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十篇小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十篇

小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5:38

小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篇1

一、五年级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及教育

五年级学生出现性成熟现象,尤其是女孩子。这同社会文化传播、营养改良、人文行为观念进步的刺激有直接关系。月经是普通女性都会遇到的生理现象,它是女性生理发育阶段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精神和心理活动的一次重大转变。从调查情况看,在小学五六年级学生中根本不知道生理现象的几乎没有,但是对于初潮来临时怎么处理,却有不少学生表示恐慌,心中无数。说明家长在这方面对孩子缺乏引导,应注意到孩子可能较早地出现的生理现象。此外,男女学生开始变声。一般要经过两三年时间才会稳定。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变声,什么时候结束,本人往往感觉不到。男女学生都有变声期,但是男生能比较明显地感觉到,女生几乎不等发现便悄悄地完成了变声期。变声期经常发出一些自己控制不了的怪声调,引起哄笑,这是正常现象。

不少学生有了朦胧的性意识,加上外接社会环境的影响,电脑的普及,学生获取性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加上学生好奇心重,记忆接触不健康的信息,以至于耽误学业。家长要注意对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加以监控和引导,当然这不仅仅是家长的责任,作为我们课外辅导行业,在课间休息时也可以适当的给学生讲解一些基本的生理知识。

二、五年级学生能力发展、心理特点及教育策略。

1.五年级学生可以很完整地画完一张画,有些机灵的学生可以按照大人的意图出色地完成一件事。他们的想象力已经接近现实生活。但是五年级学生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有时受特殊因素影响过于现实化,缺乏天真活泼、敢想敢干的创造性心理,发现孩子过于务实的表现,家长应鼓励他出去玩耍。

2.五年级学生一般心理特点:

(1)竞争意识增强。五年级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不甘落后。如果说四年级学生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做作业,那么,五年级学生则是为了不负于同学而积极学习。动力不一样,比照对象变成了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这种情况下孩子容易在竞争中伤和气,容易过于疲劳。家长要注意调整孩子作息时间,增加身体锻炼。

(2)敬佩优秀同学。五年级学生非常关心学习成绩,对于学习优秀的同学开始产生敬佩的心理。这个阶段的心理健康培养非常重要,让孩子正确对待成绩和缺点、先进与落后,避免把羡慕变成嫉妒,还要注意不能因为一时的落后就灰心丧气;也不能因为一时的优秀就骄傲自满。

(3)自己组织团体活动。独立能力增强,放学以后几个同学可以自发组织团体活动,并且具有明确的目的和行动方法。带有一些普通社会团体活动特点,而且这些小团伙不轻易解散。表现在课堂上也会有受他朋友影响,互传字条的现象,应注意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他人,取长补短,与他人和谐相处,能辨别是非,不讲哥们义气。

(4)不轻信吹捧。五年级学生已经不轻信吹捧的话。对于:“你是一个好孩子,应该……”这样的话,他会马上反驳:“我不是好孩子,所以……”,并且会马上避开。所以,哄骗方法用在五年级学生身上已经无效了。孩子对许多事情有自己的打算和想法,学会了自己安排时间和活动。家长最好不要干涉孩子的正当活动。这是家长和孩子在权利和义务方面互相尊重的体现。

(5)自制力增强。五年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强,对他们学习的指导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对孩子学习的教育要求是:

①加强预习。新课标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所以不管是几年级的学生都要强调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紧跟老师的思路。

②加强复习。由于现下社会的竞争压力很大,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尽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也应该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平时多下功夫,才能在考试的时候轻松应对。

③接触自然、社会。学习中会遇到许多自然和社会观察问题,没有实践操作经验,很难准确理解其中的内涵,应利用可能的机会接触自然界的生物和社会中的人和事,增加实践感受。接触社会的另一个好处是培养学习兴趣,保持主动学习的态度,有利于迎接更复杂的挑战。

三、教育策略

1.完整地做一件事。

五年级学生有能力完整地做一件事,家长要鼓励和支持孩子去做。无论做什么,都应该先易后难,彻底完成。如果不做有针对性的训练,孩子会出现类似虎头蛇尾的做事习惯。要把将来成为什么人、应该怎么做、不准做什么这样的概念和想法隐含在行为中,让孩子在独立完成一件事的过程中去体会。

2.开玩笑的引导。

五年级学生嘲弄人的“本事”增长很快。有一句俏皮话开头,后面就会层出不穷。这是学会开玩笑以后形成的一种语言习惯,引导好了,会形成许多幽默体裁的“作品”。五年级学生不仅会开别人的玩笑,而且对事情喜欢用“不正经”的语气描绘一番,自己创作笑话。有时很平常的一件事,到了他们那里则能渲染得天花乱坠。不过,由玩笑引出对他人的嘲弄就不值得提倡。要提醒孩子:不能因为开玩笑而伤害他人的感情。例如身体有缺陷,体胖或着装等。

3.应对偷窃行为

偷窃行为在五年级学生中开始出现。一般人们认为,偷窃行为与个人的贫穷有关,但是在学生中不是这样。从心理上分析,五年级学生有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是重要的心理基础。但同时,善于夸张,敢于冒险的个性也开始显露。除了心理原因之外,现实生活中家长和老师不能有效地引导孩子的好奇心,致使孩子见到什么新奇东西都想据为己有,某些家长纵容孩子贪小便宜,也容易诱发偷窃行为。

小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篇2

关键词:美育小学美术教育学心理学

小学阶段是人格个性得以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通过耳闻目染,更容易进行审美培养,树立正确的的审美观,起到好的美育效果。

美术对于小学生的美育作用首先是作为感性形象使其获得心理上的调节和平衡,美术教学使学生在绘画创作时注重树立自我意识,保护和激发个体创造力。美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个性,学生在美术课中得到个性的启迪和美的熏陶,得到美育的内化。因此小学美术教育对于美育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河北省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美育现状分析

小学美术教学现状是:首先局限于重“术”轻“美”,注重对技能的掌握,虽在不同程度上也激发孩子兴趣,但对于审美的精神领域启发不够。其次是美术教学中偏重从概念表层去理解美育,没有注意到美育的情感性和个性化特点,没有真正达到美育的目标。最后是对于美育中的审美心理方面缺乏重视与研究,忽略了小学生的直觉等感性能力的培养,使小学生缺乏审美感知与情感体验。这些导致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欠缺。

二、河北省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深化的理论基础

小学美术教学中要进一步深化对美育理论研究。首先,美术教育学是小学美术与美育相关联的主要内容,建立在小学生视觉欣赏力与视觉创造力水平上,从小学生特点出发研究提升其审美能力的美术教学理论及方法。联想是创造力的前提,美术造型因素是传达特定联想信息的符号,美术教学可以充分运用这种在联想的特点来渗透美育,鼓励学生真诚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在自己联想时认识自己的过程就是他们发现和评价自我的过程,这对他们的个性及独创性的发展是有力的推动。

其次是小学生心理学研究。尊重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培养小学生形成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通过审美发展促进小学生丰富、完整个性的形成。美术作品的优势是以最小限度的技术训练向学生们提供独立发展其自身心智的源泉。美术的基础是感知,美术教育是提高人的感知能力最强有力的手段。在小学阶段美术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感知能力。

三、、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美育推进策略

1.小学美术教学中增强美育意识

小学美术教学中首先要突破重“术”轻“美”的局限,逐步融入审美意识与审美趣味,增强美术教学中的美育。从学习美术课程知识与技能的缺陷中解脱出来,课堂教学要保护学生最宝贵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具体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兴趣,不要过早地用技法技巧去限制学生的表现力;要启发、鼓励、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培养有美术修养的人,这样获得全面协调能力的人才。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对形成小学生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全面重视。

2.小学美术教育中的美育内容

以美育为主导的美术课内容是选择教什么和画什么等问题。在大量的美术作品中选择适合小学生接受的部分,并探索怎样去画、去理解,从中接受美的思维与方法,用孩子自己的头脑独立地将事物的感受通过绘画表现出来,这样个性也就明显地流露出来,借机科学地引导发展孩子的个性,培养对事物独特的见解、眼光、思维,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美育要充分关注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审美活动的展开不仅有赖于美的对象,还有赖于主体是否具有相应的接收条件,在以往美术教育中美育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脱节,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以美术教学为媒介,依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分析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并研究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美术内容。依据不同年级学生学习和接受特点出发,来选择分配教学内容。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凭着感官直接感受的展开联想,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理解能力较差,不容易接受较复杂的审美现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内容的直观性,让他们直观地接触美术作品。同时注重小学生审美情感体验,初期的智力水平决定小学生具有简单性和普遍性,从兴趣出发、观察表面现象是此阶段的特点,可据此安排适合的美术教学内容。小学生美育内容就要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这是美育中最重要的一项。

3.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方法

探索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生动活泼、寓教于乐、活学活用的美术教学方法,形象生动展示的美育内容,使小学生的心灵得到美的滋润,良好的美育方法能激励小学生的情绪、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保持是一种平等、自由的关系,尊重小学生的趣味和天性,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小学生美术教学中的美育就要根据符合小学生追求趣味的特点,进行正确审美态度的引导,启发学生从自己的心灵出发与对象进行积极主动的对话、从艺术的角度去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身心感觉、想象和理解的共同作用,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培养形成正确的审美标准,启发他们寻找艺术品所表现的题材、形式,他们就逐步理解并接受艺术品并从中得到美育的内化。

只有从美育的角度对美术教学进行研究、分析、整合,才能保护小学生初期所显现的创造力萌芽,使美术教学尽可能的在开发学生智力发展中起着突出作用。把美育的过程当做激励和唤醒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过程,美育在本质上是感性的教育,因而美术教学过程应当首先体现为能够唤起学生审美情感体验的过程,情感的唤起远比理智的说教效果要好。美术课中的美育是素质教育中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启发想象与创造力的重要方面,在对形成独特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

注释: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

小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篇3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明确了一名合格小学教师的道德坐标、知识坐标与能力坐标,它是我国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在法律上第一次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当下,《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进一步对小学教师的基本素养和要求进行了细致、专业地梳理和规范,这将有力保证我国小学教师的专业地位,有效提升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

《标准》制定的意义与价值

(一)规范教师专业行为,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尽管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就开始致力于教师专业品质的确立和提升,然而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的专业地位并未能获得广泛的认同。教师专业地位的体现,一方面需要外在条件的支持与保障,另一方面更需要依赖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为此,《标准》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进行了细致梳理和规范,厘定小学教师的从教规格。

(二)设立教师合格标准,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肩负着重要的社会使命,不但要启迪人的心智、锻炼人的品格、完善人的心性,还应在消除社会上的不平等、创造宽松和谐的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标准》中突出了“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这有利于引导立志成为小学教师者以及小学在职教师自觉加强修养,倡导与践行公平公正。

(三)为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提供目标参照

随着教师教育体系的逐步开放, 《标准》将成为小学教师培养的目标参照,有利于完善小学教师培养方案、科学设置小学教师教育的课程,降低教师职前培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升小学教师的培养质量,同时也为各级各类教师培训提供了基础性的要求,有利于切实促进小学教师教育的一体化,确保小学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

(四)为小学教师的资格准入,考核与评价提供依据

《标准》的制定为小学教师的准入、考核及退出提供了相对统一、客观的依据,有利于有关部门严把小学教师入口关,确定教师管理制度,保证和维持小学教师的质量。

(五)与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相吻合

《标准》遵从和倡导的基本理念

(一)强调以学生为本

小学生具有发展性、主动性等特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和中心的位置。学生为本,就是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坚持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尊重、关注和爱护学生,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将促进小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作为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二)倡导以师德为先

师德是作为教师的第一要素,小学教师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小学儿童,特别要注重为人师表,重视榜样的作用。师德大到遵纪守法、献身教育事业,具体到个人修养、言谈举止。特别是在对待小学生的态度方面,本着“教师爱是小学教师的灵魂”这一理念,着重要求教师要富有爱心、有耐心和责任心。

(三)重视教师能力提升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教育理念、专业知识的载体,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小学教师所面对的是生动活泼、日益成长的小学生,他的能力首先体现在认识学生、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方面,同时还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方法等实践环节上。当代教师不仅要把握学科的基本理论,还要有能力驾驭课堂,通过有效的方法、智慧来指导学生的学习,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践行终身学习理念

终身学习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教师在形成全民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应该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小学教师的终身学习主要体现在主动发展的意识和不断反思、制定发展规划的能力。同时还要把握国内外教育发展的动向,跟上教育理论和知识学习的发展步伐,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使学习成为自身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标准》的框架结构与内容

(一)《标准》的框架结构

《标准》设置了三个维度,即:“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每个维度下设若干领域,其中“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有四个领域,“专业知识”维度有四个领域,“专业能力”维度有五个领域,共涉及十三个领域,每个领域又设了若干“基本要求”,《标准》一共设有五十八项基本要求。

(二)对(《标准》中“基本要求”内容的部分诠释

虽然是首次拟制《标准》,不过在此之前,也存在着一些与此相关或部分内容相近的法律或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这些法律和规范为我们制定《标准》提供了一些框架和元素方面的参考,但与其相比,《标准》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大部分的具体内容要求上又与时俱进地进行了增删、改进和发展。

1.“专业理念与师德”部分

《标准》从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四个领域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提出具体要求。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教育发展的特点。

第一,强调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独特性,要求教师注重自身专业发展。这是时展和教育进步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

第二,突出小学生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这个时代的重音符,它体现出不断革新的教育观,因此生命教育也自然成为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最原初、最重要的姿态和使命。教师要“将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尊重小学生的人格”,“信任小学生,尊重个体差异”。这即意味着,教师要服务于小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关心小学生的生命状态,同时也关注小学生自身对生命的体验和态度。

第三,明确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小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学校生活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的,以小学生为着眼点提出快乐学校生活的问题意味着要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深入、有效地转变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以及学校管理思维等。外在环境的改善固然重要,但是在教师与学生交往的微观世界里,教师对教育和对学生的理解与行动将会更为直接地决定小学生是否能够拥有一个快乐的学校生活。

第四,要求教师要注重修身养性。《标准》提出了指向教师个人修养和行为方面的诸多要求。这些要求更多反映出教师作为平凡的人,哪些心性、品质、行为是适当的,其次才将教师作为“教育者”特有的心性、品质和行为要求融入进来。

2.“专业知识”部分

《标准》从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四个领域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具体要求。其中有四个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教育发展的特点。

第一,要求教师了解和掌握小学生发展的知识。目的在

于保护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小学生的合法权益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小学教师仅仅只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学习特点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加强政策和法律层面的学习,了解小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需要了解小学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和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了解幼小和小初衔接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对小学教师学科知识的要求体现一定的特殊性。小学教育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小学教师了解多学科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也正是综合性特点特别要求小学教师关注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第三,要求教师掌握小学教育与教学理论。小学教育与教学因其基础性、养成性、启蒙性等特点,使得它不同于幼儿和中学的教育教学,小学教师应掌握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

第四,关注通识性知识的重要价值。通识性教育要求所关注的是小学教师作为人的整体素质的提升,它是非功力、非职业性的,同时也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

3.“专业能力”部分

《标准》从教育与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五个领域对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具体要求。以下五个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教育发展的特点。

第一,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处处体现“儿童为本”的理念。如要求“制定小学生个体教育教学方案”、“发现和赏识每一个小学生”、“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自我评价”等;同时体现出了建构主义(如要求“结合儿童已有经验”组织教育教学)、教育智慧(如要求“妥善应对突发事件”)、多元智能(如要求“灵活使用多元评价方式”)等教育新理念。

第二,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尽可能跟上时展的新需要,如要求教师“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运用于教学中”等。

第三,关注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建设过程中的独特性。如增加体现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特殊性的一项新能力要求,即“涉及丰富多彩的班队(教育教学)活动”,这是遵循小学教师不应该只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每一个小学教师都应该能够做班主任,每一个小学教师都应能够结合儿童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设计丰富的活动,进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第四,十分强调教师的沟通与合作能力。这是考虑到小学教师工作依托于多角色人际互动这一活动特征,因此对小学教师如何有效进行人际沟通合作提出了细致的要求。如在人际沟通方面,《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教师要做到“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善于倾听”、“与小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等。在人际合作方面,《标准》中提出教师要“与家长有效沟通,共同促进小学生发展”、“协助小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等。

小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篇4

一、综合性的原因

什么原因使得综合性成为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之一?这要从该专业毕业生的服务对象———小学生与服务领域———基础教育谈起。

(一)适应小学生认知特点的需要

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经历了综合—分化—再综合的路径。同样,每个人在一生中对世界的了解与认识也要经历综合—分化—再综合的路径,小学生无疑处于认识的第一个综合阶段。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思维处于发展早期,所见事物又是如此丰富多彩,所以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大多是综合性的、整体性的。在此阶段,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强,探究倾向多表现为“为什么”特别多,这些“为什么”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主要是整体的、综合的。[1]小学生的这一求知过程,可以形象地比喻为驾着飞船的宇航员徐徐向地球靠近时的所观所思。在由远及近的过程中,历经宏观—中观世界,不可能直奔微观世界。由此看来,小学生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显然首先是整体的、宏观的、综合的。基于小学生“认识的综合性”和“问题的综合性”的特点,就要求小学教师综合掌握各方面知识,虽然这些知识不一定很深,但一定是内容全面的,包含自然、人文与社会知识的方方面面,使得教师在面对小学生提问时能够给予准确解答,共同进行讨论,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果小学生提问时教师当时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拒绝回答、闪烁其词或推荐其他教师回答,就会使问题的解答由于时间的迟滞而减弱效果,并逐渐弱化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时,教师在小学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小学教师需要掌握与儿童成长发展广泛联系的基础性、启蒙性知识[2],也就是综合性知识。小学生长大以后,经过其筛选后感兴趣的深层问题由分科教学培养出来的中学教师回答,使他们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如果用公式表达即为:小学教师的知识=综合的多学科知识。

(二)适应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需要

我们通常把小学生比喻成幼苗,是因为他们如幼苗一样稚嫩,需要大量养分;同时也如幼苗一样脆弱,难经风雨,他们只有在和煦的阳光与温柔的细雨中才能健康成长。如果说全面的知识、准确的知识即综合的多学科知识是小学生成长的肥沃土壤与养分,那么适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就是抚育他们健康成长的和煦阳光与温柔细雨。与初中及以上学生相比较,教学方法对小学生来说更为重要一些。因此,培养小学教师的小学教育专业归在教育类专业之下,揭示了这一阶段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知识即“如何教”的知识比“教什么”的知识更为重要。从以上分析可以写出如下公式:小学教师的知识=“如何教”的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知识)+“教什么”的知识(综合的多学科知识)与“教什么”的知识是综合的多学科知识具有综合性特点一样,“如何教”的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与教学论知识同样也具有综合性特点,这些知识相互之间密不可分,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小学教师必须综合掌握并能够灵活应用这些知识处理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p.261)。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打破了原有的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体系,倡导知识的整体性,在纲要中强调小学阶段的课程以综合课程为主,设置了一定比例的诸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艺术以及以发展学生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为目的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等综合性课程,这就决定了小学师资的培养规格必须是通识通才、全面发展的新型教师。通与专或称为博与专代表一种智能结构,不同行业、不同工作对从业者的智能结构的要求是不同的,需要的是使得专才与通才的比例达到最优化。[4]高等教育关于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争论由来已久,但有些方面应该讲已经达成了共识,即“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各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影响力量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变化,总的趋势是通才教育的影响随着学生接受教育的年龄阶段的提高而逐渐减弱”[5]。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学生年龄越小,越需要接受通才教育,那么小学教师当然就应该是具有综合性知识的通才。

二、综合性的具体内容

综合性既然是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综合才是符合小学教育专业特点的综合?是各门学科覆盖全面的拼盘式的综合,还是具有自身科学体系的综合?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未来发展与前途的不同方向。笔者认为,小学教育专业综合性特点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多模块的综合

这主要从知识面、知识的数量方面回答了综合性问题,即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首先体现在知识的宽度、广度与数量上。目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主要有综合型模式、分科型模式与中间型模式[6],就三种模式而言,课程设置基本均为公共课程模块+教育类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选修课模块。这些课程模块包括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实践教学知识、专业方向知识、专业技能知识(音乐、舞蹈、书写)等等,既包括“如何教”的知识也包括“教什么”的知识,还涵盖了学生学历提高的考研知识。与培养中学教师的其它师范类专业不同,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模块所占比重相对较大,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学教育专业选修课模块的设置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考虑到学生以后的就业等问题,需要学生跨学科选修,且可多学科选修,如在中间型模式下文科方向学生可选修理科方向、英语方向的课程等,以适应从事两门以上课程教学甚至包班教学的需要。

(二)文理兼融的综合

这主要在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方面回答了综合性问题,即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也体现在既要提高小学生认识自然与社会、开发智力的能力,还要提高其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意义与目的的能力。以上目标的实现似乎由分科教育培养出来的教师也能够实现,其实不然,因为关于世界的知识体系本身都是相通的,之所以人类将自己创造的知识体系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理)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文),完全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需要。1959年,英国学者查尔斯•斯诺(C.p.snow,1905—1980)在剑桥大学做《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后引起轰动,他指出“由于教育背景、知识背景、历史传统、哲学倾向和工作方式的诸多不同,两个文化群体即科学家群体和人文学者群体之间相互不理解、不交往,久而久之,或者大家老死不相往来、相安无事,或者相互瞧不起、相互攻击,导致‘人文学者对科学的傲慢,科学家对人文的无知’的文化危机”[7]。由此引出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争论。这一争论最终得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只有融合才能克服人类生存危机的结论。其实,科学与人文犹如鸟的双翼,只有双翼健劲,才能高飞万里,竞胜长空。因此,小学教师只有文理兼融,具有全面认识世界的能力,其呈现给学生的知识才不会是孤立的,而是联系的、准确的,而这正是小学生初观世界的正确面貌。

(三)理论与实践的综合

这主要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互动关系上回答了综合性问题,即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还体现在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与促进教育理论的实践彼此深化与提高方面。教育理论是理性认识的成果,它强调的是普遍性、逻辑性、本质及规律。叶澜教授把教育理论划分为三个水平层次:最初级水平是正确描述实践本身,严格意义上它不能算理论,但它已区别于实践本身;第二级水平是对实践的解释和说明,以揭示实践中的因果关系为主要任务,它已进入理论形态,但还是对具体实践因果关系的说明与解释;第三级水平是对某类实践的规律揭示,它已呈现基本的理论形态。[8](pp.160~161)由于不同层次的理论所具有的指导功能、指导范围、指导作用不同,企求用一个或一些教育理论解决所有教育实践问题的认识显然是错误的。小学教育专业设置了一系列教育理论课程,力求使学生能够高站位、多视角看待教育实践问题。而目前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恰恰是由于教育理论欠缺致使课堂出现过于追求技术化的倾向,这个问题的解决,一定程度上成为小学教师本科化趋势的理由所在。由于教育实践的对象是丰富多彩、充满生机的小学生,因此教育实践活动本身一定是五彩缤纷、复杂、多变的。为了加强职前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小学教育专业进行了分段全程实践、总实习加大至一学期、顶岗实习等多方面探索,既包括学时数的增加,也包括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在提高教师专业化能力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当然,有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并不等于就能够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运用。有学者认为“教育理论作用于教育实践的关键是转识成智。所谓‘识’,就是指作为系统知识的教育理论,所谓‘智’则是指具体的教育实践智慧”[9]。这对于理解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特点,更好地处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很有启发。

(四)知识传授与情感体验的综合

这主要在知识的理性传授与情感感染方面回答了综合性问题,即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体现在既要科学地掌握知识,又要通过张扬个性使所教知识生动、活跃起来。小学教育专业最终的服务对象是6—12岁儿童,鲜活的知识显然对他们更富有吸引力与感染力。“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10](p.276)目前大学生知识丰富,但想像力与创造力缺乏;学生考试分数高,但生活却并不生动鲜活、缺少色彩;学生实习课堂中对学生的表扬不断,但表情僵硬,语言和教学情境难以统一,对此,小学教育专业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小学教育专业的情感教育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从事小学教师职业的职业情感,遨游知识海洋的愉悦情感,欣赏美、感受美、表达美的审美情感。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通过开设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课程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艺术修养。这些课程本身不仅仅让学生学到一些艺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加他们的审美视角与审美情趣,并把对美的感受表达出来。当然上述课程仅仅满足了第三个方面情感需要的一部分,第一、第二方面的情感需要则要求所有从事小学教育专业教学的任课教师共同努力。学生的情感与对美的感知能力首先来源于大学教师的熏染。其实追求真善美从来都是人类的天性,是人类乐此不疲的内心需求。人类将追求“真”的任务交给了科学,将追求“善”的任务交给了道德与伦理,将追求“美”的任务交给了艺术。因此,富于情感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一定要对“真”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对“善”怀有深深的共鸣与敬意,对“美”产生由衷的赞叹与憧憬。只有这样,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才能内心充盈、步履坚定、激情满怀。

三、综合性与专长性的关系

综合性与专长性本身是一对矛盾。四年本科的学时数有限,在有限的学时内既要顾及知识的横向宽度又要顾及知识的纵向深度显然难全其美。因此,既然承认小学教育专业具有综合性特点,承认横向知识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性,就应该认可适当减少纵向知识的现实。因此,应该明确以下几点:

(一)综合性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内在逻辑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将获得知识的过程比喻为飞行员乘飞船由远及近了解地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小学肯定处在离地球比较远的位置上,而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则依次靠近,研究的问题随着位置的逐渐拉近越来越小、越来越深、越来越尖。由于小学阶段讲授的知识处在宏观位置上,小学教师需要掌握综合性知识就成为小学教育专业自身的内在逻辑。因此,综合性是专业建设的需要,在综合性和专长性两者不能两全时,我们应该忍痛割爱,毫不犹豫地放弃专业方向知识的专长性,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综合性与专长性都是专业建设的需要,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对于某一专业的建设而言,无论是综合性还是非综合性或称专长性,都是由专业的内在逻辑决定的,综合性与专长性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以综合性为特点的专业必然要适当弱化专长性,同样,以专长性为特点的专业必然要适当弱化综合性。在人类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大学本科阶段所学知识只是工作需要的很少一部分,在任何一个岗位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优异成绩既需要大量的专长性知识也需要大量的综合性知识。将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定位为综合性是从专业要求的需要出发的。

小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篇5

关键词:特殊体育教育;现状;思考

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随着我国义务教育普及范围越来越广,招生标准也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一些在生理上有残缺或疾病的学生也可以平等地接受教育。这些学生属于弱势群体,在中小学教育中应该被重视,尤其是中小学体育教育,应该针对他们开展特殊体育教育。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特殊体育教育还有缺失,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目前工作的重要环节。

1中国中小学特殊体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1.1对特殊体育教育的认识不足,实际体育教学中没有贯彻落实:根据调查中国的800所中小学发现,仅有132所中小学贯彻落实特殊体育教育,还有一些学校虽然将特殊体育教育列入大纲,但只为应付上级检查,这就足以说明我国中小学没有在实际教学中贯彻落实特殊体育教育,对它的认识还不足。我国中小学管理者认为特殊群体人数非常少,忽视对他们的体育教育,还有一些中小学在开展特殊体育教学中,教学目标和内容与特殊群体不相符合,单一重复现象严重[1]。

1.2缺少专业的特殊体育教师,教学硬件设施也不足:由于特殊体育教育受重视程度不够,相应的特殊体育教育硬件和软件设施都缺失。一方面,缺少特殊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目前我国中小学特殊体育教育的教师主要由专业体育教师担任,对特殊群体的体育教育缺少认识和经验,容易因课程设置不合理或看管不严发生意外。另一方面,特殊体育教育的教学设施等各方面硬件设备缺失。特殊群体不适用大部分正常学生的体育教学设施,教学场地在室外和篮球、排球等教学器材是针对正常学生的,特殊群体学生在这种条件下不能参与到体育教学中,不仅达不到锻炼他们身体的教学目的,还容易让他们产生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

1.3特殊群体学生体育参与积极性和信心不高:除了上述两点问题,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普遍自卑,并不愿意参与到体育教育中。其中生理残缺的学生与普通学生在身体素质和能力上相差很大,不能参与正常的体育教学训练,没有信心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更容易有自卑心理[2]。而身体有疾病的学生可以与正常学生一起上体育课,但是无法参与到激烈的体育运动中,参加的积极性不断下降。

2开展中小学特殊体育教育的现实意义

我国中小学开展特殊体育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特殊体育教育有康复训练的作用,可以增强这些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能,恢复自信心。其次,通过特殊体育教育,让特殊群体感到关爱和平等的对待,促进他们日后学习生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最后,通过特殊体育教育理念体现教育公平,为其他学科的特殊教育提供经验,从整体上推动我国教育改革进程。

3应对中国中小学特殊体育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3.1国家和中小学校提高对特殊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国家和各中小学校提高对特殊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有两方面要求。一方面,国家教育部门完善针对特殊群体学生体育课程的规章制度,保证特殊群体参与体育教育的权利,重视体育锻炼对特殊群体的重要作用,从而为中小学特殊体育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各中小学校在体育课程设置上,贯彻落实国家相关规定,在教学设计中添加特殊体育教育方面内容。这个过程强调建立相应的规则,并加强管理和推进,从而提高特殊体育教育的教学效果。

3.2建立专业的特殊体育教师团队,增加相应的教学设备:一方面,国家大力支持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明确教育目标,培养专业的特殊体育教师,这个过程是缓慢的,所以各中小学校要培养现有专业体育教师,通过培训加强他们掌握特殊体育教师的技能和知识,创新教学理念,并能够运用到特殊体育教育中[3]。创新教学方法,提高特殊群体的体育参与积极性,恢复他们的信心。除了建立专业的特殊体育教育团队外,还要对学校医疗室和心理咨询室进行特殊教育普及,提高他们对特殊群体的认识,加强与体育教师的配合,共同促进特殊体育教育发展。另一方面,专业的教师需要相应的教学设备,国家要加大对学校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学校方面要加大对特殊群体教学设备的投入力度,在场地建设、教学设备等方面考虑特殊群体的特殊性,如体育馆增加特殊体育锻炼室,引进康复训练器材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体育教学。

3.3学校管理方面提高对特殊群体的关怀,提高其参加体育课程的信心:在学校日常管理中,管理部门提高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关怀,积极指导他们的心理状况,可以通过定期心理调查和心理指导课的方式,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问题及时疏通开解,提高他们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信心。这里需要强调一点,一定要注意保护他们的隐私和自尊,进行私下指导。

4结论

除了上文提到的三点基本措施外,中小学校还要结合实际情况丰富教学内容,注意分析特殊群体中的特别现象,根据他们的特性不断创新体育教育方法,提高特殊体育教育的教学效果。总之,加强中小学特殊体育教育的力度和重视程度,对这些弱势群体的心理和日后生活都有很深的影响,各方要共同努力推动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

作者:袁凤梅章榕单位:南昌市育新学校

参考文献:

[1]周丛改.特殊学生体育教育与残障体育事业建设协同发展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4,03:111-115.

小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篇6

一、台湾教育的竞争力来自政策的妥适引导与教育软实力的深耕

研究者荣幸,2012年7月中旬,获台湾的台北市及新北市中小学校长协会邀请,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中心访问团咨询教授。研讨会中应大会安排,作题为《台湾教育的新亮点》的发言。研究者将亮点定义为“有价值的教育趋势”或“值得参照交流学习的作为”,并简要介绍了四个“政策亮点”和四个“软实力亮点”。

首先,四个“政策亮点”。一是2011年成立“台湾国家教育研究院”。二是2014年实施12年国民基本教育。三是推动系列学生辅导计划。四是实施“教育111”与“优质特色学校”。

其次,四个“软实力亮点”。一是中小学教师硕士化比例高。二是实施学校本位课程及特色课程。三是举办校长领导卓越奖及教师教学卓越奖。四是建构“教育经营学”、“校长学”、“教师学”。

研究者观察发现,台湾教育的发展,之所以在华人地区有其竞争力,主要来自两大因素:一是“政策引导妥适”,二是“教育软实力的深耕”。本文旨在介绍较具实质影响力的上述八项作为。

二、四个“政策亮点”

1.2011年成立“台湾国家教育研究院”

台湾地区分别成立了“教育资料馆”、“编译馆”、“教师研习中心”三个单位,其兼具研究发展的功能,不仅设置教育研究人员,更将组织层级定位为台湾“国家部会”层级,大而零散。因此,在1990年以后,三个单位合而为一,成立了“台湾国家教育研究院”。虽几经波折(执政时期,曾有重要人士主张将这些单位调整为法人机构),终于在2010年完成了台湾《国家教育研究院组织条例》的立法工程,2011年3月“台湾国家教育研究院”正式挂牌运作。

“台湾国家教育研究院”将为台湾教育带来三大亮点。一是教育政策研究的重镇。教育学术的研究在一般大学(尤其是师范大学与教育大学)进行,教育政策与内涵的分析研究在“台湾国家教育研究院”进行。二是学校领导人的培训基地。“台湾国家教育研究院”承接扩大原来“研习会”的任务,举办中小学校长、主任、教辅团、课程领域召集人的进修研习,成为学校教育领导干部的培育训练基地。三是测验评量的研发中心。台湾的教育即将迈入“精致教育”的时代,基本教育阶段的“学生基本能力”、教师领域教学的“核心能力”、各类主题式教育的“标准检核”,均需各种题库研发及标准化试测历程,“台湾国家教育研究院”设置测验与评量中心,研发教育人员及学校师生标准测验及成就评量题库,促进台湾“精致教育”亮点的实现。

2.2014年实施12年国民基本教育

台湾在1968年实施了九年国民教育,全面地提升了国民的劳动素质,间接或直接地创造了1975至1990年的台湾经济社会繁荣期,史称“台湾经济奇迹”。此后,台湾政府正式宣布从2014年起实施12年国民基本教育,旨在以更宽广的视野诠释“基本教育”的性质,不再坚持强迫教育、义务教育的国民教育性质,以顺应当前台湾15岁至18岁学龄人口中已有95%的学龄人口接受高中职教育的事实,并期望转型为12年的普及且精致的基本教育。

实施12年国民基本教育将为台湾教育的发展带来三大亮点。一是学制发展教育亮点。台湾的学制将发展为基本教育12年(地方政府负责)以及高等教育(中央负责)两大系统。二是实质公平教育亮点。消除高中职教育阶段不公平、不均等的现象。三是精致均质教育亮点。将高中职教育(尤其在师资水平与基本教育设施上)优质化、均质化,以期实现精致均质的12年国民基本教育。

3.推动系列学生辅导计划

在台湾,自1990年,推动台湾“教育部辅导工作六年计划”;自1996年,推动“青少年辅导计划(第二期六年计划)”;自1998年,再配合教改十二方案,续推“建立学生辅导新体制——教学、训导、辅导三合一整合实验方案”(简称教、训、辅三合一方案);自2003年,合并原有的“两性平等教育实施计划”、“中辍学生复学及辅导计划”为“友善校园总体营造计划”。上述系列计划可称之为系列学生辅导计划,此系列学生辅导计划不仅贯彻了“训育原理辅导化”政策,更让台湾的学生辅导机制进一步深化。

台湾系列学生辅导计划,展现了台湾教育的三大亮点。一是系统结构之美。前述系列计划,共同的特点是计划的“目标”、“策略”、“项目”三者环环相扣、一目了然,展现了计划系统结构之美。二是实践理论之美。这些计划均有理论作为基础。研究者曾分析认为:三合一方案是“学习型组织理论”、“多元智能理论”、“鹰架理论”、“知识管理理论”、“渐进决策模式”的核心论点之教育实践,具有理论之美。三是活化智慧资本之美。系列辅导计划,启动教育人员交互作用、整合发展,共同致力于学生辅导的工作,促成带好每位学生,活化智慧资本之美。

4.“教育111”与“优质特色学校”认证

台北市最先推动“优质学校”认证,相继有新北市的“卓越学校”认证、桃园县的“学校特色”认证、彰化县的“典范学校”认证,规划中的尚有宜兰县的“噶玛兰标杆学校”、澎湖县的“楷模学校”。这些县市中小学优质特色学校认证的共同作法是:由地方县市教育局处颁布“认证指标”与“实施办法”,由所属中小学拟定实际执行的方案,向直属县市政府申请认证,经过初审、复审、决审,其通过者将由政府颁发认证奖牌及奖金(通常一个项目10万元)。自2009年,台北市推动“教育111”(一校一特色、一生一专长、一个都不少)标杆学校认证,可谓集合县市优质特色学校之大成,是具有较高价值的教育政策。

研究者曾为文论述了“教育111”政策的五个亮点”。一是学生教育之爱的理念实践。“教育111”是以“教育爱”为中心,以“三生六零”来实践(“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生态教育”和“零体罚、零霸凌、零拒绝、零歧视、零障碍、零污染”),以“一校一特色”、“一生一专长”、“一个都不少”为历程指标,来成就每个学生,是理论结合实践的政策典范。二是充分反映核心价值的教育政策。“一校一特色”反映“精致”、“创新”的核心价值;“一生一专长”反映“适性”、“均等”的核心价值;“一个都不少”反映“公义”、“均等”、“普遍卓越”的核心价值。三是有效地引导优势学习的行动方案。前述的“优质”、“特色”、“卓越”、“标杆”、“典范学校”及“教育111”的“一校一特色”、“一生一专长”,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本身的优势或学校组织的优势着力,有效地引导、发展其特色与专长,产生看得见之亮点。四是活化教育智慧资本的积极策略。智慧资本包括教育人员的“核心能力”、“认同实践程度”,这些方案积极地带动教师、干部及校长成为学校有效的智慧资本。五是交互作用、整合发展的教育诗篇。认证通过均非容易,要学校校长、主任、教师、学生通力合作,产生“交互作用、整合发展”的效能才可达成,是一首教育的动人诗篇。

三、四个“软实力亮点”

1.中小学教师硕士化比例高

目前台湾中小学教师的基本素养日益提高,在小学拥有硕士学位的教师约占25%以上,在国民中学拥有硕士学位的教师约占35%以上,在公立高级中学拥有硕士学位的教师约占50%以上,且比例逐年提高,有全面硕士化的趋势。基本教育阶段师资全面硕士化,就教育发展与价值而言,具有四大亮点。一是有能力发展学校本位课程及特色课程。自2000年,台湾实施了“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其主要精神在于“课程统整”,以校本课程及特色课程为主要诉求,且教师基本素养有硕士化的需求。二是能自编教材。硕士化师资让教师自编授课领域主题式教案容易进行。三是带动行动研究与立即补救教学。行动研究持续改善教学质量,立即补救教学带好每个学生,一个都不少。四是落实国际化教育。硕士化师资的研发能力及接受国际教育趋势讯息的能力的提高,得以落实日趋活络的国际化教育需求。

2.学校本位课程与特色课程的发展

自2000年,台湾实施了“九年一贯课程纲要”。目前,国中与国小均有“学校本位课程”,并有75%的学校有“特色课程”。所谓学校本位课程,即学校依据师资专长、小区资源、学生条件、办学理念、家长期望、文化传承,并依课程纲要规范,系统地整合发展出对本校学生而言最具价值的总体课程设计。校本课程既包括以学校学生为主体的个殊性教学方案,也包括本校独有而其他学校未必有的特色课程方案。台湾的学校本位课程及特色课程之发展,在台湾教育史上,展现了三大亮点。一是课程统整亮点。台湾基本教育的课程统整有明确的操作点;课程纲要运用领域统整分科教学;学校推动校本课程,教师进行主题式自编教材教学,课程统整的成果在于教给学生带得走的基本能力。二是自主教学亮点。过去由于统编教材,教学自主仅限教学方法与补充教材的选择,而现在的教师不但可以选择教科书,还可以使用自编教材,落实完整的教学自主。三是客制化学习亮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落实,更能以学生的起点行为与个殊需求为依据,制订客制化的学习方案。

3.教师教学卓越奖与校长领导卓越奖

在台湾,自2004年,每年举办教师教学卓越奖评选;自2005年,每年举办校长领导卓越奖评选。教师教学卓越奖,分为金质奖、银质奖及参加奖,针对各县市推荐的优质卓越教学方案,择优给予金质奖或银质奖的奖励。教师获得金质奖的,其团队获得60万元奖金;教师获得银质奖的,其团队获得30万元奖金;得奖之教师及教学团队,由主办单位安排至各县市分享其“得奖方案”,以带动学校的教师及教学创新,促成教育事业迈向优质卓越。校长领导卓越奖,即每年选拔20位在中小学领导卓越的校长,除授奖之外,尚有20万元奖金,教育界誉之为“教育奥斯卡金像奖”。教师教学卓越奖和校长领导卓越奖超越了原来的“师铎奖”,对台湾教育发展的实质具有重大意义,具备三大亮点。一是创新教育。“创新”是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价值。给予创新教育经营及教学内涵者最高荣典之激励,让台湾的教育愈来愈有创新的氛围。二是绩效责任。两个奖项均颁发丰厚的奖金,使优良人员得到肯定,是一种绩效责任机制的微型发挥。三是精致教育。两类奖项之得奖者获各县市学校竞相邀约,分享“得奖方案”与经验,传播创新精致的教育作为,让精致教育普及漫延、遍地开花。

4.建构“教育经营学”“校长学”“教师学”

研究者服务授课的系所为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并附设中小学校长培育与专业发展中心,开设校长培育班及校长博士学分班,授课的对象以中小学教育领导人为主(校长及行政干部)。继而又以研究所的基础筹设教育经营与管理学系,目前系所中心采用三合一的经营运作方式。研究所、学系、校长中心三合一的学术基础,以教育学及管理学为主轴,两者交织后产生的的教育经营理论与实务是最核心的知识基模与核心技术。

研究者多年的教学、研究及教育行政服务经验与心得,持续不断地主张“教育是可以经营的”,教育有关的人、事、物,可以通过有效地经营而变得更好。教育学与管理学交织之后,产生的新学科,从组织宏观之立场来看,就是“教育经营学”,从个人微观之立场来看,就是“校长学与教师学”。

近年来带着博士生与接受培训的校长们,不断地通过授课、讨论,研发这三门经营之学的知识基模与操作事项。自2010年,建构了“教育经营学——六说、七略、八要”系统结构;自2011年,建构了“教师学——铎声五曲”、“校长学——立己达人九论”;2012年底,《教育经营学——六说、七略、八要》将由台湾心理出版社出版印行。

“教育经营学——六说、七略、八要”,“校长学——立己达人九论”,“教师学——铎声五曲”,其系统结构见图1、图2、图3。

教育是可以经营的,教育经营学、校长学以及教师学,从组织与人两大方面,建构了经营教育之学,就其系统结构与主题内涵,对台湾的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具有五大亮点。一是寻根探源,立知识之真。教育经营学的六大原理学说,探讨、确定了教育经营的核心价值、教育人员与学习者的核心能力,从理论、实践、发展、质量的视角,寻根探源,立教育经营学知识之真。二是行动铺轨,达育才之善。教育经营学的七大经营策略,是当代台湾教育组织与教育人员最为实用的经营策略,其对多数的优质特色学校及获得领导卓越奖的校长具有非凡的意义。七大经营策略,用行动铺轨,达育才之善。三是着力焦点,达教育之美。教育经营学的实践要领,提供教育经营者带动处理教育事务的核心技巧,将当代企业管理的流行名词,直接运用在教育实践之上,着力焦点,让教育事业的实质成果展现艺术之美。四是立己达人,活智慧之本。校长学标示了“立己达人九论”。前四论立己立人篇,在于成就人的自我实现、活化学校人员的智慧资本;后五论达己达人篇,在于倡旺学校实质地提高计划、组织、领导、沟通、评鉴之效能、效率,是立己达人、活化教育组织智能资本、富国强民的重要基石。五是铎声五曲,扬教师之乐。“乐育菁莪”是教师的神圣使命,然而当代的教师不一定快乐,教师学以现代经营管理学的语言形塑生命愿景、实践教育志业、经营核心能力、建构教育核心价值,并运用系统思考、本位经营、绩效责任要领,增加知识管理,提升教育质量。铎声五曲,用歌声传唱自己的教育志业,找回教师应有的价值与尊严。

四、结语——中国的天空布满教育的亮点

小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篇7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课程建设

在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心理健康课程开展的难度之大,放眼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发现其中依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中学心理健康课程最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但时至今日,这门课程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很多中学心理健康课程处于虚设状态,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态度,存在明显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需要

我国学校开展心理健康课的历史仅有20多年,作为一门年轻的课程,仍有很多的学校对其教育目标的认识模糊,将这门课仅仅理解为一门教育课程,过分强调课程的教育性,希望通过这门课使学生成长为一个样板、成为教育者所希望的具有共同的社会规范的个体,但这种忽视学生年龄特点和主体特点和需要的教育目标指导下的教育效果却不尽人意.

(二)教学内容缺乏渗透性

中学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我国学校课程建设的进步,但一些学校由此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将所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推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在其它课程教学中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将学生当成了任意灌装知识技能的容器,这种众多教育课程心理教育渗透性的缺乏既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动力,也导致心理健康课程在教育过程中孤军奋战,缺少了心理教育理念和应用的支持,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三)课程模式单一

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本身也存在着内容随意性大,呈现出无序状态等诸多问题,相当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套用一般教科书的写作路子,没能实现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忽略了突出中小学生的活动、体验与践行,缺乏灵活性与开放性,缺少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本应具有的“个性”与特色。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定位及特征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定位

心理健康教育课既不是单纯的学科课程,又不是纯粹的活动课程,它是融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于一体的一门综合课程。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一门新型的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独自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代性。

(2)相符性。

(3)趣味性。

(4)活动性。

三、深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一)科学规划教学内容

我国基础教育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需要各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体现相互和谐和助长,一方面,个体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各门课程都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以呼应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与渗透教学在时空方面处于趋同状态,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时候,学生心理品质也在逐渐形成,也更好的促进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在中学生成长中更好的发挥作用。

(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体现连续性和科学性

在基础教育中,不同年龄段的教学内容应具有衔接性。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变化和发展时期,是自我意识高涨和同一性形成的时期,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关键的,在延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性心理教育、人格教育、学习心理教育、能力训练等的同时还应重视性心理教育、考试心理引导、升学和就业指导教育、消费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对一些延续性的心理教育问题,应结合各年龄特点和本校实际情况,有的放矢。

(三)科学运作教学模式

1.传统学科教学模式。

2.团体训练教学模式。

3.活动课教学模式。

四、我校应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关问题任务及措施

(一)加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我校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引进高素质人才。目前我校有两名专职专业心理教师,我校配备的专职专业心理教师突出的特点是――专职专用。我校在职心理学硕士1人,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2人。

(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辅导两个方面。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参考《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学校针对各年级各个阶段的角色任务以及心态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各个年级侧重的心理健康课的主题在保证深入的基础上有所调整和变化。

(三)完善心理咨询中心,规范心理咨询室职能

我校继续健全和完善心理辅导室的各个功能场室(教师办公室、心理咨询室、音乐放松室、心理发泄室、团体辅导室等等),使心理辅导室成为设备齐全,硬件配置在全区处于领先位置,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家园,成为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场所。

心理咨询师坚持每天开放,除了安排专职心理老师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外,心理辅导室的部分功能室(音乐放松室、心理宣泄室)同时预约开发,致力于满足了我校师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同时坚持做好心理咨询记录。

同时,确保心理咨询工作卓有成效,及时有效地减轻甚至消除学生的各类心理障碍,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使我校学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接受心理咨询,不再把它神秘化,而能普遍地接受和主动地寻求咨询,大部分学生通过心理咨询后能全面、科学地认识自身问题,并提高了对心理保健的兴趣与重视程度。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确定讲座的专题,如青春期心理辅导、高考、中考考前辅导等,原则上每学期举行一至两次讲座。心理讲座由专职心理老师负责,也可请心理专家来学校为师生举行讲座。

(五)创设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要通过黑板报、宣传展板、橱窗、广播、校园网等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如心理保健常识、调节情绪的方法等等。通过教师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和谐的人际关系等人文因素,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健康人格。通过创建良好的校风、班风、考风以及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使学生耳濡目染,提高心理素质。

小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篇8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艺术感受;特点;教学方法

在形象可感的色彩和形状教学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开,通过生动的图片及直观的画面小学美术教育往往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对学生行为规范的约束。从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分析,美术课程的开展应当建立在必要的认知发展规律基础之上,从知识与技能的双重角度提升学生对美术课程的整体认知,进而更好地实现德育与美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有效结合。

一、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心理与生理渐趋完善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对于学生今后的思维意识及能力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小学美术教育从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等多方面实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对于学生心理活动的完善有着重要意义。

1.审美教育的渗透

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及审美意识的形成是小学阶段美术教育课程实施的核心目的,基于美育教育基础之上的美术课程开展表现出极大的审美教育特征,同时对于学生自身审美观念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德育与美育相互结合的过程中,小学美术教育还体现出自身综合学科的教育特点,将美术教育与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相结合,更好地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

2.趋于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物质原料是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呈现方式,其中关于物体空间及面积的描绘需要通过各种工具辅助实施,因此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也成为了现阶段美术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广泛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并赋予美更多的艺术内涵,这对学生思维与想象能力的培养影响深远。

3.特殊的心理特点

小学低年级学生本身对于新鲜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在探知欲望促使下他们能够积极发掘身边事物的特点,然而在真实和虚幻之中他们一般很难辨清,注意力极易分散。而高年级学生则更加容易和乐于跳出现有学习模块的束缚,将视野投向更加广阔的空间,因而对于视觉艺术本身也有着强烈的内心需求。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小学美术教育在迎合不同阶段学生心理需求的同时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二、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

1.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美术教育课程的开展在专业师资力量训练方面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储备,同时在学科知识融合方面也形成了一定学科关联,文学、舞蹈等学科的融入对于加深学生对美术课程的理解极为有利。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促进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特定学习氛围下促进自身审美意识与创造意识的发展。社会生活与美术课程的结合其优势不仅体现在教学情境创设方面,对于提升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也有积极影响。

2.课内外内容的相互结合

小学美术课程的一般教学步骤表现为先讲后画,这一教学模式在当前美术教育中也可进行适当调整与优化,教师可以边讲边画甚至是先画后讲,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内容掌握情况来决定。课内外内容的相互结合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在实践研究能力培养方面也大有裨益。对于小学美术教学而言,外出写生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至关重要。

3.多媒体教具的辅助

多媒体教具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出现已屡见不鲜,这对提升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实施效果也有着深远影响。然而,在如何开展多媒体美术教学的问题探讨方面还需要诸多斟酌。我们可以将网络教学视频或是优秀儿童美术作品在课程中呈现给学生,或是通过网络教学指导来提升学生对图画的整体感知。此外,感受画面的情感也是极为重要的,这对学生思维意识的拓展极为有利。

4.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心理差异也是需要在小学美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尤为重视的方面,这是因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形成,这对创造能力的发展影响深远。传统模仿式教学压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的绘画天性被抹杀,学习积极性也大大降低。因此,对于小学美术教育而言,师生之间融洽平等关系的构建是极为重要的,这对美术教学的实施效果也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认识世界和感知世界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基本认知规律考虑,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发展趋势方面是截然不同的,因此美术教学需要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整体发展特征来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呈现方式,尽可能体现美术教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真正促进学生审美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发展。此外,教学环境的创设也应符合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在积极优化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应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美)玛琳・加博・林德曼.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m].李蒙丝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2]张法.美育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谭好哲,刘彦顺.美育的意义[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小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篇9

关键词:小学生探索心理健康美术教育促进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环境也日趋复杂,加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受家庭过度宠爱等原因,造成其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增多,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美术学科来说,通过美术教育的实施,培养儿童对自然美、社会美、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美的感受、美的鉴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能力,同时,培养儿童爱美情趣,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美的性格,提高整体素质的同时必然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我看来整合美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总述美术教育的作用意义

一般认为,艺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德精神品格和人生境界。同时艺术教育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美术教育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且通过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教育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一)美术教育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1、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

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使他们形成初步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这个阶段教育的关键。

2、引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由于小学生心理生理都处于特殊阶段,因而他们心理健康成长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现如今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已并非是个别现象,影响他们的有家庭、社会、学校、自身等方面。

3、美术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案例

面对日益增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否可以通过美术教育使他们更健康呢?其实美术教育是艺术治疗的的一部分。美国最早的艺术治疗师之一的玛考尔蒂一直致力于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的研究。他认为绘画能将儿童内心世界反映出来,有助于交流,加深心理医生与儿童的关系,从而加快治疗的速度。

(二)美术教育促进审美情感健康成长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审美情感的成长,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学家认为审美教育要从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两方面进行。审美形态教育是培养人对自然界中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结构和艺术品的形态形式、风格的鉴赏、识别能力。美感教育是培养人建立健全心理结构,提高人的审美的感受、情感、想象与理解等心理能力,并使之相互协调。最终使人具有敏锐的审美知觉及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

(三)美术教育促进创新能力的成长

创造是人类特有的能力,而想象就是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我们时常把想象力比作创造力的翅膀,乘着它飞向创造力的宝库。众所周知,小学生特有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是最丰富的,美术教育就是让这种天性进一步解放、发挥出来。

二、分析美术教学特点,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一)深入分析《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突出教学特点

新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并反映了艺术教育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等特点。并把美术学习领域划分成"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这四个领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的,它们各有侧重又紧密相连,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

(二)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1、把握学科特点,挖掘心理教育因素。小学美术教材中绘画课较多,有的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显而易见,有的则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同时给他们营造轻松和谐的作画氛围,提供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去选择,自由探索,让他们感觉在梦境般的感觉中创作着自己的梦。让学生达到用“我手画我心”,直抒胸臆,从而在美术中优化心理素质。

2、放飞情感,树立信心。每个人都喜欢受人称赞和鼓励,渴望获得成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激励显得更加需要和重要。教师应通过仔细观察,了解学生的作画水平,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绘画能力,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因此,教师在组织美术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多激励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

3、赏识孩子,提高学生心理水平。评价是美术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的评价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否者,会打击和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教学要把握好评价的环节,改变评价方式与内容,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在评价学生美术作品时要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作品中的精华所在,表现出接纳、赞许的态度,只有这样才可能和学生沟通。童心是稚嫩脆弱的,所以要及时肯定学生作品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创造,理解学生作品的内涵,从小学生的角度去评价作品。

三、结语

美术教育启迪智慧、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美术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接触绘画、手工、欣赏等内容。以美术的独特的魅力激发他们认识世界,关注生活,激发创造力,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个性情操,促使他们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尹少淳《跨世纪美术教育研究丛书--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6.

[2]⒅液臁吨泄民间传统文化与少儿美术教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3]杜枚著《幼儿美术教育与创造性思维与发展》.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人民美术出版社编,《九年义教美术创意课例》人民美术教育出版社2004.

[5]周绍斌杨勇编著《美术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美]赫伯霍兹《美国初等教育美术教师培训教材》上海美术出版社.

小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篇10

【关键词】体育课;组织教学;教学策略

由于体育课大都在室外进行,组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合理而周密的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心理和物质上作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好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

1小学体育课的组织教学

组织教学是体育课的核心部分,更是体育教学中的难点。如何解决小学低段体育课的组织教学已成为小学体育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1.1灵活利用小学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组织教学:小学生的天真与好动给低段体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何充分、灵活的利用小学生这一独具特色的生理、心理特征,关键在于我们的体育教师。首先,教师应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其次,体育课堂常规教育是低段组织教学的基本要求。再次,“连哄带骗”、精讲多练是低段组织教学的绝活。

1.2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培养和使用体育骨干:合理的、新颖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间关系是提高教学效率的组织保证。教学中应尽量多采用全班统一教学的模式,使学生获得较高的练习密度。个别教学项目可采用分组教学,但应注意培养和使用体育骨干。教师要善于发现那些自觉性强、体育课表现积极的学生,使期在体育活动中起模范带头作用。由点到面,带动全班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2小学体育课组织教学的基本途径

由于体育课大都在室外进行,组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合理而周密的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心理作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好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

2.1根据体育课之特点组织教学:体育教学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体育教学,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

2.2根据教材特点组织教学:体育课中,同一教材在不同课时中重复练习的难度要求是不一致的。因此,对于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教师要根据“动型”规律逐步提高动作难度,适当改变组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3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教学: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时间短,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占优势,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竞争等。同时,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变化也是不同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组织教学。

3小学体育课中实施愉快教学的基本策略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减负增效是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如何科学合理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我们千百万教师共同努力的目标。情境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师生情感参与教学,与愉快教学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值得借鉴。愉快教学强调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学生愉快的学习与锻炼,这正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有效途径。

3.1一般认为,愉快教学表现为具有递进关系的三个层次:

(1)学生参与学习的趋近、倾向行为。了解和掌握知识的愿望和心向。

(2)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行为。较强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表现在体育课中,对学习项目有强烈兴趣和主动的参与愿望。迷恋学习的倾向行为。以学为乐、孜孜以求。体育行为表现在体育课及某些运动项目中,有稳定的兴趣和练习时间。

(3)在体育课中实施愉快教学既有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上的要求,也有师生自身对教学的兴趣、情感、意志的要求。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策略的研究。

3.2创设审美环境:教学也是一种展示美的活动,愉快教学对教学活动的审美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3讲究教学艺术: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提高体育教学艺术,要求教师掌握体育学科的教学规律、具备渊博的知识、丰富的语言、广泛的审美情趣、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能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适时调整教学,使整个教学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愉快、舒适的气氛和环境之中,学得开心,练习得舒心。

3.4发掘教学内容的审美价值:体育学科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练习时美妙的伴奏音乐、场地上优美的图案设计、教师精当的讲解、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教材本身蕴含的思想美都能使学生感受到美,可见美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教学的动态和静态中发现美、感受美。

3.5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营造健康向上的教学气氛,启迪智慧、激励创造。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完成教学任务。现代教育的研究表明,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整个学校教学过程中全部人际关系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部分,主要表现在师生心理的积极互感和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

3.6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师生在年龄、学识、阅历、情感等方面存在的较大的差异,阻碍师生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感应。作为教师,应站在学生的位置去体验、理解学生的感受,尽量保持情感体验上的一致。师生则易沟通,学习与练习的设计就更具针对性,有利于教学开展。

4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锻炼心理

对于体育课而言,有时学习与练习也是烦燥乏味的,单调的活动会降低大脑皮层的感受性与兴奋性,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兴趣、动机、情感上何以使学习与锻炼充满感情色彩,成为一种精神享受,有明确的目的、强烈的动机,而会克服困难,刻苦锻炼,兴趣是愉快教学不竭的源泉,是学习与锻炼的直接动力。

5结论

通过对小学体育课的组织教学研究,更好的完成体育教学的目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能够更完善的教好一节体育课,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中使体育教学更完整。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2

[2]邵中杰等.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7

[3]吴翼鉴论科学体育观的形成与发展[J].体育学刊,1996(1):38-41

[4]周远清.关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改革答记者问[J].中国高等教育,1996(7).体育学刊,2001年3月第2期18-19

[5]赖天德.学校体育要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J].体育教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