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案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8:32

心理学教案设计篇1

一、注重发挥集体教研的力量

设计导学案的工作量远远超过设计教案,没有哪位教师能在短时间内设计出整册书的导学案,同时它要发放到不同班级学生的手中,所以导学案要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出来。因此,老师们要通力合作,采取分工制,对自己的任务不能得过且过,每位教师都要把自己精心准备的成果拿出来和大家交流,与大家分享,在交流中不断修订和完善,扬己之长,补己之短,群策群力,共同设计出版面精美、环节清晰、重难点突出的导学案。

二、导学案设计主线要清晰明了

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及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四方面对教学进行探讨。在他看来,学生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而产生的行为变化。而导学案“主线”的合理设计恰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的一种载体。实践证明,主线清晰明了的导学案能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明确学习目标,解决哪些问题,获取哪些知识,取得怎样成果。

三、案例精选、问题设计注重生活化和趣味性

托尔斯泰说:“成功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并且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而地理现象、地理规律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又会大大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设计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大气受热过程”案例时选择了“四川和北京太阳伞销售情况统计表”,并设计如下问题:(1)结合图标谈谈北京和四川太阳伞销售情况有何差异?(2)从四川太阳伞的销售情况上看,四川与北京的太阳辐射量有何差异?(3)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图谈谈四川为什么获得太阳辐射量少?(4)通过以上分析总结大气对太阳辐射起到怎样的作用?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四、导学案设计要多元化,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存在着语言、逻辑、视觉空间、音乐节奏、身体运动、人际交往等八大智能。八种智能在现实生活中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所以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智能组合,教师应帮助学生发现其潜在智能,找出符合其智能特点的学习方式。

五、导学案课堂检测要注重质和量

心理学教案设计篇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和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适应新时代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2004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并作为指导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基本依据。该标准对教师应具备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2005年4月,教育部又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作为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核心,也成为该培训计划的重点。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不仅是新时期教师应有的技能,也是师范生获取教师资格的必备专业能力之一。

但是我国大多数高校师范生的培养模式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学实习”,除了“教学实习”,其他三个方面都是偏重于理论,实践层面的教学技能鲜有涉及。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的缺失,导致了大多数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不足,教学设计预见性和可行性较差。

如何解决师范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脱节,有效发展其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因此,我们开展了“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优质案例库的建设”及其应用研究。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相关研究

虽然有的研究从“教学设计解决的问题”角度对教学设计能力进行了描述(秦政坤,2001),也有研究从“教学设计流程”角度对其做出了阐述(张景焕等,2004),但实际上,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大部分的研究都是根植于教学设计这一概念,将其作为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来运用。在此,本研究并不追究“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什么”,而是强调其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问题求解的复杂高阶思维能力。

最初将教学设计能力作为研究对象,是始于对教育技术能力素质的调研。20世纪8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提出电教类专业人员的能力体系,明确其中心为教学设计能力。

但随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新技术的发展,教学结构的要素发生了新的变化,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对教师的能力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渐渐意识到教学设计能力应当是教师必备的一种能力素质,于是对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逐渐从教育技术人员这一主体转向了对中小学学科教师。2002年,王铟、朱京曦、刘莉、乌美娜等人通过问卷调查,得出21世纪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以教学设计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技术能力。[2]此后,张景焕、金盛华、陈秀珍、姜春霄、林刚、王玉江、陈秀珍等人,也相继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3]教师这一主体的教学设计能力得到明显关注。

师范生是教师未来发展的强大后备力量,这一特殊教师群体的教学设计能力发展尤其值得关注。但笔者2012年1月在CnKi以“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为主题精确检索2004-2011年的文献,结果仅为10篇,其中主体为师范生的仅为3篇,可见对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研究还比较薄弱。

基于此,本研究在优质教育理念指导下,构建案例库支持系统,以期利用优质案例的典型示范作用,开展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研究。

三、优质案例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对教学问题求解的循环反复过程,更是一个高阶思维过程,[3]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它要求教师是一个有着反思意识、对独特的教育情境有着敏锐感知力的独立行动主体,“建立和生成一种对教学的深刻的自我认知意识和能力,要比仅仅掌握教学设计的系统化流程和具体设计技术具有更深刻的意义”。[4]其能力发展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反思过程。

教学设计优质案例是教师丰富经验知识的外化,是经典教学决策的结晶,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利用优质案例将教学设计的高阶思维过程深入浅出地展现出来,师范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相关信息,能够较好地弥补自身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尤其是可以激发反思,促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

总的来说,教学设计优质案例可以在教学设计知识的习得、教学设计经验的获取和反思倾向的形成三个方面促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

其一,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之间的差距,提供真实情境中的教学过程,将抽象宽泛的概念、原理性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有助于师范生对教学设计基本知识的意义建构。

其二,通过案例呈现问题,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助于理解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获得教学设计经验。

其三,从不同角度观摩优质案例,激发师范生表达和讨论的欲望,有利于掌握处理问题的技能与技巧,促进反思倾向和创造力的形成。

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优质案例库系统的设计开发

基于优质案例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上述重要作用,本研究以优质教育理念为核心,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精心设计并开发了案例库支持系统。

1.设计理念

(1)新型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体系为指导

考虑当前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和师范生培养的需要,重新构建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体系,为师范生提供有效指导实践的相关理论知识。

(2)特色优质案例为中心

从各地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成果中挑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优质案例,并对每个案例的特色一一加以剖析,力求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提供丰富且具有代表性的优质资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3)共建共享交流机制为后盾

除了师范生用户以外,引入一线教师、教学专家等实践经验丰富的用户参与,建立起案例共享和互动交流的平台。借助资深用户的指导,为师范生解疑答惑,帮助其走出纸上谈兵的误区,形成反思倾向,深化后续发展能力。

2.系统设计

根据优质案例库的功能需求,将整个系统分为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见图1):一是资源管理系统;二是交流管理系统;三是用户管理系统。

(1)资源管理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对各类案例资源、理论学习资源、开发工具资源等进行管理。用户可通过直接访问对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各类资源进行浏览学习、分类查询、点评、下载,同时还可以通过上传功能分享自己的优质案例,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2)交流管理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为用户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用户可以针对具体案例发表自己的观点,浏览、评论他人的观点,也可以进论坛社区进行深度交流;管理员可以对用户间的交流进行监控和调节。

(3)用户管理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系统管理员对用户操作进行管理,负责系统的良好运行。管理员可以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用户信息,以方便协调各类用户间的互动交流,还需要审查用户分享的资源,保证资源库的优质性。

3.内容设计

优质案例库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师范生建立一个优质案例观摩学习平台和交流反思空间,实现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持续性发展。根据能力发展的需求,本研究分别从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和反思层面对系统内容进行了设计:

(1)理论层面

结合时下信息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师范生能力发展的需要,从教学设计专家视角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体系进行构建,为师范生提供有关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案例库结合实际的优质案例,分别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信息化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策略、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信息化教学评价等方面,为师范生提供了一个全方位指导实践的理论体系。

(2)实践层面

从实践者角度出发,将优质案例提炼概括为教学过程设计案例、教学资源设计案例和综合研究案例三种类型,每一个案例都经过精心的分析(见图2),以呈现其特色优质之处,达到示范促进作用。其中教学过程案例包括课例、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资源案例则包括专题学习网站、多媒体课件等各类教学辅助资源;综合研究案例整合了中小学一线教师团队开展的信息化教学综合研究典范。这些真实的案例将其信息化教学的过程完整地呈现在用户面前,有助于师范生了解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培养后续发展能力。另外考虑到实践操作的需要,专门设计了“开发工具”模块,提供各种各样的工具,辅助师范生开展有效的教学设计实践。

(3)反思层面

为了促进师范生反思倾向的形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案例库除了作为案例共建共享的平台,更是一个交流反思的空间。师范生用户可以方便地上传、下载案例资源、对案例进行反思总结点评,也可以登录论坛空间与一线教师、教学专家用户进行深度交流,消除疑惑,反思提高。

优质案例库从以上三个层面为师范生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鉴学习的各类优质材料。师范生不仅能够从理论层面获得知识巩固,也能从实践层面得到技能提升,更能从反思层面满足后续发展需求,再结合课堂教学的奠基,就可以大大提高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

五、优质案例库系统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有效支持

本研究根据优质案例对师范生的三大重要作用,设计了相应的优质案例库支持其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在课堂的基本理论教学基础上,如何有效利用优质案例库系统,实现有效支持,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本研究从以下方面做起,以提供有效支持:

1.全民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

案例库的建设将以共建共享的方式持续建设下去,所有用户在各自的权限下均可推荐分享优秀资源。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师范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发展倾向的形成,也有利于案例库系统本身的旺盛生命力。

2.优质案例的严格把关手段

要利用好优质案例库,首先要保证案例库的优质性。本研究拟从各方面对案例进行严格过滤:遵循“优质”、“示范”和“共建共享”的原则,从中小学信息化教学一线,精心遴选了一大批不同类别的优秀实践成果;共享的案例需要通过专家的审查方可纳入到系统中;对所有案例都进行专业剖析,去粗存精,凸显点睛之处。

3.多层用户的深度交流形式

优质案例库不仅仅是资源共享的平台,更是用户交流反思的空间。除了师范生用户外,特别引入了一线教师、教学专家两类用户,将可交流的范围扩大化,提升交流的层次,以期产生深度反思,促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后续发展。

本研究从优质教育理念出发,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案例库支持系统进行构建,旨在帮助师范生弥补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生成对教学的深刻自我反思意识,达到能力发展的最终目标。虽然笔者提出的优质案例库支持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构想在理论上得到了很好的支持,但仍处在前期实验阶段,尚需等待结果形成进行效果验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eB/oL].省略/ji_chu_771

/20060323/t20060323_150612.shtml,2005-11-16.

[2]王铟,朱京曦,刘莉,乌美娜.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2,(3).

[3]齐媛,张生.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述评[J].现代教育技术,2009,(1):45.

心理学教案设计篇3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必须依据一定的设计原则,不少学者提出了地理教学案例的选取、选编、编写、编制、开发、设计等的原则。笔者认为,就设计的角度而言,案例包括原创案例和非原创案例,换言之,自主编写案例、选取案例、改编案例都属于案例设计范畴,所以本文将其统称地理教学案例的设计原则。针对不同教材和案例用途,学者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原则。从表2可以看出,学者们提出的设计原则各异,但也有相通之处。地理教学案例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客观性、典型性、教学性和时代性。客观性即案例的基本材料来源于客观事实,具有科学性,不含有设计者的个人观点。典型性即案例能体现同类地理事物的共性特征,隐含基本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此外,案例还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体现区域差异,能在共性中彰显个性。教学性即案例为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服务,要求案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其创设问题情境能启发学生思考,除文字描述外还应采用图像、视频等多,样化的呈现方式。时代性即案例应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反映当今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并且案例要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具有生活性。

二、教学案例设计策略成果较多

国内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阐述案例设计的策略:一是按照设计工作的流程,依次阐释各个环节的设计策略,如李晴认为地理案例的编写程序包括选择课题、搜集材料、编写案例、设计讨论等。二是按照不同类型案例分别阐释相应设计策略,如杨爱玲认为例证性案例、分析性案例、讨论性案例的编写方式各有区别。鉴于两种设计策略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笔者将从教学案例设计的一般流程进行综述。(1)案例设计準备阶段研究指导性较强案例设计准备阶段包括确定案例教学目标和收集案例素材两个阶段。据艳丽认为,设计地麟例,首先依据学生特点、地理课程标准、课时教学目标等确定设计目标;其次熟悉案例设计渠道。任晓蓉认为教师首先应通过对地理教材、课程标准的熟悉,将三维目标与章节知识框架相对应,确定教学案例的数量、内容、形式及授课时段,然后从网络信息及报纸杂志等渠道选编案例。笔者所查阅的大量文献都涉及对案例素材收集的探讨,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对中学地理教学案例设计赫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2)案例内容设计研究相对深入完整的案例设计包括案例内容的设计和案例问题的设计。案例内容设计的研究成果主要针对如何自主编写案例、改编案例、选取案例,学者们通过实例阐述论证,极具可操作性。例如,许杰胶以人教版选修教材的案例为例,指出其案籲改论坛⑩例内容设计、表述设计和问题设计等的不足,并提出相应设计策略。陈炳飞提出对教材案例进行补充、削减、改变的变式运用策略,以及变换运用教材的活动版块和借用其他版本教材的案例为我所用。王晓、孔云、余映红认为美国、英国等国外地理教材中的案例值得借鉴。还有一些学者阐述案例选取的误区和应注意的事项以及如何减少问题等。根据文献资料分析可以看出,案例内容设计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广度、深度,既可为地理案例内容设计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地深入研究。(3)案例问题设计研究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案例问题设计目的是帮助学生分析案例后进一步拓展思路,弓i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迁移运用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曲忠厚等人认为,提出问题应有梯度性,引导学生递进式探究。邵俊峰提出问题设计应寻找思维训练和知识复习的最佳结合点,并鼓励学生参与问题设计。赵才欣认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反馈对问题作出调整,体现课堂中心由“教”向“学”转移。对案例问题设计的研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

三、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论基础研究比较薄弱

关于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颇多,而案例设计的理论基础研究却少有文献涉及。仅琚艳丽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策略》一文中明确给出案例设计的理论依据,即地理课程与教学理论、现代学习理论、系统论等。目前,案例设计理论基础的核心理论尚无定论,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理论基础研究值得重视。

2.学生参与案例设计研究缺乏

从收集的相关文献反映出,涉及学生参与案例设计的研究偏少,仅有个别文献提到从学生这一开发主体的角度探讨案例设计策略,认为了解开发主体是开发的必备起点,并提出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基础和智能结构等。因此,探讨让学生真正、广泛参与案例设计仍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3.高中地理案例库建设滞后

不少文献都提到案例库建设对于地理案例教学的意义重大,但是少有学者将案例库建设作为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探讨。原因可能在于案例库建设不仅需要地理教师的积极投入,更需要师生、学校、社会的通力合作,还需要形成良性互动的共享机制。

4.地理案例设计评价研究有待加强

心理学教案设计篇4

>>基于项目驱动的XmL课程教学方案设计基于高职院校课程项目化教学考核方案设计的探讨高职项目课程教学方案设计的新思考基于mooDLe的网络教学方案设计与实践基于“双需求”的电子商务项目方案设计课程改革初探基于webGiS技术的土地信息网络方案设计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高职《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方案设计基于ptp协议的网络时间同步方案设计基于校园网络的数据整合方案设计基于蜜罐技术的网络安全方案设计基于企业门户信息安全的方案设计基于能力培养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方案设计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方案设计基于项目课程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基于“做中学”理念的教学方案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案设计探索高职高专《企业财务会计》课程项目化教学方案设计基于成果为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成效检验及反馈方案设计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探索教学方案设计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教育>基于项目教学的网络信息编辑课程方案设计基于项目教学的网络信息编辑课程方案设计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白琳")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本文从课程设计思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组织与学时安排四个方面阐述基于项目教学的网络信息编辑课程的整体设计方案,针对培养电子商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来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设计教学环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关键词】项目教学网络信息编辑课程整体设计【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2-0089-02

一课程定位及设计思路

网络信息编辑课程是依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电子商务服务类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而设置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涉及网络信息编辑、处理与整个过程与实际电子商务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的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在岗位工作过程中的网络信息编辑、处理和能力。该能力是电子商务服务类工作的关键岗位能力,能形成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到促进作用。

本课程针对培养电子商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来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设计教学环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

本课程设计过程中秉承“打造国防名校,培育厚德英才”的办学理念,按照“依托行业、对接产业、锁定职业、服务就业”的要求,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立足学生职业方向,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总体设计思路为: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校企交替、多段实施。以电子商务企业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依托中小企业典型电子商务业务,以网络编辑员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网络信息编辑及技能培养为驱动进行教学设计。

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入真实职业环境模拟环节,使学生在实践动手中理解消化理论知识,增强职业业务能力,最后达到充分理解网络编辑基础知识和熟练应用网络信息编辑平台的目的。根据前期调研结果(网络编辑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如图所示)分析,核心职业技能应包括网络信息采编能力(关键核心技能)、网站信息策划和整合能力、网页制作和运用的能力(网页制作、信息等),结合我院学生实际能力及教学课时分配情况,课程总体设计由4个教学实践项目(职业认知、频道日常管理维护、网络专题策划、论坛管理)、9个教学任务支撑。

二课程教学模式

鉴于课程实践性的要求,在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上选择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样使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以平等的方式与教师互动,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对学习主题的深层理解。教师扮演咨询者、辅导者和学习动机激发者的角色,形成讲练结合、互动式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如下:采用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及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组织方式,重视实践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先行,老师为学生提供实践的预备知识,带领学生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讲解运用的知识及方法。完成任务后,归纳总结上升至系统的理论。最终达到让学生“理解、记忆、应用”的要求。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模拟主流网络信息编辑平台为载体,依托阿里巴巴西安盈科科技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项目化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给学生提供诸多实例,提供探究的材料,提供与实际工作经验相结合的来自企业的工作项目内容。在实践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指导,向学生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从而掌握所需学习的理论内容。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成功地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达到有效教学目标的一系列操作方法、程序和实施途径。它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本课程教学采用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为主,同时多种手段并用的模式。依据学生实际情况,选用分组教学法,即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按学生兴趣选择喜欢的网络信息栏目等分类因素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角色扮演法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互动的一种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在本课程中,学生通过扮演网络编辑项目组不同级别的负责人及网络普通受众来感受实际工作中项目执行策划、协作及信息筛选,及对信息可读性的理解;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受训学员研究分析,培养学员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培训方法。本课程以企业实际工作案例作为学生学习讨论的基础材料内容,通过分析案例,使学生对工作项目加深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的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的发展。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潜能,教学做一体化,既让学生掌握了实际工作技能,又扩展了学生思维,启发思考,培养了学生自觉思考及自主学习等关键能力。

四课程教学组织与学时安排

心理学教案设计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案设计;设计策略

教案是教师在课程教学之前,对教材内容的一种有效的整合和归纳,是对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一次重要审视和选择,可以说,教案质量的高低对于课程教学内容的展开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应该注重教案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及时对自身的高中地理教案设计进行反思和检验,更新自身的教案设计理念,提升高中地理课程教案设计的质量和品质。

在高中地理教案设计中主要包含的要素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其中课题名称是指一节课的标题;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所要实现的教学目的,是课程教学的指向和标杆;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研读和评估之后,结合高中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能力和实际学习水平,对教学内容中对于学生有一定学习难度和理解障碍的内容,进行的一种预判,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攻坚部分,需要教师和学生花费更多的教学时间和学习精力,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接受习惯等,选择恰当的知识传达方法;教学过程则是教师对于整体教学时间和知识点讲解的一种合理的规划和安排,是课程教学程序的具体体现,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占据核心地位;板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教材书面知识的一种呈现方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布置,体现出教材知识和教师讲解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使学生能够更加迅速正确的捕捉到教学内容的全部内容和重点、难点,体现出地理课程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教学反思是教学内容结束之后,教师对自身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展示、板书内容的呈现以及学生的课程学习状态和学习状况,进行的一次总结性的审视和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师既要从课程教学的角度出发,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也要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同时还应该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审视和思考,捕捉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状态,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反观自身的教学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和调整,进一步完善教学问题,提升教学质量。

高中地理课程想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改进教学问题,就必须要从教案设计出发,完善教案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案设计的质量,但是在现阶段的高中地理课程教案设计环节中,教师由于受到传统地理课程教案设计的影响和制约,往往习惯于采取陈旧、落后的教案设计理念,不利于高中地理教案设计质量的提升以及教学质量的改进。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改进高中地理教案设计的质量和品质,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意见。

首先,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课程的教案设计时,应该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学生的课程学习状况和学习水平,将学生的“学”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上,提升教案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教案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教材内容系统化和整体化,方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之下进行知识点的分析和消化,可以说,高中地理课程的教案设计是为学生的课程学习而存在的,只有使教案设计的内容符合学生的课程学习水平和学习需求,才能使教案设计上安排的教学内容被学生所接纳和掌握,也才能完成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任务,实现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但是在现阶段的高中地理课程教案设计中,很多教师在进行教案设计时往往习惯于以自身的地理课程教学习惯和教学理念为先导,完全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教案进行设计,而不顾及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使得教案设计的内容和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需求出现了严重脱节的现象,影响教案设计教学作用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针对这种教案设计问题,教师在进行地理教案设计时应该及时的转变和调整自身的教案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将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上,适当的隐藏教师个人化的教案设计理念,使教案设计的方法和策略等更加符合学生的课程学习习惯,从而拉近学生和教案设计内容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真正的被教师的教案设计所吸引和感染,能够更加有效的根据教案设计的内容,进行地理知识点的学习和分析,从而提升教案设计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提升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效率。

其次,教师在进行地理课程的教案设计时,应该从地理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学科特性出发,突出地理课程教案设计的实用性和简洁性,突出教学重点,简化不必要的环节和内容,提升教案设计的质量。地理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在课程性质方面除了具有很强的学科性和理论性之外,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但是在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案设计中,教师往往将教案设计的重点放在对于地理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分析上,很少关注地理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实用性性质和价值,从而使得地理课程的教学设计存在着极大的不合理、不全面之处,影响了教案设计质量的完善和提升。

针对这种教案设计问题,教师在进行教案设计时应该将地理课程理论和地理实用知识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使二者能够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使得教案设计的内容更加的充实和丰富,从而有效的激发高中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于高中地理课程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使地理课程教学能够向着更加科学、全面的方向发展,提升高中地理教案设计的质量和教学有效性。

心理学教案设计篇6

学案教学是以学案为载体,学生依据学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它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课堂氛围异常活跃,师生的互动有了时空的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激发,富有生机与活力,学生的相异构想得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真正得以落实,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因此有了可靠保证。

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学案越来越被广大一线教师所重视,学案教学模式的优势也愈发显现。可是,在学校近两年学习、实践学案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对学案教学存在着一些错误认识和操作上的误区,从而影响了学案教学有效性的最大发挥。具体说来就是“三缺一同”,即学案的使用缺乏指导性,学案的设计缺乏层次性,学案的结构缺乏完整性,把学案的功能等同于教案。

一、学案的使用缺乏指导性

有些教师在学案教学的实践中,将学案当成学习任务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去完成,而没有提出使用学案的具体要求,更没有对使用学案具体方法的指导。要提高学案使用的有效性,我们应该做好“一发一收”。“一发”指在课前预先将学案下发给学生,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与要求,让学生按照学案进行预习,使学生带着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阅读教材,通过独立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带着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进入课堂向同学请教、向教师质疑。“一收”指的是为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保证学生预习的效果,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把学案收上来进行检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批阅。通过课前的一发一收,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还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以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借助学案和学生预习所产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展开热烈讨论,相互展示、交流自学心得,不断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案教学的有效性。

二、学案的设计缺乏层次性

这里的层次性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学生的层次性;其二是学案目标、要求的层次性。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能够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相应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不少看似经过集体讨论精心设计的优秀学案,更多的是“一刀切”,而没能关注不同学生的层次差异,设计缺少层次性,没有梯度,因此大大削弱了学案教学的有效性。不少学案设计的问题也显得过于肤浅、平淡,缺乏思考的力度,更没有思维的厚度与宽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认知规律,依据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与能力,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个性差异设计不同的目标要求。这样,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根据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少数学有余力的尖子生通过“跳一跳”能从较高目标要求的实现中得到发展,大部分学生从中级目标要求的实现中得到鼓励,而让学习困难、暂时后进的学生也能从较低目标要求的实现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案中有所收获,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各类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也体现了新课程“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

三、学案的结构缺乏完整性

学案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精心设计的,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案,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要提高学案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有对学案结构的完整理解与合理设计。学案设计的完整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学案教学的质量。学案结构主要有学习目标与要求,有学习重点与难点,有指导学生自主预习的环节,有学生通过自学而产生的质疑,有学生探究、师生互动的活动,有知识框架的建构,有知识巩固与运用的训练,更有学习之后的收获与反思。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只是将学案设计看成是课堂练习或者课后作业,虽然也根据学情结合教材精心设计了不同的题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但是如果没有对知识框架的构建与梳理,没有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问题的质疑和探究,没有教师针对所学知识进行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没有学生在课后的学习体会与反思,这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合理的学案设计,学案所特有的“导读、导听、导思”的功能也就无从发挥,学案教学的有效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把学案等同于教案

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精心设计学案,认为不再需要花费精力去设计教案,甚至认为学案就是教案,或者学案可以取代教案。“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后,从教师“怎样教”的角度出发进行的教与学的活动设计方案,它主要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活动环节与过程,其着眼于教师“讲什么”和“怎么讲”,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师的“教”,所反映的是教师的“给予”,它所追求的是让学生“学会”。而“学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从学生“怎样学”的角度出发思考和设计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环节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它是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它着眼于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生的“学”,所反映的是学生的“拿来”,它所追求的是让学生“会学”。“教案”与“学案”两案一字之差,虽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但又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两者不能等同,更不能相互取代。

除上述以外,在学案教学的实践中,有些教师只是强调学案编写任务的分工与成果的共享,而缺乏备课组内教师的集体教研、探讨,不能集思广益,集众人智慧。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案预设的目标要求,不能根据师生具体情况的变化而调整,缺乏教学的灵活性、动态性和开放性。还有些教师虽然也利用学案来组织教学,但是因为缺乏角色转变的意识,不敢放手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案教学走调变味,大大降低了学案应有的功效。

心理学教案设计篇7

一、“先学后教”“多学少教”的教学理念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日本的自然地理方面的基本知识点都涵盖在学案中“核心知识”这一块,学生通过之前的预习,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并且通过预习反馈,学生对掌握这些内容没有任何困难。因此,学生有了知识铺陈,燕老师在课堂上对这部分内容没有重复关注;而是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能力上,通过大量的问题和例题,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不流于形式,准确地把握住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教学才会有针对性,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学案的价值

1.学案的导学价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本堂课的学案在导学方面体现了以下作用:

(1)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设计。本节课的学案不但有课前预习的“核心知识”部分,还在最后设计了“学后反思”环节,使得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延伸,充分体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2)关注学生学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燕老师的学案设计有“考向指径”“核心知识”“教你一招”“实战演练”“学后反思”五个部分。通过学案,学生可以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重点,并且通过预习,重新发现和确认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自觉做好课前准备。而教师方面,在对学生的预习作业批改之后,燕老师果断地将有关日本位置和范围的例题在课堂教学中删除了,而只是对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提问来加深他们的印象。因此,无论是“学”,还是“教”,学案的设计都凸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3)凸现地理学科“区域性”的特征。区域地理知识是地理知识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燕老师在学案的“核心知识”这块的设计上体现了区域性的特征,而且在上课的过程中,多次呈现了地图、图表、文字等背景材料,让学生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增强学生在图像判别、概念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能力。

2.学案的助学功能。学案既然是学生自主的学习方案,那么通过使用学案,学生必然应该有所收获。在学案的助学功能方面,燕老师的设计值得学习。

(1)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本节课学案设计的“考向指径”让学生对高考要求一目了然。学案中的“核心知识”的罗列就是区域地理特征的体现;“核心知识”将“日本”的自然环境特征的做了简单的梳理,主要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作为学生的预习内容。学生通过完成这部分的预习,大致了解了有关日本自然环境的相关知识。而学生完成的质量,也是指导教师调整教学内容的风向标。

“教你一招”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总结,也是对高考答题技巧的指导。“实战演练”选择典型例题,让学生及时反馈,从而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教你一招”就是教会学生对常见的地理特征的描述;典型例题的选择,例如东京和北京气温和降水的比较,就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气候特征的比较。学生可以从学案中提炼出相关的答题技巧,加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深化。

“学后反思”必不可缺。学生学习了一个章节的内容,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教材内容的梳理.。而燕老师设计的“学后反思”不但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而且还设计了师生交流的环节。因此,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以学定教”的典型体现,是在学案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这份学案的设计,与教学设计相对应,具有了课前预习、课中指导、教学反馈和课后梳理的基本功能,是导学助学的好工具。

(2)设计支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案中丰富的图表,包括课堂演示出示的一系列有关日本的图表,都将知识要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从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从而突破难点,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教案设计篇8

一、初中政治案例教学设计的“三贴近”原则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体现新课改理念,不论是教师对材料的选择还是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的设计都力求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利用这些身边的材料,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一)案例设计应贴近学生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否参与是影响学习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法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学生长期处于“被学习”状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而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实现。为了充分发挥中学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带到课堂来分析、讨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增加学习兴趣,课堂上所涉及的政治观点就能通过案例被学生及时掌握和理解,从而转化为自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学生比较关注网络热点名人动态、担忧雾霾天气对健康的影响、义愤日本在问题上的小动作等,都可以结合相关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成课堂教学案例。课后亦可以布置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身边小事,自己动手制作ppt或编排小品,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的机会,更增强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

(二)案例设计应贴近生活原则

政治课教学内容不能脱离现实生活,选择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应该是从内容出发设计案例,不能为了讲案例而讲案例,否则整堂课就成了“故事课”。选择的案例要求简短,同时又要紧扣教材、教学内容,要让那些与教学内容相关性大、可读性强、能说明问题的现实生活性强的案例走进课堂。只有这样的案例,才能帮助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事物理解抽象的政治理论观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领悟,在领悟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如讲授初中思想品德课关于“关心、亲近、服务社会”内容时,扬州的教师就可以选用“扬州好人”评选中的好人事迹作为案例。这些“扬州好人”就在我们身边,甚至我们的同学还见过其中的“好人”,这些好人事迹也大都是最普通的生活事迹,是我们学生很熟悉的生活场景。这样的案例我们老师可以讲述,我们的学生也可以讲述,大家也愿意听,因为这就是我们熟悉的生活。

(三)案例设计应贴近实际原则

很多学生觉得政治课就是讲大道理,空洞无物,枯燥乏味,书上讲的与现实中的往往存在差异,很多同学感到茫然,理解困难。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除了要把道理讲清楚之外,特别要注意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来教育引导学生:一是要真实的、具体的,有人物、时间、地点,有事件、结果,不是胡编乱造的;二是要具有教育意义的,弘扬正气,唱响主旋律,多选正面的,少选反面的;三是要紧密联系中学生的思想实际,针对问题来进行。如针对诚信教育,最近各大媒体纷纷报道的“诚信中学生――徐砺寒”案例就非常好。事情很简单:扬州大学附属中学高中生徐砺寒上学途中撞坏私家车后,为车主留下了一张字条致歉,并留下联系方式。他的诚实让车主直呼震惊,事迹经微博发出后转发近万次,感动无数网民。央视、新华网等近百家重点新闻网站纷纷转载【3】。网站专门开设扬州诚信中学生专题,而且“诚信中学生”入百度词条候选“2012感动网络人物”和央视“一周人物”。对这件事我们很多同学都会说:“这有什么,一件小事而已,我遇到这种事,我也会做。”对了,这就是选用这个案例的目的,正是因为这个案例是如此地贴近我们生活,如此符合我们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行为实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角色联想,设身处地我们会怎么做,这样学生才有可能从中受到最真实的教育,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他们认识了“原来诚信是如此地‘可行’”。

二、初中政治案例教学的三种典型设计

案例教学设计,既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又要贴近实际,既要传承历史,又要与时俱进。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学案例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设计难易大体相当的案例,要根据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时代特点选用新鲜案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典型案例。

1.经典案例设计

初中政治教学进行经典案例的设计,是政治课教学发挥德育功能的需要。经典案例是得到了社会的公认,具有经久不衰的典范意义,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都可以汲取的人类文明成果。例如,国内的雷锋、张海迪、袁隆平,国外的贝多芬、海明威、霍金等人的故事,学生可以通过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学到乐于助人、身残志坚、持之以恒的精神,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课教材上面这种经典案例最多,因而案例设计时,首先应用好用透书本案例。

2.鲜活案例设计

初中政治教学在进行案例教学设计时,还需考虑到时代性与现实性,选取鲜活的案例,鲜活的案例具有鲜明的示范作用,就其内容而言,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经验性示范案例,即将先进人物或先进事例编为案例,进行示范;另一种问题性示范案例,是以问题人物或失误的事例作素材,加以精辟的分析,使学生从反面深入理解有关内容,从而起到警示作用。如选取各地的“新闻人物”、“道德模范”案例,选取媒体尤其是网络热议的最新案例,如最美妈妈吴菊萍救妞妞事迹,李阳家暴事件的是与非等,这些案例对中学生都具有鲜活的教育意义。

3.自身案例设计

中学政治课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设计时,还得和自己学校、自己学生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细心观察或调查,及时发现本校老师和学生的光荣事迹,并迅速、真实地将现实呈现于学生眼前,给学生以最大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如本人所在学校扬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有一个传统的宣传项目“感动田园”,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将师生中“感动的人和事”收集起来在全校进行宣传弘扬。其中那些本校家庭贫困的学生刻苦学习的事迹、课余帮助父母运货卖菜减轻家庭负担的事迹,还有已经毕业出去事业有成回报母校回报社会的学生事例,会让学生对自己学校,对自己老师充满敬意,并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在案例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经典案例、鲜活案例、自身案例的灵活交叉使用,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才会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参与,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三、结语

心理学教案设计篇9

关键词:程序设计;案例教学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1引言

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模式中,工科研究生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培养主要在本科阶段,一般认为研究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已经能够支撑其专业学习与应用的需要[1-2]。但从研究生教学实践看,研究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储备是参差不齐的。在郑州大学工科研究生教育环节当中,“C++、Java程序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学位课。研究生通过学习和掌握这门课程,可以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实现项目的设计、开发和应用。在传统程序设计教学活动中,以教师讲为主线的教学冲淡了以学生学为主体的目标实现[3]。一名优秀的教师是辛勤的灌溉者,优秀的教学方法则是科学的培育方式,二者缺一不可。案例教学法便是这个科学的“培育方式”,它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的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4]。通过让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的研究与发现来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在必要的时候回忆出并应用这些知识与技能[5]。所以案例教学法非常适合于培养分析、综合及评估能力等高级智力技能。在一些西方国家中案例教学法广泛地应用于高等教育中,很多学校通过举办案例教学知识讲座、优秀案例推选、新媒体互动版式设计案例以及案例教学成果展示等来促进案例教学的发展[6]。根据近年针对工科研究生在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实践探索,本文提出一种以案例教学为中心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在每一个教学模块都运用一个实用系统的开发案例作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技术的实战项目。案例选择不片面追求大规模和高复杂性,而是力求典型,使案例和知识相辅相成,有机联系,形成整体,使知识讲解更直接具体,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和掌握。

2案例教学法内涵

案例教学是国内外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被普遍应用于医学、管理学和法学等学科的教学。案例教学模式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以对案例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为主线,围绕案例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思考,掌握其原理和方法,教师适时引导和评判,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各自的见解,最后推导出结论。通过案例教学法在Java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启发式教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软件开发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基于案例教学的课程内容建设

案例教学法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尝试,还是一种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更新。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建立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创造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目的,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

3.1课程特点

Java程序设计课程是郑州大学工科研究生必修的计算机技术课程。课程教学呈现出如下特点:

3.1.1知识点繁多

传统的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也通过使用各种例题来讲解和说明语法和知识点,但教学方法还存在诸多不足,例如“老师讲、学生学”的单向式教学模式,重语法、轻思维能力培养,或者把案例教学等同于教学案例,没有掌握案例教学的本质,学生学完该课程以后知识点零散,缺乏系统性,不具备良好的软件开发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进一步研究面向研讨型课程的案例教学模式。

3.1.2实践性强

作为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从事软件开发的水准以及学习新知识适应科技不断发展的社会能力,学生要达到“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设计实现一定功能的程序及计算机设备(软硬件)操作能力”的能力要求,课程教学需具备较强的实践性。

3.1.3较高地位

学生计算机知识储备量的大小、程序设计经验的多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程序设计课程的质量和收效。作为工科研究生的学位课程,程序设计课程具有重要的地位,后期要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协助导师完成纵向和横向课题,教学内容的定位与实施十分重要。

3.2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案例教学的结构与实施目的,通过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以及对程序设计课程特点的分析,结合案例教学法的思想来实现程序设计课程的改进。体现在如下方面:

3.2.1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中使用案例,要选择适合的案例。所有的案例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编写的,教学是以学生掌握知识为目的。有的案例着眼于算法设计,有的案例着眼于过程推理,有的案例着眼于界面设计,有的案例着眼于系统测试,不同的着眼点反映了编写者不同的意图,服务于不同的教学目的,自然也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的目标是启发学生对项目问题的思考、争论和进一步探索,基于问题和探索问题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特点,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学生进入程序设计体系的切入点。问题使学生产生疑惑、对合适的目标和方向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寻求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式,并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最终优质地解决问题,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3.2.2多样性为条件

多样性为条件是指教学目标为根本目的,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创造性为最终目的,内容和方式视情况被赋予多样性。结合案例教学思想的程序设计课程不像传统教学对案例分析的片面教条,避免对程序设计思路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单一,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力和创新力。

3.2.3以思考和讨论为手段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常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决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不断地思考和讨论来学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思考和讨论将贯穿于计算机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和未来从事的工作。基于案例教学的程序设计课程对思考和讨论的要求更高,只有勤思考,多讨论,实现与老师同学的互动,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单线联系转变为双向和多向联系才能取得优质的教学成果,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在结合案例教学思想的程序设计课程中,存在多次互动的过程,每次互动都能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掌握知识,不断扩大信息面,并调节自我认识,发现错误,逐步深入思考。

4案例教学运用到程序设计课程的预期

通过案例介绍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让学生在历史长河的漫游中体会和感受计算机技术的意义与伟大,了解程序设计能力的重要;通过案例分析了解Java语言概述、Java数据类型与运算符、Java流程控制语句、Java面向对象编程技术等。通过具体需求案例介绍程序设计的系统结构,使学生理解程序设计是指设计、编制、调试程序的方法和过程,程序设计是目标明确的智力活动。程序是软件的本体,在软件研究中,程序设计的工作非常重要。通过我要去买饭,买到饭是我想要的结果,而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我们需要几个步骤。就简单的步骤来说:第一步找到想要的饭馆,第二步挑选自己想要的饭菜,第三步付费结账。简单来说,如果具体到每个人的生活环境,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还要多一些。刚才那三个步骤是用文字表述的程序,也就是自然语言,这也是程序。程序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解决买饭问题的步骤就是买饭的程序。如果用计算机能理解的语言表述出来,那个程序变身为计算机语言程序。程序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或者既定方式。编程就是将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写出来。而计算机编程便是用计算机能理解的语言将其方法步骤写出来。通过编程实例学习编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掌握一门实用的编程语言并运用该技术设计和开发一个具备一定功能的程序来实现特定的需求,在教学实践环节选择开发环境,实现该程序功能。例如:C、C++、Java,这三种编程语言因为不同的需求而研发。通过编程实例让学生讨论和思考三种语言的不同,运用不同语言解决相同的问题所需要的开销,从而发现Java与前两者相比的优势在于可移植性强,对于系统和硬件要求不高。只要有Java虚拟机,它几乎可以在任何机器上运行,而C和C++是没有这种特性的。

5总结

案例教学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训练大脑,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在案例设计时需要把学生学习的知识点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案例设计要指向高阶学习环节(综合、应用、评估、创造),需要考虑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思维,如何通过教师自己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认知模型;案例教学改革是范式变革,是传统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向以学生学为主,与之相应的学校的教学组织和教学制度也应改革,以支持案例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案例教学改革需要教师以所教课程为对象进行教学学术研究,即用学术的方式做教学研究,使研究成果达到必要的学术水平。

参考文献

[1]田卫东,虞勇勇.非计算机专业工科研究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结构分析[J].计算机教育,2012(23):29-34.

[2]李波,冯博琴,韩丽娜.研究生计算机教学问题探讨———面向研究型大学非计算机专业[J].计算机教育,2011(1):41-46.

[3]汤丽萍.应用型高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州大学学报,2015(4):114-117.

[4]杨雪青,海燕.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高教学刊,2016(3):72-73.

[5]王华荣.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2011(4):61-63.

心理学教案设计篇10

关键词:高效课堂;导学案;学习目标;学情;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2)07-0180-01

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重塑我们的课堂是继实施课改以来改革力度最大、涉及面最广、挑战性最强的一次探索。如何更新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打造自己的高效课堂模式?导学案设计给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它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习的航标;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建构知识能力的桥梁。

目前对我们而言,导学案还是个新生事物。由于它承载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体现了高效课堂教学系统要求,又集“导、学、练、测、评”等功能于一体,所以对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年多来我们不断探索、实践、改进,按照临帖—入帖—破帖的思路大胆尝试,努力做到“用、学、研”合一,初步研讨出了自己的导学案模式。

导学案设计是从课前预习、课堂实施到评价的系统性、全过程的设计。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流程为: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二次备课——课后优化,从中可以看出与传统意义上的备课相比,导学案设计应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设计理念上导学案设计体现的是“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以能为本”,有别于传统备课的“教师中心,知识中心,课堂中心”。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能力是练会的,不是讲会的,以学为圆心设计导学案,实现教与学和谐共赢。下面就如何设计有效实施高效课堂的导学案,从备学习目标、备学情、备学法指导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做法。

一、备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教学目标有多个层次,从纬度讲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也称“三维目标”。就具体一个单元、一个课时,学习目标该如何确定出来呢?课标、教材、学生是确定单元教学目标的依据。因此,要想使课堂高效、目标定位恰当、明确就必须仔细研读课标、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新课程下的教学要想教有目标、教有效率、教有效益,就必须首先研究课标。课标为导学案设计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是教师进行导学案设计的重要参照,有非常强的利用价值。同时课标对教材作出了明确界定,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另外课标也提供了课程编写的基本思路,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作为教师而言,应该依据课标并对照教材,从课程目标一学段目标一单元目标一课时目标,整体考虑每一节课。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新旧教材相比,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了质的不同。如果再用老办法备新教材,等于“穿旧鞋走新路”,会导致与新课程理念上的不兼容,课程标准上的不符合,评价方向上的不配套,势必带来诸多问题。所以关于在导学案设计时如何用好教材的问题,首先解决的不是钻研教材、深挖教材的问题,而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教材观的重新审视和定位。教师拿到教材后,要对教材的设计意图进行研究,然后与课标要求相对照判断教材安排的合理性。教师必须要有新的教材观,要由过去“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同样学生也要由过去“学教材”变为“用教材学”。也有人说过去是“教师带着教材走进学生”,现在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走进课程”。教材不再是供传授的经典,不再是供记忆的知识仓库,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载体和工具,它只是好的例子,是师生之间对话的一种媒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之间水平和层次的差异,他们的知识储备、心理和技能特点以及各自的学习需求,都会对学习结果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指导教学实施的航标,教学目标的设计更要以学情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层制订符合学生接受水平和需要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增强目标的针对性。

二、备学情

高效课堂教学定位在“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学习者的现状是导学案设计的出发点。所以在导学案设计别强调的就是学情调查,学情调查几乎贯穿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可以说学情调查是关乎教学成败的关键性因素,研究学情比研究教材、研究目标、研究教学策略更重要,学情调查是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内容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当然,导学案设计要在全面分析学生学情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学情的层次性差异,具体进行以下分层设计的内容: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设计问题,分层设计展示板演,分层设计评价标准,分层设计达标测评等。可以看出,分层设计也同学情调查一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三、备学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导学案与传统教案最大区别在于“导学”,即教学生学,因此导学案必须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尤其要体现学习过程的方式方法指导。通过高效课堂真正把“教师变导师、教室变学室、灌输变探究”,引导学生调动和开发自己的潜能高效学习。教师要把精力更多用到研究指导学生如何制订学习计划?如何开展有效自学?如何整合课内外资源搜集有效信息?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如何进行问题展示?如何进行问题质疑?如何整理学习笔记?如何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学法指导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