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利与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7:08

新媒体的利与弊篇1

关键词:新媒体;青少年;利与弊

       一、新媒体的定义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新媒体在业界的繁荣也使得学界对其研究进一步加强,2005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关于此论题的文章有数十篇之多,这些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分析。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于“旧”而言。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的。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今天我们所说的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二、新媒体对青少年的益处 

       1.强大的搜索功能。“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为广大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有这样一个例子,某人忘记空调遥控器放在哪里了,百般寻找无果之下,上网查找答案。果然在一条搜索“在空调上面”的提示下灵光一现,找到了遥控器。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的包罗万象,它就像一个浓缩社会百态的全知家,无所不通。层出不穷的各种网站为不同的受众提供了他们所需的资源,时事政治、财经报道、读书教育、八卦娱乐、星座占卜等等。只需轻轻一点,答案立刻揭晓。

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我们的时间与精力,提高了我们的工作、学习的效率。

       2.快捷的交流平台。古时人类依靠鸿雁传书来交流情感,获取信息,时效性差,代价高。现代人借助手机与千里之外的亲人、朋友取得联系,时效性强,但费用高昂,而且手机诞生初期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网络视频解决了这一难题,依靠一根细细的光缆,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对方进行视频聊天。方便快捷、省时省钱。手机生产商在看到这一巨大商机后,适时地将qq、msn、飞信等通讯软件引入手机设置,同时研发了3g手机,为人们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地便利。 

       3.时尚的购物选择。网络购物成为近年来的一个时髦词汇,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能够自由上街购物的时间日益减少。网上购物应运而生,而且颇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免去了上街购物的繁琐程序,节约了大量时间,何乐而不为?

   二、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弊端

       1.摧残青少年的斗志。2004年12月27日,十三岁的少年张萧艺从因网络游戏成瘾,不能自拔痛苦万分,从二十四层高楼跳下,结束了自己幼小的生命。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毒害之深。腐蚀他们的心智,摧残他们的斗志,引他们走向黑暗的深渊。同样,手机在为青少年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行为。在课堂、公交车上,甚至厕所内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手机不离身。对手机的过分依赖造成了部分青少年情感冷漠、自闭,焦虑,使不少青少年成为“手机综合征”的受害者。

       2.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制止力差,好奇心强,易受外界新鲜事物诱惑。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青少年的这

些特点,在网络、手机上传播色情、淫秽信息,极易诱导青少年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给自己的人生留下无法抹去的污点,也使受害者的身心俱损。与此同时,部分青少年无法甄辨网络中人的身份,易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蒙骗,进行网恋,甚至与网友见面约会,或被坑蒙拐骗,或被强暴失贞,酿成无法挽回的惨剧。

       3.造成青少年攀比的不良风气。2009年,某少年卖肾买ipad2,今年九月网上又爆出一名90后女孩愿用初夜换取一部iphone4的消息。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对青少年攀比风气的批判与思考。现在很多青少年都是家中的独子,被家长娇宠溺爱,有求必应,滋长了他们的拜金思想与攀比风气。甚至打肿脸充胖子,给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扭曲了他们的原本纯真的心理,一味追求金钱,满足欲望。

       新媒体作为时代进步的产物,有其巨大的优势。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新媒体也不例外。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弊端更为显著。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尽量避免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这是一个值得全社会探讨与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张国良.新媒体与社会变革〔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新媒体的利与弊篇2

关键词:新媒体;青少年;利与弊

一、新媒体的定义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新媒体在业界的繁荣也使得学界对其研究进一步加强,2005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关于此论题的文章有数十篇之多,这些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分析。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于“旧”而言。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的。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今天我们所说的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二、新媒体对青少年的益处

1.强大的搜索功能。“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为广大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有这样一个例子,某人忘记空调遥控器放在哪里了,百般寻找无果之下,上网查找答案。果然在一条搜索“在空调上面”的提示下灵光一现,找到了遥控器。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的包罗万象,它就像一个浓缩社会百态的全知家,无所不通。层出不穷的各种网站为不同的受众提供了他们所需的资源,时事政治、财经报道、读书教育、八卦娱乐、星座占卜等等。只需轻轻一点,答案立刻揭晓。

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我们的时间与精力,提高了我们的工作、学习的效率。

2.快捷的交流平台。古时人类依靠鸿雁传书来交流情感,获取信息,时效性差,代价高。现代人借助手机与千里之外的亲人、朋友取得联系,时效性强,但费用高昂,而且手机诞生初期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网络视频解决了这一难题,依靠一根细细的光缆,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对方进行视频聊天。方便快捷、省时省钱。手机生产商在看到这一巨大商机后,适时地将qq、msn、飞信等通讯软件引入手机设置,同时研发了3g手机,为人们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地便利。

3.时尚的购物选择。网络购物成为近年来的一个时髦词汇,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能够自由上街购物的时间日益减少。网上购物应运而生,而且颇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免去了上街购物的繁琐程序,节约了大量时间,何乐而不为?

二、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弊端

1.摧残青少年的斗志。2004年12月27日,十三岁的少年张萧艺从因网络游戏成瘾,不能自拔痛苦万分,从二十四层高楼跳下,结束了自己幼小的生命。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毒害之深。腐蚀他们的心智,摧残他们的斗志,引他们走向黑暗的深渊。同样,手机在为青少年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行为。在课堂、公交车上,甚至厕所内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手机不离身。对手机的过分依赖造成了部分青少年情感冷漠、自闭,焦虑,使不少青少年成为“手机综合征”的受害者。

2.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制止力差,好奇心强,易受外界新鲜事物诱惑。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青少年的这些特点,在网络、手机上传

播色情、信息,极易诱导青少年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给自己的人生留下无法抹去的污点,也使受害者的身心俱损。与此同时,部分青少年无法甄辨网络中人的身份,易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蒙骗,进行网恋,甚至与网友见面约会,或被坑蒙拐骗,或被失贞,酿成无法挽回的惨剧。

3.造成青少年攀比的不良风气。2009年,某少年卖肾买ipad2,今年九月网上又爆出一名90后女孩愿用换取一部iphone4的消息。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对青少年攀比风气的批判与思考。现在很多青少年都是家中的独子,被家长娇宠溺爱,有求必应,滋长了他们的拜金思想与攀比风气。甚至打肿脸充胖子,给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扭曲了他们的原本纯真的心理,一味追求金钱,满足欲望。

新媒体作为时代进步的产物,有其巨大的优势。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新媒体也不例外。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弊端更为显著。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尽量避免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这是一个值得全社会探讨与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张国良.新媒体与社会变革〔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新媒体的利与弊篇3

知名专家、北京联合大学台研院教授徐博东认为,以媒体为代表的民间力量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两岸媒体不仅具有引导舆论、教化民众之功能,还肩负着化解隔阂、消除敌对情绪、促进民众相互了解的特殊使命。作为两岸民众了解对方的主要管道,媒体首先要通过互动交流建立互信,才能客观、公正、积极地沟通两岸。

台湾工商建设研究会理事长雷祖纲如今每周都能在台湾的办公室里阅读发自大陆的报刊,他认为媒体是现阶段两岸民众了解彼此最重要的渠道。在两岸交流愈加深入细腻的今天,两岸媒体更应加强交流合作、摒弃偏见,更客观地介绍大陆情况,才能有助于积累互信。

作为第一批赴台采访的大陆记者,新华社港澳台部采访室主任陈斌华认为,两岸民间互信正是由媒体一步步打开,作为交流“先行者”,两岸媒体应该加大互动力度,互设媒体常驻机构显得非常迫切。

在徐博东看来,两岸媒体互设常驻机构与两岸文化交流协议的商谈签署,是当前非常迫切的问题,也是两岸关系在“深水区”探索中具有指标性意义的议题。值得双方下最大力气推动。

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张冠华指出,过去四年两岸经贸交流实现了过去30多年都没实现的大突破,过程中,两岸互信逐步建立并扩大深入。但随着面临问题的增多,互信还显不够。如两岸共同关注的投保协议、产业分工依赖等,都需要互信基础。因此,两岸经贸在培育着两岸互信,两岸经贸的发展需要一个更大的互信环境,才能培育未来更深合作。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张克辉等领导嘉宾出席了本次恳谈会。

已发行百期的《两岸经合周刊》是人民政协报在2011年为适应两岸关系形势发展创立的,该周刊每年在两岸直航航班的发行量就达78100份,已成为促进两岸相互了解,介绍两岸经济合作最新动向的一份新锐刊物。

两岸访谈

台湾当局“行政院长”陈冲:

吃喝文化是台贪渎弊案主因

台湾当局“行政院长”陈冲1月11日表示,吃喝文化是台湾许多机关长久以来存在的陋习,也是贪渎弊案发生的主因。台相关部门如果未能根绝同仁与利害关系者不当的饮宴应酬及受赠财物行为,弊端发生的机率就会提高。

陈冲在台当局“行政院廉政会”汇报时说,台铁采购弊案就是典型案件,台铁采购弊案应视为一件结构性、集团性、长期性的弊案,不应以个案来处理。并表示台“廉政署”不但要肃贪,还要积极反贪及防贪。

新媒体的利与弊篇4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高中英语弊端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50

高中英语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会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确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同时也存在诸多的弊端,值得我们注意。

一、高中英语教学应用多媒体的弊端

1.教学流于形式

很多教师在课件的实际制作过程中,为了追求外在美,过于注重华丽的动画和视听,很多与教学内容没有太多联系甚至是不相关的图片、动画等穿插在课件中,这样的教学不是以学生为主,也不是以教师为主,而是一堂展示多媒体课件的课堂。丰富多样的插件分散了学生大部分的注意力,让学生只对课件中有意思的图片和动画等有印象,完全没有关注和记忆授课内容,这样的教学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比如高中英语必修2Unit4“publictransport”教学中,一位教师又是播放奥林匹克运用会的视频,又是展示中国申奥成功的历程,还讲了很多奥运会的故事、运动员的故事,课堂看上去热闹非凡,但是无论是对于“知识”还是“技能”抑或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无太大意义。他只是彰显了这节课的形式,却忽视了教学的核心目标。

2.教师的肢体语言作用减弱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自己语调的高低、语速的急缓、手的动作以及眼神等充分发挥自己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是利用多媒体后,学生往往把精力都放在屏幕上,不再注意教师,也就不可能从肢体语言方面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如,在教学高中英语必修4Unit4“Bodylanguage”时,教师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一边讲解课件一边利用肢体语言辅助,但是学生却将注意力都放在了课件上,并没有去看教师的肢体语言。

3.教师角色定位不准

教学活动的过程历来都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学生的配合与回应,否则就无法促进教师更好地发挥教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倘若过多使用多媒体电教设施,师生互动会因此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我们无须把所有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全部展现在多媒体中。高中学生尚无极强的自律能力与自主力,如果整节课置身于大量图片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其学习注意力会受到极大的分散。

二、高中英语多媒体教学弊端的应对策略

1.注重传统教学方式的贯穿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均依赖于多媒体课件。此等多媒体课件展示,会严重制约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大大增加课件中无效信息的展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恰当地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等精心备课或者制作课件。课件制作完成后,还必须反复检查与完善,保证课件内容与教学目标完全一致,并能够明显地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与体现教学结构。教学伊始,教师可以采用导学案的方式,将学习重难点印成资料发给学生,以此引导学生充分把握课堂学习中的重难点,严格拒绝多媒体课件中无效信息的输入。对于教学中的某些重点,还要将之板书在黑板上,以此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与理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有效避免多媒体课件中无效信息对学生大脑的冲击。

2.加强师生互动性

教学时,我们既要注重提高自身利用教材开发制作课件的能力,还要加大整合多媒体教学中情境学习与自主探究的力度。教师身为多媒体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与组织者,必须学会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众多优势,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与英语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氛围中自主学习,并自觉开展生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深入探讨。同时,我们要加大引导学生互相点评英语学习活动的力度,以此激发学生的英语思维,有效促进学生听力能力的提升与口语表达能力的形成。

新媒体的利与弊篇5

关键词:多媒体;计算机;课件;弊端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目前已经被广大教师熟练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等优点。但不可否认,多媒体教学也存在许多弊端,有许多缺点和不足,有待于我们去正视,解决。接下来,就从教师的“教”来透视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一、只重视多媒体演示,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许多教师把它当作“尚方宝剑”。在设计教学时一味追求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教师,模拟整个教学过程,从导入新课到传授新知,再到巩固练习,每个环节都运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时,按照事先预备的程序播放一遍,教师只是充当技术员和解说工,由传统的“人灌”变成现代化的“机灌”。教师只热衷于教学形式,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教师不能即兴发挥,不能体现教学特色

一个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以其生动的语言,并恰如其分地配以优雅的“形体语言”,将教学内容表达出来,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多媒体教学中,老师一般根据做好的课件来讲课,忽视了课堂上学生的实际反应和课堂气氛,无法有针对性地组织或调整教学内容,因此,授课形式呆板,教学灵活性不够,只能十分被动地跟着课件“走”。

三、计算机操作不熟练,手忙脚乱,虎头蛇尾

年轻教师大都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但一些教学经验丰富,计算机操作不熟悉的老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往往丧失了他们自身的长处,可谓“扬短避长”。有时候往往因为电脑操作不当,或者电脑出现故障,使自己精心准备的一堂课只能尴尬收局。空叹“无可奈何花落去”。

1.从学生的“学”透视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1)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所学知识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加大了课堂知识容量,加快了教学进度,势必造成学生不能及时巩固已学内容,不能很好接受后续课程,其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因此,合理计划教学进度,让学生充分领会所学知识是多媒体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

(2)不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

对于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在教学中该学生动手的实验,有些教师用多媒体虚拟技术来代替学生的实物实验操作,结果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物操作能力,实验误差分析等能力奇缺,不利于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2.从“客观条件”看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1)从资金投入来看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要搞好多媒体教学,就必须建立一个高规格的多媒体教室,具体到每一个学校,因为学校本身资金、生源、财力等等问题,有所不同,虽然政府的投入在不断加大,但不可能齐头并进、整齐划一,每一所学校都能同时建一个高规格的多媒体教室,这只能是一个逐步的、渐进的过程。搞“一刀切”,要求全体教师都运用多媒体教学是不切实际的。

(2)从师资力量不平衡看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由于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教师待遇有天壤之别,城区教师与农村教师在待遇上相差太大,乡镇、农村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教师不可避免地“孔雀东南飞”,从而导致教育的不平衡。前者锦上添花,而后者雪上加霜。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好教师前脚走,学生后脚跟。城区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得心应手,而农村教师则捉襟见肘。

(3)从教师的工作本身来看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毋庸讳言,教师的课程负担本来已经相当重了,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则无形中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要自己制作一个高标准的课件,所花的时间是平常备课的数倍,如果自己制作不好,还得有求于人,同样也加大了他们的负担。

新媒体的利与弊篇6

关键词:危机传播;危机公关;新闻媒体;放大器效应;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1)04-0182-05

新闻媒体是社会公器,同时又是某种利益主体。因此,在危机传播中,新闻媒体不可避免地要同时扮演两利,角色:一是作为正义之声,为公道和公义呐喊;这个时候,媒体似乎是一种利益的“超然者”,它应该处于超脱于任何利益束缚的抽象地位,才能获取某种公信力。二是作为利益主体的维护者,或是维护媒体自身的利益,或是维护媒体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个时候,媒体是一种利益的“卷入者”,它总要表现出某种“偏向性”意见,才会得到某种现实的认同。于是,‘个尖锐的问题便会提出:媒体扮演的这两种角色是否截然冲突?是否存在一种传播策略,能够很好地协调这两种角色期望?

针对上述问题,许多人企图以“社会责任”为压力,来“迫使”媒体选择调适两种角色冲突的传播策略。但是,责任导向未必是自主导向,如果媒体没有意识到自己责任和利益的一致,而认为自己的利益攸关远远比责任重要,那么,它很可能自主地选择导向“利益”的行为。事实上,我们在现实中的许多危机报道中,分明看到了媒体的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本文暂时免除“责任”的外在压力,只把媒体看作一个自主的“利益驱动”者,以分析在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博弈下,媒体可能采取的最佳策略。其实,在这种分析框架中,“责任”也是存在的,只不过它被看做是针对某个特定利益相关者履行的义务罢了。

一、放大器效应――危机传播中新闻媒体的行为选择类型

已经有学者在分析危机情势下媒体的传播效应时,提及了媒体的“扩音作用”,认为媒体能使原本不起眼的议题扩大成巨大的杂音。也有学者用“雪崩效应”来形容媒体的这种作用,认为媒体容易将极小的扰动效果不断放大、扩散、甚至演变成为全球性的更大的危机。当然,媒体在危机传播中并不总是履行“扩大”效果的功能,也经常执行“屏蔽”或“隔音”的任务,比如在2003年初的“非典”危机早期媒体的”集体“失声”现象。

为了印证在危机传播中,媒体确实存在着将危机信息扩大或“屏蔽”的情况,本课题组在2008年11月下旬,以奶粉市场上的“三聚氰胺”事件为背景对危机传播及其媒介效应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调研采用配额随机抽样方式,首先,根据“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区、临近区、主要乳业生产区、主要乳制品消费区、相对偏远区的划分,选定河北(石家庄、武安)、山西(太原、榆次)、内蒙古(呼和浩特、赤峰)、上海、贵州(贵阳、习水)、湖南(长沙、桃江)等5省1直辖市,共11个城市。其中,每个省级行政区各选定一个省会城市及一个相对偏远的小城,每个城市各确定样本量为100人。然后,将“14周岁以上具有收视阅听能力”作为控制特征,在配额内随机抽样。本次调研每个城市各发放问卷100份,上海发放问卷200份,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175份,有效问卷1126份,问卷有效率为93.83%。

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9月份爆发的“三聚氰胺”事件在公众中的认知度为97.96%,湖南(长沙、桃江)、河北(石家庄、武安)、山西(太原、榆次)六地为100%。与此相反的是,组织对危机的应对措施其传播效果却不容乐观,即便像包括“向全国消费者道歉”、“问题产品紧急下架”和“召回不合格奶粉’’等几项最常规的措施,其认知度都不到50%。

在危机信息获取渠道方面,通过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大众传媒得知该危机的被调查者比例为86.16%,通过人际传播得知该危机的比例为11.55%。

综合上述数据我们可以发现:

(1) 在危机传播中,媒体可以极大地扩大某些危机信息的传播面(如对“三聚氰胺事件”的认知度1;可以说,如果没有大众传播的放大器效应,“三聚氰胺”事件绝不会扩散得如此之快(因为调查数据显示,有86.16%的受众正是通过大众传播获悉该事件的)。

(2) 在危机传播中,媒体也可以极大地缩小某些危机的信息面(如有关组织对危机的应对措施的到达率),这些信息如果未能与媒体形成良性互动,则往往被媒体过滤。

上述效应很像电路学中的信号处理器的功能――信号的输出或由于放大器的关闭被消除,或由于正反馈被不断扩大,而且,这些被扩大了信号很多来自噪音,导致强烈的失真。事实上,在危机传播中,由于公众情绪的激化和利益相关者的压力,经过媒体处理后的报道与事件本身的状态之间的“失真”的可能性会更大。当然,放大器也可以运用负反馈把信号输出维持在最小的失真状态。因此,我们不妨将将媒体的危机传播比喻为“放大器效应”,其中对应着三种行为选择策略:

一是采取放任的危机报道行为,正如不加滤波功能的放大器,使信号严重失真,我们称之为“扩音效应”。

二是利用反复核实甄别的负反馈手段,尽量缩小报道与事实之间的“失真”程度,我们称之为“滤波效应”。

三是隔绝危机信息,正如关闭放大器,对危机事件采取不报道的行为,我们姑且把这种称之为“隔音效府”。

下面我们分别分析这三种行为的选择动机和具体表现。

(一) 扩音效应

电路学上的正反馈效应本指放大器把输出端能量的一部分正向送还输入端,使输出的信号强度不断扩大。而我们这里,特指媒体依据某些受众的意愿或情绪,不断加强有关危机信息的报道。这种行为的基本动机是媒体认为迎合受众意愿、借危机报道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和受众面最符合自身的利益,因此,为了谋取更多的“眼球”,媒体很可能倾向于选择最危言耸听的报道方式,于是也不可避免地形成大量歪曲的、虚假的信息。

比如,在2007年3月13日,《广东信息时报》刊发了《广州香蕉染“蕉癌”濒临灭绝》的报道,说广州香蕉大面积感染的一种叫巴拿马病毒称为“香蕉癌症”,并在小标题制作中采用“蕉癌”“灭绝”“致命”等吓人词汇,使人误以为“香蕉有毒”。其他媒体在转载该新闻时更是断章取义甚至加油添醋,一时间,街头巷尾“谈蕉色变”。仅海南蕉农损失就超亿元。

更为极端的例子是在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以《纸做的包子》为题,播出了记者暗访北京朝阳区一无照加工“纸箱馅包子”

的节目,指黑心老板以纸箱为原料制作“包子馅”,兜售“纸馅包子”。此新闻一出,各路媒体竞相转载,引起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调查中证实这则消息为该台聘用记者訾北佳等6人自编自导的虚假新闻。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京城“纸馅包子”事件最终以“虚假新闻”收场。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质疑,引发了新一波的传媒公信力危机。

(二) 滤波效应

我们知道,调谐功率放大器通常有选频滤波作用的选频电路作为输出回路,所以能产生滤音效果,这很像媒体对危机信息进行过滤、筛选的“把关人”作用。在危机传播中,危机的影响面往往不断扩大,受众情绪也不断被激化,事件的社会关注度也自然不断提高,甚至会引发相应的集合行为。因此,我们既希望通过危机传播使社会各界明确事态,共同行动,也希望危机传播处于一种可控状态,尽力避免负面的社会效应产生,这里面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媒体能够意识到过滤噪音或不恰当的信息最能符合各方的利益,同时也维护和提高了自身的公信力。这方面最好的例子就是上文提到的“三聚氰胺”事件后期的有关报道。

在整个历时将近一年的报道中,媒体大多没有渲染事态的细节以及公众的情绪,而主要是配合政府有关部门不断公布产品检验结果,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呼吁社会对受害婴儿的援助。这些报道形成了良性的社会互动:违规企业被不断曝光、问题产品被不断驱逐出市场、立法部门积极行动、国家食品安全的监测系统也不断完善,同时,广大民众也经受了一次深刻而广泛的危机意识洗礼。由此可见,如果媒体履行这种“滤波”功能,无疑有助于整个社会的危机预警,提高社会各界对危机事件的介入程度,大大降低危机损害的蔓延,甚至有可能促成转“危”为“机”。

(三) 隔音效应

在危机传播中,由于受到某些特殊的利益驱动(如所谓“封口费”等)或强大压力(如某些管理部门的意旨),媒体可能对危机事件中的某些信息采取不报道的行为。这里面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出于对受众的片面迎合,媒体大大削弱危机组织的控制信息,使得相关企业的形象在整个危机传播的过程中不断恶化。但这个情况也未必有利于公众――由于相关组织的危机处理信息不能得到很好的传达,反而诱发了危机恐慌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放大了危机带来的灾难性影响,这将使危机情势更难控制。正如学者指出的那样,如果信息被媒介多次选择与过滤,事实将被简化,潜在的危机将被放大一一信息传播也推动了风险的扩散和恐慌的产生。

第二种情况是,媒体出于对危机组织的迎合,而大大削弱对公众信息的反馈,这无疑会损害公众的利益,而且会扩大危机的伤害面。这方面最臭名昭著的例子就是河南汝州矿难的“封口费”事件。

第三种情况是,是媒体为了迎合某些管理部门的要求,对任何有关危机的信息都完全“封杀”。典型的例子就是最近发生的“紫金矿业泄污”事件早期的媒体“噤声”。这种“缓报”行为不但导致使事态恶化,而且使媒体形象、当地政府威信、公众利益,乃至危机组织本身,都会受到永久性的损害。

众多周知,在危机传播中,正是各种利益冲突最为严重之时,因此,各利益相关者必然对媒体施以强大压力,而媒体本身也极力维护自身的利益。此刻,媒体履行怎样的放大器功能,取决于各相关利益之间博弈的结果。下面,我们就进一步考察不同的放大器效应带给各方的利弊,以及这些利弊的综合作用对利益各方博弈结果的影响。

二、不同放大器效应的利弊与利益相关者的博弈

“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近年来被广泛运用于危机管理的分析,其思想渊源来自于193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多德(Dodd),他认为,“企业财产的运用是深受公共利益影响的,除股东利益外,企业受到外部的压力,同时承受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企业管理者应建立对雇员、消费者和广大公民的社会责任观”。之后,米切尔(mitchell)在综合考察了27种利益相关者定义后,将其分为三大类:1.最宽泛的定义,即凡是能影响企业活动或被企业活动所影响的人或团体都是利益相关者。2.较宽泛的定义,即凡是与企业有直接关系的人或团体都是利益相关者。3.最狭窄的定义,只有在企业中投入了专用性资产的人或团体才是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的核心思想可以归结为:组织应是利益相关者的组织,它通过各种显性和隐性契约来维护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义务,其行为的选择必然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因此,要考察媒体在危机报道中的行为选择,我们从最宽泛的定义着手,把危机传播中媒体的利益相关者的类型及其利益点描述如下。

(1)媒体本身,包括其投资人以及经济责任者,它的利益点在于通过对危机信息的广泛报道扩大媒体的受关注度和影响力,以此带来利润的扩大,同时塑造自身的某种形象。

(2)社会公众,他们的利益点在于希望媒体的危机报道获得知情权的满足,同时也希望能表达自身的利益和情绪。

(31危机组织,它们的利益点在于通过传播能够获取社会公众的同情,控制危机事态,重塑组织形象。

(4)政府、社会管理者,它们的利益点在于通过传播能够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危机管理,监督各方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和自身形象。

很显然,上述各方利益有契合点,也有冲突点。媒体履行怎样的放大器功能就是这些利益相关者各方利益和压力博弈及沟通的结果。

(一) 扩音效应的利弊分析

对媒体而言,如果没有外界压力,扩音效应几乎是本能的选择,因为通过对危机事件的渲染性报道,可以极大地博取“眼球”,扩大媒体的影响力。当然,也有媒体已经认识到,一旦公众得知媒体报道了过多夸大的甚至是虚假的新闻,媒体自身的形象也会遭到严重损害。因此,选择扩音功能对媒体来说是利弊参半的。

对社会公众而言,尽管扩音效应使他们及时获得危机信息,有利于及时防范危机带来的损害,甚至满足了某些好奇心。但由于在扩音效应下,危机信息真假难辨,受众会产生不必要的恐慌和混乱,也很难得到正确的危机防范知识,甚至导致不当的处置行为,反而给自身利益带来损害。因此,选择扩音功能对受众来说也是利弊参半的。

对政府部门而言,由于危机信息的获取渠道并不依赖大众媒体,因此,扩音效应并未给政府带来信息获取的便捷好处,反而由于媒体在履行扩音功能时不能过滤噪音,甚至有意制造虚假信息,会导致人们对社会情态的错误认知,甚至引发危及社会的集合行为,给政府部门的危机管理带来极大的麻烦。因此,选择扩音功能对政府来说是弊大于利。

对危机组织而言,扩音效应中的失真信息往往会导致组织形象的严重扭曲。由于在这种效应下危机传播往往处于失控状态,致使危机组织处于手足无措的尴尬状态,招致更大的危机损害。因此,选择扩音功能对危机组织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二) 滤波效应的利弊分析

对媒体而言,通过大量的实事求是的危机报道获

得了社会各界的信任,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因此,选择滤波功能对媒体而言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对社会公众而言,由于及时获取了真实的危机信息,他们提高了危机防范能力,自身的权益也能顺畅地得到传达。特别要注意的是,由于社会公众的主要信息来源局限于大众传媒,那么,媒体的报道可以说是公众权益的主要体现。因此,选择滤波功能对社会公众来说亦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对政府部门而言,滤波功能的履行尽管扩大了危机事件的社会影响面,带来较高的处置成本和控制难度,但滤波功能也能够使政府部门通过媒体顺畅有利地进行社会动员和舆论引导,响应民意,同时监控和督促危机组织进行整改。因此,选择滤波功能对政府部门而言是利大于弊。

对危机组织而言,广泛的报道容易让危机组织处于被谴责的舆论中心,有损其组织形象;但危机组织也能通过媒体表达自身的诉求,与社会各界进行良好沟通,共同控制危机事态的发展,重塑自身的形象。因此,选择滤波功能对危机组织来说是利弊参半的。

(三) 隔音效应的利弊分析

对媒体而言,隔音效应的不作为状态肯定不会有助于自身的影响力提升,特别是当公众知道媒体在有意隐瞒事实时,媒体的公信力将受到永久性损害。因此,选择隔音效应对媒体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对社会公众而言,隔音效应使他们对危机情态毫不知情,丧失了预警和防范能力,其可能受到的各种伤害达到最大值。因此,选择隔音功能对社会公众利益的损害最大。

对政府部门而言,尽管一定时期的信息控制也许会换来社会的暂时安定,从而带来一时管理上的“方便”,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危机信息总会透露出来,而且,越是不公开的报道,越是小道消息流传,越可能引发流言蔓延,导致社会动荡,同时,也会损害政府的威信,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后面遇到的麻烦会越来越大。因此,选择隔音功能对政府部门来说是弊大于利的。

对危机组织而言,封闭消息也许能躲过政府的惩罚和社会的谴责,但无助于自身危机管理的进步,危机组织不能通过对危机的反思消除产生危机的因素,反而导致今后更大危机的爆发。同样,由于纸往往包不住火,一旦公众得知危机组织采取了信息屏蔽行为,那么,该组织将会从此信誉扫地,其组织形象和品牌美誉度将会受到永久的损害。因此,选择隔音功能对危机组织来说至少是利弊参半的。

最后,我们把上述讨论列为利益博弈简表(表1),也许能一目了然。

很明显,如果按照各方利益受损最小化原则,上述的最佳方案就是由新闻媒体履行滤波功能,亦即对危机事件进行及时而准确的报道。可惜的是,现实情境弈各方未必都具备了这种选择最佳策略的智慧,以致出现了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荒唐的解决方案。

三、结语

可以说,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是危机事件的唯一受益者,危机事件的新闻价值无可厚非地成为媒体竞相追逐的香饽饽。因此,在危机传播中,如果没有各方压力,媒体本能地会行使最大化的报道权,最大化地吸引公众眼球,形成社会热点议题。社会公众也会过多地要求新闻媒体不加选择地报道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或许会让媒体在报道中掺杂更多的杂音,形成扭曲的危机“拟态环境”。而受众的选择性接触机制又会进一步歪曲对拟态环境的认知,结果会导致受众对危机信息的认知失调,带来心理上的不正常情绪,妨碍正常危机防范行动,反而带来不必要伤害。因此,在危机传播的社会机制中,必须有相应的压力使媒体报道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新媒体的利与弊篇7

关键词:小学豪华课利弊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深入,教学装备的不断进步,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室、视频展示台逐渐取代了黑板、粉笔甚至课本、教案等一系列教学最原始的东西,成为主宰课堂的主角,一场教学改革正大踏步向新时代的教育走来。这其间,有不少教师醉心于这些新生的“宠儿”,用一张又一张幻灯片打造出一节节豪华版的课堂,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赏心悦目的氛围中度过一个又一个40分钟。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到底带给学生的是什么?这样做最终会不会取得最良好的收效?这是每一个站在多媒体设备前的教师不得不去沉思的问题。

这样的精品教学、这样的高效课堂,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豪华课”。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当我们辩证地去看待“豪华课”时,我们要在认识其正项能量的同时也要客观理智的看到它背后存在的种种弊端。

一、豪华课的概念

所谓豪华课,即指利用先进、前沿的教学辅助设备(多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视频展示台、高科技投影仪等),充分突出教学过程的科技含量,打造优质的、具有示范性的课堂。

二、豪华课的“利”

无论是传统的教授还是利用先进的设备教学,其最终的目的不外乎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相比于一本书、一枝粉笔、一块黑板,豪华的教学设备更具备先进性与有效性。

一是豪华课更加能够冲击学生的眼球,更能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所有小学从教者都明白,儿童对于新事物的好奇程度远远大于其已经认知的事物。所以,当那些多媒体、电子白板走向课堂时,学生们的视线会被这些新生的“宠然大物”牢牢吸引,一页页制作精美的幻灯片、一副副更容易接受的活例图片、一张张有声有色的flas会迅速冲击学生们的眼球,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者征服感。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是高效的,它带给学生的那种感官享受是传统教育教学手段远远无法企及的。

二是豪华课更加可以体现教育的优越感和先进性,能够挣脱冗繁说教的桎梏,还教育者一份轻松。越来越多的教者广泛地在课堂中引进多媒体教学设备,甚至乐此不疲,究其原因,无非是觉得如此上课更加简捷方便,那些精美的课件不但可以代替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其取得的效果往往还要大于传统的说教,这样一来,教师何乐而不为呢?担任过小学教学的教师们,都会产生这样一种矛盾,到底是该在课堂的40分钟内无休止地讲解呢,还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学习呢?从而产生了更高一层的矛盾,讲得多了吧,学生不一定能全部接受,况且这样的课堂太“费人”;讲得少了吧,怕学生自己学不懂、学不透,无法应付思维拓展更加宽阔的质量检测。而多媒体的出现,很快地打破了这一僵局,它不但利用的时间少,既可以很直观地表述教师要讲解给学生的知识点,还可以拓展的空间大、局域广,这样不但解决了教者担心讲得太多时间不够的问题,又可以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支配,无疑是更加轻松高效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是豪华课的“豪华性”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应付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的教学工作。对于教师来说,最头疼的便是学校每学期教研教改环节中的听课了,作课者往往为了一节课要准备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生怕自己讲不好,而得不到领导的重用和同事的尊重。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无疑是作课者的福音,只要课件制作精美,能最大化地体现课堂教学的观赏性,那么这节课就是成功的。因此,多媒体这个先进而忠实“好伴侣”越来越被广大教师认同、接受和喜爱。

三、豪华课的“弊”

上面阐述了那么多“豪华课”利好的方面,那么这样的课堂到底是不是最好的课堂呢,当然不是!尽管它的优点有很多,但它所带给学生和教师的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是“豪华课”在冲击学生眼球,带给学生视觉、感官享受的同时也可能造成课堂教学重心的偏移。既然我们说过,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认知积极性远远大于其所熟知的事物,因此当那些精彩的音频、视频流一旦步入课堂,能迅速在教室内形成立体式的共鸣,从而达到一种传感作用,能马上让学生安静下来去玩味其中的奥妙。这样一来,很大程度上会对学生造成一种知识接受的迁移,也就是说,学生会从课堂的授课内容中挣脱出来,去探寻多媒体的秘密。进而导致一堂课40分钟后,其对多媒体的神秘感逐渐消失,而课件本身讲了什么,反倒成了接受的次要层面,这时,多媒体教学无疑就成了反客为主、画蛇添足的败笔。

二是“豪华课”导致部分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教学,而忽视了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多媒体教学虽然优势很多,但也不是“包治百病”的仙丹,对于个别课程、个别内容还是需要教师通过传统的教学模式讲解的效果好。个别教师在教学中一味追求多媒体教学,不注重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训练,致使课堂的应变能力差,知识结构模糊,甚至离开多媒体就不会讲课了。另有一部分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只是按照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念读,照本宣科,完全不理会学生的课堂反应,这样就使得原本为了提高课堂教学互动性的多媒体教学失去了意义。

新媒体的利与弊篇8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利弊

网络时代是对二十一世纪含义的最好诠释,网络在校园中的作用自然举足轻重,而植根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则备受广大师生的青睐。多媒体教学以其科学性、先进性、生动性、直观性等特点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的最佳选择。本文结合多媒体教学实践,拟就多媒体教学的利弊陈述意见,并给出个人的一点建议。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1.师生的身心健康

在传统教育中,粉笔教具是教学的必备工具,用它来传授知识,是最原始和最传统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产生大量粉尘,长时间飘浮在空气中,严重污染室内空气,危害师生的身心健康,粉尘引起的尘肺以及各种急慢性呼吸道疾病是中国目前职业病中最主要,危害最严重和最广泛的一种。多媒体教学完全取代了传统的粉笔黑板教育,使得整个教室干净、无尘,这不仅保护了教室的环境,也保护了教师和学生的健康。再次,在传统教育中,我们的教学器具沿用黑板与粉笔方式,学生常用书本的自纸黑字等,由于人的视觉是通过感光、感色来识别字体及其颜色,而黑白的对比度过于强烈,极易引起视觉的疲劳,从而引起学生大面积近视发病率的产生。运用多媒体教学,运用一些动画效果、色彩效果、音响效果等,可使学生对传递的信息一目了然,简单明了,减少视觉疲劳吗,可以降低近视发病率。

2.教学生动,便于学习

比起“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多媒体由于运用了现代教学手段,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它能变静为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能把抽象的知识理论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对一些用语言表达不甚清楚的理论,通过多媒体手段,运用一些动画效果、色彩效果、音响效果等,可使学生对传递的信息一目了然,简单明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刺激学生的思维,让孩子们思维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认知主体作用得以体现,从而使所学知识印象深刻,理解能力提高。

3.学习内容的新颖性与即时性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学资源的有限、封闭,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而多媒体教学在其准备阶段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备课资源,能让教师获得最新的信息资源,而一旦这些资源被制作成课件内容,学生则能在第一时问获得新的信息,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企及的。

4.学习资源丰富。做到“温故而知新”

学习资源丰富,既是针对教师,也是针对学生而言。对于教师而言,由于在网络上,相同的内容,不同教师做的课件的风格、形式及侧重点各不相同,教师可以通过在网络上学习优秀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总结自己做的多媒体课件的优缺点,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最终制作出既适合自己讲课习惯又适合学生的优秀的多媒体课件。相对学生而言,网络上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查阅到各种各样与学习有关的信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另一方面,多媒体课件消除了传统教学中,由教师语音和板书速度控制课堂的节奏,讲过的知识点,从黑板上擦除之后,不能再重现,当一堂课的内容过多时,容易遗忘。多媒体教学使所有的教学信息以文件的形式存放,可以在任何时候回放和重播,并且关键点明显,重点、难点突出,有利于帮助学生回忆课堂的授课过程,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

二、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多媒体教学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也应注意到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应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具;

(2)注重形式,忽略效果;

(3)师生情感交流受到抑制;

(4)资源丰富,但备课不充分。

三、建议

1.多媒体课件只能作为辅助教学手段

众所周知,任何事物都有其长,也有其短。多媒体辅助教学固然有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并不是所有的教材都要制成多媒体课件,也并不是任何内容都适合制作课件。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课件

由于多媒体课件是以文件形式存在的,并且资源丰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预习、复习,消化、理解课堂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并改变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为主动学习方式,更好地在课堂上充分与老师进行沟通和互动,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新媒体的利与弊篇9

关键词:网络;多媒体教学;弊端

新课改对技工院校教学提出了新的理念和思路,制定了新的要求和规范,为技工院校教师教学指明了方向。实施教学创新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技工院校教师要改变传统“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实施教学。所谓网上教学是指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或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学习的知识。

一、网络多媒体环境下课堂教学的特点

网络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范围广、交互性强等特点,其网络教学的优势在于可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提高教学质量,网络多媒体教学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教学思想,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资料的查找,分析归纳,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有利于提升师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操作素养。实行网络多媒体教学是顺应21世纪网络信息时展的要求,将更好的推进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建设。

二、目前我国在网络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信息化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必要走向信息化道路。但是没有一次改革可以一帆风顺,也没有一种代替旧事物的新兴事物是完美无暇,网络多媒体教学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

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对计算机的软硬件配置有较高的要求。网络信息传输带宽速率、系统的安全与保护性,如果计算机的硬件配置达不到即定的标准要求,则会造成信息通道的堵塞或是提高使用者的网络通讯费用,进而影响网络的正常运行,降低学习效率。

2.教师综合素质难以适应网络课堂教学需求

一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受年龄影响,个人计算机应用能力不是很强。掌握网络多媒体操作的复杂性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使得很多上年龄的老教师不愿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导致教学优势得不到有效发挥。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实现“面对面”的教学,还要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定考核,这种教学模式无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3.存在信息量的冗余与多项干扰

网络多媒体教学鼓励开放式教学思想,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信息拿来与同学共同分享,使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讨论与合作,但是当对同一问题进行讨论时,很容易出现信息重复或大同小异的现象,会增加网络信息冗余的问题。从学习者角度来看,必须在众多信息中挑选出自身所需要的信息,长期发展下去会影响教学的效果,也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4.迷航现象使学习失去目的

学生有充分的自,在网络多媒体教学中可根据自己的需求查找所感兴趣的信息资料,网络具有两面性,部分自制能力较差的同学会因网络的诱惑而失去控制走向歧路。为此,要求教师必须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控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三、网络多媒体教学的建议

多媒体技术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是为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服务的,如仅仅或者过多地把精力用在技术手段上,势必会影响教师对自身教育能力提升的关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要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与传统的课堂教育相比,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略的,不能把上课变成老师“放戏”、学生“看戏”,而应当像传统模式教学一样,掌控好课堂节奏,重视学生反馈等,突出因材施教和课堂互动,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提高学生思考能力。

2.注重网络多媒体和其他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网络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不能一心想着所有教学环节都可以使用课件,那样只会造成“滥用”多媒体的现象。在实践中,教师针对不利于师生互动交流和影响教师整体教学艺术的发挥时,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相互弥补。

3.注意运用多媒体的频率,适时、适度、适当地运用,以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最佳效果

网络多媒体教学虽然具有集文字、声音、图象、图形于一体的特点,能够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官体验,但教师要结合课堂内容与效果,适度使用,以免出现学生感官疲惫的的现象。

网络多媒体教学尽管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些不足,但它对于教育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我们必须对于这一新的教学方式扬长避短,使它真正而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现代化教育。

参考文献:

新媒体的利与弊篇10

 

关键词:多媒体 过度依赖 高职英语教学 影响

 

在探索高职高专英语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多媒体技术教学已由开始时的在优质课、示范课上的“表演”,正式迈进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这无疑给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改变传统的注重认知、灌输、封闭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新思路,为建立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并举的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高职高专英语课堂上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的创设和学生主体性的更大发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口脑并用中主动发展。高职高专英语的终极目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在现代英语课堂上得以体现,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综合训练得到加强,德育和文化背景知识得到更深层次的渗透。 

但是,过多或滥运用多媒体教学,也带来了诸多弊端,甚至就会喧宾夺主,违背了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宗旨,使学生在课堂上走马观花,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未能由表及里,更谈不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存在哪些不能不克服的弊端?多媒体应该扮演哪种角色?究竟该如何发挥多媒体的积极作用?我们应该进行理智的认知。 

一、多媒体英语教学的弊端 

1.过度依赖多媒体,课堂无“主”次。 

现代教学理论注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在当前的多媒体教学实践中,课件几乎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按照课件被动地“放戏”,学生成了被动的“看戏者”,教师和学生都丢失了自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不能单一化,我们要始终记得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得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课件华而不实。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为教学注入了活力,使某些过于抽象、死板单调的知识点和教学难点在多媒体的演示下更加生动,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但是教师也对这些多媒体效果,比如动画、声音、图像等特效使用频繁,使得多媒体课件每次点击鼠标都会发出声音,产生动画。有的画面花哨,动画效果吸引眼球,却跟自己的教学内容没有丝毫的关系,学生的注意力这时就被吸引到无关的声音和动画上去。这样一来,多媒体没有起到增强教学水平的效果,反而起了副作用。所以,对于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一定要注意不能华而不实,追求花样,一切要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 

3.被动接受带来视觉疲劳。 

如果过度依赖多媒体,很容易忽略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很多时间都用在讲解课件里高含量的授课内容上。这样,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学生眼睛都是盯在多媒体的屏幕上。学生很容易出现视觉疲劳、头脑发昏。这样一来,学习效率可想而知,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带来一定的不利。所以,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及全盘化的多媒体教学,不但发挥不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而且有可能适得其反。现在,已经有不少高职院校注意到这一点弊端,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必须配合设计合理的板书。 

4.教学过程中情感缺失、不易互动。 

在多媒体英语教学中,很多老师放弃了传统的教学手段,粉笔与黑板被抛弃在一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按照教学课件按部就班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很难产生的一些突然而至的灵感,因为灵感的激发需要师生双方的互动提醒、教师情绪的饱满。有时,一问一答间,理越辩越明,学生越听越欢喜,老师灵感一个个闪现。而做课件的过程和在课堂讲授的过程是有差异的,缺少交流对话对一堂课而言就产生了不少遗憾。并且好的手工板书、简笔画也是教师风格的体现,有无形感化的作用。过多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也就没有了偶像作用。所以,教师应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发挥各种媒体的特长,包括传统媒体,优缺互补,交互使用。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的策略 

面对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着的现实问题,教师该如何做才能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积极作用,同时又可以避免上述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