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1:22

大学生村官的意义篇1

关键词:村官现状;作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31日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生到村任职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河南省中牟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当地县政府高度重视该政策的实施。2008年中牟县选聘400多名“大学生村干部”到农村接受锻炼,以此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全面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但是,在这期间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以及广大学者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基本概况

本次调查是对河南省中牟县的一些乡镇机关、农村基层干部、广大群众以及大学生村官为对象进行调研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方法调查50个行政村的85名大学生村官,此次设计的问卷共有10小题,调查共发放问卷9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85份,回收率为94.4%。并深入5个乡镇,10个行政村对基层领导和部分村民进行深度访谈。通过这些资料,进一步分析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而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一)大学生村官取得的一些成就

第一,改变农村贫瘠落后的面貌、促进农村和谐稳定。首先,他们到村的首要任务就是做群众工作,将农民的守旧、传统观念潜移默化的改变过来;其次,当农村出现纠纷时,他们善于调节矛盾,通过讲座、以案说法、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与村民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积极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积极化解、灵活处理农村的各类矛盾和问题,对事情处理的还有条不稳;最后,通过不懈的努力,深入了解政策,做好释疑解惑工作,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带领当地的村民整治村容村貌,使农村的街道更加畅通,设施更加健全,环境更加整洁。

第二,开辟了人才培养和锻炼的创新模式。大学生村官的到来解决了农村干部老龄化问题,培养了一批创新型人才,优化了整体干部的综合素质,解决了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人才匮乏的问题,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他们注重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克服了以往急于求成的急躁心态。此外,河南省中牟地区的大学生村官主要来自于农村。所以,对农村的一些基本情况相对比较了解,对村民的风俗习惯,处事和生活方式都十分清楚,可以更好地了解群众之所需,及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

(二)大学生村官工作状况

第一,大学生工作时间及被调用情况。在调研中发现,对于刚上任不久的大学生来说发挥不到应有的作用。有48.4%的大学生村官被借调到乡镇政府,帮乡镇做些琐事;68.5%的大学生选择了帮助村里做一些档案,文字材料,在考虑分工时,侧重于让大学生从基础工作做起;25%的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一起下村收费;只有5%的大学生村官会参与村里的实际事务,总体来说这几类大学生村官为农村的发展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二,所选专业在具体工作中的应用。通过调查了解到大多数大学生村官所选专业都为文科类的专业,因此理论性比较强,实践性较少,很多在大学里所学到的东西对当前的农村工作根本就起不到作用,在走访村民,同村民进行直接交谈的过程中,许多村民都表示需要更多能吃苦、擅长农业技术的大学生来担任村官,从而维护人民的利益,促进村民当家作主,这样可以直接对他们的农业生产进行指导,部分大学生村官也表示他们所学专业与农村的实际并不符合,真正学农学专业的比较少,所以这样对开展农村工作会非常困难,造成村民们对他们的工作能力有所怀疑。但他们平时会经常在村里走动,经常与村民进行交流沟通,多了解村里出现的实际问题,在他们的帮助下解决村里的大小事务,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消除对他们工作能力的怀疑。

二、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伟大的历史工程,而大学生村官的到来无疑是增添了活力和动力,但在具体实施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具体表现为:

(一)有些大学生自我认识不够,缺乏服务农村基层的主动性。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扩招,大学生数量剧增,由此带来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少数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都存在着功利心态。他们把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当作筹码,而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大批的大学生仅仅是因为就业压力才选择了村官,把村官视为跳板,为今后更好的发展做铺垫,一旦服务期满后就会离开现在的岗位,到别处发展,根本就没有扎根农村的思想。所以,他们在工作中不认真负责,对本职工作也不尽职尽责,整天荒废时间,不愿全力以赴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还有一部分人觉得自己上大学这么多年,可以称得上是高素质高能力的人,然而,却要长期呆在农村工作,觉得这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他们觉得农村的事都是小事、琐事;根本不值得自己动手。此外,他们还觉得,村民们的政治觉悟、文化修养较低,认识狭隘,什么都不懂,不愿意和他们进行更多的交流沟通,不愿意将自己所学传授给村民。因此,他们在工作中经常趾高气扬、不务实;在生活中,也不尊重农民的生活习惯,处事风格,这将导致村官和农村之间有一个断层,成为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使得他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不能顺利地进行工作。

(二)待遇标准较低,令大学生村官不满意。在访谈的这几个行政村中,发现早入职的“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目前的工资待遇、住房待遇、津贴补助方面的待遇与他们的收入期望值有着较大的差距。对于他们这个职业,既不是事业单位又不是公务员,他们的身份地位十分尴尬,他们不属于编制人员,更没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导致有些大学生村官的满意度是很低的。此外,大多说还没有年终奖,这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不甘愿服务于新农村的建设。

(三)农村环境较差,生产力落后,缺乏必要的设施环境。我国农村发展非常缓慢,相对城市而言,无论是从速度还是从质量上来说都明显滞后,造成农村与城市发展差距拉大。最根本的原因是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所以,工作环境的落差导致大学生村官流失严重,影响村官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较欠缺,文化人才的缺失也导致先进的精神文化生活难以在农村基层扎根落实,长期下去,不能使大学生村官接受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引导,这会对大学生村官的成长造成负面的影响。会导致情绪失调,心情不爽,工作上产生厌烦心理。从大学生自身方面来看,刚刚从高等院校的城市环境到农村基础的“田间地头”工作,他们内心感到有巨大的落差。

(四)制度保障不健全,管理松散。重激励甚于重责任机制,政府出台的一整套政策措施基本上都属于保障措施和优惠政策,只是为了吸引大学生更加积极地参加大学生村官的聘任工作,提高政府的选聘质量。首先,在当初的文件中还清楚标明: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后一定会落实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但是对于大学生村官要达到什么目标,完成什么样的任务以及出现问题后该如何去解决,却没有指出比较详细的规定。其次,在这些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的情况下,刚入职的大学生村官的“身份”也是一个不确定的问题,他们“只能干些辅助工作,没有决策权,大事干不成,他们很尴尬。”村里的领导、干部以及群众一般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他们,不吸纳他们的想法和建议,觉得他们的思想不切合实际、不成熟、太幼稚。最后,大学生在具体的实施中,缺乏相应的制度,也缺少一定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当他们被聘到农村任职时,也曾想为当地的百姓做出一番成就,证明他们的实力和能力,但由于资金的缺乏,他们没有机会去实施,最终成为无稽之谈。

三、实现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对策

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收到了积极的肯定,他们为农村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为近一步发挥大学生村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善:

(一)更新大学生观念,树立扎根农村的意识。大学生自身也要及时转变心态,尽快融入新的工作环境中去,要多向老干部老前辈学习,学习他们成功的工作经验,学习他们成熟的工作方式,提高个人的自身素养,处理好与村民村干部沟通交流,努力加强自身人际沟通能力,依靠自身主动性,提高责任意识,不把心理情绪带到工作上来,对农民群众要有真诚的服务之心、热情的帮助之心。在工作能力方面,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适应性,也要了解农村法律法规、高效农业和基层民主建设等方面知识。此外,要认识到农民是农村改革发展的主题,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要通过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国家的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紧紧团结依靠农民群众,充分发挥和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农民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激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努力创造幸福的生活。关键还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坚持政府引导,要以提高农民的素质为根本,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断增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本领。

(二)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加强大学生村官处理事务的能力。考虑到农村现在的实际情况,了解到我国农村现实情况较复杂,各种资源较丰富但很难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资源利用率较低不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农村地区的各个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所以,大学生到村任职必须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出来,一切从实际出发,抓本村的主要矛盾,增加和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因此,需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本村实际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既要学习政治理论,增强鉴别力,做到明辨是非、赏罚分明,又要学习农村的法律法规和种植技术,他们必须深入农村的实际状况,对当地存在的实际矛盾问题有本质性的认识,坚持两点论重点论的统一,了解本村的优势在哪里,本村的缺陷在哪里,弄清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因素,然后再逐步进行解决。此外,对于刚脱离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村官还需要积极参加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专业培训,认真学习新的理念和新的内容,努力从自身找原因,提高自身的道德和职业素质,使自己能够在摸清农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本村的发展方向做出正确的价值观判断,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做出正确的规划,按照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展工作。

(三)提高农村工作环境质量,更好地吸引大学生。落后的农村地区和城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所以,当前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改善农村基层环境,给大学生村官提供一个更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首先,我们应该尊重大学生村官的主观能动性,给予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要相信他们的实力,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让他们运用自己所学,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农村为对象,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改造,去更加完善基层组治,让他们有归属感,激发他们服务农村的热情。在工作中应给予他们更多的资金和支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其进行历练,提升他们的领导能力,为他们的成功提供必要的条件。还应尽快让大学生村官担任村里的实际职务,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改善大学生村官生活条件,让他们吃的放心,营养跟得上,通过多种途径让大学生到基层任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村官服务农村的热情。最后,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大学生村官补贴力度,让大学生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险补贴、薪酬补贴和生活费补贴,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照顾。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专项技能培训,使他们尽快投入到农村的环境中来,脚踏实地的开展农村工作。

(四)健全保障制度,促进大学生村官的发展

第一,为了调动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我们需要建立健全村官制度的激励保障机制。一方面可以从物质上激励大学生村官,适当提高他们的工资报酬,福利待遇;另一方面在政策上给予大学生村官鼓励,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大学生的角色定位比较模糊,既不属于国家公务员也不属于事业单位招聘的正式人员,所以很难受到社会必要的尊重。因此,我们要扩大宣传教育,从思想入手,以表扬激励为主,对农村做出突出贡献的给予更大的奖励,农民也要与大学生村官达到心理相容,提高大学生村官的政治待遇,增强凝聚力。最关键的是要建立保障机制:不仅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好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考研、考公务员等优惠政策,而且还要对那些立志扎根农村的大学生采取激励措施,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

第二,做好大学生“村官”任期届满后的后续工作。首先,必须重视他们将来的职业发展。政府可以推荐优秀大学生村官直接进入事业招聘队伍;其次,鼓励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参加公务员考试,并给予适当的加分政策照顾;最后,应给予他们自主择业的权利,当他们的合同期满后,是愿意留在当地农村还是到其他地方有更好的发展,应该由他们自己决定,不要干预。

(五)制定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加强对村官工作的管理

第一,加强对大学生自身的管理。提高大学生村官的认识,使其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能眼高手低,要踏踏实实服务于农村,从基层做起,认识到学校和社会的不同,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树立不怕艰苦,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在艰难困苦中磨炼自己的意志。

第二,加强对大学生工作的管理。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让他们重视业务知识的学习,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村里的干部和当地的群众也要积极地配合,为他们提供一定的资金和设备,积极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第三,加大对大学生工作的考评。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和目标考核体系,实行平时考核和聘期考核相结合,平时重点对他们的日常工作任务和业务表现进行定期的考核,实行以奖为主,以罚为辅的原则,同时加大反馈机制,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为大学生村官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发展。

四、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

大学生村官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他们的到来不仅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也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村官的综合素质较高,所以对党内纪律和法律纪律都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和掌握,进而更好地去实施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的一系列政策。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更好的去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充分听取广大村民意见,更好地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在他们的带领下,开展农村实用技术知识培训、开展法律法规知识讲座等,向广大群众传播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逐步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新型人才保障。在这些影响下,农民的法律意识显著提高,优化了队伍干部,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基层工作的法制化、民主化、科学化,更好地完善民主进程,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二)既能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又能锻炼大学生自身。近些年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增长飞快,就业压力将近一步加大。有很多有就业意愿但未能就业的大学生群体是最值得关注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就出台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这个政策不仅有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的结构,还有利于村的全面发展。总之,它使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从很大程度上促进大学生的积极就业。此外,从大学生自身考虑,可以提供更好的锻炼机会,像以前的知青下乡那样,到农村进行改造,体验农村质朴的生活,将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实践相结合,以农村为对象,进行真知实践,从而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在一起,不断增强大学生村官对农村的热爱之情,做到一切为了农民、为了农民的一切。总之,他们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解决村民纠纷的事件过程中,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应变问题的能力。

(三)有利于完善基层组织形式,培养年轻干部,建设新农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就是农村问题。而目前,我国农村中存在着不少问题,选聘大学生村官,对于完善农村干部结构,储备年轻干部,最终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重要的一项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级干部的指引带头模范作用不可忽视,他们的正确引导可以为村民们指明方向。但是,现在却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农村的很多村干部受封建传统的影响,思想守旧、意识狭隘、文化程度比较低,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农村的发展,让农村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然而,大学生村官的到来正好弥补这个缺陷,他们是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具有“思维开阔、知识渊博、人脉广泛”等优势,无论是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都胜任一筹,他们对农村充满热情,对于完善农村基层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大学生村官可以为农村提供优秀的干部储备。在实践中历练自我出,到农村任职,可以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人生大舞台。在大学生在担任村官的过程中,可以经常与广大的人民群众进行交流沟通,增加彼此之间的相融程度,从而了解村民的内心想法,调动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带领人民,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具体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通过一步步的努力,成为年轻的后备人选。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永建,方刚,胡小龙.中原地区大学生村官现状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5.

[2]韩新宝.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及实现途径[J].中共四川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8.2.

大学生村官的意义篇2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角色扮演综述

从1995年江苏省丰县的“雏鹰工程”人才培训计划实施以来,“大学生”村官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地方试点到全国推广的过程。因为大学生群体在政治觉悟、知识结构、年龄精力方面优势明显,大学生“村官”也被冠以解决“三农”问题的生力军称号,对优化基层党组织或群众自治组织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村官”实践问题的凸显,学术界对大学生“村官”的研究也逐步由理论研究转向了实践探索。梳理整个研究过程,对大学生“村官”角色的研究主要包括:角色定义、角色意义、角色失调和角色重塑四个方面。

一、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义

大学生“村官”通常指近年来由政府部门正式发文、组织考试筛选的、赴农村任职的全日制专科以上应届或往届高校毕业生,他们一般担任村委会(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社区)主任助理或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

在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研究上,大部分学者更倾向于将大学生“村官”定义为一个角色集,是大学生与村官的集合。大学生“村官”作为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懂的东西多,学习能力强,思想观念先进,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作为村官,大学生“村官”是国家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新思想新理念的转变者、基层情况的调研员、村民致富的带头人和乡村发展的规划者。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到,无论是大学生还是村官都是一种应然性的角色。

二、大学生“村官”角色的意义

在角色意义研究中,大部分学者将大学生“村官”的实践意义划分为主体性意义和客体性意义。主体性意义即大学生“村官”角色扮演对其自身的意义,客体性意义即大学生“村官”对所在地方和社会的影响。目前,学者们对大学生“村官”角色意义的研究主要从政策要求、实践成果及希望达到的效果三方面进行。

(一)主体性意义

对于主体性意义的研究,大多数学者根据时间段将大学生“村官”化分为“大学生――大学生“村官”――后大学生“村官”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即大学生选择做大学生“村官”阶段上。很多学者认为,在当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村官”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新渠道,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在城市的就业矛盾与压力。在第二阶段,即大学生“村官”角色扮演阶段,大学生“村官”角色扮演的意义主要表现在自我价值的实现。程毅、刘军等在关于大学生“村官”角色方面的研究认为,对于大学生“村官”本身而言,大学生“村官”身处农村改革发展的前线,他们对社会问题的研究更能体现出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症结所在,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为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在后大学生“村官”角色扮演意义研究方面,学术界讨论的焦点问题就是大学生“村官”出路的问题。2009年中央出台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意见》指出大学生“村官”的前途和“出口机制”应该多元化的,主要包括:在就任地担任村干部,参加公务员考试、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深造等。此后,杨雪英等学者围绕《意见》做了实践性的讨论,杨在讨论时指出,短暂的大学生“村官”任期虽然能够为其在后期谋职中提供一些有益资源,然而,这五种选择对大学生“村官”而言依然具有很强的挑战性。

(二)客体性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村官”客体性角色意义的研究主要是根据其工作的内容及性质来探讨的。目前,大部分学者同意将大学生“村官”定义为在农村基层的科技服务者、带领农民致富的创业者、新思维传播者、农村基层建设者等角色。例如,熊春林、符少辉、李燕凌在论述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科技服务中的作用时认为,现阶段,我国农民科学素养普遍较低,思想观念总体比较落后,接受和运用新的科学技术的能力低,这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建设步伐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大学生“村官”运用先进的科技在农村创业,做给农民看,能够启迪农民树立科技致富的思想;领着农民干,能够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科技知识;带着农民赚,能够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和促进农村繁荣发展。事实上,熊春林及其成员描述的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与现实的情况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目前学术界也开始关注这种差异,但往往只是轻描淡写。此外,相似的研究并不在少数,例如练月琴、晏维龙在分析大学生“村官”的意义时认为:知识型的大学生“村官”给新农村建设带去了新的思维、新的发展观念。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致富方面起到了积极甚至关键的作用。殷殷在研究大学生“村官”对基层组织的意义时指出,大学生“村官”具有在基层组织建设里具有四方面的作用:(1)优化了农村干部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2)提高了农村基层组织发展经济的能力;(3)推进了基层民主建设,增强了党的执政基础;(4)储备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另外,一些学者在研究大学生“村官”角色意义时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类型做了区分性的探讨,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许芸、张浩两位博士在研究大学生“村官”意义时将大学生“村官”分为:使能者、中介者、维权者、服务提供者、教育者。通过上述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对于大学生“村官”角色意义的研究,往往是树立一种理想的状态。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是一种定制性或宏观性的研究,这种研究往往会出现以偏概全错误。

三、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失调问题

所谓“角色失范”,并不意味着大学生“村官”这一角色扮演的彻底失败,而是从多方面阐述大学生“村官”实际角色扮演与期待角色扮演失调的问题。在“角色失范”的研究上,描述现状并不是研究的最终目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现状的探究来思考背后其角色扮演失调的原因。目前,学术界普遍将导致大学生“村官”角色失调的原因归类为:客观因素、制度因素及主观性因素三方面。

(一)客观性及制度性因素

在对导致大学生“村官”角色扮演失范的客观性因素进行操作化时,很多学者从大学生“村官”的周围环境、制度、上下级关系等方面做了分析,综合看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钻制度漏洞,挂名不干事;工作不合理;被上级政府借调使用等现象。

吴亚军在探索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实践与理论上的差距时,从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目的与现实差距做了分析。吴认为在大部分地区,大学生到村任职并未获得有效的权力,很多扮演着村干部或镇一级干部的秘书,严重制约着其对新农村建设应发挥的能力。赵永进通过从职业化角色阐述大学生“村官”的角色扮演,认为大学生“村官”担任书记或者主任助理,是一个不明确的角色。大学生“村官”在实践中其实浪费了很多人才,在工作中,形成大学生“村官”自身不知道工作什么,村干部和政府不知道安排什么,形成自由派,村官工作与预期的差距较大。樊伟娜在研究大学生“村官”实施制度层面时也认为大学生“村官”担任“书记助理”或者“主任助理”是一种尴尬角色。综合上述三位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学者们在研究客观及制度性因素时,大部分是从制度、村干部及上一级主管人员做分析,而忽略了农村中最重要的群体――农民。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角色认可应作为大学生“村官”角色研究客观因素的重要部分。

(二)主观性因素

相比对客观性和制度层面的研究,学者们更倾向于对大学生“村官”主观层面的研究。程逊在研究大学生“村官”时认为很多大学毕业生从开始选择做大学生”村官的动机就与政策相违背。程认为,大部分大学生“村官”之所以选择做大学生“村官”只是把它作为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的跳板,很少有人真心想在农村工作与发展。这就导致很少有大学生“村官”能在农村踏踏实实干出好成绩。安勇在研究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时指出,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存在着多个误区:(1)把参加新农村建设当作进入大城市的“跳板”;(2)在新农村建设中急于求成;(3)认为参加新农村建设是“大材小用”;(4)在新农村建设中畏难怕苦,在新农村建设中轻视农民和农村干部。姚东瑞则认为,大学生“村官”之所以难以在农村发挥才能,自身的主要原因在于过长的生活在城市,缺乏农村实际工作经验。

刘赛在研究大学生“村官”时引入了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刘赛认为大学生“村官”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1)期望过大,盲目乐观,产生失落心理;(2)工作不适和无用感产生自闭心理;(3)孤独无助的寂寞心理;(4)急功近利心理;(5)无归属感的迷茫困惑和忧虑心理。

带领老百姓创业是大学生“村官”在基层比较热衷的工作,也因此成为学者们研究大学生“村官”主观能力的主要方向。吉蕾蕾、吴国清在总结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创业困难时认为:目前大学生“村官”创业普遍存在着“缺动力、不想创”,“缺项目、不能创”,“缺技能、不会创”,“缺经验、不敢创”,“缺政策、不好创”等系列问题;杨雪英通过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实践研究指出,创业动力、创业意识等是大学生“村官”自身方面普遍缺乏的。

四、关于大学生“村官”的角色重塑

“角色重塑”研究即学者们针对“角色失范”研究结论提出相应解决办法的研究。从目前研究的情况来看,在大学生“村官”角色重塑研究上,学者们针对主、客观因素均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不过很多研究者的意见虽然在理论上有一定的说服力,但可操作性较弱。

(一)针对客观性因素的重塑

针对制度及社会层面使大学生“村官”角色不清问题,部分学者提出借鉴现代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推行职业村官制度。并提出了具体构建思路:(1)以职业标准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岗位制度;(2)建立大学生“村官”试用制度;(3)发展农村合作社经济,创设农村市场职业岗位;(4)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职业教育和引导,赋予大学生“村官”职业社会意义。

也有部分学者提出相关性的建议:(1)高等学校以及当地政府应该对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规划进行科学的审定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2)强化制度与政策创新;(3)完善大学生“村官”选派机制;(4)健全大学生“村官”培训体系;(5)完善大学生“村官”日常管理和考核;(6)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另外,也由部分学者鼓励培养土生土长的大学生“村官”,鼓励农村大学生回乡当村官。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学者们普遍关注的,有学者在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完善方面提出:首先,构建科学的选聘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其次,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用得上。再次,建立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干得好继而,建立完善的工作保障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稳得住。最后,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出得来。

(二)针对主观性因素的重塑

在对大学生“村官”主观因素导致其角色扮演失败的原因分析时,大部分学者在肯定大学生能够投身农业建设中时,也在提醒大学生在选择时应该谨慎选择。王勇等人通过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背景及意义研究时认为,大学生“村官”适宜农村社会发展需要以下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这种素质是大学村官本身所具有的;生产经营素质,这是在大学缺少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法律素质、人格素质这是因人而异的,一个优秀的大学生“村官”需要这些素质的完美结合。因此,在决定是否做大学生“村官”前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选择。此外,有学者建议,在做选择时社会各界和大学生“村官”本身应该明确自己的价值选择。

部分学者也从大学生“村官”心理建设层面提出了建议:(1)自我调适和心理定位,加快角色的适应和转换;(2)大学生“村官”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人格;(3)培养自身的心理成熟度,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4)加强学习,尽快完成角色的适应和转换。也有部分学者从加强感情交流方面提出解决大学生“村官”心理层面的建议:加强情感教育可以从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岗前培训,建立定期心理沟通制度,实行结队帮扶制度,榜样激励五个方面进行。

也有部分学者阐述大了学生村官教育培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建议:(1)统筹规划,把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纳入到新时期我国干部教育培训战略中;(2)建立政府、高校、培训机构等通力合作机制,制定培训规划,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3)利用多种资源,有序开展对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训;(4)明确培训目标,完善课程结构,采取灵多样的培训方式。

五、小结与思考

总体来讲,学界对大学生“村官”角色的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角色定义、角色意义、角色失调和角色重塑。但是在查阅文献中,笔者发现对于大学生“村官”意义的研究往往会受限于政策方面的影响,其研究成果与大学生“村官”的实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大学生“村官”角色扮演失范的研究,学者们以往的研究已经够详细。然而在在具体探索中,这一范式的研究并没有地域性的区别。在客观因素方面,各地存在的差异性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村官”角色扮演都存在着重要的影响。在主观因素方面,已有的研究显示大学生“村官”出现了角色扮演的现象,然而大部分学者在探讨时紧紧到此就停止了,而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在角色重塑研究上,学者们提出为大学生“村官”创建更好的平台,但是很多地方已经采用了这些平台,但是得到的成果并不是很满意,对于更加有效的方法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探讨。

大学生“村官”是在中国城乡转型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既定社会角色。从政策的推行的意义到实践取得的成就来看,大学生“村官”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步伐。在学术界,对大学“村官”的研究主要是从一个固化的农村环境中来探讨大学生“村官”的角色扮演。然而在城乡二元对立逐步向城乡一体化转变的中国农村社会里,针对大学生“村官”的研究,更应该根据每个地区及个体的特殊性来做分析,在具体探讨大学生“村官”存在的差异性问题和提出相应解决办法时应该遵循袁芳提出的:在推进研究的细化和具体化方面,学术界应勇挑重担,在研究中树立问题意识和责任意识,推进研究的细化和具体化,以解决相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主观化。

大学生村官的意义篇3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全面展开和政策的不断完善,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到农村工作。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尽职爱岗,做出成绩,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消极待岗,甚至选择离开。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入手,分析导致大学生村官无法继续扎根农村的因素,旨在挖掘深层次原因并找出对策,确保“留着住”新农村建设的新鲜血液。

一、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和成果

党和国家推行“大学生村官”政策是不仅仅是为了缓解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更是为了解决农村发展过程中高素质人才短缺的问题。要缓解城乡二元差异,缩小城乡差距,农村发展需要一大批专业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大学生深入农村开展工作,正是把新观念新思想带到乡村,转变当地根深蒂固的陈旧观念;把新技术新科技新成果带到农村,应用于农村,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带领农民致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从而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由此可见,大学生村官能够“一心为农”,脚踏实地的为农民着想,为农村建设出力,直接关系到农村建设的步伐和成果。这其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又是其中的关键,只有思想上扎根了农村,才能在行为上切实为农村服务,才能实实在在的为新农村建设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智。

2.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是否稳固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基层开展工作的平台,是保证农村稳定的一线平台。由于农村特殊环境的限制,大大限制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行,弥补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缺陷,也为党在农村基层的党组织注入了新的活力,加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二、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作为社会新生力量的代表,他们具备了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思想开阔,具有创新精神,他们敢想敢干,他们的加入给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是年轻的大学生也有自身的一些不足,在工作岗位上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找出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对于大学生村官自身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思想上存在误区,无法真正扎根农村

首先,把大学生村官作为逃避就业压力的避难所。由于高校扩招和金融危机的影响,近两年,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报告2008年底,全国有100万名大学生未能就业,2009年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不排除有部分大学生迫于就业压力选择投身农村,所以内心并不热爱这份工作,所以思想上很难真正稳定。

其次,把村官工作作为谋求未来好工作的跳板。在报考村官的大学生中也有部分人是奔着选聘以后的相关优惠政策而来的,是为了到任后能优先录用为公务员或者在考研中加分。大学生村官网有一项关于2009年到期的北京大学生“村官”去向的在线调查,共有1437人参与调查,其中选择考公务员的占46%,续签、继续留在农村工作的占12.87%,政府推荐工作的占16.7%,自谋职业占到10.51%,考研占到4.18%。由此可见,大学生在选择服务农村基层工作中,更多的是作为晋升的阶梯。持这种心态的大学生村官不是把自己当作建设新农村的主人翁,而是把自己当作农村的匆匆过客,因而在工作中不认真负责,得过且过。

最后,对“大学生村官”这个职位本身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不能给自己正确定位。认为自己受过高等教育,现在又是“干部”感觉自己高人一等,自视甚高,轻视农民和农村干部,认为农民愚昧落后,农村干部素质低下。由此,他们在工作中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动辄满口洋文,摆出一副“救世主”的姿态。所以难以和基层干部群众相处,工作自然难以开展。

2.对农村复杂环境缺乏了解,不能很好适应工作环境,遇到困难思想容易动摇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村情况极其复杂。受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中国农村的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差别巨大。对于一直生活在学校的大学生而已,农村复杂的现实状况、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艰苦的生活条件是他们不能想象的,加上大部分报考大学生村官多为应往届毕业生,所以大部分缺乏工作经验。即使是有过工作经验的,也因为农村情况复杂而难以应付。这就导致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很难进入角色开展工作,遇到困难挫折就容易产生离开农村的想法。

三、加强对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我们一切行为活动的导向。综合大学生村官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不难看出所有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思想方面的问题,只有思想上切实认识了自我和现实才能确保大学生村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的干事业。以下我们着重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来提出解决对策,确保他们在农村能稳定的展开工作。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帮助大学生村官树立正确观念: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反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教育。切实把这些内容具体贯彻到在对“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通过定期举办相关讲座,大学生村官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选择农村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以及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和承担的责任的重大性,才能帮助他们在工作中认清自我,正确定位,从而艰苦奋斗做出成绩。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对大学生村官心理素质的锻炼和培养。大学生村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从单纯的校园生活来到一个完全不熟悉的艰苦环境中,他们所面对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以及工作任务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特别是对于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而言,适度有效的心理疏导教育显得尤其必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关注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压力和挫折,学会自我调节情绪,才能帮助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以应对繁杂工作。

大学生村官只有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树立扎根农村的思想,在工作中始终保持谦虚谨慎和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就一定可以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有所成就,就可以在为农村发展做贡献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宫敏.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课题―大学生村官[J].法制与社会,2009.9(下).

[2]林善炜.大学生村官研究综述[J].中共福州市委党校.

大学生村官的意义篇4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制度;新农村建设;河南省禹州市;湖南省浏阳市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2-0209-0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村官”已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目前,北京、河南、江西、四川、湖南、安徽等地开展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不可否认“大学生村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促进了农村的发展,但是由于国家关于“大学生村官”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制度的不完善和农村相对落后的现实情况,以及一些“大学生村官”对农村问题缺乏真实的了解,造成大部分“大学生村官”未能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上的作用,因而该制度从源头到实施诸环节都存在理论反思的空间,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分别对河南省禹州市和湖南省浏阳市进行了“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调查,我们希望通过对两地的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尝试构建“大学生村官”制度有效运行的模型,为农村发展出谋划策。

1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深入河南省禹州市褚河乡、郭连乡、鸿畅镇、方岗乡和湖南省浏阳市大瑶镇、普迹镇、永安镇、官渡镇,选取的八个乡镇极具代表性,可以反映出两地“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基本现状。

在实践调查过程中,我们对禹州市和浏阳市共八个乡镇的“大学生村官”以及村民和村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以了解他们对“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认识情况,在调查中,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67份,回收率89%。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法

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此次研究的资料,文献主要来自图书馆、资料室、网站、调查地各类相关政府文件等。

1.2.2调查法

1)问卷设计。问卷面向的是“大学生村官”和村民、村干部,我们设计有两份问卷:“大学生村官问卷调查(1)”共25道题,其中24道选择题,1道简答题,由“大学生村官”填写;“大学生村官问卷调查(2)”问卷共12道题,其中11道选择题和1道简答题,由村民和村干部填写。

2)实地访谈。实地访谈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村官”,在发放问卷的同时,我们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访谈。

3)电话回访。主要目的是及时了解当地新出台的相关政策,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村官”的生活状况和工作情况。

2当地村民对“大学生村官”制度的了解情况

2.1调查情况

我们对禹州市四个乡镇和浏阳市四个乡镇的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在对当地村民的调查中,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63份,回收率90.556%。我们的问卷共12道题,其中11道选择题和1道问答题。

2.2调查结果

通过把调查分析与对村民的访谈联系起来,同时结合两地的实际情况,我们不难发现:

1)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村民不是很了解“大学生村官”制度。在两地,对于“大学生村官”有多大了解调查中,只有14.7%的被访者是很了解。

2)村民对“大学生村官”身份不认同,认为他们不是真正村官,只是从属地位,在农村建设上没有决定权。而在有没有必要让大学生担任村官上也只有73.9%的人认为有必要和很有必要的,这就说明一部分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没有信心,同时在“大学生村官”能否解决本村的问题中,只有59%的群众认为可以,有近56%的村民认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建设中是从属地位或者是没有作用。

3)“大学生村官”制度实施以来,对于村民来说,他们并没得到真正的实惠,主要表现在:①生活水平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提高;②本村情况并未得到改变;③“大学生村官”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我们认为,两地反映出的问题不仅仅是个例,而且是目前我国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3“大学生村官”对“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认识情况

3.1调查情况

在实际调查过程中,我们对两省八个乡镇的“大学生村官”和镇(乡)、村两级官员进行了调查,以了解他们对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认识情况。我们共向两地的“大学生村官”发放120份问卷,回收104份,回收率86.667%,问卷共有25道题,其中24道选择题,1道简答题。

3.2调查结果

经分析,我们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村官”制度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因素:

1)“非官非民”的处境让这些“大学生村官”没能找到一个让自己满意也让村民们认可的形象,48.3%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村民对他们期望不高,村民并没有完全相信这些“外来”的村官。

2)“大学生村官”在编制上模糊,没有明确大的出路,主要负责“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县级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团委在编制、待遇、社会保障上规定模糊,造成“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未来迷茫。“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任职实行的是合同制,但是在合同期满,他们的出路与地位没有明确规定。

3)是“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事务管理中没有权力,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造成极大地人力资源浪费。70.8%的“大学生村官”在的日常工作是打杂,而只有27%是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协助村委搞发展。

4)是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或多或少存在抵触心理,使他们工作开展较困难,严重打击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通过调查发现,仅有20.2%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村干部很重视和支持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但是真正接受并实施的更加少。

5)是“大学生村官”自身在一定程度上还未适应农村现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综上,这些不合理因素,导致“大学生村官”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严重的困难。对此,我们对该制度从源头到实施诸环节进行反思,提出一套合理的适合当今农村和“大学生村官”的制度模式。

4认识与思考

农村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它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而作为国家解决农村问题重要措施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要使之更加有效、合理地运行,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大“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宣传力度。在县一级,要支持“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宣传,提供资金支持;在村上,如有广播电台的乡村,则充分利用广播进行宣传。而最直接最有效的宣传方法是在村民代表大会上让“大学生村官”承担一定的任务,并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发表意见和提出建议,使村民代表信服。切实落实该制度的各项政策,使“大学生村官”制度成为长期的可行性政策,让广大农民认同“大学生村官”。

2)在任用机制上,解决“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困境、出路问题,保证“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延续性和完整性。①解决“非官非民”的身份困境。大学生担任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一般担任村支书助理或村主任助理等职务。“大学生村官”在法律上处于“非官、非农”的尴尬处境,加上现有的户籍限制,直接导致了其身份的两难:既不属于乡镇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又大多不是村委会成员。这种身份上的两难,极不利于他们作用的发挥,这种模糊的角色困境,是当前制约“大学生村官”计划推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认为要给予其应有的权力,承认其是“官”。管理者权力的基础来源于权力,如果让其成为一个管理者,则必须给与权力。所以,首先要给予大学生在本村合法的选民资格,其次要建立村干部正常退出机制,多腾出些位子,为其成长开辟“绿色通道”,鼓励他们参加“两委”选举,尽快进入决策层。再次,健全法律法规,灵活取消户籍限制,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让“大学生村官”真正为村民们服务。②给予他们行政编制,解决合同期满后的出路问题。我国目前现行的“大学生村官”制度仅仅规定了“大学生村官”在合同期内的权利与义务,对于任职期满后的安置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规定,这就造成他们在工作上缺乏激情,对自己的发展前景感到迷茫。我们认为,首先,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予以修改和完善,给予经过党委政府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和愿意回村干事创业的大学生在本村以合法的选民资格;其次,探索诸如“荣誉村民”等机制,解决好“大学生村官”选举身份问题,使其能够参与村委会主任、副主任或支书兼主任的竞争;第三,对任期内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续聘。③设立“大学生村官”发展基金,鼓励“大学生村官”设置本村发展规划,开发特色产业,申请基金,带领村民致富。解决农村问题首要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目前我国农村主要面临经济缺乏活力,缺少经济增长点。一般来说,谁能带领村民致富,谁就最具决定权,而农村的发展,问题就在于缺少发展基金。因此国家可以设立“大学生村官”发展基金,既可以提高“大学生村官”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也可以使国家资源得到最大运用,促进新农村建设。在发展农村的同时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

5结论

本文从实地调研入手,对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制度进行了对比分析,除此之外,还在整体分析的基础上对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提出了若干建议。综上所述,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1)从“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完整性上看,该制度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选拔机、任用机制、激励机制不完善,没有必要的发展机制,严重制约“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发展。2)从“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执行效果上看,“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建立过于理想化,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农村现实,造成在实施过程中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3)从“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发展上看,该制度发展缓慢,并且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完善,造成“大学生村官”计划推进缺乏动力,成效不明显。

以上的观点是本文的调查成果与创新之处。这些调查结果对于“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制定者、管理者和实施者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构建“大学生村官”制度有效运行的模型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元宝华,李志刚.鹤壁探索扶贫济困长效机制.三万干部走村入户为万余特困家庭送温暖.2004,03(03).

[2]张荣臣.夯实根基的有益探索.

[3]吴霜.各地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概况,2005,06(22).

[4]方义发,杨明娇.大学生村官当前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问题探讨.2009,5(14).

[5]王艳艳.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公共政策分析.湖南师范大学.d.g.省略/thesis_Y1471447.aspx.

作者简介

大学生村官的意义篇5

中央、各级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相关管理、培训、考核等机制的总和,称为“大学生村官”政策。“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国家的一个导向性政策,所以其相关规定相对概括宏观,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具体履行政府的职责、义务。各地实行的“大学生村官”政策各有不同,名称也有差异。有的称“大学生村官制度”,有的称“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有的称“大学生村官”计划,有的称“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等。大连市称“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和大学生村官计划相类似的运动有两场一是乡村建设运动,其宗旨是复兴乡村社会,起点是乡村教育,并由知识精英推进,它最直接动因是旧中国农村的落后。二是知识青年下乡运动,兴起缘于20世纪50年代,结束于20世纪80年代,都知道后来却演变成了一场激烈的政治运动。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我国先后大致经历了萌芽阶段(1995年――2001年)――自发探索阶段(2002年――2005年)――全面试验阶段(2005年7月一2008年2月)――普及阶段(2008年3月至今)。伴随全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发展不断探索,大连市深入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2009年起向纵深方向发展,重点组织实施“县以下农村的中小学一校一名师范类本科生计划”、“一个乡一名农学类大学生计划”、“乡镇卫生院一院一名医学类本科生计划”,并积极鼓励各区市县积极开展“一个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而且进一步增加选派到城乡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数量。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探索中日趋成熟。

二、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的意义

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执政党在特定时期为实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行为准则,系一系列办法、法令、措施、条例的总称。它通常以政府大型规划、法律法规、命令、行政规定、国家领导人口头指示或书面指示具体行动及相关策略等表现形式,是政府为了向公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以满足公众的需求而出台的一项公共政策,通过对政府、市场和公众之间的利益进行分配和调整,以达到实现公共利益的目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具有公共政策的以下基本特征:政治性、公益性、整体性、超前性.一项良好的公共政策一定要行得通,而且能带来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一项公共政策实施的意义所在。本文将从政治、社会、经济的是否可行等角度分析大连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的意义。

(一)从政治角度分析

政治可行性分析是指特定的政策被公民及公民团体理解、认同、支持并在行动上表现出合作的态度,是区分公共政策与其它政策的可行性分析的最大不同,也是公共政策可行性分析的首要内容。我们在政策分析过程中,可行性分析的完成主要是通过对政党和媒介在特定政策问题上态度的考量,或支持或反对或中立。大学生村官政策在现阶段得到媒体、学界大量的正面报道,许多优秀大学生村官的事迹见诸广播电视和报端,如大学生村官王淑媛、石磊、刑镭、周晓琳参加十八大讨论和参与中组部、农业部联合举办经验交流会等事迹,各路媒体给予了更多广泛而正面的报道;尤其是在上述大学生村官参加十八大这样的政治活动中公民团体理解、认同、支持,而且满怀期待。所以从政治角度上讲,“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意义重大。批驳或者指出大学生村官政策问题的研究与报道也少量存在,这是事物发展成长的正常规律。

(二)从社会角度分析

社会可行性分析包括社会多个方面的综合特征构成因素对特定公共政策态度(认同、接受和提供支持的可能性),是多种可行性分析内容中最为广泛的一个概念。其中最大的影响因素是伦理道德、传统观念、传统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普遍的氛围对公共政策的可行性。从实践层面上来讲,这些年的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状况显示,各地普遍存在毕业生在“干不了几天就走人”和“人在曹营,心在汉”的问题;社会对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与应对不够从容。从我国传统观念来看,尤其是站在农民的视角,“大学生”这三个字,意味着天之娇子,大有光宗耀祖的味道,尽管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对于农村出生的学生来说,都希望能够通过高考上大学,想走出农村,改变父辈所给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寻求他们所认为的更大更远的发展。而对于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家长而言,为了培养一个大学生往往是摔锅卖铁,用尽家底。从这层意义上讲很多家长是不原意让孩子回到农村的,因为这与他们当初的出发点完全相违背。而现实严峻的就业形势,选择大学生村官成了一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且大学生村官在农民眼中还是要高于普通农民的。于是这样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大连市2011年计划选聘300名大学生到各县市区的行政村就职,实际上有近3000人报名,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录取比例达到10:1。所以对于当大学生村官并非最近的选择,但仍有实际意义。

大学生村官的意义篇6

一、我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发展过程

我区大学生村官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部署阶段

XX年5月,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苏办发[XX]22号)通知,转发了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等部门《关于选拔千名大学生到经济薄弱村任职的实施意见》,从此拉开我省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的帷幕。

同年6月,省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关于下达经济薄弱村任职大学生专项事业编制的通知》(苏编[XX]20号),根据经济薄弱村的数量,对苏北23个省财政转移支付补助县(市、区)总共下达了964名大学生村官编制,其中分配我区41名。

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个人报名、组织推荐、资格审查、面试、考察、体检、录用和培训等程序,到7月初,省委组织部公开招聘964名大学生工作全面完成。7月14日,全省千名大学生到村任职出征仪式在南京隆重举行,省委书记李源潮到场送行,并作重要讲话。

(二)安排阶段

7月17日,41名大学生到达宿豫,区委、区政府举行招待宴会、联欢晚会。7月18日,大学生们参观了我区重点工业企业和城市基础建设重点项目。18日晚召开座谈会,区主要领导出席并讲话。19日,来自15个乡镇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将大学生接回乡镇,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十个一”要求,为他们提供了周到的生活安排,即:每人安排一间宿舍、一张床、一床被子、一顶蚊帐、一辆自行车、一台电风扇、一台电视机、一套桌椅、一套生活日用品、一套工作必需品。工资按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资标准核发,直接转正定级,薪级工资高定一级,同时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8月初,各乡镇陆续下发了大学生的任职文件。

为进一步壮大大学生村官队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xx区委、区政府提出,要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我区村村有大学生的工作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区于XX年9月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首批16名大学生村官,分别被安排到我区16个新农村示范村任职。与省委下派的41名经济薄弱村大学生村官一起,构成了一支活跃在我区农村第一线的大学生“村官”队伍,成为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三)实践阶段

省委安排的41名经济薄弱村大学生村官和宿豫自主招聘的16名新农村示范村大学生村官,分别从XX年8月份和10月份开始了在宿豫农村的工作实践生涯。

二、基本现状

省委安排到我区经济薄弱村任职的41名大学生,有1人已被聘用到其他行业(上级增补人员尚未到位),目前继续任职的40人中,男29人,女11人,宿豫籍22人,宿城籍5人,外籍13人,5人被任命为村支部副书记,35人被任命为村委会主任助理。

我区自主招聘安排到新农村示范村任职的16名大学生,目前全部在岗。其中男10人,女6人,宿豫籍11人,宿城籍4人,外籍1人,4人被任命为村支部书记,12人被任命为村委会主任助理。

三、大学生村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

安排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是我国重视农村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胆尝试和有效手段。大学生村官作为农村新生事物,对新农村建设的许多方面都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

1、有利于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由于农村工作琐碎繁杂,棘手问题较多,加之待遇偏低,许多人不愿从事农村基层管理工作。近年来,大批中青年农民纷纷外出务工,更使村级干部队伍建设面临困境。文化层次低,年龄老化,工作能力有限、工作方式简单、工作积极性不高等老大难问题一直伴随着这支队伍建设,急需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激发活力。大学生村官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这一点。无论从文化层次、知识水平和年龄结构,还是从社会责任感、工作责任心等方面看,大学生村官相对于目前农村村级干部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他们的到来不仅改变了这支队伍的结构,还带来了新的事业观念、新的知识技术、新的工作方式和新的精神面貌。“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现实使原村干部们切身感受到什么叫“后生可畏”,他们固有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都受到冲击,工作热情得到激发。从一定意义上讲,大学生村官使农村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2、有利于更新农村传统思想观念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依法、民主和科学治理的要求来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民的领路人,是新农村各项事业的组织管理者,也是农村各种复杂矛盾的协调和解决者。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干部在处理农村事务的过程中要有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而当前农村工作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大多数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法制意识薄弱等制约因素,由此导致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受到一定局限,工作方式也拘泥于原有的经验基础,很难有大的改观与突破。尽管大学生村官在能力、经验和方法等方面有不利的因素,但他们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较高,思想观念先进,法制民主科学意识较强,思路活跃,思维敏捷,视野宽阔,给农村带来很多新鲜的东西,引起农村思想上的碰撞和演进,有利于农村村官在科技文化素质、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民主法制、科学意识的更新。如担任来龙镇陵园村主任助理的单楷就任以来提出“三个倡导”,一是倡导文明道德的社会风尚,二是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三是倡导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该村农民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大学生村官的意义篇7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身份定位村民自治

大学生“村官”制度自1999年从海南启动开始,经历了十几个年头,然而该制度在实际运作中,依旧存在大学生“村官”身份定位不明确的问题。从学者的理论探讨到大学生的躬身实践,都没能完全给大学生“村官”一个明确的位置,也就使大学生“村官”无一个真正的落脚点去施展才能。

一、大学生“村官”身份的制度现状

关于大学生“村官”普遍意义上的定义是:筛选专科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支书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

以上定义在学理上对其给予总结概括,在中央、地方文件和实践中对大学生“村官”身份也均有规定。

(一)中央文件规定

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有关选聘认知的规定指出:选聘的高校毕业生是中共正式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党委组织书记助理职务;是中共预备党员或非中共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工作,被大多数党员和群众认可的,可通过推荐参加选举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等职务。在《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鼓励担任村干部一项中也明确指出:对表现优秀、党员群众认可,担任村“两委”主要负责人的大学生“村官”,要鼓励他们长期在农村基层干部岗位上建功立业。通过上述法律条文可知,中央文件对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定位为村书记、村主任的助理,初到农村多从事的是辅助性工作。对有工作能力且受到村民认可的“村官”可以允许其竞选村委会“正职”工作。

(二)地方性规定

在中央之下,地方性文件对大学生“村官”身份也存在明确规定。如徐州市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选大学生村官培养使用工作的意见》中也强调:打通上升渠道,对群众认可、工作业绩突出的大学生“村官”及时推荐到“两委”正职岗位。由此条文可知,中央和地方对于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定位存在一致性。即:出任村支书、村主任助理,有能力者可以出任村“两委”正职岗位。

(三)地方实践

中央与地方文件关于大学生“村官”身份给予规定的同时,现实中大量实践也充实着理论。在陕西榆林市沙石峁村现任村官丁大伟兼任村支书和村主任助理,政绩卓著,自2008年毕业经过两年努力,从助理走到村支书的职务。江西省2011年有1077名大学生村官通过选举进入村“两委”班子,其中36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17人担任村委会主任。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村官”在实践中担任正职正从文件到实践逐步得到体现。

二、大学生“村官”身份定位存在的问题

中央和地方文件对大学生“村官”制度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但该制度在实际运作中依然存在理论和实际不相符的问题。这也是大学生“村官”身份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

(一)无实际工作

大学生“村官”初到农村,按照文件精神应从事助理工作。然则没有明确赋予其实质工作内容。对其工作概括起来包括:打印复印、制作表格、整理资料、端茶倒水、跑腿宣传。这些无实际意义的工作挫伤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大学生也难发挥其知识水平较高的优势。正如陕西王家庙村的村官刘某所说:一个助理在村子中施展拳脚是不可能的,大企业的助理如此,农村的助理更是如此。而助理身份引发的另一更加严峻的问题就是“村官”在村的几年中均从事的是助理工作,自然无业绩可谈,进而让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更加不了解、不重视。其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就变得愈加狭窄。

(二)被乡镇政府借调

大学生“村官”制度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的另一个问题便是“村官”变“乡官”根据陕西省《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实施意见》中指出“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要自觉坚守工作岗位,原则上吃住在村”,但由于某些村庄位置偏僻、交通不变等原因的影响,“村官”被安排在乡镇吃住,这样就远离了农村,为乡镇借调提供了一个条件。且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并不用乡镇或者村支付,因而乡镇抱着免费“雇用”劳工的心理,让大学生“村官”在镇里从事闲杂工作,远离农村,这样的调用让“村官”的身份变得更加模糊不清。

(三)农村自身环境

我国农村现在实行村民自治,即由村民进行自我管理,选举管理者。而每个自然村的形成多以几个大户家庭为主构成一个村落。因而也就村子所谓的“宗族势力”,这股势力往往会对村民选举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且农村人思想相对保守。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过程中,在还未被熟悉的情况下,想要参加村换届选举中村“两委”正职的竞选,就会因为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而难以进入。

三、对两种学说的驳斥

对大学生“村官”制度的理论探讨最主要的两种为“政府雇员”说和“荣誉村民”说。且二者均是针对大学生“村官”身份定位问题而提出,但二者均存在不足之处。

(一)“政府雇员”说

“政府雇员”说主张采用灵活契约、不占行政编制的方式,实行特别的薪酬,雇用政府需要的人才来从事有关公务活动的管理制度。该种制度是针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没有实际内容,不能发挥其优势而提出。但其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首先:政府雇员能够提高政府雇员的工作效率的关键在于其高于普通公务员的薪金待遇。而大学生“村官”的工资由组织部或人事局根据村官是由哪里选派就有哪里发放,工资较为固定且待遇较低。吉林省米沙子镇大学生村官的工资仅为720元。这样的工资标准完全达不到刺激作用。其次,政府雇员,即政府雇佣大学生“村官”,就更容易产生政府借调村官的都到问题。根据我国《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实施意见(试行)》中明确指出: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聘用期间必须在村里工作,乡镇以上机关及其他单位不得借调使用。因此政府雇员,与法不符。

(二)“荣誉村民”说

“荣誉村民”说认为,赋予大学生“村官”以“荣誉村民”的身份,以此获得本村村民资格,从而参加本村的村民竞选。从其目的角度考虑,其设置是为了让大学生“村官”能够竞选村“两委”正职。但该学说已与我国法律不相适应。根据我国《村委会组织法》第十三条可知: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户籍不在本村,在本村居住一年以上,本人申请参加选举,且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列入参选范围。从该条解读得知,对于村民委员会选举候选人范围,在2010年新修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已不限于本村村民,因而“荣誉村民”说也就不攻自破,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四、大学生村官身份定位的思考

明确大学生“村官”身份的具体内容,才能使其真正具有发展空间。根据《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中“明确岗位职责”一条规则可知,大学生“村官”工作内容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担任助理,主要负责组织宣传、协助规划、整理资料等。第二层次,担任村两委职务的,按照所担任具体职务确定工作职责。第三层次,结合大学生村官专业特长,明确其具体职责和工作分工。因此,根据文件精神应该从三个层面给与大学生“村官”身份以明确内容,从而让该制度在实践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作为助理

综合前文所指,大学生“村官”作为助理最主要的问题便是无实质性工作内容。因而为保持“村官”工作积极性,让村民对“村官”有所了解角度考虑,应该让其在此阶段从事“铺垫性”工作。那么就应该从农村现状、存在问题、百姓关心的事项着手,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进行实地调研。了解百姓需求,向上级反映,助其解决,起到桥梁链接作用,以此拉近与农民之间的距离,避免“村民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尴尬。同时也让大学生“村官”管观念受到自身存在价值,保持工作积极性。

(二)担任村“两委”正职

村“两委”正职是使“村官”能够开展工作的重中之重,担任村“两委”正职的村官,对于村事务便享有决策权和发言权。因而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年轻有积极性创造力的优势。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相关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地方实践也有相关文件针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提供相关支持。徐州市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村官培养使用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协调金融机构,担保公司设立专项基金,提供融资支持,每年重点扶持20个大学生村官项目。推行“村官+农户”“村官+基地”“村官+合作社”等新模式。因此在政策积极引导下,“村官”可以以此为依据,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与当地相关的产业,为当地产品联系销路的方式,促进经发展。同时在其他方面,进行农村治理,改善农村环境,以此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发挥其专业特长

大学生“村官”制度建立的初衷是为了促进新农村建设。因而,大学生“村官”的主要工作便是为促进农村发展服务,助理、主任、支书都是为此目的而设立。因而撇开其身份中的职称,大学生“村官”的本质身份是大学生,即受过专业高等教育,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这其中与农村联系最密切的应属农业专业大学生,因而应充分结合其专业知识,将其运用到农业中去,“村官”可以以“农业技术员”的身份对农业问题进行指导,避免农民的盲目性,以解决农业问题,这对农村发展至关重要。其他专业学生,如经济、法律等均可结合其专业知识对农村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大学生村官的意义篇8

关键词:海东地区,村官,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14(C)-0311-01

大学生村官是指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毕业就业新农村,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而且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担任“村官”的基本情况

从2006年以来,青海省海东地区共选派大学生“村官”896人,几年来,已有428名大学生“村官”考录到区内外机关事业单位和自谋职业,到目前仍然有468名大学生“村官”服务在我区94个乡镇。从在岗服务的大学生“村官”结构看,研究生1名,占0.21%,本科381名,占81.41%,大专86名,占18.38%;从分布的区域看:平安县44名、乐都县93名、民和县109名、互助县112名、循化县43名、化隆县67名。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已经成为乡镇和村级工作的骨干,他们不仅担负着宣传党的政策、谋划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任,而且在与农民群众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把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与群众打成一片,深入调查研究,掌握村情民意,真心实意的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用自己的良好素质和聪明才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着农村的落后面貌,为我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服务,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一)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鲜力量,把科技、知识和文化带到农村,能够带动最新技术和成果服务新农村建设,解决农村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二)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服务,有利于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提高整体素质,改变了农村一贯传统化经验化的农村工作方式,焕发了基层组织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活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三)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高校毕业生人数居多,就业问题严重的局面。农村作为一个新的工作平台,成为广大大学生大显身手的舞台,在大中城市人才集中,就业困难的情况下,农村就业机会相比较多,成功概率相对较大,到基层就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渠道。经过在基层磨砺后,“村官”工作能发挥大学生自身优势使他们被培养和锻炼成了解社会民情、熟悉社会经验、意志和人品得以加强、积累才干、丰富人生阅历的重要舞台。(四)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服务,能够带动和培养新农村潜在的建设者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可以普及和带动科技文化传播,加强高等教育,提高农村科技文化质量,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供了人才支柱,通过培训和职业教育平台进行引导,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三、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任“村官”的长效机制

大学生村官的意义篇9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工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6-0049-02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及现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新世纪的一项重大思想战略决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经之路。它是一个系统全面工程,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和谐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一定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着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报告中提出“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如今,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地方,他们根据农民自己规定的区域和一定的要求,已经逐步建立起了别墅式的新农村并配置相应的产业链,积累了丰厚的相关经验,同时被授予“先进新农村示范点”荣誉称号。然而,也存在一些弊症。例如,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偏重村容、偏重形象,要求过高、预期过高,模式趋同、做法雷同等。

二、目前信阳市大学生村官任职情况

为了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从2005年开始,在全国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提出了选聘优秀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村官,以此振兴和拉动农村发展的政策。近几年来,信阳市市委政府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2009年起该市开始录用高校优秀毕业生担任村官,两年中,共录用了大约1400多名优秀毕业生。其中,浉河区87名,平桥区100名,罗山县118名,潢川县113名,固始县268名,息县108名,淮滨县113名,商城县183名,光山县125名,新县62名,羊山新区4名,南湾湖风景区5名,鸡公山管理区6名,上天梯管理区3名,信阳工业城5名。

三、大学生村官要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应具备的要求

第一,要有信念,能够心系农村。全国发展的水平高与低绝大部分取决于农村发展的水平高与低,这就依靠于广大的村(社区)干部能否真正履行其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学生村官,作为这支队伍的代表,同时也是党和国家政府形象在基层的体现。因此,要树立扎根农村、奉献农村的信念,树立牢固的宗旨观念和强烈的服务意识。在工作中,一是要做到上请下达,毫无折扣地贯彻执行上级部门的决策,要做到令行禁止,顾全大局,维护上级部门的权威;二是要保证下情上传,及时、准确地反映民情民意,为上级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同时,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为基层和群众提供非常热情、高效的优质服务,努力做到亲民爱民,以情打动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全心全意地为群众服务。无论事情的大小都要依靠群众,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大的追求,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最高目标,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解民忧,实实在在帮民富。

第二,要有素质,能够融入农村。一要品行好。“才胜德,谓之小人,德胜才,谓之君子。”德为政之根本,立身之大节。作为大学生村官,思想道德修养要加强,谦虚谨慎,廉洁公正,要自重、自警、自省、自励,要严格按照原则和政策办事。二要处事公。公道正派是大学生村官良好形象的重要体现。社会上评价我们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如何看待我们大学生村官,很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公道不公道,正派不正派。要做到公道正派,这就需要我们大学生村官坚持原则,“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更不能违背原则。三要待人诚。对待群众要热情相迎,坦诚相待,不要摆架子,不要打官腔,让群众感到信得过、靠得住。面对情绪激动、言语过激者,我们更不能急躁,要学会耐心认真地倾听,镇定自如地解释政策,沉着冷静地讲明道理。对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诚心诚意帮助解决,做到取信于民。四要工作严。要牢记在工作中树立争创一流的意识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做到快、细、实、严。要增强为群众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每项工作要做细,并且要做出质量,力争完美,力求零误差。既要注重工作程序的“严”,又要注重具体工作的“实”。必须有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精神,而且要有严谨细致、善于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争创一流的强烈意识。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

第三,要具备能力,能够服务农村。一是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基层工作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是个新课题,也是一个难题,具有一定的挑战。因此必须清楚地认识自己,做到不骄傲自满,对工作不懈怠,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一定要不断地更新和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修养。二是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对大学生村官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基本能力。一般来说,我们要熟练掌握应用文写作的技巧,要会处理工作计划、总结、调研报告等一些常用的典型材料,通过我们的文字材料和语言的表达,及时、准确地工作开展和总结一些事情的成功经验。除了文字表达能力外,语言表达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也十分重要。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向上级汇报工作,对下传达任务,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等,都需要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口才是大学生村官的必备之才,其好坏在一定程度上都或多或少影响到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三是要具备善于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现在社会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知识更新迅速、信息指数增长飞快的时代,大学生村官必须要更新观念,把自己置身于这个信息社会的大潮中,借助于现代科学和信息交流工具学会新的思维方法,并使电脑、网络等信息工具成为我们驾驭全局、系统管理的重要工作帮手。所以,信息时代的大学生村官,除了要熟练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业务知识外,还要具备运用现代电子技术手段获取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只有具备和驾驭现代科技的能力,才能结合专业知识和具体的业务情况做好工作方案,提高工作、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并且,随着农村信息化的不断加强和推广,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对大学生村官已是迫在眉睫。四是具备较高的调研分析能力。作为大学生村官,要使自己的思想、工作水平与新形势、新要求相适应,就要求我们必须在调研分析上下功夫。这是因为,在改革开放的考验面前,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党性原则,离不开对复杂的社会环境进行全面及时的调研和分析;离不开对群众心声的调研和回馈;而且,要更好地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合理正确地回答其对本职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只有通过深入、扎实的调查研究,才能提高我们辨别是非和处理复杂矛盾的能力,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同时,经常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更直接地向群众学习,从中汲取营养,进一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把握宏观的能力,分析研究的能力,综合概括的能力。

四、大学生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承担的作用

一是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今,除了大学生村官外,基层干部队伍主要是以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的当地村民为主,他们思想观念陈旧,很难跟得上时代的步伐。然而,作为新生主力军,作为农村改革和建设的可靠接班人,大学生村官思想先进,观念新颖,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思想道德修养,因此,通过发挥其所学的知识,展示其所具备的能力来全面提高农村干部整体素质,将成为他们担任村干部的首要责任。

二是要改革干部的考核和淘汰制度。随着国家对聘选大学生到村任职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强,未来几年里,将会有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到基层来服务,所以建立一套完整健全的法制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实行定岗定职制度,每位在职人员,无论职位高低,均分配一定量的工作任务,做到切实行动起来,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全面贯彻落实上级部署的工作。每位官员定期访问群众,深入了解群众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切实达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成立专门的纪检部门,对凡是没有履行职责的或者违规违纪,应严惩不贷。

三是要加大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的宣传和普及。众所周知,当今社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绝大部分事物的产生和进一步的快速发展都与科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增强村民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相关知识,可以在村里成立一些科技俱乐部,全民学习俱乐部及组织开展一些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再者,请一些相关的专家到村讲座,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四是要构建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人类自古以来追求的一种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到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出发,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重大战略。政府积极投身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大学生村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生主力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执行者,他们对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社会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其政策的提出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的重大举措,必将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吕洪良,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J].中州学刊,2009,(1).

[2]翟书斌,刘军铭.大学生村官——新农村建设的内发核心力[J].职业圈,2007,(3).

[3]汪玮,肖立辉.对大学生当村官的思考[J].每周政策献言,2007,(23):4-6.

大学生村官的意义篇10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计划;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治理;潜功能

一、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战略意义

大学生“村官”计划,可以说是大学扩招、经济危机形势下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同时又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村社会控制力度的“三全之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精英大量外流,出现了基层管理人才的缺位和断层。大批农民流入城市打工,农村出现了所谓“三八六一九九部队”的现象,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妇女、儿童、老人成为农村常留的主要人群。农村社会人才大量外流,导致农村基层组织人才匮乏,素质有待提高,普遍存在着村干部学历浅、年龄老化等问题,广大农村在诸如基层党建、教育、医疗卫生及农业技术等很多方面都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

一方面,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渐顺畅,农民与乡村的联系变得日益松散;另一方面,农村基层干部年龄老化、素质不高,对农村社会的领导力、影响力逐渐减小,笔者认为,近年来我国对农村社会的领导和控制。实际上处于建国以来最为松散的时期,这是一种值得警惕的趋势。近年来,党和政府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并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实际上也是对这种趋势的一种应对。而自2008年以来实施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在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农村发展的同时,也潜在地加强着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村的控制和影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广大农村正在经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迫切需要有现代知识、现代思想、现代眼界的新农村建设者。首先,大学生“村官”,填充了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建设一个经济、文化、政治共同发展的新农村,不仅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还需要大量思想先进、知识丰富的高素质高科技人才,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现农业结构、经营模式、文化品位等全面提升。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有效地弥补了农村人才的缺乏,促进了农村软实力提升,更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要手段:其次,大学生“村官”,丰盈了后备干部的“蓄水池”。培养了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形成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第三,大学生“村官”,拓宽了大学生就业的“瓶颈”。对于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面向基层就业创业,到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地方施展才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了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显功能”

2008年4月,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文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工作,计划从2008年开始,每年选聘2万名,连续5年,选聘数量为10万名。2009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2009年5月,中央组织部下发《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这~系列文件,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铺平了道路。

《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及相关政策文件,对大学生“村官”的任用、待遇等做了一定的界定:选聘的高校毕业生是中共正式党员的,一般安排扭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职务;是中共预备党员或非中共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是共青团员的,可安排兼任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职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工作、被大多数党员和群众认可的,可通过推荐参加选举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等职务。

对于这一计划,人们多从应对金融危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高农村干部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等角度加以评价,认为这一计划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锻炼高校毕业生自身能力,实现人才的合理利用,同时对完善基层组织形式,储备年轻干部,带领农民致富,推动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作用。这些都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显功能”,该计划还有一个重要的“潜功能”,即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力度,提高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村社会的领导与治理。

三、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潜功能”

首先,从大学生“村官”的任用及职责来看,大学生进入农村基层工作,充实了基层工作队伍,提升了基层人员素质,为长期以来陷入僵局的农村基层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切实加强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职责,《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做了如下界定:担任村党支部(党总支、党委)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大学生“村官”,主要协助做好以下工作: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有关安排部署;组织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任务,协助做好本村产业发展规划,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组织、经济实体和科技示范园;配合完成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矛盾调解、社会保障、调查统计、办事、科技推广等工作:负责整理资料、管理档案、起草文字材料和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的教学组织管理、设备网络维护;参与讨论村务重大事项;参与村团组织的建设和工作。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两委”成员职务的,按照所担任具体职务确定工作职责。乡镇党委和村“两委”要结合本地实际和大学生“村官”专业特长,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具体职责和工作分工。可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团组织负责人。从文件规定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机构,就是农村“两委”,而且相关文件强调“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聘用期间必须在村里工作,乡镇以上机关及其他单位均不得借调使用。”这对于改变“两委”人员结构、提升工作能力和效率,具有积极作用。在当前农村精英缺位、基层工作陷于停滞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有知识、有文化、有心识的人才进入农村,填补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人才‘洼地。大学生相比农村精英而言,具有知识丰富、眼界开阔、思想活跃、热情活力、敢于冒险、积极进取的特点,对于完善基层组织形式,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具有更大的积极作用。

其次,有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受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向往城市成为农民的一种普遍社会心理。我省农村中大多数的有一定文化层次的劳动力大量地向城市流动和转移,而农村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又不愿回去。由此出现了人才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农村出现人才“洼地”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已成为必要之举。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能给农村带来先进的农业科技;通过引进新的农业产品,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运用互联网等手段,寻找到最新最快的农业行情,指导农民的种植;另外大学生们身处市场经济发达的城市,长期受到市场氛围的熏陶,加上在学校中学到的经营知识,能指导农民对农产品的营销,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当前,已经有不少大学生“村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等,带动所在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当地居民的信任和拥戴,也改变了农民对基层工作机构的认识,提升了认同感。

再次,大学生“村官”宣传科学,有利于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和素质,提升农村教育意识。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这不仅仅是体现在经济方面,而且还体现在教育方面。基于多种原因很多地方的农村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经济大大影响着教育,农村教育问题是教育界的软肋,虽然国家每年都拨大笔经费发展农村教育,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在农村开展扫盲活动,利用农闲时间办各种学习班,来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但这些措施终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学生进入农村当村官可以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来宣传科学,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农村和农民的问题,给农民带来经济利益,让他们真实的看到知识就是力量,让他们也自愿去学习、创造。知识促进经济,只有农民的知识水平提高了,才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