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的调研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3:06

水污染的调研报告篇1

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按照省、市政协关于开展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专项民主监督工作要求,结合区政协年度工作计划的安排,今年第二季度,区政协经科委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会同区环保分局、城乡建设局等单位专题调研我区水污染治理情况。

调研组实地查看部分企业和河道,听取相关部门的有关情况汇报,并召开“水污染防治情况调研座谈会”。在吸纳多方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形成了我们对“防治水污染,为了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的共识。调研情况如下:

一、我区水环境现状及治理进展情况

(一)我区水环境现状及造成水污染的原因分析

我区地表水体主要有“三河两渠”:a河、B河、C河、a渠和B防洪渠。其中,a河为黄河的主要支流之一,位于X的南部,流经X区河段长约6公里;B河流经X区的北部和东部,从我区的X村进入X谷水向东流,至X沟折向南流,经兴隆寨村、X河后注入a河,流经X境内长度约10公里;C河,又名孝水,流经X区X村北部至X村南,向北流入B河,长度约5公里;a渠由西向东穿X城区至X河汇入B河;B防洪渠绕X的西南边流入a河,常年无水断流。

X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在X设有2座优质地下水厂,一座设在X路南头的a河边,一座设在X公司后面的B河边,有X、X、X3个主要地下水源地。B河、a渠由于受城区排水管网建设不完善,雨污排放不分,加之部分管道年久失修,遇到大雨,周边雨污水相混一起直接排入B河,水体易污染发臭变质;B防洪渠平时无水,在渠的中西段有居民在渠里种菜,成了部分居民的菜地;C河也是长年断流,部分河段环境“脏、乱、差”。

总体来看,我区“三河两渠”目前突出存在水量不足、水质不良、河岸不绿、设施不全等问题,部分河段渠道不通不畅、水质变黑变臭,有的常年缺水、长期断流。究其原因,对我区水体环境造成污染的主要因素有:

一是城市区雨、污水排放管网不分。城市排污管网规划滞后,管网建设没有实行雨污分流,是造成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虽然X村、X村、X村等城中村已城市化,但是市政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附近没有市政管网辐射的污水管网,村民生活污水只能直接排入B河。

二是工业废水排放。尤其是a渠沿线的工业企业和住宅小区雨污不分。平时沿岸工业污水经污水站预处理后排入市政管网再进入X污水处理厂。但在下雨时,因防洪需要,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随雨水通过a渠直接排到B河再进入a河,短期内造成B河a河水体严重污染。2019年X市曾经组织规划设计院对a渠污水系统改造工作进行调研、方案设计,但因工程费用高、拆迁难度大等多种因素搁浅。

三是城市规划滞后和管理不到位。以往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对城市水体的保留、开发和增设未给予重视,C河由于地处边沿农村,缺乏排污管网,居民生活污水就近排入河里,垃圾堵塞、水系不通,有些地段成了名副其实的臭水沟。城市污水处理厂与城市排污管网规划、建设滞后,没有形成网络,致使污水无法集中收集,不仅造成了污染,也给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造成很大困难。河道日常监督管不到位,近年来,虽然投入巨资在B河沿岸敷设污水管网、建设污水泵站,把村民生活污水全部打入污水处理厂专用管网进行处理,但部分不自觉的市民为了自己方便,在污水管网或者警井上凿孔取水,人为造成污水流入河中。

(二)我区水污染治理进展情况

近年来,X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工作,按照水质主导、精准治污、部门协作、综合治理的原则,以水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保障水环境安全为底线,深化水污染治理、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修复和饮水安全保障,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机制、制度,全面落实市定水环境治理目标任务,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是强化领导,健全目标责任考评机制。成立X区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设立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全面组织协调和安排部署X区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制定下发了《X区2019年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专项工作方案等一系列实施方案和工作部署文件,区政府与各办事处、有关委局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定期召开污染防治攻坚战例会,建立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台账,落实区、行业主管、办事处三级督查巡查、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等制度,为深入持续开展水污染治理工作提供了组织上、制度上的保障。

二是加大污水处理监管力度。强化对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的监督,开展B河沿线排污单位废水监测,对B河沿岸工业企业排污口实施截污工程,所有工业污水首先经本单位污水站预处理后,再排入市政管网进入X污水处理厂,实现处理达标后排入a河;加大基础建设力度。为改善辖区地表水质,对B河沿岸X村、X村、X村居民生活污水排污口以及X村a渠附近居民生活污水排污口实施截污治理,投巨资敷设了专用污水管网和污水泵站,将沿岸生活污水全部截入污水厂专用管网进行处理。2019年4月区环保分局对沿B河工业企业废水采样检测,全部达标排放。

三是强力推进水污染综合防治。开展机动车维修废水治理,对辖区i类汽车维修企业废水排放进行限期整改;开展防治地下水污染工作,对全区加油站储油罐和防渗池等设置进行了整改监督:开展黑臭水体治理,由城建局牵头,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办事处负责本辖区沿河排污口的监管,发现一个,截留一个,确保X区污水全部进入污水厂处理;开展“污染防治百日攻坚战”行动,对X河渠周边排污口进行提升改建,市下达X区22个排污口截污任务,目前已基本完成。

四是全面开展水资源保护,保障饮水安全。对我区水源地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X庄1号、8号井一级保护区内大部分物流仓库拆除完毕,剩余仓库用来存放自来水公司与取水设施有关的管材、管件,不再作为其他用途。二级保护区内物流仓库的管道、管材已封闭,排污口也已经整改完毕,不再产生废水;6号井、10号井、11号周边机械加工厂、木材加工厂进行关停,拆除了相关生产设备;X水源保护区内原有的工厂厂房已拆除,场地平整覆盖到位;1号井、10号井周边建筑垃圾已清理。15号井周边的建筑垃圾体积约八万立方,正在清理。4号井周围水源保护区为X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X离子水有限公司使用,用于纯净水的生产经营。

二、水污染治理工作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市区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主、客观多方面原因,水环境质量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主要存在四个方面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区域内自然径流少,城区河流干渠自净能力差。流经X区域内的河渠中,只有a河、B河常年有水,C河、a渠、B防洪渠一年之中,只在雨季时才有水,自净能力差。尤其是C河绝大多数时间河道里都是生活污水和垃圾,部分河段水体黑臭现象严重,不仅影响了城市形象,而且影响了人居环境和群众身体健康。

(二)环保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历史欠账多。污水处理厂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部分污水不能得到处理。一是污水处理厂建设滞后。城区污水处理站点少,污水收纳简易处理能力不够,如x污水处理站设施简陋,污水处理能力跟不上污水排放量;二是污水管网建设滞后。从城区情况看,很多地方雨污不分,尤其是a渠沿线的工业企业和住宅小区雨污不分,导致下雨时大量污水随雨水通过a渠排到B河。C河周边区域管网建设严重滞后,现有排污截污口较少,污水不能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直接排入河道。整体上城区管网需要新建设和改造的地方多、难度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三)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的机制仍不完善,工作合力还需进一步加强。经过多年的环保宣传教育,全区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但按照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一些部门环保职责不明确,被动应付、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部门间缺乏协调配合。受经济利益驱动,少数企业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只顾眼前和一己之利,对治污设施投入不够,排污措施落实不到位,达标排放不稳定,时好时坏。

(四)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薄弱,监管人员少,网格化各项制度落实不到位。目前,虽然已按照市里要求建立了三级网格员监管,设立了网格长和网格员,但部分部门和单位环保监管人员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环境监管各项工作的完成;办事处环境监管人员都是兼职;办事处和社区网格化管理落实存在漏洞,很难实现网格内所有污染源实施“五定”,即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定任务、定奖惩。环保队伍力量薄弱,X环保分局现有21人,却要对X区和X区两个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负责,人员力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环保工作的要求。

三、对水污染治理工作的建议

水污染防治事关饮水安全,事关群众身体健康,事关全市水系建设成效。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认识,形成合力,落实要求,加大投入,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一)加强水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开展水污染防治就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神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干部群众中大力开展学习、宣传和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水资源忧患意识和水环境保护意识。

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树立抓水污染防治就是优化发展环境、就是打造宜居城区、就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思想认识,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重视水环境和水污染治理问题,努力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气要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宣传教育,增强他们的节水意识、减污意识和环保守法意识,将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贯穿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要加强对广大市民的宣传教育,推广使用环保举报热线电话,使群众都来关心、理解、支持和监督水污染防治工作,形成强大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建立完善水污染防治工作机制。水污染防治是当前我市“四河同治、三渠联动”的重要内容,既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政治任务,更是一项难啃的硬任务。必须走对路子、握紧拳头、精准发力、确保实效。

一是注重统筹、搞好结合。政府要加强领导,进一步健全完善水污染治理工作机制,建立工作例会和联系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水污染防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对水污染防治工作常抓不懈。

二是压实责任,全面推进。落实“河长制”。明确河长职责,强化节点管理,倒逼工作落实,严格考核问责,构建起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渠管理保护机制。

三是综合防治,完善机制。实行联防联控,环保部门牵好头,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联动、密切配合,共同把水污染防治工作做好。四是建立通报制度。定期向社会通报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度,接受群众监督。

(三)严格落实水污染防治的工作要求。要制定水污染防治工作规划,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做好衔接,城区改造建设、工业布局等都要与供水和污水处理能力相适应。要严格实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确保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不突破总量控制指标,确保做到“增产不增污”,努力实现“增产减污",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要管住源头,着力加强沿河涉水工业企业、“散乱污"企业、畜禽养殖场监督,切实消除污水直排等现象,着力抓好农村环境整治。要加大对各类污染源的排查不留任何死角,将治理任务、时间和标准都列入工作台账,按期检查销号,使城区水环境明显改善,为水系建设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水污染的调研报告篇2

一社会调研过程简述

1.选题目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不断进步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大气污染,水污等都给居民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调查研究,就可以了解到近些年环境污染给农村居民带来的影响。

2.调查方法

在此次的社会事件中,我主要采取了收集资料以及访问的形式。

3.调查过程

(2)走访调查:7月22~24号这两天我走访了本村的几户居民,其中包括邻近废水坑和远离废水坑的居民。

(3)调研汇总:20xx年7.25~7.27号将7.20~24这四天搜集的资料以及寻访的笔记予以整理,理清撰写报告的思路。

(4)撰写报告:20xx年7.25~27号,根据前六天的收获,参考《社会调研报告撰写规范》撰写报告。

二、社会调研结果与分析

我家的门口不远处有一个土坑,周围的居民都把生活垃圾和污水排放到坑里,坑里还经常有一些野狗,像这种土坑我们村中有五六个,而且都被居民堆放垃圾,排放污水所用。污水乱排、垃圾乱扔,这在农村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也是一个很严重的污染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村民们对待环境问题也是很重的。父辈的村民们都记得原来的漕河河水很清澈,水中还有小鱼,河虾,夏天人们经常到河边游泳,捉鱼摸虾,等到我们小时候河水已经臭了,每次过河人们都掩面而过,罪魁祸首就是河两边的造纸厂向河中排放污水,使原来清澈的河水变的黑臭,也把人们的欢笑带走了。

后来为了迎接奥运,进行了整改,将造纸厂都关闭了,污水不排了,可由于水资源的缺乏,干旱等原因,漕河河水也枯竭了。而给河周围几个村带来的问题却没有停止,尤其使水质问题,大人们都说原来的白开水都是清甜的,现在的水总有一股臭纸浆味,很难喝,村中的条件很有限,再打更深的水井又没有资金,居民的经济条件也不是很好,没有几户人家喝纯净水。

近两年村中的一些大人,小孩身上开始起疙瘩,疙瘩又疼又氧,我深有体会。因为回到家中我也起了一身,很难受。妹妹从高中放暑假回到家也起了,她的同学来找她玩,我访问了一下她们,她们身上也起了,只是程度不同,都没有我妹妹的严重。村中的大人们都说是水的问题。

听村中的人说奥运严查后造纸厂将排水管都埋到了地下,所以地下污染得越来越严重,村民们对饮水问题更为关注,通过两天的走访,我对农村居住环境问题有了一些了解,发现农村环境问题真的日益严重了,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村民们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自身也要努力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

解决存在问题的具体对策与个人调研收获。

水污染的调研报告篇3

1.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55±14)岁,最大88岁,最小21岁。女性98人(57.6%),男性72人(42.4%)。矿区村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小学及未上过学120人(70.6%);少数民族72人(42.4%)。调查对象民族间文化程度经秩和检验,Z值为-5.554,p>0.05,差异无显著性,可认为不同民族的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无差异。性别与文化程度之间经秩和检验,Z值为-4.402,p<0.05,有显著性差异,可认为男女性别受教育程度存在差异,男性受教育程度高于女性见表1。

1.2调查对象对铅锌矿区环境污染的自我感知调查的矿区居民对尾矿堆积、水质、耕地面积减少等直观感性的问题有明显的认识,但是对空气质量、农作物质量、植被破坏等不可直观的方面认识不足见表2。由表3可知,65.3%的调查对象认为开矿对当地的环境污染造成了较大影响。34.7%认为矿区的空气质量受到了较大影响,55.9%认为开矿对农作物产量造成的影响较小,39.4%认为对农作物的质量影响较小。矿区的河水贯穿村庄,直观可见,因此37.1%认为开矿对村里的河水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45.8%认为影响较大。当地的饮用水采自山里的井水与泉水,45.3%认为开矿对饮用水有一些影响,原因是开矿使他们的井变干了,泉水减少了。矿区居民认为开矿对房屋安全的影响与开矿点距离自家的距离有关,距离远的居民认为没有影响,占21.1%。噪音对整个矿区影响较大,仅有5.3%认为没有影响。在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上,62.4%的矿区居民自感自己和家人不能避免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仅有17.1%认为自己村能治理好环境污染,见表4。

1.3调查对象认为矿业开采对健康影响的自我感知调查发现,58.8%的调查对象自感开矿活动对村民的健康有影响,48.2%认为开矿对家人健康有影响,21.2%认为开矿对下一代的智力产生了影响,见表5。调查对象自我报告了最近十年来的患病种类,患病例数集中在关节骨骼类疾病、肠胃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见表6。将性别做卡方检验获知p>0.05,差异无显著性,可认为不同性别调查对象的患病种类之间无差异。

1.4对矿业开采引起的环境污染与健康危害之间关联情况的认知调查发现,77.1%的矿区居民有家庭成员参与过采矿,自我报告的患病率为66.5%。对被调查对象家人是否参与过采矿同患病情况进行卡方检验,p>0.05,差异无显著性,可认为是否参与采矿与患病之间无差异,见表7。自我报告的高患病率与调查对象自我报告的准确度以及认知能力有关,是否与矿区居民长期居住于该矿区,长期处于矿区污染环境有关,有待进一步调查。分析矿区居民自认为的患病原因可知,仅有17.6%的居民认为自身患病的原因与矿区的环境有关。但据前期在当地的研究可知,该矿区内的居民生活环境存在一定的Hg、pb、Cd、as等重金属污染,当地存在着较高环境重金属暴露的非致癌和致癌风险,见表8。

2结论

2.1矿区居民对矿业开采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认知不足湘西凤凰铅锌矿有70多年开采历史,在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粉尘、废水、的岩矿、废石及尾矿围绕着农田村落随处排放或堆放。65.3%的调查对象认为开矿对当地的环境污染造成了较大影响,但是对矿业开采引起的不同环境污染问题的影响程度认知不足。据调查显示,矿区居民对于河水水质、噪声、地质灾害等直观感性的问题有明显的认识,但是对土壤污染、粮食产量、农作物质量、空气质量等方面感官不能感知的问题认识不足。但姬艳芳等既往对该地区的调查发现,由于原铅锌矿选矿厂和矿井里排除的废水已不同程度地污染了矿区附近大部分农田,致使当地种植的稻谷、蔬菜中镉、铅、锌、汞等超过卫生部《食品卫生标准》的相关限制,其中以Cd污染最为突出,其次为Zn、Hg、as和pb,分别为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的9.0、2.7、2.6、1.6和1.1倍。可见,矿区的居民对环境污染的认识不全面具体,对于感官能感受到的污染认识较高,而对于感官不能感知的污染缺乏认识。从而增加了当地矿区居民通过饮食、呼吸等途径的重金属暴露致癌风险与非致癌风险。

2.2矿业开采引起的环境污染对矿区居民造成一定的健康风险矿产资源的开发带动了茨岩镇的经济发展,但是矿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文化程度较低的凤村矿区居民对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铅锌矿产资源开发必然引起以铅锌为主的重金属对矿区环境的释放迁移,随着矿产开采年限的增加,矿山环境重金属污染将越来越严重。本次调查发现,58.8%的调查对象自感开矿活动对村民的健康有影响。当地77.1%的矿区居民有家庭成员参与过采矿,自我报告的患病率为66.5%,自我报告的疾病集中于关节骨骼类疾病、肠胃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占累计报告人数的74.4%。虽经统计学检验得知参加采矿与否和患病状况之间无相关性,但大量研究表明重金属对机体的影响是全身性的和多系统的,主要表现在对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系统等终生性的伤害上。矿区居民自我报告的病种症状与典型的重金属中毒症状相符,但仅有17.6%的居民认为自身患病的原因与矿区的环境有关。

水污染的调研报告篇4

江苏常州化工企业旧址土壤修复,引发“常州外国语学校环境事件”,目前仍在发酵。环保部、国家卫计委和江苏省政府成立了联合调查组。

2016年4月25日,调查组公布阶段性调查结果:常州外国语学校(下称常外)区域大气环境,与常州其他区域无明显差异,土壤及地下水监测还在开展中;学校卫生、饮用水符合国家标准,食品卫生符合要求,未发生传染病等疾病的流行和暴发。

该校学生家长对这一说法并不认同。多名环保领域专家,包括参与涉事地块修复工程验收的专家质疑的是,该地块修复方案与工程实施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而社会舆论则表示担忧身边是否存在类似的土地。

环保业内人士保守估计,中国污染场地数量在50万块以上,五分之一的企业搬迁场地有不同程度污染,有的污染深度多达十几米。这些土地将要或者已经变成了住房、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据悉,《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行动计划》(“土十条”),已经由环保部提交至国务院审核,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将逐渐明朗。学校邻地休而不复

60多岁的胥建伟,几乎是常州环境事件中最繁忙的人,一天要接听几十通电话,应付多达上万条的微博回复,前后接受过几十家媒体采访。家对面的肯德基,成为了他的固定会客场所。

高中毕业后,胥建伟在常隆化工公司的农药厂工作30多年,于2013年退休。“我本来负责生产调度,却常常被厂里派去偷排污水。”胥建伟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在管道封堵前,常隆农药厂每年偷排的污水高达数十万吨。

还在工作期间,胥建伟便向有关部门实名举报农药厂偷排污水,后者要求其提供详细的举报资料,他未能提供,举报屡屡不了了之。后来,他便在微博上举报。

直到2016年4月17日,央视曝光常州外国语学校新址污染事件,称该校493名学生检出皮炎、血液指标异常等症状,个别查出淋巴癌、白血病等,该校区地下水、空气均检出污染物。

胥建伟工作过的工厂旧址,位于常州市新北区,与原华达化工厂、常宇化工公司毗邻。2011年6月,三家工厂完成搬迁,26.2公顷的遗留场地,成为当地污染状况调查、修复工程实施与验收、规划开发的对象。几十年高污染作业,再加上企业常年“跑、冒、滴、漏”,这块土地已成“毒地”。

常隆地块项目环境影响报告显示,这片地块土壤、地下水里,以氯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污染物为主,萘、茚并芘等多环芳烃以及汞、铅、镉等重金属污染物,普遍超标严重。

其中污染最重的是氯苯,在地下水中浓度超标9万多倍,土壤中超标7万多倍。这些物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和麻醉作用;对皮肤和粘膜有刺激性,可引发急性中毒。

与常隆地块一路之隔、不足百米处,便是常外新校区北门。2015年9月,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此时,对面常隆地块正进行土壤修复。

根据常州市的规划,常隆地块原计划在修复后用于商业开发。2011年3月至5月,常州市新北区政府委托原常州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对地块的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常隆地块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污染较重”,要求“必须对污染场地实施修复”。

两年后,常隆地块的修复方案制定。2014年3月,修复工程立项,整个工程投资预算近4亿元,修复工程方为常州黑牡丹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工程方案的设计指导单位为常州市环境科学院。

该地块是常州市第二个(农药类污染)实施土壤和地下水一体化修复的项目。据常州市环保局官网介绍,该项目还于2014年入选环保部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备选项目。按照2013年国务院的《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于当年开展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多数为城市搬迁厂区的场地治理,入选者将获得一定的国家财政资金支持。

常隆地块最早的修复方案是,将污染场地地下6米以上的污染土壤挖出,经处置后,作为水泥厂原料资源化利用;地下6米以下,未达到修复目标的污染土壤采取隔离的措施;污染地下水修复,采用将化学氧化剂通过注入井,引入地下水含水层的技术路线。按此方案,修复工作应在2015年6月完成。

但公开资料显示,该地下水修复工程招标工作于2015年8月才结束,至事发,地下水修复工程还未开展。

2015年12月,修复方仅对三个重点污染区域土地进行了试挖,挖出的污染土壤暂存在堆场未运走。当月中旬后,常外的家长们相继发现出现皮炎、湿疹、支气管炎、血液指标异常、白细胞减少等的学生不断增加,家长们怀疑问题出在路对面的修复工程上。

学生家长陈美(化名)告诉《财经》记者,“且不论他们在挖土时是否操作规范,数十万立方米有毒的土,就堆在离孩子们不足百米的地方,而且还不让知情,让人怎么接受?”

常州市环境科学院院长徐圃青的解释是,由于承接污染土壤的水泥厂产能受限,无法正常接收常隆场地的土方。

之后,常州市政府将该地块土地利用性质拟变更为绿化及公共设施用地。今年1月,常州环境科学研究院建议,修复采用整体覆土封盖。

《财经》记者向常州环科院询问修复方案调整的原因,并询问原修复方案的内容与制定依据,对方未给予答复。而对于修复方案的评价,联合调查组与常州市政府均尚未发表结论。“救火式”修复受质疑

4月25日,常州市政府消息称,初步调查发现:常隆地块土壤修复工程施工单位没有按照要求落实防护措施,新北区监管部门对地块修复的监管工作不到位。

两个月前,常隆地块的修复工程刚通过专家组的验收。一名参与修复工程验收的专家对《财经》记者表示,工程验收是按照《调整方案》,经勘察工程现场,听取验收单位的汇报后通过的,“从验收材料看,修复结果完成了调整方案的任务,但是具体工程实施中是否违规操作,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常州市新北区环保局2013年9月下发的建设报告表审批意见显示,修复工程要建设一座1万平方米的钢结构密闭大棚用作堆场及分选场地,大棚内会配备换风设备,废气经收集,采用活性炭吸附装置处理后通过15米高排气筒排放。但在修复过程中,这座钢结构密闭大棚并未建设。徐圃青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常隆地块在修复的过程中,承建方和施工方本应按照相关部门出具的方案进行封闭操作,结果却露天作业,相关环境风险没有把控。

中国环境修复产业联盟秘书长高胜达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按照正常步骤严格作业,不会出现环境污染。如覆土方案能否奏效,要看有没有按计划覆土一米并多层压实,“常隆地块的修复工作中肯定出了问题”。

由常州市环保局、新北区环保局、黑牡丹建设投资公司、江苏上田环境修复公司、常州环科院等参与的验收会上,专家组三名成员签字通过验收。专家验收意见显示:工程实施程序规范,完成了既定修复任务,达到了土壤修复技术方案调整报告的相关要求,专家组建议通过验收。“从目前出现的情况看,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肯定是出现了问题,施工没按要求操作,工程监理也未尽其职。”上述与会专家称,至于验收过程,专家组是严格按有关规定进行的,究竟这块地还是否具有污染性,要看调查组的最终调查结果,才能定论,“如果严格按照修复方案来执行,常隆地块肯定是会得到很好地修复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陈同斌看法不同。他认为,常隆地块修复,采用异位修复法,容易导致集于地下的有毒污染物在修复时,会完全暴露出来。

这块土壤修复场地的位置和施工也受到质疑。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冬季刮北风,学校却建在修复场地的南边;施工方案提到“覆土施工采取分区延伸方式,逐步铺开”,他指着学生家长提供的航拍视频截图说,按照方案应该是挖一块,治好了,再挖下一块。从截图看并未按照这样的方案执行。

常隆地块整个修复工程,在不到两年内完成,而前期的污染场地调查,两个月就完成,着实有些赶时间,被喻为“救火式”的土壤修复。

陈同斌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究竟需要多少时间(修复)?如果全部焚烧,65万方污染土壤在几个月内肯定烧不完。对于污染土壤来说,水泥窑虽然能够处理污染土,但是处理能力是很有限的。”

国内土壤修复项目大多采用转移后,置换新土的方式。置换下来的土壤有的并未真正修复,去向也鲜为人知。工程承包商可以在短工期、低投入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土壤修复。

环保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5年9月,土壤修复项目工期多于500天的仅占12.6%,200天以下的项目占比达到66.7%,普遍呈现“短工期”的特点。

各方都希望土壤修复工程能立竿见影,事实上,对于规模较大的土壤修复工程,无论采用何种修复技术和工程方案,都不可能很快。世界银行高级环境专家谢剑曾公开表示,污染严重的“毒地”修复往往需要五年到十年,甚至二三十年。其中,对场地的调查至关重要,占修复时间很大一部分。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宋昕在一次学术会议上称,他所参与的美国一块污染场地的治理,仅前期调查就花了16年,在此基础上获得的土质、水文地质、关键污染物数据为不同治理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提供充足、可靠的支持。

可见,前期调查的数据准确性与调查的方法比后期治理、样品分析的影响都大。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杜晓明曾表示,中国的治理方与开发方往往不重视前期的调查,“今天把污染场地交给你,让你调查,恨不得明天就拿出结果来,后天就要盖房了”。

对于一个有上百万方污染土壤的污染场地,即便是采用最简单的异位填埋(将污染土壤挖走填埋)方法,用30吨的大卡车运走就得拉四五万趟,仅运输这些土壤也许就得花一年时间。如果采用其他修复技术,更不可能在两年时间内完成。“土壤修复是很花时间的,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陈同斌称。

因为救急,高技术含量的土壤修复几成“土方工程”,将土一换了之,而治本的生物修复技术很少被采用。多位受访专家透露,国内已实施的污染场地修复工程案例,多以异位修复为主,主要采用焚烧、危废填埋等处理处置技术,虽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解决场地污染问题,但修复工程能耗高、资源消耗量大、产生二次污染、土壤资源功能丧失,而且具有较高的环境风险隐患。“毒地”知多少?

“常州外国语学校环境事件”让公众直观感受到,污染场地“毒性很猛”。究竟还有多少类似的“毒地潜伏”?官方一直没有公布详细家底。可能也没有机构能给出污染场地的数量信息。

业内专家只能根据工业总量和发展阶段、重污染企业数量来预测。环保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研究员张俊丽曾表示,五分之一的企业搬迁场地都有污染,呈现出污染范围广、面积大、成分深的情况,有的场地污染深度甚至多达十几米。据张俊丽保守估计,中国污染场地的数量在50万块以上。

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中国开展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并在2014年公布数据显示,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此次,并未公布更具体的污染地块数据。

此次事发地江苏,已有的公开资料显示,近年来已经关闭化工企业6000余家,未来大部分将用作居住和商业,急需有效修复。

现在,环保部门仍不能掌握江苏到底有多少处污染场地,江苏环保厅摸排发现400多处大型污染场地,具体准确的数字、这些场地有多大、分别是什么类型的污染、污染程度如何,因为各地信息公开政策不同、行业技术标准不同,现在还是未知数。

土壤修复的上层设计也未搭建完成――国内没有专门针对土壤污染方面的法律。2012年,由环保部牵头,九个部门共同起草,当时的草案叫“土壤环境保护法”。2014年12月份,正式移交给全国人大环资委,由全国人大环资委组织相应的起草小组来起草《土壤污染防治法》。

《土壤污染防治法》建议稿,初步拟于今年内在全国人大环资委内部进行两次初审,明年将正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并完成审议。“目前土壤修复的相关法规不健全,现有的环境评价方案也不适合土壤修复领域。”高胜达说。现有的环境评价报告,重点在新建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较少考虑现有环境对新建项目的影响。比如,常州外国语学校建设的环境评价报告,重点就放在了学校建成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而不是土壤修复场地对学校的影响。

水污染的调研报告篇5

【关键词】水污染治理环境审计理论结构

国际间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触目惊心的环境事故使得环境审计成为国家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迅速发展起来。环境审计是审计学在环境保护领域的一个延伸,不同主体、不同对象、不同情况下环境审计的侧重点不同。在过去的数十年里,水污染挑动着人们敏感的神经,每一次关于水污染的报道都伴随着沸腾的民意,人们已经意识到自己正在用健康和生存给环境污染买单,群众环保意识逐渐加强。针对我国基本国情,对水污染治理中的环境审计已刻不容缓。水污染治理审计是环境审计领域的一个分支,两者的形成动因从根本上来说是相同的,都源于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从审计内容分析,水污染治理审计是对水污染治理工作的审计。

我国环境审计研究起步较晚,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环境审计的开展都显得不足,其范围有待拓展,质量有待提高。水污染治理中尚存在着审计体制不合理、审计内容单一、审计证据难获得、审计人员技能不相称等问题,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环境审计在水污染治理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必须先确定严谨的审计理论结构。

一、我国水污染治理中的环境审计基本理论要素

1.环境审计的本质。高方露和吴俊峰(2000)认为,环境审计本质主要存在三种观点,即检查论、评价鉴证论和经济监督论。检查论认为,环境审计本质是对各类环境信息的检查;评价鉴证论认为,环境审计是传统审计的一种延伸,与传统审计一样,本质是种鉴证活动;经济监督论更侧重于环境审计的监督作用,认为其是对环境责任受托履行情况的监督。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观点,贺敬燕(2009)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环境审计本质是一种共同治理活动。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检查论过于侧重审计的过程、经济监督论又过于强调审计的作用。从环境审计与审计的关系中就可看出,环境审计是审计在新领域的应用,因而环境审计和审计同宗同源,其本质应该是一致的。因此,鉴于环境审计本质的指导与制约作用,环境审计在我国水污染治理中的本质是通过对水污染治理活动的监控,对受托流域水污染治理责任履行情况的一种鉴证。

2.环境审计的主体。目前我国的审计体系包括审计机关、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三个部分,因而在我国水污染治理中需要考虑的审计主体还是传统审计的三个主体。蒋玮(2006)从三个方面论证了政府审计在环境审计中应占主导地位:在我国环保资金来源及用途方面,环保项目作为公益性项目,其资金的最大投入者为国家,国家最有需求且最有责任对其进行审计;在审计的权威性方面,国家审计机关的权威性最高;在审计主体力量方面,国家审计机关有足够的能力吸纳相关技术人才实施环境审计。企业内部审计是企业水污染审计的内部动力,最了解本企业的水污染治理情况,最具能力发现水污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注册会计师作为独立审计的第三方,相对目前的政府环境审计与企业自发开展的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最强,其发表的环境审计报告公信力最强(蒋玮,2006)。由于我国环境审计的开展起步较晚,因此目前在我国水污染治理中开展环境审计应以政府审计为主,并逐步推行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

3.环境审计的客体。水污染治理环境审计客体的选择上应依据具体的审计目标和相关标准规定进行分析,具体可从环境治理项目审计和生态恢复效果审计两个方面进行审计(李芳,2011)。另外由于环保政策对于环境保护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环保政策主要包括环境管理措施、绿色信贷等金融政策、环保技术创新政策和环境会计政策等,因而环保政策的实施情况也应作为审计客体的重要部分。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在我国水污染治理中环境审计客体的选择应主要包括水污染治理项目、生态恢复效果及环保政策的实施情况。

4.环境审计的目标。刘旭红(2009)认为,政府环境审计的具体目标应包括确保现行政策的执行并揭示违规行为,促进完善环境保护管理监督体系和落实环保措施,从有效性和充分性两个层面评价环境管理系统,促进环保资金的有效合理使用;内部审计的具体目标主要是监督和评价企业的受托环境责任及其履行状况的公允性、合规性和效益性;民间环境审计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评价环境报告的合规性,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效率,环境活动的效果并对被审单位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发表意见。目前环境审计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审计部门,全国范围内针对环境审计的民间审计尚未发展起来,企业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并非适用所有的审计对象,因而现阶段应首先对政府审计目标进行界定。因此水污染治理审计中政府审计的具体目标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制定:反映流域的环境治理状况;揭示企业水污染治理责任的履行情况,特别是重污染企业的治理责任履行情况;水污染治理相关资金收取、运用情况及水污染治理项目实施效果;政府水污染监管体系和政策的有效性和落实情况。

二、我国水污染治理中环境审计的程序和方式

1.环境审计的程序。在我国水污染治理中开展环境审计,其审计程序基本上可以遵循传统的审计程序,其过程主要分为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这三个阶段(唐洋、周小云,2012)。在环境审计程序的设计上应该特别注意环境审计小组成员的组成和审计对象的确定,在出具审计报告之前审计小组还应对企业前次审计的整改情况开展的后续审计进行复核,这有利于促进相关部门履行水污染治理责任。

2.环境审计的方式。基于水污染的区域性、复杂性和累积性等特点,水污染治理项目中环境审计方式的选择应结合审计客体的不同特点采取周期性审计或者周期内跟踪审计,也可以将这两种审计方式相结合。周期性审计就是根据我国各流域水污染治理计划的具体执行周期,对水污染治理工程的完成情况开展事后审计。周期内跟踪审计即在前一审计的基础上,跟踪审计水污染治理情况,评估生态功能的恢复情况,对水污染治理的经济活动进行事中审计,以发挥环境审计免疫功能在水污染治理中的作用。

三、我国水污染治理中的环境审计报告内容及形式

环境审计报告是环境审计的阶段性成果,在有效披露环境审计结果的同时也接受着来自社会公众的监督。对水污染治理情况进行审计而得到的环境审计报告应重点披露如下内容:在政府环境审计层面,环境审计报告内容应包括:环境管理措施执行情况、污染治理项目工程管理、污染治理项目资金管理、污水处理费和排污费、污染治理效果;在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层面,环境审计报告内容应包括:水环境相关指标、企业法律执行力度、水污染治理制度的制定实施情况等。在水污染治理环境审计报告形式方面,水污染治理信息完整性要求全文披露,不得对环境风险和问责信息进行过滤,信息的可理解性则要求区分不同层次的使用者,分别采用适合他们需求的报告语言与格式,满足民众多元化的信息需求(黄溶冰,2012)。考虑到环境审计在政府审计工作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水污染治理的环境审计报告也应积极探索创新模式。从宏观角度来看,实行水污染治理环境审计专报制度,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以专报的形式上报相关政府部门,从微观角度来看,通过审计发现水污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建议,有助于改善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李成艾等,2011)。

环境审计理论结构主要解决的是环境审计理论体系研究的逻辑起点、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等问题。由于环境审计本质在整个环境审计理论结构中具有导向作用,因此我们以我国水污染治理中的环境审计本质为起点,探讨环境审计的主体和客体,确定水污染治理中环境审计的目标,同时根据环境审计目标,明确环境审计内容、环境审计程序和方法,这对以后我国水污染治理中环境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作者唐洋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博士研究生、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朱萍,.构建我国环境审计理论结构的设想[J].太原:会计之友,2009(2):16-18.

[2]高方露,吴俊峰.关于环境审计本质内容的研究[J].贵阳: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0(2):53-56.

[3]贺敬燕.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环境审计基本理论要素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05-30.

[4]蒋玮.我国环境审计问题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2-01.

[5]李芳.渭河流域治理环境绩效审计模式探讨[J].西安:现代审计与经济,2011(4):16-18.

[6]刘旭红.环境审计比较研究[D].兰州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06-12.

[7]唐洋,周小云.我国企业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及非线性审计程序研究[J].衡阳: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2):52-56.

[8]李成艾,孟祥霞,周学军.创新型水资源审计模式研究[J].兰州:财会研究,2011(7):64-67.

水污染的调研报告篇6

(一)编制目的

为切实做好我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污染防治工作,建立健全应对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的应急机制,高效、有序地组织预防、控制和处置突发事件危机,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供水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编制依据

本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省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应急预案,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的,以及市境外波及影响到我市的,因环境污染威胁或造成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取水中断的突发事件的预警、控制和应急处置。

(四)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加强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监测、监控和监督管理,积极预防、及时控制,消除或减轻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最大程度地保障公众供水安全。

2.统一领导,分级响应。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职能作用,实行分级响应。

3.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依据有关法律和法规,加强应急管理,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使应急处置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4.平战结合,科学处置。积极做好应对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的物资和技术准备,发挥专业人员作用,完善行业安全监控体系,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突发事故的综合素质。

二、组织体系及职责

(一)领导机构

市政府是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应急管理工作行政领导机构,在市长、分管副市长领导下,负责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市政府秘书长、相关副秘书长和市政府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协助市长、分管副市长处理有关工作。市应急办按照《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履行相应职责。

(二)指挥机构

1.市应急指挥部及其职责

成立市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市应急指挥部)。

总指挥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特殊情况由市长担任)。

副总指挥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环保局局长、市水利局局长、市水务集团董事长担任。

成员:市委宣传部(市外宣办)、市应急办、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局、市安监局、市质监局、市气象局、市水务集团、电力局等相关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人组成。

市应急指挥部主要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城市饮用水源应急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有关城市饮用水源应急工作的指示和要求,部署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应急工作;

(2)负责本预案的响应和终止,及时了解掌握饮用水源污染重大事故情况,根据需要,向市政府或经市政府批准向上级政府或部门报告事故情况和应急处置工作开展情况;

(3)组织协调各有关单位按抢险方案迅速开展抢险救灾工作,研究决定应急处置工作的重要事项和重大决策,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4)负责紧急调用各类应急物资、设备、人员和占用场地,事故处理后及时归还或给予补偿;做好社会秩序稳定和伤亡人员的善后安抚工作;

(5)组织指挥饮用水源重大突发污染事件违法案件的查处。

2.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及其职责

市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负责日常工作。主任由市环保局局长兼任。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预警信息的,在应急响应期间负责市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和专家工作组的联络,负责收集情况,及时传达省、市应急领导机构的指示。应急响应时,提出报告和建议;及时传达和执行省、市政府的各项决策和指令,并检查和报告执行情况。

(三)工作机构

当发生饮用水源水质污染事故时,临时设立市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应急处置现场指挥部,下设若干工作小组。各工作小组的设置和主要职责如下:

1.预防预警工作小组:由市环保局、水利局、卫生局、气象局、水务集团等部门组成,主要负责组成数据共享的预警平台,加强饮用水源地和后备水源地水量水质供给条件的预警监测和有关气象要素的监测,提出预防预警建议意见。

2.应急处置工作小组:由市水利局、环保局、建设局和水务集团等部门组成,主要负责改善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启用后备水源地,保证应急水源供给。

3.饮用水保障工作小组:由市建设局、经信委、公安局、卫生局等部门组成,主要负责应急期间启动后备水源地取水设施,保证出厂自来水水质达标以及其他应急供给饮用水的卫生合格,保证居民饮用水供应。

4.环境监察工作小组:由市环保局牵头组建,主要负责对饮用水源地主要污染物成分、浓度和污染来源的分析,做好对影响饮用水源地水质的主要污染源的排污监测;负责应急阶段的环境监管,为应急处置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5.物资供应工作小组:由市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民政局等部门组成,主要负责为应急处置提供物资保障。

6.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小组:由市环保局、安监局、公安局、质监局等部门组成,主要负责查清事故的原因和责任。

7.新闻协调工作小组: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组建,主要负责把握全市的舆论导向,公众信息的引导、传播工作,指导各新闻单位做好相关报道工作。

8.应急保障工作小组:由市公安局、交通运输局、财政局、经信委、电力局等部门组成,主要负责交通秩序的维护、应急经费的落实、应急通讯的畅通和应急电力的供应。

9.善后处置工作小组:由市水利局、环保局、国土局、农业局、林业局等部门组成,主要负责做好水源地周边环境恢复和生态修复工作。

10.专家咨询组:由市科技局、环保局牵头会同各有关部门建立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专家咨询库,专家库专家由国家、省和市三级有关部门及有关大学和科研单位专家组成。当事件发生后,根据事件发生的等级,迅速组成临时专家咨询组,专家组长由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协商确定,由各级卫生防疫、水质检验机构、环保、规划设计、大专院校等科研单位及城市供水、供电企业等有关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小组成员。专家咨询组参加市应急指挥部统一组织的活动及专题研究;应急响应时,按照市应急指挥部的要求,研究分析事故发展趋势、影响范围和程度;为应急决策者提供应急解决方案、建议等;参与事故调查,对事故处理提出咨询意见;受市应急指挥部的指派,对事件发生地给予技术支援和支持等。

(四)部门职责

1.市委宣传部

负责《市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应急预案》响应,协调集中式饮用水源污染应急期间的宣传工作,根据市应急指挥部的有关集中式饮用水源污染应急信息,及时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等传媒向公众应急信息。

2.市应急办

(1)负责监督落实和综合协调应急处置期间的应急值守、信息汇总、上报省应急办信息工作;

(2)负责接受和办理向市政府报送的应急事项;

(3)承办市政府领导对饮用水污染处置工作相关指示、批示的督促落实工作;

(4)完成事件处置过程中需要综合协调和市政府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3.市公安局

负责《市突发公共事件治安维护应急行动方案》响应,重点做好:

(1)负责对饮用水源水质污染事故的侦查,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2)负责维护事故现场治安秩序,确保区域社会治安的稳定,参与事故现场处置和调查处理,隔离和封锁污染现场,对事故现场实施交通管制,做好事故车辆救援的组织工作;

(3)协调消防支队负责对事故现场的防火灭火、抢险救援等工作;

(4)调配消防车辆,协助市民政局进行应急供水。

4.市环保局

(1)认定饮用水源污染事故的性质、等级和危害;将现场情况向市政府报告,跟踪污染动态情况,对建立和解除污染警报的时间、区域提出建议;

(2)查找污染原因和污染源,确定污染源和污染物,提出切断污染源和控制污染的措施,防止污染范围继续扩大;

(3)会同相关部门评估水源地受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判断是否在受污染水域内禁止取水通告,是否需要向下游提出污染警告;

(4)组织监测,负责水质监控断面的设置、监测以及数据的汇总、分析和上报等,协调相关乡镇(街道)开展应急监控工作,严密监控污染事态;

(5)负责与上级事故调查组和技术监测组的联络;

(6)对污染事故进行调查取证,追查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初步拟定污染清除和环境恢复的建议措施。

5.市水利局

(1)在发生饮用水源水质污染事故后,负责提出水文条件预报,协助分析确定污染传输、扩散的可能范围;

(2)负责水资源的合理调度,开闭相关水闸,保证水体需要的流速、流量,控制污染物扩散,减轻事故造成的影响;

(3)提出后备水源地启用的时机,采取工程措施启用后备水源地,合理调度水资源,提高后备水源的供给能力,并对后备水源地供水工程中水量水质变化情况进行跟踪监测;

(4)在饮用水源水质污染危机解除后,参与饮用水源地水域的善后处置和生态恢复。

6.市卫生局

负责《市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方案》响应,重点做好:

(1)负责组织协调防疫部门协助环保部门开展应急监测,确保居民用水安全;

(2)负责组织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组织开展医疗救治、流行病学调查、相关病原体的检测和对可能造成疾病传播的病人进行医学隔离,对疫情进行评估并提出防治意见。

7.市建设局

(1)负责公共供水行业监督管理工作,组织规划后备水源地必要的取水和应急供水能力建设,督促自来水企业采用特殊的自来水处理措施,如减压供水、改路供水、停水等,确保饮用水安全;

(2)出现饮用水源地水污染危机时,会商有关部门制定应急供水水量削减方案,督促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必须的供水量和出厂水达到饮用水水质标准。

8.市安监局

(1)参与协调各成员单位抢险救援工作;

(2)组织市危险化学品专家协助事故处理;

(3)组织开展事故责任单位及附近可能受影响的单位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并协调事故调查处理。

9.市发改委

负责水源地水污染事件预测、预警工程的审批、核准和备案;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应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处置物质的储存、调拨和应急供应计划,打击哄抬物价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灾害损失恢复规划和物资保障计划。

10.市经信委

负责《市突发公共事件物资能源应急保障行动方案》和《市通信保障应急响应预案》响应,协调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突发性事件处置物资的调拨和紧急供应,确保应急期间通信畅通。

11.市科技局

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科学技术应急保障行动方案》响应。

12.市交通运输局

负责《市突发公共事件道路水路运输应急保障行动方案》响应,落实相应运输车辆开展应急救援,保障各类应急物资的运输。

13.市商务局

负责紧急情况下商品饮用水及其他相关商品物资的供应。

14.市民政局

负责《市突发公共事件人员基本生活应急保障行动方案》响应,在饮用水源地突发污染造成特别严重影响,导致受灾群众生活困难需要救济或安置时,负责受灾群众的生活救济和转移安置工作。

15.市财政局

负责《市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地税应急保障专项预案》响应,负责预警和应急所需经费的审核、划拨及其监督管理。

16.市国土局

在饮用水源水质污染危机解除后,参与饮用水源地水域的善后处置和生态恢复。

17.市质监局

负责参与事故调查处理和技术、质量分析。

18.市气象局

负责分析气象条件对饮用水源水质可能产生的影响,根据气象条件提出控制和减轻水源水质污染的建议。

19.市林业局

在饮用水源水质污染危机解除后,参与饮用水源地水域的善后处置和生态恢复。

20.市农业局

在饮用水源水质污染危机解除后,参与饮用水源地水域的善后处置和生态恢复。

21.市水务集

突发事件发生后,按照市应急指挥部和《市城市供水燃气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的相关要求,做好应急应对工作。

22.电力局

负责保证应急处置、指挥、通讯和信息传输所需的电力供应。

(五)县(市、区)政府应急处置组织机构

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县(市、区)政府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分别组建相应的应急指挥和处置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的领导和处置工作。

三、事件分级

依据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将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集中式饮用水源污染事件(Ⅰ级)、重大集中式饮用水源污染事件(Ⅱ级)、较大集中式饮用水源污染事件(Ⅲ级)和一般集中式饮用水源污染事件(Ⅳ级)四级。

(一)特别重大集中式饮用水源污染事件(i级红色预警)

1.当水源地水质中生物、化学、放射性物质等严重超标,导致汤浦水库取水中断;

2.因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等严重工业或交通事故,危险化学品流入汤浦水库水源地上游,已可预知将造成汤浦水库水源严重污染,必须提前关闭主要或大部分取水口,造成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3.因饮用水源污染造成死亡30人以上,或中毒(重伤)100人以上;

4.因饮用水源污染造成3万户以上居民供水受影响,且水厂中断取水达2日以上。

(二)重大集中式饮用水源污染事件(Ⅱ级橙色预警)

1.县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中生物、化学、放射性物质等严重超标,导致县级城市供水中断;

2.因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等严重工业或交通事故,危险化学品流入县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上游,已可预知将造成水源地水源严重污染,造成县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3.因饮用水源污染造成一次性死亡3人以上、30人以下,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

4.因饮用水源污染造成1万户以上、3万户以下居民供水受影响,且水厂中断取水达2日以上。

(三)较大集中式饮用水源污染事件(iii级黄色预警)

1.乡镇饮用水源地水质中生物、化学物质等严重超标,导致乡镇供水中断;

2.因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等严重工业或交通事故,危险化学品流入乡镇水源地上游,将造成乡镇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3.因饮用水源污染造成一次性死亡3人以下,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下;4.因饮用水源污染造成5千户以上、1万户以下居民供水中断;

(四)一般集中式饮用水源污染事件(Ⅳ级蓝色预警)

因饮用水源污染给饮用水源地水质带来安全隐患的,除Ⅰ级、Ⅱ级、Ⅲ级以外的突发环境事件。

四、预警预防

(一)预防措施

预防工作应坚持“着眼当前、考虑长远”的原则,通过强化预警监测能力建设,加快实施对饮用水源污染事故的有效控制和生态修复,改善饮用水源地取水口水质。主要采取的措施:

1.把确保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的各项工作落实到日常管理之中,开展饮用水源供给保证和水质保护规划研究,加强基础工作和完善网络建设,提高防范意识,构建应急供水安全工程体系,做好应对可能发生的危机事故的各项准备工作。

2.加快建设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自动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加强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及其附近主要入湖、入江、入库河流国控、省控断面水质监测,对于突发污染事件对水源地水质的影响做到早掌握、早预防。

3.摸清饮用水源地水资源供给条件、水污染和环境状况以及管理保护措施等现状,查明原因,制定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

4.开展饮用水源污染事故的假设、分析和风险评估工作,完善各类相关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

5.做好污染风险隐患调查工作,建立全市水源地周边企业、重点企业、油库等危险品仓储档案和工业废水排污口、生活污水排污口分布名单,并确保风险隐患清单的及时更新和定期检查。

6.严格控制饮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内的各种污染活动,治理可能导致保护区(备用水源)水体污染的排污行为,禁止在保护区(备用水源)水域从事围网养殖。

7.做好战略备用水源地规划,建立战略备用水源地,保障饮用水安全。

(二)信息监测与报告

1.信息预测预警

可能导致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的早期信息:水源地周围水域水质监测数据显示异常,上游水域或陆域生产、运输工程中发生重大有毒有害物质泄漏、污染,人为破坏造成水源水质污染的。

根据发现的泄漏事故和早期水源地水质监测信息,市环保局和饮用水源所在地县(市)政府要综合分析可能引发特别重大、重大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故的预测预警信息并及时上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根据监测数据对可能引发饮用水源污染事件的级别进行预测。预测和预警信息应及时、准确地向主管部门报告。预测和预警信息应包括: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的类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紧急程度、级别判定、发展态势以及应采取的相关措施等。

2.信息报告

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一旦发现有突发性集中式饮用水源污染事件可能发生、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都有及时上报的权利和责任;发生泄露、污染事件的单位,无论事件级别高低,都应在1小时内向当地政府报告;当地政府接报后要求当地环保部门判定事件级别和类别,在2小时内分别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报告。

对事件紧急或可能发生重、特大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的,可先越级上报,随即再向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补报。

信息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性质,简要过程,初步判断事件原因;

(2)事件造成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有无伤亡,事件发展趋势;

(3)事件发生后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及事件控制情况;

(4)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抢救和处理的相关事宜及其他需上报的事项;

(5)事件报告单位负责人签字或加盖单位印章,注明报告时间;应急处理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三)预警级别的确定、转化与

1.预警级别的确定

市应急指挥部收到相关信息并证实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即将发生或已发生时,初步判断其级别与类别后,按照相关应急预案进入预警状态。在此基础上,迅速组织专家研究确定事件级别,有针对性地实施预案和措施。

2.预警级别的转化

根据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的发展变化和处置控制情况变化,应及时调整预警级别,在红色(i级)、橙色(Ⅱ级)、黄色(Ⅲ级)和蓝色(Ⅳ级)之间转化,也可跳级进行。

3.预警级别的

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发生或将要发生时,根据事件性质和级别,要及时预警公告。

Ⅰ级(红色)预警,市政府报省政府批准,由市政府。

Ⅱ级(橙色)预警,市政府报省政府同意后,由市政府。

Ⅲ级(黄色)预警,由市政府确定并。

Ⅳ级(蓝色)预警,由市环保局或事件发生地县(市)政府报市政府同意后。

(四)预警措施

进入预警状态,市应急指挥部应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启动有关应急方案;

2.相应预警公告;

3.根据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的级别与类别建立相应的应急保障工作机构;

4.指令应急处置组织和应急救援队伍进入临战状态,环境监测机构立即开展应急监测,随时掌握并即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

5.调集事件应急所需的专家、人员及有关物资和设备等,确保应急工作顺利进行。

(五)先期处置

事故发生后,事发单位和有关部门,要在所在地政府的统一指挥下,按照有关方案,迅速开展先期处置。坚持“早发现早处置、先发现先处置、边报告边处置”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蔓延,严防次生、衍生事故发生。同时,迅速向上级和有关部门报告。

五、应急响应

(一)响应原则

应急供水坚持“属地为主、重点保障”的原则,通过合理调度,尽可能保障所有用户有序用水。在无法保障全部用户用水时,要确保居民用户基本生活用水;重点保障饭店宾馆等服务业基本用水;重点保障学校、医院、部队等社会重点事业单位的食堂用水;重点保障城乡运行生命线企事业单位和重要外资企业的正常生产用水;优先保障市区重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合理用水。

(二)分级响应

Ⅰ级、Ⅱ级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发生或将要发生时,由市政府决定、市长签发,并报省政府批准或同意后,由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向社会红色或橙色紧急预警信息,市应急指挥部同时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市应急指挥部按有关方案和相应级别措施,迅速组织实施,同时按规定程序将有关情况报省政府或上级有关部门,必要时请求省政府、兄弟城市、外地有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军队紧急支援。

Ⅲ级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发生后,由市应急指挥部报请市政府批准,由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向社会黄色预警信号,同时市应急指挥部Ⅲ级响应,并按有关方案迅速组织实施。

Ⅳ级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发生后,由市环保局或事件发生地县(市)政府决定,并报请市政府批准,由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蓝色预警信息,市应急指挥部同时Ⅳ级响应,并按有关方案迅速组织实施。

(三)响应程序

市应急指挥部应立即开展下列工作:

1.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和应急队伍参与应急救援;

2.修改、调整抢险救援方案,并迅速组织实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

3.组织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人员责任分工,协调有关部门提供应急保障,包括协调关系、调度应急物资和资源等;

4.部署做好维护现场秩序和当地社会稳定工作;

5.向有关方面报告和通报应急处置工作进展情况;

6.决定紧急处置水源污染的其他重要事项。

(四)指挥协调

1.现场指挥

市应急指挥部组织成立应急处置现场指挥部,根据事态发展变化需要,在充分调查了解和听取专家等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尽快开展指挥工作,指挥现场人员按预案和规程迅速展开工作;向有关人员提出现场应急行动原则和要求;随时调用所需人员参与应急工作,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协同、有条不紊。

2.现场协调

应急处置现场指挥部协调各级、各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实施应急救援行动,为救援队伍协调提供必要的装备、工具和设施,为救援人员协调提供安全保障;协调专家组迅速开展工作,及时向专家组通报应急状态和应急信息,特别是有关资料和技术参数;及时听取专家对事件危害范围、发展趋势的预测和所提出的应急处置方案和建议;积极协调专家参与供水水质情况、危害范围、事件等级的判定和分析工作,使其更好地在制水工艺改进、水源地环境保护、跨流域调水、临时启用地下水等重大决策措施上提供技术支持,发挥参谋咨询作用。

3.召开现场办公会

召开各种现场办公会现场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全市各部门和单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动员一切所需力量为应急处置工作服务。

(五)紧急处置

1.处置措施

(1)污染如果是由排污口排放引起的,必须要求立即封堵排污口,防止饮用水源地水体污染扩大。如果是生产、运输过程中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泄露、扩散所造成的饮用水源污染事件,按照污染物的化学、物理特性要求制止泄露。

(2)如果已经造成饮用水源地水体污染,但影响范围不大,且危害性不很严重时,可要求在污染水体的下游处进行拦截,然后将污染水体直接采用适当的物理、化学方法进行处理,以消除危害。

(3)如果已经造成饮用水源地水体污染大范围影响,且危害性严重(特别是剧毒化学品污染),应要求立即通知水厂和水源地周围群众停止用水,同样要求在污染水体下游进行堵截,然后采用适当的物理、化学方法进行处理,以消除危害。

(4)一旦饮用水源地水体已受到污染,参与饮用水源应急的监测人员应立即对污染水域进行布控,并进行监测,及时报告测定结果,供市应急指挥部决策参考。

(5)如果已经引起周围农田土壤、作物污染或水生生物中毒死亡时,应采集土壤、作物或水生生物进行专业分析,为污染事件后期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以上措施可根据实际情况合并实施。

2.应急监测

按照本预案的职责分工,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卫生局和市水务集团都负有供水质量应急监测责任,对水源地水质、水文状况、自来水出厂水质和自来水管网水进行不间断的监测。Ⅰ级和Ⅱ级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发生后,要加强对全市各网点的监测,至少每2小时取样化验一次,保证水源地溶解氧、氨氮和CoD指标以及自来水各饮用指标每2小时报告一次。有关技术负责人和指挥部领导要不间断地深入水厂、水源面亲自查看,实施不间断的跟踪采样、分析,及时掌握监测结果,并及时对事件的发展趋势和影响程度做出分析判断和预测,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

3.应急监察

市监察局组成应急监察组,负责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发生时的监察工作。事件发生地环保主管部门监察室配合应急监察组工作。应急监察组在接到监察任务后,立即赶赴事发现场,了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性质、原因以及已造成的后果、危害程度、发展趋势等;监督、协助、指导现场处置工作,协助做好人员撤离和防护工作;对事件责任单位的违法行为进行调查,收集相关证据;做好市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六)应急安全与防护

1.受影响群众的安全

根据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的性质(如有毒有害物质泄漏、水质事故),市应急指挥部要及时通过媒体等宣传渠道,向群众宣传防护措施;根据事发时当地的气象、地理环境、人员密集度等,确定群众疏散的方向和方式,责成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群众进行安全疏散;根据需要设立紧急避难场所,为群众提供饮用水、食物。

2.现场处置人员的安全

现场处置人员应根据不同类型事件的特点(如有毒有害物质泄漏、水上作业等),配备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应急人员出入事发现场的规定。现场监测、监察和处置人员根据需要配备防毒面具或自救器材等,在正确、完全配戴好防护用具后,方可进入现场,以确保自身安全。

(七)扩大应急

当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不断扩大和复杂化,且连续发生次生、衍生事故,并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我市处置遇到较大困难时,要及时向国务院、省委和省政府、兄弟城市、有关科研单位和相关大中型企业发出求援信息,必要时可通过国家和外事机构向国际友好城市和单位及个人发出求援信息,争取国际支援。

(八)信息

为保障信息的准确无误,市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有关重要信息的必须经市政府认定,由市委宣传部统一对外,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信息应及时、准确,供水企业及其他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恶意或不负责任地传播与突发供水危机有关的信息。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简要信息和预警号令,随着事态发展和处置进程,逐步详细信息和预警转换号令,及时解除群众的思想疑虑,防止各种谣言的传播。

六、应急终止

(一)应急终止的条件

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得到控制,紧急情况解除后,预警号令机构根据应急调查、应急监测结果作出应急处置报告,报市应急指挥部决定终止应急状态,向社会宣布解除号令,转入正常工作。

应急处置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可终止应急程序:

1.本次事件产生的条件已经消除,污染情况得到完全控制,发生事件的水系水质基本得到恢复;

2.本次事件造成的对供水系统的影响已经消除,供水系统全面恢复正常。

(二)终止应急响应

事件应急终止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专家组根据应急监测、监控快报,经评估确认事件已具备应急终止条件后,依次报请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和市应急指挥部批准。

2.市应急指挥部宣布终止应急状态,转入正常工作。

3.应急终止后,有关部门应根据市应急指挥部有关指示和实际情况,继续进行监测、监控和评估工作,直至本次事件的影响完全消除为止。

(三)后期处理

1.善后处置

污染事件发生地政府应会同市级有关部门,积极稳妥、认真细致地做好危机过后有关工作,弥补损失,消除影响,总结经验,改进工作,进一步落实应急防范措施。

2.费用清算

对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危机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及个人的物资,要及时给予抚恤、补助或补偿,并提供心理及司法援助;对污染发生地居民群众的经济损失,应根据评估结果给予相应补偿。市级有关主管部门要按规定及时调拨救助资金和物资。有关部门要做好疫病防治和环境污染消除工作。保险监管机构要督促有关保险机构及时做好有关单位和个人损失的理赔工作。

3.综合评估

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要会同事发地政府,对水源地污染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综合评估,并作出报告。综合评估报告应根据事件等级,分别在应急终止后的30日、20日、15日和10日内完成。

综合评估报告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1)整理和审查所有应急记录和文件等资料;

(2)分析、评估事件原因、过程及后果(包括伤亡、经济损失);

(3)分析、评估主要应急措施及其有效性;

(4)事件结论、主要经验教训,责任人认定及处理意见,各种必要的附件等;

(5)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管理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等。

4.事件总结

综合评估结束后,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要会同事发生地政府全面总结应急处置工作,并形成书面材料报告市政府。

根据实践经验,环保部门负责组织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并及时修订应急预案。参加应急行动的部门负责组织、指导应急队伍维护、保养应急仪器设备,使之始终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

七、保障措施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根据总体预案,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子方案做好污染事件的应对工作;要调动各方力量,统筹安排,采取切实有效保障措施,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

(一)队伍保障

各主管部门都要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抢险专业队伍和供给保障队伍,根据事件发生的级别和工作实际随时调用。

1.工程抢险专业队伍:由城市供水、供电行业相关人员组成,负责事发现场的工程设施抢险和安全保障工作。

2.应急保障和支援队伍:由各应急职能单位相关工作人员及社会半专业性力量组成,平时要做好各项计划准备,必要时也可临时从社会征集。

3.应急管理力量:由各级环保监察部门有关人员组成,负责接收同级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应急指令,并与水利、供水、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及时进行协调及信息交换,协调和组织有关单位的应急力量对供水危机进行应急处置。

(二)技术保障

各有关应急处置机构的监测、化验、试验分队和专家库都是应对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的重要技术保障力量,要及时提供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技术信息和人力帮助,建立储备数据库随时调用。专家组由从事科研、勘察、设计、施工、质检、安检等工作的技术专家组成,负责事发现场的工程设施、运行安全性和水质情况鉴定,研究应急方案,提出相应对策和意见。有关单位要进一步配备先进监测和分析处理仪器设备,为应对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交通和运输保障

市公安局负责组织与实施紧急处置交通安全保障工作,依法实施道路交通管制。市交通运输局负责并依法实施通航管制,落实各类应急保障物资的调运。相关县(市)政府要协助做好交通和运输保障工作。

(四)通信保障

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应急响应网络系统,并建立相应的网络能力保障制度。应急响应期间,各通信公司要保障通信网络系统的正常工作;随时接收省、市政府的批示和事故发生地的事故信息;市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有关人员应24小时保持通信畅通。

(五)医疗卫生保障

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发生后,必须快速组织医疗救护人员对伤员进行应急救治,尽最大可能减少伤亡。在市卫生局指导下,医疗急救中心负责院前急救转运工作,各级医院负责后续救治,红十字会等群众性救援组织和队伍应积极配合专业医疗队伍,开展群众性卫生救护工作。同时,要根据突发危机的特性和需要,做好疾病控制、消毒隔离和卫生防疫准备,并严密组织实施。

(六)社会稳定保障

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发生后,市公安局负责应急工作中的社会稳定保障,武警市支队予以协助和配合,并负责相关保卫工作。事件发生地县(市、区)政府协助做好治安保障工作,基层政府和社区组织要积极组织开展群防联防,配合公安部门及时掌握社会动态,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设备的防范保护,严惩借供水危机造谣生事、趁火打劫和制造事端的犯罪行为。

(七)物资保障

建立和完善应对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的物资保障机制,满足处置工作的需求。

1.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处置过程中,由市发改委和市经信委负责组织、协调应急物资的储存、调拨和紧急供应,保障抢险救援队伍的相应装备投入和事发地区群众日常用水的市场供应。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组织药品的储存和供应。应急物资的调用,由政府应急办组织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实施。

2.建立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应急物资储存、调拨和紧急配送系统,积极培育和提升动员能力,确保救援物资器材和生活用品的应急供应。同时,积极探索生产潜力信息储备,通过建立应急生产启动运行机制,实现应急物资动态储备。

3.建立与其他省、市和地区之间的物资调剂供应渠道,以便需要时迅速调入应急物资;必要时,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动员和征用社会物资。

(八)资金保障

政府为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提供资金保障。

(九)教育和培训

市环保局会同宣传、教育、文广等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节水、环保、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减灾等基本常识,增强市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各级政府和各有关方面要结合实际,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等多种组织方式,有计划地对应急救援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严格考核,确保质量,切实提高其专业技能。

(十)演练

市应急指挥部要定期组织演练,以检验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八、奖惩与责任追究

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对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有下列表现之一的集体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出色完成应急处置任务,成绩显著的;

(二)在预防或应急工作中表现突出,使国家、集体和群众的财产免受损失或者减少损失的;

(三)对应急救援工作提出重大建议,实施效果显著的;

(四)有其他特殊贡献的。

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依纪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照规定履行报告职责,迟报、瞒报、漏报和谎报突发供水危机重要情况的;

(二)未依照规定完成应急处置所需设施、设备和急需物资的生产、供应、运输、储备的;

(三)对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调查不予配合,或者采取其他方式阻碍、干涉调查的;

(四)在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的调查、处置、人员救治工作中、失职、渎职的;

(五)有关部门应履行而拒不履行应急处理职责的;

(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

九、附则

(一)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市环保局制定,预案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所涉及的机构和人员发生重大变化,或在执行中有新的情况,由市环保局及时修订。

(二)预案解释

本预案由市环保局负责解释。各县(市)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另行制定。

水污染的调研报告篇7

一、关于提高群众保护水源地意识问题

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镇街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宣传车播放录音、张贴通告、发放倡议书、设立警示牌、宣传牌等形式,对水源地保护工作进行了广泛宣传,群众保护水源地的意识得以进一步提高。但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二、关于上游跨流域污染问题

针对上游存在跨流域污染的实际,市环保局多次组织人员到市境内的张应镇和铺集镇调查污染源的底子,并派人和以公函的形式多次与市环保局进行交涉、研究对策,市环保局态度积极,及时向当地政府进行了汇报,并以公函形式向我市通报了将要采取的处理措施。但到目前为止,市承诺要建设的污水处理工程还没有开工,跨流域污染的威胁仍然存在。另外,关于在上游设立监测点问题,市环保局已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了建议,但目前尚未落实。

三、关于排污设施的运行管理问题

针对去年汛期多处检查井出现污水漫溢现象,市市政管理局组织人员对有关检查井进行了砌筑维修,对被绿化带覆盖的检查井进行了加高,更换了破损的检查井井盖,对邓家庄泵站南侧检查井进行了修补。但是,因雨污混流导致污水流入和汛期污水超过泵站设计提水能力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四、关于重点污染源和排污企业的关停、搬迁和整改问题

前段时间,市政府组织环保局等部门对沿岸的污染源进行了全面彻底排查,并绘制了《沿岸污染源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对重点污染源和排污企业采取了关停、搬迁、限期整改等措施,取得一定成效。如,对市白杨山冷藏有限公司、绿源食品有限公司,要求其限期搬迁,目前两家企业已经停产。对市大洋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要求其停止酸洗生产线,并铺设与支管网相通的污水管道,目前该公司污水处理设施已建成,污水管道也已铺设完毕。对宏泰化纤有限公司,要求其铺设与支管网相通的污水管道,目前该公司排污管道已建好并投入使用。但是,仍有部分污染源未得到彻底治理,如污染严重的市第一种猪场和柏城食品有限公司,按照高政发[2008]57号文件,要求其限期搬迁、转产,但目前仍未得到落实。位于岸边的半岛山庄饭店虽已列入搬迁计划,但目前仍无动作,渗漏问题依然存在。

五、关于排污管网的规划建设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针对流域治理缺乏完善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排水专项规划,配套支管网建设滞后和管网建设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市市政管理局牵头对柏城镇、朝阳街道的污水收集管网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并制定了初步方案。东岸姚哥庄段,由于其地形西高东低,大部分污水难以汇入河管网进行统一处理,仍沿自然流向排放至墨水河。目前,至邓家庄泵站的污水主管道工程已基本完工。柏城段,规划设计了以晏子路污水主管道为主线、以和三真大道西侧为两翼的区域污水管道建设框架,但该规划中大部分工程仅是处在论证阶段。

水污染的调研报告篇8

据国际调研公司Gartner称,全球it产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到了全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与飞机产业相当。

被忽视的it重污染

涉及重金属排放的行业很多,包括矿山开采、金属冶炼、化工、印染、皮革、农药、饲料等,但人们往往会忽略it行业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总认为it行业是高科技领域,不会与重金属污染挂钩。

然而,2010年4月26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与自然之友等34家民间环保组织一起的《2010it品牌供应链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显示,it行业的重金属污染给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带来了严重后果。其中,珠三角地区的污染是国内最严重的地区。重金属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地的人居环境和生态健康。一项由环境保护部进行的土壤调查结果也显示,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近40%的农田菜地土壤遭重金属污染,且其中10%属严重超标。

该地区有大量生产印刷线路板的企业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给当地河流、土壤和近海造成了严重污染,主要表现为重金属污染。印刷线路板,是电子元器件的支撑体电气连接的提供者,几乎每个it产品都不可或缺。然而,在其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电镀和蚀刻等工序,却会产生铜、镍、铬等重金属排放。

水体重金属污染突出

2004年前后,广东省地质局曾做过一次初步调查,当时的结果显示在珠江河口周边区域,受人为污染导致土壤中有毒有害重金属元素污染面积达5500平方公里。2005年对珠江三角洲近岸海域海洋地质环境的调查也表明,珠江口近岸海域约有95%的海水被重金属、无机氮和石油等有害物质重度污染。

重金属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吃的食物、水和大气。而水体中重金属污染最为突出。重金属污染也是危害最大的水污染问题之一。加之重金属具有毒性大,在环境中不易被代谢,易被生物富集并有生物放大效应等特点,不但污染水环境,也严重威胁人类和水生生物的生存。

国家环保部的调查显示,我国水体重金属污染问题十分突出,江河湖库底质的污染率高达80.1%。

除了水体里的重金属污染外,目前土壤里的重金属也是一大公害。据环保部门的统计,目前中国重金属污染土壤面积至少有2000万公顷,而且往往是城郊和污灌区的土壤同时遭受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复合污染。

国土资源部此前表示,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约有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治污染须用重典

《2010it品牌供应链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后,已经有20家企业做出了回应。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告诉媒体,日本松下公司、三洋公司和中国海尔公司、联想集团的回应最为积极,随后美国的惠普公司和韩国的三星公司都做出了正面回应。这些企业的书面来函均表示,会根据环保组织提供的超标供应商线索进行核对,而且已经利用公开的数据检索了其一级供应商,并准备建立并完善供应链环境管理机制。

马军认为,环保部门其实已经公布大量企业的违规纪录,但it业巨头却熟视无睹,不愿利用这些数据对其供应链条进行有效的环境管理,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尤其是身处it业,获取信息对他们不存在什么难度”。由此,他们一共联合了34家环保组织,向这些巨头呼吁,要求他们在环境保护上承担更多的责任,对供货商进行审查。

马军称,对于质疑,摩托罗拉、iBm、诺基亚、阿尔卡特朗讯、西门子、佳能、三星、LG、tCL等知名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置若罔闻;而苹果公司至今“没有一个字的回应”。另外有些企业不作回应倒还罢了,还忙于动用关系抹去不良纪录。

据介绍,在掌握了大量的调研资料和数据后,上述环保组织于今年4月15日和16日向29家国内外知名it品牌的Ceo发出了信件,向其确认违规企业是否为其供应商、是否还有其他的供应商存在环境违规问题,以及是否建立了供应商环境管理体系。

松下公司不仅对环保组织提供的超标供应商线索进行了核对,而且已经利用公开的数据检索了其一级供应商,同时其环境推进部部长和环保组织直接沟通,探讨与各个利益方合作,建立并完善供应链环境管理机制的问题。

“让我们感到吃惊的是,一些公司对其供应链条可能存在的环境违规问题表现漠然,其中一家公司甚至表示,我们有5000家供应商,检索起来太麻烦。”

第三方审核

今年4月,环保组织“绿眼睛”华南自然会办公室主任温美程曾参加了4次特殊的审核,这一审核被称为“第三方审核”。

所谓“第三方审核”,温美程说,对于有污染纪录的企业,要想消除“劣迹”,要经过三次审核,首先是内部审核,称作第一方审核;第二方审核是客户对供应商的审核;第三方审核是外面的咨询公司或者是环保等监督单位对这个企业进行的审核。

这些“劣迹”都纪录在公共环境研究中心收集的数据库中,这个数据库保存了数万条企业的污染纪录。

中山市格兰仕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曾经有一个污水超标的违规纪录,中山市环保局对此亮了黄牌。

马军说,引入第三方机构环保组织进行监督,会增强审核的公信力。“审核结束后,我们会提供审核报告,同时发给其他环保组织接受同行监督,一个星期内无异议,方能去除企业的不良纪录。”

他介绍,在他们与这些企业的共同推动之下,有越来越多的供应商重视环保。去年,就有一些国内供应商主动跟他们沟通,做出说明,表示要改进措施,消除不良纪录。

但他也告诉记者,仍有企业以供应商太多为由,不愿意审核供应链,“管理供应商比控制重金属污染容易多了,他们不愿意做这个工作,体现了他们的管理还比较粗放。在今天,所有负责任的企业,不但本身应该是绿色企业,它的整个供应链也应当是绿色的”。

水污染的调研报告篇9

然而,因该宗地块距离周边居民小区仅100余米;又靠近深圳市三个水源地:铜锣径、炳坑、三洲田水库;且工厂群的兴建规划先实施再环评,环境影响报告书在不足七天内通过,使该项目引发了周边居民的强烈质疑。

迫于民意及舆论压力,比亚迪于11月14日公示,拟对项目进行重大修改,且重新编制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但鉴于前度不合常规的项目审批过程,新环评报告合理与否、新能源电池污染的界定争议等问题,仍值得政府、企业与民众共同商榷。

电池厂突然而至

2009年中旬,深圳市龙岗区南约社区最大的小区――振业峦山谷的一期业主们,乔迁新居后不久,喜悦心情很快被打消了。半夜,刺鼻的气味将居民们呛醒,那气味像油漆,恶臭难闻,吸入后胸闷,并伴有头晕、恶心、似乎要窒息的感觉。

小区业主们很快查明,臭味来源于与小区间隔约1公里的比亚迪公司喷涂车间。

业主们对此投诉抗议,在尚未得到圆满答复时,2010年8月,令他们更不满的消息传来:与小区仅隔100米的空地,编号为G02113-003的地块,被据此1公里之遥的比亚迪收入囊中,其全资子公司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下称比亚迪锂电)将在此地块兴建一座号称“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电池厂”,且工程即将开工。

比亚迪锂电成立于1998年,公司董事长王传福以电池生产起家,该公司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生产锂离子电池的高新技术企业。

拟建项目全称为比亚迪新能源材料基地项目,被列入深圳市2011年重大项目。根据项目环评报告,项目并非新建,而是比亚迪锂电一期工程的改扩建项目。

此项目主要新建铁动力锂离子电池、电源系统生产线、太阳能电池组件、新能源及车用高端零部件等产品的生产线以及配套工程。落成后,主要建筑物有生产工厂19座,变电站、污水处理厂、研发办公楼等附属建筑物各一座,总占地面积为50万平方米。

新厂群包括三个系统的电池工厂群:第一为锂电池组装厂;第二为锂电池材料厂;第三为太阳能电池厂。其中铁动力锂电池厂在2013年、2014年分两期投产。

振业峦山谷的业主们认为,这个厂群所在地恰位于深圳市供水网络系统的来源和上游处,距离深圳市铜锣径水库860米、炳坑水库460米、三洲田水库2100米,三个水库分别隶属于东部供水工程。东深供水工程,为深圳、香港两地水源地。

但比亚迪锂电否认新基地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根据深圳市生活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范围,项目选址附近涉及的水源保护区主要有“炳坑水库水源保护区”和“铜锣径水库水源保护区”。从项目选址和水源保护区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看出,项目的选址位于水源保护区集水范围的山脊线外,不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

但接近水源地,已足够让周边居民担忧。振业峦山谷业主根据网上收集的材料信息,制作了一份《比亚迪公司拟建大型电池厂化学原料或污染物估计》,推测:该项目建成后或将产生苯类甲醛有机溶剂、盐酸、六氟磷酸锂、电解液等21种有害污染物,造成有毒致癌、腐蚀并污染土壤、水源、空气等影响。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曹国庆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指出,如果与铅、汞电池相比,锂电池可以说无污染。

所谓污染,主要源于重金属铅、铬、汞等,但锂电池基本不含这些重金属。

另外,电池生产的废水一般都要经过循环、处理,电池生产过程不应该有恶臭味产生。在比亚迪项目中也列有污水处理厂建设一项。

但是,汕头大学医学院分析细胞学实验室主任霍霞对《财经》记者分析,涉及化学物品的电池厂或多或少对人体及环境都有所危害,关键是看企业对污染物的投入及处理。

中国科学院环境生态研究中心研究员、工程环境专家张付申亦对《财经》记者表示,一般小企业,由于资金原因,管控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问题,但大企业不太会存在较大问题。总体来说,环保部门对大企业的环评和监测相对严格,且锂电池生产过程是可控的,不会有太大环境影响。

评审四天完成

一位振业峦山谷业主代表对《财经》记者指出,比亚迪项目的环评报告打造时间仅为七天,若除去端午节法定假日,实则为三天时间。就程序而言,比亚迪项目审批及环评报告出炉,有悖于常规审批手续。

达尔问环境研究所创办人冯永锋向《财经》记者介绍,常规的环评审批过程,首先由申请人提出环保行政许可事项,在环保部门受理后,申请人可委托一家有资质的机构为其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制作完成后,公示一周的时间。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并在承诺的期限内予以批复。

这其中,向公众公示并征求意见,是极其重要的环节。

回看比亚迪项目环评过程:在环保部门受理申请后,2010年4月,其委托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制作环境影响报告书。此后,2011年6月3日,深圳市人居环境网公告了开始环评的信息,当日下午即召开《比亚迪新能源材料基地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下称环境影响报告书)专家技术审查会。五天后,按专家意见修改,经专家组长和市人居环境技术审查中心复核、出具专家技术审核意见。6月10日,编号为深环批函2011045号的环评报告就审批通过。

从时间跨度上看,整个环评报告通过评审虽为七天,但由于恰逢端午假期,实为四天。“四天评审过关并不合规。”冯永锋说。

而哪些专家对此评估、出具报告,至今未有公开信息。经振业峦山谷业主多方要求,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一方仅提供报告书简本,截至《财经》记者发稿时,索要该正本无果。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第十二条“建筑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征求公众意见的期限不得少于10日”。且相关信息应处于公开状态。

北京盈科(武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曾祥斌对《财经》记者说,根据现有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环保部门的环评规范,轻度污染和重污染工业需经过环评审批,但是没有具体的时间要求,可以说法律上存在空白,因此,具体到每个项目审批时间,存在长短不一的情况。但是,信息必须向公众公布。

由于比亚迪项目的整个环评程序并不透明,情况不为外界掌握,因此很难评说其是否合理。

建设方自制民意调查

环境影响报告书公告时间为2011年5月26日至6月9日,报告简本中,亦有135份调查问卷,其结论显示:“收集135份调查问卷,根据调查,83.7%的受访者支持本项目的建设,16.3%的受访者表达无所谓的态度,没有受访者反对项目的建设。调查的各个单位均支持本项目的建设。”

针对以上说法,振业峦山谷业主委员会表示,业主均反对该项目,该环境影响报告书和问卷调查存在弄虚作假。

“据我们了解,除居住在小区内的比亚迪本厂员工存在可能外,其余无一人被调查和收集过有关意见。”一位振业峦山谷业主代表说,“没人愿意自家门口装颗炸弹。”

众多业主表示:没有见过所谓的问卷调查,也不知这一调查结果从何而来,且多次向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申请看问卷原件,对方行政复议竟然以涉及相关机密拒绝。

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一位相关负责人表示,回收的135份调查问卷是建设单位比亚迪收集整理后所得。这说明,作为环评报告专题组和撰写者,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没有直接参与调查问卷程序中。

对此,一位中华联合环保组织环保公益律师称,让建设方代为进行问卷调查,涉嫌违规操作,其公正性和法律效力亦由此受到质疑。

界定用地难

双方争议的焦点还在于,振业峦山谷业主们认为:涉及电池生产的企业都应是m3类工业用地,比亚迪此块土地却为m1类,因此怀疑其变更了土地用途。此前多数媒体报道也赞同此种说法。

中国工业用地划分为三类:一类工业用地(m1)是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电子工业、工艺品制造等用地;二类工业用地(m2)是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食品、医药等用地;三类工业用地(m3)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采掘、冶金、化学等用地。

据深圳市国土资源局网站上显示:G02113-003地块使用明确为m1。

通过竞拍,比亚迪锂电从深圳市龙岗区贸易工业局获得G02113-0032地块。在编号为深龙产发协2010第7号的《深圳市产业用地发展协议书》上显示,其土地用途是新能源材料基地地块,准入产业为电池制造。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于2010年9月25日“审批通过”上述项目用地用途。

深圳市人居委是环评审批机构,其一位相关负责人表示,地块性质由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定夺,一直以来新能源电池项目就被放到m1中,若是普通电池可直接归为m3,但新能源材料产业属于新事物,目前尚无界定。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王敬忠认为,锂电池最多能归到m2,肯定不能归到m3,正常应归到m1。其理由是,锂电池属于新能源电池的范畴,新能源电池生产是完全可控的,基本没有污染。与国外相比,中国国内的电池生产企业是按照食品级的企业进行规划和管理,属环境友好型。

何谓比亚迪的新能源电池?相关媒体在采访电池专家、原美国夏威夷大学环境专家董良杰时,其指出实际上即是磷酸铁锂电池。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中添加了钴,所以科学叫法应该是磷酸铁钴锂电池。比亚迪生产的虽是新能源电池,但锂电池自身含有、特别是生产过程中分解产生的重金属污染依旧无法解决。

王敬忠称,电池生产添加这些物质是常有的事。添加之后主要是改变电池性能,但不会涉及污染问题。记者也了解到,由于钴价格较贵,一般添加量少,且基本都被回收了。

客观地说,由于锂电池技术刚刚起步,以后它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业界并不十分明确,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

北京东华鑫馨废旧电池回收中心主任王自新认为,如果比亚迪这种电池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按照技术标准、工艺等严格执行,且选址、环境评估符合规范,应该说即便存在有害物质,也在可控状态下,但是,不能排除隐瞒生产过程出现的问题。目前,国内企业偷排废水、废气,或者瞒报数据的现象,比比皆是。

由于锂电池技术的环境影响还不明确,关于新能源电池用地的归类在中国的相关条例中也就无法定论。

因此,比亚迪电池厂群及水源地受污染程度如何,亦没有研究数据支撑,且缺乏权威评估报告证明,目前仅为维权居民及相关律师可能性的推论。

环保部污染控制司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财经》记者,目前相关法规正在起草中。

应选择信息公开

但在民意及舆论压力下,2011年11月14日,比亚迪锂电了对新能源材料基地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示,称由于公司发展规划变更,比亚迪新能源基地建设有重大改变,需重新编制项目影响环境报告书,并将重新申报。

不过,此次环评报告的制作方仍为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从公示内容中可知,此项目产品种类、生产规模均有所改变:铁动力锂电池生产过程去除了污染可能较多的原材料生产工段,仅保留部分配件的生产和组装环节、去除了电源系统的生产、保留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和新能源及车用高端零部件的生产,均以组装为主,环境影响较小。

另外,对选址平面布置进行了彻底调整,将员工宿舍建设在振业峦山谷小区一侧,将厂房设置在远离敏感点一侧,以进一步降低污染。

更具体的布局方案及环境影响分析接下来将在第二次公示中。

公示中还提及,依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等要求,比亚迪将对环境影响相关情况进行信息公示,关注项目和周边环境影响的居民对项目带来影响、现有选址态度、环保措施等都可提出建议要求。

水污染的调研报告篇10

下面,我就玉溪市的环保工作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一、近几年来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

玉溪市位于云南省中部,市政府所在地中心城区距省会昆明市88公里。全市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辖一区八县,206万人口。玉溪历史文化悠久,享有“聂耳故乡、云烟之乡、花灯之乡”之美誉。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阳宗海4个高原湖泊连片成群,如一串璀璨明珠镶嵌在滇中大地上。“三湖一海”总蓄水量198.91亿立方米,约占全省九大高原湖泊蓄水量的69.04%。其中,抚仙湖189.3亿立方米,占65.7%;星云湖2.09亿立方米,杞麓湖1.486亿立方米,阳宗海6.04亿立方米。“三湖一海”不仅为玉溪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而且以其靓丽迷人的风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省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度假。

改革开放以来,玉溪市委市政府(地委、行暑)带领全市人民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创建了以“红塔山”、“阿诗玛”、“瑞彪皮革服装”等为代表的一批名牌产品,全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新一届市委确定走“烟草兴市、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的发展路子,把实现经济止跌回升和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作为玉溪当前最大的政治,并着力培植烟草、矿电、旅游三大产业和县域特色经济。*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86亿元,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将环境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加大环保投入,落实各项措施,遏制环境污染。突出抓好以保护抚仙湖为重点的“三湖一海”水污染防治和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两项重点工作,并以此带动和推进了环境保护各项工作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市编制了《“三湖一海”流域环境规划》、《玉溪市环境保护“十·五”计划》、《玉溪市曲江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玉溪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三湖一海”水污染综合治理方案》等十多项环境保护规划和污染防治方案;针对突出的环境问题,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围绕“三湖一海”水污染防治,实施及计划实施的治理工程达61项;开展了中心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和8县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对176家工业污染源进行了限期治理;大力推进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环境监察执法、环境监测、环境科研、环境宣传教育等各项工作,从而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势头得到遏制,环境质量总体保持在良好水平。全省14个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我市连续4年名列第一。

二、抚仙湖水污染防治情况

1、抚仙湖自然概况及其治理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抚仙湖位于玉溪市澄江、江川、华宁三县境内,属南盘江水系,是我国第二深淡水湖泊,湖面海拔高程1721米,湖面面积212平方公里,流域面积674.69平方公里,最大水深157.3米,平均水深87.0米,蓄水量为189.30亿立方米,占云南省湖泊总蓄水量的65%。主要入湖河道有54条,每年出湖湖水约1亿m3,经海口河流入南盘江。

抚仙湖是我省九大高原湖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玉溪市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是径流区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水源,也是玉溪市乃至云南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保障。长期以来,抚仙湖丰富的水资源养育着沿湖20余万各族人民,被誉为“母亲湖”、“生命湖”。且因湖水清澈透明,湖岸景色秀丽而成为名闻遐迩的旅游休闲地。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多,污染物的长期积累,以及生态脆弱,导致抚仙湖环境问题日趋突出,总氮、总磷浓度上升,藻类增加,近十年透明度年均下降20cm,富营养化进程加快,湖泊水质呈下降趋势。2002年抚仙湖水质按(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综合评价,已下降为Ⅱ类,特别是在星云湖出水口—隔河段,水质已下降到Ⅲ类。

曾培炎副总理到抚仙湖视察工作的时候,对抚仙湖给予了较高评价,指出“抚仙湖比日内瓦湖更美,要倍加保护”。并提出应将抚仙湖建成“一流的生态,一流的水质,一流的旅游”的目标。曾副总理还对星云湖、抚仙湖出流改道工程给予了较大关注。抚仙湖换水周期长达170年,湖水一旦被污染,极难恢复。失去了抚仙湖水资源,玉溪市的生态就难以维持,多种灾害将会发生,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乃至云南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就会受到影响。为此,治理保护抚仙湖的任务十分艰巨,形势极为严峻。加快抚仙湖的的抢救性保护、治理,有效改善湖泊生态环境,确保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之事。

2、抚仙湖水污染综合防治情况

“九五”以来,玉溪市委、市政府倍加重视抚仙湖的治理与保护工作。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与帮助下,累计投资3.44亿元,全面开展了抚仙湖污染综合治理工作。

(1)成立机构,编制规划。玉溪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玉溪市人民政府‘三湖一海’水污染综合治理与保护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经省人大批准实施《云南省抚仙湖管理条例》、《云南省抚仙湖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编制完成了《抚仙湖流域环境规划》、《云南省玉溪市抚仙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方案》、《澄江县县城环境规划》及《抚仙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

(2)对污染点源和面源进行了治理。在点源治理上,一是对生活垃圾进行规范化处理。建成了澄江县100吨/日垃圾填埋场和小马沟、海口镇各20吨/日垃圾填埋场;二是积极治理城镇及沿岸的生活污水。完成了澄江1万吨/日污水处理厂建设及管网配套工程。完成了禄充(2000吨/日)、小马沟(1000吨/日)风景区污水处理站及管网配套工程的建设。在面源治理上,一是在抚仙湖径流区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1999—2002年,共完成工程造林6.7万亩、封山育林28万亩、低效林改造3.55万亩;二是在抚仙湖径流区3个自然村开展了沼气、垃圾收集和污水处理三结合的农村面源污染防治试点工作。建设“三位一体”沼气池16949口、生物净化公厕6座、垃圾收集坑24个、污水处理系统4套;三是加强对入湖污染物治理。在抚仙湖北岸窑泥沟、马料河、西岸火焰山实施了人工湿地、湖滨带净化工程,处理规模达3万吨/日;四是积极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完成了抚仙湖尖山河、东大河小流域治理工程。

(3)开展了湖周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完成了331户农户和渔海湾度假村、金沙滩度假村等8个度假村(饭店)及综合楼的拆迁和小马沟片区的亮化、绿化、美化工程;拆除了抚仙湖沿岸违规违章建筑59户、88个工棚;拆除和关闭了零星分散,不能将污水汇集到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的23家小饭店。其余124家宾馆、饭店的生活污水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或用于农灌;关闭了小造纸、小泥磷等污染严重的企业42家。

(4)实施星云湖、抚仙湖出流改道工程项目。星云湖是抚仙湖上游湖泊,两湖之间由一条2.2公里的河道相连,星云湖每年有4000万m3Ⅴ类并带有大量蓝藻的水排入抚仙湖,对抚仙湖造成了较大污染,是抚仙湖主要污染来源之一。为使抚仙湖免受星云湖水的连带污染,并促进星云湖的生态恢复,合理调配玉溪水资源,市政府在国家、云南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实施星云湖、抚仙湖出流改道工程项目。该工程全长23.044公里,其中主体工程全长12.757公里,隧洞长6.9156公里,旁通道泄水工程全长10.287公里,建人工湿地400亩。投资3.77亿元。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了可行性研究及环境影响报告书、水土保持方案。为在工程竣工之前遏制星云湖水的污染,市政府又积极实施星云湖隔河泄水蓝藻祛除应急工程。

(5)采取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保护环境、保护母亲湖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径流区启动了“1助1”、“1帮5”的“保护母亲河生态监护活动”。

(6)开展基础调研工作。完成了抚仙湖降尘降雨污染负荷调查研究、抚仙湖流域环境地质灾害调查等两项调研工作;正在开展抚仙湖湖底数字化地形测量,抚仙湖环境容量及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编制抚仙湖北岸径流区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工程总体方案,抚仙湖东岸、南岸治污可行性研究报告。

(7)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综合治理步伐。为加强抚仙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玉溪市政府提出了利用日本国际协力银行贷款抚仙湖水污染防治工程项目。该工程包括抚仙湖和星云湖污水处理厂建设及管网配套、入湖河流河口净化、湖滨带建设、林业生态建设、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垃圾处理及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七个项目,项目总投资约8亿元人民币,拟向日本协力银行申请贷款5.5亿元人民币。目前,该项工作已完成了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并已经国家发改委立项批复,下一步将开展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

三、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情况

为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为人民群众营造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建设滇中现代经济强市和率先在云南省创建生态市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玉溪市政府于*年1月以玉政发(*)5号文件明确提出“在‘十五’期间将我市建成云南省第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目标。为切实加强对“创模”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创模”工作落在实处,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创模”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制定了“创模”实施方案,将“创模”各项工作指标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每年年初签定目标责任书,年终进行检查和总结,做到了目标明确,各司其职,责任落实。

三年来,各有关部门在市“创模”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多方筹资,共同努力的原则,扎扎实实开展了“创模”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创模”27项指标已有22项达到了要求。

1、实施“蓝天工程”,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一是将中心城区及各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所有燃煤生活锅炉、炉灶改造为使用清洁燃料,并在各乡镇实施禁止焚烧秸杆举措;二是切实抓好重点工业企业限期治理达标排放工作,加强对污染防治设施的现场监管工作;三是切实加强对建筑施工场地和道路扬尘情况的现场监管;四是完成了烟尘控制区的创建工作;五是建设了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自*年6月5日起,在媒体上每日环境空气质量日报。

2、实施“碧水工程”,着力治理保护饮用水源东风水库。一是实施了一、二号拦污闸和净化坝工程;二是采用a3/o工艺,实施了河口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三是实施径流区近面山林业生态工程。共完成工程造林17000亩,低效林改造11000亩,封山育林76000亩;四是由政府拨出补助资金,搬迁了径流区内27家饮食餐馆、取沙场及养殖场;五是对原颁布实施的水源保护区管理规定进行了修订。从而使东风水库保持Ⅲ类水质,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安全的饮用水源。

3、实施“宁静工程”,为广大市民营造宁静的生活环境。完成了噪声达标区的创建工作;切实加强对建筑施工噪声、文化娱乐噪声扰民情况的监督管理;实施“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禁止机动车鸣喇叭”举措;认真解决市民噪声污染投诉。

4、实施“美化、绿化工程”,狠抓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一是拓宽改造了玉带路、杯湖路等多条城市道路,拆建改造小庙街片区;二是对南北大街聂耳路等主干街道两侧的房屋楼宇进行装饰美化,在城区增建了多处景观;三是见缝插绿,大力种树植草栽花,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四是切实加强市容环境和交通的整治和管理。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并促进了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

5、采取编印发放宣传资料、市民环境保护手册,召开环境保护通报会,举行长卷签名、“创模”知识竞赛,开展问卷调查,推出“创模”专栏、专版,设置宣传牌,拍摄专题片播映等多种措施,大张旗鼓地开展“创模”宣传工作,使“创模”工作为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所知,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注“创模”、参与“创模”良好社会氛围。

6、开展了“创模”规划的编制工作;实施5万吨/日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和扩建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工程;启动了近山面山生态恢复工程。

下一阶段,我市将继续加强对“创模”工作的领导,坚持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切实抓紧做好未达标的几项工作,加快工程进度;抓紧做好“创建卫生城市”的申报、考核工作;进一步加大“创模”宣传力度,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在全面落实各项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做好申报考核的准备工作。

四、请国家环保总局给予帮助解决的几个问题

1、鉴于抚仙湖在云南和全国的地位和作用,为避免重蹈滇池覆辙,请国家环保总局帮助协调将抚仙湖治理与保护列入全国重点保护湖泊,并在政策、资金和项目上给予支持帮助。

2、抚仙湖北岸人工湿地工程,曾受到总局解局长的首肯,并给予了较高评价。请国家环保总局主持并帮助协调相关部门在年内召开全国人工湿地现场会,邀请国内外湖泊治理专家参会。

3、抚仙湖北岸径流区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工程总体方案已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完成,云南省发改委已主持召开了评审会,请国家环保总局在该方案人工湿地建设项目中给予技术及经费的支持,把该项目做成全国人工湿地建设的示范工程。

4、“出流改道”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目前已经编制完成,国家环保总局、水利部将于2月17—18日在北京召开评审会。请国家环保总局尽快对环评报告书进行审查批复,以保证星云湖、抚仙湖“出流改道”工程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