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安全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9:37

公共卫生安全内容篇1

【关键词】食品安全;公共卫生

【中图分类号】tS2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868-02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句话不但说明人类以食物赖以生存,而且也说明食物安全性对人类的重要性。食品卫生是公共卫生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食品卫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因此,大多数食品安全问题能引起公共卫生问题,反之亦然。食品安全与公共卫生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1食品安全的含义及内容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食品安全界定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食品安全包括四个成分:第一,成分安全,不包含危害人体健康的成分。第二,功能安全,食用后不影响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第三,免疫安全,不能带有导致人体发病的动物、微生物和病毒。第四,遗传安全,即不改变人类基因和人类的遗传功能。食品安全包括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和食品(食物)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

2公共卫生的含义及内容

公共卫生的具体内容包括对重大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监控和医治;对食品、药品、公共环境卫生的监督管制,以及相关的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免疫接种等。其中,食品卫生是公共卫生领域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食品卫生界定为“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用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食品卫生是指提供人类食用的各种食品,在其生产、运输、储存、加工、销售、烹饪、食用等各个环节必须符合饮食卫生标准,保证各种食品所含营养和能量安全进入人体,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食品卫生具有食品安全的基本特征,包括结果安全,即无毒无害,符合应有的营养等和过程安全,但更侧重于过程安全。食品卫生通常并不包含种植、养殖环节的安全。

3食品安全与公共卫生的相互影响

尽管食品卫生与食品安全有一定的区别,但是食品卫生是食品安全的前提。而食品卫生又是公共卫生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势严峻,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1,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发展与稳定。

3.1食品安全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关于问题食品的各类报道层出不穷,牛奶业普遍使用三聚氰胺出现各种问题奶粉、养殖业普遍滥用抗生素、食品工业违规滥用食品添加剂、化肥使用过多、农药使用以及残留严重超标、转基因食品。从沈阳“毒豆芽”、湖北“毒生姜”、牛肉膏、染色馒头、瘦肉精、地沟油到问题血旺、黑心鸭、潲水油等等。问题食品涉及面越来越广,危害程度也越来越深。这些食品安全问题引发诸多公共卫生问题,对人民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3.1.1食源性疾病

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是食源性疾病2。也就是说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引发公卫问题的因素最主要的是食源性疾病。2006年9月7日陈君石在“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论坛”上指出,食源性疾病已是目前我国头号食品安全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食源性疾病是最普遍的健康问题之一,是降低经济生产力的重要原因。食源性疾病不但影响人类生产力,甚至危害人类生命安全。食品安全问题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食源性疾病是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食源性疾病报告的数据。郑州市2008年食源性传染病年发病率为206/10万3。2006-2008年广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共189起,发病2678例,死亡6例4。总体上,我国食源性疾病发生率较高。问题食品所带来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不但给人们造成生活、工作上的痛苦,而且也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医疗负担,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2011年全国卫生系统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工作会议上表述,卫生部拟将食品安全、职业病防治、饮用水安全也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5。食品安全信息报告纳入中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3.1.2化学污染

我国化肥使用量平均高达400公斤/公顷以上,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的225公斤/公顷的安全上限。农药的使用严重超标,农药残留的情况非常严重。因此,农产品源头污染严重。在食物种植养殖环节出现不安全因素,导致食品不卫生、环境污染等公共卫生问题的发生。在食品加工制作的过程中,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并不少见,少数不法分子在利益的驱动下使用、乱用及滥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在食品包装、贮藏、运输过程中食品防腐剂的乱用及滥用等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其中农药的使用问题是突出问题。化学污染所导致的公共卫生问题不只是人们的身体健康,还有环境污染的问题。加重国家治理环境的负担。不但影响食用者自身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影响下一代的健康。

3.1.3生物污染

微生物、寄生虫、生物毒素等污染问题,如沙门菌污染、霉菌毒素污染和寄生虫污染等。生物污染通过食物而传播。不但引发严重的食源性疾病,而且还能引发环境污染,导致发生严重的传染病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加重医疗负担和环境治理负担。

3.1.4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是指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还不能确定,转基因食品中可能含有对人体毒害作用,如致癌的物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检测、法规乃至食品经济和食品与农产品贸易方面已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争议。

公共卫生安全内容篇2

1循证公共卫生原则

为什么需要在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体系中强调循证公共卫生理念?这是因为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事关国家安全大局,涉及社会上每个人的健康安全利益。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体系中的每个项目的确立和决策的正确与否都关系到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甚至数亿人口的健康安全。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事实上有两种东西:科学和看法。”科学带来知识,而看法只能带来无知。尽管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决策是根据政府官员或部分专家的看法决定的,但事实上用上述方法做决策是欠缺合理性的。而用科学证据来支持体系建设的决策,指导和执行有关项目,可以提高公共卫生项目和决策的质量,避免浪费有限的公共卫生资源,预防决策失误带来的危害。

整个循证公共卫生的决策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对需要解决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作出明确的可操作性的界定,并要注意在何种社会政治背景下,以及政府、卫生部门等利益集团的情况。第二阶段,通过文献检索了解当前的研究进展,并获取最佳证据,即检索当前最新的文献,并收集有关的专题会议讨论报告,同时收集定性的证据(软证据)。此外,还要对证据进行科学性评估(有效性、可靠性)、系统综述评价(meta分析等)、风险评估、经济学评估或专家组讨论和咨询论证,从而得到最佳证据。第三阶段,对拟解决的问题量化,如描述性研究中的健康状态指标(如期望寿命)、疾病负担指标(发病率、死亡率、daly)等,分析性研究中的or(优势比)、rr(相对危险度)、par(人群归因危险度)等,社区干预试验中的阴转率、有效率等。第四阶段,通过比较和评价,确定拟实施的政策或项目,即比较和评价拟实施的项目或方案,包括评价研究证据的有效性(内部有效性和外部有效性)、可靠性(或重复性),并考虑背景因素,如政治时事、法规、经济价值、社会、人口学特征和技术水平等。第五阶段,形成项目或政策的具体方案,这里要注意可操作的项目内容、适宜的时间安排、明确的实施目的和有关指标等。第六阶段,项目或政策实施后的评价及反馈,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可采用过程评估、目标评估、经济效益评估等多种形式。

目前,公共卫生安全的形势不容乐观,在推行公共卫生安全战略过程中,任何不适宜的政策都可能对公共卫生危机的产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长期、庞大的系统工程,事关全民健康、国家安全大局,绝不允许公共卫生建设中出现“豆腐渣”工程。循证公共卫生决策不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错误,还有利于提高公共卫生体系的服务水平。然而,在目前的现实生活中,公共卫生安全的保障战略往往缺乏效率,公共卫生政策制订和项目执行有时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因为公共卫生决策常常围绕危机、热点问题和利益集团的关注点而制定,缺乏长远的眼光。

因此,要将循证公共卫生原则作为公共卫生安全战略所应遵循的第一原则,在循证公共卫生原则的指导下,开展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的策略制定、项目安排与实施以及效果评估等。

2公共卫生伦理学原则

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的过程是服务公众、服务国家安全的过程。公共服务需要规范,这些规范不仅包括法律法规,还包括公共卫生伦理。公共卫生伦理是有关在人群中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和伤害的行动规范,对我们在人群中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和伤害的行动起指导和规范行为的作用。公共卫生伦理和医学伦理不同。医学伦理往往强调病人个人利益,尤其是知情同意、自主选择、隐私等的重要性,并不强调伙伴关系、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社区等重要的价值。公共卫生以人群为基础的视角与医学以病人为中心的视角有所不同,公共卫生伦理不仅要关注个体利益,更重要的是关注公众利益,在某些条件下个人利益应服从于公众或集体利益。

公共卫生领域中涉及许多伦理问题,如:传染病防治、保密、对研究对象的保护,卫生保健资源的配置,遗传学,免疫政策,儿童保健与保护,供水系统安全,食品和药物安全,公共场所禁烟,精神卫生等多方面的问题。

其中,在传染性疾病的处理上,公共卫生伦理尤其重要,譬如保密问题。对于一些法定要求报告的且具有强传染性的传染病,为了保护公众的健康,就必须及时发现传染源(病人)、隔离患病者。事实上,这泄露了个人患病的“隐私”信息,更限制了个人的行动自由。但从公共卫生伦理上讲,这种做法是合理的。因为当一种疾病有较高的传染性,并威胁着特定人群的生命健康安全时,报告上级卫生机构并及时处理是非常必要的,否则会为了保护个体的利益而伤害大多数人的利益。另外一个涉及公共卫生伦理的是干预个人自由的问题。sars暴发之后,中国广大地区对sars疑似病人和接触者采取了隔离的措施,这个策略就涉及行政干预是否妥当这么一个问题,因为在采取隔离的同时,个人的自由行动权也就受到了限制。

3公共卫生公平性原则

无论从人类的发展理念出发,还是从人权角度来看,人的健康都是根本的。联合国《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第十二条做出了规定:健康权是“人人享有可能达到的最高标准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的权利”。每个国家必须保证人人享有相应的健康权:减少死胎率和婴儿死亡率,并且使儿童得到健康的发育;改善环境卫生和工业卫生等各个方面;预防、治疗和控制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以及其他疾病;创造保证人人在患病时能得到医疗照顾的条件。健康权是与每一个人密切相关的、实实在在的人权,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对于人群或者地域来说,健康是人群充满生机和活力,一个地方蓬勃发展的标志。

公共卫生安全内容篇3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府组织、部门负责、各方联动、业主实施的工作方针,坚持治理整顿与提升服务水平相结合、集中整治与建设长效机制相结合、企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相结合,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强化措施,分类指导,实现全区公共经营场所卫生状况根本好转。

二、专项整治的范围、重点和内容

(一)整治范围和重点

对全区所有公共经营场所(餐饮店、副食店、超市、食品作坊、旅店、理发店、美容店、洗浴场所、夜市摊点、化妆品店、诊所、药店)开展卫生专项整治行动,重点对拉僧仲地区餐饮业开展集中整治,其他地区按照要求,结合实际,自行组织开展专项整治。

(二)整治内容

1、加强对中小型餐饮店食品卫生检查。严格落实餐饮业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制度、食品卫生管理制度,重点检查餐饮单位餐厅、后厨、操作间、库房卫生、防蝇防尘防鼠设施、通风设施、餐饮具消毒设施配备情况等。

2、加强餐饮单位溯源监管,落实食品及原料采购索证索票和台账登记制度,以熟食卤味、盒饭、凉菜等高风险食品为重点品种,以餐具和食品清洗消毒为重点环节,加强规范管理,防控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全面推进小餐饮规范经营。

3、加强各类公共经营场所内部环境卫生检查。各类公共经营场所内部墙壁不符合卫生要求的要重新粉刷,墙壁上的装饰物和宣传物按照相关部门要求统一张贴;地面保持干净整洁,无污水,无油腻;餐饮场所消毒用具、留样冰箱按照相关部门要求统一摆放;餐巾纸一律使用符合《消毒管理办法》规定的抽纸;中等规模(100平方米以上经营面积)的餐饮营业场所必须设置有独立卫生间;从业人员需保持着装整洁,并佩戴规范的工作帽、口罩等。

4、加强对各类公共经营场所有关证件的监督检查。检查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办理情况,卫生制度健全和落实情况。

5、严格规范各类公共经营场所服务许可范围,严厉查处无证照经营、超期限经营和超范围经营行为。

三、组织机构

为切实加强我区公共经营场所卫生专项整治工作,确保取得实效,成立公共经营场所卫生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四、工作分工及具体职责

(一)餐饮店专项整治

责任单位:区卫生局

配合单位: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具体职责:按照《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开展食品卫生监督信誉度等级公示、许可证、人员的健康状况和个人卫生、店内环境卫生、平面布局、防蝇防尘防鼠卫生设施、标识标志、生熟分开及采购索证制度的执行、食品加工用具及餐饮具消毒等专项整治。

(二)副食店、超市专项整治

责任单位:工商分局

配合单位:区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海南工商分局

具体职责:按照《食品安全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副食店、超市开展食品流通许可证、营业执照、人员的健康状况和个人卫生、店内环境卫生、平面布局、防蝇防尘防鼠卫生设施、标识标志、“三无”过期食品、生熟分开及采购索证制度的执行等开展专项整治。

(三)食品作坊专项整治

责任单位:海南质量技术监督分局

配合单位: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区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海南工商分局

具体职责: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对前店后作坊(从采购原料至成品)、食品加工及销售场所卫生,开展人员的健康状况和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平面布局、防蝇防尘防鼠卫生设施、标识标志、“三无”过期食品、生熟分开及采购索证制度的执行等开展专项整治。

(四)旅店、诊所专项整治

责任单位:区卫生局

配合单位: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海南工商分局、海南公安分局

具体职责:按照《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要求,对小旅店、小招待所开展公共场所监督信誉度等级公示、卫生许可证、人员的健康状况和个人卫生、消毒设施及记录、床上用品、用具标识、卫生间的清洗、室内外环境卫生、卫生制度落实等专项整治。

(五)理发美容店专项整治

责任单位:区卫生局

配合单位: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海南工商分局

具体职责:按照《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化妆品卫生监督管理条例》和《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的要求,对小理发店、小美容店开展卫生许可证、人员的健康状况和个人卫生、消毒设施及记录、用品用具更换、专用工具标识、室内外环境卫生、卫生制度落实等专项整治。

(六)洗浴场所专项整治

责任单位:区卫生局

配合单位: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海南工商分局、海

南公安分局

具体职责:按照《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要求,对小浴室开展卫生许可证、消毒设施及记录、用品用具更换、禁浴标识、室内外环境卫生、卫生制度落实等专项整治。

(七)夜市摊点专项整治

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

配合单位:区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海南工商分局、海南公安分局

具体职责:按照《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和《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要求,对夜市摊点开展指定区域、卫生设施、环境卫生等开展专项整治。

(八)药店、化妆品店专项整治

责任单位: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配合单位: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卫生局、海南工商分局

具体职责:按照《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化妆品卫生监督管理条例》和《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的要求,对小药店、化妆品店开展卫生许可证、人员的健康状况和个人卫生、消毒设施及记录、用品用具更换、室内外环境卫生、防蝇防尘设施、卫生制度落实等专项整治。

(九)学校、企业、建筑工地食堂专项整治

责任单位:区卫生局

配合单位:区住建局、教体局、安监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海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海南工商分局、海南质量技术监督分局

具体职责:按照《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开展人员的健康状况和个人卫生、食堂环境卫生、平面布局、防蝇防尘防鼠卫生设施、标识标志、生熟分开及采购索证制度的执行、食品加工用具及餐饮具消毒等专项整治。

五、工作步骤

本次餐饮卫生整治工作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和培训教育阶段(2012年7月7日—年7月11日)。制定全区公共经营场所卫生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各相关部门结合实际,对各行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7月12日—8月7日)。各相关部门按照本实施方案的各项要求,全面开展公共经营场所卫生专项整治工作,切实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第三阶段:检查验收阶段(8月8日—8月10日)。各相关部门及时总结工作开展情况并报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将对此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第四阶段:表彰奖励阶段(8月11日—8月12日)。活动结束后,领导小组将对此次专项整治效果突出、综合考评成绩优异的单位予以表彰,同时,由卫生监督部门统一制作荣誉牌匾,以流动挂牌的形式奖励各先进业主。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地区、各单位、各部门要把公共经营场所卫生整治工作做为一项重要任务,切实加强领导,统筹安排。要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督查和考核,积极落实各项任务和职责。

(二)严格规范标准,加大整治力度。要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及时掌握公共场所经营单位的变化情况,全面、准确掌握公共经营单位的底数、分布及基本卫生状况,切实抓好卫生标准规范的宣传培训。积极主动投入整治工作,对不达标、不符合要求的各类公共场所该停业整顿的要及时停业整顿,该取缔的要坚决予以取缔。对整治工作中碰到的难点问题,由领导小组研究解决。

公共卫生安全内容篇4

【关键词】地方政府;公共卫生事件;过程管理;危机管理思想

21世纪初,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深、中国政治改革不断深化的趋势下,中国政治经济也进入关键发展时期。在此期间,湖北省地方政府带领地区人民成功应对了霍乱疫情、武汉协和辐射事件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有效地为地区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创造了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地方政府在各类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中也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危机管理思想。那么,地方政府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危机管理思想对当今应对管理工作有何启示?

目前学界对地方政府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思想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内容、对象两个方面。在危机管理内容方面,学者们主要选择危机管理工作或者危机管理机制进行研究,如宋旭光(2006)从危机管理的信息响应机制、制度组织机制两个部分进行危机管理机制研究,而李桂娇(2007)则研究危机预防阶段、危机控制阶段、危机善后处理阶段三个环节的危机管理内容,冯启明等(2005)又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预防机制、危机处理机制、危机恢复系统三个方面的构建危机管理系统;在危机管理对象方面,学者们主要从某一类型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薛澜等(2003)以广西南丹特大透水事件研究中国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状况。

综上所述,当今学术界对地方政府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思想的研究主要通过归纳法和实证法探究危机管理工作和机制,少有基于多种案例证明的案例分析法研究危机管理思想。本文以地方政府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思想为研究对象,运用危机准备、预警、救援与恢复过程管理分析框架,采用案例研究法探讨湖北省地方政府应对多种类型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管理思想内容及当今管理意涵。

一、地方政府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危机准备思想的主要内容

危机准备是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起点,有效的危机准备工作不仅可以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隐患,而且可以避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扩大升级。

(一)以设施建设为基础的物质准备思想

近年来,面对频发的食品中毒事件、职业中毒事件等,为有效地开展相关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湖北省地方政府大力加强各类设施建设。在计量认证和评价设施方面,经国家实验室认可委的认证,湖北省目前已拥有食品、化学品、防病检验等类629项认证设施。

(二)以培训、宣教活动为方式的知识准备思想

湖北省地方政府分别采取不同方式来加强不同人员的知识储备工作。在应急救援人员的知识准备方面,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定期对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人员开展专业技能的培训。湖北省地方政府还通过多种宣传媒介增强公众关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疫知识。

(三)以计划制定和预演为核心的行动准备思想

为了应急救援工作迅速、高效、有序的开展,湖北省地方政府还开展了以应急计划制定和预案演练为核心内容的行动准备工作。首先制定应急计划以明确应急各方职责,2006年12月20日,湖北省卫生厅颁布的《湖北省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明确要求建立健全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其次演练预案以强化响应程序,省卫生厅2010年结合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放射诊疗防护专项行动开展了湖北省的专项活动。

二、地方政府应对集体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危机预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危机预警是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环节,有效的危机预警管理可以减小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概率和减少其造成的损失。因此,湖北省地方政府倡导通过信息情报监控系统及时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警情,适时警度信号,并采取有效的预控手段来避免事件的发生或最大限度地降低事件带来的伤害和损失。

(一)以组织建设为保障的警情监测思想

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湖北省建立了以省卫生应急办公室为信息联络中心,以省市区疾病预防机构、专业应急医疗救治机构为联络机构的组织架构,进行实时的警情信息收集与沟通工作。其中传染病救治机构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任务。由此可知,湖北省地方政府通过组织建设有效地保证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以法律建设为特色的预控思想

湖北省地方政府侧重通过法律手段来调控相关组织和人员的行为,从而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影响降至最低。湖北省食品安全领导小组于2012年印发的《湖北省食品安全群众监督员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从事卫生食品监督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避免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在应急行为调控方面,湖北省卫生厅制定法规来规范应急行为,2009年印发的《湖北省职业病报告管理办法》为报告职业病信息提供了有序的制度保证。

三、地方政府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危机救援思想的主要内容

危机救援是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环节,有效的危机救援工作可以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并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一)以优势发挥和资源共享为诉求的协同救援思想

湖北省地方政府致力于应急救援网络的建设,使相关部门和救援组织最终实现协同救援的目标。在传染病疫情的应急救援工作中,湖北省地方政府组建了急救援网络进行协同救援工作,即建立以省卫生应急办公室为核心应急救援总指挥机构,以疾病控制处为主要应急救援实施机构,以传染病预防控制专家和应急处置队伍为派遣机构的应急救援网络,共同实施核与放射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二)以第一时间响应为原则的快速救援思想

湖北省地方政府以“第一时间响应”为原则,开展了以开展调查、成立指挥部、现场救治为内容的快速救援工作。首先,第一时间开展了事件调查,2012年武汉市多人食品中毒后,湖北省地方政府便指令相关部门查明案件事实和中毒物质。其次,第一时间成立现场指挥部,2012年湖北荆门地区霍乱疫情发生不久,当即成立了湖北省卫生厅、荆州市卫生局为核心的防控指挥部,综合指挥协调多项内容的救援工作。再次,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救治,在湖北霍乱疫情中,湖北省和荆州市卫生部门及时派遣专家组驻现场指导疫情防控。

四、地方政府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危机恢复思想的主要内容

危机恢复是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的终点,有效的危机恢复工作不仅能够帮助受灾人群尽快恢复基本的生活和工作秩序,而且可以为下一步的危机准备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以奖励惩罚为手段的行为规范恢复思想

为了保障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中组织和人员行为的正确性和有序性,湖北省地方政府注重采用惩罚和奖励相结合的手段来恢复组织和个人的行为规范。一方面,对在事件应对中出现违规行为的组织和个人,采用不同程度的惩罚措施以纠正违规行为。如在武汉亚硝酸盐中毒事件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后,生产、销售含有亚硝酸盐食品的嫌疑人陈某某等人被洪山区公安分局移送洪山区人民检察院审查批捕。另一方面,对在应急救援过程中表现突出、成绩卓著的组织和个人,采用不同形式的奖励措施强化其优秀行为。如松滋市人民政府对在霍乱处置中表现优异的松滋市广大医务颁发了嘉奖令。

(二)以重塑信心为切入点的社会秩序恢复思想

社会秩序的恢复对保护公众利益、增加社会稳定性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湖北省地方政府选择以重塑公民信心工作为切入点来恢复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后的社会秩序。如黄石市政府召开新闻会,通报黄石大王镇部分村民尿砷超标相关情况,并且组织国家化学中毒(湖北)救治基地、湖北省职业病医院、湖北省新华医院以及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12人组成的卫生专家团赶赴大王镇,为村民答疑解惑,使公众消除对砷中毒的疑虑。这些安抚工作不仅有效地减少了社会混乱状态出现的几率,而且有力地恢复了正常社会秩序。

五、地方政府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思想的启示

(一)明确准备工作要素,优化准备工作结构

从湖北省地方政府的危机准备思想不难得知,危机准备工作的要素包括物质准备、知识准备和行动准备工作。物质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物资、设备、设施、技术准备四项内容;知识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宣传工作和教育工作;行动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应急预案制定和应急演练两项基础工作。

(二)彰显法律预控特色,健全预警法制系统

湖北省地方政府的危机预警思想主要是通过法律手段来预防自然性突发事件的发生,或者调控相关组织和人员的行为来避免人为性次生事件的发生,从而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自然和社会影响降至最低。首先建立一部本地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法律,其次加强区域危机预警的组织建设,再次规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危机预警中各类行为的法律责任。

(三)转变救援参与格局,建设网络救援体系

建立健全区域的网络救援体系,不仅要继续加强政府的联动救援的组织体系建设,而且要从政府组织单一应对转向全社会参与的多元格局,整合社会各方面人力资源,形成完善的、网络化的危机救援体系,以便能够第一时间反应,在危机发生时就近地、有组织地调动应急救援队伍来参与应急救援工作,使得救援工作更加体现快速化和高效化。

(四)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强化全面恢复工作

湖北省地方政府所坚持的心理、行为、环境等综合恢复内容,为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的全面性恢复工作提供了极强的指导意义。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恢复理念,坚持心理恢复与行为恢复相结合、环境恢复与社会恢复相统一的原则,着重于公众的安全感重塑的心理恢复工作和以制度建设规范组织和个人的行为恢复工作,致力于以公众正常生活重建的环境恢复工作和以安抚工作为重点的社会秩序恢复工作。

六、总结与展望

本文首先探讨了危机准备思想、危机预警思想、危机救援思想和危机恢复思想的主要内容;然后通过概括湖北省地方政府危机管理思想的内容,提出了对当今地方政府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的建议。本文研究了湖北省地方政府危机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而其他地区的地方政府的危机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将成为本文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宋旭光.地方政府的危机管理:责任,信息与制度[J].财经问题研究,2006(11).

[2]李桂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模式[J].疾病控制杂志,2007(3).

[3]冯启明,韦波,张志勇.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系统的理论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5(3).

[4]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公共卫生安全内容篇5

一、旧许可证照在新法颁布后的有效性问题

在法律更新的初始阶段,旧许可证照是否有效是监督员需要首先明确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法律的更新并不必然导致旧许可证随之失效。在现实生活中难免出现两种情形:第一,法律更新部分并不涉及许可内容的变化,故也不涉及许可证照的变化。第二,法律更新部分涉及到许可内容的变化,但因行政许可之基本原则“信赖保护原则”的存在,旧版许可证亦会经法律特别规定在其有效存续期间继续有效,不受新法颁布的影响。以餐饮卫生领域为例,在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前,对餐饮业管理遵照《食品卫生法》之规定,餐饮服务单位必须取得“食品卫生许可证”方可从事经营。《食品安全法》实施后,因职能转换改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为拟从事餐饮服务的申请人发放“餐饮服务许可证”。此前已经取得的“食品卫生许可证”的,按照《食品安全法》的配套文件———《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2010年5月1日实施)第四十二条:“餐饮服务提供者在本办法施行前已经取得《食品卫生许可证》的,该许可证在有效期内继续有效”的规定处理。鉴于“食品卫生许可证”的有效期限为4年,故自2009年5月31日至2013年5月30日之间,餐饮服务市场中会出现“食品卫生许可证”与“餐饮服务许可证”并存的状况。又如《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及1987年、1991年出台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均未规定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的有效期限,为此有的地方颁发的卫生许可证没有注明该证的有效期限,大多数省市将两年的复核期限作为许可证的有效期限。2011年修改后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的有效期限定为四年,由此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会出现载明不同有效期限版本的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并存的状况。因此,在法律更新的初始阶段,即使法律法规的更新涉及到相应许可证发放问题,往往会因法律的特别规定,使旧许可证照在一定期限内仍然有效。

二、对持旧证照执法对象适用法律时应注意的问题

公共卫生安全内容篇6

指出乡村公共卫生平安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的核心要务是集成现有的卫生信息系统、消除卫生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与交换;并提出了乡村公共卫生平安应急管理系统数据采集类型和业务支持部门。此基础上,国内乡村公共卫生平安应急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动身。构建了一个基于数据仓库、以gi为应急响应支持平台、能统一管理信息、可与其他电子政务系统互连互通的乡村公共卫生平安应急管理系统框架结构,并详细阐述了各业务模块的基本功能和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方法。

1引言

由于人口继续增长、乡村盲目扩张、工业高度密集,公共卫生事件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或人为灾害。近年来。资源环境破坏,人与人的平安卫生距离不时缩小,使预防公共卫生事件的形势日趋严峻。因其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预测、预警与应急管理成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危害的重要手段,并引起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如熊光魁等研究了救灾防病应急反应专家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潘海东等提出了构建部级公共卫生应急系统的思路;王平、杜江等设计了基于webgi公共卫生平安监督与控制系统方案;杜鹏等基于模型分析规划了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设;李琦等在市污染性非典型肺炎分析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突发公共卫生疫情分析与决策系统的构建方法。这些思路和方案从不同角度对系统功能模块、体系结构、业务模型等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对丰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应用功能,促进地区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有积极作用。但有关公共卫生平安应急管理系统的应用范围、系统需要的数据类型,以及系统支持部门等问题尚未明确提出,特别是如何处置公共卫生领域各部门现有的信息系统临时以来一直被忽视。这些信息系统建于不同时期,采用不同软件平台和数据格式,系统之间的卫生数据无法共享和交换,形成大量的卫生信息孤岛。另外,这些信息系统存有大量有价值的历史和现实数据,如果放弃它则需很大的重复投资,并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这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主题相违背。因此,集成先进技术,整合乡村现有卫生信息资源,消除卫生信息孤岛,实现公共卫生数据的共享与交换,成为当前乡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的核心要务。

2系统总体设计

2.1系统建设目标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是在城市现有公共卫生安全体系下,围绕城市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综合运用计算机工程、卫生统计、人工智能、数据仓库、中间件、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建立一个能快速、及时、准确收集、存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并以超媒体(文字、声音、影像等)方式显示各类信息和分析结果,为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构提供全过程、多层次信息服务和多种支持手段的应急指挥和辅助决策系统。系统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将现有公共卫生领域各业务部门相对独立的操作型系统集成在一起,以基础空间地理数据及各类专题图形数据为基础,建立集中统一的公共卫生数据仓库和相应的预警指标、应急预案等知识库和模型库;以数据上报一采集一管理一分析一决策一展示为主线,建立具有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仿真预测、虚拟现实、指挥调度、信息等专业应用功能的各子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服务平台,以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指挥调度能力,为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决策指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2系统所需数据类型与支撑单位

传统的公共卫生领域以传染病防治为主要内容,数据类型单一;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也主要由卫生部门唱独角戏。随着社会进步,公共卫生安全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广泛。因不合理饮食结构、不良生活方式引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因空气、水源、噪声、化学污染等环境危害引发的健康问题,也正上升为公共卫生问题。因此设计系统建设方案时,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健康与生命财产安全的需求,除卫生监测数据、疫情监测数据、卫生资源数据等基本数据类型外,环境卫生数据、食品药品卫生数据、公共卫生危险因素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等一并列为系统采集的数据类型(见表1)。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支持单位除医疗卫生行业各部门外,把与数据供给和应急管理有关的如环境监测、食品药品监督、质量技术监督及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门也列入系统支持单位(见表2)。

2.3系统业务结构模型

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系统围绕城市公共卫生安全构建,在体系结构上采用开放式的网络结构设计,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与其他应用系统之间都能容易地实现互连互通。其概念模型从底层至顶层分为数据层、应用服务层和用户层3个层次。

数据层有分布数据源、数据仓库系统、信息采集和信息管理系统组成。在该层中,信息采集系统利用etl工具把存放在各业务部门异构系统中的卫生数据采集到公共卫生数据仓库系统中,并建立面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专业数据集市。城市基础数据仓库中存有大量基础空间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包括影像、地图、气候、人口、宏观经济等。城市基础数据仓库的应用是对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资源支持。

应用服务层由面向事件的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面向事件的gis(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应急响应服务平台和专业应用分析子系统三个功能子层组成。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是系统各子系统实现集成的关键和基础,它以灵活的方式与数据仓库和数据管理系统连接,为各业务子系统提供基本的数据组织形式,并设有系统与其他应用系统对接的公共数据接口。

gis应急响应服务平台实现城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所需的各种基础及平台支撑,能为各业务子系统提供通用的功能模块,还可以在其上方便地构建应用系统。该平台本身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并能把各业务子系统的分析结果展示出来。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dem(digitalelevationmode1)分析、叠置分析等属于此层。

专业应用分析子系统在继承gis通用功能层的基础上,针对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决策需求,开发出多种专业应用模块。其中知识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知识库和模型库的管理,并把相应的知识和规则运用到信息采集、信息管理、监测与预警、分析与预测、指挥调度等系统中;突发事件分析与预测系统针对事件特点和应急管理需求对卫生数据进行多种分析,并根据历史经验及专家知识对相关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进行仿真模拟和预测,为控制事件发生提供辅助决策;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根据事先定义好的逻辑关系定期扫描检查卫生数据仓库,对发现的异常现象发出预警;突发事件应急调度系统通过gis应急响应服务平台实现跨部门分散资源的统一调度;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主要向公众公布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各类信息。

用户层主要将下层数据的分析结果以友好直观的方式反馈给各个不同需求层次的用户。整个系统从下到上互为基础,互相作用。

3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3.1利用数据仓库技术进行数据中心建设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需要对分散在各部门异构系统中的卫生数据进行集成分析,但由于各异构系统的分散性、数据类型的不一致性,以及一些历史数据的离线等问题,使目前这种以事务处理为主体的数据环境难以满足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对数据的分析要求,因此网络环境下的城市应急管理系统需要建立独立于应用的数据环境和相应的技术支持。数据仓库是一种面向数据应用的数据管理技术,它提供集成化、历史化的数据管理功能,支持综合性的数据分析。对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来说,数据仓库可为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预警、分析与预测、决策支持等子系统对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数据仓库的创建过程遵循以下步骤:首先从各分布数据源系统中抽取有用的公共卫生数据到数据准备区(如图2),然后对数据准备区中的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并通过元数据映射后装入数据仓库,再根据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的具体需要建立专业数据集市,其结果由前端各专业应用子系统经过多种分析后展现。

3.2利用中间件技术进行系统应用集成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要在不同网络产品、硬件平台、网络协议等组成的异构环境中运行,同时还需支持多种应用软件和管理多种应用系统。因此系统内部各软、硬件平台之间、系统与其他电子政务系统之间要有可靠和高效的信息传递与数据转换技术支持。中间件是基于分布式处理技术的一类软件,它介于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之间,既能解决客户与服务器方的互联,又能实现不同技术组件之间的集成。

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应用集成分为系统内部服务集成和系统外部服务集成,它们因功能不同对中间件的要求也不同。内部服务集成需要整合长期形成的大量遗留系统,共享不同平台和异构数据库间的数据资源;外部服务集成要求系统能自动检索到其他电子政务系统提供的相关服务,以构成更为广泛的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网络。考虑城市已有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软硬件支持台的特点,及将来系统扩展和兼容等因素,在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实现过程中,将j2ee、webservices、xml信息交换中间件集成应用。其中j2ee标准用来解决服务器端应用间跨平台、数据异构的集成及数据挖掘任务;webservices用于系统的信息与获取;信息交换中间件在内外集成系统之间起到信息及功能的桥接作用。

3.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可视化显示

公共卫生事件不仅具有自身的属性特征,更具有空[5]间分布特点。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是gis和其他各功能子系统的无缝集成,是地图和空间分析在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中的具体应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如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路径分析、网络分析等)以其可视化、实时化、动态化等直观的表现形式可广泛应用于隔离区设置(以传染病为例)、疫区定位、疫情显示、空问传播分析等方面,为管理部门迅速了解疫情传播态势,进行应急预案生成、卫生资源配置等提供实施平台。

公共卫生安全内容篇7

【关键词】卫生监督;协管;现状

2011年,卫生部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新增了卫生监督协管服务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聘请卫生监督协管员,依托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开展职业卫生咨询指导、学校卫生服务、饮用水安全巡查、非法行医和非法采血信息报告等工作。卫生协管是为了适应新时期卫生监督需要而设立的新型监管模式,它是完善卫生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主要目的是充实基层卫生监督机构执法力量,解决基层卫生监督相对薄弱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城乡的卫生监督网络体系,及时发现违反卫生法律法规的行为,为居民提供公平、可及、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为进一步完善我市卫生监督工作,使卫生监督协管项目在基层卫生监督工作中健康发展,有条不紊地正常运作,进一步有效发挥协管作用,梅河口市2013年启动了卫生监督协管项目。本文分析了我市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实施的模式和现状,探讨项目实施以来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1卫生监督协管服务项目发展背景

1.1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自2009年启动时共10项,并没有卫生监督协管服务项目,与其它10个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相比开展的比较晚。2011年卫生部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进行修订、完善形成《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新增加一项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内容。卫生监督协管服务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卫生监督协管服务项目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措施,是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进一步完善。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主要依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5)、吉林省卫生厅制订的《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指导手册》(2011.11)、《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2013.2)等。

1.2监督协管服务基本概念

1.2.1卫生监督指卫生行政部门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维护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秩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及其相关权益,对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所采取的能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卫生执法行为。

1.2.2卫生监督协管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中心(站)、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卫生监督机构的指导下,协助开展巡查(访)、信息收集、信息报告、宣传指导以及调查处置等活动。

1.3卫生监督协管服务与卫生监督的区别与联系

卫生监督协管服务不是行政行为,其行为不具备法律效力,其作用是对区、县卫生监督工作的有力补充,主要是以开展巡查(访)、信息收集、信息报告、宣传指导、协助违法行为调查处置,协助区(县)卫生监督机构开展工作。卫生监督协管服务业务上接受辖区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机构的指导与管理,并及时向其反馈各种卫生监督协管信息。

1.4卫生监督协管服务项目工作内容和基本流程

工作内容主要包括:食品安全信息报告;职业卫生咨询指导;饮用水卫生安全巡查;学校卫生服务;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信息报告。

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同其他10项服务规范一样,同样规定了服务对象、内容、流程、要求、考核指标及服务记录表等内容。归纳为:一收(收集信息);二查(巡查访);三报告(信息报告);四宣传:(宣传、咨询、指导、培训);五存档(所有材料归档保存)。

2我市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梅河口市有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家乡镇卫生院共23家基层医疗机构,2011年10月18日举办了卫生监督协管员业务首次集中培训班,全部实行了卫生监督协管制度,23家协管单位,均成立了卫生监督协管领导小组及分工职责,制定了卫生监督协管实施方案、卫生监督协管工作制度、信息报告、巡查、协管员廉洁自律、群众、投诉举报接待、卫生监督协管档案管理、协管员学习培训、岗位责任制、协管案件交接等相关工作制度共12种,培训协管员57人,开展了卫生监督协管服务,达到100%,服务全市62万人口。市卫生监督所对协管日常业务随时指导,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以强化协管队伍业务素质提高,提高我市的卫生监督协管服务水平。

市卫生监督所,制定了《梅河口市卫生监督协管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卫生监督协管工作职责,对全市23家协管单位每季度进行一次日常指导,全市统一了协管档案管理模式,具有4个特点:规范性、方便性、实用性、统一性。同时树立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树立了牛心顶镇中心卫生院、湾龙乡卫生院为行业典范,为其他单位学习、借鉴榜样,促使全市整体服务水平得到提高。卫生局组成考核组,对全市23家协管单位每季度进行一次考核指导。通过我市卫生监督协管制度的实施,使执法监督关口前移,卫生监督功能下沉,延伸卫生监督网络覆盖城乡到底,补充了卫生监督资源不足,确保百姓卫生安全得到保障。

3卫生监督协管服务项目开展中存在的难题

3.1梅河口市的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目前仍处于探索试点阶段,协管人员配备不合理,均等化任务重,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经验不足。在社区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从事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的协管员,还承担着本单位的业务工作,因人力短缺,多数协管人员身兼数职,并且更换频繁,导致不稳定,协管员的时间、积极性和精力均受影响。卫生监督所对协管员的调动、管理上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

3.2卫生监督协管员是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的重要主体,协管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技能影响监督协管的工作质量。卫生监督协管员在文化水平、专业知识和个人素养方面参差不齐。业务知识缺乏,识别安全隐患能力较弱,协管人员不熟悉工作流程,收集到的信息不报告或不知道如何报告。卫生监督服务对象摸底建档质量不高;巡查(访)工作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专业培训是提升监督协管员个人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基层卫生监督协管员的培训制度和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训单位以监督所内部和市级培训为主,无高校、卫生系统联合培训的形式。

3.3卫生协管监督工作涉及领域广,协管员的职责包括开展食品安全相关信息报告、职业卫生咨询指导、饮用水卫生安全巡查、学校卫生服务、公共场所巡查、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信息报告等工作。协管员的监督面广,工作任务繁重,而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协管指导、培训和考核缺乏经费支持。因此,协管员能否掌握好相关专业知识,保证监督质量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4对策探讨

4.1健全基层卫生监督协管体系细化卫生监督协管服务规范

有效利用现有的公共卫生服务资源,逐步建立由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卫生监督机构主导、相关单位和个人参与的卫生监督协管运行体系。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区级卫生监督协管实施细则,明确协管员工作的职责、范围,确保协管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完成上报信息。根据督导、考核结果,对存在问题的医疗机构有针对性逐一提出整改意见,并结合定期检查跟踪落实情况。建立考核机制,尽可能量化考核指标,建立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所和社管中心三方考核机制,定期对协管员进行考核。

公共卫生安全内容篇8

(一)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二)全面督查,严格考核

此次督导随机抽取了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及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通过听取汇报,查看档案,电话核实,入户走访等形式进行,督查的内容主要为:是否实行组织管理,是否规范使用资金,是否按要求建立健康档案,是否按要求开展慢病管理、老年人保健、重性精神病管理等。

1.项目组织管理和资金使用情况

为切实加强对项目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管理,确保实现项目预期工作目标,各县(市、区)均成立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技术指导小组,制定出本地区具体的实施意见和管理办法,及时组织召开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等化专题会议,将项目工作的目标要求作为基层公共卫生工作的主要和核心内容,精心安排,周密部署,全面组织实施。各地切实加强和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资金的管理,实行专户核算,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大部分县足额安排了地方配套资金,并按照要求对2009年度项目资金进行了决算,预拨了2010年度项目资金。

2.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执行情况

健康教育: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组织健全;能够在显著位置设立健康教育宣传栏,定期更换内容,广泛宣传项目的内容要求和公共卫生知识;通过入户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开展街头宣传咨询等形式对辖区居民进行健康宣传教育。健康宣传资料入户率、居民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大幅度提高。

预防接种: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认真贯彻《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不断加强预防接种门诊的规范化建设,提升内涵管理水平,各种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均稳定保持在95%以上。

传染病防治:各地能够认真落实传染病防治措施,加强疫情报告管理,强化疫情的调查与处理,多数单位能够建立健全相关的工作制度和技术方案,及时规范地做好传染病登记、报告和处置工作,并配备了计算机、宽带等硬件设备,保障了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正常运行。

儿童保健与孕产妇管理:大多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均已开展了妇幼保健服务,使用统一的服务券发放登记本,回收的服务券与服务人次数基本一致,孕产妇、儿童保健服务券发放、回收、审核流程基本合理。经抽查核实,规范率85%。

重点人群管理:各基层医疗机构利用健康体检,积极开展重点人群筛查工作,对确诊的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慢性病人实施规范管理和随访;通过积极与有关单位和部门相互沟通,掌握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相关信息并建立管理档案。经抽查核实,慢性病管理规范率80%;重性精神病管理规范率60%;老年人管理规范率85%。

二、存在问题

1.项目资金预拨不及时。部分县(市、区)存在资金预拨不及时,导致资金沉积,资金使用率不均衡,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基层公共卫生工作者的积极性。

2.公共卫生服务队伍不健全。基层医改后要求乡镇卫生院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比例不低于20%,现场检查的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从事公共卫生人员比例远低于要求,且大部分为兼职,难以满足公共卫生工作需要。

3.项目执行水平有待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覆盖面存在不足,不能完全达到项目九个方面内容的整体要求,部分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城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健康档案计算机管理率偏低,已建档案存在诸如:缺项、漏项,随意涂改,健康体检不及时等不规范现象;慢性病人系统管理不规范,随访不到位;妇幼保健工作水平参差不齐,围产期保健、体弱儿筛查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重性精神疾病的管理存在较大空白。另外,由于城市拆迁、部分居民电话变更,未能及时更新信息,导致部分档案无法核实。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1.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纳入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充分发挥辖区疾控、保健机构技术指导、培训职能,扩大培训范围,规范居民建档技术服务,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健全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

2.各县(市、区)卫生局要主动向当地政府汇报,落实项目配套资金;积极会同同级财政部门结合省、市文件精神,及时预拨和结算项目资金。

3.规范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流程,居民健康档案实行动态管理,杜绝弄虚作假,闭门造车,确保20xx年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年度目标的完成

四、工作建议

公共卫生安全内容篇9

关键词:学校;公共卫生;监督管理;解决问题

学校是一个人群密集的场所,其内部的人员与外界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很容易爆发疾病,尤其是中小学生抵抗力较弱,因此极易暴发疾病,故而学校是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80%以上都是在学校中产生其中以传染病为主,占学校突发事件的95%以上。社会和家庭对于学生的健康问题十分关注,因此,教育部门的压力非常大,在卫生部门方面,在学校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合理处置是其主要任务。学校在发生公共卫生事件后的风险沟通是十分必要的,能够有效地使各个部门、教职工以及学生家长、公众媒体了解到事实真相,形成互信的关系,达成共识。在处置问题时,对其进行处理的各个环节都要慎重,决策的正确与否对结果的成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重视风险沟通以及决策。

1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状

近年来,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在我国首次开始启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系统后,在当年上报的各类公共卫生事件中,发生在学校的事件占了2/5,其中传染病占据了3/5以上,学校是此类事件的高发场所。学校突发事件中,多数是传染性疾病以及食物中毒事件,传染性疾病以水痘、流行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小学是高发场所,事件数量占据将近一半的比例,而人数则更是高达60%以上。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身体免疫系统不够完善,再加上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因此很容易患病。学校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主要以村级学校为主,存在着一定的地域差别,在已报道的事件中,出现较多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经济水平较低的西南省份,如云南、广西、贵州等地,而且大部分发生在农村学校。通过分析各类资料和报告不难发现,村级学校的报告率以及发病率都明显较其他地区高出许多。在时间的分布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分析各类资料可以看出,多集中于3月~6月以及10月~12月,这个时期学校应该进行预防,采取一定的措施,避免发生公共卫生事件。

2学校公共卫生检查对象以及方法

学校公共卫生的检查应以所在省市的卫生厅组成检查小组,前往各地进行抽查,除个别偏远地区外,大多数省市已经上交了检查报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检查学校对于传染病是否重视,是否建立了传染病预防组织,《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监督办法》,检查学校饮水设施是否符合标准,依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检查学校建筑设备卫生情况。检查方式以听取学校汇报、查询学校资料以及实地检查三种方式相结合。传染病预防的指标为相关组织是否健全、人员健康情况是否符合标准、学校是否持有卫生许可证、在职人员是否持有健康证和培训合格证等。

3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露的问题

县级以上的学校所发生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较村级学校少了很多,农村学校的卫生条件较差,对疾病的预防工作又做得不到位,因此一旦有人感染了传染性疾病,就会在短时间内传染其他人,例如水痘、传染性腮腺炎等,而且,目前还未将此类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管理,因此,由于需要付费,很多农村地区不实施接种疫苗,学龄儿童仍存在部分的免疫失败以及免疫空白的人群。而且,村级学校由于经济状况较差,缺乏卫生设施,食堂的卫生情况不好,饮用水也没有经过严格消毒,未达到饮用水标准,同时,中小学生免疫力较低,很容易患上疾病,这都是村级学校易爆发卫生安全事故的原因。同时,其住宿环境较拥挤,更增加了患病的机会,这就导致寄宿学校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明显高于非寄宿学校。至今为止,仍有部分学校采用水井供水,没有合格的消毒措施,因此,一旦井水被污染,那么极易爆发水源性肠道传染疾病,而且一旦疫情产生,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预防以及救治工作往往很难开展,因此造成疫情爆发。造成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乃是学校对于卫生和预防疫情不够重视,当事情发生时才进行治理,同时,校内的校医严重不足,甚至没有校医的存在,教师缺乏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和知识,在发现疫情时不能及时报告,学校对于疫情漏报、迟报甚至不报的现象仍然存在。学校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式不够规范,校医团队的管理与培训缺失,卫生部门对学校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对学校后期的追责缺乏监督。此外,学校对于学生的健康安全教育不够,平时不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只有在事情发生时才临时进行教育,平日里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考试和升学,很少去研究青少年儿童的身体特点去进行相关健康知识的教育,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在疫情出现时能及时向老师报告,避免出现大规模的疫情。

4学校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与研究

学校公共卫生事件不只是管理问},也是科学问题,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才是能够真正解决学校公共卫生问题,同时开展学校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编制应急方案,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阻止疫情扩散,并组织教职工等进行实地演练,提高教职工的警惕性,这对学校在以后处理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根据我国城乡差异以及自身特点,研制出相应的校内公共安全卫生事件管理规范,建立其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公共安全卫生事件应急规范和标准,健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建立起常规的学校健康教育制度。

5结论

社会的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弊端。人口增多,导致学校扩招,而忽视了最重要的卫生问题,设备卫生不达标,学校食堂和宿舍拥挤不堪,而且食堂经常是承包给个体户,没有一定的监管力度,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一些非法的网吧开在学校周围,吸引学生进入其中,环境脏乱差,还有非法商贩、违规建筑的随意搭建,这些都给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带来了损害,同时存在着安全隐患,在此强烈呼吁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相关部门要严格监管,为我国青少年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研所流行病室,2000年全国各省法定传染

病疫情动态摘抄[J].疾病监测,2000(6):242.

[2]施素洁.苏州人中专院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1999,20(6):463.

公共卫生安全内容篇10

   《卫生行政许可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公示下列与办理卫生行政许可事项相关的内容:卫生行政许可事项、依据、条件、程序、期限、数量;第十六条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对申请材料审查后,应当在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卫生行政许可决定。作者在互联网某搜索引擎上输入“卫生许可程序”字样,便可获得26万多篇相关的卫生许可程序文章,包括卫生部、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卫生部门在内的网站所显示的卫生许可包括餐饮服务、公共场所、医疗机构执业等,在许可程序和时限上,都不能符合《卫生行政许可管理办法》所规定的要求,表述的内容和办理的流程也不统一。卫生许可的类别与分类不统一在许可项目和分类的表述规定上,由于没有全国的统一标准,各地食品卫生许可证的许可项目上看到的文字也各有所异,如“饭菜、茶市销售”与“制售中餐、西餐”,“生产销售茶叶及其制品”与“经营茶厂”,在公共场所许可上也没有统一许可项目和分类。各地卫生部门在许可形式和分类上差异,给各级卫生部门在日常监督处罚和索证管理上也造成误解。许可证照与文书的规范不一致卫生行政许可决定后应该对外发出相关的证照(文件),包含所表述的许可对象、内容、格式和时限等内容必须清晰明了,与此相关的各种文书也相互对应,并能形成完整的档案材料。目前,卫生部只对“行政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行政许可申请材料接收凭证”等9类文书作了统一。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供水和医疗机构等卫生许可,涉水产品和医疗器械批件等对外文书都没有标准的样式,卫生许可的审核、呈批、转办等内部运作文书也没有统一格式。这就在卫生行政管理和卫生行政许可统计上造成不便。

   应对措施与建议

   尽快修改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进一步理顺和明确卫生许可的范围和内容2011年5月1日起,新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开始实施,但《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依然是1987年版的,显然不能适应目前卫生许可的需要;《食品安全法》关于餐饮许可的环节已由卫生行政部门转交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而相关的法律法规却没有对应更改。卫生监督机构是目前卫生法律法规的执行机构,也仅仅受托于卫生行政部门;现在全国绝大部分的卫生监督机构都受主管行政机关的委托,开展公共场所、涉水产品及消毒产品等卫生许可受理、审查及发证工作,但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规定。建立健全卫生许可工作规范早在2002年全国卫生防疫机构改革初期,卫生部曾制定《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规范》和《全国卫生监督机构工作规范》,但之后再也没有进行修改和补充。针对《卫生行政许可管理办法》的一系列卫生许可工作,全国应制定统一的卫生许可工作规范,明确相应的许可范围、程序、时限、步骤和要求,对许可证照、文书和许可项目进行标化,努力实现卫生许可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的阳光工程,使卫生依法行政得以落实。加强培训与交流与其他政府部门相比,卫生部门的基础培训就很薄弱,行政执法人员或技术服务人员的培训没有系统固定要求,培训教育的内容时限规定也没有统一。所以,全国各地的监督执法或卫生许可差异明显,在依法行政要求越来越严的当前,加强培训与交流应引起卫生部门的重视。

   卫生行政许可

   今后的改革与发展方向转变观念淡化许可和加强监督备案管理是今后卫生行政许可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行政许可法》第十三条明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均可以不设行政许可。这就是卫生行政许可转变观念淡化许可的依据,一个小商店卖一瓶矿泉水一包饼干都要办理卫生许可证,开设一个售卖书报或衣服的商场也要办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理论上讲就不符合《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在目前卫生资源和监督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对如何平衡卫生许可与监督监管的关系,合理安排使用卫生监督资源,提高监督效能值得我们深思。欧美等国家在卫生许可上采取备案管理的做法值得借鉴,像美国的FDa在食品、药品、化妆品和医疗器械等方面均采取备案的形式给予许可。美国境外的食品企业在向美出口前面必须向FDa注册,并在出口时向FDa进行货运通报,化妆品行业开展自愿注册计划(VCRp),对化妆品厂的基本情况进行注册备案,要求厂家对其生产产品的成分、性能和安全进行声明等。归纳起来减少对企业的卫生许可,简化或取消对产品的审批应值得深入研究。市场竞争的调节和企业自律比卫生许可审批更有监管效力,卫生许可知识监督的手段之一,不发证并不代表不监管,发了卫生许可证也不是万事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