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制度建设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3:00

管理制度建设方案篇1

履行村镇建设档案的接收、整理、保管、利用职能,并配有档案用房和装具,每年把档案事业经费列入乡镇财政预算。领导重视,措施落实。档案工作做的好不好,领导是关键。各乡镇应把村镇建设档案工作列入政府议事日程,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和目标考核管理之中,出台《村镇建设档案管理规范》和《档案接收范围》,制定相应的档案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明确村镇建设档案室的职责、性质、开展工作的方法,进行管理的措施,保障管理的手段等。对村镇建设档案工作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检查,切实帮助解决人、财、物等实际问题,争取村镇建设档案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加强档案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建设档案专业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城建档案的管理水平。应挑选一批热爱档案事业,具有档案或者建设工程专业知识的人才充实到城建档案管理岗位,并保持相对稳定。对档案人员加强标准化、规范化等城建档案理论知识及业务工作能力的培训,强化教育,提高素质。增强档案人员对建设档案资料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努力使每个档案工作者都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爱岗敬业,更好地为管理建设档案资料奠定基础。

加强业务建设,全面提升村镇建设档案管理水平

为确保村镇建设档案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按照档案法规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建设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建立档案接收制度、整理制度、保管保密制度、库房管理制度、鉴定制度、统计制度及查阅(询)利用制度和信息利用反馈制度等,这是搞好建设档案资料的基础,是档案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强化监管机制,畅通档案接收渠道。加强监督管理,提高档案接收率,做到应收尽收。一方面,要深入宣传贯彻国家有关城建档案的法律法规和要求,与有关部门及单位协调和沟通,建立有机联系工作机制,畅通建设档案接收渠道,确保村镇建设档案资料的内在质量和按时移交;另一方面明确责任制,将村镇建设档案工作列入相关部门和人员岗位职责,建立考核机制,对镇、村建设项目实行动态管理,监督、督促村镇建设档案资料及时移交归档。夯实业务基础,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标准化水平。要注重档案业务基础建设,强化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在整理立卷上,要认真执行国标《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坚持标准,从严要求,明确案卷质量。室藏档案分类排放,编排有序,规范整洁,并进行严格的保管期限和秘级划分。要建立档案移交、接收、整理、保管、利用等统计台账,做到账物相符,有据可查。做好库内“八防”,定期施放药剂,检查维护设备,建立库房温湿度记录制度,并控制在标准范围内。

完善硬件投入,改善档案保管条件

管理制度建设方案篇2

一、项目档案管理的特点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的过程是多部门多单位共同参与的复杂过程,内部往往会涉及规划部门、项目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物资部门及资产管理部门等,外部也离不开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以及供货商等多家参建单位的协作,因此归档文件材料来源广泛,内容繁杂,不仅有招投标资料、勘察设计资料、施工资料,也有监理资料及竣工验收资料等,不仅有基本建设类档案、设备仪器、计算机类档案,还有会计类、管理类档案产生,既有文字材料也有图纸等技术资料,不仅有传统纸质档案还有照片、录像资料以及光盘等其它载体的档案,不仅涵盖了土建、水工、暖通、电气等多专业还会涉及合同、财务、审计、招投标、采购等多个管理领域,此外由于后续设备大修、项目改造产生的新材料的补充归档,使得项目档案管理也是一个动静结合的过程。

正是基于项目档案以上这些特点,决定了项目档案从收集归档、保管利用到鉴定销毁必然是一项复杂的管理与技术并存的系统工程。为实现项目档案的有效管理,企业档案工作者必须要对项目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规划和科学的统筹,通过合理的整合,形成完善的项目档案管理体系,采取重点建设与综合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实现项目档案的齐全、完整、准确、系统和安全,不断提高项目档案管理水平。

二、构建项目档案体系建设,提高项目档案管理水平

(一)组织体系建设

企业应建立由单位领导分管,档案部门集中统一管理,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自上而下的项目档案管理体制,明确部门和人员职责,理顺项目档案相关单位之间的关系,促进项目档案各项工作协调开展。要根据实际配备合理的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不断强化项目档案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并赋予他们指导、监督和检查的权利,从而保障项目档案从宏观控制到微观管理的有效开展。

建立项目档案收集归档管理网络,将规划部门、项目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设备管理部门、采购部门及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等纳入网络建设范围,明确各部门责任分工,实行岗位责任制,形成企业内部各相关部门对档案管理部门负责,设计、施工、监理方等外部参建单位对项目管理部门负责,各分包方对总包方负责的分级管控模式,确保项目档案工作责任层层落实,防止管理重叠和空当出现,杜绝扯皮现象的发生,确保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二)制度体系建设

要不断完善现有项目档案各项规章制度,构建全新的项目档案制度体系,包括标准、规范、制度及流程等,并覆盖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各环节,确保执行有力,落到实处。

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的项目档案管理实施办法,明确项目档案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制定本单位的项目档案分类编号方案及整理标准,不断提高项目档案管理规范化水平。补充完善项目档案收集归档制度、项目档案保管制度、项目档案利用制度、项目档案鉴定销毁制度等项目档案基本业务制度和项目档案安全保密制度等专项制度;与有关职能部门配合,建立联合的项目档案监督检查制度及相应的奖惩制度,进一步完善项目档案各项业务流程如招投标文件归档流程、设计文件收集流程、项目档案验收流程、项目档案利用流程及项目档案鉴定销毁流程等,确保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依法实现项目档案的规范管理。

(三)资源体系建设

要加大项目档案收集归档和整理力度,提高项目档案案卷质量,建成内容丰富、确保档案完整、准确、系统的项目档案资源体系。

企业要深入贯彻执行项目档案“三纳入”、“四参加”、“三同时”工作,项目专兼职档案人员应从项目启动开始,全程跟踪,一站到底。加强档案人员与项目建设人员之间的沟通,积极指导相关部门开展项目档案工作,确保项目档案工作与项目建设同步开展。档案部门要结合项目实际及时制定合理的收集归档工作计划,对时间跨度较小,工程比较单一的,可以在工程完工后集中统一归档,对持续时间比较久的大型项目要实行预立卷制度,明确各阶段项目档案的收集重点,加强重点材料的收集工作,提高项目档案收集效率。相关部门在与设计、施工、监理等外部单位签订合同时,应将项目文件材料的归档和整理要求纳入合同条款,并建立档案部门与财务部门联动的质量保证金支付审批程序,对归档质量不合要求的不予支付,以便有效解决项目档案归档中出现的问题,确保项目文件材料的归档质量。

要加强项目档案整理工作,切实维护项目档案文件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提高案卷质量。档案移交归档时要编制归档说明,按载体性质分别提交归档目录。档案部门要认真做好文件材料的归档质量检查工作,确保项目文件材料手续完备,签字齐全,真实有效。及时做好项目改扩建或设备大修的项目文件材料补充收集归档工作,真正实现项目档案的动态管理;对到达保管期限的项目档案要及时进行鉴定,对无保存价值的档案及时进行销毁,努力提高项目档案整体质量。

(四)利用体系建设

项目档案管理部门要不断强化项目档案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观念,在传统利用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档案利用服务。

要积极推进项目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加快项目档案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不断满足项目档案网络化服务的要求,提高项目档案利用效率。

要加强项目档案编研工作,多角度的开发实用的项目档案编研资料,从而转被动利用为主动服务。如编制项目投资建设情况统计分析及企业设备能力分析对比等,为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提供超前的档案服务。

要加强项目档案利用效果的反馈工作,通过收集汇总利用单位的反馈信息并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提高项目档案利用的方向性,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五)安全体系建设

要建立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项目档案安全防范体系,既要确保项目档案实体的安全,也要确保项目档案信息的安全和保密。(下转第47页)

管理制度建设方案篇3

[关键词]档案馆建设乡镇档案馆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G27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7-0167-01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加强乡镇档案馆建设已逐渐成为推进乡镇档案工作的必然趋势。基于这一发展思路,我市近些年来也进行了乡镇档案馆建设的大胆探索和实践,并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同时也不可避免面临着制度不完善、人财物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亟待将解决。因此,如何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加快乡镇档案馆建设与发展,逐渐成为目当前档案工作者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

1.乡镇档案馆建设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以档案馆为主体的档案工作在我国经济文化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乡镇档案工作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实现农村管理和乡镇发展的重要做成部分。另一方面,加强乡镇档案馆建设也是实现档案工作自身发展的需要。

2.乡镇档案馆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市乡镇档案馆建设已初步取得成效,但从总体上讲,各县区乡镇的建设仍存在一定差距,发展进程很不平衡。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一些乡镇领导对建设乡镇档案馆的意义不明确,存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因而在实际工作中虽然也给档案部门分配任务,也知道“三农”档案工作有积极意义。但普遍认为档案运行并不直接影响国计民生,因此多是说起来重要的“辅软指标”。这主要表现在部分领导多不重视或不支持档案馆建设,因此使得部分县乡的档案工作严重缺位,管理较为零散和落后。

2.2档案基础设施滞后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广泛实施,我市多数乡镇建设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表现在购置了先进的办公设备,配足了相关的人员等。但相对而言,档案管理却缺少相关的基础设备和专门的办公室。甚至有的乡镇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的木质档案柜,档案室杂乱不堪,阴暗潮湿。这必然不利于“三农”档案的安全和规范管理,也难以真正发挥档案的价值。因此,建立乡镇档案馆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3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传统的乡镇档案实行的是分散管理,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档案的内容涉及土地、农业、林业、水利等多个领域,关乎社会管理的经济发展,而档案室的室藏数量也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而日益增多。由于缺乏有章可循的管理制度,现阶段的乡镇档案室多是以一些财会资料及红头文件为主,难以保障档案的有效利用和安全管理。

2.4人财物投入不足

从人员上讲,目前乡镇档案室管理人员多为兼职,专业能力不强,业务熟悉度不足,且人员变动性大,因此档案管理工作往往连贯性不强。从财物方面讲,部分乡镇财政资金周转困难,难以将档案馆建设落实到位。再者,也有的乡镇多用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而在档案馆建设方面,投入力度明显不足。

3.对策与思考

加强乡镇档案馆建设,关乎乡镇档案工作的顺利高效进行,也是发展新农村的内在要求。立足我市目前乡镇档案馆建设现状,笔者认为要实现乡镇档案馆建设的目标,就需各县区审时度势,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负责,切实关心和支持乡镇档案馆建设工作。

3.1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重视

乡镇档案馆属于新生事物,其建立健全需要一个长期的探索和提高过程。在此期间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积极争取各档案部门人员、乡镇领导的重视,转变其认识上的偏差,以更好地保证乡镇档案馆建设的展开。这需要积极做好相关的思想协调工作,切实将乡镇档案馆建设列入重点议事日程和新农村发展规划,精心安排,狠抓落实。同时也需加强宣传,并结合各地工作实际,深入实际现场办公,转好进度监管,促进建馆任务的完成。

3.2健全档案各项管理制度

实现科学化和规范化的乡镇档案管理,可谓是建设乡镇档案馆后的首要任务。因此,为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高效进行,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必不可少。健全乡镇档案管理制度,需要县市级档案主管部门的全力支持与指导。同时,应根据不同县乡的地区差异、资源状况及发展实际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档案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的的制定和完善。再者,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涉及“三农”发展的各个领域,如养老保险、合作医疗、产业调整、土地承包、农业规划等,内容繁杂多样,只有在制度管理条例的约束和指导下,才能更好地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要,保证档案管理有条不紊地运行。

3.3加强档案集中统一管理

从当前乡镇档案工作现状来看,档案管理还存在着相对较为分散和杂乱,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实现乡镇档案管理的集中统一管理,是乡镇档案馆的重要职能,其不仅可以节省人力物力,提高档案工作效率,也能进一步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促进乡镇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一方面,加强档案的集中管理首先要加强法制观念建设,促进相关部门档案意识的增强,树立其良好的责任意识,自觉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移交归档及分类保管工作。同时,也要对档案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业务学习指导,保证档案管理各环节工作的有条不紊和规范运行。另一方面,要切实实现统一管理,也需要积极与相关的主管机关的协调交流,共同探讨有效的管理办法,制定管理章程等。

3.4着力解决人财物问题

乡镇档案馆发展,离不开人财物资源作保障。只有保证人财物的充盈,才能为其他各项建设的展开提供保障。针对当前乡镇档案馆建设人财物不足的问题,我们认为首先要争取县市级、镇区领导的支持,保证乡镇档案馆基础设施完善,同时积极加大必要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在档案库房建设方面,应规划出足够的空间面积,并加强档案现代保管设备和装置的配备,如扫描仪、防磁柜等,以更好地满足档案数字化和集中管理的现实需求,确保档案的存放质量与安全管理。其次,还应明确乡镇档案馆的职能和机构编制,配备专业化的档案管理人员,并将档案经费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维持档案馆正常运转。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乡镇档案馆建设充分体现了新农村建设和乡镇档案工作的发展要求,有利于实现乡镇档案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针对当前乡镇档案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档案管理人员应引起相关的重视,并从思想、制度、管理以及人财物投入等方面入手,切实加强档案馆建设,推进乡镇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广都.基于民生档案远程服务的乡镇档案馆室建设谈[J].档案时空,2014,10:34-36.

[2]汤少清.浅谈建设乡镇档案馆问题的思考[J].档案时空,2015,02:39-40.

管理制度建设方案篇4

建设工程档案指的是“在工程建设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归档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电子文件等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1]。根据我国各项城建档案法规[2]要求,一是建设单位应当在竣工验收后向城建档案管理部门报送一套符合要求的建设工程档案;二是建设单位是报送工程档案的责任主体,工程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齐全性由建设单位负责;三是建设单位逾期未报工程档案应负法律责任。但在实际工作中,建设单位若是逾期报送或未报工程档案,绝大部分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常常是“束手无策”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具有接收职能的绝大多数城建档案管理部门无行政执法权,不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无法开展执法工作[3];二是城建档案执法的主体资格一直未能有效确立[4],《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行政执法主体是县级以上地方档案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行政执法主体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行政执法主体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三是因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大多无行政执法权威,使各建设单位不重视工程档案报送,进而降低了建设工程档案的归档率,无法满足行政相对人对工程档案的利用需求,最终导致城建档案管理部门无法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城建档案公共服务。自2018年以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国家、省、市对工程档案验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年来,全国各地在较难开展行政执法工作的情况下,具体采取了哪些方式提高工程档案归档率,在这些方法之下建设单位报送工程档案的动力分别是什么?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背景下,作为此次改革试点城市的广州市又采取了什么方式来适应改革,建设单位报送工程档案的动力又是否发生了变化?如何提高这种动力并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改革之前的动力机制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之前,工程档案历经了竣工档案保证金制度、工程档案预验收制度阶段。笔者认为,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都是建设单位报送工程档案的外生动力,这种动力不是持久的。例如,许多建设单位宁愿不退回竣工档案保证金,也不愿意来报送工程档案。这些外在推动力的主要弊端包括:一是对城建档案管理机构的职责或管理边界的界定模糊,在形式上是管理部门强加在建设单位身上的外部推动力,反而让建设单位有意或无意忽略了其报送工程档案的主体责任;二是对于建设单位主动毁约、不来报送工程档案的,相关部门若无法开展行政处罚工作,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对该类建设单位的工程档案无法进行接收,进而无法为公众提供城建档案公共服务,形成“死循环”。1.经济手段(1982—1998)。20世纪80年代,我国各地城建档案馆陆续建立,但城建档案法规体系暂未形成。建馆初期,为确保建设单位及时报送工程档案,各地城建档案馆在住建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要求和支持下,相继实行在工程报建阶段按工程投资额的1%至3%不等收取竣工档案保证金,待工程竣工后,工程档案报送完成后方可退回全部保证金的办法来约束建设单位报送工程档案,“有退有收”[5]。在这种“经济制约”的方法下,建设单位报送工程档案的动力是为了退回竣工档案保证金。竣工档案保证金制度的影响包括两方面。首先是积极方面,一是在没有健全完善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的情况下[6],利用“经济制约”手段提高了工程档案的进馆率,进而丰富了档案馆馆藏;二是通过质量把控,提高了工程档案报送质量,避免档案质量良莠不齐,影响后续利用;三是增强了建设单位报送工程档案的意识,提高主动报送工程档案的积极性;四是减轻城建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建设单位自行报送,不需要上门催交;五是迅速地提高了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的现代化程度,利用竣工档案保证金产生的利息购买档案密集架、摄像机、计算机等设备,对档案的保管和利用产生了深远影响[7]。另一方面,竣工档案保证金制度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是没有上位法依据,不利于我国城建行业法治建设;二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腐败问题;三是增加了建设单位的经济负担;四是在审批流程上增加了办事流程和办理时限。总体来说,“竣工档案保证金”制度在1982年到1998年期间对城建档案事业起步阶段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尽管该制度对城建档案事业发展来说“利大于弊”,但不符合我国法治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当然,竣工档案保证金的取消也为城建档案事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消极方面包括,一是建设单位报送工程档案意识受到冲击甚至削弱[8];二是建设工程档案的接收工作失去了制约,档案进馆率大幅度下降;三是由于竣工档案保证金制度的停止,城建档案馆的收入也减少了,从而无法更好地改造现代化库房及更换新设备等,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9]。积极方面则是促进了城建档案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加快了我国“依法治档”的步伐,也减轻了建设单位的负担。2.行政手段(1999—2018)。竣工档案保证金制度自1984年起正式施行[10],于1998年底取消[11]。因此,1998年后,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失去了“抓手”,各城建档案馆纷纷喊话要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保证档案接收工作[12]。2001年,建设部对《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进行修改,删除了有关保证金的规定,要求建设单位在组织竣工验收前,应当提请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对工程档案进行预验收并取得工程档案认可文件,并要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时,应当查验工程档案认可文件。自此,“工程档案预验收”制度正式出台,建设单位报送工程档案的动力从“为了退钱”变成了“为了让后续的竣工验收、竣工验收备案能顺利进行”。各地也结合当地实际和对政策的理解,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操作方法。多年来,工程档案预验收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包括:一是进一步提高了工程项目五方责任主体(特别是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档案管理意识和主体责任意识;二是在关键节点进行控制和信息导入[13],进一步强化了建设工程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工作,确保了建设工程档案的质量,并能及时向城建档案管理部门报送[14];三是促进了城建档案法规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工程档案预验收制度这种行政手段(其法律性质属行政许可还是行政确认有不同的说法[15])取得的效果不如竣工档案保证金这一经济手段,还增加了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的管理成本,具体原因在于,一是受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建设、轻档案”的观念影响,我国社会各行各业的城建档案意识十分薄弱,建设单位不知道或故意忽略工程档案预验收制度的情况十分常见;二是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弱势、没有处罚权,对于没有提请工程档案预验收的建设单位没有惩戒措施;三是工程档案预验收制度的贯彻落实和执行需要多环节、多部门共同配合,环节较多导致工作量较大,不同部门因归口不同导致协调难度大。

三、改革之后的动力机制

2018年5月18日起,国务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要求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过程进行优化和“大瘦身”[16]。2019年3月1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第八条有关预验收的表述全部删除,要求城建档案管理机构要按照竣工联合验收的规定对工程档案进行验收[17]。自此,建设单位不再需要办理工程档案预验收,竣工验收备案前也无须查验工程档案认可文件,工程档案预验收制度走下历史舞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背景下,决定了城建档案管理部门要么在竣工联合验收环节完成纷繁复杂的档案验收和接收进馆工作;要么采取“告知承诺”模式,在竣工联合验收环节仅完成形式审查,将档案接收工作独立于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之外。下面仅以广州市为例进行分析。1.信用约束。广州市作为试点城市,对竣工验收阶段实现并联审批,即“竣工联合验收”,建设工程档案验收纳入其中,性质为公共服务事项并实施告知承诺制。具体做法是,由建设单位自行组织工程档案验收,在竣工联合验收时提交档案自行验收报告及承诺函,承诺函中建设单位必须承诺对工程档案的真实性、齐全性和完整性负责,承诺将于竣工联合验收通过后6个月内向城建档案馆报送一套符合要求的工程档案。“建设工程档案验收”实行告知承诺制,有利于加快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速度,让工程建设项目早备案、早办产权,让企业获得更多便利。建设项目竣工联合验收通过后,城建档案管理部门通过建设单位的承诺函,即“信用”,来约束建设单位如期报送工程档案。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背景下,信用约束着建设单位报送工程档案,“守承诺、重信用”是建设单位报送工程的内生动力。广州市把建设工程档案验收事项定义为公共服务事项,将后续的接收业务作为对“验收”的“监管”,假设建设单位不交或没按承诺要求移交工程档案,那就是造成“信任破坏”,建设单位需要及时来移交工程档案,进行“信任修复”,如多次催缴仍未果,城建档案管理部门便可将建设单位的失信行为推送至相关部门进行“信用惩戒”。2.利弊分析。有利方面,实施告知承诺制,减轻了城建档案部门和建设单位双方的压力。一是广州市竣工联合验收办事时限为7个工作日,而工程建设项目数量多,人员配备少,无法在联合验收阶段完成档案验收和接收进馆;二是竣工联合验收实现“全网办”模式,办理系统由住建部门开发建设,其他事项需要上传的文件可能不到十份且不需要著录,但工程档案涉及工程准备阶段文件、监理文件、施工文件、竣工图和竣工验收文件等成千上万份文件和大幅图纸,还要实现著录、编制、组卷、装盒等功能,用户需求差异较大,系统开发无法考虑档案的特殊性,若是仍采取只接收纸质档案的方式则无法实现“最多跑一次”;三是工程建设项目验收阶段时间十分紧张,在工期很紧的情况下,如若工程档案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将会增加建设单位的负担,严重违背优化营商环境的要求;四是广州市归口规划部门,无法掌握工程的建设进程,因而无法提前介入指导。不利方面,实施告知承诺制,增加了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的监管压力。笔者通过调研交流和培训班学习,了解到全国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在建设工程档案验收采用“告知承诺”还是“模拟审批”模式[18]方面存在争论。一部分归属于住建系统管理的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由于能提前了解工程项目的最新进度和档案情况,一般选择“模拟审批”模式,即选择在竣工联合验收阶段就把工程档案接收进馆,相当于把“验收”等同于“接收”。他们认为,建设单位完成竣工联合验收就可以去办产权手续,如果没有在竣工联合验收这个环节就把档案接收进来,后面再想将工程档案接收进来,难度较大。另一部分归属于规划系统管理的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的做法与广州市基本一致。采取“告知承诺”模式将会带来监管问题,建设单位若是不履行承诺,由于城建档案部门没有处罚权,无法实施行政处罚。如何保证建设单位如期履行承诺向城建档案管理部门报送工程档案呢?

四、对策与建议

执法不是目的,目的在于要建设单位能依法依规报送工程档案,并对档案负责。笔者建议从提升信用约束力入手,探讨如何使信用约束成为建设单位报送工程档案的最大内生动力。1.加强事后监督监管,创新信用监管方式。(1)实施信用公示。城建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政务公开工作,加强事后监管。一方面,要对已经完成报送且报送及时、报送质量高的建设单位及时公开和表扬。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建设单位履行工程档案报送承诺情况的监督力度,对于检查发现建设单位逾期未报工程档案的,要及时督促其履行承诺进行报送,督促后仍不来报送的,应将建设单位不报送不履约的不良行为向社会公开,列为“轻微失信”行为;公开后,仍不履行承诺的,列为“一般失信”行为;对于已经进行行政处罚仍不履行承诺的,列为“严重失信”行为。通过公开不良信用情况,促使建设单位履行承诺。(2)采用“双随机、一公开”方式。建设单位将工程档案报送至城建档案管理部门时,城建档案管理部门仅对工程档案的编制问题进行核查,而工程档案本身的真实性、齐全性、完整性是由建设单位自行负责的。但在档案利用过程中,发现各地或多或少存在着已经进馆的工程档案有部分资料与建筑实体不对应或存在资料缺失、重复等情况。档案利用“倒逼”城建档案管理机构要厘清行政管理边界。笔者建议可以采取在“放管服”改革中大力推行的“双随机、一公开”的方式,避免选择性执法或任性执法,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已经进馆的工程档案进行抽查,随机抽查工程建设项目、随机选派抽查人员、公开抽查结果。通过这种方式,进而强化建设单位的主体责任意识。2.实行前项不清后项不批制,进行信用惩戒。建设单位有多个项目的,若是第一个项目未履行承诺报送工程档案,建议采取前项不清、后项坚决不予审批的惩罚措施[19],即不得为其办理后续项目的“建设工程档案验收”,对建设单位进行“锁定”,待其完成第一个项目的工程档案报送,方能“解锁”,才能办理后续项目的相关手续。因某项目信用不良造成其他项目进度受到影响的,由建设单位自行负责,以此来督促建设单位履行承诺,进而有效控制建设单位迟交甚至不交工程档案的现象。3.推行建设工程电子档案单套制改革,营造信用环境。一方面,根据新修订《档案法》第三十七条,“电子档案与传统载体档案具有同等效力,可以以电子形式作为凭证使用”,推行单套制有了上位法依据;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工程档案”“互联网+Bim档案模型”等模式,将工程档案的收集过程转化为建设单位档案员、资料员的日常工作,从工程立项伊始到工程建设期间,再到最后竣工验收,都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制约实时上传工程文件,待最后要报送时,只需要一键提交即可,这既方便建设单位对工程档案进行日常管理,也提高了建设单位报送工程档案的效率,从而推动选择“告知承诺”模式的城市有条件地转化为“模拟审批”模式,降低监管成本和压力。通过营造更方便建设单位履行承诺的环境,促进建设单位履行承诺。4.推动城建档案行业行政执法,打造信用管理队伍。实施工程档案行政执法的部门应该是档案主管部门还是住建部门,是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还是某执法局,至今仍未有明确的说法,不同的地方情况不同,有的地方一直未开展行政处罚工作。因此,笔者认为,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尽快明确城建档案行政处罚的执行部门,以便区分失信行为程度,也有利于树立政府的权威,提高建设单位工程档案管理意识;另一方面,要打造一支信用管理队伍,对信用监管、信用修复、信用公示、信用惩戒等规定和流程进行设计和完善,在城建档案事业中建设具有逻辑的、可操作的信用体系。

五、总结

1982年至今,建设单位报送工程档案的动力从“退回保证金”到“保证后续审批流程顺利进行”,再到“保证自身的信用状况”,从不稳固的外生动力逐渐演变至强有力的内生动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背景下,信用监管创新了政府监管方式,信用约束将逐渐发挥它的强大作用。当前,我国各行各业都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程档案报送是建设单位履行信用和承诺的具体表现,“信用约束”将逐渐成为建设单位报送工程档案的最大内生动力,它的最大作用是真实地记录了建设单位的信用状况,揭示了建设单位的信用优劣,可以起到警示建设单位的作用,从而让城建档案管理部门接收到更多的工程档案,进而满足行政相对人对工程档案的利用需求,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城建档案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建设工程文件归档规范(GB/t50328-2014)(2019局部修订)[S].

[2]赵志红.我国城建档案法规体系构成及其效力[J].城建档案,2013(6):47-48.

[3]朱艳燕.浅谈城建档案行政执法工作[J].城建档案,2016(1):73-74.

[4][19]李英俏.浅谈城建档案行政执法中的问题及对策[J].兰台世界,2013(S3):13.

[5]卞昭玲,卞昭祥.“保证金”取消后城建档案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档案天地,2001(3):22-23.

[6]杨芳.建设工程档案工作发展足迹之回顾[J].城建档案,2014(3):29-31.

[7]唐丽君,梅娜娜.浅议城建档案保证金与依法治档[J].中国集体经济,2007(3):198.

[8]张蔷南.谈保证金取消后的城建档案工作[J].档案与建设,2000(11):42-43.

[9]汪碧莲.城建档案保证金制度取消后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浙江档案,1999(6):3-5.

[10]建设部关于加强工程档案资料保证金管理的通知(建设部建办发(94)590号)[S].

[11]财政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公布取消第二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通知(财综字〔1998〕112号)[Z].

[12]吕晓杰.做好档案“保证金”取消后的城建档案收集[J].黑龙江档案,2000(3):29.

[13]吴璟.工程档案归档的关键节点控制与信息导入[J].城建档案,2013(5):29-30.

[14]张杰.实行建设工程档案预验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城建档案,2010(3):25-27.

[15]徐敏.浅析建设工程档案验收的法律性质[J].城建档案,2012(11):20-21.

[1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的通知(〔2018〕33号)[Z].

[17]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修改部分部门规章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47号)[Z].

管理制度建设方案篇5

在当前日趋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导向下,档案文化建设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同度不高。

从理论上来说,发展档案文化作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不可少的抓手,应该受到重视,得到全社会的认同。然而,就现实情况来看,人们对于档案文化的认同度并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专家学者对于档案文化认同度不高,在档案文化理论研究层面上持不同观点。学者们率先提出构建档案文化,并对档案文化的定义、内涵、功能和价值层面进行了有力的探索。但是,学者们对于档案文化的相关内涵与定义也未能形成统一共识,当然,也就很难认定他们提出的建议和对策,是符合实际和能够指导实践发展的。其二,整个社会对于档案文化的认同度不高,未能形成关于档案文化核心价值的统一共识。一般而言,文化的核心价值不仅要体现国家利益,更要符合百姓需要。但是我国档案文化建设较为滞后,且在工具理性的引导下,档案往往作为一种工具来看,其自身的文化属性往往被忽视。因而,档案工作在缺少价值理性指导下,档案文化的核心价值难以形成,更谈不上在全社会形成核心价值共识。

(二)机构不协调。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当系统内部结构合理优化时,系统功能往往能够得到最大发挥。那么,如果将档案文化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其自身结构不太合理就显而易见。这种结构不合理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机构不协调。鉴于传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惯性,长期以来,我国的档案部门更多是作为一个行政机构存在,行使其行政职能,而不是作为一个文化部门存在,履行文化职能。无论是在政府单位,还是在企事业单位,档案部门应有的文化属性和价值均未发挥出来。另外,从综合评估的视角来看,我国的档案文化建设还未能抓住关键点而能有效发力。档案文化建设仍仅限于管理机构内部事务,对于机构外的民众利益诉求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形成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档案服务体系。从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角度来看,档案机构的不协调,易造成资源管理和利用相脱节,导致档案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三)法律规范缺乏。

档案文化作为信息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没有相应的部门对其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目前,指导档案文化建设的法律,仍然是先前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可以说,这部法律在宏观上对档案文化建设做出了大致规定。但是,因为这部法律对档案管理只是做出一些粗线条的规定,而且这部法律因为历时近二十年,中间某些规定已不合目前发展需要,故而在档案文化建设具体实践中这部法律很难发挥有效指导作用。另外,从信息文明的视角来看,我国档案管理中已产生了大量电子文件,对于电子文件管理,我国未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档案文化建设的发展。

(四)制度保障缺失。

制度既是一种精神文化,也是一种物质文化。合理的制度既能反映一定的文化,也能指导文化建设,还能保障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但是,我国档案文化建设中制度保障方面存在缺失。纵观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不难发现,仍是采用粗线条式、模糊式的管理方式,与当前国家提出的“精细化管理”存在较大差距。制定的制度要么是不切实际缺乏科学依据,要么是制度规定本身涉及层面过窄,对于价值层面、道德伦理和技术层面上的东西考虑甚少。因此,制度本身因缺乏合理的依据和更为丰富的内涵而显得对于整个档案管理实践支撑无力。

二、我国档案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

通过分析我国档案文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促进档案文化建设。

(一)注重档案文化理论研究与宣传。

档案文化理论研究是基础,决定了档案文化的生命力。深化档案理论研究,一方面应该注重从现实的问题入手,深度剖析档案文化建设产生问题的原因,并通过抽象思维,对产生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概括和总结,从理论的高度寻求解决档案文化建设中所产生问题的支点,对未来档案文化建设做出预判。另一方面也应从理论源头进行探索,深入探讨档案学理论。通过吸收本国传统档案学理论的优秀成分,以及借鉴国外档案学理论的先进成果,进一步深化对档案文化的定义、内涵、功能、价值、特征等方面的探讨,为培育档案文化、形成档案文化核心价值共识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二)加强档案文化建设顶层设计。

首先,国家应制定出档案文化发展规划,设计出档案文化建设的发展步骤,形成统一的档案文化发展理念、思路和共识,为全社会提供一个清晰的档案文化建设框架,这也将会提高社会公众对于档案文化的核心价值认同度。其次,在先定职能、后定机构,再定人员的机构设置原则指导下,国家的顶层设计应该要注重实现档案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再次,国家顶层设计不能忽视对基层试点工作的宏观把握。虽然说,档案文化建设也要求基层档案部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运用新思路新方法,实现地区档案管理创新。但是,若是缺乏宏观设计,这种创新也只能局限于区域,就会缺少经验总结与推广的动力与方向。最后,国家对于档案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也不能忽视对档案领域原有的法律、制度方面的创新。也就是说,国家从宏观上对档案管理法律和档案管理制度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

(三)完善档案文化建设法律。

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法律的制定就是为了执行人民意志和保障人民权利。而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是国家和人民意志的体现,理应在法律中予以体现。再者,法律本身亦是一种文化的体现,通过法律也能够让文化得到升华。如此,完善和建立档案文化建设法律,也能够促进档案文化建设发展,提升档案文化在公众心中的地位。这部法律应当保证当公民个人档案信息丢失时,必须对档案管理部门进行处罚并要求其赔偿。另外,在目前电子信息社会中,《档案文化法》也应该体现电子文件的获取、传递、储存等方面的规定,实现信息文明社会中的档案文化建设有法可依。

(四)健全档案文化建设制度。

管理制度建设方案篇6

数量也日益增多。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推行档案信息化管理,是提高广播电视台档案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优势及作用

广播电视台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广播电视台档案资源为对象,开展档案收集、整理、保管、查询、借用等现代信息化管理过程,其优势及作用:

提高工作效率。广播电视台每天产生的影像、文字、图片、文书等信息资料,需要保存归档工作量大。以上海宝山电视台为例,收集、整编、管理资料档案,主要由档案管理员手工操作,效率低,费时费力。实施档案信息化管理后,管理员可轻点鼠标在信息化管理平台上操作,从繁杂的档案整理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提高存储完整性。广播电视台是丰富的信息资源库,其产生的档案涉及各部门,档案资料收集、保存环节多。例如,新闻部、专题部拍摄的影像资料移交总编室,由于部分采编人员档案意识不强,往往不按时移交或资料备注残缺,影响档案归档的完整性。实行档案信息化管理,只需将各类资料复制、复印,数据一次录入计算机储存、备份,可方便以后利用查找。

提高查借便捷性。传统的档案查阅、借阅很不便捷。比如调用广播电视档案时,档案管理员先要从一本一本的目录中找出所需的档案编号,再到档案资料库房内去查找。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后,查阅档案只要检索出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可以方便地获取;还可根据设置用户开放权限,在档案信息管理平台上让用户看阅,十分简便。

提高档案的再利用价值。档案重要功能在于查阅利用。广播电视台的新闻宣传档案,可利用价值较高。由于新闻影像、设备档案等需反复查阅,不可避免地存在原件受损或遗失,给档案资料的保管与利用带来管理上的困扰。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后,将原文件复制转为电子文档,存入信息资料库,就可不必担忧,反复利用。

由此可见,广播电视台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是完善广播电视台档案存储、降低档案人员管理成本、提高查阅利用档案效能的必由之路。

需要突破的难题

信息化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正在广泛应用,不少地方广播电视台也在积极努力推广应用档案信息化,但在推进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难题。

投入较少。地方广播电视台是传媒单位,大部分地方台对于广播电视的宣传设备、传播技术的应用较为重视,投入较多。但是,部分地方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投入相对较少,影像、文书等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软硬件设施落后,数字化、网络化程度较低,防病毒、防攻击、防篡改等安全防范设备不齐全,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地方广播电视台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应用率不高。一些地方广播电视台虽然建设了办公业务网、新闻采编网络业务系统、档案管理平台,但是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现象,对应用信息化管理档案意识淡薄,网上档案管理平台较多用于登记、编撰档案文件目录等事务,网上查询、借阅等功能应用率不高,削弱了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效能。

多头管理。广播电视台的档案种类很多,有新闻、专题片影像档案、文书档案、财会档案、人事档案、设备档案等,但各类档案分属各个业务部门管理。由于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统筹管理档案的体制,无法实现全台信息数据共享,台内形成诸多部门分头管理档案的格局,不利于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自动化和信息化。

人员素质弱。由于部分编辑、记者对日益发展的信息化技术熟悉度不够,操作应用技能偏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播电视档案信息化管理。例如,在数据导入等应用过程中,部分编辑缺乏档案信息处理技能,对新闻影像资料有时忘记输入关键词,给信息资料的查询、检索、借阅、利用等带来困难。

思考与建议

加强广播电视台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是广播电视信息化建设一项综合工程,如何实现广播电视档案管理信息化?笔者认为,应着力在以下五方面下功夫:

增强责任意识。广播电视台拍摄的新闻、专题片,对于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明建设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广播电视台领导要树立“档案是信息资源”的理念,增强档案信息化管理责任意识,克服“口头上重视、实际上忽视,使用时重要、不用时次要”的观念,将广播电视档案保管保存转为主动开放服务,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加强软硬件建设,配齐配全档案信息化管理所需的各类设备,为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提供资金和物质的保障。

总体规划系统。地方广播电视台档案信息化建设是项系统工程,不能盲目无序投资建设,应重视总体规划。在规划中一定要遵循“先进性、实用性、可行性、兼容性、共享性、可扩性”等原则,将新闻片、专题片档案、文书档案、图片档案、设备档案等,整合于全台统一的综合档案信息管理平台,新闻采编业务系统应与本台办公业务网、地方档案局信息管理平台等互通互联,有利于档案管理员从中采集、移交、存储、查阅档案信息,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应达到“好用、实用、易用”的要求,实现档案信息收集、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广播电视台要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关键在于抓好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一要建设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广播电视台的档案门类多,涉及多个部门,为保证档案保管齐全完整、统一规范管理、查阅利用便捷,应建设覆盖全台各部门的信息化共享管理平台,实现全台档案数字化、资源共享化。二要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库。如今信息时代,档案管理不能满足于收集、保管、保存,更重要的是用好已产生的信息资源。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是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基础,应当重视做好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形成的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档案目录数据整理、录入,使信息化建设与信息资源协调同步,可持续发展。

创建管理运维机制。加强管理体系和运行维护工作机制是推进广播电视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保障。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又具体的工作,信息化的实现不是档案一个部门的工作,也不是单靠几个档案、计算机技术人员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广播电视台各部门共同协作,因此必须创建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运维机制和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制定档案信息化各项管理制度,其中应包括建立和完善档案收集整理制度,立卷归档制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档案保管、统计制度,档案保密、利用制度,通过档案工作制度化管理,推进信息化管理应用,确保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有序顺畅。

管理制度建设方案篇7

关键词:科技档案;信息管理;数字化建设

0引言

由于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科技档案存储形式多种多样,对于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等文件材料,除由原来的以纸质形式保存资料外,现在还增加了现代存储介质、网络等高新技术存储资源形式,进而还可利用互联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整合相应的存储平台等。所以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形式也必须适应形势,紧跟变化,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势在必行。江西省科技厅保存的科技档案是科技厅指导下的各科研单位科研工作全过程的真实记载,是我省的无形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省科研水平的高低。而这些科技档案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科技档案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必将成为我厅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在分析江西省科技厅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探讨相关措施。

1江西省科技厅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1档案管理意识相对较差

从科技档案成档的各阶段管理人员情况分析,有科技人员、科技管理人员、档案管理人员三种,目前科技人员、科技管理人员对于档案管理意识相对较差,他们所保管的档案内容很少,基本上都是立项与验收内容,有的只有立项内容,而与项目之初的记录,或是与研究有关的很多重要数据,几乎都没有上交备案,很多完成单位也并没有相关保存记录。而就立项与验收的档案,之前也都是存放在各个处室,档案分散,不便于管理和查阅。就现状而言,科技管理部门自身的管理不够,管理意识较差,其保管的档案查询难,利用率相对较低,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科技档案的资源缺乏,无法发挥档案的作用,更谈不上资源共享。

1.2缺乏自身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

针对科技档案管理来说,健全制度建设是至关重要的,科技档案具有自身的特点,档案内容的专业性、动态性、复杂性等特点决定了需要制定制度来管理。目前我们的科技档案管理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特别是管理制度还不健全,这对于档案管理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不仅加大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同时也难以有效推进档案管理工作,从长远角度分析,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必须要重视并执行制度管理。

2江西省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要实现科技档案信息的高度共享和有效利用,就必须要运用现代数据化技术、网络技术来实现档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从资料信息收集、接收与分类、信息录入及扫描、信息存储管理、资源开发利用、信息传递以及信息的统计分析等环节进行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科技档案管理的必由之路。

2.1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科技档案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和存储方式,存储着科研人员在从事科技研究和生产活动中产生的科技信息及载体;而科技是发展的、连续不断的活动,需要参考、借鉴已有的科研成果,科技档案能够促进科技进步,所以科技档案来源科研及其生产活动,又服务于科研。科技档案能够被有效利用,离不开良好的科技档案管理,因此,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研究使科技档案管理更现代化,对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促进科技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2.2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利于科技档案的现代化管理

要想优化档案管理及更便捷开发利用科技档案信息,就必须建设科技档案的信息化。纸质的科技档案经过反复查阅后,难免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损坏,如果档案管理不到位,借阅者又没有遵守档案查询制度,则会导致档案损坏或丢失等情况,这样极大的困扰着档案的管理。而运用数字化设备、安全管理、系统管理软件等现代化技术,能够很好的保证科技档案的完整性,从而提高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科技档案信息化使得信息的利用更有时效性。在人工查询档案的模式中,会产生大量互不相连且不完整的信息,而数字化处理后的信息可直接集成为大型数据库,或按需转入不同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就可对信息二次加工,科技信息得以深度挖掘利用,使得科技档案信息更具有时效性。

2.3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科研成果转化的需求

科技档案是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的真实记录和反映,充分利用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有利于科研人员掌握信息,准确把握目前科研的进展,从而指导科研活动、解决问题,可以避免科研和生产发生低水平重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科技档案信息化最终目的在于利用档案信息,所以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之后便形成资源共享体系,有利于提高科技档案的使用价值,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江西省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骤

2014年启动的《江西省电子科技档案管理系统》项目,目前已完成调研、立项以及组织实施工作。江西省科技厅引进了清华紫光的档案管理系统,按照单位档案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对管理系统进行了更新与改进,力求建立一个覆盖全厅的档案信息管理平台。这个平台实现了系统内集中统一的档案业务,使得各处室档案业务规范、数据格式统一、信息展示统一,系统内档案信息资源能够安全存储和共享利用,使得档案管理工作实现信息化管理、档案收集整理工作最大限度的自动化、档案信息访问权限得到安全控制、档案利用方式更加方便简单。该系统建设的具体步骤如下:

3.1制定科技档案的管理制度

对于科技档案管理而言,档案的保密工作非常重要,不健全的管理制度会造成档案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工作难以有效推进,且不能做到有规可依,所以必须重视科技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的制定。首先是制定好科技档案的管理制度。江西省科技厅目前制定了关于科技档案管理的各项制度,包括档案管理工作的保密制度、移交档案制度、档案管理、借阅制度、人员管理制度及档案到期销毁制度等;并根据具体情况拟定具体的管理制度,如按相关规定设定期限,制定好档案归档及防火防盗等各种相关要求。其次是制定好科技档案信息化标准。信息化资源归档、使用都需要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规定规范,从而达到科技档案的完整化、规范化,检索利用便捷化的目标。目前,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主要包括档案管理规范、业务规范以及技术规范。

3.2做好科技档案的信息收集整理应采取各种策略

做好科技档案信息收集整理工作,以提升档案的完整度。为了做好科技档案信息收集整理工作,首先,提高对科技档案信息收集整理工作的重视度,领导和档案管理部门都要有正确认识,深刻认识到档案收集整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宣传,厅领导高度重视科技档案的管理,专门向科技厅各处室发文,要求各处室的科技档案归拢统一管理。其次,加大科技档案信息收集整理的宣传力度,不能只是停留在基本的档案管理工作中,还要到技术部门及管理科技的部门宣传科技档案信息收集整理的重要性。同时要向科技人员传授如何保留档案、存储哪些档案等知识,使科技人员建立档案意识,在科技人员的配合下,科技档案收集就更具完整性。第三,在科技档案信息收集整理工作之前档案管理人员就要提前介入。目前的科技档案收集整理是在科研生产活动结束后才将相关的科技资料交给科技厅各处室进行暂时归档,然后再移交到档案部门。但是,如果档案管理人员与生产部门合作共同制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的范围,积极参与科技产品的生产、鉴定成果、成果验收等重要环节,全程控制科技档案,就能确保科技资料收集的及时性、完整性、提高科技档案的利用率。

3.3档案信息化建设

目前,江西省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基础设施、档案资源、应用系统、标准规范和人才队伍的建设。

(1)基础设施建设。即科技档案信息化系统设备,包括档案书库、计算机、扫描仪、存储设备以及网络等,目前所有基本设备已到位,可以保证科技厅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正常运行。

(2)档案资源建设。其是档案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核心,主要是将纸质的科技档案数字化、将电子文件收录。档案资源需要日积月累,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已完成了文书档案、科技成果档案等一期档案数字化加工。

(3)应用系统建设。主要是对管理和利用科技档案信息的建设,以及信息安全管理的建设。利用该管理系统,可以进行档案网络化查询、检索及档案内容的浏览,使档案管理员能够进行现代档案管理,并通过网络实现各业务流程的集成和信息资源共享,将体现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效。目前系统已通过初步测试,并进行了档案系统信息安全管理,即档案数字化前档案鉴定把关、档案数字化加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各单位数字化档案移交的安全管理以用及档案数据库的安全管理工作。系统建立了一系列安全保护措施,包括数据库日常维护与备份管理制度、数据库加密、存取控制、备份恢复与数据库审计日志等。

(4)标准规范建设。即制订实施统一的标准、规范,使各部门的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遵循统一的技术规范要求,可实现所有部门的信息相互有机衔接和科技档案信息的相互共享。规范的建设是对电子文件的形成、标识、归档、查询以及网上传输和管理等方面制定出档案标准和规范,并且用规范来指导档案系统的建设与实施。(5)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在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也是十分关键的。在系统建设和使用中需要档案专业管理人才和计算机专业人才,而且更加需要既懂档案管理,又熟悉计算机技术,同时还对科技专业有一定了解的复合型人才。

4加强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4.1提高科研人员保存档案的意识

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中要注意积累资料,才能确保科技档案的完整准确,并按照档案归档制度来要求,使在科研人员手中的档案及时归档。这就要求档案的上级管理部门及档案管理员积极宣传教育,并制定档案相关制度,加强科研人员的档案意识。

4.2加强科技档案资源的开发

利用充分利用已有的《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为领导、为科研人员提供更高层次的档案信息资源,以此来满足科技人员对科技档案信息的需求,提高档案信息的质量。也可以对档案资源进行二次开发,或开展科技档案的编研、专题项目等工作,拓宽科技档案信息服务领域。还可以根据科技人员的特殊需求,主动的提供科技档案信息服务,或利用本管理系统做个性化服务,为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快捷方便的信息服务。

4.3加强安全保密及知识产权的保护

实现档案资源检索的便捷化、公开化,使档案资源得到最大利用率,是我们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之一。而实现这种科技档案信息的“高度共享”并不是让档案资源可以任意公开和调用,还必须要做好安全保密、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工作。江西省科技厅在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对档案的安保方面作了重点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作了改进:第一,加强科技档案队伍建设。科学制定档案负责人及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明确工作要求。加强各单位兼职档案员培训,提高管理技能,树立责任意识。第二,加强科技档案信息标准化的建设。档案管理部门要与其他部门协商,制订出科学统一的标准,对质量、规格、工作程序等严格规范。第三,规范科技档案管理程序和完善管理制度。做好档案收集、立卷整理和移交归档、科学编目分类保管、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和科技档案的鉴定与销毁等规范程序。建立档案借阅利用制度、科技档案信息备份管理制度和加强网络管理、科学制定档案接收、整理、修改、补充、鉴定、销毁、统计制度。

4.4加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培养

在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中,人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长期的工作。不断加强档案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必须多种形式进行培训:

(1)岗位培训。加强现职档案人员的信息化知识专门培训工作,重点突出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信息管理技术和科技档案信息化需求等知识的培训;使管理人员掌握必要的管理技术信息,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专业技能和水平,才能适应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

(2)专项培训。通过改善知识结构,弥补管理人员专业上的不足,让档案管理人员掌握档案信息化工作的业务知识和技术,同时还要积极追踪当前关于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最前沿科技信息,启发管理人员的创造力,增加竞争力。

(3)积极开展多形式的工作交流,大力推广学习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4)积极引进人才,并提供人才培养的良好条件,努力打造一个适于档案人才生存与发展的环境。

5结束语

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可以促使科技信息进行最大范围的整合与共享,在完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与规范、保证信息安全性的基础上,使档案资源共享达到最大化,从而促进科技进步与发展。作为管理科技档案的人员,一定要有创新进取意识,把建设科技档案信息化,实现科技档案数字化、网络化,提升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使科技档案达到最大利用价值,当成自已应有的职责。

参考文献

[1]杜优颖.促进科研档案利用助力农业科研服务民生[J].交流园地,2016,(13):121-122.

[2]杨丽敏.浅谈科技档案实体管理与现代化档案信息技术融合[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6):181-182.

[3]齐钅如.浅谈如何做好科技档案的信息收集整理工作[J].办公室业务,2015(15):44-45.

[4]萧岸通.浅谈信息化发展时期的科技档案管理[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6,(06):490.

[5]苏晓云.创新科技档案服务模式的研究[J].机电兵船档案,2016,(04):36-37.

[6]陈妤,吴磊琦.浙江省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档案,2011,(03):18-20.

[7]张大伟.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J].北方交通,2015,(12):127-129.

[8]陆梦漪.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探讨[J].上海档案,2014,(08):26-27.

[9]周丰荣.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J].商,2015,(23):236.

[10]周妍.科技档案信息化的作用与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J].档案学研究,2014,(01):39-40.

[11]李宏,宇李佳.论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J].兰台内外,2015,(02):51.

管理制度建设方案篇8

1明确档案信息化

档案信息化,就是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之下,各个部门与机构全面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档案的信息资源以及数据等进行搜集、整理等,保证可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优化档案管理工作体系,增强其发展效果。档案信息化就是在档案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利用档案实体保管方式,将其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项目,然后利用数字化管理技术开展相关工作,向档案管理实体提供信息化服务,转变传统档案管理模式,打破传统档案管理方式的局限性。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明确以下几点:第一,要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数字化与网络化,第二,要保证可以利用档案信息可以有效接收与传递,提升档案信息数据储存效率与质量,达到管理一体化目的。第三,要保证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升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第四,要保证档案管理模式的更新,转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1]。

2档案信息化建设问题分析

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影响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性,难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具体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档案信息化数据异构性问题。就是在档案移交成为电子档案中,各个单位与部门之间的数据库不同,并且各个部门的数据来源于数据特征等不同,在实际情况下,会出现内部结构处理方式复杂等问题,导致出现档案信息化数据异构性问题[2]。

第二,高度分散问题。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各个档案会散落在管理部门或是经济单位,例如:在建设局与税务局财务报表实际移交的时候,会出现各类重复或是分散的信息数据,相关管理人员要利用大量时间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数据,这就导致档案信息化建设效率降低。

第三,管理方式滞后。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管理方式滞后的现象,难以提升档案信息化建设质量,主要因为档案信息化建设人员还不能根据信息化建设需求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难以提升信息化建设工作效率与质量。

第四,管理观念滞后。当前,部分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部门还没有认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难以提升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质量,甚至还在应用传统的纸质管理措施,无法增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效果[3]。

3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措施

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部门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减少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建设专门的网络档案系统

档案信息化建设部门需要建设专门的网络档案系统,在网络档案系统中,技术人员可以综合利用数字化平台,例如:建设公众、内部等信息服务网,发挥网站的作用,同时,还要统一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积极建设档案信息化硬件与软件基础设置,提升档案管理水平,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进步。

3.2重视电子文件管理工作

档案信息化建设部门必须要重视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减少其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重视计算机网络体系的建设,提升文件传输效率,在文件传输之前,要将档案信息转换成为电子档案格式,提升数据的可靠性与通用性,同时,还要保证电子档案的价值。在传输电子文件期间,必须要保证网络安全性,提升电子文件传输工作效率与质量,同时,还要保证电子文件数据下载的真实性,将其储存在光盘中[4]。

3.3制定完善的技术处理制度

在档案信息化技术处理过程中,相关档案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减少档案技术处理工作问题,提升档案技术处理工作效率与质量。在电子文件技术处理中,必须要重视电子文件保存问题的解决,在长时间电子文件保存中,必须要重视保存的准确性与安全性,定期对其进行复制处理,并且建立完善的竞争机制,避免出现电子文件保存不当的现象。

3.4积极应用现代化管理措施

档案信息化建设部门必须要积极应用各类现代化管理措施,提升资源共享管理效率与质量。在此期间,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必须要将传统档案管理方式转变成为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模式,积极应用网络化技术与数据化技术,提升数据化档案管理质量,减少其中存在的档案管理问题[5]。

3.5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

档案信息化建设部门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利用先进服务观念开展工作,提升档案信息化建设质量与效率。在档案信息化建设部门实际服务期间,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要求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根据档案信息化管理部门的需求,提升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效率与质量,减少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增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效果,进而优化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

3.6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部门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优化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体系,提升档案信息化建设效率。首先,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要重视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软件与硬件质量,增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效果,减少其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人员必须要制定信息资源整合体系,打破传统档案管理方式的局限性,发挥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作用。最后,必须要提升农村管理工作效率,增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效果,避免出现病毒感染的现象与问题,同时,还要重视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服务质量。

管理制度建设方案篇9

关键词:网络环境;医保档案;管理创新;实施路径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医保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医保档案管理工作应认清这种新形势,主动适应信息时展趋势,在网络环境中积极寻找医保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以此作为导向,积极推进医保档案管理工作创新发展[1]。

1网络环境下医保档案管理工作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网络环境下,部分医保单位对医保档案管理工作重视不足,没有给予医保档案信息化建设足够的支持,应对网络环境的档案管理意识薄弱,对于档案信息共享认识不够,没有形成完善的医保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保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1网络环境下推进医保档案管理的意识薄弱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医保单位档案信息化推进提供了技术支撑,而要切实推进,不仅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还需要引起领导足够的重视,从宏观层面规划和推进档案信息化。但当前部分医保单位领导对网络环境下的档案管理工作重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对医保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认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可有可无。实际工作中,医保单位一些档案管理人员受到传统工作理念的影响,也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运用对于提升医保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没有按照相关制度要求对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转型,在工作内容和形式上缺乏创新性和主动性。

1.2医保档案管理服务属性和共享观念不足

一些医保单位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只重视前期的档案信息收集和整理,没有重视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服务。有的与相关职能部门联系较少,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只局限于档案信息的收集和保管,没有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部门的服务属性和服务功能。加之在医保单位管理建设方面,由于制度机制不健全,在档案管理过程中没有引进现代信息技术,也没有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由于缺少共享理念,导致档案信息资源难以进行有效的传播和共享,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和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难以为医保单位相关工作开展提供足够的档案信息支撑。

1.3医保档案信息化管理缺乏统一标准,保密意识不强

网络环境下,医保档案规范化管理变得更为重要。因此,医保单位应建立统一标准,确保医保档案管理工作有相应的制度遵循,符合规范要求。但部分医保单位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虽然加强了制度建设,也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但没有形成统一的档案管理标准,加之在制度和规范落实过程中,没有结合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际需要对制度和规范进行宣传,落实不力,导致医保档案信息整理五花八门,缺少统一格式和版式,严重影响了医保档案信息资源的后续利用和开发。此外,在医保档案管理过程中对于医保信息安全性重视不足,很容易造成医保人员档案信息泄露,甚至会危害到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难以应对网络环境下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安全要求。

1.4网络环境下医保档案管理工作制度机制不完善

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既为医保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更为多元化的技术手段,同时也对医保档案管理工作制度机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部分医保单位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虽然运用了网络信息技术,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对医保档案管理流程和方式进行了优化和创新,但对制度机制建设重视不足,很多工作开展仍然沿用传统的制度作为依据。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医保单位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了很多制度空白,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只能凭借过去的经验开展相关工作,势必会影响医保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和质量。同时,随着医保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需要形成相应的配套措施和规章制度,但由于对医保档案管理工作制度机制创新力度不足,难以为医保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提供扎实的制度保障,延缓了医保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顺利推进。

2应推进网络环境下医保档案管理工作方法的创新

在网络环境下,医保单位应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主动地引进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优化医保档案管理流程,加强医保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结合医保档案管理实际,积极开展医保档案管理工作方式方法创新,进一步提升医保档案管理水平。

2.1加强医保档案的信息收集

医保档案信息收集是医保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只有确保档案信息收集的全面性、真实性,才能够为后续医保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必须结合医保档案信息收集实际,完善相应制度机制,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优势,重点对参保人员的登记表和采集表等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并按照档案收集的相关要求,对参保对象的基本信息、消费记录和接受服务情况进行全面登记,主动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和精准识别,确保收集上来的医保档案信息齐全、真实、可靠、完善[2]。

2.2完善医保档案的信息存储

网络环境下,医保部门需要对医保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转化。应在对各类档案资料进行全面采集的基础上,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相关数据进行加工,并存储到相应数据库中,确保医保档案信息资料完整、规范。同时,为了保证医保档案信息安全,需要对医保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指纹识别和密码设置,并设定相应访问权限,只有达到一定的职权等级,才能够授权访问相关档案信息。应通过医保档案信息化建设,有效地解决当前医保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信息安全问题,确保医保档案信息存储安全。

2.3加强医保档案数据库建设

当前,随着社会公众对医疗保险认知越来越全面,参加医保的群众越来越多,相应地也给医保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特别是很多医保档案都以纸质形式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保险档案的日常管理和后续的利用。对医保部门而言,应将医保档案数据库建设作为当前重点工作之一,安排专人对现有的纸质档案进行数字转化,并结合医保档案管理实际,通过特定的程序对生成的数据进行校对、分类和备份,形成统一格式的医保档案信息,方便参保人员平台查询和医保档案信息管理。同时医保单位还应对档案信息进行定期的校对和清理,更好地为参保人员提供相应的档案信息服务。

2.4完善医保档案管理制度机制

网络环境对医保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既要求医保档案管理工作与时俱进,完善相应的手段和方式,也需要医保单位结合医保档案管理工作实际对相应的制度机制进行完善和创新。一方面,医保单位应给予档案管理工作制度机制创新以足够的重视,对现有的医保档案管理工作制度机制进行全面梳理,已经不能适应网络环境下医保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机制及时予以废止,对在医保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好办法、好经验进行总结归纳,上升到制度层面,为医保档案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机制保障。另一方面,应结合医保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诉求,建立和完善与医保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相配套的措施制度,更好地支持医保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3]。

2.5实现医保档案信息共享

医保档案信息只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才能够发挥其档案信息的价值。因此,有必要将档案信息共享作为当前医保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医保单位在医保档案管理过程中应主动地适应信息化时展趋势,积极推进医保档案信息共享,充分利用医保单位内部网络,建立更为完善的医保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共享。通过新媒体将最新的医保政策和相关信息向参保人员进行发送,将整合开发的档案信息最新成果与相关机构进行共享,并结合医保人员的不同需求,为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档案信息服务。同时,医保单位档案管理人员还可以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现有的医保档案信息进行二次开发,进一步提升医保档案信息的利用价值。

3网络环境下医保档案管理工作创新发展的保障措施

3.1构建安全防护机制

当前部分医保单位在医保档案信息管理过程中出现了档案信息管理不严、档案信息泄密风险,必须尽快加以纠正。有必要构建更为安全系统的防护机制,有效抵御网络环境下外部的黑客及病毒攻击。一方面,积极构建安全防护系统,构建先进的安全防火墙,主动抵御外部的病毒攻击和侵袭,确保医保档案信息安全。同时应对医保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定期杀毒,避免因网络病毒攻击而影响档案信息安全。另一方面,应设置平台登录权限,加强权限管理。特别是在数据修改方面,只有达到一定层次并经过相关程序的人员,才能够对医保人员的基础档案信息进行修改,防止因人为操作造成数据造假和数据丢失问题。应引进先进的检测手段,对整个系统进行24小时监测,对于敏感操作及时报警,确保医保档案信息安全。

3.2加强医保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网络环境对医保档案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而要提升医保档案管理水平和效率,确保医保档案信息安全,首先就要加强对医保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进一步提升医保档案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更好地适应医保档案信息化建设要求,做好医保档案管理工作。一方面,医保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医保档案管理人员能力素质对于提升医保档案管理质量和效率的影响。医保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同时还要掌握必要的管理学、传播学、档案学和医保政策等知识。为此,必须加大对医保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使其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并将其主动地运用到医保档案管理之中。另一方面,应加大对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向社会公开聘用有技术、有知识、有能力的综合档案信息管理人才,将其充实到医保档案管理队伍之中,进一步提升医保档案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更好地为医保档案管理和后续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及共享提供扎实的人才保障[4]。

3.3加强对医保档案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网络环境下,医保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医保单位开展其他工作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医保单位领导应对医保档案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进一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推进医保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应成立医保档案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成立医保档案信息化领导小组,既能够对医保档案管理工作阶段性成果向班子成员进行汇报,也能够协调医保单位其他部门积极支持医保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并为医保档案管理工作建言献策,提升医保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3.4给予医保档案管理工作足够的资金支持

网络环境下医保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为此医保单位应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主要方向,并对医保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将医保档案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纳入年度预算之中,为医保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持续的资金保障。一方面,要拿出足够的资金有效地解决医保档案信息化建设软硬件设施资金不足问题。当前,一些地方和单位医保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之所以进展缓慢,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资金不足,难以购进先进的硬件设备和开发完善的软件系统。因此,只有拿出足够的资金,医保档案管理部门才能够结合具体工作要求与知名的互联网企业进行合作,开发适合医保档案管理的软件系统,并购置符合要求的硬件设备,为医保档案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扎实的软硬件保障。另一方面,应形成长效的资金支持机制。医保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工程,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难免需要结合网络环境下的相关要求,对硬件设施进行升级,对软件系统进行完善和维护,相应也就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只有医保单位给予医保档案管理工作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够解决后续的资金不足问题,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医保档案管理质量[5]。总之,网络环境对医保档案管理工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医保部门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应主动地适应时展趋势,引进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积极推进医保档案信息化建设,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医保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机融合。同时应结合当前医保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具体问题,完善相应制度机制,破解制约医保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提升的难题,加大对医保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进一步提升医保档案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更好地服务医保档案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小梅.“互联网+”环境下医院档案管理的策略与创新[J].卷宗,2020(05):84.

[2]杨群.大数据背景下科研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策略[J].兰台内外,2019(07):81+83.

[3]阎富斌.新常态下的档案管理优化创新策略[J].传播力研究,2019(17):303.

[4]朱思睿.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究[J].山西医药杂志,2020(20):2.

管理制度建设方案篇10

广播电视节目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建设的内涵

当前广播电视节目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建设应基于以下两个基本因素。1.现代档案管理流程广播电视节目档案资料作为一种特殊载体的专门档案,其具有自身的特点,但其管理流程仍遵循着文件与档案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所指出的发展规律。因而,结合广电系统内广播电视节目档案资料的现代管理流程,制定广播电视节目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及相关环节规定,构建广播电视节目档案资料管理的前端控制、全过程管理以及后续开发利用等一系列制度规划与体系,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现代档案管理技术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广电系统内广播电视节目档案资料管理技术也日渐成熟。依托现代数字媒体管理系统技术对广播电视节目档案资料制度的需求,构建广播电视节目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将会更加适应节目档案资源的管理发展趋势。总之,基于广播电视节目档案资料管理工作流程与管理技术视角建设节目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实现广播电视节目档案资料管理与开发利用朝着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发展;一方面,提高广播电视节目档案归档与管理质量、利用率,满足采编导人员的利用需求,真正实现广播电视节目档案资料的价值。

广播电视节目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建设的实证分析

以上制度或细则说明,中央电视台将制度建设作为贯穿节目生产全流程的系统要素,对电视节目档案资料的全过程管理环节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规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从而,一方面保证了电视节目档案资料在收集、整理、著录、利用等各管理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进行;另一方面,保证了电视节目档案资料价值在现代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中的真正实现。案例2:上海音像资料馆的节目档案资料管理制度上海音像资料馆,即上海广播电视台媒体内容资产管理中心,是全国首家对广播电视节目档案资料进行集中管理的专业机构。该资料馆不断创新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在管理理念方面,开创的进驻式管理模式遵循了全生命周期理论,将档案资料工作从“末端管理”主动前移,改变为从源头开始的“过程管理”,探索节目档案资料与节目创作生产有机结合、全面贯通。在管理手段方面,为加强所存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该馆建立起“资料导演”的工作机制,即抽派骨干人员担任专职“资料导演”,配合专题节目的制作,对相关历史影像资料进行重新整理与研究开发,一方面促进了节目档案资料管理人员与项目导演等主创人员的良好互动,活跃于台前幕后,另一方面使得各项资料需求得到高效处理、切实保障,档案资料工作的重要性在节目创作中日益凸显。在管理水平方面,该馆利用新技术,全面完成了十余万盘广播开盘带、磁带、唱片等媒介音频档案资料的数字化转存工作,同时,电视媒资系统已初具规模和成效,中心媒资与前方各子媒资之间实现了互联互通,一线频道编辑记者均可通过中心媒资系统远程检索、调用,极大地提高了节目档案资料的利用效率和水平。上海音像资料馆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走在了业界前列。这些成绩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其较完善的管理制度息息相关的。仅以节目档案资料管理与开发利用制度为例,上海音像资料馆有《节目资料与素材使用管理规定》、《电视媒资数据流磁带(Lto)管理规定》、《节目资料中心关于技术设备使用管理的规定》、《中心业务部门复录中心片库节目资料素材的统一流程》、《节目资料素材片库内部借阅规定》、《节目资料中心转存节目带借还与片库管理规定》、《广播节目资料借还办法》等十余项制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