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2:28

新媒体传播体系篇1

中央的《意见》,从“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高度,把打造新型主流媒体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既是媒体发展的时代需要,也是满足和适应民众诉求的重要体现。

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肩负着引领主流舆论、有效传播主流声音的基本职责。目前传统媒体话语权受到新兴媒体冲击,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构筑现代传播体系要做好融合这篇大文章。

《意见》提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这指明了融合和发展的路径和方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需要严格遵循这些规律。新闻传播规律,强调真实准确、及时快捷、客观公正、全面权威的特征。新兴媒体发展,旨在改变传统媒体传播新闻的单一功能,强调以新传播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融合平台、多媒体整合传播能力,实现“具有新传播环境下强大影响力的新型融合媒体机构”的目的。广播电视等传统主流媒体应努力实现互联网技术创新与新闻价值传承的结合,体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的思路,以实现在大众传播新时代继续占据舆论制高点为己任。

新媒体传播体系篇2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方式;现代公共关系;影响

网络在90年代进入中国,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载体,它几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电子技术和互联网的不断革新发展,新媒体的形态丰富多样,从数字电视、手机媒体到现在很火的博客、播客、微博,它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和每个人都密切相关。新媒体的强大势力不断冲击着传统媒体,几乎每个现代人都会拥有一种以上的电子产品,年轻人和知识分子更为明显。人们获取信息变得越来越省时便捷,并且习惯性地依赖网络,而电视、广播、报纸、通信等传统媒体却遭到冷落,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面对新媒体的主流趋势,各领域也开始积极的发掘利用新媒体。而关于公共关系,不论学者们如何定义,都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即组织、公众和媒体。其中组织是主体,公众是客体,媒体是路径,组织需要通过媒体实现同公众的沟通。媒体是公共关系得以形成和维系的重要环节,它的选择和应用是公共关系得以实施的基本保证。当媒体元素发生改变时,公共关系也将产生深刻的变化。所以公关组织必须正视新媒体的应用发展,同时迫切需要掌握新媒体对公共关系的影响。

1.新媒体打破时空限制为公共关系提供高效的沟通途径

网络时代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地区之间存在的传播限制,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卫星,可以将信息传播到各个角落,大大降低了物理位置对社交关系的重要性。而且新媒体传播方式突破了传统媒体的时空限制,它既不受纸质媒介中字数和版面的限制,也不受广播电视中编排制作的时间限制,可以保证信息第一时间传播。在速度决定成败的今天,公关主体一直在追求高效率的传播媒介,而新媒体在时空上的优势正好实现了公关主体的夙愿。

2.新媒体的数字化和多媒体化提升了公共关系的运作水准

新媒体的数字化,便于信息的传送和转化,并具备极强的信息承载量。而新媒体的多媒体化,则为信息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形式,可以实现文本、图片、声音、影像的一体化,使得信息传播更为真实立体。新媒体对于信息内容的承载量和表现力都远远大于传统媒体,如果公共关系的主体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优势,就能在信息传播的数量和形式上拥有巨大的发挥空间,将媒介的优势转化为公关传播的优势,提升公关运作的水准。

3.新媒体的二次传播使公共关系的受众群体规模扩大

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另一优势就是带动二次传播,让受众群体范围进一步扩大。公关主体通过新媒体相关信息,目标公众接收信息后会再次通过新媒体选择性的传达给身边的群体,而且这种传递具有延续性,每传递一次后接收讯息的人数就会呈几何倍数增长。最后,真正接收到信息的公众会比公关主体预想的公众规模大得多。值得注意的是,使受众群体规模扩大的功臣不是公关主体,而是接受信息的公关客体。其实传统媒体在公关传播的过程中也会激发公众进行二次传播的热情,但新媒体可能更方便受众通过同样的媒介进行后续传播,使二次传播变得容易快捷,因而新媒体介入公共关系后受众规模的扩大变得较为明显。

4.新媒体的受众细化使公共关系更加人性化

传统意义上的公关公众概念十分宽泛,是指与公关主体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有着共同的目的、利益、兴趣等意识的社会个人、组织或团体的总称。根据不同的标准,也可以将公关公众分为临时公众、周期公众、稳定公众;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和行动公众等等。但都是公关主体面对一类人或一群人,利用主流媒体发起的的公关活动。公关公众虽然数量庞大,却具有模糊性,无法准确有效地完成公关传播。但新媒体能够提供点对点的信息传播服务,使得公关公众由群体化向个体化转变,公关活动变得更具有针对性。与此同时,公关主体需要对细化的公众提供个性化服务,加强对公关公众的特点、喜好和心理的研究,为目标公众提供定制服务,让公关活动更加人性化。

5.新媒体的互动性使公共关系实现双向沟通

美国公共关系学理论权威格鲁尼格和亨特揭示了四种公关模型:媒介模型、公众告知模型、双向不对称模型和双向对称模型。其中双向对称模型是两位学者提出的理想化公关模式,它注重的是公关主体与公众间的双向沟通,公众不再只是信息的接受者,还是公关活动的反馈者,可以对公关主体提出要求,二者在互动中达成理解共识。而新媒体中有很多促进双向沟通的方式,如电子邮件、聊天室、讨论组、微博等,都为公共关系的沟通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便利,传受双方几乎是没有时间差的进行信息的发送和反馈。公众不仅可以自主地选择信息,更可以进一步参与公关活动,在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与公关主体的平等地位。而公关主体则可以在双向沟通中及时了解公众的需求,从而调整服务策略,改善服务品质,实现组织与公众的双赢。

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新媒体传播方式对于现代公共关系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公共关系高效沟通途径、庞大受众群体和双向沟通等好处的同时,也给现代公共关系带来了挑战。强大的人肉搜索已经向我们昭示着,网络时代没有秘密。公共主体已趋于透明化,其权威性和私密性都在减弱。新媒体在扩大公关受众的同时,对公关危机同样具有放大作用,二次传播的强大力量会让出现危机的公关主体迅速陷入舆论困境。

因此新媒体应用下的公关传播必须回归传播真实信息的基本原则,一旦遇到危机,要积极的面对它、接受它、化解它,寻求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负面新闻做出积极回应。公关主体还需防患于未然,提前建立预警系统,对可能出现的危机进行构想,并做好预防准备。这样组织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公关危机时,就能有条不紊地拿出应对策略,使组织迅速摆脱危机。

新媒体传播方式的蓬勃发展,对现代公共关系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公关主体一方面要及时地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新媒体为现代公共关系创作的新传播环境和新方式,拉近与公众的距离,提高公关活动的水准;另一方面要积极应对挑战,增强组织的忧患意识,建立预警系统,将公关危机降到最低。只有这样,公共关系才能在人们接收信息多样化,关注焦点日新月异的今天,利用媒介扬长避短,准确有效地开展公关活动。■

【参考文献】

[1]邱伟光.现代公共关系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谢玉华.公共部门公共关系学[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3]才让卓玛.向主流媒体演进的2008新媒体研究[J]现代视听.2009,(1).

新媒体传播体系篇3

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为大家展示了一个平等开放的世界;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关系传播也将为大家带来一个平等、开放、多元、包容的世界。国内外对“公共关系”内涵的认识与理解从最初的“国会声明”到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的定义,再到专家、学者的创新性阐释,并未形成一致的意见。但总的来看,都倾向于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对其加以把握。随着网络、手机、楼宇液晶电视等新兴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传统媒体环境已经发生新的变化,新媒体环境的形成正在对公共关系内涵产生广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公关传播要素层面的改变:首先,公共关系传播主体、传播对象边界模糊化;其次,传播方式多样化,越来越注重交互性;再次,传播的信息越来越丰富,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泛;最后,传播模式个性化、传播快速化、影响全球化。这些改变使得传播主体迫切需要对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关系的传播策略加强研究与认识,明确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关系的全新内涵,正确运用新媒体实现双向互动的传播目标。本文认为: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共关系,旨在通过对新媒体传播渠道的广泛运用实现传播主体与对象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不断丰富、发展创新性的传播策略,提升传播主体的认知度、美誉度、和谐度。

二、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关系传播策略的具体表现

(一)把握多元的传播主体

公共关系传播主体一般包括两种类型:企业、个人等需求主体和多种特定公共关系工作的社会组织。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公共关系主体除了这两类以外,还包括公共关系从业人员。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关人员,要求掌握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双重传播工具,并能够运用丰富的媒体资源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业务能力和从业水平等。一个完整而又成功的公共关系活动的策划和实施,需要很多因素的保障,把握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将三种类型传播主体的关系加以协调,熟练掌握公关理论及公关技能,尤其注重网络公关,发挥主观能动性,开拓创新各种新的公关活动,以期达到与传播对象建立良好关系的目标。

(二)运用新兴的传播渠道

随着网站、论坛、社交网站、即时通信、微信、微博、游戏等新媒体平台的广泛运用,拓宽传播渠道的意识已渗透到公关领域。公共关系传播主体在进行媒介事件策划时,可以借助于强大的搜索引擎,官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建立一个庞大的关系网络,创新性地运用多种媒体形态,使得公关传播渠道丰富化,让公共关系的传播更具活力。虽然传统媒体不会因为新媒体的发展而消亡,但随着新媒体传播力量的不断提升必将影响原有的媒体环境,传播主体也将越来越相信新媒体的传播力量,使其得以广泛推广和应用,并在建立良好关系的过程中,很容易就能够将海量的信息传播给相应的对象,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

(三)区别不同的传播对象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对象围绕着互联网,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网络媒体,每个参与者都对传播主体的品牌塑造和营销传播具备价值,新媒体将传播主体传统意义的公共关系行为进行了延伸。由此,公众也趋向于分为两类:一类是忠于传统主流媒体的官方话语的公众;另一类则是频频出现在微博、微信等新兴社交媒体的公众。针对不同偏好的公众,公关人员必须用全局的观点看待,以不同的形式来满足区别化的公众。新媒体环境下,将互联网思维的概念融入到公共关系领域是大势所趋,传播主体要做到的就是让社交新媒体成为其发展公共关系的优势,以微博、微信、网络论坛、个人网页为传播渠道,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可以实时动态传播信息,使得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发生改变,公关机构和公关人员也必须针对区别化的公众进行差异化的公关活动。

三、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关系传播策略存在的问题

目前,公共关系传播主体在新媒体环境影响下越来越多元化地运用传播策略与传播对象进行沟通与交流,借助新媒体技术有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和宣传平台,可以以最快捷的速度向国内外交流传播主体的信息。然而,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共关系传播策略在运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传播主体对传播媒介和传播对象进行细致把握。

(一)对新媒体公关缺乏本质认识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主体需要具备新媒体公关意识才能通过灵活多样的传播方式将海量信息传播给目标对象。而现实情况却是:新媒体的发展使得整个媒体生态发生了转变,企业、组织的公关意识本来就不强,媒体环境的改变更使得企业、组织和个人缺乏新媒体公关的本质意识,目标不明确,缺乏敏锐度,缺乏对新媒体的认识,不能灵活运用新媒体进行公关宣传,不能将新媒体与公关关系紧密地融合起来,传播主体没能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进行公共关系传播。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传播主体对新媒体时代公共关系缺乏必要的了解,不能准确把握海量信息,使得公关活动的开展无法顺利进行,如2014年8月某大型超市出现熟食一个月不换油的问题。

(二)对新媒体渠道缺乏整合运用

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关系传播应该充分运用各类媒体,改变以往局限在传统媒体上进行广告、宣传和公益服务的现状,通过新媒体渠道传播广告信息、进行网络公关宣传、扩大公益服务的范畴。目前,传播主体在对新媒体渠道进行了解、运用的过程中,缺乏整合性的思维,不能对有利的传播渠道进行创新性的运用,一味地循规蹈矩,盲目跟风,不具备自身的特色,缺乏竞争力和影响力。以危机公关为例,某客轮倾覆事件发生后,一味地依靠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详细而全面的跟踪报道,忽视了网络媒体的话语权,使得网络媒体异常被动,只有网民的“跟帖回复”能反映出主观能动性,并未整合性地创新运用多种媒体。

(三)难以突破传播对象的碎片化进程

新媒体的碎片化、可聚合性,使得传播对象碎片化、公关关系操作碎片化。在碎片化时代,传播对象完全以个体为核心,传统媒体所采用的“先提供内容、再让传播对象被动收看”的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新媒体应当强调如何满足传播对象的个性化需求。传播对象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媒体的内容,媒体除了提供内容外,还要提供一份菜单给传播对象。但就目前的传播环境来看,面对碎片化的传播对象,传播主体运用新媒体渠道展开公关活动的效果已经有所体现,但并未完全消除碎片化对传播效果的不良影响。

四、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关系传播策略的实现途径

(一)充分认可新媒体公关,实现信息的海量传播

新媒体公关的本质,就是将新媒体环境下的互联网思维与公关相结合,时刻洞察社会动向,增强公关意识,从战略高度为企业、组织或个人进行公关策划和公关活动,利用新媒体为公关活动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之间搭建桥梁,实现信息的海量传播及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形象。只有认清新媒体公关的本质,才能海量传播信息,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

(二)创新运用新媒体,增强传播方式的互动性

新媒体环境下进行公关传播活动,要求传播主体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加以把握,存在一定的挑战性。这种挑战性主要来源于新媒体所散发出来的强大影响力:只要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的信息必将得到受众的快速反应,并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如:某娱乐名人通过微博公布恋情使得“我们”体的风行。这也说明: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关传播必须创新运用新媒体,注重传播方式的互动性。具体做法:通过与企业相关或较为信赖的新媒体来报道相关的新闻,在说明产品的问题时,一定要通过新媒体传达出正能量,传播企业好的一面,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公众的抵抗心理;要懂得运用新媒体的巨大影响,在危机发生后及时地通过新媒体将相关的事件公布在公众面前,不让危机朝着更坏的方向发展,不要使得问题没解决而产生更大的矛盾。

(三)重点关注传播对象,满足个性化需求

新媒体具有新的特点,将信息传达给传播对象并不是它的唯一目的,其更加注重以有效手段来提高信息的利用率,从而给传播对象带来益处。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公关传播对象倾向于将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告诉给其他传播对象,与之进行分享,一言以蔽之,极高的传播效率是新媒体环境下公关传播对象的一大特征。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公关低门槛准入度,具有更加有效的双向互动性、灵活性和便利性,进一步深化了传播对象需求的差异化。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海量化、碎片化,传播对象的注意力有限,集中于一个地方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传播对象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明显。因此,公共关系传播主体更应该针对传播对象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公关活动的策划和推广,迎合并满足传播对象的需求,以建立良好的形象。

五、结语

新媒体传播体系篇4

一、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主体的转变

1.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关系不清的阶段

新闻传播活动有着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在形成正式的新闻传播机构之前,新闻的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换进下,人们对于新闻传播主体的概念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没有将新闻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进行有效的区分,这时二者之间的关系处在朦胧不清的阶段。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当时人们在传播和接受的定位方面缺乏清晰的标准有一定的关系,新闻传播活动并没有与其他类型的传播活动进行主动的、积极的划分,而且新闻传播主体本身对于新闻传播的职业性认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对于新闻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之间的演变并没有给予更多关注。

2.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对立关系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在政治、文明、经济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而这对于新闻传播领域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大众传播方式的诞生,将新闻传播与其他传播方式区别开来,而且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相关的传播工作,这时新闻传播就成为了一种正式的职业,也改变了以往新闻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逐渐混沌关系的局面,形成了正式的对立关系,并且持续到当前。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加剧了新闻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正是大众传播模式的确定,正式将新闻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进行了明确的划分。虽然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也会发生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的互换现象,但是却没有大规模发展,直到新媒体网络时代的到来,促进了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和谐统一。

3.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和谐统一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新闻传播主体的主导地位发生了改变,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应用颠覆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单向的、被动地接受新闻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他们更希望参与到新闻传播活动中,而作为新闻传播媒体,也需要更多的走入到群众中,挖掘新闻素材的同时,了解大众对新闻传播价值取向的变化。在新媒体环境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传播主体,同时也承担着新闻接受主体的角色,但是与传统媒体环境下的接受主体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是相对而论,转变的是新闻传播的方式和新闻传播主体的主导地位,形成了新的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

二、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主体转变的思考

1.注重受众媒介素养的强化

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媒介素养是影响新闻转播主体转变的重要因素。从当前我国新媒体环境的发展情况来看,大部分新闻传播活动都停留在简单的论坛、微博、新闻评论等方式,而所谓的新闻也仅仅是简单的实时信息或者十分常态的新闻,这种群众广泛参与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对于大众的媒介素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新闻,也可以获取他人的新闻,并且做出评论、互动,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受众的知识面不同,所以在讨论公共事件方面必然会存在不同的见解,甚至造成巨大的意见分歧,引起争端,所以加强民众的媒介素养是新媒体环境下促进新闻传播主体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

2.加大对网络的监管力度

大众参与活动的方式已经由以往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大众主动参与,而且参与的方式大多是通过互联网讨论、评论等方式,但是大众参与新闻传播的过程存在很强的个人化特征,而且难免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这些问题对于新闻传播主体的转变会产生潜在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大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对受众的新闻传播方式和内容进行管理,保证新媒体环境的稳定运行。

三、结束语

新媒体传播体系篇5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采编;立体平台

新媒体技术采编播立体平台是新闻传媒行业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完美融合,同时也是传统新闻传媒体系的一次重要变革。新媒体技术采编播立体平台与传统电视广播系统具有较大区别,主要区别包括系统框架、工作流程、平台兼容性、人机交互性等,新媒体技术采编播立体平台已经成为新闻媒体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根据相关研究,2014年,全球互联网普及率超过35%,移动业务普及率超过93%,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5.8%,网络新闻用户超过5.03亿。新媒体技术采编播立体平台可以很好地适应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提高了信息获取的自主性,面对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传统新闻媒体行业必须实现网络媒介融合,而新媒体技术采编播立体平台恰好可以满足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需求。

1平台系统构架设计

新媒体技术采编播立体平台建立在传统传媒体系的基础上,一方面需要满足传媒行业处理、传输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需要满足用户获取、掌握信息的需求。新媒体技术采编播立体平台的模型可以分为四层结构,包括信息采集处理体系、信息管理体系、信息传输网络体系以及客户端,以上四层结构具有一定传递性,按照信息流进行构建,可以满足传媒行业与客户的使用需求,其中采集处理体系是平台的基础,由传统传媒行业改进而来。新媒体技术采编播立体平台的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新媒体技术采编播立体平台的构架图如图2所示。

1.1信息采集处理体系

信息采集处理体系可以将所有的新闻信息进行汇总,之后将新闻信息交付下一环节,新闻信息处理直接在线进行,提高了信息处理传输效率,管理人员可以随时调阅信息、管理信息。信息采集处理体系的采集依靠分散的服务端,一线记者可以直接通过网络访问服务端,并将新闻信息进行汇总,信息采集处理体系融合了多种新闻信息加工工具,保证了信息处理的效率,管理人员可以在线管理信息,多不合格信息进行操作,除此之外,信息采集处理体系具有DRm信息加密模块,保证了信息的安全性。

1.2信息管理体系

信息管理体系包括了接口服务、用户认证、广告服务、音频管理服务、视频管理服务、图片管理服务、门户服务、信息播出、转码服务模块等,这些模块具有一定功能性,是对新媒体技术采编播立体平台的扩展。接口服务模块是对输入输出信息的管理与运营,用户认证模块可以进行客户数据管理,音频、视频、图片数据模块将提高了平台资源的使用率,信息播出是对新闻合法性的保证,门户服务模块可以为新媒体技术采编播立体平台进行推广,广告服务模块新媒体技术采编播立体平台资源的主要来源。

1.3信息传输网络体系

信息传输网络体系的结构比较简单,主要包括信息模块以及网络分布节点,信息传输网络体系本身属于分布式网络,可以提高存储资源利用率,同时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安全性。用户可以通过最短的物理链获取信息,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传统的集中式网络容易出现访问超载的现象,而信息传输网络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缺陷,有效降低了网络体系的压力。

1.4客户端

客户端一般具有较好的人机交互性,个性化的界面可以提升客户的体验感受。目前,我国的移动客户端已经比较普及,包括电脑客户端、手机客户端等,这些客户端具有传统客户端难以比较的优势,一方面移动客户端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用户可以选择性地获取信息,另一方面,客户端的推送服务提高了信息流通效率,对我国新闻传媒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平台业务流程

与传统电视广播网络难相比,新媒体技术采编播立体平台的业务流程更加明确,有利于传媒行业的标准化发展。传统电视广播网络的信息采集、信息制作、信息传播等环节比较复杂,且业务流程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导致信息加工效率较低,严重影响了新闻的时效性。新媒体技术采编播立体平台可以实现信息快速处理,目前,我国现有的新媒体技术采编播立体平台的工作周期一般为30分钟以内,从信息录入到客户端推送的时间少于30分钟。本文将新媒体技术采编播立体平台的业务区分为4个环节,包括内容制作、运营、分发传输、终端呈现等,且各个环节之间具有极强的关联性。

3平台的各模块功能设计

新媒体技术采编播立体平台必须满足客户对信息的需求,新媒体技术采编播立体平台可以采集多方信息资源,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处理形成完整的信息数据链,最后利用互联网将这些信息到移动终端。新媒体技术采编播立体平台必须兼容多种格式的数据,同时注重信息服务质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支持信息订阅、自动推送服务。移动终端模块覆盖了pC、手机等,内容制作模块主要包括四个功能,分别是内容聚合、内容加工、内容推送、内容管理等;内容模块的功能主要包括图文业务、视频业务、交互业务、信息交互、信息管理等;内容传输网络可以支持CDn、p2p、广播推送等,同时结合了Sp/Cp双模式。

作者:刘项单位:鞍山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新媒体传播体系篇6

关键词:流媒体;高校;视频新闻;网络点播;设计;实现

中图分类号:tp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0-30358-03

1引言

随着各种电视节目的上星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纷纷触网,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高校自办电视台的思想教育功能,实现高校电视更好更快的传播以及对校园媒体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形成优势互补,突出整体效能,是目前高校尤其是西部边远地区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利用校园网络进行校园视频新闻点播,逐渐成为了校园视频新闻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网络视频点播是综合了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它利用了网络和视频技术的优势,彻底改变了过去收看校园视频新闻的被动方式,实现了校园视频新闻节目按需收看和任意播放,为用户提供实时、交互、按需点播服务的系统。利用校园网建设VoD系统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在线的视频新闻节目的点播服务。如何利用网络视频点播技术构建一种基于流媒体技术的实效性高校校园视频新闻网络点播系统已成为一个势在必行的手段和趋势。

2流媒体技术及视频点播原理

2.1流媒体技术

流媒体(Steamingmedia)是指在网络中使用流式传输技术的连续时基媒体,如音频、视频或多媒体文件。流媒体技术就是把连续的影像和声音信息经过压缩处理后放在网站服务器上,让用户下载、观看、收听,而不需要等整个文件全部下载完毕后才可以观看的技术。传输及播放的流媒体文件,经过特殊的压缩方式分成一个个压缩包,由视频服务器向用户计算机连接、实时地传送,用户机不必等到整个文件全部下载完毕,仅需将起始几秒的数据先下载到本地的缓冲区中就可以开始播放,采用一边播放、一边下载、一边丢弃的方式,客户端的缓冲区建在内存中,不占用硬盘空间,不会在用户端留下任何拷贝,保护了知识产权,同时提高带宽利用率。流媒体技术是一个综合的技术,它包括采集、编码、传输、储存、解码等多技术。作为以流媒体为技术支撑的流媒体应用系统,一般分为编码端、服务器端和用户终端3部分。

2.2高校校园视频新闻网络点播系统

高校校园视频新闻网络点播系统采用流媒体技术,建立专门的流媒体服务器,把校园视频新闻编码处理后到流媒体服务器中,用户在校园网连通的任何端口,可利用网络进行校园视频新闻的点播与观看,在这个过程中本系统可实时向用户传送节目,用户也可通过网络客户端对所观看节目实现随意控制。可用图1来说明校园视频新闻点播系统的工作过程和系统结构。

3高校校园视频新闻网络点播系统的设计

本系统所要处理和传输的信息主要是视音频信息为主的多媒体信息。为了便于师生的对视频新闻的点播,这就需要校园视频新闻者在过程中注重质量、访问速度、方便和快捷性,并且也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构建实效性的视频点播服务平台;校园内用户可以查阅节目的详细信息,可以以页面方式观看,也可利用播放器播放或全屏播放;也可下载观看。

本系统主要借助于目前主流的流媒体系统之一的windowsmedia为主要支持技术来构建实效性高校校园视频新闻网络点播系统,突出其方便性、先进性、集成性、低成本的特点。

在windowsmedia技术支持下,主要从其文件格式、流媒体传输协议、播放方式、系统组成等几个部分总体上去设计实现该系统。

3.1文件格式

windowsmedia支持aSF,wmV,wma等文件格式,aSF(advancedStreamFormat)是windowsmedia的核心。aSF是一种数据格式,音频、视频、图像以及控制命令脚本等多媒体信息通过这种格式以网络数据包的形式传输,实现流式多媒体内容。wmV是视频数据格式,wma是音频数据格式。本系统主要传输视频信息,所以在前期制作视频时全部采用aSF、wmV两种格式。

3.2流媒体传输协议

流媒体传输协议是流媒体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组成部分。它是为在网络上实时传输多媒体信息而开发的协议。目前,windowsmedia支持的流媒体传输的协议主要有:实时传输协议Rtp(Real-timetransportprotocol),用于internet上针对多媒体数据流的一种传输协议。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Real-timetrans-portControlprotocol),RtCp和Rtp一起提供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服务。实时流协议RtSp(Real-timeStreamingprotocol),定义了点对多点应用程序如何有效地通过ip网络传送多媒体数据。基于上述协议的支持,本系统实现了流媒体信息的有效传输。

3.3播放方式

为了能够让多媒体数据在网络中很好地传输,并在客户端精确地回放。基于这个目的,在流媒体的播送技术上人们采用了单播、多播、点播、广播等技术。点播是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主动的连接,在点播连接中,用户通过选择内容项目来初始化客户端连接,一个客户端从服务器接收一个媒体流(这个连接是唯一的,其它用户不能占用),并且能够对媒体进行开始、停止、后退、快进或暂停等操作,客户端拥有流的控制权,就像在看影碟一样。这种方式由于每个客户端各自连接服务器,服务器需要给每个用户建立连接,对服务器资源和网络带宽的需求都比较大。

本系统考虑到校园视频新闻时间短、信息量大;便于师生在观看校园视频新闻控制和交互以及校园网自身特点,采用点播方式来实现校园视频新闻的网络传播。

3.4系统组成及工作流程

为了更好地使流媒体系统在各个不同层面上互相通信,基本的流媒体系统包含三个组件:编码器,服务器,播放器。基于windowsmedia技术构建的校园视频新闻网络点播系统依靠windowsmediaService系统的主要组成。它分别校园视频新闻采编转系统、流媒体服务器(windowsmediaServer)和客户端流媒体播放器(windowsmediaplayer),分别用于流媒体的制作、和播放等。

(1)校园视频新闻采编转系统:用于采集、编辑、转换编码多媒体数据,使其成为流媒体数据格式,便于在流媒体服务器进行和管理。

(2)流媒体服务器:简单地说,就是支持流媒体点播的服务器,用于存放、控制、管理流媒体数据。

(3)客户端播放器:主要用于客户端用户对校园视频新闻进行点播播放、浏览等。

简单来说,该系统工作时,前期采编转系统创建流媒体文件并存放到流媒体存储服务器;服务器端创建提供点播的站点设置和管理节目并启动;客户端通过浏览器以web方式访问,获得节目信息,选择后再由流媒体服务器经过调度后启动相应的流媒体播放器实时播放节目。

4高校校园视频新闻网络点播系统的实现

4.1校园视频新闻的编码制作

(1)校园视频新闻的前期摄录与编辑。

为了保证图像质量,校园视频新闻必须在前期的摄录、采集、编转等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视频的损耗。笔者在实践中的具体的做法是:摄录阶段,采用广播级摄像机和信噪比较高的录像带摄制校园新闻,以此减少各环节中对图像信号质量的损耗;采集、编转过程中,利用高性能的视频采集卡(pinnaclepro-one)、编转质量较高的格式转录软件(tmpeg-plus)进行采编转,并且首次编转完成后统一使用avi格式文件,以确保图像质量。

(2)将前期编辑制作完成的视频文件编码为windowsmedia流媒体格式文件。

对于windowsmedia构建起来的流媒体服务器,一般需要使用asf、wmv格式的文件。因此,前期制作完成后,将编辑完成的avi格式的视频文件统一利用windowsmedia编码器把avi文件转化为asf、wmv格式文件。这时,最好使用windowsmedia编码器,它可以适应多种网络的编码要求。

(3)编码设置与过程监视。在编码转换时,应根据用户情况、网络带宽、节目内容等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输出质量、编解码版本、传输速率及适应带宽要求等选项。这样可以保证视频和客户端点播时编码后流媒体的高适应性和高质量。与此同时要对编码过程进行监视,通过监视可以随时了解编码的进展情况,利于操作人员对整个编码过程的把握,并且保证输出的校园视频新闻节目不出现间断和跳帧等现象,保证视频的连贯性。

当然了,上述过程只是笔者在自己实践中的具体做法,若在硬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专门的视频采集卡、编码器把摄像机等其它设备的信号直接转换为asf格式,这样可以减少编转时间,缩短整个视频流程,提高校园视频新闻效率。

4.2校园视频新闻网络点播服务器的安装与管理实现

校园视频新闻网络点播服务器是安装了流媒体服务软件的服务器,提供校园视频新闻节目服务,监控系统运行状态,存储校园视频新闻节目。该服务器采用windows2003服务器版操作系统,安装windowsmediaService作为windowsmedia服务器,使用户能够通过网络传输流媒体内容。windowsmedia服务为aSF流媒体文件提供了两种方式:单播和多播,分别用于交互式点播和广播方式。本系统的构建主要采用交互式点播方式,它为用户提供点对点联结方式的服务,允许用户通过交互参与流媒体播放的控制,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每个用户可以主动地观看节目。在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过程中,关键环节是:

(1)服务器基本设置:主要包括端口数值、允许用户连接数量、用户接入带宽、流媒体存放的位置。

(2)服务器安全设置:主要指服务器的各种规则,其中包括定义权限、ip地址、子网掩码、特定端口等。

(3)服务器方式设置:主要对windowsmedia管理器的“单播点”进行配置,配置完成后服务器就可以向用户提供视频点播服务。

(4)服务器其它设置:主要是对服务器运行状态的监视设置、内容缓存管理设置、广告功能设置等。

4.3校园视频新闻网络点播系统播放器的实现

校园视频新闻网络点播系统播放器端主要的功能就是使用户使用浏览器通过web访问服务器端,从网络接收视频新闻流媒体并播放,这样就实现了视频新闻点播。在播放器端可安装使用媒体播放器(windowsmediaplayer),来实现流媒体播放、控制(开始、暂停、停止、快进)等。对于媒体播放器(windowsmediaplayer),它可提供给供客户端用户独立使用,也可方便地嵌入到浏览器中,这样简单地就实现了流媒体播放功能。

高校校园视频新闻网络点播系统基于网络服务和流媒体技术,实现了对校园视频新闻的网络点播,具有实用性、高效性,投入少、维护简单的特点,充分利用了已有的高校校园网硬件设施,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校园视频新闻获取的新途径,实现了校园视频新闻在网络时代下的网络化传输。随着网络技术和流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在高校校园硬件设施的逐步完善中,高校校园视频新闻网络点播系统将会提供给广大师生更加高效、丰富的校园节目。

参考文献:

[1]夏志强,刘清堂基于流媒体技术的教学信息点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教育技术导刊,2006(7).

[2]齐蕾.流媒体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5.

[3]胡奇光.基于流媒体的网络多媒体远程教学系统的设计[J].电脑学习,2007(4).

新媒体传播体系篇7

【关键词】数字媒体;传播特点;受众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1-0137-2

一、数字媒体的概念与分类

数字媒体是指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的信息载体,这些载体包括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和动画等感觉媒体,和表示这些感觉媒体的表示媒体(编码)等,通称为逻辑媒体,以及存储、传输、显示逻辑媒体的实物媒体。但通常意义下所称的数字媒体常常指感觉媒体。数字媒体时代,是电脑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按着数字媒体的传播形式,可以将其分为网络型数字媒体和封装型数字媒体两种,网络型数字媒体一般指internet互联网,封装型数字媒体包括软磁盘和光盘;CD系列和DVD系列。

二、数字媒体的优势

麦克卢汉说过媒介即讯息,媒介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数字媒体的发展将以传播者为中心转向以受众为中心,数字媒体将成为集公共传播、信息、服务、文化娱乐、交流互动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终端。根据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数字媒体的主要特点如下:传播者多样化,由于数字方式不像模拟方式需要占用相当大的电磁频谱空间,传统模拟方式因频道“稀缺”导致的垄断将会被打破。传播内容海量化,传播渠道交互化,受传者个性化,传播效果智能化,借助类似于poS(销售数据系统)的计算机系统,数字媒体能够对观众的收视行为及收视效果进行更为精确的跟踪和分析。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手机报、电子报纸等众多新的数字媒体的涌现,传媒的数字时代悄然来临。面对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媒体和纸质媒体之间整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从而大大拓展了媒体的传播渠道,改变了媒体的传播模式。数字媒体是以数字的形式存在的媒体,数字媒体的传播具有互动性、整合性、多样性等特点,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副作用,数字媒体将传统一对多的广播传播模式延伸到多点互动的多播、点播、组播等多种模式。

与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较,数字媒体的存在前提是必须依赖计算机技术,在这个前提下,信息的实时性、准确性、大容量、易检索和多通道传播构成数字媒体的主要特征,正是这些特征将数字媒体推为现在人类传播信息的佼佼者。在现代人的信息交流中,数字电话和网络电话在个人焦急中已占有一定的比例,与以往的电话、电报相比,经过量化的音频数字信号更为尊被;网络传真、电子邮件代替了邮政系统的书信往来;不但方便、迅捷,而且降低了成本;在容量大、易保存方面,以软盘和光盘为载体的电子书刊和电子报纸显示出最大的优势。但数字媒体并不能完全代替和吞并传统媒体,尤其是印刷媒体长期以来已被人们习惯和认可的作用,在数字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仍然显示着它的巨大魅力。如果说广播电视的视听效果可以为数字媒体取代、其顺序播放的弊端终究为数字媒体所弥补的话,那么,书籍和报刊的随意、舒适和简单,也许永远会显示着它强大的生命力。

从大众传播的角度看,数字媒体无疑可以充当一种大众传播工具。就新闻来讲,网络媒体无论是从新闻的品质要素还是新闻的价值标准看,都不失为一种最现代的信息传播渠道,因为它不但能够把持客观准确的原则,而且不收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就知识传播来讲,计算机辅助教材、网上远程教育,更有利于教育内容的形象化和寓教于乐,有利于知识的迅速更新,而且,互动的学习形式拉近了教与学的距离;就休闲娱乐来讲,以光盘为载体和通过网上传播的娱乐节目和游戏多种多样、异彩纷呈,以最为显著的优势,使传统的电子媒介广播和电视相形见绌。值得一提的是,数字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因为网络传播既可以实现面对面的传播,又可以实现点对点传播,当信息面向多个上网用户传播时,网络媒体可谓大众传播工具,而个别独立上网户之间的交流可谓点对点的人际传播。如果说人类传播的发展趋势是从口口相传的人际传播向点对面、面对面的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发展的话,那么网络传播的出现则可看成是传播形式上的某种“回归”现象。

随着数字媒体的向前发展,我们不难想象它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信息交流是形成和维系社会的重要成分,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文化存在发展的前提。但是媒介是与社会紧密相联的,一方面,媒介决定社会,媒介构建了社会;另一方面,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着媒介的发展水平。而社会是人类的社会,人类的特性之一就是社会性,这种社会性是任何其他生物都不具备的。离开了社会性,人就不复为人,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社会的孤独的人。因此,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如何,越来越集中反映到媒介与媒介的关系和媒介与人的关系上面。

数字媒体在自身存在和完善的过程中,一方面与其他媒介发生联系,出现互补,并存在替代的的关系。比如,数字媒体相对于广播电视,呈现出替代的趋势,而对于印刷品来说,则呈现出互补和并存的倾向;另一方面,数字媒体与人发生联系,在媒体的作用下,人类可能表现出更强的个性,生活和工作的效率大幅度提高,但同时表现出对媒体的依赖心理,这种依赖心理会导致人与人关系的变化,因为媒体虽然使人在精神上更近了,却拉大了作为物质的人的身体距离。媒体对人的社会性的这种隔离作用,势必使人产生心理的孤独感,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

三、数字媒体对受众习惯的影响

通过数字媒体所采用的多元化的形式,我们可以发现数字媒体是如何通过新闻媒体的社会化来改变受众习惯的。由于社会性网站的日渐流行,对媒体社会互动性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在很多事例中,传统媒体需要追赶数字媒体的脚步。通过博客和贴吧,受众可以讨论被官方媒体限制的话题。很多时候,叙事性报道的唯一方式是利用事件中的个体;然而,若没有数字化的报道方式,故事的新闻价值将难以体现。数字媒体使普通的电脑用户能够进行自助媒体服务,或者说拥有自助的印刷媒体服务。

促进不同群体间的互动交流。通过数字媒体,不同的群体之间可以跨越地域和国界进行交流,而传统的媒体形式是难以支持这种方式的。传统媒体和政府媒体倾向于向广大受众提供主流的新闻报道。但是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少数族群并没有自己的话语权。过去,他们的声音是被限制的,然而互联网和卫星电视的出现使他们可以在群体内部以及国际间进行沟通交流。人类沟通交流的本能性需求带动了数字媒体的发展,基于同样的原因,数字媒体的前途是光明的。

在区域内开辟新的新闻渠道。数字媒体使媒体市场内涌现了众多新的媒体频道。之前由于政府限制或文化禁忌,很多新闻是没有办法被报道的。如今,数字新闻服务通过音频、视频的使用突破了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限制。现代的互联网和卫星广播更好地利用了向新型受众提供创新型频道和市场新闻的机会。此外,社会媒体在过去十年间得到飞速发展,尤其是在亚洲地区。它将世界上拥有共同语言的人群联系到一起,使发展中国家的受众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增进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其与世界的联系。

扩大对外交流的程度。现代数字媒体提供了一个公平的媒体竞争平台。同经由传统新闻机构的新闻一样,网民个人传播的新闻和其主观观点同样可以被轻易获取,这在世界历史上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伴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第三世界的公民可以很轻易地向第一世界的受众讲述自己的故事。地球上的每位公民都有获得信息的机会,信息的流通是无法被阻止的。相比于传统媒体,数字媒体在信息交换方面所需的成本更少,它不需要所谓的广播或者电视网络就可以在很广的地理范围内进行信息的交换和传播。

传统的受众概念已发生改变,我们已经进入每个人都拥有话语权的时代,我们对新闻的理解也产生了变化。全球的受众能够和媒体进行积极地互动。数字媒体,尤其是互联网,必须对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声音做好充分的准备。人们自身也随着受众习惯的改变而变化。因为数字媒体,例如博客,往往是带有政治色彩的,其传播的新闻通常是带有倾向性的,公众对新闻的批判也更强烈。现代受众对任何机构的任何消息往往都持有怀疑态度。公众新闻和参与式新闻的主体都是自然人,因此媒体的倾向性不可避免。在这种媒体环境下,无论是公众记者还是职业记者,都必须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由于世界上的任何人都有可能参与到一个话题的讨论,因此新闻记者需要尽可能的保持立场的中立,并在其报道中尽量体现各种观点。数字媒体提高了公众对新闻质量的标准要求。受众习惯的改变使受众本身成为新闻质量的衡量者。放眼未来,公众将拥有一个互动性更强的平台,公共区域的覆盖范围也将扩大。普通受众与记者之间的关系将更为密切。人们需要更仔细地倾听别人的声音。随着个人话语权的提升,地球村的概念也将更为明显。未来的世界将是人际互动异常频繁的时代,数字媒体实现了受众习惯的社会化。

综上所述,数字媒体已经完全改变了公众对媒体的认知。博客,视频共享网站,在线新闻阅读以及数字卫星的流行表明,现代受众需要自由选择媒体的权利;论坛的受欢迎则说明了受众对媒体讨论的需要。传统的媒体受众需要更多的话语权,而数字媒体则提供了一个平台。在数字媒体的作用下,这些意见可以转变为社会运动,这是新型互动型公共领域的自然组成部分。这种互动增进了国家间的经济和社会往来,分歧将逐渐减少,新的机遇也将不断涌现。数字媒体让我们成为一个国际性社会,未来将会同样充满讨论,合作和分歧。

【参考文献】

[1]戴元初.数字化引领下的传媒变革[J].新闻与写作,2006(11).

[2]杜晨.新媒体需要新内容[J].it经理世界,2006(13).

[3]刘萍.纸质媒体:优势与拓展[J].新闻前哨,2006(6).

[4]王梦圆.数字媒体的界定及其传播特点[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2).

新媒体传播体系篇8

中图分类号:tn949.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0-0106-01

1.新媒体技术与广播

所谓的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新在哪里,首先必须有革新的一面,技术上革新,形式上革新,理念上革新,个人认为后者更重要。单纯形式上革新、技术上革新称为改良更合适,不足以证明其为新媒体。理念上革新是新媒体的定义得核心内容。至于市场上那些以是否具备互动性来界定新媒体与否,是片面的不可取的观点。是否具备互动性,是个别性问题,不具备普遍意义。个人认为可以以个别性识别新事物,但是不可以其来定义事物。

当然新媒体技术应用最多的领域是广播电视领域,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来讲,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是广播电视技术的一种优势。如何利用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特点对广播电视技术子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下进行科学化的开展。将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2.新媒体技术在广播中的发展情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的时代已经是一个新媒体的时代,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多媒体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等都在迅猛的发展,同时也给广播电视技术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对于这样的形式,怎么才能够以科学的态度进行总结,通过对广播电视的优势的发挥,采取积极的措施,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推进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

根据对无线互联网用户的调查,截止08年,我国的网民数量就已经达到了2.98亿,也就是相当于22.6%。这个数值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计算机拥有数量已经超过了66.2台。甚至宽带用户已经达到2.7亿人次。手机上网的人数更是在不断的增长,尤其是近年来3G、4G网络的应用,这些都标志着手机流媒体传输技术在产生不断的进步和质量的飞跃。这也是促进新媒体技术在广播电视,甚至是其他领域的重大进步。

3.新媒体技术应用的意义

新媒体技术是信息传播的数字化伴随网络化的进步,同时跟随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进步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这样促使了广播面临数字化的信息的挑战。网络文字,声音,视频获取和传播是非常容易的,这也恰恰避免了传统的广播收到资源,频率等的限制,影响听众的数量。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技术已经发展为全球化。尤其是现在出现的网络广播,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音频,视频服务的网络媒体,为传播平台提供良好的资源。还能够有效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会使得网络广播的听众变得越来越多。同时各种形式的网络广播也是相继做出新的特色来吸引听众的耳朵。应用新媒体技术的网络广播当然也具有自己的优势:

首先,随着各种终端接收设备的不断普及,受众在参与广播电视的活动也越来越少。现在的互联网平台提供了互动性的交流平台,恰恰改变了传统的被动性听广播的弊端。网络技术平台提供了一个听众与传播者之间互相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同时,听众还可以通过网络及时选择节目的内容和节目的形式,不仅具有自由的选择权利。还不会收到时间,地点的限制进行历史内容的查询,回顾,现在还可以实现对自己感兴趣的广播的内容进行下载,做到及时的收听。

其次,现在新媒体技术的广播覆盖面不会受到时间,点地的限制。借助互联网信息平台。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听广播。只有存在互联网,就可以听到想听的内容。

最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还为视频广播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传播平台,不仅实现信息大量的传播,还能够实现快速、方便的特点。视屏广播也改变传统收听广播的方式和形式。

例如,某省市的广播电台,更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潮流,在领导的支持下,对播出系统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和设备的改进,将信息时代主流技术,数字技术,网络媒体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应用于广播中,再次创造了广播的建设意义。

第一,建设全面的数字化的播出控制系统,不仅具有专业化的数字化的调音台,音频矩阵,专业设备,还具有网络化路由器,数字音频接口等核心设备设施,为播出的信息创造良好的信息传播平台的同时,做好信息的备份和还原。在系统的应用还采取了国内外的先进的广播台的建设和发展技术,在业务需求和数字音频广播,数据广播,网络广播等各个新媒体业务方面进行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第二,本人所在的单位还建立了一套及广播电台,生产,运营和管理未一体的综合业务平台,为现在广播提供力网络技术平台支持。在应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同时,将多媒体技术,数字新媒体技术应用其中。有效实现信息丰富的广播电台的发展需求。业务平台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工作人员进行协同办公,还能够有效实现业务信息的传播,信息的及时共享,对于网络信息,广播内容集中化的管理等。同时系统还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应用效果。

第三,建设了数字化音频,视频卫星传播系统。包括转播车,车载广播制播设备,车载卫星系统,地面卫星系统等众多辅助控制系统。为数字音频,视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整个数字化,网路化的控制播放系统的建成,使得广播技术在发展道路上取得了良好的成功。也是数字新媒体技术的典型的应用。

4.总结

伴随着各种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由于广播在信息多元化的现在社会,需要建立快速独特的信息获取方式,才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同时不同的媒体与不同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需要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进行信息技术的传播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够在多媒体技术竞争中,通过广播信息技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够科学化的发展广播事业。

参考文献

[1]荣建华.新媒体技术对传统媒体公信力的影响.青年记者.2010(03)

[2]左艾甫.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广播电台改革与发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3

[3]朱佑龙.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广播新闻发展困境与突破.郑州大学2013

新媒体传播体系篇9

>>社交媒体时代信息的碎片化传播社交媒体传播中的“影响力圈层”效应新媒体危机传播对公众理性培养的误区新媒体“碎片化”特征对品牌传播影响研究社交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论自媒体的传播特征与公众影响力以微博谣言传播为例浅析社交媒体的媒介素养网络影视碎片化传播力研究陕西媒体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力研究碎片化传播的时代社交网络对品牌传播的影响力拯救社交碎片化浅析社交媒体对政治传播的影响移动社交化媒体的网络传播教学应用群体影响力差异对谣言传播全过程的影响研究新媒体消费平台对公众消费与生活的影响自媒体对公众政治参与的消极影响与对策网络传播对公众知情权的推进碎片化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新媒体发展从传播素质看报纸对社交媒体传播的影响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王灿发.突发公共事件的谣言传播模式建构及消解[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6).

[3]刘昊.碎片化语境下的网络传播策略[J].新闻爱好者,2011(10).

[4]北京网络辟谣平台每日清理万条谣言[eB/oL].

新媒体传播体系篇10

关键词:高校新闻传媒;生态系统;失衡;优化

一、高校新闻传媒及高校新闻传媒生态系统的概念和构成

高校新闻传媒是指高校面向师生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提供资讯服务的各种载体。当前,高校新闻传媒主要包括校报、校园网、校园广播电台、校园电视台、手机报、微博等。“高校”的“出生身份”决定了高校新闻传媒兼有新闻性、服务性、思想性和文化性的特征,而且思想性和文化性成为高校新闻传媒区别大众新闻传媒的重要特征。

马歇尔・麦克卢汉20世纪60年代最早提出“媒介生态”的概念,后来波兹曼将媒介生态定义为:“将媒介作为环境来研究。”传媒生态的概念由生物学的生态转借而来,英国的植物生态学家亚瑟・乔治・坦斯利最早指出,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生物群落同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不同种群生物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并通过互相作用和影响,维持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传媒生态系统是指在某一特定时空范围内,媒介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和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通过竞争、淘汰、平衡、互动和发展而形成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与状态。高校传媒生态系统要素包括学校、媒介和受众。媒介与学校的互动构成了媒介的外部环境,媒介与媒介之间竞争优选的互动构成了媒介生态环境,媒介与师生受众的互动形成了媒介生产、传播和反馈环境,媒介外部环境、媒介生态环境及媒介生产、传播和反馈环境相互组合并作用,进而构成了高校新闻传媒生态系统。

二、高校新闻传媒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

高校新闻传媒生态通过建立学校―媒介―受众的动态、有序、和谐关系,强调三个要素之间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在平衡―失衡―平衡的动态循环中,任何一个要素薄弱或缺位、要素之间互动断裂都将影响整个新闻传媒生态的平衡,进而影响整个系统的生存和发展。当前,高校新闻传媒生态系统存在生态失衡甚至断裂的现象。

(一)系统缺乏整体设计。学校系统、媒介、受众三者的良性互动循环才能实现生态平衡,对高校来说,新闻传媒既有行业媒体的特点,也要应兼具新闻传媒的基本功能。但在新闻信息采集与创造、处理与加工、与传播、接受与反馈、再采集与创造过程中,一些学校不重视学校新闻传媒生态系统建设,仅把新闻传媒当成传播信息、舆论引导、实现宣传的途径,而没有通盘考虑和整体设计新闻传媒生态系统建设,更少有人研究系统优化对策。

(二)媒介系统不够完善。高校相继创建各种媒介,但媒介系统有待完善,作用发挥还显不足。第一,宣传化运作。高校新闻传媒的宣传意识大于新闻意识,以宣传替代新闻,文件新闻、会议新闻多,师生鲜活的新闻少,传媒综合实力不强。第二,同质化运作。校报、校网、电视、广播、手机报、微博等不同媒介选题相似、策划雷同、内容相同,媒介特长和特色不明显,同质化现象严重,媒介资源重复浪费。第三,低水平运作。高校新闻传媒缺少主动策划、内容丰富、受众喜闻乐见、传播效果好的创意,尤其在新媒体环境下,视频、广播、微博、手机报等新媒介使用较少,新闻传播效果不佳。第四,业余化运作。当前,高校新闻传媒专业人员比例不多,大多从业人员非专业出身,兼职化、边缘化现象依然存在。

(三)受众需求未能满足。高校新闻传媒生态系统不够重视新闻传播中的受众环节,或没有主动贴近师生,或忽视师生的反馈,不能很好地满足受众的求新、求真、求近、求短等心理,未能及时培养受众市场,丧失受众效果。

(四)与系统外联系和互动少。与开放、多元的社会大众新闻传媒相比,高校新闻传媒系统是个相对封闭的自我系统,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系统及校外的社会大众传媒联系不紧密,相互之间的联动也较少,新闻传播的社会效益差。一旦产生负面新闻,更是缺乏良好的反应机制和补救措施。

三、高校新闻传媒生态系统优化路径探索

高校新闻传媒生态系统优化,就是在正确的新闻传播价值和舆论导向的指引下,把握学校系统―媒介―受众的相互关系和规律,明确学校系统、媒介、受众的职责与分工,建立学校、媒介、受众及校外媒体之间的动态、有序、和谐的关系,形成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平衡关系,使高校新闻传媒的功能得到最大化的实现。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成立新闻中心,积极推进新闻中心一体化建设,整合校报、校网、校电视台、校园广播电台、手机短信、微博平台等新闻传媒的优势,积极探索“整体策略、联动策略、受众策略、互动策略”“四大策略”下的高校新闻传媒生态环境优化路径。

(一)整体策略。高校新闻传媒生态环境优化,学校的职能在于从宏观角度认识新闻传媒的重要性,整体设计和完善高校新闻传媒的发展框架、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健全传媒生态系统各要素,为高校新闻传媒事业发展起到良好的规划、统筹和协调作用。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专门成立新闻中心,整合原先的校报、校网、校电视台、校园广播电台等资源,融合校内新闻传媒力量;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形成由党委宣传部主管,党委部门、行政部门、群众团体、学院、研究机构相互配合,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相互补充的新闻宣传体系,为学校和媒介系统创造了生存和互动条件。

(二)联动策略。联动策略就是从全局把握学校系统―媒介―受众的关系,立足媒介的报道内容、报道形式、报道意图,实现媒介之间并存、互补、融合、创新,形成报道合力。浙江师范大学新闻中心充分发挥校报、校网、校电视台、校园广播电台等传媒优势特长,开展多媒体联动。第一,发挥多媒介优势,实现新闻异质化。浙江师范大学新闻中心实施“网络求快,报纸求深,电视求活,电台求新”的媒介联动策略,校网及子网快速报道,用文字、图片、视频、视觉等报道形式达到良好的新闻报道效果。校报则力求深度报道、专业报道,主动策划深度新闻,确保每版头条重量新闻,并创办学科专刊、学术特刊、学工专刊、后勤专刊、读书节专刊、电影节专刊等专(特)刊。发挥多种媒介的互补作用,创造及时、全面、权威、生动、有趣的报道立体格局,确保快速报道新闻事件、深度解读新闻背景、深入采访师生故事、引导高端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第二,利用新媒介途径,提升新闻传播效果。浙江师范大学新闻中心结合新媒体发展形势,不时推出图片组合报道、视频报道、微电影在线播放、在线电子视觉阅读杂志等,并利用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互动平台,提升新闻传播的效果。2012年推出的招生微电影《遇见》走红于网络,受到网友的追捧。第三,提升专业化程度。浙江师范大学新闻中心不断充实新闻传媒从业人员队伍,通过专业培训、短期学习、与社会媒体交流等途径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能力。

(三)受众策略。与社会大众传媒所不同的是,高校新闻传媒的受众群体为受过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师生,对新闻传媒的需求更多、要求也更高。第一,主动服务师生。高校新闻传媒按照“三贴近”原则,既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又满足师生对新闻信息、舆论分析等方面需求。《浙江师范大学报》针对教师重点关注一线教学改革、科研成果、社会服务举措等,针对学生常年开设求职、就业创业、心理健康服务、考研、校园达人、记者关注等栏目。第二,加强媒介与师生受众的互动。浙江师范大学校报征集毕业创意照、校网开展“十大新闻评选”、电视台举办全校寝室K歌赛、广播电台举办“我是新主播”比赛、微博发动“快拍校景”等形式丰富的互动活动,让受众参与媒介传播,增强新闻传媒的反馈机制,形成良好、有序、螺旋上升的媒介―受众关系。

(四)互动策略。这里的互动策略指高校新闻传媒与社会大众媒体的交流和互动。在与社会大众媒体的互动中,高校新闻传媒要形成与部级、省级、地市级等各级传媒,与电视、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网站、社交网络等各类传媒,即从纵向到横向的全方位互动。浙江师范大学学生献血救助教师产妇、师生接力救助白血病学生、大学生宿管员登上大学生毕业典礼等事件,除了校内媒体大篇幅立体型的宣传报道外,还积极与各级各类媒体持续互动,及时报道事件进展,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此外,在互动形式上,除了常规的新闻采写外,浙江师范大学新闻中心还面向大众媒体举行新闻会、通气会,联合媒体开展师生恳谈会、校园文化品牌评选会、学术报告会、大学生就业讨论、主题价值观辩论赛、文化高端讲座等,拉近与媒体的距离,促进内部新闻传媒与外部大众传媒的对接互动。

四、高校新闻传媒生态系统优化效应

浙江师范大学新闻中心经过十年整合与实践,新闻传媒生态系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取得了良好的优化效应。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提高了新闻传播力。高校新闻传媒生态系统优化,既有效整合了校内资源,也充分利用了大众媒体资源,多方位立体型的新闻宣传进一步提高了媒体的新闻传播力。

(二)扩大了舆论引导力。在受众策略的引领下,高校新闻传媒贴近师生、了解师生,赢得师生信任,舆论引导力进一步扩大。

(三)提升了文化服务力。高校新闻传媒立足高校,面向更多的知识分子,有效结合校内的高端人才、高水平学术、高雅文化等优势,开展科学研究、学术对话、文化服务等方面的报道及活动,促进文化服务力提升。

(四)形成了品牌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力。通过传媒生态系统优化,校内的报纸、网络、电视、电台、微博等传媒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学校―媒介―受众的良性互动又进一步促进了传媒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然,高校新闻传媒生态系统构建和优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研究学校―媒介―受众三大组成要素及相互作用,为高校新闻传媒发展寻找实践系统优化路径显得尤为重要。对高校而言,实现自身新闻传媒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质量和效益的联动、平衡与发展,还需要进行更加积极有效的探索,为高校新闻传媒可持续发展,也为高校思想文化事业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