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工作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4:48

大学生村官工作内容篇1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农村社会工作;内容结构;政策

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7)02-0036-008

农村社会工作是中国社会工作比较薄弱的环节,起步晚、发展慢、缺乏专业人才。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方政府已逐渐意识到发展农村社会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十六大以后,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在农村建设中凸显出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新形势下,加强农村改革力度,“强农、美农、富农”成为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为农村社会工作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重中之重。学者们普遍认同一种观点,即农村社会工作者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保护当地文化,促进女性平等,推进农村人文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然而,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现有研究依然较少且大多基于理论层面,对农村现实情况了解不够。农村社会工作内容究竟包含哪些范畴、其要素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这些都需要深度研究来回答。农村社会工作者包含基层法律工作者、农技推广员、人民调解员、大学生村官等诸多角色。本研究之所以选取大学生村官这一时代特色鲜明的群体,原因在于自2008年在全国推广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以来,各地已经累计选聘30多万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覆盖全国超过三分之一的行政村。国家大力推行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目的就是让大学生村官协助基层干部妥善解决农村的各种社会问题,并从中锻炼选拔合格的农村社工作者。本研究依托大学生村官,根植于农村实际情况,通过具体案例提炼农村社会工作的内容结构,并揭示了各维度之间的关系。

一、文献梳理

自1995年江苏省实施“雏鹰工程”开启大学生到农村基层任职的先河之后,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在全国如火如荼地推行开来,而这也激发了学者们的研究兴趣。王俊程等的综述研究指出,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对大学生村官的政策制度与机制、角色定位、培养模式、工作-生活状况、绩效管理、职业发展等方面。[2]但是,作为大学生村官实际践行的工作内容研究却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同等关注。有限的研究认为大学生村官只是承担村干部“配角”、“助理”或“秘书”的角色[3-4],如王志刚和于永梅将之总结为文书工作、技术服务和日常管理三个方面[5];袁国友则认为是文秘工作、内勤服务工作、远程教育设备和图书资料的管理使用[6];王文举和范合君将之划分为基层管理、组织宣传、精神文明建设、助理公关、日常行政事务五个方面[7];吕书良从大学生村官评价指标中概括出村政管理、新文化培育、农民增收、村容村貌和生活安康五项内容。[8]除此之外,刘慧、马洁和朱宏斌分别就某一特定工作内容展开讨论。其中,刘慧发现创业富民是大学生村官适应农村环境、融入农村生活的最佳切入点,是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动力所在[9];马洁和朱宏斌提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具有诸多优势,但也需警惕大学生村官不良行为的负面影响。[10]这些研究多从公共管理、社会政策和社区发展等视角分析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内容,缺乏社会工作视角的研究。

然而,作为西方的舶来品,社会工作在中国最初便立足于广大农村积极开展农村社会工作实践,对大学生村官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一点亦达成了学者们的共识。程毅郑重指出大学生村官是“现实的社会工作者”,将其纳入农村社会工作者队伍能够为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平台[11];马德峰强调大学生村官就是农村基层社会工作者,并且承担着服务提供者、倡导者、关系协调者和资源筹措者四种角色[12];逄索和程毅更是意识到大学生村官从传统的“管理者”或者“服务者”向“农村社会工作者”角色转变的趋势,并且逐渐成为农村社区的精英人士。[13]不过,大学生村官开展了哪些农村社会工作实践却鲜有人研究,而这恰恰是大学生履行农村社会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上述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大学生村官工作内容和农村社会工作研究呈现学理辨析较多、以证据为本较少的研究景观,侧重单一的研究领域,实务范畴模糊、案例研究贫乏,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亟待学术界重视和突破。现实情景和学科发展均要求我们关注大学生村官和农村社会工作的融合之路,探索大学生村官农村社会工作的内容结构,以期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

二、大学生村官农村社会工作的内容

本研究的场域为北京市延庆县,选择的原因:一是作为北京市首批大学生村官工作试点的区县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大学生村官已经成为了延庆县社会工作者的重要群体,在促进延庆县经济发展,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等各个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本文作者之一曾经在延庆县做了为期三年的大学生村官,能够通过日常实际工作、参与观察、工作日记、互动谈话等获得真实、鲜活的数据资料。

大学生村官农村社会工作涉及的服务内容十分广泛。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组通字〔2012〕36号):大学生村官主要负责宣传落实政策、促进经济发展、联系服务群众、推广科技文化、参与村务管理、加强基层组织等工作。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村官所从事的实际工作与专业农村社会工作内容上具有相当高的耦合性;同时,大学生村官农村社会工作所包含的内容又有自己的划分界限,其边界与传统的社会工作内容又有所区别。结合本文作者在三年的大学生村官生涯中积累的访谈材料和典型个案,本研究将大学生村官开展的农村社会工作内容概括为致富创业、政策执行和法律宣传、社会保障、文化建设以及社会治理五个维度。下面是对这五个维度的具体阐述:

(一)致富创业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后续发展能力不足。因此,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农村研究都聚焦于如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近年来,中央政府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论断,树立“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为新阶段的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尽管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基础差、负担重等诸多历史和现实因素,农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偏低,发展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农村发展面临着诸多体制,城乡二元格局加剧使农村改革举步维艰;另一方面,传统的政策性扶贫手段不适应农村可持续发展。如何在转型时期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是农村社会工作的一个主要课题。大学生村官作为国家选聘到农村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个案3:八达岭镇小浮坨村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助理www发现,蔬菜专业合作社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销售渠道有限,局限于少数政府机关、采购商和超市等,有时会出现蔬菜滞销的情况;二是产品知名度低,品牌价值不够,有机蔬菜的r格卖不上去;三是产业链比较短,蔬菜大棚的生产经营局限于从生产到销售的单一模式。他将自己了解到的创意休闲农业和有机循环生态农业等发展农业的新点子与本村实际联系起来,建议村民转变原有低效能的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创意休闲农业,同时结合长城民俗窑洞这一特色发展旅游采摘,在杏子和果蔬成熟的季节,吸引大批游客到村里采摘旅游。

个案9:井庄镇宝林寺村村主任助理pJ是土生土长的延庆人,毕业后为了回报家乡,当了延庆县井庄镇的大学生村官。火盆锅、农家饭是井庄镇的特色,给村民带来了不少经济收益。但是由于规模不够大,营销工作没有做好,品牌并没有树立起来。pJ代表本村参加县里的团拜会,编排了一个关于火盆锅的小品,这个小品迅速走红,延庆电视台记者采访pJ,随后推荐她参加延庆县星火艺术团的巡回演出,跟着文艺团到北京市各郊区县宣传,火盆锅在pJ的宣传下声名远扬。如今,井庄镇火盆锅已成为延庆县特色美食,生意火爆。

从个案3中我们发现,大学生村官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能够准确归因农村经济增长的阻碍因素,积极引进资源,引导当地人找准经济定位、拓宽经济渠道,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改变原有落后的农村生产方式,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个案9则进一步凸显了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特色经济宣传方面的重要作用,实际上不仅仅是个案中的pJ通过文艺演出的方式为该村特色经济宣传造势,而是几乎所有的大学生村官都被驻村村民寄希望于为当地发展出谋划策,通过网络、报纸、广告、手机、微博、微信等传媒方式宣传本村经济。从以上两个个案可得出大学生村官农村社会工作内容的第一个维度――致富创业(维度a)。这个维度要求大学生村官既要引导、带动农民生产致富,又要通过自身的专业技能来判断村里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对发展趋势乃至整个农村经济的影响做出预测和规划。

(二)政策执行和法律宣传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扶持力度,各项农村经济补助政策的实施增强了村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然而,由于消息的闭塞以及对经济政策解读不够深入,很多村民并不能清晰了解国家的扶持政策,更遑论利用国家政策发展农业生产了,违背了现行国家政策制定的初衷。与之相反,大学生村官往往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对国家相关政策有较高的敏感性,能够结合实地情况做出准确的政策判断。在工作过程中,大学生村官充分利用自己对村情以及对政策的了解,当好政策执行者和宣传者,认真统计收益人群,做好补贴发放工作,宣传国家政策(例如,农机补贴、粮食直补等),使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个案12:康庄镇张老营村党支部书记助理ZDLX给我们举了村民登记工作的例子,他说:“村民除了种地和各种政府补助,很少有额外收入,所以粮食补助、玉米倒伏保险补助、库区林业补助、新农保、农民医疗报销等就成了农民十分关注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做好村民登记,做到不漏人,不错登,保证登录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确保每个农民的切身利益。”

个案28:永宁镇小南元村主任助理SSQ是法学专业毕业生,在日常工作中,她经常走访入户,发现村民有私搭乱盖违章建筑的就及时劝解拆除;发现邻里产生纠纷的就主动出面“降温”化解;发现农村承包用地纠纷、林权纠纷、产权纠纷以及赡养老人纠纷的,她都利用自己的法律特长,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化解矛盾,利用法律武器维权。在司法所挂职期间,她还主动陪同司法所干部入户宣传法律知识,指导村民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同时警示那些有违法犯罪倾向的人不要触犯法律界限。

个案12表明大学生村官具有较强的政策素养,遵照国家政策规定,做好收益人群统计工作,及时发现遗漏村民,甄别登记信息真伪,是执行国家惠农政策的重要助手。个案28则提示我们,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的法律意识还比较薄弱,大学生村官可以利用自身的法律知识和宣传能力,通过讲解生产生活中的典型案例,现身说法,让基层农民不仅学法、懂法和依法办事,还逐渐培养起村民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遇事讲理更讲法。从以上两个个案可得出大学生村官农村社会工作的第二个维度――政策执行和法律宣传(维度B)。该维度主要强调的是大学生村官在对顶层设计(即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中要从实际出发,协助当地干部及时化解矛盾。

(三)社会保障

作为农民生产生活的“安全网”和“稳定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致力于为农民排忧解难,发挥自身政策优势,服务群众需求,保证农民的切身利益,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体的,现行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主要有低保救助、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大学生村官不仅要利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为受助者施以经济救助,还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帮助贫困群体排解心理压力,树立对生活的信心。

个案5:2011年8月,一次偶然的机会,大榆树镇军营村书记助理SXY结识了村里的智障儿童吴挺。吴挺11岁了还没上学,妈妈患有癫痫病,一次犯病的时候把自己的脸和右手都烧了,家里还有个年迈的奶奶,全家只靠他父亲一人在外打工维持生计,根本没有能力送他到特殊教育学校上学。了解了这个情况后,SXY每逢周末都会骑车十几里路去辅导吴挺,教他一些简单的知识,帮他妈妈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在她的带动下,其他村官也与残疾儿童结成了“一帮一”“多帮一”对子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通过她和同事们的帮助,这些孩子不但能学到基本的数学、语文知识,还学会了一些英语字母、简单的单词,文明礼仪常识等。

注释:

(1)目前全县由“村官”参与管理的农民学校300余所,数字影厅362个、全县远程教育平台413个(376个行政村平台、15个乡镇平台及22个社区试点平台);益民书屋401个(村级376个,其他在社区及学校)。以上数据均根据乡镇上报数据进行统计。

(2)延庆方言分别是“什么”、“明白”、“晚上”的意思。

(3)中组部《关于做好2011年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的通知》。

参考文献:

[1]古学斌,张和清,杨锡聪.专业限制与文化识盲: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问题[J].社会学研究,2007,(6):161-179.

[2]王俊程,胡红霞,赵秋苑.大学生村官研究述评与展望[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8):59-65.

[3]李京肽.新农村建设中的大学生村官问题[J].农村经济,2013,(11):106-111.

[4]郭明.游走在国家政策与农村社会之间:杜镇“大学生村官”的个案[J].青年研究,2012,(2):33-41.

[5]王志刚,于永梅.大学生村官的择业动机、满意度评价及长效发展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6):87-96.

[6]袁国友.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工作状况与思想心态――对云南农村干部学院大学生“村官”学员的调查与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5-11.

[7]王文e,范合君.北京市“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组织中的作用[J].北京社会科学,2008,(6):93-96.

[8]吕书良.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考量[J].中国农村观察,2008,(3):53-59.

[9]刘慧.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制约因素分析――基于连云港市大学生村官的调查[J].社会科学家,2011,(1):68-70.

[10]马洁,朱宏斌.浅析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7-72.

[11]程毅.建构与增能:农村社会工作视域下大学生村官的角色与功能――基于上海市X区的实证调查与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88-94.

[12]马德峰.大学生村官期满分流及其路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9):72-81.

大学生村官工作内容篇2

一、我市大学生村官争先创优做法与成效

为深入全党开展大学生争先创优活动的指示,大力推广大学生村官争先创优的精神,激励大学生村官更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我市大学生村官争先创优采取了创新的做法,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一)、健全机制,明确责任,夯实监督基础

古话说:“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农村经济建设的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无人去遵守,事实上等于空白。在当前大学生村官思想道德建设领域,问题仍然突出、村党风建设和形势仍然严峻的情况下,成立纪工委,选聘大学生村官参与村政务建设,进行争先创优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二)建立组织,明确责任主体.

以大学生村官牵头建立村党委建设工作小组,明确责任目标,从机制上克服了村党委争先创优建设工作一无责任主体、二无具体职责、三无工作内容的弊端。大学生村官领头工作小组的组建,为农村村委党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制定职责,明确责任范围。

在建立组织机构的基础上,我市大学生村官按照争先创优党风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建立健全分级负责机制,明确了大学生村官在党风争先创优的建设中的责任范围。一是坚持把责任界定作为争先创优建设责任制的基础环节,推行“一岗双责”制。明确大学生村官既是村委争先创优活动建设工作的责任人,又是党风建设的责任人。二是通过层层分解责任,从村委党政人员、副职到大学生村官,都明确了各自在争先创优建设方面应负的责任。三是结合管辖范围、业务特点,对各大学生村官建设责任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四是村党委对在大学生开展的政绩工作等方面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信息,保证争先创优过程规范有序,按制度办事。通过细化责任和目标,村委党风建设基本形成了上下联动、相互监督、齐抓共管的局面。

(四)健全制度,明确责任内容。实际工作中,大学生村官注意结合农村生产实际,把村官的工作内容融入党委的争先创优活动中,既从源头上制定了争先措施,也为村委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在村委人事管理上,在管理制度中明确“对大学生村官试用期满考核,对大学生农村政务管理工作定期考核,村委日常监督工作,使得争先创优活动开展既有针对性又有目标性。

二、我市大学生村官当前存在问题与产生的原因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巩固和拓展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迫切需要。而我们大学生村官正是活跃在新农村基层建设第一线,所以要在此次活动中有着义不容辞的带头模范作用。但是当前大学生村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是不被当地干部群众认可。对于大学生村官,农民期待他们能在农业技术、农村信息和农产品推销等方面有所作为,有所贡献,而多数大学生村官却不具备这些能力。加之大学生村官不是本村人,亲朋少,群众基础差,因而往往不被村干部重视,不被农民认可。其次,农村生活环境不比城里,大学生村官还太年轻,环境的变迁与对工作的期望心里落差大严重打击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有部分大学生村官存在着不安心农村工作,主动开展工作的意识较差。有的则是在“跑”,四处拉关系,找靠山,准备借调到县、乡政府或县直单位工作。心定不下来,就没有办法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

三、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一)、多头并举,构建大学生村官乐于扎根基层、为人民服务的大格局

大学生村官基层工作是我国整体政务改革一个重要部分,党委重视其发挥职能作用,把大学生自我管理、班子建设、争先创优建设相结合,充分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共建新农村新气象。

一是加强多方协作。大学生村官在党委和上级领导的支持下,纵向以村委日常政务建设为重心,从各个乡镇,到各个村等;横向以争先创优为主,相关职能工作为助手,纵横联动,构建了符合村委大学生村官体制机制的宣教格局,把争先创优活动深入贯穿到各个村政务环节:处理村事务工作时,适时与农村老百姓进行工作情况调研谈话;在争先创优活动中,把党风建设以各种形式延伸到各级村民成员及重要岗位人员的生活和家庭;在检查村委工作执行情况的同时,强化大学生村官工作责任。

二是创新工作方法。大学生村官除借助文件等传统媒介的优势外,还充分利用了网络、板报、标语、警示台历等传载工具和多种文学体裁。在内容上,力争通俗易懂,利用正反典型材料、古今中外事例开展村民争先创优活动推广。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将严肃的政治性活动寓于生动的教育机制中,增强了实效。

(二)介入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关键动摇时期,突出重点为民服务,提升争先创优活动效果。

为更好的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我市大学生村官坚持自我完善为辅,党风思想建设为主,思想上高度重视争先创优活动。

大学生村官工作内容篇3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培训;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053-02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级组织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具有重大意义,是村级组织建设的一项新举措。而大学生村官要想尽快适应岗位需要,履行村干部的职责,必须开展任职培训和在岗培训,以迅速提高岗位技能,增强职业素养,融入社会角色。在培训方面,党校系统承担着重要任务。笔者通过对大学生村官培训的现状、存在问题的专题调研,对今后进一步完善培训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村官培训的现状

200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意见》第十条指出,要大力推广高校毕业生进村、进社区工作。从2006年起,国家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就业,争取用三至五年时间基本实现全国每个村、每个社区至少有1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由此开始了大规模的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工作。随后,中央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连续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每年选聘2万名。中组部等12个部门于2009年又下发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制定了定期选聘制度、岗位培训制度、配套保障制度、跟踪培养制度、正常流动制度、齐抓共管制度等六项制度。至此大学生村官选拔制度近于完善,对其培训也有了明晰的规范。

从大学生村官选聘情况看,各级党委对其培训比较重视,效果也明显。通过调研,大学生村官培训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大学生村官任职培训普遍开展。资料显示,各地选聘大学生村官之后都开展了岗前任职培训,把这次培训当做战前演习来看待,以促进被选聘的大学生从学生到村干部的角色转换。从培训时间上看,一般在2~7天之间;从培训内容上看,有党的理论、农村实用法规政策、农村实用技术、领导方法、公文写作、乡风乡俗等课程;从培训的层次上看,有县委组织部组织的培训,也有乡镇政府组织的培训;从培训教师的构成看,既有高校理论教师,也有涉农部门的业务骨干,还有优秀村支书现身说法;从培训的教学形式上看,既有讲授式传授知识,也有案例式分析问题,还有现场参观的体验式感受,更有以学员为主导的参与式讨论。

第二,部分单位开展了拓展训练。大学生村官在任职过程中普遍感觉到能力恐慌,尤其是在合作意识、创业意识上尤为明显。为此,有的地方党组织顺应这种要求举办了拓展训练,以增强其体质,培养其积极向上意识和协作精神。拓展训练不但使大学生村干部增强了体质,锤炼了意志,加深了情感,而且培养了团结拼搏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第三,部分地方不定期举办在职岗位培训。一些地方党委根据村官的实际需要,不定期开展专题性或非专题性培训。比如,农村工作经验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强化培训、专项调查培训、写作能力培训等专题培训,或者混合型多专业多知识的综合培训,这进一步增强了大学生村官学以致用的能力。

第四,部分单位开展了创业成功人士经验交流会。地方党组织经常会让一些扎根基层、带领群众致富的大学生村官现身说法,介绍他们创业的体会和经验。通过交流,让大学生村官认识到,人生机会很多,只要善于发现,主动出击,抓住机会,就能开创一番新成就。这种以会代训的形式更能启发大家培养进取意识。

二、大学生村官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训,是促进其成长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组织部门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管理的重要环节。由于各地党委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管理方法差异,所以,培训工作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均衡性,有的培训课程设置合理,教学方法得当,听讲、讨论、现场模拟相结合,时间宽松有保障,学习效果很明显;有的是应付差事,培训时间短,课程压缩,培训形式单一,只听不思考,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具体地说,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培训无规划,教学内容不全面。有的地方对大学生村官培训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培训制度的约束,由此带来的是培训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不全面,有的只讲村干部的工作方法以及部分农村政策,学习期限短,难以让年轻的村官们得到系统的实用知识学习机会。

第二,培训形式单一。有些地方对村官培训仅仅局限于课堂讲授式授课,主要由老师来主导教学过程,学员被动地接受教育,缺乏主动的思考和判断,难以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因为教学形式设置的不合理,案例式、辩论式、体验式、情景模拟式等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新的教学形式没有融入课堂,致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学习目的难以达到。

第三,缺少经常性培训。有的地方习惯于开展对大学生村官的任职培训,认为只要经过这一次学习,以后的学习就是个人的事情了。为此就不再安排在职培训,使村官们失去经常充电的机会,难以提高全面素质和特定专门素质。

第四,人生观及职业道德意识教育不足。大学生村官处于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既进入了社会,有了职业,且是一个领导或管理岗位,但其职业具有不确定性,最终的就业岗位处于未定状态,因而增加了对前途的渺茫感,很多人由此会衍生出思想波动、工作被动、甚至中途退出等现象,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在培训中或者在日常教育中,缺乏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职业道德的专门指导,一些人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以及怎样干,有的是被动式地应付工作,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厌恶到村里去,甚至中途退出村官岗位。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大学生村官培训制度的建议

上述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到大学生村官的健康成长,不利于队伍的稳定,不利于村级政权组织的巩固,也关乎到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大局。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工作,在贯彻中组部等12部门《长效机制意见》精神基础上,制定一套切合实际的培训制度,以保证培训工作有条不紊、行之有效的开展。

其一,制定培训规划。《长效机制意见》指出:“省区市党委组织部要把大学生‘村官’纳入整个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岗位培训制度,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并每年至少举办一期示范培训班。市、县两级要组织实施好大学生‘村官’培训工作。大学生‘村官’任职上岗前,都要安排岗前培训。聘用期间,每年至少安排一次岗位培训,累计时间不少于7天。”这一培训规划制度,对培训的组织者与实施者、不同情况的培训班次设置、培训期限作了具体规定,并第一次把对大学生村官培训纳入整个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范围,这将为今后开展培训提供了政策依据,有利于克服目前存在的各自为政、培训无政策、随意性大的缺陷。

其二,确定培训内容,突出培训重点。在培训内容上,要突出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和农村经营管理知识等方面内容;在培训的基础和重点上,要以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农村经营管理知识、农业实用技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及开展调查研究、做好群众工作、进行自主创业等为重点;在培训目的上,要以提高做好农村工作、带领群众创业致富本领为目的;在培训方法上,要注重讲解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介绍新农村建设情况和乡风民俗、传授开展农村工作的经验方法。

其三,多主体参与培训计划的实施。如何实施培训,地方党组织要根据不同层次村官的需要和不同培训主体的专业特长拓展培训渠道。要依托高等院校、职技学院、行政学院、干部培训基地、远程教育站点、团校的师资资源进行培训,同时,教育、科技、农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扶贫等部门也要开展专项培训。

其四,多种培训形式配合使用。首先开展系统知识培训,主要依据培训内容所规定的课程,开展系统化理论化知识培训,目的是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岗位知识素养。其次,开展专项技能培训,通过优秀大学生“村官”介绍体会、乡村干部传授经验、青年创业明星谈成长史、组织大学生“村官”实地考察学习、拓展训练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强化大学生“村官”岗位技能培训,目的是迅速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再者开展继续教育。针对部分大学生村官属于大专学历现状,鼓励他们到职业技术院校进行学历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提升知识素养;支持学有余力者报考高等院校研究生。

其五,把人生观与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培训内容。针对大学生村官中在存在的前途渺茫感现象,培训中必须增加人生观教育,使其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创业机会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我们是如何把握。既然在村官岗位上干,就要干出样子,做出成效,为农民办出实实在在的事情来,展示青年学子的才干,提高为民服务意识,不辜负党和国家对我们的期望。

其六,注重培养使用,为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拓宽途径。根据大学生村官自身特点和成长规律,积极探索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平台。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换届时,鼓励从优秀大学生村官中选拔村干部。在公选科级干部时,把大学生村官也纳入公选范围;在选拔共青团干部时,把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作为选拔对象。同时,也要鼓励大学生村官参加公务员、事业岗位招考及大型国有企业的定向招考等等,让他们学以致用,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普俊豪.大学生村官培训如何更实用[n].农民日报,2012-01-05.

[2]郑卫宇.新农村建设中的大学生村官政策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

[3]崔玉凤.大学生“村官”任职现状与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4]赵春夫,王清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村官培养[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2).

[5]吕军书.大学生农村创业与新农村建设[J].农业经济,2008,(7).[责任编辑陈丽敏]

大学生村官工作内容篇4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党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2-0022-04

选聘大学毕业生村官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可靠接班人的重大战略工程。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撑,是推动农村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和现实要求。经过几年的探索,大批高校毕业生“上山下乡”,自觉投身农村建设和基层工作中,融入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对我国的基层政权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加强大学生村官管理的途径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还面临一些难题亟待破解。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大学生村官管理面临的困境带有普遍性、长期性,制约了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为此,针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既要正视矛盾,也要对症下药,合理施治。

一、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素质弱化,工作责任意识淡薄

其一,理论学习不够,理论素质不高。大学生村官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政治理论的学习不够深入,对于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理解不够准确,对于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成熟。

其二,宗旨观念不强,群众意识淡薄。部分大学生村官认为农村落后、贫困,农民愚昧、无知,农村干部素质低下,而自己却趾高气昂、恃才傲物、自命不凡,不虚心向农民学习,不和群众交朋友,好为人师,盲目指示农民去干这干那,适应环境、融入基层的能力不足,造成自身被农民排斥,农村工作无法展开[1]。

其三,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偏颇。大学生村干部容易被“出路”问题蒙住了眼睛,缺乏对党组织和党的路线政策的信任。部分大学生村官是迫于就业压力才选择当村官,缺少乡土情结,认为基层生活条件艰苦,怕吃苦、怕吃亏、怕受累,总想“敲退堂鼓”,容易忽视自己所选择的职业[2]。大学生村干部亦容易被农村的困难吓倒,难以放开手脚干事创业。

(二)农村业务能力不足,岗位工作作风不实

其一,知识结构与农村现实差距过大。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农科类院校毕业的适合农村需要的专业人才,但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很大部分都相差甚远。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大学生村官中具有农学背景仅占6%。因此,多数大学生村官没有适应“三农”问题需要的实用技术和农村工作的知识阅历,只凭一腔热情投身到广阔的农村建设中,必然在复杂的农村工作实践中碰壁[3]。

其二,农村工作经验不足,干事创业难以开展。大学生由于能力素质远离农村实际,缺乏基层工作经验,而且农村人际关系复杂,问题矛盾突出,大学生毕业生对村里种种情况一无所知,恐怕难以胜任。在许多农村,大学生村官感慨自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原因在于村民认为大学生毕业生把村官当跳板,干不了几年就要离开,在工作中给予的实权并不多,最终的决定权还都掌握在支书或者村主任手里,有些想法得不到其他村干部的支持实属无奈。

其三,工作作风不实,工作思路匮乏。大学生村官工作中自由散漫,串岗脱岗时有发生。个别大学生村官心浮气躁,工作不安心,办事拖拉,效能低下;一些大学生村官,习惯于按部就班,工作缺乏创新意识,得过且过[4];一些大学生村官对待工作欺上瞒下,对群众的冷暖不闻不问,严重损害了大学生村官在干部群众中的形象。

(三)待遇保障上不均衡,监督管理中不到位

其一,大学生村官待遇保障配套制度不完善,保障水平差异性大。大学生村官保障主要涉及:学费补偿、助学贷款财政代偿政策、工作生活补贴、社会保险。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及保障存在不均衡状态。从基层调研情况看,待遇保障相对较低的,主要是个别地区早期选聘的大学生村官[5]。另外,由于监督检查力度不够,资金落实和使用情况不佳,个别地方不能及时、足额兑现报酬待遇,致使部分大学生村官食宿、工作等基本条件无法改善,开展工作所需的交通、通迅等必要问题无法解决,甚至有些地方难以确保大学生村官人身安全。

其二,大学生村官监督管理不到位,存在“庸、懒、散、瘫、软”问题。当前各级管理主体以及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责任划分不清晰,造成大学生村官管理上越位、错位、缺位,工作机制缺乏科学性、长效性、系统性。监督管理缺乏导致少数大学生村官岗位适应性较差,工作积极性差,难以发挥自身优势,“闲、懒、散”现象严重。岗位身份不明确,“勤杂工”思想是大学生村官作用难以发挥的思想障碍。部分大学生村官表示,“难以融入农村工作,无从着手,更像是‘勤杂工’,工作能力无法提高。”

(四)地方政府落实不力,任用评价存在误区

其一,地方重视程度不足,落实中央政策不力。大学生村官管理主体“有冷有热”与部门管理不到位现象同时存在。镇、村重使用、轻培养的实用主义思想较重,部分镇、村负责人对大学生村官工作认识不足,不愿授权。此外,少数协管部门责任意识较弱,管理责任制落实不到位。联系帮扶制度落实不力甚至流于形式,有的帮扶人员敷衍应付,有的缺乏帮扶能力,对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工作状况并不了解[6]。

其二,基层单位任用方式存在误区。部分基层领导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对农村情况不了解,对于大学生村官持消极任用的态度,缺乏任用的主动性,仅当成上级交予的任务完成。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村官的工资由政府财政统一拨款,地方只提供少量补贴,必然使大学生村官成为了乡镇政府的廉价劳动力。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大学生村官工作岗位没有落到实处,既没有明确的职务,也没有明确的职责。村镇干部不管是不是村官的岗位职责和要求,不管能否胜任,随意地安排工作,存在严重的“借调”问题。部分大学生村官平时存在“签到现象”,只是固定时间特殊任务时到村两委报到。

其三,大学生村官评价体系不完善。大学生村官的评价体系中主观因素过多,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之间信息沟通不畅,与上级之间信息不对称,存在“干好干坏一样,干与不干也一样”的制度问题。主观评价容易对大学生村官根据经验来判断与评价,对于大学生村官创新工作方式和创业引领作用持否定态度。基层村干部中存在旧的世俗观念,对于大学生的评价存在误区甚至误导。大学生村官初到基层,属于“三无人员”,无项目、无资金、无经验,碰壁的问题在所难免。而村民和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和行为往往“一棒子打死”、“一票否决”,近于苛刻,缺乏包容性,甚至横加指责。

(五)腐败问题苗头初现,防腐拒变形势严峻

农村工作涉及纷繁复杂事务,是基层工作的风口浪尖,大学生初生牛犊,难以应对其中的利害关系,缺少思想道德层面和政治觉悟层面的双重防堤,容易迷失自我,缺少免疫力。在近期持续曝光的腐败案件中,不乏从事基层一线工作的小人物,其中一部分是村官。某省政府曾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村干部违纪违法犯罪呈上升态势,村官腐败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一大问题,而且是腐败持续高发的领域。利益诱惑就像兴奋剂一样,大学生村官很难做到在腐败的潜规则面前独善其身,所以规范和制约公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制度层面为腐败设防才是硬道理。如果在规范和制约村官的制度不完备、有空子可钻的前提下,包括大学生村官在内的任何人都不具有先天的抗体,任何人干都是处在危险岗位,稍有不慎就会失足。

二、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思想建设是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第一要务

其一,大学生村官队伍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用党的思想理论武装大学生,增强大学生村官贯彻执行党的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入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理论素养,帮助其认清和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从而保持政治立场的坚定性,增强农村工作中的原则性和创造性。从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角度有针对性地定期组织开展大学生村官理论素养培训班,免费向大学生村官提供理论学习的资料和平台。

其二,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要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政治水平为重点。坚持把培养党的事业可靠接班人放在首位,采取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主题,以廉政教育基地、红色革命根据地为依托的教育活动,教育大学生村官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建议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成立“大学生村官”党支部。同时,搭建并完善大学生村官网络平台,突出网上媒体宣传作用,充分调动大学生村官参与队伍建设的积极性。

(二)加强组织建设是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

首先,以造就高素质村官队伍为重点。按照党的组织路线、组织原则、组织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研究制定大学生村官科学的人事制度,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充分保障大学生村官的民利,完善大学生村官选拔任用、管理监督机制,提高大学生村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建设新农村的工作能力。

其次,以增强村官队伍的生机活力为目的。要明确新时期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职责,使其把工作的重心放到团结群众共同致富上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共同建设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要改进大学生村官组织管理的工作方式,不断适应农村治理模式的新变化,规范大学生村官工作程序,健全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大学生村官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三)加强作风建设是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要以树立服务群众、为群众办实事的理念为重点,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培养低调而又不张扬的工作作风。大学生的个性鲜明,但是到农村工作中需要学会适应,加快角色转变,遇事不急不躁,沉下身子,先做“农民的学生”后当“农民的帮手”,迅速融入农民生活,虚心向村干部和村民学习,培养乡土情结,以农民最需要、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为切入点,赢得农民的理解与支持[7]。

要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切实纠正大学生村官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培养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农村是最基层的组织,农村工作纷繁复杂,一桩桩一件件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的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需要大学生村官脚踏实地,耐心细致地与农民沟通,倾听群众呼声,做农民的贴心人,无论是调解村民矛盾,还是撰写材料、整理档案,都要认真对待,尽职尽责干好每项工作。

(四)加强制度建设是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

要以推进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重点,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村官队伍建设之中,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严格大学生村官管理,即按有关规定,让大学生村官参加列席定期召开的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按照要求上好党课,定期参加党的民主生活会。把大学生村官置于民主评议制度中,经常向村民和上级组织汇报工作,严格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这是对党员进行经常性教育、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方法。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要不断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管理学、制度学等基础学科,总结党的制度建设中的经验教训,丰富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的内容。要增强村官队伍制度建设的预见性,把制度规范落实到党员和党组织生活的方方面面,增强大学生村官的制度意识,注重制度的执行,使各项制度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五)反腐倡廉建设是保持大学生村官队伍纯洁性的重要举措

要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方针,加快完善村官领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要在查办农村违法乱纪案件的同时,加强大学生村官廉洁从政、廉洁自律教育,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确保权力正确行使。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要落实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制度,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和保持大学生村官的纯洁性。思想上,大学生村官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指导思想,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决划清四个重大界限[8]。政治上,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组织上,要坚持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遵守党的组织纪律的要求,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坚决不做背离党纲、危害党的事业的人,坚决不做丧失共产党员资格的蜕化变质分子和腐败分子。作风上,要弘扬党优良作风,坚持贯彻党群众路线和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坚决反对一切不正之风。

参考文献:

[1]周建民,莫根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实践探索与长效机制研究——浙江省长兴县的调查[J].党政干部学刊,2009,(10):26-30.

[2]方玉.走向农村:大学毕业生就业新取向[n].中国信息报,2008-06-04.

[3]沈雪峰.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难点及对策[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3):24-25.

[4]李亚杰.与大学生“村官”座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12-23.

大学生村官工作内容篇5

第一条大学生村官既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骨干力量,又是为各级党政机关培养和储备来自工农一线的接班人的重要来源,乡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做好大学生村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第二条在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乡组织办具体负责对大学生村官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三条大学生村官要按照“思想上当先进,学习上做典范,工作上求实效”的要求,努力争当新农村建设“六大员”: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员、村级组织建设推进员、远程教育辅导员、社情民意信息员和便民服务员。

第四条大学生村官任职前,须与乡党委签订书面聘用合同,合同期一般为3年。合同期满,经考核为合格以上等次的,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意愿,可以续签聘用合同,待遇不变;合同期满,没有续签聘用合同的,聘用关系自行终止,自主择业。

第五条合同期内,受聘人员因考取公务员和被企事业单位录用以及其它原因需要终止合同的,由本人向乡党委提出辞职申请,经乡党委审查后,报县委组织部审定。

第六条大学生村官聘用后,原则上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成为正式党员的担任支部副书记或支部委员,全程参与村级会议和日常工作。

第七条建立师带徒制度。乡党委要为每名大学生村官确定一名业务骨干进行帮带培养,传授群众工作经验,帮助开展各项工作,提高大学生村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八条建立严格考勤制度。大学生在村时间每周不少于3天,其他时间可到机关学习锻炼。发现有未请假不在岗的情况,所在村居和办事处要及时制止,并报乡党委进行严肃处理。禁止大学生村官在聘任期间外出兼职打工。

第九条建立学习调研制度。大学生村官除参加机关干部集中学习会外,还要紧紧围绕“三农”工作需要制定自学计划。每年要选定一个专题,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研文章。大学生村官之间要加强学习交流,实现共同提高。

第十条建立工作日志制度。大学生村官应认真、详实地记好工作日志。工作日志的内容主要包括:村情民意、工作计划、工作成效及工作经验总结等。乡组织办要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日志的检查。

第十一条建立督查述职制度。大学生村官要做到谦虚谨慎,勤政廉政,遵纪守法。乡党委每季度对大学生村官履职情况进行一次督查,大学生村官每半年进行一次自查剖析,年底向村“两委”和乡党委进行述职,接受党员和村民代表评议。

第十二条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上班期间,大学生村官的手机要保持开机状态,确保随时取得联系。大学生村官驾驶摩托车、汽车必须手续齐全,车况保持良好,不准酒后驾车。禁止大学生村官到水库、池塘等室外野游,防止溺水事故的发生。

第十三条建立考核制度。乡党委对大学生村官实行年度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出勤、学习、宣讲、工作等方面,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次。对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实行“三个优先”:发展党员优先、乡村后备干部纳入优先、推荐荣誉优先。对年度考核确定为不合格等次的大学生村官报请上级核准,解除聘用合同,予以辞退。

大学生村官工作内容篇6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充分供给长效机制

大学生村官就是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的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早在1999年,海南省就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等省市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四川省近年来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率高达70%以上,海南省大学生村官计划渐趋停滞。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大学生村官这种制度安排是不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1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村委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因此,大多数地方政府的“空降村官”,多以村支书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形式出现。虽然这些职务的安排有打擦边球的嫌疑,但只要能够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接受,权且不去纠缠合法性的问题。我们仅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交易的方面分析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1.1大学生村官岗位的事业平台

在对人力资源的激励因素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首要因素是事业平台。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农村,乃至三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农村,尤其是西部或欠发展的农村地区,并不具备吸纳大学生这一人才群体的环境和条件。然而,在以行政主导为特色的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模式中,农村的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对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以政府需求的方式,搭建一个村官的事业平台,首先在农村村级领导层中引进具有高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人才,作为农村吸纳人才的突破口,无论从成本与效用的比较,还是从可行性考虑都不失为一种立足现实的择优设计。

目前大学生村官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优势,协助并村委班子,引导农民认识农村发展的模式与大趋势,传播农业科技,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走规模化、集中化和合作化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着力发展农村的社会和文化事业,推进国家的农村社会事业政策的落实等方面施展才干;大力促进农村的民主政治进程,法治进程,促进农村的和谐社会的形成。

1.2大学生村官人力资源交易的报酬机制

作为一种人力资源交易的大学生就岗村官,公平、合理的报酬待遇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情况来看,由大学生村官的使用村来承担其薪酬显然是不现实的,一是一般的村集体收入缺乏,根本无力支付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即使是现任职的村干部的津贴,往往也是由上级财政拨付的。因此,现在的大学生村官的报酬都是由省级政府拨款的。陕西省每年每一大学生村官2.1万元的津贴。除了现金报酬以外,政府对大学生村官还附加有若干非经济报酬的条件,诸如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优先等,重庆市规定到农村岗位工作满两年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直接转正为公务员。

纵观这些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和待遇附加,不难看出具有很强的暂时性和应急性的特征。在陕西,每年2.1万元,对于目前就业状况不佳的大学生来说,考虑先解决目前短期的就业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这种一刀切政策,能否长期执行以吸引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和奉献才能,都是存在疑问的;对于大学生村官所附加的考研、考公务加分或优先的条件,更是与设计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意义相去甚远。因为如果大学生村官立志于考研、考公务员,他(她)们根本就不会去就应招村官,因为农村根本就不具备考试的学习或复读环境,加那么一点点分数,根本抵不了留在城市或学校复读取得的进步的幅度。再说,到农村去,每天都复习考试课程了,那还有时间和精力承担村官的工作;对于工作几年后能够直接转正为公务员,这倒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果这种政策能够长期实施,无疑,大学生村官队伍肯定会壮大和发展。

因此,大学生村官的报酬机制必须要有一种长效机制,否则,现行大学生村安排,也就是毫无意义地解决了一些大学生的临时就业,与真正意义上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

1.3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除事业和待遇外,吸引和留用人才的重要因素是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其考虑的主要内容有事业发展前景、职位提升的阶梯、收入增加的预期,以及家庭、婚姻和生活环境。对于受市场经济环境熏陶,越来越讲求现实的大学生来说,这些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必然在其抉择村官的考虑之中。然而,在事业、职位和收入的未来预期不明,个人生活环境明显差于城市的条件下,就职村官只可能是一种短期的或者是权宜的选择。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从长远考虑,必需为他们的事业发展和生活前景设计出适合其预期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1.4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的长效对策设计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制度安排,不应该是一项临时的、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权宜之举,而是借此机遇,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农村,乃至于“三农”发展趋势和变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农村基层管理水平提升的一项长远的工程和长效的制度设计。

1.4.1岗位设置法定化

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岗位只限于村支书和村主任助理,且没有明确、统一的国家或地方法律确认,这些大学生村官,很容易就被只作为临时性的跑腿打杂工来使用。国家或地方可以通过立法或行政法规将大学生村官的岗位,以及岗位职责进行规范,这些岗位不仅仅限于助理,也可以在大学生不是当地村民的情况下,以村官的身份经由村民选举和认可成为合法的村主任或村支书。

1.4.2报酬待遇常态化

借鉴于行政岗位的报酬待遇,对于大学生村官可以按助理、副职、正职等相应地与科员、副主任科员、副科长等级别予以对应。使得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待遇常态化。其它有关大学生村官的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等附加措施完全可以不要。

1.4.3组织管理和生活保障双重化

在组织管理上,大学生村官的组织关系保留在县级机关,他们以县派干部的身份,在县城和所工作的乡村拥有和安排生活保障条件。

1.4.4职业生涯通道法制化、正常化

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县乡公务员管理渠道,规定在村官岗位上工作满两年以上的可以经考核和选拔,成为公务员。同时可以将已经被村民选举为村副职以上的正式村官,按相应级别的公务员对待。

2大学生村官的供给机制分析

农村所需要的是大学生村官,而不仅仅是大学生。而目前的情况是只要是大学生,就可以就岗大学生村官,而不论其所学专业与技能。由此而导致的情况是,一些理工科和人文社科专业的大学生村官,由于自身缺乏适应于农村的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出现了无法适应农村环境,专业知识技能无处发挥,只能做一些打杂跑腿的零活。因此,作为农村基层管理岗位的村官,并非是只要是大学生都能适应,同样需要与岗位职责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养。

2.1大学生村官岗位的知识、技能

(1)具有一定的农村发展变迁与农业经济的知识和信息;

(2)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的技能;

(3)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

(4)具有农村行政管理,以及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5)掌握党和国家的新农村建设和“三农”政策和法规;

(6)具备基本的现代信息知识和技术的运用能力和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能力。

2.2大学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或专门培训机构的设置

我国现行的大学专业设置并没有专门针对村官的管理专业。从能够真正的培养适合农村工作需要,又能够留在农村工作的现实考虑,让重点大学或外地大学培养当地所需要的村官人才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在高职学院,地方性的二本院校,或农业院校设置农村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有针对性地为农村村级行政管理培养村官人才。

现在大学并没有针对性村官专业,或不设置村官专业的情况下,对于已经选拔确定的大学生村官,必须指定相关的大学再进行一定时间的专门培训。培训内容是大学生村官的岗位知识、技能要求的内容。并且在培训过程中,适当地安排一些实践性的考察和训练的科目和内容。

2.3大学生村官的培养

由于我国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且不同发展程度的农村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必须以适应当地农村的村级行政管理需要为导向,培养能留得住、用得上的村级干部。在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政策支持方面可以考虑以下内容:

2.3.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适应农村基层行政管理需要的管理人才。

2.3.2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与课程设计

专业的知识技能模块和课程设计不要求统一,而是根据地方的实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村级行政管理的需要,以及当地农村的特色与优势进行具有特色的课程设计。具体实施时可以在保证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设置具有侧重经济管理、社会事业管理、农村文化的组织管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管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与管理等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

2.3.3实践性教学环节

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应该加大对学生实践性环节的训练力度。采取建立实践基地、校村结合的方式,从入学开始,在各个学期都应设置和安排认识实践、调研实践、问题分析实践和具体的专项管理实践等实践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农村现实的管理能力。

2.3.4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品格的教育培养

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是为农村村级组织培养管理人才的,因此,必须教育学生具有热爱农村、服务农村和奉献农村的思想和品格。加强学生对农村,以及农村发展的新认识,增强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作制度安排,只有将其纳入公务员管理范畴,才可能成为一种长效机制。在这种长效安排中,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考核必须体现为建设和发展新农村事业,以及为了加快我国农村的转型与变迁选拔农村行政管理人才的初衷。

3.1大学生村官的选拔

在选拔大学生的过程中,首先明确其目的是为农村村级管理选拔行政干部,必须使应聘的大学生清楚,村官岗位设置不是政府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应急举措,同时就岗村官不应成为择业的过度跳板和再选择的镀金过程,它是奉献新农村建设事业的职业选择。其次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必须体现出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村级行政管理的人才需求特点。

3.1.1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的政府主导

虽然大学生村官是村级需求,但是就现行的农村,特别是西部或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并不具备对外来大学生的有效需求。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还必须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计划安排。政府承担大学生村官岗位的全部成本。

3.1.2大学生村官岗位需求的地方特色

由于我国农村发展的极不平衡,以及不同的农村具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因此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不能够进行一刀切式的计划安排。对于不同地区大学生村官的知识、技能要求进行深入的调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大学生村官岗位的职责说明。这样就能够保证选拔到适合于当地村级管理需要的不同专业、不同技能的村级管理人才,也能够确保大学生村官就岗后具有其发挥优势的有效的事业平台,和发展空间与前景。同时,也能够实实在在地为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3.1.3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中的村民参与

大学生村官最终是与村民打交道,对农村的了解、与村民的融合是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基本前提。为了预防所选拔的大学生出现不适应农村、村民不接受情况、难以同村民融为一体的尴尬境地,在大学生村官的选拔过程中,安排由村民参与的大学生村官面试环节,以使村民了解当代的大学生知识、技能和信仰品格,大学生了解农村和农民生活状况,双方进行深入、有效的勾通,确保在随后村官工作中的融合基础。

3.2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业绩管理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是具有我国特色的村级行政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尝试,大学生村官工作具有很强的探索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是一个不断地干中学的过程。因此,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应形成融管理、培育与考核为一体的评价体系。

3.2.1制定明确的大学生村官业绩评价体系

大学生业绩评价体系应包括目标责任、岗位要求、发展通道,评价方式,以及奖励措施等完整的激励内容。使大学生村官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职业发展前景。同时,业绩评价体系要既能够保证大学生村官的个人发展和个人权益的保护,也要能够确保村官的工作促进农村的发展与建设,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转型与进步。

3.2.2业绩考核与培养提高相结合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过程,不应仅仅进行与升迁、奖励等激励相挂钩的单向结果考核过程。由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探索性,各级政府组织应从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干部知识技能化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对他们更多的进行帮助,培养和促进其农村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业绩评价方式是一个目标沟通、形成共识、支持帮助、结果反馈、不断提高的循环进步过程。

3.2.3大学生村官考评过程中的村民意见表达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考评,必须更多地考虑村民的意见表达。大学生村官的去留、升迁、奖励等,都应以村民的意见作为主要依据。这样,既能够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和作为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又能够促使大学生真正努力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新农村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总之,大学生村官制度安排,不应是一种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临时举措。只有从新农村建设对知识型、技能型村级行政管理人才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村级行政管理人才的有效需求和充分供给为基础,开展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使用和考核评价工作,才能使大学生村官的安排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赵锦山,《论大学生村官权威的合法性》[J],天府新论,2008年第5期.

[2]李法霞,《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0期(中).

[3]李包庚等,《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J],青年探索,2007年第6期.

大学生村官工作内容篇7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充分供给长效机制

大学生村官就是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的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早在1999年,海南省就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等省市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四川省近年来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率高达70%以上,海南省大学生村官计划渐趋停滞。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大学生村官这种制度安排是不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1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村委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因此,大多数地方政府的“空降村官”,多以村支书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形式出现。虽然这些职务的安排有打球的嫌疑,但只要能够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接受,权且不去纠缠合法性的问题。我们仅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交易的方面分析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1.1大学生村官岗位的事业平台

在对人力资源的激励因素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首要因素是事业平台。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农村,乃至三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农村,尤其是西部或欠发展的农村地区,并不具备吸纳大学生这一人才群体的环境和条件。然而,在以行政主导为特色的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模式中,农村的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对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以政府需求的方式,搭建一个村官的事业平台,首先在农村村级领导层中引进具有高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人才,作为农村吸纳人才的突破口,无论从成本与效用的比较,还是从可行性考虑都不失为一种立足现实的择优设计。

目前大学生村官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优势,协助并村委班子,引导农民认识农村发展的模式与大趋势,传播农业科技,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走规模化、集中化和合作化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着力发展农村的社会和文化事业,推进国家的农村社会事业政策的落实等方面施展才干;大力促进农村的民主政治进程,法治进程,促进农村的和谐社会的形成。

1.2大学生村官人力资源交易的报酬机制

作为一种人力资源交易的大学生就岗村官,公平、合理的报酬待遇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情况来看,由大学生村官的使用村来承担其薪酬显然是不现实的,一是一般的村集体收入缺乏,根本无力支付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即使是现任职的村干部的津贴,往往也是由上级财政拨付的。因此,现在的大学生村官的报酬都是由省级政府拨款的。陕西省每年每一大学生村官2.1万元的津贴。除了现金报酬以外,政府对大学生村官还附加有若干非经济报酬的条件,诸如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优先等,重庆市规定到农村岗位工作满两年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直接转正为公务员。

纵观这些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和待遇附加,不难看出具有很强的暂时性和应急性的特征。在陕西,每年2.1万元,对于目前就业状况不佳的大学生来说,考虑先解决目前短期的就业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这种一刀切政策,能否长期执行以吸引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和奉献才能,都是存在疑问的;对于大学生村官所附加的考研、考公务加分或优先的条件,更是与设计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意义相去甚远。因为如果大学生村官立志于考研、考公务员,他(她)们根本就不会去就应招村官,因为农村根本就不具备考试的学习或复读环境,加那么一点点分数,根本抵不了留在城市或学校复读取得的进步的幅度。再说,到农村去,每天都复习考试课程了,那还有时间和精力承担村官的工作;对于工作几年后能够直接转正为公务员,这倒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果这种政策能够长期实施,无疑,大学生村官队伍肯定会壮大和发展。

因此,大学生村官的报酬机制必须要有一种长效机制,否则,现行大学生村安排,也就是毫无意义地解决了一些大学生的临时就业,与真正意义上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

1.3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除事业和待遇外,吸引和留用人才的重要因素是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其考虑的主要内容有事业发展前景、职位提升的阶梯、收入增加的预期,以及家庭、婚姻和生活环境。对于受市场经济环境熏陶,越来越讲求现实的大学生来说,这些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必然在其抉择村官的考虑之中。然而,在事业、职位和收入的未来预期不明,个人生活环境明显差于城市的条件下,就职村官只可能是一种短期的或者是权宜的选择。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从长远考虑,必需为他们的事业发展和生活前景设计出适合其预期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1.4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的长效对策设计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制度安排,不应该是一项临时的、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权宜之举,而是借此机遇,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农村,乃至于“三农”发展趋势和变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农村基层管理水平提升的一项长远的工程和长效的制度设计。

1.4.1岗位设置法定化

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岗位只限于村支书和村主任助理,且没有明确、统一的国家或地方法律确认,这些大学生村官,很容易就被只作为临时性的跑腿打杂工来使用。国家或地方可以通过立法或行政法规将大学生村官的岗位,以及岗位职责进行规范,这些岗位不仅仅限于助理,也可以在大学生不是当地村民的情况下,以村官的身份经由村民选举和认可成为合法的村主任或村支书。

1.4.2报酬待遇常态化

借鉴于行政岗位的报酬待遇,对于大学生村官可以按助理、副职、正职等相应地与科员、副主任科员、副科长等级别予以对应。使得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待遇常态化。其它有关大学生村官的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等附加措施完全可以不要。

1.4.3组织管理和生活保障双重化

在组织管理上,大学生村官的组织关系保留在县级机关,他们以县派干部的身份,在县城和所工作的乡村拥有和安排生活保障条件。

1.4.4职业生涯通道法制化、正常化

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县乡公务员管理渠道,规定在村官岗位上工作满两年以上的可以经考核和选拔,成为公务员。同时可以将已经被村民选举为村副职以上的正式村官,按相应级别的公务员对待。

2大学生村官的供给机制分析

农村所需要的是大学生村官,而不仅仅是大学生。而目前的情况是只要是大学生,就可以就岗大学生村官,而不论其所学专业与技能。由此而导致的情况是,一些理工科和人文社科专业的大学生村官,由于自身缺乏适应于农村的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出现了无法适应农村环境,专业知识技能无处发挥,只能做一些打杂跑腿的零活。因此,作为农村基层管理岗位的村官,并非是只要是大学生都能适应,同样需要与岗位职责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养。

2.1大学生村官岗位的知识、技能

(1)具有一定的农村发展变迁与农业经济的知识和信息;

(2)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的技能;

(3)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

(4)具有农村行政管理,以及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5)掌握党和国家的新农村建设和“三农”政策和法规;

(6)具备基本的现代信息知识和技术的运用能力和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能力。

2.2大学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或专门培训机构的设置

我国现行的大学专业设置并没有专门针对村官的管理专业。从能够真正的培养适合农村工作需要,又能够留在农村工作的现实考虑,让重点大学或外地大学培养当地所需要的村官人才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在高职学院,地方性的二本院校,或农业院校设置农村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有针对性地为农村村级行政管理培养村官人才。

现在大学并没有针对性村官专业,或不设置村官专业的情况下,对于已经选拔确定的大学生村官,必须指定相关的大学再进行一定时间的专门培训。培训内容是大学生村官的岗位知识、技能要求的内容。并且在培训过程中,适当地安排一些实践性的考察和训练的科目和内容。

2.3大学生村官的培养

由于我国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且不同发展程度的农村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必须以适应当地农村的村级行政管理需要为导向,培养能留得住、用得上的村级干部。在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政策支持方面可以考虑以下内容:

2.3.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适应农村基层行政管理需要的管理人才。

2.3.2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与课程设计

专业的知识技能模块和课程设计不要求统一,而是根据地方的实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村级行政管理的需要,以及当地农村的特色与优势进行具有特色的课程设计。具体实施时可以在保证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设置具有侧重经济管理、社会事业管理、农村文化的组织管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管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与管理等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

2.3.3实践性教学环节

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应该加大对学生实践性环节的训练力度。采取建立实践基地、校村结合的方式,从入学开始,在各个学期都应设置和安排认识实践、调研实践、问题分析实践和具体的专项管理实践等实践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农村现实的管理能力。

2.3.4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品格的教育培养

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是为农村村级组织培养管理人才的,因此,必须教育学生具有热爱农村、服务农村和奉献农村的思想和品格。加强学生对农村,以及农村发展的新认识,增强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作制度安排,只有将其纳入公务员管理范畴,才可能成为一种长效机制。在这种长效安排中,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考核必须体现为建设和发展新农村事业,以及为了加快我国农村的转型与变迁选拔农村行政管理人才的初衷。

3.1大学生村官的选拔

在选拔大学生的过程中,首先明确其目的是为农村村级管理选拔行政干部,必须使应聘的大学生清楚,村官岗位设置不是政府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应急举措,同时就岗村官不应成为择业的过度跳板和再选择的镀金过程,它是奉献新农村建设事业的职业选择。其次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必须体现出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村级行政管理的人才需求特点。

3.1.1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的政府主导

虽然大学生村官是村级需求,但是就现行的农村,特别是西部或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并不具备对外来大学生的有效需求。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还必须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计划安排。政府承担大学生村官岗位的全部成本。

3.1.2大学生村官岗位需求的地方特色

由于我国农村发展的极不平衡,以及不同的农村具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因此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不能够进行一刀切式的计划安排。对于不同地区大学生村官的知识、技能要求进行深入的调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大学生村官岗位的职责说明。这样就能够保证选拔到适合于当地村级管理需要的不同专业、不同技能的村级管理人才,也能够确保大学生村官就岗后具有其发挥优势的有效的事业平台,和发展空间与前景。同时,也能够实实在在地为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3.1.3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中的村民参与

大学生村官最终是与村民打交道,对农村的了解、与村民的融合是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基本前提。为了预防所选拔的大学生出现不适应农村、村民不接受情况、难以同村民融为一体的尴尬境地,在大学生村官的选拔过程中,安排由村民参与的大学生村官面试环节,以使村民了解当代的大学生知识、技能和信仰品格,大学生了解农村和农民生活状况,双方进行深入、有效的勾通,确保在随后村官工作中的融合基础。

3.2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业绩管理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是具有我国特色的村级行政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尝试,大学生村官工作具有很强的探索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是一个不断地干中学的过程。因此,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应形成融管理、培育与考核为一体的评价体系。

3.2.1制定明确的大学生村官业绩评价体系

大学生业绩评价体系应包括目标责任、岗位要求、发展通道,评价方式,以及奖励措施等完整的激励内容。使大学生村官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职业发展前景。同时,业绩评价体系要既能够保证大学生村官的个人发展和个人权益的保护,也要能够确保村官的工作促进农村的发展与建设,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转型与进步。

3.2.2业绩考核与培养提高相结合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过程,不应仅仅进行与升迁、奖励等激励相挂钩的单向结果考核过程。由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探索性,各级政府组织应从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干部知识技能化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对他们更多的进行帮助,培养和促进其农村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业绩评价方式是一个目标沟通、形成共识、支持帮助、结果反馈、不断提高的循环进步过程。

3.2.3大学生村官考评过程中的村民意见表达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考评,必须更多地考虑村民的意见表达。大学生村官的去留、升迁、奖励等,都应以村民的意见作为主要依据。这样,既能够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和作为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又能够促使大学生真正努力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新农村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总之,大学生村官制度安排,不应是一种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临时举措。只有从新农村建设对知识型、技能型村级行政管理人才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村级行政管理人才的有效需求和充分供给为基础,开展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使用和考核评价工作,才能使大学生村官的安排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赵锦山,《论大学生村官权威的合法性》[j],天府新论,2008年第5期.

[2]李法霞,《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0期(中).

[3]李包庚等,《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j],青年探索,2007年第6期.

大学生村官工作内容篇8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工作适应熟人社会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

一、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专指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主要是指挑选的专科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毕业生到农村里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

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带有着明显的政治意图,因此一般都要求选聘的大学生们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较浓厚的创先争优意识、较突出的综合素质以及较强的学习能力等。

二、大学生村官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角色定位问题。

大学生由其作为一个高校毕业生的身份转变成为广大农村干部中的一员,决定了应该对他们的特殊身份进行定位研究,并在这个基础上能动地承担赋予他们的责任。

目前,大部分的村官被认为是“临时工”,是组织上直接派遣下来的外村成员。对村民与村干部来说,他们是陌生的。此外,一些村干部认为大学生入村只是一个“包装过程”,并不希望他们过多地参与村务,大部分村官没有明确的具体任务或者只当一个办事员使用,大多是处理一些琐事。大学生村官变成了“名不正言不顺”的一个尴尬角色。因此,对大学生村官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一个确切的身份,尴尬的身份妨碍了他们在农村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工作适应问题。

目前,有一部分报考村官的同学只是把这两年时间当做过渡或跳板,他们并没有做好真正服务农村的心理准备。除此之外,大部分的村官表示,他们在学校所学的只是,在当村官期间所用到的比较少,且发挥的作用不大。并且,他们在学校,并没有接受系统的关于如何做好农村工作、当好村官的培训,最多也是在入选后接受一些理论培训或上一些经验传授的课程等。因此,对于这些年轻的村官来说,他们对农村工作的开展,并不能很快的适应。

(三)“熟人社会”问题。

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仍然保持着熟人社会的面貌,排外性特征表现得十分明显。村民们跟本村的人相处融洽,相互之间也非常的宽容。但是,一但有外部插入人员,他们就对这些外来人员产生逆反心理。现代价值观所倡导的平等、公平等理念,要深入到农村社会中,要介入村民的生产生活事务对他们来说显得异常艰难。因此,怎样才能在坚定地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的同时又能兼顾农村地区复杂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村官们来说,也是一项不小的考验。

(四)职业发展问题研究。

大部分的大学生村官表示,在村官任期结束后,所面临的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他们的职业发展问题。一部分的大学生村官表示,他们并没有对村官任期接受后的未来进行职业规划,这就导致了他们在2年后面临的择业和就业的困难。国家虽然有对大学生村官的出路给了5个方向,但大部分人还处于观望的状态,缺乏主动性。此外,在任期中,村官们自身能力的提升毕竟有限,在任期结束后,仍旧面临着百万大军的就业形势。而国家对于结束任期的村官,给予的政策支持毕竟不多,大学生村官创业机制尚未建立,扶持政策也并没有很完善。因此,大学生村官该何去何从,这个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

三、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一)科学定位基层角色。

合理定位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必须从“培养人”这个根本目的出发,努力使农村基层成为其成长的沃土。首先,大学生村官们要明确自己是村民中的一员。当大学生把自己当做是一个村民,农民才会认同他们的身份,把他们当做是这个村土生土长的人时,大学生们就顺利实现了角色转换。其次,要明确好服务者、倡导者、关系协调者、资源筹措者等角色职能。将大学生定位在一个基层服务者的身份上,并且让其做好作为一个新一代有知识的、最接近农民的基层干部,大学生村官的言行最容易获得村民的信任。因此,他们在工作中应更多地是扮演服务者、倡导者、关系协调者、资源筹措者的角色,将其所学知识尽可能的利用到农村,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观念与经济水平,为当地农村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工作适应能力。

加强大学生村官内容培训对大学生们到农村后的工作适应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应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培训。现在,大部分大学生村官都是直接从学校进入农村,并没有充分的时间让他们了解农村、适应农村。大学生们对农村的生活产生不适,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工作。因此,应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培训与辅导,使其能够更快地从心理上融入农村生活。其次,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入职培训。培训的内容应更加系统与具体,而不是只是通过简单的讲解和经验介绍。最后,学校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新课程,教授关于农村实际的课程并突出实践,将所学知识与农村实际相结合,这样就为大学生村官们的工作提前做好了准备,也使其更容易适应农村工作。

(三)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认同。

对大学生村官来说,最重要的是村民对他们的认同。首先,应提高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复杂情况的适应能力。大学生们在任职前应主动去了解所在农村的基本情况,特别是该村的风俗习惯与民约等内容。其次,村干部可以主动为大学生入村提供帮助,加强村民们对大学生的认同。村“两委”班子可以挑选一些熟悉农村工作情况且工作能力较强的干部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实际的指导,为他们详细讲解处理农村“熟人社会”各项事务的技巧和方法。其次,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支持力度,使大学生村官真正参与到决策中。同时,可以制定与实施农村政策,树立大学生村官们的威信,减少农村“熟人社会”带来的复杂环境对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的不利影响,为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开展提供法律保障。再次,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要加强自身法律意识,增强法律观念,严格依法办事、依法履职、依法行政、依法治理村务。

(四)优化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的对策。

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问题至关重要,关系着村官政策是否能够顺利、持久、稳定的运行。

首先,大学生村官们要摆正心态,进行职业规划。职业规划关系着大学生村官们以后的发展方向。大学生在选择村官这个职位前就应慎重考虑是否符合自身期待,在就职后就要做出职业规划,为自己任期结束后寻找一条符合自己期望的出路。其次,大学生在任职中,应主动为外界联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并且为自己建立人脉关系,为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后,国家应为大学生村官建立退出机制,并鼓励地方政府为大学生村官创业、就业提供财力、物力以及政策支持。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

中组部.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组通字〔2008〕18号,2008-4-11.

马德峰.大学生“村官”基层角色定位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3(1):70-74.

吕洪良、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建设[J].当代政治,2009(1):21-24.

王兆萍,罗文映.大学生村官政策建立的理论基础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2(2):138-141.

何淑明.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反思广西社会科学,2011(9):154-156.

大学生村官工作内容篇9

【关键词】双因素激励理论大学生村官管理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在此大背景下,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现代知识、现代思维和现代眼光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回到农村、反哺农业、服务农民。大学生村官作为特殊人才,被制度性地引入农村,对农村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农村发展补充了新鲜血液,对农村基层组织、农村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大学生村官及其制度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如果不能充分激励大学生村官,让其人尽其才,效果与预期可能相差甚远。

大学生村官激励管理的理论武器:双因素理论

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Herzberg)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提出了“激励、保健因素理论”,学术界又称之为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在美国的匹兹堡地区通过深入地调查和研究,发现影响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使人们感到不满的因素,大多是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比如公司制度、工作条件、工资报酬、人际关系和安全保障等,这类因素称之为保健因素。另一类是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因素,这些因素大多和工作内容或工作本身有关,比如工作带来的愉悦感、成就感和工作中的公平感、工作中的表现机会和对未来发展的期望以及职务晋升等等。这两类因素彼此独立,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赫兹伯格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保健因素处理得不好会滋生人们在工作中的不满情绪,处理得好可预防和排解不满情绪,但它不能起到激励作用,只能起到保持人们当前的积极性、维持目前现状的作用。当保健因素缺失时,则会导致人们的不满意感上升,但当这类因素到达一定的程度时,则无法再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满意感。而激励因素的缺乏不会使人产生不满意的感觉,只是会降低人们满意的感觉,如果在这些方面加以改善,则会提高人们的满意感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其劳动生产效率。所以赫茨伯格认为,工作中完善基本的保健因素是必要的,但保健因素对激励人们的积极性作用是有限的,只有激励因素才能激发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党中央为促进农村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而做出的一项战略性决策,旨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培养造就一批经过基层实践锻炼的党政后备人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村官计划受到了各地政府和群众的普遍关注,在推进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特色做法和成功经验,但同时村官的“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也逐渐显现。各级政府作为村官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要积极地运用双因素理论对当前大学生村官激励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地梳理与分析,理清其中的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进而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政策,引导和鼓励优秀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促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长期、有效地发展。

大学生村官激励管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经过十多年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大学生村官计划已经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势头良好。大学生村官们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地工作,积极主动地锻炼,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与汗水。目前整个大学生村官的制度框架正在逐步的完善,村官的社会价值也得到了初步的实现。从各地涌现出的不同大学生村官典型以及“全国十佳大学生村官”评选活动可以看出,村官在整个新农村建设中被寄予了厚望。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大学生村官由于政策限制、个人条件、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激励大学生村官在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带动创业致富方面还做得不够,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微观个体维度分析:思想不稳定,能力待提高,作用难发挥。大学生村官思想认识导致的心理困境。不可否认的是,部分大学生当村官只是当前严峻就业形势下的一种现实选择。进入村官行列不是出自内心价值的驱动、对农村的热爱和责任,而是受到服务期满后能够享受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吸引和诱惑。即使有的人怀抱“扎根基层”的梦想来到农村,但当他们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时,心理一时难以适应,在重新思考理想与现实问题时,很多人把筹码更多地放在了对自己未来的现实考虑上,而不是安下心来,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为发展农村经济做实事。根据调查,报考大学生村官的有71.51%只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其中有近半数是想通过大学生村官进入公务员队伍。①

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力的缺陷导致的职场困境。部分大学生从非农专业毕业后,由于缺乏实际技术、知识的支撑,对当地农村农作物的种植、生长、生产情况根本不了解,面对村民在农业科技和农村市场信息等方面的诉求时往往无处开口,无处下手,对于农民的指导也就无从谈起。②此外,农村社会基于血缘、地缘和姻缘等关系结成的社会关系网错综复杂,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在面对农村复杂的人际关系时,这些涉世不深的大学生要开展农村工作还是需要相当高的组织管理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

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困境

从大学生“村官”身份定位看,他们是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系非公务员身份。但实际上,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如重庆、海南等地则是准公务员身份,江苏定位为专项事业编制身份,还有的地区不列入专项事业编制,仅实行人事,导致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身份不一,尴尬的身份和模糊的定位让村官陷入角色困境。另外,一些地方大学生村官名义上在村,实质上却被乡镇截留,导致大学生村官不接“地气”、处于“悬空化”状态,他们很少或者几乎不去村里,只是在乡镇从事“文书”化的工作或闲杂工作。乡镇的借调让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又变得更加模糊不清,既“非官”,亦“非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成长。

基层社会维度分析:资金短缺,环境复杂,难展拳脚。农村资金短缺,条件有待改善。近年来,尽管国家不断地加大对农业与农村的投入,但还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农村的条件还是有待进一步改善。很多村官尽管有好的思路和想法,想和老百姓一起根据当地条件搞规划,上项目,但苦于资金不能落实而成为无米巧妇,带动群众创业致富显然非常困难。

农村关系复杂,村官难展拳脚。在农村,村民之间熟悉度高,情感关系在有的时候可能会超越制度的约束。这类“熟人圈子”具有天然的排外性,对于一个外来村官,与他们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的关系已经不易,一旦工作牵涉到他们的利益,那就很难再进行下去。另外,很多的村民对村官抱有既欢迎又质疑的态度,他们希望村官的到来能够立马带领他们走上致富的道路,如果村官们不能迅速打开局面并取得一定的成效,那么村官就会遭遇信任危机而遭质疑甚至歧视。在调研时有些村官表示,不是自己不想融进农村,走近村民,是想融融不进,想亲近村民却遭遇了怀疑的眼神。③在基层工作多年的老村干部面对潜在的竞争对手,往往有一定的戒备心理,所以大学生村官在最需要帮助时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指导,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得不到提高,面对错综复杂的情况,村官要想打开局面确实需要投入相当的精力。

宏观政策维度分析:培训考核不力,未来发展不明。培训、考核体系不科学,村官工作不到位。目前村官的培训以一次性地岗前培训为主,且培训不分专业,不分岗位,培训内容主要以思想教育为主,对于农业生产、创业注意事项方面往往涉及不多。村官入职后,基本上没有针对工作内容进行的在职培训,只是委托地方县区、乡镇进行管理培养,很多的村官由于缺乏相应的引导与帮助,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另外,村官的工作没有指标,没有要求,也没有考核,导致村官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该怎么干,更不知道究竟干得如何,从而导致很多村官的工作做不到位。

村官对未来发展之路不明,人员流失严重。受主客观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村官的出路始终充满着不确定性。很多的村官认为:能够有机会进入更高层次的空间发展的,毕竟只是极少数的特别突出、优秀的大学生村官,而余下的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不得不面对重新择业的残酷现实。这就使得很多的村官对“三年后”充满了未知,不得不利用在岗的时间忙着准备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找其他新的出路。三年后能真正能留下来继续从事村官工作的并不多。很多村官才干出一点成绩,才理出一些头绪就因对未来发展之路不明朗而离开农村,导致人员流失严重,不利于改变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人才匮乏的现状。

大学生村官激励管理的应对策略

改善保健因素:大学生村官激励管理的基础。转变工作思路,实现角色合法化。目前我国的农村依然实行的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从法律层面看,尽管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依据,大学生村官计划仍是一种法定外的行政指导行为。如果“空降”村官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但可以转变思路,把村官以“村级组织特设岗位”性质从现有的村级组织中独立出来,摆脱原有体制的束缚,积极地参与村委会的重要工作,理顺大学生村官的职能与职责。另外,在村官的选拔上,要坚持回原籍优先的原则,注重从重点院校以及基层急需专业的毕业生中选聘大学生村官,力争大学生村官角色的合法化。

加强宣传引导,优化成长环境。干部和群众对大学生村官的信任和支持是其发挥专长、干出实绩的前提与基础。政府要要充分发挥报刊、杂志、网络等宣传媒体的作用,一是要明确宣传方向,把握宣传重点。二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三是要树立把大学生村官“当后备干部来培养、当优秀人才来使用、当自家孩子来对待”的理念,让大学生村官在一种温馨的氛围中以主人翁的姿态融入地方发展大潮。

落实相关待遇,完善保障体系。国家规定新聘任大学生村官补贴标准比照乡镇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收入水平并随之同步提高。但由于受地方财政等因素的影响,各地的执行情况仍有差距。要使大学生村官“能安心”,必须认真落实各项待遇。一是及时落实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二是提高财政补贴,在建立正常工资增长机制的同时,提高中央财政对大学生村官的一次性补助标准,不足部分要督促地方财政补齐补足。三是优化政策措施。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村官薪酬体系,根据工作年限、工作成效设定薪酬等级,对于工作成效显著的大学生村官应予以积极奖励,拉大薪酬差距。④三是完善保障体系,健全和落实大学生村官社会保险和重大疾病、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以及学费补偿、助学贷款财政代偿等相关配套保障制度,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完善激励因素:大学生村官激励管理的核心。拓宽培训途径,健全能力提升机制。政府要本着把大学生村官“当后备干部培养、当优秀人才服务、当自家孩子关爱”的原则,拓宽村官的培训途径,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村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一是分级分类培训,按照“中央和省抓示范培训、市抓提升培训、县抓日常培训”的培训体系,保证大学生村官每人每年累计培训不得少于一个星期。二是加强导师帮带培训。村官履职后,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村官在其工作之余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三是注重实践锻炼。分批次、有计划地安排大学生村官参加村镇新农合、小额信贷办理、村组项目建设等集中性工作,可以到、综治等岗位锻炼,通过“传、帮、带”促使他们在实践中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加强目标管理,健全考核激励机制。一是合理确定考核指标。考核内容不但要涉及业绩,还要涵盖德、能、勤、廉等多个方面,可以将解民忧、办实事、基层群众满意度等作为关键指标加以考核,不埋没一个人才,不漏掉一个好干部,努力使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二是合理选择考核方式。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常态考核与动态考核相结合,考核过程与考核结果综合评价。坚持考核主体多样化,村民和村干部平时与村官的接触最多,可以适当提高他们的考核分值的权重。三是严格运用考核结果。大学生村官考核的结果要作为村官今后奖励、培训、提拔、续聘或解聘的重要依据。通过严格的考核程序,来激励大学生村官安心在基层勤奋工作。

加强组织引导,健全有序流动机制。流动才有活力,流动才有生命力。引导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有序流动是村官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中组部等12个部委先后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了大学生“村官”任职三年期满后的五条出路:留任村干部、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等。大学生村官的出路已经明确,关键就是要对他们进行分类指导,引导他们明晰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他们发奋工作,建功立业。

一是规划职业生涯,引导村官理性选择出路。在导师帮带的过程中,导师要与大学生村官一起分析自身优势和特长,及早规划,找准发展方向,选对前进道路,不趋之若鹜、人云亦云。

二是积极创造条件,助力村官有序流动。在工作之余举办专项培训班提升大学生村官竞争力。同时要多方推荐,对于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优秀、党员群众认可的党员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工作一年以上,通过“三推荐”的方式(党员推荐、群众推荐和乡镇党委推荐)参加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选举。也可以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积极向国有大型企业、农业银行、中国邮政等单位进行推荐。

三是着力打造大学生村官品牌,赢得市场认可。经过在基层的锻炼,大学生村官们的处事能力、沟通能力、面对复杂情况的应变能力较初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要提升了许多,政府要充分利用媒体,扩大宣传力度,将大学生村官做成一个人才的“品牌”,为他们的华丽转身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SJB880135)

【注释】

①张冲,王旭华:“大学生村官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出路”,《学习时报》,2013年10月14日。

②李纯成,郝咏梅:“大学生村官计划发展困境及对策”,《人民论坛》,2011年第8期,第70~71页。

③崔家新:“大学生村官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江苏省连云港地区为例”,《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大学生村官工作内容篇10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当前我国为建设新农村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鼓励大学毕业生下乡当村官是打破农村人才匮乏局面,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项有力举措。但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效果不佳,造成大学生村官胜任力不足急需改革以使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

当前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具有成本低、产出快、操作简便等优点,但是也存在致命的缺点,不利于培养适合新农村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具体来说具有以下缺点:

1.培养主体责任不明。培养主体责任不明确,缺乏沟通互动。在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中,作为培养主体的高校和政府二者缺乏沟通和交流各行其是,致使作为大学生村官的供给和需求严重脱节,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不出真正的能够挑起新农村建设大梁的人才,将会间接葬送新农村建设的前途。

2.培养对象的目标人群没有锁定。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难以精确锁定培养对象。当前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是先无目的培养后大规模选拔形式的典型,在学生毕业之前无法确定哪些大学生是作为村官的后备人才来培养的,大学生村官选拔相对于培养的滞后性致使大学生村官培养的目标人群难以精确锁定,游离分散。

3.培养内容脱离实际,培养方式难以为继。在培养内容上,当前的大学生村官培养的课程设置脱离实际。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除极少数学校外基本上没有专门的村官专业。在校学生无法区分哪些将来会是村官,所以课程根据专业统一设置,没有特别针对性,专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的农村人才培养模式缺失。

二、目前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弊端存在的原因分析

目前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弊端重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着眼剖析了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弊端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目的的误区。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滞后,无法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对口有用的人才,主要原因在于有关当局尤其是地方政府没有明确认识到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目的,其首要目的究竟是为了新农村建设还是大学生就业。

2.部分激励政策和条例的短期化负作用。我国的大学生村官工程培养的应是能够长期留在农村。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的村官。但是目前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村官激励政策却是与“下得去、留得住”的目标南辕北辙。在这些激励性的优惠政策中,大多是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优先录用等“离农”政策,存在方向的偏差,根本就看不出有让大学生“扎根农村”的导向,不能使大学生村官落地生根。

3.扭曲的政绩观。大学生村官弊端重重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扭曲的政绩观-村官质和量之争,随着大学生村官工程在全国推行的如火如荼,大学生村官工程的推行已经成为考察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方面。当然科学合理的整机考察体系表现在大学生村官制度推行上应该包括大学生村官工程的“质”与“量”两个方面,更侧重在“质”的方面。

三、构建大学生村官培养新模式

1.优化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思路

(1)优化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的四大原则。为优化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更好的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四大原则即本地性原则、专业性原则、实践性原则、长效性原则。

(2)优化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划拨巨资打造大学生村官定向培养模式。明确培养主体即中央、省级及地方各级政府的作用;精确锁定培养对象,改革大学生村官的课程设置,为新农村建设输入最优秀的人才。

(3)克服当前培养模式的弊端需要建立大学生村官定向培养模式

新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定向培养”,根据这一特点将新模式定义为大学生村官定向培养模式。大学生村官定向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政府在财政上的大力支持;二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三是培养对象的针对性加强。

2.构建大学生村官定向培养模式具体步骤

(1)明确培养对象并细化培养主体的责任。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培养出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必须在初始阶段明确哪些人要作为村官专门培养,加强培养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缩短大学生村官上任后着手工作的磨合期,才能使大学生村官很快融入农村赢得农民信任担当起领头人的重任。

(2)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及高校在大学生村官培养中的责任。政府和高校作为大学生村官培养的两个主体,其在培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各有侧重。应将政府作为大学生村官培养的投资主体,明确政府的投资主体身份。目前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为提高大学生村官培养的素质和质量,高校应该有效回应农村的现实需要,培养能有效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

(3)改革课程设置,提高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胜任力。要构建大学生村官胜任力模型作为优化培训内容的依据。一个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不仅要具备过硬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不可或缺的软特质-吃苦耐劳敢于面对困难的无私奉献精神。

参考文献:

[1]张清国.大学生村官选拔与培养途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9(01):33.

[2]田巍.如何选拔任用大学生村官[J].江苏农村经济,2009(06):65.

[3]赵光年.农业高校培养村宫的思考[J].农村教育研究,2009(01):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