以及人民代表大会、政协、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及网络的力量,避免监督主体自体监督和社会力量的相对弱小的局限性。

四、未来牧区生态移民发展的思考

对于生态移民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包括生态移民区的建设与投入、机制的建立与健全,以及移民地区农牧民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存在问题

第一,政府对迁入区域基础建设的前期投入的资金来源有限。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移民发展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有国家资扶持、自治区级财政补贴以及地方财政支持等。但由于国家资金扶持的覆盖范围与地方和省级财政的支持能力都有限,因此,还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多渠道、全方位地解决建设资金问题。

第二,自然因素影响生态移民产业化进程。全区大部分牧区存在流通基础设施薄弱,流通企业经营生产资料资质不统一、服务种类少、配送能力弱、支付方式单一、农资储备能力不足等问题,既不利于电商物流平台自身发展,也限制了服务农牧民能力的发挥。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落后于生态移民城乡一体化进程。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生态移民迁入后无法享受与原有居民平等的社会保障,如医疗保险、失业救助、教育、就业等方面都面临着许多问题。

第四,民族文化保留传承问题。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来实现城乡一体化,会涉及文化变迁和保留与传承问题。草原上几千年的游牧文化由于生态移民而发生变迁,随着蒙古族传统独特的游牧特征消失,草原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将不复存在,如何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各级政府应重视的一个问题。

(二)政策建议

1.完善生态移民发展机制

生态移民发展制度安排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均衡。完善促进生态移民发展的制度机制,能够减少交易成本,减少个人收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差异,激励个人和组织从事生产性活动,使劳动、资本、技术等因素得以发挥其功能,从而极大提高生产效率和实现经济的飞速增长。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进而不断巩固生态移民政策绩效及促进移民持续发展。国家应该对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移民工程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和目标,并在相关政策上予以支持,以此来保障民族地区的生态移民顺利实施,保护农牧民利益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地方政府应当成立专门的生态移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领导机构,分解工作任务到各部门、各乡镇和各行政村,利用其在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和市场等方面的优越条件,不仅解决迁出地环境保护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移民移入地的生产生活和后续发展问题。

2.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

建立政府、组织、社会、群众多元化投入机制。应积极争取国家专项投入,健全公共财政体制,逐年增加地方财政的投入,同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推动生态移民综合建设。对于经济欠发达,地方政府财力不足的地区,需要自治区根据经济发展实际水平给予政策倾斜,扶持后续产业发展。同时,健全对生态移民资金使用的监管机制,确保资金全部用于生态移民工程的建设中来,提高其利用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政府应当加大移民迁入地区科技普及投入,强化科技政策扶持,加快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积极培育生态产业。

3.建立移民社会保障制度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移民大都为农牧民,环境的恶化使他们不得不搬离长久居住的草原,面临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因此移民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群体。为此,政府应构建并运行针对移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根据当前生态移民的具体现状,移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项目可包括:移民社会养老保险、移民医疗保险、移民社会救济以及移民社会互助。”同时,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相关制度落实的配套措施,以确保社会保障制度能够顺利进行,真正发挥其作用。

4.加强对生态移民的技能培训

加强对生态移民的技能培训能够增强生态移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创造能力,确保移民群众发展有基础、致富有保障,实现移民群众搬迁安置后的稳定性。提高生态移民综合素质是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从根本上提高农牧民的生存竞争能力。

5.加强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

对草原的科学保护与蒙古族牧民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应当有机结合。在政策制定和落实的过程中,不能单纯追求禁牧范围、搬迁人口数量,而应该在不断改善草原环境的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大对蒙古族文化保护的力度,做好对蒙古族文化保护与继承的工作。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必须以系统性的整体而存在。民间生态知识的形成与利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一定作用,将这些传统智慧挖掘出来,加以新的阐释和运用,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传统文化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247-286.

[2]马林.内蒙古可持续发展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107-246.

[3]初春霞.生态移民与内蒙古经济可持续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2).

[4]王瑞娟.内蒙古生态移民政策执行模式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2(5).

智慧农业培养方案篇9

智慧城市建设 缺乏统一标准

在发展信息经济当中,智慧城市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每个城区都在搞‘智慧经济’‘智慧城市’,可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江干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江干区是杭州最早试点打造“智慧城区”的样板之一,“智慧丁桥”就是其在街道层面的首次尝试。“或许是因为首次尝试,所以这项工作的职能还都分散在各个部门,大家都是单军作战,各干各的,没有形成数据共享,就很难借鉴经验。”这名负责人表示,只有打破这种部门壁垒,才能加速智慧城市建设。

除此之外,如何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也显得尤为重要。“现在智慧城市建设都是政府在投钱,而且投入很大。”该负责人认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应该是大力发展当地的信息经济,即智慧经济。“如果能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智慧城市建设中,将会更好地促进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

“智慧城市”最终的受益者是老百姓。“不能是我们想给什么就用什么,而是要找准老百姓的需求痛点,让老百姓真正能获得体验享受和生活便利。”据该负责人介绍,杭州近期将出台《杭州市智慧应用三年行动计划》,“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如果顶层设计更加完善,并形成一些统一标准的话,对智慧城市建设起到推动作用,也会给其他城市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机器换人价格左右企业的选择

“机器换人”也是今年浙江信息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在杭州市经信委一项针对杭州120家工业企业的调查当中,超过94%的企业都将目光投向了“机器换人”。

“都认为这个非常好,但是真正使用起来的并不多,企业都还在观望。”史陶比尔(杭州)精密机械电子有限公司机器人事业部副经理张振惠告诉记者,虽然史陶比尔2008年就已经进入中国,但目前的研发和产品的生产主要还是在欧洲,国内的市场刚刚起步。

究其原因,张振惠认为首先是价格。

浙江的经济根本是民营经济,其特点就是“草根性”,生产方式相对落后、行业领域非常广、市场空间非常大,但对价格极其敏感。在国外,大家可以接受30万元一台的食品搬运机器人,但国内的接受程度只在10万元左右。“企业也要算投入成本与节约成本的平衡点,如果看不到未来5年的发展,他们就不会选择机器人。”王振惠说。

人才困境技术型和意识型人才都缺乏

在采访过程中,不少企业都反映了这样的问题——人才困境。这同时包括两个方面:“技术型”人才和“意识型”人才。

“至今为止,国内没有办法生产减速器,我们所有的机器人都要与国外合作。”杭州原动经济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东升说,“减速器其实很简单,就是材料、热处理、精加工,但是国内基础工业不过关,必须要通过进口,就会对整体的成本、周期等产生很大制约。”此外,高端的技术,必然对一线员工提出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虽然大家正在接受“机器换人”,但并不是说在生产线上换上了机器人,就叫做“机器换人”了,“如果没有产业升级,单谈‘机器换人’,和原来的情况也差不多。”省经信委的相关负责人坦言,“机器换人”的本质是以设备更新为载体的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可这样系统的人才很缺乏。”不少企业主表示。

人才的缺乏问题,不仅在工业制造行业当中存在,在浙江经济转型的其他方面也存在。

就在前天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淘宝村村长,既是来领奖的,也是来“吐槽”的。“说实话,村里电子商务也想搞大一些,和村里的特色结合起来,但是没人呀,尤其是年轻的电商人才,只能停留在设想阶段,零散地打仗。”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黄梁陈村书记陈建阳无奈道。

农村电商运输不便阻碍发展

农民要触网,是浙江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折射面,目前全省开设有各类网店90多万家,“淘宝村”也有62个,“电商换市”在浙江正渐入佳境。像丽水“倪老腌”辣椒酱,更是创造了农村淘宝的一个神话。

可在这一过程中,新网农们遭遇了新问题——农村网店“土”不起来。

同样在第二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上,阿里研究院了2014年淘宝村的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淘宝村销量最高的10类商品中没一样是涉农产品。

“太难坚持了,土特产成本高,市场又很小。”张晓今年大学刚毕业,返乡创业就是看中了自家特产笋干和麻鸭。可今年国庆后,他的土特产网店还是转变了装修风格,首页上出现的是流行服饰。

“土特产经营理念是绿色无污染,卖得快,存不久,每天都要挨家挨户去收,人力、资金压力非常大,运输也极为不便。”张晓说,“做服装生意就不一样了,只需到镇上联系1-2家服装厂,固定时间去挑选货品就可以了。”服装店兄弟两个足够支撑,而以前做土特产生意,没六七个人是做不起来的。

不少淘宝村村长表示,交通受限、观念没有转变、土特产受众面窄都阻碍了农村电商的发展。

观点

应该更全面、更深层次地去认识和理解转型升级

面对浙江转型升级当中存在的一些困惑,浙江省国际金融学会会长、浙江大学金融投资研究中心主任金雪军认为,应该更全面、更深层次地去认识和理解转型升级。

“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生产技术和生产条件会随之提高,机器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部件,机器换人和产业升级两者是要结合起来看,它应该服务于产业升级。”金雪军认为,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升,产业升级意味着企业规模扩大,用产业升级去稀释机器换人的成本,对企业来说才能做到利润最大化,“如果从静态角度去讲机器换人,那是不现实的,产业不升级,原来的生产线都已经很成熟,突然要换掉整套设备,企业成本势必会大大增加。”

智慧农业培养方案篇10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为学生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还应成为物理教学的科研者.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农村传统农具已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为了弘扬农村传统文化,让学生学习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创造出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先进农具.为此,我们提出了“将农村传统农具引入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的课题,该课题已被遵义市基础课题研究组列为市级课题.接到批复通知后,于2015年3月开题,目前已开展了课题理论依据的收集,学生问卷调查,走访调查农村传统农具的使用情况,收集农村传统农具的图片500余张,召开课题研讨会三次,统筹安排了校本教材编写的相关事宜研讨会一次,校本教材编写已达万余字.各项研究正按照课题实施方案有序开展.

2课题开展过程体验快乐

在课题开展的过程中,作为首次参加课题研究的我们,就像摸着石头过河,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但随着课题的不断深入开展,增长了知识,提升了我们的科研水平,同时还收获不少快乐.

2.1团队精神的体现

课题开题后,课题组成员积极按照课题实施方案的分工,利用调查走访的方法,调查学生对农村传统农具的了解,收集农村传统农具图片,分组编写校本教材,积极参加课题研讨,都为课题的研究献计献策.体现了课题的研究是教研组的事,而且必须是一个团队的协作.

2.2个人才能得以展示,体现成就感

课题研究是物理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广大物理教学工作者的青睐.在课题申报的过程中,不仅考验课题负责人的选题能力,还考验教师对课题研究的预判能力.本次项目立项,既展示了课题研究组成员的集体智慧,还展示了每个人才能.

2.3引领学校课题研究

课题组成员的充分准备、积极参与、不懈努力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基础保证;学校领导的参与建立了领导机制;财力物力的投入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后勤保障.它必将开辟我校物理课题研究新篇章,引领我校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3农具制作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

调查发现,利用物理知识的传统农具很多,像高架、搭斗、舂、枷担、犁铧(铧口)、耙子、牛打脚、锄头、钢钎等利用了杠杆原理;水车、抽水机等利用了能量转化原理;石磨、脱粒机、风簸等利用了轮轴原理.说明了劳动人民在完成劳动的过程中,自觉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课题研究让我们的思想意识不断升华

(1)拓展和补充教材中适合农村初中学生学习的物理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宽知识视野,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升我校物理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