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十篇小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十篇

小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3:30

小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篇1

关键词:小学生;环保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3-019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3.126

北京的雾霾久久没有消散,并因此登上了BBC的新闻;城市的角落随处可以见到白色垃圾和建筑垃圾,以及成堆的废弃物,目前城市的水土流失,鱼类的大量死亡;各类发展资源的枯竭,全球变暖,甚至是部分湿地生态的生态失衡。这些问题都不得不去迫使我们去面对环境保护问题,这种危机教育要从小学生抓起,要让人们从小就明白要如何去保护自然。

小学生的教育来源渠道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1)学校以及教师;(2)原生家庭;(3)学生自己接触到的一些媒介渠道。

一、从学校和教师方面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师要成为教育中的有心人,在日常的教学中,随时进行小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这个培养主要是体现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的习惯培养方面,教师要注意学生平日里面的一些习惯,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对于小学生的一些不环保的行为,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较小,不要直接进行斥责,这样会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帮助小学生克服自身不环保的行为,让小学生从小就懂得保护环境。

(一)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

小学生一天有很多时间是在课堂的教学生活中度过的。如果各个学科的教师可以利用自己日常的教学活动,组织小学生进行一些有趣的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活动来帮助小学生掌握基本的环境保护知识,例如,在“世界环境日”,美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画制“我想要的环境”为主题的画作;在“爱鸟日”自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资料给学生讲解大量恶性捕捉鸟类带来的后果。这些鲜活的事件更加有助于小学生真正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

(二)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

教师可以将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这个枯燥的概念变得趣味化,配合小学生的年龄以及心理特征,将环境保护变成一个故事或者游戏展示的方法。例如,如果发现小学生喜欢拉扯小动物的耳朵,教师就可以组织一次课程,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一下体积较小的动物,增加小学生和动物之间的感情,再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去爱护动物,保护环境,不仅仅增强了小学生的体验,也培养了小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让学生保护环境,就一定要让学生明白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同样在家园里面生存的动物也是我们的朋友。

(三)通过组织游戏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就是游戏,同理来说这种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方式是最容易被小学生接受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防御心理较弱,最容易主动形成环境保护意识的习惯。组织学生进行“青蛙抓虫”的游戏,学生分别扮演青蛙和虫,学生在相互追逐的过程中,就会明白青蛙会吃虫子保护庄稼,我们要保护青蛙,不要随意捕杀青蛙,同样的游戏还有“猫抓老鼠”等等,小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会明白要保护动物,珍惜环境等道理。

二、从原生家庭方面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原生家庭其实就像一棵大树,孩子就是果实,大树给予什么样的养分给果实,果实就会成长成为什么样子。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孩子原生家庭的影响也是不可以忽略的,孩子脑海中最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是原生家庭给予的。在培养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过程中,校方和教师再积极地培养,学生回到家庭后其实就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这中间就需要家长的配合,教师通过家长会和家长进行沟通,布置一些相应的作业和家长进行活动,家长在课外生活中给自己的孩子讲述故事的时候,例如,《猪八戒吃西瓜》,家长就要告诉孩子,如果一个人只看重自己的利益和眼前的方便,不去考虑公众的道德,最终只会是一个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家长要告诫自己的孩子不要随手乱扔垃圾,丢弃果皮;在学校里面看到垃圾,要自觉地捡起来分类丢进垃圾桶里面。这样潜移默化的效果之下,小学生会觉得自己的父母在以身作则,并且当做榜样效仿。

三、通过一些媒介渠道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利用本地的资源,进行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小学生通过日常的学习,会对环境保护有个较为深刻的理解。但是这些理解和现实还在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甚至有些理论性的常识是脱离实际的,有限的理论知识体系不能完全地应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比如,在做好措施保护的前提下带领小学生安全地参观一些污染类的企业,告诉学生这些污染的企业带来的后果,就是天不再那么蓝,水不再那么清澈,还会出现一些粉尘的现象。并且告诉学生针对这些问题,政府作出了哪些举措?让学生增强一种危机意识,这是看得见,接触得到的素材,不仅仅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还增强了学生保护家乡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看一些媒体报道,让学生观察媒体的发声,让他们从自身明白环境保护行为到底什么是对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只有从自身增强了环境保护的意识,明白了不好的行为举止会让周围的环境受到污染,他们才能真正地深恶痛绝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久而久之,保护的行为和举措也就潜移默化、水到渠成了。

小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篇2

论文关键词:环保意识培养,师生合作探究,环保习惯

 

一、农村地区小学生环保意识现状及重要性

1.在农村地区,大部分小学生环保意识淡薄,他们只对日常环境问题稍有了解,但对于环境污染的原因及生态环境为什么会恶化等问题缺乏根本认识,所以,这就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改变现状。

2.大部分小学生在这方面都缺乏一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且受负面影响较大,大多存在效仿和无法克制自己的行为,如,看见别人乱丢垃圾,心理便会产生一种模仿效应,即别人都可以乱扔,为什么我不可以,或者认为自己的行为对环境不会造成实质性的破坏,就不会对环境问题予以重视,也许他们明知那样的行为不可取,但在潜意识里没有形成关键的作用,最后,意识支配了他们的行为,使环境受到了污染。

3.农村小学生对于“白色污染”“大气污染”等类似的专有名词不易理解,也很难体会,甚至有不少农民习惯把废弃的塑料垃圾当做燃料使用,而把燃烧释放出的浓浓黑烟看作是正常现象,却不了解会给大气造成严重的污染,导致河水污浊、变臭,进而引发一连串的反映,如:河中鱼等水生生物和植物濒临死亡和灭绝,生态食物链受损等现象,可对于这类现象的原因他们却不得而知,殊不知是因为人们缺乏环保意识,那么对农村小学生环保知识的教育尤为重要。

二、农村小学生环保意识淡薄的成因分析

(1)家庭原因

由于农村学生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与非农村学生的差距较大,加上很多农村学生父母的文化水平有限,对孩子不能做到切实有效的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另外,与城市生活资源相比较,农村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师生合作探究,一般不会产生严重性的缺水和水污染等现象,但近年来和城市相比较,农村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同样遭到严重的破坏,对水资源的浪费,电的浪费成了一个普遍现象,此外,农药、灭鼠药的随意使用,生活垃圾和污水的任意排放,打猎、过度捕捞等一系列的行为成了农村地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但这些行为的发出者大都是多成人或长辈,所以对孩子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左右了他们的行为,因此,导致农村小学生的环保意识淡薄。

(2)学校教育原因

如今,大多农村学校的教学主要把重点落实在书本教书上,而对环境教育还不够重视,根本没有把环保教育列入教学大纲要求中,更是很少开设相关的环境教育课程,大多情况只是向学生宣传最基本的环保行为,没有作深入了解,另外,农村小学的环境教育缺乏专职的教师,这主要归结于农村的小学老师大部分也是生长在本地区,对环保知识和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受过系统的培训,师资的缺乏严重影响的环保教育的开展,小学的环保教育和学科教育之间还未能衔接起来,因此,学科渗透就相当缺乏,那么,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同样缺乏。

(3)社会原因

我国农村地区的学生大部分还存在与社会脱轨的现象,与社会的接触少之又少,接受的相关环保教育常识也较少,加之全民的环保意识不强,直接影响了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如:在学校考试要求学生将垃圾扔进垃圾垃圾桶,但在校外,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都随处乱扔也不会受到处罚,这就会让他们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所以,由于全社会环保意识淡薄,就进一步削弱了原本就很薄弱,不系统的学校环保教育。

三、培养农村小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措施

(1)充分挖掘渗透在各科教材中有关环保意识教育的内容,把环保教育列入素质教育中,量体裁衣,有争对性的进行学科渗透教育。保护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农村地区有不同种类的农作物,随着季节的变换进行不同的栽种,教师可把这一先天优势开发成课程资源,在确保学生安全的情况下,可带领学生到田间参观学习,让学生感知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农作物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并让学生了解一旦环境遭到破换和破坏,农作物就不能正常生长,人类将面临生存危机,所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迫在眉睫。

(2)结合农村特色,从身边的事物中开展活动,师生共同探究环保知识。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农村的饲养场,了解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通过喂养小动物,在喂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情感,了解动物粪便的合理利用即可成为肥料,但如不经过处理就有可能污染水源,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以此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加强课堂环保知识的教学师生合作探究,在课堂上巧妙穿插环保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教育,如故事、寓言等具体形象地向学生传递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也可以采用师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不给出固定的结论,二是提出问题,并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实地观察,阅读资料去了解环境问题,学生们可得出不同的结论,此时的老师就该根据科学的原理引导学生所得的结论,此时老师根据科学的原理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的合理性,并运用师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利用信息资源来进行学习,此外,老师在环保教育中不能单纯的只做宣传,而是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在抓住教学重点的前提下,巧妙地渗透环保内容,让学生逐渐领悟、体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4)多开展小学生环保实践活动

环保活动的开展,可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形成环保观念,加强学生的环保决心,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动手的乐趣,从中尝到成功的喜悦,继而转化强而有力的实际行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环保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环保知识,更要使学生通过实践掌握保护自然生态必备的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密切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发现学生随意丢垃圾,乱摘花、践踏草坪、随地吐痰等现象,教师就应及时制止并进行教育,让学生随即检讨自己的不良行为,这样便能增加学生自身的环保意识,同时,还可师生一起组织“爱环境,从我做起”为主题的活动,并能将垃圾进行分类,对废弃品进行回收再利用,废水的循环使用,这不仅减少了垃圾污染和资源浪费,而且还帮助学生领悟身边常用资源的可贵性,不应随手丢弃,而应珍惜爱护,进而加深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5)充分利用环境纪念日,激环境发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每年有关保护环境的纪念日不少,那么教师可充分的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些纪念日的意义,如每年的3月22日植树节、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等节日,可以这些节日为载体,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有意识有计划的保护环境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巩固环保知识,如,植树节可带领学生参加植树,绿化身边的生活环境,这样学生即参加了活动,有从中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深化了课本上所学的有关知识,世界环境日也可开展“只有一个地球”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让学生对身边的环境问题进行观察,总结出合理的改进措施和方法,再进行广泛的宣传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6)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协助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家庭是孩子除学校外的一个重要学习和生活的地方,那么,家庭教育的力量不可忽视师生合作探究,在农村地区,在学生的课余以及假期时间,大部分都是帮助家人在田间干农活,在这段时间里,他们能发现很多新的问题,而此时家长的简答对他们而言无疑是很重要的。如反常的气候会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灾难性的破坏,学生自然不明白气候反常的原因是因为生态的破坏,而很多家长也不明白这一点,鉴于这个原因,学校可向家长介绍一些相关的环保小知识,对于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了解环保知识,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可以让学生对环保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努力,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初步掌握环境保护的意识,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课堂中利用教材,将直接知识和间接地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多参与、观察、实践,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成为环境保护活动的参与者,监督者,在环保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结合农村现状,及时的对农村小学进行环保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让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强烈的环保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使我们的下一代能过健康的成长,共同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小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篇3

关键字:环境保护区学校系统培养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丰富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特征,孕育出了丰富多样的自然、人文、动植物小环境。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繁荣,随着人类拓展生活空间的步伐,这些小环境日趋脆弱,在人类不断增加的活动面前日益萎缩。然而,保护自然环境、保护人文环境,维护环境多样化、物种多样化,不仅可以促进人类自然生存环境、生存质量的提高,还可以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放眼世界,绿色经济理念方兴未艾,矿物能源的有限性已经使全人类将目光放到了可循环经济、可循环能源上来,这是获得环保工作大发展的历史机遇。

诚如法治社会的建设需要全体社会成员拥有法律意识一样,环境保护工作客观上也需要全体社会成员拥有高度的环境保护意识,能够自觉自愿的为环境保护工作,以保护环境为荣、以破坏环境为耻,用道德的、舆论的工具配合《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政府法令形成对破坏环境行为的全面堵截,从而使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拥有无限可挖掘的力量。

环境保护区,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其环境保护的效果和水平不仅代表了一方政府的行政能力,也代表了一个地区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水平。环境保护区搞的好,必定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而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则必定是人民群众拥有了高度的环保意识。因此,搞好环保工作,应从环境保护区开始;而环境保护区的环保工作,应从唤醒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入手;提升环保意识,应从学校开始。

学校培养环保意识的意义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从懵懂的孩童时代到成人的这一阶段,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在这一阶段铺垫,学校不仅要教授科学知识,还要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而环境保护区内的学校,还要承担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责任。

学生环保意识是民间环保意识的组成部分

学校人群集中,是学习和培养人才的场所。在学校中,人员大量集中,有利于展开环保意识的教育培养工作,同时,浓厚的学习环境也使教育对象拥有较高的意识、知识、技能、理念的接受能力。在学校中做环保意识培养工作,有便利的先天条件。

学生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社会环保意识的培养如果系统化的展开,必然要涉及到不同类型的人群,比如工人、农民、商人、学生等,不论哪一个领域的工作搞出了成效,都会形成较为强大的辐射能力,对提高整体环保意识水平都有助益。

学生环保意识代表未来

学生不断成长,学校作为固定的教育场所,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会成员。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今天的学生必然是明天的社会主体力量,今天走出校门的学生拥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必然带动明天整个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环境保护工作不是短期的、一次性的,而是细水长流持续不断加力的,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又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学校为中心,使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工作同步成长,必然带来丰厚的收益。

固化环保意识文化内核

环境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诚如环境保护区的建设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样,一种文化、理念对社会行为产生直接影响,而文化理念又是流动的东西,若要真正推动环境保护区长时期稳定发展,必然要不断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客观上将环保意识固化并使其能够自我衍生,从而抽离其外在灌输行为,就如同扶贫工作最有效的是授人以渔,而环保意识工作也是如此。从学校阶段开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就如同在树木的成长过程中的年轮一样,时间越久,就越是清晰可辨。将环保意识深刻镌刻在学生们的思维里,是环保意识能够自觉转化为环保行为重要前提。

学生是环保宣传的主力军

童言无忌、天真无邪基本代表了学生的思维状态,这种相对质朴的思维状态有利于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认可的事务中去。一旦学生们接受了环保理念很快就会转化为环境保护行动,或者是宣传、或者是实际行动。而学生们的环保宣传和环保行为对社会的教育意义又非常重大。一个连小孩子都懂得的道理、都能做的事情,成年人又怎么来逃避自己的责任。

学校环保意识的系统培养

环境保护意识,虽然看起来简单,却有着其自我生发和成长的脉络,有其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环保意识,必须注意到这种意识成长的自然阶段,要适当增加环保意识培养的外延,从而巩固其内核,这不但可以丰富教育培养手段、还可以提升学生兴趣,增强培养效果。

环境保护意识在中国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天人合一观念就是这样一种反映,保护区内学校环保意识的培养,应注重从中华文化的传统中寻找,使环保意识与中华传统文化实现有机结合,形成思维文化系统,增强其说服力和影响力。具体来说,应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培养热爱家乡意识

环境保护绝不是为了环保而环保,而是为了人类自身的良性发展、长远发展而展开,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对如此抽象的概念接受起来有困难,就可将这种观念具体化为简单的,热爱家乡意识。环境好了,家乡美了,人们才生活的舒服惬意,而只有热爱家乡,才能够顺利的投入到环境保护工作中去。尤其是环境保护区内的学校,更应着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观念。

培养和谐意识

“和谐”二字包罗万象,既是党中央的新要求,也是中华文化的历史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是新时期环保意识培养中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对于学生来说,同情弱者、爱护动物的爱心表现使其较易理解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从这个方向,可以使这种简单的爱心进一步扩展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中来。

培养动手意识

前面两者着力培养的是学生的环境保护是非观,使其能够正确认识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而有了正确的理念还不够,还要有将这种理念转化为行动的能力,才能切切实实的将环境保护意识转化为客观工作的提升,因此,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参与意识和动手意识就成为了最终提升保护区内环保工作的重要环节。学生乐于动手,也能够从保护环境的具体工作中体会到工作的和快乐,从而更好的接受环保意识,促进环保工作在更高的起点上发展。

培养宣传意识

学生虽然较易进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但真正能够对社会环保工作起到主要作用的还是成年人,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主要是着眼其发展未来和现实的宣传效果。在前三个阶段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是非观、主动参与观之后,第四个步骤就是培养学生的宣传意识,使每个学生都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义务宣传员,不断影响和纠正社会上、成年人的意识和行为,争取将环境保护意识工作的收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鄢斌.公民环境意识的变迁与环境法的制度调整[J].法学杂志.2007年03期

小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篇4

关键词: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家庭教育

abstract:thispapertake"whypaygreatattentiontheelementarystudentecologycivilizationconstructionandfosters"asastandpoint,expoundtheelementarystudentecologycivilizationconstructiontheimportance,theauthorinviewofquestion,proposedownopinion.

keywords:ecologycivilization;qualityeducation;familyeducation

十七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充分体现了当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明确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又是重中之重。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必须着眼于国家发展的未来,关注祖国的下一代,着力于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和养成。

1注重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和养成

1.1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必然要求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稳步、和谐推进的坚实保障。树立生态文明观,培养生态文明意识,主要还是靠教育。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和养成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小学教育作为一个人接受整个学校教育的最初阶段,是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起点。因而,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小学生自身特点,营造节约环保氛围,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关乎千秋万代的伟大事业,而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并使之得以不断地延续和传承,就必需从娃娃抓起,着眼于发展的未来。培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一代,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一代。

1.2不断加强完善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丰富与拓展

小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有两个方面尤为重要,其一是启发性教育,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其二是德育、体育教育,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和健康体魄。力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又要有健康的体魄、高尚的道德、善良的心灵和优雅的情操。

在启发性教育之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传递“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等一些朴素的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小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环境。使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能从节水、节电等一些细节做起,不断增强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素质教育重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开展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教育,必将成为加强和完善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丰富与拓展。

2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2.1课堂教育——培养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主渠道

课堂是小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提升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之一。要在课堂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就要求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拓展教育途径,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不要试图引导他们理解很多大道理,记忆往往对他们帮助更大。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和教育,教师可以适时讲述一些与课文相关,有趣味性、故事性的环保事件,让他们记住这些有趣的故事,知道其中哪些做法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在数学应用题的案例编制过程中,也可以融入一些日常生活中节约、环保的要素,如对不节约的生活习惯造成水、电浪费的量化等。

2.2课外活动——培养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有效载体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要将课外活动作为培养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有效载体,通过课外活动,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和品德教育。实践已经证明,正确组织和吸引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可以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兴趣、才能与特长。

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其一要求活动主题明确,其二要求活动形式丰富新颖。例如,新华社曾有过这样一则报道——“江苏扬州开展‘生态文明你我同行’系列活动,面向社会征集节能减排‘金点子’。扬州市中、小学生广泛参与,争做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小卫士。”通过类似主题鲜明的课外活动,使他们懂得生活中要环保、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环保。

2.3家庭教育——培养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教学延伸

当前,小学生教育过程中存在“5+2=0”现象,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脱节,在学校里对小学生进行5天的系统教育,当小学生回到家后由于教育的不连续或滞后,经过周末两天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学校教育中产生的效果。所以,在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和养成教育过程中,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与协调,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例如,可以尝试以“绿色家庭日”为主题,利用假期,组织学生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绿色环保活动。通过这样的平台,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3关于培养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思考

3.1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养成的习惯,塑造的价值观往往对其一生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加强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和养成对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推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当前,社会对培养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教育方法、教学内容、学校家庭联动等诸多方面,并未结合加强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这一主题,有针对性地改革和转变。如何在全社会范围内重视和完善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这是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小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篇5

(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第一中学内蒙古乌兰察布012000)

环境保护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目前,我国将面临严峻的环境压力,污染物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力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优美型社会。为加大环境保护政策、规划和重大问题的统筹协调力度,在国家机构改革中组建环境保护部。因而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是教育面临的时代新任务。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我们化学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时代责任。

一、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化学课堂中渗透环保教育,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增强上课效率。在实验和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参与,扩宽了他们的知识面,掌握了科学的观察事物、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在教学和活动中,学生们了解了目前地球的状况,了解了环保方面的国情,了解了身边的环保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品质,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社会针对性原则。在我国教育界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完全有必要把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作为我们化学教学一个重要目标。

二、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高水平的环保意识

教师作为学生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来源,教师自身的素质高低,环保意识水平,将决定和制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效果。

(一)教师要及时给自己“充电”,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我们许多正在执教的化学教师在中学和大学时接触环境保护的知识太少,对其了解不深,难以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所以当务之急是我们教师需要重新学习有关环保方面的知识,平时要多读书、多看报,扩宽自身的知识面,真正认识到环保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主动地担负起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责任。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应注重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环保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二)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给学生树立新榜样。我们在实验时,常用到各种会污染环境的化学物质,我们怎样确保有毒物质不扩散到空气中,尾气如何吸收,反应后废液如何处理等等这样几乎每次实验都会碰到的问题,我们化学教师正确的处理习惯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逐步培养其环保意识。不仅如此,日常生活中教师良好的环保习惯,如不用一次性方便饭盒等等也会言传身教逐步影响学生,使之养成良好的日常习惯。

三、抓住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全方位地进行环保教育

(一)抓住教材的环保内容,渗透环保教育。国家应把环保教育列入中小学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考试栏目中,在此之前,要求化学教师应该结合化学教材中的许多章节,向学生介绍环保的相关知识。如高中化学教学,结合氯气、硫化氢和苯蒸气等有毒气体的教学内容。课堂是教师的第一阵地,作为化学教师,我们要抓住这一阵地,紧密联系教材,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理解环保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逐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在实验教学中推进环保教育。作为化学教师,我们要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实践中来。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如在密闭或通风橱中操作有毒气体,对反应后的尾气进行吸收,不让其扩散到空气中,反应后的废液、废渣不随意倒入水池,而是分类回收等等,使学生养成环保的好习惯。其次,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会从环保角度设计、改进、挑选实验方案,选取实验药品,使学生尽可能采用一些无毒无害、低污染、低能耗的实验方案和选择一些无污染、可回收、可循环利用的药品,从而培养学生在科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上的环保意识。

小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篇6

关键词:幼儿教育环保意识日常教学家园共育

《纲要》明确提出:“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与行为。”环保教育从幼儿做起已经被人们认同,它是幼儿园教育、教学和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到底该如何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呢?下面就谈谈我对以上问题的理解及看法。

一、概念界定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二、培养幼儿环保意识的意义

环境保护教育是本,环境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在幼儿中展开环境教育,是一项奠基工程。帮助幼儿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提倡“保护环境,从小做起,从我做起”是幼儿教师必须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当然,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是每个家庭、父母的职责所在。

三、培养幼儿环保意识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日常教学活动的引导。

日常教学活动是使幼儿产生环保意识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可以说日常教学是进行环保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创设等方法,让幼儿理解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从而让幼儿自发地、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在活动中体验环保的价值,以此培养幼儿环保的意识。

幼儿对于故事的喜爱远超于成人,在日常教学中,利用讲故事,吸引孩子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故事的感染,让幼儿知道环境对生活的影响。比如在《生病的水娃娃》活动中,老师通过故事让幼儿了解环境遭受污染的情况,再辅以图片,从而让幼儿产生厌恶环境被污染的心理体验,知道不能将垃圾扔进河中等,以此培养幼儿同情、保护“水娃娃”的情感。同时,让幼儿明白大家要一同保护水源,关心和爱护我们的周围环境,从我做起,这样“水娃娃”的病才会好起来,环境也会变得更美好。大部分幼儿都是在活动中受到教育,老师开展诸如此类的教学活动,适时地引导、教育孩子,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幼儿就从活动中萌发保护环境的情感和愿望。

(二)注重利用自然环境的熏陶。

大自然作为一个自然课堂,能有效地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幼儿对于自然的认识是基于对自然的热爱,只有让幼儿充分接触自然,激发其热爱自然的情感,才能使幼儿萌发关心和爱护环境的意识。比如可以利用春游、秋游的机会走进自然,接触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好。教师也可以设置自然区或自然角,放置各种植物或饲养一些小动物,让幼儿自主、自由地对动、植物进行观察,并告知、指导孩子观察时做一些记录,这样幼儿不仅能掌握观察的方法,而且能通过自身的观察发现动、植物生存的条件。

通过对自然的切身体验及对自然环境、动植物的观察,幼儿可以认识到自然环境及人类生存与动植物和平共处的重要性,同时会因此而了解自然环境与人、动、植物之间的关系,萌发爱护周围环境的愿望,逐渐产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利用自然环境的熏陶,让幼儿亲近、接触自然,置身自然之中,正体现教育的直观性和实践性的原则。幼儿直接经验的丰富,更能够激发幼儿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寓环保教育于游戏。

幼儿教育是以游戏为主的,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在游戏中,蕴涵幼儿发展的需要及教育的契机。把环保教育渗透于游戏中,将更好地促进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

老师平时可以与幼儿共同收集纸盒、鞋盒、酸奶盒、牙膏盒等,当幼儿进行结构游戏时,引导幼儿利用这些盒子进行拼搭。幼儿通过游戏发现纸盒能够重新利用拼成其他有趣的东西,从而感受到废品进行重新利用后的喜悦和兴奋,逐渐有对废纸盒进行“变废为宝”的环保意识。在角色游戏中,可以与幼儿收集的无毒无害的废品,像易拉罐、一次性瓶子、饮料塑料瓶子、废旧积木、纸筒等开展“娃娃家”、“饮料铺”、“小超市”等,利用家里不用的梳子、坏了的吹风机、用完了的洗发水瓶等可以开一家“小小美容理发店”等。通过此类的游戏,幼儿可以了解废品可以重新利用,逐渐知道废物利用的各种方法,从而使幼儿参与环保的自觉性得到培养。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教师自身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促进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就要求幼儿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环保知识和一定的环保意识。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成人是幼儿模仿语言、行为的主要对象。老师的举止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潜移默化的。幼儿教师不仅要丰富自己的环保知识,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变化,还要注意自己的举止言行,老师的言行会随时随地影响幼儿。比如平时教师看到破坏环境的行为要制止,并在适当的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在幼儿园中看见地上有垃圾要主动捡起,扔在垃圾桶里等。幼儿将在见到教师这样的举动后,不知不觉地对所看到的行为进行模仿和学习,在耳闻目睹中逐渐形成较好的环保行为与习惯,并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五)利用家长资源,注重家园共育的作用。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环境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家庭,离不开家园共同合作。在幼儿园中,可以开展形式多样、多彩丰富的家园共育活动。例如在“家园联系栏”,可以宣传环保教育知识,告知并要求家长要以身作则,爱护环境。也可以让家长配合幼儿园做好环保教育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以家长的言行让幼儿逐渐接受教育,形成良好的环保行为。

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要以幼儿的年龄、认知和心理特点为依据,结合幼儿日常生活,把环保教育渗透到幼儿日常教学中。对于游戏活动的利用,需要从幼儿实际出发,让他们在游戏中通过操作来收获环保的理念。当然,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言传相教。家长资源的利用要充分,努力提倡家园共育,加强家校合作,参与社区活动,将环保教育渗透在幼儿的方方面面,努力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可见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并使之确立环保意识,增强其环保责任,是一项长远而又伟大的工程。

参考文献:

[1]齐颖.探索“变废为宝”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J].新课程学习,2011,(12):69.

[2]茂国英.浅谈对游戏教育的认识[J].幼儿教学研究,2007,(11):40-41.

[3]王春英.浅谈幼儿教育的环保教育[J].金色年华,2011,(1):185.

小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篇7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环境教育教学方法意识

地理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责任,对学生后期的资源观和环境观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当前的地理教学中,缺乏对环境教育的重视,导致学生的环保意识淡薄,对学生的后期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为了改变地理教学的现状,教师需要结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中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学生后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地理教学是建立在分析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之上的,是让学生形成正确认知环境、利用环境、保护环境和改造环境的方法,旨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环境观。就中学地理教学而言,是以地球环境为开端的,然后介绍人来赖以生存的环境。可见,环境教育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一条主线,也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可行性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有着较强的可行性,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存在互补性,前者是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正确认识,了解相应的环境问题,并按照一定的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的保护环境;后者是指在教师的指引下,使学生自觉的形成环境意识。可见,地理教学的很多内容是环境教育的知识基础和知识储备,二期环境教育是地理教学完成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环境观的重要手段。其次,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主线,关注人类社会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保意识。

二、中学地理教学加强环境教育的有效策略

为了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发展观和环境观,需要对中学地理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进而引导学生用环保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教师需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结合地理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需求,采取有效的手段,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

(一)借助多媒体渗透环境教育

多媒体等先进教育手段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避免单纯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的口头描述,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呈现一些环境问题,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使学生加深印象,从而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例如在学习森林的相应知识时,教师可以播放“长江特大洪涝灾害”、“北京沙尘暴”等录像资料,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刻的认识到环境破坏造成的恶果,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然后教师进行恰当的引导,让学生讨论灾害形成的原因,认识到人类滥砍滥伐造成了水土流失以及土地沙漠化等诸多问题。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呼吁大家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用纸、拒绝用一次性筷子等,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可见,开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向学生呈现直观的资料,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思维进行有效的结合,达到了对学生的环境教育效果,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借助地理数据表格激发学生环保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数据表格来对问题进行直观的呈现,进而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直观认识,其中借助数据表格便于向学生呈现整体知识,提高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数据表格引发学生的环境意识,如在学习地球上的水时,教师可以将地球上的水用扇形图展示分析,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地球上供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使学生明确地球上的可用淡水是有限的,需要节约用水。可见,通过表格数据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问题,通过讨论缺水的原因,探讨解决的方法,呼吁大家要节约用水,不污染水,采用跨流域调水的方法。学生思维活跃.再联系我们的实际生活,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好行为。

(三)地理教学中引入环保话题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除了要讲授基本的地理知识以外,还需要借助环保话题,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自觉的考虑当前的环境问题,为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教学中,结合某一环保专题,引导学生进行小论文编写、漫画比赛以及演讲比赛等,使环保教育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情趣和热情,共建绿色家园,提高环保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把地理教学引入到课堂之外,即让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应的环保资料,并结合课本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这样就增加了课堂教学内容的范围,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同时对学生观察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加强乡土地理教育,培养环境习惯

乡土地理教育可以说是将某些乡土的地理现象视为教学资源.并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的一种学校课程,有效的消除了学生实际生活与课程之间的脱节。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动物园等公共场所,鼓励学生在学校和家里亲自栽培一些花、草等,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还可组织学生调查身边的工厂、小河、垃圾处理场、生活小区等,让他们亲自体验河水变浑了,垃圾变多了,空气被污染了等,同时让他们认识到保护环境并不是环保部门的事,而是每一个人都应该要做、随时随地都要做的事,从而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入,我国的环境问题日渐凸显,并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为此,应将环境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深入推进环境教育。

参考文献

[1]林培英.学校环境教育给地理课堂教学的启示[J].地理教育,2011(04)

[2]袁德翼.地理教育中要加强环境保护教育[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1(12)

小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篇8

关键词:化学教学环境保护意识培养方法

当今中国,环境问题与我们日常生活非常紧密,如雾霾天气严重,中小学和幼儿园要停课。所以迫切需要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的衣食住行大多离不开化学,当然有害物质有些是化学物质,如大气污染中的氮氧化物、硫化物、碳氢化物等,致使大众认为化学物质都是有害的。某些污染物是化学物质,经过媒体的放大报道,给人的印象是化学物质都是有毒的,导致有些人走极端,喜欢天然的,如衣服选用纯棉的,其实大部分衣服都是化纤的或含化纤。

教师可能没有能力向全社会宣传环境保护知识,但是可以通过课堂、日常行为,向祖国的未来花朵宣传与渗透环保知识和理念,这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化学教师如何在课堂内外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呢?

一、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所谓科学素养,是指能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解释或处理生活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其重点是用科学的态度分析和思考问题,以及用科学的批判精神总结问题。对于中学生来说,科学素养是教学大纲提出的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之一,指在接受一定科学知识过程中,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这些素养必须通过化学教学与学生需要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目的。为此,我们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化学学科意识是人的大脑对化学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应[1],化学学科思维训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化学的特点,依照科学的思维规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维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全面性。

例如,通过“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学生了解了有机化合物“三聚氰胺”的组成、结构及性质,很容易知道这件事是人为将其加入奶源,是人错误使用、利用有机化合物造成的,是人们贪婪、丧失良心的结果,“三聚氰胺”本没有错。在教学完硫、氮及其化合物的内容后,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酸雨中的有害成分是什么,分析酸雨的形成过程、途径,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有什么危害等,通过提高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通过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晶态等,对物质才会有直观印象。通过实验观察化学变化,认识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通过实验,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可以说,没有实验就没有化学。

对于演示实验,教师除要规范操作外,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对于实验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的物质如何处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学生实验,人数众多,化学药品消耗大,可能产生的污染也较多。对于实验课中“少许、少量、适量”等模糊的表述,学生在实验中是不能准确把握的,一般学生加的量较多,这样既会浪费实验药品,又会产生比较大的环境污染。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教师可以先做实验,以实验现象明显为标准,确定实验中药品的浓度和用量,要求学生以这个用量做实验,同时引导和教育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验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的气体如何处理,这既是保护学生自己的人身安全,又是保护环境,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实验以后的废弃物一般由酸、碱、盐及金属单质组成。金属片在实验后可以交到指定点回收再用;酸碱类废弃液要加什么药品中和后,才能倒入下水道或倒入指定点统一处理;含铜、钡、银、铅等重金属离子的废液,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处理。这样对实验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既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又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节约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更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2]。

三、通过环保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仅仅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不够的,还要利用学生校外广阔的生活,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以致用,增强环保意识。如,与综合实践课的教师合作开展课题“保护梅江河”的活动,让学生到校外去、到自然中去,调查走访梅江河周围的哪些工厂、企业等可能产生污染,与自来水厂和环保局合作,检查污染的成分,并针对污染物,提出解决的方案和措施。通过这些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树立了环保意识,增强了综合实践能力。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学生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通过向家庭、向社会宣传环保知识,加速形成人人都有环保意识的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小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篇9

人类自从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在经济发展取得飞速进步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自己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而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损害和隐患,大气和水污染,水土流失,森林锐减,沙漠和石漠化,温室效应,珍稀动物近于灭绝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必须改变对大自然采取的掠夺式的杀鸡取卵式的生产,消费、生活方式,谋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此时十分有必要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意识,只有具备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动性、自觉性,才能摆脱影响人类生态发展的生态环境危机,才能使现代人和子孙生活在蓝天碧水青山之中,而良好生态环境意识的培养必须从幼儿教育中抓起。

这是因为,幼儿期是一个从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是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起步期,启蒙期,这时候开始打基础,培养起幼儿初步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意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较好成效。

培养幼儿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本身应该通过过不断的努力学习,掌握较为丰富的生态环境科学知识,理解建立良好生态环境意识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给小朋友们传授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带动小朋友们的生态环境保护行动,树立培养起小朋友的良好生态环境意识。

培养幼儿的生态环境意识,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循循诱导,点滴养成。

采取多种手段,将生态环境教育渗透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及各科教学中去,是十分必要的较为有效的。例如,教师可采用画图画,讲故事,欣赏图片,游戏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形式,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向幼儿传递生态环境知识。再如:幼儿在园生活饮食活动中,适时教育孩子节约每一滴水,抓住全市停水等契机让孩子进行体验,这些都是培养幼儿生态环境意识的良好机会。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态环境意识,在向幼儿讲授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时,应尽量用简单通俗,幼儿易懂的方式,使幼儿能较容易,较快地理解和接受。可以较多地采用拟人化、类比、比喻的方式讲解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比如"温室效应"可以试图以"地球的大棉被越来越厚"之类的形象比喻来讲解,使幼儿易于接受。

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态环境意识,应多让孩子接触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自发地感受和培养对良好的生态环境的亲切感和绿化情,认识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积极意义和重要性。可以在幼儿园多种植一些树木花草,在带幼儿春游时多去一些绿树成荫、花繁草茂的地方,让孩子们比较这些地方与无树无草的荒山或水泥地的优劣性,也可以让孩子感受未受污染的清澈山溪的秀美,对比污水遍流的河、塘的不可爱之处(如发黑、发出异味等)。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态环境意识,还应引导幼儿适当地自己动手,参加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比如带领幼儿播撒花草种子,浇水、松地、养育花草树木等。让幼儿感受到保护生态环境行动的乐趣。

小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篇10

关键词:环保教育重要性幼儿教育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的主人,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从小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提高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可以从哪些方面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呢?

一、从兴趣入手进行环保教育

在组织各种有趣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兴趣应该说是有效的。幼儿天性好动,精力旺盛。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摸摸、弄弄、学学、做做,兴趣由此而生。在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这一点。在活动中大量引入操作实验,如认识植物时,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植物的根吸收有颜色的水的实验,让幼儿了解到植物根、茎、叶的作用,此外,我们让幼儿观察植物在受污染的水中生长直到枯萎的过程,幼儿认识到水受污染对植物的害处。由于幼儿认识过程中的有意识性发展较差,兴趣便是无意的、偶然的和不稳定的。事实上,我们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其对此的兴趣,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孩子思考问题,帮助他们建立初步的保护环境意识。因此我们没有把教育停留在知识层面,而是帮助幼儿把这种学习兴趣升华为对环境问题的兴趣。

二、游戏中的环保教育

首先,“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所以通过游戏向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幼儿最易接受,从而使幼儿在活动中自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游戏”是孩子们的特权,在游戏中渗透自然内容,使幼儿更容易接受,并在玩玩、说说、做做中培养环保意识。四月鸟周期到来时,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利用情感体验法进行爱鸟教育。在区角活动前教师可以讲一个关于小鸟找朋友的故事,让孩子们不仅对鸟的名称、外形感到好奇,还对鸟产生关心、同情等情感。在区角活动中,孩子们画画、剪剪小鸟、蝴蝶,并来到森林和鸟类做朋友,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

三、美术活动中渗透环保教育

美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包括欣赏、绘画、工艺等。

1.在美术欣赏课中渗透环保教育,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专题美术欣赏有许多课题,对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非常有利。教师可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关环保的作品,既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使其受到美的熏陶,又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这对从小培养幼儿保护小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2.在绘画课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绘画课中利用范画进行教学,能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环保意识,有效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如教学《大树和小鸟》这一课时,我准备了这样一张画:天空中飞来一只小鸟,它的嘴巴里衔着一些稻草。它停在了一棵大树上面,正准备搭一个鸟巢,突然看到下面有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把斧头,正准备砍掉这棵大树,小鸟只好失望地离开了大树。看完这张画,我提了一个问题:“小鸟为什么失望啊?为什么要离开大树啊?”孩子们都抢着回答:“因为有一个人想砍掉这棵大树,小鸟不能在这棵大树上面搭自己的房子,所以小鸟只要离开大树。”通过对这幅画的欣赏,幼儿知道不能随便砍掉树木,否则小鸟就没有家。保护好树木,才能让小鸟有美好的生活环境,不仅达到绘画课的教学目的,还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四、生活中的环保教育

在幼儿一日生活环节中,蕴含不少环境教育内容,是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的最佳时机。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可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如每天的一餐一点,在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同时,进一步对幼儿进行节约能源教育。不挑食,不浪费,不倒掉饭菜,让幼儿知道我们所吃的颗颗饭粒都是农民伯伯用辛苦的汗水换来的。在节约用纸活动中,我们还设计了游戏《报纸变变变》,让幼儿知道很多废纸是可以做成好玩的玩具的。活动后,教室变得干净、整洁,小朋友一看到纸屑都会主动捡起。

五、幼儿园环境创建与幼儿环保教育相互渗透

在幼儿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方法很多,如课堂教育、家庭教育、幼儿园环境教育等,其中幼儿园环境教育能达到潜移默化的特殊效果。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大部分通过环境潜移默化和影响获得。试想,如果一个幼儿园园内果皮乱扔,到处是脏水、垃圾,家长、教师熟视无睹,孩子耳闻目睹,则其长大后怎么会是爱护自然、爱护环境的人呢?所以,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必须充分发挥环境教育的作用,两者相互渗透,即在进行环境创建时要考虑安排环保教育内容,而进行环保教育时,充分利用幼儿园周围环境,发挥其特殊作用。

六、幼儿园与家长、社会力量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