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业合作社运营和管理十篇农业合作社运营和管理十篇

农业合作社运营和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1:31

农业合作社运营和管理篇1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着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集体经济的服务功能,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精神,《关于加快贫困村农民合作社建设和提升工作的通知》的通知(镇政办发【2018】53号)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决定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清理整顿行动,特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专项清理整顿活动,特别是对4个贫困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设不规范、未实际运作、经营管理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全面整改,达到净化农民专业合作社队伍,稳定农村社会经济秩序,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运营行为,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质量;

依据各类专业合作社运行效果,准确掌控各专业合作社综合情况,分类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示范带贫作用,精准发力,精准扶贫,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整顿内容

(一)清查规范建设情况。按照合作社规范建设标准,对合作社体制机制、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财务管理、分配制度、经营能力、经营效益等方面作出总体评估、评价。

(二)清查合作社资产情况。重点检查合作社基础建设情况。办公和经营场地是否标准和满足各项工作要求;

清产核资,检查资产数量和去向,查其原值和现值。

(三)清查合作社财务情况。重点检查合作社建办以来国家财政奖励扶持资金使用情况。财务管理是否完善,是否存在虚假套取或侵害农民利益行为。

三、整顿方法

为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规范发展,全镇要按照宁缺毋滥的总体发展要求,严格遵循以下原则进行清理整顿,分门别类、分类指导。

(一)依据镇原县《关于扶贫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把专业合作社的资格审查作为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产业发展项目的前置条件之一。对于运行规范,管理完善、建设标准、产业发展、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荐优先给予政策奖励扶持,参与实施贫困户产业发展项目。下列事项将作为评定省、市和县级示范社及推荐产业扶持奖补合作社的重点内容:

1.具有合法的运营资格,登记备案规范。合作社必须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履行办理登记、变更和注销等程序,并将登记、变更等材料报镇农经中心进行备案。

2.具有完善的民主机制,组织机构规范。合作社必须设立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正确履行民主决策权、决议执行权和社务监督权。设立会议记录簿,规范记录会议内容并由出席会议人员签名。

3.具备健全的运营机制,制度体系规范。合作社必须订立分工制度、会议制度、培训制度、财务制度、经营制度等,规范日常经营行为,并将各项制度装订成册公开或张贴上墙。

4.具备实质性经营功能,生产经营规范。拥有必须的固定办公场所、必要的名称标志牌和服务设施;

拥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和资金、技术、设备以及土地、建筑物等合作经营要素,并具有购销、生产、指导、培训、技术等具体稳定的服务关系和合作内容;

诚实守信,合法经营,注重安全生产,拥有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并有明显的增收效果;

成员情况、章程文本、相关制度、会议记录、活动记录、合作协议、财务凭证等全部资料,分门别类建立档案,明确专人妥善保管。

5.具备明晰的分配机制,财务体系规范。配备必要的财务主管、会计员和出纳员等财会人员,设立总账、日记账、明细账和成员账户等账簿体系,开设独立的银行账户,按照合作社会计制度要求及时准确进行会计核算;

按照合作社章程的规定提取盈余公积金,进行盈余返还和剩余盈余返还;

每年社务上墙公开不少于两次、接受成员监督,年终向农经部门报送合作社年度运营报告及有关财会报表、接受指导和监督。

(二)整改规范一批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办社、守法经营、实际运作、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但在组织建设、民主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运行不规范的,下达责令整改通知,督促其限期规范治理,进行规范化建设。

1.加强培训指导。针对合作社不完善、不规范等问题,对合作社理事长、财务人员等进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培训,转变其思想观念、提升其管理能力、增加其运营效益。

2.加强督查检查。以国家、省、市、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为基本内涵,以健全成员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经营、利益分配等制度为重点,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检查指导等日常管理,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稳步、健康发展。

3.评定推介规范社。以规范化建设为切入点,按照各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社评定办法的要求,积极开展规范化合作社评定和推介工作,申报国家、省、市、县级专业合作社,达到规范合作社建设标准。

(三)对只注册未运营和长期休眠的合作社下达责令注销通知。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积极规劝、引导农民合作社召开成员大会决议解散,并自主到镇原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履行注销程序申请注销。

1.无故不开业或者停业。即在镇原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后,两年以上没有实质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僵尸社”。

2.虚假登记。即提交虚假登记材料或者以欺诈手段取得登记的“挂牌社”。

3.未履行变更登记的。即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未申请变更登记的。

4.滥用执照。即变造、出租、出借、转让营业执照的。

5.非法经营。即从事业务范围以外经营活动或违反法律法规经营的。

四、实施步骤

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清理整顿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18年10月25日至10月30日)。镇村两级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清理整顿领导小组,制定清理整顿工作方案,领导小组召开合作社清理整顿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

(二)清理整改阶段(2018年11月1日—11月20日)。乡镇工作组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查情况,逐社进行查证核实。通过查看合作社财务账目、开户情况、资金往来、合同文本、农民合作社年报信息公示等,准确掌握其成员出资、合作方式、经营规模、资产财务、生产经营等情况,分析、甄别其具体运营情。

(三)推荐阶段(2018年11月20日­—11月30日)。对于运行规范,管理完善、建设标准、产业发展、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领导小组研究,推荐给予政策奖励扶持,参与实施贫困户产业发展项目。对现场检查、社会举报出现的问题,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将严格按照工作职责和责任分工,责令相关农民专业合作社整改并监督落实。能规范运营的、加强指导,准备注销的、自主申请,该吊销的、依法吊销。

五、整改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孙书宁任组长,镇党委副书记秦宏伟、农经服务中心主任杨毅任副组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清理整顿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农经中心,由农经服务中心主任杨毅兼任办公室主任。镇纪委、农业办、扶贫办、林业办、畜牧站、农机和农经等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协作,统筹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全面领导组织开展本辖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清理整顿工作。

(二)加强宣传,依法行政。专项清理整顿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相关部门要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宣传开展清理整顿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提高合作社主动参与配合清理整顿的自觉性;

各有关职能部门要认真排查,摸清底数,从严核查,不留死角。工作中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

(三)加强整改,抓好示范。要以问题为导向,抓好整改,对合作社开展针对性的指导服务,全面提质增效,培育增强合作社经营服务能力和带贫能力。要认真落实省、市和县各级政府给予合作社的各项扶持政策,符合示范社建设条件的,支持优先享受财政扶持。以创建示范社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项目为切入点,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引领和典型示范社带动,以点带面,促进全镇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

(四)加大扶持,重组联合。通过项目带动,鼓励以村为单位,以发展产业和村集体经济增收为目的,依托土地、资本、技术、品牌等要素,采取兼并、重组、整合、入股等方式,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组联合、产业联合、电商联合,形成较大规模和实力的新合作社或联合社。积极扶持引导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加强对接,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民”、“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经营模式,提高合作社生产水平和带动能力。

附:城关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提升清理整改领导小组名单

县农牧局: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着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集体经济的服务功能,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精神,《关于加快贫困村农民合作社建设和提升工作的通知》的通知(镇政办发【2018】53号)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决定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清理整顿行动,特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专项清理整顿活动,特别是对4个贫困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设不规范、未实际运作、经营管理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全面整改,达到净化农民专业合作社队伍,稳定农村社会经济秩序,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运营行为,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质量;

依据各类专业合作社运行效果,准确掌控各专业合作社综合情况,分类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示范带贫作用,精准发力,精准扶贫,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整顿内容

(一)清查规范建设情况。按照合作社规范建设标准,对合作社体制机制、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财务管理、分配制度、经营能力、经营效益等方面作出总体评估、评价。

(二)清查合作社资产情况。重点检查合作社基础建设情况。办公和经营场地是否标准和满足各项工作要求;

清产核资,检查资产数量和去向,查其原值和现值。

(三)清查合作社财务情况。重点检查合作社建办以来国家财政奖励扶持资金使用情况。财务管理是否完善,是否存在虚假套取或侵害农民利益行为。

三、整顿方法

为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规范发展,全镇要按照宁缺毋滥的总体发展要求,严格遵循以下原则进行清理整顿,分门别类、分类指导。

(一)依据镇原县《关于扶贫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把专业合作社的资格审查作为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产业发展项目的前置条件之一。对于运行规范,管理完善、建设标准、产业发展、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荐优先给予政策奖励扶持,参与实施贫困户产业发展项目。下列事项将作为评定省、市和县级示范社及推荐产业扶持奖补合作社的重点内容:

1.具有合法的运营资格,登记备案规范。合作社必须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履行办理登记、变更和注销等程序,并将登记、变更等材料报镇农经中心进行备案。

2.具有完善的民主机制,组织机构规范。合作社必须设立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正确履行民主决策权、决议执行权和社务监督权。设立会议记录簿,规范记录会议内容并由出席会议人员签名。

3.具备健全的运营机制,制度体系规范。合作社必须订立分工制度、会议制度、培训制度、财务制度、经营制度等,规范日常经营行为,并将各项制度装订成册公开或张贴上墙。

4.具备实质性经营功能,生产经营规范。拥有必须的固定办公场所、必要的名称标志牌和服务设施;

拥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和资金、技术、设备以及土地、建筑物等合作经营要素,并具有购销、生产、指导、培训、技术等具体稳定的服务关系和合作内容;

诚实守信,合法经营,注重安全生产,拥有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并有明显的增收效果;

成员情况、章程文本、相关制度、会议记录、活动记录、合作协议、财务凭证等全部资料,分门别类建立档案,明确专人妥善保管。

5.具备明晰的分配机制,财务体系规范。配备必要的财务主管、会计员和出纳员等财会人员,设立总账、日记账、明细账和成员账户等账簿体系,开设独立的银行账户,按照合作社会计制度要求及时准确进行会计核算;

按照合作社章程的规定提取盈余公积金,进行盈余返还和剩余盈余返还;

每年社务上墙公开不少于两次、接受成员监督,年终向农经部门报送合作社年度运营报告及有关财会报表、接受指导和监督。

(二)整改规范一批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办社、守法经营、实际运作、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但在组织建设、民主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运行不规范的,下达责令整改通知,督促其限期规范治理,进行规范化建设。

1.加强培训指导。针对合作社不完善、不规范等问题,对合作社理事长、财务人员等进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培训,转变其思想观念、提升其管理能力、增加其运营效益。

2.加强督查检查。以国家、省、市、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为基本内涵,以健全成员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经营、利益分配等制度为重点,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检查指导等日常管理,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稳步、健康发展。

3.评定推介规范社。以规范化建设为切入点,按照各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社评定办法的要求,积极开展规范化合作社评定和推介工作,申报国家、省、市、县级专业合作社,达到规范合作社建设标准。

(三)对只注册未运营和长期休眠的合作社下达责令注销通知。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积极规劝、引导农民合作社召开成员大会决议解散,并自主到镇原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履行注销程序申请注销。

1.无故不开业或者停业。即在镇原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后,两年以上没有实质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僵尸社”。

2.虚假登记。即提交虚假登记材料或者以欺诈手段取得登记的“挂牌社”。

3.未履行变更登记的。即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未申请变更登记的。

4.滥用执照。即变造、出租、出借、转让营业执照的。

5.非法经营。即从事业务范围以外经营活动或违反法律法规经营的。

四、实施步骤

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清理整顿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18年10月25日至10月30日)。镇村两级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清理整顿领导小组,制定清理整顿工作方案,领导小组召开合作社清理整顿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

(二)清理整改阶段(2018年11月1日—11月20日)。乡镇工作组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查情况,逐社进行查证核实。通过查看合作社财务账目、开户情况、资金往来、合同文本、农民合作社年报信息公示等,准确掌握其成员出资、合作方式、经营规模、资产财务、生产经营等情况,分析、甄别其具体运营情。

(三)推荐阶段(2018年11月20日­—11月30日)。对于运行规范,管理完善、建设标准、产业发展、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领导小组研究,推荐给予政策奖励扶持,参与实施贫困户产业发展项目。对现场检查、社会举报出现的问题,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将严格按照工作职责和责任分工,责令相关农民专业合作社整改并监督落实。能规范运营的、加强指导,准备注销的、自主申请,该吊销的、依法吊销。

五、整改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孙书宁任组长,镇党委副书记秦宏伟、农经服务中心主任杨毅任副组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清理整顿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农经中心,由农经服务中心主任杨毅兼任办公室主任。镇纪委、农业办、扶贫办、林业办、畜牧站、农机和农经等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协作,统筹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全面领导组织开展本辖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清理整顿工作。

(二)加强宣传,依法行政。专项清理整顿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相关部门要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宣传开展清理整顿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提高合作社主动参与配合清理整顿的自觉性;

各有关职能部门要认真排查,摸清底数,从严核查,不留死角。工作中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

(三)加强整改,抓好示范。要以问题为导向,抓好整改,对合作社开展针对性的指导服务,全面提质增效,培育增强合作社经营服务能力和带贫能力。要认真落实省、市和县各级政府给予合作社的各项扶持政策,符合示范社建设条件的,支持优先享受财政扶持。以创建示范社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项目为切入点,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引领和典型示范社带动,以点带面,促进全镇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

农业合作社运营和管理篇2

关键词:农村经济合作社;广东;企业化管理;现实困境;应对策略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二条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义:“它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相关经营生产者或同类农业经营生产服务的利用者、提供者,实施民主管理、自愿联合的一种互经济组织。”它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背景与基础都非常特殊,由此决定其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建立过程中,不同成员在资源禀赋方面存在着差异性,造成其参与目的、要素投入、为合作社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风险各不相同。由此形成合作社社员的异质性结构:核心成员与普通成员。合作社实施企业化管理是指在农户联合的前提下,具备资源优势的若干“核心成员”组建理事会处理合作社的产品销售、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为合作社赚取可供分配的更多盈余。国家于2006年正式颁布《合作社法》,它从扶持合作社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繁荣的立场,允许企业入社,并同意企业创办合作社。不少企业为获利更多纷纷与企业进行合作或与农民群众创办合作社。它有利于增强农业合作社的企业化管理能力,促进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

一、广东农村经济合作社实然发展概况

截止到2018年底,广东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超过5万家。其中有275家部级示范社、1376家省级示范社,包括手工、服务、渔业、林业、畜牧、种植等诸多行业,已经成长为乡村振兴、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区域特色经济稳步发展的推动力量之一。广东省坚持“提升素质、强化扶持、逐步规范、积极发展”的工作思路,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型为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广东省委、省政府及以下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文件规范,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希望其不断提升农民群众进入市场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成为促进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措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增加农业生产技术能力、农业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增产、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等领域的作用至关重要。当前农业经济合作社主要通过下列形式实施企业化管理模式。一是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社可以居中协调双方的利益不均衡问题,优化双方的利益结合。它可以强化双方合作,以龙头企业的产品选择和市场调研来引导农户的生产、种植、养殖活动,形成流动化的企业运作链条。二是企业领办合作社。农民通过参与合作社的经济活动,使自身和企业形成相应的合约关系,合作社成为企业的原料场所和生产车间。但企业掌控着经济分配和生产经营决策的权利,成为名副其实的雇佣关系。事实上合作社在其中的地位受到削弱,它有利于削减生产经营的风险,增加农户收益,削减农户经营风险。但市场不够景气时农户的收益会下降较多。三是农户结合企业组建合作社。它属于利益共同体的发展形式之一,农户可以得到控股制权,进而形成剩余控制权,演变为对剩余利益的索取权利。其中主要是个体经营或私营为主的小型、微型企业。它们大多以20%的股权份额和农户共同组建合作社,形成稳定的经济合作力量,在不断推进纵向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强化双方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四是农民自主创办合作社。以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为基础拓展生产经营规模,在促进农产品深加工的同时延伸产业链条。

二、广东农村经济合作社企业化管理的多重现实困境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水平不高,依旧处在该领域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现状仍然不尽如人意,农民经济合作社的企业化管理水平不高,效益不强,缺乏积极组织社员应对市场变化的较强意识和能力。(一)实际参与状况名不副实。合作社企业化管理应由企业和双方共同开展实施。然而从实践状况来看,结合龙头企业+农户、企业领办合作社、企业与农户共办合作社的实践状况名不符实的情况比较普遍。企业作为以盈利为核心目标的经济组织,相比于合作社与社员,企业凭借自身完善的管理制度、充足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等,对合作社形成较大或绝对的控制权。一方面目前部分合作社出现名不符实的状况。广东肇庆某农业投资公司参与当地葛根种植产业的过程中,受到合作社企业化管理水平不高,制度章程建设的规范程度不够,运作经营机制不够健全的影响,不少社员对成员的义务、权利、监事的职权、理事会的各种职责、成员大会的运作等不甚明白,缺乏足够的合作经营热情。大多数普通社员没有被视作专业成员,“核心社员”的数量比较少,不少情况下合作社无法享受政府部门的各种优惠政策,又不能充分参加相应的管理或生产活动。另一方面,广东地处沿海地带,然而整体而言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比较缺乏懂得市场开拓、管理经营、具备专业技术的“能人”或带头人;留在农村的大部分劳动力文化程度不高、年龄偏大、综合素质不够优化;影响着社员的企业化管理能力和水平。(二)收益分配影响合作动力。从组织管理理论和运营管理理论的视角出发,企业参与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有利于增强其组织管理、生产经营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强化合作社的经济盈利意识、产品规范化意识、市场竞争理念,健全管理经营制度,优化人才配置。企业在参与过程中更注重自身的经济利益诉求,立足于“经济人”视角节约成本、优化生产、经营、组织管理的流程和理念,形成科学化的利益分配机制、市场竞争机制和运行机制。当前惠州地区农民群众自发兴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比较少。企业作为非农民主体的形式,持续性介入农业经济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活动,成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但企业凭借自身的综合优势,合作经营过程中对社员在合作社的主体地位形成一定削弱。惠州地区不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业生产大户、其他经济实体在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过程中出资较多,对合作社形成实际控制。一些农业企业只能通过合作社承包的土地拿到一定租金,企业赚到了较为丰厚的经济收益,但合作社社员却拿不到相应的盈利分红。不少企业缺乏结合当地村集体经济以有效协作应对市场变化,未能显著带动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增加。企业和社员受益的不平衡态势导致惠州地区不少合作社社员参与合作的动力逐步消退或有所弱化。(三)协同运营能力有所欠缺。惠州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部分都出现了合作双方的协同运作机制不够健全,合作社的生产经营管理章程与企业协同运营的操作规程缺乏必要的协调性。资源配置的不科学性影响着双方的多元化合作发展机制。不少合作社的章程与本社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不少企业为了谋求更大收益,纷纷借助自身经济实力、技术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削弱社员在合作社中的影响力和作用力。而且,当地不少合作社的发展产业和内容比较相似或相近,彼此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得到政府部门大力扶持的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发展前景较好但实力较弱的专业合作社进行排挤,导致资源浪费和分配不均。韶关地区不少企业参与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场域中,处于主导地位或绝对控制的地位。当地不少合作社处于创立初期、利润低、规模小、生产经营设备不足,缺乏应有的组织性、规范性,协同运营能力有所欠缺。不少农村企业没有密切结合村集体发挥集体力量,未能针对农村群众综合素质不强、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协调,未能合理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和业务技能培训、技术推广引进、商标注册、信息搜集、农产品加工与质量认定认证等领域。农村专业合作社在克服这些困难时通常力不从心,双方协同运营能力的缺失对当地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较大制约。

三、农村经济合作社企业化管理的践行策略

(一)巧练内功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独立的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意识到,只有自身逐步强大、提升综合实力,才能推动自身企业化管理取得更大进展。合作社要加大营销人员、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所在行业的知识技能教育,通过强化他们的操作技能训练和基本理论教育来优化其综合素质结构这也是全方位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实力的重要前提。以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对接企业化管理的更高标准与要求。唯有如此,合作社才敢引进和使用更先进、更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提升生产种植养殖水平。广东省当地涉农企业应该与所在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业务合作,开展针对性的企业化生产经营教育培训,使社员掌握标准化种植、规范化养殖、统一化生产经营的质量标准和产品要求。合作社要立足于社员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情况,持续配合企业实施相应的生产、种植、养殖、深加工方案。这样既有利于增强合作社的企业化管理水平和能力,又可以提高大农业产品的等级标准和产品质量。与此同时,合作社要逐步完善自身章程,制定规范化生产经营管理的要求和标准,逐步契合和达到企业化管理的需要。最后,为持续提升农村经济合作社企业化管理的水平,应该持续改善农村专业合作社企业化管理的状况,形成科学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增强双方的合作动力。强化双方企业化管理的协同运营能力,促进双方人力物力财力等的科学配置,真正形成合作社和企业双赢的效果。(二)善借外力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善于借助企业的外部力量,积极借助企业的先进技术改善生产经营状况,通过区域性业务合作增加规模效益和产品服务的品牌影响力。积极对接所处产业链条的发展流程。吸收工商企业资本下乡以提供更多资金、技术、人才等,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对自身的产品结构进行优化。要善于借助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一系列政策,如《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关于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业的指导意见》,结合国家开展的农业职业教育、科学素养提升,财政投入支持、金融保险服务创新、用地政策、人才支撑、数字技术应用等扶持政策,积极提升自身发展能力。广东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站(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推广中心)联合广东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多家省内高校、多家报社与培训中心,将会于2020年分类分层培育1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积极落实《广东省精勤农民培育实施方案》。通过田间课室、网络课堂等,强化广大社员的综合素质。通过这些单位的专家学者等社会支持力量,积极促进农村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广大社员提业扶持、政策解读、金融保险与科技指导等领域的服务。广东省政府鼓励各地探索开展产量保险、气象指数保险、农产品价格和收入保险等保险责任广、保障水平高的农业保险品种,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多层次、多样化风险保障需求。落实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规划方案,相关涉农企业要积极协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特色商标,实施标准化生产,增强其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能力。政府部门应该为农业专业合作社贷款提供针对性的财政补贴,指导合作社强化风险控制建设,既可以在合作社之间推行横向资金互助,又可以组织金融机构搭建二级资金互助网络,让商业组织为农民资金互助机构提供资金支持,丰富其资金来源。(三)精于标准助规范。企业化管理的关键在于标准化加工、规范化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企业化管理涉及方方面面,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政府与行业协会等积极互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将所在行业产业、产品服务的先进服务标准作为主要发展方向,积极参考和借鉴国内外的效果标准。企业要和合作社积极协同,帮助合作社健全管理章程与生产经营制度,并结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来规范产品的生产经营与销售推广,强化产品标准化水平。惠州广大甜玉米专业合作社依据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相关建设标准,印制标准化种植规范发给各位社员,指导和带动他们开展标准化生产,并强化技术培训。结合生产管理不同环节的具体需要为社员培训相应的内容,强化其管理生产技术能力和产品质量意识。统一使用和管理肥料、农药与品种等。严格实施农产品采摘前的质量安检机制,产品实行定价销售与分选定级制度,并注册了“白云前”商标,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无公害产地认定,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企业化管理再上新台阶。实施品牌化战略,品牌化战略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完成商标注册,积极创建农产品品牌,在不断推广、持续营销过程中增强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辐射度。它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企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制度。以优质产品和服务赢得消费者的支持和信赖,以高水平的质量检测和持续性的品牌建设塑造标准化程度更高的品牌产品、使品牌传播效应更广泛。有效激发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聚焦人民的消费需求和销量。再次,政府部门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通过股份制合作强化企业化管理。它有利于激发农场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增强规范化、机械化生产经营水平与科学种植养殖的能力,将生产成本与生产效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规避无序竞争与提升组织化、标准化程度,推动农工商、产加销一体化建设。韶关市政府对本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作、发展统筹规划,如今已经形成了“政府部门主导+龙头企业参与+合作社运营”的模式。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协调当地多家XXX农机专业合作社,对当地数十家合作社种植的46万亩玉米,从开始收割到收割结束只用了24天时间,通过实施各种激励制度和企业化管理措施,诸多环节井然有序、实现了连收带销的集约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周忠丽.用企业化经营理念管理合作社——以黑龙江省克山县永昌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7(02):54-55.

[2]赵建群,张岐.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南方农村,2020,36(04):24-29.

[3]杨军.合作社的农产品流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广东和江西60家合作社的调查[J].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1).58-63.

[4]刘龙.农业合作社企业化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农业合作社运营和管理篇3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不改变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由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按照自愿联合、共同投资、共担风险、民主管理、平等互利的原则组建的,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和储运等环节实行自我合作、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追求成员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经依法核准登记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保护农民合法经济利益,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减避农业经营风险,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快,在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还存在着乡镇之间不平衡、规模小、内部管理不规范、与成员的利益联结不紧密、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和作用发挥。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经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正式颁布,年5月份,国务院第498号令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年11月24日省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了《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同年6月、12月份农业部、财政部分别制定颁发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成为目前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的主要依据。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从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到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快推动生产技术标准化、管理服务组织化、市场销售品牌化进程,对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建设富裕和谐新,有着十分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高度重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和发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正确引导积极支持农民兴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当作带动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把此项工作摆上农村工作重要日程,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全力抓,农经干部经常抓,确保合作组织发展工作常抓不懈,抓出成效。从今年起,各乡镇每年要抓好1—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样板,促进全县合作社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基本形式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依托当地主导产业,突出畜、菜、果、粮、药等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扶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的思路,规范提高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水平,积极创办新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全县范围内逐步形成纵向相通、横向相联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网络,实现农村生产经营组织的体制和机制创新。

(二)基本原则。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把握好以下工作原则:

1、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原则。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切实保障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保护农民的生产经营自和家庭财产关系。

2、“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民办”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前提。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以农民为主体,根据农民自身需要和愿望,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管”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按照规范的章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规范运行。“民受益”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最终目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切活动都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实现组织成员利益的最大化。

3、因地制宜,多样化发展的原则。要立足当地主导产业,体现地方特色,根据农民的合作要求和市场需求,通过抓点示范,结合实际确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类型和运作规程。

4、合作制的分配原则。营利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在分配盈余时,应留有一定比例的公积金,用于自身发展壮大和应对市场风险,其余应按照成员投资额和交易额比例返还给本组织成员。

5、市场运作和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既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又要坚持正确引导和政策扶持,做到推动而不强迫、扶持而不干预、参与而不包办。

6、依法保护的原则。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保护力度,进一步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坚决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向农民专业合作社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切实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法权益。

(三)目标要求。

围绕我县优势产业布局,结合“一村一品”,力争用3—5年的时间,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普遍建立起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达到30%以上、40%以上的主要农产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加工和销售。

(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形式。

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加大力度,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鼓励和支持农民结合优势产业,多渠道、多形式兴办各类具有本地特色的,能真正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1、引导鼓励农民合伙创办。鼓励懂技术会经营,市场经济意识强,有销售渠道、生产加工技术、资金实力和一定拓展能力的农村能人牵头,联合具有相关产业的农民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社。

2、鼓励农村集体组织牵头发起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支持一些奶畜等养殖专业村、果菜大村、科技示范村等由村民委员会发起,吸收相关产业农户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鼓励跨村、跨乡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壮大合作组织的生产经营规模,扩大服务带动面。

3、鼓励基层农技推广和供销合作组织牵头兴办。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时,根据农民需求和自身实力,既要发展生产型、销售型的单项合作社,更要鼓励发展产销结合型和产加销一体型的专业合作社,为成员提供生产技术、加工销售服务。要根据产业特色和优势产业区域布局规划,鼓励农技推广单位、农技人员和供销合作组织发挥其在科技、信息、加工、流通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领办、创办打破行政区域界限跨区域发展农民专业合作。

4、依托企业兴办。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的专业合作社。

5、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引导当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联合组织或行业协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开展合作服务。

6、引导原有农民专业协会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依法完善提高,积极创造条件,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三、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强化服务、全面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营运水平

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合作制基本原则,不断完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围绕产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提高对成员的技术指导、信息服务、生产资料供应、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服务水平,增强自身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强对农民的服务实力和吸引力。

1、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市场营销意识,要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建立、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做好产品销售的宣传、策划和包装,做好销售价格的协商谈判,不断提高成员产品统一销售的比例。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引进推广新优良种、高新技术,搞好技术培训指导,制定生产技术规范,组织实施标准化生产,积极申报农产品无公害基地、绿色食品认证、注册商标等,实施品牌化战略。提高物资采购能力,了解成员生产、生活需要,及时联系生产厂家或批发商,组织批量采购供应给会员,或者择优确定供应商,向会员优惠供应生产、生活资料,降低会员生产成本。

2、开展“五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活动,推动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一是要有规范化的章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章程必须经过全体设立人大会讨论通过,内容必须符合法律和法规的要求。必须符合本合作社运行的基本情况。二是要有明晰的产权。农民专业合作社资产的权属一定要明晰,个人投资、会员入股、国家扶持资金等必须记载清楚。三是要有良好的运行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建立民主管理制度,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建立民主监督机制,对组织内部财政状况,合作业务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实行社务公开;建立完善的服务机制。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走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之路。四是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建立健全成员(代表)大会制度、理事会制度、监事会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盈余分配制度等内部管理制度,并严格遵守制度要求,规范运行。五是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办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运作机制的基础上,通过章程规定或者经成员大会决议确定合作社的盈余分配办法,将可分配盈余的大部分以交易量为依据按比例返还给成员,少部分以成员帐户中记载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等为基础按比例分配。通过“五有”专业合作社创建活动,力争尽快建设一批有较大经营规模、有合作手段、效益明显的农民合作社。

3、创新经营服务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创办经营服务实体。在坚持服务会员、优惠成员的原则下,可以将产品销售、物资采购等环节办成经营实体。探索盈余返还的多种形式,增强合作组织凝聚力。探索股份合作的经营机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章程》,吸纳成员以技术、物资、设备、资金等入股,兴办经营服务实体,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和盈余返还机制,使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向经营性经济实体型发展。

四、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保障合作社健康发展

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各项政策,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支持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办和发展。

1、工商行政主管部门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提供便利,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免费为符合条件的注册登记。让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法人资格,并加强与农业部门的联系协作。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合并、分立和解散,应当报送县农业局备案。

2、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帮助其健康规范发展。一是完善民主管理机制,指导合作社制定规范的章程、制度,健全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二是完善积累发展机制,引导有条件的合作社设立公积金、公益金、风险保障基金、教育基金等;三是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帮助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内部组织机构,建立监事会,理事会,对理事会、财务人员、所属经济实体负责人予以监督,维护成员利益。四是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训,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支政策理论水平高,业务本领强,热心合作事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辅导员队伍。五是典型示范,推动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典型示范、稳步发展”的原则,积极开展“明星合作社”、“示范合作社”等创建成活动,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带动全县发展。

3、税务部门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税收优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免税登记,全面落实目前中省市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

4、县政府每年组织评选若干家章程比较规范、组织比较健全、制度比较完善、利益机制联结比较好作用发挥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县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年给予0.5万元的资金奖励。对获得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当年给予1万元的资金奖励,对获得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当年给予2万元的资金奖励。农业等部门要积极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项目争取国家资金的扶持。财政部门对上级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必须按规定及时拨付,并加强监督使用。

5、农村信用社及其它金融机构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支持,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农业信贷资金,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季节性、临时性资金所需。各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授信的探索,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状况,授予一定的信用额度。同时,要进一步改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服务,减少审批手续。

6、国土资源、建设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用地有关规费予以优惠。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种养殖业以及从事农产品流通、临时性收购和初加工用地,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

7、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各有关部门要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农产品生产技术和质量标准,开展技术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作为绿色农产品申报主体,并享受有关优惠和奖励政策。加强对农村农贸市场秩序整顿,调整农资供应点布局,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农资销售点,力争对成员实行统一农资供应。

8、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技术支持。鼓励在职农技人员积极参与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参与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员的工资、福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职称评定、工资晋升等待遇视同在职人员。

农业合作社运营和管理篇4

1.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1.1内部运作机制不规范,随意性较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创建、轻规范”的问题,虽有规范的《章程》,但是大多流于形式。一是大部分合作社管理水平不高,民主意识差,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虽健全,但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二是财务管理等内部制度不健全,利益关系不紧密。大部分合作社对成员不进行利润二次分配,缺乏合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致使可持续发展能力差。

1.2经营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存在为数不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是注重建立却轻视管理,内部经营管理和运行机制不规范。很多合作社有规章制度,有办公场所,但是只是一种形式,形同虚设;还存在一部分只是为了实现政府的组建指标而仓促建立的。很多地方政府不同部门针对同一个方面的制度存在明显差异,制度混乱,使得农民不知该听从哪个。

1.3专业人员的缺乏。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上存在着人才的"三少",即合作社中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人才少之又少;政府相关指导部门中懂法律、懂政策、会监管的指导人员少;理论深厚、善于把国际先进经验和我国特殊国情融会贯通、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人员少。

1.4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足。一些管理部门或领导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把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摆上应有的位置。目前,大部分还是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文件上重要,落实上跑调的状态。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念和职能运作更是知之甚少;了解合作化运动的农民生怕穿新鞋走过去“归大堆”和“大帮哄”的老路,分不清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过去那种大而全的统一经营模式的根本区别。

2.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分析

2.1重视合作社人才培养。农民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化进程,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应开展对农民的培训普及市场经济基本知识,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和风险意识,逐步改善农村人力资源状况,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健康发展;建立业务培训制度,培养一批合作事业的积极分子和带头人,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内部教育和学习机制,引导社员加深对合作制度和组织章程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对合作社的认同感。

2.2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章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出台,但这部法律的有关规定是原则性的,与现有的法律也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合作社法律法规,制定地方实施细则,因地制宜地推动合作社的发展。出了国家层面的立法,还要建立健全与合作社有关的组织章程、管理制度、风险调节机制相关的法律法规,将农民合作社的建立、发展和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促进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2.3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

各地要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信息和项目服务,对已有一定基础、发展较好的专业合作社进行必要的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开发农产品加工及相关项目时,发改委、财政部门要在立项、投资方面按照产业化经营项目对待。此外,合作社服务装备由当地地方政府买单,技术上的试验、示范、推广也由政府买单;吸收有能力、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能人到综合服务站中来。

2.4增强服务功能,实施品牌战略

农业合作社运营和管理篇5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市场化运作管理

一、农村信用社市场化的优点

(一)打破地理限制,促进农村信用社竞争

我国各地农村都拥有农村信用社,但是经营情况却各不相同,比如说,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较好,而像偏远山区的农村信用社经营甚至长期处于亏损。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不同的省市之间,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乡镇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也是千差万别。但是由于地理限制缘由,运营较好的农村信用社发展受到了限制,而经营状况较差的农村信用社却得到了保护。实际上经营较好的农村信用社希望打破地理限制,参加到市场竞争中,并充分发挥自身的运作与管理优势,来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以及社会效益。

(二)农村信用社的竞争提供了退出机制

农村信用社市场化有利于打破地理限制,以往同一地区只有一家农村信用社的现象将会变化,会有多家农村信用社在同一地区展开业务,稳定了当地的金融市场,避免因为单个农村信用社经营不善,造成农村金融市场动荡,也会加强当地人们对于农村信用社的信任。同时,多家农村信用社的竞争,会导致各个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人员压力增大,从而不断改革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以及自身的综合业务办理水平,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三)农村信用社市场化有利于运作以及管理方面的完善与创新

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化,代表农村信用社所面临的压力也不断增大,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只有不断完善以及创新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以确保农村信用社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为自身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二、农村信用社市场化的运作与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市场化后经营管理压力增大

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化运作,导致其失去了以往的农村金融市场垄断地位,加上近几年来,政府对农村建设的支持,农村金融市场再度引起了商业银行以及邮政储蓄的高度关注。同一地区除了出现多家农村信用社,更面临着更多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其中还包括农村常见的民间贷款。在农民面对多个选择时,运作与管理水平,业务能力等都成为了重要参考因素,所以农村信用社的运作与管理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与挑战。

(二)缺少了国家政策性的扶持

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都是由政府支持并管理的,其市场化后将会失去国家的政策性支持。但其业务内容主要还是针对农村地区的“三农”服务功能,这与市场经济下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目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突出矛盾。其服务对象作为市场经济弱势群体,所以农村信用社自身承担的风险远远大于其他金融机构。加上缺少了政府的支持,其运作与管理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村信用社的稳定持续发展。

(三)农村信用社综合服务水平较低

农村信用社由于长期处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所以业务水平相比较其他金融机构较差,与当下提出的农村信用社市场化不相符合。其中主要表现在:其一,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规模都比较小,业务品种较为单一,很难为人们提供多个选择,且多处于落后的农村地区,服务方式以及使用设备都比较陈旧,不能顺应市场化的竞争,比如说,很多商业银行都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办公,电子服务等,但是农村信用社还停留在人工结算等服务方式;其二,长期为农村地区服务,导致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占比较高,业务拓展以及营销能力缺乏,政策性扶持带来了风险管理与防范的意识缺乏问题;其三,农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相对综合素质不高,很多不具备专业知识,传统的运作模式导致工作人员缺乏积极创新的业务能力,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业务水平提高;其四,由于农村信用社大多位于偏远农村,所以其经济水平有限,添置的办

公设备较少,办公存在很大的阻碍。

(四)缺乏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

市场营销是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化重要产物,也是确保农村信用社市场化顺利展开的有利武器。但目前的农村信用社普遍缺乏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缺乏市场营销意识,市场定位不清。市场营销是提高农村信用社市场竞争力的最有效措施,但是很多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将市场营销看作是组织存款,对存贷款以及中间业务一体化的营销缺乏认识。第二,营销人才以及手段较为缺乏,农村信用社的人员基本都来自于当地,很多人并不具备营销专业知识,所以在进行营销过程中,往往采取的是电视、广播等宣传手法。这些宣传手法不仅没有达到较好的宣传作用,还会给当地人们带来厌烦心理。第三,缺乏完善的营销考核机制,营销考核是督促营销人员积极工作的有效措施,由于考核机制的缺乏,加上营销人员自身对营销不了解,营销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懒惰心理。

(五)缺乏内部控制制度与监督制度

农村信用社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与监督制度,所以,会有人员利用制度漏洞来获取利益。内部控制制度的缺乏导致农村信用社在人员管理、制度制定上都存在一定的难度。而监督制度的缺乏,导致业务服务水平、人员的工作态度等都出现一定偏差。

三、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化运作与管理对策

(一)坚持服务于农村

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化运作与管理,导致其自身的运营压力增大,很多农村信用社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发展,会展开大量的业务,而最初的服务于农村发展与支持的业务随之减少。这样的现象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处于较为不稳定的状况。农村信用社要根据当下市场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市场影响的发展来不断完善其制度,将资产与负债进行合理组合,并进行有效控制,以达到资产负债率最佳。农村信用社与当地的金融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农村信用社不应该一味追求其自身业务增长,要确保增长业务与自身获益相一致,自身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当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增长速度过快,甚至超过了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的话,就会导致多个金融机构对重点经济利益的追求,而忽视了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关支持。相反,如果业务增长速度低于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则说明了农村信用社的运作与管理存在问题,将会被其他金融机构所淘汰。所以,在农村信用社市场化的运作与管理过程中,应该始终服务于农村,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开展相应的业务,并及时做好制度调整与实施,为农村信用社的稳定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空间。

(二)配备适量综合素质较高的农村信用社运作人员

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化,意味着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增强,当下社会的竞争主要是生产力的竞争,也就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由于农村信用社的工作地区较偏,所以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化对于高素质人才更为需求,尤其是市场营销人员。农村信用社可以招聘专业的人才加入到其运作团队,以提高自身的团队力量。也可以将原有工作人员进行全面培训,提高对市场化农村信用社的运作与管理认识,提高他们的综合业务能力以及对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认识,尤其是对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农村信用社服务的人群大多数是当地农民,由于对相关财务知识的缺乏,所以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有充足的耐心,细心为他们讲解,这是拉近两者关系的重要过程。另外,电子服务的推出,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计算机操作以及电子设备使用能力,管理层应该经常组织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学习培训,提高业务技能。

(三)采用信息化的运作管理体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产生与运用到各行业中,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便捷。农村信用社的特点就是分布较广、散,所以在以往的农村信用社管理中很难实现统一管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很难进行信息交流沟通。现下,互联网已经普及到广大农村地区,农村信用社可以建立统一的电子服务体系,让全国人民享受到相同的服务。同时,统一了各地农村信用社的运作模式,这不仅方便了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针对业务上面的疑难点,工作人员可以向跨地区的同行了解,实现了业务知识共享与利用。

传统的农村信用社服务手段陈旧,业务办理时间较长,人们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排队等待。如果电子服务的顺利展

开,农村信用社采用先进的服务手段,实现自动化办公与服务,将会节约大量的运作时间,提高办事效率,从而提高农村信用社的运作效率,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实现多元化合作

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化运作与管理过程中,应该逐渐寻求经营思路以及未来发展道路,不应该依靠政府扶持,而应该逐步发展成为市场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农村信用社可以参照其他金融机构的成功运作模式,并充分发挥自身政策性特点,承接商业银行贷款,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达到多赢效果,从而实现多元化合作,为农村信用社市场化运作打下坚实基础。

(五)完善农村信用社的运作与管理制度

完善制度是确保农村信用社运作与管理步入轨道的重要手段,由于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化改革,其运作与管理都应该规范化。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运作与管理制度,其中应该包括业务考核制度、监督管理制度、风险防范制度等等。业务考核应该包括工作人员的出勤,工作期间的业务表现,营销业绩情况的综合;监督管理制度主要是对农村信用社运作与管理过程中进行全面监督,确保业务合法性、工作人员态度认真、服务内容完善,当地人民可以对农村信用社实施自身的监督权力,根据工作人员服务水平与态度进行打分,相关部门还应该不定时检查农村信用社的工作状况,对于像贷款这类服务内容,更应该进行严格监督管理,不得出现内部人员利用职责之便,从中牟取私利。

四、结束语

农村信用社一直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各金融机构逐渐进入农村市场,造成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压力。另外,农村信用社长期处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导致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较慢,发展速度较慢等现象,对于其日后的长远发展较为不利。为了打破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限制,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化改革是其必经之路。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化运作应该坚持服务于农村,以农村发展为首要目标;其次,应该配备综合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另外信息化的服务是当下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重点之一;实现多元化合作,达到与市场内其他金融机构的多赢目的,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和谐发展;最后,应该注重运行管理制度的完善,确保农村信用社的工作统一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刘培林(2001):自生能力和国企改革,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系列:no1c2001005.

[2]凌涛.(2001):探索农村金融改革新思路:也谈我国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争论,5金融研究6,2001年第7期.

农业合作社运营和管理篇6

关键词:土地入股经营实践效益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3.2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080-02

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机制的突破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但在流转中要切实做到既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又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和农业用途,同时还能确保农民在其承包土地上获得最大收益,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临汾市汾西县高寒农牧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运营,已经逐步走出了当前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一条新路子。

一、高寒农牧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入股经营实现效益倍增

汾西县团柏乡柴洼庄村是一个有着近千人口的小山村,地处丘陵山区,土地瘠薄,十年九旱,耕作条件极差,主要以旱作小麦为主。丰年小麦的亩产量最高450斤,遇到歉年亩产还不到200斤,每亩的种子、化肥、耕种、收割等投入大致需要280元左右。按市价每斤1.2元计算,每亩土地丰年可以得到纯收入260元,歉年还得倒贴40元。

在这种情况下,农户普遍感到种地不划算,纷纷寻找其他的谋生方式,但是外出打工又会导致土地撂荒、转借他人耕种收入没有保障。针对这种现实,2012年,该村支部、村委紧紧抓住临汾市委、市政府“建设西山百万亩有机水果基地”的有利契机,组织十余户农民集资100余万元,成立起了高寒农牧专业合作社,将农户的土地经营权以租赁和入股形式流转回来,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着手建设“玉露香”梨特色水果基地。

两年多来,合作社流转土地由原来的400多亩扩大到了近5000亩,新修田间路22公里,新建蓄水池4座,铺设管灌管道近5万米,平整土地800余亩,使这里的土地90%以上具备了机械化耕作条件,100%土地达到了可灌溉水平,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提高了农业整体利用效益,为高效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合作社通过对园区管理实行“六化三统一”的生产管理模式,已经建成的2860余亩果园,成活率高达95%以上,长势喜人。到2018年,园区栽植的梨树将会相继挂果收效。

梨园挂果见效后,入股农民和合作社按三七比例分红,按照亩产梨3000斤,保守收入6000元计算,农户按股每亩平均可得1800元,合作社则可得4200元,收入比原来可增加十几倍,实现农社双赢。同时,农户也可以摆脱“一亩三分地”的束缚,甩掉土地包袱,走出家门务工,另外增加一份收入。

二、高寒农牧专业合作社的创新实践

汾西县高寒农牧专业合作社立足实际,从发展模式、组织形式、生产经营、运作管理、利益分配等方面积极探索,稳步实施,为土地流转经营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

一是明确流转原则,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合作社成立前,由于外出打工经济收入高,农民放弃在家务农而选择外出打工,这在现实中导致很多土地“撂荒”。即使如此,农民却不愿实施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土地是保障农户养家糊口的“底线”,农民怕彻底失去土地的经营权,丧失回家种田的最后退路。针对农民的思想顾虑,合作社坚守“不改变土地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户利益”的“三不”原则,实行股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地位平等,民主管理、自主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方式运作,打消了农民“失地”的疑虑,为农民吃上了“定心丸”。

二是合理确定流转价格,采取多种流转方式,保障农户收益底线。土地流转之前,合作社在当地乡、村干部和群众代表的配合下,对愿意流转的土地进行了评估,初步测算了每块地的多年平均收入,以此作为土地流转价格的基础。同时,针对不同农户,采取两种方式进行流转。一种方式是按照每亩每年100~300元的价格,承包农民的土地,农民收入不减,而且稳定。这部分农民看的是眼前现实的利益,不大关心合作社将来的发展前景,认为现金支付风险小。这种农户占流转农户总数的20%左右。另一种方式是农民以土地入股,前五年果园没有收入,合作社以50~150元/亩的价格向农户补偿,五年以后按照每年毛收入的30%归农户所有、70%归合作社所有。以这种方式参与流转的农户占到80%左右。这部分农民眼光较为长远,认为以土地入股挂果以前有保底收入,挂果以后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收入可以翻十几倍,愿意与合作社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三是规范流转合同及程序,切实保障双方合法权益。合作社按照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工作引导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晋政办发[2010]32号)的有关规定,按照合同文本规范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明确载明有关内容,并在汾西县公证处进行了公证,以确保双方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

四是实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合作社安全有序运营。合作社的良好运行有赖于组织形式、股权设置和经营管理上的规范运作。在组织形式上,高寒农牧专业合作社依法依规构建了权责明晰、互为一体的结构体系,建立了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落实了股东的管理权、监督权、分配权、民主决策权。生产经营、收入分配和人事变动等重大事项,必须经股东代表大会批准同意方能实施。理事会和监事会按照自身职权,分别开展具体执行和有效监督,同时,落实各个层面的具体责任,为合作社的规范运作提供组织保证。在股权设置上,按地量股、持(下转第82页)(上接第80页)股分红。在运作管理上,立足维护股东的合法权益,制定了与组织构架体系配套的系列财务管理制度,对资金的运行、使用、结算和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处置都作了明确规定。规范的运营体系,保障了“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按章做事”,从而使合作社成为“农民办、农民管、农民受益”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五是立足增收增效,夯实持续发展的支撑点。高寒农牧专业合作社围绕增收增效目标,将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经营方式贯穿于经营全过程。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股民采取相互协商调剂的办法,尽可能减少“插花地”,使土地集中连片,便于机械化作业,利于抗旱排涝、道路配套、设施建设。在产业选择上,合作社在对发展何种果树项目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最终把梨中极品――“玉露香”梨的栽植确定为自己的主打产业,为合作社的长远健康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也给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心里吃了一颗定心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实行“六化三统一”的生产管理模式,即土地集约化、生产现代化、技术科学化、园林生态化、管理企业化、经营规模化;统一作业标准,统一培训学习,统一认证销售,已经建成了2860余亩果园。

三、高寒农牧专业合作社所带来的启示

目前,临汾市共有2961个行政村,农业人口329.1万人,农户94.82万户,2013年底全市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面积为592.96万亩,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了66.9万亩,占全部家庭承包面积的11.28%,其中以入股方式流转的土地为5.33万亩,只占到流转面积的7.96%。汾西县高寒农牧专业合作社的尝试和做法既符合当前的政策环境,又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具有示范引领作用,为今后全市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一是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首要前提是尊重群众意愿、把握政策精神。对于农民而言,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保障,获取最大收益是农民的最终愿望。之所以造成现阶段部分农户粗放经营、甚至抛荒土地的情况,是传统的土地流转形式与群众的实际愿望还有一定的差距,实属不得已而为之。在土地经营权流转过程中,高寒农牧专业合作社始终坚持“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等原则,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在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充分尊重农民的利益诉求,把宏观政策和微观实际有效结合起来,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较好地满足了农民群众的愿望,从而规避了不必要的矛盾和风险。

二是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运行保证是实行规范管理、体现公平公正。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较为熟悉的一种组织形式,一方面能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另一方面又可以满足农民的收入期望,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由此,合作社管理的好坏,对于土地流转的成败有着重要意义。高寒农牧专业合作社正是由于建立起了健全、严格的规章制度,所开展的一切活动都有章可循,一切按制度办事,充分凝聚了全体社员的共同意志和智慧,才确保了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才使土地人股经营的成效在实践中不断显现。

三是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持续动力是依托科学技术、实现集约经营。立足于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是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最终目的。高寒农牧专业合作社克服了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方式,将土地相对集中、实现了生产规模化,并融入现代农业理念,瞄准市场需求,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提升种植品种的规模档次,使合作社的发展步入“农社双赢”的崭新天地,农户入股经营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土地流转的规模不断扩大,农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越走越坚实。

参考文献:

[1]韩星焕,田露.农产土地流转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吉林省为例[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2(2)

[2]李勇,杨卫忠.农户农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意愿研究――以嘉兴市“两分两换”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3(5)

农业合作社运营和管理篇7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村产业扶贫资产;资产管理;四权分置

农村产业扶贫资产,是指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运用产业帮扶方式逐步形成并积累起来的经营性资产。该资产具有一定的帮扶赠与性质,但与纯公益性、非经营性资产完全不同,其具有较强的经营性。由于该资产的投入主体与产权主体不对称,极易产生产权模糊、管理缺位、绩效低下、价值流失等问题。目前,精准扶贫进入最后攻坚阶段,全国有若干贫困县陆续脱贫摘帽,逐年形成并积累的农村产业扶贫资产规模庞大,如何进行有效管理、较多地借助市场化经营方式,成为亟需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截至目前,政府部门仍然没有针对农村产业扶贫资产管理出台具有权威指导性的实践操作意见或规范,笔者在此根据实际调研情况做一些学术探讨。

1农村产业扶贫资产的形成

农村产业扶贫资产的形成主要有几个方面,即政府直接投资形成、政府产业奖补形成、社会及市场力量进行政策性帮扶形成与其它创新渠道。农村产业扶贫资产的形成并非直接来自某种市场资产的自我滚动积累,而是具有重要的外部扶助性、政策驱动性特点。农村产业扶贫是在所有精准扶贫措施中直接培育贫困地区农村自我“造血”功能的重大扶贫工程,其经常针对农村特色产业来系统实施,如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贸易、乡村旅游等,并与各类贫困户、边缘户、其他农户形成非常直接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带动就业、促进增收脱贫、培育农村产业基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1.1政府直接投资形成

指中央、省、地市、县4级财政资金,对贫困县(具体到镇、乡、村级)的产业项目投资而形成农村产业扶贫资产。具体形成过程:将中央、省、地市、县4级财政资金中的扶贫资金、涉农资金进行合规性统筹整合,建立庞大的“涉农资金池”;建立县级产业项目库,对各种具体项目进行轻重缓急排序并选择实施,该项目库的具体项目一般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政府常务会或县委常委会研究、审核并最终确定;县财政局对项目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具体负责按进度拨付产业项目建设资金,实施项目的主管部门与财政局进行业务对接,财政局及时将项目资金指标分解落实到项目主管部门;通过“一卡通”管理、绩效评价、资金监管、动态监控和追责问责等程序对产项目进行跟踪监管。因此,该渠道形成的农村产业扶贫资产,是中央、省、地市、县4级财政资金共同投资发力的结果。

1.2政府产业奖补形成

一般是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县级政府为了调动农户(含贫困户与边缘户)、基层产业合作社的生产积极性,激发农村内生发展动力,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产业发展补助政策及其标准,该补助资金作为生产奖励资金仍需要投入到农户的产业项目生产及再生产过程中,或者入股到基层产业合作社,再由基层产业合作社统一生产支配或者整合入股到其它企业。由政府产业奖补形成的产业扶贫资产,具有高度帮扶奖励性质,县级政府可以根据发展需要实施动态奖补,建立跟踪问效工作机制,要求该奖补资金只能用于发展生产而不能直接作为消费基金消耗使用。

1.3社会及市场力量进行政策性帮扶形成

指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各种社会力量、市场主体实施政策性帮扶,如能人带动、企业家建生产基地、社会捐资等,激励农村产业发展,形成规模不小但在形式上非常分散的农村产业扶贫资产,有些具有赠与性质(纯粹赠送),有些仅具有扶助性质(不赠送)。主要渠道包括:社会力量捐助,如“一日捐”、节日慰问走访等活动,社会爱心力量对接帮扶,事业单位对口帮扶;企业家建生产加工基地、种养殖基地,或者开发乡村旅游项目等,一般联合当地村级基层生产合作社合股,并组织农户(含贫困户与边缘户)进行生产经营,形成利益共同体;金融帮扶,一般是为了降低风险,经常采取政府贴息小额信贷方式(10万元以内比较多见),对吸纳贫困户入股合作社或致富带头人,可申请50万元以内的担保贷款,贷款额度由银行具体灵活决定。

1.4其它创新渠道

通过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吸收贫困人口的资源资本(主要是耕地、林地)作为股份,激发贫困县、贫困村的内生发展潜力。这些渠道形成的产业扶贫资产具有较大分散性、自主灵活性与契约依赖性等特征,但是通过整合与规模化使用,可以发挥较高生产效率。

2农村产业扶贫资产的经营运作现状与管理难点

2.1经营运作现状

各地贫困县基层一般都推行专门的产业合作社运营机制,具体实现农村产业扶贫资产的经营运作。采用“支部引领、干部带头、能人参与、贫困户全覆盖”方式,贫困户以劳动力、现金(含政府奖补)、土地经营权(含耕地、林地、水塘等在内)多种形式入股产业合作社。产业合作社将各种对口的产业项目资金转投龙头企业,实现滚动发展。由政府引导建立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工业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务工”、“家庭农场+合作社+贫困户+劳务用工”等多种共同体模式,实现“分红+土地流转、劳务就业、产业带动、产品代销”等多项利益联结关系。县级政府出台各种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产业带头人、家庭农场主、种养殖大户、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等致富能人入股扶贫专业合作社,提高合作社经营能力、收益能力,带动贫困户、边缘户增收脱贫。上述专门的产业合作社作为农村股份合作制的一种具体形式,组织农户(含贫困户与边缘户)进行生产经营,实现农村产业扶贫资产的经营运作,为农村产业扶贫资产的有效管理提供了一种可操作方式。但是,产业合作社全权负责农村产业扶贫资产管理,仍然缺乏足够的现实可能性。产业合作社是一种比较松散的产业联合体,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实体,不是完整的市场主体,需要进一步规范其组织形式与具体运作方式;产业合作社将项目资金转投企业,一般按股或按协议分红,实际上是一种资金再委托的运作方式。此时,产业合作社没有直接监督或者参与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该分红经常采取固定分红方式,分红率的确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不利于农村产业扶贫资产的保值增值。此外,许多地方实行“户贷企用”办法,即政府贴息、农户贷款、企业使用,让产业合作社牵头统一实施,埋有较大的市场风险隐患,一旦合作企业经营不善或者破产,负债主体仍然是产业合作社,后续遗留问题较多。在笔者调研中还发现,在产业扶贫资产管理过程中经营运作,部分地区存在“一股了之”、“一发了之”、“一分了之”的现象,过于简单化,没有充分调动贫困户的内生发展动力。就村级范围而言,从长远来看,重点是把有特色的优质农业产业作为工作重点,同时要研究科学的农村产业扶贫资产管理机制,既要保证农村产业扶贫资金的增值保值,又要发挥扶贫济困的社会功能;更需要进一步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引导贫困户出工、出力,更好地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充分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2.2管理难点

农村产业扶贫资产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完整的资产收益扶贫良性循环并形成长效机制。为了保证农村产业扶贫资产持续稳定地发展,应当使一切与农村产业扶贫资产相关的后续资本筹资、投资运营、资本收益分配等形成一种动态的协调机制。其难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产业扶贫资产能否能成为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资本,显著地增强农村的内生发展能力,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需要寄予厚望,需要能够长期滚动发展,需要政府政策的合理引导。农村产业扶贫资产能否撬动农户、市场主体乃至全社会专门针对农村的后续产业投资?需要发挥产业合作社的产业组织功能,发挥农村产业扶贫资产的杠杆效应,政府通过产业奖补、贴息、减税等辅助手段刺激农户、企业、银行等进行持续投入。能否实现农村产业扶贫资产的价值化管理?需要在内部产权清晰、会计账簿记账制度健全的基础上实现规范的股份化管理,或者积极探索飞地经济模式,获得异地投资增效的机会。对农村产业扶贫资产能否有动态的跟踪问效措施、监督措施,及时追究非市场风险流失的责任?需要明确跟踪问效与监督的责任主体,赋予其相应的职权。

3农村产业扶贫资产管理对策探讨

3.1重在分权的“四权分置”管理模式设计

该模式实行农村产业扶贫资产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监管权“四权分置”,可以确保资产安全保值增值。农村产业扶贫资产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农村产业扶贫资产所有权全部归项目涉及的村集体所有,强化村级监管,实现村级收益与监管责任对等,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经营权归专业合作社、经营大户、公司。通过发包、出租、合作等方式,选择经济实力强、诚信度高、热心扶贫事业的经营主体进行经营管理,确保收益。收益权归农户(含贫困户与边缘户)。农户(含贫困户与边缘户)享有收益权,同时滚动受益分红。监管权归农业农村局。农业农村局负责引导、规范与监督产业项目实施与运作。该管理模式的主要优点是强调分权,有利于调动基层群众的积极性;主要缺点是资产统合程度不高,跨乡镇、村的协调管理能力略显不足。

3.2建立在“四权分置”基础上的统分结合管理模式设计

该模式实行农村产业扶贫资产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监管权“四权分置”,但权利归属进行了调整,引入合作社统一分红与财政局驻乡镇经管站跟踪资产价值机制。农村产业扶贫资产所有权归村集体;经营权归专业合作社、经营大户、公司;收益权归专业合作社,由专业合作社对农户(含贫困户与边缘户)实行二次分红;监管权归农业农村局与财政局,并进行分工。其中,农业农村局负责引导、规范与监督具体产业项目的实施与运作。财政局对农村产业扶贫资产建立电子台账进行价值管理,随时跟踪产业扶贫资金使用、资产运营管理和收益分配情况,进行财务合规性指导,但不实施具体的干涉介入。该管理模式相对于前述重在分权的“四权分置”管理模式而言,资产监管的专业性、有效性更高,优点得到进一步发挥而缺点相对有所规避。

农业合作社运营和管理篇8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制度化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1-0036-02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社科专项“陕西发展现代农业的法规政策研究”(2011RwZX04)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五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的发展成绩斐然,数量和入社农户稳步增长。截至2012年3月,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5.23万家,入社农户4300多万户,带动的农户达4000万户以上,参加合作社农户的收入普遍比非成员同业农户高出20%以上[1]。但《合作社法》在促进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自身的诸多不足,本文将从制度层面剖析我国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以期促进合作社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合作社法》的不足

1.鼓励制度难操作

鉴于合作社在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抵御各种风险能力、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的优势,世界各国政府总是采取各种措施支持、鼓励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我国《合作社法》中明确政府在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的主要职责定位为“指导、扶持、服务”六个字;全国各地也在此基础上相继出台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和许多财政扶持政策以保障该条款的落实。但这些看似“目的明确、责任清楚”的规定在现实中却面临诸多不适:主管部门不明、扶持资金分散、税收优惠难觅芳踪;所谓的“社会服务”犹如“水中花、镜中月”。在某种程度上,该条款的政策导向意义大于实体制度的构建。以该法第七章“扶持政策”中对合作社的财政支持、金融放贷、税收优惠等内容为例。该章各条文仅仅笼统规定“部门对合作社的扶持义务”,但并未明确那一级的什么部门该对合作社的扶持承担具体负责,更未提及该部门应于履责应承当的法律责任。这种高度概括性规定在实践中常遭遇“踢皮球”的尴尬:看似所有相关部门均有责,但却无任何一部门担当,《合作社法》预设的众多优惠与豁免难以落实。

《合作社法》中有关金融扶持制度也存在难于操作问题。一方面,政策导向性规定仅对政策性银行有效,商业金融机构基本不受其约束,合作社的融资渠道被大大压缩;另一方面,引导性政策对政策性银行在实践中的拘束力非常有限:据2008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9省107个获得财政部支持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表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营运资金中,仅有9.25%为金融机构贷款,国家对合作社的金融优惠政策难以实现[2]……同时,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中,财政专项资金并没有有效用于信息服务、教育培训、技术推广、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营销等服务等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保费用、经管管理费用方面的补贴也不到位……

2.运营制度不规范

内部运营制度不规范是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又一弊病。研究表明,我国多数合作社尚未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经营管理模式,民主管理意识淡薄,运行程序简单[3]。在经济水平欠发达的西北地区,这一问题更加突出。以陕西省为例,运行较规范的合作社大约约占现有合作社总数的50%,运行不规范的约占40%-45%,还有5%~10%的合作社登记后没有开展实质性的经营服务活动[4]。其原因,主要是合作社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合作社的运行仅依靠《合作社法》和地方政府的行政指导意见,而缺乏自身的运行管理机制。内部运营制度不规范严重影响合作社运行效率,缺乏系统的章程和组织规范,理事会、监事会职责不清、会员权利义务不明等问题普遍存在;加之大多数合作社规模小,实力弱,合作社对社员所提供的服务大多集中在提供农用物资等低端环节,仅有少数可以延伸到产品销售、技术培训、等较高层次,合作社的功能远未得到发挥。

3.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

民主管理是合作社“民办、民管、民受益”性质的必然要求,但是我国分散经营的小农户缺少资金和生产技术,又没有营销能力更无法抵御投资入股风险,允许部分农村能人、大户和部分涉农企业,成为发起人、创办合作社,管理合作社不失为务实的明智之举。事实上,没有能人、大户以至公司企业的加入和带动,很多合作社就很难组织起来更被说运转;以陕西省合作社发展较好的眉县为例:截止2010年5月,眉县123个行政村,共累计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130家,其中以经营大户牵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97家,以村级经济组织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26家,以乡镇供销社创办的有7家。[5]但对于加入合作社的大户、企业而言,要是不能多持股、按股分红,他们也无参与合作社的必要。问题是,若企业、能人牵头成立合作社后,利用自身的资金、市场、人才优势,形成不平衡的出资结构、治理结构和分配结构,并实际掌控合作社运营,由此在企业或能人与成员之间形成单纯的买卖关系,而非合作关系,这显然有悖于成立合作社的初衷,合作社的民主管理自然无从谈起。尽管合作社内部精英垄断有其现实性,但合作社“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的性质需要建立各项民主管理制度与之匹配,否则合作社的发展将背离其初衷。建立真正的民主管理是合作社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

4.配套制度不完善

合作社的健康发展需要一系列配套制度的支撑,但目前一些基本的制度尚不完善,加剧其生存困难。首先是合作社的身份问题。据《合作社法》的相关规定,合作社具有社类似法人的地位,实践中也是参照法人标准来规范合作社的设立、登记成员、组织机构、财务管理、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等事宜,但“类似法人地位”与“法人地位”毕竟不同。目前,合作社作为税务登记主体尚无统一的税务登记名称,根据工商部门的税务登记调查,合作社常见的登记名称主要是有限责任公司、集体企业、合伙公司等,更多的向公司和企业的形式靠拢。该做法符合法律要求,但却与合作社自身身份不符,还容易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异位,因为合作社是“自组织”并非“纯盈利性的法人组织”。合作社的身份问题还会产生连锁效应:合作社的产品通过“农超对接”完成异地销售,进入大中城市的连锁超市,若无全国统一的合作社产品专用发票,势必会影响该超市企业增值税的缴纳甚至税收减免进,而影响合作社产品销售市场。伴随着身份问题的还有金融机构不予开立账户、银行不予信用贷等更为棘手的问题。

缺少专业人才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另一难题。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全民掌握现代农业知识和技术而非个别的专家、技术员、管理员。但我国各地的人才引进政策都还未将合作社的人才需求涵盖在内。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的上述问题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经常交织在一起、互为因果的。比如因为资金紧张和缺少专业人才,多数合作社不设专职会计,改由内部成员兼职,从而导致账务管理、民主监督等的不规范。鉴于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上述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必须修改合作社法的相关内容,代之以更具时效性的激励和约束条款,以确保合作社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完善相关制度,营造良好法制环境

1.合理利用农业补贴制度,积极引导合作社规范运营

各种补贴制度是政府对合作社引导和扶持的集中体现,作为wto的成员国,我们首先要确保针对合作社的引导和扶持必须符合《反补贴措施协定》规定。鉴于我国目前各地激励措施各自为政的状态,且其中不乏违背wto《反补贴措施协定》甚至触及wto透明度原则的做法。因此,我国学者必须深入研究《反补贴措施协定》相关内容,尤其是绿箱政策的相关规定,为地方各级政府灵活运用《反补贴措施协定》各项制度进言献策,确保补贴制度合法。

在补贴形式方面,注意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例如:美国政府给予农业合作组织各种形式的直接或间接援助,如向农业合作组织提供研究、管理和教育援助,农场主合作组织能够享受到合作银行提供的低于市场利率的贷款等;在日本,政府对农协的补贴条件比其他法人更加优惠,日本农协进行的获得政府同意的农产品加工项目的厂房、设备所需投资,50%由政府提供[6];法国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财政、税收等方面,对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予以支持和鼓励[7];德国巴伐利亚政府每年对农业各类投资和补贴约50亿马克,其中12%用于农业行政支出,8%用于农业科技开发,70%用于农户补贴,其余10%用于支持包括合作社在内的各类农民经济组织[8]。这些发达国家对农业合作组织的支持扶助既符合wto自由贸易政策的要求又满足本国农业发展的需要,这是我们应该好好借鉴的地方。在明确政府给予合作社的各种补贴措施中,还必须积极防范由此产生的权力寻租,防患于未然。

在制度设计方面,建立配套合作社税务制度是当务之急。《合作社法》第七章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地方政府应该建立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确保合作社真正享有这些税收优惠。同时安排一定额度的专项资金,用于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项服务通过上述政策、措施的改进,为合作社健康发展提供稳定的财政支持。

2.建立健全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保障合作社及所有成员的权益

任何一个规模化发展的机构组织都需要产权明晰、管理民主、分配公平的现代管理措施制度。合作社建立完善的产权制度、民主的管理制度势和公平的分配制度势在必行。在合作社的产权制度方面,应当明确:财产的最终归属权应为合作社成员所有,但形式上则由合作社组织依法依章程占有、使用和收益。在合作社的名称、住所、社员出资、业务范围、法定代表人发生变更后,以及社员数量变化、章程修改后,应依法申请工商变更登记,变更登记情况应同时在当地农业部门备案,确保合作社及其社员的合法权益。在民主管理制度上,健全合作社会员大会制度和表决机制,保障成员监督权的行使,确保合作社真正成为“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农民自主组织,而非受个别精英控制的营利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目的就是增大成员的经济收入,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对全体成员负责,保护成员的利益,并通过自身的资格不断使成员利益的最大化。

三、设定最低注册资本,增强其抵御风险能力

《合作社法》对合作社的注册资金没有规定最低要求,同时又规定合作社对于债务只承担有限责任,其立法意图就是降低合作社成立门槛,为让合作社的城里创造条件。殊不知,“财力决定能力”,如此“护短”的做法只能成为合作社发展中的绊石:没有最低资本限制的合作社的法律责任承担能力必将被严重质疑;该规定必然导致与合作社有业务往来的机关、社团等面临的商业、金融风险倍增。因此,设定合理的合作社的最低注册资本金额,赋予合作社必需的法律责任能力,这是确保其正常运营的基本条件。

四、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为合作社发展积蓄力量

现有的人才引进模式无法满足合作社发展的需要,应该在现有的引进人才基础上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合作社教育,就是“以合作社的发展为目的所进行的关于合作意识、合作社知识、合作社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和经验的教育培训”,合作社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合作社知识和合作意识,还会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出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丰富的经营经验和较强驾驭市场能力的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从而建立起合作社人才智库,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从国外合作社教育的经验来看,合作社教育不仅是合作社自身的内在要求,也是合作社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

五、结语

合作社是实现农村经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更是改变农民弱势地位,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国家应积极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的发展肯定是一个持续壮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发展的早期亟须明确、肯定的规范引导。为此我们应该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乌云其木格.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2,(07):3-5.

[2]曹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法律思考[J].商业研究,2011,(01):164-168.

[3]刘洁,祁春节.我国农业合作社制度创新的动力机制及完善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02):67-70.

[4]陕西省农业厅.陕西探索合作社人才引进机制[J].农经工作通讯,2010,(16):23.

[5]元莉华,韩涛.蔬菜滞销,为专业合作社打开“一扇窗”[n].陕西日报,2011-05-26.

[6]吕旺实,龙艳萍,韩玲慧,等.支持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财税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8,(07):38-58.

农业合作社运营和管理篇9

2012年全市农经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和市七届一次党代会、人代会精神,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为主线,以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促进农村土地依法流转、巩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为重点,以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着力推进全市农经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为挺进全国“百强”县市、争创全国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全省现代农业样板区、全市(市)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做贡献。

二、工作目标

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得到切实保护,培育壮大土地流转市场,力争全年流转土地1万亩以上,土地承包纠纷得到及时调解和仲裁,一般纠纷现场调解,复杂纠纷依法仲裁,所有纠纷市内解决;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土地股份合作社试点,力争培育省级示范社2家、省级行业“十佳”和“二十强”社4家、市级示范社4家、市家示范社10家,帮助有条件的合作社积极争创部级示范社,开展合作社专项资金审计10家,多途径培训合作社成员100人以上;农村“三资”监管工作进一步规范完善,审计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工作实现新突破,完成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试点村1个;农民负担监管工作长效机制逐步健全完善,惠农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申报审批及时规范,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治理1-2次;高质量地完成农经统计工作。

三、工作措施

1、以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中心为平台,进一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

(1)优化服务,促进流转。一是按照“五有”(有牌子、有固定场所、有专兼职人员、有管理制度、有流转信息)的标准,完善乡镇土地流转交易中心和村级“三资”工作站,为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提供优质服务。二是积极探索流转风险防范机制和大宗土地流转的市场准入、项目论证及风险担保等制度,努力避免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三是探索流转价格评估机制,制定流转价格指导办法,有效维护农民土地权益。

(2)创新机制,推进流转。一是创新土地经营体制机制。坚持明确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原则,引导农村土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产业化龙头企业等集中,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探索土地要素收益分配机制。要实行市场化运作,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入股,变资源为资本,变农民为股民,建立切实可行的分配机制,实现农村土地收益最大化,增加农民收入。三是落实土地流转政策。认真宣传贯彻市委、市政府土地流转奖励政策,整合财政支农、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支持和鼓励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发展。

(3)加强管理,规范流转。一是加强土地流转形式的管理。土地流转要遵循法律和政策规定,采取法定的转包、出租、转让、互换、股份合作等方式进行。二是实行流转合同制。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合同签订、登记、备案和经营权证变更制度,使用全省统一格式的流转合同文本,指导流转合同签订。三是加强流转合同及有关档案资料管理,加快实现土地承包基础数据管理的数字化和信息化。

2、以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为抓手,进一步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提档升级

(1)规范发展。一是依法指导合作社组建,健全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商登记、经管备案、税务登记和管理等办法。二是引导农村多元化资源资本参与领办和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创新试点。与此同时,继续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股份合作经营模式。三是鼓励同业合作社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联合与合作,做大做强农业支柱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2)规范运行。一是继续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联社活动,指导帮助合作社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二是健全合作社成员档案,规范合作社财务管理,对财政扶持和奖励资金进行专项审计;建立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三是建立合作社信息平台,实行动态管理。开展运行监测和情况统计工作,以信息化推动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同时,狠抓合作社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阳光工程”,为合作社提供技术、销售、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建立一支懂政策善经营会管理办事公道的经管人才队伍。

(3)规范创建。一是大力开展创建省级示范社、省级行业“二十强”合作社、“十佳”合作社、市示范社、市示范社和冲刺部级示范社活动,通过创建示范社活动,带动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二是配合市直相关部门开展“合作社最佳农产品”培育和评选活动,支持引导合作社开展标准化生产,树立精品意识,提高品牌化经营水平。三是帮助合作社加强农产品营销。组织合作社参加“农超对接”等活动,促进合作社与各类市场主体实现产(供)销衔接。推荐有条件的合作社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提高产品知名度,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3、以“三资”监管为载体,进一步推动农村集体经济跨越式发展

(1)建立“三资”监管长效机制。一是监控“三资”运行。认真贯彻执行《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管理运行规程》(都政办发[]128号),采取多种形式和办法强化乡镇“三资”委托服务中心和村级“三资”运行的监管;二是严格执行“五项”制度。即资产产权登记制度、项目建设招标投标管理制度、资产产权转移变更评估制度、年检备案制度和财经管理制度,确保做到清产核资常态化,产权登记明细化,产权交易规范化,产权监管动态化;三是提高农经干部“三资”信息网络的操作技能。通过以会代训、印发资料等形式,努力提高“三资”监管中心和工作站人员“三资”信息网络的操作技能,切实精通和利用信息网络平台,管好、盘活集体“三资”。同时,认真开展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确保农村集体经济健康运行。

(2)规范资产资源购置处置。一是规范程序。村集体经济组织购置处置大额资产资源时,必须经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形成决议,评估价或标的额在1万元及以上的,依法委托乡镇(街办)“三资”中心或市综合招投标中心进行。二是严把招投标关。凡是资产资源以及工程项目的评估价或标的额在1万元以下的,由集体经济组织在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下进行公开协商和招标,“三资”中心派人全程监督;1万元以上(含1万元)30万元以下的,由“三资”中心在“产权交易及项目招投标大厅”进行公开招标;30万元以上的,由市综合招投标中心进行公开招标。三是加强资金管理。处置集体资产资源所得资金全部纳入“三资”委托服务中心专户管理,处置集体资产所得资金只能用于添置集体资产或化解村级债务,不得挪作它用;承包、租赁集体资源上交的收入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纳入账内核算。

(3)创新集体资产运行方式。指导社区股份合作社规范运作,实现集体经济持续增长,增加社区居民收入。继续推进“三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试点,切实抓好中笔社区和梁家畈村试点刹尾工作,选择1个符合条件的村(社区)纳入今年省级“三村”资产产权制度创新试点项目。其它村集体经济组织,要积极探索盘活集体“三资”新途径,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盘活“三资”。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加快农村各类生产要素的资产化、资本化进程,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拓宽农村融资渠道,解决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瓶颈问题。

4、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为契机,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1)构建农民负担监管的长效机制。一是强化“两项责任”,坚持“五项制度”。“两项责任”:即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和部门分工负责制。“五项制度”:即涉农收费文件“审核制”、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农村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和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二是及时发放《农民负担及补贴政策监督卡》。严肃政策,规范程序,保质保量,按规定发放《监督卡》,确保惠农补贴政策落到实处。三是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治理。重点对农民建房乱收费、农村中小学乱收费、修建通村公路乱集资、向村级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乱摊派、抵扣挪用惠农补贴资金等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同时,及时开展减负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农业合作社运营和管理篇10

一、实施“新网工程”建设的目标

(一)规范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在现有农业生产资料连锁、配送经营服务网络的基础上,供销合作社要以大型骨干农资经营企业为龙头,以“规范渠道、规范管理、规范品牌、规范标准”为重点,一方面规范连锁配送流程和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适合农资连锁配送销售网络的配送、信息和科技服务功能;另一方面运用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采用“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中心示范店+加盟店”的建设模式和“自建+特许加盟+整体加盟”的操作方式,力争通过改造、整合,建设成一批管理统一、经营规范的农资配送中心、中心示范店、加盟店,使全系统的农资销售几乎都能通过连锁配送实现。

(二)构建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实施“市场带动”战略,以批发市场为龙头,基地建设为基础,现代物流配送为手段,构建生产、加工、配送到终端卖场一条龙的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构建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重点要做好大型农副产品市场建设与改造、培育大型农副产品流通企业、建立基地农副产品进入城市市场的快捷通道、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物流、建设覆盖全国的农副产品信息服务体系等五个方面的工作。

(三)优化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在已经形成的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配送经营网络的基础上,以优化、提升为重点,按照“以供销并举为着力点,致力于双向流通;以县域市场为切入点,夯实县乡村网络基础;以联合发展为立足点,走直营带加盟的低成本扩张之路”的建设模式,实施“小超市、大连锁”战略,做到点面结合,网络整体联动;因地制宜,探索多种模式;城乡互动,区域集中发展。重点选择辐射力强的县、市,在县城和中心集镇建立具有配送功能的直营中心店和区域配送中心,以联网的方式把超市向乡村辐射,带动、改造周边乡村经营门店入网加盟,发展连锁经营,连点成线、连线织网、联网成片,力争在不久的将来建设完成多个适合新农村发展的县级配送中心和具有配送功能的中心店,改造、建设多个乡镇连锁店及乡、村级加盟店,基本形成城乡结合、上下贯通的县、乡、村三级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从而使连锁网络覆盖整个乡村市场。

(四)整合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经营网络。围绕国家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依托供销合作社系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传统网络优势,在规范、整合和利用现有再生资源回收渠道的基础上,结合城乡建设发展规划,抓住回收网点建设、市场集散交易和综合利用处理三个环节,做好“三点一线”工作。“三点”即通过整合现有回收网点,实施统一规范的管理;城市统一规划,建设布局合理的交易集散市场;开拓以集中加工生产再生工业原料为主的综合利用领域。“一线”即以城市为单位,形成从回收、加工到综合利用的有序管理、协调发展的再生资源产业链条,构建以社区回收站点为基础,集散市场为核心,加工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为目的,点面结合、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

二、实施“新网工程”建设的原则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实施“新网工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农村现代流通体系为目标,以服务为手段,以惠农便民为目的,坚持以下四项原则:

(一)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搞好规划论证。因地制宜,不盲目贪大、求洋,不搞形式主义和花架子。切实搞好工程建设项目的研究、规划和论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有序实施。

(二)立足利用、改造、整合现有网络资源,不盲目铺新摊子。按照产权多元化的要求,以覆盖城乡的大型企业集团和骨干连锁经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充分利用供销合作社的无形资产、信誉、管理和服务优势以及现有的仓储设施、营业场所与网络基础,加快进行资源整合与重组,大力推动系统内外的联合发展,走低成本、高效益的扩张发展路子。

(三)实现一网多用、双向流通,发挥综合效益。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连接城乡、供销并举、综合经营、系列服务”的优势,重点在增强网络的“双向流通”功能上做文章,既把货真价实的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消费品供应到农村,让农民买得放心,同时又以连锁经营网络为载体,使农副产品进入超市,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起来,让农民卖得省心,真正使供销合作社的现代流通网络为广大农民所用,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四)以农村为市场,切实在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上下功夫。坚持企业持续发展与农民受益相结合、按经济规律和市场机制办事与政府推动和政策扶持相结合,在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改善农民消费环境、提高农民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上做文章,使供销合作社现代流通网络真正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的有效途径,成为执行国家各项流通政策、规范市场秩序、抵制假冒伪劣、供应优质安全商品的主要渠道,成为推广先进农资施用技术、生产经营绿色有机农副产品、实现让利于农和返利惠农的重要载体,为农民营造“货真、价实、安全、方便”的消费环境。

三、实施“新网工程”建设的要求

以“改造、提升、整合、优化”为重点,建设“新网工程”,引导和促进供销合作系统走联合发展的路子,重新改造、加快整合供销合作社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等传统主营商品的经营网络,促进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建设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由松散向紧密发展,经营服务方式由传统向现展,需要落实以下四点要求:

(一)加大改造力度,加强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消费品双向流通网络终端建设。以农村基层社区为基础,以惠农、便民、利农、富民为主要目的,以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坚持改造与发展并重,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推动基层社和村级综合服务社经营门店的改造升级,通过加盟、合并、收购等市场手段,在乡镇和中心村改造建设农业生产资料连锁店、日用消费品连锁店和农副产品收购站、再生资源回收站,在中心集镇建立优势农产品交易市场,逐步发展建立起覆盖全国大部分乡村的网络终端,构筑布局合理、业态先进、配套完善、竞争开放的农村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实现日用消费品和农资连锁店进镇、进村,农副产品进城、进店的“四进”目标,进一步提高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二)提升网络功能,增强整体运作能力。重点围绕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及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引导企业开发应用支撑现代流通方式的采购供应、物流配送、信息管理、资金结算、肥药科学使用等核心技术,加大对其配套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建设跨区域的大型储存、运销、物流、配送等设施;抓住集中采购、专业配送、资金结算、信息管理等关键环节,借鉴现代物流、仓储管理理念,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管理方式,组织供销合作社连锁企业实施商品联合采购;发展电子商务,改进业务流程,完善供应链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提升其功能和标准,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快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建设网络科技管理服务系统、价格预警信息采集系统,提高信息技术利用水平。在此基础上,健全网络运行机制,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安全放心、机制健全、信息灵敏、交易方式先进、竞争开放有序、运行规范、统一高效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

(三)整合网络资源,降低运营管理成本。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各级联合社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以遍布城乡的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为载体,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不盲目贪大求洋,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而是通过运用现代流通方式,对供销合作社现有的传统网络资源改造、整合,实现联合发展。在业态的选择上,坚定不移地实施“小超市、大连锁”发展战略,把小超市、便利店、综合服务店作为主力业态,推动基层社和传统经营门店的改造升级。在连锁经营的布局上,既要重视发挥大型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由点到面逐步向县城和乡、镇、村扩展,开拓和占领农村市场,也要注意发展县、市范围的区域连锁。目前,以农村市场为基础的供销合作社县域连锁经营企业,要在提高整体素质、形成区域性的规模经营优势上下功夫,增强竞争实力,逐步实现跨区域扩张。鼓励有条件的县、市供销合作社,积极依托自己的优势企业或与其他连锁企业合作,对所属企业和基层社的各类经营网点,按照连锁经营的要求进行改造,率先发展自己的县域网络,并逐步与全国性和区域性的供销合作社大型连锁企业对接。在连锁经营的组织形式上,应重点选择加盟连锁、自由连锁,实现低成本扩张,加快构建布局合理、业态先进、设施完善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体系。

(四)优化网络结构,培育具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连锁经营企业。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控制力为目标,以营造有利于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为保障,以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为核心,加快供销合作社大型骨干连锁经营企业的形成过程。充分利用自己的无形资产、信誉、管理和服务优势,创建连锁企业品牌,运用品牌的带动效应,扩大连锁经营规模,促进传统经营网络的整合改造。要以资本和现代产权制度为纽带,打破原有的层级与地域界限,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通过资本、资源、技术、业务等多种联合方式和市场化运作手段,引导各类资本参与社有企业的产权多元化改造,做大做强一批以供销合作社为主导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连锁经营企业集团,提高供销合作社在农村市场的占有率,努力成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主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