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耕地征收补偿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1:19

新耕地征收补偿标准篇1

关键词:水库移民、建设征地、土地补偿、耕地占用税

中图分类号:tV6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水利水电工程,特别是大中型水库建设征占大量的土地,土地补偿的费用在农村补偿费中比例不断提高,进尔影响工程投资、影响工程效益。

政策因素决定土地补偿费的变化,是强制性的。公益性项目往往由国家财政投资,工程效益不明显,而非公益性项目,主要由企业投资,土地补偿费用对工程效益影响显著。提高土地补偿费用,对当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有直接关系的,但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益,二者之间互相影响。

耕地占用税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近年也在不断提高,在执行林地和草地占用税方面,地方政府与企业意见不统一,应在执行和解释耕地占用税定额税制方面,出台详则,避免政出多门,因地因项目不同,征收标准不同。

土地补偿费对策研究

土地补偿费的政策依据

《宪法》第十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但是,国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的除外。

四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但是,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除外。

前款所称依法申请使用的国有土地包括国家所有的土地和国家征收的原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第471号令)关于征地补偿规定,“第二十条依法批准的流域规划中确定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的用地,应当纳入项目所在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核准或者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后,项目用地应当列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属于国家重点扶持的水利、能源基础设施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其用地可以以划拨方式取得。第二十二条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之和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16倍。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不能使需要安置的移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需要提高标准的,由项目法人或者项目主管部门报项目审批或者核准部门批准。征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按照工程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执行。”

200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厅关于下发的通知》(新计价房〔2001〕500号)规定,对于征地补偿费规定:土地补偿费按三年平均产值的6—10倍,安置补助费按三年平均产值的4—6倍,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两项之和不超过30倍。

2011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厅《关于公布实施自治区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的通知》(新国土资发〔2011〕19号),其核心内容,一是提高耕地补偿基数,无论何种耕地,普遍提高20%,二是提高土地补偿倍数,平均提高6~10倍。具体的安置补助费倍数见下表:

安置补助费倍数计算表

人均耕地(亩)安置补助费倍数

3.0亩以上12-13

2.0-3.014-16

1.0-2.017-20

1.0亩以下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两项之和30倍

注: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两项倍数之和不得低于补偿基数的20倍。土地补偿费一般为8倍。

土地补偿政策对土地补偿费用的影响

在新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征地工作中,政策对土地补偿费用的影响是非常敏感的,2001年自治区发改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联合下发的(新计价房〔2001〕500号),执行了十多年,2011年自治区发改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联合下发的(新国土资发〔2011〕19号)对土地补偿倍数提高4—9倍,对耕地的补偿基数平均提高20%,使所有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征地补偿投资和工程总投资均大幅度增加。由于林地参照耕地执行,林地的补偿费用同步大幅度增加。

对于土地的价格与征地补偿费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根据有关专家提出的论点:土地价格=(地租∕利率),其中:倍数=(1∕利率)。

按此公式测算,新疆耕地的价格应为40万元左右,但按现行政策,水利水电工程征收1亩耕地,补偿价格在5.2万元左右。只是土地价格的八分之一。

制订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要考虑被征收耕地的类型、质量、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农产品价格及农用地等级等因素,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县域范围为主),在主导性农用地类别和耕作制度条件下,以前三年主要农产品平均产量、价格及相关附加收益为主要依据进行测算。以统一年产值标准为基数,同时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需要等其他条件,确定补偿倍数,计算征地补偿费用。

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是征地综合补偿标准,制订时要考虑地类、产值、土地区位、农用地等级、人均耕地数量、土地供求关系、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测算。

实事上,影响土地补偿基数的主要因素是农副产品价格,近几年农产品价格不有大幅度提高,提高土地补偿费用主要是补偿倍数。

对于土地补偿倍数,1991年我国第一部《大中型水利水电建设征地移民安置条例》移民征地条例规定,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之和为12倍,到2006年《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第471号令)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之和为16倍,15提高了4倍。

目前新疆水利水电项目,土地补偿倍数基本执行20—25倍。

就近斯完成的水利水电项目,在分析计算土地补偿费用上,对新旧标准争论较多,国家投资的项目,专家审查意见坚持按16倍补偿,但地方政府坚持按20倍,有些项目按25倍计算。这些给设计单位带有难度。

同时还有些项目,在征收土地补偿费时,还要求业主方增加缴纳一些规范上没有的项目,如:划拨土地增收3~5%的加收费用、征收城镇国有土地补偿费等。这些费用是否列入工程概算也值得讨论。

耕地占用税对策研究

耕地占用税的现行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1号)第五条耕地占用税的税额规定如下:(一)人均耕地不超过1亩的地区(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下同),每平方米为10元至50元;(二)人均耕地超过1亩但不超过2亩的地区,每平方米为8元至40元;(三)人均耕地超过2亩但不超过3亩的地区,每平方米为6元至30元;(四)人均耕地超过3亩的地区,每平方米为5元至25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耕地占用税实施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159号)第七条“规定占用林地、牧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以及渔业水域滩涂等其他农用地建房或者从事非农业建设的,按照《条例》和本办法规定征收耕地占用税。”

耕地占用税执行中的难点

耕地占用税耕地与林地、牧草地标准的区别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1号)第十四条规定“占用林地、牧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以及渔业水域滩涂等其他农用地建房或者从事非农业建设的,比照本条例的规定征收耕地占用税。建设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生产设施占用前款规定的农用地的,不征收耕地占用税。”

在工程建设征地的实践中,往往遇到耕地占用税缴纳费用标准问题,因为政策中的不明确,每个工程、或者不同的县政府,对于林地、草地的耕地占用税收取标准不同。例如:北疆地区对于林地和草地按5元/m2,南疆地区国土部门按耕地标准征收。

(2)临时占用耕地缴纳耕地占用税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1号)第十三条规定“纳税人临时占用耕地,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缴纳耕地占用税。纳税人在批准临时占用耕地的期限内恢复所占用耕地原状的,全额退还已经缴纳的耕地占用税。”

但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当临时占用耕面积较大时,土地补偿投资相应增加较多,对工程投资影响也比较大,是否一定要把这部分可返还的费用列入总投资中,此问题有待研究。

结语

新疆水利水电建设涉及征收征用土地面积多、地类多、补偿投资多,建议国土部门、价格主管部门、税收部门下达新政策时,要针对不同地类,出台不同的标准,避免出现歧义,在收费上出现不同工程出现不同的收费标准,在政策的理解和执行时,出现因地、因人、因项目不同,出现政策的多样性,给工程规划设计单位带来困惑,增加企业投资的不确定因素。

把在实践中遇到的这些政策问题提出来,供领导、专家与从事移民征地工作的同行参考,为提高移民征地工作而努力。

附件:

征文作者基本情况表

征文题目移民征地中土地补偿费与耕地占用税问题探讨

作者鲁爱阳

单位新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新耕地征收补偿标准篇2

一、征地补款发放流程是怎么样的?征地补偿款发放流程是怎么样的?

《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归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费的所有者所有。

安置补助费,是国家征收集体土地后,安置被征收单位由于征地造成的多余劳动力的补助费用。需要安置的人员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单位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安置单位;不需要统一安置的,安置补助费发放给被安置人员个人或者征得被安置人员同意后用于支付被安置人员的保险费用。

《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收到土地补偿费后,应当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召开村民会议,在所有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内部平均分配此款。如不分配给村民,则侵犯了村民的合法权益,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员,可单独或共同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要求支付相应份额。

二、征地补偿款的征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征用耕地的补偿费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用城市郊区的菜地,用地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归地上附着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需要安置的人员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置的,安置a助费支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农村集体组织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单位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安置单位;不需要统一安置的,安置补助费发放给被安置人员个人或者征得被安置人员同意后用于支付被安置人员的保险费用。

三、征地补偿款的计算方法

国家建设依法征用集体土地时付给被征地者补偿所丧失的土地权利的费用。其计算方法是:

1.征用耕地的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10倍;征用其他土地的补偿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用耕地的补偿费标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具体规定。属于有收益的非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可按该土地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3~6倍计算,征用无收益的耕地不予补偿。征用柴山、滩涂、水塘、苇塘、经济林地、草场、牧场等有收益的非耕地的土地,补偿标准为该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10倍。

2.征用人工鱼塘、养殖场、宅基地、果园及其他多年生经济作物的土地,按邻近耕地补偿标准计算。

3.被征用土地的青苗补偿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4.被征用土地上的附着物,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制定。参照建筑造价折多少,补偿多少。

新耕地征收补偿标准篇3

第二条  加强土地管理,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土地的统一管理工作。乡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管理工作。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宣传贯彻《土地管理法》和本办法,保护土地资源,制止乱占滥用土地的行为。鼓励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每寸土地。同时,必须保证国家建设项目,特别是重点建设项目需要的用地。

城乡建设必须节约使用土地。根据城乡建设规划,可以利用原有的空闲地、宅基地和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个人建房,提倡盖楼房。

第四条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必须按下列程序办理审批手续。

(一)建设单位持国务院主管部门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批准的计划任务书或其他批准文件,向土地所在地的省辖市或县(市、区)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用地申请。

(二)省辖市或县(市、区)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根据批准的文件和总平面布置图、地形图,以及城市规划管理等有关部门的书面意见,正式核定用地面积,并组织用地单位与被征地单位签订补偿、安置协议。

(三)用地申请按批准权限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由所在地的省辖市或县(市、区)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签发土地使用证,并根据建设进度一次或分期划拨土地。

因抢险急需用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同意,可以先使用。需要长期使用的,应及时补办用地审批手续。

第五条  征用土地审批权限:

征用耕地(含菜地、园地、鱼池、藕田,下同)3亩以下(“以下”含本数,下同),非耕地(含林地、牧地、柴山、滩地等,下同)10亩以下,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征用耕地10亩以下,非耕地20亩以下,由省辖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或由省人民政府委托地区行署批准;征用武汉市行政区域内耕地100亩以下,非耕地200亩以下,由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超过上述用地面积的逐级报批。

一个建设项目需要征用跨县以上行政区域土地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或地区行署按本办法规定的审批权限批准或报批。

省辖市、自治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地区行署批准征用土地的文件,须抄报省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备案。

第六条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由用地单位按下列标准支付征地费。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不得擅自提高或降抵标准,也不得以任何借口收取本办法规定以外的费用或附加其他条件。

(一)土地补偿费和地面附着物补偿费。

1、征用省辖市郊区耕地的,按其年产值的五到六倍补偿;征用县级市和县辖镇郊区耕地的,按其年产值的四到五倍补偿;征用其他地方耕地的,按其年产值的三到四倍补偿。年产值的计算:国家牌价和市场价的平均数,乘以同类土地前三年平均年产量(下同)。

2、征用有收益的非耕地,按其年产值的二到三倍补偿。

3、征用宅基地,按邻近土地的补偿标准补偿。

4、被征土地上的青苗、树木,能计算产值的,按产值补偿;不能计算产值的,合理计价补偿。征地协议签订后抢种的作物、树木,不予补偿。

5、被征土地上的建(构)筑物等的补偿标准,由省辖市或县(市、区)人民政府规定。违章建筑,不予补偿。

(二)安置补助费。

1、征用耕地的,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标准,为被征用耕地每亩年产值的二至三倍。但是,每亩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用耕地年产值的十倍。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方法计算。

2、征用有收益的非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其年产值的二至三倍支付。

3、征用无收益的土地,不付安置补助费。

(三)上述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被征地年产值的二十倍。

(四)征用城市郊区的菜地,用地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

收费标准为:武汉市每亩7000至1万元;其他省辖市每亩5000至7000元;县级市每亩3000至5000元。

第七条  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除被征土地上属于个人的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付给本人外,其余的按《土地管理法》第三十条规定的用途,由被征地单位拟订使用计划,经省辖市或县(市、区)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审查同意后,由用地单位支付给被征地单位,在土地部门的监督下按计划使用。

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由土地管理部门收取,交同级财政专项储存,专款专用,任何单位不得挪用。此项经费用于开发新菜地和改造老菜地。使用计划由土地管理部门会同农业和蔬菜生产主管部门及商业部门提出,经省辖市或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八条  因国家建设征用土地造成的多余劳动力,由当地土地管理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及被征地单位、用地单位共同协商,予以安置。其中安置到集体所有制单位和全民所有制单位就业人员的条件,由省人民政府另定。

第九条  对村(组)的集体土地一般不得全部征用,确因国家建设需要全部征用的,必须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其原有的农业户口经审查核定后,可以转为非农业户口。

第十条  计税土地被征后,其农业税、特产税的减免,按农业税减免程序办理。减免以前,由用地单位负担。

第十一条  国家建设使用国家荒山、荒地、荒滩,按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审批权限,经批准后无偿划拨。划拨国营农、林、牧、渔场和科研、教育单位附设场、站使用的国有土地,按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补偿标准的下限,补给原使用单位。

第十二条  国家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农、林、牧、渔场,在国家批准用于农业生产、科研或本场范围内的土地上进行非农业建设的,按本办法规定的征地程序,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三条  乡(镇)村兴办企业,应首先利用现有设施和场地,严格控制占用土地。确需使用土地的,必须持县级以上主管部门批准的计划任务书或其他批准文件,向省辖市或县(市、区)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按本办法规定的审批权限办理用地审批手续。使用非本集体所有土地的,还应按本办法规定的各项补偿标准的下限支付补偿费,并妥善安置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乡(镇)村兴办企业,其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国家关于同行业和相同经营规模的国营或集体企业的用地定额。

第十四条  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需要使用集体土地的,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按本办法规定的审批权限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对使用非本集体所有土地的,由主办单位给被用地单位调整土地或给予适当补偿。

第十五条  农村个人或个人合伙兴办企业,应首先利用自有的房屋庭院。确需使用集体土地的,须提出申请,并与土地所有单位签订有偿使用土地的协议,使用非耕地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批准;使用耕地的,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查,报省辖市或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上述个人经批准使用的土地,仍归原集体所有。停止使用后,交还集体,并负责恢复耕种条件。地面附着物可作价交集体或自行拆除,不准把生产、营业用地作为宅基地。

第十六条  农民建房用地,由本人申请,经村民委员会同意,使用非耕地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批准;使用耕地的,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查,报省辖市或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并按被占耕地年产值的二到四倍支付土地补偿费。

农民新建、改建房屋的宅基地(含一切附属设施)总面积,使用耕地的每户不得超过140平方米,使用非耕地的每户不得超过200平方米。具体用地面积,由省辖市或县(市、区)人民政府在上述限额内,根据当地人均耕地等情况确定。

出卖、出租房屋的,不得再在当地申请宅基地。农民迁居和拆除房屋后腾出的宅基地,由集体收回,统一安排使用。

第十七条  城镇非农业户口居民建住宅,需要使用集体土地的,由本人申请,所在单位或居民委员会同意,报省辖市或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并参照国家建设征用土地补偿标准,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

居民建住宅每户宅基地面积:大中城市内不得超过80平方米,其他城镇内不得超过100平方米。具体用地面积由省辖市或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上述规定限额内确定。

第十八条  用地单位或个人经批准征用、划拨的耕地、园地和其它有收益的土地,未经原批准机关同意,从征地批准划拨之日起满一年未使用的,由县(市、区)土地管理部门收取荒芜费。满两年还未使用的,依法收回。

荒芜费按同类土地年产值一到二倍收取,交同级财政,作为土地开发建设基金。

第十九条  依据《土地管理法》第十九条规定,收回的国有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在本办法规定的审批权限内,按本办法规定的补偿标准有偿划拨给其他符合用地条件的单位使用,用地单位支付的各项费用交同级财政。收回的国有土地也可以暂借给农业集体经济组织耕种,但不得在土地上兴建永久性建筑物或种植多年生植物,国家建设需要时,予以收回,只支付青苗补偿费。

第二十条  对违反《土地管理法》和本办法,除按《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外,对并处罚款的,按以下标准执行:

(一)买卖、出租或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的当事人,根据情节轻重,按其非法收入的10%至20%处以罚款。

(二)非法占用城市土地的,按城市市郊菜地年产值的一至三倍罚款;非法占用其他地方土地的,按照被占土地或邻近土地年产值的一至二倍罚款。

(三)批准的临时用地期满不归还,以及拒不交出依法应收回使用权的土地的,按本条第二项规定标准处以罚款。

(四)非法占用被征地单位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按被占用金额的5%至10%罚款。

第二十一条  以上罚款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决定,被处罚的单位或个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罚决定通知之日起30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又不履行的,由作出处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问题由省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新耕地征收补偿标准篇4

20xx年农村土地征收管理条例

一、土地补偿费

土地征收的土地补偿费是如何计算的呢?土地补偿费一般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

二、土地征收的安置补助费

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收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收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

三、青苗补偿标准

对刚刚播种的农作物,按季产值的三分之一补偿工本费。对于成长期的农作物,最高按一季度产值补偿。对于粮食、油料和蔬菜青苗,能得到收获的,不予补偿。对于多年生的经济林木,要尽量移植,由用地单位付给移植费;如不能移植必须砍伐的,由用地单位按实际价值补偿。对于成材树木,由树木所有者自行砍伐,不予补偿。

四、其他附着物的补偿标准

征收土地需要迁移铁路、公路、高压电线、通讯线、广播线等,要根据具体情况和有关部门进行协商,编制投资概算,列入初步设计概算报批。拆迁农田水利设施及其它配套建筑物、水井、人工鱼塘、养殖场、坟墓、厕所、猪圈等的补偿,参照有关标准,付给迁移费或补偿费。用地单位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它非农业建设时,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的规定,缴纳耕地占用税。

农村征地补偿标准要求

1、各项征地补偿费用的具体标准、金额由市、县政府依法批准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规定。

2、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确定(有关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的补偿标准):按当地统计部门审定的最基层单位统计年报和经物价部门认可的单价为准。

3、按规定支付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可增加安置补助费。原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的土地管理规定,已经在20xx年3月26日《土地管理法》中删除。

相关阅读

现行征地补偿制度是由土地管理法确定的,最关键的条款是第47条。国务院法制办主任宋大涵在作草案说明时说,分两步走,先集中精力对第47条进行修改,待土地管理法修正案通过后,由国务院制定条例。

宋大涵表示,从补偿原则看,原47条的规定没有综合考虑土地年产值以外的其他因素,包括土地区位、供求关系以及土地对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从补偿标准看,30倍上限规定过死,不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各地不同情况。

草案指出,征收农民集体土地补偿安置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依照国务院制定的具体办法,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规定补偿安置的具体标准。

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黄小虎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符合中央提出的改革征地制度要尊重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的精神。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草案,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作了修改。会议指出,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的情况下,占地过多过快问题日益突出,必须推进改革、健全法制,严格约束占用耕地。

报告也提出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按照现行的30倍上限估算,目前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不足十分之一。

《第一财经(微博)日报》以占比最大的水稻田的产值计算:全国水稻平均亩产470公斤,以目前稻谷价格2元/公斤可获940元产值;冬季种植经济作物的产出,按占比最大的油菜籽计算,国家发改委价格司20xx年报告称平均每亩产值508元。两项相加,平均每亩产值在1500元左右。按最高补偿30倍计算,最高可获得4.5万元/亩左右。

新耕地征收补偿标准篇5

第一条  为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促进我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实行耕地占用补偿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第三条  实行土地登记发证制度。依法登记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受法律保护。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省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市辖区或乡(镇)设立土地管理机构,负责该区域的土地管理工作。

第二章  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登记发证

第五条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单位和个人依法使用的国有土地、依法用于非农业建设的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同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该发证书,确认所有权或使用权。

确认林地、草原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确认水面、滩涂的养殖使用权,分别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未确定使用权的国有土地和依法收回的国有土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保护管理。

城市房地产权的登记发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本省有关法律的规定办理。

第六条  土地登记发证工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实施。

省人民政府对跨县级以上行政区域使用的国有土地,可以直接登记发证。

第七条  土地确权、登记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制定的规则和标准,采用统一的登记文件式样。

第八条  依法改变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或者因依法转让地上建筑物、附着物等导致土地使用权转移的,必须向土地所有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变更登记申请,由原土地登记机关依法进行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变更登记。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变更,自变更登记之日起生效。

依法改变土地用途及其他土地登记内容的,必须持批准文件,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原土地登记机关依法进行变更登记。

第九条  依法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权或抵押地上建筑物涉及土地使用权的,必须向原土地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土地使用权出租、抵押登记。

第十条  依法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的,由原土地登记机关注销土地登记。

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期限届满,土地使用者未申请续期或者申请续期未获批准的,由原土地登记机关注销土地登记。

土地登记申请人在申请土地登记时,隐瞒事实,伪造有关证明文件,或采取其他非法手段骗取登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注销其土地登记。

第十一条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因工作失误导致登记不当的,应当依法予以更正。造成损失的,应当予以赔偿。

上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下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应当予以登记而不登记或登记不当应予以纠正而不纠正的,可责令限期登记或纠正。

第十二条  土地证书是土地权利人拥有合法土地权利的法律凭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扣留、涂改或销毁。

实行土地证书的定期查验制度。

第三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

第十三条  县、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划分土地利用区,明确土地用途。土地利用区应当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林业用地区、城市(含建制镇,下同)建设用地区、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区、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区、土地开垦区和禁止开垦区等。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应当根据土地适用条件,确定每一块土地的用途,落实到规划图上,并予以公告。

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以及江河、湖泊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规划、交通建设规划等专业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在江河、湖泊、水库的管理和保护范围以及蓄洪滞洪区内,土地利用应当符合江河、湖泊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规划,符合河道、湖泊行洪、蓄洪和输水的要求。

第十四条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县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由省人民政府授权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土地利用的计划管理,严格执行上级下达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上级人民政府下达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耕地保有量计划指标和土地开发整理计划指标,拟订执行方案,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将计划指标逐级分解下达。

没有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或者超过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的,不得批准新增建设用地。

未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或者没有完成土地开发整理计划指标的,核减下一年度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

节余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经核准后,可结转下一年度使用。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土地调查和统计的规定,会同同级有关部门进行土地调查和统计,并如实上报土地调查和统计结果。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应当如实提供土地的权属和利用状况等有关资料,不得阻挠土地调查和统计工作。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结果,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应当向社会公布,并作为编制各类涉及土地利用的规划、计划以及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和进行建设用地审批的依据。

第十七条  逐步建立省、市、县三级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对基本农田和其他农用地、城镇建设用地、水域围垦地和未利用地等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动态监测。

第四章  耕地保护和开发

第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耕地保护,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有规划、有计划地组织新耕地的开发。

第十九条  市、县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具体数量指标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逐级分解下达。

第二十条  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由占用耕地的单位和个人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开垦新耕地,补足与所减少的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并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验收。开垦费应当作为建设用地成本列入建设项目总投资。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规划范围内,为实施城市规划占用土地而由市、县人民政府统一征用的,市、县人民政府承担耕地补偿责任。在安排具体项目用地时,由用地单位按规定标准缴纳耕地开垦费。

耕地开垦费的征收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因土地后备资源匮乏,无法在本地区开垦出足以补偿所占用耕地数量的市、县,必须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按指定的区域进行易地开垦,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

第二十一条  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应当确保当地耕地保有量不低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减少的,占用耕地的单位和个人应承担耕地补偿责任。

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殖。

第二十二条  开发未利用的土地,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和评估,制定开发方案,开发方案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后,方可实施。适宜开发为耕地以及其它农用地的,优先开发成耕地或其他农用地。

开发未确定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核发国有土地使用证,确定给开发单位或个人使用。开发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一次性开发未确定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三十公顷以下的,由县(含县级市,下同)人民政府批准;三十公顷以上六十公顷以下的,由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批准;开发荒山、荒地六十公顷以上六百公顷以下的,以及开发荒滩六百公顷以下的,由省人民政府批准。一次性开发荒山、荒地、荒滩六百公顷以上的,报国务院批准。

开发农民集体所有的荒山、荒地、由县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三条  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有规划、有计划地组织土地整理。整理后的土地经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后,其新增耕地可按国家规定折抵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偿指标。搬迁改造旧村庄,需占用农用地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用新增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置换。

第二十四条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和上级下达的耕地开发计划指标,拟订耕地开发的年度计划和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中地方人民政府留成部分等土地收益,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代收代缴,按“收支两条”实行管理,统一用于开垦新耕地和土地整理。

第二十五条  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破坏的,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按有关规定进行复垦,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没有条件复垦或复垦不符合要求的,应当缴纳土地复垦费。复垦费可列入生产成本。土地复垦费的征收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五章  建设用地

第二十六条  建设占用土地,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为实施城市规划占用土地的,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统一办理农用地转用报批手续。

农用地转用和征地报批时,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和征用土地方案,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按《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分批次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上一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按批准权限逐级上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七条  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建设项目,确需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范围以外的土地的,由建设单位按《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向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第二十八条  具体建设项目用地的申请程序:

(一)需要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在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的同时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预审申请,由建设项目审批机关的同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用地有关事项进行预审,并根据预审结果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核定用地指标,向申请人核发《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书》。

(二)申请人向项目管理部门和规划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立项审批和规划许可手续时,必须附具《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书》。未取得《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书》的,有关部门不予办理立项审批和规划许可手续。

(三)建设项目批准后,申请人持《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书》、立项批准文件以及规划、环保等有关部门的意见和有关图件等材料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申请。由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定程序办理用地报批手续。

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用地后,由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供地方案的实施。

第二十九条  市、县人民政府在审批建设用地时应当按以下规定办理:

(一)具体建设项目需要占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国有未利用地的,按以下审批权限办理:县人民政府可批准一公顷(含本数,下同)以下;地级市人民政府可批准五公顷以下;广州、深圳市人民政府可批准二十公顷以下。超过以上限额的,按审批权限报上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中,经省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批准立项的重点建设项目、军事设施以及跨地级以上市的项目用地,应当报省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批准。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本集体所有的未利用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按本条第(一)项规定的审批权限办理。

(三)具体建设项目使用现在的建设用地和已批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范围内的土地的,由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四)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按《土地管理法》规定的权限报省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批准。但为实施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将该规划确定的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可由省人民政府授权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批准。

(五)建设用地涉及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应当按《土地管理法》规定的权限报省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批准。

建设用地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同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审批结果予以公告;属于国务院批准的,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公告。

第三十条  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按下列标准执行:

(一)土地补偿费

征用水田的,按其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八至十倍补偿;征用其他耕地的,按其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八倍补偿;征用鱼塘的,按其邻近水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八至十二倍补偿;征用其他农用地的,按其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五至七倍补偿;征用未利用地的,按邻近其他耕地补偿标准的百分之五十补偿;征用农民集体所有非农业建设用地的,按邻近其他耕地的补偿标准补偿。

平均年产值按当地统计部门审定的最基层单位统计年报和经物价部门认可的单价为准。

(二)青苗补偿费

属短期作物,按一造产值补偿;属多年生作物,根据其种植期和生长期长短给予合理补偿。

(三)附着物补偿

拆除单位或个人的房屋设施,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被征用土地上的水井、坟墓和其他附着物,由市、县人民政府按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补偿标准。

(四)安置补助费

征用耕地的,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但每公顷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征用其他农用地的,其安置补助费总额,为该农用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至五倍。

按前款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增加安置补助费。但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

征用宅基地和未计征农业税的土地,不付给安置补助费。

被征用的土地,自批准征用的次年起,有关人民政府应当停止计征该土地所负担的农业税。

第三十一条  经批准使用国有农、林、牧、渔、盐场的土地,导致原使用单位受到损失的,应当根据原使用单位的投入情况,按不高于征用集体所有土地的同类土地补偿费的标准给予适当补偿;青苗、附着物补偿和安置补助费,按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办法办理。

第三十二条  国家征用土地,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后,市、县人民政府按以下程序组织实施征地:

(一)征地公告

市、县人民政府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范围内征地公告。征地公告后,被征地单位和个人抢栽抢种的农作物或抢建的建筑物不列入补偿范围。

(二)办理征地补偿登记

被征用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应当在公告规定的期限内,持土地权属证书和地上附着物的产权证明等文件到公告指定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不按规定办理登记的,不列入补偿范围。

(三)拟订征地补偿安置方案

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土地登记资料和现场勘测结果,核对征地补偿登记情况。根据核对结果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征地补偿标准,会同各有关单位拟订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并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予以公告,听取被征用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应当载明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和附着物的补偿费等事项。

(四)确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

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并报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对补偿、安置标准有争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的,由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决。征地补偿安置争议不影响征用土地方案的实施。

(五)实施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和交付土地

征用土地补偿安置费用应当在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三个月内全额支付给被征地的单位和个人,被征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规定的期限交付土地;征地补偿安置费用未按规定支付的,被征地的单位和个人有权拒绝交付土地。

第三十三条  土地使用权出让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具体实施,采用协议、招标、拍卖等方式出让。但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经营性房地产项目用地必须采用公开招标、拍卖方式出让。

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具体程度和办法,按省人民政府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  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百分之三十上缴中央财政,百分之二十上缴省财政,百分之十上缴地级以上市财政,百分之四十留给县财政,都专项用于耕地开发。原国有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额留给有关市、县人民政府,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耕地开发。

第三十五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办企业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建设单位依照本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程序向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用地申请,经审核后,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

农村村民建设住宅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由村民提出用地申请,经村民会议或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会议讨论同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

本条规定的用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依照《土地管理法》和本办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县、乡(镇)人民政府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建设用地需要,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偿耕地方案,按年度分批次报批。

第三十六条  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新批准宅基地的面积按如下标准执行:平原地区和城市郊区八十平方米以下;丘陵地区一百二十平方米以下;山区一百五十平方米以下。

新耕地征收补偿标准篇6

[摘要]本文阐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之现状,当前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完善的主要思路。[关键词]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土地立法一、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之现状根据宪法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国家征收集体土地应当对被征收土地的农民进行不降低生活水平为原则的补偿,从所有权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项权能分析,任何标的物的流转应当遵循等价有偿原则,否则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在美国,财产法将宪法规定的合理补偿规定为补偿所有者财产的公平市场价格,包括财产的现有价值和财产未来盈利的折扣价格。“对抗政府的一系列的干预,补偿可能是一个很有力的武器。”我国现行的土地补偿制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补偿原则各国的土地立法中都规定了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我国也不例外,目前通常采用的补偿原则主要有三个;一是征收土地的补偿费是补偿或补助性质的,而不是地价;二是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有用途补偿;三是依照法定标准予以补偿。随着我国《物权法》的颁行,对征收补偿又作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规定,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活,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新的规定体现了党和国家关于征地补偿安置必须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的原则。2.补偿项目及支付对象1998年修改后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2007年颁行的《物权法》增加了新的规定:征地补偿费用包括依法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等费用,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支付对象是向被征地的集体土地所有权人支付的土地补偿费,向青苗及地上附着物所有权人支付的青苗及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向因征地而造成的富余劳动力支付的安置补助费。3.补偿安置费用标准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至10倍。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用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用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至6倍。但是,每公顷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15倍。至于青苗补助费和其他地面附着物的补偿标准,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执行?二、当前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1.“公共利益需要”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如同前面分析,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予补偿。但是现行法律、法规并没有对“公共利益”作出明确规定,哈耶克指出,社会为之组织起来的“社会目标”或“共同目的”通常被含糊其辞的表达为“公共利益”“全体福利”或“全体利益”。实践中建设项目繁多,“公共利益”需要的尺度很难把握,政府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极易打着公共利益的幌子,将商业目的用地纳入土地征收的范围,从而损害被征收土地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2.土地征收补偿标准过低、范围过窄(1)土地补偿标准过低。低成本征地,极易导致有关国家机关征地行为的随意性、严重侵害相对人权益?补偿标准不够科学合理,补偿方式单一,安置责任不明确,甚至使失地农民彻底失去生存的依靠,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很难以保证被征地农民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平,更忽略了农民对土地所拥有的土地发展权。(2)低价征收,高价出让,补偿费用难到农民手中。我国土地管理法中明确规定了土地征收补偿的标准,这种补偿标准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但仍存在着不足。在实践中,有的县级和乡镇政府也参与到补偿收益的分配中,从而导致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得到的补偿减少。同时,土地补偿费及安置补助费的使用、管理缺乏必要的约束和监督,农民得不到妥善安置的情况时有发生。3.征地程序欠缺,透明度不高,将农民置之度外科学合理的土地征收程序可以预先设定行政机关的权限,规定其决策的依据和步骤,避免行政机关专断和滥用职权,保证土地征收的顺利进行。但是在我国,土地征收程序的规定过于简单,缺少必要的监督机制,容易带来行政权力的泛滥。且由于土地征收费用低,很多土地被征收后闲置,造成大量土地资源的浪费,使农村土地流失严重。被征收土地者在整个土地征收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劣势地位,如补偿方案的确定是由政府核准并实施,征收程序的公正性难以保障。农民寻求救济往往采取集体上访甚至更为极端的解决方法,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三、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完善的主要思路1.民主的决策。明确界定“公共利益”,“公共利益”一定要通过“公共程序”去寻求。因此,必须明确以下两点:一是将商业性用地严格排除在外,当土地与商业性相联系时,就不能通过土地征收的手段来实现;二是应当严格控制土地征收的范围,尽可能减少征收集体土地,只有合理规划,严格审批,才能有效保障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土地征收过程中,注重被征收土地者在整个过程中的参与,设置科学合理的救济措施,保证在发生争议时,被征收土地者可以通过多种救济途径维护自己的利益。2.科学的立法。在立法方面要完善相关制度,包括有关土地征收的法律法规。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的设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基本上保证农民不因土地征收降低生活水平?细化补偿项目,扩大补偿范围,从我国实际出发,结合国外经验,适当扩大征收补偿范围,将残余地分割损害、正常营业损害以及其他各种因征地而支出的必要费用等可确定、可量化的财产损失列入补偿范围,以确保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借鉴国外立法条例,结合我国现行管理体制,以法律的形式完善土地征收补偿程序。3.平衡型的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在维护、监督行政主体依法行政与保护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之间,谋求一种平衡——通过公众的参与,通过各利益主体的博弈,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动态平衡,公民权利和公共利益的平衡。既防止公民权的滥用,同时也防止行政权的滥用。

新耕地征收补偿标准篇7

1,引言

2,现行征收土地补偿制度;

3,现行征收土地补偿制度设计成本大于效率;

4,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征收土地补偿制度;

5,结论。

【摘要】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两元”化计划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了不合理的城乡政策以及对农村集体所有土地权益的不当限制,自建国以来,征收集体土地的补偿制度均以耕地平均年产值作为补偿标准制度延续至今。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市场经济的建立,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今天,征收土地补偿制度设计通过引入成本效益分析,重构以市场价格补偿制度,使农民也应成为市场的参与者和社会发展的受益者。为此,改革征地补偿制度设计对于促进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现行征收土地补偿的不完全性和非公平性,相当程度上造成和加剧了滥用征收土地权,侵犯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土地合理利用以及社会安定和谐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征收土地补偿制度引入成本效益分析,确立合理的市场补偿制度,对于保护农民权益、规范政府征收土地行为、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维护社会稳定等均具有显著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提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征收土地公平补偿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征收土地土地补偿制度设计效益分析

我国现行土地补偿采用不完全补偿原则,与公平补偿相距甚远。这其实是剥夺了失地农民分享工业化和城镇化成果的机会,严重威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刺激了政府过度征地,导致农地资源严重浪费,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因此,为了统筹国家、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三者利益,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国应尽快确立公平补偿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它国经验,渐进地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征收土地公平补偿制度。

一、现行征收土地补偿制度

我国关于征收土地补偿的法律性条款,最早见于1944年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地权条例》中,之后1950年的《铁路留用办法》和《城市郊区土地改革条例》、1962年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1982年的《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都对征收土地补偿的问题做了或多或少的规定,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颁布后以耕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为征地补偿制度正式法律化被固定下来,该法随经几次修改,但该制度一直延续至今。目前,征收土地补偿制度设计法律条款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47条中,该条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收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收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征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规定。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依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是,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国务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提高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依据该法条规定征收土地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三项内容。二六年四月十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29号)明确提出:“各地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方式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和长远生计。对城市规划区内的被征地农民,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被征地农民不同年龄段,制定保持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的办法和养老保障办法。对符合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应按规定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已开展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的地区,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要按规定纳入救助范围。有条件的地区可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参保范围,通过现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其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对城市规划区外的被征地农民,凡已经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和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地区,要按有关规定将其纳入相应的保障范围。没有建立上述制度的地区,可由当地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提供必要的养老和医疗服务,并将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当地的社会救助范围。”2006年8月31日,国务院下达《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第二条规定: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征地补偿安置必须以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为原则。社会保障费用不落实的不得批准征地。“上述规定征收土地还应给予农民社保补偿,从而使征收土地补偿项目增加为四项。

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补偿标准按照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倍数进行确定,总和不得超过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则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从法律的规定和征地实践来看,这种以产值标准确定补偿的制度,实际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补偿,而对与被征收土地因市场供求关系形成的土地收益毫无关系。

二、现行征收土地补偿制度设计成本大于效率

现行征收土地补偿制度设计属于不完全补偿制度设计,与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制不能匹配,以耕地产值确定补偿标准不能反映现实农村土地实际收益。在86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生产,是以单一种植为主,而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民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体制是以土地为主的多种经营,完全参与了市场竞争;耕地年产值已经不能完全的反映农民土地的实际收益价值,耕地年产值只是农作物产量与价格的函数,其高低与被征土地地区的建设用地土地供求关系、城市等级、土地利用、被征土地位置、当地经济状况、土地供应市场价格等众多因素无关;农产品的市场供求价格与建设用地供求市场价格没有必然的联系,且是不稳定的指标,两个价格的市场溢价也没有必然联系。耕地年产量受自然界因素影响较大,如果前三年连续遇到自然灾害,颗粒无收年产量必将为零或下降,从而直接影响产值,如果此时被征收补偿岂不是为零吗?实践中按年产值计算出来的补偿标准根本不能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从理论上讲,土地补偿标准的确定很大程度上与被征地所处的区位、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区域基础设施条件等紧密相关,而与土地年产值的关联性并不明显。概括的说,现行征地补偿制度游离于土地市场价格之外,已产生较大的社会负面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权益。建立市场补偿制度,不仅要补偿所征收土地本身的通常价值,还必须补偿其“特别价值”(1794年《普鲁士一般邦法》)以减轻日益加重的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成本。

年产值是农作物产量与价格的函数,其高低受所处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与被征地的区位等地价因素无关。农产品价格是不稳定的指标,农业生产受自然界因素影响较大,前三年中如果遇到自然灾害年产量下降直接影响产值。实践中按年产值标准计算出来的补偿标准根本不能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从理论上讲,土地补偿费的确定很大程度上与被征地所处的区位、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区域基础设施条件等紧密相关,而与土地年产值的关联性并不明显。概括的说,现行法定的征地补偿标准游离于土地市场价格之外,严重损害了农民权益。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征收土地补偿制度设计滞后,许多地方掀起了以兴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为名义的轰轰烈烈的“圈地运动”,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收用于非农建设,农民集体土地加剧流失,大量失地农民生存状况急剧恶化。据统计,每年我国因征收土地征用约近30余万农民失去土地,农民土地权益损失近20000亿元。在众多的上访案件中,近三分之二的案件是由征收土地征用而引发的。由于征地补偿制度设计不合理,政府以十分低廉的补偿费就买断了他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从而倒手出让给开发商换取高额的土地出让金,农民丧失土地就意味着丧失了生存的基础。对于很多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就业技能及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民来说,在当下严峻的劳动就业形势下明显处于弱势地位,难以谋求新的职业。而且许多地方的失地农民并未获得必要的医疗、养老保险、失业保障等社会保障,于是成了“种地无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员。加之对征地纠纷的处理、征地执行等,法律规定远不完善,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时,缺乏及时有效的法律救济,难免产生愤懑怨恨对立情绪。在长期的二元社会结构下,至今存在歧视、轻视、忽视农民的现象,缺乏自觉维护农民权益的观念。因此,造成征收土地社会效益低下,形成成本高于效率的被动局面。

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征收土地补偿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第10条第3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宪法层面上明确肯定了国家动用征收土地权时的补偿义务,意义重大。但遗憾的是《宪法》未就征收土地补偿原则做出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等相关法律均采用了相同的立法技巧,即在有意无意之间回避了征收土地补偿制度的设计修改或重新确立。

我认为:应尽快确立征收土地市场补偿制度,从根本上改革我国现行征收土地补偿以年产值为标准的补偿制度设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征收土地公平补偿制度。

一是摒弃“产值倍数法”,建立与市场相联系的征收土地补偿机制,确保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无论是征收耕地、园地、林地还是建设用地均将土地所有权补偿、土地承包经营权补偿、残余地补偿、地上附着物补偿统一采用市场定价补偿制度。

二是确立以被征地土地的市场交易价格为征地补偿参考值,在确定补偿比例来确定征地补偿标准的市场补偿制度。我们可以通过改革征收程序,即先行组卷上报审批—批准征收后组织土地评估上市挂牌交易—交易成功收取土地出让费—按法定比例支付补偿费—交付土地。根据地块所处的位置、所征地块的用途、基础设施条件及相同水平地块的使用权出让价格等因素,得出征收土地补偿的参考价格。

三是把征收土地补偿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相分离,针对农民失地后生活没有保障,工作很难落实的现状,不少学者提出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并逐步与城镇社会保障并轨是失地农民问题的最终解决之道,并提出从提高的征地补偿或出让收益金中提取部分资金作为社保资金,用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从形式上看,这种思路似乎是在解决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把农民也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事实上,农民和城市人一样,都应当享受同等的待遇和保护,无论是失地农民,还是没有失地的农民,都应当享受社会建立的保障制度,而不能拿农民的土地补偿金建立所谓的社会保障制度。因此,必须扭转观念,逐步建立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征地补偿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分离。

四是丰富补偿方式,征收补偿市场化后,征收土地补偿方式的丰富不失为一种可行的保护失地农民合法权益的方法,因为它可以多角度、多方面对农民遭受的损失进行切实补偿,避免使其因此无法生活或者生活水平下降。

建国以来,我国征地补偿制度大致经历了重安置轻补偿——招工安置与货币补偿并重——单一货币补偿的变迁过程{18}。近年来我国虽然提高了征收土地补偿标准,但是由于单一的货币补偿方式不能很好地解决失地农民就业、住房和保障等问题,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社会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对征收土地补偿方式进行新的探索。2004年10月21日国务院的《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和国土资源部2004年11月的《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已经为这种探索指出了方向。实践中也有极大的尝试和创新,如苏州工业园区以公寓房作为对失地农民的补偿,通过发展“房东经济”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还有的将征地费入股收红利,有的政府留地安置收益归农民,改变了过去那种货币支付的一次性补偿方式,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生活来源和长远的发展问题,值得肯定和推广。

四、结论

征收土地市场补偿公平补偿制度,因其契合所有权社会理性规则,促进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双赢,为众多发达国家普遍接受。而我国征收土地固守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不完全补偿原则,它导致国家、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三者之间利益分配格局的混乱,不利于我国土地资源保护、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已严重威胁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国应立足于国情,借鉴国际经验,逐步、渐进地构建起有中国特色的征收土地市场补偿制度,减轻征收土地成本,提高征收土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486—488,493—494.

{2}周林彬.所有权公法限制的经济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35.

{3}谢在全.民法物权论(m).文太印刷有限公司,1998.235.

{4}(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306—307.

{5}城仲模.行政法之基础理论(m).台北:三民书局。1994.

{6}李进之,王久华,李克宁,蒋丹宁.美国财产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47.

{7}eduardobaumeisterpeasantinitiativesinlandrearmincentralamerica(j).i.andreformandpeasantlivehoods,2001,(7):67—85.

{8}bentick,b.l.,theimpactoftaxationandvaluationpracticesonthetimingandefficiencyoflanduse(j).joummofpoliticaleconomy,vol.87no.4.aug.1979.

{9}于学花.栾谨崇.国外征地制度的特点与中国征地制度的创新(j).理论探讨,2007,(4):90.

{10}丁晓华.亲历澳大利亚土地征用补偿程序(j).中国社会导刊,2007,(2).

{11}周大伟.美国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中的司法原则和判例(j).北京规划建设,2002,(1).

{12}吴晓洁,等.征地主体行为的法经济学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5,(8):31.

{13}美国农村发展研究所.征地制度改革与农民土地权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14}钱忠好.土地征用:均衡与非均衡——对现行中国土地征用制度的经济分析(j).管理世界,2004,(12):53.

{15}白非.我国征收土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2).

{16}朱启臻,窦敬丽.新农村建设与失地农民补偿(j).中国土地,2006,(4):19.

新耕地征收补偿标准篇8

(一)《决定》下发后,通过清理有关文件,对仍未纠正违法下放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权的地方,继续暂停该地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批。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首先办理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确认纳入20*年度农用地转用计划的重点急需建设项目的用地报批;年度计划有剩余指标的,再办理其它建设用地报批。年度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用完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市、县,20*年底前暂停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批;没有计划指标,擅自批准用地的,按非法批地查处。

(三)对以往拖欠的农民征地补偿安置费,在20*年年底前未足额偿还的市、县,暂缓下达2*年度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暂停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批。

(四)对20*年底前未按《关于基本农田保护中有关问题的整改意见》(国土资发[20*]223号)的要求,将现有的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的市、县,暂缓下达2*年度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暂停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批

二、规范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查报批工作

(五)城市分批次建设用地严格按法律规定报批。分批次范围内的用地要提供土地开发建设整体方案,有控制性规划的,还应提供控制性规划。分批次范围内已有具体建设项目的,应附具项目名单,列明项目名称、性质、规模和用地面积。

(六)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确需单独选址建设的项目,在《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20号)实施前批准立项的,仍按原规定报批用地;实施后,属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等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核准的单独选址建设项目,涉及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报国务院批准;除此之外的单独选址建设项目,涉及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征收土地面积超过省级批准权限的,土地征收必须报国务院批准;建设项目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必须报国务院批准。

(七)各类建设的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需单独选址建设的项目,依法可以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修改方案可以在报批用地时一并报批;其它项目用地涉及修改规划的,按法定程序修改规划后,方可报批用地。

(八)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其它有关文件没有明确分期建设的,应一次性报批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城市分批次建设用地,市、县每年报批应控制在5个批次内。

(九)农村集体建设和村民住宅建设在向集镇、乡镇工业小区和中心村集中过程中,新址用地必须符合规划,纳入计划;涉及占用农用地的,不得以土地置换为名,规避农用地转用报批手续。

(十)对违法用地,须先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确需补办用地手续的,在补办用地手续时,须附具对违法案件和有关责任人的处理意见及落实情况,征地补偿安置费用、耕地开垦费按违法用地期间最高标准支付和缴纳。

(十一)补充耕地实行边占边补的,耕地开垦费必须列入工程投资概算,补充耕地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须按有关规定验收;建设单位缴纳耕地开垦费的,报批用地时应附具耕地开垦费缴纳证明和代其补充耕地单位的证明。经依法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耕地开垦费缴纳标准按当地最高标准执行。补充耕地实行先补后占的,报批用地时应附具补充耕地验收文件和资金来源情况的说明。

三、强化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批后监督管理

(十二)城市分批次建设用地和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涉及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全额下达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缴款通知书,由市、县人民政府按有关规定缴纳后,再下达批复文件。

(十三)国务院批准的城市分批次建设用地的供地情况、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和城市分批次建设用地及供地情况,应及时向部和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备案。对于未按规定时间及有关要求备案或在备案中弄虚作假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市、县,暂停其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批。

(十四)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批准文件有效期两年。农用地转用或土地征收经依法批准后,市、县两年内未用地或未实施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有关批准文件自动失效;两年内未提供给具体用地单位的,按未供应土地面积扣减该市、县下一年度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

(十五)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经依法批准后,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应按法律规定的期限全额支付给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未按期全额支付到位的,市、县不得发放建设用地批准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有权拒绝建设单位动工用地。

新耕地征收补偿标准篇9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长期补偿;补偿资金;大藤峡水利枢纽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程度不断加深、人地矛盾日益突出,逐渐弱化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传统“大农业为主”的移民安置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移民安置工作的需求。另外,随着国家大型水电工程的开发逐渐向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山区转移,这些地方居民普遍区域性强,动员外迁难度大,为尽量满足移民搬迁距离较近原则、最大相似原则和最少移民原则[1],各地纷纷开展了移民安置方式创新探索与实践。以长期货币补偿为代表的无土安置方式正在越来越多地运用在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中。长期补偿安置模式是当前我国移民安置模式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和生态效益[2],也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水电工程移民安置的主要模式之一,越来越多的水电效益将会被移民分享[3],真正的实现“开发一座水电站,造福一方老百姓”的美好愿望。

1长期补偿安置实施现状

20世纪90年代至今,四川、广西、湖南、云南等省(自治区)水电工程陆续尝试了长期补偿移民安置方式,如湖南托口水电站采用核算移民每人每年的粮食需求,逐年补偿移民粮食或者补偿购买粮食的货币;广西长洲水利枢纽采用核算耕地年产值,按照耕地净产值逐年发放补偿资金[4];金沙江中游的阿海、龙开口、鲁地拉和金沙江下游的向家坝等水电站都开展了创新移民安置方式研究,相继出现了长期实物补偿、长期货币补偿、年付金长期补偿、一次性补偿+养老保险、第三产业安置等探索性移民安置方式,其中长期货币补偿方式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创新型移民安置方式[5]。目前,我国水利水电行业逐年货币补偿安置方式尚未形成统一概念和定义,在补偿标准、补偿时限、资金来源方面存在差异,但总体来讲,长期货币补偿安置方式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被征收耕(园)地的生产安置移民,按其被征收耕(园)地面积的产值,长期逐年发放货币补偿金的一种生产安置方式。项目法人按照“淹多少、补多少”的原则,以现金的形式对移民进行长期补偿,是一种动态调整的生产安置方式。引入工程建设成果共享、实现风险共担的新理念,从制度制定上允许水库移民直接分享工程效益[6]。目前,长期货币补偿安置方式主要适用于水电行业[7],水利工程由于政策依据、资金来源、项目收益等原因在适用性上大打折扣,只有少数有发电收入的水利枢纽才具备实施长期补偿移民安置的可行性。如大藤峡水利枢纽项目业主在充分尊重库区移民安置意愿和地方政府意见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审查单位的意见,开展了耕地长期安置方案研究,并最终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2长期补偿实施中存在的资金问题及分析

长期补偿安置实施的关键是对补偿对象与范围、补偿标准确定与资金计算、补偿资金来源与兑付、后续补偿资金核定与调整等问题的确定。目前国家层面没有明确规定,云南省人民政府2007年颁布了云政办发[2007]159号文件《云南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移民安置补偿补助意见》(简称《云政办发[2007]159号文》)及相关配套文件明确了长期补偿安置方式的补偿对象、范围和补偿资金计算、构成、来源等问题,但大多数省级人民政府未正式出台相关规定。实施长期补偿安置的水电站往往只能参照其他水电站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特点制定本电站的操作方式,如大藤峡水利枢纽参照了长洲水利枢纽的有关做法,针对长期补偿安置方式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水电行业长期补偿移民安置的广泛实施给传统的大农业安置和一次性货币补偿等安置方式造成了极大冲击,部分水利行业工程项目也被迫实施长期补偿移民安置方式,然而水利工程往往以公益性为主,经济收益相对较差,长期补偿后续补充资金无法保障。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充分考虑水利工程与水电工程的差异,出台相应政策,可通过提高上网电价或从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和大中型水库库区基金中提取补充资金等方式解决水利工程长期补偿资金保障问题。

2.1后续资金压力及风险控制分析

2.1.1长期补偿资金计算方式探讨

长补资金的计算方法是根据“淹多少,补多少”的原则确定水库淹没影响的耕(园)地数量,然后根据耕地年产值标准计算得出,目前常见的耕地年产值标准确定方法有3种,一是公布分区域征收土地统一年产值的省份根据土地统一年产值确定,如四川省;二是根据征收土地统一年产值扣除生产成本确定,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是根据被淹没耕地前3年谷物平均产量和粮食主管部门公布的粮食交易价格确定耕地亩产值,如云南省。政府部门公布的土地年产值是综合考虑该区域同类土地中不同海拔、不同种植结构、不同农业生产设施条件下的耕地平均年产值,在土地征收过程中会由于自然、地理等原因,实际年产值和平均年产值存在差异。以大藤峡水利枢纽为例,在考虑到工程蓄水后水位抬高幅度有限,淹没耕地等级低、灌溉设施差、多为分散的开荒地,大部分土地在建坝前就已经存在被洪水淹没绝收的现象等众多因素影响,结合上下游红花电站和长洲水利枢纽的征地标准,遵循同地同价原则,最终确定以广西公布的征收土地统一年产值扣除中间消耗率作为长期补偿土地年产值标准,并且无保底、封顶限制,得到了移民主管部门、地方政府、移民群众各方认可。

2.1.2.长期补偿资金来源问题探讨

长期补偿安置方式具有“长期性”的显著特征,其资金需求呈逐年递增趋势,后续资金能否保障决定着长期补偿安置实施的成败[8]。按照《云政办发[2007]159号文》相关规定,在水电站建设期,逐年补偿费用从审定的投资概算中列支,在电站运行期,从发电收益中提取资金补充逐年补偿费用。建设期水电移民“长效补偿”资金的主要来源是被占用土地的补偿费、安置补助费[9],以及被淹没影响的农田水利设施补偿费等[10],先从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中支取,不足部分由项目法人从电站运行成本或收益中提取;后续资金压力和风险将全部由项目业主承担。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长期补偿资金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的一次性货币补偿资金和后续长期补偿补充资金构成,目前项目仍处于建设期,后续补充资金来源还未确定,本文将对长期补偿补充资金来源问题进行探讨。水电站发电量受上游来水影响显著,国内电站开发不断增多,2020年国内水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3.8亿kw[11],国内用电量需求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大,导致电价和发电量波动较大;国内电力市场正在向市场竞争上网电价机制转变[12],这些因素将使持续加大高建设成本电站售电压力,随着长期补偿资金需求量的逐年提高,极有可能使水电站面临经营收入无法满足移民安置资金需求的现实问题,因此需由国家有关部门统筹,多途径筹措长期补偿资金,保障长期补偿安置顺利实施。根据王诗景[7]对逐年货币补偿安置资金需求量分析结果,征收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仍是长期补偿资金的主要来源,此外可通过将长期补偿资金纳入发电成本、争取使用库区基金、将长期补偿资金计入电站电价等多种方式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减小项目业主长期补充资金压力。(1)将长期补偿资金纳入发电成本。按照《云政办发[2007]159号文》相关规定,运行期水电站从发电收益中提取资金补充逐年补偿费用,在我国现行的税费制度下,发电收益需要缴纳增值税,如果将长期补偿资金列入发电成本即可避免缴纳增值税的资金压力,且从水力发电工程经济评价相关规定来看也是合理的。库区征地移民投资在水电站经济效益评价时被列入水电站一次性投资,当进行静态经济评价时,水电站年费用为基本折旧费与年运行费之和,即为水电站的发电成本。因此可通过将长期补偿费用列入发电成本而不从发电效益中提取来规避部分税收,从而降低水电站业主的资金负担。(2)从库区基金中提取部分费用用于长期补偿资金。根据国家《大中型水库库区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财综[2007]26号)“库区基金从有发电收入的大中型水库发电收入中筹集,根据水库实际上网销售电量,按不高于8厘/千瓦时的标准征收”且其中提到“地方政府在安排库区基金时,应将其中的75%用于支持实施库区及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以及解决水库移民的其他遗留问题,其余部分用于库区防护工程及移民生产、生活设施维护。”因此,从库区基金中解决部分长期补偿资金是有据可依的,也具有较强的操作性。(3)提取部分电价收益用于补充长期补偿资金。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川委发[2010]3号)中“将水库移民和生态环境保护成本计入电价”要求,可将运行期逐年货币补偿安置成本计入电站电价,并从中提取部分电价用于长期补偿安置。目前,向家坝水电站已试点从发电收益中提取0.003元/kwh用于解决移民安置问题。但此种方式需要省级人民政府出台相关文件予以支持。

2.2长期补偿资金动态调整分析

长期补偿安置中土地年产值标准为被征地统一或者测算的被征收前3年平均产值。因此,随着征地统一年产值和物价水平的提高,长期货币补偿标准也会动态调整,一般与征收耕地统一年产值同步调整。以广西为例,2015年公布的征地补偿标准平均水平为37532元/亩,与2013年的标准33261元/亩相比,平均上调了4271元/亩,上调幅度为12.84%,年均提高4.28%。而2013年-2015年,广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3年的增速都在2%左右,因此征地统一年产值的提高幅度是明显高于消费价格上涨幅度的。2015年国家开启了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13],上网电价、销售电价实行“双轨制”,新的定价机制确立之后,原有标杆上网电价政策保护将被取消,按机组容量平均分配电量的传统模式将被打破,不同发电企业经营差距会明显拉大,发电企业的竞价能力与生产成本关联度越来越高。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运行期水电站上网电价和售电量的政策保护可能被取消,上网电价受到市场结构与模式、竞争力度、供需情况及外部环境多种因素影响[14],水电站发电收益将会出现巨大波动。长期补偿资金需求量逐年快速增加的现实情况与水电站发电收益不稳定的不利形势将形成巨大矛盾,为化解矛盾,需要国家和地方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支持,针对水利工程更应该加大支持力度,具体可通过将长期补偿资金按照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区分为两部分进行效益评价,发挥社会效益的长期补偿资金由国家和地方财政补贴[15],发挥经济效益的长期补偿资金由水电站业主承担。另外,水电站业主可通过与征收土地统一年产值同步调整征收耕地生产成本或中间消耗率来平衡资金压力大的矛盾。

2.3长期补偿资金兑付方案比较分析

在建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长期补偿资金管理存在多种形式,一种是资金由业主管理,业主逐年将资金拨付到当地,由县级移民主管部门分批次支付;另一种是业主将进入概算的耕地补偿资金和安置补助费一次性拨付给地方政府,由县级人民政府分批次逐年支付,若概算计列补偿资金不足时,在电站运行期从发电成本或发电收益中提取补充。由于资金管理支付方式的不同,将导致业主实际支付资金的不同。赵灿章[16]在不考虑物价因素影响和时间价值的前提下,分项目业主管理资金和将补偿资金交由地方政府支配两种情况,通过测算长补资金现值和50年期值进行对比,得出在把补偿资金交由地方管理的模式下,由于移民资金的不可投资性,长补资金获取的利润低于项目业主管理模式下获取的利润。因此由业主管理模式的兑付方式更为经济。

2.4长期补偿资金与项目概算调整分析

2017年6月以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实行“国务院471号令”,规定“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之和为该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16倍”,2017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修改后的新移民条例(国务院679号令),规定“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收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实行与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用地同等补偿标准,按照被征收土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执行”。新移民条例的实施,提高了水利水电征地补偿标准,进一步缩小了一次性货币补偿安置方式与长期补偿安置方式补偿标准的差距,摆脱了老移民条例中征收耕地标准计算中年产值倍数不变的模式,使水利水电征收土地补偿迈入了动态调整的新阶段。新移民条例的颁布实施对已建成水利水电工程和尚未批复概算的水利水电工程基本无影响,但将对已批复初步设计概算,处于建设期的水利水电工程造成影响。按照新移民条例“征收土地补偿标准按照被征收土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标准执行”的规定,结合各省征收土地标准每3年调整一次的现状,建设周期较长的水利水电项目可能跨越一个甚至两个土地标准调整周期,因此会面临由于政策性调整而引起的项目概算调整问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以往项目经验,实行“大农业安置”和“一次性货币补偿”的水利水电项目由于政策性调整而增加的投资可纳入项目投资概算。事实上,国家应该在项目概算调整时对实施长期补偿移民安置方式的水利水电工程给予支持,尤其对于社会效益大、经济效益差的水利工程,在项目概算调整时应适当考虑长期补偿安置方式对项目投资增加造成的影响,水电站项目业主也应极力争取概算调整审批单位的支持。

新耕地征收补偿标准篇10

1.1征地范围太广,大面积质量好的耕地都被占用

因为我国的征地中“公共利益”并没有明确规定,所以无法区分经营建设和公益性建设用地,导致耕地被随意占领的情况频繁发生。目前,我国耕地面积正在随着每年0.20%~0.25%的速度减少。

1.2耕地转作他用所需代价过低,助长了乱占用耕地的气焰

我国的《土地管理法》中规定:每667m2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和地上附着物、青苗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征用前3a平均产值的30倍(实际工作中不少地方都按低限补偿),所以真正到了农民手中只有几千元,越来越多的农民不但没有耕地、职业,而且失去了保障,但是耕地在转为非耕地后,出让价要超出补偿价的几十倍,所以很多地方政府为了获得出让价与土地补偿价之间的差额而疯狂的出卖耕地,这也是耕地被占用的一个主要原因。

1.3缺乏有效地农村合作社,耕地分布散乱

当前,很多农村合作社都只局限于简单的种植养殖,并没有达到规模经济和商品垄断的地步,无法促进家庭经营制度功能的发挥。所以,农民和国家都无法获得较大的利益。同时,耕地分布零散,无法实现大规模种植,阻碍了农业绩效的持续提高,所以不得不放弃一些较为零散的耕地来保证基本的农业收益。

1.4未能实现对土地的精细化利用

目前,很多城市都在逐渐向外扩张,快速扩张意味着占据大量的土地,但是却没有做好对于旧城区的改建,所以很多土地的利用效率很低。而且因为之前没有进行合理的布局,所以很多土地被工业占用并且从此闲置;此外重复建设了很多小城镇,为此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但是并没有真正起到集中人口的目的;而且很多农村的居民点和乡镇企业在建设的时候圈了太多的土地,导致耕地被浪费。

2寻找加强耕地保护的措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2.1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约束机制,达到避免耕地被乱征用的目的

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制定和完善,这样才能够保障耕地保护制度可以得到坚决的执行。所以需要国家号召,大力推行耕地的节约和集约使用,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对土地的深入利用,避免更多的耕地被占用;同时,各地政府应当确保自身的土地利用计划不超出国家对于土地利用的规划范围;加强征用土地的合法性调查、审批和监督程序管理,确保耕地被滥征的情况不会发生;在土地审核的过程中增加听证环节,让国土部门直接了解到土地所有者对于土地被征用的态度,在保障群众权益的同时也保护的耕地。

2.2将公益性建设项目进行明细化,避免借公益性建设项目滥征耕地的行为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法律上对公共利益用地做出了明确的分类,所以我国对此也应当进行明确的界定和完善,这样才能保障公益性建设用地的征地权;同时,也可以避免假借公益性建设进行征地的情况出现。对于经营型建设用地应当按照市场机制以诸如拍卖、用地招标等模式进行。

2.3通过上升征地补偿标准让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保障

通过提高土地补偿标准,不仅让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了保障,还可以很好地控制征地的规模。因为土地是农民群众的立身之本,离开了土地,等于农民群众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支持,所以在设定征地补偿的时候,应当将补偿标准与农民将失去的收入之间相宜。目前,单纯按照土地农业产值估计并且限定赔偿倍数的方式进行补偿,是无法实现对农民的合理补偿的,农民群众未来的生活得不到保障,所以在重新计算补偿标准的时候,应当将失去土地的农民的养老、医疗保险以及社会保险等费用都归入其中,最终的补偿金额应接近土地的市场价格;在征用了农民的土地后,除了补偿农民,还应当妥善安置失去土地的农民,可以采取废弃地复垦等方式让失地农民重新获得土地,并对农民进行各种职业培训,促使农民自主创业,若部分农民基本生活无法得到保障,应当直接对其发放农村养老保险金。

2.4通过集约和节约用地,达到减少耕地占用的目的

通过土地市场化,让土地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同时,让越来越多的国有土地使用有偿化,并且重点储备闲置和利用效率低的土地;对征地计划进行重新规划,通过合理地规划用地达到节约耕地的目的;加强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对农村土地进行独立整理;对土地集约和节约使用标准进行完善,并且坚决执行,注重土地的定额管理。

2.5通过对耕地保护要求进行明确,完善相关措施,促进耕地质量的建设和管理

对于耕地质量的建设和管理保护内容以及需求要深入明确;对于土地有偿使用的相关规定要进行明确,将收取的土地有偿使用费中的固定比例应用到耕地质量建设中去,并将其上升到法律层面;在耕地被占用的同时,不断对原有的闲置土地以及低效率土地进行质量改造,使其成为符合标准的新的耕地,将单纯的耕地占用转变为补充耕地数量和提高耕地质量。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