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卫生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7:33

个人卫生制度篇1

卫生法律制度属于上层建筑,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紧密相联;同时,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又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法制建设进程紧密相联。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至文革开始。这一阶段,可以称之为我国卫生法律制度建设的探索阶段。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国家面临百废待兴的局面,比较重视运用政策、法律等手段促进包括卫生事业在内的各项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把关心和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及时制定了“预防为主”、“面向工农兵”、“中西医结合”、“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四大卫生工作方针,并以此为依据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卫生法律、行政法规。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明确规定:“提倡国民体育,推广卫生医药事业,并注意保护母亲、婴儿和儿童的健康。”“逐步实行劳动保险制度。保护青工女工的特殊利益。实行工矿检查制度,以改进工矿的安全和卫生设备。”一九五四年宪法第九十三条进一步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这些规定,为我国卫生领域的法律制度建设提供了宪法依据。这一阶段,我国在卫生法律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条例》、《医师暂行条例》、《药师暂行条例》、《医院诊所管理暂行条例》、《种痘暂行办法》、《传染病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食品卫生管理试行条例》、《工厂安全卫生规程》等,将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纳入法制的轨道,为我国卫生法律制度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第二阶段,“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这一阶段,是我国卫生法律制度建设的停滞阶段。卫生领域不仅没有制定新的法律、法规,已有法律、法规也无法执行。

第三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这一阶段,是我国卫生法律制度建设的快速发展阶段。一九八二年宪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街道组织举办各种医疗卫生设施,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活动,保护人民健康。”第四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新宪法为新时期卫生法制建设指明了方向。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1984年到今年 7月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颁布了药品管理法、国境卫生检疫法、传染病防治法、红十字会法、母婴保健法、食品卫生法、献血法、执业医师法、职业病防治法等9部法律;国务院制定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医药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31件行政法规;卫生部、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制定了400多件部门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医药卫生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我国的卫生领域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卫生事业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为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医学科学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

概括起来讲,我国现行的卫生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规范预防保健方面的法律制度

为了加强预防保健工作,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制定了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职业病防治法,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艾滋病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尘肺病防治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这些法律、行政法规,在预防保健方面主要确立了以下法律制度:

(1)传染病预防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消除传染病传播危害,建设和改造公共卫生设施,设立传染病预防、控制和疫情管理的组织或者专业人员,设立传染病医院或者指定医院设立传染病门诊和传染病病房等;二是,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三是,传染病疫情的报告、通报和公布制度;四是,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以及与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等控制措施;五是,国内交通卫生检疫制度,国境口岸传染病检疫、监测和卫生监督制度;等等。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制度。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规定中央与地方的应急管理体制与职责;二是,建立全国和省两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启动制度;三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预警制度;四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与信息公布制度;五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措施。

(3)职业病防治制度。根据对职业病预防重于治疗、防治结合的特点,主要规定了以下制度:一是,建设项目预评价制度、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二是,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审查制度;三是,劳动过程中对职业病的防护与管理制度,用人单位在职业病防治中的责任制度;四是,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制定并公布防治职业病的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建立和完善职业卫生标准体系;五是,劳动者享有获得职业卫生教育、培训、保护、职业病诊疗、康复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六是,对职业病病人、疑似职业病病人的救治和保障制度。

(4)公共场所和学校卫生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建立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卫生责任制度,公共场所直接为顾客服务的人员必须持有“健康合格证”,对经营单位实行卫生许可证制度,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的报告制度;二是,对学生健康进行监测和健康教育的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制度等。

(5)妇女儿童健康权益和公民生殖健康权益保障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为了保障母亲和婴儿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国家提供必要条件和物质帮助,使母亲和婴儿获得医疗保健服务,实行婚前保健服务制度、育龄妇女和孕产妇的孕产期保健制度以及婴儿保健制度;二是,为了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对女职工实行特殊劳动保护制度,明确规定,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基本工资或者解除劳动合同,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特定项目和其他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三是,为了加强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的管理,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保障公民的生殖健康权利,规定国家保障公民获得适宜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权利,免费向农村的育龄夫妻提供避孕、节育技术服务。

(二)规范医疗机构、人员以及医疗救治行为方面的法律制度

为了规范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业务素质,促进医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医疗救治技术,降低病死率,制定了执业医师法、《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这些法律、行政法规主要确立了以下法律制度:

(1)规范医疗机构管理的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对医疗机构执业实行许可证制度;二是,医疗机构必须承担相应的预防保健义务,在特殊情况下医疗机构及其卫生技术人员必须服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三是,对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等活动依法实施严格管理,并建立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制度;四是,为了保证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科学性、公正性,实行由医学会负责对医疗事故进行技术鉴定的制度;五是,医疗事故赔偿制度。

(2)规范卫生技术人员管理的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为了加强医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医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保障医师的合法权益,实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和医师执业注册制度;二是,为了保障农民获得初级卫生保健,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和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素质,建立乡村医生注册、培训和考核制度。

(三)规范与人体健康相关的食品、药品、化妆品和医疗器械管理方面的法律制度

为了加强对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等与人体健康相关产品的监督管理,保证其产品质量,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制定了食品卫生法、《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药品行政保护条例》、《血液制品管理条例》、《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精神药品管理办法》、《麻醉药品管理办法》、《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这些法律、行政法规主要确立了以下法律制度:

(1)食品卫生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食品应当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具有相应的色、香、味等感官性状,专供婴幼儿的主、辅食品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营养、卫生标准;二是,食品生产经营过程必须符合法定的卫生条件和卫生要求;三是,生产经营和使用食品添加剂,必须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管理办法的规定,凡是不符合规定的食品添加剂,一律不得经营、使用;四是,对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包装材料、食品用工具、设备,以及用于清洗食品和食品用工具、设备的洗涤剂、消毒剂,必须按照国家卫生标准、检验规程进行监督管理;五是,对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依法进行监督管理;六是,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食品生产人员实行卫生许可证和健康证的制度;七是,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设立食品卫生监督员的制度。

(2)药品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对药品统一实行国家药品标准,对药品生产实行批准文号管理制度;二是,对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生产(包括配制)、经营药品实行许可证制度;三是,对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实行分类管理制度;四是,对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严格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实行规范化管理的制度;五是,对放射性药品、精神药品、麻醉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实行特殊管理的制度;六是,建立血液制品管理制度,对单采血浆站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实行严格的质量管理,预防和控制经血液途径传播的疾病,保证血液制品的质量。

(3)化妆品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对化妆品生产企业实行卫生许可证制度;二是,对直接从事化妆品生产的人员,实行健康检查制度;三是,对生产化妆品所需的原料、辅料以及直接接触化妆品的容器和包装材料,实行卫生标准管理制度;四是,对进口化妆品、特殊用途的化妆品和化妆品新原料进行安全性评审制度。

(4)医疗器械管理制度。为了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对医疗器械实行分类管理和产品生产注册制度,规定了进口医疗器械的注册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和使用的管理,规定了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规定了对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制度;对部分第三类医疗器械实行强制性安全认证制度。

(四)规范传统医学保护的法律制度

为了继承和弘扬传统医学,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制定了《中医药条例》和《中药品种保护条例》。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确立了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制度;对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从业人员进行规范化管理;规定了对中医药事业的保障、扶持制度,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了推动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鼓励研制开发临床有效的中药品种,对质量稳定、疗效确切的中药品种实行分级保护制度。

(五)规范卫生公益事业的法律制度

为了促进卫生公益事业的全面发展,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和平进步事业,制定了红十字会法、献血法和《红十字标志使用办法》。确立了中国红十字会的性质、开展工作的方式以及我国公民自愿参加红十字会的制度;确立了健康公民自愿献血的制度;规定了红十字标志使用制度。

随着卫生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卫生标准工作相应的不断加强和发展,卫生标准的实施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迄今已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环境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职业病诊断、放射性疾病诊断、传染病诊断、地方病、血液、临床检验等各类卫生标准1255项,其中国家标准1029项,卫生行业标准226项。初步建立起了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相配套的卫生标准体系,为我国的卫生法律制度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卫生法律制度建设的特点

卫生法律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法律制度建设,既具有我国法制建设的共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点。卫生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以卫生保健为中心,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益。因此,卫生法律制度建设,不仅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习俗的影响和制约,还受到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并与医学科学的发展紧密相联。在卫生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医学科学的许多特点得到突出的体现,使卫生法律制度建设与医学等自然科学既紧密联系又相互促进。研究、认识和把握卫生法律制度建设的这些特点,对我们进一步做好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经初步研究,我们认为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具有如下四个主要特点:

(一)卫生法律制度建设,直接关系公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卫生法律制度建设,是以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为根本目标的,它直接涉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老病死。人人享有健康的生活,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生命的不断延长,又主要是通过卫生事业的发展来体现和衡量的。卫生事业的发展有赖于医学科学的发展,同时也有赖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法律的保障。实事求是地说,我国的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基本上体现了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一根本目标。今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应更加自觉地把维护和保障公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根本立法宗旨,以对公民的生命健康高度负责的精神,在客观反映医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认识医学发展的规律,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进一步明确政府、有关社会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向公民提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保健服务,保障公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健康水平。

(二)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科学是一切疫病的克星,卫生法律制度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医学科学,是在对疾病的病因分析、控制措施、治疗方法和技术规范的反复验证和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只有正确地反映医学科学的最新成果,才能提高法律、法规的质量,充分发挥法律制度对卫生事业发展的促进和保障作用。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对生命科学的探索进入了全新的境界,使医学科学的许多理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些科学理论被运用到卫生法律制度建设中,使卫生立法和卫生执法工作符合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律,使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具有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例如,在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制定过程中,由于认真研究和运用传染病防治的“三环节,两因素”(发现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社会因素、自然因素)等医学理论,针对传染病控制的不同环节和有关因素,规定了相应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特别是在今年的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又如,由于在职业病防治法中较好地运用了“三级预防理论”(一级预防是指致病因素的预防,二级预防是指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三级预防是指在患职业病后要采取措施防止病人残障),使职业病防治法在逻辑上比较严谨,在执行上更具有可操作性。实践证明,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必须高度关注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变化,要在学习、研究医学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及时客观地反映医学科学发展的规律,提高立法质量,为医学科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三)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卫生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疾病的预防治疗问题,客观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程度。有时对一些疾病的防治问题,还可能演化成社会政治问题。例如,由于艾滋病和疯牛病的蔓延,曾经导致了一些国家政府的危机和社会的动荡。因此,必须把卫生法律制度放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研究、去思考,应当认识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同公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为疾病的预防和公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公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又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卫生法律制度建设,既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又要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均衡发展,提高社会文明的程度,提高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

(四)卫生法律制度建设,需要研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国际惯例

同疾病进行斗争,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长期课题。随着交通的发达,国际间人员交往的频繁,各种传染性疾病很容易跨国境或者跨地区迅速传播。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出现传染病的暴发流行,都会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这就需要加强国际之间在医学领域的密切合作和互相交流,共同研究、探讨对一些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治疗措施。目前,被人类攻克的许多疾病,都是不同国家的科研机构和医务工作者共同努力拼搏的结果。世界各国都是通过立法确立本国对疾病的控制体制和防治措施,而这些对疾病的控制体制和防治措施,许多都反映了医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其他国家一般都是有借鉴意义的。正是由于这种特点,我国的卫生法律制度建设特别是对一些疾病控制的立法活动,越来越受到有关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的关注。我国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重要成员,对发展全球卫生事业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国的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必须注意研究国际通行做法,大胆借鉴其他国家在卫生法律制度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国际疾病分类、国际卫生法规、食品法典等,对我国制定相关的法律就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我国政府已经加入了《国际卫生条例》、《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麻醉药品单一公约》、《精神药物公约》以及确定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战略目标的《阿拉木图宣言》等等一系列国际条约,我们在卫生立法工作中必须认真研究、体现这些国际条约中的共同规范。

以上这些特点,既是我国卫生法律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又是今后卫生法律制度建设工作中需要继续坚持的好做法。

三、对进一步加强卫生法律制度建设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个人卫生制度篇2

关键词:安徽省;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 

   2009年11月,安徽省在32个试点县开展以取消药品加价,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为突破口,推进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财政补偿、基本药物等全方位的改革,其中,人事制度改革旨在彻底改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结构不合理现象,优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的专业、学历、技能、年龄结构,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截止到2010年5月,32个试点县基本完成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编制核定、竞争上岗全员聘用以及分流人员安置等工作。当前,基层人事制度改革进展情况、阶段性产出以及改革的重点难点等成为广受关注的焦点问题,在现有情况下,开展客观的调查研究意义深远.

   为避免增加地方接待负担,本研究小组在卫生厅举办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班的同时,对来自15个县的15名中心乡镇卫生院院长进行座谈。同时还对皖南某县卫生局局长、分管副局长、县所有卫生院院长进行深度访谈。研究人员对上述座谈会及访谈情况进行全程记录。本调研报告是由上述资料中涉及人事制度改革的信息整理分析而成.

   1分析思路与方法1.1分析思路项目潜在层次效益理论(apotentialHierarchyofeffects)认为卫生项目/改革的产出(效益)存在潜在的等级顺序。[1]改革参与者对活动做出反应,这种反应进一步作用于他们对相关知识、观点、技能以及未来预期的理解和学习。项目/改革实施一段时间后,社区、个人以及整体环境的综合变化才能作用于社区的长期健康产出.

   该理论促成了卫生项目/改革评估中项目行动与产出的逻辑模型分析(Logicmodel)。[2]逻辑模型分析的关键在于避免传统评估所关注的“项目/改革是否有效?”,而是围绕着项目“行动与产出”的全过程进行实时持续性评估,回答“项目是否一直有效?”。这一评估思路的转变,直接促进了绩效评估与项目/改革实施全程的整合。[3]我们希望本次调研能够成为对安徽省基层医药卫生人事制度改革跟踪性评估研究的起点.

   1.2分析方法连续接近法(successiveapproximation)是通过不断地反复和循环的步骤,使得研究者从开始是一个比较含糊的观念以及杂乱、具体的资料细节,逐渐形成一个具有概括性的综合分析的结果。[4]本研究立足实践,以访谈资料作为信息基础。研究成员在经过多轮座谈、访谈后发现信息逐渐趋向饱和,采用项目潜在层次效益理论的分析思路,通过连续接近方法,逐渐形成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行动-产出的逻辑框架,并对每个环节出现的值得关注的现象和问题进行收集整合,总结经验成效,剖析问题形成的症结,提出应对的策略措施。研究还对人事制度改革的系统性、持续性以及推广提供政策分析和建议.

   2研究结果2.1人事制度改革行动-产出分析框架安徽省基层医药人事制度改革主要分三个环节:核定编制、科学设岗,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分流人员安置三个环节。参见皖政(2009)122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为便于直观的展示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进展,我们列出安徽省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举措-产出(现象-问题)-基层经验与建议-问题分析的逻辑模型分析框架(见表1).www.qiQi8.cn  778论文在线

   在人事制度改革的三个环节中,各地在“竞争上岗,全员聘用”环节的做法基本相同,根据文件标准,采取统一考核方法对职工进行聘用,访谈者对该环节提出的问题很少,故表中没有列出.

   3人事制度改革政策分析3.1人事制度改革的系统性分析从改革的关联性来分析,基层医药卫生人事制度改革显然需要与卫生服务体系其它层面的改革紧紧联系在一起。新型合作医疗首先从制度改革层面推动了基层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组织结构的加固。基层人事制度改革从优化供方服务、绩效工资制度从支付层面、基本卫生服务功能定位从服务内涵等一系列组织内的制度改革来促进三级网的发展。不同的制度改革之间的衔接很重要,比如绩效工资如何体现乡镇卫生院有编缺岗的情况下在聘人员超负荷劳动补偿?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职责内容、服务质量如何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补偿一一对应?如何保证分流人员和聘用在岗人员与基层社会保障体系的无缝对接?在改革过程中如何落实财政补助办法?这些问题都是确保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

   从改革的内容来分析,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是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的重要的组织文化,在这样的组织文化指引下,如何对于基层卫生人力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确立卫生院在不同阶段的基本服务功能,发展合理的技术优势,满足未来人力资源的发展需要是人事制度改革的真正意义所在。现阶段的人事制度改革从区域人口需求、基本卫生服务功能定位对乡镇卫生院进行定编定岗,这是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起点,但绝不能限于此,逐步形成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建立和完善基层卫生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管理等系统化管理是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化的方向.

3.2人事制度改革可持续发展分析3.2.1利益相关群体分析考虑到乡镇卫生院刚刚完成人事制度改革,为了避免给乡镇卫生院改革进程带来不便,我们没有对在聘以及分流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或访谈。乡镇卫生院职工毕竟是弱势群体,这些群体的利益已经被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充分考虑,并采取措施.

个人卫生制度篇3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改革

我国农村人口占多数,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如何,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本文尝试对乡镇卫生院改革相关的问题予以分析探讨,以作抛砖引玉之用。

一、目前乡镇卫生院的改革现状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乡镇卫生院曾经取得过令人难忘的成效。80年代中后期以来开始的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乡镇卫生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由于这一时期国家卫生政策没有跟上社会改革步伐,各地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呈现较大的开放性,始终存在着市场主导和政府主导这两种思路。

(一)市场主导

市场主导模式主张通过进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适当分离,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对乡镇卫生院进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激发机构内部活力。主要有三种模式:(1)租售结合。即将房屋、土地等不动产出租给承租者使用,将仪器、设备等动产以及流动资产的所有权转归承租者所有,卫生院转制前后的债务全部由承租者承担并负责清偿,转制后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和义务由承租者承担。(2)拍卖转让。即将乡镇卫生院通过资产评估,张榜公布资产清单,提出资产评估报告,采取公开竞价的方式将乡镇卫生院出售转让,个别采取定向出售方式。(3)股份合作。即把卫生院的公有资产全部参股或有偿使用,或将医院部分折股分派给职工,或同时实行职工全员入股、全员新增投股等方式。有研究者通过对湖南省的宜章县、桂阳县,湘北的石门县、湘西的沅陵县等地农村卫生院的改革与发展情况进行的调查研究,把湖南省以农村卫生院“两权”分离为核心的改革模式分成3种:即以租股合制(租赁制+股份合作制)为特征的宜章、桂阳模式,以承包制+监事会制为特征的沅陵模式,以股份合作制为特征的石门模式,其中均以产权改革为线索。郑敏芳、郑燕娜研究杭州市乡镇卫生院改革的主要模式为“资产整体转让模”和“动产卖断、不动产租赁”。

(二)政府主导

政府主导模式主张由政府举办乡镇卫生院,为农村居民提供政府公共服务,体现乡镇卫生院的公益性。在这个前提下,对乡镇卫生院进行管理和运行机制整体改革整体推进或单项突破,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效率。重庆市黔江区对乡镇卫生院实施了以“脱钩、分类、放权、搞活”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实施乡镇卫生院院长的“三制”(竞聘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年薪制)管理,改革院长任用制度,改革人事用工制度,改革分配制度,转变经营机制,改革养老保险费筹集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使黔江区30家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一个分散解体,没有一个租赁拍卖,没有一个经营亏损。

(三)弊端分析

由于管理体制的不统一以及市场主导管理体制本身的缺陷,我国20多年的乡镇卫生院改革中表现出了许多不协调:

1.部分乡镇卫生院公益性淡化。由于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的发展缺乏明确的投资政策,大部分乡镇卫生院面临生存危机。如我市某区乡镇卫生院转制中明确政府投入每年以20%的速度减少预算,少数基础好的卫生院向综合医院转变,寻求“自给自足”之路,预防保健功能从根本上被削弱,甚至无法得到体现。乡镇卫生院在公益性和营利性之间片面地选择了后者,其职能被异化。

2.部分乡镇卫生院发展空间狭窄。一是规划政策滞后。在市场主导思路下,政府基本放弃了对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和科学规划,导致乡镇卫生院资源配置不合理,一些地区普遍存在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资源配置总量不足和局部过剩等情况。二是编制政策滞后。目前,许多地方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编制还沿用上世纪90年代制定的标准,已远不能适应农村卫生事业发展需求,也导致乡镇卫生院队伍出现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窘境。如重庆市渝北区全区14个一般镇卫生院从业人员179人,仅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的15.4%,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2人,仅占6.7%,中级职称23人,仅占13%,有65人未受过学历教育,占36.3%,在85名临床医务人员中,尚有35人无执业资格。三是社会保障政策滞后。在职和退休职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制度还没有健全。四是经费补偿缺失,乡镇卫生院只好以市场为导向,追求市场效益,以药养医。

3.乡镇卫生院功能缺失。一是预防保健功能削弱。转制后“私人所有、私人经营”的乡镇卫生院“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愿意搞无利可图的公共卫生工作,专业公共卫生管理机构也缺乏对其有效的经济制约机制,结果是弱化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网底的防保功能。二是基本医疗服务追求市场效益。有研究者报告,农村平均每1门诊人次医疗费用(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从1993年到1998年的5年间,年均增长2.42%,从1998年到2003年的5年间,年均增长14.74%,平均每一住院人次医疗费用前五年间年均增长9.13%,后5年间年均增长11.68%,在后5年期间,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长为7.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为2.7%,这成了导致农民因病返贫的一大因素。诸多有关市场主导的乡镇卫生院改革研究报告中,多用大量数据佐证通过改革使乡镇卫生院增加了固定资产、提高了业务活动收入和卫生技术人员薪酬,但很少深入分析这些“增加”的背后,农民的就医负担增加了多少。三是放弃对村卫生所(室)的管理职能。乡镇卫生院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委托对村卫生服务机构予以管理,是中国国情下的一种务实设计,但许多产权制度改革后的乡镇卫生院实质上异化为营利性医疗机构,既无权力、也无必要去履行对村级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带来了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的割裂、分散和倒退。

二、新时期乡镇卫生院改革的几点思考

如果离开了“公益性”片面谈“活力”,只是“无源之水”;离开了“活力”片面谈“公益性”,那也只是“一潭死水”,我们要的是在坚持“公益性”前提下的激发“活力”。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改的意见》将乡镇卫生院功能予以重新归位,恢复和巩固乡镇卫生院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的地位,着重强调了在农村卫生事业中应该强化政府行为,并明确了要深化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现在,乡镇卫生院该向何处去的问题已经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去。

(一)乡镇卫生院功能定位

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并承担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乡镇卫生院要主动转变服务理念,转变服务理念,承担好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宣教、计生指导、康复医疗等综合服务。

(二)乡镇卫生院改革策略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确立政府为乡镇卫生院举办主体,确保乡镇院公益性质。二是改革卫生投入结构,重点向农村倾斜,明确政府举办乡镇卫生院的事权和财权,界定各级财政承担举办乡镇卫生院的比例和投资范围,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农村卫生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增加的卫生事业经费应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完善乡镇卫生院补偿机制,保证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专项经费。三是改革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乡镇卫生院的有效外部治理结构,健全乡镇卫生院法人内部治理结构,实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乡(镇)卫生院院长制度,积极推行全员聘用制度。探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确保卫生院免费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按成本收费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探索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经费的总额预付等多种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加强和完善内部管理,建立以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形成保障公平效率的长效机制。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完善人事制度,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三)乡镇卫生院发展策略

一是加强农村卫生事业规划。政府根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实际情况,按照农村卫生保健和农民的卫生服务需要,科学编制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明确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布局和功能。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乡村医生基本工资福利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所需资金由财政、集体、个人三方共同承担,严格农村卫生人员执业资格准入规定,对不符合条件的人员要逐步分流。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农村服务,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健全农村卫生人员在岗培训制度,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知识和实际技能,推行农村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尽快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加强护理队伍建设,逐步解决护理人员比例过低的问题,培育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稳步推动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四是完善考核评估和监督机制。加强绩效管理和考核,制定岗位服务规范,细化考核内容,规范考核程序和实施细则,并将人员收入与服务绩效挂钩,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完善考核评估办法,建立工作进度绩效评估和逐级报告制度,建立工作通报、考核、激励和责任追究制度。五是建立和完善医疗信息系统。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乡镇卫生院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的合作。积极推广“一卡通”等办法,方便参保(合)人员就医,增加医疗服务的透明度,并实现新型农村合作费用的即时结算,有效避免医疗费用拖欠。六是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精神。优化医务人员执业环境和条件,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调动医务人员改善服务和提高效率的积极性。完善医疗执业保险,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增进医患沟通,形成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疗卫生工作者、尊重患者的良好风气。

参考文献

[1]徐杰.路漫漫其修远兮―漫谈农村卫生院改革的方向[J].卫生经济研究.2004(10):36~37

[2]周良荣.明晰“两权”深化农村卫生院改革[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3):6~9

[3]郑敏芳,郑燕娜.杭州市农村乡镇卫生院改革两种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卫生软科学.2006,17(4):8~10

[4]张玲燕.黔江区乡镇卫生院卫生体制改革定性调查研究[J].重庆医学.2007,36(1):32~34

[5]锡山区政府.《关于深化卫生体制改革的试行意见》.2001

[6]罗书读.渝北区农村卫生院改革发展状况与前瞻[J].重庆经济.2007(4):32~35

个人卫生制度篇4

【摘要】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重大战略任务。本文通过对__卫生事业面临的形势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制约因素,探讨了一些工作措施,力争缩小城乡人均医疗服务的差距,努力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衡化。【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对口支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老病死,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重大战略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__建设渝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谐稳定新库区的示范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庆第二大城市的内在要求。总书记指出,要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众之间医疗卫生服务差距,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一、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一)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的现实基础直辖建区以来,__卫生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__年,卫生机构年收入5.37亿元,比直辖时增长近3倍。全民、集体卫生机构57个,其中医院7个(三级甲等医院1所、二级医院5所、未评级区级医疗机构1所),卫生院44个(其中中心卫生院15个、乡镇卫生院27个、街道卫生院2个),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血站、卫干校、皮肤病防治、新农合管理机构各1个,村级卫生组织共有村卫生室808个。床位3569张,每千人口床位2.10张,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区有3322名医技人员,有1万元以上医疗设备1557台件,公立医疗机构共接诊门诊病人215万人次。以三峡中心医院为龙头的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少取”迈出历史性步伐,“多予”有了良好开端,初步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对口支援等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新机制,为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二)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__区是一个位于三峡库区腹心的农业大区,城乡卫生事业发展极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突出,服务差距大,城区卫生总量有限,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何吸纳承载能力不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卫生基础薄弱,卫生专业人才匮乏、素质不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差。农村卫生的薄弱,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不完善,服务能力不高。全区有中心卫生院14所,普通乡镇卫生院30所,乡镇卫生院发展极不平衡,服务能力总体水平不高。三级防保网络的网底开始破裂,乡村两级功能发挥尚需加强,无法为人民群众提供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__区乡镇卫生院服务体系一览表项目单位20__所占比重(%)备注(一)卫生服务体系规范化乡镇卫生院所1229建立职工养老保险的卫生院所3483建立职工医疗保险的卫生院所1639一体化管理试点的卫生院所1126.8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所所13527.5(二)设备配置缺救护车的乡镇卫生院所2048.8缺b超的乡镇卫生院所614.6缺心电图机的乡镇卫生院所614.6缺x光机的乡镇卫生院所24.9缺妇科基本设备的卫生院所717没有开展三大常规检查的卫生院所717――农村卫生人才问题。一是农村卫生人才极度紧缺。我区系农业大区,农业人口近120万,而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仅有417名,严重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医疗需求。据调查:几乎所有乡镇卫生院近10来年没有进一个大学生。如我区较远的白土中心卫生院,负责片区5万多人口的医疗、妇幼、防疫、健康教育、卫生监督等工作,现只有医护人员13名。甚至部分乡镇卫生院只有1-2个人,如梨树乡卫生院只有2人,普子、地宝乡卫生院仅有1人,连正常业务都不能开展。二是人才分布不均。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在城区,农村存在低学历、低职称的现象,农村人才的学历、职称结构严重不合理。三是人才流失严重。近2年来,已有高级人才及新进的大学本科生50余辞职。二、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的工作措施(一)建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1、进一步理顺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全面推行“一镇(乡)一院,统筹分院(门诊),片区和委托相结合,乡村联办”的农村卫生机构设置模式。即,每个建制镇(乡)只设一个镇(乡)卫生院,下设分院(门诊部);镇(乡)卫生院对辖区内的分院(门诊部)实行统一管理或者独立核算,统筹协调,对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初级卫生保健、新型合作医疗以及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等工作实行统一管理;根据地域联系,农村卫生院实行片区管理,中心卫生院协助区卫生局协调处理卫生工作相关事务;为了尽快提高边远地区部分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整合农村卫生资源,选择实力较强的中心卫生院托管实力较弱的乡镇卫生院,以解决当地群众看病难问题。乡镇卫生院对所属村卫生室按照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的实施办法实行统一管理。2、加大村卫生所(室)建设力度。结合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要求,采取“政府投入为主、集体和个人投入相结合、民办公助”等多方筹资方式,完成全区村卫生所(室)的建设任务。进一步规范化村卫生室建设,结合推行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规范乡村医生服务行为管理,加强乡村医生从业管理,建立健全乡村医生考核制度。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将村卫生所(室)的人员调配、工资收入纳入卫生院统一管理。(二)建全城乡医疗机构对口支援机制以建立城市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农村医疗机构开展师带徒拜师活动制度为切入点,充分利用__比较丰富的城市卫生资源全方位的长期稳定地支援农村卫生。分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开展拜师活动,形成点对点、一对一的师徒关系。二是管理援助。支援单位派管理方面的人员帮助受援单位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内涵建设,使受援单位的管理工作逐步达到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三是技术援助。以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技术援助,有计划地免费接受受援单位人员进修。四是设备援助。各支援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新购买适宜医疗设备或将闲置和更换下来的医疗设备无偿赠送给受援单位。(三)加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以镇乡卫生院为重点,健全区、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从整体上为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提供保障条件。在中心卫生院设立公共卫生中心,在一般镇乡卫生院设立公共卫生站。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所等区级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为龙头,中心卫生院、镇乡卫生院等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为中心,村卫生室为基础,构成全区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实行能级管理和片区管理。公共卫生中心设主任、副主任各一名,分别由中心卫生院院长和分管院长兼任;公共卫生站设站长一名,由镇乡卫生院院长兼任。公共卫生中心主任、副主任和公共卫生站站长由区卫生局任命。公共卫生中心(站)工作实行主任(站长)负责制。公共卫生中心(站)的工作人员编制数由区编办核定,原则上按辖区人口1/10000的比例分别确定专职卫生防疫人员、妇幼保健人员和卫生监督人员。公共卫生中心(站)工作人员纳入卫生局统一管理,由卫生局聘任,定编不定人,实行动态管理。给予60%的工资补助,通过公共卫生服务券给予工作补助。各卫生院每年从业务收入中提取一定经费,用于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五)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调整新型农村合作医基本用药目录和基本诊疗目录等政策措施,让参合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完善滚动筹资等低成本、多形式、简便易行的农民个人筹资机制。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衔接,提高贫困农民的受益水平。研究制定农村适宜的基本医疗服务包,逐步明确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范围,完善单病种付费和处方最高限价制度。继续规范农村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工作,实行严格的药品限价措施,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六)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举办的区级医疗机构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细胞的城市卫生三级服务网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通过整合现有卫生资源,由政府举办的一级和部分二级医院改造改制设立。原则上按照3万―10万居民或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逐步建立区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构建新型城市三级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标。(七)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利用国债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项目和人才培训专项经费,组织实施乡镇卫生院院长管理知识培训和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乡村医生培训,开展对培训工作的督导检查和效果评价,保证培训工作取得实效。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卫生人员学历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层次,为农村卫生医疗机构培养更多的适宜人才。农村卫生院每年制订并落实卫生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以发展适宜的专科技术为目标,做到人员、技术、设备配套,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探索建立农村卫生人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机制,稳定农村卫生队伍。三、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的保障机制(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坚持把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的工作作为全区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工作人员专司其职的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的工作领导体系。建立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加强督促检查,把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的工作实绩作为检验卫生干部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考核和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二)推进改革,加大投入改革公共财政制度,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扩大财政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范围。加大卫生事业投入,保证卫生事业费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三)解放思想,强化宣传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解放的思想,改革的胆略,需要创新的勇气,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举措。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新政策,新任务,及时报道工作进展及成效,总结新的经验,好的做法,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卫生事业的良好氛围。参考文献【1】潘华,邢金水,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的财政投入分析[b],中国卫生(20__)06-0251-02【2】邱志军,罗守福,搞好六大体系建设,实现乡镇卫生院可持续发展[a],中国卫生经济研究(20__)05-0031-02

个人卫生制度篇5

(1.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5;

2.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北京100875)

摘 要:我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从2009年起在乡镇卫生院率先实施以来,发生了一系列制度调整和变化。文章关注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制度的结构失衡与制度变迁之间的关联和作用,从制度建构过程入手,分析制度结构特征,发现制度结构失衡与影响因素,提出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制度的螺旋式制度变迁模式。

关键词:制度,结构分析,功能分析,制度变迁

中图分类号:D6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7-0054-05

收稿日期:2015-05-11

作者简介:徐缓(1966-),广西桂平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张汝立,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乡镇卫生院是政府举办的卫生行业最基层事业单位,也是我国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随着新医改全面启动,国家决定从2009年10月起率先在乡镇卫生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先于其他大部分事业单位,涉及全国3.7万个乡镇卫生院及120多万医务人员。通过4年多的实践,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制度发生了一系列调整和变化,本研究试图探寻该制度的结构失衡与制度变迁之间的关联和作用,以期为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提供借鉴。

一、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制度的建构过程

(一)制度推行进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先后经历了四次根本性改革,包括1956年的等级工资制度、1985年的结构工资制度、1993年的职务等级工资制度;2006年起执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基本工资、国家规定津贴补贴和绩效工资三部分组成。

2009年9月,在全国已执行基本工资、国家规定津贴补贴标准的基础上,国务院决定在乡镇卫生院实施绩效工资;同年12月,人社部、财政部、卫生部印发《关于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09]182号)(以下简称《绩效工资制度文件》);此后,按统一部署,全国至上而下全面推开,纳入到医改全局任务统筹推进。截止2013年3月,据卫生部医改监测简报统计,按时足额发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的县区数达到100%。

(二)社会建构的结构性嵌入作用

格兰诺维特提出,“社会制度不可能以某种必然的形式自动地产生,而只能通过‘社会建构’形式形成”[1]。同理,乡镇卫生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具有“社会建构”的过程,许多制度要素嵌于更为广阔的社会关系网络,结构性嵌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乡镇卫生院内部运行制度的微观结构嵌入。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制度嵌入管理循环链条中,涉及经费补偿、人员管理、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机构运行系统性结构。仅人员管理,就涉及编制核定、岗位聘任、机构绩效考核、个人绩效考核等方面结构制约;在收入分配中,基本工资、国家规定津贴补贴与绩效工资也是一个系统性结构。

二是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制度的中观结构嵌入。国家将乡镇卫生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作为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相配套的医改举措,由于基本药物实行“零加成”,再没有药品收入,使乡镇卫生院原先实施了许多年的以药补医机制发生了根本改变,启动了乡镇卫生院整个运行机制转型升级,是一场管理制度、体制、机制的全面“革命”,对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形成了“倒逼机制”。

三是社会收入分配制度的宏观结构嵌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普遍增长,逐步打破长期存在的“大锅饭”思维和平均主义观念,有效地激发了全社会生产能力和创造活力,但体制内的“平均主义分配”和体制外的“收入差距过大”两种极端现象依然并存,这些社会收入分配制度的宏观结构因素必然会作用于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制度。

二、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制度的结构特征

人们广泛运用制度结构的概念,但对其做出的定义可谓见仁见智。笔者以为,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制度结构就是那些决定制度内在规律以及外在表征的内涵,是绩效工资制度的基因,也是该制度区别与其他工资制度的本质特征。

(一)绩效工资的结构

按照《绩效工资制度文件》,笔者将绩效工资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维度。广义绩效工资指所有工资性收入。狭义绩效工资仅仅指工资收入三部分中的绩效工资,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和奖励性两部分;基础性绩效工资占绩效工资的比例为60~70%,主要是反映所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物价上涨水平、本人所聘岗位职责等分配要素;奖励性绩效工资占绩效工资的比例为30~40%,依据绩效考核结果发放,主要反映本人工作数量和实际作出贡献等分配要素。

(二)绩效工资水平的结构

从广义绩效工资水平看,利用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财务年报资料》得到各类卫生事业单位名义人均工资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后,2009年全国乡镇卫生院实际年人均工资收入为26989元,2012年为35939元,年人均增加8950元。实施绩效工资前(2007-2009年),乡镇卫生院工资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2.4%,实施绩效工资后(2009-2011年)为8.4%,工资年平均增长速度明显下降。

从狭义绩效工资水平看,通过对31个省(市区)的专题调查发现,2012年,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水平为年人均2.2万元。

(三)基础性绩效工资与奖励性绩效工资的结构

专题调查基础性绩效工资与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实际发放比例,比例等级从1比9(即基础性绩效工资占10%、奖励性绩效工资占90%)顺次变化至9比1。结果显示:在实际发放中,该比值为7比3和6比4的乡镇卫生院共占73.4%,该比值为5比5和4比6的共占13.4%,说明基础性绩效工资与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实际发放比例以“七三开”或者“六四开”为主,基本执行制度要求。

(四)单位领导与职工绩效工资水平的结构

关于领导绩效工资水平与职工平均绩效工资水平的实际发放比例,该比例小于1倍的乡镇卫生院占65.0%,1倍、2倍、3倍及以上的共占35.0%。

(五)绩效工资财政保障水平的结构

从绩效工资经费保障看,属于财政全额保障的乡镇卫生院占54.1%,差额保障占45.2%,自收自支占0.7%,有近一半的乡镇卫生院需要通过服务收费获得绩效工资相应经费,大部分经费由县(区)本级财政负担,但由于相当部分县(区)财政底子薄,资金缺口仍然很大。

三、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的制度结构失衡与影响因素

制度均衡是一种行为均衡,意味着,对于利益相关人群而言,既定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一种满足状态或满意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制度[2]。由此可以推导,当制度结构出现失衡时,意味着制度结构与制度环境存在互斥关系,处于不相适应、不相协调的状态,或者不适合各群体意愿的状态。

(一)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与相关制度没有建立联动机制

首先,绩效工资水平联动不够。制度设计未明确绩效工资年度动态调整机制,年初核定的绩效工资水平要管一年或若干年,许多地方将当地乡镇卫生院前几年工资收入中对应绩效工资的部分进行测算,提出2009年实施绩效工资的水平,没有直接与乡镇卫生院实施绩效工资后的工作情况挂钩。为此,许多地方2009年以后一直未调整乡镇卫生院的绩效工资水平,基层反映“工作任务、工作要求不封顶,而绩效工资会封顶”,工资总额、绩效工资总量与乡镇卫生院的业务工作数量、质量和群众满意度之间联动不够。据《健康报》报道,在2012年,浙江省18个县(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均工资水平较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前有所下降,而2009年~2013年期间,基本医疗工作量增加了4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数增加了40%,医务人员绩效工资所得与其劳动付出不相当[3]。

其次,经费补偿联动不够。从人员经费补偿角度看,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后,乡镇卫生院便没有药品加价的利润,这部分损失经费应该通过政府财政经费补偿,但实际上往往补偿不到位,影响了绩效工资足额发放。江西省研究发现[4],对于乡镇卫生院人员经费保障机制,省级财政经费到位没有问题,市级财政补助有限,县级财政缺位现象比较普遍。安徽省[5]、四川省[6]等地研究也表明,乡镇卫生院补偿机制仍存在缺陷,一是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的标准不明确,差额多少取决于财政部门的解释,甚至出现怪现象,工作发展快、工作收入上升的乡镇卫生院因资金缺口小而得到财政补足少,工作没有起色、业务收入少的却因资金缺口大而得到财政补足多,被称之为“干得多的不如干得少的”、“截长补短”、“鞭打快牛”。二是乡镇卫生院人员补助政策不明确,一些地方将上级拨付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冲抵乡镇卫生院人员经费,收支结余部分抵消财政补助;有些地方只拨付编内人员的人员经费,编外人员仍需要乡镇卫生院通过业务收入发放工资;有些地方财政只拨付人员的绩效工资经费,基本工资仍按照原来渠道解决。

(二)收入分配外部合理性不足

从社会各行业收入水平比较角度看,近几年来,随着医改的不断推进,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医务人员的总体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一些长期形成的突出矛盾初步得到缓解。但是,一些结构性、机制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我国医务人员的工资收入依然偏低。2012年我国城镇不同行业就业人员收入数据显示[7][8],在19个行业中,金融收入水平、信息传输与计算机软件、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三个行业位于前3名,卫生、社会保障福利共同排第9位;卫生行业年人均工资相当于金融行业的59.1%,仅为各行业平均水平的1.13倍。

(三)收入分配内部合理性堪忧

从不同地区乡镇卫生院看,绩效工资分配合理性存在“三低”,一是乡镇卫生院绝对收入水平一直低于其他卫生事业单位,2012年其广义绩效工资水平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70%、公共卫生机构的75%和公立医院的57%;二是与绩效工资实施前相比,乡镇卫生院广义绩效工资年增长速度降低了近14%,在各类卫生事业单位中下降最明显;三是部分地区狭义绩效工资水平的过低,北京、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份的绩效工资为年人均3~7万元,数倍高于其他省份的年人均1~3万元水平。

从每个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内部分配看,收入分配差距过小。理论上,绩效工资是一种将职工工资与个人业绩、工作成效密切挂钩的动态的工资计量方式,作为工资分配中相对活的部分,主要体现业绩和贡献,工作绩效高、贡献大,收入水平就高[9]。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基本工资和国家规定的津贴补贴是全国统一标准,基础性绩效工资由当地政府统一规定标准,乡镇卫生院通常将上述部分工资作为固定部分发放,只能对奖励性绩效工资拉开差距发放,成为整个工资收入中相对“活”的部分。即便如此,据各地反映,奖励性绩效工资占30-40%的比重过低,拉不开差距。假设狭义绩效工资为月人均2000元,占40%的奖励性绩效工资为月人均800元,按理奖励性绩效工资可以最低为0元,但是在操作中,乡镇卫生院不可能给某些职工完全不发奖励性绩效工资,于是,医务人员之间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差距只能有300-400元幅度,拉开差距的激励作用非常有限。

(四)出现医务人员积极性的意外性负向功能

默顿的功能分析理论[10]注重考察社会现象和其结构之间同一关系的两面,功能分析专注于阐明社会现象对不同结构背景的结果,结构分析则是要寻找社会现象来自结构背景的决定因素。默顿提出,任何社会制度都具有一定的结构,每一个结构都具有自己的功能,功能的种类分为正功能和负功能(也译为反功能),还有显功能与潜功能(也译为隐功能)之分[11]。结构失衡可以导致功能偏离,负功能就是意外性政策后果,包含着紧张、压力和张力,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没有适当的社会规范来约束和限制时,就会出现变迁[12]。

就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制度而言,“调动积极性”是综合衡量该制度预期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功能之一,绩效工资制度在存在结构失衡的语境下,对于医务人员积极性产生了显性和隐性的负功能影响。

显性负功能主要表现两个方面:首先,目前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收入水平并不是由劳动力市场供求力量决定,与职业要求高、培养周期长、社会责任重、职业风险高、劳动时间长、工作强度大等职业特点不相符,与国际上医务人员收入水平通常列于社会各职业前列的行业薪酬规律也不相称。其次,绩效工资水平与乡镇卫生院或医务人员的绩效优劣未建立有效联系,技术、风险等因素没有充分体现,没有完全实现绩效工资的初衷。

隐性负功能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部分医务人员对内部收入差距的承受程度偏低,平均分配文化与绩效工资激励文化发生冲突,有些医务人员担心拉开绩效工资差距将损害自身利益,比较流行“绩效工资是从自己腰包掏钱来奖励他人”等类似“零和博弈”的心理和观点,在这种非合作博弈过程中,各方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集体利益最大化[13];其次,根据《2014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提要》,2013年与2009年相比,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入院人数、病床使用率等3个重要工作指标均出现了相同的“V”字型波动变化,即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下降,偏离医改目标,2012年和2013年才出现连续回升,回归医改议程;再次,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出现隐性流失,与2010年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数相比,2011年减少了14061人,平均统计,每个乡镇卫生院约流失0.38人[14]。究其原因,业务骨干和编外人员绩效工资收入出现下降,影响这些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基层人才队伍出现“引不来”、“留不住”、“用不上”被动局面。

四、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制度的螺旋式变迁

(一)推动乡镇卫生院管理制度综合改革

面对上述绩效工资制度结构失衡存在的突出问题,2011年,安徽省率先提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综合改革,出台了10个方面30条制度改革措施,被称为“安徽模式”[15]。2013年,安徽省又出台18条“补丁”政策,弥补制度漏洞,推进经费支出政策及经营自主权、收支结余分配权的落实,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使奖励性绩效工资占绩效工资比重达60%以上,构建“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绩效工资长效机制[16]。

经过借鉴各地经验和做法,中央政府推开了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11号)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3]14号)等制度文件连续出台,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药品供应、人事分配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提出了调整和完善绩效工资制度相关要求:“健全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在平稳实施绩效工资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当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比例,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二)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制度呈现阶段性变迁

截至目前,乡镇卫生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显现三个阶段变迁:第一阶段,全国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显现某些制度结构失衡;第二阶段,安徽等地方政府对失衡制度结构进行调整,探索绩效工资制度的综合配套改革,打“制度补丁”,形成新的局部性制度平衡状态;第三阶段,中央政府对绩效工资制度进行全国性调整,推行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形成新的全面性制度平衡状态。

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均由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地推行,可以纳入林毅夫提出由政府进行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情形[17],但是,第二阶段由地方政府通过改革探索,“摸着石头过河”,基层探索首创,属于由基层政府主导自下而上地进行制度变迁,既不符合“强制性制度变迁”自上而下的特征,也不完全符合“诱致性制度变迁”以农民、居民、企业等经济行动者为主体的特征。有学者提出[18],我国农村制度变迁存在“家长制模式”,笔者认为,“家长制模式”实质上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范畴。

西蒙指出[19],“完全理性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假设,在现实中人的行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制度决策者会受到有限理性的限制,导致一项制度存在决策的局限性。笔者发现,绩效工资制度是我国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卫生院实施绩效工资在各类事业单位中先行一步,在绩效工资制度设计过程中,决策者存在“有限理性”现象[20],绩效工资制度结构存在不相适应的失衡方面,对乡镇卫生院和医务人员调动积极性产生了负功能。

综上所述,笔者提出“螺旋式制度变迁模式”来解释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制度结构的均衡和优化过程,有三个典型特征:一是稳定机制和调整机制协调发挥再平衡作用,制度主体和客体共同维护发挥正功能的均衡性结构相对稳定,对产生负功能的失衡性结构进行纠偏。二是渐进型变迁与跨越型变迁结局交织出现,近几年绩效工资制度的变迁属于渐进型变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事业单位4次工资制度改革属于跨越型变迁。三是制度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制度路径有机结合,推动制度变迁的动力既来自制度主体的主导,也来自制度客体的倡导,制度变迁发生自上而下改革与自下而上改革相互交织。

参考文献

[1]甄志宏.从网络嵌入性到制度嵌入性——新经济社会学制度研究前沿[J].江苏社会科学,2006,(3).

[2]宋智勇.论制度结构和制度均衡[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3,(4).

[3]胡玲,蒋晓霞.基层绩效改革:自己做主有点难[n].健康报,2013-09-09..

[4]云昌.江西省乡镇卫生院人员基本工资财政全额保障机制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10,(5).

[5]徐杰.安徽农村医改:得在哪,缺什么[n].健康报,2014-01-13.

[6]谢道明,赵丽惠,刘邦智,熊伟.基层绩效分配改革仍有瑕疵[n].健康报,2012-05-24.

[7]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8]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9]岳颖.事业单位薪酬管理-内部收入分配的决定于模式选择[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10](波)彼得·什托姆普,林聚任.默顿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1](美)罗伯特K默顿,唐少杰,齐心.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12]林聚任.林聚任讲默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3]张维迎.博弈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4]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提要[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4.

[15]冯立中.安徽推出基层医改“更新版”30条政策补丁巩固成果[n].健康报,2011-09-01.

[16]周然.皖18条医改新政出台[DB/oL].人民网安徽频道,2013-07-15.

[17]林毅夫.一个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和强制性变迁,林毅夫自选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

[18]吴睿.我国农村制度变迁的家长制模式初探[J].社会科学家,2013,(8).

[19]邓汉慧,张子刚.西蒙的有限理性研究综述[J].中国社会科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个人卫生制度篇6

(一)健全领导机制,狠抓乡镇卫生院班子建设

本着“选好一个院长就能发展好一个卫生院”的认识,我区认真按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坚持“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原则,实行乡镇卫生院院长公开竞聘制,将一批德才兼备、组织能力强、工作热情高的骨干人才选拨到领导岗位,为卫生院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实行院长任期目标管理制,定期对卫生院领导班子进行工作考核和民主测评,严格考核奖惩制度,从而极大地增强了院长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推动了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二)健全投入机制,夯实乡镇卫生院工作基础

为改善乡镇卫生院诊疗服务环境,我区在财力非常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向上争取资金、内部增收节支等形式,积极推进了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共筹资1000多万元对乡镇卫生院院容院貌进行改造。目前,我区值夏、新圩、云楼卫生院综合楼已全面完工并搬迁投入使用;东固、富田卫生院综合楼、新圩中心卫生院职工周转房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全区中心卫生院业务用房面积达5000㎡以上,一般卫生院业务用房面积达3000㎡以上,为乡镇卫生院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同时,初步建立起了以财政补偿、医保购买服务补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基药零差价补助等多渠道的卫生院补偿机制,对卫生院的事业经费实行区卫生局统筹安排,对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实行财政全额拨款,并且将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经费、结核病防治、扩大免疫等经费都列入财政预算,2012年财政对乡镇卫生院投入达1044.91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7.4%,为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健全运行机制,深化乡镇卫生院分配改革

根据医改的总体要求,我区全面推进了乡镇卫生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医务人员实行竞聘上岗,建立了“定编定岗不定人,能进能出聘任制”的人事制度,进一步激活了卫生院的发展活力,优化了卫生人才队伍结构。同时,制定出台了《区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分配指导方案》,对乡镇卫生院及医务人员进行综合量化考核。改变原来单纯以业务收入特别是药品收入核定绩效工资的做法,将基本药物使用比例、费用控制、公共卫生服务完成情况等作为职工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收入挂钩,极大地提升了卫生院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医改各项工作的落实。

(四)健全管理机制,规范乡镇卫生院诊疗行为

一是健全医德医风管理制度。建立了乡镇卫生院医德医风管理档案,制定了医德医风考核奖惩制度,并将考核结果与职工晋升、晋级和福利挂钩,促使卫生院职工自觉改善服务态度,提升服务质量。同时,全面推行挂牌上岗,热情服务、微笑服务、诚信服务,树立了卫生院良好形象。二是健全乡镇卫生院财务集中核算管理制度。按照“集中管理,分户核算”的原则,对全区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了乡镇卫生院的建设与管理。三是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扎实开展了“医疗质量管理年”活动,各卫生院统一悬挂张贴了《首诊医师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等医疗核心制度,严格医疗技术操作规程,确保了各项工作规范化开展。同时,专门制定出台了《区医疗纠纷、事故责任追究暂行管理办法》,定期进行医疗质量考核与通报,对人为因素引发的医疗纠纷和事故追究责任,有效防范了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发生。四是健全乡镇卫生院量化考核制度。制定出台了《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量化考核管理办法》,强化新农合监管,对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实行量化计分管理,严格规范其医疗服务行为,让群众真正得到适宜、价廉、质优的医疗卫生服务。

(五)健全考核机制,激发乡镇卫生院工作热情

为推动乡镇卫生院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我区实行局领导挂点乡镇卫生院工作制,每一名局领导挂点两个乡镇卫生院,督促指导乡镇卫生院各项工作落实。同时,把乡镇卫生院工作纳入为全区卫生工作重点,专门制定出台了《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目标管理考评方案》,将业务管理、医改工作、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重点工作纳入了对乡镇卫生院的综合目标管理考评内容,年初签订目标责任状,实行“定时考核、动态管理、全程问效”。每季度对乡镇卫生院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实行一督查一通报工作制,通过季度督查和年终考核的方式,对工作有特色、成绩突出的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落实不到位、进度缓慢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从而大大促进了卫生院落实医改及民生工程等工作的积极性,推动了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六)健全培养机制,提升乡镇卫生院服务水平

为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水平,我区加大了对乡镇卫生院卫技人才的培养力度,2012年共选派24名乡镇卫生院技术骨干赴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安排11名儿科业务骨干参加全省儿科医师培训,选派27名卫技人员参加全市社区卫生人员服务能力建设培训,组织25名医务人员参加全市适应技术培训班。组织全区医务人员开展了“三基”理论知识竞赛活动,营造了“赶、学、比、超”的良好氛围。加强了对全省农村卫生专业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的重点培养和动态管理,积极引导他们开展技术创新,发展特色专科。通过培养对象的示范作用,带动农村卫生队伍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18名专业技术人员、吸纳2名“三支一扶”大学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为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七)健全督导机制,积极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

按照深化医改的总体部署,我区积极推进了乡村一体化管理。制定了实施方案,强化了村卫生室的规划设置和建设,加强人员准入和执业管理,在村卫生室全面推行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零差率销售。同时,乡镇卫生院强化了对村卫生室的管理和指导职能,加大督查力度,严格规范村卫生室诊疗服务行为,强化绩效考核,夯实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基础。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一)乡镇卫生院诊疗服务环境明显改善。通过实施项目建设,对院内环境进行绿化美化,极大地改善了乡镇卫生院的诊疗服务环境。各卫生院基本上都做到了门诊部、住院部、职工楼分离,部分卫生院还建有独立的医技楼,切实做到了“乡乡有新院,院院有新貌”。同时,各卫生院还加强了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所有病房均配备了空调、彩电,为群众就诊营造了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乡镇卫生院诊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一年来,我区通过扎实推进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完善乡镇卫生院设备配备,加快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强化内部管理,提升了乡镇卫生院诊疗服务能力。目前,所有卫生院都更新添置了B超、生化仪、X光机、心电图等一批诊疗设备,并购置了救护车,彻底改变了以往靠“老三件”诊断、靠经验用药的落后面貌,整体技术水平明显增强,充分发挥了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枢纽”功能。目前,我区2个卫生院被评为全市首批“十佳卫生院”,3个卫生院被评为“农民满意乡镇卫生院”,7个卫生院被评为“母婴安全乡卫生院”。

(三)乡镇卫生院诊疗服务行为明显规范。通过强化乡镇卫生院内部管理,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切实做到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规范了乡镇卫生院诊疗服务行为,乡镇卫生院以往存在的“大处方”、搭车药等行为得到了明显的遏制,其门急诊人次、住院人次与往年相比均有较大的增长,而药品均费用与往年相比呈明显下降趋势,从而减轻了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同时,通过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合理规划和配置乡村卫生资源,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能力,促进了新农合制度的巩固和完善,推动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个人卫生制度篇7

(一)深化医疗卫生改革的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继续按照管办分开的原则,采取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完善配套措施,加大监管力度,不断深化完善医疗卫生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医疗保障和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步伐,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二、大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二)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市区和县城区每个街道(乡镇)、居委会都要按照省定标准分别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到20*年底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不低于70%,到2010年覆盖率达95%以上。加快乡镇卫生与计生服务中心工程建设,20*年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全部建成卫生与计生服务中心。

(三)加快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各地要引导乡镇卫生院、乡镇医院职能向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村卫生室职能向村卫生服务站转型。20*年,*县、*区分别要建成10个、6个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它县区各建成5个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每个行政村设置一个村卫生服务站,在现有村卫生室基础上择优产生,由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管理。

(四)完善乡镇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公共卫生部和医疗服务部。乡镇卫生院增挂“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部”牌子,开展疾病控制、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卫生监管、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从乡镇一级医疗机构中择优一家增挂“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部”牌子,开展基本医疗服务。村卫生服务站主要开展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服务。

(五)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和定期体检制度。由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为辖区内城乡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实行微机管理,所需经费从公共卫生专项基金中支出。坚持以预防为主,着眼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建立不同年龄段的参保对象基本体检项目制度,定期为参保对象体检,所需经费从相应的医疗保险基金中支出。

(六)加强基层卫生队伍建设。各级人事、卫生行政部门要强化优秀人才引进和开发,通过举办农村卫生人才专场招聘会、外出招聘等方法,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充实卫生人才。对现有农村卫生人员要围绕培养、使用、稳定等环节,采取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短期培训等途径,提高基层卫生服务队伍素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做好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员和骨干人员及乡村医生培训工作,并将学员培训考核合格作为其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执业再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

(七)建立城市医生服务基层制度。各地要严格执行城市医院和其它卫生机构卫技人员在晋升中级和副高技术职称前必须到乡镇医院、乡镇卫生院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规定。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关医疗卫生单位要完善支援方案,明确相关政策,确保每个乡镇医院、乡镇卫生院都能享受到城市卫技人员的定期服务和指导。

(八)重视城乡中医药工作。各级中医院要加强中医专科建设,发挥中医特色。各乡镇医院、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部要设立中医科和中药房,各社区卫生服务站要逐步配备一名能开展中医医疗服务的医生。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在医疗费用补偿中使用中医药治疗的,中医药费用补偿比例可提高20%。

三、逐步建立多层次、多形式、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

(九)建立完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启动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努力实现全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全覆盖。从20*年10月1日起,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按人均不低于150元/年标准筹集,其中一般居民财政每人每年补助不低于90元,个人缴费不低于60元;城镇低保对象、重度残疾人等困难居民,财政每人每年补助不低于120元,个人缴费不低于30元。

(十)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巩固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2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面要达95%以上,全市基本实现医药费用即报即结,资金结余率控制在10%以内。努力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从20*年起,将城镇非职工居民(包括少年儿童和中小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十一)进一步缓解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实行政府和社会资助方式,引导困难群众参加相应的医疗保险。建立健全惠民医疗服务体系,通过设立惠民医院和惠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困难群众减免相应诊疗和药品费用,减轻困难群众用药负担。20*年,全市选择一半以上二级医院、各县(区)选择3个以上乡镇(街道)进行试点,20*年在全市全面实施。做到将所有符合条件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纳入城镇医保定点单位,鼓励社区参保人员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

四、加快建立基本药物制度

(十二)建立不同层次的基本药物制度。药监、卫生、劳动、财政等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惠民医疗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四个不同层次的基本药物制度,推广能够满足一些常见疾病用药需求的基本药物,减轻群众用药负担。

(十三)加强基本药物制度管理。按照安全、有效、必需、价廉的原则,针对四个不同层次的基本药物制度,分别确定四个不同层次的基本药物目录。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品目录按现行政策执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本药品目录参照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本药品目录执行,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基本药品目录暂定60种(由市卫生局确定并对外公布)。对60种基本药物,通过政府集中招标形式实行统一采购、统一价格、统一配送。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惠民药品零利润出售给惠民对象(城乡低保人员和五保户,凭惠民医疗卡就诊),按政策规定利润部分由财政部门补贴给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

五、继续加大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

(十四)逐步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各级财政要不断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保证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正常运转和事业发展。每年财政投入增长的比例不低于地方一般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十五)加快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投入,保证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经费、公务费、业务费和设施建设支出以及卫生监督机构的执法取证工具、现场快速检测设备、执法车辆、办公设备、信息化建设等必备工作条件。

(十六)完善“以奖”机制。各地要改进“以奖”考核办法,将医院规模、业绩、履行社会责任和技术水平等作为主要内容纳入考评指标,形成利于激励、公开、公平、公正的医疗机构考评制度。进一步加大奖励力度,确保每年市级财政安排不少于100万元、县(区)财政安排不少于80万元的“以奖”资金当年奖励兑现到位,不累计,不顺延,并随着财政收入增长逐年增加“以奖”资金数额。

六、不断强化医疗机构行业监管

(十七)严格医疗机构的准入管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严格执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按照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医疗机构设置基本标准、卫技人员执业注册规定和医疗技术准入条件,加强对医疗机构的准入管理。进一步完善考评指标体系,改进评价方法,建立动态评价机制。对考评不合格的医院予以限期整改直至取消等级资格。

(十八)建立医疗机构诚信档案和卫技人员医德档案。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诚信管理办法,卫生行政部门为所管理的医疗机构建立诚信档案,将其虚假广告、非法行医、无证行医、超范围行医、违规转诊、收受回扣以及履行社会责任等行为记入档案,作为医疗机构评比、校验、换发证的依据,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医疗机构为医务人员建立医德诚信档案,对其不良执业行为实行记分管理,作为评优和晋升职称的评价依据。

(十九)加强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医疗机构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制度,如实编制并定期向财政、卫生等部门上报财务报表。财政、卫生等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成本核算、收入分配、资产管理等方面的监督,确保其非营利性质。税务部门依法加强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收征管。

(二十)进一步控制医疗服务价格。各地要进一步完善价格管理办法,落实医疗机构医疗、药物价格公示和收费清单制度,规范医疗服务机构价格行为。实行单病种限价收费,自20*年起,全市一级以上医院都要逐步实行单病种限价管理,其中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实行限价的单病种不少于10个,一级医院和专科医院不少于5个。各级卫生、物价部门要加强对单病种限价的监管,保证医疗质量和价格合理。

(二十一)大力开展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各地、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医患纠纷预防机制,完善各种突发医疗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和长效机制,不断提高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各地要在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下,建立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组织,从事医疗责任纠纷的调查、调解处理及防范指导。严格落实医院各项内部安全保卫措施,在二级以上医院设立警务室或配备警务人员,严肃查处和打击影响医疗秩序、危害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积极推进医疗责任保险,探索建立医疗风险分担机制。

七、维护改制医院职工合法利益

(二十二)切实解决改制医院职工社会保障问题。各地要高度重视改制医院职工利益,切实解决好职工的社会保险问题,确保改制医院职工按照“可企可事”政策一个不漏地纳入社会保险范围。要针对职工的不同情况细化职工养老保险“可企可事”政策,原则上由医院法人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维护改制医院职工的合法权益。

个人卫生制度篇8

【关键词】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分析对策建议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特点,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完善体制机制,加强设施和队伍建设,加快打造农民健康工程。

2006年8月,卫生部等部委制定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并正式实施,这项投资216.8亿元的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覆盖范围最广、投资力度最大的一项农村卫生建设规划。本文旨在对我国现有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设建议。

二、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现状

1、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发展现状

虽然由于乡镇合并等因素影响,乡镇卫生院的数量和从业人员呈下降趋势,但在村级卫生室的建设方面,其数量和从业人员数量都有了显著的增加,其中村卫生室的数量和覆盖率由2003年的51.5万个和77.6%增加到2006年的60.9万个和88.1%。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也由86.8万人增加到95.7万人。平均每村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由0.98人提高到1.53人。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普及程度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2、农村医疗服务发展现状

县级医院的诊疗人次和住院人数由2003年的1.7亿和921.5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3亿和1578.5万人。病床使用率也由59.5%提高到63.3%。乡镇一级医院的诊疗人次和住院人次则由2003年的6.9亿次和1608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7亿次和1836.1万人,病床使用率由36.3%提高到39.4%。各级医院的诊疗人次和住院人数呈上升趋势,病床使用率也在逐年提高。这表明,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改变了以往的就诊习惯,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建设初见成效,各级医疗机构的就医环境和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农民生病可以就近得到治疗。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推广,农民在得到医疗保障之后,就医负担有所减轻,就诊率和住院率均明显提高。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现状

经过几年试点之后,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于2003年8月进行全面推广,经过近四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截至2006年底,新农合覆盖可全国1451个县的5.08亿农民,参加人数为4.1亿,参合率达到了80.7%,2006年的补偿人次为2.72亿次,补偿资金达到了155.81亿元,越来越多的农民得到了医疗保障,从新农合中获益。从总体上看,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平稳,逐步规范,农民医疗负担有所减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有所缓解。

三、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从统计数据看来,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得成绩,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困难重重

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目标是构建和完善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主体,以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现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有机结合,以预防保健为重点,满足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而在我国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1)在农业卫生资源方面。近年来,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为农民防病治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村卫生资源不足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虽然农村卫生室的数量有了一定增加,但其间存在着地域布局不尽合理、资源总体不足和局部浪费并存的问题。

(2)在医疗卫生人员方面。现在的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存在着专业技术匮乏、卫生服务水平低下的状况,以乡(镇)卫生院为例,具有执业(助理)医师的乡村医生只占乡村从医人数的10%,而无专业学历者多达36%。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学历低,对医学知识掌握有限,预防保健知识缺乏,不仅会影响日常医疗活动,更有可能因为误诊、误治等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3)在医疗机构合作方面。县、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各自独立,管理松散,缺少有效的纵向业务合作。各级机构功能定位不准确,资源利用率低,整体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2、农村医疗服务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农村公共卫生提供存在空白。农村公共卫生是面向农村地区向广大农民提供的卫生服务,也是一项每位农民均应享有的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村卫生室的产权和服务模式发生了根本转变,多数村卫生室不愿意或无能力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再加上政府对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资金投入和制度投入不足,致使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几乎成为空白。

(2)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尚未健全。医疗救助是指政府和社会对患病但又无经济能力进行治疗的特困人群实施专项帮助和支持的行为,也是医疗卫生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的《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要求在全国农村建立医疗救助制度。不过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尚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自身存在的问题。包括救助标准、救助病种、救助对象、救助办法的确定,救助基金的筹集和管理机制的建立等尚在试点探讨中。二是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衔接问题。农村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样,都是用来解决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重要举措,要衔接好两种制度,使之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存在一定缺陷。从2003年开始试点到现在,经过四年的运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参加人数、覆盖面上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制度设计和运行上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在其发展中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在全国范围内未能形成各个方面都能接受的、经济可行的、可广泛推广的合作医疗主导模式;二是没有建立长期有效的筹资机制。现行筹资方式筹资成本太高且可持续性没有保障。

(4)农村医疗保障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一是各项医疗保障制度的运行缺乏有效的支持保障。各项医疗保障工作的展开,需要包括财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医药部门、医疗机构、金融机构的通力合作。但目前存在着各部门各自为政,沟通协调困难的问题,给各医疗政策的实施与推广造成一定的阻碍。二是没有建立有效的资金使用监管制度。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卫生部门既管政策,又管基金收支的现象,缺乏科学的制约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措施,合作医疗基金支出存在失控的潜在风险。

四、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分析

我国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其中在硬件设施建设上包括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和医疗卫生服务人才的培养引进两部分。而在软件建设方面则主要是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新型农村公共卫生保障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管理制度等制度建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是基础,而各项制度的建设则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政策指导。要想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就必须在软硬件两方面同时加大建设投入,在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

1、加大各级政府投入,建立和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在医疗机构建设方面,造成医疗卫生资源建设不足的原因一是资金投入不足。政府应加大基本医疗服务设施的建设及改造投资,同时,应整合现有医疗卫生资源,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按照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功能要求,充分考虑区域内卫生资源、人口数量、自然和交通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农村卫生机构的布局。在整合现有卫生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建设标准,以改、扩建为主,确定建设项目。鼓励民办医疗机构参与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县、乡镇、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能分工和协作。

2、积极培养引进医学专业人才

一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一方面,中高等医学院校要针对我国农村卫生实际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并可以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为农村医疗机构输送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以改善和优化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结构。二要加大现有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交流和学习,积极提高和优化现有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

3、加快各项农村医疗卫生制度和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管理制度建设

要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总结各地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状况制定科学的筹款标准,补偿标准和补助范围等指标;要加大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扩大医疗救助制度和新农合的受益面,提高农民的收益程度;要建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制度,明确公共卫生服务的服务项目范围,明确县、乡(镇)、村各级医疗机构在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中的职责;要完善各医疗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使之相辅相成,组成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体系;要理顺医疗保障实施过程中各横向部门和纵向机构之间的职能,明确各方的管理职责,加强各方合作。

【参考文献】

[1]张维龙:对构建多层次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可行性探讨[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05。

[2]吴红梅: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得问题分析与创新探讨[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6。

[3]农业部农业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特困人口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制度建设[J].中国人口科学,2007(2)。

[4]汪金鹏: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现状及宏观改革措施[J].中国卫生资源,2006(3)。

[5]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促进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上)[J].浙江经济,2005(23)。

[6]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促进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下)[J].浙江经济,2005(24)。

[7]曲江斌: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2007(6)。

个人卫生制度篇9

   关键词:安徽省;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

教育教学

   2009年11月,安徽省在32个试点县开展以取消药品加价,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为突破口,推进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财政补偿、基本药物等全方位的改革,其中,人事制度改革旨在彻底改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结构不合理现象,优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的专业、学历、技能、年龄结构,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截止到2010年5月,32个试点县基本完成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编制核定、竞争上岗全员聘用以及分流人员安置等工作。当前,基层人事制度改革进展情况、阶段性产出以及改革的重点难点等成为广受关注的焦点问题,在现有情况下,开展客观的调查研究意义深远.

   为避免增加地方接待负担,本研究小组在卫生厅举办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班的同时,对来自15个县的15名中心乡镇卫生院院长进行座谈。同时还对皖南某县卫生局局长、分管副局长、县所有卫生院院长进行深度访谈。研究人员对上述座谈会及访谈情况进行全程记录。本调研报告是由上述资料中涉及人事制度改革的信息整理分析而成.

   1分析思路与方法1.1分析思路项目潜在层次效益理论(apotentialHierarchyofeffects)认为卫生项目/改革的产出(效益)存在潜在的等级顺序。[1]改革参与者对活动做出反应,这种反应进一步作用于他们对相关知识、观点、技能以及未来预期的理解和学习。项目/改革实施一段时间后,社区、个人以及整体环境的综合变化才能作用于社区的长期健康产出.教育教学

   该理论促成了卫生项目/改革评估中项目行动与产出的逻辑模型分析(Logicmodel)。[2]逻辑模型分析的关键在于避免传统评估所关注的“项目/改革是否有效?”,而是围绕着项目“行动与产出”的全过程进行实时持续性评估,回答“项目是否一直有效?”。这一评估思路的转变,直接促进了绩效评估与项目/改革实施全程的整合。[3]我们希望本次调研能够成为对安徽省基层医药卫生人事制度改革跟踪性评估研究的起点.

   1.2分析方法连续接近法(successiveapproximation)是通过不断地反复和循环的步骤,使得研究者从开始是一个比较含糊的观念以及杂乱、具体的资料细节,逐渐形成一个具有概括性的综合分析的结果。[4]本研究立足实践,以访谈资料作为信息基础。研究成员在经过多轮座谈、访谈后发现信息逐渐趋向饱和,采用项目潜在层次效益理论的分析思路,通过连续接近方法,逐渐形成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行动-产出的逻辑框架,并对每个环节出现的值得关注的现象和问题进行收集整合,总结经验成效,剖析问题形成的症结,提出应对的策略措施。研究还对人事制度改革的系统性、持续性以及推广提供政策分析和建议.

   2研究结果2.1人事制度改革行动-产出分析框架安徽省基层医药人事制度改革主要分三个环节:核定编制、科学设岗,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分流人员安置三个环节。参见皖政(2009)122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为便于直观的展示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进展,我们列出安徽省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举措-产出(现象-问题)-基层经验与建议-问题分析的逻辑模型分析框架(见表1).www.qiQi8.cn  778论文在线

   在人事制度改革的三个环节中,各地在“竞争上岗,全员聘用”环节的做法基本相同,根据文件标准,采取统一考核方法对职工进行聘用,访谈者对该环节提出的问题很少,故表中没有列出.教育教学

   3人事制度改革政策分析3.1人事制度改革的系统性分析从改革的关联性来分析,基层医药卫生人事制度改革显然需要与卫生服务体系其它层面的改革紧紧联系在一起。新型合作医疗首先从制度改革层面推动了基层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组织结构的加固。基层人事制度改革从优化供方服务、绩效工资制度从支付层面、基本卫生服务功能定位从服务内涵等一系列组织内的制度改革来促进三级网的发展。不同的制度改革之间的衔接很重要,比如绩效工资如何体现乡镇卫生院有编缺岗的情况下在聘人员超负荷劳动补偿?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职责内容、服务质量如何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补偿一一对应?如何保证分流人员和聘用在岗人员与基层社会保障体系的无缝对接?在改革过程中如何落实财政补助办法?这些问题都是确保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

   从改革的内容来分析,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是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的重要的组织文化,在这样的组织文化指引下,如何对于基层卫生人力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确立卫生院在不同阶段的基本服务功能,发展合理的技术优势,满足未来人力资源的发展需要是人事制度改革的真正意义所在。现阶段的人事制度改革从区域人口需求、基本卫生服务功能定位对乡镇卫生院进行定编定岗,这是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起点,但绝不能限于此,逐步形成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建立和完善基层卫生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管理等系统化管理是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化的方向.

3.2人事制度改革可持续发展分析3.2.1利益相关群体分析考虑到乡镇卫生院刚刚完成人事制度改革,为了避免给乡镇卫生院改革进程带来不便,我们没有对在聘以及分流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或访谈。乡镇卫生院职工毕竟是弱势群体,这些群体的利益已经被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充分考虑,并采取措施.

   我们本次访谈主要发现两点:①一些规模较大,既往效益较好的卫生院认为现阶段人事制度改革没有提升在岗职工待遇,担心目前的绩效工资、财政补偿等措施不能体现乡镇卫生院在岗职工的实际业绩,积极性有一定的挫伤;②根据访谈情况,有的地方所在机构或区域人员分流呈平稳过渡的态势,但有的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分流遭遇阻力,尚需跟踪调研.

   除此之外,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认为改革降低其在卫生院定编定岗中原有权力。卫生院编制岗位数量的过分固定,不利于其在卫生院之间进行人员的合理调动。卫生院则认为限制编外人员聘用,导致大量后勤工作无法开展。这些问题都面临后续跟进政策的调整.

   3.2.2改革资源可及性分析安徽省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地方财政能否补偿到位令人担忧。很多访谈者均反映省-市-县各级财政对本次基层医改的财政支持力度很大。访谈者普遍对财政补偿政策能否全面落实公共卫生服务包的补偿力度、村医待遇等具体问题提出了不同程度的担忧,但大多对卫生院人员分流的费用保障问题均予以了肯定.教育教学

   3.2.3改革措施的后续优化调查提示基层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摸索了很多宝贵经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基层也提了很多建议,其中一些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或者是改革引发利益调整的不满情绪,但很多建议是中肯的,充分收集整理这些观点对于改革措施的不断完善是有益的.

   这些观点主要认为人事制度优化了基层卫生人力结构,接下来当务之急的任务是和其它配套政策结合:如何合理补偿,稳定职工;如何考核业绩,引导职工;如何激励职工,提高效率;如何发展职工,丰富和发展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功能;如何在改革进程中进行资源配置权力的合理集中与分散.

   访谈者提出的具体建议包括:从卫生院之间的绩效横向比较、卫生院自身的绩效标准考核、职工之间的绩效横向比较、职工自身的绩效标准考核四个层面来进行绩效考核;加强各地基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分流人员合理安置的重要制度保障;在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同时,结合乡镇卫生院的人员技术特点,加强技术骨干的培养与发展;需要在编制管理部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以及乡镇卫生院之间对编制岗位管理权限进行合理界定

  3.3基层人事制度改革试点的推广在聘人员的结构优化、服务行为-技能-态度总体水平的提升是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阶段性成果。本次调查中,我们没有直接接触乡镇卫生院的在聘人员和分流人员。员工对改革以及卫生院的功能定位的认知、服务能力、服务态度、工作满意度等方面还没有被充分了解与展示。从循征决策的角度而言,全面深入的了解安徽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阶段性成果和问题,结合地方实践中的宝贵经验,不断调整完善政策将是改革全面铺开的重要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1]Rockwell,K.Bennett,C.targetingoutcomesofprograms:ahierarchyfortargetingoutcomesandevaluatingtheirachievement.Facultypublications:agriculturalLeadership,education&CommunicationDepartment[eB/oL].http://digitalcommons.unl.edu/aglecfacpub/48/(2010-6-5).教育教学

   [2]wHoeuropeanworkingGrouponHealthpromotionevaluation.evaluationinhealthpromotion-principlesandperspectives[eB/oL].http://www.euro.who.int/Document/e73455a.pdf(2010-6-5).

个人卫生制度篇10

一、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基本情况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深化医药卫生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也是__年市、县政府确定的为民办实事之一。对于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保障公众基本用药权益和用药安全、降低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具有重大意义。20__年,我县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改原则,基本药物制度稳步推进。成立了县基本药物采购结算中心,完成23个乡镇和2个社区卫生院药品网上采购Ca证书,遴选579种我县村卫生室基本药物目录。20__年11月8日我县率先在西南岗八个乡镇99个村卫生室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价销售,

20__年12月1日覆盖到全县23个乡镇287个村卫生室,截止目前,该项工作进展顺利,运行平稳,成效初显。主要表现在:

(一)政府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县政府成立了推进医改“1+2”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泗洪县推进医改“1+2”工程实施细则》,成立了县基本药物采购结算中心,配备卫技、财务、计算机等相关工作人员,负责全县基本药物的采购和货款结算工作。县政府将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列为__年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深入镇村调研并召开院长、村医等不同层次座谈会,广泛征求社会意见,科学制定解决基本药物制度运营问题的方法,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稳步实施。市委蓝书记在今年全市“1+2”工程观摩通报上专门指示。县委徐书记签署交办单,要求相关单位结合乡镇“三个集中”工程的规划建设情况,开展农村集中居住区、居民小区卫生室建设调研工作,居住人口3000人以上的小区必须提供卫生室业务用房,__年7月份卫生室房屋要提供到位,目前147个新建小区全部规划有卫生室。在今年全市一季度“1+2”工程观摩评比中,我县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和村卫生室建设分别排名全市三县两区第二名和第三名,二季度分别荣获第一名和第二名,三季度再创佳绩荣获综合第一名。

(二)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不断规范。一是建立供货企业积分考核制度。根据《江苏省基本药物供货企业积分考核管理暂行办法》,制定了我县供货企业考核办法,按月进行考核打分。二是建立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集中采购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从基本药物配备使用、采购、货款支付等三方面共8个指标对乡镇卫生院进行考核。三是建立逐级监管机制。对基本药物的采购、配送、使用、零差率销售等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管。四是建立多方沟通协调机制。建立了药品采购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配送企业多方沟通机制,解决基药采购配送中存在的问题。

(三)村卫生室面貌发生可喜变化。今年我县标准化卫生室“343”工程建设任务80个,截至目前,已完成87个(改建60个,新建27个),超额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目前我县正在加紧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村卫生室基础设施与服务环境与一体化管理较以前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就医环境明显改善。安排891名乡村医生到县二级医院临床科室跟班学习,乡村医生临床业务水平明显提升。率先在全市建成区域卫生信息数据中心,村卫生室全部实行信息化管理,做到财政票据即时打印,新农合现场结报。

(四)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来,截止今年11月底,全县网上采购基本药物3068.91万元,配送2539.18万元,配送率82.74%。按照以前的药品平均加价率40%计算,为群众直接节省药品费用1015.67万元(2389.7万元×40%),加上新农合报销50%药费,为群众直接减免药品费用1269.59万元(2389.7万元×50%),群众累计直接受益2285.26万元,158.22万人次群众得到了真正的实惠,群众在村卫生室的就医负担明显降低,通过开展群众基本药物知晓度、满意度调查,群众的知晓度达到100%,满意度明显提升。

二、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开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县内乡镇之间不平衡。目前全县已进入巩固和完善阶段,但有的乡镇还停留在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初级阶段,与全县的整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从药品网上集中采购平台数据看,有的乡镇7-9月份采购344多个品种、采购金额40余万元,有的乡镇只采购163个品种、3万元药品,采购药品结构、价格、质量层次也不合理。同时,全县基本药物回款进度也很不平衡,少数乡镇超期欠款数额较大。

(二)基本药物配备使用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从全县7-9月份网上采购数据情况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部分乡镇药品采购品种偏少。7-9月份乡镇平均采购品种最高的为344种,而最少的乡镇却只有163种。二是部分配送企业配送率偏低。最低只有65.1%,最高达100%;部分配送企业配送时间较长,最长的配送企业达到16.51天,最短只有1.29天。三是全县抗生素、大输液采购金额占比仍然较大。分别达到53.99%、30.25%。四是部分乡镇第一层次药品采购数量占比较大。占比最高乡镇达24.4%,是全县平均占比水平的2倍左右,占比最低乡镇只有1.19%。

(三)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整体进度滞后。一是投入缺乏保障。受制于村卫生室机构的性质和地方财力,村卫生室的建设发展缺乏刚性的政策支撑,无论是机构建设,还是人员经费补助,都与实际需要存在很大的差距。二是人员补充困难。乡村医生长期以来起点不高,待遇偏低,没有好的执业环境和可预期的前途,对医学毕业生没有吸引力,乡村医生队伍“青黄不接”,年龄结构严重老化。三是服务能力不强。一些乡镇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时,政策把握不准,有的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导致村卫生室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效果有限。四是建设存在差距。目前大部分村卫生室服务设施、设备配备和信息化建设程度,均与目前的功能发挥和群众需求不相适应,经济薄弱的乡镇差距更加明显。

(四)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尚未惠及到城区村(居)卫生室。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的实施意见》(宿政办发〔20__〕126号)、《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意见》(宿政办发〔20__〕127号)文件规定,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基本药物省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配备使用和零差率销售政策。目前,由于青阳镇未集体提供村居卫生室业务用房的原因,导致青阳镇仅宏图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外,另外51家村卫生室尚未实施乡村“六统一管理”和基本药物制度。目前,青阳镇政府提供3家村卫生室,正在装修阶段。青阳城区“1+2”工程推进缓慢。

__年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加强政府主导多部门参与管理机制。要充分认识在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性,加强领导,要按照政府统一领导、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卫生部门负责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村卫生室的实施;发改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工作,抓好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各个环节的工作落实和衔接;财政部门负责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各项资金的筹集和监管,要将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所需经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并按月拨付到位,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保证村卫生室正常运转和村卫生室人员的合理报酬,足额保证基本药物采购周转金;人社部门要合理核定村卫生室人员、编制,逐年提高工资待遇和补助标准,并负责对接基本药物医保相关补偿政策;审计部门负责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各项资金审计;物价部门负责制定一般诊疗费标准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的监督检查;药监部门负责村卫生室使用基本药物的质量监管,对基本药物进行抽验工作;青阳镇政府负责城区村(居)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免费提供村卫生室业务用房,确保城区尽早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二)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供应保障机制。一是严格基本药物网上采购结算程序。不断规范基本药物采购工作,确保药品采购科学、严谨、规范、及时,争取每个村卫生室基本药物采购周转金达到3万元,确保药品采购款及时拨付,提高配送积极性。二是加强基本药物配送考核评价。强化对药品供货企业的考核评价,严格积分考核制度,对在采购配送过程中违反积分考核14项规定的企业,一律记录在案,并将考核情况上报省卫生厅,按照有关诚信记录和市场清退制度要求统一处理。三是建立药品调剂保障制度。乡镇卫生院应库存临床常用、用量较大、替代性不强、临床必须的急救药品,满足村卫生室的临时采购需求。同时,建立村卫生室间的药品调剂制度。四是提升基本药物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卫生院基本药物管理人员业务能力,指导村卫生室合理制定采购计划,经常开展药品供应预警分析,保障村卫生室药品的有效供应。

(三)进一步净化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环境。一是狠抓非法行医整治。继续保持打击非法行医集中整治行动的力度,完善打击非法行医哨点工作制度,县卫生局与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分别签订打击非法医责任状,以村(居)、小区为单位开展拉网式排查,保持对打击非法行医行为的高压态势。二是狠抓基本药物线下采购行为监管。发现村医非法行医以及村卫生室线下采购药品坚决追究所在乡镇卫生院院长的责任,对非法行医、线下采购遏制形式好的乡镇要对卫生院院长给予奖励。

(四)进一步营造良好宣传舆论氛围。高度重视“1+2”工程宣传,充分发挥政策宣传的舆论引导作用。一是强化宣传的意识。加强“1+2”工程政策宣传,加大宣传力度,广泛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主流媒体形式,大力宣传新农合结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等政策,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增强社会的认同感。二是注重宣传的效果。认真执行基本药物目录和新农合报销公示制度,充分利用服务过程、开展健康教育等服务形式和宣传阵地,用通俗的语言加强对“1+2”工程的宣传。三是增强宣传针对性。突出重点,将村支书、村主任、会计、村民小组长等作为宣传重点人群,要让他们详细知道“1+2”工程有关政策,利用他们的力量去影响更多的人。

(五)进一步改善村卫生室服务条件。一是规划布局到位。按照卫生机构设置规划和乡村整体规划的要求规划好村卫生室,满足群众对医疗服务便利可及性要求。二是房屋建设到位。按照《宿迁市村卫生室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做好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满足村卫生室日常工作需要以及群众的就医服务需求。三是标牌标识到位。按照规定统一命名村卫生室,使用统一的宣传栏、公示栏、标识标牌制作规格和标准(辅助)色。四是设备安装到位。要按照标准的要求配齐配足村卫生室设施、设备,规范建立村一级涵盖新农合结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内容的卫生信息化系统。五是公示承诺到位。对村卫生室基本情况、服务内容、收费标准、规章制度、基药目录、投诉电话等,统一内容制作,固定位置上墙,公开接受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