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监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8:57

大气环境监管篇1

大气污染因其污染因子易受气候变化等影响,可进行长距离跨界传输,是典型的跨行政边界问题。我国地域辽阔,行政区域众多且与多个国家接壤或比邻,跨界污染问题研究十分必要。近年来,我国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明显,管理手段落后,缺乏相应管理体制和机制。美国在跨界大气环境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对我国大气环境管理,尤其是跨界大气环境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首先以美国大气跨界污染治理为例,结合具体实例,主要从机构设置、职能职责、运作方式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州内、州与州与之间以及跨国界三个层次跨界大气环境监管体系;其次,从上述几方面对我国与美国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机制进行逐项比较分析;再次,对我国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体系障碍分析认为,统分结合的环境管理体制和尚未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是借鉴发达国家跨界大气环境监管经验的主要障碍;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的跨区域大气环境管理工作提出5个方面的建议,即成立跨区域的权力机构;加强政府区域间协调合作;强化依法治理;多种管理手段综合应用;加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关键词跨界污染;大气污染;环境监管;启示

中图分类号X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2)03-0118-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3.020

环境问题的整体和差异性导致环境问题跨越了原有的行政区限,呈现区域整体性特征。解决跨区域环境问题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治理难题之一。一些国家和地区在跨区域环境管理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制定了一些关于跨区域环境管理政策和制度[1]。在水环境方面,跨区域(流域)方面已经制定的政策和制度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2、3]。与水环境污染有所不同,大气环境污染因子受气候、风向等自然条件影响可进行长距离传输,是一种典型跨界环境污染问题,但世界范围内有效治理经验还很少[4]。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伴随着资源、能源的高消耗和污染物的高排放,近年来大气环境质量虽有所好转,但So2、粉尘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依然很高,且在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的城市群地区,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区域性复合性大气污染问题[5]。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环境问题将愈来愈突出。本文详细分析了美国跨区域大气环境管理的制度框架,在对我国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经验,以期对我国大气环境管理和即将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提供参考建议。

1美国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

本文所指的区域指行政区域。本文将从州内、州与州之间、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三个行政尺度范围分析美国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州内以美国西部工业区加利福尼亚州(California)为例,这里工业发达,大气污染严重且持续时间长;州与州之间以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各州和大西洋中部各州之间为例;第三个层次将以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间跨国界大气污染为例。

11州内跨界大气环境管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加州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随着入迁人口的急增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加之洛杉矶盆地特殊的地形,使得加州地区烟雾弥漫,大气污染问题逐渐显现,引起州政府和当地居民的高度重视。为了控制跨界大气环境污染,加州政府将全区设13个质量管理区实行区域管理,但各个区域独立的管理已经不能解决整个区域环境问题,通过区域间的非正式合作与协商解决区域环境问题也被证明是无效的[6]。1976年加州政府立法建立了南海岸大气质量管理区(theSouthCoastairQualitymanagementDistrict,SCaQmD),在SCaQmD领导和技术成员的努力下,南加州地区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有效地解决了加州地区跨界大气环境管理问题,并一直沿用至今,是解决区域内跨界大气环境问题的典范。

111机构设置

SCaQmD主体由加州构成,由国家立法机关和政府授权成立[7]。其管理范围涉及洛杉矶(Losangeles)、橙县(orange)、河边县(Riverside)和圣伯那迪诺(SanBernardino)四个大县和几十个城市,是唯一仍被epa划为空气污染极端严重的地区。管理区设有一个管理委员会,下设12个委员,其中州政府代表3个,其他9个委员由各县和部分规模较大城市代表组成,有的城市市长亲自参加。管理委员会一般在每个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上午召开例会,讨论通过预算、立法、人事等重大决策。

112职能职责

作为一个区域性管理机构,SCamQD管理对象是固定大气污染源和部分流动污染源,汽车等流动污染源主要由州政府直接管理。它最主要的职能职责是加强跨界合作,与地方政府和其他社会团体共同制定和实施跨界合作计划。通过区域规划,与制定并与参与规划实施的政府及相关部门协作,并将研究的跨区域管理政策向美国国家环保局(epa)和州政府提出,以便制定出使整个国家受益的大气环境政策。这些年来,SCamQD向国家和epa提出了不少大气环境管理方面的建议,被采纳的不计其数。

113运作方式

管理区内设立法、执法和监测3个主要职能部门。立法部门每三年编制一次大气质量管理计划,确定改善大气质量的目标和措施。根据这一计划,还要对各种污染源制订具体的管理法则,各种法则经过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即可实施。管理区执法部门主要是负责审查颁发许可证及对各企事业单位的环保计划和措施执行情况进行监察,对违规者给予处罚。企事业单位领取许可证时需要交费,另需每年交纳一定的年费,对污染企业也会收取排污费。目前,管理区近90%的日常运转费用由各类收费解决。监测部门的职责是负责对大气质量的监测分析。此外,管理区也做一些环保新技术的推广工作。管理区机构更多的采用非管制手段,例如基于市场的激励手段,许可证制度、商业援助和技术支持等。

12州与州之间跨界大气环境管理

科学家经由模式和研究证明,臭氧前趋物质会有长距离传输现象,因此臭氧与光化学烟雾问题须跨州合作才能解决[8]。于是美国东岸成立臭氧传输委员会,负责规划推动氮氧化物抵换交易制度。本文选取臭氧传输委员会(theozonetransportCommission,otC)为例说明美国州与州之间的大气环境监管。尽管我国目前没有成立关于某一类污染物的专门机构,但是otC作为一个跨行政区划的机构,它的大气环境监管机制具有代表性,其成功经验值得我国的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借鉴。

121机构设置

otC成立于1990年,由《清洁空气法》修正案批准设立,主要关注美国的东北部区域,负责美国东北部11个州和华盛顿特区的臭氧运输工作和规划推动氮氧化物抵换交易制度。otC对组成成员有一定的限制,参加会议的成员必须是政府环境委员,epa是其中必须参与的成员之一,这样可以迫使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能在一起讨论问题。当地方政府需要通过otC向epa提供建议时,epa可以赞成也可以驳回它的提议。但是一旦驳回了otC的建议,epa必须给出理由,并提出可以达到相同目的的供选择的其他方案。

122职能职责

otC最初的职责是帮助地方政府采取必要措施对对流层臭氧浓度进行控制,以达到联邦政府的要求,后来进一步研究发现氮氧化物的迁移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开始关注氮氧化物的扩散。它的工作分为3个主要方面:

①风险评估和模型研究。重点关注大气污染易造成哪些潜在的健康威胁或安全风险,以及目前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

②制定控制移动大气污染源相关政策,主要是对汽车尾气的移动污染源控制。

③制定控制固定大气污染源相关政策,主要是能源的有效利用。

123运作方式

otC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

(1)联合科研、企业等各种机构进行科学研究和综合评估,同时也参与其中的科学研究,通过对大气污染物的传输研究,为epa制定控制臭氧长距离传输相关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otC成员州之间的约定。在otC成员共同签署的理解备忘录指导下,各成员通过合作协议,相互合作、共同协商合作区域内流动污染源的控制;

(3)联合机制。通过这个机制otC成员州可以在某个事件上一致对外(其他州、产业、联邦政府等)。

13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之间跨界大气环境管理(北美自由贸易区环境合作)

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个北美主要国家已经对严重的跨界环境污染十分关注,主要焦点问题集中在酸雨上[9]。1993年三国签订了《北美环境合作协定》(northamericanagreementonenvironmentalCooperation,naaeC),主要通过规定环境保护的条约义务、建立专门的环境工作机构和寻求环境争端的妥善解决等各种方式来实现区域内环境保护。naFta为协调区域环境保护问题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模式。

131机构设置

为了保证环境保护目标得以实现,北美自由贸易区区内建立了北美环境合作委员会(trinationalnorthamericanCommissionforenvironmentalCooperation,CeC)。由三个部分组成:部长级理事会、秘书处和联合公众咨询委员会(JointpublicadvisoryCommittee,JpaC)。理事会由三国部长级官员组成,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例会;秘书处处理日常事务及为理事会执行协议提供具体技术服务;联合公众咨询委员会由来自成员国的15名环境和工商界代表组成的联合咨询委员会,负责向理事会就环境事务提供咨询,包括年度工作计划和CeC预算。

132职能职责

CeC主要致力于提高环境保护水平,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主要工作包括协调环境、经济和贸易的关系、生物多样性维护、防治污染、保护公众健康和环境法律政策管理。通过联系政府官员、专家顾问、学术界人士及关心环境的公众来共同推动地区性的环境改善。在跨界大气污染治理方面主要通过协议合作来解决跨界大气争端。主要有三个方面工作:促进三国空气质量管理合作;开发提高北美空气质量的技术和战略工具;制定三国空气质量改善计划。

133运作方式

naaeC运作方式最显著特点就是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机制。部长级理事会每年至少开一次会,其中至少有一次必须向公众开放,至少在一次会议中组织三国环境部长与公众对话回答与环境保护有关的问题,接受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投诉和建议。所有的理事会决定都必须向公众宣布。联合公众咨询委员会则是直接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机构,每年就各种环境论题开展公众咨询。

其次是争端解决机制。naaeC争端解决的主要手段是合作,制裁是最后使用的手段,只有在当成员国持续的不实施其环境法规时才使用制裁手段。CeC有权召集技术顾问调解和向各方提出建议来寻求圆满的解决方案。允许成员国的公民或团体向CeC秘书处提出申诉,控告某一国未能有效地执行其环境法规。这种公众直接提出申诉在国际组织中是罕见的[10]。

2中美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机制比较分析

21组织方式比较

美国与我国都实行环保局统一管理、其他相应部门分别管理的统分管理模式。但在美国政治文化传统中,强调的是地方自治,对于涉及区域事务的问题,多数情况只建立管理体制,不建立政府体制。以《国家环境政策法》及《清洁空气法》为依据,美国联邦环保局与其他具有部分环境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职权划分明确,工作协调有效。地方政府之间经常会从各自的经济利益出发,找到利益共同点,从而联手合作。而我国经常出现部门之间或互相“扯皮”或争夺管辖权的情况,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各部门的职权没有通过立法加以明确和细化。

22法律和制度建设比较

1970年美国制定了以《清洁空气法》为核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通过立法来控制大气污染,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990年颁布的新的清洁空气法,对原清洁空气法进行了重大修订和补充,修正案进一步加强了联邦和州两级政府环保主管部门的权限,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法规,要求在工业生产过程、交通系统,甚至社会生活方式方面都要做出改进,以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

中国的大气环境保护立法,在法律的层次上,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法》和专门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在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层次上,主要包括《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等。此外,我国还制定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大气环境标准。

23机构建设比较

美国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中设立了许多由立法机关和政府授权,以州为单位的组织,如加州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区。州级环保机构不受联邦环保机构的领导和管理,各州环保局各自保持独立,依照本州法律履行职责,只依据联邦法律在部分事项上与联邦环保局合作,完成任务。

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6大区域环境督查中心,地方上有些省份也成立了地方环境督查中心,但是在跨区域管理上机构职能不全,例如华东环境保护督查中心“承办跨省区域和流域重大环境纠纷的协调处理工作”,只有事故发生后的协调功能,明显力度不够。一些地方政府干预环保部门执法,批准建设短期经济效益好但能源资源消耗大、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不执行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规定,盲目建设了一些布局不合理和污染超标的建设项目。

24监管手段比较

美国《清洁空气法》所规定的环境标准主要是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排放限制、新源执行标准和危险空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具有以下特点:①遵循技术强制原则,根据污染物类型的不同,新源和现源的不同,依据不同的生产工艺和污染控制技术规定了宽严程度不同的排放标准;②强调对新源和有害污染物的控制,由联邦环保局划分制定措施全国统一适用;③在全国范围内划分控制单元,将其分为达标区和未达标区两类,对未达标区规定达标期限,制定地方排放标准或总量控制;对达标区实施反恶化和防止降级的计划;④排放标准的实施得到联邦和州的双重监督,许可证的全面有效推行也为标准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我国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以环境质量为主要依据。其特点是:①虽然法律规定在制定排放标准时要考虑技术条件,但实际上排放标准与相应的环保技术政策和污染控制技术之间的依托关系不明确,区别于美国的“技术强制”原则;②排放标准因污染源和污染物的分类不如美国的更具针对性和合理性;③对未达标规定了总量控制,但对达标区却没有防止空气质量恶化和降级的相关计划;④环境标准的实施与“三同时”、环评以及限期治理等制度有关,但没有规定许可证为直接实施环境标准的载体。

25主要成效的比较

美国早在1976年就开始试行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制度。联邦环保局重视康涅狄格州的污染许可贸易的经验,于1982年颁布、1986年修改了排污交易政策,并注意不断推行在创立监测和减少污染的市场机制方面的一系列经验。1990年通过的美国《清洁空气法(修正案)》扩展了排污权交易作为空气质量政策一个组成部分的适用范围。通过排污权交易,可以保证每年1000万t的So2排放量发生在那些能够以最低廉的代价控制排放的污染源。

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应用相当广泛。2001年7月,山西省政府确定将亚洲开发银行提供技术援助的“山西省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管理办法”项目在太原市进行试点。太原市采取“有上限的交易计划”,在总量控制下进行So2配额交易。

2002年,江苏省了全国首部排污权交易办法,近年来长三角两省一市的排污交易愈发受到重视。2003年,江苏省太仓市太仓港环保发电有限公司与南京市下关发电厂签订协议,以每年170万元的价格,跨市向下关发电厂购买1700t的So2排污权。这是中国首例异地So2排污交易,为长三角环境平台的区域内So2排污交易提供了良好的合作基础。

3创新我国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体系的障碍分析

综合以上分析,我国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在组织方式、法律法规、机构建设、监管手段等方面都存在很大不同,监管成效差异明显。借鉴发达国家跨界大气环境监管经验,在我国不仅仅是对策不到位的问题,更有更高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

当前,“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综合管理、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全社会共同参与环保工作的合力尚未形成,仍存在一些制约环保事业发展的体制问题,主要体现为:一是职能分散交叉现象依然存在,环境保护统筹协调、统一监督仍需进一步加强;二是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国家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在少数地方得不到坚决有效执行,一些地方保护主义尚未得到有效根治;三是环保监管力量与日益繁重的环保任务不适应;四是农村基层环保监管力量薄弱[11]。

目前,我国大气环境管理实行的是统一监督管理和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关于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的内容几乎没有明确涉及。现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环境空气质量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将大气污染控制条块化,缺乏区域控制的内容,既没有区域空气质量管理主体,也没有具体的控制措施。由于大气污染具有长距离、跨界污染的典型特征,而我国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尚未形成。在这一管理体制模式下,我国现阶段还无法成立跨区域大气环境管理机构,只能通过地方政府间形成区域合作,在京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12]。由于资金、管理水平等条件所限,现阶段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还集中在火电、钢铁等重点行业,无法覆盖全范围。在体制“横向”和“纵向”还没有完全理顺的情况下,缺乏程序性立法、广泛的公众参与和专家技术支持等都是创新我国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体系的重要障碍。同时,技术上如空气质量监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等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经济手段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障碍,如公众对市场运行机制不熟悉,市场发育不健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刺激功能不强等等。

4美国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对我国的借鉴

41成立跨区域的权力机构

空气的跨界污染性质决定了有效环境管理不能采取分而治之的治理格局。从美国的跨界大气环境监管不难看出,其出发点都是设立一个跨行政区域的、独立的、专门的公共机构负责跨界范围内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全面协调,且能够参与政府的综合决策和能源、交通、城市规划、产业布局等方面的规划。跨区域管理机构要在相关法律或区域行政许可范围内依法行使各项权利和义务,依法、科学设立其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对应的职能职责和运作方式,充分发挥其在跨行政区大气环境监管中的主导地位和统一的监督管理权限。虽然目前尚未形成有序、系统、全面、透明的制度框架,但成立跨国家的权力机构针对跨界大气污染等行使职能则是区域集团的环境政策的共同点。虽然在机构成立初期赋予该机构的职能权限较为有限,但其所致力于的目标则较为明确,无论是提供咨询与建议,还是协调各方合作,都可以为将来多边经济体系中的机构安排开辟可行性思路:即成立超国家的环境权力核心机构,在初期仅提供技术,同时可以辅之以针对特定问题进行检查与监督的权利[13]。成立一个区域性大气污染管理部门,通过统一目标、统一区划、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行动和统一监控实现区域大气污染的有效控制[14]。

42加强政府区域间协调合作

政府在环境监管中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都是对企业行为的管制,而法律又明确规定地方政府是环境保护的主体。因此,跨界环境问题的协调和解决要靠政府层次的制约和合作,加强对政府以及政府决策的规范管理以及人大、公众等对政府行政行为社会监督和司法监督等非常有必要。同时,通过联席会议、论坛和信息通报等途径,加强各行政单元之间的联系和区域间协调合作,积极开发交叉培训研讨会、示范项目等。

43强化依法治理

30年来,我国已经构建了较为完备的部门法框架,但是在跨界大气污染治方面依然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定。我国的科研和实践已经证明划定新区域范围的必要性,如京津唐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等,实施区域大气污染控制。因此,有必要加强跨界大气环境监管立法,对重点区域制定区域性空气质量标准,可由国家制定相关标准,各省、市、自治区负责规划并达到相关要求。对于达标和未达标区域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理策略,特别要对未达标地区制定具体的控制要求,努力促使区域空气质量达标并进一步提高。其他跨界纠纷可由区域间共同协商制定具有法律标准的法规,共同依法执行。

44多种管理手段综合应用

政府是环境管理的主体,通常采用的行政手段是一种强制性手段。但行政型强制手段成本较高,未必能科学合理地进行整体利益分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持续繁荣扩张,意味着将产生更多的空气污染物,尤其是来自移动污染源的污染物。有必要从信任政府运用命令主导控制手段到利用激励手段和市场手段完成许多政策目标(包括空气污染控制)的变革。

技术手段是美国解决跨界大气污染的一种强有力手段,无论是SCamQD还是otC或是naFF,都有一支强大的技术力量,SCamQD的战略是通过开发、引进、要求和激励等手段,鼓励既运用现有技术,又利用“有待证实”的技术扩大行政管理范围;otC通过技术研究,掌握空气主要污染物的长距离跨界运输并依此作为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的依据;naFF也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并提供评估和建议。因此,加强技术手段的应用,加强对固定污染源和流动污染源排放控制技术和企业的技术进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经济手段也是目前解决跨区域污染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我国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在太原、包头、开远、柳州、平顶山等10多个城市开展了排污交易试点工作,但目前除太原市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外,两控区其它地区还没有具体的行动。我国应尝试在省级范围内进行多种污染物的排放权交易,努力建立全面排污权交易制度。

45加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由于空气污染控制技术性强,涉及利益方较多,要求参与政策制定和管理的人要理解被管制活动和过程的细节,才能制定出科学的环境政策。这就需要在这方面占居信息优势的被管制方的参与和合作。而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是法律赋予的权利。从美国跨界大气污染治理经验可以看出,无论是国会制定法律还是USepa及州环境管理机构制定政策,都需要来自公众和受管制方的参与、配合。这种合作的方式无疑有助于提高政策制定的有效性,并为政策的执行提供便利。在不影响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前提下采取切实的措施控制空气污染,要求有足够的公众压力、行政能力、政治领导力,还要求有来自国家政府或国际社会的外部压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tuinstraw,HordijkL.movingBoundariesintransboundaryairpollutionCoproductionofScienceandpolicyUndertheConventiononLongRangetransboundaryairpollution[J].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2006,16(4):349-363.

[2]alloucheJ.internationalwatertreaties:negotiationandCooperationalongtransboundaryRivers[J].Globalenvironmentalpolitics,2009,9(1):142-143.

[3]Kalliorasa,pliakasF.theLegislativeFrameworkandpolicyforthewaterResourcesmanagementoftransboundaryRiversineurope:theCaseofnestos/mestaRiver,betweenGreeceandBulgaria[J].environmentalScience&policy,2006,9(3):291-301.

[4]BerginmS,westJJ.RegionalatmosphericpollutionandtransboundaryairQualitymanagement[J].annualReviewofenvironmentandResources,2005,30:1-37.

[5]马中,石磊,崔格格.关于区域环境政策的思考[J].环境保护,2009,(13):20-22.[maZhong,ShiLei,CuiGege.DiscussionaboutRegionenvironmentpolicy[J].environmentalprotection,2009,(13):20-22.]

[6]nordenstamBJ,LambrightwH.aFrameworkforanalysisoftransboundaryinstitutionsforairpollutionpolicyintheUnitedStates[J].environmentalScience&policy,1998,1(3):231-238.

[7]LentsJm.makingCleanairprogramswork[J].environmentalScience&policy,1998,1(3):211-222.

[8]DeLeeuwFaam.aSetofemissionindicatorsforLongrangetransboundaryairpollution[J].environmentalScience&policy,2002,5(2):135-145.

[9]RegasJL.acidDeposition.in:Uman,m.(ed,),KeepingpacewithScienceandengineering[m].washington:nationalacademypress,1993.

[10]李寿平.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对环境与贸易问题的协调及其启示[J].时代法学,2005,(5):97-102.[LiShouping.HownaFtaCoordinatetheissueonenvironmentandtradeanditsenlightenments[J].presentdayLawScience,2005,(5):97-102.]

[11]周生贤.推进环保体制改革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eB/oL].(2011-07-05)..[people.SCStexttopromoteJointpreventionandControlofairpollutiontoimproveairQuality(Fulltext).[eB/oL].(2010-05-14)..]

[13]秦天宝,郭明磊.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的区域性环境政策浅析[J].上海环境科学,2000,(2):56-62.[Qintianbao,Guominglei.preliminaryDiscussiononRegionalenvironmentalpolicyofnaFtaandeU[J].ShanghaienvironmentalSciences,2000,(2):56-62.]

[14]柴发合.建议成立区域性大气污染管理部门[J].环境,2008,(7):34-35.[ChaiFahe.RecommendedtheestablishmentofRegionalairpollutionmanagement[J].environment,2008,(7):34-35.]

approachtomanagementoftransboundaryairpollutioninamerican

wanGXiaoyong1wanYuqiu1JianGwen2miaoXubo3ZHUXiaodong1

(1.StateKeyLaboratoryofpollutionControlandResourceReuse,Schooloftheenvironment,

nanjing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46,China;2.CollegeofRongzhi,Chongqingtechnologyand

BusinessUniversity,Chongqing400033,China;3.eastChinaenvironmentalSupervisionCentre,

ministry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nanjingJiangsu210042,China)

abstractairpollutionisatransboundaryproblem,disregardingpoliticalboundaries,asprevailingwindsandweatherpatternsmovepollutantsoverlongdistances.theterritoryofChinaisvastandtherearemanyadministrativeregions,withanumberofothercountriesborderingonourcountry,soitisnecessarytocarryoutresearchintotransboundarypollution.inrecentyears,moreregionalairpollutionissuesappear,butthemanagementlevelisbackwardandrelativemanagementsystemandmechanismhavenotbeenestablished.theUnitedStateshasgainedremarkableachievementsandexperienceinthemanagementoftransboundaryairenvironmentmanagement.theseachievementsandexperiencecouldbeusedasreferencesfortheairenvironmentmanagementinChina,especiallyforthemanagementoftransboundaryair.First,usingcasestudiesoftheUnitedStates,weexamineairpollutionmonitoringmechanismbyagentsetting,functionsandduties,andmodeofoperationatthreeregionalscales:withinstates,amongstates,andacrossnationalborders.Second,thepapecomparestransboundarymechanismsforatmosphericenvironmentofChinaandtheUnitedStates.third,China’smainbarriersborrowtheexperienceoftransboundanymanagementforairpollutionofthedevelopedCountriesarethecurrentenvironmentalsystemofunifiedmanagementcombinedwithindepedentmanagementandnojointcontrolmechanismofthezonedefense.onthebasisofaboveanalyses,thepaperputsforwardfollowingsuggestionsfortheairenvironmentmanagementinChina:establishtransboundaryauthority,strengthencoordinationandcooperationamongregionalgovernments,strengthentherulebylaw,integratedcomprehensivelyintegratetheapplicationofavarietyofmanagementtools,andstrengtheninformationdisclosureandencouragethepublicparticipation.

Keywordstransboundarypollution;airpollution;environmentmonitor;suggestion

收稿日期:2011-11-01

大气环境监管篇2

关键词:大气环境监测;监测质量;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83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4-0012-01

空气是人类生存中的必须品,人类生活质量受大气环境的影响很大,在污染的大气环境中呼吸,很容易患上呼吸疾病,甚至是引发肺癌。大气环境监测是整个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我国环境监测部门中占据重要地位。分析收集大气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可有利于环境监测部门了解大气环境基本情况,提升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质量,有效预防大气污染,确保人们健康生活,推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内涵

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具有^强科学性和系统性,监测数据在保护环境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大气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应具有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在大气监测实验室里分析对比。若发现大气监测数据遗失,应重点进行分析,同时制定出科学合理方案。因大气监测中获取到的数据具有代表性,工作人员最终确定的采样地点及采集的样品应能代表监测区域内的污染情况。

2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有效的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有效的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在提升监测采样数据准确性同时,还能提升检测样品代表性和实验室检测数据准确性,大幅提升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监测部门都缺乏有效的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使得采样、检测及分析工作未得到有效控制,难以充分发挥质量控制体系作用。

2.2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较低

影响我国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一大难题是监测人员综合素质水平较低,专业水平得不到保证。由于相关编制不完善,缺少专业监测技术人员,高精尖技术人才匮乏;而且大气环境监测工作未得到相关部门重视,投入资金少,培训机会不多,很难提升监测人员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

2.3现场监测管理不重视

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对于现场监测要求较高,如监测人员对数据资料重视度不高,极易出现失误和突发意外,影响监测结果准确性,降低大气环境监测质量。

2.4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手段不完善

目前,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手段还不完善。大气环境监测包括有很多环节,主要有采集和分析样品、处理监测数据、制作监测报告、审核报告结果。为了确保监测质量,需要将上述各个环节工作做好。现阶段,有很多监测部门并没有将质量控制手段落到实处,对现场采集工作监督不到位,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实验室资质认可机制,很难有效控制监测工作中的每个环节。

2.5大气环境监测网建设缓慢

借助于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可以很容易的实现不同地区监测部门之间的数据资源共享,不同地区的监测数据信息可以为其他地区利用,可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价值,同时还避免了资源浪费现象。由于我国大气环境监测网建设缓慢,还没有建立起相关的网络系统。即使环境保护部门高度重视起环境网络的建设工作,但是在建设该网络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时还要有先进的技术支持,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

3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提高对策

3.1建立健全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受大气环境质量管理机制的影响很大,对于环境监测部门来说,应认真分析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建立健全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使其不断趋于完善并落实到实际的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中来,将两者紧密结合。

3.2提升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

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影响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环境监测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规划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对监测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依此提升监测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同时还要加强监测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增强监测人员的责任意识,使监测工作可以根据相关规定要求进行,确保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工作顺利进行。

3.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专业性很强,在监测过程中涉及到很多专业仪器设备,而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受观测仪器设备准确性的影响很大。所以,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大气环境监测的资金投入力度,及时更新观测仪器设备,以此提升大气环境监测质量。

3.4做好现场采样管理

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受样品真实性和代表性的影响很大,所以,环境监测部门应做好现场采样管理。定期安排采样人员调查采样现场,检查各项材料是否准确,核实采样点的各项信息,提升样品的准确性和代表性。除此之外,环境监测部门还应结合现场采样的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采样设备、容器,明确样品存放条件,提升大气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

3.5开展全程质量控制工作

为了保障和提升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应做好整个环境监测工作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工作,在密切关注监测结果的同时,还要控制好各个环节的质量。不管是在报告审核、数据处理、分析样品,还是在采样现场都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大气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将大气环境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

参考文献

大气环境监管篇3

[关键字]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3)-1-162-1

环境监测是我国环境保护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为环境执法提供技术监督,为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服务等重要任务。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环境保护工作非常重视,对环境监测工作多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监测作为环保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迫切需要加强能力建设。

1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顺。

1.1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国家和地方对环境监测的投入十分有限,仪器设备装备整体水平较差,这是造成我国现阶段环境监测能力薄弱的最直接原因。目前,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共有仪器设备原值7亿元,平均30万元/站;国控网监测站仪器设备原值约3亿元,平均160万元/站。

近年来,环境监测的影响虽日益扩大,但环境监测经费投入十分有限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尚未建立稳定的经费筹措渠道与投入保障机制。财政事业经费作为环境监测经费的主要渠道,纳入同级地方财政的做法在有些地区尚未得到落实,因而无法满足正常环境监测工作需要。执行国家任务的环境监测网络的运行也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仪器装备经费十分有限,运行管理困难。

环境监测从质量监测发展到污染源监测、从常规项目监测发展到有毒有害项目监测、从城市环境监测扩展到生态和区(流)域环境监测、从浓度监测发展到总量监测、从手工监测发展到自动监测,其范围、项目、频次、技术、时效性等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对环境监测技术和仪器装备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费投入不足客观上已成为制约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2管理体制不顺。

我国现行的环境监测网络管理体制具有计划经济色彩,是按行政隶属关系运作的管理模式。在环保系统内部,条条管理任务、块块管理人财物,这是导致低水平投入,进而导致区域间环境监测能力明显差异的重要原因;在管理部门之间,农、林、水利、工业、资源等部门的环境监测机构各自为政,彼此独立,重复交叉,缺乏统一管理,客观上造成了重视地方和部门的局部需要,而轻视国家和全局利益。

由于我国的环境监测站大多建于计划经济时期,因此,环境监测网络也是"先建网后规划"。各地、各部门均建立了为各自服务的环境监测网,网络结构缺乏总体优化,既重复又分散,技术结构缺乏梯度,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缺乏活力,各管理部门之间环境信息互相封锁,共享程度低,严重影响了环境监测系统整体能力的发挥。

2建议

"十五"期间我国应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加快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2.1加强管理。尽快修订、颁布《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理顺环境监测管理体制,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法制化建设,建立全国环境统一监测、统一技术规范、统一信息的机制。

2.2加大基础能力建设投入。"十五"期间必须加大国家和地方对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建设的投入,加快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尽快形成对生态与环境各要素的监测能力,提高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环境管理及执法监督服务的水平。

2.3完成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完成全国十大流域重要断面10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建设,地方也应加快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严密监视主要流域重点断面的水质变化趋势和污染物总量变化趋势。通过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建设,开展流域水质周报工作,并落实各省出省断面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目标责任制。

2.4支持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国家和地方共同支持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建成110多个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50个乡村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和6个国家空气质量自动监测背景点。所有地级市全部实现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并开展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在100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逐步开展空气质量预报工作。

2.5建设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在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建成一批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监控系统。对占65%以上污染负荷的排污大户实现在线自动监测,在中小型排污企业安装等比例采样设备,提高样品的代表性和数据的可靠性。建立国家、省和市级重点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网络,并与空气、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相结合,形成污染源-环境质量相配合的环境实时监控系统。

2.6建设部级开放式环境分析实验室。建设1个~2个部级开放式环境分析实验室,加强对有机污染物的分析能力,代表国家环境监测分析的最高水平,承担重大环境监测分析任务。

2.7建立全国生态与环境监测网络。应由国家环境保护部门牵头,会同各有关资源部门,建立全国生态与环境监测网络,实现信息共享,避免重复投资。建设全国及重要区域的卫星遥感解析中心,共同承担国家重点生态监测项目。同时,加快地面生态功能监测站能力建设。

2.8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加大对应急监测的投入,建立应急监测队伍,配备必要的应急监测仪器和交通通讯工具,尽快提高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能力,建立完整的应急监测体系。

2.9加大辐射环境监测投入。加大对辐射环境监测的投入力度,在环境保护重点城市要普遍形成辐射监测能力,掌握辐射环境的背景水平,对重点辐射源要实施监督监测,积极推动电磁辐射和放射性环境监测工作。

大气环境监管篇4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8-0080-1.5

自工业革命以来,空气污染就一直萦绕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方,挥之不去且越发的严重。严重的空气污染开始制约着许多工业发达城市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已经威胁到城市居民的生理健康。天津市东丽区作为天津的近郊区,同样长期遭受空气污染的困扰。在“十一五”期间,东丽区空气污染状况主要以传统的煤烟型污染为主要特征。随着东丽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大幅攀升,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加,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汽车尾气污染及开放源扬尘污染也成为了影响东丽区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东丽区对空气质量高度重视,通过强化环境执法监管,积极开展节能减排等工作,改善了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然而如何强化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监管,确保东丽区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持续的改善,值得深入研究。

一、东丽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从2001年开始,东丽区为加强对大气污染源的控制,按照全天津市要求实施“蓝天工程”,大力治理煤烟型污染、扬尘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以及工业污染。实施多年来,东丽区环境空气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然而东丽区环境空气质量并未得到持续有效的巩固和提升,而出现反复的情况。

根据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提供的数据,2012年1月1日-12月19日,东丽区环境空气质量有效监测天数为349天,其中二级良好达标天数为284天,达标率为81.37%。二级良好天数比2011年同期减少24天。

由表2可以看出,截至2012年12月19日,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的年平均浓度值较2011年同期水平有所升高,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基本持平。三项监测的污染物中,pm10的年平均浓度值尚未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的要求,且差距较大。

多年的连续监测结果显示,东丽区环境空气污染特征是采暖期二氧化硫污染相对突出,二氧化硫与可吸入颗粒物交替成为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非采暖期可吸入颗粒物为影响东丽区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二氧化氮污染呈现加重趋势。

二、东丽区环境空气质量的监管现状及不足

经调查分析影响东丽区环境空气质量有多个方面因素,主要有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煤堆料场的扬尘污染;大型燃煤锅炉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污染;道路机动车尾气排放;农村垃圾焚烧以及夜间露天烧烤等。针对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东丽区各行政部分根据职能划分分别进行监管。

东丽区环保部门主要负责工业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功能包括环境管理、监察、宣教和监测等,农业、建筑施工和交通运输的污染由农林、建委、公安、运管等多个部门负责管理,市容卫生、工商、执法、建委等部门同环保部门一道实施垃圾焚烧、露天烧烤、供热锅炉等方面的监管。环保部门防治工业大气污染依据的环境监管制度主要包括各类国家及地方排放标准以及法律中明确规定的九项基本制度,即“老三项”(“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新五项”(排污许可证制度、限期治理制度、集中控制制度、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目标责任制度)以及“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

然而目前的环境空气质量的监管体系却存在诸多的困境。主要存在环保部门、企业及公众三方面。

1.环保部门监管困境。首先环保法律赋予环保部门监督管理、项目审批、排污收费、行政处罚和现场检查的权力,而未赋予环保部门责令停业整顿、现场查封、冻结扣押、没收违法排污所得等强制执行的权力,导致环保部门对一些影响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违法行为难以强制执行,影响了对环境空气监管的质量和效率。其次环保部门与其他行政部门还存在着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的问题,导致了对各类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违法行为监管起来困难重重,或是效率低下有的甚至是监管空白。

2.企业对环境空气的违法成本较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空气污染防治的成本在不断提高,然而企业对环境空气污染的违法成本却并未得到明显提高,从而违背了市场价值规律,最终失去了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如二氧化硫征收排污费标准为:排放1公斤二氧化硫征收1.26元排污费,但据测算治理1公斤二氧化硫需要12元;这样就导致了缴纳排污费比治理大气污染更经济,企业失去了节能减排的动力。另外环保部门对大气污染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主要通过行政处罚,即使对于环保部门最重要的处罚手段行政处罚来说,其数额通常是20万以下,这种罚款数额对违法行为的震慑非常有限。企业违法成本要低于守法成本,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自然会选择以牺牲环境空气质量为代价的发展道路。

3.公众参与度不够。国家环保部副部长潘岳曾指出,导致中国环保形势日益严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公众参与程度太低。近年来虽然公众的环保意识有了大幅提升,东丽区环保部门在全区各个街道都聘请了部分群众充当环保监督员,配合环保部门对全区环境共同监督。然而环境信息的不透明和不对称导致环保监督员及公众对环境问题的不了解,无法参与进来。

三、完善东丽区环境空气质量监管的对策

1.明确环保部门与其他行政部门在东丽区环境空气质量监管上的职责分工。建立健全一套由政府牵头各部门协作的环境空气质量的联合监管机制,实现上下联动形成合力的监管局面。强化舆论监督,在媒体环境空气质量日报、月空气质量及累计达标情况,对严重污染环境空气的违法行为公开曝光,营造全社会参与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氛围。

2.结合东丽区实际,认真实施《天津市清洁能源行动计划》,进一步推广清洁能源,制定清洁能源利用的奖励政策。充分发挥东丽区独特的地热资源优势,积极推广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增大天然气使用量,加快热电建设,推进热电联产并网,改善采暖期环境空气质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增加企业的违法成本,让企业自觉守法。面对企业违法成本较低的现实,建议在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谁污染,谁治理”的基础上,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采用“污染者负担”的原则,要求造成环境空气污染并危害到公众健康的企业,不仅应该治理污染,而且要承担环境空气污染所造成危害的责任,大大增加企业的违法成本。同时建议改革目前的排污收费价格,做好排污收费制度的顶层设计,让企业自主地推进技术改造降低废气排放。在行政监管的同时充分利用市场这只“无形之手”作用,多管齐下让企业自觉守法。

大气环境监管篇5

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以(环发[2006]114号)印发《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和《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从制度上明确了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监测机构、质量管理机构或质量管理人员的职责、工作内容,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考核内容及方法、合格证的管理等,保证监测人员持证上岗,具有从事监测和分析的工作能力及知识储备。

1.1选择正确的监测分析方法监测分析方法首先选择国家颁布的标准分析方法,其次选择国家环保部颁布的标准分析方法,对没有标准分析方法的监测项目,可采用《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中推荐的方法。此外,还应考虑监测对象的浓度水平和分析方法的检出限。当实验室不具备采用标准方法的条件,或采用标准方法不能获得合格的测定数据时,必须对选用非标准的方法进行验证和对比试验,并报省级以上环境监测部门审核、批准。我国目前常见大气监测指标有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氮氧化物等。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常以有动力采样法-溶液吸收法采样,后以分光光度计测定样品特征波长时的吸光度,以吸光度与浓度的关系得出样品中待测物质的含量。tSp、pm10通常使用滤料阻留法进行测定,按照某速度对大气抽取,将悬浮颗粒物tSp留于称重滤膜表面,对应用前后的tSp重量进行计算,并根据采样器流量与时间计算抽取空气体积,以得出tSp、pm10浓度。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常以定电位电解法进行监测,烟气中待测物质扩散通过传感器渗透膜,在电极上发生氧化或还原反应,产生扩散电流的大小与待测物浓度成比例关系,得出待测物质浓度。

1.2采样前准备经检定(强检)或自行检定(非强检)的仪器需定期校验和维护,形成校验与维护记录。现场采样前对微压计、皮托管、烟气采样系统、吸收瓶进行气密性检查,对烟气测定仪、测氧仪、自动烟尘采样仪和含湿量测定装置的温度计、电子压差计、流量计进行定期校准。《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HJ/t373-2007)要求定电位电解法烟气(So2、nox、Co)测定仪应在每次使用前校准。采用仪器量程20%~30%、50%~60%、80%~90%处浓度或与待测物相近浓度的标准气体校准。《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HJ/t397-2007)要求定电位电解法烟气(So2、nox、Co)测定仪,应根据仪器使用频率,每3个月至半年校准一次。在使用频率较高的情况下,应增加校准次数。用仪器量程中点值附近浓度的标准气校准。对排气温度测量仪表、斜管微压计、空盒大气压力计、真空压力表、转子流量计、干式累计流量计、采样管加热温度、分析天平、采样嘴、皮托管系数至少半年自行校正一次。检查空白滤筒有无裂纹、孔隙或破损,采样嘴是否变形或损坏,乳胶管有无老化等。

1.3样品的采集与运输贮存采样点的布设尽量均匀且具代表性,采样时段能较好地反映高、低及一般污染浓度水平;监测前用与待测物相近浓度的标准气体对仪器进行校准,尽可能减少流量误差对采样体积的影响;严格控制采样时间及采样时的温度;在对大气环境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确定监测频率和监测项目;明确采样人员、接送样品、分析人员在样品传递过程中的义务和责任,有效确保样品的完整交接,并做好平行样品、空白样品的采集和记录工作。So2甲醛吸收法采样温度需控制在23℃~29℃,四氯汞盐吸收法采样温度需控制在10℃~16℃,温度偏高或偏低,都将影响采样吸收效率。在样品采集、运输和存放过程中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如果样品不能当天分析,应在4℃~5℃下保存,但存放时间不得超过7d。

1.4实验室分析与数据处理实验室质量控制可分成实验室内部与实验过程的质量控制,内部控制对于环境监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着样品监测分析以及数据处理的结果,经过特异质量控制图与其他方式分析应用,对监测质量进行控制。在实验室过程质量的控制中,需要做好基础工作,保证实验室安静清洁,全部仪器要检测校验,高精度的仪器室,应对全部设备实施定期校验及维护,保证仪器设备正常运行,对于监测人员来说,专业理论技术要掌握,持证上岗,非专业人员不得实施监测工作,保证监测人员的工作质量,确保实验数据有效真实。要保证监测数据能真实反映实际状况,就要重视数据处理质量的管理方法,可制定数据质量的管理责任制,并贯彻执行。数据处理质量涉及实验数据分析管理与报告审核程序的规范,当监测数据记录与删改时,应依照相关规定,经相关人员进行复核,并由负责人签字,一旦发现可疑数据,应组织人员查证分析,及时纠正。

2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大气环境监管篇6

 

为坚决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稳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力争在迎接建党百年治气攻坚行动中取得佳绩,根据《浙江省2021年环境空气质量巩固提升行动暨清新空气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和市委市政府治气工作决策部署,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科技治污、依法治污、精准治污和联合治污,以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协同控制为主线,调整优化产业、能源、运输结构,实施工业废气、移动源尾气、扬尘污染、面源污染治理,奋力夺取“十四五”发展良好开局,在建设“创新强区、品质名城”中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为迎接建党百年贡献优良空气质量改善成果。

二、主要目标

2021年,努力保持环境空气质量总体稳定并争取有所改善,全区pm2.5平均浓度达到28微克/立方米、o3浓度达到155微克/立方米、aQi优良率达到90%,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完成绍兴市下达的nox和VoCs减排年度任务,力争全年空气质量主要指标走在全市前列,巩固省级清新空气示范区创建成果。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1.优化产业布局。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牵头单位:生态环境分局;配合单位:发改局、经信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加快推进钢铁、铸造、有色、石化、化工、建材、制药、印染、工业涂装、包装印刷、制革等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和绿色转型升级。加快城市建成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或关闭退出,持续推进印染、化工产业集聚提升(牵头单位:经信局)严格常态化执法和强制性标准实施,依法淘汰能耗、环保、安全、技术达不到标准和生产不合格产品或淘汰类产能,在印染行业试点开展超期服役设备清理。(牵头单位:经信局,配合单位:发改局、生态环境分局、应急管理局、市场监督管理局)按照工业产品生态设计和绿色制造研发应用,在重点行业推进先进、适用的绿色低碳生产技术和装备。培育一批绿色设计企业、绿色示范工厂、绿色示范园区,推动园区综合能源供应服务。(牵头单位:经信局、发改局)启动“清新园区”建设。(牵头单位:生态环境分局)

2.严控“两高”行业产能。严格执行质量、环保、能耗、安全等法规标准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严禁新增钢铁、焦化、铸造、水泥和平板玻璃等产能。严格执行钢铁、水泥、平板玻璃、铸造等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和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行业准入条件。(牵头单位:经信局、发改局;配合单位:生态环境分局、应急管理局、市场监督管理局)严把建设项目准入关,落实建设项目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替代。(牵头单位:生态环境分局)

3.深化企业集群整治。组织开展涉气企业集群排查,关注其他使用溶剂型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的企业集群。对存在突出问题的产业集群开展综合治理,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制定整改方案,建立管理台账,依法关停取缔不符合产业政策、整改达标无望的企业(作坊),推动企业集群入工业园区。(牵头单位:经信局、生态环境分局,配合单位:发改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应急管理局)推进纺织后整理企业依法整治,后整理工序涉及有机溶剂的须环评审批,仅含整理工艺的应实施排污许可证简化管理,坚决取缔无环评审批手续或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的企业。(牵头单位:生态环境分局)

(二)加快调整能源结构

1.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强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强度双控,完成上级下达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严把耗煤新项目准入关,实施煤炭减量替代,禁止建设企业自备燃煤设施。按照煤炭集中利用、清洁利用的原则,压减非电行业燃煤消费量。加快热电联产机组技术改造和供热管网建设,充分释放和提高供热能力。(牵头单位:发改局)

2.加快推进清洁能源替代。继续推进天然气管网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按照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原则,加快现有燃煤设施天然气和电能替代步伐。(牵头单位:发改局,综合执法局)

3.开展锅炉综合治理。巩固“禁燃区”建设成果,进一步推进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淘汰。(牵头单位:发改局)电站燃气锅炉和1蒸吨/小时以上用于工业生产的燃气锅炉全面完成低氮改造,推进其他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完成城市建成区生物质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或淘汰。(牵头单位:生态环境分局)

(三)积极调整运输结构

1.调整优化运力结构。大力推进内河水运,促进沿河大宗货物运输“公转水”,完成货物“公转水”30万吨,完成水路货运量562万吨,内河集装箱港口吞吐量0.9万teU。大力推进铁路运输,拓展集装箱运输煤炭、黄沙、渣土、水泥等大宗散货“公转铁”运输。(牵头单位:交通运输局、发改局)

2.加快车船结构升级。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机动车、船舶,完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城市建成区新增和更新的公交、环卫、邮政、城市物流配送、货运车辆以及县际客运车辆使用新能源汽车,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环卫、城市邮政新增及更新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10%,鼓励旅游景区使用新能源汽车,建成区新增公交车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港口、铁路货场、工矿企业等新增或更换场(厂)内作业车辆除特种车辆外应当使用新能源车。(牵头单位:发改局、交通运输局,配合单位:综合执法局、市场监督管理局)自2021年7月1日起,所有生产、进口、销售和注册登记的重型柴油车和燃气车应符合《重型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GB17691-2018)中的6a阶段标准。(牵头单位:生态环境分局;配合单位:经信局、公安分局、市场监督管理局;配合单位:交通运输局)继续淘汰国三及以下柴油车,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牵头单位:交通运输局;配合单位:公安分局、财政局、生态环境分局、商务局)。

3.提升燃油品质。加大储油库、加油站油品质量抽查频次,全区车用柴油抽检不少于14批次、车用尿素抽检不少于6批次。严厉打击黑加油站点和无合法来源证明成品油、流动加油车及销售不合格油品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继续开展企业自备油库油品质量检测和不合格油品溯源工作。(牵头单位:市场监督管理局,配合单位:交通运输局、生态环境分局、公安分局、商务局、应急管理局)实施运输船舶燃油质量监管,内河运输船舶燃油质量抽检不少于30次,合规率提升至85%以上。(牵头单位:交通运输局)

(四)深入实施工业废气整治

1.加强VoCs综合治理。继续推进涉VoCs重点行业“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全过程深度治理,完成15个重点企业VoCs治理任务和20家企业“科学治气”。(牵头单位:生态环境分局)注重源头控制,全面推进涂装等行业低(无)VoCs原辅材料替代,在木质家具等行业实施源头替代。(牵头单位:生态环境分局;配合单位:经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加强过程控制,将无组织排放转变为有组织排放进行控制,优先采用密闭设备、在密闭空间中操作或采用全密闭集气罩收集方式。开展印染行业无组织排放废气集中整治,在不影响生产操作的情况下应尽可能设置密闭式集气罩,确保车间内无明显的定型机烟雾和刺激性气味。继续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工作,加强对LDaR检测机构监管,完善LDaR监控管理平台。提升末端效率,逐步淘汰采用低温等离子、光催化、光氧化等低效处理设施,积极推进建设规范高效处理设施。推动印染、化工等行业取消废气排放系统旁路,因安全生产等原因必须保留的,应将保留旁路清单报生态环境部门,旁路在非紧急情况下保持关闭,并通过铅封、安装自动监控设施(如流量计、温度计、压差计、阀门开关、视频监控等)加强监管,开启后应做好台账记录并及时向生态环境部门报告。(牵头单位:生态环境分局)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VoCs集中喷涂、溶剂集中回收、活性炭集中再生等“绿岛”建设。(牵头单位:生态环境分局;配合单位:经信局)

2.开展工业臭气异味治理。

以杭甬高速沿线、高铁出口附近、厂居混合区等敏感区为重点,开展臭气异味专项治理行动,利用走航监测等技术手段开展臭气异味溯源,建立全市臭气异味重点管控企业(区域)清单,制定“一企一策”“一事一策”方案,限期整改“销号”,进一步减少涉气重复信访投诉量。对工业企业污水处理站调节、物化处理、好氧池前段、污泥浓缩等臭气异味产生环节采取加盖或密闭方式收集处理。(牵头单位:生态环境分局)推进集中式污水厂臭气异味治理。(牵头单位:综合执法局)

3.加强工业炉窑整治。实施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2家独立粉磨站企业完成有组织排放控制(达到阶段性超低排放水平)和无组织排放控制改造。(牵头单位:生态环境分局)对以煤、石油焦、渣油、重油、煤焦油、生物质等为燃料的工业炉窑,加快使用清洁能源以及利用工厂余热、电厂热力等进行替代。(牵头单位:发改局)加快推动铸造等行业冲天炉(10吨/小时及以下)改为电炉。(牵头单位:经信局)推进玻璃企业取消烟气旁路或建设备用烟气处理设施。深化玻璃、铸造等行业有组织排放治理,进一步排查工业炉窑领域物料(含废渣)运输、装卸、储存、转移和工艺过程的无组织排放薄弱环节,开展深度治理。(牵头单位:生态环境分局)

4.加大工业废气监管力度。全面推进重点企业用电监控系统建设,利用过程监控数据实时反映废气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加大对治理设施不运行、运行不正常等情况的打击力度,严查工业涉气违法行为。试点以执法中队为单位配备废气便携式快速检测仪。(牵头单位:生态环境分局)严厉打击生产、销售VoCs含量限值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涂料、油墨、胶黏剂、清洗剂等行为。(牵头单位:市场监管局)

(五)深入实施移动源污染防治

1.加强柴油车污染防治。健全完善生态环境部门检测取证、公安交管部门实施处罚、交通运输部门监督维修的监管模式,强化多部门联合执法和协同监管。完善和落实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i/m)制度,完成上级下达的汽车尾气排放治理维护站(m站)建设任务,推进首检超标排放车辆和“凭单(m站维修记录单)复检”,实现闭环管理。开展在用机动车多部门路查路检联合执法,完善生态环境部门检测取证、公安交管部门实施处罚、交通运输部门监督维修的监管模式。(牵头单位:生态环境分局、公安分局、交通运输局)开展入户监督抽测,鼓励遥感监测、黑烟抓拍等非现场执法应用。(牵头单位:生态环境分局;配合单位:公安分局、交通运输局、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法查处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尾气检测弄虚作假、屏蔽和修改车辆环保监控参数等违法行为。(牵头单位:生态环境分局;配合单位:市场监督管理局)

2.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实施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和使用管理制度,探索销售环节编码登记代办。(牵头单位:生态环境分局)加大非道路移动机械深度治理和淘汰更新力度,对56千瓦以上的国二和国三工程机械、建筑、市政施工、交通工程机械和场内机械开展尾气达标治理;推进港口、企业等场内56千瓦以下中小功率机械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替代。(牵头部门:生态环境分局、交通运输局、建设局、建管中心、市场监管局)在重点时段、区域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执法检查,对未报送非道机械编码登记信息、未按照规范固定管理标牌、使用未报送编码登记信息和抽测超标排放的非道路移动机械等依法责令改正和处罚。(牵头单位:生态环境分局;配合单位: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建设局、建管中心、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综合执法局)

3.推动船舶污染防治。深化船舶排放控制区和绿色港口建设,依法督促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实现港口码头岸电设施“全覆盖”,岸电使用量同比增加20%;鼓励引导船舶加装尾气治理设施;依法淘汰老旧运输船舶,限制高排放船舶使用;鼓励公务和客运船舶使用清洁能源。(牵头单位:交通运输局)

4.加强油品储运销监管。推进储油库油气回收深度治理,提高油气回收率。(牵头单位:生态环境分局)推进年销售汽油量大于5000吨的加油站安装油气回收监控设备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开展加油车油气回收系统检查,确保正常运行。(牵头单位:生态环境分局;配合单位:商务局、交通运输局)

5.实施柴油移动源分类管理。根据全市统一部署,实施移动源环保检验标志分类管理制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绿色、蓝色、黄色分类管理。(牵头单位:生态环境分局)各行业主管部门应结合标志分类管理制度鼓励购置单位优先购买使用绿色移动源产品和服务,鼓励实施柴油移动源绿色化改造,将柴油移动源绿色化水平指标纳入工矿企业、施工工地等工程项目管理,并作为各类政策扶持、资金支持、评先评优等活动“一票否决”内容。督促各类施工工地建立移动源污染排放管理制度,禁止未悬挂环保牌照、不符合排放标准的工程机械和柴油货车入场。(牵头单位:经信局、建设局、建管中心、交通运输局、综合执法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

(六)深入实施城市扬尘污染管控

1.落实扬尘管控措施。

严格落实建筑工地、拆房工地、道路施工工地等“八个百分之百”扬尘防控长效机制,加强自动冲洗、自动喷淋、雾炮、洒水等扬尘防控作业,建立健全建筑工地扬尘在线监测与联网。工地主要出入口应设置车辆自动冲洗装置并落实专人冲洗,运输车辆车身、轮胎、底盘等部位积泥冲洗干净且密闭后方可出场。施工单位应落实专人对施工道路抛洒土方进行清理,确保出入口两侧100米范围内的道路卫生整洁。(牵头单位:建设局、建管中心、交通运输局、综合执法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全面推进清扫保洁标准化、环卫作业机械化、扬尘防控规范化,加强各类道路清扫保洁与雾炮车、洒水车联合扬尘防控精细化作业(牵头单位:综合执法局、交通运输局)加强港口码头扬尘综合管控,推进港口大型煤炭和矿石码头堆场、干散货码头物料堆放场所防风抑尘设施建设。(牵头单位:交通运输局)

2.落实扬尘管控责任。

按照《绍兴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要求,全面落实施工单位扬尘污染防治责任和行业主管部门监督管理责任。各类工地(包括市政、建筑、道路、拆房及旧改等)的施工单位应落实1名扬尘污染防治专管员和不少于1名的专职保洁员;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应分别指派1名人员负责扬尘污染防治措施的监管。深化扬尘“在路巡查”监管制度,使用扬尘巡查监管app。(牵头单位:建设局、建管中心、交通运输局、水利局、综合执法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道路保洁、养护单位及各乡镇(街道)应严格落实各级道路养护、巡查责任。(牵头单位:综合执法局、交通运输局)完成15套城市道路扬尘在线监测设施建设并联网。(牵头单位:生态环境分局;配合单位:综合执法局、公安分局)

3.加强扬尘监管执法。加强对各类施工工地、码头堆场等扬尘执法监管,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行为。将扬尘管理工作不到位的不良信息纳入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体系,情节严重的,列入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牵头单位:建设局、建管中心、交通运输局、水利局、综合执法局)

(七)深入实施城乡面源污染治理

1.餐饮油烟排放管控。餐饮业油烟排放单位应全部安装使用油烟净化设施,规范开展清洗维护,确保治理设施高效运行。深入开展餐饮场所油烟净化设施运转情况专项检查,以综合执法中队为单位配备便携式饮食油烟检测仪,依法查处油烟净化设施运行不正常和油烟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牵头单位:综合执法局,配合单位:生态环境分局)

2.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牵头单位:农业农村局)切实加强秸秆禁烧管控,开展禁烧专项巡查,落实乡镇(街道)制止露天焚烧的法定责任。(牵头单位:综合执法局)围绕农作物种植区、城乡结合部、交通干道两侧等火点高发区域建设高空瞭望视频监控系统,实现精准发现、即时推送、快速处置的闭环管理,力争每个乡镇(街道)建设5套以上,重点乡镇可加大覆盖面,高速、高铁沿线高位监控覆盖无盲区。(牵头单位:综合执法局、生态环境分局)

3.汽修行业废气治理。推广采用静电喷涂等高涂着效率的涂装工艺,喷漆、流平和烘干等工艺操作应置于喷烤漆房内,使用溶剂型涂料的喷枪应密闭清洗,产生的VoCs废气应集中收集并导入治理设施。推广使用水性、高固体分等低挥发性涂料,色漆使用水性涂料,中涂、底漆使用高固体分涂料,鼓励更高水平源头替代。探索推进钣喷共享中心建设,配套建设高效的VoCs治理设施。(牵头单位:交通运输局,配合单位:生态环境分局)

4.露天矿山粉尘管控。加强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和绿色矿山建设,将露天矿山粉尘防治情况纳入“双随机”监管,探索矿山粉尘在线实时监测系统建设,部署开展绿色矿山建设质量再提升行动。(牵头单位: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配合部门:生态环境分局)

(八)加强污染天气应急应对

1.打好夏秋季o3阻击战。强化季节性o3污染应对,以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油品储运销、合成革、纺织印染、制鞋、化纤等为重点行业,以4-9月为重点时段,完善VoCs强化减排正面清单,分区分类分时精准采取强化减排措施,将有关VoCs强化减排要求依法纳入排污许可证。(牵头单位:生态环境分局;配合单位:经信局)道路沥青铺设、建筑外立面装饰、市政设施维护、交通标志标线等油漆作业应尽量避开o3污染易发时段(12:00-17:00)。(牵头单位:建设局、建管中心、交通运输局、公安分局、综合执法局)

2.打好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战。继续深入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全面完成攻坚目标和任务措施。污染天气发生期间,积极开展污染应对,加强执法检查和本地污染防控,努力减轻污染程度。(牵头单位:生态环境分局;配合单位:经信局、建设局、建管中心、交通运输局、公安分局、综合执法局、气象局等)

3.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和区域联动。严格落实《上虞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要求,在重污染天气预警和污染天气提醒时期实施应急响应和污染应对。动态更新管控企业、工地名单,细化应急减排措施,实施“一厂一策”清单化管理,加大企业绩效分级工作力度,鼓励更多企业申报a级企业,有效分类管控。主动加强与长三角区域、环杭州湾等城市沟通协调,积极参与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做好重大活动联合执法及空气质量保障工作。(牵头单位:生态环境分局;配合单位:经信局、建设局、建管中心、交通运输局、综合执法局、气象局等)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街道)、“两区一镇一办”要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一岗双责”制度,切实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组织领导,有效落实属地环境空气质量负责制,切实履行治气网格化监管职责。强化蓝天专班人员保障,继续抽调主要职能部门业务骨干,聘请专业技术团队,实行集中办公和实体化运作。各行业主管部门要落实“管发展管环保、管行业管环保、管生产管环保”要求,强化本行业、本领域治气工作落实和制度创新。

(二)加强考核问责。加强对部门单位治气监督指导和考核评价,设定空气质量巩固提升行动专项考核分及加减分,常态化用好通报、督办、约谈等相关制度,高频次开展各类巡查、督查、暗访,加大媒体曝光力度,开展乡镇(街道)和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环境空气质量排名通报和预警提醒。加大财政奖惩力度,激励全区各地持续开展蓝天行动,按照空气质量考核结果对属地单位进行财政奖惩。

大气环境监管篇7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环境监测领域;应用研究;讨论

环境监测主要是对生态环境的水资源、动植物等进行记录、采样、研究等,从而明确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的现状,并制定合理的措施,促使环境的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充分发挥环境的承载能力。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主要是将网络技术与探头相连接,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将所收集的信息传递给环境监测人员,由监测人员对环境的信息,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使环境的质量的有效提升。

一、物联网技术与环境监测的相关概述

(一)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得到延伸和扩展,可以有效的实现物与物之间的连接、人与物之间的连接、人与人的连接,综合的对传感器、GpS等设备和技术进行使用,实现智能控制和管理的重要网络系统,物联网技术的使用,可以使得信息传递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有效的控制,尤其是应用到环境监测中,通过传感器对环境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借由物联网,将信息传递到监测人员的移动终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可以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促使信息传递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为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提供基础。而且,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由能力较强的计算机对所收集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分析,促使环境保护质量的提升。

(二)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符合现阶段的生态经济和低碳地念的重要部分,主要是通过区域范围内的环境监测,对环境的质量和变化趋势进行判断,并为环境保护提供基础治疗,促使环境保护的质量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通常情况下,环境监测的主要分为:(1)科学的对环境监测点的样品进行采集,并对样品进行保护,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品点。(2)由实验室对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分析。(3)结合实际治疗,对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促使环境评价和管理的质量更加合理。

二、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完善,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逐渐变广,使得物联网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环境监测领域中,可以有效的提高环境监测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一)海洋监测。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海洋监测中,主要是对传感器网络、物联网技术的使用,将传感器网络置于监测点中,并由无限信息传递的方式,使得信息可以得到有效的传递。置于监测点中的,对海洋中的重金属、富营养等污染情况进行监测,从而有效的获得海洋的信息,为环境监测提供参考,使得不同连接点都能获得监测点的情况,有效提高海洋监测的质量。

(二)大气和空气监测。大气和空气质量监测主要是对大气环境进行监测,并对大气降尘检测、在线质量监测,明确大气的空气质量情况。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自动监测站的对空气的质量进行实时监测,从而有效的实现空气质量的检测,促使管理人员对空气的真实情况,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提高大气监控的质量,减少空气质量对人们身体的监控的影响。此外,针对空气污染的严重的区域进行监测,并对一些易燃易爆区进行监测,物联网技术对空气内部污染物和易燃易爆物的浓度进行判断,如果超标传感器会发出报警信号,规避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水质监测。水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如果水体污染,必然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通过水体监测,可以对饮用水和水体污染进行监测,由传感器对水体内部的进行信息进行采集,结合实时监控对水体环境的数据进行整合与进一步采集,并将信息传递到控制中,由控制中心对信息进行解读和分析,从而使得水体监测的质量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促使水质监测的水平和效率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四)生态监测。生态监测主要是对监测区域进行划分,并根据监测区域的真实情况,科学的对传感器进行使用,由传感器对环境的情况进行监测,并由传感器收集的实时信息,借由物联网对信息进行传递,从而获得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而且,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使得信息的使用者通过移动终端进行信息的接收和传递,使得生态监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清洗的对区域环境进行展示,为环境保护提供基础。此外,生态监测过程中,可以建立实时二维定位表,获得最佳的数据传输途径,促使传输效率和传输质量的提升。

三、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应用的讨论

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中的应用,可以适用不同的监测项目,结合监测的基本内容,科学的对传感器进行使用,从而使得传感器可以获得精准的数据信息,借由物联网技术实现数据的传输和共享,使得监测的精度和准确度都能得到控制,规避监测精度不准确的情况发生。物联网技术的使用减少传统环境监测的各类工序,促使环境监测更加合理有效,积极推动环境的保护。结束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物联网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环境监测领域中,促使环境监测的精度、强度等得到优化,积极的推动环境监测的可靠性与准确性,规避各类不合理的情况发生,积极推动环境保护的质量提升,实现和谐生态环境的构建。

参考文献

[1]蒙海涛,张骥,易晓娟.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01:10-12+86.

[2]阳奇.论环境监测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09:94.

[3]吴丹娜,江洪,张金梦,陈云飞,袁建.环境监测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4,10:3076-3079.

[4]卞金标.环境监测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5:54.

大气环境监管篇8

湖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城镇布局和工业发展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财政投入,建立大气污染防治责任考核机制,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提高环境监督管理能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上级人民政府的工作安排,根据本地区的实际,组织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公安、财政、国土资源、农业、林业、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商务、质量技术监督、气象等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做好大气污染防治相关工作,发现大气污染违法行为应当予以劝阻,并及时报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第五条企业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保障必要的环境保护投入,采用有效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防止、减少生产经营对大气造成的污染,并依法承担相关责任。

其他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减少工作、生活等活动对大气造成的污染,共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环境保护、经济和信息化、住房和城乡建设等主管部门加强大气环境保护宣传,普及大气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公众的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逐步推进环境保护教育,将大气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青少年的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聘请社会监督员,协助监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主管部门应当公布举报电话、电子邮箱、网络平台,接受并及时处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污染大气的行为和不依法履行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行为的举报。

第二章防治措施

第八条本省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制度。

省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制定煤炭消费总量中长期控制目标,确定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和实施步骤。

第九条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含热电联产)应当采用烟气超低排放等技术;现有燃煤发电机组(含热电联产)应当限期实行超低排放改造。电力调度单位应当优先安排使用清洁能源的发电机组和超低排放燃煤发电机组发电上网。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经济和信息化、质量技术监督等主管部门,限期淘汰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燃煤锅炉,加快改造燃煤锅炉和燃煤工业窑炉,推广使用清洁燃料。

第十一条鼓励城市建成区、工业园区等实行集中供热。在集中供热管网覆盖区域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分散燃煤锅炉,集中供热管网覆盖前已建成使用的分散燃煤锅炉应当限期停止使用。

第十二条设区的市、自治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划定并公布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报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高污染燃料禁燃区面积应当逐步扩大。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城市建成区可以划定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

第十三条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行业中的大气重污染工业项目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

城市规划区禁止新建烧制建筑用砖厂;已经建成的,设区的市、自治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关停,并予以处理。

第十四条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质量技术监督等主管部门,制定化工、印染、包装印刷、涂装等重点行业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和行业特点,制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操作规程,指导排污单位组织实施。

鼓励生产、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原料和产品。

第十五条在化工、印染、包装印刷、涂装、家具制造等行业逐步推进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原料和产品的使用。产生挥发性有机物的企业应当建立台账,记录生产原料、辅料的使用量、废弃量、去向以及挥发性有机物含量。

第十六条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和机动车排放污染程度,划定禁止或者限制高排放机动车行驶的区域和时段,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七条设区的市、自治州应当根据城市规划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鼓励发展低排量、新能源汽车。确需控制燃油机动车保有量的,应当依法举行听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并改善城市交通管理,优化道路和公共交通线路设置,保障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连续、畅通,方便公众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的方式出行,减少机动车排放污染。

第十八条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和本省有关标准的机动车船用燃料。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商务、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监督管理,定期对机动车船用燃料质量进行监督抽查,并向社会公布抽查结果。

第十九条在用机动船舶排放大气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排放标准;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应当进行设备更新、维修或者采用污染控制技术等措施;经采取相应措施后,仍不符合规定排放标准的,应当停止运营。

禁止机动船舶使用渣油、重油。

禁止在内河水域焚烧船舶垃圾。

第二十条新建码头应当规划、建设岸基供电设施;已建成的码头应当逐步实施岸基供电设施改造。船舶靠港后应当优先使用岸电。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主管部门应当将岸基供电设施建设纳入清洁能源利用发展规划;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推进岸基供电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推进船舶油气动力系统和使用岸电系统的改造。

第二十一条鼓励、支持节能环保型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推广使用,逐步淘汰高油耗、高排放的非道路移动机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林业、水利等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非道路移动机械大气污染物排放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排放油烟的餐饮服务经营者应当按照规定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并保持正常使用,或者采取其他油烟净化措施,保证油烟达标排放。鼓励大型餐饮服务企业和食堂安装油烟在线监测设施。

已配套设立专用烟道的居民住宅楼、商住综合楼,居民家庭和有关单位应当通过专用烟道排放油烟,不得封堵、改变专用烟道,不得直接向大气排放油烟。未配套设立专用烟道的居民住宅楼,鼓励安装油烟净化装置或者采取其他油烟净化措施,减少油烟排放。

新建居民住宅楼、商住综合楼应当配合建设专用烟道。

第二十三条城市规划区内裸露地面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进行扬尘污染防治:

(一)市政道路以及河道沿线、公共用地的裸露地面,由相关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绿化、透水铺装或者覆盖;

(二)暂时不能开工的建设用地,由土地使用权人、建设单位对裸露地面采取设置防尘网或者防尘布等措施进行覆盖,不能开工超过三个月的,应当进行绿化、透水铺装;

(三)其他裸露地面由土地使用权人、管理单位进行绿化、透水铺装或者覆盖。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扬尘污染防治的需要,划定禁止从事矿石开采和加工等容易产生扬尘污染活动的区域。

矿山开采应当实施分区作业,做到边开采、边治理,及时修复生态环境。废石、废渣、泥土等应当集中堆放,并采取围挡、设置防风抑尘网、防尘网或者防尘布等措施;施工便道应当进行硬化并做到无明显积尘。

采矿权人在采矿过程中以及停止开采或者关闭矿山前,应当整修被损坏的道路和露天采矿场的边坡、断面,恢复植被,并按照规定处置矿山开采废弃物,整治和恢复矿山地质环境,防止扬尘污染。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对秸秆、落叶等进行综合利用。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等区域露天焚烧秸秆、落叶、垃圾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具体范围由设区的市、自治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划定,并向社会公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监管机制,利用遥感监测等技术手段进行监督抽测。

第二十六条设区的市、自治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条件和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对燃放烟花爆竹的管理作出规定。

第二十七条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划定本省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向社会公布。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实施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在大气污染重点区域城市建成区内禁止新建、扩建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重污染企业以及新增产能项目。

省人民政府应当在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和其他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提前执行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排放限值。

第二十八条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气象条件和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确定本行政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特护期。在特护期内,设区的市、自治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二)限制燃油机动车行驶;

(三)责令停止露天烧烤、工地土石方作业和建筑物拆除施工;

(四)责令高排放大气污染物工业企业停产、限产;

(五)国家和本省规定的其他措施。

第三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设区的市、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在编制或者修改城市规划时,应当按照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原则,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空间布局,规划城市风道,扩大绿地、水面、湿地面积。

第三十条未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编制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采取措施,按照规定的期限达到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环境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分阶段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明确相应责任主体、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

第三十一条省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下达的重点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分解总量控制指标要求,综合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等因素,将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进行分解落实。设区的市、自治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省人民政府的要求,制定年度总量控制计划,控制本行政区域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

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对其他大气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

第三十二条对未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或者超过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主管部门约谈该地区人民政府的主要负责人。约谈可以邀请媒体以及相关公众代表列席。约谈针对的主要问题、整改措施和要求等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开。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督促被约谈地区的人民政府采取措施落实约谈要求,并对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三条省、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应当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推行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十四条省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经济和信息化、环境保护、质量技术监督等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淘汰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工艺、设备、产品目录和淘汰期限,编制本省淘汰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工艺、设备、产品目录和淘汰期限,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第三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和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排污单位排放大气污染物情况的监督检查,将监督检查结果作为环境信用管理、排污许可管理、建设项目环保审批等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六条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设区的市、自治州大气环境质量和大气污染源监测,每月公布其上一个月的空气质量和排名情况。

第三十七条省人民政府对设区的市、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和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实行奖惩,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考核结果和奖惩情况在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和省主要媒体公布。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主管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包庇大气污染违法行为的;

(二)未依法作出责令停产、限产决定的;

(三)发现或者接到举报未及时查处大气污染违法行为的;

(四)未依法公开大气环境信息或者公布虚假大气环境信息的;

(五)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行为。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机动船舶使用渣油、重油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事管理机构、渔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大气环境监管篇9

环境监测作为我国近几年来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举措,逐渐发展成为了环境管理的重要基础。环境监测是考核并且评价各级政府改善地区环境的质量、治理环境污染的依据条件。针对于我国政府对环境的治理体系以及能力的现代化,环境监测需要不断地去完善自身的管理体系、手段方法,以便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一、環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一)对排污许可证制的监管作用

近几年来,国务院办公厅下达了《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实施方案》的指令,对于相关企事业排放污染物的许可证管理进行了进一步的强化作用,作出了系统性、整体性的安排。随着这项方案的颁发,环境监测机构为环境管理制定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和发放排污的许可证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企事业单位必须要严格执行《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实施方案》中的相关排污许可证规定的事项,对于排污物的种类、排放量、浓度的大小都要进行严格的把控监测管理。在环境监测的基础之上,核算出污染物的排放数量,为环境管理机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分配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环境监测机构对于企事业单位是否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排放量,要进行日常地监测监管和相关的考核,定期向相关的部门进行上报,并根据相应的数据,对相关企业做出一个大体的评估。

(二)防治机动车污染的作用

机动车尾气的大量排放是导致近几年城市出现严重雾霾的主导因素。对于防治机动车污染这一重大举措上,也是推动地区空气质量逐步改善的重要措施。这就需要环境监管部门对于公安交管部门、环境监察部门对于机动车尾气检查的这一方面要加强联合执法的作用。

对于本区域机动车或者是非道路移动的机械,执法部门要对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情况作出相应的检查。对于检测结果不合格的机动车辆,环保监察部门应该依据环保的相关法规进行相应的罚款,情况严重的机动车辆由公安交管部门采取扣留行驶证的措施。在目前,为了防止机动车尾气排放量的增加,我国省市等的环保机构专门建立了机动车监控部门,方便有关部门对于机动车尾气的检测和管理。

(三)在核与辐射管理中的安全作用

作为环境安全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核与辐射检测,我国在核与辐射的安全管理方面加强了监管力度。在我国省市的地区,在核电地区专门建立了核与辐射环境管理监测机构,对核电站的放射强度进行监管,以及进行相关的应急检测。

除了检测核电的放射性强度的指标之外,还要对大气。土壤、水分、植被等采样进行相关的检测,看其中是否含有人工放射性核素。因此,环境监测在核与辐射管理中起到了一个安全保护屏障的作用。

二、环境监测措施的发展与加强

(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全面提升

作为环境工作生命线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健全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国家全面建设环境质量的监测网。所有被监测的站点的原始监测数据都应该第一时间传达到环境监测总站点,实现监测与考核并存的理想要求。

与此同时,国家应该积极建立国家与省级环保部门组成的两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模式。

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方面,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完善环境的监测监管的制度,对于内部质量要强化控制,积极推进质量管理的第三方监督的模式,积极设立相关的专家督查评测的机制。对于那些监测数据严重作假并且构成犯罪的工作人员,相关管理人员要依法移交到公安司法管理部门进行相关的处置,要严重惩治不规范监测的督管人员。

除此之外,环境监测中的对于环境危害的监控范围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监测需要根据环境危害的范围的规模做出相应的判断,对于危险信号的预警,环境监测可以及时地进行相关的处理。对于环境危害较大的区域会发出预测警报,并作出及时地处理,为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提供第一时间的依据。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全面提升,为实施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防治提供了准确的科学监测数据。

(二)构建完善的部级监测网络

部级环境监测网络包括环境各要素监测业务网络、环境管理监测网络以及国家监测信息网络通过构建部级的监测网络,可以提升环境监测工作向着整体化、精准化、全面化的大方向上进行相应的发展。

构建一个完善的部级监测网络可以更好的掌握环境质量的信息情况,对于治理环境污染、保证环境质量情况以及及时发现环境出现的相关问题上起到了一个十分积极的作用。构建一个完善的部级网络,也可以在其发展的基础上,提升环境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只有通过深入地改进相关的检测网络体系,才能加强监测分析的方法和相应的技术手段,可以从根本上完善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整体水平。

结语

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讲,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生的摩擦问题还是十分突出的,导致生态环境与人们的需求的差异较大。因此,为了人们对于环境建设的合理需求,环保系统应该积极建设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将环境监测对于环境管理的防治功能发挥到作用的最大化。

大气环境监管篇10

关键词:物联网;大气监测;空气污染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概念是199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自动标识中心提出,早期的涵义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标签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而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之后信息产业的又一重大里程碑。

当前,世界物联网技术正处于探索阶段,技术研发、行业规范制定、应用尝试同步进行。各国对于物联网也给予极大的热情,大力支持物联网的发展,物联网技术也逐步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行业领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欧盟和日本等,纷纷启动战略规划,整合信息化基础资源,发展与现有信息系统兼容的物联网技术,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推动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打造。

我国大气污染是全球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公众对空气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是,在环境监测领域物联网技术主要是应用于土壤湿度感知、海洋环境的实时监测及环境卫星遥感等方面[,而在大气监测方面的应用相对较少。本文主要综述了当前国内外大气环境监测技术及物联网技术应用的现状,并探讨其发展方向及趋势。

二、国内外大气环境监测技术现状

国内外关于大气环境的监测技术发展很快,自上世纪50年代伦敦光化学烟雾事件以来,大气污染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用于研究大气环境状况的监测技术层出不穷。最初的大气环境监测技术主要采用反应液的湿法监测,其测量原理是库仑法和电导法等。随后基于物理光学测量原理的干法监测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并迅速取代了湿法监测技术,如紫外荧光法测量空气中So2的浓度,用紫外吸收法测o3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气监测技术由原先功能单一、稳定性差、手工操作逐渐向自动化、微型化、性能优的新技术发展,并兴起了一些具有较强技术力量的进行研究、开发、生产环境监测仪器的公司企业,如武汉市天虹智能仪表厂和青岛崂山电子仪器总厂等。环保部也分别制定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等相关技术规范。

伴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对全球各地区大气环境质量均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比如在美国的各个州都有自己的大气污染研究[7],而美国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大气颗粒物观测网,著名的有impRoVe(interagencymonitoringofprotectedVisualenvironments)大气观测网。通过这个监测网络,不仅为其中的大气污染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而且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可为卫星反演,及同时进行大气监测的可靠的基础数据。不仅如此,国外大气污染的模式研究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例如美国环保局于20世纪90年代起,致力开发CmaQ(CommunitymultiscaleairQuality)模式,不仅可用于日常空气质量预报,而且可为环境工作者进行环境评估和制定环境控制决策提供支持]。中国大气污染监测相对较晚,且各监测部门的工作多以点上监测为主,主要是由一些国家环保部门或由一些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独立进行的,这些孤立的工作对于空间上的、可以相互对比的大气监测网络研究开展较少。

三、大气环境监测的物联网应用

大气环境常规监测技术能够详细分析大气中的化学组成,并能通过辅助气象资料的模式建立分析大气组分的传输机制。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这些监测技术的繁琐性及对环境感知的滞后性等缺点逐渐暴露,因此物联网技术逐渐应用到大气环境监测领域。在国外,如瑞典opSiS公司、美国te公司或法国eSa公司已经开发出基于差分光谱法原理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设备,实现了对环境空气质量的感知及数据的可视化管理。我国一些仪器公司也对大气环境监测的物联网应用技术进行了开发,并推出了一些性能优化的技术,如武汉天虹智能仪表厂生产的tH-2000系列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等。物联网技术和多智能体技术为构建环境监测的智能化网络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针对环境管理工作可以实现在线管理、在线诊断、在线分析、在线服务、在线监管、在线决策,并以此为基础通过智能化的手段得出环境决策分析的重要依据,能够为环境管理工作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提供有力的支持[1]。与常规技术相比,大气环境监测的物联网应用具有许多明显的优势:(1)全智能化的技术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2)高时空分辨性有利于区域大气环境的全面了解和综合评价;(3)可视化管理,能更加全面的为大众服务;(4)对环境突发事件的及时预知和预警。

目前国际上基于物联网的大气环境监测技术逐渐开展起来,但主要是应用在一些发达地区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的及污染源的自动监测等领域中。上海市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了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在全市建立了5个监测子站,通过各种传感设备对大气环境中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等要素进行数据采集,并通过无线传输将现场数据传输到监控中心,实现了对大气环境的自动监测,取得了较好的大气环境实时监测示范作用。如今,这种实时自动的监测体系已经逐渐推广至全国各地水环境、空气环境、污染源以及噪声环境等的监测,为环保部门提供了关于污染物排放及控制情况的“高清晰度”环境信息,是提高环境管理、促进减排、保障环境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这种环境在线监控网络正是物联网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初步应用,具有被动响应环境以及主动做出简单应对的行为。

四、发展方向

目前大气环境监测领域物联网的应用过程中仍未能完全实现环境在线监测技术与多智能体技术的完美结合。在对于大气环境信息的利用、分析和综合评价及预警上没有向广度深度扩展,需要将物联网中分散的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协同化的分析与处理,并及时有效的将具有相关性的环境监测网进行整合,实现“云服务”、“云计算”以及“面向服务架构(Soa)”的资源整合。

此外,国内外政府部门以及一些环保组织对大气质量的许多重要指标制定了严格的控制标准和指导限值。但是基于物联网的大气环境监测体系的标准化无论是在国际或国内均处于初级阶段,尚未系统化。物联网技术包括感知、网络、应用三个层面,每一个层面都会涉及到一些标准化组织,国际各标准组织之间对面向环境保护的物联网的研究也缺乏统一的协作和可遵循的标准。因此,面对各行业间的技术和应用差异,统一物联网应用技术的标准,也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