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乡镇农机站工工作总结十篇乡镇农机站工工作总结十篇

乡镇农机站工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5:04

乡镇农机站工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吉安市;农技推广;制度建设;路径选择

[作者简介]陈文兴(1956―),男,江西泰和人,中共吉安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主任,副教授;肖文生(1968―),男,江西吉安人,吉安市吉州区委党校讲师。(江西吉安343000)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三农”问题的重要一环,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吉安市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推广体系,曾经在贴近“三农”、服务“三农”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近些年主客观形势的变化,却面临着举步维艰的局面,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协调的思路,走持续稳健发展的新路。

一、概况

吉安市县乡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分为两部分:一是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及人员,全市十三个县区共有干部职工1869人,其中农技推广中心391人,畜牧兽医局(中心、站)242人,农机局236人,水产局(站)82人,农经局(站)97人,果业局77人,种子站(公司)177人,农村能源站66人,农业行政执法大队75人,农业场所364人,其他62人,在县级农技推广机构中有专业技术人员965人,占现有干部职工总人数的51.6%;二是乡级共建农业五站846个4042人,其中农技站220个1284人,畜牧兽医站221个1477人,农机站173个633人,农经站175个551人,水产站57个97人,乡镇五站共有专业技术人员(含农民技术职称者)3122人,占总人数的77.2%。

在管理体制方面:以县级为主管理的乡镇农业五站为550个,其中农技站148个,畜牧兽医站187个,农机站127个,农经站75个,水产站13个,占乡镇农业五站总数的65%;实行以乡镇为主管理的296个,其中农技站72个,畜牧兽医站34个,农机站46个,农经站100个,水产站44个,占乡镇农业五站总数的35%。

在财政预算方面:乡镇农业五站由县列支的870人,其中农技站514人,畜牧兽医站67人,农机站76人,农经站167人,水产站46人,占总人数的21.5%;乡镇列支的1591人,其中农技站664人,畜牧兽医站303人,农机站195人,农经站380人,水产站49人,占总人数的39.4%;还有39.1%的乡镇农业五站人员未列入县、乡财政预算。在乡镇农业五站人员中,属全额拨款的1867人,其中农技站1072人,畜牧兽医站96人,农机站75人,农经站529人,水产站95人,占总人数的46.2%;差额拨款的594人,其中农技站106人,畜牧兽医站274人,农机站196人,农经站18人,占总人数的14.7%;自收自支的1581人,其中农技站106人,畜牧兽医站1107人,农机站362人,农经站4人,水产站2人,占总人数的39.1%。

二、问题

其一,管理体制不顺。自1992―1996年乡镇农业五站“三定”时,吉安市相当一部分地方就一直没有去理顺,因此,造成时而上收县(条)管,时而下放到乡镇(块)管,严重影响了乡镇农业五站的稳定和发展。尤其是近几年,由于财政体制改革,精简机构,农业五站变一站,这个问题就越来越突出。由于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的管理职能不同,造成乡镇政府见好就管、不好就丢,而农业行政部门想管不便管的局面和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处于“欲管不能,欲罢不能”的尴尬地位。

其二,“双重”职能不分。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县乡农技推广部门习惯传统的“大锅饭”运行机制。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为顺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一些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才开辟“立足推广搞经营,搞好经营促推广”,“技物结合,综合服务”的发展之路;继而到90年代推行“一站两制”;直至今天的“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相分离”,提出稳定加强公益性,全面放开搞活经营性,探索出县乡农技推广部门改革发展的又一新途径。可以说机构分散、职责不清、政事企不分、整体功能不强是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给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目前,除少数地方外,大多数县乡农技推广机构依然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实行的是推广和经营一体化。他们一方面承担着十分繁重的公益性职能,另一方面又要开展一些经营项目以解决事业经费的严重不足,一些地方几乎个个业务站有经营项目,人人身上有创收指标,因此,既弱化了公益职能,又制约了经营的发展。

其三,经费保障不力。这是最为普遍、反映最大的一个问题。县乡农技推广经费捉襟见肘,难以满足正常工作的需要,甚至个别地方乡镇农业站的事业推广费根本就没有列入乡级财政预算。主要是目前乡镇财政普遍困难,难以较多增加对农技推广的投入,即使县财政安排给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预算经费很多地方也难以到位,更有甚者,一些地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下放乡镇政府管理后,还把所属农技推广机构视同企业对待,下达增收指标,规定上缴任务。

其四,人员结构不优。在县乡,农业与教育、卫生“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摊子大、人员多,全市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人数多达5911人。在这支庞大的队伍中,由于历史的原因,按专业技术职称分,县级农技推广机构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占51.6%,中级以上职称只占20%;乡级农技推广机构中专业技术人员(含农民技术职称者)比例占77.2%,除去农民技术职称的所占比例还不到40%,中级以上职称比例只有5%。按学历结构分,县级农技推广机构中农业中专以上学历人员比例只达60.1%,乡级农技推广机构中农业中专(含共大)以上学历人员比例只达50.1%。究其原因,一是历史所致,“老、大”单位愈为突出;二是事企不分的经营机构导致工作职能混淆,加上管理制度不完善,又缺乏竞争机制,人员能进不能出,冗员积淀;三是就业压力大,少数地方也只有“近亲繁殖”,子承父业。

其五,资产监管不严。五十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乡镇农业五站创留下了一定的资(财)产,光站房面积就近20万平方米,部分站房、固定资产被挤占、拍卖。一些地方的“老农业”目睹他们用心血和汗水创下的资(财)产被拍卖、转租、侵占和平调,简直是痛心疾首。据调查统计,一些地方乘机构改革、农业五站下放之机,非法拍卖、转租、侵占、平调乡镇五站站房面积达12130平方米,折合金额达48.3万元。

三、出路

要解决上述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农业内部和谐发展,走农业技术推广“网络畅通、机构健全、人心不散”的新路。

第一,将乡镇农业五站收归县管,理顺管理体制。各地多年的实践证明,乡镇农业五站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优越于以乡为主的管理体制。原因在于:一是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疫病防治等重大技术工作都是以县为主组织实施的,为了保证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顺利和高效运作,要求县域内的农技五站推广机构和组织上下相连,密切配合。乡镇农业五站下放乡镇政府管理后,多数地方会出现关系不顺,县乡脱节的情况,妨碍了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开展。二是乡镇农业五站是业务性很强的单位,由县农业业务部门主管,能较好地照顾其工作特点,有效加强业务建设,管理行为比较规范,工作连续性也比较好。而乡镇政府对其只能实行一般行政管理,管理上随意性比较大,工作连续性比较差。三是目前农民增收困难,乡镇财政普遍赤字,县财政安排给乡镇农业五站的预算经费有些地方都难以到位,有些地方甚至把农业五站作为企业对待,规定上缴任务,有的还出现侵占农业五站站房或变卖还债。为杜绝上述行为的发生,在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中,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肯定利大于弊。

第二,“双重”职能分离,稳定加强公益性,放开搞活经营性。首先应该肯定,继续推进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县乡农技推广机构“双重”职能分离也实有必要,但切不可一哄而起,更不宜“一刀切”,应遵循“因站施改,多制并举,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确保县乡农技推广机构改革“编制不减,经费不砍,性质不变”或者说“性质不变,机构不撤,队伍不散,经费到位”,在稳定整个农技推广队伍的基础上,推进改革的不断深入。建议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先行试点,用2―3年时间,乡镇农业五站由目前的“一体化”过渡到“相分离”。

第三,依法(改革)落实经费,逐步改善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按照《农业法》第51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稳定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工作经费。各级人民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按照国家规定保障和改善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业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鼓励他们为农业服务。”根据上述精神和规定,我们建议:一是承担公益性技术推广职能的县乡农技推广机构应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确保人员工资;二是增加公益性农业推广项目的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作用;三是要增加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搞好站房和科技示范场所的建设,不断提高技术推广的现代化水平;四是帮助解决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问题。

乡镇农机站工工作总结篇2

一、镇机关事业单位现状

(一)乡镇机关人员编制、内设机构、领导职数情况。

桂阳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共79.2万人口,设有39个乡镇,其中建制镇14个,建制乡25个。全县39个乡镇机关共有行政编制721名,实有人数754人,超编33名;乡镇机关后勤事业编制39名,实有人数39人。乡镇内设机构设置:一、二类乡镇各设5个,即党政人大政协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加挂“计划生育办公室”牌子)、城镇建设管理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三、四类乡镇设3个,即党政人大政协办公室(加挂“计划生育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

(二)当前乡镇机关履行职能情况。

目前,“三票”(政法综治、计划生育、财政收入)工作成为各乡镇政府的工作重点,乡镇干部应付各项硬性工作任务已是焦头烂额,根本腾不出时间和精力考虑公共服务问题。大部分乡镇将乡镇干部(包括财政所、计生站人员)按照工作任务分组定员,分为计生组、维稳组、招商引资组,各组相对独立开展工作,福利待遇与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挂钩。另外,全县乡村两级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取消农税后,财源进一步萎缩,而各项支出未见减少,为了保运转,乡镇干部千方百计找上级有关部门或企业“化缘”。

(三)乡镇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及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我县乡镇设有各类事业单位共426个(不含加挂牌子的单位和部门垂直管理机构)。共核定编制6850名,实有在职总人数为7284人。乡镇事业单位中以部门管理为主的事业单位有:林业工作站、财政所、国土资源所、交通运输管理站、动物防疫站、卫生院、中小学校。以乡镇管理为主的乡镇事业单位有:水利管理站、计划生育服务站、农业服务站(由农技站、农机站合并组建)、文化广播电视站(由文化站、广播电视站合并组建)、企业劳动管理站(由企业办与劳动管理站合并组建)、农村经营管理站等,这些事业单位均属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调查总体情况反映,我县乡镇事业单位工作和职能履行情况,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财政所、动物防疫站、乡镇中小学校,由财政全额拨款,人员经费有保障,运转良好,都能按照各自的职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二类是国土资源所、交通运输管理站、计生站、卫生院、文化广播电视站、水利管理站等事业单位有收费收入或一定的财政拨款,经费能基本保证,工作运转正常;三类是农技站、农机站、企业劳动管理站等事业单位,只有少量财政补贴和一定经营服务收入,但经费难以保证,工作难以开展,部分人员外出打工或从事经营化肥农药、家禽治疗、饲养经营等有偿经营服务。目前乡镇计生站、财政所人员大都作为乡镇干部使用,参与乡镇干部分组,参加驻村工作,乡镇经管站站长,文化专干大都由乡镇干部兼任。

二、乡镇机关、事业单位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乡镇布局欠合理、规模偏小。我县人口79.2多万,39个乡镇,除城区14万人口外,平均每个乡镇不足1.8万人,而按民政部关于建制乡统一标准,每个乡级单位管辖为3—5人。

目前,我县人口超过3万的乡镇只有1个,2—3万人乡镇15个,1—2万人乡镇17个,甚至有6个乡镇人口不足1万,人口最少的杨柳乡只有0.2万人。乡镇设置过多,规模小,既影响了城镇化进程,又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加大了行政管理成本,增加了农民负担和县乡财政压力。

(二)乡镇体制不健全,“条块”关系不顺,存在职能缺位、越位、错位现象。一是权责不统一,不利于乡镇履行职能。过度的条块分割管理体制严重影响了乡镇政府行政效能。乡镇政府缺少应有的人事权和行政执法权,为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乡镇政府不得不经常主动向派出所、税务所、工商所、烟草站等职能机构协调,有时甚至委曲求全,更谈不上指挥领导这些机构,对乡镇其它事业单位也只存在名义上的领导关系,乡镇政府不掌握人、财、物。二是财权、事权不统一。在财政体制改革过程中,财权、事权统筹兼顾不够,需要大投入的公共服务事业,如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本应由市、县政府负担的,却不加区别一律要求乡镇配备一定比例的资金,而相当一部分乡镇没有承担能力。许多乡镇为此负债累累,目前除黄沙坪等12个乡镇外,其它乡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负债。乡镇管了不该管或管不了的事,一些该管的事却管不了,乡镇政府职能履行越位和错位问题较突出。三是乡镇政府领导职数设置欠合理。就2001年而言,乡镇行政编制为865名,按文件规定核定领导职数为452名,领导职数占行政编制数的52.2%;以2004年为例,乡镇机关行政编制为721名,20**年乡镇机构改革,按文件规定核定领导职数为347名,领导职数占行政编制数的48.1%,加上20**年乡镇机构改革以来,乡镇领导到龄改非和《公务员条例》规定配置的主任科员及副主任科员,科级干部均超过55%左右,出现了官多兵少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镇机关的行政效率。四是乡镇干部思想观念没有从根本上适时转变。他们认为农业税取消了,村委会主张自治,突然间感觉无事可做,无所适从,习惯于以往行政管理型的工作方式。

(三)乡镇事业单位矛盾较突出,社会功能不强,许多站所基本上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延续下来的,设置过散,机制不活,发展滞后,难以满足新阶段农民增收致富的要求,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乡镇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

一是部分乡镇事业单位职能弱化,发展活力不足。如企业劳动管理站、经营管理站、财政所、文化站等。以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为例,其原有的职能随着农村社会改革的深入,不断弱化,其人员大部分参与乡镇中心工作,业务变成了兼职,一年到头的工作只是填报经济报表,经管站的存在已无多大作用;二是部分乡镇事业单位由于经费不足,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其人员部分外出找工或从事经营买卖,变为名副其实的个体户,如乡镇农业服务站,县财政每人每年只下拨经费1000元,人员经费没有保障,公共经费更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开展农业服务;三是部分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我县50岁以上的教师占整个小学教师的32%。教师队伍人员老化,青黄不接,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四是部分乡镇事业单位技术人员严重欠缺,人才流失情况较为严重。如我县乡镇卫生院大量技术人员外流,目前乡镇卫生院中专本科学历以上的专业卫技人员几乎没有,专科学历的技术人员也微乎其微。二是受农村体制改革的冲击较大。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三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我县乡镇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却一成不变,服务内容与服务方式不能适应改革的需求,以致一些乡镇事业单位自身生存存在困难,无力履行职能职责。三是乡镇事业单位的改革没有很好地结合实际。1997年和20**年我县在机构改革中都下文对乡镇事业单位的设置、职能、管理体制进行了明确,但一直未按文件精神执行。主要是因为改革的模式照套上级有关文件,而没有真从实际出发,找出一条有利我县乡镇事业单位的发展和增强活力的改革路子。目前,有的下放给乡镇的事业单位,乡镇怕背包袱不愿管,而县业务主管部门也甩包袱不去管,“两不管”现象造成了管理上的脱节。四是重视不够。随着农村各项工作重心的转移,我县对乡镇事业单位的领导与管理欠重视,县财政补贴标准近十年一成不变,市乡(镇)的补贴大部分未到位。由于经费短缺,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得不到落实,许多人外出打工或自谋职业,致使一些公益职能的履行存在“空档”。

三、乡镇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在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下,推进乡镇机关、事业单位改革,一是要强化“有限政府”的理论,要正确认识政府、市场、社会的能力和作用,认识到政府能力是有限的,从而避免政府职能“越位”、“错位”。二是要强化“小政府,大服务”观念,加强乡镇政府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职能,为构建和谐新农村服务。

(二)抓好五项调整,促进职能转变

一是调整乡镇布局。通过撤乡并镇、“撤小并大、撤弱并强”,调整乡镇布局,扩大乡镇规模。目前我县乡镇规模偏小,有的乡镇辐射半径有限,这一情况影响了城镇化进程。根据我县实际,全县乡镇设置在20个左右为宜。

二是调整乡镇机关内设机构和领导职数,适应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我县乡镇可设置三个内设机构,即:党政综合办公室(加挂“计划生育办公室”牌子)、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加挂“综合治理办公室”牌子),并对每一个内设机构职能作明确规定,结合各乡镇工作量的大小,在岗位、人员、编制上加以区别,如安全生产任务重的乡镇可适当增加岗位。在领导职数方面可按照乡镇大小和工作量多少设置,对性质相近或联系密切的工作可由同一领导兼任,实行党政交叉任职,适当精减领导职数,根据目前乡镇履行工作职能的现状,结合外省、市先进经验,建议由乡党委书记兼任人大主席、镇长兼任乡政府联络组长,组织、人事、宣传工作由一名领导兼任,政法、武装工作也可以由同一领导兼任。按照民政部要求的乡镇人口要达到3—5万人的标准,乡镇布局调整后,3—5万人口乡镇建议配备领导职数5—7名,5万以上乡镇设领导职数7—9名,3万人口以内乡镇领导职数配5名。

三是对乡镇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按照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分离的原则,采取“撤、转、合、并”的方式进行调整。税费改革以后,部分事业单位职能更加削弱,如企业劳动管理站、文化广播电视站、经营管理站等事业单位,对这些事业单位应予撤销,其职能划归乡镇政府;对农技、农机、水管、畜牧等事业单位合并组建一个综合性农业服务机构,将公益性职能与经营职能分离,省、市、县财政应保证开展公益所需经费;对文化广播电视站以经营性职能为主事业单位进行改制转体,实行企业化运作,参与市场竞争,由政府负责监督、管理;对乡镇财政所、国土资源所、司法所等事业单位,根据工作量的大小可分片设立,在中心乡镇所在地设站所,实行以片管理,精减机构和人员。要加大乡镇学校布局调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目前我县乡镇学校分布分散、面广校多,要结合乡镇行政区域布局的调整而合理设置。

四是调整财政体制和管理方式,确保乡镇政府正常运转。以分税制财政体制为核心,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和“事权、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分类确定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对经济较发达、财政收支规模较大乡镇给予相应的自,调动乡镇发展经济和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对经济欠发达、收支规模小的乡镇,可实行“乡财县管乡用”模式和“村财民理乡代管”模式。同时多渠道化解乡镇债务,减轻乡镇负债压力。

五是对乡镇政府管理方式的调整。县级政府不能简单地把经济指标和工作任务,作为考核乡镇的唯一指标,应从乡镇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来衡量乡镇工作,促使乡镇职能转变,提高乡镇政府的管理服务功能。县级政府要从引导乡镇产业调整、提供信息服务,做好宣传推介工作等方面下功夫,给足乡镇自,充分发挥各乡镇特色和优势,形成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乡镇农机站工工作总结篇3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深化改革的责任意识

早在2002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市已经启动实施了乡镇机构改革。为配合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从2005年开始,市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全面深化了乡镇机构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了职能转变。以乡镇机构改革为抓手,进一步完善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效理顺了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及时制定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意见,具体明确了乡镇卫生院的定编标准并核定了编制,合理调整了中小学教学的总体布局,综合设置了为农服务的各类站所,逐步完善了乡镇计生服务体系,切实加强了乡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特别是有的地方敢于创新,积极探索,通过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了养事不养人”改革目标。二是创新了工作机制。去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精心部署和具体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强了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目前为止,全市所有乡镇均设立了便民服务中心,普遍推行了统一受理、集中办理、限时办结等服务制度,健全了工作机制,方便了群众办事。不少乡镇还有的放矢,大胆探索,不断创新了为农服务新机制,比方说,万载的鹅峰乡创建了一办、三中心、六个队”服务体系,铜鼓的永宁镇设立了七大类、五十六个服务岗位,靖安的香田乡创立了三卡、四制”联动服务机制等等,得到省编办和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三是严控了机构编制。按照“5个综合性机关办公室、7个以内的事业站所”机构设置标准与要求,市对乡镇机构编制严格实行了总量控制,全市乡镇机关和事业站所目前整体不超编。据初步统计,2009年底,全市乡镇行政机关共有空编700多个,事业站所空编600多个,与税费改革之前相比,分别减少财政供养人员500多名和800多名,确保了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总的来说,通过全市上下多年来的共同努力,前一阶段,市乡镇机构改革亮点不少、成效不小、进展不错。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市乡镇职能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机构编制再度膨胀的压力仍然很大,乡镇机构设置依然不够规范,条块关系亟待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等,这些问题和不足,急需通过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来调整和完善。

2011年1月底前必须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从现在算起,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只有不到80天的时间,时间非常紧、任务非常重、要求非常高,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迎来了关键之时、攻坚之刻。尽管如此,必须充满必胜信心,这是因为,从目前情况看来,市深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条件十分有利。一方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谢亦森书记、龚建华市长对此多次过问,并要求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精心组织、深入推进,坚决不拖全省的工作后腿。这为乡镇机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另一方面,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时机较为成熟。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实践,市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改革经验,并基本完成了市县级政府机构改革,尤其是目前全市乡镇整体未超编制,基本不存在人员精简分流的问题,为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奠定了扎实的工作基础。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启动实施之前,中央和省里都出台了指导性意见,市也专门制定了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工作要求,为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依据。同时,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较快,社会秩序良好,为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提供了有利的社会基础。面对新形势、面临新任务、面向新挑战,各地务必把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紧迫感、强化责任感,进一步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周密部署、全力推进,确保不折不扣地圆满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

二、突出重点。深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各项工作

面对纷繁复杂的利益关系,面对不可逆转的形势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在深化乡镇机构改革问题上,要善于找重点、抓关键、强举措,全力抓牢一个重点、创新两套机制、做好三项工作。

要抓牢一个重点。即:进一步转变乡镇职能。市委、市政府刚刚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将乡镇主要职能定位为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等四个方面。根据上述职能定位,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全市乡镇主要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种类型为城关镇,其工作重点要侧重转变到突出小城市管理,发挥城关镇的辐射作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上来;一种类型为经济较发达的乡镇,其工作重点要侧重转变到突出城乡一体化建设,加速推进经济转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上来;一种类型为以农业、林业为主的乡镇,其工作重点要侧重转变到突出“三农”服务,加快健全完善“三农”服务体系上来。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这个目标要求,准确定位乡镇职能,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乡镇政府全面正确地履行职能。主要应做好三个方面:一要引导乡镇转换工作角色,转变工作方式,集中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转变到营造发展环境、扶持先进典型、实行示范引导上来,以点带面,梯次推进。二要强化乡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加快基本医疗卫生、义务教育等公共事业发展,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利益协调和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三要为乡镇转变职能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加强和改进对乡镇的领导,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乡镇工作经费,增强乡镇履行职责的能力。

要创新两套机制。即:创新乡镇工作机制和管理考核机制。一方面,其次。着力创新乡镇工作机制。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直接感受乡镇机构的改革成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他乡镇办事更方便、更快捷,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服务。各地要不断完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并依托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这个工作平台,通过改进工作方式、再造工作流程、挖掘内部潜力、简化办事手续、缩短办事时限等办法,不断提高服务效率,提升乡镇运行效能。同时,要结合各自实际,借鉴成功改革经验,进一步探索建立窗口服务向窗外服务延伸的服务机制。特别需要强调的各地都要设立联动应急服务指挥中心,具体负责防汛抗旱、抢险救灾、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突发事件,以及重大服务任务的统一指挥和处置工作。应急服务指挥中心必须由乡镇党委书记或乡镇长负总责,各小组分别由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负责,以便遇有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整合乡镇机构、站所和村组(社区)人员资源,凝神聚力及时处置。同时,要设置应急服务专线电话,建立快速反应和问题处置机制,形成党政领导,各机构、站所和村组(社区)协同配合的联动工作网络。另一方面,逐步健全管理考核机制。要围绕便民服务中心和联动应急服务指挥中心建设,加强科学管理,建立考评机制,进一步推广“统一管理、集中办理、限时办结”服务模式,完善直接办理、承诺办理、联合办理、统一收费、跟踪考核、责任追究等各项配套制度,切实把群众需求与提供服务情况、工作任务与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紧密联系起来,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管理及考评方式,将考评结果与干部使用、年终奖励紧密挂钩,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科学管理和考评激励机制。

要做好三项工作。即:科学设置乡镇机构,第三。努力确保权责一致,不断提升站所效能。一是科学设置乡镇机构。要严格按照限额要求,坚决控制机构数量,对乡镇党政机构和事业站所的设置,一律按乡镇机关设5个综合性办公室、事业站所控制在7个以内的规定,限额设置,不得突破。各个乡镇具体设置哪些机构,市里提供了统一的参照模式,各地要结合各自实际,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合理整合职能,科学设置机构。由于这次对乡镇机构的调整,目的为乡镇更好地履行职能提供组织支持和保障,所以在设置机构时,一定要以转变乡镇职能为总原则,决不能随心所欲、因己所好。从当前我市乡镇机构设置情况来看,总体符合实际,只需对现有机构进行微调和规范,尽量保持机构设置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各地务必守住机构编制“底线”坚决确保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大家要知道,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高度重视乡镇机构设置的同时。目前我市乡镇党政机关和事业站所之所以整体不超编,全市上下多年来共同努力的结果,成效来之不易。当前,各地控制乡镇机构编制的压力很大,特别是有的上级业务部门一再要求乡镇设置对口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并通过给项目、拨资金、评比达标等方式设卡,干预乡镇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希望各地特别是各级编制管理部门一定要站在巩固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成果的高度,顶住压力,严把关口,坚决守住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这条“红线”和“底线”真正做到一要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总量。乡镇必须在规定限额内设置机构,行政、事业编制总量不得突破。各县(市、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因工作需要的可在编制总量内相应进行调整。二要强化编制实名制管理。乡镇实有人员要与编制相对应,并进行年检公示,接受干部群众监督。严格执行进人核编制度,确保关口前移,把好进人关。三要堵塞县乡编制管理漏洞。有的地方,县(市、区)直机关超编不能进人,就采取迂回战术,先从乡镇进人,再调往县(市、区)直部门,规避相关政策规定,这是不允许的不仅如此,今后,乡镇机关招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必须要在本乡镇有空编且所在县(市、区)乡镇整体不超编的前提下,才能新增人员;县(市、区)直机关招考公务员,必须要在本单位有空编且全县(市、区)直机关总体不超编的前提下,才能申报录用计划。总之,要切实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堵塞各种管理漏洞,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规模,维护机构编制纪律的严肃性。

乡镇政府权责不一致的矛盾比较突出,二是努力确保权责一致。长期以来。这是由深层次的体制原因造成的各地要抓住关键点,找准突破口,着力解决那些当前有能力解决的突出问题。要与有关部门积极协调,建立与乡镇职能定位相符合的考评体系,对各种考评活动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取消那些脱离实际的达标升级”活动;严格控制对乡镇党政领导的一票否决”事项,对于不属于乡镇职能的事项,今后一律不能列入考核范围。要重点理顺县直部门与乡镇的关系,对于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属于县直部门的权责,不得以任何方式转嫁给乡镇,更不能只将权力留在县直部门,而将责任推给乡镇承担。统一规范从事社会服务和为农服务的事业站所,实行以块管理为主的体制,对以块管理为主的事业站所,必须落实乡镇的人权、财权、事权,强化乡镇统一管理本地区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要加强乡镇党委、政府对上级部门派驻和设在乡镇机构的统一指导与协调,派驻机构的党务工作实行属地管理,领导干部提名必须事先书面征求乡镇党委的意见,再按干部管理权限任免。

一些乡镇事业站所功能还不健全,三是不断提升站所效能。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业务水平仍不适应新形势下农民群众的需求,难以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各地在这次乡镇机构改革中,要完善乡镇事业站所为农服务的公益,加大投入,积极拓宽服务领域,逐步形成紧贴“三农”服务的工作机制,增强其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要努力探索农村公共服务的新形式,大力支持发展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多元化、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探索以事定费、以费养事的财政投入机制。根据工作需要,条件成熟的可积极探索将一些公共服务项目,逐步推向市场,通过市场化运作,变原来的花钱养人”为“花钱办事”花钱买服务”尽可能地减少经费支出,努力提高服务的效益和水平。

三、加强领导。努力确保乡镇机构改革有序推进

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党委、政府务必高度重视,深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精心组织,全力推进,坚决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既要全面完成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马上就到年底收关了当前我面临的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又要坚决完成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各项工作。这种情形下,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统筹兼顾,精心安排,切实加强对乡镇机构改革的组织领导。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履行改革实施主体的职责。对此,各县(市、区)务必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尽快成立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工作责任,建立倒逼机制,实行挂图作战,扎实做好改革工作。各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责尽职,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负责抓好改革的日常管理和服务指导工作。乡镇党委、政府要具体负责落实好改革的各项任务。

抽调工作人员,二是严密组织实施。各县(市、区)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省、市的改革要求。落实办事经费,集中时间做好改革工作。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研究制定改革实施方案,各县(市、区)乡镇机构改革方案在11月底前报市编委备案后组织实施。各乡镇要负责制定具体的改革方案,报县(市、区)党委政府批准后实施。改革中,要重新制定各乡镇的三定”规定,并严格执行,确保改革要求落到实处。

乡镇农机站工工作总结篇4

一、工作目标

按照省委十届五次全会提出的“五年内实现公路交通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工程是公路交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力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实现“村村通班车”和“路通班车通”的总体要求,我区班车通村工程的工作目标为:

(一)2014年重点落实已通公路未通班车行政村的通达工程工作,2014年计划开通班车的行政村总数为48个,确保全年已通等级公路的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90%以上。

(二)2014年12月31日前,完成48个新通班车行政村的96个站牌建设工作。每个行政村设置2个站牌(上、下行各1个),与农村班车通达工程同步完成。

(三)2015年通等级公路的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到98%,2016年通等级公路的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到100%。

二、基本原则

(一)建立农村客运网络。根据农村乡镇、行政村的建设规模、人口密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建立健全区到乡镇、乡镇到乡镇、乡镇到行政村的客运网络。

(二)农村公路建设与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工程同步进行。农村公路建设是实施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工程的基础,在进行农村公路建设时,应将乡镇客运站点和行政村停靠站牌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实现路、站、牌、车的一体化目标,乡镇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给予支持、配合。

(三)严把农村客运市场准入关,确保客运班车安全运行。农村公路在通客运班车前,须经区安监、交通、公安等部门按照安全运输条件进行检查验收确认合格后,方可通客运班车;货车、农用车、拖拉机、简易机动车及技术状况达不到二级车标准的客车不得从事农村客运;未获得客运驾驶资格的人员不得从事农村客运,以确保农村客运班车的安全运行,维护社会稳定。

(四)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工程要坚持做到“四优”、“五结合”。“四优”即:一是优化车型结构,选用经济、安全、适用,适合农村道路条件的客车;二是优化经营主体,实现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三是优化经营模式,新通村班车一律以公司化经营为主;四是优化价格体系,既考虑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又考虑企业经济效益。“五结合”即:一是通达工程与整治农村客运市场和线路改造相结合;二是通达工程与农民出行需要相结合,合理确定班次密度和发班时间;三是开辟新线路与老线路延伸相结合;四是通达工程与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相结合;五是运政部门强化农村客运市场管理与乡镇政府支持、相关部门共同维护相结合。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区交通局要高度重视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工程,成立相应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实行目标管理,切实把这一事关全区广大农民利益的实事办好。各相关乡镇要明确一名分管领导负责这项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为顺利实施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工程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根据农村公路建设进度,制定周密的通达方案。重点落实已通公路未通班车行政村通达工作。区交通局和各有关乡镇要组织人员深入农村,摸清区域人口分布、经济状况以及客源流向、流时等特点,掌握农村客运运行现状及农民出行要求等第一手资料,科学合理的制定工程方案,确定线路走向和设置停靠站点。开通客运班车的乡村公路沿线,要采取合理设置交汇区、改造危桥等措施,保证道路畅通和班车运行安全。车辆交汇区设置、建设和危桥改造由各相关乡镇负责,站亭、站牌的制作安装由区交通部门负责。是否具备通车条件由乡镇政府向安监、公安、交通部门提出申请,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放车辆正式运营。

(三)为扶持农村客运业发展,在政策允许并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对部分客流少、经营效益差的班线上的客车客票附加费、养路费等交通规费可给予适当的减免。

乡镇农机站工工作总结篇5

莘县徐庄乡在机构改革分类中属于三类7档,核定行政编制29名、事业编制30名。党政工作机构统一设4个:党政办公室(挂计划生育办公室牌子)、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牌子)、农村工作办公室。财政拨款事业机构统一设5个:财政和经管所(挂统计站牌子)、文化广播站、计划生育服务站、农林技术服务站、民政和劳动保障所(挂新农合办公室牌子)。

一、乡镇机构改革后的成效

(一)完善了基层管理体制,加强了基层政权建设

1、转变职能,理顺了县乡条块关系。按照服务经济发展、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石佛镇和徐庄乡均对乡镇行政和事业单位职能进行了明确界定,将原本事业单位履行的行政职能收归乡镇机关,生产经营性职能分离出去,强化了公益职能,有效解决了乡镇职能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同时完善了乡镇与派出机构的相互支持、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县级部门派驻或设在乡镇的机构,接受乡镇的统一指导和协调;对派驻机构的考核实行条块结合、以乡镇为主的办法,其主要负责人的任免须事先征得乡镇党(工)委同意;对工作不力的派驻机构主要负责人,乡镇(街道)可向其上级主管部门提出调整建议。阳谷县统一按照“重点理顺管理关系、不增加乡镇财政支出、不减少个人福利待遇”的原则,把长期在乡镇从事农、林、水、畜牧、文化广播等工作的585名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权限由所属业务主管局下划到乡镇。使乡镇(街道)更加便于管理和协调,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急需人才紧缺的情况,进一步完善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了基层政权的服务功能,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下划后的专业技术人员增强了归属感,编制、职务、身份、工资等各项待遇都得到落实,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和安心服务基层的信心。

2、乡镇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通过改革,乡镇(街道)考核评价体系及考评机制得到了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坚持突出重点原则。莘县对各乡镇(街办)的考核指标体现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坚持工业立县,突出经济发展和大项目建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按照“3+1”进行设置,“3”是指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三项内容,“1”是指计划生育、稳定、社会管理、安全生产、农民负担、环保工作、耕地保护和节能减排等8项一票否决项目。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每项各计1000分,年终按照700:150:150的权重计入总成绩。清理了不属于乡镇(街道)职能的考核事项,取消了中央和省、市没有明确规定的“一票否决”事项。

3、超前谋划,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石佛镇充分利用被省政府纳入国家土地增减挂钩示范乡镇的有利时机,超前谋划,将42个行政村合并为五大社区,目前总体规划已经过专家评审,共分为王皋如、廉庄、陈集、石佛、新城区5个社区。王楼新居建设作为新城区建设的首建工程,一期工程已经交付使用;镇驻地建设镇政府商业街已投入使用,华联超市、凤祥超市等大型超市已成功入驻,其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正逐步显现,为下一步镇驻地建设做好了前期铺垫。徐庄乡规划新型农村社区4个,已启动吉祥社区和幸福社区等两个社区,其他两个社区也在积极筹建中。

(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1、建立便民服务中心,政府形象得到提升。阳谷石佛镇积极推行为民服务全程制,投资10多万元成立石佛镇便民服务中心,中心坚持以“为民、务实、清廉”为宗旨,实行一个中心对外、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的“四个一”便民服务机制,将党政办、经发办、财政所、经管站等部门的多项职能转化到服务中心,设有计划生育、党务公开、民营经济、财政税收、三资管理、水利林业、农技畜牧、新型农合、民政残联、土管城建十个服务窗口,并抽调工作能力强、政治素质高的干部统一集中到便民服务中心办公,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办事,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同时,在各村成立了便民服务点,并与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联网,建立县、镇、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

莘县徐庄乡建设了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的便民行政服务大厅,内设民政和劳动保障所、财政和经管所、农林技术服务站、计划生育服务站等科室,各村庄也成立了相应的便民服务点,实现了对权限内的事项直接办理、限时办结。

实践证明便民服务中心采取“一个窗口办理,天天服务群众”的“一站式”办事方式,既能在更广的范围服务群众,实现亲民、利民、便民、为民,又能提高乡镇政府运转效率和服务水平,深受群众欢迎。

2、保障和改善民生。徐庄乡加大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水、电、路、住、医、学等问题,切实把党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投资150万元的乡卫生院办公楼已投入使用,购置了先进的医疗设备,新农合报销达到200余万元,乡政府办公楼已建成使用,新建联校、中学、谢集小学、中心幼儿园教学楼各一栋,进一步改善了教学条件。自来水实现了45个村全覆盖,解决7000多户3万多人生产生活用水;建成35千伏变电站1个,公用变压器36台,辐射全乡48平方公里;新修村级公路68公里,全乡公路实现村村通;全乡新打机井累计126眼;新建、修缮桥涵34座。

石佛镇清理、清运各种垃圾等堆积物1000余方,优化了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严格落实保障民生政策,继续落实好良种直补、良种补贴、农田玉米保险等惠农政策,全镇共有3.7万亩农田参加了保险,参保率达95%。不断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公益事业投入,投资500万元、配套齐全、设施一流的省级标准化幼儿园已开工建设;投资20余万元建设了五星级预防接种门诊防疫站;投资14万元改造了文化活动中心和门球场;扎实做好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全镇共有16850人参保,参保金额达228万元。积极探索综治大巡防新模式,推动人防、车防、技防相结合机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监管力度,深入开展全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

3、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有力促进了社会稳定。徐庄乡健全了党政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联动机制,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紧密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调解指导思想,进一步完善乡、村、组三级调解网络,做到有案必受、有受必处、有处必果、有果必公。大力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建设和村调解室的硬件建设,给各村调解室配齐了办公设备,制度统一上墙,资料统一归档,使人民调解工作形成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切实解决好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使矛盾纠纷在村组调解,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乡”,基本形成了矛盾纠纷调解以村为主的格局。

二、存在的问题

(一)上级事务难应付,基层群众难兼顾。乡镇是上级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和实施者,虽职能需要进一步转变,但是上级的各项工作和检查任务都得去应付,“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的局面,使乡镇疲于应付完成上级的指令和任务,对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有些“力不从心”。同时,乡镇的工作目标已经发生了变化,群众要求脱贫致富、改变落后的生活环境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时侯都要强烈,乡镇加快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的担子更重了。上级有上级的安排,群众有群众的要求,对于夹在中间的乡镇来说,压力很大,难以兼顾。

(二)乡镇的财政缺乏有效管理和使用。由于乡镇财政经济总体实力不强,税源单一,收入总量小,财政自给率较低,收支矛盾仍然突出。一是财力不足,刚性增支因素多,各类政策性增支压力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需地方财政配套,各类突发性灾害和处理社会矛盾需财政投入,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二是由于经费紧张,乡镇干部有关福利政策难以落实,如不少乡镇干部出差、下乡没有补助,也没有培训费等,这些问题都影响到乡镇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从总体上对乡镇的工作造成了影响。三是对财政预算的管理“严进宽出”,当然这是各级政府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即批准预算和预算拨款的环节极为繁琐,可是一旦拨款后,预算部门对款项的使用完全失去掌控。导致老项目不管效率高低、不再过问,而新项目苦于没有资金难以启动落实。

三、对策建议

(一)继续加大探索、转变政府职能。现在“干什么”已经明确了,但是“如何干”的问题仍然没有完全解决,乡镇到底该干哪些具体事,各方面认识有些不一致、不明确。尤其是领导干部工作方式方法陈旧,乡镇整天围绕上面的“指挥棒”转,难以有精力和时间干好应该干的事情。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将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完善。要逐步建立起适应农业产业化和服务农民致富的新型事业机构运行体系,只有理顺乡镇同事业站所的关系,乡镇功能得到完善,才有利于乡镇行使领导和管理职能,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着力提高政府行政效率。要进一步完善县对乡镇的考核办法,着力解决县乡事权和责任划分后如何规范运作的问题,县级部门要转变指导乡镇工作的方式方法,根据乡镇机构的职能规定,研究制定指导对口机构的工作规则和程序,达到上下工作协调顺畅。减少各种达标评比、指标考核,减少“一票否决”事项,正确引导乡镇把更多精力放到管理社会、服务“三农”、保障民生上来。

(二)改革乡镇事业单位服务体制,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按照“行政职能整体转移、经营职能走向市场、公益服务职能面向社会”的改革思路,本着在改革中绝对减人、相对减支、减人不减政府责任、减支不减政府公益性支出的原则,对原事业站所的服务项目制定“乡镇政府承担、公开招标、合同管理、以钱养事”的改革方案,通过购买服务和购买劳务的办法,落实乡镇政府服务“三农”的责任。

(三)加大对乡镇的财力支持,同时加强预算考核。乡镇财政是乡镇政府最大的公共资源,乡镇政府所有的都离不开财政活动。因此,加快建立同乡镇事权相适应、同乡镇事业站所职能相匹配的乡镇经费保障机制,与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同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结合起来,为乡镇发挥职能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从预算安排和拨付上给予保障;同时,为确保拨款得到有效使用,对乡镇政府的政绩考核,应由简单的指标考核转变为以预算考核为主。并介入政策评估和预算监督,确保财政公开透明。同时充分发挥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让农民对乡镇政府的财政心知肚明,避免暗箱操作导致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只有纳入评估和监督、财政公开透明,才能促使财政分配公平合理,最大限度满足农民的迫切需要。

(四)提高乡镇干部素质、强化为民服务理念。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后,职能发生新定位,对乡镇干部素质的要求更高。应加强培训,提高为民服务的本领,提升依法行政的水平,做到熟悉政策、精通政策、用好政策、用活政策,用政策化解矛盾、用政策指导实践,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忧群众所忧,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真正改出乡镇干部的新气象新面貌。引进公推公选、竞争上岗等新的用人机制,优化干部结构,使基层干部把更多的心思用在帮助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示范推广科学技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探索乡村文明、文化发展上面,全力帮助农民谋发展。

(五)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推进基层民主。目前乡镇的主要矛盾就是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供应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存在农民的愿望乡镇无法满足、乡镇的工作不受欢迎、乡镇干部和农民的积极性得不到调动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乡镇政府以服从上级政府为主,农民缺乏公共事务参与性,乡镇政府自然偏离或不能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农民或主动或被动地对政府和社会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越来越丧失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农民越来越处于服从地位。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往往是政府干、农民看,农民普遍缺乏积极性。而所有改革的起点和终点都应该是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幸福。因此,老百姓的参与很重要。对农村提品、服务等决策体制要以政府为主导、乡村社会内部进行决策,探索构建政府与农民共同决策的新模式,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使乡村组织成为自我服务的机构,形成一个良好的乡村治理结构,让农民有一个能够自由表达、监督和服务的新机制,这样不仅能使最广泛的民众意愿得到体现,也能避免重蹈上级行政命令所造成的好心办坏事的现象。

乡镇农机站工工作总结篇6

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是农村税费改革的继续和深化,是当前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今年,我州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即将启动,为搞好我县的机构改革,近几个月来,我们对全县各乡镇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情况开展了一次调研,现将情况综合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乡镇事业单位机构设置情况

自20xx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我县共有8个镇、10个乡。按照州办发[20xx]25号和花办发[20xx]3号文件精神,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每个乡镇除镇卫生院、中小学外,统一设置8个事业单位,具体为:农业水利服务站、林业管理站、动物防疫站(加挂畜牧水产站牌子)、安全生产监督与农机管理站、农村合作经济与统计管理站(加挂劳务经济工作站牌子)、计划生育服务所、文化体育服务站、广播电视服务站。其中林业管理站、广播电视服务站以县管为主。全县18个乡镇,共设置事业单位144个,均为全额拨款事业机构。

(二)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编制配备情况

以上144个事业单位,共配备全额事业编制443名,实有工作人员458人。其中:农业水利服务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82名,实有工作人员120人;林业管理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44名,实有工作人员56人;动物防疫站(加挂畜牧水产站牌子)核定全额事业编制84名,实有工作人员62人;安全生产监督与农机管理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74名,实有工作人员49人;农村合作经济与统计管理站(加挂劳务经济工作站牌子)核定全额事业编制65名,实有工作人员60人;计划生育服务所核定全额事业编制51名,实有工作人员55人;文化体育服务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21名,实有工作人员30人;广播电视服务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22名,实有工作人员26人。

二、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设置欠科学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事业单位设置未考虑乡镇的经济承受能力。所谓事业单位,他本身就是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因此需要强有力的经费支持和保障。我县设立事业单位时考虑的是“小而全”,即规模小、配备全。由于乡镇财力薄弱,无力出资扶持,许多乡镇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功能履行不到位;二是事业单位具有行政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如:安全生产监督与农机管理站就具有监督管理辖区内的安全生产工作,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职能;农村合作经济与统计管理站也具有负责农民负担的监管、村级财务管理、土地承包合同签定等职能。而农业水利服务站却具有农资经营、水利承包等经营性职能。乡镇事业站所从事行政性职能和盈利性经营后,其公益性质几乎被忘却。三是事业单位都是国家举办,大包大揽的方式使地方财政成了“吃饭财政”。我县所有乡镇事业单位都是政府出资成立,全部实行全额拨款。虽没有事业经费,工作难以开展,但干部职工的工资得按时发放,不少乡镇的一些事业单位人员成了一群拿工资,不做事的闲人,地方财政成了“吃饭财政”。

(二)人员编制欠合理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机构专业人员少,而老机构专业人员多。从总的来看,全县144个事业机构,实有工作人员458人,平均每个机构专业人员可达3人。但事实上,由于各事业单位的职能任务不同,所需要的专业人员也不同。在上一轮的机构改革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是随机构进行调整的,这样导致了老机构专业人员多而新机构专业人员缺乏。如:农业水利服务站是由农技术站和水利站合并而成,核定全额事业编制82名,实有农业和水利工作人员120人,超编38名;而安全生产监督(新增职能)与农机管理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74名,实有工作人员只有49人,缺编25名,且都是安全生产监督人员,如把从事农业或水利工作的专业人员调去从事安全监督生产服务工作,他们的技术职称、工资标准等又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部分乡镇仍然存在“一人为站,两人设所”的情况,从业人员与其业务范围不相适应。如:我县18个乡镇的文化体育服务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21名,广播电视服务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22名,平均每个乡镇只能定1个编(人),严格来说,只有一个人的机构是不符合设立条件的。

(三)管理体制欠完善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乡镇没有独立的人事管理权,事业单位人员管理不到位。比如说:所有事业单位人员拿的是事业工资,其工资标准是由县人事局根据职称评定,而职称是由上级业务部门考评为主,乡镇一级政府没有职称评定和确定工资标准的权利。在人员的异动上,也是个人打申请报告,提交县人事领导小组研究,乡镇没有决定权,仍然难以摆脱“管事的管不了人,管人的不管事”的不正常现象。二是机构编制检查监督机制还未建立健全。比如说:对每个乡镇的事业单位,我办分别下发了“三定”规定。但现实是每个乡镇都没有完全按照“三定”规定的名称挂牌、撤并机构和组织人员开展工作。农业水利服务站、农村合作经济与统计管理站等机构只是文件上的名称而已。三是改革次数频繁,乡镇事业单位体制难以稳定。20xx年,乡镇事业单位开展了一次改革,20xx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我县乡镇事业单位又进行了一次改革。这次改革和20xx年的相比较,除广播电视服务站、国土建设管理站上划县直部门管理外,其余站所只是重新组合,职能任务变化不大。如今年或明年又开展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会面临一些负面良影响:首先是政策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其次是换汤不换药,使人对改革失去信心;再次是部分刚竞争上岗的人员又将面临竞争压力,让人感到地方政府不讲诚信。

三、几点建议

(一)正确界定乡镇事业单位职能

对现有事业单位的职能进行全面清理,将原来由乡镇事业单位承担的安全生产监督、文化管理、农村经济管理等行政管理职能划到乡镇政府。将事业单位现有的一些合理的经营性服务归纳分类,按照“稳定公益性,激活经营性”的原则,将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分开,在突出公益性的前提下放活农资经营、技术咨询、种苗繁育等职能。

(二)综合设置乡镇事业单位

职能划分好后,乡镇事业单位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实行综合设置。我们认为,每个乡镇最少需要设置以下四个事业机构:

1、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农技、农机、林业、水利、畜牧、水产等大农业范畴的各类服务工作;

2、文化产业服务中心:负责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服务和地方文艺的开发和保护等工作。

3、农村建设开发服务中心:负责为农村建设开发提供各类服务。

4、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负责承担计划生育技术性服务工作。

原8个事业机构相应作如下调整:一、安全生产监督与农机管理站撤销,其行政职能并入乡镇政府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农机服务职能并入“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二、农村合作经济与统计管理站(加挂劳务经济工作站牌子)撤销,其行政职能并入乡镇政府的经济发展办公室,其他职能划入“农村建设开发服务中心”;三、文化体育服务站、广播电视服务站行政管理职能划入乡镇政府的社会事务办公室或县直主管部门,其公益性职能并入“文化产业服务中心”;四、农业水利服务站、林业管理站、动物防疫站(加挂畜牧水产站牌子)的行政职能划入县直主管部门,其他职能划入“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五、计划生育服务所予以保留,更名为“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当然,以上只是调整的一些建议,但不论乡镇事业单位如何调整,最好一定五年不变,以保证机构的正常运转,检验改革的效果。

(三)、合理确定人员编制

实践证明,在现阶段,实行编制总量控制是抑制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盲目增长的有效措施。州级机构编制部门可根据各县的实际情况,根据科学测算后,对乡镇事业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县编办在上级下达的编制总量范围内,可根据乡镇分类标准,结合乡镇的实际供养能力和实际工作需要来确定人员编制。参考意见为:二类乡镇40左右,三类乡镇30名左右,四类乡镇20左右。在定编定岗时,必须认真调查摸底,并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提出不同岗位需要人员的条件和要求,推行事业单位编制实名制管理,实行“一人一岗一编”,真正做到定编到岗到人。

(四)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

一是明确划分县直与乡镇的管理权限,建立相关协调机制。在确立乡镇事业单位的管理权限时,必须以县委、县政府名义行文,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使县直与乡镇在管理上有制可依。如果明确了事业单位以乡镇为主管理,其负责人任免权、人员调配权、业绩考核权应归还乡镇。甚至可以允许乡镇政府完全以自己的财政收入来确定自己的机构和人员编制。人员调配可由乡镇提出方案,在编制允许下,由组织、人事编制部门征求业务主管部门意见后开出调动介绍信;业务主管部门临时抽调人员的必须征得乡镇同意后才能抽调。其他如职称评定、工资调级等业务工作需由县直部门负责的,在发生变动时,也必须先征求乡镇意见后再决定是否给予办理。

乡镇农机站工工作总结篇7

一、采取“撤调并转”,整合乡镇事业站所

该县乡镇在改革前设置站所偏多,除法院、公安、司法、工商、税务、教育、医疗、国土等直管部门外,还设有九站(农机站、农技站、农经站、畜牧水产站、林业站、水管站、广播电视站、文化站、市场劳务站)、七所(财政所、规划所、计生服务所、法律服务所、民政社保所等),加上民营经济办、户籍室,总数达18个之多,而且人员超编严重,职责界定不清,管理关系不顺,混岗现象比较普遍。针对这种情况,在这次改革中他们采取“撤、调、并、转”,对乡镇站所统一归并整合。一是撤。对一些名存实亡和几近瘫痪的事业站所进行一次性撤销,不再设立。如劳务站、规划所,民营经济办、户籍室等,其职能划归相关部门;二是并。对一些职能相近的事业单位实行合并。把农业机械管理站和农业技术推广站合并,组建农业技术推广站,文化站和民政社保所合并,组建文体卫站。三是调。对一些职能发生变化的事业单位进行调整。把财政所调整为乡镇内设机构,把畜牧水产站调整为动物防检站,林业技术推广站调整为林业工作站。四是转。对企业化运作的事业单位实行整体转制。如广播电视站成建制转入县农村广电宽带网络公司。通过撤、调、并、转,乡镇事业站所整合为7个站所。即:文体卫站、农村经营管理站、农业技术推广站、林业工作站、水利管理站,动物防检站、计划生育服务所。并在此基础上实行“人、财、物、事”四权下放,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县业务主管部门只履行业务指导、行业管理和监督检查职能,促使乡镇政府对乡镇站所放活让利,既健全了乡镇政府管理职能,又激发了事业站所为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活力。

二、实行“以钱养事”,强化站所服务功能

要从根本上提升乡镇站所的服务水平,就必须建立“以钱养事”的新机制。他们按照市场化、社会化、契约化的要求,采取“定性、定编、定钱、定事、定岗、不定员”的办法,改变政府包办农村公共事业的做法,对公益性事业实行“政府采购”、“财政花钱买服务”的方式,强化乡镇事业站所服务职能。既解决公益服务有人干事的问题,又解决乡镇事业站所富余人员分流难的问题。具体作法是:通过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整合归并乡镇事业站所,使乡镇内设机构与站所分离,乡镇机关工作人员与站所人员分离,实现站所职能归位。再根据职能确定事业单位性质(纯公益性、准公益性、经营性);按性质核定站所编制;以站所的编制和公益比例确定经费额度;县财政将补助经费定期拨付到乡镇。同时研究出台了《*县乡镇事业站所行政执法收费和基金收入分成及结算办法》,对县直部门和站所的事业性收费权责给予明确。各乡镇依据县里出台的有关文件和各站所的实际情况,对各站所的经费进行合理调剂,并确定各站所公益性事务及考核办法;乡镇和县业务主管部门对站所工作绩效进行定性定量考核,乡镇根据考核结果给各站所拨付经费,实行“以钱养事”。

三、推行“竞争上岗”,增强站所内部活力

根据改革成本不足的实际,该县在这次改革中,对乡镇事业站所人员不进行一次性身份界定,不强制性置换身份,并按中央要求规定五年内乡镇事业单位人员只出不进、只减不增。形成“自然更替、内生激励”机制,用时间来解决站所人员分流的难题,靠竞争上岗激发站所人员活力。为此,县里研究出台了《关于乡镇事业站所人员竞争上岗的意见》。具体作法是:根据站所的编制和工作量确定工作岗位,以站所为单位分年度实行竞争上岗;根据定性定量考核结果确定站所人员工资待遇。鼓励停薪留职,对待岗人员发放基本生活费,标准由站所民主确定。这种定期竞争上岗的办法,既没有影响站所干部职工的个人身份,使待岗人员没有太大的心理压力,可以放心到市场中去拼搏,又使在岗人员有了一定的就业压力,在站所内部形成了优胜劣汰、内生激励机制,使站所管理难度减少,活力增强。

乡镇农机站工工作总结篇8

一、基本情况

(一)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况。我县自20*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证工作开展以来,严格按照上级精神,查漏补缺,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到目前为此,全县已换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5.1万本,证书到户率达99%,证书的填写较为规范。尚有一小部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还未换发到户,其主要原因:一是土地即将被征用,所以暂停了权证的发放;二是有部分农户举家外出务工经商,导致权证滞留在村组干部手上。

2、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签订情况。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开展以来,我县共续签补签合同5.1万份,合同到户率达99%,合同内容的填写比较规范完整。

3、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情况。自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明确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后,我县“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的现象已大为减少,但仍有个别村小组存在这种做法。截至到目前,我县不存在乡村组织强行收回农户承包地的情况。

4、农村土地流转情况。我县各乡(镇)土地流转严格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截止到2009年第三季度,我县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50761户,承包土地面积187413.96亩,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36998亩,占承包土地总面积的19.7%;土地流出农户123*户,占承包总户数的24.2%;签订流转合同的农户1289户,其中规范签订流转合同的农户638户,分别占流转农户数的10.5%和5.2%;签订流转合同流转的土地5536.3亩,占流转土地总面积的15%;农户间自发流转土地面积35*6亩,涉及农户11747户,分别占流转面积和流出农户数的94.8%和95.5%;乡村组织提供信息流转土地面积1912亩,涉及农户559户,分别占流转面积和流出农户数的5.2%和4.5%;土地流转形式主要以出租为主,占流转土地面积的78.6%,转包、互换、转让、入股和其他形式只分别占流转土地面积的6.5%、7.4%、3.9%、0.2%和3.4%。到目前为止,我县没有发现乡村组织包办、代替或截留土地流转收益的现象。

5、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情况。近年来,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呈上升趋势,引发案件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为农村税费改革前由于农民承包土地需要缴纳的正常税费任务较高,种地利益少,部分农民不想要土地,就私下口头协商或者通过他人口头磋商,达成不收租金但划转税费任务的土地流转口头约定。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上级惠农政策的不断落实,农村征地补偿价格和范围的不断提高、扩大,农民的珍地、惜地意识大大增强,纷纷开始要求收回承包地。这样一来,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矛盾就加速激化,但因为只有口头协议没有书面协议,一方站得住理,一方依据于法,争执不断,矛盾升级。针对这些矛盾纠纷,我县高度重视,严格要求各乡(镇)做好解释调处工作,不得相互推诿,把矛盾处理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今年以来,我县各乡(镇)所接7件土地承包纠纷案件已基本调处到位。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

1、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情况。截至到目前为止,我县经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6家,在去年的基础上新增了12家。具体情况如下:

(1)按注册时间分类:2007年注册登记10个,占总数的27.8%;20*年注册登记14个,占总数的38.9%;2009年注册登记12个,占总数的33.3%。

(2)按产业类别划分:种植业14个(其中白莲4个、烟草2个、果业5个、花生1个、红薯1个、油茶1个),占总数的38.9%;养殖业18个(其中生猪养殖11个、蜂业3个、肉牛养殖2个、水产养殖2个),占总数的50%;农机服务业4个,占总数的11.1%。

(3)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共计1001人,其中农民成员977人,占成员总数的97.6%。

(4)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共计1497.85万元,其中现金1435.*万元,实物折款62.79万元(主要为4个农机专业合作社)。

(5)在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目前经营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的合作社有1个,为华丰畜禽专业合作社,其他大多数合作社经营收入都在30万元左右。

(6)在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实行了信息、培训、技术指导、农资供应、产品销售等综合服务的合作社有24个,占总数的66.7%;实行单一服务如加工或产品销售的合作社12个,占总数的33.3%。

(7)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合同制、合作制等方式带动7596户农户实现增产增效。

2、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收费、罚款情况。到目前为止,我县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等部门以及各乡(镇)人民政府均未对我县经县工商局注册登记成立的3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收取过任何费用和罚款。

(三)农民负担管理工作

1、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五项制度”执行情况。我县继续坚持和完善涉农收费文件“审核制”、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农村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农民负担“监督卡制”、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农民负担已经得到明显减轻,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涉及农民负担问题的群众件几乎为零。

2、“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执行情况。近几年来,我县没有申报“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少数村修建村内道路时采取村民自愿捐资赞助的形式修建,不存在集资摊派或变相集资摊派的行为。

3、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我县粮食直补、粮食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发放给农民的各种财政性补贴资金全部及时、足额发放到位,不存在抵扣、截留、挪用等现象。

4、涉农收费情况。一是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政策我县已经落实到位;二是我县国土局、建设局、各乡(镇)人民政府、各村民委员会对农民建房收费、罚款总体说来比较规范,除个别收费标准缺乏执行力度、有的乡(镇)收费票据填写不规范、有的收费或罚款项目执收执法单位错位、少数乡(镇)、村出现扩大范围或自立项目收费苗头外,不存在其他乱收费、乱罚款行为;三是未发现有其他方面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

(四)农村财务管理工作

1、农村“三资”管理情况。我县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已经建立健全了《*县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收支预决算制度》、《*县村集体经济组织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县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收支票据使用管理办法》、《*县村级财务管理责任追究办法》等制度;印发了《*县村级集体财务“村账乡”操作指南》,各乡(镇)今年全面实施了村账乡工作,但签订合同还不够到位。

2、农村财务管理规范情况。我县各个乡(镇)根据各自管辖范围的大小分别设立了1-3个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试点示范村,在示范带动下,各个村基本上能做到每季度公开一次村级财务;同时,每个村都建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但民主监督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

3、农村财务审计监督情况。我县各乡(镇)对农民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经常性开展专项审计,发现问题严肃处理,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县站则开展审计抽查,特别是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实施重点审计,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领导重视。领导重视是抓好工作落实的关键。我县各级领导对农经工作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县领导重视农经各项工作。一是大力支持农经各项工作的开展;二是有力督促与农经各项工作相关的各职能部门搞好协作,推进农经工作;三是安排每年1.5万元的减负工作经费进入县级财政预算;四是每年能够根据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农村财务管理等项工作的进展情况适当解决工作经费,保障我站的正常运作。

2、局领导支持农经各项工作。一是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农民负担管理、农村财务管理等工作纳入了全局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二是不截留、挤占、挪用农经各项工作经费,确保专款专用;三是适度弥补农经工作经费的不足,确保我站的正常运转;四是全面支持农经各项工作的开展。

3、乡(镇)领导推进农经各项工作。我县大多数乡(镇)领导都非常重视、支持农经各项工作的开展,在日常工作中,能根据本乡(镇)的实际情况,对农经工作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人力、场地、环境等的支持与扶助,积极推进农经各项工作。

(二)职工同心。职工同心协作是做好工作的基础。我站现有职工4人,我们充分结合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将当前农村经营管理的四大重点工作以及其他各项工作逐一分工,明确各自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大力发扬协作精神,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全面提升了农经工作质量;各乡(镇)尽管农经工作人员紧缺,但大都能根据全县农经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安排,紧密结合本乡(镇)的实际情况,努力完成本职工作。

(三)编发简报。加强工作指导是提高工作质量的有效手段。县减负办和我站从20*年1月起联合编发《*农经》工作简报,借助于工作简报,为全县广大农经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学习法律、宣传政策、增长业务、浏览信息、交流经验、激励先进、鞭策落后以及营造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工作平台,截止到今年11月,已编印简报35期次,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指导作用。

(四)办班培训。举办业务培训班是增强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我站每年至少举办一次二期农经工作业务培训班,借以促进和增强乡(镇)农经工作人员和村级财会人员的理论学习兴趣和业务操作能力,全面提升他们的工作实践能力。今年,我站已经举办了2次3期业务培训班,其中第1次2期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暨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培训班,培训乡(镇)农村财会辅导员、村(居)报账员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会计160余人;第2次1期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培训班,培训乡(镇)、试点村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室工作人员50余人。

(五)调查研究。开展各种调研活动是提升工作措施的针对性和成效性的校正仪。今年,我站围绕农经工作的重点:一是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流转面积、流转规模、流转期限、流转原因、流转手续、流转地用途、流转效果、流转纠纷情况、流转管理状况、流转潜力等的摸底调查,形成了《*县农业局关于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报告》,针对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可操作性强的进一步规范和加快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建议;二是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题调研活动,撰写了《*县生猪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启示》、《试验示范撑起一片蓝天》、《“九统”服务支撑合作社走过一个个春秋冬夏》、《找准合作点推动合作社健康稳定发展》等近10篇调研报告,有力地推进了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与发展;三是开展了财务公开“难点村”难点情况调研活动,认真剖解和分析“难点村”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工作措施,形成了《*县农业局关于财务公开“难点村”难点情况的调查报告》,为及时完成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难点村”的专项治理工作夯实了坚实基础。

(六)搭建平台。搭建服务平台是抓好工作落实的重心和基石。我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站、室),进一步规范了农村土地流转秩序,加快了农村土地流转进程,消除了农村土地流转纠纷隐患。

(七)抓点示范。抓点示范是工作推开和规范运作的助推器。我县农经各项工作大都建立了试点示范村(点),并认真抓好各示范村(点)的规范化建设工作,积极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各示范点的设立情况如下: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示范村17个,分别是:*镇的*、*村,*乡的*村,*乡的*村,*镇的*村、*村,*镇的*村,*镇的*村,*乡的*村,*乡的*村,*镇的*村,*乡的塘台村。

2、农民专业合作社县级示范点5个,分别是:*县华丰畜禽专业合作社、*县复兴蜂业专业合作社、*县蜂农专业合作社、*县*乡富民红薯淀粉专业合作社、*县*乡鲜莲产销专业合作社。

3、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县级示范村10个,分别是:*镇的*村、*乡的*村、*乡的*村、*镇的*村、*镇的*村、*镇的*村、*乡的*村、*乡的*村、*镇的*村、*乡的*村。

(八)专项治理。实施专项治理是规范工作流程、方式、方法等的有力武器。我县今年重点抓了“农民建房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乱收费乱罚款问题”和“财务公开与民主监督‘难点村’难点问题”的专项治理工作,有效地推动了面向农民建房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收费与罚款的规范,促进了农村财务公开的及时、全面、真实、准确,发挥了民主监督的实效性。

(九)督促落实。监督检查是促进工作落实的有效方式。我站经常采取检查督促、现场督导、随机抽查、暗访核实、审计监督等方式督促各乡(镇)把农经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十)属地管理。属地管理责任的落实是及时、有效、妥善解决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农民负担问题、农村财务管理混乱等群众件的有力保障。我县严抓属地管理责任的落实,严格责任追究,有力地促进了涉及农经工作范畴的各类群众来信来访件的及时、有效解决,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保障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近年来,我县涉及农经工作的农民越级上访案件呈明显下降趋势。

(十一)总结提高。善于总结,才能不断提高。我站经常性开展工作小结、工作对比、工作研讨、意见征询等活动,以便及时总结经验予以推广,发现问题加以整改,不断更新工作观念、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质量、扩大工作成效。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镇)农经工作机构与其他农业事业机构一同合并为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条块管理不顺。一是农经工作部门具有行政管理、行政监督、行政执法职能,作为事业性质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难以履行上述行政职能;二是已经合并的乡(镇)农经工作机构人、财、物归乡(镇)管理,并全部兼职乡(镇)其他中心工作,且由于福利待遇的联结造成工作上的本末倒置,本职工作能够认真应付就算很不错了,同时加重了我站条条管理与协调的难度,工作推进阻力较大;三是乡(镇)农经工作人员非常紧缺。截止到目前,我县10个乡(镇)农经工作人员不足20人,90%的乡(镇)只有2名以下农经工作人员,其中只有1名农经工作人员的乡(镇)4个,有2名农经工作人员的乡(镇)5个。而由于条条管理的不顺,我站又无法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严重阻碍了我县农经各项工作的全面铺开和推进。

(二)农经工作经费严重不足。我站的工作经费只能确保正常运转,难以组织工作创新,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工作效能的发挥;各乡(镇)没有安排农经专项工作经费,好的乡(镇)基本上能够做到实报实销,差的乡(镇)则有报销次数和金额的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农经各项工作的推开。

(三)有的乡(镇)领导对农经工作重视不够,认为只要不出问题就行,不太支持各项基础性工作的铺开。

(四)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问题。

1、农村税费改革前土地流转手续的不规范(只有口头协议),埋下了一些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隐患,且调解起来难度较大。

2、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县农民工大量回流,加上人多地少的现实矛盾,农村土地在一定时期内难以形成集中、规模流转,适度规模经营效益较难显现。

3、有的乡、村干部对贯彻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及其相关政策存有抵触情绪,认为法律、政策规定与现实情况不太相符,要予以修订。

(五)各乡(镇)和各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统计监测数据上报不够及时、真实、完整的现象。每当每季度规定的上报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数据时间前,都要通过县站的三催四促才能勉强收齐相关资料,透过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看出:一是有关统计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二是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平衡、不规范,统计数据难以及时、完整收集和真实反映。

(六)少数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开始放松对减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已经出现麻痹松懈思想。这些思想的存在,不利于减负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很有可能因工作上的松弛出现农民负担反弹的苗头。

(七)农村财务管理问题。

1、村级报刊征订存在隐形压力,大多数村都突破了限额。

2、村级招待费用较难控制。去年我县村级平均招待费用达到0.5万元以上,部分村已突破万元大关,个别村甚至超出了2万元。

3、村级白条列支现象严重,占支出票据的90%以上,不利于实施有效的财务监督。

四、建议

(一)加快农经机构改革进程。一是单独设立乡(镇)农村经营管理站,将乡(镇)农经部门从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中分离出来,确保农经干部的专职专用;二是提高农经部门行政级别,乡(镇)农经部门应由“正股级”提升为“副科级”单位;三是把县、乡(镇)农经部门列入依照公务员管理范畴;四是赋予农经部门行政管理、行政监督、行政执法职能;五是乡(镇)农经部门人、财、物实行垂直管理。

(二)适当增加乡(镇)农经工作人员编制,根据乡镇管辖范围大小按3-5个名额配齐乡(镇)农经工作人员,确保农经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将开展农经工作必要的业务工作经费、人员培训经费等足额列入每年各级财政预算,确保农经工作的正常运转和农经干部培训的经常化、制度化。

五、明年工作打算

(一)针对农经各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工作调研,积极探索出解决相关问题的有效方式、方法,规范工作流程,落实目标管理,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促进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二)本着“走出去、引进来”的基本原则,积极学习兄弟县(市)的好经验、好办法、好做法,并切合本县实际加以改进创新,推动我县农经各项工作更进一步。

(三)加大农经工作的宣传引导作用,转变部分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使他们由不关心、不支持、不重视农经工作逐步变为关心、支持、重视农经工作,加速推进我县农经各项工作的发展;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和行使民主监督权力,自愿、主动加入或创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创造出更多的个人财富和社会财富,加快我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以规范、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重心,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监督机制,积极消除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隐患,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土地承包权益。

(五)以引导、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质量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与扶持,努力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我发展、自我壮大能力,带动周边农户实现增产增效。

乡镇农机站工工作总结篇9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为中心,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的要求,加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力度,合理布局公益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增强农业技术推广能力,提升技术服务水平,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效服务和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和“双向选择、绩效考核、保障待遇、增强活力”的改革思路,坚持精干高效,合理设置机构,优化队伍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坚持政府主导,支持多元化发展,有效履行政府公益性职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鼓励大胆进行探索和实践;坚持公益性定位,在人员编制、财政经费等方面加大支持保障力度,在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上不断创新,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切实增强为农服务实效;与机构改革相衔接,加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强化县农业部门的管理指导职责,稳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处理好改革和稳定的关系。

(三)目标任务。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强化保障、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改革,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达到“五有六化”(即有机构场所、有人员编制、有示范基地、有信息和交通服务手段、有推广经费;站房建设标准化、内部管理规范化、人才结构梯队化、工作手段现代化、示范推广科学化、服务“三农”优质化)目标,逐步构建起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按照“综合建站”要求,整体推进,年底完成全县19个乡(镇、场、企业集团)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

二、主要内容

(一)明确公益性职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指为农民提供种植、养殖、农业机械、农村沼气、农产品质量监管等技术推广服务的单位。其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农作物新品种及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作物病虫害、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农业机械安全生产与监督管理;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安全监测监管;协助县种子管理局管理全县种子市场;协助乡镇人民政府科学制定农业产业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支持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群众性组织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提供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和农民培训教育服务。

(二)合理设置机构。按照科学合理、集中力量、利于发展的原则,按照“一乡一站”的建站要求,将原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和动植物防疫检疫站整合为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以下简称乡镇综合站),为股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实行集中办公、统一调配、独立核算、分块运作。其中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等农经管理职能受乡镇人民政府委托纳入乡镇综合站,由乡镇综合站承担,人员编制、经费一并纳入综合建站统筹安排。

(三)核定人员编制。根据各乡镇耕地面积,结合其产业特点,将全县197个基层农业技术编制核定到各乡镇综合站(其中柘林、吴城、八角岭、永丰四个乡镇综合站各8个编;白槎、三溪桥、燕坊、江上四个乡镇综合站各9个编;虬津、艾城、恒丰三个乡镇综合站各11个编;滩溪、梅棠、马口、合、三角、立新、云山、涂埠八个乡镇综合站各12个编)。人员编制实行专职专用,以岗定编。根据乡镇大小和各产业规模比重(农户数量、农作物面积、畜牧水产养殖规模、农机保有量等)有针对性设置岗位和配置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确保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乡镇综合站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乡镇一线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不低于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总编制数的3/4,并保持各种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比例。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不得与经营人员混岗混编。

(四)理顺管理体制。乡镇综合站实行“‘三权’归县、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统一协调、分块运作”的管理体制。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乡镇综合站的人员、经费、财产管理,进行业务指导,并定期进行财务审计;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辖区内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领导、协调监督等工作,确保乡镇综合站编制内人员专职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乡镇综合站人员的调配、考核与晋升,要充分听取所在乡镇人民政府意见。乡镇综合站推行站长负责制,实行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财务管理、统一工作协调。

(五)实行全员聘用制。全面实行以人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为核心的用人制度,根据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按岗聘用的原则,确定具体岗位,明确岗位等级,聘用工作人员,签订聘用合同。按照农业技术人员选择乡镇,乡镇选择农业技术人员的办法,选聘在编各类农业技术人员。原则上从现有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编在职农技人员中择优聘用,在全县范围内统一调配。不足部分从农、林、水全日制大(中)专毕业生中公开招聘。人员的“进、管、出”严格按规定程序和人事管理权限办理,聘用期限一般为3年。此项工作由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六)建立健全考核制度。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岗位职责,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工作目标和考核细则,明确考核内容和方式,形成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和指标体系。实行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服务对象三方共同参与的考核机制,分别占考核的40%、30%、30%。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全年工资的30%作为绩效工资,由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推行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工作日志,记录乡镇农业技术人员从事农业技术指导、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培训以及参与乡镇中心工作等内容,并作为主要考核依据,同时将农民群众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3个等级,对评为优秀的农业技术人员,在绩效工资确定、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评为不称职的,给予通报批评,连续2年被评为不称职的,予以辞退。完善技术职称评聘制度,对长期在一线工作且实绩突出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优先选聘。

(七)创新推广服务方式。结合农业产业的特点,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需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工作日志和考勤制度,健全完善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等相关制度,逐步建立“科技人员到户、技术要领到人、良种良法到田”的服务机制,提高农业技术的转化率和入户率。乡镇综合站要建立乡镇、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户三级服务网络,每个行政村配备1至2名专职或兼职农业技术推广协助员(含动物防疫员),遴选培育6至10个村民小组的科技示范户。村级农业技术推广协助员可在具有高中以上文化并掌握1至2门农业实用技术的村干部或取得国家初级职业资格以上证书的村级农业技术员、动物防疫员中选聘。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农民需求,不断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方法。全面推行农业技术人员包村(基地)联户(合作社、企业)的工作责任制,逐步形成农业技术人员抓示范基地、示范基地联动示范户、示范户辐射带动其它农户的技术推广机制。每个乡镇综合站,应根据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建设面积不小于50亩的示范基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现代传媒开展技术服务,发挥“农信通”等现代服务手段的作用,广泛向农民提供农业信息、农产品信息和新品种、新技术服务。充分发挥高产创建示范片、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基层干部、科技示范户、生产大户的技术培训,广泛印发农业技术资料,做到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病虫情报进村入户,开展送科技下乡,办好农业示范基地,提高服务水平。

(八)提高农业技术队伍素质。逐步建立完善合同管理、岗位管理、绩效考核、岗位薪酬等一系列配套管理制度,将德、能、勤、绩与绩效工资挂钩,形成“工作靠竞争、收入靠贡献、管理靠合同”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科学化、社会化的专业人才技术队伍。为适应科技进步、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的变化,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规划,搞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素质提升教育培训,以提高其服务能力;要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成果作为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人员在聘任期内必须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脱产培训,3年轮训一遍,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30天,不断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要按照分级分类培训的要求,做好年度培训计划,分级落实教育培训,按农业人口每人每年0.2元的标准,安排农技推广人员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

(九)放活经营,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将经营性职能从乡镇综合站剥离出来,实行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相分离,公益性职能由改革后的乡镇综合站承担,主要职责是宣传贯彻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围绕当地农民需求制定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做好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指导专业服务组织开展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农机作业与维修等农业生产服务,加强农业生产投入品质量监管,积极配合做好农业灾害的应急处置,开展农业公共信息的采集与,抓好农民教育培训和科技示范户培育工作。乡镇综合站不再从事经营,分离出来的经营,要与乡镇综合站脱钩,依法实行市场化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加快推进农业服务多元化发展。支持和帮助农民建立专业合作社,开展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技术服务,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技术团体及其他经济实体进入农业技术服务行业和领域,参与经营性、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实体的建设和运营,开展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强化农业技术服务的信用自律机制,规范经营性农业技术服务行为,做到依法经营、诚信服务、公平竞争。

三、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成立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各项工作。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做好机构编制、人员安置、财政保障等工作。各乡镇应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并全力支持乡镇综合站建设。

(二)保障所需经费。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支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资金。县财政应切实保障对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投入,将人员工资及履行职能所需的工作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实行全额预算管理,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相应增加。另外,根据所承担的任务和工作量,每个乡镇综合站安排2万元以上的工作经费,由县农业部门考核发放。村级专职或兼职农业技术推广协助员的工资报酬,在中央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县财政给予适当补助,由乡镇综合站审定发放。各乡(镇)人民政府、垦殖场、企业集团应积极支持乡镇综合站工作,并安排一定工作经费予以补助。

乡镇农机站工工作总结篇10

一、工作目标和时间要求

(一)工作目标。按照“总体规划、统一实施、加快建设、全面到位”的思路和“提高县级、强化乡(镇)级、发展村级”的总体要求,完善基层水利工程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现有农村基层水利组织的作用,从根本上扭转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有人建无人管或重建轻管的现状,充分发挥现有小型水利工程效益,全面提升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为我县农民持续增收和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

(二)时间要求。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要按照确保质量、加快进度的要求,切实抓好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具体分三个阶段进行。一是前期准备阶段:2011年10月上、中旬以前主要是开展调研、起草方案、建立组织、宣传发动等工作;二是全面启动阶段:10月下旬主要是机构、人员、职责、制度等落实工作,12月底全面完成任务;三是验收总结阶段:2012年3月主要是进行补充完善,验收总结。

二、加强机构建设,健全服务网络

根据水利工程的规模、保护范围、效益及重要性等,按“谁所有、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县、乡(镇)、村三级水利工程管理服务体系,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制:跨乡镇的河流、圩口等重要水利工程设施由县级管理,跨村的河流、圩口等一般水利工程设施由乡镇管理,村内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由村管理。

(一)明确职责,规范机制

⒈县级职责

⑴负责宣传贯彻执行有关水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⑵组织制定全县农村水利发展的有关规定;

⑶组织农村水利规划、计划的编制和实施;

⑷组织指导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负责农村水利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人员培训、管理工作;

⑸组织跨乡镇河流综合治理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⑹调解水事纠纷并依法查处水事违法案件;

⑺负责跨乡镇水利国有资产管理;

⑻负责全县排灌工作技术指导、培训;

⑼负责城区及开发区排涝工程联合调度。

⒉乡镇政府职责

⑴负责宣传贯彻执行有关水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⑵组织实施农村水利规划、计划,编制乡镇专业规划;

⑶负责所在乡镇农村水利工程水价测算工作;

⑷负责辖区内水利国有和集体资产管理;

⑸负责水利工程设施的维修、养护;

⑹调解水事纠纷并及时上报跨乡镇水事纠纷和案件。

⒊中心水利站职责

⑴负责宣传贯彻执行有关水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⑵协助当地政府组织群众进行防汛、抗旱、排涝、农田基本建设和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并做好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工作;

⑶协助所服务乡镇做好水利发展规划、计划的编制及各项农村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

⑷协助做好乡镇农村水利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人员培训、管理工作;

⑸积极调解水事纠纷,依法配合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水事案件的调查处理工作;

⑹协助乡镇政府做好水利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⒋行政村职责

⑴经常性地宣传水法律、法规,增强群众的依法用水意识;

⑵负责所在村小型水利工程的日常管理、养护工作;

⑶积极配合乡镇水利站开展农村水利工作;

⑷配合上级水管单位做好排灌水费收缴工作;

⑸及时制止破坏水工程行为,积极调解水事纠纷,及时上报重大水事案件和水事纠纷。

(二)分级负责、分级管理

⒈县级管理范围:

⑴跨乡镇的河流及堤防;

⑵县排灌总站;

⑶农村饮水工程管理总站;

⑷城区排涝工程管理所;

⑸国有排涝站;

⑹县花凉亭灌区南北分干渠;

⑺城东闸、城关闸、赛口闸、沈冲闸等控制性中型涵闸;

⑻小(一)型水库即褒隐寺水库;

⑼农村饮水工程等水利国有资产。

⒉乡(镇)级管理范围:

⑴跨村千亩以上圩口的排水沟渠及堤防、穿堤涵闸,除成立了国有水管机构以外的农村集体排灌站;

⑵境内跨村河流及堤防;

⑶小(二)型水库及其枢纽工程;

⑷县花凉亭灌区支渠及配套工程。

⒊村级管理范围:

⑴当家塘(堰);

⑵辖区内圩口;

⑶农村集体泵站;

⑷其它小型水利工程设施。

三、加强村级水利工程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原则,根据工程性质和规模,合理建立管理机构,健全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服务体系:千亩以上圩口设立堤委会,小(二)型水库明确一名专职管理人员,每村聘请一名专(兼)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员(以下简称“水管员”)。

(一)任职条件

⒈事业心强,热心村级水利事业的在职村干部或其他人员;

⒉具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⒊了解所在村小型水利工程基本情况,具有一定水利工程管护经验。

(二)人员聘任

根据圩口的大小和圩堤长度,千亩以上圩口堤委会一般由3~5人组成,工作人员由所在村采取民主推荐的方式产生或由乡(镇)政府确认,其负责人由堤委会组成人员推荐产生或由乡(镇)政府确认;村级水管员和小水库专职管理人员原则上一村一人、一库一人,可由所在村采取民主推荐的方式产生或村民委员会确认。以上被聘任人员原则上实行一年一聘,并报县水利局备案;同时要注意保持水管人员队伍的相对稳定。

(三)经费来源

⒈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由镇(乡)村通过“一库一议”、“一塘一议”、“一圩一议”等“一事一议”机制筹集部分养护经费;镇(乡)每年应对辖区内的水利工程给予适当补助;县政府每年将在小农水经费中安排一定数额的小型水利工程维修经费。

⒉加大县级支持力度,县财政每年按圩口拨付一部分管理费用,即万亩以上圩口每年10000元、5000~10000亩圩口每年5000元、1000~5000亩圩口每年2000元,待各圩口完成考核目标后拨付;县财政每年安排每村2000元的水利工程管护专项补助。

四、总体要求

(一)加强管理,严格考核

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要求,建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监督考核机制,确保农村水利工程正常运行并充分发挥效益、管理服务体系良性运行。乡镇和县级管理的水利工程考核工作由县政府组织实施,纳入乡镇和县水利局年度考核范围;水管单位管理的水利工程考核工作由县水利局组织实施,纳入水管单位年度考核范围;村级管理的水利工程考核工作由乡镇政府组织实施,纳入村级年度考核范围。具体考核细则由县水利局会同各乡镇制定,报县政府批准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