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34:09

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篇1

关键词:专业合作社;商业模式;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2月15日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数量增长迅速、运行质量稳步提高、规范程度不断增强、合作领域逐步拓宽等特点,但仍存在产业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能力较弱等问题。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当今企业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商业模式,就是社员、供应商、顾客及其他合作伙伴等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包括定位、业务系统、关键资源能力、盈利模式、自由现金流结构和投资价值等六个相互影响的要素。

一、定位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位,就是专业合作社应该做什么,它是专业合作社商业模式体系的起点,包括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进入什么样的市场,深入行业价值链的哪些环节,选择哪些经营活动,与哪些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关系,怎样分配利益等。

第一,要对专业合作社的业务进行定义。一是根据专业合作社销售的产品或服务定义其业务;二是针对某类客户群的需求定义专业合作社的业务;三是依据专业合作社所处的行业价值链环节确定其业务;四是按照专业合作社的关键资源能力及其组合定义其业务。

第二,要锁定专业合作社的目标客户。一是超越目前所卖的产品或服务,识别产品的隐含功能,探寻专业合作社的潜在客户;二是确定合适的客户标准,用以识别目标客户;三是寻找需求和专业合作社独特资源能力相匹配的客户。

第三,要确定应该向目标客户提供什么样特征的产品或服务。尤其要关注客户的核心需求,在所有可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中,确定应该将哪一种作为重点。

作为农民自愿联合、民主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位,可以概括为对内服务、对外经营。通过开展经营服务活动,解决社员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生产资料采购供应、技术服务、新产品引进、产品销售等问题,改变单家独户进入市场势单力薄的弱势地位,解决农民进入市场的难题。只有根据当地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市场需求,围绕当地有特色、有优势、有规模、有效益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进行业务定位,围绕当地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的主导产业做最擅长的事情,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开展服务,专业合作社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例如,灵寿县灵洁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正是围绕食用菌这一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起来的。灵寿县是北方最大的食用菌种植和集散地之一,2002年被河北省农业厅授予“食用菌之乡”荣誉称号。灵洁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成立以后,把单打独斗的菇农组织起来,实施产业化、订单化、品牌化经营,带动了全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目前,灵寿县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600万平方米,年产量11万吨,产值7亿元。

二、业务系统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系统,反映的是专业合作社与其内外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易关系。构建业务系统,就是确定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种类及交易内容和方法。专业合作社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包括市场关系、契约关系、租赁、特许、参股、合资和全资拥有,等等。业务活动由相应的工作流、信息流、实物流和资金流组成。

建立专业合作社的业务系统关键在于对行业周边环境和相互作用的经济主体进行通盘分析。一是自身拥有或可以从事什么样的业务活动;二是行业周边环境可以提供哪些业务活动;三是自身可以为各个相互作用的主体提供什么价值;四是怎样将这些业务活动形成一个有机的价值网络。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看,在利益驱动下,各个主体能够形成合作共赢的关系,并产生相应的信息流、产品流和资金流运动。只要依据专业合作社的定位将这些业务关系和业务活动整合为一个系统,并根据资源能力合理分配各个利益相关者在其中的角色,就能构建起有利于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业务系统。社员依托专业合作社,不仅可以获得协作的生产力,增强抗击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而且可以通过横向一体化的规模经济和纵向一体化的加工增值,实现规模种植、批量加工和标准化生产,赢得市场竞争的优势。专业合作社只有与社员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起到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广阔市场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保障和实现社员的合法权益,社员才会更加关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另外,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与加工企业、专业批发市场、连锁超市企业等对接,成为其稳定的优质生产基地,采取订单农业、委托加工、租赁加工、销售、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依靠合作企业的专业优势、品牌优势和渠道优势等,提高进入市场的能力。还可以与其他公司通过投资参股进行对接,使公司、专业合作社、社员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例如,藁城市鑫诚种植服务专业合作社,与华奥绿兰公司、藁城市商业有限公司、石家庄龙在田有限公司等农业开发公司合作,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农业采摘、高效农业等,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收益水平。总之,专业合作社应积极与龙头企业进行对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和顺畅销售。

三、关键资源能力

资源包括金融资源、实物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无形资源、客户资源和关系网络等。能力指在特定业务职能中的组织能力、物资能力、交易能力和知识能力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关键资源能力是指其商业模式运转所需要的、可以控制其他资源能力的、相对重要的资源和能力。

在满足客户需求上,关键资源能力往往占有主导性和支配性的地位。只有紧紧抓住自己的优势,把关键能力发挥到极致,掌控关键资源,满足客户需求,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一要根据商业模式的其他要素确定专业合作社的关键资源能力。只有和其定位、业务系统、盈利模式、现金流结构和投资价值相契合、能相互强化的资源和能力,才是专业合作社真正需要的。二要以专业合作社的关键资源能力为核心构建商业模式。可以以单个资源能力要素为中心,寻找能与之相结合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可以对专业合作社内部价值链上的资源能力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创造出更具竞争力的价值链产出。

从石家庄市“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经验来看,在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品牌化经营等方面的资源能力尤为重要。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效率、转化增值水平和质量,是增强专业合作社经济实力和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品牌化经营对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社会知名度、促进产品销售、提高产品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赞皇县汇川优质核桃专业合作社,自2008年成立以来,不仅带领社员把合作社的1万多亩核桃树进行了品种改良,而且注册了“汇川”牌商标,实施品牌化经营,目前他们的核桃远销北京、上海、成都、广西等地,深受消费者青睐。合作社靠一家一户产品的聚集撑起了自己的船,社员靠合作社的品牌搭上了通向市场的直通车。

四、盈利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盈利模式,指专业合作社对外经营活动中的利润来源及方式,即合作社如何获得收入、分配成本、赚取利润。良好的盈利模式,不仅能够带来较好的收益,更能为专业合作社编织一张稳定共赢的价值网。

传统的盈利模式往往是“做什么就靠什么赚钱”,其成本结构往往与收入结构一一对应。而现代盈利模式,常常是把主营业务变成“锁定客户”的基础或平台,根据产业链利润及价值分布特点,发现新的关联业务和延伸业务,通过向客户及合作伙伴提供增值服务,获取后续业务收入,实现收入来源多样化。同时,现代盈利模式的成本结构与收入结构不一定完全对应。比如可以通过授权、特许的方式,由第三方伙伴来承担生产成本与市场风险,自己则通过收取权利金或特许加盟费,获取稳定收入。

专业合作社在成长初期盈利模式往往比较单调,但随着竞争地位和资源能力等方面的加强,收入来源多样化的能力也随之加强。例如,赞皇县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现有350台织机、1,000台纺车、1,300户社员,拥有1个总厂、6个纺织加工基地和3,000亩彩棉种植基地,有“原村”牌服饰、床上用品和工艺品等3大类、50多个品种的纯天然土布产品,2010年营业收入达到1,000万元。2011年以来,利用邻近部级风景名胜区嶂石岩地质公园等优势,开始建设“土布动手体验”基地,研娃娃、布玩具、布装具饰品等“原村”牌旅游产品,设立专业社旅游产品专卖店,打破了单一的盈利模式,向多点盈利转变。目前,其土布产品已被确定为石家庄市红色旅游纪念商品。

五、自由现金流结构和投资价值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由现金流结构,是其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收入扣除现金投资后的状况。预期未来可以产生的自由现金流的贴现值,就是该专业合作社的投资价值。

从自由现金流的角度分析,提升专业合作社的投资价值,应从减少自身投资规模、降低运营成本、增强自由现金流的持续成长能力三个方面着手。合理控制原料和成品库存,减少应收账款,加快资金周转,强化融资能力,优化资产结构,减少单位销售收入对应的固定资产和运营资本投入,是改善自由现金流结构、提高资本收益水平的重要抓手。例如,永清县民盛瓜果专业合作社与北京市物美超市签订的农超对接协议,把原来的场地费、进店费变成了利润提成。目前,该合作社在物美超市开设了10个“民盛园”品牌菜专柜,每天至少卖出30吨鲜菜,减少了资金投入,降低了运营成本,增加了社员收益。好的商业模式,往往能够有效聚合资源能力,形成竞争优势,以更少的投资、更低的运营成本获得较多的收益。

构建成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商业模式,应坚持开放办社原则,立足当地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编织将社员、供应商、顾客及其他合作伙伴的交易活动有机联结的纽带,把关键资源能力发挥到极致,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类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连锁超市对接合作,以精致的产品、优质的服务切入其产业链条,增强专业合作社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篇2

关键词:合作社;发展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333137

1泛爱联社基本情况

泛爱联社于2014年3月30日正式挂牌成立,由广南县普盆老本地、普千地之母、普南大地缘、底圩普弄和董堡乡牡露5个示范性合作社组建成立,注册资金100万元。联社设理事长1名,监事1名,副理事长、副监事长各2名,涉及6个村委会,86个村组,4520户21233人。联社实行社会化服务运作,目前聘请总经理1名,副总经理1名,有15名业务人员,其中办公室主任1名,委托代办文员1名,办公室文员1名、出纳1名,驾驶员1名;市场经营部经理1名,业务员5名;会计4名;拥有54家合作社,社员总数达3.65万人,基地规模0.415万hm2,涉及11个乡镇30个村委会106个村组,7720户3.65万人。带动辐射广南全县18个乡镇的174个村委会(社区),45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6万户42万人,是目前文山州入社农户最多、发展规模最大的联合社。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1251万元,预计2015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850万元。

2主要经验做法

2.1集中会计服务,解决财务规范难

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混乱,会计报表不规范,年检证件麻烦,网络申报不及时等问题,泛爱联社聘请了4名会计专业人才,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会计委托业务,为合作社解决了一大难题。在国家政策鼓励下,广南县合作社发展迅速,至2015年上半年全县合作社数已达450余个,然而很多合作社会计人员业务不精,导致合作社账务不清、会计报表不规范、财务档案不完善,达不到会计做账要求。泛爱联社成立后,在得知联社有委托会计业务,且费用比单个合作社聘请的费用低得多,于是一些合作社及时跟联社签订会计委托协议。签订委托协议后,对那些做账不规范的合作社,由联社会计到合作社重新核实资产,建账,清理乱账,及时申报季度纳税,规范合作社财务。目前到联社办理会计委托业务一家合作社每月费用300元左右,而在广南县骋请1名兼职会计至少也要800元,如果骋请专职会计费用就更高了。通过委托联社会计做账不仅费用大大降低,更重要的是能够保证达到会计做账要求。目前联社共接收委托代管202个合作社的会计业务。

2.2携手共同发展,解决规范建设难

在合作社快速发展的同时,难免存在粗放式发展,管理运作不规范的问题。联社成立后,广南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委托联社引导规范全县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015年上半年,联社已收集整理了274家合作社的档案资料;组织代办注册了8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入各合作社指导规范化建设累计250余次。积极推荐、上报了一批合格的州、省、部级示范社,让全县合作社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让泛爱联社成为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之家。

2.3联合抱团经营,解决市场营销难

在联社内建立观光体验实体店,展示各合作社生态农特产品;结合广南县旅游、休闲、生活、交流等人员密集的黄金地段,租用广南县城莲城东门十号、广南县莲城体育公园等人员聚集的场所开设铺面,摆设销售全县合作社所产的各种农特产品,为广大消费者提供购买服务;到广西横县茶叶销售市场建设广南县茶叶销售实体店和储备仓库,实现与经销商面对面进行销售;合作社建立电子网络营销渠道,已建设链接阿里巴巴(批发)、淘宝网店(零售)及微店、广南通、广南生活网等电子商务平台,运营以来实现农特产品销售额240.35万元,其中:广西横县泛爱茶叶销售额231万元,电商和观光实体店销售额9.35万元,成为广南县首家农特产品电子商务运营和宣传平。

2.4开展资金互助,解决发展融资难

为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壮大,根据发展需要,泛爱联社在社员内部开展社员资金互助。目前已有普盆老本地、志良高峰牛、广南冠源蛋鸡等5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24个合作社社员入股1269多万元。共办理社员资金互助69笔,互助总金额1226万元,切实为合作社解决了周转金融资难题。政府注入150万元作为银行贷款风险保证金,为下步联社向金融部门融资、扩大联社“资金池”奠定了基础。

2.5培养职业经理,解决管理人才难

针对全县合作社发展面临的困境和难题,特别是缺乏管理人才和联社业务发展的需要,计划招聘20名农业职业经理人和专业会计,已培训1期36人,被泛爱联社聘请专业会计、办公室人员、市场营销员等6人,与各合作社对接聘请合作社职业经理人5名。在县委政府和农办、农科局等涉农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分期分批培训应聘人员和全县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由联社具体负责培训业务,聘请云南农业大学教授授课,开设合作社会计与实务、团队沟通与领导力提升、商务礼仪、电子商务、农村财务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示范社建设内容及要求、土地流转相关政策法规,农超对接、农市对接、农社对接相关措施及对策等课程,采取授课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培养“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目前,已开展2期150人。

3目前泛爱联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联社成立时间短、经验有待提高

广南泛爱农业开发农民专业合作联社成立1a多不到2a的时间,成立时间短,所有业务的发展都是在探索过程中进行,对全县各合作社及联社的发展、经营管理经验有待提高。

3.2业务量大、资金运作困难

受县委政府的委托,联社承担全县所有合作社的业务管理及产品营销和指导发展等工作,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和运作资金,目前资金缺口大,运行困难。

3.3基础设施差、资源整合困难

广南县各种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小作式农业生产还相对突出,群众合作化生产意识不强,资源整合困难,对合作社数量及质量上的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3.4合作社产业发展单一、商业化发展水平不高

合作社的支撑产业发展单一,缺乏多样性发展,各合作社产品缺乏商品化发展理念,初加工销售突出,造成合作社经济效益差,群众收入不高,发展止步不前等现象。

4今后发展计划

4.1落实用地,解决联社设施不足

积极争取申请审批办公设施用地33350m2,主要用于农产品的物流、加工、储藏、办公场所等一系列办设施建设,计划投资4000万元;在广南县坝美镇西松申请蔬菜鲜储配送中心用地16675m2,计划投资600万元。

4.2打造品牌,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申报

联社为各合作社推进农特产品的“三品一标”、QS认证等农产品质量认证。为各合作社农特产品准入国内及国际市场打好基础。办公设施建成后,每年为合作社申报1~2家农特产品的“三品一标”或QS认证。

4.3服务社员,为合作社龙头企业的评审及申报服务

联社每年指导、申报一批县、州、省合作社龙头企业,每年组织申报1~3家县级合作社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合作社的市场地位。

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篇3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党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推行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本文主要总结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的五种模式,分析了现有融资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发展变革的原则。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模式

一、引言

融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中之重,合作社的蓬勃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近年来,农民转移合作社已经在政府的引导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融资模式。本文将着重介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经验,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试图对其长期发展变革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模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主要由成员出资、公积金、国家财政直接补助、他人捐赠以及合法取得的其他资产所形成的财产构成。按照合作社资金来源、信用来源、融资构成等要素的不同,在总结现有研究结果和考察各地实际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把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模式分为五种,如下表所示:

1.“互助金+成员互助”模式

“互助金+成员互助”模式的资金来源是合作社成员自己,信用来源于成员之间的私人关系,融资构成以互助金为主,这种模式是基于中国农村传统社会关系的运作,合作社成员自愿加入资金互助组织,并缴纳部分互助金,即可享受借款服务。针对这种模式,有学者进行了专门研究,认为资金互助模式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助于弥补农村金融市场的不足,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依托熟人社会控制金融风险,有效遏制民间非法借贷的蔓延。但同时,问题在于缺乏正对性的法律法规,导致其运行成本较高。

2.“成员信用联保+银行贷款”模式

“成员信用联保+银行贷款”模式是以成员相互承担的连带责任为约束机制,经融机构根据合作社成员的联合信用情况确定其贷款授信额度,只需农户信用担保或收入证明,即可进行小额贷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户小额贷款难的问题。该模式融资的主要来源是银行贷款,而融资结构是由合作社成员分散贷款构成,信用来源于各个成员之间的承诺,可能会出现合作社内部成员推诿的情况,因此只适合于成员关系比较明确地小型合作社。

3.“企业+合作社”模式

“企业+合作社”模式,即农民专业合作社向企业融资,其融资方式可以是吸引企业直接投资,也可以借助企业向金融机构共同融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体制,具有企业的性质,因此,企业的加入能够为合作社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不但有助于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而且可以引进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要素。

4.“政策性担保+金融信贷”模式

“政府性担保+金融信贷”模式指的是政府出资组建政策性的信用担保机构,为合作社融资提供担保的同时,也分担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投资风险。该模式体现了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其优点在于政策性担保机构利用财政资金,形成一个高起点的融资平台,资金来源充足并且集中。有的地方政府在此模式的基础上还进一步帮助合作社减轻负担,例如政府为合作社负担金融贷款的利息。

5.“三方协议+互保联贷+统一账户+贴息保险”模式

“三方协议+互保联贷+统一账户+贴息保险”模式是基于之前四种模式基础之上的混合模式,目前湖北恩施等地采用了这一模式。该模式由基层政府、农村信用合作社和保险公司三方参与,其中,农村信用社提供贷款,保险公司提供担保,基层政府提供贷款贴息。因此,资金的来源是信用社,信用来源于保险公司的担保,而政府则承担了合作社的贷款成本。

三、现有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以上五种融资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由政府、企业、银行、保险公司和合作社成员等多个主体的多类型融资渠道,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融资构成中的权益性融资比例仍然较小。在以上五种模式中,仅有成员互助金和企业投资属于权益性融资,而其他均属于债务性融资,权益性融资有利于提高合作社的资金利用效率,并降低风险,而债务性融资则很有可能由于合作社经营的不稳定、市场的价格波动等因素而使得合作社陷入债务风险。

第二,政府角色不明确。在以上各种模式中,政府或为合作社提供财政补贴,或提供债务担保,或给付贷款利息,角色定位不明确。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社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政府需要起到孵化器的作用,但是要有限度的参与,应当把主要工作定位于规则和政策的制定,以及财政补贴的落实。

四、融资模式的发展变革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从最初的“罗虚代尔八项原则”到现在的股份化、公司化发展趋势,融资模式必然在各个阶段有所变化,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发展阶段,合作社与政府、社会、企业的关系也处于探索阶段。据此,本文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模式的发展变革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制度化原则,即所有融资模式需要一定的法律制度为前提,并在法律的范围内运行。(2)阶段性原则,即在不同阶段融资来源、信用来源和融资构成有所不同,应当采取不同的融资模式。(3)权益融资原则,即要以权益性融资为主,债务融资为辅,提供资金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篇4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几种电子商务模式

(一)C2o的电子商务模式

该种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是指合作社至运营平台,经营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

在该种模式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电子商务的经营平台,主要建立起短期和长期两种类型的契约,并在双方自愿的情况下制定合作计划,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来担当的商品的提供方,这样的方式使农民合作社可以与多个平台进行合作。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农民个人的经济利益,同时还能提升农产品自身的市场影响范围,为农民独立完成农副产品的网络销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Com的电子商务模式

该种模式主要是由合作社、运营平台、市场模式等主体对象等联合经营,实际的经营流程图如图2所示:

在Com电子商务模式中,主要是中型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在运营平台中进行商品的销售,而合作社在保障农户的基础收入之后,再投入更多的资金,成为真正的电商,进而实现在互联网的销售平台中对商品进行销售,在互联网的辅助下,完成更对自身品牌形象的树立和宣传,以此来提升商品的附属价值。同时该种电子营销模式能让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顾客进行零售的交易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

(三)Co2o的电子商务模式

该种营销方式主要是合作社线上到线下的销售方式,如图3所示:

采用Co2o的经营模式通常情况下是大型的合作社,在规模销售的过程中,还要开展的休闲农业,进而实现农业产业和商业的有效融合,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该种模式主要是需要农民合作社合并在一起,这样才能更好地形成规模效应,进而提升控制农副产品市场的能力,并成立起相对独立的网上电子商城,同时采用在线的网络推广形式,实现线上和线下的交流,提升交易信息的时效性。同时,在顾客消费的过程中,还可以享受休闲和观光,提升消费者的忠诚度和满意度,这对农户而言,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

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电子商务模式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健全的人才管理体系

从上文的分析中得知,农民合作社和电子商务合作的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商品的销售量、商品的知名度和农民的经济效益,这样新型的经营模式,主要是通过将农副产品电子商务化,通过网络交易平台来实现商品的销售。为了实现农副产品的销售量,要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对先进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在实际的操作中,笔者认为应注重对人才管理机制的建立。掌握先进和前沿技术的人才,通常情况下对大城市和市政项目感兴趣,为其带来丰厚经济收入,商务同时还能带来晋升的机会。因此,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电子商务模式发展的过程中,地方的政府应予以大力的支持和辅助,为技术人才提供丰厚经济收入的同时,注重奖励机制的制定和完善,更好地为该项事业的稳定经营和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a。

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篇5

内容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完善,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本文研究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高外向联合驱动模式。并指出通过政府职能作用的合理定位;完善市场、强化市场的引导作用;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发挥开放经济对农民合作组织的诱致性拉动作用,共同推动农民合作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双高外向联合驱动模式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有学者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应实行从国际经济大循环向国内经济大循环转变(贾根良),改变以往过于倚重外贸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应该将经济发展的重心转变为扩大国内内需,而扩大内需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实行农业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要充分体现合作经济组织的规模经济效益,改变农民在农产品市场的弱势地位,提高农业的成本效率和交易效率。通过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民的议价能力,吸收更多的农民加入组织,改变以往的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减少交易的频率,降低农民交易成本,将农产品市场从以往的完全竞争市场向区域的卖方垄断竞争市场转变,增加农民分享市场经济收益的份额。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实现工业化(杨永华,2007),而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推动力,是促进农业增收增效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趋势良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给予其发展提供了大力的政策支持、立法保障和经济支持。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农民的综合素质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外部发展环境仍不完善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合作经济思想起源于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其三大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分别对合作经济思想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并推动了合作化运动的实践。圣西门提出在合作中应该按照个人能力和贡献分配的思想;傅立叶构建了“法郎吉”和谐社会,充分肯定合作对生产力促进的作用,认为协作制度能使产量增加三倍。在欧文“新和谐公社”的理想社会中,他强调重视专业合作组织。马克思主义在吸收空想社会主义合作思想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合作是一种生产关系。在农业生产上的合作,马克思主要是把合作制作为改造农民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是实现土地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过渡的一种手段(王庆,2008)。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在这些农业合作社中,收入分配要以按劳分配作为基本原则,必须“把各个农户联合为合作社,以便在这种合作社内愈来愈多地消除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并把这些合作社逐渐变成与全国大生产合作社拥有同等权利和义务的组成部分”。

西方学者对于合作经济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创新,融入了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博弈论等新内容,从不同侧面论证了合作社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性。俄罗斯“社会农学”创始人恰亚诺夫主张家庭农场制,通过分析农民家庭结构对农民农场组织的影响,提出家庭结构决定了家庭经济活动规模的上限和下限,在数量和质量上影响农场的组织状况(恰亚诺夫,1996)。科斯、威廉姆森等的交易费用理论提出通过交易主体(农户)以合作组织形式降低交易成本,将交易成本内部化,提高交易效率。谢勒在贝恩(1959)的产业组织理论基本框架基础上提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分析范式(SCp)。而以斯蒂格勒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认为应该是市场绩效和市场行为共同决定市场结构,三者之间是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单向的关系。以布坎南和奥尔林为代表提出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如同公共物品的供给和需求,是基于集体行动的逻辑选择。纳什、夏普里等学者的“讨价还价”模型、Shapley值以及“核”概念拓展了合作博弈论,其指出成员决定是否加入合作社主要取决于合作社能为其带来多大的收益,并且这种合作组织只有提供与其他替代性的群体组织至少相当的收益时,才能保持稳定。泰勒尔将博弈论引入合作组织理论,认为组织行为不仅取决于市场结构,还取决于组织对自己行为可能引致的其他组织反应行为的预期,应与当事人的心理预期紧密联系,通过组织内部结构调整来解决市场问题,实现瓦尔拉斯均衡(刘丽霞,2008)。Sexton(1986)利用存在核心解的n人博弈模型,提出如何在成员之间以及其他参与主体之间分配成本和收益对合作社的形成、稳定和效率至关重要。

(二)国内相关研究

目前,关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成模式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有无依托主体的角度,分为依托型和无依托型(苑鹏,2001;郭红东,2002);二是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营范围的角度,分为生产主体型、流通服务主体型和综合型的合作经济(刘劲松,2004)。现阶段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创新的模式选择主要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社区农民协会模式和股份制合作模式等(向东梅、陈德,2006)。

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的途径,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分为市场自发式模式与政府主导式模式。认为市场自发式实际上就是在市场作用下自发形成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而政府推动型与社会改造型都是由政府主导建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即自下而上的农民自发组织形成和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型(刑晓燕)。

制度创新理论提出了制度创新的模式大致可分为诱致性制度创新和强制性制度创新。强制性制度创新是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及实行,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或者政府,如国企改革。而诱致性制度创新指的是现行制度创新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创新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个)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其主体是个体或者特定的组织,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对制度创新的需求与供给的分析来看,只有当制度创新需求者新的要求与上层决策者的收益预期趋于一致时,制度创新的新均衡才会形成。一种制度创新是从一个可供挑选的制度创新集合中选出来的,从生产和交易费用两方面考虑,它将比这个制度创新集合中的其他制度创新更有效。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由农民自发组建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最符合农民群体自身的利益要求。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构建,需要大量的资源条件,在小规模农户占主导地位的农村,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过程。与一般的营利性企业相比,合作组织的制度安排具有较强的反市场性,在一个完全遵从自由竞争机制的市场环境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安排处于市场机制失灵的边缘,对政府的扶持具有某种天然的倾向性(苑鹏,2001年)。

我国各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各有不同,东部地区主要是龙头企业带动型、中部地区主要是能人牵头型、西部地区主要是政府主导型模式(王新利、李世武,2007)。吴素芳(2008)对宁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中,提出政府推动的外生型发展模式、“专业大户+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股份合作的组织发展模式等。王大庆(2007)基于传统的“公司+农户”模式所存在的缺陷,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产业+科技”CiS模式进行研究探索,通过对黑龙江省顺利村“三位一体循环经济模式”(CiS模式)的实践探讨分析,提出通过市场把科技、产业和农村合作组织有机结合起来,使其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从我国各地实践探索经验看,提高我国农民组织化程度的路径主要有:“农户+龙头企业+市场”模式;“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市场”模式;“农户+专业市场(基地)+市场”模式和“农户+中介组织+市场”模式。

双高外向驱动型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问题,而目前我国更多的是农户与其他经济主体联合进入市场的合作行为模式,常见的是“公司+农户”模式,但该模式存在如下缺陷:多数契约为附和契约、买方垄断、企业违约现象时有发生等。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又可以分为能人牵头型、龙头企业带动型、政府部门带动型等。按运行机制,可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分为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三大类型(黄祖辉、徐旭初,2004)。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需要内外机制的共同推动,尤其是社会政策的支持是第一位的(杨团等,2007)。

双高外向驱动型模式综合考虑市场、政府以及对外开放经济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驱动作用,重点突出开放经济对农民合作组织的诱致性拉动作用,通过市场驱动、政府推动和开放经济拉动联合促进农民合作组织的快速有效发展,是在二维度整合模型基础上拓展的三维度模型。李燕萍,涂乙冬(2009)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构建了市场调节、政府宏观调控的二维度整合模型,将其发展模式分为:双低驱动型、市场驱动型、政府驱动型和双高驱动型。认为双低驱动型模式与经济发展呈高度负相关关系,而市场驱动型模式与经济发展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关系。他们主张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必须依靠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二者的共同作用。

双高驱动模式是建立在市场制度比较完善以及政府职能高效的基础上的理想模式。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在从双低驱动模式向市场驱动型或者是政府推动型模式转变,最终达到双高驱动型模式,但是双高驱动型模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很少。该模式结合了“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要求政府在各种税收、金融、土地流转、制度、法规上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足够的扶持力度和发展环境,加强对合作经营管理的监督。同时要求市场机制比较完善,通过价格杠杆诱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上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的发展模式并遵循内部治理机制,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使社员总福利达到最优。

双高外向联合驱动型模式(见图1)是在双高驱动模式的基础上,加大市场的开放程度,实行走出去的策略,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国内市场提高其知名度,打造知名品牌,并逐步走出国内市场,增加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提高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同时,还要实行引进来的策略,即通过不断开放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吸收国外知名企业加入组织,形成一个跨国跨区域的大型合作组织。通过引入外资企业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制度,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以及依靠其较高的国外市场占有率,拉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提高合作经济组织的外部市场的占有率,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外向发展。各地可以考虑本地的客观实际,在明确各自权利和义务的条件下,把产供销统一起来,结成利益共同体,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社组织,利用其信息、组织和网络的优势,在竞争中寻求国际合作,在合作中壮大自己,同时坚持立足国内市场与放眼世界市场相结合。

结论和建议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选择应该与该区域的资源禀赋相匹配。资源禀赋不仅会影响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模式的组织的规范程度、结构的联结度,还会影响到组织的行为边界等方面。如果经济资源充裕、人力资源优良、市场规模较大,则倾向采用规范度高、结构紧密、统一实施管理与协调的实体性组织模式来运作经营;如果地区的经济资源约束较强、人力素质偏低、市场发育迟缓,则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的模式应采取灵活、规范度低、结构松散的、规模较小的组织类型;后者通过持续的发展和积累,在其经济能力和组织达到一定水平和规模时,存在向前者转化的组织行为动机。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模式选择不仅要充分考虑资源禀赋、资产专用性等因素,更应走有中国特色的混合模式。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合作社的成功经验,既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也要增加市场的作用力,同时也有必要投身于国际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政府应该加强对合作组织的立法建设、扶持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由于我国地区差别较大,统一的发展模式反而不利于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选择理性的发展模式,完善其治理结构、管理制度。在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区域,应该选择政府驱动型模式,并逐步过度到“双高驱动模式”,从而进一步发展为“双高外向驱动模式”。而在外部环境较好,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区域,尤其是外向型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应该选择市场驱动型模式,达到“双高外向驱动模式”,充分利用外资优势,引入外资企业加盟,拓展国外市场。积极鼓励相邻地区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打破区域的界限,促进规模经营的实现,拓宽组织的活动空间和服务功能。

(一)明确政府职能定位,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

政府不应过多的干预合作组织的内部经营管理,使其过度依赖于政府。农民组织与政府之间存在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矛盾的关系,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单纯行政关系。政府应该从微观经济活动中脱离出来,其功能应该定位于:维护公平、公正原则,提供符合市场经济运转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为农民组织的建设提供制度和政策服务(韩晓翠,2006)。政府的职责是构建一个市场体系,规定社会经济政策,通过法律和政策对于市场进行整合管理,加强宣传教育、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改善公共交易设施、提供信息服务、加大财政信贷、提高金融支持、落实税收优惠等。尤其是当前农村金融缺位,政府应该建立层次分明、既公平竞争又分工协作,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建立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相适应的信贷规模,可以采用集团信贷模式、混合信贷模式、单户信贷模式。

在当前金融危机下,要通过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促进合作组织发展,提高农民收入,除了法律、金融支持、规范管理、税收优惠等措施外,政府应该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明确土地产权,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目前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分散于各个独立的农户家庭,而土地的所有权归集体所有,土地产权不清晰,流转不规范,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成为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瓶颈。所以应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应赋予农民对所承包经营的土地更多的权益,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农业规模经营的收益,从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政府在加强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同时,要加大对农业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强教育和培训可以缩短农民对新事物的认知时滞,提高整体素质。农民文化水平高低会影响到农民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知程度,而农民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正确了解和理解是组织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会降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成本,合作组织制度变迁中预期的实施成本和摩擦成本就会降低,同时合作组织运行中的管理和监督成本也越低。

(二)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合作组织的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依据市场需求生产农产品,不能脱离市场。亚当•斯密(1996)论述了分工协作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性,指出在任何商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都需要商人、运输者及其他许多劳动者的联合劳动。他分析研究了市场规模对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影响,认为市场的发育度是与某一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类型的选择是高度相关的,一个地区的市场规模越大,市场越完善,经济个体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并相应地投入专用度更高的生产资本,而这直接导致治理的规范度提高。反过来说,市场发育滞后的农村地区,由于市场规模极为有限,专业化程度较低,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的公有资产的专用度较低,因而其组织形式缺乏规范化的内在动机。所以要不断完善市场结构,使其符合完全竞争市场条件。根据完全竞争市场的规模经济理论,合作经济组织应达到适度的规模。虽然从交易成本理论的观点出发,交易的次数越多交易成本越大,即组织的规模应该越大越好。但是规模越大,其内部管理成本增加,反而使其效率低下。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竞争能力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进一步发展,提高国际市场的占有率,要逐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要引进来、走出去。通过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外的联合和合作,帮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拓展市场和发展空间,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通过各方的决策者、专家和实践者共同参与,在经营管理上加强改革创新,积极引进实践经验丰富、有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来改善经营,提升管理质量和服务专业化水平,从而提高竞争力,并最终演变为规模巨大、专业化水平很高,具有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的经济组织。其合作组织模式也需要适度的创新改革,可以考虑引入外资企业加入合作组织,既能获得外资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服务支持,同时又能通过外企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增加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以便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实现农产品的品牌经营战略。同时要加强国际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国内和国际项目在设计和资金使用上应加强协调,提高成效。

参考文献:

1.杨永华.发展经济学流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

2.韩俊.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3.孙亚范.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李燕萍,涂乙冬.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研究――一个二维度整合模型.理论月刊,2009

5.王新利,李世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7

6.韩俊.调查中国农村.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篇6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模式的出现,标志着单一的传统的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乡村经济格局的解体,一个多元化的、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农村社会开始形成,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对我国农村经营体制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充分保障成员的合法权益,是农民自己的经济组织;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将有力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河南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中部地区农村的繁荣、农业的发展。现实当中如何实现中部农村兴旺、农业发达牵扯着许多问题,河南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显示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村产业化经营水平已成为必然。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及特点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农业从业者为了谋求、维护和改善其共同利益,按照自愿、公平、民主、互利等原则,通过共同经营活动建立起来的经济组织。

河南通过标准制定、典型引路等措施,建设示范专业合作社544个,其中80个被列入全国“千社千品”富农工程。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更显非同寻常的现实价值。这样河南省各地市就将合作社的发展列入了发展计划。

河南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践已经显示出主体多元化,合作共赢;经营广泛,优势突显;品牌战略,以优取胜;优势互补,增产增收等特点。

第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治的合作经济组织,它按照民主自治原则组织起来。

第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所有产权(包括由社员的会费、股份,接受的馈赠,以及公共积累形成的所有产权)由社员共享,同时,每个社员在合作社中的个人产权边界独立清晰。

第三,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经济实体,是享受国家各种优惠政策的特殊的工商法人。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及其取得的成效

具体来说,将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归结为四种模式:郑州模式、焦作模式、开封兰考模式、南阳社旗模式。概括有以下三种经营模式:

品牌化经营模式。通过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种子种苗、化肥农药、栽培技术等产前、产中、产后的统一服务,努力创品牌产品。

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多数合作社走产业化经营之路。一般都实行“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的经营体制,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民可以得到加工销售利润,这是值得提倡的。

规模化的经营模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模式的出现,标志着单一的传统的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乡村经济格局的解体,一个多元化的、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农村社会开始形成,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是对我国农村经营体制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村经营体制,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农民与市场的关系更加紧密,扩大农业生产和经营规模,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户与市场的连接,就成为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当务之急。人多地少的国情,使增加土地面积十分困难,更现实、更有效的办法就是走合作生产经营的道路。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开展生产经营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农民群众总结的“生产在家,服务在社”,形象地说明了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实践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很好地解决家庭经营与市场经济的衔接问题,有效地解决政府“统”不了、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干”不了的难题,是对农村经营体制的丰富、发展、完善和创新。

启示之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保障成员的合法权益,是农民自己的经济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原则。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维护成员的财产利益。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依法成立、依法登记、依法经营,入社农民的财产权利得到充分的法律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承认成员个人财产所有权的前提下,共同使用成员的出资,既保障成员的个人财产所有权,又保障组织的占有使用权。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民主管理。作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严密的运行制度,按照章程开展各项活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大会是合作社的权力机构,合作社的成员可以依照法律和章程的规定,参与对合作社的控制、决策和管理。合作社的理事会、监事会由成员大会选举产生,向成员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每个成员都享有一人一票的基本表决权,合作社的重大事务都要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表决,确保成员参与决策的民利。

启示之三: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产品的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目的是通过农业生产各参与方的合作,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产业的一体化经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引导和组织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在带动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能够有效地解决“龙头企业+农户”、“协会+农户”、“专业市场+农户”等产业化模式所存在的分散农户缺少发言权、权益得不到充分保护等问题。从许多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历程看,农民合作社在逐步壮大后,直接兴办从事农产品加工、销售、贮藏、运输等活动的企业,是一个必然趋势。

启示之四: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基础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间合作的基础是劳动而不是资本,这一基本特征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决定了其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基础。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仅会促进第一产业的发展,还会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促进农民素质提高。由于具有较强的经济基础、组织功能和凝聚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改善乡风民俗、建立和睦邻里关系、形成文明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推动基层政府转变职能、改进作风也具有很大的作用。

启示之五: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将有力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当今世界,合作社发展已经从农业到工业、从生产到消费,全方位地深入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国外的实践看,发展最快、覆盖最广的合作社是农民合作社,已占全球各类合作社总数的36%。在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的农民都参加了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合作社的立法也受到高度重视。

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篇7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惠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Bot模式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育和发展不但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业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而且对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重塑农产品流通市场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

但是,我国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其发展模式也没有达成统一。王新利和李世武(2007)认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方面的差异使得东中西部地区分别适合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型、能人牵头型和政府发起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王大庆等(2007)在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产业+科技”与市场结合为“一体”的三位一体循环经济模式,也即CiS模式。李永山(2009)在总结我国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模式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合作组织+期货市场”的创新模式,并分析了该新模式的可行性。李恩和孙贺(2009)依据合作经济组织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最大化的原则,比较分析了各种合作经济组织模式,认为应把“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作为主流模式推广和发展。杨小东(2009)从农产品与农资产品交易的角度,依据经营组织主体的差异把农业经营组织分为自生型组织和外来型组织,并分析了两类组织的演变过程和优缺点,并认为这两类组织可以互补,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农业投资和农地资源配置优化,减弱农地家庭承包经营的缺陷。王晓梅和翟娟娟(2010)总结了河南省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5种模式,即科技服务专业合作组织、各领域交织的合作组织、农业互助保险与信贷合作组织、政府或职能部门依托合作组织及企业带动型合作组织。

一、专合组织发展Bot模式的重要意义

长宁县积极创新畜牧业发展模式,将Bot模式引入生猪养殖业,探索了“政府扶持引导+合作社运作+养殖户积极参与”的“母猪寄养”模式。“母猪寄养”是惠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适应养殖业发展新形式探索出的创新养殖模式,实施“母猪寄养”模式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母猪寄养”模式破解了农民养猪“三大难”。“母猪寄养”模式破解了养殖户饲养母猪的资金、技术和市场的难题,促进了养殖户与合作社之间的互补和对接。一是破解资金难。由合作社提供母猪,农民不管有钱无钱,只要有一定的养殖场所就可以发展生猪养殖;二是破解技术难。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主要是体力弱、文化低的老人和妇女,缺乏养殖技术;三是破解市场难。养殖户的生猪在销售有困难时,合作社可利用自身广阔的市场信息和较广的销售渠道,将养殖户的生猪组织起来进行销售。

(二)“母猪寄养”模式化解了农民养猪“两险”。疫病风险、市场风险历来被视为生猪养殖业的“两大杀手”。一是化解了疫病风险:“母猪寄养”模式构建起了一张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严密网络,通过集中免疫,大大降低了疫病风险。尤其是把大规模养殖的疫病风险分散到个体养殖户,可以有效避免重大疫病的传染泛滥;二是化解了市场风险:在市场价低迷疲软的时候,大规模养殖所需的饲料等养殖成本高,饲养难度大,个体养殖户可以采用传统的养殖办法来维持,饲养难度小,从而有效地保护了能繁母猪,加速养猪产业化进程。

(三)“母猪寄养”模式促进养殖科学化。首先是养猪实用技术和新技术得到了推广。合作社采用课堂讲授、实验操作、上门指导、多媒体教学演示、组织外出学习考察等形式推广了养猪实用技术和新技术;其次是母猪人工授精技术得到了推广。自从惠农生猪养猪合作社成立以来,已在全县无偿推广母猪人工授精约12,000头(次),有效地促进了生猪品种改良,生猪优良品种面得到加大;最后是标准化猪舍建设得到推广。全县建成养殖小区11个,新建标准化育肥猪舍和母猪舍2.5万平方米。

(四)“母猪寄养”模式延伸了产业链。“母猪寄养”通过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利用丰富的猪粪资源,配套推行沼气开发,把养殖与种植结合起来,与改厨、改厕、改井结合起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护了生态环境,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减少养殖场、劳动力等方面投入的情况下,扩大了生产规模,带动了“家禽寄养”、“肉兔寄养”等类似模式的蓬勃发展,实现农户与合作社互利双赢,全县畜牧业发展方式得以较快转变,正向园区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良种化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方向不断迈进。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Bot模式运作机制

(一)Bot模式的运行流程。长宁县惠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过探索和实践,健全完善了“母猪寄养”模式流程。“母猪寄养”模式的具体流程为:政府扶持引导合作社――合作社投资养殖母猪――养殖户书面申请――合作社对养殖户进行资格审查――按照合作社规定修(改)标准化圈舍――技术培训和实习――签订合同或协议――领养母猪――县畜牧局组织验收并拨付项目资金――参加保险――技术跟踪服务――返还仔猪――支付满6头后终止合同,母猪归农户所有――壮大生猪养殖产业――实现政府助农增收职能。惠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Bot模式运作流程如图1所示。(图1)

(二)Bot模式的主要参与方及其职责。政府引导是“母猪寄养”模式遵循Bot运作的支撑。政府将发展生猪养殖和助农增收的职能授予合作社,并制定相关的政策或规章制度,调动龙头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自始至终享有对合作社的监督权。政府在母猪寄养期间将为寄养母猪提供一定的补贴和补助,这些补贴和补助归甲方(合作社)所有。

合作社是“母猪寄养”模式遵循Bot运作的平台。合作社提供优质母猪给养殖户喂养,养殖户1头母猪每产1窝仔猪均按1头仔猪(50斤体重的市场价格)的标准以现金方式支付合作社母猪成本费。协议期为支付满3~6头仔猪的费用后(注:寄养1头30~50斤优质母猪提取3头仔猪,寄养1头50~100斤优质母猪提取4头仔猪,寄养1头100以上优质母猪提取5头仔猪,寄养1头妊娠优质母猪提取6头仔猪)母猪无偿归养殖户所有。在寄养期间,合作社为寄养户提供圈舍的修建、改造,配种,科学饲养管理,疫病预防等技术服务,寄养户的母猪、仔猪和育肥猪出现疫病后,合作社提供免费诊疗服务,寄养户自己承担药物成本。如果母猪因病死亡,合作社承担责任,寄养户不再支付合作社的母猪成本费。当仔猪和肥猪销售有困难或者价格偏低时,合作社有义务统一组织对外销售,以保证养殖户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农民参与是“母猪寄养”模式遵循Bot运作的关键。合作社(龙头企业)在获取政府授予的特许权后,吸收养殖户农民为会员,并按照母猪寄养模式协议约定,延伸了畜牧产业链条,最终实现了政府、合作社、养殖户三方共赢的局面。养殖户必须按照合作社的要求修改母猪圈舍,达到标准化程度后才能寄养母猪。养殖户必须诚实守信,认真履行协议约定,采用标准化的养殖技术,用科学的饲养方法饲养母猪,严禁使用违禁药物,若养殖户不按要求饲养母猪,合作社有权随时收回寄养母猪。除了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外,养殖户不得以其他理由退回寄养母猪。

(三)Bot模式的“五统一”经营方案。为了更好地实施生猪无公害化、经营品牌化、销售一体化和管理一致化,为了更好地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系列化服务,走“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新型经营管理模式,惠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对养殖户实行“五统一”的经营方案。

1、统一供种。本着自愿、自主的原则,合作社可为农户统一提供优良母猪品种,各养殖户提前约定需要购买的母猪数量和品种规格等,价格一般都会低于当地市场价格。养殖户可以在合作社进行“母猪寄养”,也可以自行购买种猪,但必须是合作社统一的品种(二杂母猪)。合作社统一组织在会员中购买育肥仔猪,品种为三杂仔猪。

2、统一供应饲料。惠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根据饲料厂的质量、价格及售后服务等,选择安全性好、物美价廉的饲料实行统一配送。

3、统一饲养管理规程。惠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对会员农户的母猪和育肥仔猪实行统一的饲养管理技术要求。产前免费实行生猪人工授精技术运用和推广,产中免费提供“三针”仔猪保健技术和药物。主要包括圈舍修建的标准化、母猪和仔猪品种的标准化、饲料和饮水的标准化、疫病防治标准化、饲养管理标准化和技术人员包户目标责任制。

4、统一生猪防疫。生猪免疫由合作社指定专人负责,并且对会员实行免费。主要的免费疫苗包括猪瘟、三联苗、口蹄疫、蓝耳病、细小、伪狂犬、喘气苗等,并根据养殖场或农户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

5、肥猪统一销售。在仔猪和商品猪销售有困难时,惠农生猪养殖合作社与相关的食品公司联合,对养殖户的育肥猪组织对外销售,其价格比当时市场可高出每斤0.1~0.2元。

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Bot模式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短缺,难形成规模经营。长宁县畜牧业发展的“母猪寄养”模式整个项目政府补贴资金预计7万元,其中圈舍修建改造补助4.9万元,疫病诊疗、防疫药品及技术指导服务费补助1.05万元,培训和实习费用补助1.05万元。这7万元的补助资金主要发放给了70个贫困户,分配到每一个农户家庭中的补助资金为1,000元。具体使用为饮水设施100元/户,圈舍地面处理400元/户,保育设施200元/户,疫病诊疗、防疫药品及技术跟踪服务费用补助150元/户,合作社对寄养户的培训和实习(一周)补助150元/户。补助资金的严重短缺一方面影响了农户和合作社的积极性,农户务工补助平均一天不足20元,还不及农民外出务工工资的1/5(目前农民工的日工资大概在120元左右),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当然不高;另一方面政府补贴资金不足,农户也不愿意花更多的资金来修建圈舍和其他基本设施,养殖规模难以扩大。合作社要为每一个母猪寄养户提供优质品种的能繁母猪,贫困户一般寄养1~3头能繁母猪,一般农户寄养2~5头能繁母猪,所以合作社至少要有100头以上的能繁母猪才能满足养殖户的寄养需求,平均喂养一头能繁母猪的成本大约为1,200~1,800元左右(能繁母猪饲养成本一般要高于一般育肥猪的饲养成本),合作社所有的能繁母猪成本加上圈舍修建成本等总额高达20万左右,再加上合作社场地设施建设以及日常管理费用,总的成本支出是一笔高额投资,资金的短缺阻碍了合作社的规模发展。

(二)缺少相应的合同或协议书。长宁县畜牧业Bot模式运行时间较短,经验不足,相应的合同或协议要么缺失、要么设计过于简单。同时,长宁县畜牧业Bot发展模式相关的专门法律依据几乎是一片空白,目前仅有的就是合作社和农户之间的母猪寄养协议书。政府部门给合作社的特许权协议,农户和合作社时间的肥猪代销协议,农户和肥猪收购方的长期供销协议等都基本没有,很多都只是一些口头上的承诺或协议,没有书面的正式的合同或协议书。因此,一旦发生纠纷后,解决起来非常困难。因此,合同问题将严重影响着该模式的运行和发展。

(三)专业技术人才缺失。长宁县畜牧业Bot模式的“母猪寄养”项目主管部门为长宁县畜牧局,成立了“母猪寄养”产业发展协调小组。项目承担单位为长宁县惠农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要的技术负责人为长宁县畜牧局品改站站长。现有的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都缺乏相关的专业背景,缺乏Bot模式的专业知识,不熟悉Bot模式的基本规则。只有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参与管理和组织实施,才能保证Bot项目的顺利完成。

四、完善Bot模式对策建议

首先,应通过招商引资、向上争取、申请贷款,扩宽项目资金来源。参与项目的政府部门及专业合作社应首先充分认识招商引资在Bot项目运作过程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细化工作方案,硬化工作措施,优化工作环境,积极转变招商理念,调整招商思路,创新招商方式。除此之外,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还可以由政府担保,向农村信用社、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其次,应完善各种配套的合同和协议。目前,长宁县畜牧业Bot发展模式仅有的合同或协议是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签订的“母猪寄养”协议书,因而长宁县畜牧业的发展需要着力完善的合同主要包括:长宁县畜牧局授权惠民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Bot项目建设和经营的特许协议、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农村金融机构签订的融资协议、生猪养殖合作社与项目参与农户之间签订的母猪寄养合同、生猪养殖合作社与相关项目审计单位签订的“母猪项目”审计合同、生猪养殖合作社和项目参与农户与商业保险公司之间签订的保险合同等。

最后,应建立先进的人才引进机制。一方面应探索建立重点专业人才保障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重点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并深入发展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建立人才引进、人才稳定、人才培养相关的人才服务体系,重点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应建立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专业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专业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打破专业人才的部门、地区、所有制壁垒来促进相关专业人才的交流;政府部门应加强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制度,研究制定统一的人才市场信息标准体系。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新利,李世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3.

[2]王大庆,闫永庆,王宏燕.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对策及CiS模式探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6.

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篇8

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近年来,**乡以农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基础,以农民自愿为前提,始终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随着**乡农资购销专业合作社和**乡袁亮永林蔬菜专业合作社相继挂牌成立,**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面进入健康的良性轨道。在组建方式上,主要是由农村的致富能人、经营大户或各类经纪人牵头组建,基本上是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管理方式上,合作社理事会基本上是名义上、形式上的领导机构,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决策等活动多由合作社理事长,实际上是牵头人定板,社员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机会很少;在经营方式上,除个别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品牌、统一产品销售外,其余的多是对成员生产的农副产品按约定的价格收购,实行集约化、标准化经营的较少。

综合分析**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认为发展机遇很多,前景广阔。一是有较完善的扶持政策。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二是拥有较丰富的农业资源。全乡已发展种植蚕桑3000多亩;年平均种植冬早蔬菜1.2万亩;生猪存栏18000多头5家养殖专业户;水产养殖专业户10户;七彩山鸡、鸵鸟、野猪等特禽特畜养殖发展较快,这些初具规模的产业,迫切需要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发展壮大。三是有较好的发展基础。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全乡已有**乡农资购销专业合作社和**乡袁亮永林蔬菜专业合作社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络了一大批农户,培养了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只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政策机遇和资源优势,加上政府的正确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定会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真正做到使农民受惠、企业受益,要能够使合作双方在“双盈”的格局中得以发展壮大,逐步形成覆盖全乡的服务体系。

(一)依托农业特色产业的合作社发展势头强劲

近年来,**乡立足“党建领乡、农业立乡、个私兴乡、项目强乡、和谐稳乡、移民新乡,集贸活乡”的发展思路。“稳粮、壮蔗、强烟、扶桑、适菜”是**乡产业发展思路。继甘蔗、蚕桑、香料烟后,冬早蔬菜成为**乡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的后续产业,在产业发展中,群众种植热情高涨,冬早蔬菜生产势头喜人,蔬菜产业成为近年来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依赖于蔬菜产业的发展,2009年底,下甸村芒俄村民小组村民周世林等自发组建了第一个蔬菜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由5位芒俄籍中介人共同出资成立,共投资6万元,一期社员84人,从筹备到组建历时3个月。该合作社今后的建设目标是在3年内建立核心示范基地1500亩,辐射带动下甸村蔬菜种植面积3000亩,通过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使种植结构达到合理规划和优化布局,做到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从而提高**乡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随着郎忠祥等3家冷库在下甸新城自然村的建立,辐射带动了121户526人种植蔬菜,以四季豆、无筋豆为主的蔬菜种植已经初具规模,**乡新城蔬菜专业合作社已被提上议事日程。随着兴茂公司等多家企业和农户申报建盖蔬菜冷库工作的展开,其它村组的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工作正在讨论酝酿中

(二)依托大户和龙头企业的合作社效益明显

**乡依托独特的热区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在冬季农业开发中把冬早蔬菜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特色产业来抓,加强引导、强化服务、开拓市场。在种植上因地制宜,采取适宜地块零星种植和优势地块连片种植相结合,同时加强与兴茂公司、李毅辉冷库、刘平冷库、郎忠祥冷库等企业的合作,实现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大大降低了蔬菜产业的市场风险。合作社通过统一采购原料,降低生产成本;统一生产技术,提高蔬菜品质;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营效益,蔬菜平均价,特别是青椒的价格从2009年的0.50元/斤提高到2009年的1.50元/斤。

(三)依托市场机制的产销结合型合作社经营情况较好

**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属产销结合型合作社,能够内联农户、外接市场,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有效对接,农产品的市场销售有了保障,使农民解除了后顾之忧。合作社按职能实行分工负责制,种植户负责种植,贩销户负责销售,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单家独户卖菜难问题,达到了“卖得出、卖得好”的良好效果。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服务农民为宗旨,按法定程序组建,成员“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用农民自己的话说,就是“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生产问题由农民自己解决,产前、展中、产后服务则由合作社提供。农民专业合作社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符合**乡农村经济发展实际。

(二)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村组为单位,以规模化经营为基础,按企业行为运作,直接服务农民,可以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费用,增加农业效益,是农民参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经营方式和基本组织形式;能够变盲目生产为有计划的按订单或合同生产、变无序竞争为有序竞争、变弱势个体为强势群体,可推动**乡农业由分散的自给式耕作模式向联合的规模化和现代化经营模式转变。

(三)有利于农业科技推广和提高农民素质。抓好农业科技培训,提高成员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职能之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结合经营项目,根据生产需要和农时特点,传播新技术、新信息,解决生产经营中的现实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容易引起农民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学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法律等方面知识的平台,能够逐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四)有利于培养农民参与、合作和民主意识。农民专业合作社最大的特点是“民办、民管、民受益”。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其成员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每个农民都可以根据自已的经济利益要求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活动,逐步增强农民的参与合作意识和民主意识,进一步推动我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三、存在的问题

**乡农民专业合作社三年多的实践和探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值得我们重视。

1、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供销企业的经营格局被打破,供销社在区域经济中地位越来越淡化,销售网络处于瘫痪状态,6000多平方米土地资产多年闲置。

2、政府公共财政扶持力度不够。一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明确的扶优扶强政策,农产品收购环节的流动资金难以得到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二是较大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享受县级以上龙头企业优惠政策。三是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新品种、新机械的推广缺少扶持政策,全乡种养殖户要求给予政策扶持的愿望非常强烈。

3、合作社内部运作存在不规范现象。重组建、轻管理,内部管理和运作机制不够规范几乎成为**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共性。组织机构未切实履行职责,在开展业务技术培训、实行民主管理、及时公布相关信息等工作做得不够好,削弱了合作社的凝聚力。有些社员对《合作社章程》内容不怎么了解,参与合作经营积极性不高。管理者缺乏专业管理知识,习惯于采用单纯搞村务管理或以企业主的身份管理合作社,在经营上不能依法依法依规去经营,订货或销售签订书面合同的不多,习惯于传统的口头允诺。

4、土地流转问题影响规模生产和经营。上世纪80年代初实行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但由于分田到户进行的土地小规模生产经营,使土地生产经营十分零碎,降低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5、多数合作社市场竞争力弱,对农户吸引力不强。**乡的合作社大多数处于散小状态,内不联农户、基地,而只是季节性随意收购,外在销售上市场占有份额少,与农户利益关系不密切,实际上类似一般的小贩,更谈不上对农户基地的多项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及其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不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没有形成自身的产业链,组织农产品生产销售无论在数量和质量及其价格上都无优势可言。

6、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不足。就**乡而言,有特色、有市场前景的农产品不少,但挖掘不够、提炼不够、宣传不够,缺乏品牌打造和市场培育。

四、建议和对策

1、明确供销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位置,树立服务思想观念,搞好农资专业合作社购销经营工作,构建农资商品配送销售网络;盘活6000多平方米土地资产,结合实际,适时组建蚕桑专业合作社、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等。

2、加大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基础设施投入,完善相关扶持、激励政策。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公益性事业,建立健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重点加大对农业基础薄弱的乡镇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投入,努力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县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项目、新机械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带动农民、企业等社会资金投入,促进农业发展。对农业开发项目,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给以优先立项、优先扶持。

3、积极引导,不断促进合作社规范化运行。鉴于**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现状,县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依法办社。要有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用法律来保护合作社和全体社员的利益,用规章制度来约束社员的行为,为合作社进一步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篇9

关键词:专业合作社;发展;思考

受国家发展农民合作社优惠政策的吸引,近年来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不断增加,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效、增收,加快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在各级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形成了多主体参与、多部门扶持及多领域发展的良好态势。文中从农民专业合作社概述入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概述

1.农民专业合作社内涵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在自愿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新型农民组织,即将部分农户组织在一起,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此来顺利完成生产经营活动,改善经济收益的状况,有效的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水平。政府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原则和方式等内容进行明确,成员拥有经营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权利。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同于公司和企业,其侧重于经营活动,收益主要受交易量影响,可以看出农民专业合作社属于交易平台,能够帮助社员开展一定形式的交易活动,而且所得大部分收益也都分配给社员。

2.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

(1)提升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部分合作社实行统一计划生产、资料选购、技术标准,品牌和标识、加工和销售,变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为联合生产,变盲目生产为有计划的订单或合同生产,形成生产、技术、市场、规模、效益一体化。

(2)加快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科技含量,坚持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主动寻求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技术支持,请专家进行技g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把农业先进技术首先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推广和应用。

(3)增加了农民收入。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有效的增加了农民收入。某专业合作社,他们都统一生产标准,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打造自己的产品品牌,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大幅度的提高了农民收入。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素质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有限,素质水平不高,有些还停留在封建的思想观念上,固执守旧,抗拒接受新事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需要政府支持、企业等牵头,更重要的是农户的支持与参与。如果农民对合作社无法真正理解甚至是误解,认为按照原来的耕作、生产模式就好,那么,其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就不高,就算政府做出再大的努力也不会达到预期效果。

2.政府缺乏足够的支持力度

为了扩大自身的生产经营规模,农民专业合作社往往需要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然而一些专业合作社具有较小的注册资金规模,因此在担保能力方面也显得非常有限,很难获得必要的信贷支持。

3.内部运作机制不规范

由于典型的合作社太少,大部分合作社缺乏管理水平,如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虽健全,但真正发挥作用的很少。同时,财务管理等内部制度也不够健全,利益关系不紧密,大部分合作社对成员不进行利润二次分配,缺乏合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致使可持续发展能力差。

4.较低的服务层次以及薄弱的品牌意识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淡薄的品牌意识,并没有对品牌开发予以高度重视,因此无法将品牌的聚集效应形成,也无法将特色优势产品形成,这样就很难对市场发展空间进行开拓,严重的缺乏竞争后劲。另一个问题就是较低的服务层次,现在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往往只是提供技术咨询以及信息咨询等服务,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商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因此具有较低的市场竞争力。

三、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有效对策

在组织化的现代社会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已逐渐成为农村生存发展的基本方式。这样的方式作用在于利用组织的力量克服自身的不足,改善农民因文化素质低、生产规模小、经济实力弱等而处于弱势地位,进一步保障农民权益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

1.加大扶持力度,落实配套政策

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将其作为支农项目建设的主要实施主体和重点扶持对象,特别是在一些国家支持的农业工程项目中,尽可能的安排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并进一步对项目实施程度进行规范,有效的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标准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政府财政也要将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从而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另外,还要与保险机构建立合作机制,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多提供一些政策性保险险种,从而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抵御风险的能力。通过落实好各项配套政策,从而更好的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2.发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1)强化培训。采取举办专题培训班、讲座等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多层次、多渠道地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财务人员、专业大户、龙头企业代表、基层党员干部进行阶梯式培训。

(2)健全激励机制。近年来由“两委”干部带头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致富的成功事例说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农村基层干部率先垂范,通过他们的传帮带,积极创建新组织,发展特色和主导产业。为此要采取多方鼓励农村基层干部的措施,通过建章立制,把其列入“两委”村干部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业绩突出者,作为评选先进和考录公务员的优先条件。

3.围绕特色主导产业,扩大合作社发展规模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过程中需要以当地特色主导产业和产品为主,通过将众多农户组织在一起,从而实现专业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实行产销联合,从而不断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较多,涉及面也较广,但普遍存在规模小的问题,这也使合作社在帮助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难以发挥出来。因此,对于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来讲,需要积极争取政府补助资金,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职能,进一步对新技术和新工艺进行创新,强化营销指导,从而有效的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持续发展。

4.完善运行机制,加强合作社规范化管理

建立并完善组织章程,从建立合作社环节开始要审核资格,严格依法成立、登记入册。杜绝一些不符合要求、甚至为了获取国家资助而成立的合作社。其次要在农户入社环节进行把关,完善手续。关于合作社权力机构的设置,按照要求的同时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按照规定、坚持民主选举的原则,设立合作社的理事会、成员代表大会等,避免合作社被少数人控制。所成立的大会、选举出的成员要明确合作社的服务宗旨、社员权利与义务等,保障社员的合法权益,逐步提高合作社管理水平。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与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之间的利益互补机制的稳定性,兼顾效率与公平。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在动力,促进合作社与社员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根据实际经i情况,制定合理的盈余分配方式,以生产者为主体和以股份为根本的分配机制来调动生产者和管理者的热情和创造力。

5.对特色产品的开发和品牌效应予以高度重视

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要对当地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对特色产业进行大力开发,对品牌发展战略予以认真的贯彻和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其他合作社起到影响和吸引作用,从而实现协同发展,并且能够真正地形成规模经济的效应。首先,合作社必须要对内部运作进行规范,对利益分配制度、民主管理和规范制度与不断的完善。其次,要利用品牌推广的活动将品牌形象牢固地树立起来,比如对农产品质量的检验标准进行不断的完善,从而使农产品的安全性得以提升。

6.不断完善产业化经营模式

首先,必须要高度的重视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将合作社企i和农户的桥梁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并且实施统一销售产品、统一生产管理的一条龙模式,通过完善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方式有效地推动农业结构的升级,最终能够使现代农业实现快速发展。其次,要想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要将民主管理制度建立起来,对内部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对利润进行合理分配。利用不同方面的权力制衡,最终能够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经济组织具有越来越高的规范性。

四、结语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具有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具有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对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问题和对策分析,希望能够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所参考。

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篇10

一、鹤岗市现代农机合作社组建情况

截至2011年组建了6个现代农机合作社,主要采用两种运营机制,一是以集体所有制形式组建的。如农牧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12个矿务局农场、225名职工入股;绥滨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北山、振东),入社农民490户;二是以农机大户入股形式组建的。如红卫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民375户;勤俭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民535户;三是以场县共建形式组建的山河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民186户。按省要求6个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机车经营采取以下办法,进口大马力拖拉机由分社组织统一经营,联合收割机采取租赁方式。

二、全市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与流转的基本现状

鹤岗市市辖(不包括垦区)现有21个乡(镇),212个行政村。农业户数5.5万户,农业人口18.5万人,总耕地面积218万亩。截至2012年3月末,鹤岗市市辖区土地流转村为56个,总户数为1.3万户,流转面积为45.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1.1%。而组建的6个千万元规模现代农机合作社在规模经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共规模经营作业22万亩,实现总收入733万元,实现纯利润为374.4万元。

主要有如下土地规模推进模式

1.合作社经经营模式:由合作社牵头,吸纳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按股分红,风险共担。

2.村集体经营模式:村班子组织村民通过反租或土地入股形式集中土地,统种统管统收,村民分红后余下的收入为村集体积累。

3.种植大户经营模式:利用租赁、承包土地方式承租土地。

4.龙头企事业经营模式:企业为经营主体,一是租赁或承包农民土地经营权建立原料基地。二是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企业,土地由企业直接经营。三是农民可与企业实行种植订单或成为企业工人进行就业。

5.场县共建经营模式:由村集体组织全村农民把土地直接出租农场经营,按当地亩平均效益付给农民租金;或农民委托农场代耕、代种、代服、代收,农民按价付费。

三、主要做法

1.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采取“合作制+股份合作制”模式

如鹤岗市绥滨县向日村借助推进省千万元农机专业合作社项目的有利时机,整合农民土地资源,加快土地规模经营步伐。村委会通过深入走访、算账对比、思想动员、举行座谈、民主决策表决等方式,组建了向日村农机专业合作社,全村农户将6150亩耕地100%入股,实行土地集中规模经营。经营上实施“统一整地、统一购肥施肥、统一购种播种、统一用药、统一管理、统一收割,分散销售”的“六统一分”模式,并统一深松整地。向日村实施土地规模经营后,农民可人均增收1500元。

2.由农机大户能手集中使用耕地

如鹤岗市绥滨县荣福村和朝阳屯,村委会在征得村民同意的基础上,以3700元/年·公顷的租金价格承包给本村两名农机大户,由承包者进行规模经营,种植玉米30hm2,大豆10hm2。朝阳屯全村39户,耕地面积1800亩,其中约1450亩种植大豆和玉米。统一技术、统一购肥、统一购种,农户承担费用,统一管理,统一收割,按作物品种产量分粮。这种经营模式让农民的分散性很强的承包地同土地规模经营以及市场化合理流转结合起来,使土地在流转中增值,使农民在流转中增收,让农民土地实现增值。

四、取得成效

1.农机合作社促进了农机化发展

鹤岗市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正确引导土地流转实行集中连片,规模开发,集中经营,发挥规模化经营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鹤岗市农机化的发展。如绥滨县联合村实行农机专业合作模式,对旱田(玉米)6000亩、水田5100亩进行规模经营,每亩按一股计算,根据各户耕地的地力条件不同将耕地分为一、二、三类地。每股配套资金一类地为300元、二类地为260元、三类地为220元,秋收后,按成本合算,去掉统一经营的所有费用后,再按一、二、三类地的每股配套资金比例进行分红。

规模经营股份公司的成功运作,为推进优质粮食的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机化发展、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了新路。

2.农机合作社促进了剩余劳动力转移

由于大农机的充分利用,使农村的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有机会从事其他行业,同时也解决了农村地少人多的矛盾。如2010年,鹤岗市市辖通过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化经营共转移农村劳动力6.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4亿元;2011年前7个月通过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化经营共转移农村劳动力4.9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近2亿元。

3.农机合作社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

通过建设现代农机合作,加快了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使农民收入有了很大程度地提高。如绥滨县永发村近几年依托百万元的大型农机专业合作项目,尝试土地规模经营,通过强化服务,将55户2100亩耕地采取“七统一”模式全部推广了大豆45公分双条播技术,提高了管理水平,增加了科技含量,做到农机和农技相结合,良种和良法相结合,使得土地规模经营耕地产出效益大幅增加,产量比非规模经营耕地平均增产0.5t/hm2,如按3.4元/千克计算,增产增收1700元/hm2,加上节约成本358元/hm2,旱田土地规模经营净增效2058元/hm2。

五、依靠大型农机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对策建议

1.出台政策,大力扶持

市政府对成功申报组建旱田农机合作社的县(区),组建1个旱田合作社且千亩规模连片面积达5片以上奖励5万元,组建1个水田合作社且千亩规模连片1片以上奖励1万元。二是场库棚资金。对组建农机合作社场库棚资金不足的,两县都要从省政府对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中拿出资金帮助合作社建设场库棚,每个旱田合作社至少补贴50万元以上,每个水田合作社至少补贴20万元,建设标准化场库棚。东山区,兴安区也要从财政资金按此标准拿出资金给予扶持。

2.建立机制,提升管理水平

在合作社内部成立理事会和监事会,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章程,建立健全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安全管理等规章制度,使农机合作社在依法成立、依法登记的基础上,按照章程规定的范围和责、权、利要求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强化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同时,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以会代训与专业培训相结合,理论研讨与经验交流相结合的形式,先后对合作社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岗位培训。

3.是加大宣传,因势利导

通过会议推进、典型带动、算账对比等形式,大力宣传组建大型农机合作社的好处,提高广大农民应用大机械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他们更加放心地加大投入,扩大土地经营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