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信息化建设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7:04

工厂信息化建设方案篇1

关键词:采油档案管理信息化

一、前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国际网络化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档案事业的改革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同时给档案工作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地质档案作为采油厂多年来在勘探、开发以及生产决策等系列活动中所形成的关键性的信息资源是采油厂生存和发展方面的真实记录,这些信息资源是取之不尽的物质财富对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来说,采油厂若想在市场上取得相应的份额,就应符合时展的要求,加快地质档案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步伐,进而确立数字化档案馆的管理方式,不断地提升采油厂经营管理方面的效益。

二、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信息化建设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作为我国产业优化升级以及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关键性环节,对采油厂地质档案资源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实现采油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质档案信息化是采油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采油厂在开发与发展方面的活动记录通过档案信息的方式存在,这些信息和采油厂的生存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采油厂信息化的管理实践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地质档案从其发展的趋势上来说,只有和信息化有效结合,才能跟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才能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二)地质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是采油厂网络时代的必然选择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为有效地实现地质档案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手段与途径。而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是开放式、实时性以及互递性的。

(三)地质档案信息化是网络时代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地质档案作为采油厂在开发历程方面的真实写照,具有不可再生的特征。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网络化的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档案的应用者在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方式上也出现了一定的改变,而地质档案工作的发展与地质档案资源信息化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只有有效地利用地质档案信息化这一传播模式,才能促进地质档案资源的不断发展,才能实现地质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进而实现地质档案所具有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

(四)地质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自身发展的需要

地质档案作为采油厂重要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整个油田的建设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于采油厂来说,其自身经营管理的创新与发展,和地质档案资源的信息化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地质档案信息化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提高采油厂在档案管理方面的工作能力。

②缩小档案所需要的保存空间,有效地扩展了存储能力。采油厂在经过了40多年的发展,在地质档案方面有着惊人的库存总量,这些库存的存在导致采油厂在档案管理方面出现了库房拥挤以及保管困难的问题。

③实现地质档案在检索方面更加方便与快捷。

④促进档案信息在网络系统中的交流。

三、实现采油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一)合理确定地质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的规划

通过确定合理的建设规范来确保信息化的协调发展。地质档案资源的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个动态的系统化工程,其本身需要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在这个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上充分地理解地质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所具有的作用,对地质档案资源信息化过程中所涉及的资源的合理配置、馆际协作、资源共享以及网络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可行性的研究。

(二)成立档案资源数据库

通过成立档案资源数据库的方式促进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为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地质档案涵盖了地质勘探开发、油藏研究、油田规划以及各类调整方案的编制、测井以及深层油气资源的科学研究、对外合作等各个方面的诸多的信息资源。档案的管理部门若没有大量的档案馆藏,进行档案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就会失去依托的必要基础。

(三)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的加大

资金投入的加大可以为采油厂地质档案信息的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在数字化地质档案馆的建立过程中,需要数据存储服务器以及提供数据检索服务的平台提供必要的支持,这些支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作为物质保障。

(四)丰富地质档案的库藏资源

丰富的地质档案库藏资源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基础。地质档案作用的发挥与地质档案资源是否丰富有着必然的联系,失去了丰富的地质档案的库藏资源,地质档案的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五)加强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人才的队伍建设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新学科、新技术以及新发明不断在石油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因而有必要不断提升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人才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层次以及高素质的档案资源信息管理的专业队伍。这支专业队伍人员应掌握广泛的关于档案管理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并有着较强的档案管理方面的专业技能与实践,同时还应掌握计算机应用相关的技术。从而有效地保证地质档案信息能够及时、快捷以及准确提供给石油开发利用者进行有效的利用,实现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完全共享,为采油厂的生产经营管理提供服务。

四、结论

社会的发展,使得档案管理越发复杂,为方便单位工作的开展,对档案的科学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信息化条件下档案管理的要求,必须探索一条适应档案现代化发展的管理模式,实现地质所档案管理信息化也已十分必要,应该是采油厂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点,这也是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杨延琴.浅析采油企业信息化地质档案的科学管理,企业技术开发,2011,(7)

[2]修静昳.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8)

[3]徐晨,孟庆峰.石油勘探资料档案的收集与管理,经验摘登,1997,(3)

[5]杨春.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28

工厂信息化建设方案篇2

在精细化的生产流程中,反应釜中的配料、温度、压力、反应时间等各种参数,成品与半成品的测试数据,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与数量。将前几年所建成的一些信息监控孤岛整合在一起,使整个生产流程贯通一气,提高生产与管理档次,向大型化工集团的生产模式靠拢,一直是厂领导的奋斗目标。

年初,在厂生产规划会议上,确定整合主要生产车间的计算机监测、监控系统,要求信息中心金主任尽快拿出方案来,争取年内完成系统整合,作为实现奋斗目标的第一步。春节一过,金主任在本厂进行实地考察,开了近二十次调研会,相关单位填报了各种数据表格,多个不眠之夜,完成了厂领导所要求的建设方案初稿。

接着,通过正规渠道,向社会上信息化建设集成商了“佳维精细化工厂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公告”。公告一经发出,立即招来了十多家公司的响应,申请承建此项目。

金主任他们从这些公司中,选出了五家专业资质相当的公司。不到十天,各家公司通过实地勘察,相继提交了项目建设方案。信息中心分别听取了各公司的方案介绍。金主任亲自领着信息中心及厂相关单位人员组成的调研组,对所选定的五家公司,逐家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建设成果及承建单位服务质量等。信息中心再次分别与每家公司,进行了第二轮技术方案交流会。

两次技术交流会,使本次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方案更趋完善,加上实地调研所得资料,信息中心经反复比较,写出了相关报告,报告中认为这三家公司都具备建设本项目的能力,但各有千秋。

a公司技术力量强,所建成的项目用户反应良好,售后服务周到;B公司资历较长,技术沉淀较厚,所承建的项目众多,但近期有失误的记录,有时服务不到位;C公司成立较晚,人员较新,但目前正在上升阶段,用户反应良好。最后,信息中心建议厂领导采取议标的方式,选a公司作为承建方。

一周后,万副总答复金主任:厂领导决定,采取正规的招标流程来确定承建单位,而且要聘请五到七位专家来评标。信息中心及厂相关部门有关人员,紧锣密鼓地准备了起来,发标书,请专家,拟定开标程序等。一切就绪后,即进行了开标活动。a、B、C三家公司各自提交了商务及技术方面的文档,分别派出代表作了限时的述标发言,最后根据专家意见及综合打分,确定由B公司中标。

工厂信息化建设方案篇3

关键词:数字化电厂;概念;数字化系统

中图分类号:tm62文献标识码:a

一、数字化电厂的概念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经济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逐渐覆盖到了政府、企业以及消费者等多个层面上。数字经济指的是在经济发展和参与的每个环节和每个要素中都广泛地采用软硬件技术及应用和通信技术。数字化工厂的出现就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产物。对于数字化电厂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我国电力行业将数字化电厂的概念定义为电厂的各级控制和管理系统均进入数字化后称之为数字化电厂。可见,数字化电厂的建立要求电厂的数字化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或者说数字化的全面覆盖。

二、数字化电厂建设的方案

(一)数字化工程

1数字化设计。这是指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都利用数字化方式来进行产品的设计。目前与建设数字化电厂有关的数字化设计包括了三维数字化的设计模型,电厂数字化的设计模型以及系统数字化的设计模型。其中三维数字化的设计模型是用来管理电厂建设时期的工程项目,在电厂的运行期,该模型会构成三维数字化的管理系统,将各个系统的信息加以整合,实现电厂运行和维护的统一管控。而电厂数字化的设计模型包括了数字化管理的设计方案,将确定数字化电厂在建立时的系统结构,建立起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明确各项基本技术的要求,保证系统和软件平台的技术。系统数字化的设计模型包括了电厂整体的系统图、安装的仪表和管道图、现场的总线图,还包括了被控对象、控制设备、控制信号等的相关数据。这些数字化的信息将直接用在数字化管理当中。

2数字化采购。数字化采购是建立在数字化设计的基础之上的。在采购之前,要将工作进行步骤分解和编码,对工程物资也要进行编码,然后在采购的过程中按照工程的需要制定采购单,实施整体采购、分批交货的管理模式。数字化的工程采购实现了工程的规模化采购,是数字化工程的实施重点。

3数字化移交。这是数字化电厂建立的基础,是指在数字化的移交平台上将电厂建设中各个环节和阶段的相关数据、资料和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类,最后通过审批后移交给业主。通过数字化移交,对电厂建设时期数据的移交过程进行全面的管控,从而提高数据移交时的质量以及电厂的管理能力。

(二)数字化控制

传统的电厂工人能够有效监控的只有工艺的过程和设备的状态。而在数字化电厂中,锅炉、电气系统、汽轮机、现场仪表以及控制设备都将实现智能化,使设备的整定和维护信息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控制系统,从而让设备的运行和维护更加的轻松。电厂的数字化控制将包含了单元机组的分散控制系统、电气的控制系统和全电厂辅助车间的控制系统。

(三)数字化管理

在传统的火电厂中,管理系统一般是由管理信息系统miS,即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和厂级监控信息系统SiS,即supervisoryinformationsystem共同组成,两个系统是相互独立的,但是系统中的功能却存在着重叠。数字化的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具备了准确性和唯一性,运用了先进的设备来实现生产运营管理和控制的优化,使电厂的资产管理和决策支持等方面都能在数字化的管控下更加的科学。数字化的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了以下四个部分:(1)生产运营管理系统;(2)财物资产管理系统;(3)优化控制管理系统;(4)决策支持管理系统。其中生产运营管理系统不但包含了对生成操作票和技术监督等方面的管理,而且还能够对电厂的重要设备进行早期的故障诊断、故障分析和故障预警,通过这类预测性的维护来帮助电厂降低生产成本,有效提高电力企业的效益。而决策支持管理系统也具备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但为电力企业的高效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而且为电力企业的发展经营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和指标,使企业的决策能够更加的科学和可靠,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和盈利水平。

三、数字化电厂的优势

(一)数字化

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能够将电厂建设和发展各个阶段所反映的现象、本质、规律等的相关文字、符号、数字、声音、图像等模拟信息都转换成数字信息。

(二)信息化

信息化指的是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促进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并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我国政府一直努力将工业化和信息化进行深度的融合,而数字化电厂不管是在电厂的设计、施工,还是在电厂的生产、管理等多个环节都采用了信息技术,所以具备了信息化的优势,成为了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三)智能化

数字化电厂广泛地采用了现代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智能测量技术、智能决策的支持技术,使电厂的运行实现了智能化、高效化。保证了电厂生产的经济、安全、环保,符合了社会和时展的要求,保障了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可视化

数字化电厂可以通过对现实进行虚拟,把电厂中的各类实体包括实体的特性用以三维立体等形式直观地呈现在用户面前,其表现形式还会随着时间和空间进行变化,建立用户的交互通道,使用户能够对电厂数字模型进行浏览、模拟、观察和计算,提高电厂设计和规划的效率,使电厂的设计和规划更加的方便快捷。此外,对电厂的设备运行、设备的维护和检修进行仿真模拟,能够有效地提高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数字化电厂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中包含了多个方面,其构成非常复杂。建立数字化的电厂能够使电力企业具备先进的设计技术、管理技术以及控制技术,实现发电的数字化、智能化和透明化,将推动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工厂信息化建设方案篇4

关键词 气象为农服务;现状;建议;河北大厂

中图分类号F3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16-0313-02

近年来,基层气象为农服务快速发展,初步建成了组织机制健全、服务预案方案完善、服务网络不断加强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气象为农服务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该文通过对大厂县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从把气象为农服务纳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气候资源评估和可行性论证,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以及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等方面提出加快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发展的建议,从而实现推动“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化。

目前,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天气极端事件呈现多发态势。大厂县地处华北平原北端、河北省中部、北京市东部,燕山南麓,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季风气候。境内有潮白河、鲍邱河两大水系。一直以来,暴雨、寒潮、大风、雷电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农业的高产高效、农村的和谐稳定和农民的增产增收都与气象工作息息相关,2011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12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提出新要求,特别是科技能力的提升。因此,不断深化气象为农服务2个体系的建设和进一步提升人工影响天气对农村生产的保驾护航等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大厂县气象为农服务现状

1.1初步建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1.1.1气象灾害防御组织建设。2011年4月大厂县成立“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由县政府主管农业副县长任指挥长,成员单位包括气象、农业、水利等20个单位。在指挥部的统一调度指挥下,各成员单位协调合作,保障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

1.1.2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大厂县气象局于2007年初深入到全县105个自然村调研并收集了村干部的手机号码,将大厂县的重要天气预报及关键农时天气预报服务短信在第一时间发送到村领导手机上。之后,每年年初大厂县气象局都会核实更新数据库,以确保准确及时。县政府于2010年12月出台《关于加强气象信息员建设工作的通知》。大厂县气象局通过信函方式对信息员进行了培训,明确其责任。覆盖全部村街的气象信息员队伍切实有效地解决了气象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瓶颈。

1.1.3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专家联盟团队。2011年,大厂县气象局与县农业部门联合成立“专家联盟”,由2家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双方按照优势互补、注重实效、稳步推进、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合作,对促进当地农业生产水平、气象预报和服务技术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为农服务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1.1.4建立完善气象服务周年方案及灾害应急预案体系。自2007年起,大厂县气象局先后修订完善《大厂回族自治县气象局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大厂回族自治县雷电灾害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大厂回族自治县火箭人工增雨事故处理预案(试行)》《大厂回族自治县气象局重大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关于全县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气象服务工作预案》等5个部门预案及《大厂回族自治县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1个政府专项预案,规范应急处置程序、职责、联络方式等内容,确保应急处置的快速、高效。每年修订完善气象服务周年方案、汛期气象服务预案。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演练。通过演习,使更多的人熟悉应急处置程序,掌握应急处置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气象部门应对气象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科学处置水平[1-2]。

1.2气象业务服务网络不断加强,预报服务水平切实提高

1.2.1初步建成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络。大厂县目前建有自动气象站1个、两要素区域气象站5个、2011年在陈府乡威武屯村的农业示范园区内建成多要素农业小气候观测站1个。基本实现了对暴雨、干旱等天气现象的加密监测,能够及时准确地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天气情报。

1.2.2初步建成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网络。大厂县气象局内网直通省、市气象服务平台,获取信息快捷;基于内网的“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服务系统”运行平稳,确保预报预警信息及时,同时基于外网的“企信通”短信平台作为备份和补充;2011年在陈府、祁各庄及大厂3个乡镇建设了气象信息服务站;在陈府乡威武屯村的农业示范园区和大厂县特色西瓜种植区祁子庄镇洼子村分别安装了电子显示屏1块,在洼子村安装大喇叭系统1套。此外,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电话自动答询、气象网等多种手段及时各类气象信息。

1.2.3天气预报服务保障无微不至。多年来,大厂县气象局注重对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过程的预报服务,及时将重要天气报告报送政府及有关部门,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材料,最大限度地降低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坚持做好重要活动和关键农时的预警预报服务工作,2007年实现105个自然村都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气象预警预报短信,每年编制各类服务材料120余期。近年来圆满完成省运会、县庆等重大活动的气象服务保障。实现了与农业、乡镇等部门的联动,更好地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1.2.4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不断加强,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近年来,大厂县降水持续偏少,地下水位下降,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2002年大厂县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成立,并于当年9月25日夜间成功实施了首次人工增雨作业。近几年大力开展以抗旱保丰收为主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平均每年成功实施人工增雨(雪)作业5~6次,科学地开发空中水资源,补充地下水,对净化空气、缓解阶段性干旱以及大厂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2007年以来,更新人工增雨作业车、火箭弹发射架等装备,圆满完成奥运、国庆60周年人工消减雨保障任务。2009年开始,县政府追加人影专项资金,促进大厂县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大厂县共有3个人影作业点,人工增雨专用皮卡车1辆,车载火箭发射架1部,空域申请系统1套,具备人影作业资格人员6名。

1.2.5加大气象灾害应急避险知识的宣传。近年来,大厂县气象局通过电台、报纸、网站、现场宣讲等多种形式,开展针对气象灾害应急避险知识的宣传,切实提高公众的气象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大厂县气象为农服务存在的问题

2.1气象信息覆盖面不足

尽管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气象灾害预警手机短信工作已得到全面推进,实现了预警手机短信100%覆盖各级政府及各部门应急负责人和全体气象信息员。但由于种种原因,气象信息特别是灾害性预警信息距离90%以上的公众覆盖率差距还很大,农村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气象信息的传递渠道与农民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

2.2气象信息员队伍成员不稳定,发挥作用不足

大厂县气象信息员全部由村支书(或村主任)担任,一方面能够积极发挥气象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而另一方面由于换届及班子调整等原因,这个队伍成员及联系方式的稳定性较差,导致不能充分发挥其宣传普及气象知识、监测报告区域内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等职责。

2.3服务的业务技术支撑能力不足

由于长期以来县级气象部门以观测业务和科技服务为主,气象服务的业务能力明显不足,支撑气象服务的业务平台科技含量不高,制约了县级气象服务水平的提升。加上人员少,人才和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县级气象部门的业务人员仍以观测人员居多,从事气象服务的技术人员少,多数以兼职为主,气象服务所需的知识培训亟待加强。

2.4在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中的投入不足

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当前资金投入和长期维护资金的投入。而大厂县的两个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地方政府的投入明显不足,制约着两个体系建设的发展。

3大厂县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建议

3.1将气象为农服务纳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象为农服务与农村工作息息相关,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和现实作用。建议政府将气象为农服务纳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保障作用。

3.1.1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在每个村建设气象预警终端—电子显示屏和“大喇叭”系统,实现预警信息自动,增强时效性。要尽快将现有的乡镇两要素区域站更新为多要素自动站,实现监测网络加密。

3.1.2推动为农服务社会化综合管理体系建设。加大乡镇气象联络员和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的建设管理力度,尽可能保证队伍成员的相对稳定。因为这部分人员承担着天气预报预警信息传播、气象与农业信息收集、气象灾情信息上报、气象知识的普及宣传等工作,需要队伍保持相对稳定。

3.1.3推进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农村大喇叭广播、电话、手机、电子显示屏、网络等多种手段,不断扩大气象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和时效性,使广大农民能够在第一时间收到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要将气象服务纳入农村文化站服务体系建设,要通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农民进一步了解气象知识,掌握气象知识,及时获取各类气象信息。

3.2加强部门合作与联动,实现为农服务效益最大化

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气象与农业专家联盟要深化协作,提高农业生产气象条件预报的精细化水平,指导农民科学安排生产和有效防御自然灾害;广播、电视等部门要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增加调整气象信息的播报频次。通过部门间的团结协作、信息沟通和服务用户之间的信息反馈,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科技含量,使服务产品更加贴近农民实际需要。

3.3加强气候资源评估和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

加强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大厂县农业生产、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及应对工作,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要指导农民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大力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及农民增收。要积极开展针对农村规划建设、重大农业工程建设等项目的气象评估服务。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进新品种时,要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

3.4切实提高农民对气象科技知识的掌握应用能力

要加强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广大农民掌握应用气象科技知识的能力,使农民在农业生

产建设中自觉科学利用气候资源;能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手机短信、网络、气象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等多种途径,获取各种气象信息;发现气象灾情能主动向气象部门报告;自觉维护气象仪器设施。

3.5建设标准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

大厂县现有3个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均为非标准化作业点。河北省气象局“现代人影业务知识讲座和研讨会”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全省将建成300个标准化作业点。为了适应新形势,科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组织开展好大厂县与全市的人工影响天气联合作业,需要大厂县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尽快建设标准化作业点,标准化作业点的选址要立足长远,科学合理。要以有利于人影事业长期发展为出发点,选择可以安全顺利实施作业、满足正常生活和工作、利于管理的环境。

3.6地方政府要加大在“两个体系”建设中的投入力度

为农服务“两个体系”系统工程,需要当前资金投入和长期维护的资金投入。大厂县“两个体系”建设处在刚刚起步阶段,更需要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两个体系”发展长效机制,促进大厂县“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发展,充分发挥其作用[3-4]。

4参考文献

[1]陈双溪.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大有可为[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6,29(3):1-4.

[2]韦文彬,莫文秋.气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1):302-303.

工厂信息化建设方案篇5

领导们经过对大型水泥生产企业的考察,确定招进计算机人才,引进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走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科学发展的道路。于是,通过较为优厚的条件招聘来了杨广平等四位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大学生,组建了由总工程师王晓军直接领导的信息化管理办公室,来规划水泥厂的信息化建设。可没过半年,由于水泥厂离城市较远,招聘来的大学生,有三个相继离开,杨广平及本厂四名员工组成信息化管理办公室,杨广平为主任。

由于王总主抓水泥生产技术,对计算机技术不甚了解,加上工厂远离大城市,技术交流不甚方便,导致了信息化管理办公室技术力量不足。所以,至今全厂的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所形成的各类信息孤岛已无法再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秦厂长责成主管生产的张副厂长协助王总抓全厂的信息化建设,要求年内有大的改观。

去年年底,杨主任他们经过一个多月的外出调研,结合本厂情况,写出了用户需求报告,在各个部门确认需求报告的基础上,通过需求分析,制定了加快水泥厂信息化建设的方案。这是一个软硬件项目同时实施的方案,即在硬件建设的同时,进行应用软件的开发工作,以确保年内实现秦厂长所规定的目标。方案已经过张副厂长及王总的批准,但在如何招聘承建方的问题上,两位领导有些分歧。

在厂级领导会上,王总主张此项目应该分两个标段,并找具有相当资质的公司来实施。系统集成公司负责中心机房建设,包括机房配套设备、计算机系统、网络线缆、网络设备等的采购、敷设、安装、调试,集中力量修建好水泥厂的信息高速公路;软件公司应再次对水泥厂的用户需求做一次详细调研,然后再按软件工程的要求,先进行急需应用软件的开发。

张副厂长认为,此项目的建设不需要分成两个标段,只需找一家公司来总包,出了问题,只要盯住一家公司即可,由承建方自身进行软件硬件之间的协调工作。我们只要结果,不要太注重过程,以解决信息化建设管理办公室技术力量不足及本厂信息化建设缓慢的问题。会上,张副厂长还批评王总做事太拖沓,给企业找麻烦,如按王总的做法,年内怎么能完成秦厂长所定的目标?

平心而论,杨广平觉得王总的看法似乎更稳妥一些,更专业一些。但确实会给信息办增加很多的工作量,面对两家公司的实施进度、技术接口、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协调工作,比面对一家公司的协调要复杂得多。特别是软硬件技术接口方面的问题,技术含量高,信息管理办能否负责,他确实心中没底。但如果按照张副厂长的办法,也有顾虑,因为很难找到一家软硬件都能干好的公司,如让软件公司来总承包,分包单位将是硬件公司,而此项目的大部分投资是在硬件方面,因为这是水泥厂首次信息化的整合工程,是基础建设。如总包单位是硬件的继承公司,那分包单位将是软件公司,而本次软件的应用开发也非常重要,应该说软件的应用的好坏,更是这次工程的直接效益所在,秦厂长更会在乎此项结果。

杨广平主任不知道该如何向厂长建议,项目是总包还是分包?(翁沧南)

用网络工具解决总包监控

硬件采购是在软件商总包之下的硬件集成商的采购,属于上游的采购,典型的的分包项目采购模式,在正常手段下难以监控。在项目采购中,价格往往不仅是价格问题,而是涉及到水泥厂总的使用成本问题。

案例中杨主任作为公司一员,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位置,以及在这个位置上如何提建议才能起到积极的效果,又不危及自己的职业生涯。小杨的首要任务是确定客观标准来决定总包还是分包。制定不偏不倚的客观标准,我们需要先从总包、分包争论的焦点研究起。

总包、分包争论的根源

通常上系统,前期要做一个商务梳理,鉴于水泥厂规模不大,流程比较简单,一般的软件公司都可以顺带做这个工作。在这方面,似乎让软件公司总包比较好,因为最终的效果是从软件的应用体现出来的。而且软件公司对硬件配置高低的理解也比较到位,给出的配置建议没有利益冲突。不像硬件公司,可能出于自身利益给客户提出过高的配置,造成浪费。

无论总包还是分包,一切争论的根源来自于对供应市场信息不够了解,采购方和供应方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

如果能轻松掌握供应市场信息,当然最好的方式就是总包。如何在软件商总包的的情况下,掌握所有硬件采购的环节就是小杨要解决的问题。另外,从采购类别划分上,软件商和硬件集成商是有明显区别的。一方面软件商技术含量高,在实施中有话语权;另一方面,此项目大部分投资是在硬件方面。

软件商总包掌控分包

对此案例,我的建议就是由软件商进行总包,以及硬件集成商在采购硬件时,所有的过程必须通过互联网共享平台。首先小杨要从供应商市场信息收集、评估入手,再利用供应商互相博弈搞清楚产品信息。

要选择总包软件供应商,监控软件商选择硬件集成商过程,并监控硬件集成商采购过程,重点在价格、质量及服务控制。

清除实施难点

工厂信息化建设方案篇6

传统意义上的船舶档案标准化管理已经无法满足船东后续修船要求,特别是大型化船舶使用了高强度钢以后,该类问题极其凸显。2002年希腊油轮威望号在西班牙海域发生断裂,造成大面积油污,特别是对葡萄牙沿海造成巨大影响与损失。海洋事故调查发现:威望号油轮事故与图纸管理具有相关性,为了避免此类问题再度发生,国际海事组织相继出台了通函与国际公约修正案。2010年国际海事组织在会议议题上讨论了档案管理的相关议题,并通过了相关议题。随着国际组织对船舶类图纸标准化管理的强制性要求,船舶工业界面临着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图纸通过何种方式给船东一方提供?

2.图纸如何保证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3.图纸如何有效的提供,又不损害图纸设计方专利利益?

4.图纸在提供给船东方时,造船方是否有详细与标准化的提供列表?

5.提供的图纸是否能满足国际第三方检验机构认可?

6.图纸委托保管机构如何选定与约束?

以上为几点核心问题,船舶工业界要解决问题的不止于此,每个考虑项稍有不妥之处,会给船舶工业界带来巨大经济与是否合规的影响。

二、船舶档案标准化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的船舶类图纸档案管理属于无标准化阶段,比如某些国内造船厂的设计、建造等对标日本造船企业,图纸档案的标记与归档就是按照日本船企的标准进行存放的。全球船舶类图纸档案趋于标准化管理,势必影响船舶工业界对每套图纸的定义有详细的描述与设定范围,例如型线图、施工图、强度计算书与疲劳计算书等都没有设定明确的范围。国内船舶工业界也无独立非营利性机构负责管理与保管档案图纸,也无相关图纸档案标准化约束船舶类档案管理。随着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建造超大型油轮(VLCC)、液化天然气船(LnG船)等已经进入新常态阶段,新形式下的船舶类图纸档案管理方式呼之欲出,也势在必行。国内船舶业界几家知名船厂、设计院、船级社以及高校积极对船舶档案研究展开相关研究,想通过对船舶图纸档案管理的课题深入研究来推动国内船舶工业界的船舶档案管理。经过几年的深度研究,初步研究成果已经显现。

三、船舶档案标准化管理与通用档案管理区别

本文所谈的船舶档案标准化管理是建造与营运过程中的船舶图纸文件的管理,而非通用的档案管理,主要区别在于通用档案管理在一次性输入完毕后,档案的保管周期内只有输出物,而船舶档案标准化管理是不断的查询、更新、删除、增加,将数字信息交互。鉴于本文所提到船舶档案标准化管理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档案管理,主要不是体现档案的原始性、档案的历史性与档案的社会性特性,所以有必要探索出一条新的图纸管理方案来满足与实现国际公约与通函要求,进而满足船舶工业界对船舶档案管理的需求。

船舶档案标准化管理应该具备以下几点特征。

1.信息的准确性:通过不断迭代更新信息保证图纸信息的准确性;

2.信息的安全性:建立安全保护机制,保护图纸专利;

3.管理机构的公正性:能够有效的保护好图纸档案,并加以管理与保护;

4.管理系统的友好型:船舶档案标准化管理是将要全球性服务的,势必要考虑到各国用户的习惯与人文环境。

四、图纸档案标准化管理对船舶工业的影响

分析船舶图纸档案管理对船舶工业的影响,首先要分析利益相关方,包括船东、船东代表、船舶设计院、管理中心、船厂、船旗国、行业协会等相关方。任何相关方对图纸档案管理标准的意见,都会影响船舶工业,主要体现在管理成本、专利保护、以及事后追责等事宜。而船东作为船舶工业主要利益相关方,因为船东是船舶工业制造的主要客户,他们的强势意见会深刻的影响工业界。

其次分析船东推动船舶图纸档案标准化管理的目的与考虑,船东主要目的是船舶维修与对再建造姊妹船舶成本的考虑。造船厂将经过试航的船舶交付给船东后,船舶运营到一定年限,会根据船舶的疲劳或破损状况进行判定是否维修。而修理厂与原造船厂就不一定是同一家公司,如果不采用标准化管理,就修船厂得到的图纸有缺失或者标准不一的情况,可能会产生船舶破损的情况,甚至严重到沉船。船东会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对造船厂施压得到图纸,因为船东选择购买特定船厂船舶主要目的是为了船舶设计,有了图纸没必要再委托特定船厂建造,转而寻求不需要支付设计专利的船厂建造更为经济。所以,船东一方热衷于推动图纸标准化的管理。

再次分析船舶档案标准化会对船厂一方带来如何的影响。船舶档案标准化可以推动设计最优,比如建模工具有tRiBon、Catia、aBaQUS、maRC、anSYS、naStRan、autoCaD等,没有统一的模型会导致设计无法实现无缝衔接,丢失一定量的参数数据,工程软件计算结果出现偏驳,最终可能导船舶设计不是最优,造成产能过剩。同样建模工具标准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会推动船舶设计最优,但是也会影响拥有设计专利的船厂公司。这种问题特别突出在某些没有完善设计能力的船厂,他们的船舶设计完全依靠外部船舶设计输入,一旦使用非正常手段获取优秀的船舶设计模型,将很快的运用到生产中,会对持有船舶设计专利的船厂一方造成严重后果。简而言之在保护好自身船舶设计专利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设计模型共享性。

工厂信息化建设方案篇7

关键词:工业遗产遗产档案保护

近年来,随着城市管理者对环境的重视,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企业发展的需要,一些大型或特色工业企业正在或即将搬离市区,首钢、重钢、江南造船厂就是其中代表,它们的搬迁和原址规划就格外引人关注。2005年2月18日国务院批准了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整治方案。2010年首钢石景山厂区全面停产。随着大批产业工人的撤离,如何面对和保存这些反映时代特征,承载历史信息的工业遗产成为我们需要认真面对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工业遗产保护已经成为国际、国内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2003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通过了旨在保护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2006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在江苏无锡举办“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旨在保护工业遗产的《无锡建议》。2006年5月国家文物局正式下发了《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通知》。2012年2月15日,《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公布,《纲要》第八部分提出了“开展工业遗产的调查与保护”的工作要求。

在国家文物部门的呼吁下,各地方政府和媒体纷纷响应,并有无锡、大庆、北京等一些大城市在普查、规划、立法等方面付诸不少实际行动。使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工作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并逐步进入保护的轨道。例如,2009年,北京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印发了《北京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导则》,北京市2011年制定的《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规划方案》中对于首钢区域内的的单体性工业遗存分为强制性保留和建议性保留项目两大类型,其中强制性保留物有36种,建议保留物有42种,最能表现“首钢”身份的4座高炉将被全部强制保留。

什么是工业遗产?2006年4月18日,也就是“世界工业遗产日”,国家文物局组织有关方面在无锡召开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通过了《无锡建议―注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工业遗产保护》,其中对工业遗产这样定义: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工厂、车间、磨房、仓库、店铺等工业建筑物、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相关工业设备,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

工业遗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1.科技价值:工业遗产在机械工程、工艺、建筑和规划等方面具有技术和科研价值。

2.社会价值:工业遗产记载了普通大众的生产和生活,是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

3.历史价值:对认识普遍的或人类某类工业活动和过程具有典型的、重要的意义。

4.审美启智价值:在工厂、建筑和构筑物的规划设计、工具和机器的设计和建造工艺方面具有美学价值和启发后代人创造性思维的启智价值。

5.独特性价值:有的工业遗产在场地适应、布局、机械和安装、城镇等工业景观、档案及留给人们的记忆和习俗等非物质遗产方面,都具有内在的独特性。

6.稀缺性价值:某些遗产在工艺、场地类型和景观方面濒临消失,使该工业遗产独具稀缺价值,那些早期的具有开创性的工业遗址、遗迹景观更是如此。

工业遗产是地域精神的重要载体,记录时展水平和社会风貌特征的历史见证。从传承历史文明、彰显城市特色的角度看,保护工业遗产是一件事关城市风貌的大事,从后工业化时代悄然来临,城市新陈代谢加速的角度看,保护工业遗产又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它将是世代居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纽带。

工业遗产档案是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遗产档案蕴藏着大量历史信息,真实地记录了我国老工业基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轨迹,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工业遗产档案既包括工厂停产前产生和保管的文书、科技、音像、实物等档案,又包括在工业遗产调查、保护、开发利用中产生的各种文件,这些档案对于工业遗产的科学管理以及合理利用,都是极其珍贵的科学依据。虽然工厂实体包括厂房、设备等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对象,但如果忽略了与工业遗产息息相关的原始资料,那么不仅会使工业遗产所包含的大量重要信息丢失,造成工业遗产价值的降低,而且会使工业遗产的真实性、可靠性受到影响,从而使工业遗产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科技价值和社会价值难以得到揭示。所以说建立工业遗产档案工作就变得十分重要。

随着全国各地对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的加强,各级档案部门对工业遗产档案建立、保护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大连市、沈阳市开展了工业遗产档案征集工作,钢铁企业中的重钢、莱钢将工业遗产档案管理纳入了档案管理部门。首钢档案馆在首钢北京石景山厂区停产之际,也对停产企业档案进行了接收。笔者结合自身参与首钢停产过程中档案接收、征集、厂区影像拍照等工作,介绍首钢建立工业遗产档案的做法,供档案同仁参考。

一、对处于停产厂区内的生产单位档案

进行全面的鉴定、接收工作

经调查统计,涉及停产单位16个共保管有机关档案18582卷、22449件,科技档案40299卷,此外还有音像档案、实物档案等。这些档案清晰反映和见证了首钢为中国工业和经济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这些档案作为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首钢停产过程中,如何保证齐全、完整、安全,是档案部门面临的紧迫问题。

为进一步加强首钢档案管理工作,首钢分别在2008年、2010年颁发了《首钢搬迁单位档案管理和移交办法》、《关于厂区停产单位加强档案管理的通知》,对停产单位档案的鉴定、流向、首钢档案馆接收范围、移交要求做了明确规定。

1.各单位组成档案鉴定委员会,对短期、已超保管期限的机关档案进行鉴定,对失去保管价值的档案要进行销毁。属于首钢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由各单位进行清点、装箱,做好移交准备。

2.由技术人员对科技档案进行逐卷鉴定,对首钢今后发展具有研究价值、技术查考价值的档案要继续保存。鉴定原则是:设备档案根据总公司对设备的调拨、划转、盘活安排,向设备接收单位进行移交;停产后,若设备报废其档案又无保管价值的应予以销毁;基建档案在厂房拆除、地下管网又无利用价值的,经鉴定也可予以销毁。科研、产品档案经鉴定具有保存价值的,向首钢档案馆移交。需要继续保管的设备、基建档案,停产后,由各留守处原地封存。

3.首钢档案馆提前做好接收准备。根据国务院的要求,首钢厂区各生产单位于2010年12月下旬相继停产,这样,集中向首钢档案馆移交档案的单位多、数量大。为做好接收工作,首钢档案馆制定了接收计划,包括档案库房准备、接收人员分工、接收时间安排等内容。

经过首钢档案处与停产单位的共同努力,首钢档案馆接收近1.5万卷档案,这些档案得以妥善保存。这些工作确保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首钢主要生产厂矿的珍贵档案得以安全接收、妥善保管。特别是首钢炼铁厂新二高炉建设、第二炼钢厂设备引进运输、首钢焦化厂干熄焦示范工程档案的接收,极大丰富了公司档案处(馆)馆藏档案资源。

二、开展首钢北京厂区停产单位

影像留存工作

根据《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规划》,首钢石景山区原址将进行完整性、有体系的工业遗产保护,形成一个神形兼备的工业遗产园区。但无论如何保护,首钢原有建筑物、大型生产设备将会发生巨大变化。例如,长安街西延线将于2012年上半年开工建设,将会贯穿首钢厂区,原首钢精品棒材生产线已移交给首钢通钢,车间建筑已经整体性拆除,夷为平地,为长安街西延做好准备工作。为全面记录、反映首钢90多年的发展成果,首钢档案处于2010年组织停产单位对首钢厂区进行影像拍摄工作,包括厂房道路、工业建筑、设备设施、人文景观、园林绿化等方面,此次拍摄活动共形成照片4527张,光盘32张,这些照片是首钢2010年底停产前的真实写照,作为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研究首钢历史发展提供历史信息。

三、开展首钢厂区工业遗产和

文物调查,建立工业遗产记录档案

为进一步了解首钢厂区内文物和工业文化遗产情况,更好地开展保护工作,首钢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了首钢工业文化遗产、历史文物资料的征集、普查、登记和保护工作。

1.首钢从2008年6月开始,组成了由首钢企业文化部牵头,规划发展部、绿化中心、档案馆等单位派人参加的首钢文物普查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先后13次到石景山上,对石景山古建群进行单体建筑勘察,对每一个部位都进行了认真的测量。在普查中,为了数据的准确,不管是建筑、石碑,还是雕塑、遗迹,都认真进行了逐一测量。考察环境,拍摄照片,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等。为首钢保护、利用石景山的文物资源,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基础档案资料。

2.先后颁发了《首钢总公司工业文化遗产、文物保护管理办法》、《首钢工业文化遗产、历史文物资料征集保护范围和标准》,从制度上对工业文化遗产、历史文物资料的范围、标准、保护方法进行了规定。并在2011年1月在首钢厂区各单位全面开展了工业文化遗产、历史文物资料的调查、登记造册工作。档案部门派人全程参与调查工作,对征集上报的资料整理、归档工作给予指导。

四、开展对工业遗产记录档案整理

对各类工业遗产进行准确勘察、测绘,并以文字、图纸、照片和录像等形式进行记录,建立工业遗产记录档案,对企业档案部门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既然工业遗产是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工业遗产记录档案的收集、整理,我们建议参照国家文物局于2003年颁发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来进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工作规范》明确了记录档案包括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身的记录和有关文献。内容分为科学技术资料和行政管理文件,形式有文字、图纸、照片、拓片、摹本、电子文件等,规定了记录档案必须科学、准确、翔实。记录档案分为主卷、副卷、备考卷,主卷以保护管理工作记录和科学资料为主,副卷收载有关行政管理文件及日常工作情况,备考卷收载与本处文物保护单位有关、可供参考的论著及资料。上述三大卷共包含18个分卷,同时对每个分卷的内容都做了详细说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工作规范》第三十一条还规定:其他不可移动文物记录档案的编制和管理工作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所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工作规范》对工业遗产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完整的工业遗产档案是确定工业遗产价值、保护范围以制定具体保护措施的重要依据,也是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要加强工业遗产档案的管理,为开发和利用工业遗产档案做好基础工作,适时地以多种方式展示出来,体现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文化价值,为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业遗产做好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工厂信息化建设方案篇8

关键词:设备管理信息化信息系统

1企业设备管理现状

红塔辽宁烟草有限责任公司营口卷烟厂制丝线是十五技改后的全新制丝线,2007年6月正式投产使用,全线的主机设备主要包括回潮机、加料机、切丝机、烘丝机、烘梗丝机、加香机等,各种辅联设备有皮带、储柜等。设备种类繁多,结构复杂。过去的老制丝线,设备采用老式的继电逻辑结构,没有实现全自动化控制。工厂管理设备的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齐心协力,积极的引进来自日本的先进的设备,并按照市场要求和相关的规定制定了比较完备的规章制度。真正的充分的管理好、保护好、使用好设备。这些实践换回来了不错的效果,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很多的经验基础。然而这并不能说这些工作就趋于完美了,就设备管理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实施相关的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欠缺。新线投入使用后,引进和引用了设备数据库技术,增强了全车间科学化、自动化管理水平,为管理好、保护好、使用好新线设备,充分发挥了效能。

2引进设备数据库的必要性

以前我国很多行业在引进外国设备或者进行的贸易活动中积累的一些的经验教训表明:对于进口设备比较多、规模相对较大的单位,完全需要建立健全一个囊括各种相关信息的数据库。使得这样的数据库能够把贸易中的设备的技术参数、进口国别及供货厂商具体信息详细情况、投产的年月日、设计使用有效期等关键的信息做好一一的记录。当然也要及时的记录号存入运行情况、重大事故的相关处理措施、有关的经验积累、设备的维护保养时间和其内容、加上对其进行零部件更换的具体时间和措施、零部件是否具有更新改造的标注、设备的资料和图纸的索引、主管技术工作者的联系信息以及家庭住址、进口备件库存剩余情况和国产化备件库存情况。

利用好数据库的记录,实时的监视着工厂的引进设备,由此使得在管理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合理有效性。举例来说,若是一台引进的设备发生了故障,工作人员只需要通过数据库的查询就能够及时的发现,与此同时在实时的追踪这个设备的有关图纸资料,根据记录明确该设备以前是否有维修保养历史或者更换过相关的零部件,从而明白是否这次异常现象是否是由于以前缺乏维修保养或更新改造而造成的,查询是不是以前也发生过这样的故障以及相关的处理措施。由此一来经过以上的方法对这个故障作出初步的判断之后,主管技术人员或设备管理人员就能够对症下药,制定一个成本不高又合理有效的应急措施和处理方法,以最省、最快、最直接的库存替换件或采购途径做好弥补工作,尽可能的缩短非生产时间,不耽误工程的进度。

运用这个数据库,还能便捷地对工厂引进设备进行役龄、工时利用率、综合利用率、运转率以及故障停机率的分析计算。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与厂外同行进行设备管理经验交流,有效地利用国内外高科技人才以科学化的思维和手段实现未雨绸缪、事半功倍的设备管理目标。

3系统运行环境

3.1信息流程(如右图):

3.2系统配置

营口卷烟厂新线的数据库服务器为ibm的xeries346(8840i05)数据库服务器,采用双机热备的运行方式。配置为双cpu,主频3.0ghz,1g内存,80g硬盘。数据库软件为sqlserver,操作平台为windows2000serverpack4,数据管理层软件采用昆船公司针对制丝线开发的车间生产管理系统(pms-zs),操作平台为microsoft公司的windows2000。

4设备管理系统功能模块

设备管理系统设计思想是建立车间内部设备档案,对设备运行状态、日常保养维护及维修等有关信息进行整理、收集和分析,为设备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以达到保持设备完好率,充分发挥其效能的目的,同时也为各级生产计划提供依据。

4.1设备档案管理

设备档案管理主要建立和维护车间设备信息。为车间信息化管理提供平台。对车间设备类型、所在部门及生产制造信息等进行分类和存档,既方便了车间内部管理,又为采购部门采购提供了有效依据。设备档案管理是设备管理模块的基础并为设备管理其它模块提供基础数据。

如图所示:左边设备档案树是为了查询和操作方便,用

户选择左边某个设备即可在右边界面显示该设备的基本信息。要进行设备档案建立,首先需要建立设备类型,这样在设备档案建立时即可对其进行分类。要创建设备档案请选择右边设备档案表单,查看设备档案请选择右边设备列表表单。

4.2设备点检

设备点检模块包括设备检查点定义、设备检查点记录和需检点设备检查三个部分。该功能具备系统的对检查点定义、记录和维护功能。

设备检查点主要是建立和编辑设备检查点基础数据,每个设备需要的检查点在本模块建立;设备检查点记录是对检查点进行检查的时间,内容、结果等进行登记,方便车间设备维护人员对维护信息进行记录和查询;需检点设备检查提供对设备的历史检查点进行查询的功能,使设备管理人员能够直观地了解某台设备的检点情况。

4.3设备故障

设备故障是根据维修人员记录的设备故障记录,对设备的停机、故障时间和情况进行查询和统计分析,分析故障原因,减少事故以及故障的发生频率,提高设备维护的效率,为制定设备维修计划提供依据。

设备故障记录提供维修人员对设备故障信息的录入功能。设备维修人员发现故障,解决故障及维修经验等信息都可在此系统录入。这不但是对维修工作信息的记录,而且可以对后继维修工作提供经验,以便在最短时间解决问题以尽可能减少生产损失。

设备故障统计提供对设备故障按照编号、故障类型、部位及责任人等条件进行统计汇总,方便用户对某台设备的故障情况进行查询分析。

4.4设备维修

提供维修人员对设备故障信息的录入功能。设备维修人员发现故障,解决故障及维修经验等信息都可在此系统录入。这不但是对维修工作信息的记录,而且可以对后继维修工作提供经验,以便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减少生产损失。

设备维修统计提供对设备维修记录进行统计汇总的功能。可以按照系统提供的统计条件对维修记录进行各种条件的统计。

4.5设备润滑

设备润滑基础数据提供设备保养人员对设备润滑信息的录入功能。本模块还提供润滑油资料记录和设备润滑状态检查和查询功能。

工厂信息化建设方案篇9

【关键词】火电厂;热工仪表;控制电缆;优化措施

前言

在现代火电厂的技术改造与升级中,必须加强对于火电厂热工仪表与控制电缆设计优化措施的研究与实践,在综合各种先进理论与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火电厂热工仪表与控制电缆设计优化措施的智能化、科学化、高性能化、一体化发展,为火电企业的生产与安全管理提供必要的基础。

1火电厂热工仪表设计优化措施

火电厂热工仪表主要由管路仪表、程控仪表、地表计等设备组成,通过电缆将各种设备连接形成回路或系统,实现对于各机组设备的检测、调节,有效提升了各种设备的可靠性与利用性。热工仪表自动化技术是为火电厂生产工艺服务的,加强对于相关技术应用与发展问题的研究,为提高火电厂的生产效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提升了火电机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1.1火电厂热工仪表故障特性分析

现代电子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在火电厂热工仪表系统中应用的不断完善,对热工仪表故障诊断及排查提供了详细的数据信息资源。在对热工仪器仪表系统故障进行检查过程中,检修校验人员应对故障发生前后的相关特性参数进行全面系统的对比分析,进而实现对故障的快速定位和故障类型的准确判断。对于火电厂热工仪表的故障问题,DCS系统中的自动控制记录曲线是仪表运行工况和故障特征的重要数据信息,校验检修人员要详细分析和提取记录曲线中的相关波动数据信息,尤其对于无规律可言的混乱波动特性工况应非常重视,以便为故障定位和故障排除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有效提高仪表检修校验工作质量和效率。在热工仪表自动化的实际应用中,自动化系统比较复杂,同时设计的范围比较广泛,热工测点分散距离比较远,安装施工比较复杂,并且周期比较长,这就需要我们在安装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准确。

1.2火电厂热工仪表设计优化主要体现在自动化技术上

(1)设备智能化,在现代电力能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火电厂热工仪表中的各种设备基本实现了智能化监控,借助先进的电子及计算机管理系统,配置先进的智能型机械仪表与精密元件,从而实现对于电力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管控;(2)技术高新化,火电厂热工仪表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综合运用了现代电子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以及最新的热能工程技术与控制理论,实现了对于火电机组运行中相关热能与电力参数的科学监控与检测,自动化技术趋向于高新化发展。

2火电厂控制电缆设计优化措施

总结多年的设计经验,电缆优化无非从几个方面着手考虑:现场设置接线盒合并电缆、现场配电、电子设备间分散布置,设置远程io以及采用现场总线。

(1)基于合并电缆原则的优化方案

目前,通过各方调研,包括对国外电厂参观调研的结果,通常做法都是在现场设大量的接线箱,通过物理区域同类型信号的合并,采用大对数或多芯数电缆将信号接至控制系统。针对这种情况,在广东省某百万千瓦燃煤电厂的设计过程中,前期对锅炉区域和汽机区域规划了大量的开关量接线箱,同一工艺系统内的各个阀门状态反馈和指令信号接至同一接线盒内,合并电缆后送至同一个DCS机柜,由于DCS是按工艺系统划分,这种方式可以保证同一接线盒内电缆的合并效率最高。

(2)基于分散配电原则的优化方案

由于目前电动装置均采用一体化设备,所有的配电箱不再设置控制功能,仅配电而已。当配电箱采用集中布置方式时,电缆数量大,敷设工作量大,对桥架的占用量也大,非常不利于设计优化。通过对国外电厂的调研,发现也采用了就地分散配电的方式。由于这种分散配电方式是近期才开始推广,目前还没有在施工图中实施。这种方案的实施也会引起配电系统切换设备投资的增加,但安全性也会相应提高。

(3)基于电子设备间分散布置及远程io应用的优化方案

随着技术的发展,DCS厂家的高速数据总线的通讯距离均能满足在主厂房内分别建立锅炉、汽机电子设备间的物理分散要求。火电行业常用的DCS厂商的i/o模件均能够适应0~40℃环境温度,5%~95%的相对湿度,振动达到0~200Hz,0.75G,完全能适应汽机房振动较大的环境,抗电磁干扰符合Ce和ieC标准,各DCS厂商的i/o模件抗物理干扰的问题都得到很好的解决,完全符合在锅炉房及汽机房就地建立电子设备间的要求。

分散控制系统(DCS)物理分散可采取电子设备间(DCS控制站)分散布置及采用远程i/o(站)等实现。分散控制系统(DCS)物理分散涉及到通讯和抗干扰条件、远程i/o和远程控制站应用等。大量的工程实践证明,电子设备间的分散布置以及远程i/o的应用对减少电缆量的效果是最显著的。

(4)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优化方案

现场总线技术从根本上彻底实现了控制系统的物理分散。根据现场总线的定义:现场总线(fieldbus)为:“安装在制造或过程区域的现场装置与控制室内的自动控制装置之间的数字式、串行、双向、多点通信的数据总线称为现场总线”。现场总线的应用原本是为了提高信息化水平,但是随着现场总线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采用现场总线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电厂的信息化水平,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电缆。虽然节省电缆不是它的初衷,但实践证明采用现场总线技术之后,确实节省了不少电缆。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采用串行通信技术,这个是现场总线节约电缆的根本。同一个设备,有多个io点,常规控制系统中采用的是并行传输,每个io点都需要一对电缆芯来传输。但是采用现场总线之后,多个设备的多个信号信号可在一根电缆中进行并行传输,大大节省了电缆的用量。现场总线技术在电厂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从辅助车间到主厂房均有大范围的应用案例。例如,广东平海电厂化水车间常规电缆只用了3.5km左右,算上通讯电缆后,电缆量也不过为常规电厂的15%,而常规电厂化水车间电缆用量在36km左右,当然,这其中最显著的是电缆桥架明显减少。全面应用现场总线技术,不仅能大大提高电厂的数字化水平,也能很好的节约电缆的用量。

3结语

综上所述,在火电厂的生产与管理工作中,仪表与控制电缆设计优化措施是其正常运转与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现代电力生产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这些优化方案在工程中的具体应用,体现了热控专业采用先进的技术以及创新的精细化设计对于节省电厂建设投资以及节能减排起到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GB50217—2007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2]电力行业规划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DL/t5182—2004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就地设备安装、管路及电缆设计技术规定[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工厂信息化建设方案篇10

关键词:水电厂;档案管理;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人事制度的持续改革和深入,企业用工形式呈现多元化发展,企业员工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也在不断改革和发展。企业员工的人事档案是员工历年来学习、工作等社会活动的真实、完整记录,也是企业人事部门在招用、调配、考核、任用人才的重要依据材料,对于促进企业人才引进、培育和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便于企业员工人事档案的存放和管理,我国在各地相继建立了人才市场,但企业员工档案管理工作依旧存在很大的问题,其中管理混乱、档案损毁丢失等现象屡见不鲜,其员工档案管理问题尤为突出。以我国水电厂为例,全国各地大中型水电厂不下百家,在职员工多大数百万人,如此庞大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给企业带来不小的压力,因此,加强企业员工档案管理工作,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配置,已成为当前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水电厂企业员工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员工档案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目前,我国水电厂企业员工档案管理整体上观念相对落后。由于员工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没有明显的联系,使得一些单位领导对于档案管理工作存在一些误区,也就是造成了企业对于员工档案管理工作的忽视。企业对员工档案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其不能给公司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投入再多也做不出明显成绩,对于档案管理,保存得当、不丢失缺损就好,也因此,在对于员工档案管理上,其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投入相对欠缺,造成档案存放和管理条件较差,管理人员投入力度不足,档案管理场所、经费以及人员投入得不到有效保障,档案管理工作自然出现问题百出的情况。

2.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我国水电厂企业员工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给企业员工档案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缺乏科学的认识,管理人员也就并不把档案管理工作当回事,并不积极主动,从而工作中屡见失误,造成了一些员工档案的丢失、破损等现象;另一方面,档案管理人员整体学历不高、老龄化现象严重,由于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相对单调乏味,其相关福利待遇也不高,具备专业管理素质的年轻人员并不热衷于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因此,在职管理人员多为临近退休、学历不高的高龄工作人员;此外,档案管理工作也需要管理人员具备专业的管理技能,然而,在我国水电厂企业中,除一些相对效益较高的大型水电厂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自身管理素质之外,多数水电厂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并不具备专业的档案管理能力,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问题。

3.档案管理缺乏科学标准和统一规范

目前,我国的档案管理机制相对欠缺,并未建立统一的档案管理条例和准则规范,同样会给档案管理带来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由于缺乏科学统一的管理标准,各水电厂对于员工档案管理工作相对混乱,对于档案编号、排序、接受、调离等业务程序缺乏科学的标准流程,使得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出现错拿、错改等各种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规范限制,也使得企业员工档案操作违规现象严重,企业员工档案属于机密资料,管理人员缺乏规范意识,也会造成档案被私自打开、更改、带离等现象出现。

4.档案管理方式的落后

管理方式的落后也是目前我国水电厂企业员工档案管理出现问题的一大因素。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也逐渐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转变。然而,目前我国水电厂企业员工档案管理方式整体相对落后,其信息化管理方式的普及程度较低,远远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离不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支持,由于企业员工档案信息量大,经常出现档案繁冗及积聚量大等问题,如果硬软件跟不上,则很容易造成系统迟钝、缓慢,甚至出现系统崩溃;此外,企业员工档案管理是一项较为繁琐庞大的工作,而我国大多数企业档案管理使用的软件缺少信息管理功能和信息通用功能,到目前为止,企业员工档案管理相关软件的开发与应用还比较落后。

二、提高水电厂企业员工档案管理效率的有效对策

1.强化宣传教育,提高企业对员工档案管理的重视

企业只有认识到了员工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才能有效提高档案管理质量。为此,一方面,要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教育,提高企业领导对档案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促使企业领导增加对档案管理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优化档案管理环境,改善档案管理工作条件和人员配置,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教育和引导,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对工作的重视,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感,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学习档案法律法规,提高做好档案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加强人才培训,建立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

企业员工档案管理工作并不是简单的存放管理,需要管理人员既具备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扎实的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尤其是对于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更要求管理人员具备运用先进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实现档案科学化管理的能力。为此,首先要提高档案管理岗位的福利待遇,吸引年轻优秀的档案管理人才;其次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有针对性的举办档案管理相关基础知识和管理技能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此外,企业还应定期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到先进单位学习交流,提升档案管理经验和操作技能,促进档案管理工作健康平稳发展。

3.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科学统一的管理标准和规范

建立健全企业员工档案管理制度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档案管理效率。首先,要规范档案管理工作流程,通过制定档案工作相关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规范档案管理人员的日常操作流程;其次,建立统一的档案管理标准,对员工档案的分类、编目等执行标准进行统一规范,做到档案文件排列有序、保管期限准确易查、案卷封面美观统一,以方便档案的保管和利用;再次,加强对档案管理的法制规范,严厉禁止员工档案被私自查阅、更改和带离,一经发现,严惩不贷,保证员工档案的信息安全。

4.转变管理方式,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企业应转变陈旧落后的管理观念和方式,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方法,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为此,企业应在员工档案管理中尽快普及电子文件归档以及档案管理数字化,实现档案存储的信息化,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为提高档案管理的快捷服务和工作效率,企业应加快数字化档案管理进程,实现数字化管理的完美应用,不但加强档案管理相关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的投入,强化档案数字化管理中相关软、硬件的研发工作,如内部局域网的构建、各种通信子网、宽带网的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相关操作系统的建设和应用、高性能服务器、大容量储存设备等等,以实现数字化管理软、硬件的及时更新与支持。

三、结束语

企业员工档案管理对于企业人才建设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管好、用好员工档案是企业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水电厂企业具备接受员工档案资质,就必须对员工档案安全管理负责,通过科学的方法和负责的态度,切实做好企业员工的档案管理工作,提高企业员工档案管理效率,确保企业员工档案的信息安全。

作者:张云单位:湖南省电力公司东江水力发电厂

参考文献:

[1]张庆瑜.提高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水平的理性思考和路径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4,(16):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