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应急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2:52

工程应急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突发通信工程;应急机制;监督管理

近年在世界各地不断频发灾难性事件的情况下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对通信工程突发事件的研究。随着我国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突发性通信建设工程的需要,而在这突发通信工程的建设中,如何应对突发机制做好有效的工程监理,已经成为广大通信监理企业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主要结合我国突发通信工程的监理问题,对工程实施应急管理与监理问题展开了系统分析,以期能够找到合理有效的应急管理与监理措施和对策。

一、突发通信工程的一般特征

1.随机性与突发性

大型建设工程项目涉及到巨大的投入,在人员安排及物资调配以及资金周转等方面都具有极其复杂的特征,施工期突发事故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发展趋势呈现多元方向的“多维空间”随机状态的概率特征。

2.扩散性与破坏性

大型工程建设项目涉及的参与方比较多,分项工程之间关联度高,同时与外部环境接口也非常很多。从系统论观点来看大型工程建设项目是一个巨大的耗散系统,各要素间相互依赖程度相当高。某个局部的事故一旦发生,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就有可能从工程项目局部领域扩展到工程项目全局领域,扩散到业主、分包商和供应商等参建单位,对工程本身、参建主体内部以及施工现场外部环境都有可能产生不良影响。

3.客观性与可防性

虽然工程突发事故在表征上通常具有随机性、突发性的特点,其诱发因素模糊难辨,难以预测,但目前针对大多数工程突发事故的一调查结果显示,事故原因通常是有迹可寻的,必然性大干偶然性。工程项目的管理者若能采取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加强对风险源的识别和防范,便会减少突发事故的发生频率和危险程度。对于工程项目施工环境客观变动所致的难以制止和控制的工程突发事故,可以设法监测预警提早采取行动避开或减弱事故的破坏。而对于工程项目内部诱发的管理失误,如果能够尽早查明原因,预见后果并予以控制,就能制止突发事故的发生。

二、突发通信工程的应急管理与监理探讨

1.突发通信工程应急管理体系设计

1.1应急管理体系的内容设计要合理。突发通信工程的应急管理体系至少包含五个功能环节,指挥调度系统要求应急管理的最高决策者负责应急管理的统一指挥,给各支持系统下达命令或提出要求。处置实施系统要求对指挥调度系统形成的预案和指令进行具体实施的系统,负责执行指挥调度系统下达的命令,完成各种应急抢险任务。资源保障系统就是负责应急处置过程中的资源保障,主要工作是应急资源的储备、日常养护,在决策辅助系统协助下进行资源评估,负责应急资源调度等。信息管理系统要求应急管理系统的信息中心,负责应急信息的实施共享,为其他系统提供信息支持。主要工作有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传输,更新及维护等。最后就是决策辅助系统,即在信息管理系统传递的信息基础上,对应急管理中的决策问题提出建议或方案,为指挥调度系统提供决策支持,如预警分析、预案选择、预案效果评估、资源调度方案设计等。

1.2应急管理体系的程序性启动设计要合理。突发通信工程应急管理体系需要分阶段进行运作,具体来说,分为平时和应急状态,因此对于应急管理系统的运行,就需要分别设计好在平时和在应急状态时的运行轨迹。构成应急管理体系的各个系统组成,可能来自不同的部门,但是这些机构在应急管理中的目的却是相同的,这就更需要统一指挥,协同协作。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运行机制来保障。

1.3遵循战平切换原则。整个应急管理体系的运行要遵循战平切换原则。当没有突发通信工程时,应急管理体系处于平时运行状态,主要工作是处理一些基本的管理任务,并适时监控相应的指标。当某些指标超过警戒值时,要发出预警信号,并根据预警的不同程度改变体系运行状态,进入战时,决策辅助系统根据对事态类型与级别,选择相应级别的预案,指挥调度系统会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处理方案,处置实施系统则采取相应措施,把突发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果事态不能控制任其继续恶化就导致升级,应急管理体系的运行状态也会提高到相应的级别状态,执行指挥调度的机构就会提高级别,同时,如果负责处置实施的机构自身拥有的资源不能满足需要,执行资源保障的机构就可能调证其他组织的资源,直至处理完毕。当突发事件己经被消灭,突发通信工程己经完工,应急管理体系会恢复到平时状态,做好资源的补充、维护,以及战后的补充、恢复评价总结的工作等。

2.应急通信工程的监理对策

针对应急通信工程,需要对在平时状态下的监理机制适当进行优化与创新应用,具体来说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1)多方配合。在通信工程发生突发事件的紧急状态下,必须由资深监理工程师亲自出马,并且要与项目经理相互配合好,确保全力抢修通信工程以便在最快时间内降低突发通信工程应急等级。监理在平时应加强技术储备与保障管理工作,建立通信保障应急管理机构与专家的日常联系和信息沟通机制,在决策重大通信保障和通信恢复方案过程中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

(2)特事特办。对于现场的人力调度、物资设备的使用,以及资金配备到位等情况,可以特事特办,允许先使用后登记,先消耗后预算,这样确保应急管理体制的正常运作。为了保证突发事件发生时通信保障应急车辆及通信物资能够迅速抵达事发地点,应急通信车辆配置执行应急任务特许通行证。在特殊情况下应负责为应急通信物资的调配提供必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支持,以保证应急物资迅速到达。

(3)有序实施。在应急状态下,监理工程师的主要职责不是监理工程的进度、质量和成本,而是在确保应急状态下所有恢复通信建设工程的有序实施,这需要监理工程师从自身的职责出发思考,真正做到应急监理服从于应急管理。总之,只有建立健全通信工程的突发应急预警机制才能够防患于未然,做好突发事件的处理。

结语

目前,加强通信工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通信工程应急管理能力,对于保障通信工程安全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构建完善有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通信工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推进通信应急管理工作全面提高应急管理水平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工程应急管理制度篇2

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现状应急管理(emergencymanagement)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事后恢复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等手段,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有关活动。国内外关于应急管理分别提出三阶段论、四阶段论、五阶段论、七阶段论等,其中四阶段论(也被称为4R理论)认为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事前预防。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尽可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低成本、高效率的预防措施是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第二阶段是应急准备。包括应急体系的建立,有关部门和人员职责的落实,预案的编制,应急队伍的建设,应急设备、物资的准备和维护,预案的演习,与外部应急力量的衔接等,其目标是保持重大事故应急救援所需的应急能力。第三阶段是应急响应。包括突发事件的报警与通报、人员的紧急疏散、急救与医疗、消防和工程抢险措施、信息收集与应急决策和外部救援等,其目标是尽可能地抢救受害人员、保护可能受威胁的人群,尽可能控制并消除事故。第四阶段是应急恢复。包括事故损失评估、原因调查、清理废墟等。首要任务是使突发事件影响区域恢复相对安全的基本状态,然后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我国应急管理工作整体情况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粗放式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突发事件爆发频繁,自然和人为灾害正在严重的威胁人们生活。近年来,我国工业企业发生了一些紧急重大突发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针对工业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体系也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我国应急管理制度现状目前,我国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应急管理制度基本框架“一案三制”。“一案”是指应急预案,就是根据发生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事先研究制订的应对计划和方案。“三制”是指应急工作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一案三制”是基于四个维度的一个综合体系,其中体制是基础,机制是关键,法制是保障,预案是前提,这四者是应急管理体系中不可分割的核心要素。我国传统的应急管理把重点放在事件发生后的及时响应、指挥和控制,具有较大的被动性和局限性。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现有的应急管理制度应该更加全面、更具综合性,以预防为主,坚持预防与救援相结合、常态和非常态相结合的应急管理模式。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根据事件的严重性、可控性、所需动用的资源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启动相应的预案,充分动员和发挥城乡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

我国工业企业应急管理制度情况分析

我国工业企业应急管理制度现状工业企业应急管理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安全生产事故和可能给企业带来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各种外部突发公共事件,以及企业可能给社会带来损害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处置和恢复重建等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工业企业应急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应急预案管理制度,包含应急预案的编制、审核、印发和、修订完善、评估管理、备案管理、培训、演练等内容。二是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包括物资统计汇总报告、基础设施建设、督导检查。三是应急队伍管理制度,包括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应急工作评估分析、应急队伍培训、志愿者选拔和培训等。我国中小工业企业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中小工业企业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虽然按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的应急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执行中普遍存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应急管理人员对管理工作要求不熟悉,对应急处置程序不清楚,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安排专职人员,执行过程中不能正确理解制度的要求和意义,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二是应急预案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应急预案管理的内容包括预案编制、批准、、备案、修订完善、培训和演练等环节,规范性和适用性是预案后期实施效果的可靠保障。目前中小企业工业企业应急预案编制普遍缺少权威、系统的技术规范指导,不够简明、实际操作性不强,也没有根据环境变化和企业需要进行动态调整修订,导致事件发生后预案缺乏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三是重事后处置,轻事前预防。很多中小工业企业为了保障当前“利益最大化”,忽视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忽视对危险源的控制,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对企业及社会造成一定影响时,采取补救措施,造成企业品牌价值跌损甚至破产,不利于企业发展。四是应急队伍能力不强。一些企业领导对应急管理队伍的组建和培训工作不够重视,不能够及时列支专项资金用于队伍培训,无法保障企业内应急物资和应急设备的配备和更新,一旦企业发生突发事件,企业内的应急队伍和设备无法有效发挥作用。五是应急物资使用管理不到位。受到整体经营水平、成本控制和领导者思想观念的影响,不能够配备足够、高质量的救援物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应急响应的效率。六是应急演练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企业组织的演练时效性和针对性不足,缺乏真实感,没有进行专业的评价和总结,无法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

完善中小工业企业应急管理制度的建议

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首先应从组织体系上不断完善,形成企业主要领导全面负责、相关部门分工配合、相关人员全部参与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特别是在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矿产冶炼、化工等行业,要设置专门的应急管理部门和人员,明确和落实应急管理相关责任,将责任划归到突发事件发生前的各管理环节中,将应急工作尽可能量化和考核化,调动企业内部应急管理工作的参与积极性。建立健全企业应急预案管理对于应急预案缺失的工业企业,应加快推进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应急预案,明确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具体应对措施以及奖惩措施。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实际情况对预案内容进行修订,请权威机构对预案进行评估和动态管理。与此同时多组织应急预案演练,将预案的文字性规程落实到演练中,从预案演练结果中发现问题,及时对其修订。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响应要及时。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当突发事件达到相应条件时,启动相应的应对预案,具体应急响应流程见图1。深入调研,做好事前隐患排查和事后处置工作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是一个动态的长期过程,要充分了解企业内存在的风险源。对较低风险源可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并尽快实施,对于较高风险源或可能造成巨大损失或影响的风险源可采用停产、停业整顿或停止使用等措施。对于重大危险源应特别建档登记,进行定期检测和评估,并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当突发事件发生,企业应立即按照相关制度启动应急管理预案,并按照分级标准向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同时采取快速高效的应急措施,协调企业内部应急管理人员、企业内其他部门人员以及企业外应急处置力量一同开展救援行动,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灾害等。对溢流、井喷、危险化学品泄漏、放射源失控等会对周边群众和环境产生危害的突发公共事件,企业应在第一时间向地方政府报告,并及时向可能受到影响的周边群众发出预警信息。

(一)加强相关人员培训,加强企业应急救援队伍管理

按照专业救援和职工参与相结合、险时救援和平时防范相结合的原则,构建起专业队伍为骨干、兼职队伍为辅助、职工队伍为基础的企业应急队伍体系。按照我国相关规定,大中型高危企业应根据有关规定建立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小型高危企业应建立起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并与有关专业应急队伍建立合作、联动机制,其他企业应根据需要指定专职或兼职应急救援人员。安全生产关键岗位的员工,务必掌握安全操作规范和安全生产事件的处置方法。

(二)保证企业应急管理投入力度

企业应根据危险等级,合理配置人力、财力和物力等资源,重点加强企业内防护用品、救援设备和救援器材等物资的储备。对于生产流程存在较高风险的工业企业而言,应加大对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的科研投入,降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提高自身应急管理能力。

(三)要加强对工业企业应急管理的监管力度

工程应急管理制度篇3

1规范地方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实施程序

地方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实施程序是一套保障绩效评估客观、公平、公正实施的运作机制,该机制可以使应急管理绩效评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具体而言,规范地方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实施程序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明确评估目的。清晰定位地方应对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引导地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以民为本”、“持续改进”、“提高效能”等先进价值取向指导实践。绩效评估目的应该以上述价值取向为导向,从更具体的角度清晰定位地方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目的,才能使评估工作真正起到应有的激励和约束作用。第二,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型及级别区分评估的主体,组建评估管理机构。评估的主体包括评估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由评估的组织者指定评估的实施组长及评估工作人员。组长人选应该具有相当能力和资历的人员,通常为相关部门的领导或相关领域的专家。根据事件的影响范围、实际评估工作需要和经费条件等选择小组成员,小组成员可以选择事发地人民、相关部门、相关单位的领导或工作人员、相关领域专家以及群众代表。群众代表可以从事发地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或政协委员、工会、妇联、专业协会、红十字会、慈善协会等组织人员中选择。另外,应该尽可能采取多种主动措施推动事件受害者和涉及者有序参与到评估中来。当然,还可以选聘第三方评估机构,由社会中介机构具体实施。但是在选择第三方评估机构时,需要严格审核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资质条件,通过正当、公平的流程选择合适的评估机构。第三,清晰分类地方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的对象。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对象从工作性质划分可以分为常态的应急管理工作评估和非常态的应急管理工作评估,也可以根据应急管理全过程划分为应急准备阶段工作评估、应急响应过程的工作评估以及应急恢复与重建工作的评估。应急准备阶段工作的评估更多的属于常态的应急管理工作的评估,应急响应过程和应急恢复重建工作的评估更多是针对非常态的应急管理工作评估,其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的结果反映了地方应急能力的高低水平。第四,科学设置地方应急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地方应急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是整个评估程序中最核心的部分,然而,突发公共事件复杂多样,即使相同类型的突发事件都具有独特性,因此,制定一套通用的地方应急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全面地、有效地评估各部门的应急管理工作存在较大难度。可以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应急预案,制定一个用于框架参考的评估指标体系,同时,提出一种设计评估指标体系的理论参考思路。概括而言,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主要包括划分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和维度,区别要素指标、证据指标和量化指标等指标类型,明确评估指标遴选原则和筛选方法等。第五,明确地方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实施方案。一般而言,绩效评估方案需要明确以下内容,即“评估周期;信息收集方式;评估的标准;评估本身的布局和内容;解决评估者和被评估者争端的程序;记录评估结果的安排;指导该方案的引入、执行及继续的安排。”第六,规范呈现和使用地方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结果。地方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的结果应该通过规范化的评估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应该对评估报告的内容和格式进行一定的要求。还应该对地方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结果的使用予以明确的说明。一般而言,绩效评估报告应该作为应急管理绩效问责的依据和部门绩效考核的依据;并且应该进行系统的备案,在适当的时候作为其它类似事件评估的参考依据;最后,评估报告的重要内容应该于适当的时机向社会公众公开。

2完善地方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反馈与申诉制度

绩效评估反馈是指将绩效评估的结果通过一定的方式反馈给被评估对象的动态环节,对被评估对象的行为产生影响,是绩效评估工作最后的、最关键的环节。作为一种双向沟通与交流的特殊形式,会影响应急管理绩效评估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从我国应急管理工作考核试点情况来看,不同地方应急管理工作考核结果使用存在差异,一般都是作为表彰、奖励、批评、整改等依据。一个完整的沟通过程必须只有确认被评估对象接收并理解了考核的结果,绩效评估结果才算真正传达给被评估对象。但是,地方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结果反馈给被评估对象的方式比较简单,通常采用的是上级通报下级的单向沟通方式,评估对象难以及时和全面地了解自身应急管理工作的完成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评估改进性目标难以实现。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申诉制度是指“评估对象对评估结果有异议,或者认为评估主体行为不当、评估程序有瑕疵,在评估期间或评估结束后的规定时限内向申诉处理部门提出申诉,要求重新评估。”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申诉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促进评估的公平和公正,减少由于评估主体行为不当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评估对象的满意度,保障评估的有序开展。地方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反馈与申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方面可以促进评估主体和评估对象之间的相互沟通,确保评估目标的有效实现,提高地方应急管理绩效水平和应急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监管评估主体滥用权力,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3建立地方应急管理绩效评估激励制度

工程应急管理制度篇4

【摘要】本文分析和研究了药品检验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加强药品检验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的相应策略。

【关键字】药品检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存在问题;策略;

一引言

应急管理是指在人们遇到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事故的时候,相关的应急部门或机构在突发事件发生之间所采取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的措施和策略,以及在相应的处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在医疗和药品安全突发安全事件中主要涉及到假冒伪劣药品造成的恶性事件,其也是我国当前药品管理的重要任务和管理难点。为了有效控制和避免药品安全事故,确保人们的药品使用安全保障,对于药品应急管理的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制定和建立一个全面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性的药品检验应急管理体系,该体系包括监测,预警和应急功能,以及相应的控制系统。其能够根据潜在的,显式的药品安全事件,进行事前预警,事中应急和监控,事后妥善处理,将事故危险降到最低。本文根据药品检验应急管理的相关问题,分析和探讨如何加强该体系建设的研究。

二药品检验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药品监管机构之间导致药品检验的效果不佳。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药品检验和监管部门和相关机构,从国家,省级,市级,到地方各级之间,存在技术协调力度的不够和缺失。比如,从技术上说,上级药品检验监管部门掌握的业务技术要比地方各级部门要强,由于存在机构之间的技术协调差异,所以业务技术的缺乏导致地方机构不能有效检验和监管药品,从而导致药品检验不到位,进而致使药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药品监管机构之间协作和配合力度不够,致使药品检验工作的效率差。当药品安全事故发生时,上下级药品检验和监管部门只有单向的纵线协作,缺乏部门的横向配合与协同工作,以致在药品管理上出现各级资源配置不佳,不能达到有效的调配,从而影响了药品的技术鉴定和检验工作的效率。

(三)药品检验和监管部门采取的应急措施和机制不全面不完善。在各个药品检验部门和机构中,尚存在一些机构在应对药品安全事故时,只是执行一些药品的检验工作,忽略了事故的应急处理,没有形成系统的药品安全事故的应对机制,不能在此类事件中发挥其本身的重要作用,没有做到事故的事中处理和事后妥善处理的作用。

(四)药品检验部门缺乏对突发药品安全事件的响应速度和快速决策的能力。对药品安全事故的快速响应和快速决策是药检部门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同时也决定事件的事后影响的程度,以及反映应急处理的效果。同时,在突发的药品安全事件中还存在一些指挥、指令与响应之间的不协调,不一致,不到位等问题。

(五)药品应急管理只重视应急工作,忽视药品事件的预言工作,缺乏有效的事故风险评估体系。虽然在我国各个地区已经建立了一些药品应急管理体系,起到了一定的预警作用,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某些关键问题的解决的缺失。药品的预防工作没有做好,就会造成事件的不断不发生,进而造成社会大众对药品安全的恐慌。

三加强药品检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策略

(一)明确各个部门和机构的职能和责任,做好机构之间的指挥和协调。在各个地区各个级别的药品检验管理机构中,明确主要负责人和个机构的职能任务,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由负责人做出统一的领导指挥,快速做出事件响应和快速做事件的解决方案和手段,各级机构和各级领导,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都服从指挥和协调工作,各司其职,将合作的效果和处理事件的能力最大化,尽最大的可能性将危害程度将到最低化。

(二)各个药检机构与机构之间要制定应急管理工作规章制度和规范。应急事件处理的效果必然依靠全面的、完善的应急管理工作规章制度和规范,以及应急事件的处理方案。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事件应急后备保障,即在事前做好应急人员专业培训等的队伍建设,各个机构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调等相关的工作制度;②监测预警工作制度,即做好药品安全的检测,审核以及二次检验工作,并做好相关预警措施等;③应急检验工作制度,即对药品进行抽样检查,以及在运送过程和检查过程中的一系列的管理制度等;④应急考核制度,即在突发的药品事件或者事件演练中,对应急处理过程中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进行考核。总言之,只有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监测分析、风险评估、预警预告、信息报告、事件举报、应急处理、应急值守、信息、善后处置、培训教育等各项制度,才能逐步形成系统规范的应急管理制度,才能有效地处理好应急事件。

(三)在机构内部,机构与机构之间建立分级的,协同配合的应急响应机制,应急检验机制,应急储备机制和应急病后机制。①应急响应机制:当药品事件发生时,各级药检机构根据事件的总体情况和实际情况快速做出分级别,分程序,分步骤的应急响应,各部门机构之间要做好全力协作和配合,比如当事件发生时,主要负责药检的机构由于技术有限,可以由上一级的部门来负责主要的检验,其他部门可以协助;②协同机制,即体现在各个机构和部门在内外部之间的工作的有效协作和配合;③应急储备机制,即药检所需要的材料和人员,其可以分为物质储备和人才储备;⑤应急善后机制,即在药品事件得到有效的处理后,要做好事后的妥善处理,要按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并根据发生的事件进行技术分析和安全总结。

总之,在加强药品检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采取预防为主、依法规范、科学处置的方针,以提升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全面加强药品安全应急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药品安全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另外,应急管理要在计划的时期内,建立健全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规范和工作机制;形成层次清晰、衔接配套、范围全面、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体系,促进应急支撑保障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和水平的明显提高,以达到增加人们对药品安全和药检部门的信心。

四总结

目前,我国的药品安全仍然处于一个相对风险频发期,做好药品的检验应急管理是各级各地区药品检验和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文章从分析应急管理入手,再分析了药品检验的应急管理,分析和研究了药品检验应急管理体系中尚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加强药品检验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的相应策略。文章针对体系建设的某些具体环节,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参考文献

[1]江德元,中国食药安全应急初具轮廓―四块短板待补[J],望,2010(6):12

[2]邹江,如何加强药品检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J],中国药业,2011(20):6

工程应急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应急预案工作体系内容与问题

一、引言

现今世界发展变化速度极快,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与冲突时刻都在上演。面对现当代的社会形势,国家政府各部门做好应急预案工作十分重要。就国内的突发事件而言,如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6年地方发生的洪涝灾害以及企业工厂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等,都说明国内随时会发生一些造成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的事情,而应急预案工作在预防和应对一些突发事件中的作用非常大。

二、应急预案工作的内容

应急预案又可称作应急计划,该计划的制定主要是为应急工作人员提供迅速、有序、高效的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案。[1]但是,应急预案工作并非只是制定应急方案,其涉及其他许多工作内容和细节。除了制定应急方案外,应急预案工作人员还需要采取行动帮助应急指导部门等其他部门和领导组织相关的应急演练工作等。

例如,制定完善的突发事件总体预案和审核专项预案,协调指导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机制、体制、法制建设;协助工委管委领导处置突发事件,协调指导部门做好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演练、应急处置、信息、应急保障和救援工作;负责组织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律、法规和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应急管理培训,普及应急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知识;负责向市“两办”和工委管委领导做好突发事件信息调度、汇总上报,并做好续报、总结等工作等。以上提到的内容只是应急预案工作中的一小部分,实际的工作内容非常多,并且不同的时期以及针对不同的突发事件又有更具体的细节。

应急预案工作发展至今,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应急预案工作体系可以从两种角度进行划分。按照突发事件性质分类,应急预案工作体系包含了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四类预案;按照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和应急预案的作用功能分,则有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基层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应急原本、专项活动预案等。在应急预案工作体系中,工作人员的职责是非常明确的,但是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并不是简单的事情。

三、应急预案工作现存的问题

应急预案工作体系已经在我国各级政府中逐渐建立起来,由此而进行的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行动也逐渐体现出迅速、有序、高效的特点,减少了许多突发事件带来的不必要损失,为我国及当地的经济健康平稳运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是,应急预案工作体系也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2]例如,应急预案数量多,但质量还有待提高;应急预案的编制和修订与演练操作不能有效结合等。关于应急预案工作体系存在的问题,以下是具体的阐述。

(一)应急预案工作体系规范化程度不足

在我国,应急预案工作体系还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中。在应急预案的编制、审核、、修订、备案等方面,尚缺乏规范的工作程序和模式。[3]由于各级政府所在地各方面的情况不同,应急预案工作也具有其自身的特色。但是,在实际的应急预案工作中,存在直接在以往的应急预案的基础上稍加改动的现象,最终使得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程度低,不能依据具体的情况有效实施应急预案中的方案。由此可见,应急预案工作的规范化程度不足,相关的政府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应急预案工作的规范性。

(二)应急预案工作体系实际应用度低

应急预案工作中的应急预案编制一直是重要的部分,编制又涉及各个具体的应急救援工作细节等,工作人员对应急预案编制十分重视。但是,就应急预案编制的具体内容看,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实际应对突发事件的行动和能力不足,应用配合程度低。例如,应急预案中存在危险分析不足的问题,预案框架体系不够合理;预案定位不够准确,针对某一突发事件提出的应急救援物资、设备等方面的侧重点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进而影响到整个应急预案工作的进行;预案中分级标准存在混乱的现象等。应急预案编制以及应急预案工作中的其他部分存在问题,最终使得其工作体系的实际应用程度比较低。

四、提高应急预案工作效率的措施

应急预案工作目前在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体系,针对各种突发事件,各级政府也有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应急预案,国家也有相关的标准和指导文件。[4]然而要落实好应急预案工作,还需要各相关工作人员不断努力,提高各地以及整个国家的应急预案工作水平和层次。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完善应急预案工作体系中的机制、体制

就应急预案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而言,要提高其相关工作效率,提升应急预案的层次,首先应当注重完善应急预案工作体系中的机制、体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安排专人负责应急预案工作;第二,应急预案工作的相关人员严格执行工作的规划、指导、管理、预案研究、备案等一系列工作;第三,建立一批熟练运用时代先进科技信息产物的应急专门人才。此外,各级政府应该针对应急预案工作实施规划处理。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总结以往应急预案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经验,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有效的方法,明确应急预案的各个流程、步骤,实现应急预案工作的规范化。

(二)提高应急预案的实际应用程度

面对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突然事件,应急预案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和提高其工作的实际应用程度,加强预案工作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日常风险评估、隐患排查、监测预警、保障监督等预防工作中加强应用,突出应急预案对预防工作的指导作用。在实际编制预案时,注重预案的风险分析,正确定位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再进行下一步的管理和防范工作。应该在应急预案工作中做好预案编制,及时汇报情况,加强应急措施的演练指导等,可以在这一过程中突出体现主题,呈现出针对性,最终提高应急预案工作的实际应用程度。

五、结语

突发事件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各级政府和国家需要建立应急预案工作体系,并在这一体系中具体安排好各项工作,不断提升应急预案工作的水平。而相关的应急预案工作人员也应当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依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单位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应急管理办公室)

[作者简介:季佳诺(1971―),女,山东烟台人,本科。]

参考文献

[1]郑胜利.应急预案体系构建研究[D].长安大学,2013.

[2]陈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中面临的瓶颈及其解决对策[J].中国应急管理,2012(07):20-23.

工程应急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突发事件通信工程管理;应急机制;监督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080-01

近年世界各地不断发生灾难性事件,在时间发生的同时,我们科看到通信网络在处理突发事件的作用。由于我国通信事业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我国的突发性通信建设工程出现的越来越多,在这些突发通信工程的建设中,良好的工程监理可以有效的对突发事故进行合理的处理,这已经成为广大通信监理企业的面临的主要难题。本文系统分析了我国突发通信工程的监理问题,详细讨论了对工程实施应急管理与监理问题,为我国处理突发通信工程的应急管理与监理措施提高参考。

一、突发事件的特征

1.具有随机性与突发性。突发事件一般指事物内在矛盾由量变到质变飞跃过程,是经一定的因素而诱发。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突发性事件是难以预测的。大型通信工程建设工程项目涉及到巨资投入,涉及到人员安排及物资调配以及资金周转的复杂性,因此,工程施工期发生突发事故是多种因素的结果,其发展趋势呈多元化的概率特征。

2.具有扩散性与破坏性

无论是什么性质和规模的突发事件,都必然在不同程度上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政治、经济与精神上的破坏和损失。如果发生通信工程事故,会具有一定程度的扩散性与破坏性。因为大型通信工程项目涉及的参与方很多,分项工程之间不仅相互关联,同时与外部环境接口也非常很多。从系统论观点来看大型工程建设项目是一个巨大的耗散系统,各要素间相互依赖程度相当高。某个局部的事故一旦发生,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就有可能从工程项目局部领域扩展到工程项目全局领域,扩散到业主、分包商和供应商等参建单位,对工程本身、参建主体内部以及施工现场外部环境都有可能产生不良影响。

3.突发事件的客观性与可防性

虽然突发事件在表征上一般都具有随机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其诱发因素模糊难辨,难以预测,但目前针对大多数工程突发事故的一调查结果显示,事故原因通常是有迹可寻的,必然性大干偶然性。工程项目的管理者若能采取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加强对风险源的识别和防范,便会减少突发事故的发生频率和危险程度。对于工程项目施工环境客观变动所致的难以制止和控制的工程突发事故,可以设法监测预警提早采取行动避开或减弱事故的破坏。而对于工程项目内部诱发的管理失误,如果能够尽早查明原因,预见后果并予以控制,就能制止突发事故的发生。

二、突发通信工程的应急管理与监理探讨

1.突发通信工程应急管理体系设计

1.1应急管理体系的内容设计要合理

突发通信工程的应急管理体系至少包含五个功能环节,指挥调度系统要求应急管理的最高决策者负责应急管理的统一指挥,给各支持系统下达命令或提出要求。处置实施系统要求对指挥调度系统形成的预案和指令进行具体实施的系统,负责执行指挥调度系统下达的命令,完成各种应急抢险任务。资源保障系统就是负责应急处置过程中的资源保障,主要工作是应急资源的储备、日常养护,在决策辅助系统协助下进行资源评估,负责应急资源调度等。信息管理系统要求应急管理系统的信息中心,负责应急信息的实施共享,为其他系统提供信息支持。主要工作有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传输,更新及维护等。最后就是决策辅助系统,即在信息管理系统传递的信息基础上,对应急管理中的决策问题提出建议或方案,为指挥调度系统提供决策支持,如预警分析、预案选择、预案效果评估、资源调度方案设计等。

1.2应急管理体系的程序性启动设计要合理

突发通信工程应急管理体系需要分阶段进行运作,具体来说,分为平时和应急状态,因此对于应急管理系统的运行,就需要分别设计好在平时和在应急状态时的运行轨迹。构成应急管理体系的各个系统组成,可能来自不同的部门,但是这些机构在应急管理中的目的却是相同的,这就更需要统一指挥,协同协作。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运行机制来保障。

1.3遵循切换原则

整个应急管理体系的运行要遵循切换原则。当没有突发通信工程时,应急管理体系处于平时运行状态,主要工作是处理一些基本的管理任务,并适时监控相应的指标。当某些指标超过警戒值时,要发出预警信号,并根据预警的不同程度改变体系运行状态,进入战时,决策辅助系统根据对事态类型与级别,选择相应级别的预案,指挥调度系统会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处理方案,处置实施系统则采取相应措施,把突发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果事态不能控制任其继续恶化就导致升级,应急管理体系的运行状态也会提高到相应的级别状态,执行指挥调度的机构就会提高级别,同时,如果负责处置实施的机构自身拥有的资源不能满足需要,执行资源保障的机构就可能调证其他组织的资源,直至处理完毕。当突发事件己经被消灭,突发通信工程己经完工,应急管理体系会恢复到平时状态,做好资源的补充、维护,以及战后的补充、恢复评价总结的工作等。

2.应急通信工程的监理对策

针对应急通信工程,需要对在平时状态下的监理机制适当进行优化与创新应用,具体来说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1)多方配合

在通信工程发生突发事件的紧急状态下,必须由资深监理工程师亲自出马,并且要与项目经理相互配合好,确保全力抢修通信工程以便在最快时间内降低突发通信工程应急等级。监理在平时应加强技术储备与保障管理工作,建立通信保障应急管理机构与专家的日常联系和信息沟通机制,在决策重大通信保障和通信恢复方案过程中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

(2)通信工程突发事件后的有序实施

首先要制订通信工程在突发事件后有序实施的预案,应确保应急状态下以最快的速度恢复通信建设工程。建立健全通信工程的突发应急预警机制才能真正防患于未然。另外,我国应急通信设备在传输方面还较为薄弱,许多通信设备还要依赖有线公用通信网进行传输信号,这样就难以在突发事件中迅速发挥作用。防止灾害的通信网络基本应依托的是无线通信技术,因此在通信工程建设中,应尽快普及无线通信技术。进一步提高在我国公用通信网的应急属性。

结论

为保障通信工程安全,同时促进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通信企业需要加强通信工程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水平,只有不断提高通信工程应急管理能力,才能有效的处理我国出现的如地质灾害等突发事件。提高通信工程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水平,首先需要构建完善有效的应急管理体系,然后加强通信工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认识,这对我国推进通信应急管理工作全面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工程应急管理制度篇7

工作例会制度

为更好的学习、贯彻应急救援管理制度,加强应急救援管理工作,提高人员管理水平,及时准确的指导和解决应急救援中存在的问题,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特制定本制度。

一、会议时间:应急救援工作例会原则上每月召开一次。

二、组织单位:应急救援机构

三、主持人:应急救援机构总指挥

四、参加人员:应急救援机构副总指挥、应急救援机构成员、应急救援各专业组负责人、业务科室及相关人员。

五、会议内容

1、传达上级部门有关应急救援管理工作的文件,会议精神。

2、通报矿井应急救援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汇报。

3、应急救援机构负责点到,做好会议记录,并形成会议纪要。

4、对本阶段应急救援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对下月应急救援管理工作做出具体安排。

六、会议要求

1、参会人员必须按时参加会议,如遇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应向主持人请假。

2、参会人员手机必须设为震动,并做好会议记录。

3、应急救援机构负责点到,做好会议记录,并形成会议纪要。

4、要求各分管领导、业务科室及相关人员认真落实会议精神及内容,切实落实岗位责任制。

应急职责履行情况检查制度

为加强安全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规范应急管理制度,提高应对风险和防范事故的能力,保障职工的安全健康和生命安全,最大限度的减少财产损失、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特制定本制度。

一、矿长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

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

三、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持并落实“一岗双责”。

四、检查内容:

1、指导、协调和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工作职责,组织安全生产综合检查和专项检查,具体组织实施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管理和考核工作,综合监督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

2、负责通报本矿灾害发生情况,应急救援信息;

3、依法对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检查,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4、建立本矿重大危险源数据库信息系统,监督检查重大危险源监控和事故隐患的整改工作;

5、指导应急救援宣传教育工作;依法组织、指导有关特种作业人员和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资格培训工作;监督检查生应急救援培训工作;

6、明确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并逐级分解,层层落实,建立安全生产考核制度和考核指标体系,确保实现年度安全生产控制目标。

7、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制度,建立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对存在重大危险源的地点进行监督检查,并根据重大危险源数据库信息,定期组织专家对重大危险源的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督促生产经营单位采取有效的防范和监控措施。

8、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对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的监督检查。

9、建立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举报受理和查处制度,设立并公开举报电话、电子邮箱或其他举报平台,并对收到的举报进行登记。对受理的举报事项,应当组织调查核实,并按规定处理。有关部门应当为举报者保密。举报事项经查证属实的,应当对举报者给予奖励。

10、加强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根据事故等级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开展事故救援工作,协调解决事故应急救援、善后处理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向上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应急救援进展情况。

11、制定和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保障体系,完善预警机制及平台,按计划组织演练。

五、检查采用查阅资料和现场核对应急物资、设施、设备数量及存放地点是否相符。

重大隐患排查与治理制度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部门关于重大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的有关规定,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积极推进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特制定本制度。

一、重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原则

以消除重大安全隐患和推进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为目标,以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监控机制和重大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及分级管理责任制为手段,坚持“全面排查、分轻重缓急治理,解决与监管并重,程序化管理”的原则,突出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加大投入、严格考核,全力解决当前“一通三防”、防治水、安全供电等方面威胁矿井的重大安全隐患问题。

二、矿井重大安全隐患认定、排查治理的责任划分

1、矿井是重大安全隐患认定排查的责任主体,矿长是重大安全隐患认定排查治理的第一责任者,对重大安全隐患的认定、排查治理负全面责任。

2、矿井各分管领导及助理是本系统重大安全隐患认定排查治理的主要责任者,负责本系统重大安全隐患的认定及排查治理工作。

3、矿井安全生产口各业务科室的科长是本专业重大安全隐患认定排查治理的具体责任者,负责本专业范围内的重大安全隐患的认定,方案论证、工程设计、设备选型,并按计划安排认真组织实施,科室其他管理人员按照矿井安排和科室业务分工,负责本岗位范围内隐患认定和排查治理。

4、安全矿长、安监处长对全矿井重大安全隐患的认定及排查治理负全面监督把关责任,具体负责重大安全隐患的统计汇总、建档、上报,并按照计划安排对各项重大隐患的排查治理,进行过程监管和结果验收考核。

5、矿井财务科负责重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所需费用的核算统计、上报,并按照下达的安全费用计划对各项设备工程实行“三定”逐月逐季进行统计通报并考核。

6、各施工单位对施工的重大安全费用工程,负责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并按照“三定”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施工任务。

重大危险源检测监控制度

为了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督管理,消除安全隐患,预防事故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一、必须组织或聘请有资质人员按规定对重大危险源定期进行检测、评估;

二、生产单位负责人直接对重大危险源实施管理并对管理结果负责;

三、具体管理措施依照《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制度》执行实施。

四、建立健全物质安全技术资料,要求配置相应的应急器材。

五、凡进入重大危险源区域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上岗培训并取得合格证才能进入工作岗位,区域内所有设施的更改需要按程序审核同意方可实施,外来人员要有专人陪同方可入内。

六、安全员对区域内的消防器材及应急物资的完好率负责,采取定期检查和抽查相结合,保障设施正常运转使用。

七、运输物资需采用有危险品运输资质的单位承运,进入重大危险源区域的运输车辆必须戴上阻火器方可入内。

八、根据具体要求和国家有关规定,在重大危险区域内安装有4路可燃性气体报警器,对重要岗位进行实时监测。

九、对于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的事故隐患,通过整改避免事故发生的单位将给予奖励,对于在安全检查中发现问题的,将责令限期完成整改并进行公示,对事故苗头知情不报者将给予处罚。

预防性安全检查制度

工程应急管理制度篇8

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处理清楚关系。如何进一步规范项目管理,加强公司应急快速反应班组建设、培养,也是水电民营施工企业能否在当今行业竞争白热化的时期长久生存发展的关键。现阶段的民营水电施工企业基本没有资格直接参与水电工程招投标竞争,只能倚重和水电工程总承包企业的长期协作,并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方能在微利的夹缝中求得自身企业的一个发展的机会。而企业施工管理中的重点往往是施工项目的组织管理。项目组织管理在整个项目管理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公司项目组织管理团队的整体素质和执行力以及项目协作队伍的施工能力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工程项目经营效益好坏和工程施工的规范化程度。高效的项目组织管理团队能充分利用企业施工所在地的社会资源和公司所属的施工资源快速组织,迅速形成应急抢险施工力量,以快速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和总承包、建设单位、当地政府、抢险指挥部等单位的总体需求。加强公司在建项目施工规范化管理和应急工程快速反应队伍建设、培养,并在施工中有效地进行项目施工组织管理和目标控制,采取了一系列的组织措施、管理措施、技术措施和经济措施,在行业中真正成为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民营施工企业,使之在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1班组和队伍的选择、建设和培养施工班组和队伍的选择往往决定了一个项目工程合同管理的成败。特别是作为万千水电民营企业中的一员,拥有长期协作或固定的施工班组、协作队伍和供应商是承担应急治理工程的重要保证。注重并加强对施工班组和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年轻的团队在从队伍资金、信誉度和专业性情况进行考查的同时同样需要在3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认识:人员配备要求、资金筹措能力和施工班组的技术经验。1.2项目施工合同签订细节工程施工分包合同管理在签订合同的时候要尤其注意几个方面:合同签订要及时、合同签订要执行公司审批会签制度、合同签订人要合法、杜绝工程转包和层层分包、严格工程施工进度控制、工程变更管理、严格结算程序、各种业务往来。

2项目的组织管理与应急力量建设

以履约为条件,做好项目的组织管理和应急力量建设。公司必须充分认识到应急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并做好项目的施工组织管理工作,确保公司所属施工班组和队伍成为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应急保障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加强公司及公司项目部主要管理人员在应急工程中面对应急抢险能力实施、调度和指挥水平的培训,确保在行业施工中关键时候能起到先锋和中坚力量的作用。1)加强公司管理人员和施工班组、队伍的应急抢险能力的管理和培训。为积极适应应急工程施工抢险快速反应能力的需要,并规范应急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公司积极主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成功完成了汉源新县城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和4号复合安置点滑坡治理工程、万工乡“7•27”应急抢险工程及省道S306线罗多沟路段抢险工程和汉源“8•6”山体崩塌损毁S306线路段灾后重建顺风隧道工程等四个应急抢险工程的施工,为公司在业主和地方政府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其成功的经验在于:公司在“5•12”震后积极培训自身管理团队、施工班组和协作队伍的应急抢险能力,配置必备的应急施工物资、装备和足够的应急抢险流动资金和健全地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及其相关管理人员。2)充分整合与公司有协作关系的施工资源。与公司合作的施工班组、协作队伍和经销商,具有一定的技术、资金实力和管理水平。在应急抢险工程中,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应急抢险资金压力,并保证了应急抢险力量的稳定。其中施工班组和协作队伍更是项目应急工程施工的主要力量。因此,公司通过对施工班组、协作队伍和经销商的长期协作考验和培育,拥有了在不同工种、不同专业和不同类型的一大批骨干队伍和经销商。

3项目管理的工作要点

3.1强化项目组织管理项目实施前,健全项目施工组织管理机构,配置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技术、经营管理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以及技术熟练、工种齐全、诚信可靠的作业团队。建立公司后备人才库,为满足行业市场需求,适时从公司抽调精干人才赴项目指导应急工程施工,确保人才的供应。

3.2强化项目材料管理供应商材料以次充好的质量问题;施工不满足技术规程、规范以及设计文件要求。对策:于合同中准确地说明材料品牌、材质、性能等参数,并在现场对材料进行核实,检查分析不合格材料原因并说明改进方针,以督促分包商进行改进。

3.3加强项目合同管理对策:原则上优先选择与公司长期协作的施工班组、协作队伍和经销商;要求分包商要与项目部建立利益共同体的观念,切实履行合同,承担各自义务;同时建立同期记录,完善书面凭证。

3.4规范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对策:加强施工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特别是关键工序、重点部位、隐蔽工程的全程检查和控制,制定激励、奖罚措施。专人负责收集、整理项目工程信息资料,及时书面上报相关资料,为项目施工变更管理提供支撑材料。完工后及时编制完(竣)工资料,为完(竣)工验收做好工程档案资料的验收准备工作。

3.5严格项目安全管理和进度管理当今的安全事故率的控制和工程进度快慢关系一个项目整体经营效益好坏。因此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施工安全监管,确保安全投入,将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加强工程进度协调管理,降低公司和协作方的安全风险和工程履约,提高公司和协作方的安全效益和进度效益。对策: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检查制度,加强现场安全、进度检查监控,确保安全、进度的资源投入,并制定培训、激励、奖罚措施。

3.6勤于各方的沟通和协调与施工项目有关各方的良好沟通和协调是项目正常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在应急工程施工过程中良好的沟通与协调机制使工程能快速有效地顺利实施。对策:成立以公司协调办公室—项目部为一体的协调部门,及时协调处理工程施工过程中有关的事宜,确保项目的良性运转。

3.7加强应急力量建设和演练为适应新时期公司在地质灾害应急工程施工方面的发展需要,须加强公司全体干部、职工以及施工班组、协作队伍的应急抢险能力的经常性演练,并在公司所属的每一个项目,根据项目所处的工程实际情况实施必要应急演练。培养一批有实战经验的抢险应急管理和指挥人员,并在公司所属的长期合作的协作方中择优培育了一大批能满足应急工程抢险需要的协作队伍,以随时应对在越来越偏僻的水电工程施工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突发的地质灾害或应急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提升民营水电施工企业在行业竞争中的优势和竞争实力。

4结语

工程应急管理制度篇9

论文关键词:建筑;安全;管理

abstract:intheconstructionprocessbutmanymayleadtohidetheaccidentriskfactors.Clearlytheaccidenthappenedtofindouttheriskfactors(leadingtothecauseoftheaccident),wanttounderstandandcontrolcanleadtotheaccidenthappenedriskfactorsisnecessaryandthekey,toensuretheconstructionengineeringconstructionsafety(accidentisnothappen)isextremelyimportant.

paperkeywords:architecture;Security;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安全施工原则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整个建设施工过程。在控制过程中,要求对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突出重点,针对重大危险因素和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进行重点控制。

1、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一般原则①立足消除和降低危险,构建系统安全,落实个人防护;②预防为主,防控结合,预案与应急措施联动机制;③动态跟踪,重点控制,应变策略。对极不可承受的危险要禁止作业,对重大危险要立即整改,对中度危险要限期整改,对轻度危险要加强监控和保护,对尚可忽略的危险,按照常规进行管理。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一般原则告诉我们,危险因素控制措施依次包括消除危险因素、降低和限制危险、使用个体防护装置等。在选择危险控制措施时,优先选用图中底层的措施,只有下一层的措施不能使用,或受到技术、经济和管理等实际因素制约时,才选用上一层措施。

2、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事故预防原则。事故预防可以分为事故发生前的预防及事故发生时的防止和减少事故损失的预防。这是一种发现、识别各种危险因素及其危险性并对其进行消除、控制的手段和措施。其基本目标是采取措施约束、限制危险因素的产生、发展和作用。一般按照以下优先次序进行选择:根除危险因素;限制和减少危险因素;隔离、屏蔽防止危险因素产生连锁作用;采用故障安全措施;减少故障及失误;安全规程;矫正行动。

3、应急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当事故发生时,必须及时采取应急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事故损失,选择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的原则一般按照以下优先次序进行选择:隔离危险因素;薄弱环节防控;个体防护措施;避难和救生行为;救援行动。

4、建筑施工危险因素预防控制措施的一般方法。制定安全目标、指标、组建机构、落实人员职责;制定管理方案,包括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等;制定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作业规范、管理制度等;加强监督、检查、测量及测试;对危险作业、危险设备、危险场所,加强运行控制。

二、施工安全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控制管理对象是整个施工过程的具体危险因素,施工过程的危险因素包括技术工艺因素、材料因素、机械设备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五大类因素,每种因素都包含一定数量的具体危险因素。根据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危险因素预防控制工作可分为:施工准备阶段的安全方案制定和初始评审及相关准备工作;工程实体施工全过程(基础施工阶段、主体施工阶段、装饰安装阶段)的危险因素识别分析、预报和定期评价分析、根据评价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发生事故后的应急管理和紧急救援等不同阶段的内容。

1、材料因素控制措施①建立安全物质材料和建筑实体材料招投标制度;②建立安全物质材料和建筑实体材料进场复检制度,确保使用的材料符合国家相关质量安全标准。

2、机械设备因素控制措施①选用安全性能较高的机械设备;②指定专人操作危险性较大的机械设备,特殊设备操作人员持证上岗;③定期检修保养机械设备、及时更换零部件,确保机械设备安全正常运转。

3、技术工艺因素控制措施

1)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进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设计、采用成熟的施工工艺标准和安全技术标准等。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应包括内容有:临时用电安全方案、基坑护坡支护安全方案、脚手架搭拆安全方案、模板支撑体系安全设计方案、高处作业临边洞口安全防护方案、建筑构配件吊装安全方案。

2)使岗位安全化、操作标准化,根据各个工种所涉及的危险因素和技术工艺特征,编制科学合理的安全操作规程、安全作业指导书,通过专门的培训教育或岗前的技术交底,使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真正落到实处。施工企业对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要根据施工进度和实际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修正。

4、环境因素控制措施①根据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地质、地形、气象条件、周围环境,科学合理地布置施工现场,保证施工现场安全、整洁、有序;②指定专人接收天气预报,及时掌握天气变化趋势,以便采取对策;③根据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设计的平面布置要求,指定专人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性管理。

5、管理因素控制措施

1)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各级领导及相关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对涉及危险因素管理的相关领导和人员进行定期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因素管理的目标和意义;施工项目危险因素的辨识和评价;危险因素触发条件及控制措施;危险因素管理的日常操作要求和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等。

2)建立健全各项危险因素管理的规章制度。在对危险因素进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各项危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其中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重大危险因素控制实施细则、安全操作规程、培训制度、交替班制度、检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异常情况紧急措施和安全考核奖惩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

3)明确安全责任,定期安全检查。对施工中的各个系统层面的危险因素管理确定各级负责人,并明确他们各自应负的具体责任,特别要明确各级单位对归属区域的危险因素定期检查的责任。包括作业人员的每天自查、职能部门定期检查、企业领导的不定期督察等。

6、应急管理措施

虽然我们对施工过程各阶段的危险因素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具体到每个工程的实际情况,危险因素的状态和产生的作用是有很大不同的,这就决定了施工危险因素的复杂性。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完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当事故发生时,应急救援是必不可少的。编制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是做好应急救援工作的前提。建筑施工的应急管理工作一般应按如下步骤展开进行:①根据建筑工程施工常见的六类安全事故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编制应急预案;②落实应急人员,建立应急组织;③储备应急物质,布置应急设备;④组织员工进行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

参考文献:

工程应急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建筑施工;关键因素;危险因素;控制

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频频发生,时时刻刻在提醒着我们,要对工程施工现场的一些关键危险因素进行彻底排查,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的必要预防控制,对于保证工地上安全事故的减少有着特别的意义。

1.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原则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整个建设施工过程。在控制过程中,要求对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突出重点,针对重大危险因素和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进行重点控制。

1.1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一般原则①立足消除和降低危险,构建系统安全,落实个人防护;②预防为主,防控结合,预案与应急措施联动机制;③动态跟踪,重点控制,应变策略。对极不可承受的危险要禁止作业,对重大危险要立即整改,对中度危险要限期整改,对轻度危险要加强监控和保护,对尚可忽略的危险,按照常规进行管理。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一般原则告诉我们,危险因素控制措施依次包括消除危险因素、降低和限制危险、使用个体防护装置等。在选择危险控制措施时,优先选用图中底层的措施,只有下一层的措施不能使用,或受到技术、经济和管理等实际因素制约时,才选用上一层措施。

1.2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事故预防原则事故预防可以分为事故发生前的预防及事故发生时的防止和减少事故损失的预防。这是一种发现、识别各种危险因素及其危险性并对其进行消除、控制的手段和措施。其基本目标是采取措施约束、限制危险因素的产生、发展和作用。一般按照以下优先次序进行选择:根除危险因素;限制和减少危险因素;隔离、屏蔽防止危险因素产生连锁作用;采用故障安全措施;减少故障及失误;安全规程;矫正行动。

1.3建筑施工危险因素预防控制措施的一般方法制定安全目标、指标、组建机构、落实人员职责;制定管理方案,包括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等;制定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作业规范、管理制度等;加强监督、检查、测量及测试;对危险作业、危险设备、危险场所,加强运行控制。

1.4应急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当事故发生时,必须及时采取应急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事故损失,选择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的原则一般按照以下优先次序进行选择:隔离危险因素;薄弱环节防控;个体防护措施;避难和救生行为;救援行动。

2.危险因素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控制管理对象是整个施工过程的具体危险因素,施工过程的危险因素包括技术工艺因素、材料因素、机械设备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五大类因素,每种因素都包含一定数量的具体危险因素。根据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危险因素预防控制工作可分为:施工准备阶段的安全方案制定和初始评审及相关准备工作;工程实体施工全过程(基础施工阶段、主体施工阶段、装饰安装阶段)的危险因素识别分析、预报和定期评价分析、根据评价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发生事故后的应急管理和紧急救援等不同阶段的内容。

2.1技术工艺因素控制措施

2.1.1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进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设计、采用成熟的施工工艺标准和安全技术标准等。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应包括内容有:临时用电安全方案、基坑护坡支护安全方案、脚手架搭拆安全方案、模板支撑体系安全设计方案、高处作业临边洞口安全防护方案、建筑构配件吊装安全方案。

2.1.2使岗位安全化、操作标准化,根据各个工种所涉及的危险因素和技术工艺特征,编制科学合理的安全操作规程、安全作业指导书,通过专门的培训教育或岗前的技术交底,使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真正落到实处。施工企业对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要根据施工进度和实际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修正。

2.2材料因素控制措施①建立安全物质材料和建筑实体材料招投标制度;②建立安全物质材料和建筑实体材料进场复检制度,确保使用的材料符合国家相关质量安全标准。

2.3机械设备因素控制措施①选用安全性能较高的机械设备;②指定专人操作危险性较大的机械设备,特殊设备操作人员持证上岗;③定期检修保养机械设备、及时更换零部件,确保机械设备安全正常运转。

2.4环境因素控制措施①根据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地质、地形、气象条件、周围环境,科学合理地布置施工现场,保证施工现场安全、整洁、有序;②指定专人接收天气预报,及时掌握天气变化趋势,以便采取对策;③根据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设计的平面布置要求,指定专人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性管理。

2.5管理因素控制措施

2.5.1建立健全各项危险因素管理的规章制度。在对危险因素进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各项危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其中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重大危险因素控制实施细则、安全操作规程、培训制度、交替班制度、检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异常情况紧急措施和安全考核奖惩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

2.5.2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各级领导及相关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对涉及危险因素管理的相关领导和人员进行定期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因素管理的目标和意义;施工项目危险因素的辨识和评价;危险因素触发条件及控制措施;危险因素管理的日常操作要求和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等。

2.5.3明确安全责任,定期安全检查。对施工中的各个系统层面的危险因素管理确定各级负责人,并明确他们各自应负的具体责任,特别要明确各级单位对归属区域的危险因素定期检查的责任。包括作业人员的每天自查、职能部门定期检查、企业领导的不定期督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