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计划的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4:33

新年计划的内容篇1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精品课程;课程建设;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3-066-02

1 前言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直接目的,针对具体教学科目的教学内容、主讲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实验与实践环节等方面开展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工作。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湖南城市学院是2003年才升格的应用型本科学校,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内容涵盖面广,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核心课程,2006年成为湖南省首批省级精品课程。本课程建设紧密围绕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城市规划行业发展形势,不断调整课程建设内容,实施“11235工程”,即实施一个转变,围绕一个中心,明确两个定位,实施三个结合,建设“五个一流”。以精品课程建设促进专业建设。

2 实施一项转变,创新课程建设理念

作为新升格的应用型本科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首先要实现从重实践轻理论、重技能轻研究、重经验轻实验的专科教学向本科教学的转变。原湖南城建高专是教育部确立的29所“全国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之一,城市规划专业被授予“全国高等工程专科示范专业”称号(1999年),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被建设部评为“建设部系统高等学校一类优秀课程”(1998年),在专科课程教学建设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开始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学后,虽然原来的专科教学为本课程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有些教学习惯将会成为本科教学的障碍,课程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不够。为此,要全面推进本课程的本科教学,首先必须实施“转变工程”。探讨、研究和实践从专科教学到本科教学的转变,要变专科“理论以够用为度、突出动手能力培养”为本科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并落实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精品课程是一个整体,既包括某一学科中的“课”,也包括该学科其他相关联课程的“课程模块”。为了加强理论教学,在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群中增加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专题讲座;为了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在课程教学中改变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加强创新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与专业能力。效果明显,近三年来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以总体规划内容为题的大学生研究性与创新性项目申报1项获得省级立项,3项获得校级立项。

3 围绕一个中心,明确课程建设目的

课程是实现教学目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在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后,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便成为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开展课程建设是保证和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建设紧密围绕“教学质量”这个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课程教学研究、改革、实践的最终目的。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教学环节、考核等的改革,多维度培养学生的城市规划理论素质、规划设计动手能力、综合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调研、协作共事能力。

4 明确两个定位,调整课程建设目标

为了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课程建设要明确:该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应用型城市规划本科专业该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定位。湖南城市学院城市规划专业是培养面向中小城市的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也是学校城市规划专业特色所在。要在本课程理论与设计实践教学中处处体现出来,如:现行的城市规划原理教材内容与案例侧重于大城市,本课程要针对中小城市调整内容,增加案例;高水平大学的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侧重于理论研究,而本课程在理论传授同时还要兼顾设计应用;在总体规划课程设计中选题都取自邻近中小城市的真题,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安排下现场实地踏勘调研,邀请地方建设管理人员来介绍情况,进行模拟汇报评审的课程答辩等,在一种虚拟工程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实施“三个结合”创新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的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本课程教学内容同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的要求相结合;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内容的创新同城市规划事业的发展形势相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同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三个结合”创新城市总体规划教学内容与专业素养培养机制。

5.1 结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制度,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是一项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为此,建设部对建设类的城市规划、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等六个专业要实行专业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原理是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的重要内容,同时与注册考试的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实务有很密切的联系。所以,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综合了国家优秀教材与注册规划师考试中的城市规划原理教材的内容,并参照注册师考试大纲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毕业生调查反馈表明,培养的首届本科班毕业生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的通过率达到了30%以上。

5.2 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创新课程教学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内容是随着国家的政策、社会经济形势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处在重大转型期的城市总体规划,面临的问题较多,内容变化很快。本课程组紧跟时代,不断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将“小城镇、大战略”(2000年),“关心城市弱势群体”的居住和社会设施(2001年),“十六大”提出的“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2002年),“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2003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4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5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改造“域中村”(2006年)、“战略规划”(2007年)、“城乡规划法”(2008年)、“新型城市化”和“城市群规划”(2009年)、“两型社会建设”(2010年)等内容及时结合到城市总体规划教学内容中未,并对相应的规

划原理及时调整更新,不断地改革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新颖性。

5.3 结合产学研,丰富本课程教学内容

产学研结合是应用型本科的重要特色,城市总体规划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课程组的教师自2000年以来参与各类科研课题20项,师生共同参与产学研结合课程设计和暑假社会实践完成城市总体规划设计50余项,其中获建设部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二等奖2项、省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表扬奖1项。课程组及时将这些科研、生产成果反馈到教学中,使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紧密,同时制作更新总体规划实践案例教学演示文件近百个,丰富了本课程教学内容。

6 面向“五个一流”,创建精品课程

6.1 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

应用型本科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一定是授课经验丰富,实践、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并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通过多年的课程建设,目前该课程教学组理论课主讲教师中有教授3人,副教授1人,1人为省级教学名师,1人为省级青年教师教学能手,2人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设计指导教师都是具有工程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和工程师)人才,其中7人具有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资格,并通过“大课堂”教学引入城市规划管理和设计部门具有一定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指导。今后将通过不断引进和改菩现有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加强非学历的业务素质培养、提高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建设一支能适应本课程教学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6.2 培育一流的教学内容

精品课程内容应体现科学性、先进性,要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并适应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求。本课程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特点,处理好本门课程内容建设与系列课程的关系,通过“产学研”结合不断创新城市总体规划教学内容;采用部级最新的优秀教材、并结合注册规划师制度,调整补充大量密切联系行业形势与体现时代特点的新内容。

6.3 运用一流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段的改进。本课程在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基础上,采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手段,应用多种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情景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改革注重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情景、合作与交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设计课的教学中,结合生产项目,建立社会大课堂教学、模拟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等指导方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工程素养。

6.4 开发一流的教学资源

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是通过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未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实现资源共享,满足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在不断扩充校图书馆、系资料室城市总体规划辅助教学资料的同时,本课程大力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在电子教材、教案和课件等基本教学材料基本教学文档等基本教学资源上网基础上、不断增加总体规划设计案例、总体规划相关法规、历届优秀课程设计等网上资源。

6.5 实施一流的教学管理

通过对整个教学环节的规范化、制度化,改进理论课考核办法和课程设计过程管理,不断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创新,如在满足学校制度规范前提下,课程教学组对设计教学中方案模拟评审、考核答辩环节,在课程设计中增加创新分等进行了规范,对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如果课程设计进行课程答辩已在全校类似课程中推广。

新年计划的内容篇2

答:一节体育课两个教材内容搭配有没有过时的问题确实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小学体育课的教材内容搭配在当下实际教学中最常见的有以下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一节体育课只有一个项目的某项技术动作作为唯一教材内容,第二种是以两个不同项目的技术动作搭配,第三种是一个项目的技术动作搭配一般身体素质或这个项目的专项身体素质内容。出现一线教师对一节体育课教材内容搭配之疑问,应该源于传统体育课教学是两个教材内容搭配的原则与当下一个教材一课到底盛行之间的现实矛盾。造成这个矛盾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本次体育课程改革对以往教学内容过多,造成实际教学中因受教学时间限制而蜻蜓点水的现状提出质疑和改革,树立以培养学生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为理念,减少学习内容数量而增加单个内容学习时间为目标,于是大量出现了上述第一种体育课的形式;二是当下中小学的体育课尤其是在各类评比、展示、研讨时,往往采用一个教材内容到底或者有教材内容搭配,但基本是上述第三种搭配形式;三是2005年以后各种版本的高等教育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的“学校体育学”和“教材教法”两门课程中,阐述体育课内容时,大多数基本没有涉及教材搭配,而只有在示例教案时能看出课的教材内容搭配,但引用的教案中教材搭配均属于上述第一、三种;四是课程改革以来出版发行的相关体育教学理论书籍中的观点,如2003年季浏、汪晓赞主编出版的《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中,课的教学案例的内容搭配都是上述第一种。

虽然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下对于一节体育课两个教材内容搭配的要求,老师们有疑惑甚至概念模糊,很多认为不用搭配了。但“一节体育课以选择两项内容为宜”(毛振明《实用学校体育学》),仍然是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主流。因为无论是传统的体育课还是新课程改革以后的体育课,一节课的教材内容需要搭配是有其合理性的。首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体育教学内容全面性的要求,现实的学校体育要实现这个要求,体育课是最主要的阵地,因此也就决定了中小学体育课采用单一的教材内容不利于实现课程性质提出的全面性要求,不利于培养学生广泛性的运动兴趣。其次,中小学生正处于全面生长发育期,身体各方面的运动素质需要得到全面均衡发展,同时还有年龄段跨度较大问题,各年龄段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和心理发展特点均有区别,体育课采用单一教材内容就不利于全面适应这些问题的解决。再次,不同运动项目具有各自的特点,有的运动项目娱乐性强,有的就弱甚至没有,从而造成学生对不同运动项目的兴趣差异,在教学中普遍表现为喜欢娱乐性强的而不喜欢弱的,因此采用单一教材内容往往会影响娱乐性弱的运动项目的教学质量。

因此,我认为中小学的一节体育课教材内容两个搭配还是主流,但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教学对象年龄和具体项目特点灵活应用。我的理解是年龄越低两个教材内容搭配的课时越多,随着年龄增长可适当减少,增加一个教材内容一节课的课时,以便为深入学习掌握技术比较复杂的运动项目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同时娱乐性比较强的运动项目,可以适当增加单个教材内容课时,反之要尽可能少安排。

问:单元是连续教完,还是和其他单元的内容穿插教学,请问哪个比较好?(浙江胡勇)

答:随着体育课程的发展,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单元,且学界对单元的理解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如金钦昌教授认为:“单元教学工作计划也可称为单项教学工作计划。它是把每个年级某项主要教材,按照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中确定的课次顺序,安排出每次课的目标、要求、重点、难点,以及教与学手段的计划”(1994年出版的《学校体育学》);毛振明教授在2005年出版的《体育教学论》中,对单元教学计划是这样界定的:“单元体育教学计划也称单项体育教学计划”,在进一步解释时:“把某个教学内容按照某种教学模式体例安排课次的教学文件”;季浏、汪晓赞教授2003年出版的《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中说:“单元教学计划很显然应该是一种教学内容集合的表述”;潘绍伟、于可红教授2005年出版的《学校体育学》认为:“单元教学是一种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集合,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将一次或一组内容分解成有机联系的几个部分,逐次进行反复学习和练习,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顾渊彦教授在《体育教学》2006年第5期发文说:“单元是课的上位概念,它是以课为基础的基本教学单位”。

以上教授们对单元的概念界定,最大的区别在于单元的内容是唯一性的还是多样化的,由此也引出了不同单元类型的认识趋势。金钦昌和毛振明两位教授认为单元的内容是单一性的某项教材或教学内容,这在以上两位教授的概念中非常明确地表述了,这也是中小学体育教学对单元计划最为权威和传统的观点。而季浏、潘绍伟和顾渊彦等教授的观点表明单元的内容是一个以上,是内容的集合,是课的上位概念(因为通常课的内容是两个搭配的,所以单元内容至少有两个或以上)。顾渊彦教授还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对单元的分类提出了新的观点,把单元分为课题单元和教材单元,教材单元又可分为单一教材单元和复合教材单元。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单元的种类,如于可红教授提出的问题解决单元、专项技能单元、专项技能结合体能单元等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上述单元概念和单元类型的多样化现状是这位老师提出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单元的概念界定呈现多样化的现状,同时也决定了单元类型的多样化,而这些不同类型的单元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实施,也就是具体到某个学期时,不同单元的教学顺序以及内容如何组合是摆在一线教师操作层面的问题。以往单元的教学顺序是有学期教学计划决定的,因为某个教材内容需要多少课时教学大纲事先有规定,学期计划就是根据大纲规定按一定原则进行内容的排列。但课程改革以来重视单元研究的同时弱化了学期教学计划的强调,以至于许多老师不清楚学期教学计划为何物。同时由于新出现的单元类型基本上是多个内容为主的,这又给老师们造成了单元计划做好就可以按单元课时顺序上课的印象,因为单元的课时内容符合实际教学内容搭配的要求。

因此,单元是连续教完,还是和其他单元的内容穿插教学,实际教学中需要根据不同类型单元做出不同处理,考虑教材内容技术难易程度、娱乐性和兼顾学习兴趣性等因素综合安排。比如耐久跑单元,这种以侧重发展身体相关素质而技术又相对简单的运动项目为教材内容的单元,适合与其它单元穿插并相对分散排列;再如,以篮球某项技术动作为教材内容编制的单元,实际教学中需要视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当单元中安排某项战术教学时,需要连续教完,而作为技术复习尤其是后阶段的复习课时,可以适当分散,与其他单元内容特别是兴趣性比较差的搭配教学,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样课题单元、复合教材单元等新型的单元类型,也可以同篮球单元那样处理。

问:学期教学计划(进度表)是不是不需要了?(浙江李荆)

答:这个问题其实与以上第二个问题紧密相关的,单元连续教完还是和其他单元内容穿插教学,需要通过一个中间媒介实现,这个媒介在课程改革之前就是学期教学计划(进度表)。课程改革以来,由于单元计划类型的丰富,单元计划在整个中小学体育教学计划系列中承担的角色,发挥的作用也就随之改变,相应的这个媒介也发生着变化。

课程改革之前,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学计划包括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进度表)、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其中的学期教学计划(进度表)是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各项教材内容课时数,按照季节、技术难易等原则分配到各次课中,而单元教学计划只是按照学期教学计划事先排定的课次顺序,详细地确定每次课的具体教学目标、重难点等课堂教学实施主要环节的相应内容,并不具备决定课次教学顺序以及与什么教材内容搭配的功能。在这样完整系统的教学计划下,中小学日常体育教学每次课的教学内容是很规范、很系统的。

课程改革之后的教学计划种类发生了改变,课程标准中学期教学计划不再出现在单列的计划中,只有水平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各计划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如季浏、汪晓赞,2003年出版的《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中说:“单元教学计划在水平教学计划与课时教学计划之间,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它一方面是水平教学计划的分解与细化,另一方面则是课时教学计划的主要依据”。在2005年以后出版的高等学校体育专业使用的教材《学校体育学》中基本也是如此。如周登嵩,《学校体育学》(简编本)认为:“单元教学计划可以看成是构成水平教学计划的分子,有许多分子组成了完整的水平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在水平教学计划与课时教学计划之间,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潘绍伟,《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版)认为:“单元教学计划组成了完整的水平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在水平教学计划与课时教学计划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在单元教学计划概念以及各类计划之间关系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单元的种类得到了极大丰富,单元教学意识不断强化。所以从课程标准按水平段划分的理念来看,学期教学计划的退出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主要表现就是单个教材内容上课日益严重,教学的随意性大大增加,可以整个学期都上学生喜爱的一个项目,结果就是由于项目的特点加上教师理念的问题使得学生身体素质不进反退,最明显的就是高中选项课。如乒乓球选项教学班,学生一年甚至两年学下来,球技学的并不咋样,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时各项素质呈下降的现状,尤其是耐力。

由此可见,在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计划系统中,有必要加强学期教学计划的制订,但需要根据单元的变化而改变原来的做法。首先在制定时间顺序上要改变,变单元教学计划之前为单元教学计划之后。课程标准替代教学大纲后,单元教学计划的概念发生了改变,单元计划不仅要承担原来传统意义上的任务,还要在此之前先完成根据目标集合选择内容集合,也就是在单元教学计划之前内容集合细化是不足的,水平教学计划只是根据课程标准将内容分配到学期而已,而且还只是内容和课时的范围,这就无法排定课次顺序;其次是要改变学期教学计划这个名称,称之为学期课次教学进度计划,根据水平教学计划制定好所有教学内容的单元教学计划后,需要根据一定的原则合理地将一个学期的多个单元计划进行排列组合,使之符合实际教学形态,有利于教师日常教学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从而保证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

制定学期课次教学进度计划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根据单元教学计划的类型确定课时的拆分组合原则,单一教材内容单元的课时以拆分后与其他单元课时搭配为主,多教材内容单元的课时以不拆分与其他单元课时穿插搭配为主。

兼顾内容本身娱乐性与学生学习兴趣相统一原则,在拆分穿插时需要考虑内容本身娱乐性倾向,侧重身体素质发展又比较枯燥的,以拆分搭配和穿插为主,反之以连续穿插为主。

新年计划的内容篇3

【关键词】保障房建设计划;城市规划;连接体制

前言

自2006年5月,发改委、建设部等九部委联合发文《关于调整保障房供应结构稳定保障房价格的意见》([2006]37号)(以下简称37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制定和实施保障房建设计划。要重点发展满足当地居民自住需求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保障房”这一规定对城市规划有关单位提出了怎样理解保障房建设计划、怎样在城市规划作业当中与保障房建设计划实施连接的要求。

1、保障房建设计划的内涵与背景

1.1保障房建设计划的概念内涵保障房建设计划作为一个新的规划类型,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公认的概念。在理论上关于保障房建设计划较为全面客观的理解是:保障房建设计划(Housingprogram)是指制订出若干年内分年度建造保障房的规划,包括居住区和保障房建造的数量以及居住水平等多项指标(中国地产商网)。

1.2保障房建设计划的编制要求

37号文件提出了编制保障房建设计划的要求,具体包括保障房建设计划的编制主体、编制年限、规划内容、公布时间、审批方式、主管部门责任等方面内容(表1),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37号文件赋予了保障房建设计划内容的法定地位,即保障房建设目标要纳入到当地“十一五”规划和近期建设计划,成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

1.3保障房建设计划的政策背景

尽管保障房建设计划的推出从表面上看具有一定的突然性,但如果将其纳入到我国保障房制度改革的政策演变历程中,就可以看出保障房建设计划是我国保障房政策在走向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配套政策,它的推出标志着我国保障房供应体系在逐步系统、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保障房制度改革之初,保障房建设及其投资总体来看是国家的事权,这一特点从原国家计委的两份文件就可以看出来,2000年国家计委《关于上报2001年经济适用保障房建设投资计划和信贷指导计划的通知》(计投资[2000]2260号),2001年国家计委又了《关于下达2001年经济适用保障房建设投资计划和信贷指导计划的通知》(计投资[2001]907号),这种上报和下达的关系实际上表明保障房建设是国家而不是城市的事权,反映了保障房制度改革初期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具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1998至2006年的8年间,国家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初步建立起了较为系统的保障房供应体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国家在保障房建设方面的计划导向逐步弱化,市场导向逐步增强。

2006年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继续解决部分城市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和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要着力调整保障房供应结构,严格控制高档商品房开发,重点发展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和房屋租赁制度”,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的保障房政策纲领。两个半月之后,九部委联合发文,提出编制保障房建设计划的要求。

从保障房政策演变的角度看,保障房政策的具体落实由原来中央调控管理的具有较强计划性的“保障房建设投资计划”转为地方调控管理的具有较强市场性的“保障房建设计划”,这标志着我国保障房供应体系在在逐步系统、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4保障房建设计划的现实意义

(1)保障房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已经成为保障房、教育、医疗“新三座大山”之首;

(2)保障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保障房问题涉及到土地供给、金融信贷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保障房政策无法落实,土地、信贷等宏观调控的手段也就无法发挥作用;

(3)保障房建设计划是体现保障房政策的重要手段。

2、保障房建设计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保障房建设计划以保障房建设为工作对象,城市规划以城市为工作对象,工作对象之间有着重合与交叉的关系,因此规划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笔者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2.1政策目标与技术手段

37号文件指出保障房建设计划要“纳入当地‘十一五’发展规划和近期建设计划”。“十一五”规划是地方人大审批的代表地方事权的最全面综合的规划,近期建设计划是城市规划的法定规划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份。由此可见,保障房建设计划通过纳入到这两个法定规划从而间接地确定了自己的法定地位。保障房建设计划的具体内容包括三类保障房的建设总量、比例结构、空间布局、时序安排等等,这些具体内容最终必将落实在城市建设用地和规划建设时序。而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因此保障房建设计划的具体内容必须、也只有通过城市规划才能实现。

2.2专项规划与综合规划

城市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的规划,无论是总体规划,还是控制性详细规划、近期建设计划,从某种意义上说,保障房建设计划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中小学校布点规划等类似,均属于相关部门推动的具有一定专项规划性质的规划类型。从这个角度来看,保障房建设计划与城市规划具有专项规划与综合规划的关系。城市规划综合性的特点有助于保障房建设计划与其他专项规划进行协调。

2.3规划实施与连接手段

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中,各个规划类型之间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15~20年)的全局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则反映了城市总体规划在空间上的局部实施,一般是城市中的某片地块(新区或中心区等);近期建设计划则反映了城市总体规划在时序上的局部实施,通常是5年内的阶段实施内容。城市规划的各个类型相互连接逐步深入、细化,将城市空间布局推向实施。

城市规划的各个类型尽管都是以用地为对象,但城市总体规划的重点在用地的规模、比例和布局,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点在用地的建设强度,近期建设计划的重点在于用地的项目实施计划。

3、保障房建设计划与城市规划各类型的连接方法

保障房建设计划的编制内容是“明确普通商品保障房、经济适用保障房和廉租保障房的建设目标”,具体应包括各类保障房的建设总量、分年度新建保障房总量和结构比例、分年度各类居住用地供应计划、分年度旧区改造计划等几方面内容,其中当年的建设项目选址应深化到具体地块及分地块建设量。保障房建设计划的这些内容要通过城市规划的技术手段才能实现,而城市规划各阶段各类型的工作重点不同,那么保障房建设计划应与城市规划各阶段各类型从不同角度进行连接,才能获得有效实施。笔者认为,保障房建设计划与城市规划的连接应该重在目标、指标、时序三个方面。

3.1城市总体规划―――目标上的连接

城市总体规划作为较长一段时间内(15~20年)的综合性规划,必然跨越3~4版保障房建设计划,因此城市总体规划应充分预见到未来城市发展中的保障房需求,确定各类居住用地较为合理的建设标准和空间布局,为保障房建设计划的滚动修编提供明确连贯的目标、科学合理的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的空间布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总体规划与保障房建设计划在建设目标上应充分连接。

3.2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上的连接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对具体地块的土地利用和建设提出控制要求。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保障房建设非常重视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房屋建设面积总量的指标,将其作为我国保障房建设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而这些总量指标实际上却无法反映保障房套数这个反映社会总体居住水平的实际情况。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在总体规划确定了各类保障房的建设标准和空间分布以后,在具体指标上与保障房建设计划进一步连接落实。

3.3近期建设计划―――时序上的连接

保障房建设计划在纳入“十一五”规划后,其内容将与“十一五”规划的内容一起,通过近期建设计划的项目库与年度实施计划予以落实,因此保障房建设计划与近期建设计划的连接重点在于建设时序的安排,特别是经济适用房等政策保障性保障房在建设规划中的项目年度实施计划。

4、结束语

在新的保障房建设计划实施之前,我们要知道保障房供给系统要进一步完善,也理应认识到在切实实施过程当中会潜在的一些问题。本人认为,保障房建设计划编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注意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保障房建设计划与相关城市规划没有一起进行,规划时间上也是不一样的。应当有效的兼顾到城市规划体质落后的因素,在保障房建设计划在一段时间之后,有关城市规划也应当进行一定程度的革新,随时调节,确保保障房建设计划的有效实施。

应当有效的兼顾到市场的反应,强化利益指导。每一个城市政府都应该有效的使用税收等市场经济杠杆,来调动房地产市场开发普通商品保障房、经济适用保障房的积极性。

保障房建设计划的政策起点是利用提升各方面的保障房,尤其是政策性保障房,来确保广大人民的最根本的效益,城市规划空间在规划体制当中应当有效的连接,确保各类型的保障房一定要满足最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房建设,使得人民群众能够人人有房住的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保障房供应结构稳定保障房价格意见的通知([2006]37号).

[3]关于落实新建保障房结构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见(建保障房[2006]165号).

新年计划的内容篇4

在少数业内人士看来,策划就是高招,高招就是策划。基于这样的认识,有的人把策划看的神乎其神,当成是新闻媒体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灵丹妙药。这种认识上的片面性极易造成策划实践中的轻率和不按策划规律办事的浮躁心理。久而久之,不但不会产生新奇的创意,还会走向策划人主观愿望的反面,进而丧失读者和听(观)众群。笔者之所以说高招不是策划,在于策划有着深刻的内涵:

1.有明确目标。就策划本身讲其目的性是非常明确。

没有目的策划是不存在的。一个高水平的策划人,在进行策划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策划时要确定目标点,然后才能进行具体策划。其次,对要完成的某项工作或解决某个问题在确定总目标基础上,还要确定阶段性目标,并照顾各阶段之间、各阶段与总目标之间的关连性与协调性。再次,策划者在确定目标时要考虑其价值性。新闻宣传的策划人在进行策划时候既要考虑到本部门、单位同仁能否认可,又要考虑广大读者、听(观)众是否接受。

2.创意新奇。一般来说,策划要求与众不同,新奇而又富于魅力。要达到这样的要求,策划人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一是要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信息积累和敏锐的观察力及对新事物的接受力;二是思路要开阔,具有充分的想象力、创造力,遵循规律又不守旧,大胆创新又不蛮干三是要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善于进行立体、交叉、逆向思维。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才能策划出新颖、奇特、异于常人的方案。

3.可操作性。策划不是搞花架子给人看,而且要实施。

因此,策划要有很明确的目的性。不易实施、不能实施的策划是一个失败的策划。一般来说,新闻策划人在进行策划时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即在充分考虑新闻部门有型资源与无型资源的条件可以利用而又不脱离实际,考虑广大读者、听(观)众的实际需要而又不与读者、听(观)众需要相冲突;严格按策划的规则办事而又不违背规则。

总之,一个好的新闻主题宣传,是策划人理性和心智的综合反映,是对内外部信息充分了解、占有、分析的基础上而制定出的程序化、规范化行动方案,这是所谓高招办不到的。

二、策划与计划问题

新闻宣传策划与新闻宣传计划是什么关系,笔者从听到的一些同仁谈论和看到的有关文章,感到有的人对策划与计划的关系认识不是很清楚。突出的问题有二:一是强调策划而否定计划。认为计划是“纸上谈兵,可有可无”,“可以没有计划,不能没有策划”;二是把策划看成计划,当成是一回事。前者抛开了策划的基础,等于不要地基去奢谈盖房。后者是把策划与计划等同起来。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对的。因为,策划与计划方向、目标是一致的,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他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从行动方向上看.计划的重点是要做什么,策划的重点是如何做和怎样做的更好。

2.从目标上看,计划是工作或行动之前预先拟定的工作内容和步骤。策划是为了落实预先拟定的工作内容,紧紧围绕某一项任务或问题所进行设计、谋划,力求做的最好并取得最佳效果。

3.从实施方法上看,计划一般是例行性和常规性,中长期计划还具有宏观性和战略性。而策划不是例行性和常规性.主要侧重谋略、技巧和形式。它要求出手不凡,风格新奇,有创新性。

弄清策划与计划的关系,应在新闻宣传策划中正确的加以运用,不断推进新闻宣传策划上水平。

三、新闻宣传策划与新闻事实问题

新年计划的内容篇5

[关键词]“卓越计划”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作者简介]朱秀民(1965-),男,河北承德人,天津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天津30019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卓越计划’模式下天津市本科参与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与相关机制构建研究”(项目编号:He4036)和2011年天津理工大学教学基金项目“‘卓越计划’模式下本科参与专业校企共建机制构建与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研究”(项目编号:YB11-1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131-02

高等学校在课程编制模式上,一般采用“科学设计模式”,强调理性思维,主张与时俱进原则,在科学分析现实的基础上,敢于摆脱原来课程设置模式的限制,按新思路和新规范来编制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主张遵循“适时原则”和“经济原则”。前者指课程内容设置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后者指在选择课程内容时,经常会出现诸如同一个目标可以通过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形式组合来实现,同一课程内容可以通向不同的教育目标的情况,课程编制者要根据实际需要,对课程内容和形式进行优化选择。

“卓越计划”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在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模式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参与“卓越计划”的专业,要在高等学校课程编制“科学设计模式”和课程内容选择原则指导下,根据“卓越计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改革。

“卓越计划”在执行层面有三个特点:一是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按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一点说的是培养模式,第二点说的是培养标准,第三点说的是培养重点。“卓越计划”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建设要紧紧围绕这三个特点来进行,以“培养标准”为中心,以培养“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点,合作企业要确实深度参与到课程体系建设中来。

一、以“培养标准”为中心,用“培养标准”体系确立课程设置体系

本文的课程仅指狭义层面的具体课程科目,包括实习、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任何课程设置都服务于一定的培养目标,但培养目标一般比较宏观,说辞比较泛泛,因此,在一般的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相对比较粗线条。在“卓越计划”模式下,培养目标细化成了非常明晰和具体的培养标准,这使得以“培养标准”刚性统领课程设置变得至关重要。

“卓越计划”模式下的培养标准有三个:一是通用标准,二是行业专业标准,三是学校培养标准。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是统一的,是为满足工业界对工程人员职业资格要求,由教育部联合相关行业部门遵循工程型人才培养规律统一制定的。其中,“通用标准规定各类工程型人才培养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行业专业标准依据通用标准的要求制订,规定行业领域内具体专业的工程型人才培养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对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教育部要求参照教育部制定的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办学优势与特色,制定学校自己的培养标准。学校标准所提出的要求应包含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所提出的要求应包含通用标准。实际上,学校培养标准是交融了通用标准、行业专业标准并结合了自己特色的标准,是学校具体执行时的标准,是“可落实、可评估检查的具体标准”。本文所说的“培养标准”是指学校自己制定的培养标准。参与专业要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培养标准”为中心,用“培养标准”体系确立课程设置体系。

“培养标准”内容很多,包括各种类别的知识、能力、素质标准,形成了一个丰富的标准体系。其中,本科层次培养的通用标准包含11个方面的要求,主要是基本素质、现代工程意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术标准与政策法规、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和开发设计能力、管理与沟通合作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在每一项要求中都有具体的说明,如“基础知识”包括“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包括“具有综合运用所学学科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等。按照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的相互关系,学校专业培养标准无疑包含上述基本内容,只是水平更高、更具体、更具有特色。参与专业在考虑课程设置时,首先要仔细研究培养标准中知识、能力、素质的类别和水准要求,分解、细化要求,然后再明晰各种类别、各种水准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实现所必须依赖的各类课程。如对“基础知识”而言,要分析“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具体包含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包含在哪些课程中?然后根据分解确定出相应的课程。再如,对“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而言,要分析在具体的专业中“工程实际问题”都有哪些?分析和解决这些工程实际问题要具备怎样的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分析和解决方法?这些理论知识、专业方法在哪些课程中?然后根据分解确定出相应的课程。

“卓越计划”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旨体现在“培养标准”中,因此,依据“培养标准”体系确定课程设置体系会对以往课程设置进行较大的变革。在以往的培养方案中,整个培养方案的设计基本上是以学科理论知识学习为主,以实践教学及应用训练为辅,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对理论课程中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实际验证和实际应用练习。经调查,一般本科专业的实践类、创新类课程学分总数只占全部学分的14%~16%。在“卓越计划”模式下,这样的学分比例显然不能满足实现“培养标准”中强化“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工程能力”主要是工程实践能力,包括工程实践感觉和工程实践意识,这些能力、感觉和意识只有实施大量实际的工程实践环节才能进行培养;本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指其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意识、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具体的实践过程,依赖真实情境的设计实践环节。所以,在“卓越计划”模式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主辅地位要发生适当改变。“卓越计划”要求在企业的学习时间累计不低于一年,这一年时间的企业学习主要包括实习、顶岗工作式学习和“真刀真枪”地完成选题于企业生产实际的毕业设计,目的是缩短学生由学校到企业就业之间在知识运用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实际差距。在“卓越模式”下,在校学习的三年是为在企业学习的一年做准备、打基础,而在企业的学习则是为了将来在企业工作提供前期训练和能力准备,目的是真正形成校内学习、企业学习、企业工作三个阶段的科学、有机、紧密联系,实现“教以致用”和“学以致用”。从这个角度说,在企业实践学习处于更主要的地位,校内学习反而处于服务和服从的地位。为此,“卓越计划”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建设就要将教学着重点转移到理论教学服务与实践教学上来,着眼于工程集成的实际需求,适当精简纯理论教学内容,大幅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课程,增加课程设计、工程实践、工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出以“培养标准”为中心,以“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全新的课程设置体系。

二、以“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统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

以“培养标准”为中心设置全新的课程体系后,要围绕“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每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任何一门课程都有比较完整的内容体系,教师实施教学时,要将教材体系转换成教学体系。在“卓越模式”下,这种转换要突出“能力”培养。首先要明晰本门课程承载的培养标准任务,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具体要实现的培养目标,然后把相应的必需的理论知识、实践内容有机地编排进去。在编排过程中,要特别突出与能力培养关系紧密的内容,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的内容要及时删除,要将课程的知识传授体系转换成能力培养体系,变以往对知识体系的系统理解和掌握为能力体系的系统训练和加强。

教学方法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没有适宜的教学方法,再好的教学内容也产生不出应有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主要围绕能力培养来设计。可以结合工程实际问题,以问题解决方式、项目完成方式来进行教学,充分运用讨论式、探索式、实验式等方法,强调问题解决的探索性和设计性。

教学考核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保证。考核不仅是教学效果的检验,也起着方向引领的作用。所谓考纲决定教纲,教纲决定学纲。学校考什么内容,学生就学什么内容,教师就教什么内容。在考核内容上,主要变知识考核为能力考核,打破过去以知识掌握程度为主的考核方式和内容选择,以设计方案、实践工作情况和项目完成成果的考核为宜。在考核形式上以开卷或开放性考题为宜。

三、合作企业要全面、深度参与课程体系建设工作

“卓越计划”的重要特点之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深度参与”不仅在量上有明确的规定,即学生要在企业学习至少一年的时间,更深的含义应该是培养人才要由学校的单方面行为变成学校和企业共同的行为。企业更有资格谈行业标准、谈工程实践能力,更清楚实际工作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所以,企业能否真正地深度参与是“卓越计划”能否落实的标志之一。

企业的深度参与要体现在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包括学校“培养标准”的制定、培养方案的设计和企业培养阶段的教学与管理等。就课程体系建设而言,首先学校要征求和吸纳企业关于课程设置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上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在单一课程特别是企业培养阶段内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要重视企业参与人员独到的观点和看法,参与专业要给予认真考虑和采纳。最后,在考核方式特别是在企业阶段学习内容的考核上,参与专业要广纳博取企业的真知灼见。

[参考文献]

[1]杨德广.高等教育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

[2]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Z].2011-01-08.

新年计划的内容篇6

【摘要】近30年来我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探索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计划生育道路,这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分不开的。宣传教育是计划生育工作中最基础的工作,计划生育“三为主”工作方针第一条就是要以“宣传教育为主”,其贯穿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全过程,是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中心环节。计划生育服务工作的质量与宣传教育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旨在探讨计划生育的宣教力度对对其服务质量的提升作用。

关键词:计划生育服务工作;宣传教育;优质服务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文化逐渐开放并与国际接轨,目前我国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婚前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而且年龄日益低龄化,婚后违背制度超生的现象也很普遍。因此,如何控制生育率,仍是计划生育整个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计划生育实施工作期间,宣教工作是重要的一部分,它贯穿于生殖健康、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等全过程,而计划生育的健康教育无论是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或服务内涵均不同于普通的防病治病。

目前,我国已经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的宣教工作,但仍存在资源不足、受教育人群少,措施不力、效果欠佳等问题,成果不如人意,考虑到计划生育是我国人口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久工作,针对新时期对宣教工作提出的重点,本文进行了对此的分析。

一、宣教对计生优质工作的影响和重要性分析

计划生育宣传是实现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宣传教育工作的成败,直接影响着人们婚育观念转变快慢,直接关系着计划生育工作的难与易。

1.好的宣教能够切实降低计生率

以创新思维、科学发展观为重点,以转变观念为中心,通过深入细致、循序渐进的宣传教育工作,从不同侧面诠释生男生女一样好、优生优育、计划生育丈夫有责等新型婚育观念,促进新型生育文化的发展和普及,建立充满人性化的宣传教育新形象,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基本标准[2],加速群众生育行为的规范化进程。我们在进行此项工作中发现,加强宣教优质性对于切实降低当年的生育率有着明显的作用,据初步统计,我镇在实行创新宣教工作以后,生育率较前一年下降了2.4个百分点,而育龄人口数量和素质等都没有明显的差异。

2.创新宣教能够对生殖健康知识进行传播

要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和生活求特点,有选择的进行宣教。丰富宣教的内容,提高宣教的层次。进行人口国情教育,抓好政策法规的教育,同时积极开展有关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哲学等科学的最新成果教育。增加婚恋常识、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技术知识生等方面的内容,为育龄期服务对象保持身心健康、生殖健康,提高生育质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优生优育观。这样才能够真正使生殖健康知识的传播落到实处。

二、新时期计生宣教新举措

本文是使用计划生育宣教的方式改变人们的多生观点,有效控制人口数量,完善计划生育工作。调查证实,宣教的质量直接关系生育率,因此对宣教质量水平是不可忽视的方面。其中,计划生育宣教的质量只要包括以下几点:

1.从基础抓起,更新观念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有着根深蒂固的意识,始终觉得多生可以以后养老有保障,让自己退休的日子没有后顾之忧,有些也认为要生儿子,儿子永远留在自己的身边,可以给自己的家族“续香火”,而女儿是要嫁出去的,因此,很多家庭一定要生到了儿子才肯罢休,扰乱了人口的可持续增长。[1]因此,宣教要针对人们这深藏在骨子的观念进行宣教,只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才能从根部治除计划生育的“病根”。在宣教过程中,要以人为本,不能强制性的去制止群众的行为,要根据群众最关注、与群众利益关系最米的问题,例如,生儿养老有保障这点上,是因为群众对退休后的日子没有保障产生的担心,就可以提倡群众在收入稳定的时候交养老保险、疾病保险,这些是在农村还没有普及,买保险不但给群众买一份生活保障,也给心理上买了一把保护伞。因此,宣教想要把人么的思想统一到现行的生育政策和法律法规上来,改变想法,更新观念是成功的第一步。

2.改变宣教方式

对于计划生育教育,如果采用上课形式,直接将理论传授给群众,没有更多方式去宣教,那么效果肯定不会太好。宣教方面,要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宣教方式,用不同的宣教层次、宣教内容给群众灌输计划生意理念。例如对农村的劳动群众,使用课程教育,那接受能力一定差,针对农村群众,可以采取文艺的形式,在农闲时节巡回乡村,以群众喜闻乐见的相声、小品、说唱等文艺形式或因地制宜以当地群众喜欢的其它文艺形式,向群众宣传生男生女一个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等新型生育文化,让群众在娱乐中接受到教育[1]。对于年轻的未婚女性,出去矜持,不太会大方的面对计划生育问题,因此,针对这种群众,可以采取上门宣教方式,在无旁人的影响下,对未婚女性进行宣传教育。

三、小结

在群众的观念改变之后,针对不同层次群众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的基础下,宣传的内容是计划宣教的中心,宣传内容一旦失去价值,那整个宣传活动就失去意义,前期做的工作都前功尽弃。宣传的内容要切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能发挥宣教作用的基础上,要突出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农村独生子女户和双女结扎户优先优惠政策、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帮扶救助政策、流动人口办证验证、部分计生家庭学生免费上学加分等内容,让群众理解到,在积极配合计划生育工作也会一定的优惠政策。同时跟宣传方式一样,不同的人群要采用不的层次的宣传内容,尽量选取群众容易吸收的内容,让群众一眼就能看明白,真真实实为群众提供满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韦小芳,蒙宁.影响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原因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杂志,2004,12(2):82-84.

[2]吴雪.提供优质的计划生育服务控制人口增长速度[J].中国妇幼保健,2000,15(1):25-27.

[3]汤萍,吴静.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理论探讨[J].新疆医学,2002,32(3):89-92.

[4]吴晓东;《中国农村养老的经济分析》;[J]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新年计划的内容篇7

一、创新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不同时期的工作目标,需要不同的宣传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环境,也需要不同的宣传教育模式。从当前人口与计生工作的各种变化和要求来看,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必须不断创新,主要意义如下:

1、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内在要求

一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教育宣传工作提出新要求。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教育宣传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的宣传教育工作中,要以“八荣八耻”为指引,在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中体现“八荣八耻”的要求,推动社会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教育宣传工作提出新要求。各级人口与计生部门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注基层,抢抓机遇,创新思路,发挥作用,充分利用多种载体宣传载体,深入开展各类活动,强化宣传教育,让基层农民群众逐步树立起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三是新形势、新任务对教育宣传工作提出新要求。目前,我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是人口众多,就业以及资源环境压力巨大,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显现,地区间人口发展也不平衡,人民群众的新婚育观还未建立等。因此,坚持宣传教育为主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方针。

2、适应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前那种集中式的宣传已经无法适应基层人民群众的个性化需求,简单化、形式化的宣传手段无法适应群众逐年提高的文化品位。而且,传统宣传教育的传播速率也难以适应当今群众的快速生活节奏。这就要求创新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使之与时代相适应。

3、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工作要求

在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工作中,计划生育的管理体系、工作环境、保障机制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创新宣传教育是适应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需要,必须认真加以实施。

二、当前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抓宣传教育的意识不强,对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不够。不少乡镇同志甚至是领导同志,认为计生工作重在结果,宣传教育可有可无。即便当回事,至多也就是贴贴宣传画,挂挂宣传横幅而已,缺少新意,不能够吸引人。由于宣传教育工作缺乏能够量化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方法,并且短期内难以显现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难以立竿见影。加上考核时,只看结果,不看过程,有意无意地使基层干部陷入宣传无用的误区,导致了宣传教育工作说在嘴上、写在文件里,落不到实际工作中的局面。

二是随着撤乡并镇,行政区划、服务半径增大,而乡镇计生干部大幅度精简,加之村民居住既散又远,给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我区的金清镇,地盘大、人口多,工作难度自然提高。如果计生工作人员敬业精神不强的话,工作的开展与成效的取得,就会打了折扣,受到影响。同时,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宣传教育经费不足,宣传教育设备陈旧、落后,难以发挥乡、村人口学校主阵地的作用。

三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干部队伍素质,以及宣传教育内容、方式、方法与群众日益增长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知识需求不相适应。随着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子女的普及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子女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优生优育的意识增强,同时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因而,对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知识的需求迅速增长,并呈多样化、多元化,而基层计划生育干部由于受文化程度、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制约,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加之宣传教育的内容单调、形式老套、方法陈旧、手段简化,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主动性和亲和力、吸引力,出现了群众组织难、开展教育难、坚持活动难的现象。另一方面,30年来的计划生育工作改变了人们“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但是“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近年来,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生育旺盛期的已婚育龄妇女都想来个“儿女双全”。违法生育行为虽触犯了法律法规,但在道德上不能受到相应的谴责,发生违法生育夫妇并不觉得可耻。

四是基层计生宣传队伍不稳定,工作决策和措施不能落实。这种状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乡镇级计生宣传队伍不稳定,主要表现在思想不稳定。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乡镇计生工作人员的身份发生了变化,由事业编制变成了社会人,乡级计生专干失去了归属感;同时,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乡镇计生工作人员待遇普遍偏低,工作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二是村级计生干部队伍不稳定。目前村级计生工作比较难做,工作难度大,工资待遇比较低,很多村级专干都不愿继续从事计生工作。种种主客观因素决定,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只能重视,不能忽视。因此,迫切要求加快建立与新时期相适应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新机制。

三、创新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基本思路

在我们长期坚持的计划生育“三为主”工作方针中,宣传教育为主是第一位的,因此,宣传教育既处于首要地位,又处于基础性地位。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要采取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措施,而这所有的措施,都要借助宣传教育,才能顺利有效地运行。针对当前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应采取我们应采取何种行之有效的、具体的对策,来指导和推动计划生育事业健康发展,使这号称“天下第一难事”的计生工作办成、办好,办得让人民满意?

1、倡导按需教育理念

按需宣传教育是指按照群众的需求进行宣传教育。以往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主要是向群众灌输思想,是一种与计划生育部门为中心的宣传教育,结果是将宣传教育的内容硬塞给群众。这种宣传教育不符合群众的实际,也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格格不入,自然得不到群众的欢迎,更难以实现宣传教育的目的。如今,在宣传教育理念上创新,就应当确立按需宣传教育的理念,变“我要宣传教育”为“要我宣传教育”。这一变动使两种宣传教育出现了本质区别。一种是“以我为主”,另一种是“以群众为主”。应当把基层群众的意愿和观点作为评价宣传教育效果的核心,作为体现宣传教育人员成绩的标准。开展按需宣传教育,就要在宣传教育的内容等方面切合群众实际,满足群众的现实需求。在宣传品制作上向群众喜闻乐见转变。改变过去以印制计划生育宣传单为主的方式,力争多印制一些群众喜闻乐见、印象深刻、乐意保存或相对保存时间较长的计划生育宣传品,结合本地特色打造宣传精品。如计生扑克、计生围裙、计生年画、计生挂历、计生书画,打上人口计生烙印的工艺草编,将有宣传人口计生政策内容的相声、小品、电视剧宣传光盘等,免费赠送给群众,在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学计生,在言谈话语中讲人口,进一步提高人们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除需要获取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避孕节育知识外,基层群众还迫切需要致富信息及技术等。所以,基层宣传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等要不断创新,更加拉近与群众和生活的距离。

2、丰富宣传教育内容。

在宣传内容上向易懂易记上转变。改变以往填鸭式教育为主宣传人口计生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方式,在宣传内容上谋创新、促效果。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和计生专职人员的创作积极性,将中央决定、人口计生政策、法律法规等重点内容浓缩改编为群众易懂易记的顺口溜、三句半、诗歌等形式,进一步提高人口计生宣传的品位和影响力;深入挖掘典型单位和典型人物的先进经验和先进事迹。一方面轰轰烈烈地表彰奖励,一方面大张旗鼓地宣传报道。让人们从表彰奖励和对先进工作者、少生快富带头人、默默无闻关爱女孩先进人物的宣传报道中体会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体会到我国30年少生4亿人口的来之不易和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必要性,体会到党和政府对实行计划生育人员的关心和爱护,体会到计划生育惠民政策和利益导向机制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从而逐渐自觉转变生育观念,根据国家和生育政策生育合理数量的子女,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做贡献,为自己走少生快富之路夯基础。在具体内内容上:一是法规政策宣传必不可少。国家及地方出台的政策法规总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维护了政策法规的权威性,就维护了整体利益。大力宣传法律、法规,特别是当前计划生育政策及有关政策出台的背景,使广大人民群众知法明理,树立人口的大局意识。二是处罚条款及措施要重点宣传。比方说,社会抚养费的征收,要让社会抚养费征收的计算结果,具体到村、年度、胎次、金额,有计外生育的村,可以具体到人,并做到家喻户晓。三是激励政策要突出宣传。目前,我国已经探索实行了一系列计划生育惠民政策,包括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少生快富”工程、特别扶助制度、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制度、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制度、计划生育保险、“生育关怀行动”、“幸福工程”等,通过宣传,让这一系列计生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四是先进事迹与典型案例要广泛宣传、深入宣传。对于计生系统的先进事迹,特别是贴近群众先进事迹要大张旗鼓的宣传。对于一些典型案例,要公开曝光,全面宣传,要让群众逐步形成违法生育可耻的道德观念。

3、建立健全宣传教育经费制度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健全人口计生工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健全人口计生经费投入正常增长机制,逐年增加财政投入,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经费及各项奖励优惠政策、技术服务机构基本建设和队伍建设、经常性工作、基本技术免费服务等经费的落实。加强计划生育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在奖励优惠资金发放以及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和使用中的违纪违法行为。要通过完善制度,做到基层宣传教育投入和人口计生工作投入同步增长,并保持逐年增加。要保证开展宣传教育必须的经费和必要的宣传设备。在坚持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多渠道和多元化的宣传教育经费保障体制。

3、加强基层计生宣传教育队伍建设

新形势下,要加强对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干部的队伍建设,从而为提高宣传教育工作整体水平提供组织保障。一是加强基层工作机构队伍建设。要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机构和人员稳定,不得随意撤并和改变机构性质,各乡镇计划生育办公室至少要有1名公务员。要选好配强村(社区)计生专干,实行“县管、乡聘、村用”的用人机制。二是充实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力量。要稳定乡镇(社区)计划生育服务机构队伍,配备必要数量的专职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且有宣传能力的工作人员。三是强化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建设。市、县(区)计划生育协会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群众团体,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享受同等待遇,并逐步充实和加强工作力量。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团体在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选好、配好各级计划生育协会负责人。加大计划生育协会工作经费投入,将协会工作经费及相关专项经费列入同级计划生育事业经费,由本级人口计生部门统筹安排。四是提高人口计生干部待遇。要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充实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配强领导班子。把工作难度、工作绩效与个人评先评优、提拔任用挂钩,深入开展“双推优”活动,切实提高县(区)、乡(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干部的政治待遇。近年来,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基层计划生育系统中的老同志更需要更新知识,新同志也需要系统地进行学习,尽快熟悉业务,进入工作角色。与此同时,随着宣传媒体的不断更新,宣传任务也在不断拓展,宣传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需要不断发展。:

4、着力倡导家庭美德

新年计划的内容篇8

关键词:大学本位;美国;新时代教师;简评

一、新时代教师计划的背景

大学为本的教师教育满足了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需要,它使教师教育出现了高学历化的历史趋势,像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小学教师现在都是由本科院校培养,美国大学的教育学院、日本的教育大学开始培养取得硕士、博士学位的中小学教师。西欧各国和泰国、韩国、新加坡等国也早已结束了小学教师由中师培养的历史。

尽管以大学为本的教师教育空间模式仍然是各国教师教育的主要模式,但8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荷兰等国家掀起的教师教育模式改革逐渐成为完善原有大学本位的教师教育形式的一条有效途径。就美国而言,教师教育改革的背景较为复杂,既存在着社会因素,同时也附加着政治群体、利益冲突等重大问题。在学者许明的题为《美国“大学本位”教师教育改革的新尝试――“新时代教师计划”述评》一文中,他将改革的背景原因从微观层面分为以下两方面:第一,职前教师教育质量低下,美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是美国社会各界的基本判断;第二,中小学教育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中小学的教育质量能否提高,关键还是教师。这已经成为美国社会各界的共识。①

二、新时代教师计划的主要内容

(一)计划概述及原则

2001年,卡内基基金会(CarnegieCorporationofnewYork)发起了一项雄心勃勃的教师教育改革计划,即“新时代教师计划”(teachersforanewera,简称tne),通过选择若干所教师教育院校进行教师教育改革试点,以推进美国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全面变革。最初它只打算资助6至8所院校,后安南伯格基金会(annenbergFoundation)和福特基金会(FordFoundation)加入其中,使得资助的院校范围有所扩大。2002年4月,首批改革资助的4所院校确定,包括纽约市的班克街教育学院、位于北岭的加州州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和弗吉尼亚大学。次年夏天,获得立项资助的第二批7所院校名单确定,包括波士顿学院等。这样,五年内,各院校用于tne改革的资金将高达1000万美元。除了资金支持外,各院校也将获得其他支持。②

“新时代教师计划”所倡导的新的“大学本位”的教师教育的设计理念或原则包括以下3个方面:首先,教师教育的培养应建立在“以证据为基础”这一原则之上;其次,加强教育学院与文理学院的合作,通力培养新时代教师;再次,教学应被理解为是具有学术内涵的临床实践专业。

(二)共同特征

1、调整传统的是师范课程,加强临床教学实践,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

在本文上一部分的关于新时代教师计划原则内容的论述中已经明显可以看出,这一计划调整的一大重点就在于重视临床的教学实践。这不仅表现在教学实习的时间提前和延长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临床教学实践的质量提升方面,包括教学实习的地点选择、师范生角色的界定、对师范生的监督和指导、教育学院教师和行政管理者参与临床实践效度等。③以印第安纳州立大学(iSU)的小学教师培养临床教学实践试行方案――明天促进学习的教师(teachersoftomorrowadvancingLearning,简称totaL)为例,该方案不仅重视师范生的教学实习,而且还要求师范生在正规教学实习之前就要参与教学实践,同时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

2、联合教育学院与文理学院共同培养,增强教师职前专业技能培训。

在美国,教育学院的学生文理科知识的匮乏是公众普遍认可的教师教育重大问题之一。在他们看来,学生学科基础掌握的不牢固归根结底是由于教师专业知识的不牢固,在教师入职前的学院学习过程中,未能充分地掌握学科专业内容,导致入职后教育水准的低下,因此,让教师在大学中充分学习到本专业的基本内容成为新时代教师计划的又一项重要内容。这无疑便要求广大文理学院广泛地参与到教师教育的学科教学中来,将师范教育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切实地进行充实和提高。例如,蒙特克莱州立大学教学法中心(Centerofpedagogy,简称Cop)成立于1995年,该机构负责管理大学的教师教育方案。作为该大学教师教育的协调和监督机构,Cop就是由教育学院、文理学院以及公立中小学校的教师和行政管理者组成的联盟。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公立中小学校三方平等参与教师教育工作,来自三方的代表组成合作小组,共同制定相关政策,并付诸实践。Cop还负责协调教师教育政策委员会的工作,监督管理与本科生和研究生认证方案相关的政策和课程。④

三、关于新时代的教师计划的简评及小结

这一计划是几年来美国针对国内“大学本位”问题的一项重大变革。它在强调重视传统的理论课程教授的同时,突出了临床实践的重要性。它加强了美国文理学院与教育学院之间的联系,使得教育学院的学生能够在在校期间学习到更系统更完善的专业知识,同时也令综合大学内的学院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此外,新时代教师计划还密切了中小学与大学学院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使得大学学生能够有足够的实习机会,加强职前培训;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小学教师参与学院临床教学实践这一新教学形式的发展。改革计划尊重教师教育的多样性,不寻求统一的模式,主张多样化,鼓励各高校在传统的办学经验基础上尝试新的改革。它所强调的是通过对符合这些原则的教师教育改革进行资助,进而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

美国教师教育处在各种矛盾的焦点,反对传统教师教育和支持现有教师教育体制的两种观点泾渭分明,互不妥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近年来美国教师教育处在十分活跃的改革过程之中,各种改革计划纷纷出台,在此基础之上,美国教育领域采取新时代教师计划的种种措施也是随着时代的潮流而不断的改善和发展,到目前为止,这一计划已经初现成效,无论是它的改革内容还是接下来的改革进展,都值得我们进行进一步的关注,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许明:《美国“大学本位”教师教育改革的新尝试――“新时代教师计划”述评》,《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76-81。

[2]CarnegieCorporationofnewYork,aboutteachersforanewera[eB/oL].http:///index.cfmfuseaction=home.abouttne,2011-04-05.

[3]高展鹏,洪明:《美国大学本位教师教育的新近变革――“新时代教师计划”(tne)在大学教育学院的推进》,《外国教育研究》,2012年第9期,59-66。

[4]张济洲:《美国“大学本位”教师教育危机及其改革走向》,《课程・教材・教法》,第31卷第9期,94-98。

注解:

①许明:《美国“大学本位”教师教育改革的新尝试――“新时代教师计划”述评》,《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76-81。

②CarnegieCorporationofnewYork,aboutteachersforanewera[eB/oL].http:///index.cfmfuseaction=home.abouttne,2011-04-05.

新年计划的内容篇9

关键词:基层计划生育;新时期;宣传

一、引言

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实施三十多年以来,大大缓解了我国人口过多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压力,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民族振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笔者将结合体现地方特色努力打造亮点,切实加强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为例,对D市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做了简要阐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为人口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尤其是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D市辖16个乡镇、4个街道、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4个厂矿企业,总人口48.7万,其中已婚育龄妇女9.4万人。今年以来,我们按照上级提出的关于加强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的工作部署,努力在体现特色、打造亮点上下功夫,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是开展了人口和计划生育杯全民健身万人长跑。二是开展“五个一”活动。为纪念中国计划生育协会成立31周年,在全市人口计生系统组织开展了送一台戏、讲一堂课、进行一次竞技比赛、搞一次集中宣传、开展一次生殖健康服务的“五个一”活动,市直18个部门1.3万人参加,参赛人员身披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彩带,高呼“树立婚育新风,建设和谐计生”口号。三是开展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建设活动。以图书形式宣传人口文化,统一购置了600本《青春的港湾》一书,无偿捐献给相关学校,教育青年学生用知识代替盲目,用理性战胜任性,达到生理和心理的同步成熟,顺利度过充满希望和挑战的青春期。四是开展形势教育宣传。以科普大集、世界人口日为契机,打造长白山人口文化,认真做好人口计生宣传。五是开展人口文化节是我市建设长白山人口文化的一个重要举措。

因此,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借鉴D市来发挥基层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作用,通过适时的引导、沟通,使基层人民群众自觉的参与到计划生育工作中来,从而践行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的目标,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给予舆论支持,敦化市也让我们如何科学开展基层计划生育宣传工作有了很大的借鉴。

二、科学开展基层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

1.创新宣传教育理念,确保宣传教育实效性

当下,我国的社会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新时期,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各种配套设施的相对滞后性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因此计划生育宣传教育队伍必须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转变传统工作思路,针对新情况,创新工作思路,从而实现计划生育工作的持续良性发展。根据国务院在“十”人口规划中的精神指示,我们必须在宣传教育工作中,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贯彻“群众路线”,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群众最关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上来,将宣传教育工作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想民之所想,燃民之所急,切身履行“为人民服务”的职责。一些基层计划生育部门应改变以往唱独角戏的工作形式,尝试向“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多部门齐抓共管”的转变,调动综合力量,共同推进计生宣传教育工作。为提高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一线计生宣传教育工作者应走出办公室,走进农家小院,通过拉家常、谈心等方式及时精确的掌握群众的思想诉求,并及时做出相应宣传教育,使基层计生宣传教育的作用落到实处,确保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能够顺利的展开。

2.完善宣传教育内容,确保宣传教育广泛性

新时期社会条件下的国民人口产生的新问题,超出了原有宣传教育的内容设置,为了有效开展基层计生宣传教育工作,必须针对新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补充与调整,从而不断完善宣传教育内容,确保宣传内容的广泛性。一切以基层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根据群众的需要,不断丰富计生宣传教育的内容,例如,可以将诸如避孕节育、生殖保健、女性关爱等知识纳入到宣传教育的内容中来。为了转变国民传统的婚育观念,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不仅要培养群众的自身保健意识,还应加强群众的生殖保健常识普及。针对计生宣传教育的内容,进行有层次性、阶段性、重点性的规划,在确保教育内容的详细化的基础上,提高宣传教育内容的影响力的长期性与持久性。此外,还可以尝试跳出传统的宣传模式,通过开展其他与计生宣传工作相关的活动,来增强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

3.优化宣传教育方式,确保全民主动参与性

计划生育宣传工作本身具有相对的思想性、科学性与社会性。因为计生宣传工作的开展,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成熟、完善。在宣传教育的每个环节里,它本身的效果不会跟随计生工作人员的主观意志而转移,必须在科学的理念指引下,有序、有章的进行。而其思想性,则体现于宣传教育工作的生命力在于人与人心灵的沟通和对话,所以传统的片面说教式的宣传往往只能会使群众心生抵触情绪,不利于计生宣传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尝试优化宣传教育的方式,实现由说教式、命令式向互动式、主动参与式的良性转变。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指导下,尝试推广一些诸如,典型示范法、交流互动法、启迪疏通法等宣传方式,使群众的思想在友好的宣传氛围中陶冶、感化,进而转化为一种自觉性、主动性,使群众切身感受到计生宣传工作本是为民着想,从而确保全民的主动参与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已经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基层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为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宣传教育工作者坚持科学的工作理念,根据时展的新特点、产生的新问题,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完善宣传内容。在真正体会计生宣传教育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方针,在基层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实践中发现不足,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为计划生育这一利国利民政策的施行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池毓棣,池哲勖.基层卫生监督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31.

[2]赵婷.在新时期如何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08.

新年计划的内容篇10

一、深挖教材,理清线索

新课程改革以来,高考“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这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教材,补充材料,通过历史细节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效强化历史教学效果。人民版教材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安排三课的内容即“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三个内容,在反复阅读教材中可以发现,这个专题实际贯穿一条主线即“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其内部逻辑关系是:五十年代中后期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度促进经济迅速发展,后来又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进行包括经济体制在内的改革;但是当时改革的方向还不明确,邓小平说要“摸着石头过河”;改革率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内,创造了市场经济的细胞;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又有力促进了国企改革,在此基础上,改革理论不断突破,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经济呼之欲出。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就形成了“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初期积极作用→后期日益阻碍→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决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知识框架,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

二、补充材料,理解教材

在教人民版教材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由于教材对新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分析少,不利于学生理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相关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补充两方面材料。一方面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外国经济侵略与长期的战乱,使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落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运用行政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可以保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2.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一五计划”开展后,大批农民进城,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急剧扩大,生活物资供不应求,粮食、棉花等家农产品的供应匮乏,不法商人投机倒把,囤积居奇,为了保证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就得对基本生活必需品进行较为合理的分配。3.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苏联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始国,在二战前靠计划经济体制,用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其成就让世界震惊,直至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各国对这一体制大多持肯定态度。有相似国情的中国,在当时情况下学习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4.战争年代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影响。战争年代,我党在根据地举办的各类经济带有强烈的计划体制色彩,深刻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济体制的选择。另一方面是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1.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重点建设,在短期内医治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经济问题,顺利地渡过经济困难时期,有利于工业化资金的积累,顺利实行“一五计划”,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有利于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2.有利于遏止商业投机活动和稳定物价,保证人民正常生活的基本需要,保障社会生活秩序,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3.从长远看,计划经济体制忽略了体会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而且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这样通过对相关知识背景的补充,有利于学生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影响的理解,同时有利于理解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三、乡土资源,情感教育

历史学科蕴含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乡土历史资源进行教学,增强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通过历史课堂上的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让学生感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在教学“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前,我布置给学生一个课前作业:你们利用网络、图书馆、调查访问等手段,搜集抗日战争时期大田人的英雄人物和集美学村在大田的历史事迹,结合课文相关内容,谈谈对历史的理解。而且,我在备课时准备了一些地方史资料。如叶炎煌、林鸿图、林大蕃等人的事迹,集美学村在大田的相关视频、图片材料。课上,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课前自主学习活动成果,学生积极参与,将自己找到的人物故事、相关历史文物与同学们分享,课堂气氛活跃,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宽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途径,增强了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感。

四、理清史实,活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