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能源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9:45

低碳能源体系篇1

关键词:新能源;低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4-0019-02

当今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识,为了减少企业生产中大量碳能源投入和温室气体排放直接影响大气环境,人类不断研发利用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规划了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先导和支柱产业,其中新能源是我国未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重点。为寻求新型、清洁、安全、可靠的可持续能源系统,降低碳排放量,众多企业进军新能源领域,新能源相关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但是新能源企业的投资金额巨大,运营成本高昂,政策变化快,经营风险高,涉及的相关利益集团多,其企业绩效的好坏是社会各方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新能源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满足各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一、新能源企业绩效评价的特点

绩效反映人们在从事某一项活动的过程中取得的成果或成绩,包括效率和效果这两个方面,随着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和发展,绩效评价的标准也不断发生变化。对企业而言,其生产经营的目标已由单纯地追求利润向关注企业的全面发展,提高企业的价值方向转变;对于企业绩效的评价,已经由过去单纯评价企业的产值和利润,转向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并且不再使用单个或几个财务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绩效,而是转向建立指标体系,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绩效评价。

对于新能源企业而言,首先企业管理者经营的目标就是实现资产的增值和为股东赚取利润,所以财务绩效指标是他们关注的。新能源企业需要获得大量投资,投资者之所以投资到这一高成本、高风险领域,是想获得相应的高回报,他们更关注企业的股价。目前我国的能源与环境问题严重,政府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从金融、财税、补助等各方面促进新能源行业的长远稳定发展。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更关注新能源企业对技术创新、环境保护的影响。新能源企业的员工、社会公民等利益相关者可能更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由于新能源产业的使命就是保护环境、实现低碳经济,所以大家共同关心的还是新能源企业对低碳循环经济模式的贡献。新能源企业肩负着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厚望,对于稳定经济增长、保持社会和谐、保护地球环境、促进科技进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新能源企业绩效的评价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仅以利润指标为标准,也不能忽略新能源企业在节能降耗方面的使命。科学合理的方法是应该在低碳视角下,综合评价新能源企业在财务、技术、价值、减排、科技、战略、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影响。

二、新能源企业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

对新能源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指标体系进行绩效评价。要想使绩效评价的结果更加合理、有效和说服力,科学地选取每个绩效指标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根据目前中国新能源企业的自身特点,认为应当在考虑碳减排绩效的基础上,从财务绩效、技术绩效、价值绩效和社会绩效等几个方面综合评价。不论是碳减排绩效还是财务绩效或社会绩效,每个方面的绩效衡量标准都存在多项指标,有些指标是可以直接客观量化的,有些只能根据人们的主观价值判断,但都可以作为备选的指标体系。

1.碳减排绩效。新能源企业碳减排绩效是指企业开发销售的新能源产品使用后在节约能源、治理污染、减少碳排放量等方面取得的环境保护效率和效果。新能源企业本身运营的每个时间点也都在消耗能源,所以在绩效计算时要剔除本身生产新能源产品的碳消耗量。度量碳减排量可以采用比较法,新能源企业的生产的新能源产品总量在投入使用后,按其技术参数计算其碳排放量,然后与达到发热量的传统能源相比较,得到新能能源产品使用后减少的碳排放量。

2.社会绩效。指新能源企业对社会的政治、文化、民生、生态、环境等带来的综合贡献,因为碳排放作为一个单独的绩效考核指标,所以对社会绩效的衡量主要从其他方面入手。衡量企业社会绩效的指标有企业公益捐赠、环境保护、解决就业人口、员工福利水平、企业纳税贡献等。

3.财务绩效。财务绩效是传统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以企业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企业会计报表里的数据信息,简单加工就可以生成相关财务指标来定量反映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成果。因为财务指标涵盖了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所以财务绩效可以全面判断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发现企业经营管理问题,揭示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毛利率等,反映企业盈利质量的财务指标有利润现金系数、主营业务利润率等,此外还有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营业收入增长率、资产周转率等反映企业抵抗债务风险能力、运营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指标。

4.技术绩效。新能源产业属于高新技术行业,需要不断地加大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投入。这些创新投入产生的技术后果就是各项技术研究成果,如专利申请、非专利技术、发表科技论文等,间接后果表现为推出新能源产品、新能源技术的运用而使新产品和服务收入的增长等。因此,可以使用企业专利申请数、专利拥有数量、数量、高新收入增长率、高新收入占总收入比例等指标来衡量新能源企业的技术绩效。

5.价值绩效。企业的经营目标已由单纯的追求利润转向企业价值或股东财富的最大化,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和使用对企业价值的提高至关重要。很多新能源企业已经在深沪交易所、新三板或境外证券交易所等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其每天的股票交易价格就是企业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根据其价格波动情况计算企业的市盈率、市净率、托宾Q值等指标来衡量其价值绩效。

新能源企业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原则,科学合理地选择指标体系。本文根据中国新能源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参照绩效评价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请教新能源企业的实务工作者,筛选出新能源企业绩效评价时应选取的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应为碳减排绩效指标、社会绩效、财务绩效指标、价值绩效指标和技术绩效指标等五个方面。二级指标则相应选取新能源产品碳排放减少量;企业捐赠、企业员工规模、员工福利水平、企业纳税总额;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比率、资产增长率;市净率、托宾Q值;新能源产品专利申请数、新能源数量、高新产品收入增长率、高新产品收入占总收入比例等16个具体指标。

三、新能源企业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新能源企业提高某一方面的绩效指标,可能会影响到另一方面的绩效指标。例如,碳排放绩效的提高可能需要增大企业的运营成本,势必导致财务绩效的降低;加大研发创新的投入规模,可以增加专利数量,但同时可能使企业的利润降低。要解决这一冲突,绩效评价专家广泛使用数学模型的方法进行进综合平衡。这些评价方法从不同领域、各个学科引入,各有利弊,不同的评价主体可以根据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常用的定量评价方法有模糊综合评价法、因子分析法、平衡记分卡法、层次分析法、Dea法、主成分分析法、熵权法、德尔菲法等方法。

绩效评价需要比较各方面的投入和产出,新能源企业的主要使命在于减少碳排放量,保护地球环境,因此需要在低碳视角下,适当加重碳排放指标的权重,但具体权重应该是多少,其他指标该如何分配权重,最后评价结果等具有模糊性和复杂性。本文认为可以结合美国著名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i.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层次分析法和L.a.Zadeh教授于1965年提出的模糊集理论两种方法。层次分析法将待评价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递阶层次的组合因素,使用两两比较的方式决定本层次中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逐层推进决定各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和权重。而模糊集理论使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各测评对象进行模糊数学合成运算,最终使难以量化的测评对象清晰化。因此,对新能源企业的绩效评价可以先用层次分析法决定指标权重,再使用模糊评价法评测绩效分值,这样可以解决确定权重时的主观性和测量因素的模糊性问题,增强了新能源企业绩效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四、结语

新能源企业的绩效评价要建立在为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量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财务绩效、技术绩效、价值绩效、社会绩等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和系统的方法,对新能源企业做出客观价值判断。低碳视角下的绩效评价有利于相关利益者更加全面了解新能源企业的绩效状况,对新能源企业进行理性投资、有效监督、合理补助、科学激励,有利于新能源的产业向着良性的发展方向改善。

参考文献:

[1]杨继伟,冯延超.基于aHp-FUZZY评价的R&D项目资金分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1).

[2]裴玉.新能源企业的核心能力分析和战略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11,(9).

低碳能源体系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挑战。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工业化进程滞后、低碳技术创新不足、对外引资的战略等决定了高碳经济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

一、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

世界各国尽管对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认识不一,但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特点: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即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因此,所谓的低碳经济,是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高碳经济相对应,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著降低的经济。低碳经济实质是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能源低碳或无碳开发。

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低碳经济的提出,预示着一场国际新工业革命来临。将来的经济必然是低碳经济,将来各国经济体的竞争必然是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规则的竞争,甚至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将可能形成“低碳壁垒”。因此,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意义重大。

但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社会经济发展与节能、气候变化的多重任务,这种低碳经济新模式的提出给中国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中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中国的能源结构一直呈现高碳结构。长期以来,中国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技术系统,以及由此基础上粗放的能源利用系统,决定了随后的技术系统与利用系统,是一种路径依赖过程。它在不断追随的技术创新与相应的制度创新中获得递增的规模收益,路径依赖过程不断得以强化,形成了“碳锁定”状态。因此,中国能源结构的高碳锁定的路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中国经济短期内难以走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其次,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之中,高碳气体排放的大量增加难以避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实现,21世纪上半叶我们仍然以发展为主,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城市化、人民生活小康化等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不可避免,都会对能源提出巨大的需求。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尚处于起步时期。如何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继续履行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责任,是中国政府面临的较大挑战。但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履行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责任角度考虑,中国都必须抓住这一场低碳工业革命的新契机,处理好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

(1)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低碳型社会。结合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规划。当前,要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对于企业,则要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提倡消费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健全发展各种环保组织与协会、低碳经济协会。

(2)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引领经济发展正成为世界潮流。中国应以此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关于能源结构的调整,中国要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通过结构调整,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3)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是否能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研发的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可再生能源、核能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通过把替换燃料、高效使用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封存二氧化碳等措施联合起来,可以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4)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对于中国来说,当前,应该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等相关法规,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通过经济、法律等途径引导和激励国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加快推进中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推动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

低碳能源体系篇3

1低碳城市评价研究与实践

1.1低碳城市评价研究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时代背景下,低碳城市研究是各国政府与专家都非常关注的重点,我国在低碳城市研究上也取得了很多成就。夏垫堡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1];辛章平等认为低碳城市的核心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认为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2];戴亦欣认为低碳城市是通过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3]。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低碳城市即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这其中包含两方面内涵:一是碳生产率的提高。碳生产率是指单位碳排放所产出的GDp,这是一个正向指标,低碳城市要求在单位碳排放条件下,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另一个涵义是指在争取环境保护和低能源消耗的前提下,社会的教育、经济、医疗、社会公平等各个从人文角度出发的指标的发展不受到阻碍。

1.2我国低碳城市评价实践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其主要的三大碳排放源为城市的建筑、交通和生产。城市发展要达到真正的低碳式发展,必须做到三方面内容:一是节能减排。首先是要加大宣传,使得低碳环保深入人心,其次要促进低碳技术的广泛使用,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二是清洁能源的使用比重逐步加大,超过甚至取代化石能源。三是产业结构的升级,精深加工产业、第三产业等低碳排放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主要地位。2011年全国低碳经济媒体联盟专家委员会研究完成了《中国低碳城市评价体系》,该体系由十个方面组成,为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提供了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这部评价体系在很多方面给出了具体评价低碳城市建设成果的指导意见,具有三个主要特色:①较为突破的参考了媒体传播的力量;②将公众意识类列为重要的评价指标;③若发生严重违反低碳经济发展的事件,该城市将会被一票否决。但是城市低碳化建设是一个涉及众多方面的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仅依靠一种统一的宏观的指标体系来指导低碳城市的发展,开展林业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评价研究有助于我国林业资源型低碳城市更好地发展。

2林业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特点

林业资源型城市一般来讲既是国家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同时也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功能。林业资源型城市相对于煤炭类、石油类等特色城市的发展,污染明显较小。与此同时,这些城市在低碳城市建设上具有众多优势。

2.1区域经济优势

虽然林业资源型城市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资金与人才缺乏等原因造成区域经济发展单一,发展缓慢,但是当中国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并与国际完全接轨之时,林业资源型城市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依托自己丰富的资源优势,逐步建立了以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为特征的区域经济体系。这是林业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的机遇和主要优势。

2.2森林资源优势

林业资源型城市都是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建立和不断发展起来的。这些城市都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研究表明,森林资源是世界上巨大的二氧化碳储存库。只要林业资源型城市真正做好森林培育、森林保护,并进行合理的森林采伐,就可以充分发挥森林资源吸收和保存二氧化碳的巨大作用,为低碳城市建设做出特殊的贡献。

2.3再生能源优势

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是不可再生的化石性能源和可再生的生物性能源。而化石性能源使用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所以低碳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而薪炭材是具有林业特色的、具有广阔前景的可再生能源。林业资源型城市在薪炭材利用上大有可为,当然这种利用是建立在传统技术和高新技术双重支持下的能源的培育、开发和利用。

2.4人口变化优势

由于我国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林业资源型城市人口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减少的趋势,这种趋势所带来的劳动力减少等弊端被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所弥补,而这种人口减少却带来了林业资源型城市发展能源消耗的相对减少。由于林业资源型城市比较偏僻、物资运输中的能源消耗较大、人口减少速度较快等原因,这一因素变化给林业资源型城市带来的变化还是巨大的。

3林业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评价构想与框架

3.1林业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评价构想

林业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应该充分考虑林业特点,一般城市低碳发展可能主要考虑低碳排放一个方面,而林业资源型城市应该考虑低碳排放和碳吸收两个大的层面。第一个层面:低碳排放是在保证生产和社会稳步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技术进步使得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在全地区广泛应用,实现相对的低碳排放。第二个层面:碳吸收就是充分发挥林业特点,做好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合理经营以增加森林碳储存。

3.2林业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评价框架

低碳城市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以及民众对于低碳发展的认识以及相应的规划和计划的制定和落实。基于以上观点和构想,对于林业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评价应该从低碳环境(媒体宣传、公众认知、低碳政策、低碳规划、低碳计划实施、经济总产值、人均产值、人口密度及变化)、低碳排放(低碳产业、低碳生活、低碳能源)、碳吸收(森林资源覆被率、森林资源面积、森林资源蓄积、森林资源固碳量、森林资源固碳量变化)、低碳否决事件四个方面进行评价(见图1)。

4林业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4.1林业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①系统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的系统,低碳城市的评价体系必须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全面系统地反映该城市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和人口等诸多方面的发展现状和低碳排放以及森林资源碳汇贡献。②可行性。低碳城市评价体系包括的内容众多,并且由于技术上数据收集的困难和指标本身的特点,在选取指标时,要代表性强、信息量大的易于明确、易于考核的指标,从而减少指标体系的信息冗余度,保证指标体系的可行性,提高评价的效率和准确性。③特殊性。由于城市的资源类型具有多样性,因此,建立低碳城市评价体系时必须考虑林业资源型城市的特殊性,充分考虑其主要资源、环境特点及问题,力图充分发挥其环境资源优势。④规范性。在选取评价指标时,要考虑到已有相关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借鉴性,这些已有的低碳评价相关的指标体系,不仅仅是众多专家多方研究的心血结晶,更是全国上下都应该遵循的公认的规范的评价标准。⑤导向性。低碳城市建设是集过程性和目标性于一身的系统工程,在对其进行经济评价时,必须考虑其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选择的指标体系既要能反映目前的低碳城市建设现状,又要具有检测性、预警性,对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具有导向性。

4.2林业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低碳能源体系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评价指标;发展潜力

中图分类号F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0)08-0038-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8.007

由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到《京都议定书》生效,再到《哥本哈根协议》的艰难谈判,关于发展权与排放权的讨论不断升级,也催生了低碳经济理念的迅速发展。虽然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但何为低碳经济,如何从传统的依赖化石能源的高碳排放经济走向低碳经济形态,需要从低碳经济的概念、影响要素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作为世界排放大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该寻找一条低碳发展之路,以便在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参与全球减排行动。

1低碳经济概念及核心要素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虽然低碳经济的术语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文献[1]中就曾出现,但其首次出现在官方文件是2003年2月24日由英国时任首相布莱尔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其在白皮书中指出,英国将在205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水平上减排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2]。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SternReview)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3]。低碳经济概念引发了各国以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和兴趣。日本要打造成为全球第一个“低碳社会”,美国也在2007年7月向国会提交了一项包括“低碳经济法案”的法律草案。与此同时,各国各级政府提出了无数的低碳举措,企业领导人也在积极行动。今天的问题不再是向低碳经济转型是否必须,而是如何迅速并且在什么规模促进向低碳经济转型。

1.1低碳经济概念辨识

对于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还是一种发展模式,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学术界和决策者尚未有明确共识。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指出[4]:“低碳经济是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庄贵阳利用碳排放弹性作为脱钩指标,分析了全球20个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在不同发展阶段人均收入和温室气体排放增长之间的脱钩特征,指出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具有阶段性特征[5]。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报告指出[6],“低碳经济是一种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经济形态,旨在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一定的水平,以防止各国及其国民受到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并最终保障可持续的全球人居环境。”英国外交部自2003年以来开展的“战略方案基金”(StrategicprogrammeFund,先前称之为“环球机遇基金”)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全球经济的低碳高增长(LowCarbonHighGrowth)[7]。

实际上,上述概念都部分地把握到了低碳经济的核心特征,即“低碳排放”和“阶段性特征”,并且都指出了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为了应对环境、能源和气候变化挑战,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是技术创新、提高能效和改善能源结构等。但是,上述概念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一方面,对于“低碳”排放的含义及其与“经济”的关系未作具体深入的阐释;另一方面,对于低碳经济的内在驱动力未作深入剖析。

本文认为,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的突出特点,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全球共同愿景。碳生产力指的是单位Co2排放所产出的GDp,碳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用更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产生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人文发展(humandevelopment)意味着在经济发展、居民健康与教育、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公平等人文尺度(humandimensions)上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和谐发展。这一概念的特点在于,一方面对于人文发展施加了碳排放的约束,另一方面强调碳排放约束不能损害人文发展目标,其解决途径便是通过技术进步和节能等手段提高碳生产力。这一概念并未刻意区分绝对或相对的低碳排放,但是,从短期来看,可以在不改变其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前提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碳产出效率,实现相对的低碳排放;从长期来看,技术进步能够借助清洁能源替代、低碳技术应用等手段实现一国碳排放总量的绝对下降。

付加锋等: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8期1.2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

低碳经济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消费模式和技术水平等驱动因素密切相关,并且通过低碳化(decarbonization)进程得以实现。低碳化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的比重不断下降,即能源结构的清洁化,这取决于资源禀赋,也取决于资金和技术能力;二是单位产出所需要的能源消耗不断下降,即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来看,由于技术进步、能源结构优化和采取节能措施,碳生产力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低碳化进程也就是碳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根据前述概念解析,低碳经济应该包涵四个核心要素: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消费模式。其中生产过程的低碳化、能源结构的低碳化和消费模式的低碳化都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低碳经济可用如下概念模型如下所示:LCe=f(e,R,t,C)。

其中,e代表经济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人均收入和城市化等方面;R代表资源禀赋,包括传统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汇资源等。显然,此处的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也包含人力资源,没有人力和资本的投入,可再生能源、核能等不可能得到高效利用;t代表技术水平,指主要能耗产品和工艺的碳效率水平,通常情况下,技术水平是发展阶段的产物,但对低碳经济来说不一定如此,一些国家可以利用先进的低碳技术,超越许多发达国家经历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阶段,实现跨越式的低碳发展;C代表消费模式,主要指不同消费习惯和生活质量对碳的需求或排放。

1.2.1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财富的累积效应能够在两个方面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一是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导致的低碳技术进步;二是对经济资本存量累积的需要大大减小,可以将较多的能源消耗用于服务业,提升国民的消费水平。尽管各国碳排放的驱动因素有所差异,但是就发展阶段而言,不外乎是由消费和生产两种因素决定的。简言之,发达国家主要是后工业化时代的消费型社会所带动的碳排放,而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生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入带动的资本存量累积的碳排放。

因此,经济发展阶段是一个国家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起点和背景。由于处于不同历史阶段,使得各国在走向低碳经济时面临的问题也有所不同,相应的政策措施、路径选择和减排成本也会有所不同。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高人文发展的目标,而发展中国家必须实现低碳转型和人文发展的双重目标,这必将增加发展中国家实现低碳转型的难度。

1.2.2资源禀赋资源禀赋是实现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资源禀赋涉及广泛的内容,包括:矿产资源、可再生能源、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资金和技术资源等等,都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投入要素。其中,与低碳经济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低碳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力资源及核能等零排放的清洁能源;能够提供碳汇的森林资源、湿地、农田等等。此外,还应当包括能够调节大气和水文循环、影响人居环境的气候资源和生态资源。自然地理条件是否宜居,会影响到居民衣食住行及社会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

1.2.3技术水平技术进步因素对低碳经济的影响至关重要。技术进步能够从不同角度推动低碳化的进程,包括:能源效率、低碳技术发展水平(如碳捕获技术等)、管理效率、能源结构等。一般所说的低碳技术主要针对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重点能耗部门,既包括对现有技术的应用,近期可商业化的技术,也包括远期可能应用的技术。例如,从现阶段来看,能源部门的低碳技术涉及节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利用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的减排新技术。此外,碳捕获技术(CCS)也被认为是实现技术蛙跳效应,促进发展和减排目标协同实现的一个捷径。

1.2.4消费模式一切社会经济活动最终都要体现为现实或未来的消费活动,因而一切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在根本上都是受到全社会各种消费活动的驱动。研究表明,由于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消费模式方面的差异,不同国家居民消费产生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具有较大的差异。例如,美国和英国等欧盟国家人均GDp均超过了3万美元,在消费排放上却存在较大差距。以家庭部门的交通排放为例,由于对私人汽车的依赖,美国家庭人均出行排放约4t左右,是其它国家的2倍[8]。此外,全球化导致的生产与消费活动的分离,使得一国真实的消费排放被国际贸易中的转移排放问题所掩盖[9]。假定各国碳排放强度相同,则一国消费的对外依赖度越高,消费导致的碳排放也越多。因此,从消费侧而非生产侧角度,探讨一国国民实际消费导致的碳排放,有助于采取更加公平的视角从源头上推动低碳发展。

2低碳经济评价指标选取方法与原则

根据以上对低碳经济概述和核心要素的认识,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一个国家或经济体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成为低碳经济深化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目前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为了建立一套普遍被接受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所选取的指标之间尽可能要相互独立,并具有明确的经济含义。目前国内在实践中广泛应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一种是利用层次分析法把所选取的指标指数化,赋予权重后加总,以得分的高低排名,这种方法常见于时下比较流行的各种排名;另一种是给各指标设定不同的阈值,以是否达到阈值(目标值)为考核标准,这种方法如国家环境保护部(原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在国际上,还有一种是以是否实施了某些政策或技术为评价体系,如英国碳基金(UKCarbontrust)为几个试点城市所做的指标体系。本文拟构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力争集合上述三种方法的优点。

2.2评价指标体系功能

低碳发展可以理解为以低碳化为主要特征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了度量实现低碳经济过程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存在的差距及可以采取的政策手段,在低碳经济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一个多维度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这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要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方面要能够横向比较各国或经济体离低碳经济目标有多远,另一方面要能够纵向比较各国或经济体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努力程度。

2.3评价指标体系遵循的原则

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参照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提出的驱动力―状态―响应(DrivingForceStatusResponse,简称DSR)模型。DSR框架是研究环境―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发展的基本模式,被广泛用来构建各种不同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参照UnCSD第三次修订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0],构建指标体系需考虑以下原则:①指标简洁,有代表性;②指标可得性,各国(经济体)之间具有可比性;③指标选择与政策目标相联系;④社会经济指标与环境指标的相容性。

基于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式和指标构建原则,对低碳经济的综合评价应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①低碳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经济发展到后工业化时期,社会经济系统具有向高产出、低污染、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转型的内在动力和诉求,包括生产方式、消费模式、技术导向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等等;②低碳发展状态:对一国(经济体)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消费模式的综合度量,能够界定该国在某一时期所处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包括人均碳排放、碳生产力水平、低碳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等等;③低碳发展的政策与环境响应:用以表征人类为促进低碳发展所采取的对策,如征收碳税和排污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公共交通和绿色建筑,植树造林增加碳汇,利用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等等,以评价一国(经济体)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努力与不足,探讨如何采取有针对性的低碳发展路径;或者设定未来某一时期的低碳经济发展目标,评估政策的可行性及不同发展路径的成本。

3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综上所述,衡量一个国家(或经济体)是否达到了低碳经济,除了发展阶段这一基本背景之外,核心是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及消费方式三个方面是否具备低碳发展的潜力,同时还要考察各国(或经济体)向低碳经济转型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促进低碳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因此,本文构建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见表1)。

表1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体系

tab.1indexoflowcarboneconomydevelopment

目标层targetlevel准则层Firstlevelindex序号no.指标层Sublevelindex计算说明Calculationexplanation指标方向Direction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低碳产出指标(1)碳生产力GDp/碳排放量+(2)能源加工转换效率能源投入量/能源产出量+低碳消费指标(3)居民消费碳排放碳排放量/居民消费支出-(4)政府消费碳排放碳排放量/政府消费支出-低碳资源指标(5)零碳能源比重零碳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量+(6)能源碳排放系数碳排放量/能源消费量-(7)碳汇密度碳汇量/面积+低碳政策指标(8)低碳经济发展规划有或无+(9)建立碳排放监测、统计和监管体系有或无+(10)公众低碳经济知识普及程度普及程度%+(11)环保节能标准执行率执行程度%+(12)碳税政策有或无+低碳环境指标(13)废弃物碳排放强度废弃物碳排放量/废弃物产生量-(14)工业三废处理指数处理率%+

第一层目标层为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第二层准则层则由低碳产出指标、低碳消费指标、低碳资源指标、低碳政策指标、低碳环境指标五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其中,低碳产出指标表征低碳技术水平、低碳消费指标表征消费模式、低碳资源指标表征低碳资源禀赋及开发利用情况、低碳政策指标表征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努力程度、低碳环境指标表征降低碳排放与环境保护的协同效应;第三层指标层在上述五个方面下设若干评价目标,最终构成终极指标。然而,评价低碳经济水平要具有可持续性,避免由于经济波动和社会政治动荡等造成的对某一年度指标值的影响。即便某一指标距低碳经济水平尚有差距,但也要考察每一年的演进方向。

3.1指标解释

3.1.1低碳产出指标碳生产力被认为是衡量低碳化的核心指标,指单位碳排放所创造的GDp。为突出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可对碳生产力的计算方法进行产业结构系数修正。并且,这一指标将能源消耗导致的碳排放与GDp产出直接联系在一起,能够直观地反映社会经济整体碳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同时也能够衡量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在某一特定时期的低碳技术的综合水平。此外,由于与经济结构相关联,碳生产力指标的高低能够体现一国在货币资产和技术资产积累到一定水平时,进一步降低单位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的潜力和障碍。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是能源系统流程中的一个生产环节,它是观察能源加工转换装置和生产工艺先进与落后等的重要指标。提高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意味着以较少的一次能源投入生产较高的二次能源产出,这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

3.1.2低碳消费指标碳消费水平旨在从消费侧来衡量一国(或经济体)的碳排放水平。尽管消费模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居民消费碳排放”和“政府消费碳排放”可作为综合性指标来界定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影响。前者指居民住户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所产生的碳排放,能够反映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等自然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综合影响;后者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包括居民住户)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免费或较低价格服务的消费支出所产生的碳排放,能够反映政府部门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组织形式等社会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综合影响。这两个指标可以根据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即最终消费率)与单位经济总量的含碳强度(即单位GDp碳排放)的比值加以核算。

3.1.3低碳资源指标

碳资源禀赋及利用水平,主要关注一国(或经济体)的能源结构、能源含碳强度和碳汇水平情况,包含三个核心指标,即零碳能源比重、能源碳排放系数和碳汇密度。其中,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属于零碳排放的能源;考虑到化石能源是大多数国家(或经济体)的能源来源,为了比较化石能源利用结构差异,选取碳能源排放系数(由能源结构加权平均计算的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碳汇密度是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化的重要物质基础,这一指标可采用单位面积碳汇量表达。

3.1.4低碳政策指标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立足于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认真审视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发展趋势,将能源结构的清洁化、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技术水平的提高、消费模式的改变、发挥碳汇潜力等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上述途径均离不开制度环境的配套与政策工具的推动。因此,是否具有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是否建立碳排放监测、统计和监管体系,公众的低碳经济意识如何,环保节能标准的执行情况,以及是否征收碳税等,可以反映一个国家低碳经济转型的努力程度。

3.1.5低碳环境指标发展低碳经济,以环境优化经济是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工作。国内外研究表明[11-12],减缓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成效与环境保护之间具有协同效应,环境改善与温室气体减排是互赢的。因此,环境质量改善也是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废弃物碳排放强度”和“工业三废处理指数”可以作为衡量低碳环境的两个重要指标,前者反映了废弃物总的产生量与废弃物处置所产生的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后者反映了工业污染物的治理水平,这一指标可采用加权平均值计算三废处理指数。

3.2评价方法

根据上述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践中广泛应用的评价方法,目前针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单项指标评价法,通过单项指标的对比,评价单项指标的发展状态及所处的地位,由此综合判定分析整体低碳发展水平,这一方法无法定量评价多个区域(或经济体)的等级次序;二是综合评价法,通过对单项指标加权,并综合合成,形成发展程度的综合得分,以区分多个区域(或经济体)的等级次序,同时,这一方法也可对单项指标进行判定,但在确定指标权重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本文对第二种方法加以说明,并力图减少主观误差,以便对多区域(或经济体)等级评价提供判定依据。

3.2.1指标正向化和无量纲化处理在构建的评价指标中,由于指标数值和方向不同,必须进行指标的正向化和无量纲化处理,否则将会导致对低碳经济评价的不合理性。

逆向指标采用倒数变换法进行正向化处理(1),通过数值处理就能体现出指标的数值越大,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就越高。

x=1/x(1)

其中,x′为逆向指标原始数值,x为该指标的正向化指标值。

对于指标的量纲处理,采用归一化方法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式2)。

x=x-xminx-xmax(2)

其中,x为归一化后的指标数值,x为所有(含正向化处理后)指标数值,xmin和xmax分别为该指标区域各评价个体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3.2.2指标权重的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是对各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对重要性的数量表示,科学合理的确定指标权重是整个方法的核心环节。由于各评价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同,需要根据各指标对上一级指标的影响程度赋予其权重。

确定权重的方法很多,如专家咨询法(Delphi)、专家排序法、层次分析法(aHp)、秩和比法、相关系数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等,但各种方法均有其优缺点[13]。其中,目前最为常用的方法是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然而这两种方法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主观性强。基于此,本文推荐使用将“主观性”和“客观性”结合起来的组合方法确定指标权重[14],即层次分析(或专家咨询)与数据包络分析的组合方法。层次分析法(或专家咨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决策者的主观偏好,而数据包络分析又完全依赖于客观数据,将两者结合起来将使权重更为合理。这种组合方法如式3所示,式中wi为第i项指标总权重,waHpi为aHp方法确定的第i项指标权重,wDeai为Dea方法确定的第i项指标权重,λ为主观偏好系数,(1-λ)为客观偏好系数,其中λ取[0,1],其值由决策者根据偏好给出。

wi=λwaHpi+(1-λ)wDeai(3)

3.2.3综合合成方法指标值综合合成方法有许多,常用的有线性加权和法、乘法合成法、加乘混合合成法等,这里采用线性加权和法(式4),式中S表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xi为标准化后的无量纲指标,wi相应指标权重。

S=∑xiwi(4)

3.2.4发展潜力等级划分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一种趋势,但不同区域(或经济体)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力是不同的,为合理指导并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潜力等级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目前由于统计数据欠缺、统计方法和统计标准的严重不一,使得难以对低碳经济发展所处阶段进行有效地分组定级。随着对低碳经济认识和研究的不断推进,这一工作也必将会逐步展开。

4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低碳经济始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目前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还存在诸多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已经达到低碳水平,因此,上述建立的综合评价体系也只是对低碳经济发展潜力的一种相对评估。在指标选取、权重确定等方面仍有值得进一步推敲的不足之处,但仍不失为定量评估低碳经济发展潜力提供参考依据。在推动我国低碳转型和发展过程中,今后更重要的是切实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以环境优化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annpKinzig,Danielm.Kammen.nationaltrajectoriesofCarbonemissions:analysisofproposalstoFosterthetransitiontoLowcarboneconomies[J].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1998,8(3):183-208.

[2]Dti.energywhitepaper:ourenergyFutureCreateaLowCarboneconomy[R].London:tSo,2003.

[3]Sternnicolars.SternReviewontheeconomicsofClimateChange[m].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7.

[4]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ZhangKunmin,panJiahua,CuiDapeng.overviewonLowCarboneconomy[m].Beijing:ChinaenvironmentalSciencepress,2008.]

[5]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ZhuangGuiyang.LowCarboneconomy:DevelopmentRoadofClimateChangeinChina[m].Beijing:meteorologicalpress,2007.]

[6]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低碳经济的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R].北京:2008:12.[ChinaCouncilforinternationalCooperationonenvironmentalandDevelopment.internationalpracticeandimplicationsofLowCarboneconomyforChina[R].Beijing:2008,12].

[7]BritishembassyBeijing.ukinchina.fco.gov.uk/zh/workingwithchina/spf/.

[8]oeCD/iea.worldwidetrendsinenergyUseandefficiencyKeyinsightsfromieaindicatoranalysis[R].oeCD/iea,2008.

[9]陈迎,潘家华,谢来辉.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8,7:11-25.[ChenYing,panJiahua,XieLaihui.energyandpoliciesembodiedontrade[J].economyStudy,2008,7:11-25.]

[10]张志强,程国栋,徐中民.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方法及应用研究[J].冰川冻土,2002,24(4):344-350.[ZhangZhiqiang,ChengGuodong,XuZhongmin.Reviewofindicatorsandmethodologiesformeasuring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theirapplications[J].JournalofGlaciologyandGeocryology,2002,24(4):344-350.]

[11]JCBollen,CJBrink,etal.CobenefitsofClimatepolicy[R].netherlands:pBL,2009.

[12]胡涛,田春秀,李丽平.协同效应对中国气候变化的政策影响[J].环境保护,2004,(9):56-58.[Hutao,tianChunxiu,LiLiping.influenceofCobenefitonpolicyinChina[J].environmentalprotection,2004,(9):56-58.]

[13]倪少凯.7种确定评估指标权重方法的比较[J].华南预防医学,2002,(6):23.[niShaokai.methodogyComparityofindicator'sweight[J].SouthChinaJournalofpreventivemedicine,2006,(6):23.]

[14]陈涛.基于aHp与Dea的组合方法确定指标权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7(23):6143-6145.[Chentao.DeterminingweightBasedonaHpandDea[J].Sciencetechnologyandengineering,2007,7(23):6143-6145.]

ConceptualidentificationandevaluationindexSystemforLowCarboneconomy

FUJiafeng1ZHUanGGuiyang2GaoQingxian1

(1.ChineseResearchacademyofenvironmentalSciences,Beijing100012,China;2.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100732,China)

低碳能源体系篇5

1.“范式”理论与经济学范式

最早提出“范式”(paradigm)这一概念是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系统阐述了以范式概念为核心的科学发展的动态结构的理论。库恩对“范式”的理解有3种:一是科学共同体“普遍承认的科学成就”;[7]二是“一定时期内开展研究活动的基础”;[8]三是指“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以及仪器设备在内的范例———为某种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9]库恩(2003)认为,规则、属性这些东西都是事后的,范式具有在先性。一套实际的科学习惯和科学传统对于有效的科学工作是十分必要和极其重要的,它不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团结一致、协同探索的纽带,而且是其进一步研究和开拓的基础;不仅能赋予任何一门新学科以自己的特色,而且决定着它的未来和发展,而它的形成须要仰赖于“范式”。因此,按照库恩的理解,“范式”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从学科建立的角度看,范式是“开展研究活动的基础”。[10]在经济学领域,“库恩的范式理论得到经济学者的高度重视,范式理论被用来解释、评价重要经济理论的形成,以及它们在经济学史上的地位”。[11]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现象的社会科学,经济学形成了自身的研究范式。钱颖一提出,现代经济学“由3个主要部分组成:视角(perspective)、参照系(Reference)或基准点(Benchmark)和分析工具(analyticaltools)”。[12]“视角”是经济学中研究问题的出发点,通常基于三项基本假设: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参照系”的建立对任何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都极为重要,是经济学家研究经济问题的标尺,包括一系列公认的理论和公式等,如一般均衡理论中的阿罗-德布罗定理(arrow-Debreutheorem),产权理论中的科斯定理(Coasetheorem),公司金融理论中的默迪格利安尼-米勒定理(modigliani-millertheorem)等,都被经济学家用作分析经济问题时的基准点;经济学还提供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即各种图象模型和数学模型,其作用在于用较为简明的图象和数学结构帮助深入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如供需曲线图象模型、萨缪尔森的重叠代模型、所有权-控制权模型、非对称信息模型等。由此可见,“视角”———基本假定、“参照系”———理论术语体系以及“分析工具”,这三部分是构成现代经济学范式研究的基本要素。如今,经济学家们正是运用这些概念所代表的分析框架来认识和揭示各种经济行为和现象。

2.低碳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

根据经济学范式的要求,笔者认为,低碳经济学是基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空间有限这一基本假定,针对温室气体排放空间配置过程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进行研究的经济学下面的一门学科分支。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配置”(allo-cation)不是“配额”(Quota),前者是研究在不同的时间、空间条件下,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如何配置的整个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的综合性事件,后者强调的结果,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这里所指的温室气体除了通常所了解的Co2、CH4、n20等气体,随着自然科学的深入,还包括已经发现并证明的Co2、CH4、n20、HFCS、pF-CS、SF6等30余种气体,主要来源于经济社会中的5个方面:能源行业、工业工程和产品用途、农业、林地和其他土地利用、废弃物、其他领域和途径等,低碳经济学的研究也主要围绕这5个方面展开。(1)低碳经济学的基本假定低碳经济学承认经济学范式中的“理性人”和“资源稀缺”假设,在学科本质上归属于经济学。同时,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温室气体容量有限,温室效应对人类产生巨大威胁的情况下提出的。因此,“理性人”、“全球温室气体容量有限”共同构成了低碳经济学作为经济学范式下一门学科分支的假定前提。低碳经济强调经济发展不能以温室气体排放量上升为代价,追求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相对脱钩,解决这一问题主要靠经济手段,即运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解决全球经济发展与温室气体高排放之间的矛盾。所以,经济系统是低碳经济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持续和高效的经济系统,以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2)低碳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低碳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温室效应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学科,即一切与温室效应有关的人类经济活动都是低碳经济的研究对象,低碳经济学的目的在于找到并运用其中的规律。在现实中,通过对大量低碳经济现象的观察,可以将其从4个维度抽象概括,即低碳经济成分、形态、模式以及秩序。低碳经济成分,凡是与低碳有关的各种经济活动,我们都可以称之为低碳经济成分,它是低碳经济中的最小元素,也是构成低碳经济的基本单元。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各种低碳经济行为,如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增加可再生资源利用率、植树造林等具体行为都是低碳经济的一种成分。低碳经济形态,是指低碳经济各种成分的总和,是各种低碳经济现象的总和。潘家华、庄贵阳[14]、付加锋[15]等学者的研究,就是从低碳经济现象的总和出发,将低碳经济视为一种经济形态,并分析其具有的特征。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指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及其最终形成的结果,它是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子,包括在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所有制形式、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思路、分配方式等。低碳经济秩序,代表着国际社会一种新的规则的形成,温室气体问题导致气候成本与收益在不同群体和个体之间的重新分配。秩序是低碳经济内在运营的要求,这一秩序的形成不仅将重塑全球产业结构的形态和布局,而且将决定各国在未来国际分工中的地位。(3)低碳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低碳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配置问题,即通过对温室气体(目前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空间的配置,实现经济高增长和低排放的目标。基于温室气体排放空间的配置,国际社会形成了以下共识:低碳经济发展与经济持续增长、消费水平提高高度兼容,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在自然系统最大可排放温室气体这个客观尺度的刚性约束下展开。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遏制全球气候暖化是世界各国共同承担的责任。通过对温室气体排放空间的合理配置,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维持生物圈的碳平衡,实现以碳生产力为核心的碳中性经济,即经济发展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与通过人为措施吸收的温室气体实现动态均衡。低碳经济要求人类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基于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开发可再生能源基础之上的低碳经济社会。(4)低碳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低碳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主要来自于经济学以及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能源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目前,已经提出的低碳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包括市场失灵理论、产权理论和政府管制理论,[16]经济周期理论、[17]生态足迹理论、“脱钩”理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城市矿山”理论[18]等;研究方法上包括情景分析法、灰色关联度方法、简均分解法(SampleaverageDivision,SaD)、自适应权重分解法(adaptiveweightingDivsion—awD)、topio脱钩指标、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LogarithmicmeanweightDivisionindexmethod,LmDi)、Kaya恒等式、数据包络分析(Dea)技术、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方法、ipat方程理论等;模型分析工具则形成了以能源所开发的ipaC系统为核心的能源经济模型(ipaC-SGm),排放模型(ipaC-emission),能源技术模型(ipaC-aim),中国科学院引入的经济分析和预测模型Remipolicyinsight,以及CGe模型、maRKaL-maCRo模型,StiRpat模型等等。随着低碳经济研究的深入,低碳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工具将进一步发展并完善。

3.低碳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区别与联系

作为经济学范式下的一个新兴理论分支,低碳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能源经济学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这4门学科都是自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在对经济行为与自然关系不断反思过程的背景下形成的,通过设定理性人选择、资源稀缺两大假设,研究人和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不同之处来看,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同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的科学;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能源经济学是研究能源开发利用的经济规律以及能源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的科学;低碳经济则是近10年出现的概念,针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低碳经济学是研究温室效应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交叉学科。同时,低碳经济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其他3门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如环境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理论、产权交易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生态经济学的生态价值、生态均衡理论等,能源经济学中的能源替代与转换、能源利用技术等。低碳经济学与其他3门学科在基本假定、研究对象、研究方向上有本质不同,具体区别见表1。

二、中国低碳经济研究的目标和重点任务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低碳经济”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选之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中取得了技术领先并掌握了一定主导权。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发达国家的低碳发展道路并不适合中国:能源结构上,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60%以上,这一局面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根本转变,在降低单位能源碳排放强度上中国面临比其他国家更大的困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中国是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呈现加速发展,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必然还会持续增长;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上,中国居世界前列,受不平等国际贸易规则以及“锁定效应”影响,中国总量减排的压力依然很大。因此,如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是中国低碳经济研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中国低碳经济研究目标

国际层面,为中国经济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如何让中国争取到更多机会参与国际气候制度体系的建立,如何为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争取应有的发展权和必要的排放空间,是国内低碳经济研究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对减排问题,探讨是否参加减排或者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参加减排,研究减排的真实成本和社会经济风险,提出明确符合国家利益的减排指标和目标。国内层面,提供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路径选择。从全国层面统筹考虑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问题,通过各种情景分析评价中国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明确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定位和优先领域,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制定和应对各种低碳经济问题提供决策依据;立足于国内低碳经济发展中各主体方的利益诉求,解释低碳经济发展推进过程中利益激励和约束的可能性,提出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分配均衡对策,诱发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利益机制的有效运作上确保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行业和区域层面,提供低碳发展技术路线和发展模式选择。全面分析和评价各种低碳经济政策、发展方案对我国各行业和区域的经济影响,提供行业或区域的低碳发展能力建设与决策支持系统,探索不同背景的低碳发展模式及选择。

2.中国低碳经济研究的重点任务

低碳能源体系篇6

【关键词】低碳电力系统规划电力系统优化运行

从九十年代初期,人们越来越关注经济与环境的联系,在2003年,英国首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随之全球发起了保护地球气候的活动,并制定了相应的条约甚至是公约,由此可见,环境对于经济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众所周知,电力行业是能源消耗最多的一个行业,同时它也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行业,它的发展对于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因此,电力行业必须要进行低碳化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

1低碳经济及低碳电力技术概述

低碳经济是环境与经济相关性的总结,环境的发展决定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基于环境发展之上,它是通过改变清洁能源的创新观念,运用清洁能源的核心技术,人为的改变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从而达到环境与经济共同发展的总体目标。

在低碳经济的概念中,低碳技术涉及了多个行业,如电力、交通、化工等,而电力行业的低碳化发展是实行低碳经济的重要课题。低碳的电力技术包括了发电环节的低碳化技术、输电环节的低碳化技术以及用电环节的低碳化技术。其中发电环节的低碳化技术又包括了清洁能源的高效率发电低碳化技术、燃气复循环发电的低碳化技术、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等。而其中最为关键并且在实际运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为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简称CCS技术。它可以做到将电力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大气隔绝,从而达到低碳减排的效果。

2低碳电力系统的规划研究

低碳经济下的电力系统的规划运行方法包括了低碳电力系统的规划研究和电力系统的优化运行的研究,电力系统的规划研究又包含低碳的电源规划研究、低碳的电网规划研究和低碳的电源电网协调规划研究三个方面。

2.1低碳的电源规划研究

传统的电源规划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电源扩展,而低碳的电源规划可以分为电源扩展规划、分布式电源规划以及碳捕集与封存装置的优化配置规划三个方面。

2.1.1电源扩展规划

低碳经济下的电源扩展规划较于传统的电源扩展规划而言,它将二氧化碳的每年的排放量计入了总体排放量的约束轨迹中,同时将碳捕集技术的运用费用纳入了碳交易的整体改造费用中,符合了中国经济的宏观发展。但是也意味着碳捕集技术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2.1.2分布式电源规划

由于分布式电源具备实现低碳减排的特点,例如分布式电源的分布均为电容量小且电压较低的地区,并且有一部分的分布式电源可以成为再生能源等,因此,分布式电源的规划可以间接影响低碳电力系统的整体规划及碳排放量。不过到目前为止,全球各学者仍未提供分布式电源规划一个全面的模型,其还需做更深的研究。

2.1.3碳捕集与封存装置的优化配置规划

如上所述,碳捕集与封存装置的优化配置规划是目前运用最为广泛的一个技术,但目前仍出现诸多问题,如装置运用的成本较高,技术含量较高且目标单一的缺点。因此,在低碳经济的目标下,仍需做进一步研究。

2.2低碳的电网规划研究

电网规划是基于电源扩展规划的基础之上,电网规划是在电源充足的条件下,做到安全合理的配电工作。低碳经济下的电网规划需要满足经济性、安全性和清洁性相统一的要求,因此,相较于传统的电网规划,低碳的电网规划可以分为输电网规划和联网规划两个方面。输电网规划的主要工作是将碳交易的费用与碳排放的费用进行联系,并建立相应的模型,实现动态平衡的一个预测建模,从而达到二氧化碳减排的目的。联网规划的在实行二氧化碳减排的目的同时,考虑到全国联合用电、跨区域用电的一个碳交易和碳排放的费用的约束条件,实现总体的环境与经济的低碳化目的。

2.3低碳的电源电网协调规划研究

在未来的电力行业发展中,电源扩展规划与电网规划将会做为研究的整体,电源与电网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特别在低碳经济的条件下,电源与电网应做到互相配合,才能实现安全输电配电的同时,满足二氧化碳的低排放。同时,分布式电源的可再生资源也将是以后电力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最重要的是新的能源的开发也将是电力行业未来研究的方向,例如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的开发等。

3低碳电力系统优化运行的研究

低碳电力系统的优化运行研究如低碳电力系统规划研究类似,可以分为低碳化发电机组优化组合、低碳化发电机组优化调度、低碳化发电机组优化运行等三个方面。而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是以上种种研究的基础,它的装置设备的工艺十分复杂,技术含量高,设备运用的费用高,因此,低碳电力系统的优化运行主要就是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优化运行应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具有高技术含量、高运行费用的特点,但为什么还会在实际运用的运用率最高,那是因为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灵活性的特点造成的。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可以通过改变碳捕集的数量改变电厂发电的能力,能够极大的提高电厂的发电率和工作效率,并同时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目前为止,其灵活性的特点仍缺少相应的模型进行对其作为支持,因此,碳捕获与封存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的做更深入的研究。

4结语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学者重要的研究课题,由于电力行业是能源消耗最多,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环境影响最深的一个行业,其低碳化的发展规划更是刻不容缓。本文分别对低碳电力系统的规划和优化运行两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并着重阐述了低碳电力系统的规划研究,希望能够为后续的电力低碳化研究提供有效的思路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魏一鸣,刘兰翠,范英.碳排放研究[R].科学出版社,2008(06).

低碳能源体系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评价对象评价方法指标体系

过度的资源、能源消耗和不可逆转的环境破坏,导致人类生活环境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使全球变暖的趋势不断加速。为遏制这种势头,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各领域对低碳经济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其中主要集中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意义、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金融、碳排放、低碳消费、低碳政策等方面。而关于低碳经济评价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并且国际上至今尚未出台具有权威性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国内对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也刚刚起步。做好低碳经济评价,可以让一个区域、一个产业、一个单位了解自己在低碳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促进自己在低碳经济领域的发展壮大。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然而,关于低碳经济的概念,学术界和决策者尚未有明确的共识。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低碳经济进行了研究。目前被广泛引用的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度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候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效能、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国内较早研究低碳经济的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缓减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结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温室效应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金乐琴、刘瑞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发展模式,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与当前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也有密切关系。理解低碳经济需把握其三个重要特性:综合性、战略性、全球性。

冯之峻和金涌认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李胜、陈晓春指出,低碳经济的核心内涵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政策创新及制度设计,提高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立低碳的能源系统和产业结构,它包括生产的低碳化、流通的低碳化、分配的低碳化和消费的低碳化四个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将低碳经济界定为人类社会面临日益加剧的全球变暖压力下提出的一种新发展理念,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来替代化石能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能源消费方式,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三低”)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高”)为基础,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的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袁优男将低碳经济定义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为目的的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结能源机构,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消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其核心是能源的高效率和洁净的能源机构,关键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孙桂娟、殷晓彦等人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兼顾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低增长或负增长的经济增长模式。其内涵包括建立低碳能源体系、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实施刺激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其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基础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付加锋、庄贵阳等在总结其他学者关于低碳经济定义后,提出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的突出特点,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全球共同愿望。

陶良虎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可以看出,低碳经济这一理念始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考虑,随着实践的进展,其概念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来定义低碳经济。尽管他们的研究角度不同,对低碳经济概念的表述方式也存在差异,但其概念的内涵大致相同,即低碳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其实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发展清洁能源,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其目标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低碳经济评价

1、评价对象

国内关于低碳经济的评价对象主要是区域低碳经济综合评价、低碳城市。其中关于区域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的学术成果有潘月红对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研究、庆东瑞关于山西省低碳经济分部门脱钩指标建构与评估、牛凤君等关于新疆低碳经济评价等。研究低碳城市评价的学者有王玉芳、李晓燕、邓玲、薛蒙等。

国内学者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多依据层次分析法的相关思想来构建。朱有志、周少华、袁优男依据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为三级。肖翠仙、唐善茂使用德尔菲法来筛选评价指标,并在层次分析法思想指导下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层。胡大立、丁帅根据产业链从初始到最终消费这一路径,提出低碳经济评价逻辑结构框架,在此基础上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为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

2、评价方法

(1)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目前国内关于低碳经济评价对象大多是一个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而对一个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评价涉及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政策、低碳金融、碳汇、碳足迹等众多方面,同时其评价应多角度选取多个指标综合分析,所以区域性的低碳经济评价是一项繁琐、复杂的研究工作。运用层次分析方法来评价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因为层次分析法的特点就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

李晓燕、邓玲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和主成为分析法对我国四个直辖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直辖市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刘荣、徐征、李悦在评价河北省某县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体系进行分析,得到各个指标对总目标的影响权重。李晓燕在构建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郭红卫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力求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定量测度,探寻低碳经济的综合评价体系。牛风君、刘文翠在对新疆低碳经济评价与分析时,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对评价目标所起作用的大小即权重。肖翠仙、唐善茂在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中,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数,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广西梧州市的低碳经济,并提出发展建议。

(2)基于物质流分析法(mFa)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物质流分析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是描述物质输入、输出相关系统的路径及其输出量、输入量的一种系统工具。通过研究物质在环境―经济系统输入―贮存―输出的实物量变动,提示物质在特定区域内的流动特征和转化效率,从而找出环境压力的直接来源,为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为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当前,我国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来评价区域低碳经济的学者有张学毅、毛玉如、万宇艳等。毛玉如、沈鹏等通过对低碳经济活动的物质流分析,提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应从区域、技术、产业、机制四个层面考虑。万宇艳、苏瑜从国家、区域以及企业三个层面探讨国内外运用物质流分析法来研究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并在研究物质流分析法与低碳经济的关系后,在微观和宏观方面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张学毅、王建敏在探讨国内外低碳经济理论基础上,运用物质分析方法来研究低碳经济,从经济发展、能源消耗、自然环境三个方面来构建低碳经济指标体系。

(3)指标综合合成方法。运用指标综合合成方法来进行低碳经济评价,首先须将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指标值的标准化过程;其次是指标权重的确定;再次是指标值的综合集成;最后是结果判断。在指标综合合成方法评价过程中,确定指标权重是其中心环节。国内学者大多采用德尔菲法、标准离差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方法来进行指标赋权。关于指标值的综合合成方法有许多,一般来讲,主要有线性加权和法、乘法合成法、加乘混合合成法等。结果判断一般是参考指标值的综合集成结果及国内外低碳经济评价标准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4)其他评价方法。除了上述三种评价方法,国内学者还通过其他方法来评价低碳经济,如因子分析、模糊粗糙集理论、KaYa公式等。王斌斌在评价大庆市低碳经济发展情况时运用因子分析法客观构建了能够系统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并对15个资源型城市的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进行了客观评价,结果表明大庆市低碳经济的发展优势在于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及环境改善效果,而在产业结构方面存在严重问题。谢传胜、徐欣等运用模糊粗糙集理论,建立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模型,进而对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路径进行分析。黄敏、廖为明等运用日本学者茅阳一提出的KaYa公式建立了三个低碳经济模型,并用来研究江西省各市的碳排放量,结果发现各区市低碳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三、国外低碳经济评价

1、评价对象

国外对低碳经济评价研究的起步较早,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相对于国内侧重于区域性综合低碳经济评价来讲,国外则更注重低碳经济专项评价,集中在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低碳政策、碳排放等领域。

在低碳能源领域,StaffanJacobsson和VolkmarLauber探讨了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两项技术在德国迅速蔓延的原因,并分析了德国政府政策对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两项技术迅速扩散的原因。nickKelly分析了英国的能源需求趋势及可再生能源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能源需求,部署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而不影响经济增长的策略。如提高现有的建筑物节能水平和建设新的节能建筑物、安装高效节能设备、安装当地的清洁、节能热电力供应等。Johnw.Halloran将化石燃料中的碳基化合物视为氢能源,碳粉作为碳建筑材料。在分析氢能源和碳材料(HeCam)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氢能源和碳材料(HeCam)的能源平衡、成本、价值,脱碳方法及碳产业后,提出发展碳材料经济的三个战略步骤。DanielSperling和SoniaYeh认为低碳燃料标准(LCFS)新政策工具是降低交通运输燃料碳排放一种很好的途径。从低碳燃料中的温室气体性能标准、容积任务的缺点、征收碳税或限额交易、科学的不确定性和间接影响、能源安全和气候政策等六个方面阐述建立低碳燃料标准(LCFS)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关于低碳技术,早在1997年GernotGessinger就注意到全球碳排放为每年8亿吨,其中2亿吨来自于森林采伐,6亿吨来自化石燃料。其探讨技术创新及技术改进在电力生产、物流、电力消费、最优化系统领域减少碳排放的可行性及可减排空间,提出碳减排的三点措施:防治二氧化碳的过多排放,避免在电力生产、传输、使用中形成高二氧化碳排放的特征;通过捕捉、利用、处理/储存等方式对碳循环利用;使用可再生能源,如水力发电、太阳能、风能、生物量、核能等。abdeenmustafaomer认为可再生能源是未来能源政策目标,与之相关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能够保护资源,提供安全、多样的能源供应和服务,对环境的影响较少,因此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和完善可再生能源市场体系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碳排放,并由此分析了在能源利用、能源替代等领域的节能技术及节能建议。

国外对低碳政策的研究理论多数是关于碳税收的,其他的如能源政策、区域性政府的碳减排措施、区域性政府应对低碳革命的挑战等。K.a.Fisher-Vanden、p.R.Shukla、J.a.edmonds等运用第二代模型(SGm)中的印度板块分析印度在经济、能源领域中的温室气体(GHG)排放状况,提出应通过碳税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timRoughgarden和StephenH.Schneider运用动态集成的气候经济模型(DiCe)对相关政策进行定量评价后,提出碳税是促进碳减排的最理想措施。

在碳排放领域,SvenBode基于排放强度来预算碳减排的短期目标(到2010年)和长期目标(到2050年)。其他研究碳排放的学者有a.Druckman、Jyotiparikh、ChengFLee等。

2、评价方法

国外关于低碳经济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模型、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投入―产出法及其他方法等。

(1)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模型。低碳经济与低碳能源、碳排放等密不可分,因此国外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模型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济模型。比较典型的综合评价模型有e3mG、eCLipSe模型等。a.S.Dagoumas、t.S.Barker运用e3mG(energy―economy―environmentmodelattheGloballevel)分析英国的碳排放情况,提出一些关于英国脱碳路径的建议。Halturton在分析能源研究和投资战略的基础上,构建eCLipSe模型(energyandClimatepolicyandScenarioevaluation,eCLipSe)来评估能源和气候变化政策的影响。

(2)投入―产出法(i―o模型)。投入产出分析,是研究低碳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方法。运用i―o模型来分析低碳经济,尤其是在分析低碳经济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时,须对传统的i―o模型进行相应的改变、扩展,加入相应的环境因素。如a.Druckman、p.Bradley等运用环境型投入―产出模型(environmentalinput―output,eio)来分析英国的碳减排情况。Jyotiparikh、manojpanda、a.Ganesh-Kumar和VinaySingh通过投入―产出法(io)和社会会计矩阵(Sam)来评估印度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现状。ChengFLee等在灰色理论(grewtheory)和投入―产出理论(input―outputtheory)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目标规划(fuzzygoalprogramming)方法构建模型,模拟了三种碳税方案下碳减排的力度和经济影响。预测碳税实施的效果有助于各国碳税方案的选择,也能更好地发挥碳税的效果。

(3)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这类模型基于微观经济学原理构建经济人的行为,能够模拟不同行业或部门之间复杂的、基于市场的相互作用关系,其特点是在模型中引入“均衡”和“市场”,模拟生产要素市场、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等关系。这类模型的优点是对经济系统的描述比较详细,模型的解包括了市场出清价格、部门的产出、投资、就业、外贸、Co2排放等;并且还可以模拟碳税等经济政策在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在这方面,mustafaH.Babiker运用跨区域性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模型)来预算碳消费支出额。

(4)其他方法。除上述几种评价方法外,还有宏观经济模型、部门预测模型、成本―效益分析法、碳排放强度、能源强度指数等其他方法。

2006年10月30日,英国了由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完成的《气候变化的经济学》(又称《斯特恩报告》),对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经济影响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评估。报告以气候科学为基础,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对欧盟提出的全球2℃升温上限加以论证,呼吁各国迅速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尽早向低碳经济转型。marcomazzarino采用比较静态的方法(comparativestaticapproach)和货币估值技术的研究发现,运输业是oeCD国家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约占到总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一。

四、结论与展望

国内关于低碳经济评价理论还不完善,其研究对象集中在区域性的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低碳城市建设等,评价方法主要是综合合成方法、层次分析法等。相对于国内的研究现状,国外关于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表现出以下特点:重视实践研究,对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较少,将低碳经济具体化,针对国际、国家、区域等不同尺度探讨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模式。在研究对象上侧重于低碳经济某一特定领域,尤其体现在低碳能源、碳排放等方面。在评价方法上,大量运用各种数量模型,如投入―产出法、成本―效益法等。

基于国内外现有研究存在的缺漏和不足,为了更加全面、深刻地评价低碳经济,进而加速和推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仍需要在三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首先是区域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国外低碳经济评价侧重于某一特定领域,少有关于综合评价的指标,虽然国内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并不完善;其次是评价方法,国内的评价方法则相对较少,国外关于低碳经济的方法较多,但不完善;最后是研究对象,国内侧重于区域综合性研究,国外则侧重于实践研究、专项研究,且理论性研究相对较少。

【参考文献】

[1]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2]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低碳经济:中国用行动告诉哥本哈根[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3]庄贵阳:我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

[4]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5]冯之峻、金涌、刘文元等: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04-21.

[6]李胜、陈晓春: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

[7]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1).

[8]孙桂娟、殷晓彦、孙相云等:低碳经济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9]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论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

[10]陶良虎:中国低碳经济――面向未来的绿色产业革命[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0.

[11]潘月红: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12]庆东瑞:山西省低碳经济分部门脱钩指标建构与评估[D].陕西师范大学,2010.

[13]牛凤君、刘文翠:新疆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初探[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0(4).

[14]王玉芳: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D].河北大学,2010.

[15]李晓燕、邓玲: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探索――以直辖市为例[J].现代经济探讨,2010(2).

[16]薛蒙: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J].采购与供应链,2010(11).

[17]朱有志、周少华、袁男优: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及其评价指标[J].中国国情国力,2009(12).

[18]肖翠仙、唐善茂: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0(1).

[19]胡大立、丁帅: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20]刘嵘、徐征、李悦: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以河北省某县为例[J].经济论坛,2010(5).

[21]李晓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探索[J].华东经济管理,2010(2).

[22]郭红卫:基于模糊综合算法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当代经济管理,2010(5).

[23]王军、周燕、刘金华、岳思羽:物质流分析方法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4).

[24]单永娟:物质流分析方法研究与应用综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3).

[25]毛玉如、沈鹏、李艳萍、孙启宏:基于物质流分析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现代化工,2008(11).

[26]万宇艳、苏瑜:基于mFa分析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J].中国能源,2009(6).

[27]张学毅、王建敏: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研究[J].学习月刊,2010(4).

[28]李友华、吕晶、续珊珊: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9]马军、周琳、李薇: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东部沿海6省市低碳现状发展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30]许涤龙、欧阳胜银:低碳经济统计评价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0(22).

[31]王斌斌: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经验研究――以大庆市为例[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6).

[32]谢传胜、徐欣、候文甜、许凤茹: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及发展路径分析[J].技术经济,2010(8).

[33]黄敏、廖为明、王立国、邓荣根:基于KaYa公式的低碳经济模型构建与运用――以江西省为例[J].生态经济,2010(12).

[34]StaffanJacobsson,VolkmarLauber.thepoliticsandpolicyofenergysystemtransformation―explainingtheGermandiffusionofrenewableenergytechnology[J].energypolicy,2006(34).

[35]nickKelly.theroleofenergyef?ciencyinreducingScottishandUKCo2emissions[J].energypolicy,2006(34).

[36]Johnw.Halloran.Carbon-neutraleconomywithfossilfuel-basedhydrogenenergyandcarbonmaterials[J].energypolicy,2007(35).

[37]DanielSperling,SoniaYeh.towardagloballowcarbonfuelstandard[J].transportpolicy,2010(17).

[38]GernotGessinger.LowerCo2emissionsthroughBettertechnology[J].energyComers,1997(38).

[39]abdeenmustafaomer.Climatechangepolicy,marketstructure,andcarbonleakage[J].RenewableandSustainableenergyReviews,2008(12).

[40]K.a.Fisher-Vanden,p.R.Shukla,J.a.edmonds.Carbontaxesandindia[J].energyeconomics,1997(19).

[41]timRoughgarden,StephenH.Schneider.Climatechangepolicy:quantifyinguncertaintiesfordamagesandoptimalcarbontaxes[J].energypolicy,1999(27).

[42]SvenBode.Long-termgreenhousegasemissionreductions―what’spossible,what’snecessary[J].energypolicy,2006(34).

[43]a.Druckman,p.Bradley,e.papathanasopoulou,t.Jackson.measuringprogresstowardscarbonreductionintheUK[J].ecologicaleconomics,2008(66).

[44]Jyotiparikh,manojpanda,a.Ganesh-Kumar,VinaySingh.Co2emissionsstructureofindianeconomy[J].energy,2009(34).

[45]ChengFLee,SueJLin,CharlesLewis,YihF.Chang.effectsofcarbontaxesondifferentindustriesbyfuzzygoalprogramming:acasestudyofthepetrochemical-relatedindustries,taiwan[J].energypolicy,2007(35).

[46]a.S.Dagoumas,t.S.Barker.pathwaystoalow-carboneconomyfortheUKwiththemacro-econometrice3mGmodel[J].energypolicy,2010(38).

[47]Halturton.eCLipSe:anintegratedenergy-economymodelforclimatepolicyandscenarioanalysis[J].energy,2008(33).

[48]鲁静:国内外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方法评述[J].投融资实务,2010(8).

[49]mustafaH.Babiker.Focusonlowcarbontechnologies:thepositivesolution[J].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5(65).

低碳能源体系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法律体系环保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使物质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物质文明的发达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经济高速增长的所付出的有可能就是环境代价。尤其是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单位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要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一度成为某些地区的主要发展模式。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越发突出,绿色经济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作为一个重要议题在未来一段时间值得各国加以探索和研究。因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来自法律和政策层面的保护和支持,故展开低碳经济法律体系的分析和构建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其低碳经济的长效化发展。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低碳经济被学界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有别于现有知识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由低碳产业、技术、发展、生活等系统因素和形态构成的经济体系。低碳经济以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作为基本条件,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成本是衡量低碳经济的重要指标。低碳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在于进一步维持生态平衡,提高现有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开发新能源,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现阶段全球低碳经济的核心发展内容集中在创新能源开发和使用技术、减少排放、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等内容上。通过低碳经济构建新的经济发展制度,转变人类经济发展观念具有积极现实意义。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第二大经济体,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以及全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其实际意义和价值体现在下述几方面:第一,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当前我国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宏观层面加快了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带来高能耗。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主要消耗能源为煤炭,我国2013年煤消耗量达到近年来的峰值36亿万吨,虽然在2014年开始我国煤炭消耗量开始下降,但我国每创造100万美元GDp的能源消耗仍然是欧美发达国家2至5倍之多,在pm2.5等环境问题困扰下,加快发展低碳经济、降低污染能源消耗量已经成为必然之举,此举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关键。第二,有利于调整我国能源产业结构,我国能源战略长期依托于煤炭有其必然原因,我国可开采使用能源结构为煤多、气少、油缺,因为缺少油气也就使得我国主要消耗能源只能是煤炭为主,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近七成,而我国煤炭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落后。在我国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中,高能源消耗、重污染排放情况突出。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规范,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我国改善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绿色经济发展环境和氛围,推动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第三,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长期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结构不合理情况,结构不合理的现状限制了经济的健康发展。从整体来看我国产业比重依然为1∶5∶4,主导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依然是第二产业,工业主导的经济结构,自然容易导致高能源消耗问题。进一步倡导低碳经济有助于推动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利于服务业做大做强,使我国产业结构处于持续优化调整状态下,实现产业结构的整合创新。第四,有利于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我国作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出口贸易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随着各国对于低碳经济的重视,碳排放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衡量指标,碳排放税也已经成为现实。为了维护我国固有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大力推动低碳经济已经是当务之急。只有注重于国际规则,尽可能满足于国际化规则标准,才能树立起绿色经济意识,引导我国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全面打通国际化发展瓶颈,实现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协调同步发展。

二、我国低碳经济法律体系不足之处分析

经济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制度和法律体系作为基础,低碳经济发展更加需要法律作为保障。低碳经济源于技术创新,源自公众意识创新转变,更加源于政策和法律的不断优化完善。优化完善法律规制有利于维护绿色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助于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发展,引导市场发生结构性转变,提升低碳新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效率。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低碳领域的立法仍较为滞后,尚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具体而言阶段低碳经济法律体系不足之处体现在下述几方面:

(一)低碳经济法律体系完善程度不高

低碳经济现已明确成为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但关于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依然存在不足之处,整体法律体系完成程度不高。造成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的主要原因集中在两方面:其一是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中并没有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基本发展战略进行明确规定,其二是基本法当中也没有一部专门引导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同时法律法规、规章之间依然存在不协调的问题。可以说,法律体系完善程度不高直接影响着低碳经济的有效推进,导致法律制度对低碳经济所引导的产业结构调整规范作用下降。

(二)能源基本法缺位问题突出

能源开采、使用、管理等问题是关乎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影响低碳经济持续推进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注重于能源领域的立法工作,先后制定和实施了包括《电力法》、《煤炭法》等一系列的能源单行法律及各类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现有能源相关法律法规在能源领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能源问题的越发突出,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激增,颁布实施一部能够系统综合调整规范能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基本法显得非常必要。一方面,该法实施后能够解决现存的能源问题,处理现有能源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问题;另一方面,该法实施后有利于低碳经济的长效化、持续化推广,有助于规范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从法律层面对新的问题和现象加以调整,利于单行法的制定和完善。

(三)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不强

我国现行低碳经济相关法律细化程度不够,实际的司法可操作性不强,法律规定多是原则性规定,具体法条的约束性不强,难以对生态环境领域违法行为进行有效查处,同时对于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也缺乏必要的作用与价值。

(四)立法效率较低,法律规范存在滞后性

低碳经济概念自2003年被全球主要国家所认同和认可后,在欧盟部分国家开始通过征收碳排放税等方式,强制推行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我国在低碳经济领域的立法效率尚较低,法律规范方面存在一定滞后性,不能起到科学指导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贸易第一大出口国,低碳经济立法滞后,导致法律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状态的不对称,限制了经济健康发展。

(五)公众低碳经济法律意识不强

法律的价值体现在于其规范和引导上,通过法律的落实和法律体系的构成及应用,可以使公众的法律意识得到不断强化,进而利于各项政策和措施的执行和落实。我国当前公众低碳经济相关法律意识不强,没有形成一种普遍意识,进而也就限制了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同时影响着低碳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我国低碳经济法律体系构建研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情况下,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决定着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对比我国应及时通过有效立法和执法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一)立足国情,合理确定低碳经济立法原则

我国低碳经济法律制度立法工作的有序科学开展,建立在合理立法原则基础上。立法原则着重突出三个重点。首先是要符合中国基本国情,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依然较为严重。我国人均资源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环境的整体承载能力不足,部分地区和产业领域依旧过分依赖自然资源,能源消耗量大、污染问题突出。据此,我国在低碳立法方面必须充分结合自身国情,对于国外先进经验要取其精华不能简单照搬,要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创新和不断优化。其次是要维护自身合法合理权益。在低碳立法方面,我们要充分维护自身核心权益,对发达国家有针对性的法律及政策,积极应用法律手段加以应对,提升我国法律体系的自我保护性,坚持逐步推进。低碳经济法律体系的构建不能一撮而就,而是要充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国际环境变化,不断对法律体系加以创新和优化完善,使法律的价值作用最大化。

(二)推动低碳领域基本法的制定

总的来看,低碳经济法是实现低碳经济有序发展的基础保障和普遍适用的法律指导规范。在低碳经济法当中需要明确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地位,提出环境保护、能源安全等领域的战略目标、基本原则。同时颁布实施低碳经济法,并使该法成为各项单行法律和法规规章的依据,推动立法的全面展开。

(三)强化在金融、环保、消费等领域立法实践

我国要在金融、环保等领域实现低碳经济的多元化立法,通过完善法律体系额方式不断为低碳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一方面,我国要加快低碳税征收前的调研工作,立足于本国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设立合理地低碳税征收标准,进而有效维护本国企业实际利益,同时推动社会低碳意识的持续提升,另一方面则是要进一步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对于污染环境、浪费能源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使行政处罚的效能得到体现,建立法律屏障,确保低碳经济得到稳步推进。总的来看,只有切实从多元化入手、从细化科学化着力,才能使低碳经济相关法律体系的实效性和专业性得到保证,使低碳经济能够在一个良好社会秩序和普遍意识环境下发展。

(四)积极引导强化公众意识

低碳经济持续发展,对公众的自身行为和意识要求标准就更高。政府相关部门应做好引导,进一步引导公众意识的转变,不断强化公众意识,进而使节能环保、低碳经济、绿色产业等价值观念和意识内容成为群体普遍意识,并在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中使低碳经济得到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郑玲丽.低碳经济下碳交易法律体系的构建.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1(1).

[2]林伯强、孙传旺.如何在保障中国经济增长前提下完成碳减排目标.中国社会科学.2011(1).

[3]张磊.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环境刑法立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4]王明远.论碳排放权的准物权和发展权属性.中国法学.2010(6).

[5]范纯.俄罗斯环境政策评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0(6).

低碳能源体系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低碳体系

一、前言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碳排放会带来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低碳节能成为当代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构建低碳经济模式是许多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概述

简单来说,低碳经济就是环境污染轻、能源消耗少、碳排放低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通过技术、制度、产业等方面的创新来减少碳的排放,从而缓解当代的能源危机,降低经济发展对于环境和生态的破坏,从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其中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最为核心的内容,同时也是经济发展中低排放、低消耗以及低污染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同时,为了确保低碳技术的实施就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政策与制度进行支撑。此外,低碳经济的实现还涉及到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最终使低碳的理念深入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人类的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三、低碳经济的体系研究

低碳经济是一个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完整体系,无论采取的是何种发展模式,其中都必然会涉及到相关的内容。完整的低碳经济模式应该包含以下几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作为基础的技术创新。低碳经济的实现最重要的是要在不会对经济发展造成破坏的前提下减少碳的排放,实现节能减排。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只有研发出了低碳技术,并推广运用于经济发展之中,低碳经济的发展才能成为现实。因此,技术创新毫无疑问是低碳经济体系当中的基础。低碳经济体系当中的技术创新主要包括能源、建筑、信息化以及交通等多个方面。首先,由于传统的化石能源在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能源的优化,构建低碳的能源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低碳发展。在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一是要开发新能源,通过以更为清洁的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水能等新能源来代替传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学能源,从而在源头上减少碳的排放;二是要在能源利用上进行技术革新,通过提高利用效率来减少能源使用的总量,从而达到降低碳排放总量的目的。其次,建筑也是当前碳排放较高的一个领域,在我国建筑领域具有很高的能耗,而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当中,建筑行业的发展势头迅猛,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建设绿色建筑才能有效减少建筑中各个环节的碳排放。建筑领域的技术创新包括绿色建筑材料的研发,低碳施工工艺的发展等。再次,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信息与通信技术深刻改变了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面貌,许多经济生产部门都实现或者正在实现信息化的转变。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能源作为支撑,其在全球碳排放量中的占比在逐年提升,成为了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必须通过对于信息和通信技术进行创新,来建设信息化发展对于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少碳的排放。此外,通过信息和通信技术创新还可以使其他领域的碳排放得到更加有效的控制,如可以通过信息与通信技术发展智能建筑、智能交通等来实现这些领域中能源利用的优化。最后,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同时也是能源消耗的大户。相关研究显示,城市交通在全球温室气体排当中仅低于工业生产和能源供应。通过技术创新,发展使用清洁能源的交通工具,提高其能源利用效率等,是降低城市交通碳排放的关键所在。因此,需要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发展低碳交通,实现交通领域的节能减排。(二)作为发展手段的碳交易。在《京都议定书》当中,建立市场机制,将二氧化碳排放权当中一种商品进行交易是解决碳排放问题的一个新途径,这就是碳交易。碳交易无疑是以经济的手段来发展低碳经济的典型代表,为节能减排的实现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碳交易的发展首先需要构建一个完善的交易市场,通过相关的制度和规范,使得各种类型的碳交易产品可以在市场进行规范的交易与有序地流通。同时,还必须加强碳交易产品的开发,如将其与金融衍生品结合起来,开发出碳金融衍生品。此外,还必须选择合适的碳交易市场模式,通过环境交易所、排放权交易所等来推动各类碳交易产品的交易。(三)作为核心的低碳城市。城市无疑是当代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所以城市发展对于能源的消耗的巨大,在碳排放上也要远远大于农村地区。建设低碳城市是建设低碳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所在。低碳城市的建设涉及到社会、资源、经济、环境以及人口等各个方面,是一项复杂化、系统化的工程。低碳城市的发展需要低碳能源、绿色能源的支撑,从而在满足城市发展对于能源需求的同时解决减少碳排放的问题;需要对于经济结构进行优化,淘汰高能耗、高排放,对于环境污染和破化严重的产业,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来减少碳排放;在城市当中,还需要通过倡导和推行低碳出行、低碳消费等方式来改变城市中人的行为,从而使每一个人都参与到低碳经济的发展当中。(四)作为保障的政策体系。低碳经济必然会对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从而带来短期的经济利益损失,这也是低碳经济发展需要冲破的重要阻碍。为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政策体系作为保障。从而对阻碍低碳经济发展的行为进行惩处,对于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行为进行保护和激励。通过科学的政策导向,为各个行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指明方向。在政策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税收这一经济手段的作用,对于在节能减排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从而使更多的企业参与到低碳经济的发展当中。同时,还需要通过科学地设置碳税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四、交通运输中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交通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只有在低碳经济的理念下,对交通运输进行科学的规划,构建起合适的发展模式,才能使交通运输中的低碳目标得到实现。(一)优化交通运输行业结构。由于综合运输系统当中,各种运输方式的结构不够合理,导致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能耗高。在众多交通运输方式当中,航空运输以及公路运输的能耗较高,而且其发展迅速,客货运量大,而耗能低的铁路以及管道运输的占比在下降。这表明了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结构并没有很好地与低碳经济适配。为此,在交通运输行业发展中,必须改变公路、水运、铁路以及航运等交通运输方式相互竞争,缺少合作的局面,推动各种交通运输之间的合作。从而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进行整合,实现运输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进行优化组合,构建起低碳的综合运输体系。在完成交通运输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还应该建立起综合运输管理体制,实现对于各种的运输集中统一管理。从而实现客货运市场信息和交通运输资源信息的准确对接,使各种运输方式能够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以免由信息不对称导致交通工具空载,增加无效排放与能耗促进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低碳化发展。(二)推动新能源运输工具的研发和使用。燃油型汽车以传统的化石能源为动力来源,其在发挥运输功能的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碳。因此,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无疑是交通运输行业中碳排放的重要来源。而相较之下,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以及压缩天然气汽车等新型交通运输工具不仅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同时也具有更低的能耗,可以大幅度削减交通运输中的碳排放。所以,在交通运输行业推行低碳经济就必须加强新能源交通工具的研发,并做好其市场化应用的工作。从而将交通运输行业当中传统燃油型汽车的数量逐渐减少,提高新能源交通工具的比重,并逐渐实现交通运输工具的更新换代。(三)以低碳经济的理念指导城市交通规划。城市的低碳化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在城市发展当中,城市交通是城市的命脉,维系着城市的正常运转。城市交通的规划合理与否不仅关系到城市的正常运转,同时也关系到低碳经济的发展。在城市交通规划中,应该以公共交通为主,构建起以地面公交与地下轨道交通为骨架的城市交通网络。通过便捷的公共交通来满足大多数人的出行需求,一方面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能够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城市交通的碳排放量。此外,还应该推动城市交通当中共享经济的发展,以共享单车,共享电动汽车等为补充,满足部分城市居民差异化的出行需要。(四)通过约束及激励机制推动低碳交通的发展。为了淘汰能耗高、排放超标的交通运输工具,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将能耗和排放检测仪器设置于通运输通道密的地方,通过智能化的仪器来收集机动车辆的排放以及耗能数据。同时制定排放与能耗标准,对于超标排放的交通运输工具,可以对其所有企业或个人征收碳累计税,从而推动超标排放交通运输工具的淘汰。而对于积极配合低碳交通发展的个人与企业,可以适当给予节能减排碳补贴,从而鼓励更多的企业与个人参与到低碳经济的建设当中。同时,为了激励市民选择低碳的交通工具出行,还可以通过交通一卡通来记录市民出行交通工具的选择,对于经常使用低碳交通工具的市民给予补贴。

低碳能源体系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技术创新;低碳政策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0月10日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苏州勇立发展潮头,积极践行改革,率先推行开放,立足外向型经济,构建“苏州制造”,培育“苏州创造”,成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之一。苏州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重要的经济中心,是苏南地区的工业中心。

苏州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开放型经济起步早,也较早地遇到了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引进来的项目多集中于价值链“微笑曲线”中间底端的加工制造环节,需要向高附加值的两端拓展延伸;工业增加值率较低,“十一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年均增幅达到19.9%,但全市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幅仅为16.6%,工业增加值增速明显低于总产值的增速,以资源消耗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痕迹较重,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任重道远。因此,在发展经济与环境污染治理、节约能源和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任务叠加的背景下,分析和梳理实现苏州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内涵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依靠创新机制,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相对于高碳能源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碳生产率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缓解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而且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低碳经济的发展阶段。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促进经济增长与由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脱钩”用碳消耗强度来评价,是国际上通常用来反映经济增长与物质消耗不同步变化的指标。建立脱钩指标的目的在于检验气候变化政策的有效性,并寻求影响连接与可能造成脱钩的因素。

若Co2排放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呈现不平行,即称经济体系产生脱钩现象。若经济增长率高于Co2排放增长率,称为相对脱钩,即相对的低碳经济发展,倘若经济驱动力呈现稳定增长,而Co2排放量反而减少,称为绝对脱钩,即绝对的低碳经济发展。

三、苏州低碳经济结构分析

(一)能源结构。刘朝通过iSm模型分析认为,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表层原因为能源结构亟待改善和能源利用效率低下。2011年苏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为7,452万吨标准煤,与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7,082万吨相比,能源消费增长率为4%。其中,消费原煤2,016万吨,液化石油气2.5万吨,天然气25亿立方米。梁朝晖关于能源消耗的碳排放系数研究结果如煤炭消耗的碳排放系数为0.7329,石油消耗的碳排放系数为0.5574,天然气消耗的碳排放系数为0.4226。苏州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亟待改变。

(二)产业结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苏州产业结构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处于为1.7∶56.9∶41.4的状态。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比重偏高。虽然近年来第三产业比重已有所上升,但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的现状仍未改变。“十一五”期间,苏州的纺织、轻工、冶金和化工等六大支柱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51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5.58%。六大支柱产业在苏州的工业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主导地位。高碳产业的比重很大,经济增长对高碳产业依赖过高,这必然会阻碍低碳经济的发展。同时,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十分滞后。因此,要注重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低能耗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苏州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发展低碳经济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其实质是通过发展低碳技术和开发低碳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提供低碳产品和服务,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消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构建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关键是实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消费意识创新。

(一)实现技术创新。首先,建立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应加大科技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人才为根本,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依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的同时,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2010年苏州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费用(R&D)投入达到221.2亿元,占GDp比重为2.3%,其中企业研发投入达到200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额的比重达到90.4%,在“十二五”期间,这个比例还应不断提高;其次,低碳技术创新要贯穿能源流的整个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在能源的供应环节,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低碳的可再生能源或其他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的高碳的化石能源。苏州目前正在加强太阳能光伏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及下一代核心技术、关键材料与设备的研究与攻关开发,要争取形成以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同时,加快大功率海风整机的研发和产业化,培育打造各重要节点完整的产业链。

在能源的转化环节,通过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力度,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现燃料充分燃烧,减少能量转化的中间环节,减小热量的损失。实现将能源供应与能源消耗环节直接挂钩,减少能源市场上各环节之间的割裂,提高能源利用水平。

在能源的排放环节,通过开发利用碳捕捉储存技术以及加强森林、草地等碳汇建设,持续提高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碳汇”一词源于《京都议定书》,是指从空气中消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主要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苏州可以充分利用滩涂、荒山、荒地和各种闲置土地资源,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以增强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

(二)实现制度创新

1、产业发展政策创新。发展低碳经济必然要通过新建和发展大量的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来推动。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切实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苏州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文化,致使旅游资源丰富,大力发展旅游业一方面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通过旅游产业的建设,绿化水平也将得到提高,从而降低城市碳的排放量。

建立低碳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运用低碳经济的思想,把生态绿色理念纳入指标评价体系,建立企业、社会、区域层面的低碳绩效评价体系。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对产业结构的调整高度敏感,通过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发展,以及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可以显著降低温室气体。修订行业的准入标准,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发展。对生产过程中高耗能和易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严格生产条件审查,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发放生产许可证。

2、产业激励政策创新。政府在财政预算安排中,重视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业发展的投入,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要采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减税、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银行优惠贷款等政策措施扶持低碳经济发展。用财政补贴的手段扩大低碳产品的市场份额。同时,要大力发展低碳金融。发展低碳经济需要金融创新,需要金融工具来分散和转换投资风险。比如,在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过程中,周期比较长,而且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必要采取期货合约、远期合约等方式来控制风险。

3、建立低碳示范区。启动低碳经济发展区试点。苏州工业园区建设低碳产业示范园区,引领和支持区域的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可持续发展。在示范园区设立能源管理中心,科学统筹各类能源的使用,同时就清洁能源指标争取、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智能电网建设等进行统筹管理。尽快构建低碳经济评测中心,使得企业和居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能够量化。试点推行碳贸易、建立碳交易市场。要充分发挥示范园区的引领示范作用。

(三)消费意识创新。在社会中推崇低碳消费意识,把低碳经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良好的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1、政府方面。政府采购中应优先选择低碳产品,以体现国家对于低碳生产的政策导向和行动支持。向企业发出明显的低碳信号,促进对企业低碳技术研发。同时,优先选择低碳产品有助于抵消低碳产品在开发初期的竞争弱势,使低碳产品较为平稳地度过前期的市场销售阶段,为其市场宣传和推广赢得时间。政府的采购政策通过带动企事业单位的采购,进而影响到最广大的个人消费者。政府应引导需求,制订政策,建立比较完备的低碳生活消费法规政策体系,引导市民进行碳预算管理。

2、企业方面。企业未来会面临更严格的节能标准,甚至是碳排放标准,会受到“碳排放空间”的约束,因此企业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企业从现在起就应该意识到低碳经济的重要性,要加大对低碳技术的投入,制定企业未来的低碳发展思路和规划,加快生产和产品结构向低能耗、低碳排放模式的调整和转型。

鼓励企业进行低碳产品认证。低碳产品是在整个生产和销售的链条上都采取低碳模式,以最低的能耗生产出最优质的产品。通过向产品授予低碳标志,从而向社会推进一个以顾客为导向的低碳产品采购和消费模式。同时,公众的消费选择又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低碳产品技术,向低碳生产模式转变,实现良性的互动,最终达到减少全球温室气体的目的。低碳产品认证实现了以产品为链条,吸引整个社会在生产和消费环节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中。同时,“绿色低碳产品”在低碳消费意识逐渐成趋势的国内市场领先一步,在国际市场也更具有竞争力。在节能减排方面具有同行业先进性,或在节能减排有实践成果的企业可尽早申报。

3、消费者方面。加强媒体的低碳知识普及与宣传,倡导低碳消费、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培养消费者树立科学、合理、健康、文明的消费理念。进一步引导消费者消费模式的转变,从高耗能、高碳排放的不可持续的生活消费方式,转向低碳消费方式。听取消费者在技术革新、降低能耗和日常消费中实践低碳消费方面的建议,为政府制定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消费等方面的决策提供科学参考。在产品中逐渐推行碳信息披露制度,引导市民减少高碳产品的购买和消费。利用低碳消费和低碳生产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梁朝晖.上海市碳排放的历史特征与远期趋势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