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十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十篇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5:58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篇1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措施

农户通过联合组成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下的产物,它可以突破传统家庭联产承包方式规模小、经营分散的局限,以强大有力的整体去参与市场交易,提高农民的市场地位。近几年,我国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将其发展作为破解“三农”难题,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截至2014年12月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128.88万户,出资总额2.73万亿元。其中,发展最快的是山东省,截至2014年底,山东省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3.1万个,占全国总量的10%左右。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十分值得研究。

一、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的成绩

河南省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法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从宣传发动、政策扶持、规范引导到提供优质服务等各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农民专业合作社由规模化发展进入规范化建设的新阶段

2007~2010年是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迅猛发展期,随后进入平稳快速增长阶段。截至2014年6月底,全省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8.63万户,占全国总量的7.4%,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山东省;出资总额2360.93亿元,占全国出资额的9.8%,在全国排第二位;户均出资规模也不断壮大,户均出资额达339.38万元,较全国平均水平(206.08万元)高出67.45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初具规模。但通过调查发展,多数农民合作社内部管理不规范、不照章办事,甚至没有正常运转,沦为“空壳社”。河南省政府应根据农业部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意见》,引导农民合作社向数量扩张与质量效益并重发展的规范化建设阶段转变。目前,全省专业合作示范社中,承担农业部、财政部部级示范项目的近60家,承担省级示范项目的166家。

2.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的产业领域广泛且产业链向高附加值拓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涵盖了种植、养殖、林果、水产等各个农业部门,还涉及农机作业、资金合作以及农产品加工销售运输贮藏等诸多环节,产业领域不断拓展。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合作社开始注重在市场营销、质量标准、品牌包装、基地认证等方面提供服务,开辟了产品增值空间。如鹤壁市淇滨区饮马泉薯业合作社,除了为农户提供统一供苗、统一农资、统一培训、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服务之外,还积极注册了“饮马泉”商标,并进行了无公害基地的认证,2014年又申请了国家有机产品认证,为社员提供的服务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1.合作社单体规模偏小,缺乏市场竞争力

虽然河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但其经营规模偏小。众所周知,当未达到指定经济实力时接下来很容易产生一系列问题,例如:“产业链条短、服务层次低、资产增长慢、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弱”等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

2.合作社资金、人才短缺

资金、技术和人才是推动合作社发展的“三驾马车”,同时也是目前合作社发展最为稀缺的资源。一方面缺乏发展资金。由于农民合作社成立门槛低,自有资产少且自身积累有限,加上没有有效的抵押物,从银行贷款难度较大。有些合作社虽然可以获得部分财政扶持资金,但受雇面有限。另一方面缺乏合作社企业家和职业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善管理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匮乏,大多数合作社的经营决策都是由几个发起人或能人拍案决定的,再加上社员多是文化低、年龄较大的农民,制约了农民合作社向更大更广的空间发展。

3.合作社定位不高,服务能力弱

一般的合作社对社员的服务仅局限于产前农资统一采购和产后农副产品销售初级合作服务,大多缺少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深加工的认识,大局观念不强,缺乏发展观;多数合作社往往是以村为单位,产品总量及市场占有率有限,并且在信息搜集、技术引进、社员培训、农产品质量检与标准化等方面存在着小农意识。

4.政府对合作社扶持不到位

一是政府有关合作社发展环境的制度供给不到位。如规范的合作社法律、税收、信贷、市场准入等制度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合作社处于一种“有量无质”的“虚胖”局面。二是一些扶贫项目建设资金和一些优惠政策等没有有效的与合作社对接,这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二、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措施

(一)建设综合性的联合社,实现资源优化组合

针对单个合作社发展中出现的规模小、产业链短、经营层次低、竞争能力弱等问题,河南已经进行了积极探索――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2015年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问题,综合性的联合社是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它可以有效地整合政策、社会、市场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重组。综合型的合作社不但能解决单个合作社解决不了和解决不好的矛盾和问题,还能以合作社在所有涉农领域的其他收益来弥补弱势小农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收益不足的问题。

(二)创新融资方式,培训专业人才,支持合作社发展壮大

在合作金融方面,山东省引入托管银行的方法值得借鉴。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监管部门与合作托管银行签订三方合作协议,合作社不再设资金池而是委托给银行,托管银行为社员结算户或银行卡等提供金融服务并为合作社信用互助业务提供业务指导、风险预警等服务。这不仅避免了利用合作社进行非法集资或组织者捐钱走人的,还可以使不善金融管理的合作社得到银行专业指导。另外,要采取积极引进和自主培养人才方案。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引进涉农领域、管理领域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开展对合作社带头人和管理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定期培训。

(三)建立并完善合作社规章制度,实现规范化发展

当前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规范发展已成当务之急。一是要建立完善各项制度(包括明晰的产权制度、民主的内部治理组织、紧密的利益联接机制、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公平的分配和权益保障机制等),做到正常运行、规范运作,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对那些“有名无实、流于形式”的虚假合作社劝其申请注销退出。二是出台激励农民专业合作社长期规范化发展的措施。如从入社农民增收率、带动农户数量、交易额等方面制订具体的分级奖励办法,按发展质量来进行税收减免或财政补贴等方式的奖励。

(四)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合作社网络化

互联网农业,当前很热。“网购、快递,我们当地出现了“飞毛腿”,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出现,为农业专业合作社提供了实现产消零距离的条件。”哈尔滨欣跃三莓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海龙如是说。农村网络的普及给农民专业合作社运用互联网技术提供了可能。一是互联网技术深刻运用的智能农业模式,如手机农信通。二是互联网营销综合运用的电商模式。农村电子商务也是正在新兴的一种农产品供销平台,通过互联网,农产品可以销售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市场,也有利于品牌的宣传。

(五)处理好“政社关系”,使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

一方面行政推动因素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办和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行政介入不当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市场化为导向、遵循“民有、民管、民受益”的互助合作经济组织。政府要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民合作社,合作社也应将广大社员的愿望、呼声与意见等及时反馈给政府,使政府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或给予相应地支持,真正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办官助”的极佳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涛,范会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与路径创新――基于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2]刘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J].党政干部论坛,2013(02).

[3]雷瑛.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典型问题解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1(05).

[4]温铁军.建设综合性合作社推进农业三产化[eB/oL].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2014-12-14.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篇2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一种新事物,是在农民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同年,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湖北省实施办法》。三年过去了,我们对湖北省浠水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客观了解了浠水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深入分析了其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并针对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浠水

一、导言

改革开放以后,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农民有了自己的生产经营自,农民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者。各种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其中最主要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实践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新生事物。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07年7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更好更加规范的发展平台。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如火如荼的发展。

然而,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正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诸多的困难,农民专业合作社也不例外。我们从湖北省浠水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中,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虽然不能以偏概全,但是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湖北浠水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近年来,浠水县政府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支持鼓励农民创办合作社,并设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绿色通道,提供政策法规方面的咨询服务,免费为其登记注册、发放营业执照,大大激发了农民踊跃创办专业合作社的热情。2007年8月20日,浠水县成立了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竹瓦张茅山水果专业合作社,之后陆续成立了旭光甜玉米、散花镇蔬菜等合作社。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浠水县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截止到2010年7月31日,浠水县已登记注册的专业合作社已经达到156个,其中种植业30个,养殖业105个,服务业18个,其他3个。社员2..4万人,出资额1.6亿元,联系带动农户6.5万户。总体来看,浠水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比较快,涉及的领域比较广,参与的农民比较多。合作社的发展为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大力地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发展的速度很快,但是总体来说,各种类型的合作社规模不大,覆盖面小,参与的农民人数较少,参与的农民多为老弱妇孺,缺乏能力强的年轻力量。由于规模小,抗市场能力弱,使得融资比较困难。

(一)政策落实方面

政府的扶持力度虽然逐渐加大,每年也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但是这主要体现在合作社建立初期的登记注册和少量的财政补贴,在农产品的产供销方面和资金融通方面给予的支持不多。事实上,合作社的发展很关键的一点是产品的销售情况和资金链的供应情况,政策应该往这些方面倾斜,做到真正落实国家的相关扶持性的政策。

(二)融资方面

组建和运营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充裕的资金,但是农户入社缴纳的股金十分有限,难以维持大批次量的生产经营活动,资金紧缺。然而,合作社的规模小,抗市场风险能力弱,使得贷款融资更加困难。虽然政府部门有相关的扶持政策,但是在融资方面,商业银行比较偏向于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合作社。对于中小规模的合作社,由于他们的经营效益一般,又缺乏有效的抵押凭证,商业银行一般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对贷款的门槛设置偏高。

(三)技术方面

由于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有限,技术水平比较低。即使少数人接受过专业的技术培训,但是在整个农业生产、加工、储存等环节还是会面临各种问题,他们没有办法全部兼顾。另外,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孺,他们的技术水平更是非常有限。

(四)人力资源方面

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是不同的组织机构,它的运行模式、经营方式以及分配利润的方法和企业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工作人员也不可能按照公务员的编制,因此,工作人员的工资偏低、没有福利。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吸引人才非常困难。合作社本身的成员综合素质不高,又难招聘到合适的人才,这就形成了合作社发展的又一阻碍。

(五)管理方面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大多是由一些农民骨干带头组建,这些骨干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管理水平有限。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他们还需要去适应市场的运作方式,管理方面十分欠缺。有一部分专业合作社甚至没有理事会和监事会等必要机构,有的是形同虚设。合作社内部机制不健全,运作部规范,管理混乱。

四、对策

针对以上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落实政策、改善融资环境

相关政府部门要深入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困难,将政策落实到实处,位农民解决真正的困难,加大扶持力度,而不是只有“一纸文件”。要加大财政资金方面的支持,使得财政补贴发放到真正需要并且有困难的合作社。利用财政扶持资金为合作社创造有效的贷款担保机制,鼓励信贷部门,对于经营业绩良好且规范的合作社应降低贷款门槛,并给予适当的贷款优惠,以改善融资环境。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费的征收和其他成本费用应给予倾斜政策,并督促相关部门制定细则,切实帮助合作社节约成本。

(二)培训人员、引进人才

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对社员进行专业培训,技术培训,努力提高社员的技术水平。发挥农村能人的领头示范作用,注重领导人的培养。对骨干人员要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加大人力资源成本,吸引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加入合作社,参与甚至领导合作社更好得发展。

(三)规范管理、健全机制

教育引导社员增强规范和合作意识,对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和财务人员要进行经常性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专业技能,使得合作社可以更好更规范地发展。加强对合作社的财务监管,做到账务真实、规范、公开。健全社员大会,完善各种制度,真正做到民主决策、收益分配合理公平、合作服务意识强等。

(四)其他几点建议

一是合作社的建立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有利条件,发挥地方特色,利用产业特色扩大产业规模,创立自主品牌,拓展市场空间。二是与当地龙头企业联合发展,扩大产业链条。尤其是产品单一的合作社,要争取由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形成产业链,提高抗风险能力。三是树立培养管理规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的典型示范社,带动更多农户联合起来,进行规模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宝华.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实务.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9.

[2]葛文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2.

[3]万宝瑞.中国农村经济管理与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5.

[4]宋洪远.中国农村经济分析和政策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2.

[5]马彦丽.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解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6.

[6]孙亚范.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篇3

关键词:喀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045-02

近些年来,中央、自治区多次提出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意见,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使南疆喀什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了解农民最深切的愿望,能够在农民与政府之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互助合作拉近汉族与少数民族同胞之间的距离,协助政府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一、喀什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近几年,喀什地区在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特别是2010年国家发改委设立喀什经济特区,率先在新疆进行资源税费改革,使农村经济步入了快速、高效发展的新阶段,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1.数量持续增长,产业集中于种养业。截至2009年底,喀什地区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71个,同比增加了97个,其中已在工商部门登记的89个;合作社成员数25024人,是整个南疆合作社发展较好的地区(见表1)。种植业68家,占40%;林业45家,占26%;畜牧业36家,占21%;服务业和渔业所占比重很少。从中可以看出,喀什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种植业、林业和畜牧业占八成以上比例,这主要是由于种养业的商品率较高,农户承担的市场风险较大,加上喀什大部分地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因而对合作社的要求动机就较强。

2.以农民牵头创办为主。由农民牵头创办的有129家,占75%,其中由村组干部牵头创办的有57家;由基层农技服务组织牵头的有23家,占13%;由企业牵头的只有4家。由此可见,喀什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绝大多数是农民自发、政府引导的方式逐渐发展起来的,而由农民大户、龙头企业牵头出资兴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却寥寥无几。

3.创办卓有成效,提高了特色产品的知名度。目前喀什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达13046.52万元,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总值为2147.8万元;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合作社有12家,拥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有8个。全区已建立13个各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168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覆盖了全区85%主要特色农产品。伽师瓜、莎车巴旦姆、英吉沙色买提杏和杏干、帕米尔冰川矿泉水、叶城薄皮核桃和喀什噶尔石榴等七个特色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注册。

二、喀什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合作社成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不够。大部分的普通社员都是农民,农民虽然有合作意愿,但是限于对农民专业合作的发展前景认识不够,不知如何组织起来,因此在生产经营中大多数人都还存在较强的依赖政府的心理,希望政府能指导其生产经营、帮助销售农产品,导致了许多地区的合作社呈现出由政府“独揽独包”的现象。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大多数农户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不高,如新疆农民当中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者分别占7.2%和42.8%,农民缺乏自我组织起来的知识和能力。二是由于当地缺乏有较大影响力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领农户致富的示范效应还未能发挥。

2.总体规模偏小,发展不均衡。从全地区来看,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专业合作社不多,大多都存在自身经济实力不强、自我发展能力较差、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对农户覆盖面积和带动作用有限的问题。从喀什地区12个县(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统计数据来看,有些县(市)合作社发展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但有些也不太重视,如疏勒县有4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不多,仅有13957户;伽师县虽然只有2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但带动农户最多,有51957户。

3.资金瓶颈普遍,经营水平有限。很多合作社自身资金积累能力非常有限,该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均注册资金只有11万元。还缺少有效抵押物,较难从银行获得贷款,发展后劲不足。由于合作社的参与者基本是农民,综合素质不高,缺乏真正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人,经营管理能力难以跟上新时期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很多合作社由于产品单一、档次低、产业化程度不高,直接导致效益偏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社的后续发展。

三、喀什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1.遵循规律,因地制宜的发展。喀什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扶持就显得尤为重要,待合作社发展趋于成熟时,政府应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监督、规范方面,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由农民自主决定、自我选择。同时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贫困且无优势产业的地区,可以采取政府支持与农民自发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由政府部门或民间组织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有一定产业优势但尚未形成产业集群的地区,可以采取“政府+协会+农户”、“农户+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对于已形成产业集群的地区,可以采取“农户+合作组织+企业”以及“农户+股份合作组织”等发展模式。

2.注重示范引导,调动农户的积极性。为了加快喀什地区“一村一品”发展,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各级政府应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在更大范围内选择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示范点,对已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点关注,给予扶持,引导他们规范组织章程和财务管理制度,抓好示范项目建设,并注意总结经验,从而在各县市进行交流、学习,发挥示范效应。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认识自己的组织,增加对合作社的信心,消除心理顾虑,全身心投入。

3.鼓励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兴办合作社。事实上,由农民大户、龙头企业牵头出资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生命力比较强,成功率也比较高。喀什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晚,规模小,由龙头企业领办的合作社很少,应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大户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地区农产品主要作为产品或半产品,在别的地方加工后进人市场。如果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大户或龙头企业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农产品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带动周围农户发展当地优势产业或产品,并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开展农产品购销和物资供应等,形成一批专业村和专业生产基地。从而,大幅度增加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服务实力和专业大户的经济效益。

4.构建“农超”对接,完善销售体系。农超对接是现代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一个新兴发展模式,即指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政府部门在产地和超市中间起中介作用,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主要是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平台,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喀什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具有加工、仓储和运销性质的合作社非常欠缺,这类合作社所占比重水平仅为6%,表明喀什地区流通领域发展落后,产业链条短。这种形式下非常适合积极构建“农超”对接,可以建立灵活、高效的销售体系,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同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后续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继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探讨[J].农业经济,2007,(10):3-7.

[2]何官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问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2008,(4):125-127.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篇4

>>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影响农民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因素探究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化进程问题研究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研究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社影响因素分析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的思考与分析内生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互助社运行机制分析首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考察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探析河北省农民合作社对涉农资源的优化整合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能力影响因素研究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因素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分析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的对策思考浅析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互助业务资金风险及防范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互助业务模式探析农民对专业合作社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收益分配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契约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赵慧峰.国外农业产业化经验及发展模式比较——兼论对河北省农业发展的借鉴[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124.

[3]张德元,张亚军.关于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思考与分析[J].经济学家,2008(1):13-17.

[4]夏英,宋彦峰,濮梦琪.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资金互助制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4):29-33.

[5]林珑,李天祥,马磊,等.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资金互助社模式浅析[J].温州农业科技,2011(2):1-4.

[6]潘春霖,王晓蓉,李凤菊,等.天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现状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8):51-53.

[7]王甲午,王景文.试论农民资金互助社的建立与发展[J].农业经济,2010(12):84-85.

[8]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eB/oL].(2007-01-22)..

[9]董景奎.新农村建设中提高政策支持效应、优化企业与农户合作行为分析——以贵州省w村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1):77-80.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eB/oL].(2006-10-3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篇5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问题;对策;青海大通

中图分类号F32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14-0289-01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并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引导和大力支持下发展壮大。合作社组织的诞生在解决农民增收、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1]。然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不断的总结,加以改进和完善。

1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目前,大通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25家,其中种植合作社75家、林业(苗木)合作社45家,养殖合作社129家,服务业合作社42家(其中农机合作社10家),其他类合作社34家。共有会员(社员)6000余人,带动农户1400余户。

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

2.1办社方式多元化参与、多渠道发展

一是以产业链为依托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如柳林牦牛专业合作社。二是以农业技术为依托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如大通县明亮肉牛繁育专业合作社。三是以外来投资者和村民合作为依托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如大通县福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村民以流转方式提供土地,村委会集体以承包或租赁形式提供草山、灌木林地[2]。

2.2内部运作推行合作制原则

按照“自愿互利”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重大事项由社员(代表)大会做出决定;民主管理上,突破“一人一票”的原则,可按股金额与交货配额结合实行一人多票等;经营范围上,突破社员界限,允许合作社销售非社员产品。

3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3.1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资金筹措难

政府虽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但在市场竞争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仍处于弱势地位,承担着较高的市场风险和运营成本[3]。在信贷支持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信用社贷款只能以农户个人名义得到小额信用贷款,利率高,期限短,在产前、产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能靠个人集资维持运转。目前,政策和资金扶持更偏重于已形成规模的典型示范社,起步阶段的合作社和欠发达地区的合作社难以得到政策及资金的扶持,发展速度受到制约。

3.2产品单一,但未形成特色

青林乡地处大通县脑山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群众信息闭塞,合作社资金经费又十分有限,在农牧产品上未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3.3运作机制不规范,发展壮大难

大通县青林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建立规范的章程,但难以严格按章程运作,使大多数合作社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合作社难以壮大。加上农民只顾眼前利益,有利就加入,无利就退出,合作社没有经济积累,制约合作经济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4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

一是政府和金融部门要给予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弱势群体,经济基础较差,政府和金融部门要研究一套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实际的金融渠道,既避免金融风险,又解决合作社的资金问题。二是上级部门要搭建好平台。市场是实现企业效益的平台,有关部门要为专业合作社搭好平台,让他们发挥产业优势。三是培育主导型的新型农民。建议把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培训纳入新型农民培训计划,安排专项经费由乡镇组织分层次对基层干部、组织成员和农民进行理论和现场实地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同时利用各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形成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四是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的合作社。积极培养骨干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合作社开展产业化经营。鼓励合作社按企业化要求,改善办公设施、培训场所、产品收购场地、冷藏设施、加工场地等硬件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和提高服务水平。五是建议整合扶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欠发达地区和处于起步阶段的合作社,以帮助合作社尽快扩大规模,提高水平。农牧部门扶持的专项资金更多地倾向于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有发展潜力和产业优势的专业合作社,让更多的农民享受改革的红利,享受到发展的成果,享受到专业合作社的优惠待遇。如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发改资金、较少民族发展项目资金、科技发展资金、扶贫资金等。建议改善和改变合作社由多部门多头管理的现状,统一由一个部门管理,归类相关职能统一管理、统一指导执行政策扶持工作。六是建议适当放宽合作社办理经营许可的规模,建设标准不降低,在规模上适当予以放宽。在严格控制建设标准的基础上,适当放宽养殖场的建设面积、饲舍面积的规模以及动物检疫许可的规模面积,适当放宽办理林业生产经营许可和苗木经营许可的种植面积。

5参考文献

[1]孙永萍.大通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J].青海农牧业,2011(2):16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篇6

关键词:聊城;农业专业合作社;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110-02

一、聊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作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能够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农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入推进,聊城市农业发展呈现新的态势。

1.发展势头迅猛

从表1可以看出,2007至2011五年间,聊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无论是合作社个数,还是社员数和出资额,均有大幅增长。特别是2008年,从92家增加到791家,增幅明显。合作社的规模也不断扩大,社员数也从1711人增加到28000人,社均出资额从10.2万元,增加到43.2万元。这主要得力于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聊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一直呈高速发展的态势。目前,全市各个乡镇、办事处均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每个乡镇平均20个以上,有的达到60多个。

2.产业特色突出

聊城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蔬菜、果品、畜禽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出口基地,经过近几年的结构调整,已经形成蔬菜、畜牧、林果、水产四大主导产业。聊城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都是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建立起来的,具有明显的产业特色和区域性,主要集中在市场化程度高、经济效益好、适宜快速批量交易的蔬菜、水果、畜牧、水产等产业。近几年,聊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在数量和规模上有明显发展,在内容上也不断延伸,包括种植、养殖、农机服务、农技推广、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多个行业和环节,基本涵盖了目前农村绝大多数行业和领域。

3.组织形式和类型多样化

聊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和类型呈现多样化。90%左右的合作社都是农民自发合办的,其中,农村能人是主要力量。冠县畜康养猪专业合作社、红太阳大棚油桃专业合作社、高唐县永顺肉鸭养殖专业合作社、临清市牧旺养牛专业合作社等一大批合作社都是由农村能人带头领办的。供销、农机、农业技术、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等部门领办是2013年合作社发展的新方向,并且这类合作社规模比较大,辐射带动能力较强。如东昌府区甜翠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是在东昌府区林业局扶持指导下成立的,社员213人,带动农户4600户,年销售收入达到700多万元。

4.内部管理趋于规范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及山东省工作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制化、规范化提供了政策依据。全市绝大多数合作社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的有关规定,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组织机构设置、社员管理、议事决策、财务管理、盈余分配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管理运作日趋规范化。有的合作社还根据经营状况,进行了二次分配。据统计,2011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提留公积金、公益金及风险金的有413家;可分配盈余按交易量返还成员的合作社有578家,其中返还60%以上的达到436家。

二、聊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聊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态势良好,在农业农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聊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仍然处于初创阶段,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影响力弱等问题亟待解决。

1.总量偏少

虽然近几年聊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增加迅速,但在全省所占的比重偏低,总量偏少。2011年底,山东省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56552个,注册成员55.9万个,出资总额692.5亿元,实有户数居全国第一位,实有成员总数和实有出资总额均居全国第二位。而2011年底,聊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4151家,只占全省的7.34%,相当于临沂的38.75%、青岛的51.58%,与省内先进地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合作社的发展水平与聊城农业在全省的地位相比存在不平衡,远远不能适应聊城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2.规模偏小,实力较弱

从规模结构看,多数合作社规模偏小,由此产生资本积累慢、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无力发展规模经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合作社社员少于10户的有1153个,占75.8%,10—50户的277个,占18.2%,100户以上的仅有38个,占2.5%。多数合作社只是向社员提供一个或几个环节的服务,合作关系比较松散,能够提供技术指导、生产资料供应、良种推广引进、产品销售的不到30%;能够开展生产、销售、加工、仓储、运销、信息等全方位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的合作社占比更少。有的合作社仅仅是做了注册,并未正式运营。甚至有些合作社仅仅依靠政府的扶持政策生存。

3.内部管理不规范

就目前情况来看,聊城市真正参照有关合作社法律法规进行登记和管理的很少。大部分合作社没有建立规范的内部运行机制。在内部管理上,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不到位。在利益联结上,还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并且多数没有实行二次分配。2011年,提留公积金、公益金及风险金的合作社仅占全市合作社总数的9.9%;可分配盈余按交易量返还成员的合作社仅占全市合作社总数的13.9%,其中返还60%以上的仅占全市总数的10.5%。

4.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绝大部分已转移到二、三产业,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以“老、弱、妇女”为主,因此合作社社员的文化水平和农技素质普遍偏低。对于领办合作社的“能人”来讲,其个人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合作社的发展水平。大部分领办人知识结构、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缺乏市场开拓能力和长远发展眼光,合作社对于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十分渴求。

三、聊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对策建议

1.统一思想,切实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导与服务

农业、财政、工商、税务、供销、质量监督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调,按照各自职责,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发展搞好指导和服务。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平台,通过召开会议、举办专题讲座、开辟宣传专栏、发放材料、张贴标语等宣传形式,宣传报道先进典型的经验做法,增强广大干部依法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工作环境。

2.授人以渔,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

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和农村能人培养计划,利用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强对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办社能力,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能人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为人正直、办事公道的合作社领头人,切实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带动力,全面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水平。

3.突出特色,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步伐

聊城市2013年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2013年的全市农村工作重点之一,力争2013年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到每一个行政村,基本达到“一村一社”。政府的空前重视使得聊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发展的黄金时期。合作社要以本地优势产业和优质产品为特色,打造亮点,提升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积极鼓励农村基层组织、基层供销社等主体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格局。鼓励合作社之间开展再联合、再合作,使合作社真正成为组织农民、引领农民的现代经营组织,成为农民闯市场的主力军。

4.规范运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按照合作社法和山东省条例的要求,健全合作社的内部组织机构,搞好建章立制,完善合作社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建立健全账簿,切实加强会计核算,定期向社员公布财务收支状况。健全利益分配制度,完善按交易额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责任机制,增强合作社发展活力。

5.典型带动,全面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

近几年,聊城市每年评选命名市级示范合作社100家,进行表彰奖励。要积极开展示范合作社创建活动,扩大合作社单体规模,提高农户入社率,加大宣传表彰力度,切实发挥示范社的典型示范、典型带动作用,促进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扩规模、上水平,争取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省级示范社、部级示范社行列。

6.项目搭台,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对于一些农业建设项目,可以优先安排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建议国家和省、市、县(市区)安排专项资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品牌认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和质量认证给予相应的补助和奖励。财税金融部门要制定相应的信贷和税收优惠政策,为合作社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商务、农业部门要搭建平台,积极搞好农超、农校、农企等产销对接活动,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拓宽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的销售渠道。

参考文献:

[1]王克强,梁智慧.对我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0,(1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篇7

关键词:涉税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政策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扶持农业发展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各地开设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惊人。近三年,仅以东港地区,就有3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理了税务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新型的经济互助组织,对于税收管理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如何做好新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涉税日常管理,已成为摆在广大一线乡镇税收管理员面前的一项紧迫性工作。

一、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涉税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

1.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不规范、甚至虚假办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的成员中农民占80%以上。由于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组织能力不强,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领导者和决策者往往是企业、经纪人等,农民成员只是被动参与,这与法律、政策的本意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背离。各级政府为了彰显政绩,有些企业和个人出于规避政策甚至骗取农业部门资金补贴的目的,迅速兴办了许多合作社。在这其中,我们不能否认存在为了骗取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资格和农业部门资金补贴,而以虚假资料、虚构成员等办法设立的农民合作社。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核算不健全。从目前东港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账簿设置简单,另外还有部分没有会计、没有设置账簿,会计核算非常不规范、不准确。相当一部分的账簿难以准确反映应税项目和免税项目、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由于相关凭证不合法,也无法确认收入和费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合作社的农民成员占到了成员总数的80%以上,这部分成员对财务核算缺乏起码的认识,大部分还是注重眼前利益,认为少支出多收益就行,甚至存在有没有账本一样可以算清楚,聘会计还要多支出的思想。受这方面因素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核算想做到规范准确就比较困难。二是部分合作社的成立初衷不纯,是以追求政策支持和信贷支持、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为目的,他们不愿意核算的太清楚,甚至人为的造假账来应付管理。三是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具体财务核算管理还没有成熟经验,个别细节没有明确。譬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本社农民成员之间的核算应该使用何种凭证尚未以文件的形式予以明确。专业合作社税收政策掌握较少,纳税意识淡薄。通过了解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办情况,每个地区都存在挂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少,但及时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较少,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游离于正常税收管理之外的现象,这说明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纳税意识不强。笔者在与个别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人员沟通得知,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竟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的事,跟你税务局有什么关系?已经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免税,就不用你税务局管。显然混淆了“非纳税人”和“纳税人在税务部门监管下有条件免税”这两者之间的概念。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篇8

关键词:林业专业合作社;现状;存在问题;对策;辽宁东港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能大力提高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能降低成本,增加收益[1]。自2007年7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以来,东港市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在两年多的时间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现就东港市林业产业合作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1东港市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截至2009年末,东港市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涉林专业合作社共有49家,入社成员1091人,注册资金1755.39万元,基地规模达6546hm2。其发展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快。二是产业覆盖面广。其中板栗专业合作社10个,经营规模5200hm2;苗木花卉专业合作社5个,经营规模126.7hm2;中药材专业合作社9个,经营规模898hm2;水果专业合作社10个,经营规模86hm2;黄菇娘专业合作社1个,经营规模10hm2;食用菌专业合作社12个,经营规模77.3hm2;柞蚕专业合作社1个,经营规模33.3hm2;养貂专业合作社1个,经营规模2600头。三是组织形式多样化。有:“经营大户+农户”的户户合作形式;“经纪人+农户”的产销合作形式;“公司+农户”的产供销一体化合作形式[2]。

2存在的问题

2.1宣传不够,认识不到位,品牌意识不强

由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力度小,群众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认识不到位[3]。据调查,有农民对合作社知之甚少,并对其存在误解,认为合作社不能自主经营。在经历了2~3年尝到甜头之后,才逐渐认识到合作社是为农户服务的机构,能组织农户以低于市场价格集体采购化肥、农药、种子等。组织订单生产,使销路畅通,价格高于零散销售,真正做到了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但目前东港市只有少数合作社组织有了自己的产品品牌,大多数对申办专利、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知之甚少,直接影响到产品的知名度、销路和价格。

2.2政策扶持不够,缺乏人才,水平低下

目前虽然有些地方成立了农民合作专业组织,但是扶持力度不大,没有充分发挥合作社组织的作用。虽然相关部门为农民合作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和优惠政策,但还不够全面和完善,税收优惠和财政扶持十分艰难。比如在生产的贷款上没有优惠,农民贷款发展生产很难。在税收上也没有给予优惠。现在的合作社基本都是当地的种植大户、“能人”或者村干部等牵头,这些人大多有一定的经营理念,但是作为带领农户共同致富的合作社带头人,水平和经验明显不够,对市场的调研、判断、决策能力不足,直接影响到合作社成员的收益。

3对策

3.1开展宣传和培训,树立典型,确保发展方向

采取多种形式广泛的宣传和多种形式有步骤地辅导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对社员的法律法规、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等方面进行教育培训,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促进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自愿组建的互合作组织,它是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突破社区界限组合起来的。政府应当正确引导和支持,不能干预、行政捏合,而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典型示范推动其发展,并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带动更多的合作组织发展。

3.2提高合作社人员素质,落实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基本素质[4]。鼓励合作社人员继续学习,主动向专家咨询,提高社员专业生产技术。培养一批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和优秀的财会人员,以提高合作社管理能力。建立和完善市县、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指导服务体系,建立一支优秀的合作社人才队伍。加强道德宣传,在进行各种知识、技术培训的同时必须注重思想道德教育,以利于合作社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各基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配合好、扶持好、引导好,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5]。在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力度的同时,鼓励龙头企业、农村能人大户投资或入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其发展能力;切实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各相关部门应尽快落实;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信贷支持,妥善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资金贷款难的问题,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更高层次健康地发展。

4参考文献

[

1]万丽娟,熊瑶.长三角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与对策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2):138-140.

[2]唐陆法,刘瑛,王雅娟,等.淳安县农村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07(5):48-51.

[3]沈月琴,徐秀英,吴伟光,等.浙江省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对策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05(2):79-84.

[4]张辉.促进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j].湖南林业,2009(11):6.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篇9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市场经济;范例

农村股份合作制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莱阳市是山东省最早开始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的地区,经过近20年的探索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在莱阳市乃至全省各地农村建立和发展起来。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办,完善了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家庭经营与集体经营相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资源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了优化配置和重新组合,实现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拓展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极大促进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办与推广,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参与。但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特别是目前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弱质特性暴露无遗,尤其是经营规模小的合作社,明显表现出经营状况不佳、发展后劲不足、商品率低、产品销售不畅的困境[2]。据不完全调查,莱阳市目前已有各类大小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多个,但经营状况较好、组织规模较大、产业化水平较高的合作社不足50%,大多数组织规模小的合作社近几年生产经营逐步走向低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处于有名无实的尴尬局面。为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规模,真正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载体,现介绍几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范例,以为合作社膨胀自身组织规模提供有效参考。

1社员+农户型

利用合作社在提供信息、技术、生产、销售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加强宣传,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带动非社员农户入股和使其享受合作社的服务,从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规模,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3]。例如:莱阳市穴坊镇芦山果业合作社,成立于2004年4月,是由村集体和农户共同出资兴办的,当初村集体用房屋、场地折价10万元、出资2万元;30个农户每股1000元,出资3万元,合计出资15万元。合作社进行了工商注册,并注册了“芦富”牌红富士苹果,该村共270户,全村果园面积逾40hm2,90%的农户有果园。合作社当时主要为社员提供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提供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统一组织产品销售,实行盈余返还,合作积累。由于合作社经营状况良好,社员收入明显高于其他非社员农户,该村其他群众及邻村的果农纷纷表示要求加入合作社。于是,合作社又吸收了150户农户入股,依然是每股1000元,合作社增资了15万元,壮大了组织规模,增强了经营能力。合作社同时又带动了本村及邻村的果农180多户,不仅壮大了合作社自身的规模,又为每户果农年均增加收入1000多元。

2社员+公司+农户型

这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是进行农产品加工和初加工,依托产品销售公司,发动社员带动农户共同发展。例如:莱阳市利群艺品合作社是由穴坊镇蚬子湾村村民王文江于1995年发起的,当初他依托青岛几家外贸出口公司,组织本村农户加工以玉米皮等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工艺品生产。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他在村集体的支持下,联络周围村庄12个加工草制品的大发货户共同出资入股,其中村集体以厂房、车间作价入股72万元,王文江个人出资入股50万元,其他社员每股1万元计12万元,共计出资134万元,组成了穴坊利群艺品加工合作社。经过几年发展,合作社又吸收了本村周边社员40个,通过社员的扩展,带动周边村庄的农户1200多户参与了草制品艺品加工业,既扩大了组织规模,又增强了产品加工能力,增加了群众副业收入。

3合作联社型

合作联社主要是由龙头企业牵头,由相互合作的多个合作社进行强强联合,组成农工商一体化的经营共同体[4]。例如莱阳市龙大企业集团供应合作联社,是由莱阳市著名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龙大企业集团于1996年牵头成立的。当时是为了解决企业集团生产规模日益扩大而面临的原材料供应紧张问题,联合5个合作社进行合作经营;5个基层合作社又下设22个分社,各分社共拥有8000多个农业种植户及运输大户。合作联社根据市场导向及企业集团生产计划,细化农产品原材料供应计划,下达给相关的合作社,合作社向各分社下达具体的农产品种植计划,各分社将种植计划细化给社员(农户),并落实具体的收购计划,提供技术、信息及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实现了农产品生产的规模经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这样,一方面解决了龙头企业的原材料供应问题,另一方面

解决了农产品的无序种植问题,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同时又为农产品的销售减少了中间环节,增加了农户收入。合作联社按照社员与本社的产品交易量比例进行返还,1996年当年返还社员270万元,社员入社后比入社前相比,年均增加收入2000多元。

4小结

通过对以上范例分析,在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农民专

业合作社除了加强生产及质量管理外,更重要的是尽快膨胀自身的组织规模,努力实现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

5参考文献

[1]董晓波.农民业合作社组织创业中的维度与变革[j].河北农业科技,2008(17):48-49.

[2]孙春城.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机构及职责[j].新农业,2008(3):7.

[3]江尧辉,周军.景德镇市发展农业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0):170-17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篇10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市场经济;范例

农村股份合作制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莱阳市是山东省最早开始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的地区,经过近20年的探索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在莱阳市乃至全省各地农村建立和发展起来。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办,完善了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家庭经营与集体经营相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资源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了优化配置和重新组合,实现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拓展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极大促进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办与推广,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参与。但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特别是目前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弱质特性暴露无遗,尤其是经营规模小的合作社,明显表现出经营状况不佳、发展后劲不足、商品率低、产品销售不畅的困境[2]。据不完全调查,莱阳市目前已有各类大小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多个,但经营状况较好、组织规模较大、产业化水平较高的合作社不足50%,大多数组织规模小的合作社近几年生产经营逐步走向低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处于有名无实的尴尬局面。为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规模,真正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载体,现介绍几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范例,以为合作社膨胀自身组织规模提供有效参考。

1社员+农户型

利用合作社在提供信息、技术、生产、销售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加强宣传,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带动非社员农户入股和使其享受合作社的服务,从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规模,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3]。例如:莱阳市穴坊镇芦山果业合作社,成立于2004年4月,是由村集体和农户共同出资兴办的,当初村集体用房屋、场地折价10万元、出资2万元;30个农户每股1000元,出资3万元,合计出资15万元。合作社进行了工商注册,并注册了“芦富”牌红富士苹果,该村共270户,全村果园面积逾40hm2,90%的农户有果园。合作社当时主要为社员提供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提供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统一组织产品销售,实行盈余返还,合作积累。由于合作社经营状况良好,社员收入明显高于其他非社员农户,该村其他群众及邻村的果农纷纷表示要求加入合作社。于是,合作社又吸收了150户农户入股,依然是每股1000元,合作社增资了15万元,壮大了组织规模,增强了经营能力。合作社同时又带动了本村及邻村的果农180多户,不仅壮大了合作社自身的规模,又为每户果农年均增加收入1000多元。

2社员+公司+农户型

这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是进行农产品加工和初加工,依托产品销售公司,发动社员带动农户共同发展。例如:莱阳市利群艺品合作社是由穴坊镇蚬子湾村村民王文江于1995年发起的,当初他依托青岛几家外贸出口公司,组织本村农户加工以玉米皮等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工艺品生产。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他在村集体的支持下,联络周围村庄12个加工草制品的大发货户共同出资入股,其中村集体以厂房、车间作价入股72万元,王文江个人出资入股50万元,其他社员每股1万元计12万元,共计出资134万元,组成了穴坊利群艺品加工合作社。经过几年发展,合作社又吸收了本村周边社员40个,通过社员的扩展,带动周边村庄的农户1200多户参与了草制品艺品加工业,既扩大了组织规模,又增强了产品加工能力,增加了群众副业收入。

3合作联社型

合作联社主要是由龙头企业牵头,由相互合作的多个合作社进行强强联合,组成农工商一体化的经营共同体[4]。例如莱阳市龙大企业集团供应合作联社,是由莱阳市著名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龙大企业集团于1996年牵头成立的。当时是为了解决企业集团生产规模日益扩大而面临的原材料供应紧张问题,联合5个合作社进行合作经营;5个基层合作社又下设22个分社,各分社共拥有8000多个农业种植户及运输大户。合作联社根据市场导向及企业集团生产计划,细化农产品原材料供应计划,下达给相关的合作社,合作社向各分社下达具体的农产品种植计划,各分社将种植计划细化给社员(农户),并落实具体的收购计划,提供技术、信息及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实现了农产品生产的规模经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这样,一方面解决了龙头企业的原材料供应问题,另一方面

解决了农产品的无序种植问题,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同时又为农产品的销售减少了中间环节,增加了农户收入。合作联社按照社员与本社的产品交易量比例进行返还,1996年当年返还社员270万元,社员入社后比入社前相比,年均增加收入2000多元。

4小结

通过对以上范例分析,在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农民专

业合作社除了加强生产及质量管理外,更重要的是尽快膨胀自身的组织规模,努力实现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

5参考文献

[1]董晓波.农民业合作社组织创业中的维度与变革[j].河北农业科技,2008(17):48-49.

[2]孙春城.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机构及职责[j].新农业,2008(3):7.

[3]江尧辉,周军.景德镇市发展农业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0):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