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现代教育思想心得体会十篇现代教育思想心得体会十篇

现代教育思想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9:42

现代教育思想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核心价值观;阐释力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175-02

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究作为政治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的合法性及其作用的发挥有着重要作用。学术界对于这个问题已争论了很长一段时间,到目前还未取得令人信服的结论。目前重要的是,对于在学术界中争议较大的理论观点的优缺点进行分析,以确定思路并达成共识。并且,本文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也进行了新的总结。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核心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指的是个体对于周边环境中的客观事物的意义在总体上的评价。价值观既体现为价值追求与价值取向,最终统一为价值目标,又体现为价值准则与价值尺度,最终统一为价值规范与判断。而核心价值观指的是价值观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价值观的整体。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文化的中心内容,并扎根于整个社会的内在。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基本标准和规范,引导整体社会成员进行价值选择、认知以及价值判断。它符合社会中最核心的价值追求,体现了整体社会中的主流价值[1]。

价值观教育包含了核心价值观教育,但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向性更具体,更具有实践性。对于核心价值观的性质来说,一个社会的主要性质一定会表现在其核心价值观当中。核心价值观还是一个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精神物质关系在理论上最集中的体现,所以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向性应更加具体,它需要跟社会性质相符,对是非准则有确定的评判体现,以促进接受教育的个体的价值观跟社会核心价值观保持高度的一致。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来说,核心价值观中包含了道德价值观、生命价值观、政治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等等这些占据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其中表现了整体社会对于价值取向与价值追求等领域最根本,最基础的要求。对于核心价值观的目标来说,它不但对于受教育的个体应拥有怎样的价值观,更对于受教育的个体给予指引,告诉他们该如何去做,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育出主动追求核心价值观并进行实践的个体,以达到使受教育的个体对于其物质、精神世界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形式与社会活动的本质即是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为社会服务并保持社会稳定的价值,也可以满足个体对于生存发展的需求,具有帮助个人进行全面发展的价值。这两种价值可以有机结合,有着密切的关系。相较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是根本性的目的性价值。思政教育以个人为出发点,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思政教育为社会进行服务价值是在教育的进程之中体现的。综上所述,思政教育是一种培育人、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

二是思想。相较于其他形式的教育方式,思政教育在教育工作中所蕴含的一定是社会的主流思想,对于人的“思想”的塑造、构建是其工作的重点。思政教育的工作任务即是把整体社会对于个体需要具有的思想品德转变成为受教育的个体的思维模式,并帮助受教育的个体养成与整体社会对于个人所要求的品德相符的个人道德体系。一个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即是占据统治地位的物质生产关系在理论、观念上的集中体现,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工作中所蕴含的思想具备历史性,并在其中带着一定的价值取向。思政教育恰恰是以价值引导的方式,更为精确的说法是,以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树立以及培养的方式,来促进收教育的对象形成正确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价值认知以及价值判断,从而达到实现将整体社会对于个体需要具有的思想转变成为受教育的对象的知行合一的目的[2]。

三是政治。在现代社会中,国家与阶级的概念必然存在,这就使得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中一定包含了“政治”的因素,并且会以特定的思想道德上的要求表现出来。思政教育的目标、方向与国家、社会的整体发展方向是相吻合的,思政教育的工作任务与工作重点与国家、社会的要求也是一致的。“政治”的因素使得思政教育在精神生产的活动中规定了自身的范围,并且跟其他精神生产的活动有所区别。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必须以对应的思想品德与行为模式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品德”作为出发,通常以对于个体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以及政治观等等方面进行引导、树立以及培养的方式,调和个体价值观与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从而促使个体得到全面的发展。

核心价值观教育即是将以上三点有机地结合统一起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归属与自身定位的集中而具体的体现。它不仅可以涵盖人类社会中出现过的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从而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其余的精神生产、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进行区分,又可以将处于不同年代的各个政党以及不同的国家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分类、区分。这表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中所蕴含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并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所当是,非其所当非的基础。

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核心价值观教育具备有力的阐释力

第一,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现代话语的表述方式,它用于解释现当代世界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自然合适的。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念可以指引我们重新理解历史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对于我们如何认识理解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着重要作用。一个理论、观点的提出,继而被广泛地认可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与过程。虽然在过去的历史当中并没有明确出现类似“核心价值观”“价值观”的概念,但在古代的社会中,却存在着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活动这一客观事实。具体的分析,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并不会是毫无征兆的突然浮现出来的。核心价值观既然是人们的认识发展带来的结果,那么它的产生与确认必然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与过程。在人类以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然存在了许久。它并非是社会主义社会独有的,也并非是新中国所特有的,而是在人类历史中的各种阶级社会的一切发展阶段中所普遍存在的,并在不同形态的国家、社会都客观存在。当然,在不同的国家、社会以及历史阶段中,核心价值观不会完全相同,而对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应用,包括具体内容与方式方法等也均有所不同。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念有利于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渊源进行阐释。从思想政治教育开始进行实践活动的初始,它承担着传播、教授核心价值观的责任,起源于社会需要对于教育对象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现代的观点回顾过去,人类历史中早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突显出来的都是其工具性的一面。当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无视了受教育的个体的需求,把整个社会的要求强行置于个体的需求之上,使得社会与个体间的矛盾愈发突显,存在着极大的缺陷。然而,并不可以就此将当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的成分一并忽视。在当时的客观环境下之所以会产生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于个体实现社会化的需要。单独的人是无法离开社会大环境而独立存在的。在一定的社会中的社会成员为得到用以生存、发展的空间、资源以及各种权利等等,就必须接受相应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并遵守一定的价值规范以及价值准则,使得自我的价值观与整体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相协调。在这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助于促进个体实现社会化。

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核心价值观教育具备有效的现实性

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不仅具备有效的现实性,又具备鲜明的时代性。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有助于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有利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确定为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点任务,从而得以坚定地朝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前进,为受教育的对象给予指引,帮助他们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并可以做到主动遵循社会价值准则,坚持正确的价值追求,确定高尚的价值取向,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工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的最集中表现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5]。

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有助于加快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进度。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维持社会稳定、调和社会与个人的矛盾等工具性的功能。然而若是把关注的重心仅限于工具性的价值,就会忘记它的人文性的价值,并无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受教育的个体在成长中的重要意义,最终仅仅成为一种严格生硬的工具。在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重视个体的价值观的多元性。其并非需要将一条条规范与准则转变为死板的教案,然后以外在的强制方式进行教化。思想政治教育与每个人的真实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以持续不断地发现受教育的对象自身的潜能与需要,从而内化核心价值观。

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并非是毫无缘由。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仅是对于前人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的传承,还是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的一种表述方式与确认。这种表述方式既与新时代的发展需要相吻合,也满足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需求。

参考文献:

现代教育思想心得体会篇2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中图分类号:C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055-01

摘要:随着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政治状况也发生了变化,对于新世纪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载体已经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载体与现代载体的协调发展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载体;现代载体

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

载体本是一个科技术语,最早出自于化学领域,后来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1]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包括开会、谈心、理论教育等传统的载体,也包括近几年随着网络和科技的发展而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互联网、心理咨询等载体。而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载体在合适或不合适的情况下被无意思的忽略,作用逐渐被消弱;而与此同时,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如网络载体等也没有被充分利用。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载体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可丢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我们过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运用的载体,主要包括开会、办学班、理论学习、谈话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在革命和改革的实践中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而不断形成发展着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载体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灌输。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说思想对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革命战争年代统一的思想和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毛泽东在革命时期对革命队伍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成功地为党和国家成立了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人民军队,这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足以证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载体是非常有用的。现代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口流动速度越来越快,各种主义迷惑人心,个性与自由成为越多人的标榜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集体组织活动似乎失去了用武之地。马克思把怀疑一切作为格言,但他的怀疑是建立在深刻的理解基础之上的。现在人们似乎也把怀疑和批评当成是至高无上的,对人和社会不管理解不理解就是一味的怀疑,这样复杂的状况只有集中起来集体开展理论灌输和学习才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否则一味尊重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会适得其反。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这种学习班的形式就有其长久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三、有效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载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而逐渐兴起的一些新的载体,比如:网络载体、心理咨询载体、管理载体、文化载体等大多是改革开放以后产生的新形式。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的发展,它们会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现代的新发展。[2]网络载体和心理咨询载体这些现代载体弥补了传统载体的缺陷。首先,现代载体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更多更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还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世界范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论和新成果。其次,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转变。在运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时,学生往往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于平等地位,这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心理咨询载体是通过一种崭新的平等的方式与受教育者展开交流,这充分尊重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最后,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网络等载体可以快速并最大范围的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国家的政策,同时最及时地向党和国家反馈他们的受教育情况,这很大地提高了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四、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载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载体的协调发展

1.坚持党的领导,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方向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把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它是党和国家集中意志的体现。[1]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作为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具和手段,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些发达国家企图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载体例如网络来诋毁我们,以期达到他们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企图。[3]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在开发和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时要坚持党的领导,这样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正确方向,进而顺利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所以,我们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要坚持党的领导,谨记党和国家赋予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使命,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

2.坚持实事求是,合理选择。

根据有关统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已经有四十多种,所以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合理选择载体,不能简单认为传统载体已经过时了就抛弃传统载体;也不能因为新载体自身所具有的局限性而忽视现代载体所发挥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根据当时当地条件,受教育者的思想水平,哪个合适用哪个,并在长期过程中灵活使用,这样才是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载体和现代载体协调发展的长久之计。

今天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已有很多种,以后也会越来越丰富,我们当前所能做的就是怎样最大限度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当然,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不断研究和实践将会实现传统载体与现代载体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8月26号.

现代教育思想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媒体;影响

一、现代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现代媒体一般统指互联网发展下的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而言,它的传播范围更广、传播内容更多、传播速度更快,这也使得大学生更迅速、实时、大量的接受到外在信息资源。对于大学生的学习、认识来说,他们需要大量的实时信息来拓展他们的视野、满足他们学习的好奇心和愿望。但是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现代媒体,都不能完全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尤其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当下,新媒体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更是不断挑战社会和个人的底线。高校作为学生与现代媒体之间的联结纽带,应当承担起引导现代媒体的积极作用推动大学生发展的责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载体功能和内容价值,去进一步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和实践方法。现代媒体作为媒体新形态能够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场所,高校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首先应当强调对于大学生思想舆论的引导和思想教育内容的掌控,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校内现代媒体机制,实现对于学生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这一方面能够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路线和教育内容上的方向,另一方面,高校开展现代媒体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形成高校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能够充分发挥现代媒体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硬件支撑,同时现代媒体作为媒介手段能够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能够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内容。高校应当正确看待现代媒体手段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发展的作用,现代媒体不只是影响了信息和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个人发展。现代媒体方式改变了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它让大学生在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互动方式变得多样化,新媒体手段可以成为大学生更好的发声平台,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应当予以尊重,并且虚心听取大学生的一些需求和意见。现代媒体手段实现了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推动了学生对于外界信息的关注。无论是作为高校教育,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有的资源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发展的需要,现代媒体手段的应用成为高校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新一轮创新发展的契机,大学生对于信息的需求和好奇,反映了大学生对于认识和学习的愿望,高校应当积极引导新媒体资源内容的创建和传播,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对于外界发展的关注和思考。现代媒体实现了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新媒体手段实现了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突破课堂的限制,现代媒体体系下的教学能够做到跨时间、跨地点,实现了大学生对于学习资源的无限制获取,从而帮助大学生的多样学习。现代媒体手段能够成为高校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现代媒体具有信息量大、覆盖广、互动性强等特点,这不只实现了对于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上的补充,也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和实践上的创新。高校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形式,能够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范围,通过对于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互动和反馈,高校能够及时的针对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现代媒体手段和方法的运用,是时展的必然,也是迎合学生发展的必然,高校应当抓住学生热衷现代媒体这一特点,去开展多元化的、科技化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的多重教育。现代媒体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颠覆,在于现代媒体改变了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机制和联系机制。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课堂教学、强调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认识和学习,这种被动式的教学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烦。高校应当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去改变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学习。现代媒体手段能够成为连接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桥梁,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师生之间的“讲与听”,根本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发展要求,师生应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中获得同步的学习与发展,老师应当将自己的情感和生活体验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性和有用性。师生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互动与沟通,实际上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真正价值,高校对于学生的发展引导,不只是教会他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还应当重视他们对于感情和人际交往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现代媒体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阻碍

现代媒体能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但是现代媒体对于学生发展方式的改变不全是积极的,这是由现代媒体的特点而决定的。高校如果想要利用好现代媒体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就要正视现代媒体对于大学生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并且以合理的方式去规避这种消极影响。现代媒体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影响了大学生的交往方式,由于自身的认识和社会经验的不足,大学生很容易沉浸到现代媒体所编织的杂乱的信息世界当中。现代媒体的价值能够实现信息传递的透明和快速,但是这也降低了虚假信息的生产和传递成本,当大学生无法辨识信息的真伪、无法正确判断这些媒体资源对于自身的影响时,他的价值观就会变得混乱,逐渐以虚拟来替代自己的现实世界。当现代媒体进一步拓展了大学生的认知渠道,它同时也给大学生的认知带来了迷惑性,现实世界中本就充满了无数的真与假,而现代媒体的自由性又无限的扩大了这种真与假,大学生对于繁多复杂的信息是好奇的,但这同时也是危险的。大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搜寻自己关注的讯息,长此以往,自己的认知就会形成隧道效应,只认可自己所认可的,但是这种认可是短视的、狭隘的,也是绝对个人主义的。大学生无法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无法真正辨析外在信息的,自己也容易被外在所影响。现代媒体扩大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受教育方式,但是在简单的人机互动机制下的学习很难做到过程上的监督,所以以现代媒体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取代传统教学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在课堂集体学习的群体压力下、在老师的实时引导中,能够尽量的规避学生在学习中的开小差,这起码能确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学生对于新媒体下的学习方式能够产生一定的学习好奇心和学习动力,但是学生对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关注可能放在媒体手段上,而并不是放在媒体手段下的教育内容上,当学生对于现代媒体教育手段的兴趣下降,他的学习效果也会同步降低。现代媒体给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了挑战,主要体现在在当下总体的高校教育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条件下,很难彻底的有效的应用现代媒体技术,一是由于要实现完备的现代媒体机制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现代媒体下的教育成效却难以评估,这给高校的投入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二是现代媒体的发展理念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一些方法论上有一些冲突,高校很难把握好自由与引导的“度”,也就很难真正有效的落实新媒体的应用价值。高校在配置相关现代媒体手段和媒体资源的同时,应当配备专业的人才进行指导,但是高校教师一般都是兼任实践新媒体教学的任务,对于新媒体的功能实现和价值导向无法真正的做到全面的管控,这主要是因为高校教师毕竟不是专业的媒体从业人员,无法在技术层面做到媒体资源和媒体运用的监督和管理。现代媒体手段不只挑战大学生的教育方式和发展方式,还挑战大学生原有的人生哲学和价值理念,在对媒体资源的获取中,很多信息都是与大学生所接受教育的理念、价值观是相悖的,当不同的观点、思想、价值观相碰撞时,大学生会感到疑惑,甚至产生怀疑。尤其大学生自控能力以及认识能力不足,容易将自己带入到享乐主义等消极的价值观当中。大学生是未来的国之栋梁,当他们沉迷于虚拟空间时,他的现实发展就会变得堕落,这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现实世界的道德准则以及高校的课堂教育、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成为大学生实现成长的硬性机制,但是当大学生进入到现代媒体体系下的虚拟世界时,他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标准都会发生动摇,对于媒体信息的盲从说明了大学生并不具备完善的认知和道德观。现代媒体手段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由于现代媒体强调的是自由、开放、互动,高校很难重新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很多跟不上时代的潮流、适应不了现代媒体机制下的教育,这对于学生的管理和教育都产生了一些难度。在现代媒体下的舆论的掌控是困难的,大学生在新媒体下自由的发表观点、自由的互动交流,这体现了他们的权利,但同时也隐藏着被舆论操控的危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重视对于大学生舆论的监管和引导,重视大学生思想交流和表达的有序。

现代教育思想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审美活动 思想道德

1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的含义及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既含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共同特点,又具有其独到之处。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具有审美性的特点。

简单的你教我学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多元化的信息型社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不再是简单的思想灌输关系。如果一味坚持用强硬、毫无美感的教育方法,易使受教育者产生厌烦心理和抵触情绪,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正是通过具有审美性的事物、行为及语言,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美的环境中,以愉悦的心情获得美感的同时达到教育目的。它除了强调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教育内容,更重要的是强调思政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是否得当,是否具有审美性,以及受教育者的接受情况和教育效果。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中就是让受教育者在美的享受中,进行教育与自我教育,以和谐教育运行模式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具有愉悦性特点。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每当人们欣赏到美的景色、体会到美的形象、关注到美的事物、接受到美的信息之后,内心总会有喜悦之感,会被美的现象所打动,引发心灵上的共鸣,从而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思政教育正是通过塑造美的形象、传递美的信息、使用美的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心中洋溢起美的喜悦之情,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产生共鸣。同时愉悦的心情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更加和谐,使教育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心理感受联系更加紧密,使教育效果更佳。越是美的事物带给人的愉悦感就越强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塑造美、传递美、善用美,并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使思想政治教育以美的形式进行传达,提高受教育者的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的必要性

首先,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满足思想开放的新生代。

当今时代,整个社会的新生力量当属90后这一代,而社会大众给予这一代最多的代名词,就是个性、自我。这一代的人青春,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个性张扬,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力。也正因如此,在思想多元化、信息海量化的时代,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不应仅仅局限在正统的课堂理论教育上,更多的是要注重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塑造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情境,去熏陶、引导青年人的思想意向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新的教育渠道,以全新的视角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工作的本质就是为了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培育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因此,有必要为受教育者建立一个隐形的教育环境,将硬生生的政治教育以审美活动的形式展现出来。思政教育便可以巧妙地回避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生动整个教育的实践过程。

其次,信息传播方式的发展对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普及,信息的获取不在局限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的传播手段。互联网为我们带来了迅捷、海量的信息。生活在这个信息多元化的环境中,我们的思维方式自然会越来越开放。“你必须这样做”“你不可以这样做”这种强制性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束缚人们的思想,相反的,从“认同”到“接纳”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受教育者从内心深处认同教育者的观点,并自愿按照教育者的要求,付出努力,最终得到思想道德上的提升。将思政教育的内容以美的形式展现出来,不仅使教育形式变得丰富有趣,具有审美性,也使受教育者在愉悦的心境下无意识地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共鸣,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

最后,审美活动的优势可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美育的目的就是在审美活动中培养人的审美能力,陶冶人的情感、净化心灵,提高思想境界。审美活动通常能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心情,在整个审美过程中人们受到启发与教育,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身的修养。整个教育是一件自然、和谐、水到渠成的过程。这样,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就获得双赢,政治思想得到传达的同时,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会主动地向社会主流阶级靠拢。

3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中的有效途径

首先,教育者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审美品位。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社会生活中思想品德规范的传授者,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政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和相当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审美艺术,遵循美的原理,对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进行审美艺术化的处理,使其具有美感,引发受教育者的关注,使受教育者在愉悦的审美艺术中接受思政教育者所传递的信息,让思政教育更生动,更容易被人所接受,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升个人修养,培养高尚的人格,对受教育者起到榜样的作用,用自身魅力来影响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责所在。

现代教育思想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文化变迁;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一、文化变迁的定义

文化是不断变化的。从总的历史发展趋势来讲,我们可以认为,文化变迁是一个渐行不息的历史过程,既有对传统的粹取与摈弃,又有对外来文化的批判与吸收。本文采用了教育人类学意义上的说法,认为:在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历史中,新的文化特质成为文化的一部分,而部分旧的文化特质又在渐渐消失,这就是文化变迁,有时难以察觉,有时表现迅猛。

二、文化变迁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文化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态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机制的创新最终目的还是为人服务的。因此,文化变迁对于研究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创新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影响作用。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规模与深度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了新的境况。下文将从“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变”这一视角探讨文化变迁给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改变。

三、新媒体信息爆炸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新转变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微博、微信等。随着互联网络和数字通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以网络文化替代纸媒为代表的媒介文化变迁带来了科技、生活、思想等各个方面的巨大改变。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互动性、虚拟性、即时性和多元性等特点,浩瀚的网络共享资源使得新媒体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一)新媒体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

1.新媒体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手段呈现多样化发展。新媒体的灵活性和交互性有利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每一个体都可以尽可能地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通过新媒体技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较易走进大学生的心灵世界,从而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也有利于围绕重点问题进行互相探讨,从而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和优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2.新媒体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模式发生新转变。传统“填鸭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极易引起今天思想活跃、开放好动的人们的不满。在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以方便、快捷的特点日益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利用新媒体这个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可以进行实时、平等的思想交流,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也由封闭走向开放,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得到大大提高。新媒体通过极具感染力的传播工具,集文字、声音、图画等信息于一身,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和想象力,调动了他们的自觉性和主动精神。

3.新媒体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时空局限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人们必须集中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接受同一主题内容的教育,这严重受到了时空的限制。而且这种方式根本无法顾及到人们的思想基础、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特征的差异,从根本上违背了教育规律,其必然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互联网的了社会性、开放性、立体性等特点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解决这一难题。此外,互联网的交互性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时了解客体需要和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引导,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得到大大提高。

(二)新媒体时代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

1.新媒体内容的多元性干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作用的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多元的网络文化内容的传播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导作用。作为新兴网络文化,其传播的信息包含着真的、假的,美的、丑的,其中各种负面信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民族认同感的形成等都会造成潜移默化的扭曲、腐蚀和消磨,也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受到极大的冲击。

2.新媒体的发展导致人际关系淡化,交往能力下降。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使人们能够同世界各地的任何一个人进行交流,这不仅扩大了人们的交际范围,而且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这种“人一机一人”的交往形式,使互动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消失了,与真实情境中的社会交往差别甚远。这种交流方式缺乏口头语言表达和身体语言沟通,减少了与人面对面的社会交往行为,长此以往,势必影响个体的社会交往与交流能力的发展,进而影响他们的社会化过程和心理健康。

3.新媒体的发展导致人们道德观念淡薄,道德人格缺失。到目前为止,网络世界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规范,而这些网上行为主要取决于网络使用者的道德良知的好坏和社会责任感的高低。这样,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和隐匿性必然会造成人们道德责任的削弱和自由意识的泛滥。虽然网民中也存在素质较高的群体,但由于网络中充斥着“黄”、“毒”、“假”、“黑”、“诈”等腐朽现象,长此以往,必然也会对他们造成不良影响。

4.新媒体的发展导致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冲突和失范。随着文化冲突的频繁化、多样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更加剧了异质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使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面对思想文化信息的多向贯通、舆论的多元表达、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人们常常被信息的新、奇、异所吸引,各种观念也随着信息的千变万化而飘忽不定;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文化,人们往往缺乏理性的思考,以至于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呈现出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共存局面,这种局极易造成人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畸变和冲突。

(三)加强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

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中的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中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作用。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新媒体文化的发展就会失去方向,丢了根本,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建设非常不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渗透入新媒体当中,更快、更好地发挥其引领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构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构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首先,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地了解人们的思想状况。其次,利用新媒体的优势积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新媒体的丰富资源,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情绪控制训练、潜能拓展训练等,帮助人们进行自我调节;同时还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体育和社会公益活动,帮助人们适应现实生活中的人际环境,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3.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建设一支精通新媒体运用的专业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信息传播大师尼葛洛庞蒂指出:“信息社会,最大的鸿沟横亘在两代人之间.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的信息资源时,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对于教育者来说,更是如此。”在网络文化盛行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时代元素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充分体现时代性;要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教育,充分体现针对性;要结合大学生的新特点及时转变教育方式,充分体现互动性。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者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优秀道德品质,又具备传播技巧和媒介素养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

4.多层次全方位加强人们的媒介素养教育,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管理的法制化。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个人针对各种不同形式的通信媒介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产生交流信息的能力。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手段的迅速发展,网络信息传播的途径和速度大大增加,自媒体也成为信息的重要传播者。因此,加强对网络受众媒介素养的培养,使其能够客观地理解、分析和判断他们所看到、听到和读到的各种信息,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同时,提高道德水平、完善道德素质是预防和解决网络文化给思想政治教育造成负面影响的关键和有效途径。另外,也要加强网络法制教育。2013年8月份以来,国家不断加强整治网络谣言的力度,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加强人们在传播媒介使用过程中的法制教育,引导其不造谣不传谣,认真学习我国与信息网络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学校同时要发挥专职教师的作用,采用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办法,多层次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

随着文化变迁的不断进行,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以新媒体为代表的教育理念、工具和手段也不断发生变化,给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文化变迁的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认真分析文化变迁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善于结合当代人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规律,创新思想教育机制,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薛芳锦.文化变迁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1.

[2]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钟志锋,廖扬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探微[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

[4]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5]李佳国.当代文化变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成都:西南财经出版社,2008.

现代教育思想心得体会篇6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是指社会及社会群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的社会化活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学习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法制与道德,有利于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善思想政治管理水平,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是能力培养、心理发展的统一体,一方面,根据大学生的发展现状进行合理调试,强化教育的导向、激励、评价功能;另一方面,又通过教育管理提升教育发展,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综合考虑教育管理,教育与管理有机统一的良好态势。

2.现代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关系现代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现代心理学中的许多学习心理、发展心理本身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范畴。例如,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表示,刺激-反应-强化是进行成功教育与学习的程序,只有在教育中不断给学生提供刺激,使其行为正常反应出来,并且定期强化。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成败就在于教育者是否充分地利用了刺激-反应-强化的手段。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目的是现代心理学的狭义范畴,即努力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促使其得到健康发展。

二、现代心理学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策略

1.促进大学生积极认知(1)积极进行自我认识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诸多不良心理都或多或少地源于认知。现代心理学主张从人的发展的规律性出发,充分而全面地认识到人的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差异性,促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与特长。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调动其积极因素,使其看到自身潜能与美德,培养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能。(2)形成高度的自尊感自尊源于大学生对自我的主观评价。只有对自己的学业、道德、为人处事进行正确的评价才可能形成高度的自尊感,否则就会出现由成绩下滑、应变能力下降、人际关系不稳定等心理问题导致的挫败感。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应开设一定数量的课程,满足学生需要,使其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提高其自尊心、自信心。(3)增强自我效能感社会心理学家、后行为主义者班杜拉从强化出发,区分了外在强化、自我强化、替代性强化,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理论,指出自我效能感是指自己对完成或组织某一特殊任务的主观评价,并且认为学习是由社会模仿、替代性强化、榜样示范形成的。在此基础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应该考虑在学校树立典型、模范、代表以供大学生学习,发挥榜样的力量,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积极的情绪体验不良情绪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从而影响心理健康,而积极地情绪体验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学生愉悦感、成功感和满足感,所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时应充分刺激、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提供多种成功的体验。

3.发展大学生人格人格是大学生思想、行为、情绪的统合模式。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是持续发展的过程,伴随人的一生,当代大学生主要处于统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两个阶段,是获得忠诚与自信、爱与友谊的重要阶段。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时,我们应着重发展学生的人格品质,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其忠诚、友爱的良好特质。(1)培养良好的性格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格的核心。性格有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所以,一方面我们应该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把握好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时代主义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又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落实好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中的道德问题。(2)培养良好的气质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本身并没有善恶、好坏之分,每种气质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时,应充分考虑到气质的作用,全面认识气质类型,对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做到心中有数,联系学生的职业规划与选择,培养良好的气质。

现代教育思想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背景和意义;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难;教育方式

一、讨论背景及意义

众所周知,现代的社会越来越能说明地球是一个整体这一概念,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地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的经济、科技和文化越来越朝着一体化的局面发展。

首先,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大学生所面对的社会既丰富多彩,又危机重重。他们在变幻莫测的社会大课堂里,随时都能通过网络、社交媒体、通信等各个渠道接触到各种信息和言论,尤其在当代环境下,西方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的有力撞击,先进的、落后的、高雅的、庸俗的各类文化和信息全都混杂在一起,使大学生的选择面临了许多的困难,在方便生活和学习之余,势必也会接触到负面的信息和言论,这些负能量会比课堂上的教育更直接的刺激到他们的大脑皮层,从而给现代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带来错误的导向。

其次,当代社会,整体来说每个人的社会压力都很大,无形中使有些学生家长灌输给孩子学习成绩大于一切的概念,过于关注学业成绩却忽视了心灵的成长。导致学生以为心理问题引发的血案层出不穷。这些血的教训都给我们的生活敲响了警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最具有潜力的群体。所以,现代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时代的现状,积极应对现代社会背景下对大学生思想的教育和价值观面临的挑战,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无论从大学生自身修养还是对培养合格的新世纪人才,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高国民生产力都有极大的意义。而且,由于现代社会形势的多样化,教育工作者的身份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老师,也应包含家长和社会群体。

二、现代大学生思想及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的整体现状还是好的,但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以及多元的文化冲击下不免会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身处多元文化中的选择困难性

当代大学生身处多元化的社会大环境下,每天受到不同文化,不同言论的冲击。有些大学生自动的吸收负面的言论,往往会变成大家口中的“愤青”,觉得这个社会处处是黑暗,没有一点正能量。但是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往往会对这些不同的言论和观点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如何站队。在这个选择的交叉口,也许会比高考更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教育工作者要梳理好困扰学生们的信息,帮助他们汲取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育的不平衡导致心理的畸形

教育的不平衡不只是指大学的教育,更多的也许出现在中学和家长的教育缺失。虽然现在的学校教育已经开始了改革,实施了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时代。但是应试教育的模式还是彰显了高考的重要性,导致学校和家长不断的督促学生学好文化知识却忽视了思想教育和价值观的培养,导致了一些学生心理的畸形。进入大学校园,接触了琳琅满目的社会文化,更能加重问题的严重性。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观察学生的动态,及时的进行心理疏导,矫正不良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三)价值观不清晰,拜金现象严重,缺少坚定的理想信念

在当代社会,尤其是社会群体普遍压力都很大的情况下。许多大学生推崇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把赚钱和享受放在第一要位,却忽视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更有一些人认为上大学,获得比较高的文凭就是为了获得金钱和地位,改变自己的生活。当然,努力改善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并没有错,但是如果只注重自己享乐却忽视自己的作为是否为整个社会带来了贡献,这无疑对这个社会的进步无益。

三、对现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及价值观的引导面临的困难

虽然教育工作者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观的引导已经开始重视起来,但是依然有很大的困难。

(一)现代的大环境下,大学生接触新鲜事物的渠道比较多,也比较杂。再加上网络的声音声势浩大,相对于网络来说寥寥无几的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显得很无力也很枯燥,再加上当代大学生与以往大学生相比来说很强的自主意识,都造成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价值观正确引导的困难性。

(二)传统的教育根深蒂固,大学生们已经习惯了成绩高于一切的观点,认为只要专业知识足够强是可以弥补一些错误的。导致学生自身对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教育和价值观的引导很排斥。

(三)社会的大环境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一些腐败的思想仍然存在,而且新媒体的出现使大学生更容易的接触到这些腐朽的思想。这种现状也向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也发起了挑战。

四、以合理的方式进行现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及价值观的引导

结合当代社会环境和大学生思想和价值观的现状,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认清现实的严峻性,找到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一)优化大学生网络环境

目前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使社会群里都无从应对,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更是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对此,高校应该做好网络信息的屏蔽工作,在校园网内屏蔽掉一些不正规的、非法的、不健康的网站,从而优化大学生的网络环境,给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观的引导提供便利。

(二)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

在每一个生命开始的时候,家长和老师,乃至整个社会群体都应该对他们的综合素质加强注意,关注每一个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督促他们搞好学业建设之余,注意每个个体的人格培养和健康心理的养成。

(三)引导大学生建立崇高的社会理想

现代很多大学生对自己都没有一个很好的职业规划和社会理想,等到步入社会了也会以赚钱为己任。这种思想长期以往可能会引导学生步入歧途,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之前应该帮助他们建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办对社会有用的事。

(四)教育方式的多元化

现代大学生面对的环境和新鲜事物琳琅满目,也就对枯燥的课堂式教育更加排斥,这也导致他们对老师的苦口婆心和谆谆教导更加排斥,不利于整个思想教育和价值观的引导。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教育方式和环境的创新,通过网络教育、多媒体教育和社会实践等等来进行思想教育。

现代教育思想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现代化

项目基金:2011年武汉工程大学重点教学建设工程项目“自主教育背景下思政课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作用研究”(项目编号:z2011011)阶段性成果。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环境的极大变化,以及学生自主性、选择性的增强和多样化发展的突出,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课程之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正在逐渐摆脱过去的沉闷、单一、枯燥等“形象”,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理念的现代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育理念渗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容、方式、体制等各个环节中。相对于传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而言,现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理念不仅要与时代背景相呼应,更应具有前瞻性。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面向全球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获得了新的表现形式,通过与我国扩大文化艺术交流的机会,通过各种方式大力传播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一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往往会深受其消极影响,产生盲目崇拜。因此,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始终面临着西方文化意识形态渗透的挑战。在全球化进程中,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吸纳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更要注重理想信念教育、注重民族先进文化的学习和建设,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学生进行导向。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面向市场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人们逐步接受并形成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诚信意识等。这就要求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和社会角色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如趋利性、自发性等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现象,这也要求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不断进行发展和创新,培育和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面向科技化。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及其广泛运用,极大地开拓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是,科学主义的倾向又使得人文社会科学倡导的价值导向和伦理准则受到淡化与削弱,由此在某些方面产生真理与德行的分离、事实与价值的分离、人文与科技的分离。例如,克隆技术特别是克隆人使人的基本定义发生改变,作为“母本”的人和克隆人的角色定位将是对传统社会结构和伦理体系的颠覆。又如,由于互联网本身的隐匿性及相关制度规范、教育引导措施的落后,出现了很多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和心理健康问题。因此,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积极介入到新空间和新的社会群体之中,对其进行指导和建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目标的现代化

全新的时代背景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育目标不仅仅在于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更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确立更高更远的目标。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以促进人的科学发展为首要目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也要打破过去的局限,注重人的科学发展:不仅要注重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觉悟,更要注重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引导人们不仅注重眼前发展,更要注重长远发展,在关注现实利益的同时,树立远大目标。在2000年2月1日《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1]他还指出:“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2]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以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为最高目标。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和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则始终置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发展战略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因而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政治意义、经济意义、文化意义,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育内容体系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的素质的提高,反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也要不断地发展和更新。

1.增强大学生的国际意识。国际意识作为一种情感和价值取向,是一种自觉地了解世界、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要求我们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平等的公正的理解、从而能够宽容地对待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的态度,同时也是一种可以积极、平和、理性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高品质思维能力。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势在必行,“地球村”概念深入人心。我们只有放眼全球,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才能跟上世界潮流,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也应与时俱进,增强大学生的国际意识,为培养出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奠定基础。

2.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大潮给经济领域带来了新气象,令人瞩目,但是,它对思想道德领域的冲击,却又使人一时难以评判。因此,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进行道德教育时,首先应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问题。第一,应理解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要明确,市场经济的负效应,需要有效运用道德因素对其加以抑制和引导。第二,应理解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道德建设。道德建设既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前提,也不能离开市场经济背景。在道德建设中,要坚持公民承担社会责任与社会尊重个人合法权益相一致,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着力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

3.构筑应对压力的心理防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代社会的现实状况给大学生们的心理带来了巨大压力:第一,现代性的发展给大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但是,在自由选择的背后,自己也要承担后果,因而可能会深深地感到无助、孤单和焦虑。第二,现代性的发展使得大学生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大大提高,但是却很少有时间能够静下心来进行反思和放松心理,使人不明确自己的生活状况和追求目标。而城市化和人口增多导致的人口密集也使得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摩擦和冲突增多,从而导致心理问题。中国科学心理研究所“社会转型期不同职业群体主要社会应激源与心理健康研究”项目统计数据显示,20岁-30岁的人群居各年龄段压力之首,31岁-40岁的人次之。因此,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育内容不能不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其范畴,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使其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乐观的心态、坚强的意志,特别是增强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勇于进取、不怕挫折、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意志品质和能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方法的现代化

由于社会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当代青年学生思想需要多样化和个性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一些传统的教育方式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特别是青年学生的自主、自立、自强意识的日益强烈,也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更多地采取开放型、渗透式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1.构建“主体化”教学情境。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主体性德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主体性德育,是指以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自身的需要为出发点,教育者通过引导、启发受教育者内在的德育要求,以培养创设相应的德育环境,调动和激发人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促进人的品德发展,培养主体性人格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具有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德育活动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因此,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首先可以在课堂上构建“主体化”教学情境。第一,教师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自主认知。第二,教师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实现自我。第三,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学生思想道德健康发展的保证。在开发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主体的主导作用,保证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

2.构建“网络化”教学情境。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媒手段的突飞猛进,使得学校教育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壁垒被打破,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也必须具备与网络信息时代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气质。第一,教师要探索网络教育方法,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第二,教师的网络教育要与现实教育相结合。高校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思想、心理等问题,很多与网络因素有关,而他们也更倾向于通过网络解决,例如有的学生更愿意通过电子邮件、qq、微博等网络交流方式与老师交流。因此,教师应结合网络,加强与学生的交流,通过网络达到现实教育的目的。

3.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传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式很容易以书本为中心,脱离学生实际,而“生活化”教学情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并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展开。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应有意识、有计划地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通过生动的语言、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多样化的活动把学生引进现实生活,注重在生活实践情境中,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种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道德和法律理论知识,主动去探索、发现、体验、交往、亲历亲为,在“生活”中学习生活所需要的各种本领,获得解决问题的真实经验,从而提高道德和法律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87.

现代教育思想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战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4-0247-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新媒体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便捷的交流,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其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平台的同时又因自身特性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问题。为此我们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充分认识新媒体,趋利避害,应对挑战。

一、新媒体特点

新媒体是指相对于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具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信息传播具有即时互动性

即时互动性是指在新媒体时代,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广泛传播,人们也可以在同一时间交流互动,信息的传播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对于一起社会事件,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新闻平台、微信、微博、QQ等形式得到第一手资料,并在自己的朋友圈中追加评论,发表自己看法见解,实现信息资源的互动共享。相比之下,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往往在信息的传播上会有一定的时间延迟,特别是对一些突发事件、紧急情况,人们往往是第二天才能看到相关报道,新闻的时效性失去其存在价值。此外,传统媒体偏向于“单向传播”,信息的传播者处于权威地位,信息的受众者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这不利于人们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事件过程。

(二)信息内容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主要表现为在新媒体时代,媒介向所有的人群和阶层开放,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观点、表达思想、诉求利益,不仅拥有了话语权,而且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话语权已不再是社会上层的专利,开始逐渐“去中心化”,并朝着扁平化、平民化的方向发展[1]。新媒体依托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使得信息容量大、资源丰富,更新速度快,信息资源几乎是无所不包,而且类型丰富多样,覆盖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语言的信息。这种开放性建立起了多重互动的社会舆论,给中国社会的进步带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加速了社会进步的步伐。相比校而言,传统媒体的话语权主要掌握在政府手中,媒体报道都要受到相关部门的审查监督。

(三)信息传播者具有虚拟性

虚拟性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突出特点。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打破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界限,人们之间的交流仅仅由符号代表,彼此之间互不相识,这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利于保护个人隐私和言论自由,也有助于更好地交流思想传递情感。同时这种虚拟性也可以使人们暂时逃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如意,发泄负面情绪,舒缓压力,起到一个减压阀的作用。但在传统的交往模式中,人与人之间是面对面的交流,性别、年龄、相貌、出身、职业等社会特征都会影响到人们彼此间的印象,进而使人们不可能完全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观点有所保留[2]。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方便、快捷,交流方式更加凸显个性化、自主化。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出现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受到冲击,大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约束出现问题。

(一)新媒体的即时互动性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

新媒体传播的快捷性使大学生可以与思想政治教育者同步或者提前了解社会上发生的事情,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传统教育中的权威地位。面对这种新形势,大部分的教育工作者却存在网络技术水平低、接受新鲜事物敏锐性差、思想守旧等不足之处[3],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仍然采取本本主义,对于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不能在第一时间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这使得一部分明辨是非能力不强的大学生盲目跟从网络上的过激评论,对自己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怀疑,对思想政治教育课产生抵触心理。新媒体的信息同步、言论自由特点打破了老师说什么是什么的格局,在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带来教学方式改革创新的同时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地位受到了威胁。

(二)新媒体的开放性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取向教育

新媒体下信息传播的开放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开启了一个话语权平民化的时代。但同时由于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又给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增加了难度[4]。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但同时由于网络舆情监督的欠缺,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得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虚假、反动信息,这使得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恶化。大学生由于思想观念和心智不够成熟,处在叛逆期容易激动、盲从,对于一些偏激的、极端的思想言论缺乏甄别是非的理性分析能力,很容易受到负面影响,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的形成上容易出现偏差和错误,造成大学生理想信仰迷失、价值观混乱。

(三)新媒体的虚拟性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和道德规范教育

新媒体的虚拟性可以使大学生减少防备心理,与其他人畅所欲言,但同时人与人之间互不相识,彼此之间的交流都是建立在虚拟的网络基础上,这容易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道德规范不受约束,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有些学生整天沉迷于虚拟世界,不愿意与外界接触,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宅”,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与人沟通困难,造成了紧张孤僻、逃避现实的人际关系问题;更有甚者长时间扮演网络中的人物角色,在网络中寻找成就感,得到自我满足。此外,由于网络世界是陌生人社会,人们不用知道与自己交流的人到底是谁,也不用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行为不受道德约束,有些大学生就会在网络中编造虚假信息,进行欺诈行为,有些大学生则是自我安全意识薄弱轻易相信他人,遇到网络诈骗,遭受感情、金钱损失。正是由于新媒体的虚拟性使信息的真实性受到质疑,网络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如果不加以警惕,经常使用网络的大学生必然会遭受心理健康和道德规范上的问题[2]。

三、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借鉴传统教育优势的同时,加大对新媒体的利用,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将新媒体拓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努力在校园中形成积极健康的新媒体教育环境。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形成新的师生关系

新媒体时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信息传播的即时互动性使大学生见识广博、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具有反对权威,挑战传统的意识,不会无条件地服从教育者,他们更加强调自由平等意识,希望与老师做朋友,在平等的环境中与老师进行对话,在互动交流中得到老师的认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与大学生建立自由、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实现教育角色的转变。坚持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同时结合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联系实际生活,帮助大学生从实际生活分析问题本质,发挥大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中的主体地位;听取大学生的意见,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实现教学相长的效果;将理论教育转向实践教育,以人为本,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由此实现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目标[5]。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提高媒介素养,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媒介素养是指个人针对各种不同形式的通信媒介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产生交流信息的能力。新媒体的便捷,使大学生主动参与其中,面对复杂的信息传播环境,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增强媒介判断力刻不容缓。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将媒体素养教育纳入日常教学,开设媒介素养课程,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读信息的能力,提高传播信息的基本素养。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广泛参加记者团、编辑部等校内媒体组织,培养大学生独立分析媒介信息的能力[6]。此外,大学生自身也应遵守信息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不制造、不传播虚假新闻。在微信上对自己发表的文章负责,不随便转载不负责的言论,树立正确的立场,对错误的观点勇于批评,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从而学会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养成独立自主的思考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7]。

(三)拓展新媒体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应该结合大学生特点,利用网络、手机、微信等教育新手段联系实际生活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感[8]。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现实”与“虚拟”的结合,把新媒体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促进新媒体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协调。搭建微信平台不失为一项好的举措,微信现在已经成为每一位在校大学生的必备通信工具,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以校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网站为依托,及时更新学校内外的新闻消息,积极与学生联系交流,能够把握学生的动态,掌握大学生的网络舆情。同时也应将新媒体与服务大学生相结合,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即时性,就业招聘、助学贷款、评奖评优等信息,不断提高为大学生服务的水平。通过发挥新媒体的互补优势,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使新媒体成为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9]。

参考文献:

[1]李强,胡宝荣.当代中国网络思想动态及其反思[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1).

[2]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3]朱文文.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其对策[J].文教资料,2009(11).

[4]朱琳,王晨艳.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1(2).

[5]姜恩来.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9(6).

[6]汪■.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辅导员工作论坛,2010(1).

[7]翟荣惠.如何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J].青年记者,2000(4).

现代教育思想心得体会篇10

一、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泛政治化的功利化倾向

长期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论上一直坚持政治至上的功利主义立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忽视个体价值的情况。人为地把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对立起来,并过分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而忽视其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不重视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泛知识化倾向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往往满足于特定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传递,停留在道德知识的宣讲和伦理的高谈阔论上,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判断、选择能力的培养。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学校过分重视学生的物质层次的发展,严重偏向于实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培训。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简单化、教条化

回顾以往,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基于教育和管理两个方面来开展,方法简单化、条件化,起不到应有的社会效果。

二、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本位

(一)确立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

当代中国社会所构建的主导价值观应该是一种代表历史进步、促进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这一主导价值取向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并重,它符合当代人民的思想实际。

(二)通过社会化实践,对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进行定位

社会化实际上就是实践的过程,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根基。离开实践去看待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其结果只能是被动地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作直观的线性的反映,而无法进行合理的定位。因此,要通过社会化实践,对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进行定位。

(三)把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划分为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

只有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得到有机统一,社会才能安宁和谐。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新兴的学科,其理论建构无疑还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基于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理论展开和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认识更加清晰全面的原则性目标,首先要按照价值的发生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作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整体划分,其次针对每一部分按照内容、性质作更细致的分类。这既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上的科学论证,也为实践中全面深入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提供了多方位的视角。

三、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

(一)突出社会价值

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作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划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原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领域的具体运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基础,社会是个体的人的有机统一体。社会的发展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基础,社会的发展又促进人的发展。而只有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在方向上与社会的发展要求取得一致时,社会与人的发展才能求得双向促进的良性循环。我们要全面肯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体社会结构中的价值,而且要贯彻落实到对教育对象的个体价值关怀中去,这样既有宏观的整体把握,又有微观的个体关照,在实践中获得更多更高的心理认同是不言而喻的。应该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是相互融合和辨证统一的。社会价值以个体价值为基础,而个体价值又以社会价值为最终归宿。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作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划分,特别凸显的是其指导教育实践的方法论意义。

(二)突出个体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