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教案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5:02

计算机基础教案设计篇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公共必修课程,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当代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该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并初步具备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由于全国各省份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计算机水平要求不同,导致大一新生初入校园时,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层次差异较大。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教师无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等方面更具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使得基础不同、专业不同的学生无法都得到最适合自身培养目标的计算机教育。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分层次教学改革将从多个方面推进,该文重点研究教学内容的改革。由于该校在该课程中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法,因此分层次地设计典型教学案例、办公案例就成为研究的核心问题。

1分层次改革总体思想

我校根据教学现状实施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改革在遵循着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指导思想的同时,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活化了计算机教学。新生入学后,统一参加我校组织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测试”,根据测试成绩,划分出免修和必修两个级别,依据级别的划分进入不同的计算机学习阶段,为学生提供更合理的自主学习空间。

在新的改革方案中,依据水平测试中的各个测试模块来分析学生的成绩、结合改革后的课时,以“任务为驱动,案例为导向”优化大学计算机基础各个教学模块的讲授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分层次教学案例库”,即为免修生和必修生中各专业、各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案例,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使他们获得最切合其需求的计算机教育,使计算机教学更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2案例分层次设计

(1)计算机操作水平测试的成绩能够达到80分以上的同学,准予免修该课程。免修的学生虽然可以不必与其他学生同在课堂学习基础内容,但免修不免考,仍然要参加该课程期末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为了满足这部分学生的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为他们安排了指导教师,他们需要自主完成指导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教师会定期对其学习情况进行指导、检查和督导。此层次的教学案例需要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计算机教师设计,在该校原则上要求由多年教授办公自动化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师完成设计。原因是,对于这部分基础比较雄厚的学生,如果提供的教学案例过于简单直接,学生会缺乏学习兴趣,案例必须突出较强的综合性、实用性、设计性。该校是应用型大学,因此我们将很多学生未来学习及工作中可能涉及的知识增添入学习范围,这样可以使该校计算机教学向着“合格职业人”的培养靠拢。例如:word中的“论文排版”案例,对学生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因此即使是底子较厚的学生也对毕业论文排版案例兴趣度极高,虽然其中包含了一些实验难度较高的索引目录、分节符控制、奇偶页页眉页脚控制等问题,但学生们都能够通过交流、查阅资料、查询网络等方式解决。excel部分、ppt部分,指导教师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将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列出,要求学生将自己模拟为职场中的特定职业人,自主设计办公案例,数据源、主题均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和设定,设计中必须涵盖教师提供的知识要点,增添自我开拓创新的知识点可以加分,这恰恰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同时,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通过考查学生的综合实践、设计创新能力,还可以选拔出一些未来在计算机领域有发展潜力的尖子学生,为其提供参加校内外竞赛的机会,树立学习典型,激励其他同学,增加计算机学习的内驱力。

(2)计算机操作水平测试的成绩未能达到80分的同学,必须按照学校常规教学要求到微机实验室完成该课程的正常学习。这部分必修学生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计算机水平的差异,在同一个课堂学习,如何实现分层次教学,这是该项改革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问题。除了从教学形式上组建学习小组,为每个层次选拨学习组组长来辅助教师教学,更重要的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准备了全方位、立体化的资源包,其中的教学案例、办公案例细致地划分为基础型、提高型、课后型,基础不同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不同的案例去完成,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案例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例如:word排版中一个经典办公案例“邀请函”设计,在分层次案例设计的方案下被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型案例仅要求基础薄弱的学生运用老师讲授的知识点,按照案例操作要求完成邀请函的简单排版;提高型案例要求基础相对厚一些的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自主设计邀请函;课后型案例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从网络或参考书籍上查询word邮件合并功能的应用,完成邀请函的批量制作。这种分层次的案例设计,特别适用于学生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始终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整个课堂气氛真正的活跃起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基础教案设计篇2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VB

中学职业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渐渐融入到教学改革的潮流中,中学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是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在教学方法方面具有独特的时代性和针对性,由此来适应社会改革发展的需求。

一、案例教学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意义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案例教学实际上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相关案例作为教学基础,创造形象生动、情境真实的教学环境,带领学生逐步进入教学环节,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参与互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VB案例教学的策略分析

1.案例确定

教师应该对案例教学进行合理设计,由较浅层次向较深层次逐渐延伸,激发学生对案例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设定的实践任务,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VB基础知识的巩固,深入理解面向对象的思想理念,掌握VB程序设计的方法,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2.演示讲解

在教学案例演示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分组讨论,在辩论的过程中注意仔细分析问题,从而有效解决教学案例中的问题。教师在组织进行讨论的过程中要对学生加以宏观指导,创造愉快轻松的环境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

3.问题提出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发现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者和学生共同思考、积极探讨。

4.分组实践

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积极创新,这就需要全体同学进行动态分组讨论和实践。教师根据教学案例的难易程度和全体学生的人数,将4~6人分为一个小组,随着案例教学的实施开展,教师对小组成员进行动态调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的最终目的。

5.总结评价

教师通过对全体同学讨论情况的总结评价,分析出对教学案例内容提出的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有哪些地方明显不足、明确不够,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上机操作时,学生可以根据在课堂上讨论得出的方法来分析案例、设计案例和实现案例,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还能够提高学生的VB编程能力,达到教学大纲的目标和要求。

三、VB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设计实践

1.确定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的选定目的是能够对学生在背景和理论知识方面做一定的铺垫,使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有一定的熟悉度,例如:熟悉VB的编程环境和语言、熟悉VB界面的操作按钮位置、熟悉面向对象设计理念等等。案例演示讲解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避免出现传统教学中灌输式讲解的弊端,本文选择“加法练习程序”作为VB教学中的案例。

2.案例的展示

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加法练习程序”的案例向学生做出展示,引导学生熟悉相关概念和原理。对该程序进行执行命令之后,单击“出题”按钮,第一个显示框和第二个显示框内就会出现两个0至100之间的随机数字,由学生在第三个显示框内填写出正确答案,再单击“判断”按钮,如果输入的答案正确,就会显示“你真聪明!”,如图1所示。

图1VB“加法练习程序”

3.讲解案例

在VB的“加法练习程序”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主要对以下几方面做出详细讲解并提出问题:

(1)如何在Visualbasic6.0中建立一个新的应用工程;

(2)在可视化界面中,对窗体文件保存、文件执行等基本操作进行讲述;

(3)熟悉可视化操作界面中的基本控件,例如:label、text、CommandButton等命令按钮;

(4)对程序源代码的结构和意义进行详细分析;

(5)如何对已经完成编程的VB程序执行编译命令。

教师结合先进的教学手段,对“加法练习程序”教学案例逐步进行分析和讲述,由此引出一些理论性基础知识和概念,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为了能够使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加深记忆,在以后的案例教学设计中应该加入对基础知识的巩固环节。

4.实践思考

教师将全体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分别进行上机操作实践,并对该案例涉及知识进行扩充,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在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可以就以下几点提出问题:

(1)Dick事件在按钮中的作用是什么?

(2)如果在第一个显示框或第二个显示框内产生的是0至1000的随机数字,应该如何对程序加以修改?

(3)怎样对输入错误的答案重新进行测试?

学生在进行分组讨论后得出不同结论,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总结和评价,最终使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

“加法练习程序”教学案例有较强的趣味性,能够让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VB程序事件驱动的具体效果,感受VB语言与C语言,或者其他编程语言的不同之处,有效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VB程序设计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对问题做更深一步的自主探究。

5.教学反思

在完成对基于案例教学法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案例的开发和设计过程中,案例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熟悉VB编程环境,激发学生对下一步深入学习的兴趣。从实际案例分析来看,学生虽然能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给予回答,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概念,但是对问题的深入探究程度不够。

四、总结

本文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VB软件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学生能够很好的体现自我价值,充分参与到学习中去,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激发了对学习的较高兴趣,在面向对象理念、程序设计思想等方面得到一定锻炼。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基础教案设计篇3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思路;改革实践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职业学院通常都设置为各个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计算机应用能力。我们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基础差异较大、教学时数偏少、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资源不丰富、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根据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规律,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提出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趋动,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的改革思路,从课程管理、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本文详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方案,以期与高职教育的同行交流。

1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1.1规范课程管理,明确教学目标

规范课程管理,保证教学指导的有效性。课程管理包括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教学资料、考核方法等。规范课程管理有助于改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标准不统一、教学资源重复建设及教学质量偏低的局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1]。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利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⑵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从2016年开始,全校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名更改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将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为“1+n”方案,“1”为公共必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给2至3个学分,完成计算机理论知识、windows与office应用基本模块的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需求有所侧重地选择内容,如工科类专业偏重于硬件方面的内容,文科类专业偏重于应用软件的内容等。“n”是根据专业和职业岗位需求开设的信息类课程,如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C#程序设计或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等课程;机械、建筑工程、设计类专业开设autoCaD等课程;管理类专业开设数据库应用或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课程;艺术设计类专业开设电脑美术设计等课程;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⑶规范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及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及时修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保证了教学指导的规范性,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1.2优化课程内容,保证教学的实用性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遵循先进性、基础性、实用性、够用性及系统性原则,优化课程内容。⑴课程内容选择较新的技术知识和应用软件,使教学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相适应。课程内容包括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两部分,基础理论,如计算机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功能与应用、网络知识和计算机病毒与信息安全知识等;操作应用,如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使用、常用工具软件和办公设备的使用等。⑵选择适用的教学资料。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特点,选择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案例教程,该教材理论篇介绍了核心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操作篇以案例的具体解决方案的分析与实现,归纳与总结计算机基本操作。任课教师还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调查研究,收集材料,结合专业岗位需求开发教学项目,编写适用的教学案例,例如:用word编制会议通知;用excel做企业工资数据处理与分析;用powerpoint制作宣传片等等。编写的案例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有趣味性。通过讲解案例发生的背景,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⑶教学内容模块化,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2]。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基础理论、应用操作、综合应用三大模块;每个模块下按内容设置若干个子模块,在应用操作模块的每个子模块中至少设置三个由浅入深的案例。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将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设为必修模块,综合应用设为选修模块,这样可以基本满足各类专业、各类学生的需求。第一,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各专业开设该课程教学时数,灵活选择相应的模块和案例进行教学。第二,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专业需求选择适用的教学内容。如:信息类专业学生除了掌握好计算机基础知识外,还得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操作;会计专业学生需重点掌握excel的使用;会展、酒店专业学生会用word制作宣传海报,学前教育的学生会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不同专业可以选用不同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技能、专业素质,使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第三,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提出各层次学习目标,开展分层教学。在一个班级学生中,基础较差者可选简单的案例进行练习,基础较好者可以选择有一定难度的案例甚至综合案例进行练习。在学习时间有限、基础有别的前提下,帮助“底子薄”的学生“能消化”,让“底子厚”的学生“吃得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1.3改革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践课程,我们从社会需求出发,从高职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出发,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从教室转移到计算机房进行现场教学,老师采用教学控制软件边讲授边演示操作,学生边听课边操作实践。边讲边练的教学模式,既缩短了教与学的时限,又增加了学生操作的时间,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1.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边讲边练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以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辅以项目教学法等。具体做法如下。⑴案例教学法是以《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案例教程》教材为依托,采用实际生活或工作中的典型案例,提出任务,明确目标,逐渐展开,通过对案例的具体操作学会各个知识点,缩短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距离,使学生不仅学习基础知识,而且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office软件操作,通过分析案例具体解决方案,广泛而深入地剖析和演示计算机应用操作,将计算机最常用、最实用和最通用的操作方法融入到实践之中。⑵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职业岗位实际需求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任务”。在上课前先创设情境,提出任务,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问题,教师带着问题去讲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在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全面提升。例如:向学生提出“编排毕业论文”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用word编辑文档,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达到“做中学”的教学目的。⑶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与学互动,“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3]。项目教学法主要用在综合应用模块训练中,结合专业需求开发教学项目。学生在学完一个应用软件后要完成一个项目,对学生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一次综合检验。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excel后,完成“企业工资数据处理与分析”的项目,采用小组研讨法,几个学生一起学习、讨论,相互合作来完成任务,这样既可以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起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也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1.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优势互补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它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为一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等特点[4]。随着教育现代化,我们的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从最初的教室内“粉笔+黑板”手段,改为机房内“计算机+大屏幕”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目前已改为“计算机网络+大屏幕”一体化的机房中教学手段,每个学生一台电脑,讲练结合,边学边做。为解决教学内容多、任务重、班级学生多、课堂师生互动的时间少等问题,将教学拓展到课外,以网络平台为主,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习讨论,教师在网络上批改作业,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学手段从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的网络教学,以弥补课堂教学时数的不足,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1.6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完善教学资源库

我们利用数字化校园环境,搭建网络化教学平台,建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网站,制作多元化的教学和学习资料,完善教学资源库,面向学生和教师提供不同功能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参考资料、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微课、作业、实验指导与素材、网上讨论、自测练习、考试题库等等,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1.7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客观评价学习效果

一个好的考核方式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有效手段。为了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设置一个好的考核方式[5]。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除了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还需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根据课程特点,我们制订了课程考核方案,考核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形成性考核(占50%)和终结性考试(占50%)相结合的方式。①制订形成性考核的实施细则来规范考核过程,老师对学生的上课、作业、实验等各个环节都要客观评价,并记录为平时考核成绩。②建立无纸化考试系统和标准试题库,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考试采用全程在线实现,随机生成测试卷、实时评分等功能。考试评测软件个人版也可以单机使用,方便学生课后练习与自由测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结束语

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动力,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了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为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也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不断进行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上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吕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35-36

[2]欧跃发.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4:82-88

[3]黄宏伟.项目教学法的思考与实践[J].品牌,2014.12:226

[4]龚静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16.12:81-83

计算机基础教案设计篇4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案例教学;非计算机专业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09-0000-01

talkingontheReformofVocationalSchoolComputerBasisteaching

-ComputerBasisadvancedCaseteachingResearch

Liuwei

(LiaoningprovincialCollegeofCommunications,Shenyang110122,China)

abstract:inthispaper,thestatusofteachingbasiccomputerandproblemsareanalyzedandstudied,andthereformofteachingmethodswerediscussed.Keywords:Computerbasis;teachingreform;Caseteaching;non-computermajor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根据“智联招聘网”的招聘信息粗略统计,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应聘者,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企业要求毕业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熟练使用计算机。目前高职院校均将“计算机基础课”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大一新生的公共必修课,可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一、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接受计算机教育程度不同,所以实际教学过程中给老师带来很大的挑战,对此我们已对大一新生第一学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计算机分级教学的尝试性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过针对全校非计算机各个不同的专业,今后计算机应用的侧重点不同,目前采用统一的教材教学,不能完全满足各个不同专业的后续使用要求。

二、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以及知识更新必须跟得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如果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使学生完成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缺乏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我们提出《计算机基础案例高级应用教学》,在新生完成第一学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掌握了计算机常用操作基础上,在第二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案例高级应用课程》,精心设计挑选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针对各个专业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教学。深入挖掘本门课程与各个专业课程之间相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的学习氛围,教师尽量只起到引导、启发的功能。

三、计算机基础高级案例教学研究具体措施

(一)贴近专业需求,制定新课程标准。针对学校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的8个系38个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按不同的系分别进行调研。我们计算机基础教研室8位老师各有分工,每人负责一个系。通过网络搜索、阅读相关资料、并与各个系部的专业主任反复沟通,深入了解各个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专业技能需达到的水平、行业标准以及就业方向等,力求制定出适合各个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为今后我们教学提供参照依据,一方面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掌握使用技能,具有在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进一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为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使他们具有运用计算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二)搜集编写适合各个专业案例,自编教材。在走访学校各个专业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每位老师整理、收集、查阅大量适合相关专业的实用、原始数据,编撰、设计适合各个专业的案例。每周利用教研室例会的时间,定期讨论数据的收集、整理;调整案例的设计、组织。同时,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们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看法和意见,我们多次组织召开了“计算机基础课教改师生座谈会”,邀请了各系部相关教师及学生代表参加。学生代表涵盖我校各个开设计算机基础的非计算机专业,约30人左右。在座谈会上,师生们就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环境以及课程计划进行热烈的讨论。此外,对学校部分专业的大一学生以及毕业生就计算机基础课做了问卷调查,通过反馈跟踪了解企业对相关专业计算机的要求。通过不断积累,最终生成适合全校各个专业《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这门课的案例库并编纂成教材,在教学中根据不同专业,对应选择与不同专业适合的案例做到“有的放矢、因专业施教”。我们目前根据学校8系38个专业的不同培养方案,设计的案例库按应用来分,暂分为商务类、管理类、策划设计类、工程类、综合类五大类。(三)实时更新案例库,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高等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和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级专业人才。计算机基础课总学时一般在52-84学时之间,想利用课堂时间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是不可能的,平时需要大量的上机实践。因此除了课堂教学之外,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我们把教师积累的案例库、素材、习题、以及设计项目要求按侧重专业方向和难度层次分类实时动态到网络学习平台上,便于学生课余时间自由选择练习。(四)多组织提供学生参加校内外竞赛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有限的学时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应该让其兴趣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比如每学期有计划地组织计算机基础大赛,设定主题,允许学生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参加网页制作、word排版或ppt设计比赛,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因为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比较满意复杂的综合作品,必须通过多名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取长补短,才能共同完成任务。同时多方面提供学生参加校外比赛锻炼自己的机会。

四、小结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计算机课,如何把我们课程内容更贴近专业建设,更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以及今后对他们进一步学习更有利,更符合计算机不断更新发展的技术,是我们要一直不断深入探讨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影,王波.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法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Vol.4,no.9,2008.12

计算机基础教案设计篇5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基础应试教育教材建设课程建设课程改革

1.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1.1以等级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到来,计算机基础是目前高等教育的公共基础课。浙江省为提高大学生计算机水平,组织了一年两次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和优秀率经常作为教育局评价高职院校办学水平、计算机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各校为了提高通过率普遍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但是以等级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遍不强,比如毕业生毕业时毕业论文排版大多不规范,不会用eXCeL解决实际问题等。

1.2教材不能满足现代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

计算机基础的教材要么存在内容老化,注重知识点和操作缺少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设计,不能满足计算机基础教学需求;要么只有操作和案例,光讲实践不讲理论,学生学完后经常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1.3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高职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各地高中计算机教育水平差别很大。一般来说,城市的比农村的高,沿海的比中西部的高;许多重点高中和普高为了提高高考分数,基本上不重视甚至不上计算机基础课程,职业高中普遍比较重视。这就造成同一个班级学生的基础不同,大大加大课程教学的难度。

2.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和改革

针对以上问题,我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以下改革和探索:

2.1教材建设

为解决教材不能满足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需要,我新编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这本教材,并已投入使用。

新教材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要求,规划了学生要掌握的知识技能点;结合学生生活和以后工作实际,精心设计实际教学案例,比如电脑选购和维护、网络安全和维护等,通过形象生动的案例引入实际生活和工作场景;讲解必要的知识技能点,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更多的上升空间,做到触类旁通;提出解决案例引入问题的工作任务;与工作任务相对应的工作步骤。

在教材中每个案例的设计上,案例引入、知识技能点、工作任务和工作步骤各个部分环环相扣,一一对应,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教材的不同需求。学生在课堂上或者课后练习时,基础好的学生可以直接对着工作任务做题目;碰到不会的任务可以查看相应的工作步骤;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可以查看对应的知识技能点;基础差的学生可以从头到脚地看教材,看完后根据工作步骤进行实际操作。

2.2教学内容改革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更新,比如word大作业和ppt大作业都是以学生相关或者关心的事物为题,这样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题目年年改可以防止学生沿用往年学生作业或者直接从网上下载。

2.3教学方式改革

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法、任务驱动法、学生自主学习的等方式教学。

2.4后进生管理

在任何一个课堂上,总有学生喜欢学,有的学生不喜欢学,原因千奇百怪。要解决后进生不爱学、学不会的问题,就要了解后进生内心的真正想法。

课堂中间或者课后教师可以通过谈心了解问题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材施教:了解不想学的原因,是基础差(自暴自弃)还是基础好(太简单,没有挑战)。了解后对症下药,基础差的多关注,并请同寝室的优秀生一起辅导,基础好的可以布置比较有挑战性的任务等。

如果有基础特别差的学生,在学期初期在课堂上为他布置他能完成的简单任务,课后布置预习和复习任务,并在下次上课前检查。

3.结语

实践证明,课程改革后,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积极性有很大提高,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教材自学。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参考文献:

[1]牟连佳,梁皎,李丕显,孙文安.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5,01:94-98.

[2]陈芝芬.《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10,33:194+178.

[3]金智.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和实践的探讨[J].长沙医学院学报,2008,02:65-67.

计算机基础教案设计篇6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学基本模块群选学模块群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教学大纲中规定,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非计算机专业必须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迅速,计算机应用及网络的普及以及计算机技术各个领域应用的不断扩展,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变化,高职教育作为以实际动手能力取胜的教育方式,必须在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上做到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针对我院学生入学计算机水平的参差不齐及不同专业的实际应用方面的问题,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一、模块式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大纲,重组教学内容。

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划分成基本模块群和选学模块群两大部分。基本模块群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微机操作系统基础模块(windowsXp)、oFFiCe2003基本应用模块(woRD2003模块、eXCeL2003模块、poweRpoint2003模块)、internet基本应用模块。这些都是高职学生最基本的应知应会的内容,选学模块群包括多媒体软件选讲模块、oFFiCe2003高级应用模块、计算机网络基础模块、数据库access模块等。

基本模块群里的模块每个学生都必须会,而选学模块群是为学生提供提高和选择机会的,供学生选择。设置选学模块的主要目的是让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学到与本专业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在选学模块的选择上,老师要积极指导学生根据专业选择。例如,艺术专业的学生一般应该选择多媒体软件选讲模块,管理、会计、物流专业的学生一般应该选择数据库access模块,文科专业的学生一般应该选择oFFiCe2003高级应用模块,而电子类专业的学生一般应该选择计算机网络基础模块。当然,每个学生不一定非得这样选择,还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也可以一个学生选择几个模块等。这种模块组合的方式既能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需求,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专业,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信息处理能力。

二、iSaS(informationSearchandanalysisSkills)法

即信息检索与分析技能方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为学生打开一扇计算机的“视窗”。让学生能看见“窗”内的风景。激起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而其中的无限风光则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追寻。

老师可以把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设置成研究性课题。每班几个学生组成一个课题研究小组,每组负责一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研究小组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方式搜集资料,形成课题研究文档,演讲演示文稿,并且在上课时向全班学生进行讲解。下课后负责疑问解答。这样学生的学习从原来的“老师要我学”,变成了“我自己要学”,这种方法适合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提供了自学、创新的空间,同时更多地提供师生交流的空间,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选学模块群就适合用iSaS法去完成。

三、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不同于photoshop、CaD、VB等专业课程教学,它具有知识点多而内容讲解相对较浅的特点。上课前,可以运用各种手段搜集与该课程有关的经典的案例,上课时先演示案例,再介绍案例的制作以及相关的知识。这种讲案例后再传授知识的方法,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并且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效果往往不错。根据教学内容,结合长期的教学和实践经验,现就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基本模块群中的应用介绍如下。

1.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

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通常放在教材的第一章,但内容相对枯燥,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在讲解该章内容时,可以将学生直接拉到计算机拆装教室上课,老师通过对计算机硬件的拆装案例讲解,学生通过实际的拆装,使其对计算机硬件的组成有一个直观认识,避免从理论到理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微机操作系统基础模块(windowsXp)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安装好的计算机运行一次,看看安装是否可靠、正确,若没有问题,将直接进行windows操作系统:设计一个具有个性化的桌面和个人文件夹系统。桌面内容包括创建及排列各种图标,设置任务栏,定做开始按钮,设置屏幕背景图案、分辩率、屏幕保护程序,设置打印机、音量等;创建个人文件夹系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姓名、用途等建立自己的文件夹,并管理各类不同文件。包括文件复制、移动、删除、重命名、隐藏、属性设置等。

3.oFFiCe2003基本应用模块之woRD2003模块

对于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3部分,可以利用woRD制作个通知、做个广告、报刊排版、制作板报或者个人简历等。设计中可以包含图片、表格、水印、页眉页脚、页边距、动态效果、分栏、色彩、文本框等组件或效果,然后跟学生一起逐步详细讲解案例设计中实现的方法等详细信息,从而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4.oFFiCe2003基本应用模块之eXCeL2003模块

对于excel模块,可以设计一个学生成绩统计案例。一般来说,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成绩的处理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在教学中提高成绩,我们需要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认真的分析。这就要求我们算出与之相关的一些数值,像每一个同学的总分及班名次、级名次,各科分数的平均分,各科的优秀率及及格率等等。从而把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自己应用excel去分析、处理。

5.oFFiCe2003基本应用模块之poweRpoint2003模块

对于powerpoint模块,可以设计一个演示文稿典型案例,展示自己及所学专业情况。要求设计中包含介绍幻灯片母板、配色方案、背景、动画、多媒体、图表、链接、组织结构图、放映等重要知识点。通过对演示文稿案例讲解,使学生可以更快、更好、更顺利地制作出演示文稿,快速掌握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的各项技术和技巧。

通过案例教学,教师可以避免照本宣科、面面俱到。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师而且也是学生。一方面,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不但可以发现自己的弱项,而且从学生那里可以了解到大量感性材料,也有利于教师的提高。另外,学生通过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问题去研究,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要求。这种通过学生自主或师生互动等方式的学习,能使学生主动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进而获得全面发展。

高职学生正准备从学校走向社会,其思维正是远离平衡状态的耗散结构。因此,必须想方设法促进学生头脑的全面开放,使之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从而广泛有效地从各种渠道摄入更多的信息。让学生掌握了计算机这个工具,并将它“顺手”的使用才能对其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产生帮助。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基础教案设计篇7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翻转课堂;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2-0009-03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计算机通识课中的主干课程,是我国各大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近几年,随着“计算思维”概念的提出,该课程被众多专家学者认为是与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同等重要的基础性课程[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2013年对该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以“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以“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为主线,以“深刻阐述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为课程本源,重新优化提升课程教学内容:弱化办公软件、常用多媒体软件课堂讲解,强化计算机系统及工作原理讲解,保持原有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内容,增加云计算、物联网、嵌入式系统等前沿技术介绍,极大地提升了课程内涵。

随着课程内容深度和广度的增加及学时的不断压缩,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大部分教师仍向学生灌输抽象的理论和原理,辅以简单的举例说明,远离实际应用;学时的限制导致教师在课堂上没有足够时间对重要理论和概念充分阐释,往往点到为止,造成学生一知半解;缺乏有效的课堂学习活动,师生、生生间很少交流,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接受知识能力的差异和传统课堂“同步学习”特性间的矛盾,使得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给课程带来了新的契机,国内已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与探索,然而大多停留在理论水平上,有效的教学实践较少,虽然个别高校已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2-3],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课前微视频等学习资源将课程知识碎片化,如何重新构建课程知识体系?如何有效督导学生的课前学习?如何组织课上学习活动?

综上所述,笔者在充分研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解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基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

(一)案例教学法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将现实生活中真实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学生带入具体的应用场景,通过生生、师生间的讨论与分析,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依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择和设计的教学案例,在实际应用和理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提高了学习兴趣。“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强调“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侧重理论与原理的讲解,由于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虽然掌握了单个理论,但很难融会贯通加以应用。为此,国内诸多从事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工作者,纷纷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4]。

笔者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将离散的知识点通过案例系统化,强调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使“计算思维”培养中抽象理论和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同时,真实案例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其在后续专业领域中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释义

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课上学习,课下练习”的教学模式,使其反转为“课前学习,课上练习”的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前知识传授,课上知识内化和迁移”的过程。具体来说,即课前,学生自学教师制作和的以微视频为主的学习资源,完成知识的传授;课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如讨论、汇报、实验、游戏等),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和理解所学知识,完成知识的内化和迁移。这是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体验,真正体现“建构主义”的思想,将教学中心从“教”转向“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打破了传统课堂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有效解决了课时不足的矛盾,符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特点。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抽象概念和原理设计制作成动画、视频等学习资源,让学生在课前按照自己的学习步调自主学习,既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又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再者,节省下来的课堂时间,教师可充分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习活动,通过师生、生生间讨论与交流,不仅学生完成了自我知识的构建,而且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三)案例教学法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结合

基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案例教学法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两者的优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鼓励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传统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案例的综合性较强,教师需在课堂上先将案例涉及的新概念和知识讲解完,再组织学生针对案例展开分析和讨论,由此,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对案例进行深入探讨是不可能达到的,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为案例教学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将案例中涉及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前移到课前,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完成自主学习,课上则进行深入的案例讨论等学习活动。再者,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既避免了“翻转”所带来的知识碎片化问题,通过案例将知识体系化,又为“翻转”教学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组织策略。

笔者借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框架,融入案例教学法,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改革实践,其基本思路是:课前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和要求设计案例,将案例中涉及的新知识和理论制作成多种形式的课前学习资源(如微视频、动画、文本资料等),并设计课前学习任务单,统一打包至网络平台,学生完成自学并进行分组讨论后,将讨论结果以课前报告单形式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反馈情况,设计课堂案例和课堂学习活动;课上教师围绕案例组织各种学习活动(如讨论、游戏、汇报、抢答、测试等),帮助和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和迁移;课后,学生完成拓展案例,进一步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三、基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实施基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九个步骤:案例设计、课前学习资源制作、任务单制作与发放、课前讨论及报告单反馈、课堂学习活动设计、课堂学习活动组织、课后拓展案例、课后交流、评价与改进。

(一)案例设计

案例是开展基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案例选取和设计得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考虑学生特点,结合学校专业特色,选取和设计案例。笔者根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业特点,设计特色案例,比如“现代信息技术”部分,选取“温室大棚智能灌溉系统”作为案例,既贴近学生专业,又具有完整性、典型性和启发性。

(二)课前学习资源的制作

教师围绕案例梳理知识点,完成知识的碎片化处理,为后续制作微视频等学习资源做准备;借助思维导图等软件,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前后继承关系,思考每个知识点以何种形式展现(如微视频、动画、音频、文本资料等),设计与制作以微视频为主的学习资源包。比如在“温室大棚智能灌溉系统”案例中,包括2个知识点:信息一般处理过程、主要信息技术,笔者分别设计与制作温室大棚智能灌溉flas1个、主要信息技术简介微视频2个、文本资料1个。

(三)任务单的制作与发放

为了帮助和引导学生有效完成课前资源学习,教师需制作课前学习任务单。任务单按知识点的先后逻辑关系,安排课前学习任务的顺序,并明确指出每个任务对应的学习资源、学习目标及思考问题。其中思考问题应是案例中的重点、难点及疑点问题,具有启发性,能激起学生观点碰撞,引发激烈讨论。比如笔者围绕“温室大棚智能灌溉系统”案例,在任务单中提出“现代信息技术是否能解决你专业领域中的所有问题?为什么?试举例说明。”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也需要学生认真搜集整理资料,采用批判性思考方式探寻答案。课前任务单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发放,比如QQ软件、蓝墨云班课手机app等。

(四)课前讨论及报告单的反馈

为了督促学生认真按时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并将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师,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任务单中的思考问题进行课前讨论,并反馈课前学习报告单。小组人数一般控制在6―7人,学生自由组合,组长由组员轮流担当,组长主要职责是组织组员进行课前讨论、学习效果互评、报告单撰写与反馈等,报告单中要记录整个讨论过程、存在问题、互评成绩等。教师收到反馈报告单后,根据各组讨论情况,给出每个组的教师评价成绩。为了验证组内互评成绩有效性,教师可在课上随机选取小组成员回答问题,若回答情况与互评成绩不符,则采用“连坐制”,降低小组的教师评价成绩。该策略可有效督促学生按照任务单认真完成课前学习,避免“打酱油”学生,又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课前学习报告单也为教师下一步设计课堂学习活动提供有效反馈。

(五)课堂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根据课前报告单反馈情况,确定重点、难点及疑点问题,设计课堂学习活动。活动形式需根据案例类型、特点、目的进行设计,比如针对“温室大棚智能灌溉系统”案例,课堂上可采用讨论、汇报等形式;而笔者设计的关于二进制与十进制转换原理的“哈利魔法”案例,则适于采用游戏的形式。活动设计在考虑寓教于乐的同时,将知识自然融入,营造师生、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教师要认真规划课堂时间,设计恰当的案例数量,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渠道和方式。

(六)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

整个课堂组织以学生为中心。比如在案例讨论活动中,教师从案例背景分析入手,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应用情景中,抛出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小组讨论方向,完成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辅导,注意控制讨论时间,讨论完成后,小组进行汇报和答辩,最终教师总结与评价。

(七)课后案例拓展

课后拓展案例需在课前、课上案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向纵深方向拓展。比如笔者在“现代信息技术”部分,以“苹果采摘机器人系统的设计”作为拓展案例,首先让学生采用与课堂案例分析相同的方法,对案例中涉及的主要信息技术进行剖析,再进一步分析每种技术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最终画出系统功能草图并进行标注。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地位与应用等,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课后交流

教师借助线上平台和线下面对面交流,听取学生对基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感受,了解课前学习任务单设置是否合理、学生对课堂学习活动的建议,对后续教学模式实施和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在实施过程中,收到了许多学生的反馈意见,他们普遍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极大激发学习兴趣,参与感很强,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真实案例的融入,能让他们更真切地体会到“计算思维”与解决现实问题之间的映射关系,所学知识更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

(九)评价与改进

第一轮基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之后,教师通过问卷调查、考试、面对面交流等形式,多方位全面评价该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笔者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通过问卷调查、期末考试、平时测验等,对自己所带的两个班级进行对比评价,其中一个班是实验班,采用基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另一个班是传统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结果显示,实验班的考试平均成绩比传统班高出8.5分,且学生满意度较高(如表1所示)。针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案例设计、课前任务单设计、课堂学习活动组织等方面进行适当调整,修改与完善教学模式实施策略,为下一轮的应用做好准备。

表1学生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

四、反思

(一)建立高质量的特色案例库

案例库建设是保障基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基础。案例除了具有完整性、真实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外,还应结合学校专业特点,搜集与整理特色案例,形成具有学校专业特色的案例库,更好地贴近学生专业,使学生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为后续个人专业发展做好准备。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基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课前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完成课程规划,设计案例、课程资源、任务单、课堂活动方案等。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拥有极大的教学热情、具备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和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等。

(三)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能有效推动基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如何督促学生完成课前任务的学习?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依靠合理、有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教师需针对学生、课程特点,建立与教学模式相匹配的评价体系。

(四)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可以借助mooC/SpoCs等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将课程资源上传至网络平台,提供给学生线上自由的学习时间与空间,并完成在线测试,及时掌握学生课前自学情况。而线下课堂应注重碎片化知识的串联,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汇报等形式,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

本文将案例教学法融入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进行了实践探索,以真实的应用案例驱动翻转课堂教学。笔者在案例设计、课前学习资源制作、任务单制作与发放、课前讨论及报告单反馈等方面进行讨论,指出了基于案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要点。

参考文献:

[1]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

[2]兰春霞.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

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15,(23).

[3]金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职教论坛,2014,(23).

计算机基础教案设计篇8

关键词:实验教学体系结构;实验领域;实验单元;技能点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22-0064-04

1引言

教指委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简称白皮书)指出要“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并指出了大学生应具有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即“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硬件结构与组成原理;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和一些重要概念;了解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多媒体等技术的应用领域、基本概念和相关技术;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

2我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实践

我中心承担了本校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所有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每学年学生人数达17000余人,年累计实验学时为37万人时。在十余年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中,中心始终坚持实验建设与课程建设齐头并进的方针,率先提出“精讲多练”的教学实验思想,创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分类分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2.1实验教学体系的演变

我校自1992年开始就提出了对机、电、理、管、文五大类本科生按三个层次实施计算机基础教育方案。1995年后又对这个方案又进行了完善和多次调整。2004年在教指委提出的“1+X”课程改革方案基础上,我们将分类分层次思想进行了拓展,从“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层次”和“知识点、技能点”两个方面来构建立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践表明,这种方案符合了当时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实际需求。“以学生为中心的分类分层次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为核心内容的实验教学改革也获得了2005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2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建设

1)针对三类专业(理工、人文/外语和医学/经济/管理)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不同类别、层次的实验项目,并开发了相应的教学课件。

在选择实验教学内容时,始终坚持“实验内容应适应计算机技术更新,走持续发展的实验教学之路”的理念。自1996年以来,中心的实验教学内容经历了三次改革。例如,将“计算机应用基础”发展为“计算机文化基础”,再发展为目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

目前,我们针对三类专业安排的教学内容情况如下:

理工类:大学计算机(内容较深)、程序设计(VC++)、硬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软件开发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理论+应用)、数据库和多媒体(选修)。

经管医类:大学计算机(内容较浅)、程序设计(VB)、计算机网络(应用)、数据库(SQLServer)和多媒体(选修)。

人文类:大学计算机(以office操作为主)、程序设计(VB)、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2)针对学生的特点,分层次培养。制定的两种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

・基本型培养方案面向一般学生,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方法的掌握。

・开放型培养方案面向优秀学生,教学方法以开放式项目的开发、研究为驱动,考核方法采用递交设计、实现报告、现场测评和答辩验收。这部分学生人数约占10%。

3)构建立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分类分层次教学的设计必须要有实验教学体系与之配套才能落实。目前我校的实验教学体系是一种按课程为框架的结构,如图2所示。课程框架自下而上分为三个模块:计算机系统与平台、程序设计、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这种结构在不同方向上也反映了课程在不同角度下的层次关系:

・纵向:按照课程模块的学习顺序,逐步深入,实现能力的阶梯性增长。

・横向:通过不同课程中的训练,拓展了技能的广度。

・深度:按学科分类培养,兼顾了不同学科专业所需的技能要求。

4)实验教学体系的内涵

经过几轮课程改革,形成了目前按照课程类划分的实验教学体系的内涵,即课程类、实验单元和实验内容。以“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实验为例,5个“实验单元”包含的实验内容如表1所示。

除了体系结构本身的建设和优化外,我们还从多个方面建设了保障实验教学体系良好运行的支持环境。包括:数字化实验教学平台,数子化教学资源建设,实验内容的自主设计和更新,教材建设以及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等。

通过以实验教学体系为核心的上述几个方面的建设,我中心已基本建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实验教学大环境,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进一步探索

3.1实验教学体系结构的进一步改进

参照教指委“白皮书”提出的计算机基础教学4个知识领域的学科体系,结合我校在实验教学建设方面的探索,对我校原体系中存在的以课程为核心,同一个技能点可能出现在多个实验单元中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框架,如图3所示。

图3中的“实验领域”与“白皮书”中提出的知识领域相对应,“子领域”与相应的课程对应。一个实验领域可以只包含一个子领域,也可以包含多个子领域,每个子领域又包含若干个实验单元,每个实验单元包含若干技能点。技能点的设置及数量则与相应的实验内容结合考虑。

其中,实验领域和子领域主要应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计算机系统与平台领域,此领域下又包含计算机硬件基础、操作系统基础和网络技术基础三个子领域。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领域。

・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领域,此领域下又包含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技术基础和数据库技术基础三个子领域。

・应用系统开发领域

各领域(子领域)都包含了若干的实验单元和技能点。表2所示为“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领域(也是子领域)中应包含的部分实验单元及其实验技能点。

3.2在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下构建课程实验

1)分类分层次,首先按授课对象进行分类,确定这类授课对象所需知识领域对应的实验领域,然后再按授课对象对计算机能力的需求划分课程层次,按课程层次从各领域、子领域、实验单元中提取不同的内容。

2)对通识类课程从各领域中提取基础部分的实验单元和技能点来组织课程实验内容,对他课程由相应领域内按层次提取。

例如,“大学计算机基础”涉及了两个实验领域:计算机系统与平台,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及不同专业的要求,在实验单元及具体的技能点要求上,应选取各领域(或子领域)中最基础的部分。

表3所示为面向理工科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体系。

4结束语

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在整个课程改革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我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方面已做了一定的探索研究,建立了适合我校教学情况的、较为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但随着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验教学体系也需要改革、发展并进一步完善,使之更加科学和全面。

参考文献

[1]冯博琴.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白皮书”与教学改革实践[J].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大会报告,2005.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计算机基础教案设计篇9

然而,目前使用案例教材进行案例教学时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师对案例教学的认识不足,重操作,轻理论,缺乏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讲解,习惯于就题论题,不能做到举一反三;案例的选取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合理取舍,导致知识点涵盖不全;教学组织过于模仿培训类等级考试,采用题海战术,不适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征与目标;教学方法手段简单老套,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结合今年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excel表格制作》的开设,介绍在“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指导下如何用好案例教材。

1案例教学

笔者认为,要想物尽其能的用好这种案例教材,必须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所要传授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信息进行教学程序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环节,如图1:集体备课、教学设计、精选案例、点评答疑、课后作业。这五个环节层层相扣、缺一不可。下面具体介绍每个环节需要进行的工作。

1.1集体备课

冯博琴教授说过:做好教学,不能只靠少数几位教师,即使名师也是枉然,必须有一个教学团队,才能撑起一片天。针对选取的案例教材,全书都是案例及案例操作步骤,步骤又及其详尽,让学生根据书上的步骤去操作,到头来,还是一头雾水。

所以,这需要我们教师将书上的每一个案例,以操作要求的形式,提炼出来,操作要求不同于操作步骤,其注重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结果。然而靠一个人的能力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将所有的案例都整理出来,继而进行合理有效的取舍。这时,集体备课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我们可以将提炼操作要求的工作分给教研室的每一位老师,最后整合,全书的素材、操作要求就形成了。至此,就可以鸟瞰全局了。

这是用好案例教材的第一步——短时间内提炼整本教材中所有案例的操作要求。这里速度是关键,一定要在开课前提炼完成。鉴于课时有限,不可能将每个案例都练习到,这需要我们能站在全局的角度合理的取舍。同时,提炼出来的操作要求,将成为我们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课堂教学的成败。

1.2教学设计

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目标是“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利用计算机、认识并处理计算机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很明显,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向“培训班”一样,不系统的讲解知识,只注重结果,追求速成,是办不到的。这就需要我们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开展以下内容:对所要传授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信息进行教学内容组合的研究;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教学程序的研究;按照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基本教学原则(即教书育人、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教学方式的研究;依据教学资源和设备条件进行教学手段利用的研究[2]。

我们利用教研室例会,集体讨论教学设计。将自己整理的案例,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对案例进行取舍及整合。在教学设计这一环节,我们将全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然后按内容细化到每一次教学中。这里需要对每一次教学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知识讲解。表1是结合我们的案例教材,根据集体备课的成果梳理出的知识点及全书案例的选取。我们要求,每次上课前先讲解知识点,然后,学生进行案例练习。

这里注意: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word、powerpoint软件,有一定的软件基础,所以,在我们介绍excel中的知识点时,要做的只是是点出方法,具体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比如excel中的重点、难点是函数的使用,我们要做的只是告诉学生什么函数什么功能,具体使用该函数时,其参数的含义及填写,让学生自己去“读”对话框,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1.3精选案例

结合知识的讲解,我们从教材中提取出优秀的能充分说明知识点的案例,在课堂上练习。这里注意,虽然教材中的案例都是源于实际工作,但不一定准确适合每节课讲解的知识点,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对案例进行修改、整合,使其能够跟每节课的理论知识准确对接,更好地诠释知识的应用。

切忌教师先演示案例,要让学生自己摸索案例,在案例中体会知识的应用。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案例教学中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举一反三,进一步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1.4点评答疑

在课堂上讲解完知识点,结合整合修改的案例,就可以让学生自主练习了。这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由于案例是我们“精心”设计好的,所以,学生难免会遇到很多“坑”,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点评答疑了。这里讲解的不是知识点,而是使用该知识点的注意事项。切忌讲解知识点的时候,把这部分内容一起讲到。只有学生真正遇到了“麻烦”,他才会对你的“注意事项”感兴趣,否则,只能是白费时间。

1.5课后作业

任何一门课,仅仅依靠课上时间是很难学精通的。计算机课尤为突出。我们知道,在计算机操作中,任何一个功能的实现,其方法往往有很多,在这个案例中方法一可能是最好的,换个题,方法一可能就没有方法二好。举个例子,复制的方法有很多,方法一:编辑——复制、编辑——粘贴;方法二:Ctrl+C、Ctrl+V;方法三:按住Ctrl键拖动。当进行文字的复制粘贴时,方法二是最方便的,当进行图形的复制粘贴时,方法三是最方便的。所以,要想学精通这门课,必须经过大量的练习,熟练掌握哪种方法在哪种情境下使用,最为合适。教材上的案例很多,完全可以将课上舍掉的案例,让同学们课下练习,真正属于自己的技巧,不是别人告诉的,而是通过自己大量练习后总结出来的。

2小结

案例教学法的突出特色是以案例作为教学方法,经过以上五个环节,必能使案例教材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使专业和计算机有机结合起来。总之,用好案例教材,教师一定要从实践出发,有针对性地编选和设计有典型意义的教学案例,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还能通过分析、讨论和评析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能加强学生对实践能力的掌握。

计算机基础教案设计篇10

【关键词】案例教学;学习兴趣;双师型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320-01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计算机操作能力已经成为当今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校,学生能够熟练操作运用计算机则尤其有必要。学生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不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相关软件的使用,而且为以后更好地专业学习,职场工作,提供了帮助。教师如何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是中职校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融理论、操作技能于一体的课程。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常用软件的使用,这门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ord、excel、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实用的计算机常用软件等多方面的内容。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系统地建立计算机相关概念和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术,同时可以为进一步学习与计算机相关联的其它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掌握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后,为以后进入职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置体现专业培养目标

1、教材建设与选择:我校依据学生学习的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置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内容。我校结合每个专业的特点,立足基础,采用了不同的教材。有的专业使用省中等职业学校统一的计算机教材,有的则使用本校教师所编的校本教材,比如学校的幼儿师范专业,考虑到学生就业方向,需要自己独立制作教具和电子教案,所以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内容与学生的幼儿师范专业相结合,把eXCeL的大部分内容,作了简化,而幼教工作中所设及的电子教案部分,则通过强化powerpoint内容的学习和应用,让学生进入职场后,可以独立制作电子教案。还有文秘专业,教学中则加大了输入法训练,以及word内容的强化学习。为学生的职场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2、分层教学:在当今的中职校,由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对教师的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有的城市学生,初中就学过计算机课程,对计算机基本操作了解较多,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而大多数农村学生在初中阶段,由于当地教育条件等原因,接触计算机只限于玩玩游戏,练练指法、输入法等简单操作,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偏重点。在教学内容安排中,包含基本知识训练和强化技能训练两部分,尽量使不同基础的学生能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共同学习和提高。

3、强化上机操作实践: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我们尤其注重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建设,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上机训练时间。并与相关企业联合,探究学生提高训练的相关软件,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有的企业在我校开设五笔输入法比赛,从中挑选合适的企业工人,因此,强化训练让中职校的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更好、更快地融会贯通所学的计算机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基本素质。

三、教育教学方法的思考

1、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兴趣

案例教学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的方法。与传统的授受式教学相比,案例教学充分重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实践性。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事先设计好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又有代表作用的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展示给学生观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word的图文混排教学,让学生学完基础操作后,教师就可以准备一些生活中有一定深度的广告案例,让学生选择最愿意完成的案例,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培养学生对问题主动探索、独立思考,让学生在学与做的过程中,激发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与教师一起完成案例教学过程中,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方面不断地从教学案例中感知、提取信息;另一方面,学生和学生之间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项目教学法,合理定位教学目标

“项目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把零散的知识与具体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运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每学完一项较完整的章节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与该部分知识有关的学习任务,通过完成该任务,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比如在学完excel的排序和筛选后,可以让学生完成班级学生的期中、期末成绩统计和排名等工作,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可以加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灵活应用。还有在word的图文混排内容学完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师节”主题的电子报刊、学校的校刊自我设计、环保主题的电子报刊等任务,每一小组任命一个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事务。从网上信息收集、制定计划、选择图文混排的方案、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到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积极地探索和尝试,从而使学生向准职业人迈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