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研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3:36

高中音乐教研总结篇1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潮下,我国各个层次各个类别的教育和人才培养均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国家推进的教育系列改革中,音乐教育有幸进入改革计划项目之列,受到学界的关注和研究。但已有研究成果中,较多集中在基础音乐教育方面,较少涉及音乐教师培养问题,在音乐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实践等方面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有失师范音乐教育的特色;高校音乐教师培养速度与质量跟不上音乐教育的需求,和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明显脱节。顺应音乐教师培养教育改革的需要,《中国高校音乐教师培养现状报告》(杨瑞敏等,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年版)从当前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角度,通过对我国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高校音乐教师培养的不同发展状态进行调查、分析和比较研究,总结了我国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为我国高校音乐教师培养改革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翔实的资料,填补了我国在音乐教师培养领域的研究空白。

《中国高校音乐教师培养现状报告》内容丰富,涉及音乐教师培养的发展历程、基本理念、指导思想、教育体制与政策法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招生制度与教育管理以及教育实践与艺术实践,等等。从内容来看,全书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我国(大陆)近现代高等音乐教师培养发展的概述,第二部分是针对我国北京、河北、吉林、浙江、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广西、贵州、甘肃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高校音乐教师培养发展状况的概述。在第一部分,作者首先回顾了始自1897年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院的我国师范教育百年发展史,接着介绍了我国高等音乐师范教育的兴起与历史进程,并将其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音乐教师教育的初创期、音乐教师教育的成型器、音乐教师教育的逆转与重建期、音乐教师教育的探索发展期、现代音乐教师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期,同时详细描述并分析了各个发展阶段中对高等音乐师范教育影响深远的事件,比如各省市音乐学院、师范学院音乐系、艺术专修学院的建立和学制的设定,政府针对音乐教育颁布的相关文件,高等音乐师范教育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等等。从这些历史沿革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高等音乐教师教育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宝贵的实践经验,为我国高等音乐教师培养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第二部分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我国具体省、市音乐教师培养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描述,介绍了各地音乐教师培养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高校音乐教师培养的课程结构、培养结构和培养模式,部分还以本地区特色院校的音乐教师培养为案例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总结出了当下音乐教师培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对音乐教师培养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深入探讨。

尤为难得的是,该书由来自全国20余所高校音乐学院(系)的具有音乐教育宏观视野和丰富音乐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老师共同完成。就相关领域的已有文献资料而言,该书是第一部较大规模地有计划、多维度、多层次对我国大陆十多个省市以及港澳台地区高师音乐教师培养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全面概述的著作,为我国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该书的许多内容对高校音乐教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理论探究都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在每一章节中都有各地方特色音乐教育学院的专业培养方案介绍,例如在介绍江西省高校音乐教师培养发概况时,阐述了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结合培养目标的设置、课程结构的调整、培养模式的选取等方面探讨了师范音乐教师培养的改革历程,对改革过程中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关于浙江省高校音乐教师培养发展的概述,介绍了杭州师范大学性音乐学院音乐学(音乐教育)的专业课程如何设置、课时如何安排等教学实践探索,还介绍了包括“被审美”教学法、区域音乐教学法等在内的音乐教师培养理论研究成果。书中还总结归纳了全国音乐院校的多种培养模式,如五年制专科模式(安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五年制“3+2”?颇J剑ㄍ化师范学院)、专升本型本科培养模式(赣南师范学院)等等,这些为高素质音乐教师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经验指导。

总体而言,该书是一部顺应教育改革背景下音乐教育中新问题、新变化、新形势之现实需要的书,其基于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及对教师培养实践与理论探究的总结分析,对推动我国音乐教师培养工作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价值,堪称业界填补空白之经典。

[作者系新疆昌吉学院讲师;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亚音乐文化研究中心招标课题“新疆音乐艺术院校复合型师资队伍策略研究”(XJe-DU040914C13)]

高中音乐教研总结篇2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教育;幼儿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

西方古代学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曾指出:音乐对人的性格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净化、美化人的心灵世界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特殊作用。[1]我国幼儿科学实验的奠基人陈鹤琴提出,“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因此,我们在教育上,就应该加强利用音乐来改善儿童的意志,陶冶儿童的情感,使之表现真实的自己,导向于创造性的发展。”[2]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将“艺术”作为幼儿教育五大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艺术”在不同领域的综合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领域所不能达到的。由此可见,把音乐教育首先作为培养人的基本素质的教育手段,是全人类的一种共识。

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是指向幼儿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音乐教学与音乐实践,以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引导幼儿个性及创造性的发展,促使幼儿获得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随着我国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与以往相比,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但是,这种发展在各地、各幼儿园是不平衡的,在有些地区、有些幼儿园中仍然存在不少误区和弊端。基于此,笔者深入到山西省忻州市一些有代表性的幼儿园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发现了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试图探索问题解决的对策,以推动幼儿园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山西省忻州市11所幼儿园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按照幼儿园的办园类型(公办园、社会力量办园),选取中、大型规模的公办园4所,社会力量办园7所,每所幼儿园抽取20名幼儿教师作为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

2.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本研究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在抽取的11所幼儿园中,共向幼儿教师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11份,有效问卷203份,有效率为92.3%。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园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幼儿教师是开展幼儿音乐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是在幼儿教师的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开展的。在整个幼儿培养过程中,一切有关的因素,最终必须通过幼儿教师这一环节作用于幼儿。因此,幼儿园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所学专业情况、教师对幼儿音乐理论和技术的掌握、教师业务培训情况都会对幼儿音乐活动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1.幼儿园教师的年龄结构

统计显示(表1):忻州市幼儿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各类幼儿园趋势基本相同。其中24岁以下的有81人,占总数的40.1%;25-35岁的有71人,占总数的34.9%;35-45岁的有35人,占总数的17.2%;45岁以上的有16人,占总数的7.8%。数据统计表明,教师年轻化的趋势更为明显,幼儿园教师队伍年轻化的状况一方面符合幼儿教育规律,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幼儿园教育事业的发展,新加入幼儿教师队伍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2.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所学专业结构

教师的学历指的是一个人所受教育的经历,是达到某种教育程度的标志。它是衡量一名教师理论水平和发展潜力的标准之一,同时也蕴涵着一名教师在教学科研和教学技能方面的潜在能力。在所调查的教师第一学历中,中专以下有4人,占调查总数的1.9%;中专学历的有95人,占调查总数的46.8%;大专学历的有98人,占调查总数的48.2%;本科及本科以上的有6人,占调查总数的3.1%。从以上数据中可以发现,忻州市幼儿园教师基本上是以大中专幼教专业为主,而本科及本科以上高学历的教师为数甚少,幼儿园缺乏高学历的人才。

在调查的教师中,所学专业是幼教专业的有15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74.5%;所学专业是非幼教专业的有52人,占总数的25.4%。从调查中发现,她们绝大多数毕业于学前教育专业,虽然了解幼儿身心发育的一般特点和基本的音乐教学方法,但缺乏基本音乐知识的系统学习。

3.幼儿园教师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

数据表明,多数幼儿教师的音乐专业理论知识、表演技能、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较差。仅有12.7%的幼儿教师基本掌握音乐乐理知识,完全掌握专业技能的占54%,调查结果见表3。

(二)幼儿园教师音乐教学现状

幼儿园音乐教学是决定一所幼儿园音乐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了解音乐教学现状也是研究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在设计上把音乐教学现状分为四个部分,即音乐教学目标、音乐教学内容、音乐教学方法、教师参加音乐教研活动形式的情况。

1.幼儿园音乐教学目标的调查

表4表明,幼儿园每学年有本园具体的音乐教学工作计划的占82.7%,可见,目前幼儿园对音乐教学工作计划比较重视。幼儿教师对音乐教学目标的认识,认为提高幼儿音乐兴趣的占10.8%,传授音乐知识、技术技能的占45.3%,提高幼儿知识、技能与兴趣的占41.8%,其他的占2.1%。大部分教师认为音乐教学目标就是为了向幼儿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对音乐教学目标的认识有所欠缺。

2.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教学内容的调查

调查显示,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教学内容单调。教师在教学时大多以教唱歌曲为主,有76.6%的教师日常课堂教学内容为唱歌活动,而能够培养幼儿审美能力与意识的音乐欣赏活动只有45.9%的教师涉及,对于能够培养幼儿动作协调、节奏感的打击乐器演奏活动接触较少(图1)。

3.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教学方法的调查

调查表明,教师选择幼儿音乐教育方法较单一。48.6%的幼儿教师都采用课堂示范讲授的方法,以示范讲解为主;63.1%的幼儿教师经常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幼儿教师进行音乐教学时大多结合故事和游戏,分别占52.1%和42.2%。

4.幼儿园教师参加音乐教研活动形式的调查

教师参加的教研活动形式选择开展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的为35.4%,占大多数,一起交流备课和说课、听课、评课的分别占24.6%和23%,专题讲座和校际交流的占很小一部分,仅为10%和7%。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当前幼儿园师资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幼儿园师资队伍以青年教师为主,学历主要以大中专为主;本科及本科以上专业的幼儿音乐师资较少。

2.大多数幼儿园教师专业理论知识贫乏,专业思想不够牢固,在实践工作中经验不足。调查表明,多数幼儿园教师对音乐教育活动教育目标认识不很明确,对音乐教育活动的本质认识不够彻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仍存在着功利性色彩,“重技能,轻审美”的现象较严重。

3.幼儿园教师教学内容和方法单一。唱歌活动、韵律活动、打击乐器活动、欣赏活动及音乐游戏是音乐教育活动最主要的教学内容。调查发现大多数幼儿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只选取一个或几个内容进行教学,没有意识到音乐教育活动是综合性的艺术活动,没有将艺术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相互渗透进行教学。教学方法也不够灵活,幼儿园教师多采用传统的集体教学形式。

4.幼儿园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较低。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为幼儿创作、改编音乐、创编歌舞以及进行打击乐配器等活动。在科研能力方面,有的幼儿教师对搞科研研究的认识不足,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教师认识充分,但在具体实践行动中没有得到切实贯彻,教师参加教研专题讲座和园际交流很少。

5.幼儿园与社会的支持力度不够。在幼儿园方面,主要表现为幼儿园为音乐教育活动提供的经费不足和对音乐教育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经费原因,幼儿园音乐教学设备配备不齐全,有的幼儿园虽然配备了钢琴、电视机等价格比较昂贵的设施,但配备的数量明显不足,出现了教师轮流使用教学器材的现象。只有极少数条件好的幼儿园引进了全套奥尔夫打击乐器、多媒体设施和音乐专用教室。其次,幼儿园为幼儿教师继续学习或接受音乐教育培训提供的机会较少。在社会支持方面,幼儿园和教师也很少能得到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区各阶层人士对幼儿音乐教育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帮助。

(二)建议

1.提升幼儿园教师自身的音乐素质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自身的音乐素质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儿教师自身音乐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幼儿园音乐教育质量的好坏,只有幼儿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才能在具体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准确把握音乐教育目标、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和丰富教学方法。如:在音乐教学中,将唱歌活动、韵律活动、打击乐器活动、欣赏活动及音乐游戏各个内容相互渗透。将音乐与其他艺术学科或其他非艺术学科综合,使幼儿感受到音乐与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开阔启发幼儿的思维。

2.提高幼儿园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

幼儿园作为幼儿学习的教育机构,首先应重视幼儿音乐教育。幼儿音乐教育所需的基本硬件条件要得到足够的保障,如音乐教学所需的设备、器材等配备要完备齐全。其次,幼儿园要在教学软件方面下硬功夫。如充实幼儿园音乐教师队伍,使幼儿教师队伍不断知识化、专业化。同时,幼儿园要为幼儿教师多提供在职培训的机会,定期组织幼儿教师进行音乐理论学习和讨论,经常选派幼儿教师参加区、市、省组织的一些音乐教育培训课程,多支持与鼓励幼儿教师通过函授、自考、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形式不断深造。

3.加大教育主管部门与社会的支持力度

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积极关注幼儿音乐教育,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幼儿园要向家长宣传音乐教育的真谛,要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要通过捐资、集资等多种形式组织音乐教育活动,使社区文化和幼儿园特色相结合,建立社会、家庭、幼儿园三位一体的音乐教育体系,以此来保证幼儿音乐教育顺利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高中音乐教研总结篇3

高三音乐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进一步落实《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在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结合我校“激发求知欲望,倡导自主学习,坚持因材施教,全面提高素质”的教学理念,扎实有效地推进我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打造特色音乐教学品牌,使我校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主要工作

1.落实教学常规

组织好备课组教师对新教材的研究,掌握新的教学要求,改进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学好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同时,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围绕课题积极开展教学工作,把每一节课上得有声有色。

认真落实高中学生模块学分认定工作,抓好备课组集体备课、备课组教研活动,促进老师做好个人备课、听课、教案书写、教学计划、教学总结等教学常规工作,学期结束要做好学生期末成绩统计工作。认真组织好老师上好科组公开课、学校公开课以及各种交流研讨课。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区、市教研活动,争取机会输送部分老师参加大型的全省或全国学术交流研讨活动。

做好新加入本备课组的年轻老师孙莹瑛老师的辅导工作,帮助她尽快适应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

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与教研学习,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与业务水平,以保证和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2.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学校优质课的评比

本学期我校将开展优质课评比。高中音乐备课组将根据学校下发的通知,尽早选定参赛的老师以及课题。组织备课组其他老师积极帮助上课者听课、修改、提高。要在比赛中体现本学科特点,以充分的准备应战,赛出水平、赛出风格,为备课组争得荣誉。

3.推进第二课堂的学科培优工作

积极开展学科竞赛,通过第二课堂的培优活动,培养一批艺术尖子,排练、储备精品节目。第二课堂计划开设两门校本课程,曾倩雯老师开设《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孙莹瑛老师开设拉丁舞课程。

积极扶助学生会和团委做好各种艺术活动的组织与策划,并积极参与活动的各个环节。继续举办“师生同乐”每月歌会活动。

4.做好音乐高考生的辅导工作

继续做好音乐高考生的辅导工作,主要抓好20xx届两名学生广东省专业联考的考前辅导冲刺。同时还要开展高一年级新生音乐水平情况的调查统计,音乐高考相关政策与常识的普及宣传等工作。确定初期培养目标,每周两次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培训课程,培训音乐联考所有专业都必须要通过的必考科目《乐理与视唱练耳》

5.做好艺术社团指导工作

辅导、协助学生会和团委做好艺术社团的辅导工作,是艺术科老师的常规工作之一。尤其是由音乐备课组负责指导的社团,一定要落实好各项目的辅导工作。在新学期的新生中,要做好招收新的社团成员工作。积极扶助各社团搞好各种演出、排练和校外联谊活动,使我校社团活动再上一个新台阶。

6.严格音乐专用室的管理

音乐专用室的管理工作要做详细的安排,责任到人,并定期检查。要确切落实专用室的管理和使用制度,做好各场室有专人开启、保管、负责。使各器材既要充分运用,又要爱惜保护,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7.做好天河区科研小课题“和声引领旋律创作教学法”的课题研究工作。

8.继续完善高中办学水平评估的资料整理工作。

高三音乐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开展好音乐教研活动和兴趣小组训练

1、要求组内音乐教师能认真备好音乐课,形式多样的上好每一节音乐课,在音乐课堂中,体现音乐的审美价值,引领学生体验音乐音响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2、学期结束,在音乐评价上采取灵活的手法,把学生平时的表现和期终的音乐考评结合在一起,并且鼓励学生去创新音乐的表现手法,努力做到全方位的去评价每一位学生。

3、组织音乐备课组全体音乐教师学习新课程,全体成员进行集体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并积极进行校本教研,在本学期本组教师要人人争创优质课,上好公开课,做好公开课评价标准与评价总结。

4、进一步加强兴趣小组的训练,做到有计划、有过程、有总结。本学期重点是舞蹈队、合唱团和器乐兴趣小组的活动。

5、做好音乐艺术生的高考前期指导工作,全组教师要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做好此项工作。

二、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相关活动

1、五四唱校歌比赛

高中音乐教研总结篇4

[关键词]社会音乐教育;通论性研究;综述

社会音乐教育主要是学校以外的文艺单位团体或个人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音乐教育活动,是国家整个音乐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中国社会音乐教育的滥觞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的私学里对于“六艺”中的“乐”的教学,在经历了2000多年缓慢的发展,终于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迎来了它的兴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作为国民文化程度标志之一的音乐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的进展,社会音乐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其覆盖面越来越大,越来越引起社会和家庭的重视。对社会音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也逐渐繁荣起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拟对1990年以来关于社会音乐教育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做综合的归纳与分析,过程中难免挂一漏万,只求从中看出对社会音乐教育的渐进认识和研究渐渐深入的理论历程,有利于今后的研究。

一、社会音乐教育宏观性的理论研究———专论部分

孙继南的《社会音乐教育———中国音乐教育40年之三》[2]是对建国40年来中国社会音乐教育发展的一个综述,对之后这方面的研究无疑具有很大的借鉴和学习意义。文章从介绍社会音乐教育机构的角度论述了建国40年来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状况,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与见解。作者把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分为两大类:由政府有关部门主办的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和由学校、社会团体主办的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分别论述了这些教育机构的发展现状和它们对于活跃社会音乐生活,提高人们群众音乐文化素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为培养专门音乐人才铺垫基础等方面产生的十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作者对于这两类社会音乐教育机构的发展和作用是持十分肯定和积极态度的。而对于他在文末提及的空前兴盛的个体性家庭私人教学,一方面肯定了此类教学在培养音乐幼苗和向专业音乐院校输送人才方面的不容低估的作用和意义,认为其是一种很值得提倡和推广的社会音乐教学方式;一方面又认为此类教学因目前尚无一定的审核批准条件和规范要求,在教学质量方面尚存有一定问题。最后作者认为1989年末中国音协决定成立全国业余乐器考级演奏委员会,以逐步试行定期考级制的战略性措施,对今后社会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无疑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当下社会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作者近20年前的看法和见解是很有见地和前瞻性的。舒泽池的《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音乐教育》[3]敏锐地捕捉到了世纪之交将带给社会音乐教育发展的契机。作者首先概括了20世纪后20年社会音乐教育发展的特点:蓬勃中有混乱,追求中有迷茫,基本上是作为专业音乐教育的附庸和学校音乐教育的补充,缺乏理论的思索和独立的品格。而后用主要的篇幅论述社会音乐教育将以怎样的发展态势来达到21世纪对人的发展的新要求:将音乐与人的素质的成长紧密的、有意识的结合。众所周知,20世纪后20年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正是忽视了对于人的素质方面的培养,更多的是对功利性的追求,例如考级带给学生升学的加分等等。作者针对当今世界对人的全面发展与创新能力的素质要求,重新做出了社会音乐教育是作为素质教育的音系教育的定位,并提出当下社会音乐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增进人的音乐感知能力。文章的研究宗旨和意义对上述孙继南一文有一定的承接性,一定程度上为进入21世纪的社会音乐教育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目标,提供了理论上比较可行性的方法和途径。陈雅先的《社会音乐教育实践的着眼点》[4]一文阐述的观点与舒文相比较,可以说也有一定的承接关系。作者也认识到社会音乐教育应该是一种注重人的全面音乐综合素养发展的实践尝试,使受教育者获得较高的人文修养,在本质上应该是对“教育本体功能”,也就是对人的关注的回归,并采取了实践作为着眼点来进行阐述。作者首先分析评价了目前的社会音乐教育实际情况及总体效果:目标正确,方法有误。作者认为导致“方法有误”这种局面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二是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倾向。从而得出结论:观念的转变,是社会音乐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并提出了相应的实践上的可行性措施:社会音乐教育教学应从培养目标的具体把握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入手,将专业音乐教学的课程结构加以改造和扩展……作者认为,唯有这样:转变观念,理论结合实践,循序渐进,才能培养出面向全社会在人文本质上真正超越前人的人。这种人不但能适应未来社会,还能改造、丰富、发展社会。当社会音乐教育能培养出这样迥然区别于前人的“新人”时,那么新世纪的社会音乐教育则步入了恢宏的理想境界,履行着自身的崇高使命。因为文章以“实践”为着眼点,所以更凸显了它的实用价值,对之后社会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实际操作无疑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意义。关于社会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专门性论述还有:如曹理的《家庭和社会音乐教育与创造意识培养》着重论述了家庭和社会音乐教育对孩子的音乐学习要注意创造意识的培养,而创造意识培养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和社会音乐教育良好的环境。陈明大的《对社会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5]从我国社会音乐教育的宏观视角出发,对社会音乐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社会音乐教育者的素质要求进行了讨论。李家回的《我对社会音乐教育的认识》[6]从教与学的双向选择、教学方式的随意性、社会音乐教育是专业音乐教育和普遍学校音乐教育的有益补充,三个方面论述了社会音乐教育的特点。王亚军、董晓光的《关于社会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7]具体论及对社会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一些要求:如社会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良好的示范是乐器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明确地告诫学习器乐或声乐的学生们音乐素养的学习要尽量和器乐或声乐的学习同步以及学费的问题等。这些文章选取的视角虽然相对都比较窄,但也是社会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有益补充。

二、社会音乐教育宏观性的理论研究———兼论部分

樊祖荫在《李凌的国民音乐教育观》[8]一文中介绍了:1.李凌对国民音乐教育所包含内容的概括:国民音乐教育,包括大、中、小、幼及城市、乡村,工人、农民及街道的音乐教育,即除了专业音乐教育之外的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及师范音乐教育。2.李凌专论《音乐教育需要立法》中,就国民音乐教育的方针、任务、政策、体制、内容、规格及教材、教法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的详尽的阐述,并从培养目标,从教学的规模、规格、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等方面论证了国民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共性和区别。文章最后总结:李凌同志的音乐教育思想,尤其是国民音乐教育理论,无疑会对我国音乐事业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齐易、史丽欣的《跨入21世纪的中国音乐教育》[9]在它的第一部分:对20世纪末音乐教育的回顾中论及了社会音乐教育方兴未艾的成就和社会音乐教育呈现的无序状态,在对学生的培养上重技轻艺上所面临的问题。在它的第二部分: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中,论及了社会音乐教育在21世纪的发展中对于管理混乱的问题,各管理部门应加强相互协调;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对私人授课教师进行制度化的考核,私人授课教师也要凭证施教;对于音乐考级的问题,作者认为我国的文化部门应该按照国家文化部已于2002年5月17日起正式颁布和实施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办法》这个管理办法的规定,认真负责地管理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工作等。朱则平在他的《建立中国普通音乐教育体系之我见》[10]中论及到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音乐教育。作者认为,我们的社会应该充分挖掘潜力,投入更多的力量到社会音乐教育中,音乐院校、音乐团体、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以及戏曲曲艺团体都应设立社会音乐教育机构,长培、短训、义演相结合,发挥青少年宫的重要作用;凡有条件的地方都可以设立艺术教育中心,师资来源于社会各方面等。冯效刚的《试论专业音乐教育与其他类音乐教育协同发展》[11]在论及社会音乐教育的部分认为:社会音乐教育面向的对象是当今社会的主体,放弃了社会音乐教育,就失去了音乐活动的主要对象;专业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主动关心社会音乐教育,并建设一支强大的社会音乐教育队伍;只有学校、师范、社会音乐教育都兴旺发达起来,专业音乐教育才会有基础,才会有氛围,才能有广大的同盟军。尹红红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与社会形成合力》[12]论述的观点与冯文可谓异曲同工。作者认为,社会音乐教育应与学校音乐教育形成合力。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有效的、规范化的社会音乐教育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灵活多样的实施方式,如广大媒体、各种社会公共设施、机构和社区与家庭等对社会音乐教育发挥的积极作用对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进力。刘新丛的《音乐教育的社会新需求》[13]一文,分析了新时代对社会音乐教育综合需求的5个方面:1.与音乐教育相关联的传媒日益增多,专业采、编、播人才的总量需求较大;2.各级各类学校的合唱团、军乐团、管弦乐团相继建立,对音乐教育人才产生了新的需求;3.企业、社区的群众性音乐表演活动日趋活跃,需要包括指挥、演唱、演奏不同特长的专业音乐人才;4.演出中介组织增多,对外音乐交流活动频繁,需要综合音乐素质较高的人才;5.具有音乐含量或功能的商业行业和经营行为增量较大,电子通讯、信息、旅游、出版、广告、服装演示等行业都有大量音乐策划、制作的人才需求。王萍的《学校的音乐教育和社会的音乐教育》[14]一文,从定义、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活动的参与者身份、教育管理的角度、从工作成绩的性质等多方面对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社会的音乐教育寓教育与活动之中,并不向活动参与者提出在活动以外的“某种外加的遥远的目的”。作者还认为,在我国,当这两种音乐教育并存于普通大学里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混淆,尽管混淆的程度不同,但可能会带来管理层之间互相牵制、互相干扰的后果。上述列举的文章虽然都是在全文中兼及论述到社会音乐教育,所占篇幅也不多,但是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提出了一些实践性、实用性较强的看法和见解,无疑也是社会音乐教育理论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样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结语

高中音乐教研总结篇5

关键词:小学音乐;节奏教学

音乐教育是美的教育,给人以美的感受和美的享受。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和骨架,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节奏感,如唱歌、跳舞、乐器等都是如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进行音乐节奏感的训练是十分必要,也是必须训练的基本内容。良好的音乐节奏感知能力,可以平衡学生的听力系统。节奏是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在音乐教育中不应忽视节奏教学。但是,目前国内对小学音乐教材中节奏教学内容的编排的专门研究还很少,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小学音乐教材内容的分析研究。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欠缺音乐节奏感,无论是唱歌还是律动都没有准确的节奏感与韵律感,甚至不能准确操作简单的打击乐。作为小学一线音乐教师我深知孩子们都爱唱歌,都喜爱展示自己的“美”。那怎样帮助他们展现自己,这是我们音乐老师历来的根本和目标。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感受,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不断寻找节奏问题和培养提高学生节奏感,增强孩子学习音乐的“美”。分“课堂”和“课外”两块,把课堂和课外结合起来进行。

1n堂:结合教材,主要从二方面入手

1.1寻找归纳提炼出影响学生节奏感不准确的原因并找到解决方法。

1.2培养学生对节奏准确的心理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节奏感。

课上,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节奏。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至关重要。因此在课堂中我都会预留出10分中作为节奏教学,要培养学生听、感、写、识节奏。节奏教学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可根据当堂要讲授的内容提炼出重点节奏进行铺垫式教学;也可复习上节课的节奏,巩固旧知。这样通过集中时间来进行节奏教学,每节课10分钟不长,但日积月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掌握许多,学到很多。例如,每次开始读节奏时,教师要事先给出基准拍,给学生一个心理提示,按照匀速的拍子来进行读练节奏,培养学生养成稳定的节奏感。还有就是在读节奏时通常会加入肢体动作进行辅助,既能够帮助学生稳定节奏,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什么动作或手势教师一定要时刻关注学生是否与节奏同步,如果不同步需要及时停止,纠正后再重新训练,通过教师的强调和纠正指导,做有意义的节奏动作。

另外附点节奏也是不易掌握其时值的,总是爱拖拍,因此可进行单独训练,而不是放在节奏里一遍遍进行重复,要做到有针对性重点提炼教学,设计图形对比图,声势教学,帮助学生快速掌握附点节奏等不易掌握的节奏。在课堂中可进行教师敲击节奏,学生听辨这样的小游戏,从易到难,提高学生的听力与内心感知节奏的能力,学生都怀着好奇心兴趣十足的安静听辨。

加强自身的音乐节奏感训练;针对原因设计解决途径,并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调整;阅读修海林编著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格雷珍・希尔尼穆丝・比尔著的《体验音乐》,继续研读《柯达伊教学法》,从中学习并在音乐课中进行实践与创造。

2课外:结合课堂,为学生创设更多的音乐实践活动机会

如:开放的音乐教室;校园广播;把歌儿带回家;每年六一音乐会;学校艺术节音乐活动等。而着重研究的是,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节奏准确掌握的心理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我多次走进各校音乐教师的课堂,与老师进行探讨与总结:

2.1引导式按节奏读歌词:即教师拍手按节奏先说第一句乐句,然后按着节奏让学生自己往下接着说,错误的地方及时纠正,这样的教学尝试虽然学生会出错,但是教学本就不怕学生出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是很重要的。这种教学法比较适用于中年级以上学生。

2.2设计特色曲谱词谱:将不同时值的歌词设计成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字,一目了然。

2.3动作比喻法:即教师通过动作来形象的比喻声音的大小、强弱等节奏特点。这种方法适用于任何年级,尤其中低年级效果更好,深受学生喜爱。

2.4自制打击乐器:比如用塑料袋揉搓发出“沙沙沙沙”小雨的声音,对空玻璃瓶嘴吹风发出“呼-呼-”的风声,用筷子对敲发出“叽叽叽叽叽叽叽叽”的声音,好像小鸡在找食物,用胭脂盒对着敲击发出“咯咯嗒咯咯嗒”声,好像母鸡在告诉人们生蛋了。学生在自创自奏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体验到了音乐所带给他们的美好享受。制作打击乐器方法简单快捷。达到班级学生人手一个,解决了打击乐器只给几个人使用的现象。鼓励学生制作不同的打击乐器,去探索打击乐器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音乐表现能力。

2.5器乐进课堂奏唱结合法:通过器乐进课堂这一活动,学生人手一件小乐器,通过吹奏与演唱的配合,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不知不觉中也提高了学生稳定的节奏感。

2.6音乐律动法:律动主要包括声势、游戏、即兴表演、集体舞等形式。根据歌曲或者节奏特点,教师通过跺脚、拍腿、拍手、捻指四种形式带领学生进行音乐律动,在律动中解决节奏重难点是一很好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喜爱。声势对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听辨力、记忆力、创造力都有积极的作用。

2.7奥尔夫节奏法:联系身体的人或物有规律的按节奏说出来,如:有节奏的说出自己的性命、花名、动物名、食品名、交通工具名等;按节奏说成语、说诗歌等,可以采取接龙方式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忽略了学生兴趣的问题,喜欢音乐的同学很开心的配合,而有一部分学生,并不是特别开心,反而觉得他们有一点点压力。在注意到这点后,我尽量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学习参与,并且以鼓励教学为主,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世界是美的,到处都充满着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节奏,音乐是美的,她是用人类情感来实现创作与欣赏的;教学也是美的,她需要教师用智慧去和学生的心灵撞击出生命火花。我们共同努力让孩子们在愉快的实践体验中,轻松地掌握节奏知识,享受音乐的美。

参考文献

[1]修海林.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格雷珍.希尔尼穆丝.比尔著.体验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3]伊斯.乔克西.柯达伊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4]教育部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高中音乐教研总结篇6

关键词:音乐专业教师创造能力拓展

创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文明的象征,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音乐教育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就必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这个重要环节和必要途径,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以满足社会需求。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教育和创新型教师。“创造型教师总有一种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前进的强烈创造意识,总有一种打破常规、克服保守、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①因此,拓展音乐教师的创造能力,对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为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有必要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过去重点培养受教育者的接受力转移到重点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力方面,并且树立以注重学生创造个性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方法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这需要教师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自身素养。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能力

在传统的课程教育中,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知识传授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形势下的市场需求。如何激发、调动学生积极地思考,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索,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传统教学中,一向存在着这样一些情况,即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继承性和完整性,侧重单向教,并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以及如何去学的因素。如此教育出来的学生,多数会产生不善于思考、缺乏创新能力等结果。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现代教育观念就要求音乐教师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从偏向少数拔尖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变;

2.从单纯追求音乐学科知识水准,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转变;

3.从音乐教育与社会脱节,向紧密联系社会的实际转变;

4.从强化竞争的音乐教育,向以合作为基础的音乐教育转变;

5.从以音乐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模式转变;

6.从过多的统一要求,向追求音乐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转变;

7.从注重音乐教师的教学,向注重学生的学习转变;

8.从注重音乐教学结果,向注重音乐教学过程转变;

9.从注重音乐智商,向注重音乐情商方面转变;

10.从注重音乐教学技术,向注重音乐教学艺术转变。②

由此可以看出,为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有必要努力改变当前教学的重点。这是社会发展对当今教师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

二、知识结构的贯通能力

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向前发展。音乐教育要在重视多元文化的新理念下,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更多具有多元音乐文化知识的创新型人才,这就需要广大音乐教师不断完善、贯通各学科领域的知识结构。正如红黄蓝三原色在交叉重叠中可以幻化出无数种新色彩一样,只有不断革新教学观念,优化知识结构,打破学科界限,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科交叉优势,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要充分利用各学科的内在关联,在艺术学科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之间搭建起广泛贯通、融合知识结构的桥梁。音乐教师只有全面、准确地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才能正确地选择、运用教学内容和方法,把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如今,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已由原来单一的学校教育和书本教育向社会媒体、互联网以及远程教育等多种途径转变。随着传播手段的增加,各学科知识的结构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音乐教师,必须能够将传统的音乐专业知识、音乐基础知识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融会贯通为一体,极大地发挥不同门类、不同学科交叉所带来的优势,以满足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只有把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能充分发挥新时期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以满足学生对音乐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现象的求知欲,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发展。音乐教师还应尽可能多地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科教育学、哲学、科学方法论等,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教学、人才、质量、效益等观念,使自身具备指导教育实践、开展教育科研、总结教育经验、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所需的综合知识能力。

另外,对音乐教师来说,掌握好外语有助于更好地拓宽艺术视野、查阅外国音乐科学文献,以及与各国音乐同仁进行直接交流对话等。具备外语阅读、会话能力是对创新型音乐教师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

三、教育教学的科研能力

科研促进教学,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真理。在高度科学技术化的现代社会里,音乐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教学能力,而且还要具备优秀的科研能力。“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③因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从而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创设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把科研活动作为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与教学联系在一起,密不可分。教学和研究相互作用,必能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向前蓬勃发展。科研的灵魂在于创新,教师的科研创作及成果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更好地做到教学和研究的同步发展,使学生在大学期间获得宝贵的研究能力,为学生的长足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显然,音乐教师应当拥有教学、研究的双重能力,这是各学校所应鼓励的理念,各教师所应追求的理念。这在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的情况下,显得尤为突出。通过科研来促进音乐教学水平提高的观点,已在广大音乐教师思想观念上逐步形成。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依托于科研,这是创新型教师的重要标志。所以,具有良好的教育、科研能力是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音乐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需要。现代教育观念主张教师教学与科研并重,这样才能够适应新时期音乐教育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伴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拓展音乐教师教学的创造能力已成为改革发展的瓶颈。在此过程中,音乐教师必须逐步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改善教学方法,提炼音乐教学观,从而使其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充分发挥音乐艺术教育的创新功能,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服务。

注释:

①杨名声,刘奎林.创新与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7.

②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6.

③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318.

参考文献

[1]杨名声,刘奎林.创新与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高中音乐教研总结篇7

一、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现状研究

中小学音乐社团自开展至今,已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但出于希望音乐社团能够更好开展的意图,笔者在整理资料时,着重于现状中做的不太完美的地方进行综述,更加客观、直接地让后续研究者了解音乐社团活动现状。除了对中小学音乐社团大框的综述,笔者还总结了一部分中小学民乐团、中小学戏曲社团的相关研究。

(一)对社团活动教师的研究

在高文丽的《区域性中小学音乐社团“事业伙伴”协作组的构建与实施》中指出教师只是在追求表面荣誉。这一观点与李宝红《如何将古筝社团活动与音乐课堂有机结合》一文中论述音乐社团只顾及面子工程,主次不分,不能很好地进行教学相一致。此外,李宝红还指出教师不能将教学保质保量地完成,说明音乐社团活动教师迫于各种压力,难以将音乐社团活动“单纯”的开展。另外,在赵文静《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中从教师自身角度出发,指出教师普遍对新课标的掌握较弱;且多媒体这样的现代教学工具的使用也比较生疏;教师团队质量无法提高是由于没有很好的培训体系。这些观点均说明音乐社团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又不能得到相关支持,导致音乐社团活动不能按理想模式开展。

(二)对社团活动学生的研究

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中学生的研究,在笔者搜集的资料中郭越怡的硕士论文《小学课外音乐社团活动的调查研究》最为全面,有说服力。文章从学生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进行论述。学生普遍喜欢音乐,这是内部原因;学生参与音乐社团活动往往受家庭环境影响,属于外部原因。文中还明确指出“动机”是学生学习音乐,参加音乐社团活动的心理动因,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想要使学生积极参加音乐社团活动,从其内心激发学习音乐兴趣是首要。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喜欢音乐,才能解决其他外部原因对学生的影响。

(三)对音乐社团活动本身的研究

综合文献,发现各学者对音乐社团活动本身的现状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社团活动方案不完善;2.教育资源严重匮乏;3.没有合理、统一的课后培养体系;4.部分学校对于音乐社团不重视;5.学校间音乐社团发展不均衡;6.招生考核标准不合理,学生处于“被选择”状态。以上均为音乐社团活动的不足之处。但其本身所具有的优点也不容忽视。例如温爱霞在《课外活动推动高校音乐课堂》中指出社团可以使学生更加喜欢音乐;使师生惯性更融洽;使课堂关系更高效;“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四)对民乐社团活动研究

中小学民乐社团活动开展对培养学生民族意识、合作精神;与传统课堂结合是必要的。赵婧伊在《民族器乐教学在小学民乐社团中的实践研究》中学生指出学习民族音乐可以增强民族情感意识,提高欣赏民族音乐的能力。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了解民乐,学习民族器乐,是很有必要的。民乐社团活动是一个群体的活动。学生不仅仅要发挥自己的特长,还需要与别人配合,共同完成作品演绎。这就显露出了民乐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一特点。吴伟华在文章《初中生民乐活动中合作精神的培养》中从教师、学生、家长的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了培养合作精神的设施办法,其条理清晰,观点明确,值得借鉴采用。梅玮在《音乐课程与民乐社团“伙伴协作”的构建与实施》中指出了民乐社团活动、传统课堂各自的不足之处。随后,他提出传统音乐课要与民乐社团建立一种“协作”的伙伴关系,使二者优势互补,并在文中给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对于协作的影响,他认为能够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学生民族意识”。

中小学民乐社团活动的发展虽前景一片大好,但现实状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王直在《如何建设学生乐团_从北京35中金帆民乐团成功访谈记》中提出民乐团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排练、训练的问题;2.预备队员问题;3.演出问题;4.曲目问题。这些问题在整理过程中也找到了相对应的解决对策,由于篇幅就不一一论述。但是关于演出问题,从笔者搜集到的资料来看,研究者们只浅显的提出要鼓励积极参加演出,参加竞赛。但具体的方式方法却无人涉及,这会导致一线教师空有想展示学生学习成果的心,却无计可施。笔者呼吁教育相关工作者能够多关注演出平台的问题。

(五)对戏曲社团活动研究

笔者在中国知网搜索时发现,与中小学戏曲社团相关的文章几乎没有。但戏曲是中国国粹,音乐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对弘扬戏曲文化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呼吁戏曲进校园。因此对中小学戏曲社团的发展研究迫在眉睫。笔者将搜集到的有关高中、大学开设戏曲社团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望对日后中小学戏曲社团的开展及研究有所帮助。

关于戏曲社团活动的学生的研究,熊秋玲的文章《大学生对河南戏曲的认知状况调查研究》中指出学生对戏曲喜欢的不多,但是并不排斥,认知层面也只停留在戏曲的基本知识。且文中也分析了原因,“听不懂”“流行音乐冲击”。对于教师的研究,基本是一致的。指出教师素质普遍不高。且戏曲社团活动开展对教师另有要求,正如房宁的《民办高校戏曲社团发展及京剧文化普及问题思考――以西安培华学院为例》中论述“懂戏曲,会唱戏”的教师不多。无疑会对社团活动开展造成影响。对于戏曲社团活动本身存在的问题,与其他社团一样,最主要是由于有关部门没能高度重视。戏曲社团活动不能很好的开展,与戏曲本身也存在很大关系。熊秋玲的文章《大学生对河南戏曲的认知状况调查研究》中就明确表示戏曲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对学生的影响较小。由此可见,发展戏曲社团活动,对于戏曲本身也要有改善和提升。戏曲社团活动开展的意义,笔者对相关资料整理、归纳,总结为对学生的意义;对戏曲文化的意义。关于戏曲社团活动的开展对策研究观点较为统一。房宁的《民办高校戏曲社团发展及京剧文化普及问题思考――以西安培华学院为例》中指出曲目方面可以引进新曲目,也可引进其他剧中的经典曲目。谭兴芳《戏曲走进大学校园的若干思考》指出可以举办讲座、研讨会;举办戏曲表演;建立戏曲网站。

综上所述,中小学音乐社团有效开展的条件可以概括为管理部门重视、保质保量的专业教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校外有效资源以及社团自身的管理等等。总的来说,中小学的音乐社团的开展是有现实意义的,是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音乐文化传承的。希望像戏曲社团这样的“冷门”社团也能大步赶上,早日走进中小学生的生活。

二、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研究

中小学音乐社团与课堂的联系,是社团有无开展必要的重中之重。因此,许多研究者将研究重心放在了社团与课堂的联系上。通过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将二者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学习音乐,表现音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研究

薛琪《以音乐社团形式开展高中音乐课选修模块》与郭越怡《小学课外音乐社团活动的调查研究》中均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二者观点一致课堂音乐社团活动的基础;社团实践是课堂的更高阶段。课堂是音乐教育发展之根本;音乐社团活动是补充与延伸。在传统音乐课堂中,学生的行为是聆听、模唱,是吸收音乐的过程,但不能给他们一个自由学习音乐的空间。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中,将表演和创造也纳入美育教育的领域。音乐社团活动应运而生,为学生创造了良好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环境,让他们在社团活动中将课堂所学的音乐知识自我吸收后升华出新,延伸课堂。

(二)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原因、意义的研究

胡菁华在文章《关于音乐社团与音乐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初探》中对二者结合的原因进行了说明:1.教学目标一致;2.教学内容相似;3.教学方式互补。这三点使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相互支撑,优势互补。

王婷在《“里”应“外”合德艺并进――课堂教学与学生音乐社团训练关系初探》一文中罗列了二者结合的意义:1.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音乐知识在音乐社团活动中得到再现、运用、创造;2.促进社团成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表现形式不仅有独唱、独奏,而且有合唱、合奏,使学生自身音乐技能及合作能力都有所提高;3.保障人才培养,音乐社团活动给学生了一个展现音乐才能,激发音乐兴趣的舞台,这样不仅让课堂教学优势最大化,且最大限度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音乐人才。

综上可得,正是由于将音乐社团的表现性、空间性、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欣赏性、知识性、以教师为引导者的优势相结合,才能将二者共同发展。才能够推动中小学音乐学科的更高追求。

三、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发展对策研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音乐社团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受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喜爱。它的发展问题自然成为研究的重中之重。在笔者搜集到的资料中,涉及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发展对策的文献很多,或作为核心阐述,或对此问题的分析思考作结。均提出了可行性对策,可供一线教师参考。

(一)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管理、开展方面

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发展至今存在许多不完善的方面,管理不足成为首要原因。对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的管理,主要是要尽快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其次,音乐社团活动要想取得成绩,就要将制定的先进管理理念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位社团学生。更需要注意的是,管理,不单单可以自上而下开展,亦可自下而上,通过学生的自主管理,将音乐社团活动开展起来。因此,笔者总结资料得出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参考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完善教育相关政策,建立先进管理理念;制定素质教育整体规划,落实常规活动;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抓好素质教育两支队伍――师资队伍与社团文化队伍。

此外,社团开展什么活动,如何开展,成了各位学者研究的重点。例如李雷《浅析校内音乐社团的发展》中论述可以“引入优秀的课外音乐”“进行音乐的对比”“积极开展相关主题活动”。也有学者将创新列入,提出要创新社团活动,创新学生自主的社团体系。

(二)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师资方面

在笔者搜集到的资料中,涉及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发展对策的文献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王静的学位论文《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和中央音乐学院硕士郭越怡《小学课外音乐社团活动的调查研究》。现今的音乐社团活动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师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将这一问题解决,音乐社团活动才有继续开展的可行性。对音乐社团活动教师的发展,可从数量、质量两方面着手。

综上所述,笔者发现文献中提到的发展对策都是针对现状研究中涉及的,音乐社团现状中的确存在的问题的对策。由此可知,研究者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通过实地调研后给出的指导性意见。笔者相信,只要根据实际中的问题,合理借鉴,音乐社团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高中音乐教研总结篇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必然要先行。音乐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努力推进素质教育,成为音乐教育者关注的课题。为改善农村基础音乐教学状况,福建省教育厅在2009年下达了相关文件,由福建教育学院承担农村教育教学提升班培训工作。体艺部音乐教研室承担音乐学科的培训工作。本部通过前期的初步调研结果形成培训方案。培训方案总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培训目标”主要内容设置为:使培训学员在师德修养、音乐教学技能、音乐教学研究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等方面有较大提升,进而发挥农村初中、小学音乐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2.“培训内容”分三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学习任务是学员在本院进行理论与技能技术学习、参与教学考察,观摩优质课程,同时在班级内部进行教学热点难点讨论,以及说课、片段教学等教学交流活动;第二阶段为教育教学实践与校本研修阶段。主要的学习任务是学员回所任教单位进行教学实践,消化吸收第一阶段所学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形成第一阶段布置的作业成果。第三阶段为总结提高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学员交流总结学习心得体会、教学反思、论文等,并展示优秀课案例等学习成果。

3.“培训方式”采取集中的理论学习与分散的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模式。包括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名师引领听课评课、小组合作研讨、实践演练与研讨结合的方式。

4.“课程设计”分为师德修养、音乐教师专业知识、课堂教学技能以及音乐教学研究能力等四个模块内容。

二、调研情况

2009年5月与11月,当小学与初中两期培训班开班,音乐教研室通过向培训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并通过小组访谈等形式向这些农村一线教师深入了解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以及对培训项目的评估,以期望对农村基础音乐教育教学需求情况得到更深入的把握和了解。

1.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对象为参加福建省小学、初中音乐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班的学员,其中小学学员有44位,初中学员有45位,分别是福建省九地市乡镇及乡镇以下中小学在编骨干教师。这些教师年龄在45周岁以下,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从事农村音乐教育教学工作5年以上,并具有小学与中学一级以上职称。

2.调研的内容

调研的内容为提升工程的培训项目评估,主要包括对课程设计与专题课程效果、培训方式设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等各项内容,还包括农村教育教学现状以及原因的了解,其中对课程设计与专题课程效果的评估是调研重点。

3.调研的方法

调研采取了(1)问卷调查法。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86份。(2)访谈法。接受访谈的教师共89位,采取了分小组访谈的形式。(3)统计法与分析法。用统计法对定量材料进行统计,用分析法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三、调研的结果以及结果分析

1.调研结果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音乐教研室向学员开展评估研究。问卷采用4分制评分方式,评分栏分为4、3、2、1四个分值栏,分别代表了满意、较满意、一般与不满意几种情况。对培训方式与课程设计测评上,学员认可度尚可,均为2.96分。学员对提升工程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设置与认可程度较高,分值分别为3.36分与3.66分,学员认为提升工程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设置比较符合提升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需求,体现了较高的针对性。

课程设计是实施培训的重要环节,是体现培训前根据预期调研结果制定的课程方案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深入了解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现状与需求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音乐教研室对于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了专项的深入调研。下表呈现的是提升工程班课程开设的板块课程内容以及学员对开课效果的测评。评分采取4分制,分为4、3、2、1四个分值栏,分别代表了满意、较满意、一般与不满意几种情况,以下分值是学员评分后的平均分值。

《课程设计与专题课程效果评估表》

2.结果分析

从统计数据上体现学员对所开设的百分之九十的课程持较满意的态度,分值多在3分以上。但学员对培训课程设置的评价调研反馈分值却不高,仅在2.96分。因此,必须从两方面看待调研的结果:

首先,学员对开设的课程评价体现了课程设置的成功一面,其原因在于课程设计能体现一定的针对性,有助于提升农村音乐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现状水平。如:

(1)农村音乐教师接受的信息较为闭塞,迫切希望接触前沿的教育知识与信息,希望通过培训获得对课堂教学以及专业技能的新的认识与提升,而此次培训开设的一些提升性课程满足了学员对学习的期望。如《新课程理念引导音乐教学》课程重点讲授如何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合唱与教师音乐素质》重点讲授如何根据作品风格选择合唱的音色等。由于能从新的视野讲授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技能教学,使学员们吸收到了音乐教育教学领域的前沿信息成果,因此,受到学员欢迎。

(2)农村一线教师对课程要求具有实用指导性,欢迎能够解决实际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活动问题的课程。此次培训开设了一些操作性课程,例如《电脑音频剪辑以及打谱制谱》、《艺术实践课程探究》等课程,操作实用性强,能够解决教师日常开展教学活动以及组织策划课外艺术实践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学员十分感兴趣。

(3)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贯穿教学始终,使农村音乐教师深刻体验新课改提倡的教学理念,也是课程开设成功的重要原因。现今课改教学植根于教学理念的改革,扭转了过去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此次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重视上课的技巧,注重课程趣味性、交流性,使课堂生动活跃而富有趣味。如:在《小学音乐教学技巧》课程中,授课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引导,让学员根据所提示的音乐要素进行叠加创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员集体创作,不断生成新的创作成果,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充分体验到参与的快乐,真正体验到以学员为中心,教师引导学员学习的教学法的内涵。

本次学员对课程设置还提出了一些建议,他们对课程设置感觉不够满意的原因又与农村音乐教师的特点与需求相关,既有课程设置等客观原因,同时也有农村音乐教师自身素质水平存在局限的主观原因:

(1)农村音乐教师学习课堂教学技能的需求最为强烈,但在此次课程设计上,课堂教学技能模块重要性不够突出。通过调研了解到,在课程设计四个内容板块中,最贴近学员学习实际的板块内容依次为课堂教学技能、音乐专业知识技能、音乐教学研究能力与师德修养。其中学员对提高课堂的教学技能的需求最为强烈。但开课过程中,此模块的课程数量在总设计中占据比例不够大。同时由于课堂教学技能课程受授课时间限制,深入性不够,不能完全满足学员的需求。

(2)授课内容缺乏专门针对农村教育教学实际的研究成果。农村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深感困惑的问题是不知如何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开展教学,缺乏农村音乐教育教学理论指导。而对于开设的某些讲座课程如《教学策略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实施》,尽管学员对课程的主题深感兴趣,但授课内容与农村中小学的教学实际有距离,因此传授的知识经验与方法存在针对性不强的缺点,因此评估得分不高。

(3)农村音乐教师自身缺乏对新课程理念以及教材教法的深入研究。在调研过程中,教师反馈教学中的常见困难是教材内容太多,不知怎样去完成,同时如何在农村音乐课堂上落实新课程理念也是农村教师困惑的问题。观摩优质课的学习方式是学员最欢迎的学习形式,但由于地域特点条件等诸多因素存在差别,在城市开设的公开课课程只能给于农村教师提供借鉴,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因此,许多教师认为看课后收获也不大。但实际上,这反映出农村音乐教师对于教材教法缺乏研究。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供了自主的大空间,要求教师在深入了解教学要求的基础上灵活使用教材,选择组织教学的内容,因地制宜开发教学资源,采用适合自身条件与特点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教学。缺乏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教材的研究就会导致教师把握不住教材教法的核心,顺利组织教学。自身缺乏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探讨,而只想照搬别人的教学方法是行不通的。

(4)农村音乐教师科研意识薄弱,科研水平较低,学员对理论性课程较为排斥。农村音乐教师较为排斥一些理论探讨性课程,如《中外小学音乐教育比较研究》、《小学音乐科研方法》等课程评估得分较低,课堂上学员的听课积极性不高。在学员提交的论文与课题作业中,学员抄袭的比例相当大,且论文质量较差。这反映出音乐教师不重视科研,缺乏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的热情与积极性。学会做研究,潜心思考教学是教师自身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最终支持。排斥科研势必影响教育教学能力的持久性发展。

四、提高农村音乐教师师资水平,促进农村音乐基础教育事业的对策思考

根据此次调查结果,本文针对怎样提高农村音乐教师师资水平,促进农村音乐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几点对策:

1.教师培训部门应当继续加强农村教师职后培训

在培训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上更加贴近农村教师需求。课程设置是决定培训是否成功的核心因素,为提高农村音乐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职后培训部门在培训课程设置上应更多突出课堂教学技能板块的课程内容,多开发此模块课程专题并增加课时时间。在教学内容上各门课程也应当更多针对农村教学实际需求来进行设置。在教学方式上避免过多的满堂灌的讲授方式,注重多采用教师指导,学员参与的授课方式,注重引导学员学习如何应用所学的技能技巧进行课堂教学。

2.教研部门与农村音乐教师都应当重新调整对农村音乐教育的定位与认识,加强教学理论的研究

对农村音乐教育多数人带有一些固有的认识,譬如:学校不重视音乐课,教学设施落后,教师素质不高,音乐教育层次低等等,而忽略了农村的音乐教育反映着农村文化中长期积淀而形成具有独特的地域、民俗文化传统以及农村生活丰富的一面,而这正是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具有独特性的一面。教研部门需要调整对农村音乐教育的定位与认识,根据农村学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风俗传统等文化性和境遇性来思考和建构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在此基础上研究课改理念,探讨农村学校如何进行音乐课改的实践,研究农村基础音乐教学理论,进而指导农村音乐基础教育的实施。

3.农村音乐教师应当努力进行农村学校音乐课程的开发利用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促进课程的民主化和提高其适应性,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为不同地区的农村学校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纲领性的支持。许多农村教师抱怨学校条件差,抱怨缺少必需的音响、资料、乐谱、参考书等音乐课程资源,而对于如何去开发和利用当地的音乐课程资源往往被忽视。教师应当学会开发校内与校外的音乐课程资源,挖掘乡土音乐资源与人力资源,调动身边所有积极因素来实施教学。

4.农村音乐教师要学会利用网络来加强自身的学习与研究

高中音乐教研总结篇9

面对已经拉开序幕的21世纪,音乐教育哲学应当如何发展,应当向何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认识和评价上世纪后20年的音乐教育哲学研究。20年来,各种音乐教育问题研究相继展现,形成了一系列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热点,结束了一直以来音乐教育哲学研究没有“问题”或“问题”意识不足的局面。近20年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思维方式的转换。从研究成果上也表现出一种走出传统哲学的思辨领域,回归生活世界的倾向。音乐教育哲学在“热点”问题的研究中取得了不容否认的成就。但研究方式上看,又缺乏一种对自身前提的彻底批判。缺乏形而上的维度,因而未能建立起一种总体性音乐教育哲学。并且,近20年的音乐教育哲学研究仍然没有克服“史”“论”分离,“分工明确”的研究方式。音乐教育哲学形而上学元哲学审美与实践面对已经拉开序幕的21世纪,音乐教育哲学应当如何发展,应当向何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认识和评价上世纪后20年的音乐教育哲学研究。评价也是一次清理,只有做好这种清理工作,新世纪的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才能在一个新的基础上向新的高度迈进。20年来,各种音乐教育问题研究相继展现,形成了一系列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热点,结束了一直以来音乐教育哲学研究没有“问题”或“问题”意识不足的局面。第一,近20年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思维方式的转换。近20年,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成就毫无疑问应当得到充分的肯定,如针对于我国音乐教育实践而提出的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亦或是以“实践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这对于新中国的音乐教育哲学研究来说是具有开创性的,它建立了我们据以评价各种音乐教育实践或现象的一个基本坐标,包括后来提倡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和对音乐教育哲学传统的反思等诸多具体问题的研究,等等。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自从音乐课程标准建立起来后,常规性的“解题”活动束缚了人们的思维,使得人们在研究中“问题”意识不足,更无法产生针对前提和整体框架的质疑性问题,这在思维方式上属于“聚敛式思维”。同时,近20年来,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对西方音乐音乐教育哲学,尤其是现代北美音乐教育哲学学术界已形成的审美哲学与实践哲学的两大阵营中互相之间强烈的批判态度,这种“外向”的批判态度吸引了学术研究的注意力,消解了思想的感悟力和音乐教育哲学的原创力,消解了音乐教育哲学的自我意识,使人们沉浸在两极对立的战斗激情之中,影响了对音乐教育哲学自身的研究,也影响了对西方音乐教育哲学研究成果的吸纳。近20年的音乐教育哲学研究,有着一种强烈的挣脱传统教科书体系束缚的冲动,许多音乐教育哲学研究新门类得以出现。即使还没有形成较大的流派,但是很多观点已经不能为传统观念所容纳或完全容纳,至少有很多观点和思想已经另不能用传统的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来进行分类。很多学者开始辟蹊径进行哲学研究。比如,管建华提倡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或是众多受后现代多元文化思潮影响的几种音乐教育哲学观为: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观,社会、功能的音乐教育观,文化的音乐教育哲学观,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等等。人们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具有科学革命时期的“发散式”(t・库恩)思维的特征。第二,近10年音乐教育哲学研究表现出一种走出传统哲学的思辨领域,回归生活世界的倾向。自从课程标准建立以来,近10年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热点背后一直有一种实践的动机和冲动,如主体性问题研究、发展与现代化问题研究、后现代研究、文化哲学研究,等等,这些研究与实践标准讨论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核心,即人与现实生活世界。应当说,近20年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实现了从概括具体科学的成就、追求空洞的“普遍规律”,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回归。第三,近20年音乐教育哲学在“热点”问题的研究中取得了不容否认的成就。近20年的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它所能取得的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出现了现存教科书的“问题框架”视野外的哲学门类、观点和思想,甚至一些新哲学、新流派的生长点,比如说,文化哲学、人类学实践哲学、社会哲学,等等。这些思想和观点也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但已经不能用传统的哲学分类所概括,这是产生音乐教育哲学流派的萌芽。这一点很多文章都有论述,毋庸赘言。近20年的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这些成就是中国音乐教育在21世纪进一步发展的根本前提。但不容否认,近20年的哲学研究是与当代的现代化建设相匹配的,因此不可能没有一种现实的局限性。对于这种局限性的反思和检讨是音乐教育哲学在21世纪继续向前发展的重要前提。我认为,对于近20年音乐教育哲学研究成绩的叙述主要意义在于总结,而对于存在问题的揭示,则对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第四,近20年的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缺乏一种对自身前提的彻底批判。考察哲学史,我们可以发现,任何真正的哲学研究首先是一种元哲学研究,它首先要对哲学的前提进行质疑,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元哲学理论――本质上一切哲学问题、哲学理论都由此而产生。所以,哲学的元研究是一切哲学的对象研究之母,这是哲学研究之不同于具体科学研究的区别所在。音乐教育哲学研究首先要回答“音乐教育哲学是什么”“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音乐教育哲学的功能是什么”等前提问题,而具体科学则不需要这种研究。音乐教育哲学的这种前提性批判(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音乐教育哲学探究之彻底性、革命性的表现。近20年音乐教育哲学虽然在具体问题研究中取得了不容否认的成就,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有“发散式”思维的特征,但是,这种批判浅尝辄止,远不够深入。由于缺乏对音乐教育哲学前提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可以说,近20年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基本上没有进行元哲学层面的探究,用一种近乎实证层面的形而下研究淹没了音乐教育哲学的根本意旨。所以,近20年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缺乏哲学的彻底性。虽然在许多问题中都提出了富有创见的观点和理论,但是,深思之下可以发现,这些观点和理论仍然没有突破传统的音乐教育哲学发展,没有对传统的音乐教育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而是呈现出了“主观性”的空洞性。第五,近20年的音乐教育哲学缺乏一种形而上的维度,因而未能建立起一种总体性音乐教育哲学。近20年的音乐教育哲学研究虽然形成了一系列热点问题,但是,这些研究偏于具体而零散。使它变成了诸多“热点”构成的问题系列,变成一种支离破碎、零敲碎打式的研究――这种深入的具体研究对于理论的局部来说虽然必要,但是整体上,一些相互矛盾的倾向和价值取向却凸显出来,没有得到应有的沟通和协调。所以,这样一种音乐教育哲学研究虽然在某些具体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面对这种意义“纽带”的断裂,价值的倾覆,却多少表现出一种无能为力甚至麻木不仁的状态,失去了其对音乐文化价值和人的生活世界的总体化功能和意义,从而也使音乐教育哲学失去了其根本效用。第六,近20年的音乐教育哲学研究仍然没有克服“史”“论”分离,“分工明确”的研究方式。目前,中国的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存在的问题鲜明地体现在分工甚至更为细致,即只研究一个人物、一本书。这种研究在一定时期,尤其是在音乐教育哲学的确立时期是必要的――这种研究在其可能的限度内,最大程度地推进了音乐教育哲学各部分的研究。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分工明确的研究方式越来越显露出它的弊病,甚至阻碍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特别是“史”和“论”的分离,一方面,没有把音乐教育哲学史从普通的历史研究中分离出来,从而也就不可能从历史的高度研究音乐教育哲学史;另一方面,也使得音乐教育哲学理论研究不能站在音乐教育哲学历史发展的前沿来充分汲取国外的音乐教育哲学的精华,脱离了音乐教育哲学的历史而变得空洞。在新的世纪里,中国音乐教育哲学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两个重要的因素将给哲学的发展提供无限生机。其一,全球化已成必然。全球化是全球文化结构的一种转换――它将消解西方中心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的两极对立,在各民族文化(包括西方文化)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以各民族文化的共同价值为核心的新的全球文化理念。它将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亦将形成一种全新的经验结构、心理体验和价值依托。一方面,全球化为音乐教育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课题;另一方面,其本身又进一步拓宽了哲学研究的视野。其二,20世纪后20年,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主要是奠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它更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物质主义的现代化。21世纪,这种物质主义的现代化将要为一种以人的完整性为核心的,整个社会的物质、文化全面进步的总体现代化所替代――它将引起社会的全面变革,这无疑是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又一个重要课题。这双重背景叠加在一起,就把音乐教育哲学发展的重要历史契机推到哲学面前,为新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沃土,只有巨变的时代才能产生哲学的巨变。但是,契机和机遇只是发展的条件,要把契机和机遇变成现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音乐教育哲学自身。在这种意义上,认真检讨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哲学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不只是为了认识这一段历史,更为重要的是为了21世纪音乐教育哲学的进一步发展。虽然,对于21世纪的中国应当建构一种什么样的音乐教育哲学,学术界见仁见智。但是,近20年所存在的不足与所取得的成绩,就已经蕴含和昭示了21世纪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和发展的方向。21世纪中国的音乐教育哲学必须突破传统范式,才能取得革命性的变革。众多学科的融会,对于认识十分复杂的当代社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而且随着认识的发展,各学科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性。于是,一种总体性的、文化层面的新视野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21世纪,随着全球化态势的发展,中国的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必将取得重大突破。对此,我们热切地期待!

参考文献:

[1]t・库恩.发现的逻辑还是研究的心理学[a].必要的张力[C].福建人民出版社.

高中音乐教研总结篇10

本篇文章中的国际认同,从总的方面来说是对同一事物的某些方面在国内与国际上都有相同的认识和看法,具体到本研究当中就是对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在国际上有同样的认同和问题。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在这篇文章当中就以美国为视野来展开论述。

1.通识教育与公共音乐教育的认同

(1)公共音乐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大量文献中可以发现通识教育理念来源于美国,在美国有很成熟的培养模式和内容,从历史角度来梳理大致分为了自由选修、集中分配、名著课程和核心课程这样几种类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在中国对于通识教育和公共音乐教育有一些相关定义。

通过文献阅读,发现通识教育内容选择上有三个方面,分别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而艺术属于人文学科的领域,音乐是艺术里占据重要地位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学校公共音乐教育,其本身就作为通识教育的一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公共音乐教育与通识教育终极目标的一致性

结合我过著名学者李曼丽、陈向明、杨颉等观点,笔者进行了总结,通识教育是为了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公民的完整的人,这种教育理念是以培养全人发展为目标,注重知识的变通性。音乐教育(公共音乐教育)是培养和提高音乐素质的教育,是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提高修养、净化灵魂的音乐艺术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敞开大门的音乐文化教育(胡晓曼,2012年)。从相关表述可以发现通识教育和公共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就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公共音乐教育价值的认同

根据美国naSm(全国学校音乐教育协会)表述可以发现,音乐有许多内在和外在的价值,例如在审美领域、情感参与、直觉性和非线性思维、价值判断、自律、精神/身体协调、语言和非语言沟通、交际建设、文化知识和理解能力等方面(naSm,1999,pp.3539)。其实在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中也能发现,音乐具有审美教育价值、德育价值、心理调节价值以及创造性发展价值等等,追溯到这些价值的源头,其实音乐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认同。

3.公共音乐教育的困境认同

不管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还是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公共音乐教育存在很多的弊端和困境。通过相关文献阅读,笔者总结有这样几点:第一,学校和学校之间类型不同,侧重点不同,所以在课程设置上有不同的偏重,一般偏爱与学生专业相同或相近的课程,相比人文类学校来讲,理工类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有所欠缺。第二,教师与教师之间有差异性,公共音乐教育教学质量很大的原因还要取决于师资水平,特别是针对公共音乐教育方面的教师需要加强学习,提升自己整体素养,优化教学方法,整合优秀教育资源,能够结合学生特点展开不同的教学。第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首先学生背景不同,大多数学生是没有音乐专业教育背景,然后学生对音乐的喜好程度不同,还有就是学生专业类型不同,有些偏重理论,有些偏重实践。

(二)理解的基础之上开展教研

公共音樂教育在中国已有将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也面临一些世界共性的普遍困境,那就是怎样才能更加高效的全面提升公共音乐教育的质量,这也是世界性的难题,笔者认为无论什么层次的音乐教育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解决所遇困境的基础首先就是要理解,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