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的教学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27:28

初中物理的教学理念篇1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合作学习理念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成绩以及综合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够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物理科学,享受探究过程并了解探究方法,通过合作的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将物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合作意识,基于以上本文简要研究了合作学习理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融入。

一、初中物理教学融入合作学习理念的原则

(一)科学的划分小组

在引入合作学习理念的过程中,小组的划分至关重要,学生在物理知识储备、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各个方面都不尽相同,学生受到环境影响形成的个性也各有特点,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将学生隐性的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之后将不同层次的学生交叉混合,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每一个小组成员数量以5-6人为宜,例如可以将物理学习能力强的和学习能力差的分在一组,以此来带动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力,可以将生动活泼的学生与内敛沉稳的学生分为一组,以此调节组内学习物理的气氛[1]。

(二)学课堂

课堂由教师和学生组成,教师应当充分的引导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应当积极参与到物理课堂学习中,因此应当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的统一在一起。首先,教师应当做好课前准备,例如在小孔成像实验教学中,可以准备生活中常见的易拉罐作为实验材料,增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其次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彰显自己的个性,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教师应当善于协调和平衡,让每一个小组都能够有兴趣、有激情的去进行合作学习。

(三)促进教学过程的合作

要想融入合作学习理念,教师应当优化教学过程,使合作学习能够很好地契合物理教学。教师要认真研究物理教学内容,选择能够开展合作学习的物理课题,并通过编制合作学习任务、制定合作计划、分工合作责任等方式来开展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适合合作学习的课题,例如水资源危机、家庭用电以及物理实验等等。

(四)合作过程开放化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局限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不够开放,再加之物理学科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许多学生只是了解物理知识,而不懂得如何运用和拓展。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融入合作学习理念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创设开放性的合作过程和合作形式,引导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来探究相关物理量的测量问题等。

(五)成功机会保证公平均等

只有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彰显自己的价值、感受成功的体验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具体的合作学习理念融合过程中,教师应当保证每一个学生成功机会的公平和均等。例如可以让不同能力的学生承担不同的任务,这样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就都能够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分享小组成功的成果[2],同时教师应当坚持奖优促差,对于学习效果良好的学生,教师应当进行一定的奖励,对于学习效果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当积极鼓励督促。

二、初中物理教学融入合作学习的策略

(一)把握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对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把握合作学习的引入实际至关重要。物理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有一些晦涩难懂的物理概念学生很难深刻的理解,这时就可以引入合作学习的理念让学生在互相合作中进行探究,例如断路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分享生活中的断路现象,从而探究断路的产生因素和相关后果,以此来让学生了解断路知识点的具体概念和知识。

(二)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章节

物理学科包含的知识博大精深,既有基本的常识类知识,例如速度、路程等物理量,又有晦涩难懂、具有开放性的知识,例如电力知识、浮力知识等,一些简单的常识类知识开展合作学习并不必要,因此教师应当选择一些晦涩难懂并且具有开放性的物理章节来融入合作学习理念,例如在《物体的浮与沉》的教学中就可以融入合作学习理念,通过设置不同质地、不同质量、不同面积的物体来让学生探究浮力的影响因素,每一个小组研究一种浮力的影响因素,在实验过后在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三)增强师生互动

教师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引导者,师生间的互动是保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的基础,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增强师生互动,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例如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预先演示错误的操作,积极与学生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让学生注意在之后合作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此来提升合作学习的效果。

(四)合理的合作学习评价

合作学习得出的物理成果和结论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只有充分肯定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合理的合作学习评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合作学习评价中教师可以将小组个人评价和组员之间互相评价结合,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性[3]。例如,在电路连接实验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总结实验中的优点和不足,还可以让学生互相评价,这样能够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和虚心求教的素质,教师要对正确的实验方式积极肯定,予以表扬,对于错误的实验方式要积极鼓励,肯定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创新的思维方式。

结论

初中物理的教学理念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有效教学兴趣探究

引言

我们知道,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为本质和核心的部分。而初中物理本身就是一门概念较多、原理复杂、知识点前后连接较为紧密的自然学科。其物理概念常常也表现为绕口及难以理解。例如:加速度、势能、热能、欧姆定律等等。这一块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所以,要培养学生的物理探究兴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就十分必要。深入理解物理概念是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的前提,也是学生科学学习物理的保证。因此众多一线初中物理教师应予以重点关注。避免因为学生对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准确造成学习方式及理解方式的差错。

一、强化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通常物理概念是由黑体字标记出来,目的就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般会出现在教材的首末段。深化概念是学习物理的前提,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基础。只有充分理解概念,才能够有效的将其转化为解题方法及学习策略。其次,概念知识的建立也是学生探究物理过程中的砌墙砖,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很好的培养。最后,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中考物理的考查方向也随之改变,考查范围更广,基础性更强。再加上很多初中物理概念常表现为复杂绕口、晦涩难懂。很多学生在做题时常会出现理解模糊,对题干把握不准确。稍有不注意便会落入出题人设计的“陷阱”。同时,加强概念认识也是对当前新课程标准的有力响应,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

二、初中物理合理化概念教学的策略建议

1.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自身认知特点

我们知道,初中物理是一门逻辑性、交叉性很强的自然学科。物理概念也常表现为字面意思模糊,绕口难读等。而物理概念的有效教学又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及效率。然而初中阶段又是学生心智及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他们对外界的认知能力有限,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也十分敏感。这就需要物理教师在展开概念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身认知特点,熟知学生的心理机制。有效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因为学生在这个阶段对知识的认知常表现为由感性到理性;有表面到深层的过程。那么,教师在展开概念教学时要做到“感性――理性――抽象――具体”的认知过程。通过形象的教学辅助工具将复杂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例如学习“功率”时。为了让学生更加具体的了解功率。教师可以借助物理模型及事物、图像、影视等等形象的表现概念。我们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分组对实验大桶中装水,时间截止后分组称重。然后计算每组学生的功率。让学生具体的认识功率的概念,深化本章知识点教学。

2.借助情景教学、深化物理概念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生的最好教师。只有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常,物理概念比较生涩,很多学生会出现模糊定义,认识不全面。甚至知难而退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将抽象的物理概念通过情景化创设具体化,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在讲解“声音传播的介质”这一概念时候。学生对于“介质”的认识往往不够深入。而且“介质”本身就是很抽象,学生认识起来容易出现模糊不清的现象。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让学生加深对声音传播介质概念的认识。可以创设情景。让两个学生为一组的设置“口杯小电话”,也就是土电话。然后让学生站到距离很远,用正常的声音说话。分别对比普通对话与土电话对话的清晰度。也可以设置真空杯罩,里面放手机。在真空和常规状态下,分别拨打手机。听手机铃声等等。通过这种情景设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定然高涨。教师也可以趁机询问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思维。

3.建立概念知识联系、温故知新

我们知道,初中物理本身就是一门知识点联系较为紧密的学科。而教材的编写又是经过很多专家反复修订的,对于学生的认识特点把握也十分准确。知识点的安排也是由浅及深、循循渐进。那么,初中物理教师就要有效构建概念知识体系,方便学生温故知新。例如学习“机械效率”的概念时候。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必然有“有用功、无用功、效率、总功率、额外功”等等。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前后概念的联系,方便前后知识点的构建。帮助学生温故知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总结

综上可知,物理概念是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及难点模块,也是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为本质和核心的部分。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要合理做到概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从抽象到具体、从感性到理性的学习过程,加深学生对于物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沈明全.初中物理起始阶段教学方法探讨[J].考试周刊,2008(21).

[2]焦爱华、景奉勇.初中物理新教材的特点分析及应用[J].新课程(中学版),2008(Z1).

初中物理的教学理念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学习质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源动力,而实验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通过观察各种现象的形成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主动探究。实验是集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教学手段,通过实验操作,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演示实验与操作实验相结合

演示实验的操作过程多是强调教师的操作,而忽略学生动手参与的过程。操作性实验主要是强调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正确使用实验器材的方法。初中生的好奇心强烈,他们渴望动手操作,而且通过动手操作更能帮助学生强化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多一些操作性实验,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可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提高物理学习的能力。

二、演示实验与计算机虚拟实验相结合

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广泛运用于教学中,并在教学中起着辅助作用。演示性实验的课件,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沟通,拓展教学的途径。通过虚拟实验可以为学生创设逼真的实验情境,这是演示实验所不能比拟的。演示实验虽然真实,但是其过程和结果是人为确定的,无法展示更为复杂的效果。因此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结合计算机虚拟实验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实验情境,还可以吸引学生的参与欲望。如教学《声音》一章时,就可以借助虚拟实验模式,向学生展示蝙蝠捕食的动画,从而让学生清晰地感知回声定位的原理和方法。

三、实施探究性实验,提高实验效率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一般都是教师演示一遍,把实验现象和结论总结出来,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这样复制实验的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失去对实验的探究欲望,兴趣也不够浓厚,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调动。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实验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方法。探究性实验有利于保留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建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初中物理的教学理念篇4

1在教学实践中反思

教学中的诊断与反思是针对某一课或某一阶段的教学进行诊断,教学诊断与反思就像医生看病,开处方根据病情对症下药是一个道理,教师的教学应是不断调节和校正的过程.通过反思,每一次调节与校正都对以后的教育教学产生影响,教师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之后,对自己上过的课的情况进行回顾与评价,仔细分析自己上课的得失成败,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哪些方面有待改进,再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达到最佳效果.

1.1对教学理念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学理念的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应以知识为载体,加强对学生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同时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

例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而对人耳听力范围则要求一般了解,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应注意采用探究教学法和讲授法相结合,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用巧妙实验说明问题等方法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1.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是反思的重中之重.俗话讲:教无定法.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在新课程教学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这样: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学生成长的殿堂,是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有了探究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

例如《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之所以成为难点主要是因为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比较多,需要以实验观察为基础,在观察的过程中空间的跨度较大,而学生的思维水平又比较低.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理清思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逐个进行探究.例如可以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为主线,安排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体现出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另外,这节课探究内容比较多,怎么解决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领会知识?这都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设计与组织.

1.3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通过学生回答问题、课堂训练、完成作业等环节,反思这节课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否完成;习题是否另有解题方法;板书设计是否合理;语言表达是否表达清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那些障碍和闪光点等等.

本节课教学中的最大亮点是什么;在教学中是否有不足或疏漏;可以通过什么办法弥补等等.

1.4对人的反思

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交往的过程,是师生通过互动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教学活动中师生是否投入,师生的互动交流是否融洽,学生是否愉快地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全过程当中.

例如,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我先设计了几个问题:你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了吗?你能证实它的存在吗?它的大小受哪些因素影响呢?让学生从平时的生活经验中进行猜想,然后设计实验进行实际操作,通过探究得出问题的答案.又如把一个乒乓球放在漏斗口,从细管向乒乓球吹气,让学生从实际操作和简单的实验现象中得出流速和压强的关系,这样学生自始至终都能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在反思中要回想教师学生是否达到教学设计的情感状态,有没有更有效地途径发展新课标提倡的创新精神.

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物理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做好及时有效的教学反思.

2在学习过程中反思

2.1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加强学习和研究,不断从新视角、新高度去审视我们的教学,对自己原有的理念、思路和教学行为进行审视,找出差距,寻出原因,拿出对策,再把自己的思考与分析写出来,以利更好地投入到今后的教学中去.

2.2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

初中物理的教学理念篇5

一、合理提问,激发欲望

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结合生活中众多的物理现象,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科,而初中生此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各种新鲜的事物都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如果能够将两者有机结合,必然会大大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问是激趣的一个有效方法,通过合理设置问题,吊起学生胃口,然后再加以合理的引导,带领他们挖掘物理现象背后的内涵,这个发问―引导―探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尊重学生思维特点,以生为本的体现。

比如,“平面镜成像”这个知识点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问题来刺激学生思考,引导他们的思维。“一个高1米,宽0.8米的平面镜,其前方有一点S为光源,大家思考一下,能够看到这个光源S成像的范围是多少?”问题提出之后,学生都陷入了思考之中,很多学生认为镜子多宽,范围就有多大。这是一道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问题,学生几乎每天都会看到镜子,但是知道镜子为什么会成像的人却寥寥无几,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误认为这个范围是由镜子宽度决定的,但实际上它是要通过镜子成像原理来进行计算的,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并带领大家通过画图的方式,了解镜子的成像原理,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的记忆会更加深刻,理解也会更透彻。

二、合作探究,促进交流

在初中教改普及和深入的背景下,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也开始逐渐受到关注,此法的重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研究,思维实现了优势互补,集思广益。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促进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是非常有效的物理教学方法。

比如,“分子运动”知识点教学,教师首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分组的时候要合理分配,注重能力较高学生与较低学生之间的比例,尽量每个小组有一到两名物理能力强的学生,这样他们的思维可以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能够帮助和点拨其他学生,使大家共同进步。由于分子运动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往往摸不着头脑,此时教师让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播放冬季冰雕变小、闻到花香、水分蒸发、衣服变干等生活场景,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这些现象都属于分子运动吗?如果属于,他们属于哪一种形式的分子运动?

三、创建情境,深度思维

在多媒体技术普及之后,情境教学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借助多媒体设备创建教学情境的效果更好,学生在生动、动态、直观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对于很多物理现象的理解会更加透彻,学习兴趣、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比如,教学“太阳能”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十分钟放映一个关于世界能源的短片,使学生了解常规能源的开发利用情况,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开阔学生的视野。当然,教师还可以利用百度贴吧或者是QQ等建立一个关于物理学习的讨论吧或者是QQ群,教师每周固定发一个具有讨论价值的物理课题,让学生自由讨论。通过这些网络平台,可以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一些物理知识,形成物理逻辑思维。

四、趣味教学,寓教于乐

教师可根据本节的教学内容,安排一些与所学内容紧密相关的趣味性知识,实验、录像、故事、魔术等,营造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以情激趣,以趣导学。使学生开始就置于求知旺、情绪高、兴趣浓的趣味海洋之中,寓教于乐。

初中物理的教学理念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前概念;潜在功能

在接受到正式的科学概念学习之前,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都是通过自身的感知以及日常生活经验所形成,也就是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以及不正确性,而错误的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效果。因此,要使学生更好的进行物理学科的学习,就需要更深层次的研究初中物理教学前概念的潜在功能[1]。

一、初中物理前概念潜在功能的积极影响

(一)有助于激发起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每一门学科来说,学好本门学科的首要前提是有兴趣,有求知欲,那么对于初中物理学习来说也毫不例外。因此,正确的物理前概念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基础条件,虽然不完全等于科学概念,但其作用毫不逊于科学概念。在学生新知识内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内容是教师还未教,但是学生通过以往的经验和认识已经初步了解和接触的,并被教师所肯定,那么学生会非常兴奋并且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更大的热情和兴趣。例如在初中物理学习中,他们通过生活经验知道声音是可以在水里传播;知道光线不仅可以在水里传播还有折射和反射;知道物体以固态、液态、气态的方式存在;知道凸透镜成像;知道同样环境下光比声音传播的速度快,等等。

(二)正确的前概念有助于科学概念的接收

文章前面说到前概念不等于科学概念,而学科的学习,需要的是科学严谨以及绝对的正确性,那么将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2],或者说利用前概念更好的过渡、学习科学概念,是对前概念价值的最大发挥,也是正确的前概念学习的初衷。例如,在参照物知识节点的学习中,坐在行驶的汽车中的乘客会感觉到车外的建筑和花草树木在迅速的向后退去,自己是静止不动的。教师此时就只要稍加引导和提示,使学生明白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取决于不同的参照物,那么对于物体的运动、静止以及参照物的知识点学习他们就相当容易理解和掌握。

(三)利用前概念的情境功能性促进物理学习

前概念除了具有有助于科学概念的接收学习性能外,还具有一定的情境功能性,这种情境是学生意识中原本就存在的,教师只需要稍加引导和协助,就能够将物理学习很好的融入。例如,在学习力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如果只是用科学概念给学生讲解什么是相互作用力,学生一时可能无法清楚的理解,但是如果告诉学生相互作用力就是平时他们看到两个体格接近的人快速撞到一起后,同时向后跌倒的就是相互作用力,学生就能够很好的理解掌握。而且前概念的这种情境功能不需要教师特地创设,只需要对学生的原有意识进行恰当的引导和完善就能够达到[3]。

二、初中物理前概念潜在功能的不利影响

由于学生的前概念形成是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累积,缺乏科学性以及严谨性,同时由于他们知识的局限性以及思维能力有限,看待一些问题时具有片面性,没有看清事物的本质,从而导致一些错误概念的形成,而这些不正确的概念往往会对学生科学概念的学习和构建产生阻碍,影响他们物理学科的学习。首先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由于学生前概念的形成来自于生活的日积月累,已经形成了一个先入为主的思维,而科学概念的学习时间短于前概念的形成时间,这就使得科学概念学习受到前概念的阻碍[4]。其次,容易造成学生考虑问题的片面性,以偏概全。最后,前概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学概念的形成。例如,往保温瓶灌开水时,往往都认为灌满才能够更好的保温,但通过物理知识学习之后才明白不灌满能更好地保持温度。因为保温瓶没有灌满的时候,瓶口留有一层空气,是不良导体,能更好地防止热量散失起到保温的效果。而这个科学结论很多人理智上并不能够立即接受,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学概念的形成。

三、重视并改变初中物理前概念潜在功能的不利影响

认识到初中物理前概念潜在功能的不利影响后,就需要进一步得到重视并对其加以改善,以便促进并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要改变初中物理前概念的不利影响,首先就要充分了解学生意识里对于物理的前概念的存在情况以及形成的原因,找到关键问题所在并针对这一问题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科学概念的转化。其次,通过前概念原有的情境铺垫对前概念进行修正和完善,这样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科学概念的接受。最后,对于学生前概念进行充分的引导,使他们的想法暴露出来后,一一用对应的科学概念做出比较和指正,使其认识到前概念的错误并摒弃,顺利接受科学概念知识。

结束语:

初中物理教学前概念的存在,对于物理教学来说有利有弊,但总体而言利大于弊,因此,对于如何更好的将其对物理教学有力的一面激发出来是今后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的教学理念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教学高效教学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如果把物理这门学科比作高楼大厦,那么物理概念便是构成这座大厦的砖瓦基石,由此物理概念教学成为物理教学的核心。对于刚接触物理的初中生来说,物理概念的初步建立对于其今后进一步学习物理起着奠基作用,因此,提高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1.传统物理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对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重视不够。

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物理概念教学中“重结果”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多教师在引入概念时没有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而是直接给出物理概念,致使一部分学生只是死记物理概念而没有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的实质,物理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成为空中楼阁,题海战术成为他们学习物理的“捷径”。这种“熟记型”学习往往比较机械,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没有在感悟中“升华”。

1.2物理概念教学中时间安排错位。

在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合理安排各项活动的时间,这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大错位。在物理概念的建立和理解上所花的时间很少,而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对概念的应用上。这种“短、平、快”的战术缩短了学生的认知过程,虽然加快了教学进度,但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相去甚远,思维要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而这个“物质”基础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占有感性材料,经过同化建立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2.提高物理概念教学效率

一般来说,初中学生已具备了比较完全的物理感知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周围世界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认识,也能对与物理现象相关联的各种条件作肤浅分析,但分析问题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不足。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特点,以提高教学效率。

2.1从生活中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尤其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强烈欲望,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演示实验的作用。现代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在整个认知发展过程中,面对新事物、获取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时的方式只有两种――同化与顺应,当所接受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产生冲突,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引发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或变化,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直观、真实的物理情境更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促使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发现、探讨问题,从而同化新知识。对初中学生,尤其要讲究实验形象、鲜明、生动。例如在讲述力的概念时,应首先举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实例,如:手提水桶,马拉车,脚踢足球,磁铁吸引铁块,等等。然后对这些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和总结,得出力的定义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使学生明确: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2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

物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只有理解了概念,才能牢固掌握概念。而要使学生理解概念,就必须使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直观材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但概念不能从直观材料中直接得出,必须通过学生的思维才能使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飞跃,是使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一步。为实现这一飞跃,就必须启发学生思维。在概念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归纳等许多种,只有引导学生正确思维,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使学生全面掌握概念。例如:“密度”这一概念的教学,通常用公式ρ=m/v定义,倘若不讲清楚其本质意义,则学生会受数学公式的影响,认为ρ与m成正比,从而形成错误观念。教师只有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密度”概念的本质特征,讲清其只与自身的性质有关,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密度”这一概念。揭示概念的本质,不但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定义、熟记定义,更为重要的是应以定义为基础,全面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清概念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

2.3从不同角度阐述物理概念,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物理概念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定义的,但教科书往往只从正面以单一方式叙述,教师倘若只是机械地照本宣科,则会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缺乏立体感。如果教师在讲概念时,能够从正面、反面、侧面等方面多角度地剖析、阐述,则可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压强”这一概念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压强是描述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是单位面积上压力的大小;其大小等于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大小的改变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2.4进行比较与归纳,深化物理概念。

有些物理概念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学生很容易混淆。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起到防止混淆的作用。例如,对“压力与重力”的辨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1)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2)力的作用点;(3)力的方向;(4)力的大小。通过以上对比,可让学生正确区分压力与重力。

初中物理的教学理念篇8

1物理概念教学的本来意义

在课程改革进入新阶段之际,如果我们物理老师追问自己一下:什么是物理概念?物理概念教学在整个物理教学中有什么样的地位与作用?……这些问题恐怕不是每个物理教师都能迅速地回答出来的,更别谈在新的课程标准视角下对其进行理解了。

综合各方面的资料信息,我们知道物理概念是对物质特性及物理现象与过程的本质属性的反映。物理概念既是物理知识框架的基础,也是物理学习的基础。一般认为物理概念作为物理知识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物理规律是建立在物理概念基础上的。关于这一点笔者的理解是,物理概念作为对客观世界物理属性的一种反映,本质上是通过一个简单的术语来阐述一个较为复杂的意思。比如说“力”的概念,在学生熟悉力这个概念之前,他们对力可能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解,但在了解了概念之后,就统一地认为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了,也就是说用“力”一个字就可以代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个意思了。那么,在后续的规律学习中,力就成了一个基本的概念而不再需要解释。比如说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中当我们说“当一切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学生看到“外力”想到的就是力,而不需要再想到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等情形。因此,一言以蔽之,概念就是对物理事物属性建立一个基本的、直觉的认识。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习方面。在学生最初接触的概念学习中,学生会习得与物理相关的好多内容。比如说学生会知道物理概念是如何构建的,尤其是对于一些有着相似定义规律的概念而言更是如此,如比值法定义的概念速度、密度、功率、比热容等;再如一些非物理知识概念,如单位换算是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技能性概念,如果不掌握其实质,那每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都需要进行单位换算的训练,如果掌握了单位换算的实质,意识到不同单位的换算,往往就是某个物理国际单位中的主单位前面加上不同的修饰字,那有了前面一两个单位换算,别的新单位的换算就有了一个基础了。

所以说,概念的作用在物理学习中是基础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物理教学中必须以此为基础,扎实抓好。

2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物理概念教学“怎样教”才是有效的?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于学生最终是不是记住了概念的定义,而在于学生能不能熟练地运用概念,能不能将概念生活化、逻辑化、知识化,也就是说能不能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用物理概念来解释一些事情,能不能通过逻辑推理将概念纳入到更为广泛的物理知识当中去。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水准,就必须高度重视教学策略的运用,在笔者看来,以下一些教学策略是值得考虑的:

一是要注意将物理概念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相联系。初中物理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与学生原有数学基础关系较近。例如在初二阶段的物理中,声音传播完全与数学图像的建构能力相一致,而运动中速度的概念、公式等均与数学关系密切,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成为物理学习的重要基础;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近。力、运动、声、光等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就有运用,而实像、虚像等概念在生活中也有原型,比如照镜子时的自己就是像,只是学生不知道叫像而已。因此,只要将学生原有的前概念转变为物理概念,那物理概念的教学就算圆满了。

二是要注意概念教学的组织形式。一个概念怎样形成,取决于学生对概念的建构过程。我们为什么说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能真正理解概念呢?是因为这个过程缺少自主建构,只是机械记忆,因此对于学生当时理解概念极具负面影响。但有意思的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注意到,一段时间后学生能够对原来采用的灌输式教学所掌握的概念也能理解,其实这正是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自我构建的结果,但对于复杂的概念往往就没有这样的效果。因此还是需要在新知学习时,就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构建,也就是说自主构建概念是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三是要注意概念教学的要求把握。习惯于应试的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对概念的定义一字不拉地记下来,这其实是不太需要的,也是不符合概念教学规律的。前面已经说过,概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对概念形成一种直觉,谈到某个概念时就能产生一种较好的直觉。显然,这种直觉不是靠记忆来完成的,而是靠理解来完成的。因此概念教学要求的把握标准,就在于判断学生能不能在新的情境中立即了解概念的含义。如“人们常常利用水作为冷却剂是利用了水的什么特点”这一问题中,我们要的不是能够说出比热的定义,而是要求能够在此问题情境中反映出比热的概念。

3对于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总结

初中物理的教学理念篇9

新课程初中生物教学问题改进方法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很多生命现象以及生命活动规律的重点科学,在生物教学上要重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而且初中生物实验性很强。虽然实行了新课改,新课程的理念也不断地实现,但是初中生物的教学上仍然存在很多等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中学生物教学的现状,分析目前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并且提出一些建议和相关的改进措施。

一、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生物新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三维目标则是在总目标下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受到各个方面因素(如课时少,实验器材不全,偏重成绩等)的影响,偏离了总目标,三维目标混乱或残缺不全,提高所有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一教学目的,就无从谈起,学生成为学习、考试的机器。

2.忽视兴趣培养

生物课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课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的。在生物课教学中,如果不能提出有效的、有趣的、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课堂气氛则不会活跃,相反则是死气沉沉,这样就使学生丧失了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3.不重视生物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没有认识到生物实验对生物教学的重要性。由于生物学教学方面没有专业的实验室、实验设备和实验器材和材料的缺乏、专业的生物教师短缺,严重影响了生物学的正常教学,导致生物课很无聊,学生没有学习兴趣。

4.教学方法单一,不合理

生物教学的基本方法有讲授法,实验法,科学探究等。在目前的生物的教学上,教学方法太过单一,对实验、科学探究、多媒体等教学方法使用较少甚至没有,这样就不能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或亲身经历的探究过程,也就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评价过程太过简单,不合理

受成绩影响,在生物教学上对学生的评价是单一的。只是关注学生在考试成绩的定量评价,忽视了学生的其他能力,对学生的品德、学习态度、各方面的技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缺乏必要的评价。在这种单一的考评方式中,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对一些记忆性和需要理解的概念和术语词汇记忆不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二、新课程理念下生物教学的改进方法

1.从根本上重视生物学科

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这就需要加强生物教学在初中重要性,所以我们要改变教学现状,提出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生物课的学习,提高生物学的认知能力,增强他们的智力和身体发育,因此在生物课程的教学上,学生要学会如何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如何增强体质,如何爱护环境,要树立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信念,制定确切的努力学习目标。

2.制定和实施满足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目标来设计展开。三个目标设计要符合学生实际,同时弄清楚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整合三个目标并实行有效教学完成三个目标。例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一节,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过程与方法。以观察分析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及实验资料为主线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什么是性状、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本节课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得出性状、相对性状的概念,基因控制性状,及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3.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新课程理念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光对鼠妇的影响”,适合采用探究式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讨论探究活动,通过动手实验亲身体会科学实验证明过程,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并尝试自行设计实验;对于一些较简单的知识,可以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讨论后解答问题。如“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适合采用自主学习;而合作式教学法是指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们纷纷尝试在课堂上组织切实有效的小组合作。因为在有效的小组合作与交流中,能够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达到人人参与课堂学习的目的。如“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适合采用合作式教学。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中,各种教学方式不是单一运用的,探究中有合作和自主,自主中有探究和合作,合作中也体现了自主与探索,从而达到充分挥发各种教学方式的效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正好满足了初中生对生物的好奇心,在初中生物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编排生物课的课件,融合与生物教学相关的动画、声音和图像,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学习热情,在遇到生物难以解释的概念和抽象的理论时,学生往往会出现抵触心理,利用现代多媒体,可以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有形的动画和图像,把难以理解的理论形象化。例如,病毒这一节可制成幻灯片教学。可提高生物课教学效率,达到教师和学生互动效果。所以教学手段现代化,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尤其是能引起上课容易走神的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本来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去探求知识。

4.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生物学的教学和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的,我们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老师和学生都应该得到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仅是一个分数的定量评价,而且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相关的能力。评价应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标准。教师要懂得教育人才是一个多层次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

三、结束语

新课程理念不断地深入教学中,初中生物的教学还需要不断改进。初中学生正处在思维方式快速发展的阶段,正是初中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最佳时期,也是学习生物的最佳时期。在生物教学课堂上,多方位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采用多方式进行评价,让学生学习起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田春芳.初中生物教学创设情景的方法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3):27-28.

初中物理的教学理念篇10

;概念、规律的整理阶段。总之,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三个教学阶段,包含了近期的新课教学和远期的复习教学整个过程,它对大纲要求较高的重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与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范例模型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构成物理知识的基本元素,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处在核心地位,建立概念和形成规律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能力将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探索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是物理教学的永恒话题.本文试图从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过程划分的角度,谈谈在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的一点做法和体会,以求教于广大同仁.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公式、原理和法则)是物理现象或过程的本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的反映”,所以这类知识有着高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笔者认为这类知识的教学宜采用三个阶段的教学步骤,具体阐述如下:

一、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形成阶段

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为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而这些概念和规律一般

是从大量的物理现象中总结出来的.但由于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又易受前科学概念的干扰,妨碍了正确物理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形成.那么,如何排除这些干扰,建立科学的概念和规律呢?

1、创设问题情境,明确建立概念和规律的需要和意义

“在学生的相异构想与新的物理知识相冲突时,怎样才能促成认知结构的顺应,从而实现由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呢?关键是设法给学生一个巨大的‘震颤’,以动摇其顽固信念的基础.”所以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用以往的知识概念无法解决或新现象与“前概念”产生矛盾时,他们就会体会到建立新概念和规律的意义和需要,主动放弃“前概念”的影响,急于了解新的知识.这样目的明确、积极主动的准备状态,为新知识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前提.如对速度概念的教学,可以设立这样的问题情境:(1)一般情况下,兔子和乌龟谁跑得快?(2)在“龟兔赛跑”的故事中,我们能说兔子跑得快吗?这样接着引出常用的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和物理学中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比较运动快慢的规定,为速度概念的建立打下基础.

2、阐述清楚建立概念和形成规律的思路

在学生有一定的需要和积极的准备状态下,教师要利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如实验探索、理论推导等,向学生阐明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建立新旧知识的链接.如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教学中,对斜面小车实验现象进行充分的分析:在小车运动的方向上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再用外推法分析、介绍历史上科学家对此问题的研究结果,逐步得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这样学生对该规律的建立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过程.

在知识学习中,能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为他们正确理解、灵活运用概念和规律奠定基础,而且这样的学习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学习效果较好.“物理教学中常听到教师埋怨,学生学得不活,只会死记硬背,遇到实际问题一筹莫展,物理知识支离破碎,等等,其根源都在于概念教学之初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历经概念获得的全过程.”[2]另外,概念和规律的建立一般都含有一定的物理思维方法,在阐述它们的建立过程中学生也学会了一定的思维方法,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中的外推法,阿基米德原理教学的控制变量法等等,这对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大有帮助.所以让学生清晰而且准确地了解概念和规律的建立和形成过程,是概念和规律教学的必需阶段.

3、准确呈现概念和规律的内容

物理学中的概念和规律的陈述语言或公式十分精炼和准确,概括程度非常高.在教学中,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要准确,而且对一些关键字词应加以突出,给予适当的说明,以引导学生足够的注意和正确理解,并与其他类似的或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进行比较,建立类比联系.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内容中要强调“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其中“或”要提醒学生注意;又如密度和速度等概念的定义中要解释“单位”的含义;再如压力与重力的区别要加以比较.这样在理解时不致于产生歧义,并能建立起多方联系.

“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但它仍然要和感性经验密切联系着”,因此,“人在利用概念进行思维时经常都需要具体形象的帮助和支持”[3],所以,只给学生一个准确的文字表述还不够,还应给学生一些典型的事例,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建立范例模型,这也是呈现概念及规律的不可缺少的方面.

二、运用、理解概念和规律的阶段

概念和规律呈现出来之后,就必须对其加以运用、练习,以加深理解,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使新知识与已有的其它知识链接起来,这就进入了概念和规律教学的第二阶段——运用、理解概念和规律的阶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是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一般应采取循序渐进、逐步加深的教学方法,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梯度:

1、初步的直接运用.如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运用概念和规律对物理性质直接判断等.这一内容一般在授新课中即可进行,以对新学知识作初步巩固.

2、逐步提高的间接引申.如公式的变形使用,隐含条件的挖掘,推论的形成等。

3、与其他物理概念和知识的交叉和整合;

(1)利用其它知识为本概念、规律提供条件;

(2)运用本概念、规律为其他知识提供条件。

梯度二和三宜在习题课、复习课中提出,它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应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时进行。

这一阶段的教与学的方法主要有教师的例题讲解、学生的练习巩固、运用知识进行实验设计、实验验证等,要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教学的原则和要求是:①题型设计应典型,难度逐步加深,对较难的习题要进行适当的拆分,以降低理解的难度,让学生在成功的愉悦中轻松学习;②留给学生时间,教给学生方法,要求他们领悟运用知识的要点;③练习的内容应多与学生所熟悉的现象相联系,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三、概念、规律的整理阶段

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到第二阶段,并没有结束.学生对某一内容的掌握,不能只停留在这一知识的本身和其零星的运用上,对这一知识而言,应形成这一知识本身的系统并将它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这样才能说是对概念和规律的全面掌握,所以说对概念和规律的整理是必不可少的教学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