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媒体的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9:19

电子媒体的发展篇1

【关键词】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学改革

一、引言

我国的教育改革一直在不断地进行中,随着新技术不断地应用、新事物不断地产生而发生变化。在教育改革中,教学的改革是重点项目,教学的改革更容易受技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教育技术学的建立正是教学受科技发展的影响而产生的专门学科。在以往的研究和实践中,对多媒体在教育上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通过多媒体的研究,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保证教学质量。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产生新的事物,由以往的电视机、录音机、投影仪发展到电脑、网络,而现在,新的产品电子白板也加入了多媒体教学的教学工具中。电子白板对教学产生的作用,尚缺乏研究,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探索[1]。

二、多媒体对教学的优点与缺点及其分析

多媒体对教学的影响是教育工作者和心理研究者共同关注的课题。多媒体以多种形式呈现信息,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生动活泼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教师对复杂知识的介绍,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知识的结构。多媒体教学作品可以便于学生课后对知识重新进行学习,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与复习。同时,多媒体还可以解放教师的精力,使教师不再将主要精力放在对教学内容的回溯上,而是将大部分的精力用于对学生的观察、引导和管理,既有助于提高教学的科学性,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又提高了教学的计划性和组织性。多媒体因其种种优点而受到教师的青睐,在教学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许多学校大力推行多媒体的使用,并将其使用能力作为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在对多媒体进行大规模应用的同时,也有的教育工作者对多媒体的使用进行了反思。一些教育工作者发现,多媒体教学并不是对所有的教学科目都可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他们的研究发现,在对语文、英语这类的课程具有较好的效果,对于地理、生物、音乐、美术有着极为良好的效果,对于历史、化学起到的效果尚可。但是对于物理和数学,尤其是数学起到的教学效果相当不好。一些物理和数学的教师相当抵制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调查和访谈进行的分析表明,这些教师普遍反映采用多媒体教学时,无法对思维过程进行详细的讲解,对习题进行逐步的解答采用多媒体难以表述清楚,学生学得糊涂,教师教得不明白,并且他们补充到,多媒体教学时,学生经常会进行提问,而提问的问题,教师可能原本安排到多媒体后面了,如果当场不予解答,不符合教学原则,当场如果予以解答,则课堂教学会被“切割”得极为破碎。因此,他们认为,多媒体在进行教学时,不够灵活,难以取得细节和整体上的平衡,教学较为死板,变动性较差。

三、电子白板对多媒体教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多媒体的不足进行了反馈,这些反馈促使对多媒体教学进行反思,深入探讨问题的性质并提出解决方案。而随着电子白板的出现,多媒体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方法。电子白板可以进行媒体展现,克服了投影仪的播放容易受到光线路径的影响,在媒体展现上更加清晰。而电子白板还可以在上面进行书写,具有板书的灵活性的优点,最重要的是,电子白板具有信息记录功能,在电子白板上书写的信息可以清晰地记录并打印下来。电子白板的性能解决了以往多媒体工具的不足,对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电子白板具有的媒体特性可以充分地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具有非常良好的媒体兼容性,这会保障现有的教学资源的利用效果,避免造成资源浪费,节俭教育经费。电子白板的具有多媒体和灵活性共同优点,对教学会起到更为深刻的影响。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灵活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电子白板的灵活性,学生在提问问题时,教师可以就问题进行现场详细的推演和解释。这些解释在电子白板上清晰地展现出来,有利于梳理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理解。同时,教师对学生思路的点评,就具有更加鲜明的形象性、直观性,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问题的本质与学习到教师解决问题的核心思想与核心方法。通常,学生在学习时,将大量的精力用于识记和书写,保障自己记录信息的准确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大部分精力消耗与学习没有直接的关系。而电子白板的打印功能将学生从繁重的书写中解放出来,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教师的讲解进行分析、思考,将自己的思路记录下来。这就使课堂教学真实地促进了学生的思考能力的发展,促进了学生核心能力的成长与发展。电子白板对教学产生的促进,使教学更加深入到对学生本质能力的发展产生影响。电子白板解决了现有教学的一些重要问题,促进了教学的发展,对电子白板的应用开发相应的教法将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电子白板的信息传递特性对学生的发展还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心理学的研究发现,采用多媒体工具对学生的注意力发展没有好处,因为,图片中的信息过于丰富,学生的注意点会不断地变动,造成注意力难以集中,长期以后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难以集中。但是,电子白板的在展现图片时,教师对图片的“临时性的标记”可以将学生的注意有效地集中,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电子媒体的发展篇2

一、微媒体时代下电子商务发展对民商法的影响

1.出现新的民商事主体

电子商务与传统贸易有所区别,在电子商务中出现了新的民商事主体,新的主体一般是指网络上的各个企业,这一点使得民商法对电子商务的适用度降低,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民商法在电子商务发展中能发挥的效能决定着电子商务发展的高度。我国的民商法并没有网络企业的经营过程做过多的限制,也没有明确指出网络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随着电子商务的热潮袭来,所有人一拥而上,也导致电子商务领域的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良莠不齐,而且没有专业的机构或组织对其进行相关的工作培训或者职业规范。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我国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而且我国目前的民商法无法对民商事主体做出有效的界定,使得在电子商务纠纷中,无法利用民商法来解决问题。

2.电子商务犯罪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

因为电子商务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其自身带有一定的虚拟性,这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互联网交易能够简化交易流程,节约交易时间和成本,提升交易的便捷性。但另一方面,部分不法商家利用我国法律在电子商务这一块的漏洞,为追求效益而进行网络诈骗或犯罪,极大地限制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电商交易中,一切交易凭证都是虚拟的数字信息,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贸易纠纷,由于法律讲究真凭实据,法律也无法对其进行裁定,使得电子商务犯罪缺乏法律约束,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3.网络权利救济缺乏对应的合法保障

电子商务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得益于网络自身的开放性,使得电子商务拥有广阔的市场,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与传统贸易方式相比,虽然电子商务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其发展仍然需要法律的制约,保障其发展方向的正确性。目前,网络权利救助缺乏相应的合法保障,在侵权行为发生的时候,无法对其进行救济,更无法对侵权方采取惩戒措施,使得电子商务交易的风险增大。

二、微媒体时代电子商务引起的民商法创新

1.建立电子商务新型民商事主体法律地位

民商事主体的确立,有助于在出现电子商务纠纷时,明确纠纷原因,并责任到人,对解决纠纷有着重要的帮助,也对电子商务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电子商务虚拟性的存在,民商法需要针对这一情况进行相应的创新,明确民商事主体的具体形式,为他们建立专门的真实信息档案库,便于与民商事主体的信息沟通,同时,承认其民事的合法地位,使其成为法律上的责任主体,从而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2.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相关法律建设

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我国相关立法已经滞后于电子商务发展,需要对电子商务相关法律进行完善与建设。在创新建设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电子商务是在微媒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关法律的建设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其次,电子商务不受空间的限制,在国外也有涉及,相关立法也要与国际接轨;最后,相关立法要重视对交易过程中双方隐私进行保护,为电子商务提供一个安全的交易空间。

3.建立网络权利救济的仲裁机制

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和不断发展,对网络权利救济的仲裁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商务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所以在电子商务纠纷发生的时候,需要相关的机构对其进行公正的仲裁,从而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健康的环境。对于侵权行为,在给被侵权的一方提供救济的同时,需要对侵权一方做出惩戒,从而降低电子商务交易的风险。同时对民商法进行有效的创新,使其贯彻于电子商务的每一个环节,为电子商务的?l展保驾护航。

电子媒体的发展篇3

随着电子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出现,各行各业都应用到了电子技术,同样,网络电视同样也是电子技术应用的使用者,本文将结合电子技术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就电子技术在电视媒体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电子技术媒体管理工作方式

社会的发展因为高新电子技术的出现迎来了黄金时期,其中,计算机技术的作用尤其突出,他与以往的生产力完全不同,而应该在另一个层面进行解释,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已经占据了生产力的主流。比如,创新性和战略性是旧式的生产力所不具备的,超高的辐射性和人工智能技术同样是本世纪的新兴产物,作为一种新的的生产力,他是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丰富了业余生活,使电视可以连接网络使用,而告别了楼顶电线杆的时代,这都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是电子技术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标志。本文在这个方面探讨电子技术在电视媒体中的应用以及对电视媒体的影响。

1电子技术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计算机的应用就逐渐蔓延开来,它既包含了物理逻辑学的严谨,又赶上了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于是在仅仅几十年的时间就全球普及。电子技术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从最初的电子管计算机,到晶体管计算机、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大规模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最后是网络计算机。更新换代程度越来越频繁,技术越来越先进,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包含的程序和功能越来越多,现阶段已经到了研发纳米级的程度了,其运行速度已经超越前面任何一个阶段的速度,到了纳秒以下。越来越多的生活领域应用到这项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提高文明的进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电子技术在电视媒体中的应用

电视媒体的发展依靠于电子技术的发展,上文提到,网络电子通信技术为多媒体电视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电视媒体的信息传播依赖于网络通讯技术,因此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近些年的电视媒体越来越多姿多彩,形式新颖,足够吸引人的眼球,高传播性同样可以使它的影响范围大大加强。首先,电视应用的信号离不开卫星传播,加强地面覆盖建设,可以使信号覆盖范围大大加强,同时,媒体间的良性竞争也有利于推动技术的发展。其次,有线电视的发展得到了大力推动。因为原有的电视通讯传输介质是电缆,电缆的传输条件并不好,传输途中会损失掉好多电视信号,因此近些年光缆一出现,就迅速替代了电缆作为媒体传输介质。当前电视媒体的传播形式主要有三,一是有线电视,二是卫星信号,三是网络电视。其中有线电视的特点十分独特:

(1)频道内容丰富,采用卫星信号传输,无线网络传播,因此多媒体音质,画质都达到了现有技术的最高水平,能同时传送多达120套电视节目。预计未来可以同时传播多达500套电视节目。

(2)光缆信号稳定,受干扰性小之又小,播出质量可以保证。

(3)光缆的特征可以将信号双向传输,不仅可以连接有线电视,还能将网络引入到电视中来,电视上可以点播网络节目观看,扩大了电视媒体功能领域。

3电子技术在电视媒体发展中的作用

3.1电子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媒体创作与媒体接收设备质量

电视媒体的发展是媒体技术的整体发展,环环相扣,都是必不可少的。每个环节都是为了将媒体技术向更高的技术水平推进,朝着数字化,动力化,智能化发展。电子元件的发展是整个发展过程的先决条件,只有基础设施完备,才能将技术发展推进到更高的发展水平。创新研发能力越强,技术进步就越大。当前电视媒体技术已实现了五个转变:

(1)电视摄像器材由摄像管向CCD的转变。

(2)电视录像器材同3/4模拟分量向1/2模拟分量转变;

(3)enG由分体式向一体化转变;

(4)播出方式从计算机控制人工上带的半自动化播出向计算机控制机械手上带的全自动播出方式转变;

(5)从模拟播出系统向数字播出系统转变。新技术还不断丰富着新闻媒介的报道手法,开拓着新闻媒介的业务领域。如利用先进的传送设备进行现场报道。

3.2电子技术拓展电视媒体功能

技术的发展使得元器件的功能和作用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拓展,网络电视和智能电视机的出现就是很好的佐证,利用技术进步制造出电视制式之间的相互兼容,通过模拟分量技术将数字信号间的传输变得更快,新型的传输媒介的使用为传输速度提供了更优质的渠道,在各方面共同作用下,我们才能在家里享受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提高了生活水平。在电视节目制作中,我们不再采用以往的媒体工作模式,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段和组织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变化,节目越来越“接地气”,追求高收视率,这就需要网络技术和电视技术的多方面配合,是的多媒体技术更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由单一模式变为多样模式。

3.3电子技术的发展对电视新闻传播的有效影响

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有效地拉近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时间与空间不再是限制人们的桎梏,而是超越了时空的界限,今天可以收看昨天的电视节目,而大规模的传播特性也可以坐在家里收看大洋彼岸的实况直播。随着电子技术和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中都可以将现场的情况真实有效及时的传送到电视观众面前。另一方面,电子技术的以展改进了图像符号。使图像更清晰,音质更保真,近些年出现的3D,4D技术就是多媒体的进步,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同时在字幕制作特效方面,电子技术的发展也为其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图像,音效与特效三者结合,极大了发挥了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同时,录像机,摄像机的发明和使用,也有效的节约了人力和物力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顾涛.数字技术的发展对电视媒体的影响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孙彬.消费电子技术发展对广播影视新媒体的影响[J].消费电子.

[3]杨辉.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2.

[4]张向宏,张少彤.互联网新技术在媒体传播中的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电子媒体的发展篇4

关键词:多媒体;电子出版;创作

现如今,多媒体创作与多媒体电子出版已经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多媒体创作是一个将图、文、声、像等多媒体信息按照某种特定要求进行表现的过程,其丰富的表现力、生动的视觉及良好的声响效果,大大增强了信息演示的吸引力。电子出版物是计算机、视频、通讯、多媒体等高技术与现代出版业相结合的产物,其内容丰富多彩,情节五光十色,给读者提供更灵活的阅读方式。

1多媒体电子出版的发展状况

1.1多媒体电子出版的起源与发展

1.1.1多媒体电子出版的起源与发展

所谓电子出版,是指在整个出版过程中,从编辑、制作到发行,所有信息都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于磁、光、电等介质中,信息的处理与传递借助计算机或类似的设备来进行的一种出版形式。它以计算机为生产工具,原作的大量复制也以计算机为核心,可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造就了今天的电子出版。

对电子出版追根溯源,业内人士说法不一,有人说电子出版源于书目数据库的生产,有人说电子出版起源于电子排版,第二种说法相对准确一些。第二代照排设备采用了计算机来控制自盘上的字符,这是最初的电子出版系统。随着后来照排技术的发展,逐渐出现了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照排系统,其中第五代为彩色出版设备。照排技术的不断进步大大提高了图文的排印质量,加速电子出版业形成雏形。

本文所谈论的多媒体电子出版,除了上述这一层意思,还包括基于这些有别于传统形式的技术手段,使用日新月异的新元素为出版物的内容服务,对内容做更好的展示、诠释、拓展。这是读者更能够亲身体会到的多媒体,是更接近市场的电子出版。

1.1.2多媒体电子出版的优点

a多媒体电子出版物提倡“无纸”,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绿色出版物”,可节省大量的木材资源,有利于保护地球生态。

B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出版物的成本,缩短了出版周期,其更具有便捷性、时效性。

C电子出版系统中采用了检索技术和数据库技术,资料数据的整理和管理更为方便。

D流通、发行便利,文献拷贝便利。

e介质存储容量大,携带方便,而且永不破损。从光盘到u盘,再到云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本书”,所能承载的内容,从几十万到几百万字(字节),现在已经扩展到海量,真正是难以以一个确凿的数字来限定,并且还能够不断延伸、扩充。

因此,多媒体电子出版产业前景光明,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在出版物中所占的份额会越来越大,成为与传统纸质出版业最有利的竞争对手[1]。

1.2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种类

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可根据出版物的功能、介质、提供的设施和服务的类型分为不同的种类。根据收录的信息类型和设施种类来分类是更详细的分类方法,它把电子出版物分为十大类:①教科书类电子出版物;②动画类电子出版物;③静态图画类电子出版物;④多媒体书;⑤多介质书;⑥超媒体书;⑦远程媒体书;⑧人造空间图书;⑨智能书;⑩会说话的书。

2多媒体创作分析

2.1多媒体创作系统特点

多媒体信息特点与多媒体技术特点决定了多媒体创作系统特点,总体来说,多媒体创作系统体现出两大特点:第一,创作门槛低。无需专业性、程序性的编程经验,创作门槛低,操作相对容易,但前提一定要熟练掌握使用技巧,对于特定的要求要依靠熟练的技巧来实现。第二,制作能力不高。媒体支持许多文件格式和硬设备,通过技术操作可形成图像、文字、动画、视频等多元素的复杂产品,同时也包含了文字编、图形编辑、动态编辑、数字化编辑、视频编辑等多种工具,但其数据制作能力不如专用软件。

针对多媒体创作系统的整体特点,用户不仅要熟练掌握多媒体使用技巧,还要学习创作系统中功能较弱的处理工具,这也是熟练度的内在要求。多媒体创作兼顾一般的要求,还要兼顾特定要求,利用多媒体强大的工具和处理方法,综合图标式创作工具和描述性语言的优点,弥补现有系统的缺点,克服现有工具的弱项。

2.2多媒体创作过程

多媒体创作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总体设计与脚本编写。作品的总体设计是在主题的基础之上进行整体构思,包括作品结构的设计、所需素材、整体风格、界面设计,界面设计又分为美术设计、布局设计、交互设计。然后通过一定的方式连接多媒体的所有素材,进行一个有机的资源整合。脚本编写涉及到脚本的总体设计、写作、内容分析、细节设计,这一过程要紧紧围绕主题并体现作者本意。第二阶段:收集与整理素材。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尽管比较琐碎和复杂,但对于多媒体的创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主体需要,对图片、文字、动画、视频等进行收集与收集,为了节省时间可以用分类收集整理法。第三阶段,制作多媒体作品。遵循作品的主体和统一风格进行创作,将其分成若干个板块依次制作,利用熟练的技巧突出风格亮点,精益求精,力求呈现出一个完美的作品。

比如,我社曾经出版的《e眼藏地行》系列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就是以原始作者的文字稿件为基础,再寻找文中的重点,比如藏式建筑的特色门窗设计、墙面的各种材料应用、藏式收分的人工创造、藏式建筑室内的格局设计等,用图片来给予读者更直观、丰富的阅读感受。一些关于歌舞、民俗的章节,则加入了对应内容的视频内容,给了文字更鲜活的生命力。

3多媒体技术发展趋势

3.1应用范围

在信息技术领域,多媒体是发展最快也是最活跃的技术,是信息技术领域强有力的竞争部分。多媒体真正涉及的对象是计算机,随着计算机落入千家万户,多媒体的应用领域已涉足诸如广告、教育、商业、艺术、医药、娱乐、医药等行业。

利用多媒体网页将广告变成有声有画的动态模式,生动的画面感、声音的充盈感吸引了人们关注,既是吸引顾客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也在同一时间提供了更多产品信息有利于买家详细了解和选择。比如现在大行其道的二维码,就把几十平方厘米的信息,扩展到了图片、音频、视频,甚至整个网络。

多媒体还被广泛应用于教育,结合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制作符合课程主题的多媒体,利用视觉、听觉、触觉增添学习趣味,吸引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学习和消化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当下大热的vr技术就是枯燥自然学科的最大助力,身临其境的教学实施,比应试的填鸭条款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自主地、发现性地搜索知识、掌握知识。

除此之外,多媒体还应用于数字图书馆,它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分类和精准检索手段,有效地进行信息整序,使人们获取信息消费不受空间限制,很大程度上也不受时间限制。

3.2技术发展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根据多媒体发展趋势,笔者推定未来多媒体将朝着集中化、智能化、网络化、多样化这四个方向发展,给人类信息技术带来全新变革。

3.2.1媒体设备控制集中化

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知道分散的媒体设备阻碍了信息的有机结合,如果将分散的媒体设备转换为集中的媒体设备,将有利于信息整合与灵活表达。

3.2.2多媒体终端的智能化

任何科技产物的产生目的都是为人类提供更智能化的服务,多媒体终端智能化的实现能够催生文字识别、语言识别、智能翻译等一系列先进科技成果。

3.2.3多媒体技术网络化

人们可通过网络这个世界窗口随时随地了解全球各种信息。网络技术和多媒w技术不可分,多媒体技术真正建立在计算机上,实现多媒体技术网络化,进而促进多媒体发展。

3.2.4媒体多样化

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促进多媒体的更新换代,也推进了多媒体向多样化发展。

4结束语

多媒体技术是科技发展的重要产物,见证了信息技术的变迁,印证了人类在科技文明又迈出的一大步。它给传统的计算机系统、音频和视频设备带来了方向性的变革,对大众传媒产生深刻的影响。电子出版与多媒体创作作为多媒体发展的分支,多媒体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多媒体互相促进。

参考文献

电子媒体的发展篇5

关键词:纸质刊物;电子刊物;优势

刊物,百度解释为定期或不定期的出版物,一般名称固定,按顺序编号,装订成册,即登载各类作品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发展到今天,刊物不止有纸质刊物,还有电子刊物。

一、纸质刊物仍然有其市场

1.纸质刊物的优势

长期以来,传统的纸质媒介使人们形成了阅读习惯,一些读者对印刷型刊物仍情有独钟。纸质媒体使人们处于被动方式接受信息,但却让人觉得省心。即便是在年轻人群体中,都会存在一种普遍的心理:认为网上的信息太多,不知道该从何处看起。作为纸质媒介的一种,纸质刊物仍然有市场。

纸质媒介在读者心目中所带来的正式感和权威感仍是其他媒体途径所不可替代的。通过300多年发展历程的磨练,纸质媒介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已经相当成熟,这种成熟贯穿至搜集资料、编辑、印制、出版、发行等每个程序。纸质刊物站在纸媒的立场上,‘有合理化的装帧设计、精美的印刷等,除了刊物的内容价值,还产生了视觉美感的艺术价值,另外还附加收藏价值,这些都是电子刊物所不可比拟的。

纸质刊物作为传统的媒体,受到不同年龄人群的喜爱,它以携带方便,易于传阅等条件在读者中受到欢迎。

2.纸质刊物的缺点

纸质刊物周期慢,容量小,不利于信息流通,不能共享信息。比如学术类刊物,也许等到文章出来时,许多观点都已经落伍了,也无法满足目前中国学术文章大量发表。

纸质媒体是最具传统意义的媒体,但在现代社会中,它已有了危机。危机在于媒体之间竞争激烈、读者流失等等。各种纸媒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的改善自身,比如《纽约时报》利用新技术,与新媒体结合,开设了《纽约时报》的网络版,之后各家纸媒纷纷效仿,都开设了网络版。

二、电子刊物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发展,电子刊物逐渐登上媒体舞台,并以其便捷的检索功能、超大的数据容量、飞快的消息上传功能、资源共享、节省资源等优势迅速占领媒体市场。

1.电子刊物的优势

首先,方便快捷。

电子刊物是一种可以在线阅读又可以下载收藏的刊物,即使网络不能上网也可以离线浏览,存在笔记本里,在火车、飞机、酒店等任何场合都可以阅读。

电子刊物在网络中可为受众提供更多的附加服务。它不仅可以为读者提供自己配备的检索引擎,还可以通过限定搜索相关资源的范围,进而使搜索结果更能符合读者需求。电子刊物中信息可以永久性储存,并且能跨地域、跨时间、跨人群,实现文字、图片和影音等信息的共享和传递,为受众提供方便。

其次,成本节约。

电子刊物不用承担印刷成本,还可以有效降低宣传投入。以电子杂志为例,它根据体现形式及页数核算价格,价格从几百到几千不等,比起印刷和电视广告,其费用显得微不足道。相对于印刷性刊物,电子刊物给广告商带来了更多的点击量,广告商看好电子杂志里面插入的链接、视频、音频以及互动项目。

同时,电子刊物不像纸质刊物在制造过程会产生大量污染,电子刊物更符合当今提倡的环保主题。

再次,制作门槛较低。

电子刊物的制作并不是只有专业公司才能做的,它门槛较低。以电子杂志为例,只要制作者对Flash有一定的了解,再加上专业电子杂志制作软件,网上还有专门的素材库、模板可供下载,这样完全可以制作出品质优秀的电子杂志。且发行流程也非常简单。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只要拥有电脑,能够上网,就能创办自己的电子杂志,将自己整理的信息分发给订户。

第四,受众参与互动。

电子刊物可以使受众在阅读的同时,拥有评论和发表自己文章的权利。互动性的增强越来越能赢得现代人需要,这是纸质刊物所不具备的。而且电子杂志传播速度很惊人,可以实现短时间内在互联网的大规模传播。

2.电子刊物也有缺点

虽然电子刊物的优势显而易见,但印刷文字的权威和认可度依然无法取代。网络媒体在知识产权的认可上也远远无法与纸质媒体相提并论。

我国的电子刊物还处在起步阶段,只是简单的模拟纸质刊物,Xplus的总经理夏鸿就曾直截了当地对《赢・生活》记者表示,“目前电子杂志最大的缺点是形式大于内容,再就是内容同质化严重。”

3.电子刊物是刊物媒体的发展趋势

纸质刊物与电子刊物在目前的阶段各有所长,但是显而易见,未来发展的趋势应以电子刊物为主。中国电子杂志在线阅读发行第一品牌(p010)有7400万注册用户,同时在线71万,并以每日超过18万新注册用户的速度不断增长,汇集了中国90%以上的宽带用户,是国内用户数最多、杂志下载量最大的顶级电子杂志传播分享平台。其旗舰杂志((pocdzine>>就有570万读者,比传统杂志的阅读者高出很多。由此可见,电子媒体有很大的市场,应该作为未来刊物媒体的发展方向。

在学术类刊物中,电子刊物是让学术走向民间的重要之路,也是让真知灼见早日引导民众及社会潮流的必要选择。目前一些民间电子刊物,发展势头飞速,成为这一领域的生力军。鉴于发展趋势,有关部门应早日将民间电子刊物纳入学术评价体系。

电子刊物要办好,就要求编辑们有整合电子技术的能力,这也许是目前电子刊物受制约的瓶颈,尤其是45岁以上的刊物主编大部分与信息时代的技术不合拍。电子刊物未来的发展之路仍然需要努力。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刊物以网络为载体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但是纸质刊物不会随之发展而在短时间内消失。电子刊物的优势显而易见,未来的刊物媒体发展大趋势应该以电子刊物为主,且电子刊物的发展路上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努力。

参考文献:

[1]汤锦波.谈中外学术期刊的差异及我国学术刊物的发展方向[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叭期.

[2]谭丽雁.新时期电子期刊与纸质期刊的综合利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0年06期

电子媒体的发展篇6

伴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化、数字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和社会转型,报业的民本化、产业化、数字化、国际化四大战略走向聚集着国家新闻改革的体制资源、政治资源、财政资源以及社会的人才资源。通过这四大战略的深度推进,中国报业将凤凰涅槃、脱胎换骨,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和再生,成为引领中国社会持续转型与良性发展的观念引擎和探照灯。具体路径何在?笔者认为传媒业在民本化、产业化、数字化、国际化潮流中,报业还应向信息传播专业化、特色发展品牌化、受众市场细分化、内容载体电子介质化方向转型。

向信息传播专业化方向转型

大众报业400多年的历史所形成的新闻报道规律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至今及以后长期内,不仅是人类精神文明和改造世界的重要财富,而且也是指导后续新生媒体从事新闻生产和信息传播的有效方法。客观、公正、真实、准确的新闻报道原则,是在报纸新闻生产中所形成的,至今已横贯广播、电视、期刊、网络等所有媒介形态,并被忠实地秉持。这不仅已成为社会的共同认知,而且也是新闻人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准则。这一社会共识,即使报刊不复存在,仍将被其它媒体所继承而存续。这一职业操守和道德准则,是新闻人区别于社会其他人群诸如“公民记者”、网络论坛、博客博主的显著标志。

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相互竞争时期,报纸所形成的优势——选择力、权威性、易携带、可保存、阅读感,尤其是报纸擅长信息选择式的编辑把关和长于思辨的深度报道以及剖析事件本质的言说力量,是其它媒体无法匹敌的。时下报业不仅仅是报纸产业,而且应该是内容产业,我们是做内容的,营销的是内容,所以时下报社不光是报纸社,而且是报道社。报社在内容提供、信息服务、多种经营等商业盈利中应始终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以主打产品形成专业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报纸媒体在报道事实信息时,应强化意见信息的传播并引导社会舆论形成主流价值观,以区别、避开网络传播快速便捷的冲击。目前,一些都市报的新锐诸如《南方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华商报》、《华商晨报》、《楚天都市报》等都加强评论篇幅和版面,形成报纸言论市场的新景观。这些都可视为报业转型的新征兆、新方向。

向特色发展品牌化方向转型

当下中国报业的生存和发展,显然成为合而为一的现实问题。依据市场逻辑,要发展,必然要做大做强,否则难以生存。然而在中国复杂的国情和媒介环境中,尤其是在意识形态舆论宣传、社会市场环境和媒介生态的多语境里探讨媒介融合中报业生存特色发展的品牌化问题,则有难以诉说的“深描”困惑和语义表达。

中国目前媒介建制中的“四级建制、混合覆盖”和“中央纵向、地方横向”的双向管理,使媒介意识形态的喉舌宣传功能丝毫不能消弱,这充分体现出中国地大物博、疆域辽阔所具有的媒介分布的区域性、社会依赖性,及两者关系的复杂性。当发达地区地市报,如烟台日报报业集团、佛山日报报业集团,在报网互动中寻找新的盈利模式时,2010年10月10日,榆林日报社才实行新闻宣传和经营分离,才成立广告、发行、印务三个有限公司。地处内陆文化较发达的陕西榆林尚且如此,西藏、新疆偏远省区更可想而知。据西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次仁央金介绍,西藏现有报纸23种,期刊35种,“大多数报刊由治区财政支出”。这种沿海与内地媒介无论发展的差异有多大,都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生存发展,且内在的宣传功能丝毫不能消弱,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进而向品牌化发展,显然和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形成矛盾。因此,在媒介环境不同条件下,媒介融合要淡化、消亡这种具有内在宣传功能的报纸显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而是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环境中同时锻造媒介的宣传品牌和市场品 牌。

而那些真正在市场主体中搏击风浪、走向深海的报纸,其未来发展在媒介融合中则要走出一条市场品牌化发展之路,这是大多数媒介的真正选择和立身之道。因为,无法仿袭和复制的内容生产是报纸形成品牌化传播的基石。《人民日报》的思想性、引导性和公信力,不仅体现在意见信息言说的力量中,而且也成为其它媒体前行的马头瞻。《烟台日报》、《无锡日报》、《东莞日报》、《佛山日报》等报业集团则由新闻内容生产向信息服务等多媒体、多经营方向发展,形成了“全媒体新闻采编中心的记者以多媒体方式采集新闻,通过网站、手机报、传统报纸、数字报刊,以及多媒体视频实现多级”的格局,从而在地市级报业中以品牌优势占据市场空间,实现了竞争生存之目的。

四线城市报纸发展尚且如此,一、二线城市的都市报,诸如《北京青年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楚天都市报》、《华商报》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发展中,以自己的品牌优势发展寻找自己的固定受众群体和利益空间就势所必然。其中品牌发展中的内容生产的独特性和产品传播的不可替代性将是都市报搏击报业市场最为重要的生存与发展元素。而中国的行业报诸如《中国航空报》、《中国绿色时报》等,是否能形成品牌发展中内容生产的独特性和产品传播的不可替代性,不在于行业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而在于受众阅读的必需性和依赖性。如果失去受众,迟早会无法生存。这样,在当下中国,中央、省级、地级党报种群,都市报种群和行业报种群中,品牌发展所要求的赢家统吃、独大为王的营销逻辑自然会使一些报社举步维艰,难以发展。

向受众市场细分化方向转型

诚如上述,报纸受新媒体技术和受众市场分化的冲击,很可能被新的电子介质阅读手法取代,从而被驱逐出大众传播领域,进而成为专业传播的媒体,从而使拥有400多年历史的报纸成为人类传播史上印刷出版的媒介记忆。但是,当下的报纸作为大众传播的主要媒体,依然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其市场竞争中,一是其旺盛的生命力并未释放殆尽,二是在查遗补缺中尚有空余市场需要占领,三是自身运行可适当调整。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当前和相当长的时期内,报纸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将注意力从规模受众转向目标受众,广告从社会全方位占有转向区域有效传播,同时以品牌和公信力征服、吸引、稳固有效读者群和广告商,固守自己的原创阵地,如老年读者、少年读者以及求知读者、实用信息类读者、房地产广告商、汽车广告商、教育、理财广告商等,这些读者依然是报纸生存的新鲜血脉。

另外,在中国复杂的媒介环境中,报业并未获得完全充分的发展。从报业品种和区域分布看,农村受众市场并未得到广泛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这从媒体频频报道涉农信息极受农民欢迎可知农村对媒体的向往和依赖,而都市报所关注的民生新闻对“三农”来说还是“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显然和国家制定的“城市一体化”发展思路不适应。此外,中国报纸在竞争中并未获得完全发展的重要原因还在于报纸品牌单一、数量不多、公信力不够,从而影响高端的目标受众,难以成为公共领域的意见领袖。众所周知,网络已成为当今社会言论的集散地,甚至形成强大舆论的冲击波。但是,网络媒体发达能否就说明它代表公共领域?这已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因此,网络媒体代表不了当今社会公共领域里社会舆论的理性表达,还需要报纸作为媒体领袖,公正地、公开地、互动地表达公共事务,故此,报纸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向高端受众发展,不仅生命力旺盛,而且也是当今社会所不可或缺的舆论领袖的平台。

向内容载体电子介质化转型

报纸随着数字传媒时代的到来到底以何种物理介质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已引起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从媒介演化规律来看,“纸”质载体因消耗森林木材、不低碳,终究要被淘汰。这从古代锦帛替代兽骨,泥活字代替竹简到现今光与电代替铅与火,传播的日趋便捷完全可以得到印证。但是,光与电的时代报纸要被淘汰,被何物取代,即报纸发展向何种介质转型却遇到认识上的误区。近来,一些人似乎都把电子书、电子纸、电子版、电子报混为一谈,高调唱出纸质报纸生存已呈危势,倡导报纸要向电子报转型。在媒介环境复杂多变、媒介竞争激烈残酷的现实中,理论上认识不清会给新闻传播实业带来困惑。当前,媒介市场上已有电子书、电子纸、电子版问世并行销全球,但是,电子报并未诞生。原因是一些人混淆了电子书、电子纸、电子版、电子报的概念。从传播的物理形态上看这四种媒介质的物理属性是一样的,但是其负载的内容都是图书内容,不具备“报”的真实、准确、及时、客观的信息特征。目前市场上行销的形形色色的电子书大小不同、形态各异,都承载着厂家、商家设置的固定信息。而所谓的电子纸(e-paper)也叫“数码纸”是一种轻便超薄的电子显示器,显示图像和文字的关键是“涂”上一层带电的化学物质。

这种电子书、电子纸、电子版、电子报概念不分的乱象,必然导致市场上的混乱和盲目,许多人以为电子书、电子纸作为电子阅读器可以读报,其实大谬不然。到目前为止,电子阅读器包括手机报在内都无法承载传统报纸即时即新的大篇幅、大容量、大浏览的内容。

那么,何为电子报?传统纸质的报纸如何向电子介质转型?

我认为电子报要取代纸质报必须在信息生成功能、信息传播功能、信息消费功能上要优质于纸质报并形成三位一体的电子介质体,即在具备物理属性的基础上,必须具有随形赋义的报道属性,也就是说电子报的幅面在物理属性上应具备当前报纸对开或四开大小的尺度,太小不利于编辑随形赋义的任意编排和读者阅读的方便快捷,尤其是瞬间浏览的一览无余和仔细阅读呈现的隐性信息功能都要具备。因为传统报纸版面语言作为一种流动变化的视觉语言对稿件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放在头版头条和放在内页右下角,大标题、加粗加图的强势版位和小标题、不加粗不加图弱势版位不仅传播效果迥然不同,而且,稿件内容所涵盖的意义也不一样。因此,报纸编辑稿件处理的随形赋义和版面语言所折射的隐性信息,是其他传播媒体不具备的独一无二的信息加工手段。当然,这只是其内在功能,还应该具备其公共信息传播的外在功能,诸如方便快捷、经久耐用、美观大方、便于携带等。若是价格不菲、阅读存在技术障碍、老少皆不宜肯定会被抛弃。

电子媒体的发展篇7

伴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化、数字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和社会转型,报业的民本化、产业化、数字化、国际化四大战略走向聚集着国家新闻改革的体制资源、政治资源、财政资源以及社会的人才资源。通过这四大战略的深度推进,中国报业将凤凰涅、脱胎换骨,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和再生,成为引领中国社会持续转型与良性发展的观念引擎和探照灯。具体路径何在?笔者认为传媒业在民本化、产业化、数字化、国际化潮流中,报业还应向信息传播专业化、特色发展品牌化、受众市场细分化、内容载体电子介质化方向转型。

向信息传播专业化方向转型

大众报业400多年的历史所形成的新闻报道规律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至今及以后长期内,不仅是人类精神文明和改造世界的重要财富,而且也是指导后续新生媒体从事新闻生产和信息传播的有效方法。客观、公正、真实、准确的新闻报道原则,是在报纸新闻生产中所形成的,至今已横贯广播、电视、期刊、网络等所有媒介形态,并被忠实地秉持。这不仅已成为社会的共同认知,而且也是新闻人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准则。这一社会共识,即使报刊不复存在,仍将被其它媒体所继承而存续。这一职业操守和道德准则,是新闻人区别于社会其他人群诸如“公民记者”、网络论坛、博客博主的显著标志。

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相互竞争时期,报纸所形成的优势――选择力、权威性、易携带、可保存、阅读感,尤其是报纸擅长信息选择式的编辑把关和长于思辨的深度报道以及剖析事件本质的言说力量,是其它媒体无法匹敌的。时下报业不仅仅是报纸产业,而且应该是内容产业,我们是做内容的,营销的是内容,所以时下报社不光是报纸社,而且是报道社。报社在内容提供、信息服务、多种经营等商业盈利中应始终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以主打产品形成专业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报纸媒体在报道事实信息时,应强化意见信息的传播并引导社会舆论形成主流价值观,以区别、避开网络传播快速便捷的冲击。目前,一些都市报的新锐诸如《南方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华商报》、《华商晨报》、《楚天都市报》等都加强评论篇幅和版面,形成报纸言论市场的新景观。这些都可视为报业转型的新征兆、新方向。

向特色发展品牌化方向转型

当下中国报业的生存和发展,显然成为合而为一的现实问题。依据市场逻辑,要发展,必然要做大做强,否则难以生存。然而在中国复杂的国情和媒介环境中,尤其是在意识形态舆论宣传、社会市场环境和媒介生态的多语境里探讨媒介融合中报业生存特色发展的品牌化问题,则有难以诉说的“深描”困惑和语义表达。

中国目前媒介建制中的“四级建制、混合覆盖”和“中央纵向、地方横向”的双向管理,使媒介意识形态的喉舌宣传功能丝毫不能消弱,这充分体现出中国地大物博、疆域辽阔所具有的媒介分布的区域性、社会依赖性,及两者关系的复杂性。当发达地区地市报,如烟台日报报业集团、佛山日报报业集团,在报网互动中寻找新的盈利模式时,2010年10月10日,榆林日报社才实行新闻宣传和经营分离,才成立广告、发行、印务三个有限公司。地处内陆文化较发达的陕西榆林尚且如此,、新疆偏远省区更可想而知。据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次仁央金介绍,现有报纸23种,期刊35种,“大多数报刊由治区财政支出”。这种沿海与内地媒介无论发展的差异有多大,都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生存发展,且内在的宣传功能丝毫不能消弱,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进而向品牌化发展,显然和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形成矛盾。因此,在媒介环境不同条件下,媒介融合要淡化、消亡这种具有内在宣传功能的报纸显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而是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环境中同时锻造媒介的宣传品牌和市场品牌。

而那些真正在市场主体中搏击风浪、走向深海的报纸,其未来发展在媒介融合中则要走出一条市场品牌化发展之路,这是大多数媒介的真正选择和立身之道。因为,无法仿袭和复制的内容生产是报纸形成品牌化传播的基石。《人民日报》的思想性、引导性和公信力,不仅体现在意见信息言说的力量中,而且也成为其它媒体前行的马头瞻。《烟台日报》、《无锡日报》、《东莞日报》、《佛山日报》等报业集团则由新闻内容生产向信息服务等多媒体、多经营方向发展,形成了“全媒体新闻采编中心的记者以多媒体方式采集新闻,通过网站、手机报、传统报纸、数字报刊,以及多媒体视频实现多级”的格局,从而在地市级报业中以品牌优势占据市场空间,实现了竞争生存之目的。

四线城市报纸发展尚且如此,一、二线城市的都市报,诸如《北京青年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楚天都市报》、《华商报》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发展中,以自己的品牌优势发展寻找自己的固定受众群体和利益空间就势所必然。其中品牌发展中的内容生产的独特性和产品传播的不可替代性将是都市报搏击报业市场最为重要的生存与发展元素。而中国的行业报诸如《中国航空报》、《中国绿色时报》等,是否能形成品牌发展中内容生产的独特性和产品传播的不可替代性,不在于行业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而在于受众阅读的必需性和依赖性。如果失去受众,迟早会无法生存。这样,在当下中国,中央、省级、地级党报种群,都市报种群和行业报种群中,品牌发展所要求的赢家统吃、独大为王的营销逻辑自然会使一些报社举步维艰,难以发展。

向受众市场细分化方向转型

诚如上述,报纸受新媒体技术和受众市场分化的冲击,很可能被新的电子介质阅读手法取代,从而被驱逐出大众传播领域,进而成为专业传播的媒体,从而使拥有400多年历史的报纸成为人类传播史上印刷出版的媒介记忆。但是,当下的报纸作为大众传播的主要媒体,依然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其市场竞争中,一是其旺盛的生命力并未释放殆尽,二是在查遗补缺中尚有空余市场需要占领,三是自身运行可适当调整。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当前和相当长的时期内,报纸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将注意力从规模受众转向目标受众,广告从社会全方位占有转向区域有效传播,同时以品牌和公信力征服、吸引、稳固有效读者群和广告商,固守自己的原创阵地,如老年读者、少年读者以及求知读者、实用信息类读者、房地产广告商、汽车广告商、教育、理财广告商等,这些读者依然是报纸生存的新鲜血脉。

另外,在中国复杂的媒介环境中,报业并未获得完全充分的发展。从报业品种和区域分布看,农村受众市场并未得到广泛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这从媒体频频报道涉农信息极受农民欢迎可知农村对媒体的向往和依赖,而都市报所关注的民生新闻对“三农”来说还是“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显然和国家制定的“城市一体化”发展思路不适应。此外,中国报纸在竞争中并未获得完全发展的重要原因还在于报纸品牌单一、数量不多、公信力不够,从而影响高端的目标受众,难以成为公共领域的意见领袖。众所周知,网络已成为当今社会言论的集散地,甚至形成强大舆论的冲击波。但是,网络媒体发达能否就说明它代表公共领域?这已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因此,网络媒体代表不了当今社会公共领域里社会舆论的理性表达,还需要报纸作为媒体领袖,公正地、公开地、互动地表达公共事务,故此,报纸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向高端受众发展,不仅生命力旺盛,而且也是当今社会所不可或缺的舆论领袖的平台。

向内容载体电子介质化转型

报纸随着数字传媒时代的到来到底以何种物理介质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已引起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从媒介演化规律来看,“纸”质载体因消耗森林木材、不低碳,终究要被淘汰。这从古代锦帛替代兽骨,泥活字代替竹简到现今光与电代替铅与火,传播的日趋便捷完全可以得到印证。但是,光与电的时代报纸要被淘汰,被何物取代,即报纸发展向何种介质转型却遇到认识上的误区。近来,一些人似乎都把电子书、电子纸、电子版、电子报混为一谈,高调唱出纸质报纸生存已呈危势,倡导报纸要向电子报转型。在媒介环境复杂多变、媒介竞争激烈残酷的现实中,理论上认识不清会给新闻传播实业带来困惑。当前,媒介市场上已有电子书、电子纸、电子版问世并行销全球,但是,电子报并未诞生。原因是一些人混淆了电子书、电子纸、电子版、电子报的概念。从传播的物理形态上看这四种媒介质的物理属性是一样的,但是其负载的内容都是图书内容,不具备“报”的真实、准确、及时、客观的信息特征。目前市场上行销的形形的电子书大小不同、形态各异,都承载着厂家、商家设置的固定信息。而所谓的电子纸(e-paper)也叫“数码纸”是一种轻便超薄的电子显示器,显示图像和文字的关键是“涂”上一层带电的化学物质。

这种电子书、电子纸、电子版、电子报概念不分的乱象,必然导致市场上的混乱和盲目,许多人以为电子书、电子纸作为电子阅读器可以读报,其实大谬不然。到目前为止,电子阅读器包括手机报在内都无法承载传统报纸即时即新的大篇幅、大容量、大浏览的内容。

那么,何为电子报?传统纸质的报纸如何向电子介质转型?

我认为电子报要取代纸质报必须在信息生成功能、信息传播功能、信息消费功能上要优质于纸质报并形成三位一体的电子介质体,即在具备物理属性的基础上,必须具有随形赋义的报道属性,也就是说电子报的幅面在物理属性上应具备当前报纸对开或四开大小的尺度,太小不利于编辑随形赋义的任意编排和读者阅读的方便快捷,尤其是瞬间浏览的一览无余和仔细阅读呈现的隐性信息功能都要具备。因为传统报纸版面语言作为一种流动变化的视觉语言对稿件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放在头版头条和放在内页右下角,大标题、加粗加图的强势版位和小标题、不加粗不加图弱势版位不仅传播效果迥然不同,而且,稿件内容所涵盖的意义也不一样。因此,报纸编辑稿件处理的随形赋义和版面语言所折射的隐性信息,是其他传播媒体不具备的独一无二的信息加工手段。当然,这只是其内在功能,还应该具备其公共信息传播的外在功能,诸如方便快捷、经久耐用、美观大方、便于携带等。若是价格不菲、阅读存在技术障碍、老少皆不宜肯定会被抛弃。

另外,电子报还应在信息接收领域具有阅读差异功能。受众是信息消费的主体,受众消费众口难调。因此,传播主体应根据受众年龄、职业、性别、地域、地位、收入等文化身份揣度其心理需求来提供内容不同、形态不同、程度不同的差异性而非同质性的新闻信息。因此,消费的差异性决定以后报纸品种的多样性。如果人人手持一种电子报,阅读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报纸显然在目前是不现实的。

总之这三种功能只有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共生于电子报创造、发明的物理属性中才能代替传统纸质报纸。然而,这种要集传统报纸优势于一身而又节能、环保、低碳、方便、快捷的电子介质化的报纸何时能横空出世呢?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系武汉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

电子媒体的发展篇8

[论文摘要]手机作为当代人们的主要通讯工具,其传播学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分析手机媒体,并将其与传统媒介进行比较研究。本文重点研究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通过对手机媒体的研究进一步提出手机作为大众媒体体现“媒介补偿理论”本质,并探讨手机发展的趋势。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已经会自觉利用结绳等活动来传递、交流信息,到了纸质媒介传播时代,信息交流已经突破了疆域的限制。电子时代的到来,无疑更加迅速地推动着传播业的发展,广播、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介的运用和普及,使人们可以跨地域、跨国度乃至跨洲际地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接受。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以接近于实时的传播速度和强烈的现场目击感把遥远的世界拉得更近,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尽管电子媒介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新媒介的出现似乎大有取代传统电子媒介地位的架势。新媒介是计算机技术、卫星技术运用于传播事业的结果,在互联网时代,电脑已经被公认为“第四媒体”,“第四媒体”几乎把人类之前一切媒介于一身,开创了一个与物质世界迥然不同的虚拟世界,人们成为受传于一体的主动的行为体。人类传播媒介的发展到此似乎已经完备了,这种理想的传播媒介是否已经停止了人类对更新更好的传播媒介的期待呢?事业并非如此,正在人们对互联网的讨论方兴未艾之时,手机这一新型的通讯工具横空出世。

手机(mobilephone,cellphone)是蜂窝电话的另一个俗称,手机从1980年代初推出,十年后迅速扩散到一般用户市场。蜂窝通讯是通讯与电脑结合之后能提供的多种服务之一。无绳蜂窝电话相对于现存有绳电话和无线电话的明显优势就是移动性增加和功效增大。美国着名媒介理论媒介家保罗·莱文森把人的功能分为说话和走路,之前的媒介,即便是强大如电脑这样的传播媒介,几乎把之前人类一切媒介的优势集于一身,但它也没能彻底地解决人类随时随地接收、传达信息的困难。直到手机的出现才从根本意义上把人从机器跟前和禁闭的室内解放出来,过去的电子媒介绝大多数时候是在单向地发送或接收信息,从来没有一种媒介将人的“说话”和“移动”功能整和起来,直到手机的出现才完美的做到了这一点。有了手机之后,我们就可以在说话和书写、虚拟世界和物质世界任意选择其一,可谓鱼和熊掌都可兼得。

手机在很好地弥补了电脑不足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完善,在和互联网结合后,手机更是体现出它胜过电脑的优势,和旋铃声更加人性化、个性化,既悦耳动听,又避免在公共场合竞相查看是否是自己手机响的尴尬;发短信使人们在接收处理信息过程中不必“说话”,即保护了隐私,又节省了话费;收发电子邮件的功能使人们摆脱个人电脑的束缚;摄像功能使人们能够抓拍并即时把瞬间形象发送给他人;而新型手机甚至可以下载和播放歌曲及电影,几乎囊括了mp3和电影的功能。由此可见,手机几乎把先前一切媒介的功能集于一身,手机更是把电脑的优势自然的承接过来,并更好的弥补了电脑的不足。难怪有人说如今的手机早已超越了作为通讯工具的功能,它还担当起了“第五媒体”的重任。尽管曾经有人质疑过“第五媒体”的说法,但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使手机的媒体功能越来越凸现出来,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的这些功能将得到更加完美的演绎。仅就中国而言,伴随着全国第一家手机报的推出,打开了手机进入媒体行列的大门,之后的手机小说、手机电视、手机电影、手机动漫、手机广播等接连不断地出现,手机在不断地寻求和他媒介的结合。它就像一个包罗万象的大口袋,吸纳了传统媒介的众多精华,并正在凭借自身的先进技术优势整合出一个全新的媒介。

保罗·莱文森是美国着名媒介理论家,他在《数字麦克卢汉》一书中提出了“补偿性媒介”(remedialmedium)这一理论: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媒介或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媒介补偿理论”为我们研究媒介历史以及媒介理论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媒介的发展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的作用,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对信息、知识、内容有强烈的反作用,它决定着信息的清晰度和结构方式,媒介形式本身就已经改变了人类历史,媒介塑造和控制人类交往和行动的规模与形式。这就是着名的“媒介决定论”,其本质是“传播的主导性媒介影响历史性社会的发展”。

1979年,莱文森提出了不同于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的“人性化趋势论”。莱文森认为,人可以对技术进行理性选择,能够主动去选择和改进媒介。而“人性化趋势论”的提出正是建立在“补偿性媒介”理论的基础之上。他在《数字麦克卢汉》里面说:“人是积极驾御媒介的主人。不是在媒介中被发送出去,而是在发号施令,创造媒介的内容。对别人已经创造出的内容,人们拥有空前的自主选择能力。“这种媒介演化理论可以叫做一种‘人性化趋势’的理论”。“人性化趋势”理论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认为,人类技术开发的历史说明,技术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人性化,技术在模仿甚至是复制人体的某些功能。不难看出,“人性化趋势”理论在于说明人们可以选择和发展媒介和技术,用以维持生发展自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媒介发展到今天,“第四媒体”互联网方兴未艾,手机,被很多人认为的“第五媒体”正粉墨登场。手机对于互联网的优势不言而喻,以往依赖电脑接收、传送的新闻、图象等信息,现在可以用手机来完成。麦克卢汉把电子媒介影响作用下的人类社会称作“地球村”,而真正把村民们从座位上解放出来的是手机,手机在握,“地球村”村民们就可以信步环游全球了。从互联网到手机,可以清楚地看到手机对于它先前媒介电脑功能上不足的弥补,再反观媒介发展的整个历史,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正是对先前媒介的补救和补偿。

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或多或少代表了技术悲观主义,而莱文森的“人性化趋势”理论则代表了技术乐观主义,它强调人可以对技术进行理性选择,能够主动去选择和改进媒介。手机的运用和普及的确越来越人性化、智能化。然而,科学技术能不能始终在人的理性范围内发展,我们还得以手机为例,手机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同时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骚扰短信,摄像头偷拍别人的隐私等等。风靡2004年的国产电影《手机》的导演冯小刚就说过:“朋友和陌生人的手机声常常骚扰人,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产生疯狂的话语泡沫。”这部电影的原着小说作者刘震云也谈到:“手机像手雷,承载着太多的谎言,有可能爆炸,产生强烈的冲击波。”任何科学技术都是双刃剑,都有其为人服务,促进人发展的一面,但其潜在的危机也不容忽视。技术乐观主义是否正确,说到底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试金石来检验:任何新媒介、任何技术的发展是不是利大于弊。

注释

[1][美]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m],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陈龙:《现代大众传播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修订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参考文献

电子媒体的发展篇9

现在报人所想到的转型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条:一是跨媒体,不再局限于报业主业,建网站,搞出版,做影视,实施多媒体发展战略;二是跨行业,不局限于报业及其相关行业,向房地产业、旅游业等行业延伸,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产业涉及范围(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行业分类法)大概有16个行业;三是跨区域,不局限于本地区,开拓外省市市场,拓展新的生存空间,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四是数字化,不局限于传统媒体,培育电子报、电子阅读器、手机报、多媒体数字报刊等数字报业,实施新媒体发展战略。

特别是数字化,更是被报人公认为是传统报业的“”。鼠标一点,万事大吉,看上去的确很美。但是,数字化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以点带面、单点突破,体制机制、市场体系、上下游产业链、治理结构、经营管理、投入产出等元素和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数字化的开展。由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发起的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于2007年1月底在广州召开了“数字报业的商业模式专题研讨会”,基本判断和结论就是――数字报业开辟了新的增长点。该实验室于当年5月底在北京联合主办了“数字报业新技术现状与应用前景研讨会”。会议讨论确定了“十一”时期推动我国报业发展的九大方向,也就是报业数字信息资源平台、电子网站、电子商务平台、电子阅读器、移动采编系统、户外互动媒体、手机报、手机二维码、多媒体数字报刊等九类。

但有些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

如电子阅读器(又称移动数字报纸),通过专业的手持电子阅读器实现报纸内容的再传播,是报纸客户群的延伸和补充,也是传统平面媒体的发展和延伸。现在的商业模式被人称为“广州模式”,也就是由报社提供报纸的内容资源并授权,对阅读器的订户进行内容派送,同时提供媒体的宣传资源,支持移动数字报纸;由运营商投入运营成本,包括相应的数据转换技术、阅读器设备的开发成本,共同拓展移动数字报纸的客户群,经营阅读器产品,双方按照约定的比例分成。

目前的问题在于,一是电子阅读器价格偏高。目前市场上电子阅读器的价格大多在一两千元左右,高的超过3000元;二是电子阅读器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现在一些电子词典、pDa甚至智能手机已经具备了电子阅读器的功能,其产品的可替代性强也增加了产品的市场推广难度;三是内容资源有限,电子阅读器的内容不该是传统媒体的翻版,特色内容是电子阅读器的生命和灵魂,是阅读器的价值所在,人们拥有一个阅读器最重要的是可以看什么。目前的电子阅读器没有自己的原创内容,信息资源同质化,缺乏健全的采编体系和运作管理模式,其媒体业务、新闻来源等完全依附于传统媒体,缺乏自身的竞争力。现阶段的移动电视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再如多媒体数字报刊。辽宁日报传媒集团将数字化报刊作为未来工作的重点,发展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于一体的数字化报刊,并探索数字营销,在全新的系统构架中,数字资产管理、电子报生成、光盘出版、全文数据库形成和网络融为一体。有业内人士认为多媒体数字报刊是简单的多媒体叠加,认为其协同效率和整合效率非常有限,数字技术难以作为真正的商业纽带。从国内的情况看,真正以多媒体叠加并形成气候的并不多。这并不是反对报业的多媒体战略,而是反对多媒体叠加。

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理事长石峰曾讲到,数字报业必须有一套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商业运行模式,这是数字报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和基础。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报业,还是我国的报业,之所以能在媒体市场竞争中长期保持有利的竞争局面,是与其拥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分不开的。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传播形式多元化,平面媒体、广电媒体、互联网媒体互相渗透,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变化。因此,充分利用新介质的特点,实现平面广告、网络广告、无线广告有机结合,寻求新的赢利模式,是可以探索的,但对此要做充分的研究和准备功课,并非一“数字化”就灵。

电子媒体的发展篇10

多媒体技术图书馆影响前景伴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如今,如何利用电子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对信息进行处理并为读者提供服务,已成为图书馆界探讨的新课题。

一、何谓电脑多媒体技术

电脑多媒体技术简而言之,就是把声、光、像和计算机集成一起的技术。

多媒体计算机具有三大特征:集成性、实时性、交互性。集成性,是指将多种媒体有机地综合,做到“图、文、声”一体化。实时性,是指在人的感觉系统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多媒体信息的处理和交互,多媒体信息中的音频信息和视频信息都是与时间密切相关的,这就决定了多媒体技术必须支持实时处理。交互性,是指人、机交互,即在播放多媒体节目时,人工能够干预、控制节目播放过程。

二、电脑多媒体技术在学校图书馆中的应用

现今,传统单一的纸质图书馆正逐步走向多元化,其中多媒体技术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成为学校图书馆更加全面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尤其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他们是在网络伴随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对于多媒体的接收程度比起书籍来较容易得多,而学校图书馆还肩负着传播文化的责任,通过多种形式来传播可以取得更佳效果。所以说,电脑多媒体技术值得图书馆界大力加以推广。

1.电子图书及电子图书馆

电子图书具有画面可以移动、可供许多用户同时使用,可以选择多种检索途径等优点。近几年来,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使得大量的书目和全文数据可以在短时问内在两地之间传送,读者只需待在家里就可以通过网络检索图书馆的目录,并将所需文章的全文传回到家里的计算机,进行阅读或打印。这样,就出现了收藏电子图书的电子图书馆。大大改变了以往图书馆的管理方式,是图书情报事业的一次大的变革。

2.查询服务

多媒体技术的开发,便电脑具有更多的功能和更广阔的应用范围。读者无需工作人员,就可通过电脑自行检索所需的资料。

3.办班讲学

图书馆培养人才的方式是多样的。它既可以利用现有的馆藏为学生提供各种参考书籍,也可以通过办班讲学来辅导学生;而通过生动、形象、简单、明了的电脑多媒体技术来办班讲学,则最容易让学生接受,也最受学生欢迎。学生可利用业余时间,如寒暑假、节假日到图书馆接受强化培训,即使他们不懂电脑,也可以在电脑的提示下学习英语及其它学科的知识。由于电脑多媒体能做到“图、文、声”一体化,而且在播放时人工能干预和控制,能收到娱乐和教育的效果。

三、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的必要性

1.有效解决图书馆信息存贮问题的方法

随着图书馆馆藏量的增加,图书馆的建筑面积不可能无限制增加,书刊的存放问题日益突出,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以光盘技术为基础开展起来的一种与信息载体更新相结合的新的信息服务技术。相对于传统的纸型文献,光盘的收藏占用空间较小,保存时间长,性价比较高,这对图书馆文献信息存贮和传播方式的改变具有重大的意义。

2.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的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多媒体正是以数字形式进行存贮和交流的,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声像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多媒体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将促进和推动图书馆文献信息载体多媒化。信息进行数字化,多媒体才能实用化。另一方面,多媒体为计算机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加速了图书馆的网络化进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各种类型的图书馆之间能更为密切地联合在一起,为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为实现信息的网络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四、多媒体技术对图书馆的影响

1.优化藏书手段

每个图书馆都有自己的藏书重点和特色。大部分大中型图书馆均把善本图书和各种非书资料如拓片、手稿、模型、书画、照片和实物等作为馆藏的镇馆之宝,而这些资料以及大量年代久远的期刊报纸许多都已经破损,需要妥善保存。将其存入计算机中是现代人们最容易想到的。这种做法克服了传统管理方法的许多不足之处,也提高了图书馆文献的利用率。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正逐步应用于非书资料等的使用中,不仅可供浏览,还可以让读者“翻阅”。

2.馆藏媒体多样化

电子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提供了更多、更全、密度更大的信息载体。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扩展图书馆的存贮能力,且使传输的信息达到图文声一体化。电子出版业将与传统的书刊出版业长期并存、共同发展。图书馆馆藏种类也将出现新的变化趋势,即电子图书与多媒体产品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3.强化教育培训职能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图书馆的传统的教育功能得以扩展、延伸和加强。传统的教育和培训方法存在这样的不足:方式呆板,绝大多数时间是一个人在台上讲解,其他人在台下听。而引进多媒体技术,学习方式从枯燥的被动接受变为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主动进取,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五、多媒体技术在学校图书馆的应用前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向多功能、协同性与智能化方向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图书馆的未来将发挥它巨大的作用。无论从多媒体的发展前景,还是图书馆自身的发展需要来说,多媒体技术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的应用都会越来越广泛。但是多媒体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纸质书刊,因此,如何合理地调整两者在馆藏、资金投入等方面的相对比例是未来图书馆全局规划发展中必须考虑的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新介质的出现,对其保存空间、保存手段、保存环境等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不管如何,图书馆应同多媒体高新技术紧密结合,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才能不断改进满足读者需求,充分发挥它文献信息中心的作用。目前,多媒体技术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用户。不久的将来,多媒体技术会在学校图书馆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可喜成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