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建立农村合作社的意义十篇建立农村合作社的意义十篇

建立农村合作社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1:20

建立农村合作社的意义篇1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建设现状对策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必须以法律手段来规范、引导和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尽快实现“依法治农”。为此,必须加强新农村法制建设,在农业和农村领域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一、新农村法制建设的涵义

(一)新农村的涵义

“新农村”这一概念最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提出。上世纪80年代,我国又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农村”的概念再次引起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但长期以来,人们对“新农村”概念具体含义的理解比较模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了比较明确的描述和界定: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另外,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柯柄生指出,所谓“新农村”应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个方面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新农村的完整内涵。

(二)农村法制建设的涵义

法制,顾名思义,指法律和制度。前苏联学者阿列克谢耶夫指出,法律制度应当包括现行法律、法律实践和法律意识等三方面的内容。这里的法律实践包括法的创制、适用、遵守、法律解释等在内的法律实践活动。农村法制不能从“调整和规范农业和农村经济方面的农村法律制度”这一狭义的角度来理解,而应从广义上即实际运用中来理解。农村法制,是指运用农村法律制度和法律手段保护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治农措施或治农方式。

法制建设是指进一步建立健全、改革完善国家的法律和制度,以及法律秩序的巩固和发展。它是一个多层次的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大概念,因而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新农村法制建设这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加快和加强农村立法和完善法律体系,建立起一套适应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法律体系,这在中国农村法制建设中占有首要的地位。第二,强化农业行政执法,建立和完善适应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真正实现依法行政。第三,完善为农村服务的司法机构和农业仲裁组织,建立健全农村法律服务体系,为农村法制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四。利用一切有效手段和措施,努力培养和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的法律意识。以便推进依法治农的进程乃至依法治国的进程。第五,进一步办好法律教育和建立农村法制建设研究机构,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研究,这是关系到向我国农村输送合格的法律专业人才、提高整个农村干部队伍和人民群众的法律素养、加强法制建设理论指导的大事,应当摆在法制建设的重要位置上。第六,建立和强化农村法律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监督机构和完善监督体系,确保中国农村法律的实行。

二、新农村法制建设的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法制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颁布了一系列的农业法律、法规以及地方性的法规和规章,初步形成了以农业法为核心的农业法律体系,农村的执法工作和执法机构、执法队伍建设得到明显加强,但就目前新农村法制建设的水平而言,尚不能适应新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无论在立法、执法还是在法律意识等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

(一)立法方面

1、农业立法滞后、薄弱。我国农业立法起步晚,明显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和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如家庭承包制已实施20多年,已形成基本的经营制度,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到目前还未出台。许多重要的农村法律法规还没有制定出来,整个农村法律体系还不完善,这与有九亿多农民的农业大国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极不相称。

2、农村法律法规带有浓厚的计划管理痕迹。现有的许多农村法律法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出台的,呈现出浓厚的计划管理色彩和痕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距甚远,亟待废、改、立。

3、农村立法质量不高。现行的农村法律法规立法技术不高,政策性和原则性法律条文较多,法律条文约束力差,因而缺乏可操作性,影响和削弱了农村法律法规实施的效果。

4、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法规少。现有农村法律法规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行政关系的行政法律规范性质的农村法律法规多,而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民事关系的民事法律规范性质的农村法律法规少。

5、《农业法》配套法律法规跟不上。作为农业基本法性质的农业法早于1993年7月颁布施行。《农业法》具有对一切农业和农村经济关系做出原则性规定,用以规范人们从事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的农业基本法属性。而具有实质性事项规定和具体措施规定的各种配套法律法规没有及时制订出来,造成许多领域无法可依,出现“法律真空”。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和农村迅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执法方面

1、司法力量方面。尽管中央和地方都非常重视对农村司法力量的扶持,但在实践层面与现代法治的要求差距较大。现在全国约有2000个县、200多个县级市,基本上是一县(市)一个法院。在乡镇,较大的单设有一个法庭,较小的则几个乡镇共一个法庭。律师事务所也基本上是一县(市)一个,少数县(市)有两个。在乡镇,至1988年底,乡镇法律服务所有28,241个,工作人员81,520人,其中大部分是非律师人员。总之,由于农村司法力量的薄弱,且经费不足,执法设备严重滞后,造成了普遍的“告状难”、“打官司难”的现象。

2、行政执法方面。农业行政执法工作与农业立法工作相比,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比,与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目前,农业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其一,执法主体不规范,“以事代政”的现象比较普遍,降低了农业行政执法的权威性。其二,职责划分不清,执法行为重复。影响了农业行政执法的效率。其三,违法执法,影响了农业行政执法的形象。其四,执法程序不完备或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影响了农业行政执法的严肃性。

3、执法人员素质方面。目前,农村执法人员多是缺少正规、系统的法律知识培训,法律素质较低,执法水平不高,不敢执法和随意执法的现象难以避免。据2003年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对云南、湖南、新疆三省、区20个地(市)、100个县(市)3753名执法人员抽样调查,结果呈现“二多二少”:低学历的多,高学历的少,本科以上仅占10.52%,中专以下占

70.96%;非法律专业的多,法律专业少,非法律专业占99.76%,从事农业执法大多数“半路出家”。因此,执法人员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综合执法的要求,表现为法律知识比较欠缺,执法经验和执法技巧不足,亟待提高。

(三)农民法律意识方面

当前,农民法律意识的状况确有大大提高,农民对法律、法制的认识在不断发展、深化,愈益趋于理解、认同和接受,但离人们的期望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造成这种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法制建设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农村更慢一拍,而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的普遍形成就更需要长期的过程。其次,农民作为一家一户经营方式的集中体现者,缺乏主动接近法律、接受法律、了解法律的内在经济社会动因,其法律意识大多是被灌输的,往往印象淡漠。再次,目前农村的社会政治体制也没有造成农民法律观念生长发育的外部环境,如农产品征购体制、村民委员会的实际运作方式,都表现出行政力量过于强大,给法律留下的空间有限,有时甚至极为有限。第四,农村商品经济发育程度不高,市场功能不全,这就限制了农民的眼光,他们还难以体会到独立主体、平等地位、自主身份的法律蕴意,权利与义务的观念发育较慢。

三、新农村法制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农业和农村立法

我国农业、农村法制建设与农村发展现状比较还相对落后,与依法治国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实现农村法制现代化需要进行不懈努力。

1、完善立法体制。完善农业立法体制。包括建立、健全农业立法工作机构体系,合理划分立法机关的权限。要根据农业立法的任务,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构,配备相当的人员;要赋予立法机构必要的职权,以增强他们在立法中的综合协调能力。要进一步明确立法权限,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立法权限。明确国家权力机关在立法工作中的分工等,以防止滥用立法权或越权立法,确保依法立法,使制定的法律规范合理和适当。

2、加强立法队伍建设。农业立法使一项政治性、专业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要求立法工作人员有较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立法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还要有丰富的法学知识和必要的市场经济知识。

3、开展立法理论研究。立法实践表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立法工作就会陷入盲目、被动的局面。立法理论研究落后的状况应当尽快得到改变。要鼓励理论工作者紧密联系农业立法实际,开展农业立法理论研究:农业立法工作者要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以服务于立法实践;立法部门要真正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鼓励立法专业人员关心理论、学习理论,并为之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全面推进农村执法

1、健全农村的执法机构。农村执法要形成法庭司法、行政执法、准司法三个系列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的模式,充分调动法院、政府、村级组织三股力量执法的积极性。必须合理界定法院、政府、村级组织的作用范围,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体系,形成合力,推动农村执法的顺利发展。

2、加强执法制度建设,进一步理顺执法关系。其一,建立健全执法制度,逐步规范执法行为。要根据新情况、新现象,逐步健全执法制度,推进农业依法行政。其二,清理行政审批项目,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坚决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审批项目,推行“一站式”审批和电子政务,减少办事手续,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农业执法从重事前审批到重事后监督转变。其三,严格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和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度,对那些实行地方保护或部门保护、影响公正执法的。违法执法、行政不作为或者违法审批的,要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乃至法律责任。

3、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培养造就一支素质较高的执法队伍是顺利推进执法体制改革的基础。要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出发,从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出发,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监督管理。农业行政执法是业务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农业执法人员不但要熟悉法律知识,有较高的法律水平,还要熟悉有关农业专业知识,掌握相关的技术措施。要建立执法人员管理制度,把好执法人员选拔标准,对执法人员实行考试录用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严把“入口关”。

4、加强执法监督,促进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其实质是依法治理行政权利。加强农业执法,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公民和法人的农业法律意识,提高其对依法治农、依法兴农重要意义的认识;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干部行政执法人员必须带头严格依法办事。要建立严格而科学的执法监督机制,以保证在农村和农业领域里尽快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创造宽松的生产经营环境,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真正实现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三)增强农民法律意识

农民的法律意识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持续发生作用的因素。这是因为。任何一个民族社会主体的法律意识都是社会法律制度得以产生、运作和发展的必要的精神条件,是法律得以高效益实现的内在精神动力。没有与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适应的现代农民法律意识的支持,要实现农村的法治化是不切实际的。因此,研究新农村的法制建设和法治化进程问题,必然要求将农民的法律意识置于其中。

1、全面提高农民素质。首先,积极培养农民的公民权利意识。我们建设的新农村社会是一个农民普遍积极守法的社会,而农民的积极守法必须基于一定的公民权利意识的提高。其次,大力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要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使农民由传统型农民转变为现代型农民。同时也要进一步强化农村义务教育。遏制新文盲的产生。再次,注意培养农民的现代化综合素质,农民法律意识的现代化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与其自身素质和社会环境都有直接关系。

2、深入普法,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同时从两个方面着手,既要加强立法工作,不断地健全和完善法制;又要加强普法教育,不断地提高干部和群众的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素质和自觉性。二者缺一不可,任何时候都不可偏废。”首先,在普法内容的选择上,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宜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中发[2001]8号)的要求,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农村改革、稳定、发展的实际,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其次,在普法形式上。要改变过去灌输式的说教方式,而应当注意发挥媒体的法制宣传教育作用。大力营造全民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使广大群众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建立农村合作社的意义篇2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农村合作金融;创新

新农村法制创新要坚持以农民为本,切实维护农民的权利。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胡锦涛总书记曾在2007年说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目前,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工作正有序进行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它们在为农村经济及为国家金融宏观调控和国家税收等方面做出出贡献的同时,却未得到像国有商业银行那样应有的地位,其应有的合法权利得不到保障。为此,寻求法律的支持、保护和监督,保证农村合作金融新体制的建立和稳健运行,已成为法学界和金融界人士的共识。

一、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合作金融的关联性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目标。有学者对新农村建设的五个方面进行了形象的解读,认为生产发展就是“人人有事干,户户有钱赚”;生活宽裕就是“吃住不用愁,医学不用忧”;乡风文明则指“邻里如一家,遵纪又守法”;村容整洁就是“村村美如画,庄庄开鲜花”;管理民主即“村官拿意见,村民说了算”。www.133229.Com这20个字的目标显然说明,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通过推进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金融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作用就显得非常明显,而农村合作金融完善了金融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生产、生活都需要完善的金融服务,离不开合作金融。

新农村建设需要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业务单一,管理粗放,金融服务供给不足,我国现行农村金融体系已很难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求。更为严重的是,在这种体制安排下,金融机构在农村的活动主要是为城市工业发展动员储蓄,其逻辑结果必然是农村地区成为城市和工业发展的净资金提供者。因此,加强农村金融创新,促进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建立一个有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迫在眉睫。法制是现代金融的基石,所以,要建立农村金融创新的长效机制,必须相应地加快农村金融法制建设的进程,更加有必要研究新农村建设中的合作金融法制创新。

二、新农村背景下法制创新是合作金融功能实现的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实力极大地增强了。然而,无论绝对水平还是相对水平,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了。农村金融是农村这一特定领域内货币流通、资金运动与信用活动的总称,即以信用手段筹集、分配和管理农村货币资金的活动。为适应农村地区需要设立的彼此分工又相互联系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总和,便构成农村金融范畴。相对于城镇金融,在服务的对象、经营环境和经营业务等方面,农村金融具有其独自的特征。法制创新要符合这些特征,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法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保障。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度的根本,如果拥有社会主义法制,保障农民能够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就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巨大的力量,使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更好的发展和前途。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障,法制创新是合作金融功能实现的保证。只有以法制治理农村,使国家权力的行使和农民的活动处于严格依法办事的状态,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与全面进步才有基本的秩序保障。民主法制是整个社会关系平衡器的核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处于关键地位,起着支配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否能够实现关键取在于是否具有完备的法制。

现如今农村社会有着复杂的社会分工和人际关系,需要法律规范和制度来调整和支配,法制是组织农村社会关系的最明确、最有力、最具体的方法。法制的作用是多效的,它既能够明确政府在这方面的责任,也可以突出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为制裁不履行责任者提供法律根据。实现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才能根据农民的意愿,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不断向前发展。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法制创新之路

目前农村落后的法制现状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不断地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并从体制上保障法律法规得以贯彻执行;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一面,就是要求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

(一)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完善与“三农”有关的法律制度,其中就包括农村合作金融法制。新农村建设的法制创新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尤其要健全和完善与农业、农村和农民有关的法制,解决农村、农业方面的立法严重滞后“,农业法配套法律法规立法跟不上”的问题,使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生活做到有法可依,尤其是在农村经济,农村合作金融方面,法律制度还不健全。在立法观念上要平等、公正地对待农民,解决好农民平等参与金融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农村、农业发展客观规律,符合农民根本利益,反映社会主义性质,维护农村合作金融秩序的良法。同时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新农村要求的合作金融法律制度,使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得到有效保障;要尽快出台农民权益保护法等法律。

(二)完善和落实村民自治,巩固农村法制建设的政治基础。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必须要有民主政治作基础,否则法制就是空中楼阁。村民自治尚未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进一步落实这一民主政治的有效措施,就必须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通过“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方式,动员和组织农民积极投身农村公共事业建设。要认真抓好村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财务公开、村务公开的“四民主、两公开”制度的落实,全面提升基层依法管理、依法办事水平,进一步推进村民自治的规范化、制度化。完善和落实村民自治,还要解决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与法制建设的关系。一是要处理好基层党组织与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的关系。基层党组织要以法律为准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依法实现对乡村事务的领导。二是要改变领导方式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组织领导,更好的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三是基层党组织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三)格依法行政,确保基层干部掌权为公、用权为民。要将依法行政作为评议考核基层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将是否依法行政作为干部是否称职、能否升迁的重要标准。谁在工作中出于个人意志,不依法办事、执法违法、欺压群众,损害农民利益,就追究谁的责任,该警告的警告,该撤职的撤职,该判刑的判刑,决不姑息迁就。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坚持依法行政的有效措施。乡村干部手中同样有权,不加以制约和监督同样导致腐败。因此,要确保乡村干部依法行政,同样需要监督。要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督体系,发挥人民群众、社会团体、新闻媒体以及县、乡人大的监督作用,实行多渠道的有效监督,确保基层干部依法行政、掌权为公、用权为民。

(四)树立司法权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要加强农村司法体制改革,实现司法独立,确保法律在农村能够有效地执行,确保司法权威在农村能真正确立,确保司法机关能给农民提供切实可行的司法救济。“法被信仰,我们就不必担心法律得不到普遍的服从和贯彻实施,也无须考虑公民的正当权益得不到保障,更无须怀疑任何个人、团体甚或国家政府的违法行为得不到纠正和惩罚”。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法律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就是法律执行乏力,由此导致主体对法律在整体上尚没有形成信任感……”一旦法律能够有效地严格执行,司法权威确立,能够给他们提供切实可行的司法救济,他们自然会信仰法律,走出宗族的束缚,自觉走依法治村之路。

四、金融创新与金融法制创新的联系与区别

1912年,奥裔美籍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首次提出了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是金融法制创新和金融创新的主要相联系的地方。区分这两个概念有助于我们分清研究的内容和方向。所谓金融创新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满足经济发展的新需要,同时获得潜在的金融利润,它包括金融制度创新、金融业务创新、经营理念创新、组织机构创新等多方面的创新。金融创新是以传统银行业务为依托,不断开发出新的业务品种、新的金融工具,使银行服务领域不断深化,服务方式不断更新,服务功能不断提升的过程。由此可见,国家非常重视金融创新,并将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看作金融工作的重点。这无疑为创新农村金融体系,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指明了方向。

金融法制创新是法学上的术语,重点是法制,而金融创新是经济学上的概念,注重经济。金融创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加大了金融风险,需要有调整后的金融监管立法予以引导和保护。金融创新的结果,一方面是增加了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使金融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并带来金融业的竞争与繁荣;另一方面是逃避金融管制,使金融监管制度丧失应有的防范金融风险的功能。从我国目前对此课题的研究现状来看,普遍缺乏对未来农村合作金融立法保护的制度创新研究。法制创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前提。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开展普法教育,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这样看来,新农村中的“新”,关键是为“三农”提供新的法律与制度,所以新农村建设需要更进一步的的法制创新。研究金融创新的经济学理论,有助于研究法制创新的法学理论,在比较与借鉴的基础上探讨既能有效地鼓励与支持创新,又能预先应对和控制金融风险的有关金融法制问题,十分必要,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建立农村合作社的意义篇3

为全面贯彻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2014年中央和省市委1号文件精神,及《关于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经研究,现就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在当前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说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各村、各单位都要进一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深刻认识到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保障;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要全面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丰富内涵,正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既要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注意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注重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又要注重推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要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实效,必须始终尊重农民意愿,强化民主意识,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把新农村建设的每一件实事都办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让更多的农民群众得到实惠。

二、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

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苏北争先、全市第一,赶超邳州、洼地崛起”和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优化农村环境、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素质为出发点,以村镇规划建设为龙头,以加强“双强”班子建设为抓手,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断推进“产业相对集聚、居住相对集中、土地相对集约、农村基础设施各类要素相对集合”,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全面提高农村生产力和农民生活水平,通过长期的努力,把我乡各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农民富裕、政治民主、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全面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突出规划先行。在落实农村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环境保护等规划全覆盖的同时,切实强化各类规划的衔接配套,确保新农村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统筹城乡,整合资源。合理配置城乡资源,统筹城乡收入分配和社区集中,促进小城镇和村庄适度集聚发展,加快建立健全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长效机制。

3、政府引导,尊重民意。加强各部门的组织协调,充分运用政策和资金扶持措施,切实强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宏观指导,以群众满意为第一取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相信和依靠群众,最大限度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搞强迫包办。

4、典型示范,循序渐进。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作用。抓重点、攻难点,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抓好试点工作,以点带面,稳步推进。

5、分级负责,分类考核。按照政策引导、市场运作、乡村组织、农民参与的要求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在政策措施、项目安排等方面向试点村倾斜,并给以适当的经济投入。把此项工作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视任务完成、职责履行情况实施分类考核。

(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

按照“先规划、后试点、再起步”的建设要求,在认真调查研究,做好规划的基础上,2014年先行确定1个村进行试点,并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试点村确定的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然后在总结和推广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全乡新农村建设,力争到“十一五”末,全乡有五分之一的村达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三、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步骤

全乡的新农村建设坚持规划试点先行、稳妥有序推进的方针来实施。各村都要按照本《意见》要求,制定具体工作计划,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切实搞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具体分四个步骤实施。一是开展调查摸底,制定实施方案。时间为2014年1—3月,乡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机构,组织有关部门人员深入农村进行调研,研究制定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二是筛选示范对象,完善建设详规。时间为2014年4—8月。由乡镇对照有关标准申报示范村,确定好试点示范村名单。修订完善村庄布局总体规划,重点抓好示范村规划编制。三是启动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实施。时间从2014年9月开始,跨度为2—3年,在试点村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四是组织考核验收,扩大试点效应。按序时进度,建成一个考核验收一个,并对示范村、特色村进行命名表彰,总结经验,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扩大试点村的示范效应,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力争“十一五”末,将试点示范成果扩大到全乡五分之一以上的村。

四、切实抓好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发展新产业。

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经济、造福百姓的理念,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一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增加生产性收入。按照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外向”农业的发展目标,坚持生产、生活、生态并举,继续深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壮大创汇蔬菜、特色果品、食草畜禽、奶牛养殖等特色基地规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加快推进农业的生产、加工、运输、仓储、营销等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附加值。二要鼓励全民创业,提高工资性收入。全面落实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融资担保、信用评价、技术信息服务,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促进民营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促进全民创业。三要广开渠道,扩大资产性和保障性收入。创新土地流转形式,让农民获得长期、稳定的土地收益;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提高农民的保障性收入。

(二)以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要统筹城乡规划,按照发展定向、功能定位、布局定点的要求,积极做好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要遵循“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合理确定规划村的布局,在2014年底前要高起点搞好村庄布局规划,既要着眼长远、适度超前,更要立足现实、量力而行,努力使各项规划做到相互衔接、配套实施,形成镇、村一体化的规划体系,逐步将散乱无序的自然村落集中建成地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健全的农村新社区。

(三)以公共事业为抓手,营造新环境。

以“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快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文化娱乐、旅游休闲、商贸服务、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和道路、电力、通讯、广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新社区真正实现道路硬化、小区绿化、路灯亮化、环境净化和整体美化。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秸杆气化等清洁能源,推进清洁生产,倡导清洁消费。“十一五”期间,加强农村道路建设,逐步把乡村道路修到每个规划的集中居住点上;加快行政村通公交车步伐,力争2010年班车通达率达100%;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新型合作医疗受益面达90%以上;加速发展信息服务业,着力推进“进村入户”工程,有线电视用户覆盖率达90%以上。

(四)以改革为动力,培育新组织。

积极顺应农业生产化、市场化发展的需要,大力探索推进农村社区合作、土地合作、专业合作等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对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用电、用地、用水和经营税收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扶持。要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引导和权益保护工作,依法确立其法人资格,鼓励和引导农民积极参加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着力帮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内部管理制度,切实增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综合竞争力。

(五)以教育培训为手段,造就新农民。

针对农村发展需要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切实把培育新农民摆上重要工作日程,要明确培育目标,分类型、分层次制订培训内容和方法,切实帮助每个农村劳动力都能掌握一门实用技术。要完善培训体系,积极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载体,优先扶持职业技术培训,拓展培训功能,打造培训品牌,提高培训质量。完善培训与就业的对接机制,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

(六)以民主管理为重点,弘扬新风尚。

以开展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选好配强“双带型”农村干部,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宗旨意识、政策水平和带头致富能力。依法健全村民自治制度,以“四民主、一公开”为重点,进一步落实广大农民当家作主的民利。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庄”等创建活动,继续组织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健全村规民约,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弘扬乡风文明,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五、切实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保障工作

(一)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艰巨任务,各村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和关心“三农”工作,以全局的眼光、开放的思维、务实的作风、扎实的措施,不失时机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党委、政府成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新农村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四个指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乡农经中心,各村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组织实施,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主动融入新农村建设,明确职责,落实责任,齐抓共管,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建立农村合作社的意义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规划编制主体;创新工作机制

abstract:inrecentyears,ourcountrysocialismnewruralconstructionworkhasmaderemarkableachievement;Belowbymyyearsofworkexperience,combiningthesocialismnewruralconstructionplanstheworkpractice,topromotethebuildingofanewsocialistcountrysideconstructionplanningworkputforwardideasandcarryoutthistime.

Keywords:thesocialistnewcountryside;planningandconstruction;planningofmainbody;innovation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我国是农业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村镇规划和农村的住宅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何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工作已成为规划建设工作者面临的一道难题。

1、把握新农村规划建设总体要求,明确新农村规划建设定位

科学界定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定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根据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各地市、县政府应审时度势,把握机遇,结合乡村发展实际,制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实施办法,明确今后几年乡村建设规划,科学确定中心村、试点村、和示范村。采取“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方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着力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积极引导农民走向文明的生活生产方式,的规划建设理念,确保村镇规划建设。具有科学定位,认真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高标准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

正确处理村庄现状、近期规划建设、和长远发展规划的关系,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合理确定村镇发展建设规模、速度,使其与人口和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向衔接。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村镇规划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不搞千村一面,注重区域特色、经济条件、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充分把握社情民意,尊重群众意愿,尊重自然环境注重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势多样、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型村庄。四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村庄,坚持立足实际,适当超前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范围,保护耕地和减少自然资源浪费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应加大空心村治理工作,采取政府加大村庄道路、给、排水基础设施投入,村民

自觉按规划建设,将空心村腾置出的村庄建设土地利用,用于村民健身、娱乐、休闲建设,加强村民精神物质文化建设需要,提升村庄建设品味。

3、明确规划编制主体,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经费保证机制

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编制经费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瓶颈,而村镇规划编制的主体是确定规划编制经费来源的根本,在城乡规划法虽明确乡镇作为村镇规划编制主体,但从专业角度认为自下而上的规划编制主体不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需要,我认为,规划工作应先宏观再微观、先整体再局部,如果自下而上由村民自治组织负责组织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则在一个基层村的层面上有很多问题是无法解决或者难以统筹全局的,比如宏观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区域性的基础设施配套问题,此外,我国目前大多数农村的集体经济都比较薄弱,且许多村民包括干部根本没有真正意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要性,因此,自然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动力自主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编制应由市(县)人民政府作为村庄规划编制主体,指导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的背景是“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过去许多年,农村都是在为城市作贡献,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均多由政府买单,然而农村呢?当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资金很多,完全靠政府支持、财政拨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政府投入、社会资助、引进外资和农民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

4、创新工作机制、为新农村规划建设提供保障

作为从事村镇规划建设规划者,在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工作中,必须要坚持边干、边实践、边探索;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村镇建设规划模式,提高驾驭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能力、水平,为新农村规划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资金、思路、模式的保障。因此在村镇规划建设中还要重视以下几点:

4.1提高村民参与程度

提高村民参与程度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动员公众参与提高规划可操作性和认可度。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始终关注规划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坚持不搞强迫命令,不大包大揽,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每个规划方案形成成果后,首先征求群众发展意愿,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取得镇(乡)村认可后。再以此为基础,邀请专家、有关领导参加规划方案评审会,由专家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后再修改,使规划方案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操作性。

4.2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注重集约建设、节约资源

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注重集约建设、节约资源按照居住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种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原则,积极稳妥的推进农村住宅集中布局,节约土地资源,鼓励农民建公寓、合村并点、集中居住;正确处理村居改造和产业发展关系,充分留足产业发展空间,引导农民建设通用厂房和商业网点,加强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确保改出一片新民居,发展一个好产业。达到节能、节地、节材、经济实用的目的。

4.3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特色

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不仅要做好以上几点,还要对村庄的自然地理等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对林地、水体、文物进行保护利用,做到新农村建设不挖山、不填河、不砍树,保持自然风貌和田园风光,使农村生活环境优美,更具有吸引力,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特别要重视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建筑进行保护,保持农村历史文脉和地方地域特色。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其理论体系和规划框架、及规划内容等尚处于探索、尝试阶段,许多问题还处在争议阶段,如规划编制经费的筹措、村镇规划的管理等;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摸索、实践,但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号角已吹响,各地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工作已如火如荼的顺利展开,各地经济和区域位置不同,也都有很好的经验可以借鉴。

参考文献

[1]郝力宁.对农村规划和建筑的几点意见[J].建筑学报,1995,(8):61-63.

[2]崔明.我国新农村建设类型划分与模式研究[J].城市规划,2006.

[3]刘玮.胶南高标准提升新农村规划水平[J]城乡建设,2006.

建立农村合作社的意义篇5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派统一战线

农村文化是村民对村社世界的历史认知与现实感受,蕴含着农村社会深厚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为促进农村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中央于2005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全国各省各地区以中央精神为指导,着手农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由于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完成,因此,也需要以派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统战组织的积极支持与参与。

一、派及其在统战工作中的作用

派指中国大陆范围内成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参加过民主爱国运动的八个参政党的统称。它是统战工作的主要对象,是统战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派在统一战线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好派的参政功能和作用,不仅关系到派自身的生存、发展,更攸关中国政党制度、政治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在战争年代,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曾为中国人民的民主革命事业作出过卓越的贡献。同时,派也在斗争中不断完善、不断前进,更加自觉地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使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得以确立。1956年同志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定以后,提出了中共与各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将其扩充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充分发挥了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派作为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既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对象,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依靠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是统一战线的工作者。基于此,中共十七大上,进一步指出要“加强同派合作共事,支持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

二、农村文化建设及其对统一战线的呼唤

农村文化建设即指依靠各种力量对农村文化进行系统建设。身为建设对象的农村文化是以村社的存在和活动为基础,以村社的认同和强化为特征,注重村社延续与和谐并强调个人服从整体的文化系统。它萌芽于远古的群体劳作与生活方式之中,扎根于儒家文化的演绎与教化之下,形塑出中国农民的社会心理特质,规划着农民的行为逻辑,是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内在依据与动力。因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便成为农村全面建设的前提和保障。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在农村文化的建设中,“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调控,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因而,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构建农村文化建设统一战线,便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统一战线,是由全社会的共同目标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农村是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近些年来,农村的生产总值只占GDp的百分之十五左右,但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要件。而要建设好农村,就必须充分发挥精神动力,即农村文化的支撑作用。就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因而,联合各种力量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是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的目标基本的需要。

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统一战线,是由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决定的。根据中央要求,农村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倡导科学、文明,克服愚昧、落后,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这一目标,当前面临着不少困境:从组织结构来讲,农村社区发展的规划和实施,目前只有村委会这样一个村级组织来落实,力量单薄,需要社会各阶层的支持;从现实情况来看,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如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使用不合理、文化设施利用率较低、活动乏味等问题长期存在。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与支持。

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统一战线,是由文化建设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农村文化是个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变化的词语,它随农村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而有的学者认为农村文化的特性不在稳定而在创造。事实上,没有文化成果代代相因的保存与延续,一切创造都将是无米之炊,一切创造灵感都无由进绽。而如何将农村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化特性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先进的农村文化,以目前农村居民较低的文化素养来看,他们难以承担起如此重任的。因而,联合一切对农村文化有联系、有情感的人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极为紧迫。

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统一战线,是由统一战线全面发展的需要决定的。新时期统一战线是广泛的爱国组织,它的服务范围理应涵盖农村,它的服务内容理应内含农村文化。然而,长期以来,统战工作的重点在城市,主要对象是各阶层的代表人士。对统战工作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尚缺乏深刻认识。同时,自农村文化建设任务开展以来,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是执政党的任务,忽视了统一战线的巨大潜能和职责,这种认识上的错误,使统战工作在农村发展缓慢,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前,统战工作的触角必须深入到乡镇基层,建立县(市、区)、乡(镇)、村三级工作网络。但是目前,乡镇很少配备专职统战委员和专门干事,统战委员基本上都是由宣传委员兼任。在农村参与建设的派人士甚少,除了政策要求的副镇长一职必须为派或无党派人士外,其余重要职位鲜有党外人士负责。故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统一战线的工作显得极为必要。

三、充分发挥派作用,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统一战线的发展

派对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关注是有传统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梁漱溟就投入大量精力于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1931年他选定山东邹平县为实验区,开展乡村建设工作。他曾指出:“中国的问题并不是什么旁的问题,就是文化的失调――极严重的文化失调,其表现出来的就是社会构造的崩溃,政治上的无办法。”基于此,他设计了一套系统方案并展开乡村文化建设的实验。再如晏阳初。他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世界平民教育运动和乡村改造运动的奠基人,他将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对农村成人教育的内容、方法、制度等方面都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时至今日,他们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依然有较强的借鉴作用。笔者认为,以派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法宝,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建设工作取得成功的必备要素,派必将成为这一统一战线的保驾护航者。因此,充分发挥党派在农村文化建设的作用,贯彻落实“引进、稳定、培养、使用”相结合的方针政策,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统一战线的关键所在。

1.认真开展派的引进与稳定工作。

21世纪最宝贵的资源是“人才”,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更离不开人才。派拥有统一战线各个领域代表性人物,汇集了来自社会不同领域、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知识分子,是一个十分庞大,辐射范围极广的群体。但是由于农村工作环境较差,大部分派人士不愿意到到农村工作,这就需要一种新的、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方式。

第一,积极为广大派人士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要让派人士专心投身到农村文化建设之中,就要为广大派人士排忧解难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要注意了解体察,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提供他们成才的物质保证,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要把派人士当作亲人,逢年过节村领导都要带队看望、慰问,为经济困难的派知识分子家庭,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实实在在的物质支持。真正做到切实解决派人士的困难,以真情感动派人士,让他们从心底甘愿服务于农村,为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奉献青春。

第二,积极为广大派人士参政议政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要提高派人士的政治地位。要在“政治上充分信任、生活上关心照顾,工作上放手使用”。在实际工作中要大胆选拔优秀的派人士充实到农村的各级领导岗位上去,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同时,要为广大派人士参政议政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为派人士参与村务、民主监督提供制度保障。要保障他们的政治权利,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反映其要求,维护其合法权益,强化其主人翁意识和政治责任感。增强为农村文化事业出谋划策的积极性。

第三,积极为广大派人士科学研究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想要让派人士踏踏实实地服务于农村,在农村干出一番自己的事业。就必须为广大派人士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如添置各种先进的仪器与设备。所以,科学地确定农村的条件配置标准,并据此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持续地开展条件建设,才能为农村科技文化工作者配置所须的各种科研设施。

2.重视派的引导和培养工作。

派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的。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共产党要正确引导派人士的思想,使广大派人士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自觉接受党的领导,衷心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积极协调广大派人士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系,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同心协力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在对派人士的正确引导的前提下,农村还要理清培养提高和使用的关系,克服只重使用而轻培养的误区,重视对引进的派人士的培养,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切实抓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充电工程;要根据人才发展和文化建设工作的需要,作出人才系统培养规划。除了技术能力的培养,更不能忽略政治素养的培养,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教导派人士,指导他们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为推进农村文化建设而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强烈愿望。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村文化建设有稳定的人才梯队支持,才能保证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开展。

3.发挥派的监督作用。

民主监督是派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政治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协商制度越来越规范,并且形成了制度化。

为了保证政治协商制度的民主性特征,中国共产党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协的构成必须保证65%以上的委员是非中共人士。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使各个方面的优秀人才能够有机会参加到政协中去,使他们在政协这个平台上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中共中央统战部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发挥派、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监督作用。民主监督是通过提意见、批评和建议的方式进行的政治监督。

在农村文化建设统一战线中,要充分发挥派的监督作用,将党派当作一面明镜,时刻检查反省我党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不足之处。鼓励派人士对文化建设工作中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切实考虑、积极采纳派人士提出的对策和建议。鼓励派人士揭发检举文化建设队伍中出现的违法腐败行为,并深入调查,清除农村文化建设队伍中的蛀虫,保证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

4.加强派队伍建设。

做好统一战线成员的工作,关键要做好党外代表人物的工作,党外代表人物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参政议政水平,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派自身建设,关系到统一战线法宝作用的发挥。因此,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党的统战工作,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统一战线,需要进一步加强派人士队伍建设。其一,把统战工作列入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贯彻统一战线的各项政策。加强制度建设,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派人士队伍建设的机制;其二,制订派人士队伍建设计划。要按照统筹安排,合理分流的原则,在制订计划时,兼顾各方面情况,以求各派均衡发展,并重视培养无党派人士中的骨干力量,使各派和无党派人士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其三,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在锻炼中考察派人士,培养一批优秀的派人士,以此加强派队伍建设。同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培养骨干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更换,建成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素质高的党外干部的后备队伍。

参考文献:

[1]王传真.农村文化的建设与管理[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

[2]郭晓君.中国农村文化建设[m].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聂华林,李莹华.中国西部农村文化建设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王欢,涂欢.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统一战线的作用发挥[J].内蒙古农业考古,2008(3).

[5]荆蕙兰,许明.构建和谐社会形势下的统一战线与新农村文化建设[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5).

[6]谭吉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

[7]任世红.统一战线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以江苏为例[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2).

[8]魏建,张伟林等.浅析新中国统一战线60年的历程与启示[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6).

[9]陈妹.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J].法制与社会,2008(10).

[10]宋连胜.派历史作用的发挥与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的指导[J].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

建立农村合作社的意义篇6

作者简介:李友松(1944-),男,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文法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聘研究员,湖北省哲学史学会理事,武汉市哲学学会副会长。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文法学院,湖北武汉430223)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的素质,要有科学的、合理的规划,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和乡风文明建设,解决好农民工的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必须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D632.1文献标识码:a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央作出的英明决策,引起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广大理论工作者怀着对农村建设的极大热情,献言献策。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我国社会稳定。我国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近8亿。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大农村人口的生活普遍有了很大改善,绝大多数人的吃饭问题基本解决。不容忽视的是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拉大。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与农村人口之比,1990年为22:1,2003年为324:1。并且按年人均收入900元以下测算,中国约有4000多万贫困人口,绝大部分在农村。城乡收入之间如此巨大的差距是我国社会突出的不稳定因素,只有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广大农民真正富起来,才能消除这种不稳定因素,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改善我国经济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提高了农民的购买力,另一方面又为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促进城乡两个市场需求的良性增长,真正扩大内需,使我国的经济结构极大改善,既不是单纯的外向型,也不是传统的封闭型,而是内外灵活的复合型。这种复合型经济结构,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灵活应对商机,从而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城乡两大市场活跃,第三产业水涨船高,必然更加活跃,从而使中央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真正落到实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美国、德国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即实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方针。现在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700美元,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物质条件已具备。在工业反哺与城市带动下,不仅促进农业与农村发展,而且促进工业与城市发展。在经济发达国家,一个农村人口可以养活30―50个以上城市人口,而在我国,农村人口的供养能力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60―1/100。我国农业和农村在工业和城市的反哺与支持下,一定会出现巨大的发展动力,为我国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党的宏伟目标的重大举措。中国共产党的宏伟目标是要在本世纪中期基本实现现代化。在上个世纪改革开放起步时提出了允许一部分人用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的方针,在90年代提出开发大西北的方针,现在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宏伟目标正在一步步实现。当然,要真正实现宏伟目标还有不少困难需要我们克服,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解决。科学发展观要求,我国社会发展,不仅仅是指经济指标,还应包括环境资源、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指标。可以肯定地说,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宏伟目标根本无法实现。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些目标中,生产发展是关键。只有生产发展,才能为实现其它目标提供物质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不仅指农业机械,更重要的是经营理念的现代化、劳动方式的现代化、加工方式的现代化、产品销售方式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农业,既不是劳动密集型,也不是土地密集型,而是在立足于珍惜和利用农业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资本的高度增值。一头牛,传统加工方式就是简单加工成牛肉和牛皮,按净肉100公斤计算,加上牛皮,产值不过千元。但如果深加工、精加工,加工成食品、药品、工艺品、皮革、皮毛制品,产值可达数万元之多。如一头牛的血提炼口服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可创利润3万多元。并且不仅如此,而且还带动了肉食加工业、药品制造业、皮革皮毛加工业、工艺制品业、饲料加工业、汽车运输业、机械制造业、沼气发电业等的发展,转移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同样的道理,如果我国农业中粮食、蔬菜、水果、林木、水产品等的生产加工均按现代农业要求,该给国家带来多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给农民带来多少实际利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亟待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的素质。我国先进农村的干部,如华西村,其主要干部都有较高的政治素质、领导素质和管理素质,他们不仅成功领导一个村,而且带动一大片。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素质,可以组织农村干部培训,改变以往那种重文凭轻能力的模式,着重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经营能力,针对性要强。对农民则主要进行技术培训,如牧民,重点培训其养殖技术及常见牲畜疾病防治,除此之外,分流到加工行业的则对应学习有关技术。象这样的农民,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也将逐渐消除。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素质,城市对口支持农村是切实可行的举措,这是落实中央关于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举措。国家还可以组织更多的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在给优惠政策的前提下到专业对口的乡村工作,可以资教、资医,也可以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或者在乡镇企业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这一举措,既减轻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又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要注意综合效益和长远效益,不能以邻为壑,不能断子孙路。资源、环境、乡镇企业布局、道路、灌溉、人畜饮水、电力供应等等都要通盘考虑,要实行层级管理。例如有的乡镇企业搞一个小纸厂,或者一个小金矿,污水任意排放,对水域造成极大污染,必须坚决关停。涉及面大的如跨县工程要经省甚至中央批准。三北防护林,三江源水土保持,南水北调,这些都是带全局性、战略性的工程,绝不能留下空档和缺口,不能半途而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和乡风文明建设。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学法、懂法,合理经营,依法治村。除组织送法下乡活动外,还要用各种有效的、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农村进行普法宣传。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既有迫切性,又有必要性。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容很多,除了用各种形式组织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着力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资源意识、道德水准,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使健康的、进步的思想文化占领农村阵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必须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农民工收入在一些县(市)占当地财政收入的20-30%。输出农民工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支援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措施。《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犹如清新的春风,吹暖了亿万农民的心。按照《若干意见》的精神落实,公平对待农民工,合理引导农民工,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工资发放、劳动条件、子女就学等问题能得以妥善解决,无疑也是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只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做到人力与物力、资源与环境、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最佳配置,才能使我国的城乡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向前迈进。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在我国,大多数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很完善,而在广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几近于空白。这严重地阻碍了农村的建设发展。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宜从以下几个农民最关切的方面入手。

首先,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国的农民,勤劳、淳朴、善良,辛劳一生,到丧失劳动能力以后,只能靠子女赡养,孤寡老人生活则更加艰辛。要是遇到灾荒、疾病等,更是雪上加霜。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使农村老人真正做到老有所养,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使农村孤寡老人能得到基本的服务,做到老有所养。

其次,建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看病难、看病贵,困扰着大多数中国人,农民尤甚。如前所述,由于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多数农民生活不富裕,农村医疗条件落后,缺医少药,更谈不上对疾病的有效预防,加上农民的工作生活条件普遍较差,一般农民有病不治疗,有的无钱治,有的没时间治,还有的不懂得要治,最后导致小病拖大,大病拖死。建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改善农民的医疗卫生条件,使广大农民在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康复等方面享受到国家现代化所带来的医疗保障,真正做到病有所医。

再次,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我国农业总的来说,现代化的程度不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如果加上其它一些变故,可能就会出现极困难的家庭。国家对贫困城镇人口还有失业救济等社会福利,对城镇失业人口也还有再就业工程,可对农村贫困人口则缺乏有效的社会救助。一个贫困大学生带着自己在农村的双目失明的母亲一边读书一边打工的感人事迹一经媒体宣传,立即得到社会各界的赞扬和帮助,我认为其中也反映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方面存在的缺失。其实,在农村,这样的困难家庭、甚至比这还困难的家庭也有。此类问题只有在农村建立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后才能得到较好解决,从而做到难有所帮。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不仅涉及几亿农村人口的生活保障,而且涉及到城乡、工农之间的和谐与否,涉及到社会稳定。这个巨大的工程所需的大笔费用一靠国家的支持,二靠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三靠农村集体提留,四靠农民自己的投入。此外,还可以采用市场化手段筹集资金。万事开头难,不妨先在各省(市)自治区试点,取得经验再总结推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中央的这一英明决策合国情、合民意。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中国共产党时时处处把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她必然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能够克服前进路上的一切困难。可以说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伟大胜利之日,就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之时。

参考文献

[1].政府工作报告――二六年三月五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建立农村合作社的意义篇7

抓住新农村建设中的关键任务,结合当地实际,找准档案工作的切入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管理;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全面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从上述任务和济南市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开展情况看,我们认为,当前要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十一五”期间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十大行动”为重点,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做好建档与服务的文章。

(一)逐步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服务体系。要认真分析和对待发展变化了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形势,树立全方位服务的大农业档案意识,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服务体系,做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的就延伸到哪里,档案服务体系就覆盖到哪里、服务到哪里。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服务目标,以县(市)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涉农部门和乡镇档案机构为重点,以行政村及各种农业协会、经济组织、专业户、示范户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服务机制,建立并规范农业农村档案管理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科学管理和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档案支持。

(二)根据农村特点,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的方方面面,在完善档案工作服务体系的同时,要注意运用以往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要进一步增强依法治档意识。要加大《档案法》的宣传力度,利用档案法制宣传教育和执法检查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各级部门和广大农民的档案法制观念,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自觉性。其次,要注意激励和引导。近年来,我们开展了以农业农村档案为主要内容的先进县(市)区评比、以促进农业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服务的利用成果评选等项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再次,善于发现和培养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亮点,及时进行总结推广。我们先后开展了农业科技信息网建设、村档乡管、无公害农产品、劳动力转移等建档试点,召开了现场会,促进了全市农村这些方面档案工作的开展。最后,注意贴近中心,配合中心,服务中心。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后,章丘市档案局与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完善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市直机关、乡镇(街道)以及首批开展新农村建设的110个示范村,安排专人负责,把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资料齐全完整地保留下来,及时整理归档。

(三)善于发挥各地优势,坚持科学发展。各县(市)区和乡镇工作基础不一、农业优势不一、传统产业不一,因此,在开展工作时要善于研究,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突出各自的优势和地方特色。如已实行村档乡管的乡镇要加强乡镇档案馆的建设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网络建设比较好的乡镇要多研究和发挥网上传递信息的优势;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作用发挥大的乡镇,要抓好协会建档和档案信息的利用;已具规模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要继续完善“无公害跟踪档案”的建立等。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注意这些不同的特点和特长,注意引导,加强指导,不断完善、提高,给全市农村档案工作提供示范,拉动新农村建设中档案工作的全面开展。

从服务“三农”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发挥档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总结近年来开展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经验,我们着重在以下八个方面开展了工作,彰显了档案工作在农业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这八个方面也是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需要继续深化和加强的工作。

(一)加强乡镇档案工作。实践证明,乡镇建馆对于积聚档案信息资源,主动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各项工作服务,有着明显的意义。因此,要提倡乡镇建馆,特别是村档乡管,对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构建和谐农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涉农部门档案工作。各涉农部门是产生农业科技档案的源头,也是档案工作服务于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前沿,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加强档案收集整理,完善各种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并在开发利用上下工夫,加强深度开发和编研,充分利用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网络,定期不定期地经济、科技信息,服务农业生产,帮助农民致富。

(三)加强农业产业化档案工作。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发展的一种新的经营方式,无论是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先进程度,还是社会与经济效益,都优于过去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农村规模经营发展的方向。因此,要加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文件材料和科技资料的收集积累与立卷归档管理,逐步建立起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档案管理体制和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服务体系。要加强对产业化档案工作的宣传,树立档案服务新理念,使档案工作渗入到农业产业化的各个阶段;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层面的档案工作,要注意不断探索,积累经验。要加强对龙头企业档案工作的指导,通过上门服务、业务培训、督促检查等,逐步完善档案工作体系,在企业自身档案工作上等级、上水平的同时,带动整个产业乃至整个地区档案工作的开展。

(四)加强无公害农产品档案工作。无公害农产品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饭桌质量。近几年,我们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开展了此项工作,随着工作的深入,还要加大力度,逐步建立完善无公害农产品种植、检验、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跟踪档案,发挥其通往市场的身份证、群众放心购买无公害农产品指南、打击假冒无公害农产品市场伪劣行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有效凭证作用,同时,为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服务。

(五)加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网络建设工作。近几年,我市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网络在为“三农”服务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积累了一定经验。这是一条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信息“高速路”,必须抓住不放。一是要不断丰富信息内容,不仅要及时收录某一专业、某一乡镇、某一村的农科信息,还要逐步扩大农业产业化、无公害农产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有关科技档案信息,使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网络覆盖农村各行各业;二是要不断寻求新的服务形式,加大开发利用的力度,在正常补录信息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地利用农科信息,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使更多农户可以在网上查询所需要的农科档案信息。

(六)加强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档案工作。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实行农民管理、民主决策,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民间组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档案工作试点,是我们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新的切入点。济南市现有这类组织近300个,由于这些组织大都是这两年才建立的,在对档案工作的认识上、组织的规模上和管理的水平上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档案工作开展得也极不平衡。必须在不断宣传,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大对各种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档案工作的指导力度。

(七)加强农村社会保险档案工作。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经过几年的努力,济南已基本建立了以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农村社保档案是伴随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而形成的,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基础工作。到2005年年底,全市有45万农民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并依据养老保险登记档案支付养老保险金1830余万元。全市9个县(市)区和高新区,覆盖乡镇(办)79个,有89%的农业人口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各相关部门同时为这些农民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登记档案,并利用“参合”档案先后为近百万人次的群众报销医药费近亿元。这项工作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是我们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

建立农村合作社的意义篇8

连续几次的资政会,分别以“平安*”、“工业强市”等作为主题,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表明资政会已成为我市政协参政议政的一项重要制度,这对推动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这次资政会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大家通过深入调研,昨天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下面,我就这次资政会,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充分肯定这次政协资政会取得的成果

(一)选题准确。这次资政会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选题,充分体现了政协工作中心意识、大局意识。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已有一段时日,十镇百村试点工作也开展了两个多月,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实践中也有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通过组织政协委员到基层调研,有助于我们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好地推进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

(二)调研比较充分。虽然我没有听各位常委的大会发言,但认真我阅读了所有的调研报告,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大家围绕新农村建设,深入基层、走访群众,采取多种方式,广泛收集大量生动的第一手资料,调研结束后,认真梳理,既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实际情况,又比较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认清形势,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成效比较明显。22篇调研报告份量重,含金量高,有现象、有建议,突出重点,切中要害,充分体现了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可贵品质,也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客观依据。总结这次的调研报告,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全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句话,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主等各个方面,22篇调研报告都有涉及,并体现了由点及面、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特点。由点及面:这次的调研报告分成多个专题,这些专题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前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状。由近及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非常丰富,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难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现在做的只是第一个阶段。大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报告中充分体现了由近及远的内容,不仅仅反映了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规划设计、村容村貌整治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涉及到文化、医疗、教育等社会发展方面比较长远的内容。由表及里: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要靠广大农民群众。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的主体。有多篇报告提及农民的素质问题,并对如何提高农民素质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二是深刻。调研报告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分析比较透彻,尤其是对存在问题的剖析比较深刻,的建议切实可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些好的意见和建议,市直有关部门将要认真吸纳,并将根据轻重缓急,分步实施。三是有效。调研报告没有停留在表面上,对解决问题了意见和建议,可以说是既号脉诊断,又开方抓药。

总之,这次调研的成果对*的新农村建设将起到较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我代表市委对各位同志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市委、市政府将会充分吸纳这次资政会的调研成果,进一步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

二、大力推进全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我市有一个很好的基础,那就是农村综合改革。年初,国务院了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综合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如果没有进行农村综合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很难见成效。我市农村综合改革起步早,基础较好,可以说,是抢占了制高点。

下面一些数据,有助于大家全面了解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我市的农村综合改革先是一个县试点,然后向三县一区推行。农村综合改革有以下几个环节:(1)调胖规模。全市乡镇总数由原来的101个调到70个,乡镇规模增大,平均人口上升到6.12万人,国土面积124.80平方公里。(2)调瘦机构。乡镇内设机构由原来的10多个改为三大块: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业办公室,领导职数核定为9人之内,人员编制只减不增,党政领导实现了交叉任职。(3)深化改革。乡镇职能重新认定,公益事业进一步加强,是政府管理的回归政府,该推向市场的推向市场。事业单位实现了全员聘用,工资与技术和绩效相挂钩。通过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全市乡镇事业单位编制数由原来的4991名精简为3237名,减幅达28%;机构总数由原来的634个精简为336个,减幅达47%。庐江县乡镇事业机构数由原来的140个减少到84个,减少了40%,编制数由1149名减少到818名,减幅达28.8%;无为县由原来的237个减少到98个,减少了58.6%,编制数由1338名减少到867名,减幅达35.2%。(4)扩大村级规模。全市村级总数由1755个减少到1007个(包括城镇社区),减少了43%;平均人口由2597人增加到4526人,增加了74.28%。并村带来的效果主要表现在:(1)村干部素质能力更高更强了,一大批年富力强、学历较高的村干部脱颖而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头雁。(2)小村并大村,激活了基层的动力,增强了基层的活力。并大村后的农村转移支付基本上可以保证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并有一定节余,这就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下一步,农村综合改革还要进一步深化,主要是在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上下功夫。

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包括以下内容:(1)为民服务全程机制。每个乡镇设立一厅一室两个窗口,即一个服务大厅、一个室、一个办理窗口、一个窗口,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全权服务。(2)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机制。村务管理做到指标化、制度化、正常化,并建立健全新的考核机制。(3)以钱养事服务农民机制。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改革,真正确立以钱养事、利民便民的服务制度。(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新机制。这个机制是4个机制中最关键、最基础的,也是最难办的,它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市的211个专业合作组织很多是松散型的,大多组织化程度不高,功能也不够完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政府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鼓励和推进。当前211个组织中还有87个没注册。我们的目标是到2010年翻一番,达到400个完善的组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农村综合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我们已经先行了一步,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标志着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并以此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建立农村合作社的意义篇9

关键词:农村教育;农民素质;新农村

随着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但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改变,根本原因在于农村教育落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从而造成农业生产能力底,农民收入、农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因此,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

一、农村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发展农村教育,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核心是农民增收。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人地矛盾突出,要实现农民增收,只有发展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并开发多种经营,拓宽增收渠道,才能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民致富。

发展农村教育,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展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多元化就业,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经济中转移出来,才能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可持续推动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因此,发展教育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作用。

发展农村教育,营造文明乡风。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农民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他们在求富、求知、求美、求乐的同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活动猖獗,黄赌毒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消极落后思想和陈规陋习沉渣泛起,群众中出现了公德缺失、是非观念模糊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农村的一些优良传统就会逐渐弱化,不但影响到乡风民俗,而且会影响到农村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只有发展教育,才能形成文明向上的乡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精神动力。

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文明习惯,促进村容整洁。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文明习惯是村容整洁的内在支撑。外在的村容整洁可以通过物质形式建立起来,但持续的村容整洁需要农民的内在素质来维持。发展教育,广泛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文明习惯,营造清洁卫生的生活环境,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村容整洁。

发展农村教育,促进农村管理民主。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发展教育,培养农民的民主法制观念,才能提高农村人口的民主法制意识,消除地方宗族、地域观念和由于不懂法律而引起的违法事件,促进农民用法律武器来保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教育就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发展能力的教育,也就是通过发展农村教育,“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一发展方向既是把当前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转移和充分就业的主要途径,又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新型农民内涵丰富,培养要求高。“有文化”,要求农民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要知法守法、崇尚科学、勤劳致富。“懂技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熟练掌握一项或多项从事农业和农村生产的技能和技巧,实现科学种田、养殖和从事其他生产活动。“会经营”,要求农民应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素质,能够合理组织配置家庭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经营活动,获得经济效益。随着科技进步、先进文化发展,新型农民的内涵和要求也将随之提高。

从当前我国农民的教育情况看,农民教育落后、劳动力整体素质低。我国农村有4.9亿劳动力,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及时改变,将会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如期实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1.义务教育。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村孩子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后继力量。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从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率先发展;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农村义务教育的政策,彻底改变“义务教育不义务”、“农民教育农民办”的情况,绝不能再产生新的文盲、半文盲;加大对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使农民高度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彻底改变“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加快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城乡教育体制,提高教师素质,使城乡学生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

职业教育:组织实施对农村劳动力的免费培训工程,培养出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中坚力量。通过举办各种免费的技术培训班,重点抓好对青年农民的以科技为主的综合培训工程,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农业科技人员要坚持走到田间地头,把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送到农民手里,手把手地教会他们;国家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对农民的技术培训,让他们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增强他们科技致富的能力;要面向城乡劳动力市场需求,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体制,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本领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

2.市民素质教育。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农民进城务工或者转变成城市居民的人数日益增多,因此,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市民素质教育,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以新的文明理念全面融入现代城市生活。

3.市场观念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破除计划经济、小农经济的思想,牢固树立起符合时展要求的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增强发展意识;破除单一国有的旧观念,树立自主创业、多元就业的新观念;破除等靠要思想,树立先就业、后择业观念;破除好高骛远、追大求全观念,树立有活干、有合法收入就是就业的观念;破除老守田园的旧观念,树立走出去闯天下的新观念;强化农民参与市场、规模效益、规范化理念、社会化协作、一体化经营理念,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4.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普及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倡导文明和谐新风。加强传统美德教育,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美德,破除迷信,以“小家”的和谐构筑“大家”的和谐;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摆脱小农意识,增强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做到顾“小家”,更要顾“大家”。

5.民主素质教育。加强政策法规教育,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观念。大力开展农村普法教育,重点围绕《宪法》、《民事诉讼法》、《土地管理法》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宣传力度,采取法律讲座、法律培训、现场说法、临时法庭等方式,对群众进行法制教育和法制培训。进一步引导农民增强遵纪守法意识,提高依法经营致富、运用法律手段表达自身利益需求的能力,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切实抓好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做到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尤其是财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干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农村共产党员教育:加大对农村共产党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充分发挥农村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农村共产党员中认真开展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活动,提高其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增强党性修养,使农村共产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更要在思想上入党;加大对农村共产党员的政策、法律和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其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效率;加大对农村共产党员先进科技培训,增强其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本领和能力;进一步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同志选拔到基层党组织领导岗位上来,尤其是要注重对青年人的教育培养,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充实新鲜血液,不断增强其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总之,农民素质提高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所以,发展教育,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力度,把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当做一项根本任务来抓,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6-02-21.

建立农村合作社的意义篇1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法治环境,离不开检察机关的积极参与。我们就检察机关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中如何围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工作主题,充分发挥新时期检察工作独特的功能和优势,把检察工作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法律服务和司法保障,从检察工作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加以探讨。

一、检察机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新时期党和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中,有着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支重要力量。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赋予检察工作新的内涵。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一五”开局之年,审时度势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检察机关要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服务大局的重要内容,积极主动地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2、检察机关的性质决定了检察机关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宪法规定: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地位,不仅表现在国家政治体制、司法体制和各种诉讼程序中,而且检察机关通过行使检察权,担负着打击犯罪,惩治腐败,保障国家法律正确实施的重要职责,理应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3、执法为民的宗旨决定了检察机关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检察机关通过严厉打击涉农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充分尊重和保障农民的各项权利,实现“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执法宗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服务大局的客观要求决定了检察机关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检察机关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在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中有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检察机关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一时代主题,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发展大局,通过创建清廉的政治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二、检察机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安居乐业的社会治安环境,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检察机关要结合农村治安环境,有效发挥惩治犯罪、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为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1、以维护农村稳定为着力点,严厉打击刑事犯罪。一是继续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两抢一盗”以及“禁毒、禁赌”等专项斗争,坚决打击各种侵害农民利益、危害农业生产、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犯罪活动。以民主法制示范村建设为载体,积极开展“平安社区”、“安全文明小区”等创建活动,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发展环境。二是充分发挥查办职务犯罪的职能作用,积极查处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侵害农民利益,影响农村稳定和发展的经济犯罪案件,如发生在农村土地承包、征用、拍卖过程中的职务犯罪案件;贪污、挪用农村和农业经济建设的各种专项资金的案件;、导致农民遭受重大损失的案件,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三是坚持立足教育、着眼防范、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的原则开展对基层干部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犯罪发生。四要加大对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的保护力度,积极开展青少年“维权岗”活动,确立捕、诉、防综合整治的工作体系,坚决打击侵害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2、以促进经济发展为落脚点,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检察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为农民增收、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可靠的司法保障。一是充分发挥刑事检察职能作用,认真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的衔接,加强与涉农工作部门的联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产品领域的犯罪,确保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利益。二是正确运用批捕、等手段,加强与公安、法院的协调配合,稳、准、狠地打击各种危害农村社会稳定的刑事犯罪,坚决制止和打击医疗卫生等领域的犯罪行为,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具体工作中,要始终保持对危害群众安全的多发性重点刑事犯罪案件的打击态势,切实做到“惩治一人,震慑一片,教育一方”。三是充分发挥诉讼监督职能作用,对该立案而未立案或不该立案而立案的涉农案件,要及时通过立案监督进行纠正,对涉农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判决、裁定不公的,要依法提出抗诉或通过其它法律程序予以纠正,积极拓宽监督渠道,保证每起案件跟踪监督到位。

3、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切入点,切实加强法制教育。农村的稳定、发展关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普及农村法律知识,加强农民法制教育,增强农民法制观念,既是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需要,也是检察机关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义不容辞的职责。一是要以“五五普法”为契机,开展送法下乡和法律进村、服务连心等活动,通过典型案例和反面教材以案释法;二是要举办一些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进行普法宣传,增强群众学法、守法、依法办事的观念,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制意识,促进乡风文明和民主管理;三是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和举办专题讲座、法律知识培训班进行普法宣传;四是通过编印资料、办墙报等进行宣传教育。通过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使他们不仅知法、懂法、守法,而且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积极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依法参与农村各项社会事务的管理,进而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营造农村良好的法制环境。

4、以强化检察职能为支撑点,积极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环境。要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坚持履行检察职能与做好服务工作的统一,坚持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的统一,坚持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履行检察职能,开展法律监督,明确执法指导思想,落实执法为民措施,增强执法能力,规范执法行为,推进执法改革等,营造安农的治安环境,富农的发展环境,惠农的政策环境,护农的法治环境,使检察机关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三、检察机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各项检察业务、与社会各界关系密切、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全局性工作,检察机关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转变执法观念,提高执法能力,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增强服务实效。

1、要准确把握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一是转变执法理念,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基层组织领导和集体企业负责人的职务犯罪,要坚决查办,及时作出批准逮捕、决定;而对在农村改革发展中有贡献的基层组织领导和企业负责人职务犯罪,情节较轻的,要加以保护,采取警示和戒勉谈话的方式进行教育。二是对农村中由亲属、朋友、邻里纠纷引发的轻微刑事案件,坚持以教育挽救为主的原则,认真做好当事人的工作,对依法不应逮捕、不应的嫌疑人,及时作出不捕不诉决定;情节较重的,也要与社会上的恶性犯罪区别对待,在处理上充分体现人性化,积极营造团结友爱、和睦互助的亲属、邻里关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激发广大农民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2、要在积极配合党委政府,强化综合治理上下功夫。要积极配合党委政府,加强农村综合治理工作,认真落实检察环节上的综合治理措施。一是紧紧围绕“三农”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认真研究“三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建言献策。二是认真做好检察环节的各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协助党委政府开展社会治安大清查、矛盾纠纷大排查、安全隐患大检查、侵害群众利益大调查等专项治理活动。三是充分发挥控告、申诉、举报部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认真处理农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工作,抓好文明疏导,排解矛盾纠纷,努力将矛盾化解在源头,问题解决在基层。四是坚持检察长接待日制度,在接待来访群众时,听取反映要耐心,接受意见要虚心,处理问题要细心,尽量使来访群众的问题得到解决,疙瘩能解开,委曲能慰籍,冤情能伸张。对受理的事项要分流得当,落实到位,反馈及时,切实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