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金融学理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2:42

传统金融学理论篇1

关键词:传统金融学;行为金融学;理论分歧

中图分类号:F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学的研究日益深入,尤其是在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上一直存在着争论,而且处于延续不断发展阶段。因此针对传统金融学的相关困境以及行为金融学的崛起因素研究显得非常具有意义。本文主要针对相关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类金融学之间的差异点,实现对其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一、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内容对比

从传统金融学的研究内容来看,现代金融学其主要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在资本市场中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在资源配置上是统一的,这也就意味着研究必然以市场均衡和获得和合理的金融产品价格体系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那么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其差异主要表现点值得深入研究,曾经有学者认为现代经济学代表了研究经济行为和现象分析法和框架。传统金融学其主要分为参照系、视角以及分析工具等组成部分,金融研究过程中由于两者研究的问题存在着差异,经典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的视角具有差异性。当代的经典金融学主要是以继承传统经济学的假设作为研究的基础,并且建立起完善的现代金融学完整体系,但是其在研究的范式和研究的模型上仍然存在着完全理性的分析框架,而不注重微观个体的决策行为。两种金融学对于风险和无风险情况下对于人们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其核心价值的心理物理学效应会造成人们柱塞盈利的时候出现反感风险,而且在亏损的时候会出现追求风险。心理物理学效应则成为了人们过分偏执定性可能和不可能事件的主要因素。

二、传统金融学困境

1、噪声交易解释困境

为了保全一种完全的竞争状态,引入“噪声交易者”来对整个价格系统进行控制,使得价格均衡,且不会揭示私人信息。往往噪声交易者不会追求利益最大化,但是作为非理性或者流动性的交易者则会追求,因此这也会造成在整个传统金融理论框架下难以取得理性预期平衡。噪声交易者常常会使用外生变量来对证券的需求总量进行处理,这种处理方式在经济学家看来,仍然是理易行为。但是没有对噪声交易者和理性预期者的差异进行探讨,由于理性预期交易者对于证券供应成立随机变量,因此不能够使得其确定性的维度增加。因此整个证券价格就会由于随机变量出现,而造成私人信息不能够完全揭示。

2、不完全竞争困难

所谓的不完全竞争,其主要是在实现均衡价格的同时还具有完全揭示直接获取私人信息的动机。在不完全竞争研究之中,决策者的行为受制于交易者的信念,交易者价值不仅存在于预期时的优势,而且还具有其他交易者对此交易获取信息的猜测。每个交易者在衡量自己是否会对均衡价格的配置产生影响,可以有效反映出具体信息,这就可以有效避免在交易中出现“搭顺风车”的情况。假设,一些股票教育者,在发生交易的过程中,若不去获取哪些隐私信息,那么自己很可能陷入被动,使得自己处于困境之中。从不完全竞争的博弈模型进行分析,要求交易者具有理性的认识,在交易过程中不仅需要保持理性的认识,而且需要有意识的决定别人存在的影响。

3、经典金融学对金融市场研究困境

由于传统金融学理论存在着一些不能解释的问题,例如,经典金融学常常会假设一些异易者具备同性质的先进理念,这就使得市场有效预期理论处于平衡状态,可以使得证券持有者与交易者均会各自承担风险,使得其分担来自金融经济的风险。证券交易所产生的原因其主要由于交易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的风险承担能力,这就是同种信息的先验信假设所带来的缺陷。相关经验告诉我们,人们对于证券的收益不同预期应该是证券交易的一个重要因素。同种性质的共同知识先验信念差异主要是由于私人信息的不同,当交易的唯一动机是信息优势的时候,此时属于预期均衡状态,该状态下不会存在着交易。因为理性预期交易者虽然认为愿意承担交易,而且还会利用自己的优势信息,不会使得自己处于不利地位而发生交易。现实股票市场中,交易量非常大,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也会呈现出非理性的交易。传统金融学关于投资者在进行个体交易的时候,存在着未解之谜包含:投资股票的倾向效应。

三、行为金融学的崛起

1、基于信念行为的金融模型

基于信念行为模型的解释主要是以投资者作为解释的主体,投资者中出现过度自信则可以被看作为过度交易现象,由于过度自信使得人们始终相信自己的信息就完全可以实现对整个交易的掌控,而实际上这些信息对于是否盈利的影响并不大。但是这种信息对于投资者无疑你一种鼓励,使得其在交易过程中始终相信这些都信息就是其盈利的根本,于是就产生了过度自信交易状态,这种过度交易自信尤其是在男性投资者中更加突出。使得男性投资者交易更加频繁,投资的收益也较低,这就证明了过度自信心理倾向解释。

2、波动率解释

由于一些人在进行投资的时候对私有信息极度自信,使得经典金融理沦对于波动率难以作出正确合理解释。首先,如果投资者没有公开信息,那么对于未来资金增长的先验信念进行公开,然后再对收集一些极度自信信息,这样投资者就会高估私有信息对于整个波动率的影响,难以达到准确显示。如果所获取的私有信息属于正面信息,那么投资者很可能将股价推到红利相对较高价位,致使红利价格比波动率快。在对红利波动过小进行解释的时候,其始终属于认知代表,而且始终坚信平均红利增长会比实际的波动率大投资者在购买股票的时候,如果看到红利增长,则投资者就会信任红利增长率不断提高,那么就会买入行价格,逐渐将价格推到一个与红利水平不一样的位置。当看到红利下降的时候,投资者会认为红利收入会低于平均水平,那么投资者也会出现抛伟现象,将股票抛伟使得价格低到与红利相宜的水平。

3、溢价之谜解释

溢价之谜,从行为金融学观点进行解释为投资者厌恶可以解释为股权溢价之谜,因为其他投资者不能够明确知晓股票收益分布。如若这种模型的收益部分被公布,那么人们则会做出最坏打算。我们在对股权溢价之谜进行研究的时候,通常会采用BHS模型,该模型从直观上能够轮子损失厌恶程度发生差异,还可以观察股票价格过度中的波动,但是其损失厌恶本身就会使得投资者不愿看到股票下跌,因此投资者购买股票的时候势必会要求更高的股权溢价,这样才能够满足投资者的心理平衡。

结束语

行为金融学是对传统金融学理论的补充和完善,其在现实金融市场中的影响日趋强大,但还无法成为现代金融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力量。行为金融学近年来在金融理论界的发展如火如荼,但若说可以完全取代传统金融学,进而担当理论支柱实在为时过早。正如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被传统金融学代表人物法玛和行为金融学倡导者希勒共同分享一样,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仍需两大理论范式的共同推动。

参考文献

传统金融学理论篇2

关键词:传统金融理论;凯恩斯理论;金融协调观

一、传统金融理论的方法论

(一)传统金融理论概述

金融学专业早期主要关注的是纯货币理论问题,如货币的起源、货币的作用、货币本位制度等,当时的金融学是经济学的分支。当时,货币经济和实体经济是分离分析的,认为货币运行对实体经济运行的影响微乎其微,所以金融理论的影响极为有限。从方法论角度来看,传统金融理论的主流分析模式是以供求为基础的局部均衡,而并不涉及每一部分之间的联系。

(二)关于传统金融理论方法论的思考

传统金融理论对金融的研究大多是首先把金融分割为不同的市场,如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等,然后再分别从不同的金融市场角度来分析和研究,从而建立起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理论体系。这套金融理论体系虽然极大地推动了金融的发展,但其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所暴露出的缺陷也日渐增多。在传统金融理论体系中,经济学家把金融看作经济发展的一种工具,特别是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人们为金融市场开发出了许多新型金融产品,使之操作起来更为科学和规范,但事实却是金融危机并没有被遏制,甚至愈演愈烈。由于受传统金融理论角度的限制,金融始终被看成一种工具,各国为摆脱金融危机也只是对金融这件“大机器”修修补补,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近代金融理论的方法论

(一)近代金融理论概述

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金融理论在整个经济理论体系中的附属地位。危机发生后,经济学界、各个经济组织及政府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这场危机进行认真的反思和总结。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就是对整个这次经济危机最经典的理论分析。在这本被许多国家当作教科书的著作当中,凯恩斯批判了古典经济学派的观点――有效资源配置可以达到自然均衡,否定了古典派的传统分析方法,提出了“有效需求”这一经典的概念,认为在经济出现问题的时候,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有必要的。运用凯恩斯的理论,国家通过干预经济,可以有效地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经济增长。

(二)关于近代金融理论方法论的思考

1.近代金融理论的进步性

近代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宏观金融理论,近代西方宏观经济学和经济增长理论等都很好地解决了当时的许多经济问题。近代资本主义大多出现了或出现过经济危机和萧条,所以凯恩斯主义成为了近代金融理论的核心。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受企业资本边际收益递减、民众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和流动性陷阱的影响,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已经不可能靠经济金融市场自动调节回到均衡状态了。因此,凯恩斯主张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毫不犹豫地出手宏观调控(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达到经济复苏、充分就业的目的。

凯恩斯主义对过去市场主导体制是一场真正意思上的革命。在凯恩斯理论政策取得一定成效后,众多的凯恩斯追随者不断完善凯恩斯主义理论,使之逐渐成为西方政府在经济萧条时期的政策指导,也成为西方经济理论中几大核心理论之一。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许多国家的经济能够走上正轨,凯恩斯主义的宏观调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近代金融理论的缺陷

20世纪70、80年代,许多西方国家都出现了滞胀和失业问题,这是大部分凯恩斯主义的支持者也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凯恩斯主义的积极财政、宽松货币的宏观政策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并不是可以无限期使用的。经济如果不是处在萧条阶段,凯恩斯主义的无限刺激有效需求带来的经济虚假繁荣掩盖了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调,最终导致了滞胀的出现。这引发了经济学家的深思,凯恩斯宏观经济政策只是治疗经济萧条的一味短期而有效的良药,而在长期经济发展中不能妄用。

三、现代金融理论的方法论

(一)现代金融理论概述

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结束了传统金融理论对金融界的统治地位,金融理论创新势在必行。当代金融理论主要包括金融资源理论、金融发展理论和金融协调理论三大理论。

1.金融资源理论概述

金融资源理论是把金融表述成为一种经济发展实实在在的资源。它的研究目的是社会和经济的总资源是否能够支撑或很好地支撑经济的发展,研究对象是金融各个生产要素之间及和资源开发、配置的契合程度。金融资源理论是保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理论,它有效地减少了经济的虚假繁荣和经济危机的发生。

2.金融发展理论概述

金融发展理论是随着世界金融的不断深化产生出的新型理论,主要研究经济和金融发展的相互关系,即研究金融在经济运行中所发挥的作用,目的是找到经济和金融发展最优的契合点。具体来说,这个理论是研究建立什么的金融体系可以最大化地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研究怎样有效配置资源可以使金融稳定发展,进而使整个经济有序发展。

3.金融协调理论概述

金融协调理论是研究各个经济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相关关系的理论。它运用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金融内部要素之间和内外部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以期在合理的要素分配之后达到内外部的双重均衡,寻找金融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搭配,最终提高金融效率,从而建立有效的金融体系并制定合理的金融政策,促进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关于现代金融理论方法论的思考

1.关于金融资源理论的思考

金融资源理论的核心就是:金融不再是经济发展的工具,金融是一种资源,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资源。金融资源理论的最终问题就是能够明确金融资源是否足够支撑经济的发展。节约、合理利用金融资源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所以,金融资源理论的基本方法论主要是协调方法。首先要研究货币、资金、金融机构、金融场所及金融制度等金融要素之间的协调关系,保证金融系统内部资源的最优结合。其次,协调好整个金融系统外部,即金融资源和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各项资源的最优节点。只有做好了金融资源的合理运用,才能保证金融资源理论的活力。

2.关于金融发展理论的思考

金融发展理论通过调节金融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找到金融系统对经济发展的最优发展程度,从而对长期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现代金融发展理论认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大。金融发展的关键在于通过完善政治制度及各种法律法规,通过各种政策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鼓励投资者加大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所以说,在现代金融发展理论中抑制市场的完全自由化并不会抑制金融发展的速度。相反,它能够促进金融各个要素的有序发展,对整个金融业的稳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3.关于金融协调理论的思考

金融协调理论实践的重点就是将金融协调观贯穿到金融、经济政策的运用中。金融协调观强调效率至上,一切以金融效率达到最高为金融各要素之间的最优契合点。构建金融协调政策体系不仅强调协调观,还需要系统、动态、均衡地考虑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尤其注意在政策使用时的政策搭配和相机抉择,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政策目标,违背了金融协调理论的本质。另外,金融协调理论强调全面的资源有效配置,而不是以前仅仅强调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

参考文献:

[1]崔满红.金融资源理论: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J].经济学动态,2005(09).

[2]白钦先,丁志杰.论金融可持续发展[J].国际金融研究,1998(05).

[3]沈军,白钦先.金融结构、金融功能与金融效率――一个基于系统科学的新视角[J].财贸经济,2006(01).

[4]李军.论政策性金融对金融发展理论的意义[J].学习与探索,2008(02).

[5]周丽娜.金融资源的富集作用与商品金融化[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05).

传统金融学理论篇3

关键词:行为金融;信用风险;金融租赁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款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基于传统金融学理论许多金融机构和研究者对信用风险管理作出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计量模型和支持工具,但也存在明显缺陷。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来研究信用风险管理。

1行为金融学的产生

20世纪50年代,冯·纽曼和摩根斯坦(Vonneumannmorgenstem)在公理化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对理性人(rationalactor)选择进行分析的框架,即期望效用函数理论。阿罗和德布鲁(arrow,Debreu)后来发展并完善了一般均衡理论,成为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从而建立了经济学统一的分析范式。这个范式也成为金融学分析理性人决策的基础。1952年马克威茨(markowi)发表了著名的论文“portfoliosdeefion”,建立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标志着现代金融学的诞生。此后,莫迪戈里安尼和米勒(modigliani-miller)建立了mm定理,开创了公司金融学,成为现代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自上个世纪60年代夏普和林特纳等(Sharp-Limner),建立并扩展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至布莱克、斯科尔斯和莫顿(Black-Scholes-merton)建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m),至此,现代金融学,已经成为一门逻辑严密的具有统一分析框架的学科。

随着金融市场上各种异常现象的累积,模型和实际的背离使得传统金融理论的理性分析范式陷入了尴尬境地。20世纪80年代,通过对传统金融学的反思和修正,行为金融理论悄然兴起,并开始动摇了Camp和emH的权威地位。行为金融理论在博弈论和实验经济学被主流经济学接纳之际,对人类个体和群体行为研究的日益重视,促成了传统的力学研究范式向以生命为中心的非线性复杂范式的转换,使得我们看到了金融理论与实际的沟壑有了弥合的可能。1999年克拉克奖得主马修(matthewRabin)和2002年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和弗农·史密斯(VemonSmith),都是这个领域的代表人物,为这个领域的基础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外将这一领域称之为behaviorfinance,国内大多数的文献和专著将其称为“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发现,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过程中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会受到过度自信、代表性、可得性、锚定和调整、损失规避等信念影响,出现系统性认知偏差。而传统金融学是基于理性人假设,认为理性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是严格依照贝叶斯法则计算的期望效用函数进行决策的。即使有些人非理性,这种非理性也是非系统性的,会彼此抵消,从而在总体上是理性的;如果这种错误不能完全相互抵消,套利者的套利也会淘汰这些犯错误的决策者,使市场恢复到均衡状态,达到总体理性。

2行为金融对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

2.1风险偏好

根据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同于传统金融学理论下风险偏好是不变的,而是变化的,是会随着绝对财富等一些其他因素的改变而发生改变的。因此,我们就没有理由相信借款人是特殊的群体,他们借款的目的大多都是为了投资,也是众多投资者中的一部分,他们的风险偏好也会发生改变。风险偏好的改变就会直接影响到他们面临的风险,最终会影响贷款方面临的信用风险。

2.2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或许是人类最为稳固的心理特征,人们在作决策时,对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估计过于自信。投资者可能对自己驾驭市场的能力过于自信,在投资决策中过高估计自己的技能和预测成功的趋势,或者过分依赖自己的信息而忽视公司基本面状况从而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这种过度自信完全有可能导致大量盲目投资的产生,盲目的多元化和贪大求全。

2.3羊群行为

企业决策由于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并涉及较多的技术环节,其决策往往由决策团体共同协商作出,主要属于群体决策,而群体决策有可能导致羊群行为(HerdBehaviors)的发生。羊群行为主要是指投资者在掌握信息不充分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而模仿他人决策的行为。在企业决策中,羊群行为的表现可能是决策团体中多数人对团体中领导者的遵从,也可能是领导者对决策团体中多数人的遵从,而且是一种盲目的遵从。决策中的羊群行为可能造成决策失误。

2.4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费朗哥·莫迪格里安尼(Franeomodigliani)和默顿·米勒(merton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了题为《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的论文,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主要内容是:在市场完全的前提下,企业的资本结构与企业的市场价值无关。即企业价值与企业是否负债无关,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问题。如果证券价格准确地反映了公司未来现金收入流量的值,那么不管发行的是什么类型的证券,只要把公司发行的所有证券的市场价值加在一起,一定等于这个公司未来利润的现值。无风险套利活动也使得资本结构无关紧要,如果两个本质完全相同的公司因资本结构不同在市场上卖出的价格不一样的话,套利者就可以将更便宜的公司的证券全部买下,然后在价格相对较高的市场上卖出。因此,公司的资本结构就不再是不相干的问题。不同的现金收入流量对不同的投资者的吸引力也会各不相同,这些投资者对于他们感兴趣的现金收入流量愿意付出高价。特别是由于噪声交易者的存在,套利仍充满风险。所以,不同的资本结构,其公司价值显然是不同的,其信用风险必然不同。

3行为金融对金融租赁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的启示

传统金融学理论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高等教育;研究性教学

[Doi]10.13939/ki.zgsc.2015.12.018

近年来,以信贷、第三方支付、基金、保险、虚拟货币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呈现快速发展之势。互联网金融模式被视为“既不同于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模式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模式的第三种金融模式”,利用云计算、搜索引擎、大数据等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它已经开始对传统的金融模式产生颠覆性影响。

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不断挑战传统金融的统治地位的同时也对现有的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教育内容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也具有很高的实践性,目前国内高校选用的金融学教科书完成时间多在数年之前,无法反映最新的金融变化,这就要求金融专业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时刻关注我国金融市场的最新发展,并能够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将金融市场最新的发展成果融入具体教学当中。以下我们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实,提出现阶段我国金融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思路。

1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互联网金融可以被视为传统金融行业与现代互联网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是传统金融向互联网的延伸,更是“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与金融行业的融合,从而使现代金融行业借助互联网实现质变的飞跃。

1.1虚拟化

金融市场是实现金融产品交易的场所,传统的金融市场以有形的金融场所为主,投资者需要通过进入具体的场地以完成相应的金融交易。借助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经营地点乃至各类金融服务实现了高度虚拟化,同时,电子货币、电子钱包等支付方式的变革也使传统的现金交易行为大大减少,金融市场的无形化将成为主流。

1.2透明与信息对称

传统投融资模式下,信息不对称始终是困扰投融资双方的最主要问题。互联网金融自身具有高度透明的特点,在贷款方面,利用大数据平台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有效收集互联网客户的信用记录,从而极大地降低客户贷款的信用数据调查成本;在投资方面,以货币基金为代表的传统投资方式借助互联网极大地提高了其运营透明度,客户每天都可以借助手机或者电脑客户端及时获得资金账户的收益信息,因而在最大程度上消除了投资者对投资风险的担忧。

1.3去中介化与低成本

传统融资模式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离不开金融中介的服务,高额的金融中介成本导致金融服务的价格居高不下。而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为金融供需双方服务,从而使各类金融产品的成本大为下降。

1.4便捷即时

在传统金融业务领域,社会公众难以获得便捷、及时的金融服务。以“用户体验为首位”的互联网精神恰恰弥补了传统金融模式的欠缺,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社会公众可以利用个人电脑乃至手机随时随地在互联网上获得互联网金融的各种服务,在金融机构工作效率大幅提高的同时公众接受金融服务也无须受到网点、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在文字问答、图表、动画乃至在线问答等多种方式的指引下,互联网金融使多数社会公众更为容易地掌握各种金融服务的应用,从而有机会获得更高层次的金融服务。

2互联网金融下的金融教育改革

2.1教学课程必须注重与时俱进

近年来,我国金融高等教育不断推陈出新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其内容仍是以传统的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与一般的电子商务介绍为主,教学内容与相关教学参考书远不能反映互联网金融的最新发展,与之相似,其他专业课程也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发展的特点,对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在金融各个领域的大量应用少有涉及。

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与高校相关课程跟进的滞后恰恰为现阶段高校金融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契机,现阶段整个教学机制必须适应发展形势进行根本性变革。这种变革包括:第一,加强高等院校一线教师的教学交流。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这即是导致大学课堂教学内容陈旧因而教学效果欠佳的重要原因。为此,我们建议从学院或教研室层面经常组织教师教学经验的互动,通过讲座、研讨等方式鼓励一线教师交流最新的金融发展及教学体会。第二,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手段。通过学校已有的网络课堂或者教师自己建立的个人网站等方式,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并实现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乃至教师与学术前沿及社会实践的有效互动。第三,改革教师评价体制。现有高等院校教师评价体系忽视了对教师教学内容特别是教学内容能够及时更新的考察,事实上,每学期教学内容的更新都应成为高等院校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必要的一环,为此,我们建议将教学内容的更新纳入教师评价体系的考察范围。

2.2倡导教师的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近年来很多高校都积极进行了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特别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维,教师的工作则是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自学学习与大胆创新。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与发展实际上也为高校金融教学推广研究性教学提供了一个契机。互联网金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全新的,即使是金融专家也很难把握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脉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无法像一些较成熟的课程那样轻易得出具体结论,此时,研究性教学相较传统教学的优势则可以充分体现,即研究性教学从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问题的意识出发,鼓励学生在未知世界中探寻已有知识尚未解决的问题,从而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创新地研究性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互联网金融的最新案例,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诠释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与未来发展的路径。例如,在近期内,我们专门就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行了专门的研讨,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利率市场化问题已成为我国未来金融改革的一个突破点,而利率市场化的推行将加剧商业银行间的激烈竞争并压缩其传统存贷业务的利润,因此银行倒闭也将成为一种正常现象,此时存款保险制度也将成为一种必然。

2.3倡导学科融合

对于金融专业的教师而言,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工作即是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在教学中努力实现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以下即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选择的几个与互联网金融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研究方向。

2.3.1网络安全技术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赖网络安全技术的保障。互联网的安全性已成为现阶段阻碍公众应用互联网金融的最大障碍。为此,在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从自身理财入手,尝试应用互联网支付等实践活动。结合新闻报道中的相关网络安全案例及相关网络搜索,我们要求学生分析现有互联网金融行为的安全措施与漏洞,并与传统金融机构服务的安全性比较,在课上课下进行相关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安全证书、硬件安全、快捷支付、移动支付等网络安全问题都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而以支付宝为代表的保险赔偿机制也引发了大家的极大兴趣。

2.3.2网络营销

借助互联网的营销方式,金融企业在实现低成本的同时,更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的云计算与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从而实现营销的高效率。同时,相比一般的网络营销,互联网金融的营销由于其金融产品差异性小且客户更注重收益性与安全性的特点,金融营销的竞争也将更趋于激烈,如何为互联网客户提供更高质量的差异也已经成为金融企业必须研究的课题。已有的在互联网金融成功案例均和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相互合作下的积极营销有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应该从多个角度引入互联网金融营销的研究与讨论,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互联网金融。

2.3.3网络行为金融学与网络经典金融理论

不同于传统经典金融学理论对理性人的苛刻假设,现代行为金融学对金融投资者的心理因素进行了重新归纳,并相应总结了普通投资者金融决策行为的一般特征。一方面,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人们的行为也将出现新的变化,如何把握投资者的心理,揭示投资者的心理变化规律将成为行为金融学发展的全新领域。另一方面,传统的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理论为基础的经典金融理论由于其效率市场的假定而一直受到各方的质疑,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背景下,信息公开、低成本等金融效率市场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将逐步具备。另外,在互联网金融发展初期,羊群效应以及金融市场本身的不稳定性也将对金融资产的价格产生相当影响,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完善传统经典金融理论也将成为金融教学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梁璋,沈凡.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挑战[J].新金融,2013(7):47-51.

传统金融学理论篇5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一、金融配置效率

金融资源投入与经济产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而关于效率的判断,许多学者进行了定量的分析,通过量化投入产出比来评价效率的高低。其中代表的评价指标有:1、金融相关比率(FinancialinterrelateRatio,FiR),也就是金融资产存量与国民财富之间的比;2、贷款产出率,即单位贷款带来的GDp增加额;3、存贷差,是一个地区金融资源供求情况,反映自给能力。

金融相关比率的基本公式表达了金融资源的利用程度。为了简化,便以m2/GDp去代表。m2/GDp值升高,表明金融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提出了增量资本产出率(iCoR),这个指标的分母为GDp的增长,分子为资本增长,相当于是投资,其经济意义是每增加1元钱的产出,需要增加多少投资。如果m2/GDp的值用增量的概念来表示,则金融相关率与增量资本产出率(iCoR)的含义大致相同。最近几年来,我国m2/GDp的值大约在5到7之间,也就是说每增加1元钱的GDp,需要增加5―7元的投资,然而,发达国家则仅仅保持在1―2.5左右,这足以说明我国的投资效率偏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我们需要在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做出分析和研究。

贷款产出率是贷款效益的主要指标,它反映的是贷款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水平。

存贷差指的是银行的存款大于贷款,即存款与贷款之间的差额。

二、互联网金融对金融资源配置的影响

第一,平台功能。随着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逐渐兴起,这些企业创建的网络平台越来越多,如此一来,客户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通过网络,开展第三方支付、融资、投资等金融活动,既方便又快捷,大大节约了客户的交易成本。在传统金融模式下,资金需求方与资金供给方不能实现有效对接,资金需求方无法及时得到资金支持,资金供给方也不能找到好的投资项目。但是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供求双方不再需要银行等中介机构就可以实现有效对接,通过金融网络平台自动实现信匹配、资产定价和交易,互联网金融充分发挥了金融资源去中介化的作用。

第二,从融资角度看,互联网金融本质上为金融市场提供了一种直接融资模式。相较于传统的融资模式,互联网融资模式具有信息对称性强、交易成本低下、资源配置效率高等优势。传统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不能高效率地应对部分企业客户以及分个人客户的融资需求,造成对某些客户的金融排斥(金融排斥是指某些人在金融市场中不能分享金融服务的一种情况,包括生活中的弱势群体缺乏有效方法和途径接触金融机构,进而不能有效利用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从而产生经济效益)。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客户逐渐地突破了传统地域限制,在互联网平台上寻找有效的金融资源,避免金融排斥,提升资源产出效率。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企业及个人都能够快捷地查阅对手的交易记录;找到合适的风险管理及风险分散方法;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分析大数据,全面、深入地掌握对手的信息,有助于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第三,支付功能。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由第三方来完成商家和客户之间的支付,安全、方便、快捷,成本低。第三方支付广泛地被大家所接受,从而大大削弱了传统支付平台的地位。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为将近200家第三方支付企业颁发了支付业务许可证。截至2015年,我国互联网第三方在线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4.8万亿元。

第四,信息收集和处理。在传统金融模式下,信息资源分散,没有得到有效分类,难以有效处理及应用信息数据。金融机构难以获得投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准确信息,使得风险增大,收益与成本不匹配。然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人们可以将不对称的信息扁平化,实现数据的标准化、公开化,提高数据使用效率。互联网金融通过社交网络生成和传播信息,任何企业和个人的信息都会与其他主体发生联系。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搜集信息,能够较全面了解一个企业或个人的财力和信用情况,降低信息不对称。

三、理论研究

长尾理论是指从统计学中一个形状类似“恐龙长尾”的分布特征的口语化表述演化而来。认为,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就可以和那些数量不多的热卖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互联网金融的胜利就是因为互联网企业为处于尾部的企业或个人提供了传统金融业无法提供的金融服务,增强了资源的配置。

金融资源主动配置区,主动配置是指传统金融业在考虑成本与收益之后选择进行金融资源投放的客户群体。其中,包括信贷投放、股权融资、金融服务人员、制度等一系列必要投入,而这里的成本不仅仅包括显性的融资成本,同时包括谈判成本、寻找成本等一系列隐性成本,也就是交易成本。

金融资源被动配置区,被动配置是指传统金融业在考虑成本和收益之后所放弃客户群体。由于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的存在,传统金融业所放弃的那部分客户群体,这类融资人并不能通过正规的渠道去向传统金融行业融资,转向民间金融,主要表现在民间借贷,裙带融资等。而民间融资相对于传统的正规金融行业规模效应并不明显,而且融资成本也相对较高。

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安全性的提高,互联网金融迅速抢占传统金融业的部分市场;此外,互联网企业积极开拓市场,借助互联网的优势,通过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将原本游离在传统金融行业外的客户纳入服务范围,驱动金融资源配置边界外延,在金融资源配置外延的过程中主动配置区将覆盖外延区域,延伸了金融市场服务的边界,这就是所谓的“长尾胜利”。

四、结论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催生了互联网金融的诞生,而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对于整个金融业产生了重大的冲击,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低成本甚至是无成本,瞬间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经营思维。低廉的边际成本是互联网金融攻城略地最主要的武器,而在这一过程中,也改变了传统金融配置资源的方式,金融机构可以更多的依靠互联网技术提供金融服务,将金融资源的主动供给区域外延,使处于长尾末端的低端用户享受到了普惠金融的服务,脱离传统杂乱无序的自发性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从而使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得以提升。

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能够有效的提升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可以通过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行业,提升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减少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将有限的金融资源用于急缺的行业和部门,使金融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葛福生.金融效率论[J].中国金融管理,2005,43(7):52.

[2]房红.资本市场效率论[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65(5):83.

[3]贾建学.浅析利用互联网金融的具体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3(14):153.

传统金融学理论篇6

[关键词]本科教育;应用型;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9-0086-02

金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枢纽。随着我国金融改革深化,在金融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分工不断细化的背景下,金融教学出现了微观化的趋势。高校金融学专业如何逐步打造专业特色和优势,立足本科教育,争取创办高学历教育,是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根据金融改革和金融行业发展的趋势,密切关注金融学本科教育的最新动向,布局适应发展的全新教学模式,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1一个趋势:金融学本科教育的应用型转变

1.1金融学本身的转变带动该专业本科教育向应用型转变在我国,金融学科的研究对象一直有“宏观”和“微观”之争。宏观金融主要关注理论问题或宏观问题,其中货币金融理论正在成为其理论研究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货币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国际金融经济学等作为新的重要课程来开设,金融学正在与经济学融为一体;微观金融主要关注金融领域的实践问题或微观问题,尤其是关注金融市场上的各类金融活动。将金融学与公司管理相结合,资本市场、投资学、公司财务、金融工程、期权期货等课程成为金融学中的重要课程。正确认识“宏观”和“微观”之争,深刻理解争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是正确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经之路。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深入,金融市场规模扩大,市场的种类增多,金融工具不断创新,金融业内部分工的深化,金融产业规模不断扩展,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同时,大量的已上市公司和未上市公司的存在,迫切需要解决投融资决策和管理问题,金融学呈现出了微观化、实用化的发展趋势。微观金融活动在快速发展,金融本科教育在金融学本身的转变后也走向了新的方向,向应用型转变是金融学本科教育的大势所趋。

1.2社会需求与就业压力促使金融学本科教育向应用型转变应用型大学的宗旨是培养紧密适应社会需求的操作型人才,与研究型大学培养的研究型和创新型人才共同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金融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从社会时代的需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具体的培养目标应注重适应向应用型的转变,在传统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具有一定职业能力学生。这样经过本科阶段培养的学生才不至于被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所淘汰。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缓解就业率对本科教育产生的压力。

综上所述,金融学本科教育向应用型转变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因此,顺应这一趋势重新审视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职业能力培养:应用型教育不可或缺的利器

从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向应用型转变的趋势看,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应用型培养的目标就是要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满足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的中低级岗位需要。当前的传统本科教育在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考核教学效果方面基本能够做到全面、系统、细致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但是从本科教育应用型的角度看,大多数学生均是要从事实际工作的。随着金融业的复杂性提高,企业的规模扩大,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分析技术,才能胜任金融业的工作。而在传统的金融教学模式中,对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足,缺乏系统性;同时,强调技术能力培养并不是否定掌握基本的经济和宏观金融理论,而是要根据本科教学的特点,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并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理论的应用能力。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职业能力的定位应结合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定位于培养和训练满足金融行业中低级岗位要求的技术和能力。

3职业能力培养与传统本科教育:拓展与融合

深刻认识和正确处理职业能力培养与传统本科教育之间的关系是教学模式创新的关键。

首先,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对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的金融学和经济学理论授课中,由于缺乏技术工具和实践环节,课程往往成为概念的堆积,理论的海洋。大多数学生无法从感性上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只是盲目地记忆和背诵,最终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样的过程周而复始,使读书成为考试游戏。表面看来学生的学业并不重,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理论授课并不需要投入太多精力,在考试前集中突击就能够通过考试。实际的后果呢?即便是考试通过的学生也只是当时对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记忆,考试过后很容易就忘记,而且由于没有“动手做”的认知过程,学生对所学过的课程还是一片茫然。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既增强了学科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也提高了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受到扎实的基本技能训练;同时,加强技术能力培养也有助于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加强学生的压力和动力,以适应金融行业的特殊要求,增强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其次,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并不是忽视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忽视学生理论素养的培养,不是降低对理论知识掌握的考核要求,而是要进一步提高理论性课程的教学效率,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以职业能力训练加强对理论性课程的理解,并为具有理论研究兴趣的同学提供技术支持。依此目标而设立的教学模式对从事理论性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课程的理论框架,而且要掌握实践工作中用到的技术工具和相关的分析手段。这样就形成了对教师工作的压力和动力,从而促进教师教学和研究水平的提高。在本科阶段,在掌握基本的专业基础理论外,将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兼顾沟通能力的培养,其培养目标就是能适应社会需要,具有金融行业工作基本技术能力的人才。当前,需重点研究的问题有:加强本科生理论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如何在理论教育基础上融合职业能力培养;制定新增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4现阶段教学模式选择

由于硬件设施条件的限制,很多教学模式只能是纸上谈兵,在实践中无法应用。依照以上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的,传统的讲授、练习、反馈模式无法满足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根据现阶段已经具备的条件,在以下方面需要适当改进和创新。

4.1案例教学应渗透到各门专业课

教学环节中使用案例分析,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中构筑起畅通的桥梁,能够使学生直观、快速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有些教师认为某些课程理论性很强,无法使用案例教学。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理论终究要走向实践,尤其是本科教育,应该有很强的实践性。当然要注意选定的案例要随金融形势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而且要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并且是当时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4.2增加实验学时和实习环节

〖Jp+1实验是学生“动手做”的教学环节,比起理论授课,学生更希望能亲自体会,亲自感受。增加实验不仅是增加实验课时,而是要从更广的、更高的角度设计实验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在有限的实验课上体会更多的理论知识的应用。实习是实验的拓展,相当于在更开放的实验室里“动手做”。本科生的实习更重要的是在专业实践的同时进行社会实践,为将来走入社会工作积累实践经验。

4.3多种教学方式交叉运用

传统的集中理论授课方式在本科教学中仍然是主流,但是这种单一的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参与热情,以被动的心态来学习。所以其他教学方式的运用可以打破单调的灌输式教学,比如独立学习,在校经验学习,同学互教,专题讨论等。

参考文献:

[1]唐瑜冲,罗孝玲,张黄.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述评[J].中国市场,2008(13).

[2]牛正,吕少杰.经济学方法论和金融学方法论[J].中国市场,2010(28).

[3]卢颖,赵冰梅.对行为金融学的思考[J].中国市场,2006(48).

[4]杨雪.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礼仪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市场,2011(52).

[5]杨雪莱.在金融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市场,2008(35).

[6]伍孟林.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时代金融,201129.

[7]李杰.金融学本科专业特色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104.

传统金融学理论篇7

关键词:金融可持续发展;金融结构;金融功能;金融效率

一、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是金融分析的基本问题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该理论的提出并不是金融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简单拼凑,而是观察和思考金融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的结果。尽管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究竟存在何种关系(即何为因、何为果),但是经济发展的历史明确地表明,一方面,每一次经济发展的高潮都伴随着金融制度、金融过程以及金融功能向高级化和复杂化演变,而每一次金融整体水平的提升,都使经济运行的某些环节更为平滑;另一方面,更为明显的是,每一次经济发展的停滞,都造成金融运行和金融秩序的混乱,而每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都或多或少地导致经济发展的暂时中断。正是二者之间的这种经验关联,促使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倡导者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考察和摸索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本质规律,将其确定为其理论的基本问题。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对传统范式进行转换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坚持“货币非中性”基础上的“金融非中性”,而金融分析方法本身则直接体现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金融非中性”的范式要求。只有沿着金融分析,才有可能突破原有经济、金融学的束缚,通过把金融有机地融入一般经济过程,提出系统化的命题和原理,进而完成发展金融学的理论构建。

二、金融发展理论的政策含义

金融发展理论,不仅非常有针对性(当然该理论的提出也并不完全是以危机为导向的(crisis-oriented),而且对于全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极强的启示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揭示金融的一般资源属性,将金融提高到人类社会资财之源的战略高度,从而提高全人类全民族的现代金融意识,进而高度重视之、极力爱护之、精心珍惜之、慎重科学开发配置之;(2)揭示出金融的特殊资源属性,即金融资源是可以通过自身这一资源的配置进而配置其他一切资源的特殊资源,才揭示了现代经济即金融经济的宏观经济调控核心是金融调控的理论根据,才昭示出通过金融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来解决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以及通过提高金融资源(投资资源、信贷资源)配置效率才能提高一国或地区经济效率的政策含义;(3)进而揭示了金融在提高了对一个经济的资源配置能力与效率的同时,它自身的系统性风险也在提升与累积的这一理论概括,这既科学地解释了为什么经济越是金融化、经济金融越是全球化,金融危机的发生频率就越高、危害就越大这一事实,也揭示了在现代金融经济条件下,金融危机的不可避免性,以及通过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和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以防范金融危机的政策建议;(4)在金融资源学说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的基础上才形成以金融资源学说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以这一理论为基础上进而提出制定和实施国第三代金融发展理论实质是一个宏观的、高度哲学概括的金融理论。“该成果是在经济全球化、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日益深化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形势下,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并系统全面地提出了金融的资源本质属性,提出‘金融是一种资源,是社会资源,是一种战略性稀缺资源’的理论学说,这一学说极富时代特征,并由此引起了传统金融理论的范式转换、理论创新和方法变革,也引发了传统资源观和传统金融观的根本性变革,构成了知识经济条件下中国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一部分,具有重大的金融基础理论原创性意义。此外,该成果以金融资源学说为基础,首次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创造性地扩展运用到金融领域,在此二者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引起国家决策领导机关、社会各界和经济金融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热烈反响与深入研究讨论,也同中央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决策保持了高度的协调与一致性,同时该成果也具有严肃的政策涵义与重大的实践意义,对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和战略决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中国尤为重要,具体而言:“(1)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金融化日益增长,并产生一系列严峻挑战与矛盾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背景下,提出和主持这一重大研究项目,并被审定为1999年国家软科学项目的。这就使这一项目和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响应时代挑战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2)这一研究成果,即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的理论基础是‘金融资源论’,而金融资源论的前提与基础是建立在对人类传统资源观,即以自然资源为主体的资源观创新的基础之上,是对传统资源观中非自然资源,即社会资源的确认与确立的基础之上的。这一研究成果确认金融的资源属性,提出‘金融是一种资源,是社会资源,是战略性稀缺资源’观点,从而引发了传统资源观和传统金融观的根本性变革。这一具有原创性意义的创新与巨大变革客观上构成了知识经济条件下中国国家知识体系创新的一部分;(3)这一研究成果也是对传统金融理论的重大挑战与创新。金融资源论是对近百年主流经济学货币金融观和中国传统金融观,即金融本质的‘中介论’以及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外生论’、‘从属论’和‘工具论’的严峻挑战与根本创新,使之成为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新金融观;(4)这一成果构成了对传统经济学范式、理论和方法这一根本意义上的创新。以金融资源论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在范式的最高层面上,第一,从坚持货币非中性从而金融非中性这一根本理念出发。第二,将可持续发展,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均衡、有序与有效的持续发展这一根本发展目标,引入新经济学和新金融学,从而从根本上扭转了当代自然科学、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日益脱离人文哲学与社会历史的关怀的纯技术化数学化倾向。第三,提出了区别以往的以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比率的经济效率观,即金融效率观、质与量统一的效率观、现在与未来相协调的效率观;(5)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金融理论创新意义,而且对于各民族国家和经济体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的政策性指导意义。第一,该成果确认了金融的资源属性,实际是确认了金融资源的非主观性即客观性,确认了货币非中性,从而金融非中性,实际上是确认了货币金融政策的非中性,确认了金融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正负作用),从而确认了金融要素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决策中的不可或缺性。第二,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入经济金融学范式中,引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模式中,将经济可持续发展与金融可持续发展不可分离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实现了金融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三,引入新的金融资源效率观,在实践上意义重大。过去以为经济是第一性的,金融是从属性的,而事实上无效或低效的经济是金融资源无效或低效配置的结果,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是不合理的投资结构与信贷结构的结果;(6)通过金融资源二重属性,实现了新金融学与传统经济学的平滑过渡。这一研究成果确认了金融的资源属性,金融资源的二重属性,金融是资源,所以它既是资源配置对象,又是配置其它资源的手段;而经济学又是以研究经济资源最佳配置为最高目标的,这样,研究通过金融资源配置进而配置其它资源状态与规律的科学便是现代金融经济学。这就使这一研究成果获得了基础经济学、金融学原创性的意义。”尽管现代科学革命的旗手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也正如其倡导者所言,“对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探讨大部分仍然是很不成熟的,其体系的严密性、理论深度等诸多方面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在很多问题上甚至还只是提出了若干初步的思路,远未实现精密的论证和深刻的阐发。”中国学者白钦先教授正是基于对知识经济时代背景的考察、发展经济学家们对金融的忽视、经济理论对市场认识的深化、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及金融实践的发展尤其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提出了以金融资源论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毫无疑问,该理论的提出为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首先,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重要突破,它拓展了资源的范围,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金融资源的概念,并且明确地区分了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其次,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吸取了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许多研究成果,如对制度、历史等非经济因素的重视。第三,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不仅是新增长理论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此外,孔祥毅教授从协调的视角,揭示了金融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金融与经济增长、金融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般规律,以此促进金融与经济高效、有序、稳定与健康发展。

(一)金融结构高度复杂化

对金融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它既可以是戈德史密斯所指“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也可以特指短期金融、间接金融与长期金融、直接金融比例的不平行发展与不均衡发展,以及后者对前者的逆转,即“金融倾斜及其逆转”。还可以是包括全球不同类型国家或一国不同时期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资产、金融市场、金融商品、金融衍生商品、实质经济与虚拟经济(金融)的数量变化(比例)与质量高低,以及上述因素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与不同要素的变化与比例等。但是,在复杂的金融结构变迁中,最为重大而深刻的金融结构变迁还是“金融倾斜及其逆转”。它大体上反映了由传统金融向现代金融,由以银行机构为主体的金融到以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由以银行为主导主体的简单金融到以金融市场为主导主体的复杂金融,由以国别经济体为单元的相对封闭的国别金融到高度开放的高度流动性的真正全球性的全球金融的结构变迁。

(二)金融功能的实质性扩展与提升

在传统上,在以银行为金融主导主体的条件下,金融的功能被简单地限定在单纯的中介功能,而在以金融市场为金融主导主体的条件下,在金融经济中,金融的功能得到不断丰富、扩展与提升。根据默顿(1999)的归纳,现代金融系统的主要核心功能是清算和支付结算的功能、聚集和分配资源的功能、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之间转移资源的功能、管理风险的功能、提供信息的功能和解决激励问题的功能。莱文(1997)的研究则表明,金融功能主要有动员储蓄、配置资源、实施企业监控、便利商品劳务、促进风险管理和合约的交换。总之,不管对金融功能如何进行概括,但金融功能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扩展与提升却是无庸置疑的。

(三)金融的资源属性被揭示与认知

金融是一种资源,是一种战略性社会资源,这一本质特征并不是人为赋予的,也不是为了某种特定需要而强加给它的,只是最近才被人类所发现、揭示与认知,这是强调金融资源的客观性而非主观性。同时,它的这种资源属性也是潜在的而非现实的,只有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到知识经济、金融经济阶段后才可能逐渐显现出来,进而被人类所揭示与认知。具体而言,第一,只有金融的资源属性被揭示之后,才有可能被各国或地区将其提高到人类社会资财之源的战略高度,从而提高全人类、全民族的现代金融意识,进而高度重视之,极力爱护之,精心珍惜之,慎重开发科学配置之。第二,只有金融的特殊资源属性被揭示之后,才有可能被各国或地区充分地意识到金融资源是可以通过自身这一资源的配置进而配置其他一切资源的特殊资源,才能揭示出可以通过金融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来解决不合理的经济产业结构以及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才能提高一国或地区经济效率的政策含义。

(四)资本市场日益成为全球高度开放的市场

随着经济金融化、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浪潮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传统的以国别或地域界限构筑的藩篱被拆除或打破,使传统上相对封闭的局部性资本市场,发展为高度开放的、高度流动性的和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资本市场。因此,这一变迁使在传统上是由一国当局之一的中央银行等核心金融资源配置主体的“垄断权利”被弱化,进而形成全球性国际金融资源配置主体,而掌握全球性国际金融资源开发配置主导权的国家就可以凭借对金融资源的开发配置进而配置全球各国的其他资源,这对于综合国力较弱的发展中国家,就可能形成严重的财富“溢出效应”(spillovereffect)。因此,在考虑调整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和经济效率与金融效率时,必须既从国别更从全球的角度进行,至于金融风险与危机、危机的预警与解救、金融安全与,则更应冲破传统以国别为限的思维定势与政策局限,从更广阔的全球范围来考虑与解决。白钦先教授的“金融资源论”恰好兼顾了这些内容,它把“金融资源”划分成三个具体的层次:一是基础性核心金融资源。它包括广义的货币资本或资金,是金融资源的最基本层次……货币资本或资金是金融资源的微观层次和基础层次;二是实体性中间金融资源。它是金融资源的中间层次,包括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工具体系两大类,大体上与戈德史密斯所称的金融结构相一致;三是整体性高层金融资源。金融资源的最高层次,是货币资金运动与金融体系、金融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一国一定时期的货币资本或资金存量和现存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工具体系是金融资源的“硬件”方面,金融总体功能则为金融资源的“软件”。由此可见,白教授对金融资源的三个层次划分,既有“金融工具体系(包括货币和非货币金融工具)”、“金融机构体系”,又有“金融工具运动发挥的作用和效果”三个方面。因此,该定义兼顾了金融的诸多方面,清楚而不含糊。本文构建的发展金融学正是以此为基础逐一展开,再进行具体的框架设计。

三、金融功能、金融结构与金融效率

发展金融学是研究金融是什么以及金融与经济关系的科学,即不仅研究金融本质的演进及发展,而且研究经济发展的科学,但它不是孤立地、一般地研究金融的发展和经济发展,而是研究金融与经济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与影响,即二者彼此互动的意义上来研究金融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而金融功能就是联结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关节点或桥梁。换言之,发展金融学既从金融与经济互动关系的角度研究发展金融学的发展,又从金融的本质演进与金融经济互动关系二者紧密联系的角度来研究发展金融学的发展;既研究金融与经济的正效应、正功能,又研究二者关系的负效应、负功能。

(一)金融功能是发展金融学研究的核心

金融功能作为联结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关节点,因此,它当之无愧成为发展金融学研究的核心。货币作为金融产生的标志,它所承载的价值运动就构成了金融的范畴,因此,货币对于金融功能有着基础性的意义,货币的产生是金融功能演进的起点。金融功能的承载体是金融体系中的子系统(如包括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等在内的金融结构),没有这一载体金融功能将无所依附,更无从谈及功能的发挥,当然,金融功能的载体也处于发展之中,它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进。金融功能产生的动力来自于经济系统对它的需求,因此,金融功能内生于经济系统之中。不过,金融功能也不是单向决定的,而是相关的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金融与经济作用与反作用的结果。此外,金融功能是有目的和指向性的,即它是为了经济发展而存在,更具体的就是媒介价值运动,因为货币是交易过程中形成的价值的一般等价物,具有天然的效率优势,通过以货币为基础的价值流通来媒介其他商品载体的价值运动更有效率。金融功能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功能,即为整个经济提供支付、结算、保管和兑换等基础功能,它是与货币的演进与银行发展密切相关的,是整个金融功能体系结构中的基础功能;二是核心功能,即资源配置功能,金融体系实现资金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转移,是金融体系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关键;三是扩展功能,即经济调节和风险规避;四是衍生功能,即风险管理、信息生产及处理、公司监控及治理,它们是资源配置功能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日益显现出重要性的,是金融体系资源配置功能的保证。这四个层次的功能是紧密相关的,隐含了金融功能演进的次序。

1.基础功能:服务功能与中介功能

服务功能是最为基础的金融功能,主要是指金融为整个经济运行提供的便利服务。具体包括:(1)为经济和社会活动提供一个统一的衡量单位,即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2)为人们提供剩余财富在空间上和时间上进行转换的途径;(3)为物物交换时存在的需求双重耦合提供解决途径,它既包括一般等价物又包括流动性的提供;(4)提供大宗跨地区的汇兑和结算服务;(5)提供财富保管服务。金融中介功能其实就是金融的简单资金融通功能,也就是在资金盈余者和资金亏欠者之间充当资金调剂人,它既以服务功能为基础又与服务功能共同构成了其他功能产生的起点。

2.核心功能:资源配置功能

资源配置功能主要是通过金融体系的运作进行储蓄动员和项目选择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的目的,但它在此过程中是能动地发挥作用,而不是被动地适应经济需求。具体而言,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从空间纬度上,体现在将不同空间的资源按照效率进行配置。从时间纬度,则通过金融体系进行跨时间配置。从经济增长的角度,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通过储蓄动员,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动员起来,从而更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2)通过金融体系对项目的选择,使等量资源能够产生更大的效益。由于经济过程是以金融体系为载体的间接价值运动过程,而价值运动又直接依赖于资源配置,因此,它就毫无争议地成为了经济的核心问题。

(二)金融结构是发展金融学研究的主体

金融体系是金融活动过程的总体概括和规定,是金融过程的上层建筑,而金融结构是金融体系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搭配、比例等关系,是金融体系的具体体现。金融对经济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金融体系的功能来予以表现的,而金融结构是金融体系功能的主要体现,金融体系是金融结构作用的表现形式。因此,一国金融体系与其他国家金融体系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二者金融结构之间的差异上,有什么样的金融结构,相应地就有什么样的金融体系。因此,金融结构作为衡量各国或地区金融发展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对其的比较分析自然也就成了发展金融学研究的主体。

(三)金融效率是发展金融学研究的归宿

金融效率作为各金融结构主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绩效,反映的是金融与经济的正效应与正功能,与之相反,金融危机(预期风险的实现)反映的则是金融与经济的负效应与负功能,金融效率与金融危机都产生于金融与经济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二者好比一对孪生姐妹,不可能只要其一而不要其二。事实上,本文虽然没有直接将金融风险(financialrisk)单独列出来,与金融结构、金融功能与金融效率放在平行、并列的地位而纳入发展金融学研究框架,但这并不表明发展金融学作为一门全新的学科不关注金融风险,相反,本文将金融效率定义为发展金融学的研究框架就是在金融风险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总之,在发展金融学研究框架中,金融结构通过金融功能的纽带与金融效率发生作用,金融结构是金融功能的表现形式,金融效率则是联系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发展)的桥梁。因此,从某种意义而言,金融本质及金融与经济的关系、金融结构、金融功能与金融效率,共同构成了发展金融学的研究框架。发展金融学是研究金融本质及演进、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学科,但它既不是孤立地、一般地研究金融的发展和金融发展一般,也不是孤立地、一般地研究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发展一般,而是在金融与经济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与影响,即二者彼此互动的意义上来研究金融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而金融功能就是联结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关节点或桥梁,因此,金融功能在发展金融学研究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并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发展金融学研究的基轴,其中,金融功能扩展与提升即金融功能演进,金融功能演进即金融发展。

参考文献:

[1]白钦先:《白钦先经济金融文集》,1-6卷,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

[2]白钦先:“再论以金融资源论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范式转换、理论创新和方法变革”,《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2期。

[3]白钦先:“论以金融资源学说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理论研究的逻辑”,《华南金融研究》,2003年第3期。

[4]白钦先:“论金融可持续发展”,《金融时报》(理论版),1998年6月7日。

传统金融学理论篇8

关键词:公司金融;案例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121-02

公司金融案例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相关基础知识后,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典型的案例中进行分析,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与讲解,加深对公司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公司金融知识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在公司金融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案例教学法是实现公司金融实践性教学的重要途径

公司金融主要研究公司的治理结构、公司的投资决策、融资决策以及公司如何分配股利等内容。经典的公司金融理论主要包括mm理论以及围绕公司金融研究的各种理论流派,包括权衡理论、理论、信号传递、控制权理论等。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使得经典理论在我国“水土不服”。根据我国国情,公司金融的发展必须“因地制宜”。目前高校大多把公司金融作为一门理论课程进行单一讲授式教学,而公司金融决策需要更多的实践性经验,公司金融的学习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仅仅学习理论知识难以满足这一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案例教学模式可以将公司金融理论和实际的公司决策过程相结合。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良好地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实操技能锻炼结合,是培养新型金融人才所必需的。[1]公司金融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仅仅照本宣科、纸上谈兵是无法满足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的。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让学生置身其境,对案例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分析,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教师通过适当引导,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团队间的协作能力以及临场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采取“填鸭式”的方式将理论知识直接传达给学生,理论知识枯燥无味,学生或昏昏欲睡,或一知半解,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而案例教学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公司金融案例教学往往是以现实经济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而且能以经济生活或贴近生活的一些热点话题,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环节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营造良好的开放式、互动式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案例教学法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是传统教学不能比拟的。

二、案例教学的方法及其在公司金融教学中的运用

公司金融课程应循序渐进地加大案例教学的比重,采用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方法。

(一)讲解式案例教学

公司金融不仅具有很多难懂的专业术语,其很多原理和操作方法也需要理解特殊的经济背景,单纯地从字面理解其含义较为困难,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恒通公司的控制权之争:公司章程与公司治理》、《阿里巴巴的股权之争:马云的突击重围》这样的案例进行讲解。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叙述某一案例的发生和演变过程,分析案例所涉及的相关金融问题,从而阐明这一原理并明确操作方法。学生对原理的前因后果有了深入的了解后,理解和操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通过案例可以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从而加深其对相关理论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案例讲解的教学知识点要结合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若每个知识点都举例,不仅浪费教师的精力和教学时间,还会使学生审美疲劳。

(二)讨论式案例教学

讨论式案例教学是由教师提供案例,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从而拟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2]教师可以在系统讲授某章节或某一问题后,提出一个案例,在讲课前以书面形式将案例素材交给学生阅读并准备,再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比如讨论融资的时候,目前选择了《丰天集团的融资决策》和《企业融资行为与选择――四川堂宏集团和原四川沿江集团融资成败案例比较分析》两个案例。在进行讨论式案例教学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启发和提示。讨论式案例教学是最能体现案例教学精髓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三)辩论式案例教学

辩论式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载体,通过正反两组辩论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教学形式。这种案例教学的形式可以督促学生查阅大量资料,拓展知识面,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精心挑选合适的案例,维护辩论秩序,使正反双方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这种形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教师花很多的精力去组织、调动学生来参加,还需要控制好辩论时间,组织辩论往往需要较多的时间。

三、运用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传统教学方式和案例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

案例教学法虽然已经受到了教育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但许多教师、学者仍将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经验性的教学方法,对于案例教学法所代表的教育模式层面的内涵理解不充分,这不仅不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改善、提高,也不利于案例教学的推广。传统的理论教学注重系统性、逻辑性的传授理论知识,案例教学则重视对个案的探讨和研究。若延续以前的传统教学法,学生能系统了解基本概念,但对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运用能力不足。然而,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一个案例或者多个案例只能传授少量的知识点,且耗费的时间较长,若偏重案例教学,可能会让学生忽视对理论系统性和逻辑性的把握,导致知识的分散和零乱。公司金融是一门实践性强的理论学科,有大量的理论知识需要系统讲授,国内的授课方式和授课学时限制了案例教学的适用范围和适用对象。因此,不能一味采用传统教学法,也不能偏重案例教学法,只有案例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两类教学法互相补充,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既有完整的系统性理论知识,又有创新性思维和较高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

(二)选择教学案例要有典型性和针对性

选取好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有效的案例教学是将知识进行转换、内化于学生个体并形成实际能力,转换何种知识是形成何种能力的前提,而知识的内容又取决于案例的内容,所以案例的选择也就成了整个案例教学中知识有效转换的关键一步。[3]案例的典型性是指选取那些具有突出特点的案例作为课堂教学案例使用,缺乏代表性的案例使学生无法从专业角度做出分析和判断,达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案例的选取还必须有针对性,难度要适宜,过于简单,没有挑战性,而过于复杂,学生的专业知识不够,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案例的选取要和我国国情和社会背景相适应,尽量选择本土化的案例。公司金融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真实的案例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4]

(三)运用多媒体等设备辅助案例教学

教学案例具有信息量大、内容复杂等特点,形式较为多样,不仅可以是文字型的,还可以是视听教材。若由教师在课堂上口述或板书,耗时又耗力,教学效果也不直观。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发展得很成熟,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教学中也占据了主导地位。通过多媒体等设备将特色案例通过动态化和形象化画面直观地表现、演示出来,能有效刺激学生大脑兴奋点,使学生对案例有更清楚的了解,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四、案例教学实施的关键条件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能力的教学模式,但它并不是一种万能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的实施还需具备多方面的条件。从硬件设施看,U形排列的学生座位可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这样的教室,中间一块马蹄形的空地留给教授做讲台,使教师走上讲台,就来到学生中间,瞬间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为课堂师生互动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各排座位之间留有足够的距离,需要时教授可以一边讲课一边走到任何一个学生身旁。[5]从软件来看,案例教学需要高素质的教师,特别是那些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案例教学中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教师要做好包括案例解读、引讨论导、适时提问、课堂控制等工作,不是传统教学中教师只需备好教科书的内容就能胜任的。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丰富的案例教学经验等。不仅如此,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还应以探寻的精神、研究的角度来审视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教师要驾驭课堂,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提问和发言,既需要渊博的知识,更需要开阔的创新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唐玉娟.《公司金融》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教育,2015,(6):107-107.

[2]王立元.金融学专业“公司金融”课程建设的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8,(3):69-72.

[3]王瑞荣.经济学基础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方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53(7):251-25.

传统金融学理论篇9

关键词:领域法学理论;金融法学;概念;必要性;应用

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的立法工作。金融领域属于重点领域之一,在此背景下金融法学体系应运而生,在立法、司法、执法过程中都得到了相应的完善和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社会经济问题越来越复杂。金融法学因其性质上的特殊,无法完全归属到任何一个部门法中,制约了金融法学的发展。面对此种情况,应该改变原有的理论指导体系,解决目前存在的矛盾。领域法学理论的出现,就为金融法学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一、领域法学理论的概念

领域法学,主要是以问题为导向,以特定的领域、现象为研究对象,集合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法学理论学说。目前,财税法学、卫生法学、金融法学等都具有明显的领域法学特征。

首先,领域法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法学理论学说。其主要解决的是特定领域内存在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借鉴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与其他学科理论相结合,解决在特定领域内存在的问题。相比于传统的法学理论,领域法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集合性和综合性,能够解决目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复杂性问题。

其次,领域法学理论是一种法律规范分类。一方面,对于现存的法律来说,领域法学理论不再强调法律规范从属于什么部门法,更多地是通过所解决的问题、所涉及到的领域对法律规范进行划分。在划分之后,进行整合,形成该领域内的、完善的法律规范体系,更好地解决重要领域内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于在特定领域内出现的问题,传统的部门法思维可能无法解决部分复杂的问题,通过运用领域法学理论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更有利于制定出科学的、全面的法律规范。

二、领域法学理论应用在金融法学中的必要性

领域法学理论应用在金融法学中有一定的必要性。一方面,金融法学非常符合领域法学理论的特点,金融法学也是着眼于金融领域,以在金融领域内解决金融问题为核心。领域法学理论中所强调的重点领域,其中也包含了金融领域。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在金融领域内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为了解决这些法律问题,有时必然会引入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如经济学、社会学等,这就会导致金融法学无法纳入到任何一个部门法中,传统的部门法分类已经限制了金融法学的发展。通过领域法学理论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并且,领域法学理论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综合性和集合性,能够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解决金融领域内的法律问题,为金融领域的发展提供保障。

三、领域法学理论在金融法学中的应用

金融法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独立的体系。在金融法学体系中,能够看到领域法学理论的应用。金融法学主要是解决金融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不仅有总体理论,还对各金融子领域进行了细致的规定,例如证券法学、银行法学、票据法学、信托法学。并且金融法学还会不断地开放式发展。金融法学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适用各种法律规范,如民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包含了多种部门法律规范。在金融学发展过程中,体现着领域法学理论的特征。

其次,随着领域法学理论的应用,金融法学还会根据金融领域存在的问题,创造性的催生出新的法律规范。例如,在金融交易领域中,国际上形成了净额结算制度、信用支持制度等。我国在金融交易领域,也借鉴了国外的立法经验,但目前来看,部分制度并不符合我国的部门法学理论,无法得到落实发展。在领域法学理论的应用下,对于这部分制度,会进行完善和发展。此外,对于一些绿色金融、互联网金融方面的问题,也会充分运用领域法学理论,借鉴各种部门法律规范和各学科的理论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创造性的完善法律规范。

传统金融学理论篇10

   对金融不稳定性而言,其研究侧重点和研究方法各异。早期学者认为金融不稳定性很大程度上源于经济基础的恶化。minsky(1982)认为金融不稳定性来自于金融业高负债经营的本性。DiamondandDybvig(1983)指出对银行的高度信心是银行部门稳定性的源泉,认为银行体系不稳定性主要源于存款者对流动性要求的不确定性以及银行的资产较之负债缺乏流动性。随着信息经济学及行为金融学的发展,诸多的研究强调了投资者所能获取的信息及其预期对于解释金融市场行为的意义,并形成了金融机构内在不稳定性理论。亚洲金融危机使许多研究集中到诸如对外借款、不良贷款、金融自由化、汇率制度等方面,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金融不稳定性。

   虽然这些文献对研究金融体系不稳定性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主要着眼于影响金融稳定性的单方面因素,没有综合考虑金融系统的开放性、复杂性、非线性和动态性,比如对这次次贷危机的分析,因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金融不稳定性存在的问题。而在这方面,作为普遍科学方法论并被誉为“宇宙至高无上的哲学规律”的熵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本文就尝试从熵理论出发来分析金融体系不稳定性问题,并试图给出减少金融体系不稳定性的政策建议。

   二、熵理论简述

   克劳修斯(1864)提出熵的概念,指在能量释放转化过程中不能被转化做功的能量总和,用来反映系统中无规则运动的微观混乱程度。系统中可做功的那部分能称作系统的可用能(),不可用能记作,系统总能记作,则:。熵的定义及度量就由下式给出:

   (1)

   其中C为任意正值常数,这就意味着熵与系统的不可用能成比例。

   孤立系统和外界之间完全没有任何相互作用。对其而言,按照热力学第一定律,,同时按照能量的降级原理,必然是负值,所以对于孤立系统,必然有(熵增原理表达式):。因为任何一个系统连同其外界一起就构成孤立系统,所以我们将其写成:

   (2)

   可以看出,孤立系统的熵总是趋于增加。这一结论意味着孤立系统的状态变化过程只能朝着熵增的方向进行。同时也意味着孤立系统只有当其熵最大时才能达到平衡状态。因此孤立系统的平衡条件是:。在封闭系统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时,其行为状态总是由非平衡态向平衡态发展,经过一定时期后形成静止的平衡状态,它不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也不与外界发生联系,整个系统呈现出均匀、单一的特性。这是一种僵死、混乱、无序的状态。在系统分析中,熵值越小,表明系统越有序;反之,系统越无序。当系统平衡时,熵值最大,系统最混乱、最无序。

   针对孤立系统的熵增问题,普里高津提出了开放热力学系统熵变公式:

   (3)

   耗散结构理论利用上式指出,提高系统有序性就要控制系统熵增,其必要条件是,系统向外界排出熵或从外界吸收负熵,即,且满足。开放系统能与外界交换能量,也能交换物质,使其在不断地耗散能量(产生熵)的同时,又从外界更大的环境中得到能量(产生负熵)。正是这种非平衡态势的热力学运动使系统不断优化。

   三、金融熵的引入

   熵理论已经从单纯描述微观世界的热力学物理概念,演变为一个与自然和社会相统一的动态开放的概念。这一理论也被推广到几乎所有科学领域,包括社会学范畴。爱丁顿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将熵增定律誉为“宇宙至高无上的哲学规律”,爱因斯坦则称之为“一切科学的根本法则”。

   尽管熵理论在自然科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成功,然而若直接把它应用到社会科学领域,如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必然会产生不少问题。因为任何理论都有其适用范围,不加限制的推广是不可取的。本文把熵分为热力学熵和非热力学熵两大体系,后者主要指一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熵,并对非热力学熵变规律界定为:在同一层次上,系统内的正熵和负熵具有共轭性(既共存又相反的性质),总熵变等于正熵、负熵的累加之和,其结果属于实数,可分为大于零、等于零、小于零三种情形;对于理想情形,总熵变等于零。虽然金融体系和热力学体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质运动体系,存在不同的运动形式,但是金融体系中却存在着与热力学体系中产生熵的相似条件。这两种看似完全不同的运动体系实质上都是传递能量的运动系统。正因为这一点,我们试图把金融体系和热力学体系进行模拟,把金融资源的运动和热运动结合起来,提出金融熵的概念。

   金融体系是一个金融能量持续运动并不断转化的系统,而且人类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具有不可逆性,所以一切金融资源的运动都是不可逆的过程。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这正是系统产生熵的条件,因此,金融体系的不可逆性的运动形式必然会产生金融熵。本文将金融资源定义为:在某一时期内可转化为实体经济投资的金融资产。将金融体系所拥有的金融资源总和称为金融资源的总供给,把单位金融资源所能实现的GDp产出称为金融资源的产出能力,把金融资源的总供给与单位金融资源产出能力之积定义为金融能量。同时将金融系统中所贮存的金融能量的无效耗散部分称为金融熵,以这一概念表示金融系统的混乱程度。

   四、用金融熵对金融不稳定性的阐释

   着名的货币金融学家弗里得里克·S·米什金(FredricS.mishkin)在《全球金融不稳定:分析框架、现象和问题》一文中对金融不稳定做了这样的定义:“当金融体系所受的某些冲击已经明显干扰了信息传递,进而导致金融体系不再能有效地将资金传输给生产性投资机会时,金融不稳定就发生了。事实上,如果金融不稳定的程度达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它就会导致整个金融市场功能的丧失,即引起人们通常所说的金融危机”(mishkin,1999)。简言之,金融不稳定是指在各种内部冲击之下,大部分或所有金融资产的价格和规模在一定时期内出现超常变动,进而导致金融体系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且影响到实质经济正常运行的一种经济失衡现象。在这种失衡达到十分严重的情况下,金融不稳定将表现为金融危机,换言之,金融危机是金融不稳定的集中表现。

   本文将金融不稳定性界定为: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而导致的自身不稳定性及易受攻击性,其实质是金融体系内部的运动状态的混乱和无序的直观外在表现。而其内部的混乱和无序状态是因金融资源在传递与转化金融能量的过程中,出现无效金融能量耗损而致使金融熵增并累积所致。所以,本文认为,金融不稳定性是因金融系统中的熵增而产生并存在的。

   金融脆弱性的基本内涵强调脆弱是金融业的本性,是高负债经营行业的特点所决定,这是狭义的金融脆弱性,有时称为“金融内在脆弱性”。广义的金融脆弱性,是指一种趋于高风险的金融机构负债过多、安全性降低,承受不起市场波动的冲击,即广义金融脆弱性的表现。

   金融风险是指金融交易过程中因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

   五、从熵的角度重新审视金融危机(以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为例)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传统的经济理论告诉了我们很多造成金融危机的原因和解决危机的办法,但九十年代以来多次发生的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却给予这些理论以“证伪”,尤其是1997年影响深远的亚洲金融危机和这次次贷危机出现了许多新特点,说明Gnp、通胀率、失业率、财政赤字等传统衡量经济状态的指标不再完全适用,与日益一体化的世界经济相比较,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已经远远滞后了。所有这些变化,促使人们去重新认识现代经济金融体系下潜藏着的不稳定根源。事实上,现代虚拟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的倒金字塔结构是现代经济金融体系不稳定的内在根源。这种倒金字塔结构引起了金融系统的熵增,而熵增又诱发金融不稳定性,当不稳定性达到一定程度就引起金融危机。

   1.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

   (1)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内部经济的矛盾性,即,内部的宏观经济政策、经济体制尤其是企业制度和金融制度的缺陷性因素的积累及由此引发的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当与低效率:

   ①经济发展过热,结构不合理,资源效益不佳。

   ②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的优势,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正在下降。

   ③银行贷款过分宽松,房地产投资过大,商品房空置率上升、银行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日益膨胀。

   ④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外资,大量引进外资并导致外债加重。泰国外债1992年为200亿美元,1997年货币贬值前已达860亿美元,韩国外债更是超过15D0亿美元。

   ⑤汇率制度僵化。

   ⑥在开放条件和应变能力尚不充分的情况下,过早地开放金融市场,加入国际金融一体化,当国际游资乘机兴风作浪时,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不知所措或措施不力,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2)从外部原因看,国际游资的投机活动引发了金融危机。由于东南亚各国过早地实行了本币的完全自由兑换,于是,国际炒家从当地银行贷出大量该国货币投向外汇市场,该国货币贬值后,再以较低价格购回,除了归还银行贷款和利息外,还可以获得巨额利润。国际炒家的投机对东南亚各国实施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的稳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总之是当年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过度投资和过度吸引国外短期资本(热钱),都是投向股市、房地产等而没有投向实体经济(制造业),致使经济中产生了大量的泡沫,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产业空心化或去生产性)加之过早开放资本市场给索罗斯等国际炒家以可乘之机(苍蝇不叮无缝的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