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燃气安全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6:23

小学生燃气安全教育篇1

关键词: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烟筒;纸筒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3-0014-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C

目前在中学化学教学和科普教育中,人们常用蜡烛、煤炭等可燃物在缺氧条件下燃烧冒黑烟,或产生有毒气体的实验或事例来说明不完全燃烧概念,但是现有实验技术难以对它们燃烧后放出的烟气再次直接点火燃烧,从而不能直观地展示不完全燃烧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危害。而我们用纸筒、树叶或空心茎做不完全燃烧实验,不仅克服了上述缺点,而且具有简易、更贴近生活的优点,正是新课程教学和科普教育所急需的好实验。

1实验用品

白纸(或旧报纸)一张、白铁皮一小块、铁丝一段。或树叶、芦苇杆等。

2教具制作

参见图1。

(1)纸烟筒的制作

取一张a4纸(或旧报纸),卷成两端直径大小不等的纸筒,其长度约30cm,小端直径约1.2cm,大端直径是小端的约3至4倍,如图1a所示。

(2)铁烟筒的制作

将白铁皮卷成两端直径大小不等的铁筒,其长度约15cm,小端直径约1cm,大端直径约2cm,侧面的接缝用锡焊接牢,再将弯成U形的铁丝焊接到其侧面作为手柄即可,如图1b所示。

(3)替代物的选择

纸烟筒可用树叶卷成的圆筒或芦苇秆等空心茎代替,铁烟筒可由玻璃管或牛角管等代替。

3实验方法、现象、解释或结论

(1)单独用纸筒完成实验

将纸筒靠近小头的一半截的外表面用水润湿。然后手拿纸筒的润湿处,小头朝上倾斜,在其下部大头处点火,则燃烧产生的烟气从上口排出。稍后点燃烟气,可燃烧,火焰大且持续时间长(见图2)。因烟气由报纸不完全燃烧产生,其中含有大量可燃物(一氧化碳等物质)。

实验应在无风的场所进行,同时应根据烟气排放情况灵活调整烟筒倾斜角,使烟气长时间持续燃烧。

另外,值得做对比说明的是,纸筒与一张平整展开着的纸片在空气中燃烧相比,后者氧气供应相对比较充足,燃烧较完全,烟气中可燃物少,灰渣的颜色也略浅。

(2)纸筒插入铁筒中做实验

不用水润湿纸筒的一半截,而直接将其插入铁筒中。然后手拿铁筒的铁丝手柄进行上述相同的操作,则可看到烟气燃烧的火焰更大,持续时间更长(见图3)。原因是该方法中烟筒内的温度更高,不完全燃烧生成物中的木焦油类物质液化残留于筒内较少,使烟气中可燃物增多。

(3)纸筒插入玻璃管(或牛角管)中做实验

取一只内径约2cm的玻璃管(或牛角管),将纸筒小头插入其中,用试管夹夹持进行实验,不仅可以证明烟气中有可燃物存在,而且在玻璃管内可看到褐色液体(见图4)。

其二,取焰色反应实验用的带细铁丝的玻璃棒,将细铁丝的头部弯曲成小环,用它蘸取该油状液体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蒸去水分使之浓缩,然后将铁丝从火焰上移开,发现铁丝上的物质可燃烧(见图5),证明褐色液体中含有可燃物(木焦油等物质)。

也可将油状液体(1滴以上即可)倒入燃烧匙中,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效果很好。

其三,纸筒燃烧后的灰渣呈黑色,仍保持筒状且与未燃烧的纸筒及玻璃管连在一起,用酒精灯火焰灼烧它,发出明亮的光,残灰渐渐变薄变白,证明其中的黑色物质(无定形碳)也是可燃物(见附页照片)。

其四,本实验可以进行微型化设计:仅取一片扑克牌大小的纸片(或小纸条),卷成一个外径约1cm的纸筒,将其一端插入内径约1cm的玻璃管(或去掉挂钩和顶部螺丝的钢笔帽)中,用试管夹或镊子夹持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参看图6。

微型实验的用纸量很少,污染小,现象仍然很明显,适合于学生做分组探究。

(4)用树叶或植物的空心茎做实验

手指粗晒干的竹筒、芦苇杆、或其它空心茎、卷成筒状的树叶或笋衣,都能代替纸筒完成实验。而且这样做能更确切地说明生物质能的利用和相关的环境问题。参看图7和图8。

4实验的应用

(1)初中教育

在初中化学课程主题五《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教学中,该实验可以说明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并直观地展示不完全燃烧的“燃烧后的产物中还有剩余的可燃物存在”的基本特征。

(2)科普教育

在针对中小学生或普通群众的关于消防安全、环境保护、能源的利用等主题知识的科普讲座中,可用该实验说明燃料(可燃物)不完全燃烧的种种危害或益处,及如何避免其危害或加以利用。

例如,该实验能够很好的揭示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试点推广的秸秆气化技术的生产原理,该实验也能很好地说明吸烟有害健康问题。

(3)家庭教育

非常适合于开展家庭实验,让家庭成员人人懂得在家里生火做饭或取暖时,要注意通风换气、疏通烟道、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等道理。

5实验原理分析

其一,物质发生不完全燃烧,其特征是“产物中还有剩余的可燃物存在”。

其二,固态生物质(包括纸片)的燃烧属于分解燃烧,其过程中有干馏作用存在,干馏作用的产物在氧气供应不足时仍将发生不完全燃烧。因此生物质不完全燃烧产物与干馏作用的产物相似,包括气态、液态、固态三种状态的可燃物。

其三,卷成筒状的纸片(或树叶)与展开了的纸片(或树叶)在空气中点燃,前者氧气供应更加不足,将发生更严重的不完全燃烧,其气态生成物因“烟筒效应”的作用而集中起来从烟筒上口排出,便于点燃。

其四、烟气的第二次燃烧可以认为是完全燃烧。纸片燃烧后的筒状灰烬,经酒精灯火焰的不断灼烧后黑色渐渐退去而最终变成白色,也可认为燃烧已经完全。牛角管或玻璃管中的液态生成物,被细铁丝蘸出后在酒精灯火焰的灼烧并点燃,可以认为燃烧比较完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2]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3]王祖浩,王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小学生燃气安全教育篇2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之外,更重要的是关心学生。我还认识到,一名德艺双馨的教师,业务能力棒自不言说,还要有非常高的品德。那就是心里装着学生,学生走到哪里,心就要操到哪里,即使是放假,老师的心也要随着学生而动。寒假期间也不能例外。在放寒假之前,老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安全常识教育,保证每一位学生常年平安。

一、交通安全教育

春节期间,正是一年中恶劣天气最多的季节,尤其是冰雪路面更容易对人造成伤害。教育的内容为:

(1)不要单独骑自行车出门。

(2)路面有积雪千万不要在公路上行走。

(3)小学生不要开摩托车、电动车。

(4)出行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要在马路上横行。

(5)驾驶员饮酒后开车千万不要乘坐。

(6)不要坐有安全隐患的机动车。

(7)教育学生识别交通标志。

二、食品安全教育

春节期间,家人团聚,自然免不了好口福,各种美食的诱惑小学生难以抵制教师一定要把好食品安全关。

(1)学会抵制美食的诱惑,再好的食品绝不多吃。

(2)教给学生辨别食品的安全期,购买食品先看是否在保质期内,过期的食品再便宜千万别买。

(3)不要暴食暴饮,春节期间聚餐的机会多多,千万莫要贪食,吃得过多,造成肠道消化不好。

(4)在外的人回家难免要买很多小食品,这些食品是小学生的最爱。老师一定要讲清楚,小食品中含有大量的添加剂,大多属于垃圾食品,吃多了对健康很不利,最好不吃。

(5)莫要贪饮各种饮料。

三、燃放烟花爆竹的安全教育

新春佳节,普天同庆,假日期间难免要燃放烟花爆竹,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这同时也伴随着诸多危险。

(1)要在室外空地燃放。

(2)燃放时,要远离柴草,以免引起火灾。

(3)最好燃放挂鞭,不要燃放有危险的各种雷子。

(4)燃放烟花爆竹一定要在大人的指导下进行。

(5)大型烟花爆竹的燃放,小孩子只能看千万不要自己去点燃,并且要在安全区以外观看。

(6)学生最好不要燃放鞭炮,或者远离鞭炮。

四、室外活动安全教育

假期期间,室外活动时间较多,要学会保护自己。

(1)不要到冰面上去玩,不要到水边去玩。

(2)在街上漫步时要学会躲避机动车。

(3)学生千万不要骑自行车、摩托车兜风。

(4)不要聚众打架。

小学生燃气安全教育篇3

一、山东教育出版社教材中的实验

1.实验操作:将一个塑料瓶的瓶底剪下,在瓶塞处插入一根带有止水夹的尖嘴玻璃管。用排水法集满纯净的氢气后,将塑料瓶移出水面,固定在铁架台上。打开止水夹,在尖嘴处点燃氢气。

2.实验现象:刚开始时氢气能够在导管的尖嘴处安静地燃烧,而片刻后发生了爆炸。

3.实验分析:由于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得多,用无底瓶收集氢气后夹持在铁架台上,打开尖嘴导管,氢气就会从尖嘴处逸出。在尖嘴处点燃氢气,由于热气流上升,瓶中的氢气上升到尖嘴处燃烧,导致环境中的空气被抽入无底瓶的下部,快速与瓶中还未来得及燃烧的氢气混合,达到氢气的爆炸极限,就会引发爆炸。

4.实验弊端:首先,无底塑料瓶中是否集满氢气不好判断,即使已经集满氢气,若将其移出水面且固定在铁架台上的速度不够快,则该实验失败的几率非常高。其次,多数实验中,爆炸产生的气浪会将塑料瓶的瓶塞冲到教室的天花板上。若塑料瓶固定得不是很紧,则将连同塑料瓶一起飞出去,带来安全隐患。

二、改进后的实验

1.实验用品:锥形瓶或广口瓶、双孔橡皮塞、分液漏斗、导气管、锌粒、稀硫酸、火柴、薄塑料袋、线团。

2.实验步骤与现象

(1)用锥形瓶或广口瓶、双孔橡皮塞、分液漏斗、导气管组装好实验室制备氢气的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良好后,向锥形瓶或广口瓶内加入适量锌粒,向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稀硫酸。

(2)准备好三只薄塑料袋,为后叙方便,分别命名为塑料袋“1”、“2”、“3”。“1”内无气体,“2”内有少量空气,“3”内有较多量空气。

(3)打开分液漏斗活塞,使硫酸进入锥形瓶或广口瓶内,与锌粒接触,开始反应产生氢气。分别向塑料袋“1”、“2”、“3”内充入氢气,当塑料袋“1”内充满纯净的氢气,塑料袋“2”内氢气占混合气体的体积分数在4―75%之间,塑料袋“3”内氢气占混合气体的体积分数小于4%时,将其分别移开后用线扎紧。

(4)分别用火柴点燃塑料袋“1”、“2”、“3”,现象分别为:塑料袋“1”形成一团火球,边上升边安静地燃烧;塑料袋“2”发出尖锐的爆鸣声;塑料袋“3”根本点不燃,只见塑料袋皱成一团。

3.实验分析:氢气的燃烧和爆炸有一定的浓度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就不会燃烧和爆炸了。塑料袋“1”内充满了纯净的氢气,所以能够被点燃,且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塑料袋“2”内有少量空气,充入的氢气占混合气体的体积分数在4―75%之间,处于氢气遇明火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所以点燃后发出尖锐的爆鸣声;塑料袋“3”内有较多量空气,充入的氢气占混合气体的体积分数小于4%,氢气过少,燃烧无法进行,也就不会爆炸了。

4.实验后记

改进后的实验现象明显,易获得爆炸极限的概念;且实验的可操作性强、安全性强,更是该实验的优势所在。

参考文献

[1]李维芬.申永良.硝酸与铜反应实验的改进[J].化学教育,2010(4).

[2]李海燕.新课标下的氯气漂白性质的实验改进[J].化学教育,2009(10).

[3]杨基松.几个创新设计和改进实验的介绍[J].化学教学,2007(5).

[4]郭名宾.渗透作用演示装置的改进[J].中学生物学,2010(8).

小学生燃气安全教育篇4

一、实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安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做到有备无患,是很有必要的,科学教师肩负着重大的责任。科学教师是学生科学实验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应该时刻注重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才可能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最大限度地控制实验的安全性。首先,每学期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学生实验守则》和《科学实验室管理制度》,教师也应该学习《实验教师岗位职责》和《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其次,每节实验课都要根据所学内容涉及的实验仪器讲解正确使用方法、材料的安全使用和安全措施;另外,也可以根据具体事例实施安全教育,向学生介绍如果使用不当会引起的身体损害,特别是对于光学类仪器、加热类仪器、玻璃类仪器,通过以上教育,学生会深刻认识到实验中安全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安全意识,掌握一定的自救办法,在遇到危险时,能够采取措施保护自己,并减少对其他人的伤害。

二、正确使用实验仪器确保安全操作

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时,要控制实验的安全性,确保学生安全。学生在科学实验中只具有安全意识是不够的,必须付诸行动才行。因此在科学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确保安全操作。例如:在使用酒精灯时,就要求教师先介绍酒精灯的安全使用方法,再进行正确的示范。酒精灯使用方法:使用前,先检查灯芯是否能用,酒精灯内的酒精是否在1/4~2/3之间;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时,酒精灯之间不能相互引燃;用完后,用灯帽将酒精灯熄灭,禁止用嘴去吹,以免引发火灾。在教师示范时,学生要认真观察教师的使用过程,接下来才是学生自己在实验中使用酒精灯,教师再根据学生的使用情况给予指导。特别是第一次使用的时候,必须做到这样,以后的实验中也要强调正确、安全的使用方法。酒精喷灯使用时,应在预热盆中注入酒精,点燃后铜质灯管受热。待盆中酒精接近燃完时,逆时针开启灯管上的开关。来自贮罐的酒精在灯管内受热气化和气孔的空气混合,这时点燃气体便能产生高温火焰,火焰的大小可以用开关来控制。用毕后,挂式喷灯座旋紧开关,同时关闭酒精贮罐下的活栓,就能使灯焰熄灭。座式喷灯火焰的熄灭方法是用石棉网盖住管口,同时用湿抹布盖在灯座上,使它降温。开启开关时必须先充分灼热灯管,然后点燃管口气体,否则酒精不能全部气化,会有液态酒精由管口喷出,可能形成“火雨”(尤其是挂式喷灯),甚至引起火灾,因为酒精易挥发、易燃,使用酒精喷灯时必须注意安全。

又如:凹面镜和凸透镜的使用,要保证学生正确、安全地使用,应做到四点:(1)学习凹面镜和凸透镜工作原理;(2)告诉学生正确的使用方法;(3)教师示范;(4)揭示安全隐患。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凹面镜原理是光照到镜面反射后聚集一点,这一点的光很强,温度很高。教师示范时,强调用凹面镜把太阳光反射后聚集在一起的点只能对着物体,而不能对着其他学生以免烧伤。在实验中,凹面镜聚集的光可以把纸张点燃,实验后应及时熄灭,以免发生火灾。凸透镜也是实验中经常使用的仪器,这其中就包括放大镜和望远镜。首先,向学生讲解凸透镜的原理,即通过光的折射然后聚集光,产生高温。然后,教师讲解凸透镜如何使用,并进行示范,同时强调,不能对着凸透镜用眼睛看太阳,不然会烧伤眼睛。在科学实验教学时,教师要讲解仪器使用方法和进行示范,并告诉学生实验有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在学生使用实验仪器时给予适当指导。这样学生才能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安全操作,才能保证实验的安全和成效。

三、制定安全问题处理方法进行及时补救

科学教学实验中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要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制定处理方法,及时补救,提高安全效能。科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包括仪器使用不当造成的伤害,有毒、有害实验材料使用等。例如酒精灯和酒精喷灯使用出现安全问题时应该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做实验时,不小心将酒精溅出后在实验台燃烧,应立即取湿抹布盖在上面。酒精喷灯在小学科学实验中应用很少,但也要让学生了解一些使用常识,以防患于未然。酒精喷灯的火焰温度是非常高的,在实验中若出现烫伤,应将受伤部位放入凉水中,以降低局部的温度;受伤面积大时,应该立即就医,运送的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感染,可以用干净的衣物包扎,并避免挤压。

再如,玻璃仪器使用时,如果出现玻璃碎片划伤皮肤,一般情况下的处理方法:(1)用自来水或其他干净水冲洗伤口数遍,每次间隔一会,这样可以将伤口上的玻璃碎片冲掉。(2)如果伤口上的玻璃碎片冲不掉,可用镊子将伤口上的小玻璃碎片慢慢取出,注意动作要轻柔。(3)用双氧水消毒。双氧水的泡沫可使细小的玻璃片浮出,可轻轻弯曲手指,以检查韧带是否完好。

使用硫酸时出现安全问题的处理方法:实验时不小心将酸液滴在皮肤上,需立即用大量清水进行冲洗,并用碳酸氢钠冲洗,严重时需要就医;如果滴在皮肤上的是浓硫酸,需先用干抹布轻轻擦去,再进行冲洗;酸液滴在眼睛里,必须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清水进行冲洗,并不时转动眼球,然后及时就医。只有对有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制定处理方法,才能保障受伤后得到及时治疗,才能提升安全的效能,确保学生安全。

四、结束语

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要确保学生的安全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安全意识,作为教师应该讲解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并示范,并告诉学生实验有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在学生实验中使用实验仪器时给予适当指导、制定安全问题处理方法进行及时补救。另外,实验后应认真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学生安全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健康、安全、快乐的环境中成长。

参考文献

[1]何亚东.水性无卤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试验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7.

[2]王娜,藏明.探讨酒精灯安全使用的方法及预防喷燃发生的措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6):106-107.

小学生燃气安全教育篇5

海南民生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为海口市管道燃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一九九三年,是经海南省股份制试点领导小组批准,由海口市煤气管理总公司发起,联合三家企业成立的规范化股份制企业。重点发展海口市燃气工程,公司融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为一体,发挥技术和资金实力,创造了国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改革的先例。公司九九年七月成功在深交所上市,并成为国内燃气行业首家上市公司。九八年七月,公司经重组、改建,更名为海南民生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现公司开展的主营业务包括:瓶装液化气、仿天然气、压缩天然气、车用环保液化气以及相关的燃气器具检测、钢瓶维修、燃气工程设计、燃气工程施工。

下面就我司安全管理规范化的情况向各位代表做一汇报。

二、安全管理及现状

1.建立安全管理体制

公司自九三年成立以来,安全工作一直实行行之有效的三级安全管理体制: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基层单位——生产班组。公司领导始终把安全工作做为公司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建立以公司总经理、各基层单位责人组成的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决策公司重要安全生产目标和方针,贯彻执行国家和当地政策颁布的各项安全管理法规、政策,制定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目标等。同时公司设有一名安全总监,负责协调管理全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并设立日常安全工作管理职能部门——安全技术部,负责制定公司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生产操作规程、企业的安全监督检查和各分子公司安全生产的指导工作等。

集团公司下属各分子公司都设有一名单位领导,负责本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

分子公司下设生产班组,由班组长负责具体实施本班组岗位上的安全工作。

目前,公司已有专职安全员15人,兼职安全员30余人,占职工总数的15%,形成集团公司、分子公司、生产班组三级安全管理组织机制,大大地推动了公司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2.不断完善各种安全管理制度,使公司安全工作走上规范化。

燃气是易燃易爆物品,危险性较高,管理上稍有不慎,必会酿成重大事故。公司在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劳动安全法规的同时,借鉴兄弟省市的有关制度,并经几年不断积累经验教训和模索,已形成一个体制、十八个管理办法的安全管理体系,使公司燃气的储存、生产、运输、输配、抢险等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公司九三年建立之初,侧重于狠抓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主要是建立一支懂技术、会操作的职工队伍,并形成了公司员工三级安全教育制度。新员工上岗前必须经过由集团公司、分子公司、生产班组三级培训合格后,方可取证上岗。对于从事锅炉、压力容器、焊接等特殊工种的员工,必须再次取得省劳动部门颁发的《特殊工种操作证》后,方可上岗。同时还对员工进行“一人一档”的教育建档管理,每年至少还进行4次各种专业知识教育和培训,如生产新工艺、新方法、消防器材的正确使用、燃气事故的处理、新的规章、规程等等,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和安全素质。

在液化石油气安全管理方面,我们着重加强管理员工遵章守纪的行为规范,严格执行设备操作规程。为此,相应制定了“防火防爆禁令”、“灌

装车间安全管理制度”、“液化石油气贮罐安全管理制度”、“消防管理制度”、“液化气生产区安全管理制度”、“液化气钢瓶充装安全管理规定”等诸多制度,每一个制度的建立,都要及时对员工进行宣贯,使每位员工都能熟练掌握,让员工真正体会到制度的可操作性,并能自觉地执行各项制度。

在城市管网安全运行方面,我们相继制定了“管线巡查制度”、“燃气管道抢险制度”、“燃气热水器安装管理规定”等,公司设立了三部抢险、抢修专用电话,并向社会公布,随时为用户提供安全维修服务,并加大燃气管网安全巡查,巡查人员分为四个班组,人员对中压干管、支管、阀门井、调压箱每日巡回检查,做好巡查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做到哪里出问题,能及时赶赴现场进行抢修,确保安全供气。燃气用户安全用气的规范管理也是我司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做到用户提供的不合格燃气热水器不予安装,不符合安全要求的燃气用户坚决不予通气。并为通气后燃气用户发放《管道气安全使用手册》,现场向用户讲解安全注意事项,并定期对用户用气设施进行安全检查,二个月一次,对每个用户的燃气设施情况、燃气具及热水器使用情况进行建档管理。

另外,针对燃气的特点,对各区域的动火进行了规范化管理,制定了“动火安全管理规程”,把公司内具有易燃易爆场所及燃气设施、管网的动火分为三级:一级动火由集团公司安全技术部审查,安全总监批准;二级动火由动火单位领导审批,报集团公司安全技术部核准;三级由动火单位领导批准。各级动火现场均有安全监督和配备一定数量的消防器材。此项制度的严格执行,使动火的危险性降到了最低限度,保证了公司七年来各项动火作业的安全。

3.配备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

由于公司领导非常重视安全工作,视安全工作为企业的生命线,把“安全供气、优质服务”作为企业的宗旨,因此,公司坚持引进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加强全公司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工作,每年有计划地51进各类大中专生,尤其是燃气行业的毕业生,安排到基层单位经过几年的锻炼,从中挑选有责任心,有技术的同志安排在管理和生产一线的重要岗位,这些人有理论、懂专业,都能较好地处理工作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为公司的管理和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

4.加强教育和巡查制度,促进全员安全工作积极性。

(1)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素质。

安全工作的根本在于人,关键是管好人,用好人,杜绝人为所造成的事故。而强化入的管理手段是不断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

在安全教育上,坚持新工人上岗前的安全教育和特殊工种的上岗取证培训;专职安全人员的定期业务培训;全体员工的定期教育,努力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并通过举办消防灭火、救护、燃气泄漏的堵漏等演习,增强员工处理事故的能力,并要求每位员工做到“三会”:会报警、会使用消防器材、会使用燃气抢险机具。同时每年做好五月安全生产周和“119”消防宣传话动,组织人员在街道上设立燃气安全宣传站,向燃气用户发放各类安全材料,并现场解答用户在燃气具使用上出现的各种疑问。

(2)完善巡查及整改制度,坚持执行管理职能部门定期巡查,每月召开安全员例会,节假日前全面检查制度,坚决落实公司每月查、基层单位每周查、生产班组天天查,基本做到安全工作有重点、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通过检查,促进了全体员工安全意识的提高,同时也及时地发现了各种隐患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整改,基本做到隐患发现一处整改一处,整改率100%,检查制度的严格执行,确保了整个燃气设施的正常运行。

同时年公司实行《安全工作量化管理方法》明确各单位的安全责任,层层分解,把安全工作细化到每位员工,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衡量和考核在岗人员的安全行为,结合年终安全奖,做到奖惩分明,使全员参与安全工作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使公司的各项安全管理目标得到具体落实。

5.加大设备投入,提高企业安全保障能力。

公司成立以来,公司领导层就整个燃气输配系统及安全设施的选型,做到了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如我司两座仿天然气掺混气站采用的液化气掺混设备,无论在技术上和设备的安全性能上,都是国内最先进的。掺混设备及安全附件均选用美国aLGaS公司的产品,同时,各气站的安全附件安全性能较高,技术可靠。如我们六个气站的浓度报警仪均选用国内较先进的产品;对公司所有的液化气站储罐根部第一道法兰垫片全部选用全届缠绕垫片,增强了储罐安全运行的系数。另外,为增强各气站安全抢险救灾能力,吸取98年“西安煤气事故”教训,公司购进了几套带气堵漏设备,经使用情况较好,现已将这些设备配备到各个重点气站备用。

三、几点经验

几年来我司在安全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公司成立七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因管理不到位和人员违规操作造成的事故,多次被国家和省有关部门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为公司的发展和成功上市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上市公司和在海南省颇有影响的专业燃气企业,在安全问题上哪怕出现很小的失误,都将造成很大的社会不良影响,为此我们提出,没有安全就没有我们海南民生燃气集团,就没有公司的发展,各级领导和全体员工时时都把安全工作摆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

1.夯实基础工作,保证安全工作持续稳定地发展。

股份制企业中存在重效益、轻管理的问题,加之结构变动大、人员流动性强的特点,这对安全生产和管理带来了不利影响。大家都知道,安全管理和员工的安全生产素质是一个需要经常不断提高的过程,为克服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就需要在基础管理和规范管理上多下功夫,用制度、纪律约束每一个在岗工作人员的行为,几年来,无论集团公司领导层的更替或内部结构如何变化,由于基础工作踏实,在安全管理上都能保持持续、稳定发展。

2.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特点,抓好管理工作。

小学生燃气安全教育篇6

【关键词】民用燃气;燃气管道;泄露问题;解决对策

1.民用燃气管道泄露的分析

从中国民用燃气供气系统形成到今天,燃气业已经走进每家每户,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民用燃气供气系统日益完善的当下,其安全性、可靠性遭到了质疑。原因在于燃气管道泄漏问题越来越严重,对于民用燃气供气系统的安全使用有一定危害。对此,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及燃气供气系统检查维护工作记录,就民用燃气管道泄漏问题进行分析。

1.1民用燃气供气系统腐蚀

民用燃气供用气管道腐蚀为管内腐蚀和管外腐蚀。致使民用燃气管道外部腐蚀的因素较多,酸雨、土质的pH值、气候环境等。通常民用燃气供用气管道的外部会运用防腐材料加以保护,避免管道被腐蚀。但民用燃气供用气管道长期暴漏在室外,受雨水的冲刷、太阳的暴晒、土质的腐蚀,使得民用燃气供用气管道上的防腐材料逐渐失效,进而直接侵蚀管道,使管道被腐蚀。相对于外部腐蚀,民用燃气供用气管道内部腐蚀并不是非常严重,其腐蚀主要是因投入使用的管道媒介的特殊性质所引起的。

1.2民用燃气供用气管道材质存在质量问题

燃气供用气管道的材质、规格、型号等方面对民用燃气供用气管道的质量有一定影响。民用燃气供用气管道作为传输燃气的设施,其安全性、可靠性直接决定燃气传输是否顺利的进行。所以,在构建民用燃气供气系统时选用供用气管道一定要慎重,确保所选管道能够长期有效应用。但在我国一些地区构建的民用燃气供气系统所应用的管道存在材质不佳、规格不符等情况,使得民用燃气供用气管道应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渗漏问题。

1.3民用燃气供用气管道焊接效果不佳

民用燃气供用气管道焊接效果不佳也是导致供管道泄漏的原因之一。为了满足民用燃气供气系统构建需要,在安装燃气供用气管道的过程中,必要的时候需要进行管道焊接,进而构建一个完整的民用燃气供气系统。但是,在进行管道焊接时焊接设备存在故障、焊接人员马虎、细节处理不仔细等情况,容易造成管道焊接效果不佳,致使管道泄漏。

2.民用燃气管道泄露问题的解决对策

对于民用燃气管道泄漏的问题,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尽快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并予以处理,才能够保证民用燃气供气系统安全、可靠的应用,避免财产或生命受损。民用燃气管道泄漏问题的解决对策为:

2.1替换管道

民用燃气供气系统的作用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燃气。若如民用燃气供气系统管道存在泄漏问题,很可能会引发安全事故发生。而安全事故的发生,将会导致人们无法正常运用燃气、经济受到损失,甚至导致人员伤亡。所以,合理的、有效的、科学的处理和解决民用燃气供用气管道泄漏问题是非常必要的。重新铺设燃气管道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解决措施,其不仅能够有效的解决燃气管道泄漏问题,还能够保证燃气正常传输。重新铺设燃气管道是了解民用燃气供气系统的原供气路线;对原路线进行详细的检查,确定路线中管道泄漏的部分,对其进行标记;接下来是将存在泄露问题的旧管道挖掘出来,重新铺设新的管道,使整个民用燃气供气系统可以安全、可靠的运用。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新管道的选择一定的要慎重、合理的进行,需要对旧管道予以详细的检查和分析,确定旧管道泄漏的原因。以此为依据,选择材质好、规格符合、型号相符的管道。

2.2强化民用燃气管道防腐特性

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民用燃气管道防腐特性,可以有效的避免燃气管道因管道腐蚀而出现管道泄漏问题。对于民用燃气管道腐蚀性的强化,可以利用普通的聚乙烯粉末覆盖在管道上,以此来提高管道的防腐性能。需要注意的是民用燃气管道的防腐工作应当在防止腐蚀建工车间中完成,这样才能够保证燃气管道防腐工作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提高燃气管道的安全性、稳定性。总体来说,燃气管道腐蚀问题应当得到高度重视,并运用适合的、有效的防腐材料予以处理,提高燃气管道防腐性能,促使燃气管道可以长期有效的应用,更加安全、可靠的传输燃气。

2.3加强燃气管道监督检查

为避免燃气管道泄露问题发生,应当将燃气管道查漏作为输配管理中一项经常性工作。工作人员在日常输配管理中,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燃气管道是否泄漏,并做好记录。一旦发现燃气管道存在泄露问题,应当及时予以上报,相关管理者根据燃气管道检查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有效的、科学的处理方案,对燃气管道泄漏点予以有效的处理,进而保证燃气管道有效应用。燃气管道监督检查的加强,可以在日常燃气管理中对燃气管道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并且进行半年或一年一次的全方面检查,以此来增加燃气管道监督检查强度和力度,尽量杜绝燃气管道泄漏问题发生。

2.4强化员工安全技能培训

民用燃气供气系统运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尤其是燃气管道出现泄漏。为了尽量杜绝安全事故发生,对工作人员予以安全技能培训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员工从科学的、安全的角度去管理和操作民用燃气供气系统,降低燃气管道泄漏发生的可能性。员工安全技能的强化主要是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也就是,对员工进行基础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员工管理水平,促使员工更加科学的管理民用燃气供气系统;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安全素养,促使员工能够从安全角度出发进行各项工作;对员工进行安全技能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操作能力,可以更加科学、规范的操作系统。在民用燃气供气系统运用的过程中员工的一言一行,很可能给系统的运用带来不良影响,致使管道泄漏等问题发生。而良好的安全教育、安全技能培训、管理知识教育可以规范员工的行为、提高员工的素质,使员工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尽职尽责的工作。

3.结束语

在现代化的今天,民用燃气供气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不得不说明的是民用燃气供气系统应用越广泛,其所带来的危险也就越大。民用燃气供气系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长期应用的过程中,燃气管道可能出现老化、腐蚀等情况,致使燃气管道泄漏问题发生。对此,笔者建议应当通过替换管道、强化民用燃气管道防腐特性、加强燃气管道监督检查、强化员工安全技能培训等措施来解决和防范燃气管道泄漏情况发生。相信不断加强民用燃气供气系统的管理和防护,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将会大大提高,促使民用燃气供气系统得以长期有效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月梅,刘强,张琰.关于解决民用燃气管道泄露问题的探讨[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4(01).

[2]游,樊成,雷政,聂立平,朱江,唐柯.现代住宅小区燃气管道设计的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3).

[3]曹颖,张彩霞,武亚西.燃气供气压力调节方式的比较[J].应用能源技术,2002(03).

小学生燃气安全教育篇7

关键词:燃烧条件;演示实验;实验探究;创新设计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5)7C0061C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燃烧的条件实验”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一个重要的演示实验,也是一个学生必做的基础实验。因此,一个设计合理、科学的实验对学生深刻认识“物质的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这一个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教科书演示实验设计

在现行各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教材中“燃烧的条件实验”的设计不尽相同。有的是用“烧不坏的手帕”[1]做演示实验,有的设计了“学生实验活动”[2]却没有具体的演示实验,有的只讲灭火的原理[3]而没有燃烧的条件实验。其他版本教科书中比较典型的“可燃物燃烧条件实验”设计有以下两种:

1.1人教版教科书的实验设计[4]

在500mL烧杯中加入300mL热水,底部放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口上盖一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干燥的白磷(如图1-a),观察现象。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底部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如图1-b),观察现象。

1.2仁爱版教科书的实验设计[5]

取少量干燥的红磷和白磷分别置于如图2所示的薄铜片上,用酒精灯对准薄铜片加热,观察现象。在500mL烧杯中加入300mL沸水,投入一小块白磷(如图3所示),观察现象,鼓入空气,再观察现象。

2教科书演示实验设计的不足

教科书演示实验设计的不足主要是:

(1)这些实验都是在敞开的环境中进行的,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从而影响师生的身体健康。

(2)这些实验只能用于教师的演示实验而不能用于学生的课堂探究活动。

(3)实验药品与物品用量偏大,一些药品甚至没有说明用量,不好控制。

(4)“白磷在水中燃烧”实验,不管是鼓入空气,还是通入氧气,其操作都比较复杂,耗费时间长,且不容易做成功。

3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综述

可燃物燃烧条件实验改进在许多书刊上已经有很多成果发表,这些成果虽然各有特色,但是,这些改进还存在一些不足:物品用量多,程序复杂,课前准备用时长,操作不简便等。下面就两个实验的改进进行简述。

3.1红磷与白磷燃烧对比实验改进简述

苏翰老师[6]认为小试管氧气不足,不能支持燃烧,他“将红磷和白磷分别放在两个大试管中,在试管口各套一个瘪气球,用橡皮筋固定。然后将两支大试管同时浸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王西甫老师[7]是“取黄豆粒大小的红磷和白磷迅速放入盛满Co2的大试管中,塞上带气唧的双孔橡皮塞……将放有白磷和红磷的大试管放入热水中……同时用气唧向两支试管中鼓入空气”。胡媛媛老师[8]是“将白磷与红磷用橡皮塞密封在大试管中,并放于热水里”。韩程明老师[9]的改进是“在a、B、C(C里盛Co2)3支试管中放入绿豆粒大小的红磷、白磷、白磷,塞好橡皮塞,将3支试管同时放入热水中”。张艳琴等老师[10]的改进是“将红磷、白磷分别放入两试管中,用带玻璃导管的橡皮塞塞住试管口,玻璃管的外端固定一气球,保证试管内有较多的空气,完全封闭后再将两试管同时浸入热水中进行实验”。其他的一些改进比较复杂,不再例举。

3.2水里白磷燃烧实验改进简述

苏翰老师[11]的改进是“用矿泉水瓶收集一瓶氧气配单孔塞连接一个小漏斗,侧着插入水下,盖在热水中的白磷上面,轻挤水瓶,使氧气与白磷接触”。胡媛媛老师[12]的改进是“将一只大试管罩住热水中铜圈内的白磷,用大试管中的空气排开白磷周围的水,使热水下的白磷与空气接触”。张艳琴等老师[13]的改进是“在烧杯中放一金属圆柱体(金属圆柱体上端固定一螺丝帽),注入适量热水浸没金属圆柱体,在圆柱体上端的螺丝帽中放一小块白磷。用一空试管向下罩住水中的金属圆柱体(白磷)”。吴国权老师[14]的改进方案是“用25mm×200mm的大试管(内充满氧气并用塞子塞住)及400mL烧杯各1只,开水(烧杯内水位高度约为大试管的1/2)……将粗铜丝环平放在烧杯中间,烧杯中加开水约300mL后……取半粒黄豆大的白磷……放入螺母的中央……拿内部充满氧气的大试管口朝下迅速将白磷罩住”。钱胜等老师[15]的改进方案是“在烧杯中装入约2/3体积的热水,在烧杯底部放入绿豆大小的一块白磷。先用一只烧杯收集满氧气,再把试管迅速倒插入热水中并罩住白磷”。其他的一些改进比较复杂,不再例举。

3燃烧的条件演示实验创新设计

实验1用坩埚钳(或镊子)分别夹一小块石头(瓦片、砖头片、玻璃片等)与木块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或者分别拿一根木条与一根玻璃棒(或玻璃长条等)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2用坩埚钳(或镊子)分别夹住一小块无烟煤与木炭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3(1)在两个250mL烧杯中分别加入大约125mL75℃左右的热水和室温水,把事先已经将小的一端轻凿了一个小圆形浅凹槽的3号橡皮塞放入烧杯的热水中。

(2)将一小撮(绿豆量)干燥红磷放入20×200mm规格的干燥试管里,用小气球套住试管口后,放入烧杯的热水中。

(3)将两粒“米粒样”大小的白磷先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分后分别放入两支20×200mm规格的干燥试管里,用小气球套住试管口后,一支先放入盛室温水的烧杯中,另一支再放入上述(2)烧杯的热水中。

观察(2)与(3)三支试管中产生的现象。

(4)取出两支试管后,将“米粒样”大小的白磷放入烧杯热水中橡皮塞小端的凹槽里,观察现象;再用一支20×200mm规格的干燥试管垂直倒插入烧杯里的橡皮塞中塞紧罩住白磷,观察现象。

(5)把(2)中装干燥红磷的试管外壁擦干,取出小气球,用带干燥管(内装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纱布)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将试管底部的红磷抖动聚集到试管的中下部后,在酒精灯火焰上对准红磷加热,观察现象。

4创新实验设计的实验效果

实验1中,只有木块或木条能够燃烧。这个实验说明“物质具有可燃性才能燃烧”。

实验2中,木炭燃烧而无烟煤不燃烧。在相同的短时间内加热,酒精灯火焰没点燃煤块。这个实验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温度没有到达可燃物的着火点,它就不能燃烧。

实验3中,(2)先放进热水的红磷不燃烧(黑色部位),(3)后放进热水的白磷燃烧了,看到了明亮的火光,如图4所示。实验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不同的可燃物燃烧时需要的温度不一样”。

(4)把白磷放到烧杯热水中橡皮塞小端的凹槽上,白磷熔化后像一个白色的珍珠,如图5所示,没有燃烧。插入试管后,橡皮塞小端凹槽上的白磷燃烧起来了,看到了明亮的火光,如图6所示。实验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5)给上述聚集到试管中下部的红磷加热一段时间后,试管里的红磷燃烧起来了,将试管移动离开火焰后,看到明亮的火光,如图7所示。实验同时说明“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它才能够燃烧”,“具有可燃性的物质才能够燃烧”。

5创新实验设计在教学中的应用

实验1与实验2可用于学生探究活动,这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实验探究是学生“通过实验学化学”的最佳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认识“燃烧的条件”,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很有意义。

实验3的准备与操作难度相对大了一些,建议由教师演示。如果学生基础比较好,动手能力比较强,也可以由学生操作。需要注意的是:(1)带干燥管(内装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纱布)的橡皮塞。(2)小的一端轻凿了一个小圆形浅凹槽的3号橡皮塞(圆形浅凹槽的宽度约为6mm,深度约为3mm)。(3)将一小撮(绿豆量)干燥红磷放入20×200mm规格的干燥试管里。(4)将一粒“米粒样”大小的白磷先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分后放入20×200mm规格的干燥试管里。这四个制作与操作,前面三个必须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以节约探究时间,第四个操作分发白磷由教师把关发放,以保证实验的安全与成功。

6创新实验设计的优点

(1)实验设计简单合理,操作方便,现象明显,快速高效,既可以用于教师的课堂演示,也可以用于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

(2)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或教师的实验演示,在完成了三个实验后,学生很自然地推出和理解了“燃烧的条件”是三个,实现了新课程让学生“通过实验学化学”的理念。

(3)实验用品简单易得,使用试管和烧杯小、用水量和药品量少,既节约又环保。

(4)磷的燃烧实验是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有效防止了产生的污染物在实验环境中扩散,保护了环境,维护了师生的安全和健康。

(5)实验1与实验2使用了学生身边熟悉的物质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促使学生进一步关注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发生的化学变化。

(6)水中白磷燃烧实验,不必事前制取氧气,也不用气唧鼓入空气,白磷液珠固定在橡皮塞的凹槽里不会滚动,让实验变得简捷,成功率高。从而可以用于学生的操作探究,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资料:

[1]王祖浩,王磊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93.

[2]江琳才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广州),2012:80~81.

[3]毕华林,卢巍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118~119.

[4]王晶,郑长龙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28~129.

[5]沈怡文,陈德余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2:82~83.

[6][11]苏翰.对物质燃烧条件实验的改进[J].河北理科教学研究,2012,(2):40.

[7]王西甫.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设计[J].化学教学,2010,(5):18~19.

[8][12]胡媛媛.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J].化学教学,2010,(1):47~48.

[9]韩程明.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J].化学教育,2010,(5):69.

[10][13]张艳琴,史祥利.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改进[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2,25(4):93~94.

小学生燃气安全教育篇8

一、化学知识教学中的安全教育

在教材中。学生可以获取知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安全教育的素材,教学中应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预防能力。在九年级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与社会发展”三个主题与安教育关系密切。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采撅生活中的化学实例,联系生活中的安全问题,把安全教育全方位、多层次地融合到化学教学中去。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时,先提出下列问题:

①如果你家中使用煤球炉,说说看,应注意什么?

②当煤气泄漏时,你在现场,会怎么办?

③有人说,防止一氧化碳泄漏,在煤炉上放一盆水就行了,你认为对吗?

④浴室内直接安装燃气热水器。可能会产生什么后果?

⑤如果发现家中有人煤气中毒,会怎么办?

问题刚提出,学生立刻激烈讨论起来,气氛很是热烈。因为他们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通过交流和补充,学生们的认识也逐步加深,最终对一氧化碳性质和使用安全有了深刻的理解。由此可见,开掘教材中化学知识的生活内涵,不仅让学生们体验到化学知识的价值,也使其认识到安全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充分关注与社会煤体有关的化学教学资源并合理选材,利用一些有影响力的化学事件,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例如多次发生的亚硝酸盐中毒事故、陕西等地区的煤矿瓦斯爆炸事件、河南的假酒事件以及发生在重庆的井喷事故等,都是生动的安全教育的好素材。当学生看到网络图片上那些令人触目惊心的场景,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同时也深切地领会到:安全重于泰山,应时刻牢记在心。

在练习中,可考查学生对安全问题的处理能力。利用习题,让学生在各种化学情境中运用已有的安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一般来说。涉及安全问题的习题考点有以下两个方面:①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正确、迅速地处理;②实验操作方法和装置的安全性评价。以及如何防范。例如,2005年3月京沪高速公路发生特大液氯外泄事故。抢险队员立即疏散当地群众,并用消防车对沉降在地面的氯气喷洒碱液,防止了氯气对环境的进一步污染和对人员的伤害。根据这一事实。如果你在附近,你会采取怎样的措施自救和互教?这样的习题不仅让学生学会从学科角度解决与生产实际相关的问题,也在无形中渗透安全教育!

二、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安全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又是化学教学的灵魂。可是化学实验又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不是耸人听闻,从事教学多年。耳闻目睹了不少化学实验的危险情景。《化学》在九年级才开设,对很多同学来说很陌生。同时也产生很大兴趣,特别是走进化学实验室,对里面的仪器、药品等产生浓厚的兴趣,感觉稀奇、忍不住伸手摸一摸。这样就有可能对学生造成安全事故。因为:(1)实验室中的仪器大部分是玻璃仪器、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毛手毛脚容易使损坏仪器从而划破手指等造成安全事故。(2)所使用的药品有些是有毒、有腐蚀性的,如果不按教师指导或正确去操作对学生安全就可能造成严重危害。如浓酸、浓碱有腐蚀性,不小心蘸在皮肤或衣物上就会腐蚀皮肤或衣物。氰化物、重金属都有剧毒,少量进入人体内就会致人死亡。所以在进入实验之前必须对其进行安全教育安全实验的关键是要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只要熟悉操作规则,了解反应规律,做好课前预习,危险也能变为安全。为安全地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实验时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一切实验一定要按照操作规定进行。

②一切实验一定要在预备室准备好,确保无误,方可拿到教室或实验室做。

③做有毒、可燃性实验时,一定要打开门窗,使空气流通。

④有可燃性气体参加的实验,在点燃或加热前切勿混入空气或氧化剂。

⑤用药量宁少勿多,不要取用未经鉴定无标签的试剂,随配随用,不可久置。

⑥没做过的实验要向会者请教或查清资料再做,不要贸然实验。

⑦步骤多的实验,操作顺序要记熟,不可看一步做一步。

⑧实验室要有一定的安全设施。

⑨熟悉实验室事故的急救方法和处理措施。

下面列举几种常常会发生实验事故的

因素:

1.违反操作规定

例如:点燃氢气必须先检验纯度。可是,如果你在用锌和盐酸反应制取氢气的演示实验过程中,当锌粒反应完后。打开反应器的塞又装上锌粒,塞上塞就点燃,就会引起仪器爆炸。为什么会发生爆炸呢?这是因为你违背了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纯度的操作规定。实验过程中打开塞子装锌粒时,反应器里又进入了空气,造成氢气和氧气混合,再点燃就会发生爆炸。

2.用药过量发生事故

例如:配制银氨溶液时,如果加入过量的氨水,久置后再用,溶液中就会生成了容易爆炸的物质,用时就会引发爆炸事故。因此,实验要防止加入过量氨水,银氨溶液必须随配随用,不能久置。

3.使用失落标签未经鉴定的试剂发生事故

例如:在配制溶液时错把硫酸当盐酸使用,造成伤害事故。凡失落标签的试剂一定要确定后再使用,以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4.实验室空气不流通

在演示氯气、硫化氢、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时,或学生实验可燃性气体。如制氢气、乙烯、乙炔等时。如果实验室空气不流通,有毒、易燃气体逸散到空气中越积越多达到一定浓度,会引起师生中毒或其他意外事故。因此实验室应安置通风橱、换气扇等通风设施,必须做到实验室空气流通。

5.家庭实验的安全性

例如,避免用照明电接线供电:避免使用浓酸、浓碱等腐蚀性、毒性较大的药品;无家人在场避免使用明火;避免收集有毒气体。在无法避免使用或者产生有害物质和污染的情况下,实验方案必须包括有效的保护和消害处理措施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三、保护环境教学中的安全教育

小学生燃气安全教育篇9

安全是企业的生命。成也安全,败也安全。任何一起事故对企业都是一种不可挽回的损失,对家庭、个人更是造成无法弥补的伤痛。安全意识应始终牢牢扎根于心中,时刻自我提醒责任心不到位就会酿成事故,正确认识到安全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个上下关联、人人互保、环环相扣的链,是一张错综复杂、紧密相连的网。

重视安全,时刻关注安全,将“安全生产”铭记心中,不折不扣地遵操作规程之章,守安全生产之法!清楚地认识到违章就是走向事故,就是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甚至走向死亡。不要抱有任何饶幸心理,因为,或许一次小小的不经意的违章,就会造成很大的伤害或损失,就会变成违法。作为员工,我会把这种观点跟植于心中。首先武装好自己,熟知熟会各项操作规程安全制度,认真学习安全有关法律法规;其次,养成良好的安全操作习惯,杜绝习惯违章,敢于同身边的甚至是上级的不安全行为较真儿;第三,勤于检查,及时发现整改事故隐患。履行好职责,做好总结,向上级多提合理化建议;最后,从戴好安全帽,扎好安全带,穿好工作服,这些点点滴滴的小抓起,做起,持之以恒。

从踏入燃气行业的大门,就开始接受安全教育。“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不怀侥幸心理,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有资料显示,在有认为责任的事故中,90%以上的是责任人心存侥幸,安全措施未做到位而造成的。的确,在企业的安全生产实践中正是一些人有了“及格就行”的思想,才导致了事故的发生,轻则设备受损,重则人身伤亡,如果每个安全责任人能够树立“只有满分”的思想,100%严格按安规办事;检查到位,不漏过一个细节;措施到位,不漏过一个疑点,许许多多的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

安全工作只有满分,没有及格。比如说一个工程的十项措施我们做了八项,我们不能说安全工作及格了,往往剩下的两项措施就有可能是我们安全工作的隐患,就是发生事故的原因。“一个小小的错误、一点小小的疏忽对于我们燃气行业来说都是致命的。安全生产百分百,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要掌握安全工作规程、技术操作规程,企业纪律章程这几件法宝,还多有几颗心:一、专心。学一行,专一行,爱一行。“即来之,则战之;即战之,胜之则”,不能“身在曹营心在汗”,工作的时候就应该专心工作,不要想工作以外的事情。二是细心。不管是长年在干的,还是第一次接触的工作都来不得半点马虎,粗枝大意实在是安全生产的天敌。从小父母每到考试前都会再三叮嘱“要拿双百分,不要粗心大意”,三是虚心。“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现场中相当一部分安全事故就是因为一些冒险家胆子太大,一知半解,不懂装懂,不计后果,想当然,冒险蛮干。不是怕丢面子、羞于请教,就是自以为是,瞧不起别人。四是责任心。要树立“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敬业精神。立足岗位,爱岗敬业,做到不违章违规,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切实做到“严、细、实”。除了这些,很重要的就是平时的功课要作好,钻研业务,通过平时的实际工作要不断提高自我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处理事故的能力。只有这样在每次工作中,才能作到次次都是一百分。

进入公司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了解到产生安全隐患有以下原因:

燃气管道设计施工遗留的缺陷、损伤;管材或相关设备缺陷;管道运行期间第三方破坏;管道腐蚀穿孔;自然灾害;运行中违章操作等都是产生燃气安全隐患的原因。

管道安全从三个方面去控制:

第一:预防和控制燃气事故的发生是燃气企业的基础和发展的前提,针对新建管道易引发事故的因素,在建设燃气输气管道过程中,应当从材料设备、设计、监理、施工、市场管理、提高管理材料科技含量等方面入手,规范运作,制定严格管理体系,以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由于管线和设施大都是隐蔽工程和地下工程,应加强对老龄期的管线和维护和降低运行,及时发现隐患,把事故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如可以从源头入手,加强材料设备、设计、施工的管理,保证燃气管道施工质量。在设计方面,严格执行业现行标准、规程、规范和管理规定;线路走向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充分考虑施工和运行管理的可操作性;对河流、公路等穿越段管线采用套管保护、重点设防;对于钢制管道防腐采用外涂层加阴极保护的联合防腐术;对各输气站工艺参数实时监控,设置联销报警系统。做好工程地质勘察,尽量避开不良地质地段,采取合理有效的防静电和雷击措施,使自然灾害可能对管线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第二:在施工质量方面,严格审查施工单位的各项施工组织方案,确保符合技术规范标准和工程实际;对施工重点工序尤其是管道焊接严格管理,组织监理对焊工进行资质审查并现场考核,合格后方可施焊;清除坡口及两侧的水、锈、油、污,正式焊接前在试板上进行焊接规范调试;用风速仪、干湿温度仪测量焊接现场的风速、温度和湿度,有不良影响立即采取有效保护措施;焊接过程严格按焊接工艺指导书要求进行;管道下沟前应核对欲连接的管材,管件规格,检查管材表面,不宜有磕、碰、划伤,伤痕深度不应超过管材壁厚的10%;下沟时防止划伤,强扭和强力拉伸。每次收工时,敞口管注意封堵。对于穿越,燃气钢管的焊缝进行100%射线和100%超声波探伤。阀门、凝水缸及补偿等在正式安装前,应按产品标准要求进行单独强度和严密性试验,在严把施工质量的同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多种有效的安全措施,以实现安全施工目标。

第三:在加强燃气管道运行的安全工作方面。城市燃气运行的安全,涉及各个方面。对已出台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条款、规章重新细化、归纳,使这些规章制度真正起到考核有重点,检查有目标,操作有依据,实施有方法,并对燃气安全管理制度用“事故存在或发生状态”进行对照检查与检验,从中发现弱点消除盲点,促进制度的规范化,从而使安全检查制度化和科学化,有的放矢,进而确保安全防范措施步步到位;平时要注重加强燃气管道、调压设备的维护保养,加强燃气管道的巡线检查,加强燃气泄露事故的抢修、抢险工作。

做好了管道安全的控制。还需要做以下工作来确保安全。

第一:加强燃气安全常识的宣传

燃气管道遍布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单靠燃气生产、经营单位的定时、定点检查,不能发现所有的安全隐患,而一旦出现燃气泄露,直接受害的就是广大城市居民。因此,要加强燃气安全常识的宣传,要求广大城市居民充分认识燃气的危险性,提高安全意识,把保障城市燃气的安全当作自己份内的事,并充分发挥人多、面广的优势,积极协助燃气生产、经营单位搞好城市燃气运行的安全管理,发现燃气泄露或其它安全隐患,立即报告燃气生产、经营单位,以便迅速组织抢修。

第二:加强燃气安全培训工作

小学生燃气安全教育篇10

关键词:燃烧之美;探究程序;探究之乐;化学学科功能与价值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07-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1.002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四章第一节[1]。本节内容是让学生亲近化学,学会辩证认识化学的学科功能与价值的良好契机。近年来,人们对化学有太多的误读,化学几乎成为污染、爆炸、危害等的代名词。同时,化学学科的学习方法也被学生们误读,认为是“理科中的文科”,记背即可。燃烧是学生所熟知的生活现象,“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是学生首次从化学视角多层面(现象、本质、反应条件等)认识化学反应。本节课着力于深入挖掘教材深层次的功能,让学生感受燃烧之美,了解用火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密切关系,掌握科学的实验验证方法,体会化学学科的思想以及学会科学用火,呵护生命安全,切身体会化学的学科功能与价值。

一、设计思路

笔者对此节内容进行了整合,“感受燃烧之美,探究燃烧之谜,科学用火,呵护生命”为第一课时,即取火。第二课时为“探究物质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及灭火的原理”,即驭火。本课为该节内容第一课时,期望从展示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幕式水下火炬传递的视频激起学生的视觉冲击与疑问,通过展示钻木取火、烧制陶瓷、夜空焰火、火箭升空等图片让学生感受火的使用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密切关系,由此带着美好的想象和期望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进而引导联系学生已学习过的知识(镁带燃烧、铁丝燃烧、木炭燃烧等),结合生活经验自主归纳出燃烧的概念。基于学生分组实验:如何使蜡烛熄灭?从蜡烛说起,激起学生探究燃烧条件的欲望,进而由教师设计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讨论归纳得出一般情况下物质燃烧条件,感受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基于教师演示镁带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的燃烧实验,让学生观察思考,体会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最后展示某烧烤店服务员不当添加酒精造成火灾视频及火灾现场科学逃生方法介绍,让学生切身体会化学学习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二、教学过程

1.创设真实有效且有积极意义的导课情景

[导课]火是同学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水火不容是大家熟悉的成语,实则不然,一定条件下水火也能交融,请看视频。

[学生]惊奇,满含期待。

[教师]播放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幕式大岛礁水下火炬传递盛况。

[教师]科学的力量就是如此神奇,可将看似不可能变成现实。其实,人类用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人类用火的历史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教师]展示一系列图片(钻木取火、烧制陶瓷、夜空烟花、野炊篝火、火箭升空等)。

[学生]反应热烈,有愉快的情绪体验。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要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情景[2-3]。许多教师常以各地发生火灾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报道作为导课的情景,虽然是事实但是一开始就给学生一个负面情绪。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幕式水下火炬传递的盛况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其场景唯美神奇、震撼人心。该视频的展示意在让学生感受平时认为司空见惯的燃烧现象可以如此神奇和美丽,并且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为什么生活中明明许多时候水都可灭火,而这里却可以水火交融呢?物质燃烧究竟需满足什么条件?教师解释此为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成果,人类用火的历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它与人类文明一样历经了漫长的历程。通过展示钻木取火、烧制陶瓷、夜空烟花、野炊篝火、火箭升空等图片让学生在一系列真实的情景中感悟人类用火与文明发展的艰难历程和如今的辉煌成果,让学生带着对燃烧给人类文明带来的进步的感动和对燃烧本质的好奇,对燃烧条件的疑问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同时,学生们通过分组实验及观察教师的探究实验,得出燃烧的条件之后,又可回头对“水火交融”的奇景做出合理解释,使导课情景有始有终,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导课情景的教学功能。

2.基于学生分组实验,从熄灭蜡烛的方法说起,激发学生对物质燃烧条件探究的欲望

[教师]燃烧如此之美,那么燃烧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燃烧有什么特征呢?同学们能否结合之前所学内容及生活经验,自己归纳出燃烧的概念?

[学生]回忆及交流讨论,由之前所学木炭燃烧、镁带燃烧、铁丝燃烧及生活中液化气、木材、纸张燃烧等等一系列燃烧现象。不难得出燃烧的概念:燃烧是一种伴随着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其本质特征即为有新物质产生的化学反应。

[教师]同学们已得出燃烧的定义,那么物质究竟为什么能燃烧呢?物质燃烧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

[教师]下面请大家点燃一支蜡烛,然后用你自己的方式或老师提供的仪器熄灭它。老师给大家提供的仪器有:小烧杯、绕成螺旋状的细铜丝、一把小剪刀。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大部分用小烧杯罩灭,少部分用吹灭或用书本扇灭,个别用铜丝罩在火焰上方使蜡烛熄灭、还有的用小剪刀把烛芯剪掉使蜡烛熄灭。

[教师]请同学猜想不同方式使蜡烛熄灭的原因。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小烧杯罩灭可能是因为使蜡烛缺氧而熄灭,吹灭或扇灭可能和热量被带走有关。铜丝罩灭,也可能是铜丝吸收热量使蜡烛温度降低有关,剪掉烛芯则是直接去除可燃物了。

设计意图:一般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在学完燃烧的条件之后再探讨灭火方法和原理。但笔者认为可以反其道而行之。首先,蜡烛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熄灭蜡烛也是生活中十分平常的行为。他们完全可以从生活经验中想出很多种熄灭蜡烛的方法,该活动完全符合学生的已有认知。他们可以完成得很好。其次,我们现在把它放在化学课堂上讨论,让学生再次感受化学和我们的生活如此亲近。再次,最关键的,学生在用不同的方法熄灭蜡烛的过程中,根据生活经验不难猜测出不同的方法所破坏的对应的条件,从而很自然地想到这些条件与燃烧的必然联系,进而激起他们对燃烧条件的进一步验证和探究的兴趣,同时也为他们在教师演示实验过程中的思考和讨论打下良好的基础。

3.基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展开对燃烧的一般条件的探究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小实验,预测蜡烛不能持续燃烧可能与温度降低、缺氧、烛芯(可燃物)被隔离等因素有关,即物质要能够燃烧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从预测到形成结论,我们要设计科学的实验进行探究,下面,老师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一般条件。请大家认真观察,仔细思考。

[教师]介绍、演示实验。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并完成表格。

[教师]进一步提问: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中“物质与氧气接触”中,是在其他条件满足时,物质只需与氧气接触还是不同的物质燃烧所需氧气浓度有所区别?能否根据之前所学举例说明?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铁丝在空气中无法燃烧,但在纯净的氧气中能燃烧。说明物质在其他条件满足时,不是只接触氧气就会燃烧,氧气还需要达到一定的浓度。

[教师]大家回答得很好。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中常用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利用已有的资料或前人通过实验得出的数据来认识问题也是一种学习方法。下面我们就看一个数据,请大家分析思考,这个实验数据说明了什么?

[学生]蜡烛熄灭时,瓶内依然有15.96%的氧气,说明要使蜡烛持续燃烧,氧气要满足一定的浓度,而不是只要有氧气就行。

[教师]在上课开始的视频中,同学们看到了水火交融的神奇之美,现在在水下的这颗白磷咱们能否设法让它在水下燃烧,也创造一番水火交融的奇景呢?

[学生]讨论分析水下白磷要燃烧起来所缺的条件,得出结论可以向热水中输送氧气或空气。

[教师]演示:用一支空试管倒扣住水中的白磷,白磷在水下燃烧起来,现象明显。

设计意图: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对于燃烧条件的探究分别以加热小石子不可燃说明物质燃烧条件之一是要具有可燃性;对比加热蘸水的棉花团和干的棉花团,蘸水棉花团不燃,说明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用酒精灯帽盖灭酒精灯,说明燃烧需要氧气。笔者认为这样知识点过于零散,不利于学生认识燃烧条件三者缺一不可的关系。所以在查阅参考了相关资料后,结合自身的想法(用小纸条代替了常见资料中用的红磷,并在铜片上增加了一种物质:粉笔)设计了本文中的实验探究。本实验以控制变量法为指导思想,除白磷外,小纸条和粉笔皆为学生十分熟悉的物质。该实验由于用到白磷,所以不适合做学生分组实验,此实验的现象十分明显,即使后排的同学也容易观察,所以教师演示实验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学生通过对该实验的观察,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分别比较铜片上、铜片下白磷的燃烧情况和所处环境的异同、比较铜片上纸条未燃而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便燃、粉笔即使长时间在酒精灯上加热也不能燃烧这三组现象的对比和有序的分析,得出燃烧一般条件,并深刻体会三者缺一不可的关系。在一个实验中完成三个条件的验证探究,比较统一有序。该实验中白磷燃烧会产生白烟,教师只需取绿豆大的一小粒即可,并且在燃烧一开始,学生看到火焰时就及时用小烧杯倒扣,白磷可继续燃烧,白烟也不会扩散。同时,该实验中对水下白磷的处理也会是本节课中十分有意义的一个环节,它不仅可激发学生的思维,根据燃烧的条件大胆提出假设,在实验成功之后,又可对导课中水下火炬传递的原理有科学的认识。此外,对燃烧条件中“与氧气接触”这一条件的深入剖析,可让学生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不同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氧气浓度不同,不是只需要氧气即可,防止思维僵化。通过回忆铁丝在空气中无法燃烧而在纯氧中能剧烈燃烧的实验事实,及查阅数据资料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化学的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4.拓展视野,感受一般燃烧与特殊燃烧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已经充分了解了生活中一般情况下燃烧的条件。其实在实验室中我们还可以见到许多别样的燃烧,同学们想不想一睹为快呢?

[学生]兴奋,十分期待。

[教师]演示:镁带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的燃烧。

[学生]十分惊讶。

[教师]特殊的物质可以在特殊条件下燃烧,镁带可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只是其中一个实例。老师通过这个例子想让大家感受特殊与一般的关系:物质燃烧通常需要氧气支持,而镁带可以在二氧化碳中剧烈燃烧,二氧化碳气体一般情况下可以灭火,但它可以支持镁带的燃烧,因此,并非所有的燃烧都需要氧气。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往往习惯于去记背一些结论,致使思维僵化呆板,造成对事物的认识片面单一。通过本实验的演示,意在希望拓展学生的视野,适时进行初高中衔接,并且让学生对燃烧本质有更全面客观的认识。同时辩证认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还可与学生共同体会学无止境,学然后知不足的境界。

5.视频展示,学会科学用火,呵护生命安全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一起感受了燃烧之美,一起探究了燃烧之谜。但是,燃烧再美,若你不会科学用火,也可能造成巨大灾难,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某烧烤店一服务员由于往尚有火苗的烧烤炉中添加酒精,造成火灾,致使一少女全身大面积烧伤,画面惨烈。)

[教师]服务员犯的是一个十分低级的错误,她只需将火炉的火先熄灭再添加酒精就可避免灾难发生。可见我们具备一些最基本的化学常识和化学素养是多么重要。

[教师]我们不仅要科学用火,若不幸遭遇火灾,也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保护自己。(展示一些火灾现场的逃生方法:学会正确拨打电话;不乘坐电梯,走安全通道;尽可能压低身子匍匐前进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正确的学科价值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本环节的设置意在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去解释或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切实体会化学的价值与功能。化学是美的,燃烧是美的,很多时候是由于我们自身的不当使用造成灾难。即使在灾难发生时,我们还可用化学知识最大程度的保护自己。

三、教学反思

1.关注化学学科正能量的传递

许多教师用各地的火灾报道作为导课的情景,虽然真实,但在一开始就给学生一个负面情绪。我们应该创设真实积极的教学情景,尽可能减少人们对化学的误读。火的发展史包涵丰富的人文气息,人类用火的历程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通过展示水下火炬传递的奇妙景象,首先给学生一个美的体验,一个奇的悬念,对司空见惯的燃烧现象有了想进一步了解其本质的渴望,对接下来的学习埋下很好的而且很积极的伏笔。将对学生进行呵护生命安全的教育放在后面,强调科学用火和化学知识在火灾来临时能为生命安全带来多一份保障。让学生感受燃烧美,体会化学学科的功能与价值。

2.关注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是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注意挖掘化学知识中所蕴含的科学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素。本节课实施“燃烧的一般条件的探究过程”这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时,从蜡烛说起,设计分组实验,让学生通过回忆生活经验结合小组讨论想出尽可能多的熄灭蜡烛的方法,感受实验探究的乐趣和小组协作的意义和快乐。再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演示实验现象,让学生学会从控制变量的视角分析实验现象,从而自主归纳出燃烧的一般条件,掌握燃烧的一般条件的知识,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

3.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灵活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先转变教学方式。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而不仅仅是教师做,学生只要记背。笔者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了小组实验,让学生讨论如何用不同的方式熄灭蜡烛,并从生活经验去猜测烛火熄灭的原因,从而产生对燃烧条件探究的强烈愿望,收到很不错的效果。在进一步探究燃烧条件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演示实验。在查阅参考了相关资料后,结合自身的想法(用小纸条代替了常见资料中用的红磷,并在铜片上增加了一种物质:粉笔)设计了本文中的实验探究。设计本实验,一是让学生体会控制变量法重要思想在化学实验探究过程中的有效应用,二是在一个实验中完成三个条件的验证探究,比较统一有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另外,用纸条代替红磷能更直观阐述“着火点”这一因素(在铜片上不能燃烧,而在酒精灯火焰上一点就着,红磷的这一对比操作更困难且会产生大量白烟污染空气,如果不点燃,则只能回忆红磷在酒精灯上加热可燃,不如小纸条燃烧现象直观)。尤其是对让水下白磷燃烧的实验方案的讨论和实施,不仅增添了趣味性,而且让学生对燃烧有了更本质的理解。除精心设计实验外,还通过查阅资料获取相关数据,从数据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合理的推断(蜡烛燃烧需要一定浓度的氧气)。引导学生学会不仅从定性角度还会从定量角度理解燃烧需要氧气这一条件。此外,视频播放水下火炬传递盛况、烧烤店火灾场景;图片展示钻木取火、烧制陶瓷、火箭升空及各种火场逃生方法;利用图表的适时展示也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多元化的探究手段。

4.关注恰当时机进行初高中有效衔接

本节课探究的为一般情况下的燃烧条件,而并非所有的燃烧都需要氧气参加。在高一化学中就涉及镁带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的燃烧。在九年级化学中二氧化碳作为“一般情况下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已深入学生的意识中。基于此,笔者设计了镁带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的实验,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体会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对燃烧的本质能有更深的认识,对高中的学习能够起到衔接和铺垫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祖浩.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2012年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