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金融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3:37

传统金融的特点篇1

一、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互联网金融是指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它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一个新兴领域。当前互联网金融的格局主要是由传统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组成。传统金融机构主要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传统业务的互联网化,如网上银行,手机银行app到可以实现传统业务的办理;非金融机构则主要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的电商企业、网络借贷平台,手机理财app,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等。相对于传统金融业而言,互联网金融具有交易虚拟化,产品个性化,服务便捷化,成本低廉化等特点。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

1.冲击传统金融制度。互联网金融的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对银行的存款和贷款业务产生了影响,因为其打破了存款账户和定期存款利率的限制,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传统的商业银行制度在许多业务中有着严格的规则,这极大的限制了传统金融的发展。如果传统银行不适应时代调整自己的企业制度,就不会适应今天的金融市场。互联网金融企业对银行的传统业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客源方面,一些中小企业和个人对新兴的网上金融交易具有浓厚的兴趣;在财务方面,金融向互联网方向逐步转化,这种转变也减少了传统银行的存贷业务。如今网民认为支付宝是一个更安全的交易平台,减少交易量将直接限制传统金融的发展,将直接撼动世界金融银行的主导地位。2.动摇传统金融机构的客户基础。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拓宽了支付渠道,为客户的存贷款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效率高覆盖广的特点为它带来了很多客户。在今天,互联网金融以其高透明度、低成本和高效率的优势,吸收了许多金融客户,在短短几年内达到与传统银行用户相同的程度,传统金融面临着客源流失的危机。客户是传统金融的利润来源。一旦客户减少,这就意味着传统金融机构将面临风险。正是因为互联网带来的金融危机削弱了传统银行的客户基础。那么传统银行更应该去迎接挑战,积极地进行改革和创新。依托网络金融发展的一大批新兴企业,它们的出现动摇了传统金融机构的客户基础,对其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3.改变传统的融资模式。传统的融资模式有通过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也有通过个人对个人,或企业对企业的直接融资,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带来了新的融资模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问题一直是最近几年人们关注的焦点,国家和很多部门为中小企业制定了许多扶持政策。这些措施虽然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并不能够完全改变现阶段的融资困难。这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特点所致。一方面是其规模小、技术落后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担保而不能得到众多银行的支持。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似乎给中小民营企业带来了希望,p2p的出现帮助许多融资者解决了迫切的需求。p2p网络借贷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条件,提高其企业的创新力。p2p网贷模式帮助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拓宽了民间投资领域。因为其成本低、门槛低、渠道低的特点,使得大部分中小企业可以进行信用交易,能够轻松地参与进来。但是与此同时也暴露了其弊端,那就是安全性和风险性。正因为p2p网贷门槛低的特点,其金融市场鱼龙混杂,无法识辨哪些是好哪些是坏,这给融资者带来便利的同时恰恰也带来了许多的不确定因素。

三、传统金融业的应对策略

1.加强业务整合,提升服务质量。以客户为中心,完善服务设施,提高业务能力。将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到现有的服务当中,创造出顺应当今金融趋势的优秀服务业务。通过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效率等发面来改进银行的业务体系。以网点转型为切入点,基本完成客户网点部门的划分,建立标准化的服务规范体系。形成一批特色服务典型。与第三方支付形成合作关系,例如支付宝和银行实行网络对接,加强网络安全技术,防止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漏洞实施违法犯罪活动,让客户在体验到便捷迅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安全与保障。服务是传统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服务质量的高低可以决定企业发展的好坏。服务质量同时也是加强企业风险控制的有利手段。虽然现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极其迅速但是另一方面它的缺点也暴露出来,那就是安全技术无法保证市场的稳固发展,商业银行需要建立一套网络与传统金融相适应的安全机制,让客户感到安全和放心。2.全方位满足客户综合需求。传统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就是客户群体。客户群体是商业银行必需要用最大力度来维护。不同于新兴互联网企业,很大一部分客户还是更容易接受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而选择互联网金融的更大一部分是年轻人。单一产品和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商业银行要利用人才资源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在稳固原有运作模式的同时创造新的互联网模式,建立巨大的互联网支点,将更多的客户维系在这张网中,从而满足客户的综合需求。通过便捷的操作渠道来满足客户不同发展阶段的渠道接入需求。利用大数据的积累和分析收集客户行为,同时利用资源整合和积累平台交易数据,通过专业化的大数据分析来深度挖掘和收集客户群体的真实需求,通过个性化和差异化服务实现精准营销。在开放服务理念和自然基因网络平台下,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丰富的产品和服务平台,满足金融市场的需要,创造良好的经济、贸易合作和共赢的金融生态圈。这正是传统商业银行相对于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其优势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全面需求,积极应对网络金融的冲击。3.建设完善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需要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和法律制度来维持。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移动互联网金融模式,其金融监管体系和法律建设还只是起步阶段,互联网金融市场仍然有许多漏洞和不足需要纠正。现阶段,我国的网络金融市场鱼龙混杂,缺少明确的标准划分来自各个渠道的依托互联网发展的企业。网络金融市场很杂乱,交易安全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而依据互联网发展所出台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也并没有明确的提现出应对的措施,还不够具体化。创建一个安全牢固的法律体系为网络金融平台保驾护航。这样才能使得我国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企业稳步发展,这样才能带动我国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向前跃进。

参考文献:

[1]马行之.浅析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J].中国经贸,2017:03.

传统金融的特点篇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银行启示

自2015年全国“两会”召开以来,“互联网+”行动计划迅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热点,其中“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业进行深度融合而产生的新业态。2013年以来,在线理财支付、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模式跃然成为金融业乃至社会的新热点,深圳前海微众银行等互联网银行也相继获批,这对传统银行业的经营发展带来了明显的冲击。因此,本文将基于互联网金融理念,尝试预判互联网金融模式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可能带来的利弊影响,进而结合实际,提出银行业主动适应互联网金融挑战的措施建议。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特点

现阶段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尚未完全定型,其功能、规模与传统银行业相较而言,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体系也不够健全。可以说,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尚未形成颠覆性的行业变革影响。但展望未来,基于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理念特点,以及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态势,本文认为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模式相融合产生的模式革新,将是适应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金融二次脱媒,有可能颠覆现有金融业的发展格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转变。

(一)市场形态从寡头垄断转变为完全竞争

传统金融市场是“享受政府隐性保护”的寡头垄断市场。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金融市场格局将趋向于完全竞争市场形态。一是市场主体多元化,资金提供方、需求方和中介机构变得数量庞大,将彻底打破资金中介结构的寡头地位。二是市场主体流动性强,进出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技术障碍或阻力小,“用脚投票”的意愿和能力较强。三是市场信息较充分,云技术的出现,使任何金融主体均能掌握相对充分的金融市场信息,将打破传统金融模式“赖以生存”的信息不对称优势。四是市场价格公正化,在充分监管的前提下,资金价格贴近市场均衡价格,任何金融主体都难以通过单独的市场行为操纵利率或汇率等资金价格。

(二)资金流通从单向结点转变立体多元

传统金融模式的资金流通必须以实体机构为依托,直接融资或间接融资的资金流向均呈现结点放射状。互联网金融则将完全革新资金流通形式。一是流通渠道网络化,互联网金融可拥有“多对多”、“多对一”等网络化的资金流通模式,如众筹、p2p等模式。二是流通操作虚拟化,可直接在互联网环境实时完成财富管理、支付结算等资金流通操作,不需通过银行实体网点完成资金划转等,如余额宝等产品。三是流通方向清晰化,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社会资金流通路径将更为清晰,有助于实现资金配置的优化。

(三)信用支撑从实物授信转变虚实并信

在传统金融模式下,信用支撑主要依靠经济主体的资本和资产能力来反映。资本资产越多,融资能力就越强,客观上导致出现金融业“嫌贫爱富”现象。但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机构不仅可掌握经济主体的资本和资产能力,还可全面掌握其资金流向、风险偏好等微数据。假设经济主体是完整人体,资本和资产能力视同其“五脏六腑”健康情况,资金流向、个性偏好等则视同其“循环系统”乃至“毛细血管”的健康程度。因此,在互联网时代,金融机构的信用判断依据更为多元化,信用支撑体系也更为立体全面,能更充分、有效地甄别和判断经济主体的“健康水平”即信用风险能力。

二、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分析

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是社会资金融通。下面,本文将围绕资金的买入、卖出及其过程中的信用支撑,探讨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所产生的利弊影响。

(一)对募集资金的影响

(1)总量影响。在余额宝、理财通等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直接冲击下,银行存款尤其是活期存款规模明显减少,导致商业银行原有的存款结构红利快速消失。可以说,互联网金融导致存款、理财产品等资金产品结构产生显著变化,削弱了银行业在募集资金的规模优势。与此同时,在社会融资量保持相对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随着互联网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的进入,将进一步加剧资金募集市场的竞争程度。

(2)价格影响。传统金融模式的利率由央行或主要银行机构来厘定,利差收入成为商业银行主要利润来源。但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银行机构的资金价格议价能力被削弱,利率等资金价格将转变为完全竞争市场下的均衡价格,这将使商业银行丧失长期获有的价格红利。如当前余额宝、理财通等产品,倒逼银行提高存款利率或推出同类型产品吸引资金,最终导致资金价格的整体提高。因此,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将重建资金定价机制。

(3)渠道影响。目前,银行业募集资金主要依靠营业网点等吸收存款,单笔资金成本较高。但在互联网金融模式,资金持有者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等虚拟化渠道实现财富归集管理等功能,互联网金融机构也可根据资金持有者需要,提供更贴近的资金归集服务。因此,互联网金融将大大削弱传统银行业的资金募集渠道优势。

(二)对资金投放的影响

(1)资源配置。在信贷资源配置方面,传统银行业主要依赖客户提出资金需求,经内部层层比选和汇总,最终确定信贷资金安排,属于被动式的资源配置模式。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互联网金融机构可通过数据管理,清晰准确地掌握甚至预测各区域、各行业乃至各客户的融资需求总量、利率等因素,从而可以因需合理配置信贷等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配置度。

(2)期限匹配。目前,传统银行业尤其是商业银行的期限匹配特点是“借短贷长”或“借短贷短”,资金流动性管理要求较高。但在互联网金融中,可根据资金需求方的期限要求,多渠道募集与之相匹配的社会资金,使得信贷期限配置趋向合理,有效规避资金期限错配的风险,如p2p模式。

(三)对风险控制的影响

(1)补齐短板。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传统银行业可运用大数据管理技术,实时、动态掌握企业经营现金流、工资账户变动等经营变化情况,多渠道掌握企业客户信息,提升对企业客户的风险甄别与管控能力,健全风险管控体系,保证信贷资产安全。

(2)输出优势。目前,网络金融欺诈、项目投资风险等问题屡有发生。这充分表明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亟需健全信用评价与监管体系。与此同时,传统银行业已构建相对成熟的风险内控体系,可在互联网金融中塑造风险管控品牌,在满足自身业务需要的同时,适时向外部输出“智力”服务,向市场提供高质量的风险内控指引。

可以说,互联网金融将促使各银行差异化经营“领地”的边界进一步淡化,融资领域趋于同质化、白热化竞争。但更重要的是,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融资需求方可通过互联网物色、筛选不同类型的资金供给方,包括投资、贷款、债券和信托等资金来源;资金供给方同样可在互联网中比选各类融资产品、模式,甚至直接与融资需求者对接。因此,互联网金融将再次加速金融脱媒进程,银行作为传统金融模式下最主要的金融中介机构地位将受到挑战。

三、传统银行业主动适应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措施建议

当前,互联网金融已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发展态势,对传统银行业而言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传统银行业应见微知著,未雨绸缪,主动适应互联网金融时代,以互联网技术倒逼自身改革,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优化扩展资金募集网络

打破网点吸存的渠道依赖,扩展资金募集渠道,缩短资金募集环节链,构建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资金募集网络。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力量,从资金持有者的管理习惯出发,大力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从银行网点吸收存款,扩展到从网络向所有资金供给者直接募集资金,虚实结合,最大范围、最大限度、最低成本地募集资金。

(二)实施差异化业务品牌战略

打造具有市场领导力的融资品牌。在完全竞争状态下的互联网金融时代,差异化产品或定位将成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要根据市场需要,整合内部资源,“有所为有所不为”,主动收缩竞争力较弱的融资业务,强化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融资业务,着力打造公众认知度高、专业性强的业务品牌。同时,互联网金融将可能开启银行机构混业经营的新时代,银行业要发挥牌照功能优势,积极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撬动引领不同类型的资金资本资源,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客户的综合融资需求。

(三)借力扩大战略客户群体

要借力互联网企业扩大战略客户群体,并增强战略客户对银行机构的粘性。要加强与互联网公司的战略合作,争取实现客户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技术支持共享等,扩大市场客户信息的掌握范围,提高市场客户信息的“耕耘”深度。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力量,为战略客户提供多元化的贴身服务,增强战略客户对银行业务的粘性,提升银行战略客户群的忠诚度,并扩大战略客户群体的规模与多样性。

(四)健全电子银行服务功能

便捷安全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特点。银行业应运用互联网技术,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资金支付结算功能,满足企业客户端的使用需求,吸引和留住企业客户;另一方面,要根据新业务、新产品的特点,研发与之相匹配的it系统,努力实现精细化、准确化和数据化管理,提高业务支撑能力。

互联网业和金融业的整合,将加速消亡传统银行机构的制度红利、结构红利和期限红利等等,对传统银行业带来显著的冲击影响。可以说,互联网金融改革颠覆的脚步已在加快。传统银行业需要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通过深化改革,创造出新的改革红利,新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拥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作者单位为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

[作者简介:徐仕政(1983―),男,广东清远人。]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2]曹少雄.商业银行建设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的思索与探讨[J].农村金融研究,2013(5).

[3]梁璋,沈凡.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挑战[J].新金融,2013(7).

[4]严建红.互联网时代的金融业:挑战及应对策略[J].国际金融研究,2001(6).

[5]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5).

[6]朱琳.网络金融的兴起及其与商业银行的融合[J].生产力研究,2013(6).

[7]谢清河.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49).

[8]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4).

传统金融的特点篇3

从市场竞争的规律来看,网络经济最为普遍地体现着边际成本递减规律这一基本经济规律(王刚刚,2008)[6],互联网金融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边际成本递减的趋势。首先,互联网金融作为网络经济时代的新生势力具备网络经济特有的资源优化配置特质。互联网金融借助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迅速崛起,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知识要素为主要驱动,以移动互联为基本工具,通过大数据应用能够增加企业和价格的透明度,降低社会管理的成本和交易摩擦成本(韦雪琼,2012)[7]。其次,信息是互联网金融运作中的核心资源,基于消费群体的投融资需求创新产生的金融信息产品具有明显的客户锁定特性,使其客户规模迅速扩大,正外部性效应不断扩大边际效益,呈现边际成本递减趋势。再次,依据梅特卡夫的网络价值法则,基于移动互联信息系统的在线处理与生成功能促进金融交易规模的迅速扩大,提高整体互联网金融的总价值,满足金融消费群体的效用最大化需求。所以互联网金融低廉的交易成本为其自身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在信息共享、资源配置优化的全球经济浪潮中,互联网金融的边际成本递减特点赋予自身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

二、先进的数据技术

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应用与信息处理技术在解决传统的客户准入、产品营销以及风险管理上优势突出。在客户准入上,互联网企业通过网络痕迹处理技术,可以在日常运营中积累大量超越一般财务报表的客户“软信息”,并通过计算机数据分析实现数据的标准化、结构化,通过计算机行为跟踪技术实时调查、监督客户的交易行为,有效地甄别异常状况,消除信息不对称障碍。在产品营销上,互联网金融企业联合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支付等组织将互联网大数据资源、搜索引擎技术与金融咨询、在线服务等金融专业技术相互融合,借助系统化数据仓库,通过清单式筛选集中整合目标客户,及时准确地触点营销,将互联网金融营销推向综合化、批量化、精准化和多元化。在风险管理上,互联网金融基于互联网数据挖掘技术,利用交易记录、买家评价等客户信用代表性指标,构建互联网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数据库,识别网络客户信用状况,通过公开违约和降低评级信息等方式,增加违约成本,有效控制金融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侵蚀态势冲击商业银行

当前,互联网企业借助自身固有的优势条件,在支付、结算和融资等金融领域广泛迅速布局,以不断高涨的势态逐步改变银行独占资金的格局,以不可逆转的侵蚀态势冲击以商业银行为主的传统金融,对传统银行的核心业务与盈利能力层面带来颠覆性、系统性、综合性、持续性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冲击商业银行支付中介

从理论上讲,金融脱媒滋生互联网金融参与金融市场竞争,互联网金融创新符合金融脱媒的大趋势和内在逻辑。支付结算中间业务作为传统银行的三大核心业务之一,正遭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全方位挑战,集中表现为互联网金融脱离传统金融机构中介人,资金供需双方直接进行交易,资金在传统银行之外循环。随着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的活跃,基于个人通讯设备以有线或无线通信技术传输货币价值结算的互联网在线支付规模呈爆炸性增长,互联网支付系统直接占领银行支付系统平台,颠覆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的支付中介的地位。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的数据看,截至2013年末,全国共有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56.43亿户,较上年末增长14.93%,增速放缓4.53个百分点。其中,占银行结算账户的99.37%的个人银行结算账户56.07亿户,增速放缓4.56个百分点,互联网支付系统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支付结算系统正快速蚕食传统银行的垄断地位[8]。2013年第四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移动支付(不包含短信支付)交易额规模达到7750.8亿元,与第三季度相比增长131.9%;支付宝、拉卡拉、财付通占据了超过市场90%的份额,对商业银行的支付业务的冲击进一步加剧。[9]

(二)互联网金融冲击商业银行融资格局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存贷款利差在长期趋于收窄,对于数量众多、管理不规范、信息不透明的小微企业而言,从正规金融获得信贷资金的难度加大,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可获得性低。一方面,网络融资平台以搜索引擎集中客户削弱冲击传统银行的客户开发力。互联网融资平台借助大数据挖掘、分析和运用技术,整合外部资源搭建的电商融资平台、p2p融资服务平台,准确锁定并细分目标客户群,减少客户开发成本,冲击传统银行的零散营销模式。另一方面,网络融资平台以市场价值撮合交易消减传统银行的资源配置力。网络融资平台依据客户融资金额、利率与期限,遵循撮合成交的市场机制,以线上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批量化与专业化的一对多、多对一等多种金融借贷组合模式,满足小微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生命周期性金融服务需求,提高资金匹配效率。互联网企业不依赖于实体平台进行纯粹的客户集中与撮合交易,是一种脱离传统金融银行中介的侵蚀活动,冲击以商业银行为主的传统融资格局。

(三)互联网金融冲击商业银行分销渠道

运用大数据展开金融产品营销成为互联网金融企业抢占销售市场份额的惯用策略。不同于传统银行的单一销售模式,互联网金融打破物理渠道借用平台优势,通过打包销售向处于各个交易环节的客户提供组合型产品,互联网大数据的分销渠道与营销理念冲击商业银行零售营销模式,物理渠道延伸至虚拟渠道。在客户锁定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雄厚的数据积累与系统化处理技术为批量化分销提供基础。互联网使用者的访问数据经过客户行为分析、目标客户筛选、数据挖掘等处理,搜索客户金融需求,目标客户定位更精准,市场管理更精细。在产品营销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多样的金融产品与展示形式平台,通过与金融消费者的互动支持金融消费创造体验价值,以多层分销渠道加快对传统银行物理营销渠道的客户分流。

(四)互联网金融冲击商业银行盈利方式

在传统的单一盈利模式下,传统银行的收入结构由核心业务结构决定,收入来源由利差决定;其绝大多数都是依靠大企业、高端客户存贷款业务寻求综合收益,盈利能力的提升基本延循粗放式增长模式,极易受到市场波动与经济浪潮的影响。虽然目前部分银行转向单纯追求低成本低风险的金融服务,但此类调整对盈利水平与盈利能力的贡献度明显不足。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根据目标客户的消费模式以及消费习惯实现初步甄选,专注于快捷、高效、低成本的通用服务,提高了金融需求和服务渠道共性的集中度,一定程度上改变商业银行传统的物理网点分层服务与盈利模式。受到互联网金融的挤压,银行业绩增速持续放缓,2011年全行业利润增速为36.34%,2012年为18.9%,2013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3.83%,较2012年上半年增速下降9.47个百分点。[10]互联网金融热浪冲击着商业银行盈利方式,削弱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蚕食其利润来源。客观上,互联网金融的行业标准和产业格局尚未形成,互联网企业涉足金融态势冲击传统商业银行,多形式的互联网金融逐步显示对传统金融模式的替代效应,其侵蚀态势引发银行业的“骨牌效应”。从短期来看,互联网金融新势力的变局尚不会颠覆传统银行业。从长远看来,移动互联交易规模的日益壮大以及监管的日益严格,互联网金融势力也必将逐步完善信用创造和融资服务这两项银行核心功能,从而对传统银行业产生根本和深刻的影响。

四、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从当前发展态势看,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正改变着金融业态,并将引起商业银行深刻的变革。面对互联网金融侵蚀势态,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审视互联网金融业态,重视大数据的开发利用,主动推进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实现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组织架构、产品创新、业务流程、数据技术、风险防控等领域进行的全面调整和深度转型。同时将其作为调整结构转型发展的有效抓手,灵活应对,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提升金融资本的运营效率与盈利能力,在适应调整中以竞争求发展,是传统银行适应时代要求的重要选择。

(一)树立互联网思维做实用户体验

从运营思维上谋变,实现传统网点产品推荐与移动互联用户体验的有机结合。对于传统银行而言,应战互联网金融的步步侵蚀重要的是从经营理念上谋变,运用互联网经营思维做实用户体验,提高用户黏性。针对客户群体金融需求的快速变化,传统银行应加快转变服务意识,由“产品中心”向“客户中心”转变,摒弃一贯的物理网点推销式经营,选择互联网平台探索“大数据”经营模式。根据数据信息细化客户群,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客户端定制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方案,满足众多客户自主通过移动金融服务系统中自主选择和灵活下载的用户体验诉求。

(二)应用互联网营销拓展服务渠道

从营销渠道上谋变,实现传统物理网点营销与新型移动互联营销的有机结合。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分销渠道侵蚀同样可利用互联网模式,深度挖掘互联网整合力,将传统银行的核心业务与移动互联对接,拓展线上营销与服务渠道,密切前后动,推进集约化管理。传统银行拓展营销服务渠道关键是充分发挥自身资金实力、社会认知、基础设施、物理网点等各方面的优势,提升联动运营能力,将客户营销、产品应用、风险管控、数据处理等集中于信息技术层面统一设计。最终形成以物理网点与虚拟网络并行,线上与线下同步的客户开发,跟进营销的互联网模式,谋求双倍的盈利。

(三)整合互联网模式升级业务体系

从业务体系上谋变,实现金融工具在线集中与金融产品在线集聚的有机结合。应对互联网金融侵蚀,传统银行若简单地将产品、业务置于互联网之上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开发适合金融互联特点的金融产品组合,升级业务体系融。一方面,充分利用综合资源将传统银行中后台信贷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与在线金融、移动金融、电子商务、融资平台等新兴技术模式加以整合,形成在线业务办理的o2o经营模式。另一方面,融合线上与线下的信息将网上支付、投资理财、网络信贷等功能集中于特色网络金融产品之上,构建与网络银行相适应的业务体系,同步升级业务流程,实现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模式。

(四)遵循互联网逻辑组建专属架构

从组织构架上谋变,实现传统金融组织构架与网络金融组织构架的有机结合。打造互联网金融专属组织是一个系统战略,需要遵循互联网逻辑,凸显金融属性。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属性决定专属组织要联合创新研发与信息技术管理部门,独立于对公业务与对私业务,以从专业部门到事业部门再到专营银行为构架目标,为银行的网络营销转型提供组织保障。另一方面,互联网逻辑思路决定专属组织需要从互联网金融的功能出发,具体划分移动支付、网络信贷、互联分销等职能部门,重点调动全行资源,寻求在客户网络营销、产品研发推广、网络金融服务等相关领域的突破。

(五)运用互联网技术夯实数据管理

从数据管理上谋变,实现基础数据仓储建设与综合信息融合处理的有机结合。大数据是连接平台、用户、金融的重要工具,运用互联网技术夯实数据管理是银行转型发展的重点。一是夯实数据仓库建设。除了银行账户、交易记录、协议签约等信息,传统银行应拓展信息渠道,广泛搜集用户商品在线订购、商户经营、物流配送、信用评价等非金融信息,进行结构数据和非结构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建立数据仓储库。二是提高信息融合水平。根据客户消费习惯与金融诉求建立涵盖客户条件与产品条件为主的综合信息查询系统,并以此作为数据模型的参考体系,提高目标客户属性与产品特征要素的匹配度。

(六)借助互联网创新加强风险防范

从风险防范上谋变,实现网络业务创新发展与交叉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机结合。传统银行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并不会因为网络金融业务与产品的创新而消失,借助互联网金融创新,提升风险防控方法与手段,实施风险分类管理。针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风险,实施差异化灵活定价方法及时化解;针对平台客户违约风险,加大线上线下的双重违约惩罚,降低客户信用风险;针对全电子操作流程中的技术风险与操作风险,提高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给予用户线上操作演示与风险提示;针对互联网效率所提升的风险发生、转化、蔓延速度,完善风险预警以及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加大风险处置机会,降低风险传染概率。

五、结语

传统金融的特点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冲击,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发展历程及特征

(一)互联网金融概念及发展历程

互联网金融即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资金融通或者金融服务的创新金融。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包括p2p、众筹平台、大数据金融、网上金融和金融信息化等。1995年世界上第一家网络银行创立,互联网金融开始了蓬勃的发展,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1995-2003年,出现了网络银行、网络证券和网络保险等形式的网上金融,在第一轮发展浪潮中,招商银行在1997年建成了中国第一家网上银行。第二阶段:2003年至今,从21世纪10年代以社交网络、移动支付、云计算、搜索引擎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现代科技快速发展为起点,我国互联网金融掀起了第二波发展浪潮。传统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开始涉足互联网金融,而传统互联网企业更是发挥技术、商务等先天优势开始全面布局互联网金融。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1、便捷性。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的一大特征就是便捷性。客户不用亲自到营业网点去办理业务,仅仅依靠一部智能手机或电脑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轻松地完成资金的划转和信贷,使客户获得了极大的便利。

2、缓解金融排斥。当前经营模式下,传统金融服务普遍针对那些中高端收入群体或大型企业,众多低收入群体或者是小型企业通常难以享受到该种金融服务,显现出明显的金融排斥特征。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能够有效地突破地域限制,在互联网上寻找需要的金融资源,使金融排斥得以缓解。

3、信息相对对称。在传统的融资模式下,金融机构获得投资企业的信息成本较高,尤其是对小微企业的收益与成本不匹配。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搜集信息,能够较全面且快速地了解一个企业或个人的财力和信用情况,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同时减少了信息成本。

4、去中介化。在传统融资模式下,资金供给方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资金需求方无法及时得到资金支持,导致资金供求双方信息不匹配的情况经常出现。相比之下,互联网金融模式使资金供求双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轻松完成信息的筛选、匹配、定价和交易,而不再依赖银行或交易所等中介机构撮合,去中介化作用十分明显。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金融中介作用的替代。互联网金融可以起到金融中介的作用,是银行等金融中介的有效替代。而这种替代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减少信息不对称。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第一,交易双方可以在网络平台上相互了解个人资金、信用状况等信息,减少了传递过程中的信息消耗;第二,通过搜索引擎交易双方可以在大量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最后,网上交易留下的大量交易信息与交易痕迹相当于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中的抵押和担保,有助于降低资金融通双方的道德风险。

2、降低交易成本。商业银行在业务运作中会产生大量的交易成本。而互联网金融是采取虚拟运作的方式,它不需要实体网点的支撑,依靠网络终端设备与网络就可以实现资金的划转、借贷等,因此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极大的降低了资金融通的交易成本。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

从长期上看,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替代是漫长而全面的。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支付、小微信贷和中间业务这三大领域:

1、支付。支付是商业银行最基础的业务,存、贷、汇等业务都是从支付业务衍生而来的。互联网金融也是从支付业务发端,并对商业银行在支付领域的地位产生了威胁,使商业银行有被边缘化的趋势。互联网金融中,第三方支付组织扮演了类似于传统商业银行的角色。在我国第三方支付组织以支付宝和财付通为首,占据了全国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第三方支付组织接替商业银行承担网上支付业务,这是其对商业银行在支付领域产生影响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组织凭借其在电子支付领域的强大优势,对银行形成倒逼之势,以获得更低的支付手续费。

2、小微信贷。小微信贷业务是以支付业务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是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又一影响。阿里小贷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小微信贷的典型代表。其成立于2010年,主要服务对象是淘宝店家等中小企业和个人创业者。截止到2013年5月20日,阿里小贷服务小微企业25万家,在2013年一季度就发放了120亿的贷款。阿里小贷的信用贷款额度为5万至100万元,日利率为万分之五到万分之六,这远高于我国传统银行业的利率水平。

小微信贷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重点发展的业务。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必将缩小大型企业的存贷利差,而小微信贷的高收益特点将使其成为各大商业银行争夺的对象。互联网科技企业有着强大的平台优势和技术优势,他们的进入必将对我国商业银行在小微信贷领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中间业务。余额宝体现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基金代销业务的争夺。基金代销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间业务是银行获取利润的重要渠道,已成为除存款、贷款业务之外的第三项业务,因为它属于表外业务,不占用银行资金,却能带来大量的手续费收入。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优势在于网点分布广、信用度高。然而互联网金融依托互联网平台优势,逐渐开展了充话费、代交水电费等中间业务,一步步地挤占了商业银行的利润渠道。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传统商业银行系统是一场革命,也是挑战和机遇,商业银行应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有效的应对,一方面适应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金融格局带来的冲击,一方面进行深度整合,提升客户服务质量,拓宽业务渠道,提升业务水平,培养复合型人才,获得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传统金融的特点篇5

互联网金融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其主要表现是移动支付、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以及云金融等金融创新的业务,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壮大以及金融机构品牌的创立和发展,传统银行业既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也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传统金融业运行格局与经营模式的变革成为了当前金融业发展的必然。因此,笔者认为,在当前背景下,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这一课题进行相关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概述

1.1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和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与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互联网金融作为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而进行的一种金融活动,具有交易成本低、效率高以及信息量大的特点,其功能主要为支付、融资以及交易中介。

1.2互联网金融的功能

①平台功能。通过互联网的金融平台,客户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以实现贷款、支付、投资等金融活动,并实现自行选择合适的金融产品,和传统的金融服务相比具有方便快捷的优势。

②信息收集和处理。在传统的金融模式下,信息资源往往分散繁杂,不利于数据的处理。而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云计算”可以实现数据的结构化、标准化以及信息扁平化,进而大大提高了数据使用的效率。

③支付功能。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和商家之间的支付主要由第三方来完成,具有支付成本低、支付方便以及支付快捷的特点。

④融资功能。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直接融资的方式,可以方便我们更快地查阅相关的交易记录,通过对信息技术的深入分析,更加全面、深入地掌握对手的相关信息,进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1.3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①资源配置无中介化。在互联网的金融模式下,资金交易的双方不需要通过银行或者其他的中介机构来完成,交易客户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对信息进行匹配以及交易,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无中介化特点。而传统模式下的资金需求方往往难以得到及时的资金支持,资金的供给方也往往难以获得良好的投资项目。

②交易信息对称。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交易双方可以通过交易信息的收集来对企业和个人的财力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以此来降低信息的不对称。如果贷款对象有违约现象发生时,可以通过违约公开以及降低评级信息等方式来增加违约的成本,减少违约现象的发生。

③金融资源获得性强。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交易客户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通过网络平台寻找到多样化的金融资源,以此来缓解金融排斥的发生,进而提升社会福利的水平。而传统的经营模式往往难以应对部分个人和微小企业的要求,出现对部分客户金融排斥的现象。

2.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

2.1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机遇

①商业银行对电商发展的介入。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建设银行推出了“善融商务”,交通银行推出了“交博汇”,中国银行推出了“云购物”,这些电子商务体系提供了一个具有强竞争力的平台来帮助商家的发展,加大了对客户信息的捕获力度,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还和传统的金融服务实现了有效的对接,传统银行可以通过支付、信贷、结算等金融服务来获取利益,进而加强了银行的网络竞争优势[1]。另外,电商平台的建立可以使银行在交易中获取更低成本的负债,而网络和程序的自动处理也有效降低了银行的经营成本。

②电商对银行业务的涉足。首先,当前银行面临着新的业务发展的渠道。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银行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多元化的渠道,通过高速信息通道的建设可以促使银行为客户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并为客户开辟出全新的网上业务的领域。其次,互联网的金融市场为中小银行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更高的可能性,通过对信息化科技以及现代金融思维的运用,中小银行可以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获得跨越式的发展,实现经营方式的深刻转型,并以此来开辟出新的市场领域。

③推动利率的市场化。互联网模式可以有效反映市场供求双方的价格偏好,进而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好地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新兴的交易平台,资金的贷方可以通过风险、流动性等因素的偏好来选择合适的贷款对象,从而实现交易的完全市场化。另外,在互联网的经营模式下,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对市场利率走势的观察来对客户群的利率水平进行科学的判断,并对相关的市场数据进行深入的挖掘,以此来实现“利率指数”的完全市场化,完善银行服务的贷款定价机制。

2.2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挑战

①支付结算领域。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支付结算方式主要有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以及手机刷卡器或者移动支付。网上银行主要指的是商业银行将自身的支付结算业务向互联网的平台转化,第三方支付主要指的是用户在支付企业的网站上进行注册,以实现线上支付,而手机移动支付主要有盒子支付、随心付、移付通等。尤其是随着当前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融合,客户可以真正意义上实现随时、随地支付,且移动支付还可以提高客户的稳定性、提升消费者的支付体验。而随着数字签名技术以及身份认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企业间的大额支付也能通过移动支付完成,对传统支付方式带来很大影响。

②金融产品销售领域。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对金融产品领域的渗透也越来越深。而和传统的销售相比,网络渠道的销售具有成本低、价格透明以及便捷易用的特点,可以有效实现跨区域的销售,而综合性的金融集团通过互联网营销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③影响物理网点的战略性布置。随着金融业务处理的移动化和网上化,以及出于传统业务成本的压力,传统银行业的物理网点的重要性在不断地减少,在这一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该要对自身网点布置进行重新的审视,大大缩小物理网点的面积和成本。

④改变银行服务的方式。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增大,传统的银行服务体系在不断变化,网上银行取代了很大部分的柜台业务,也有效地分流了物理网点的经营压力。比如说,2012年末的工行电子银行的业务占总业务的比例高达75.1%,而中信银行的个人电子银行的交易数额占总数额的比例高达85.87%[2]。因此,银行应该要对业务结构、人才结构以及客户结构进行相关的调整,以提高整体的运行效率和服务的水平。

3.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如何加强传统银行业的改革

虽然互联网的金融机构发展趋势非常快,但传统银行仍然有着基础设施完善、资金实力雄厚以及诚信度高的特点,可以为客户提供支付、结算、存贷业务以外的经济活动支持、流动性保险等业务,从而使得互联网技术难以替代。同时,互联网金融机构整体来说交易量相对较小,因此,互联网金融模式在短期之内难以完全取代传统银行的经营模式。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银行要取得进一步的突破和发展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互联网下的银行应该要注重自律,即要以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而不能钻监控的漏洞和法律的空子,真正以国家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根据从而有效地开展各种经济活动。其次,互联网下的银行应该要加强系统的安全建设,以此来保证交易者的信息和资金的安全,同时,在保障金融安全和稳定的前提下,相关的部门可以适当突破行业和地域的限制,来促进金融业务的竞争,从而真正将和谐良好的竞争氛围建立起来,而这种氛围又可以进一步推动行业的持续和健康发展。再次,互联网下的银行应该要更为积极、更为充分地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以吸引更多的交易客户。最后,互联网下的银行应该要不断地创新金融服务的方式以及信息科技的功能,积极探索金融服务的新业务,和银行传统的金融业务形成良好的互补,不断的对市场进行开拓,可以更为互联网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效地保障。

4.结语

由以上可以看到,互联网金融作为当前时代背景下一种新兴的金融发展模式,具有资源配置无中介化、交易信息对称、金融资源获得性强等方面的特点,而其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在机遇方面的表现主要是商业银行对电商发展的介入、电商对银行业务的涉足以及推动利率的市场化,在挑战方面的表现主要为支付结算领域、金融产品销售领域、影响物理网点的战略性布置以及改变银行服务的方式。而在当前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传统银行业加强改革的措施主要有注重自律、加强系统的安全建设、更为充分地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以及不断地创新金融服务的方式。笔者认为,传统银行业需要落实改革、抓住机遇,以赢得银行业自身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郝俊卿.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现实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9(26).

传统金融的特点篇6

作者简介:巴曙松(1969-),男,湖北武汉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主要从事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与金融市场监管等方面的研究。e-mail:

左伟(1987-),男,云南大理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e-mail:

朱元倩(1984-),女,安徽六安人,中国银监会博士后,主要从事风险管理与市场监管等方面的研究。e-mail: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目前利用金融网络解决金融传染问题的相关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笔者在简单回顾了金融网络的结构特征、描述性指标及几大典型结构之后,从微观角度分析了最优金融网络所具有的一些共同特征,从宏观角度分析了现实金融网络的拓扑结构,研究了网络结构在金融传染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并基于此从金融网络的角度提出了提高金融体系稳定性的相关措施,为预防危机的传染提供了政策参考。

关键词:金融网络;金融传染;微观最优结构特征;宏观拓扑结构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2-0003-09

随着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许多金融机构通过相互持有资产、资产价值相互关联等关系连接在一起,构成了大大小小的金融网络。许多经济金融学家开始利用生态系统、物理系统和社交系统等领域发展成熟的网络理论知识以及数学、工程学等研究工具,通过金融网络研究金融学和经济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其中研究较多的是关于金融机构破产导致的多米诺骨牌传染效应。早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就有学者开始利用金融网络研究危机的传导机制。而随着网络理论、网络动态学以及图论等知识在其他领域的不断发展完善,人们有了更加多样化和深入化的工具对金融网络进行分析和学习。而近年来,CDS、CDo等许多金融衍生工具的引入使得整个金融系统变得更为复杂,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也加剧了金融传染的发生;再加上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后续的欧债危机的陆续爆发,人们对于金融传染的危害性、研究金融网络的必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得金融网络的研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近年来,利用网络研究金融传染的路径主要包括如下两种:一是微观层面的路径,利用风险管理、复杂网络和网络动态学等领域的理论知识,结合金融传染的发生机制、市场参与者的决策行为等,得出最优的金融网络应具有哪些重要微观特征,从而为金融体系及其结构的顶层设计给出设计蓝图;二是宏观层面的路径,研究金融网络的宏观拓扑结构,结合图论知识判断其属于哪一类网络宏观结构,在传染过程中起到怎么样的作用,从而对当前金融体系中的风险传染路径及其影响进行预测和估计。除了运用网络研究金融市场的传染问题之外,还有学者利用网络研究资产组合以提取相关性等重要信息,或者利用网络解决与之相关的一些难题,如最优化问题、动态均衡理论等。本文将对运用金融网络度量金融传染,并基于金融网络的相关理论解决金融稳定的研究进行回顾,从金融网络的角度给出提高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建议。

一、金融网络的概念及相关指标

所谓复杂网络,是指将一个系统内部的各个元素作为节点,节点之间通过边、并在一定的规则之下连接在一起所形成的网络。在现代金融系统中,银行以及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作为节点,金融机构之间通过信用拆借、资产负债等关系作为边而相互连接所形成的价值网络,就叫做金融网络。与传统网络相类似,金融网络主要由节点和边构成。所不同的是,一方面,金融网络节点数通常很多,往往构成较为复杂的网络关系图;而另一方面,每条边度量的是两个相连节点之间的资产负债关系,边有时还具有方向性,一条从起始节点指向终了节点的带有箭头的边,通常意味着起始节点对终了节点存在负债关系。

1.金融网络的结构特征

金融网络的结构特征,主要反映了网络中各节点之间的连接方式以及节点在网络中的位置关系。金融网络的结构特征通常有群体结构(CommunityStructure)和层次结构(HierarchyStructure)两种。群体结构是指由于各个节点连接的紧密程度不同,在金融网络中往往会形成几个不同的群体,群体内部的连接较为密集,而群体相互间的连接则相对要稀疏得多。类似现实的人际关系中,人们按照兴趣、职业和年龄等方面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群体。而层次结构则是指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由于规模大小、信用拆借能力等不尽相同,因此在金融市场中所处地位不同,并呈现分层的结构特征。

2.刻画金融网络的三大指标

用来刻画金融网络特征的描述性指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平均最短路径长度、聚类系数和节点的度。其中平均最短路径长度刻画了金融网络节点相互连接的紧密程度,平均最短路径长度越小,则节点之间连接紧密程度越高。两个节点间的最短路径,是指将这两个节点相连接的各条路径中,包含边数最小的那条路径。假设金融网络中有两个节点i、j(i、j=1,2…n;其中n为网络中的节点总数),则这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dij为连接这两个节点的最短路径所包含的边的数目。而金融网络的平均最短路径长度L则定义为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距离的平均值,假设该银行网络中有n个节点,我们有:

L=112n(n+1)∑i≥jdij

聚类系数刻画了金融网络的结构特征,聚类系数越大,则金融网络越倾向于群体结构特征,层次结构越不明显。聚类系数可分为节点的聚类系数以及网络的聚类系数。假设金融网络中的一个节点i有ki条边和其他节点相连,在这ki个节点之间最多可能有[ki(ki-1)/2]条边相互连接,我们定义节点i的聚类系数Ci为这ki个节点之间实际存在的边数ei和最多可能边数[ki(ki-1)/2]之比,即:

Ci=2eki(ki-1)

对所有节点i的聚类系数Ci取均值即可得到整个金融网络的聚类系数C。

节点的度刻画的是该节点的重要性,一个节点的度越大,就意味着该节点与其他节点的连接越多,该节点越重要。与某个节点i相连接的其他节点的数目称为节点i的度ki,金融网络中所有节点的度的平均值被称为金融网络的平均度。而节点的度分布p(k)(k取自然数)则是指金融网络中度为k的节点占所有节点数的比例,即随机选取一个节点,该节点的度为k的概率。

3.金融网络的宏观拓扑结构

在现代图论理论中,网络的宏观拓扑结构通常包括如下四种:规则网络、随机网络、小世界网络以及无标度(Scale-Free)网络。其中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是两种网络理论研究中较为极端的特例,而现实的金融网络多具有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的特征。金融网络结构比较如图1所示。

图1金融网络结构的比较

规则网络是学者们假设的最简单的网络模型,其每个节点都具有相同的度k。20世纪50年代末erdos和Rényi提出的随机网络模型,其每个节点都以相同的连接概率p与其他节点连接。虽然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具有容易模拟并进行相关分析的特征,但其并不能很好地刻画现实世界的网络结构。实证结果表明,大多数的真实网络具有较小的平均最短路径长度和较大的聚类系数,据此watts和Strogatz于1998年提出了小世界网络模型[1]。

小世界网络模型介于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之间,通过将规则网络中的每条边以一个给定的概率p连接到一个新节点上构造而成,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同时具有较小的平均最短路径长度和较大的聚类系数。尽管小世界网络能很好地刻画真实网络的平均最短路径长度及聚类系数的特点,但是其节点的度分布仍然服从泊松分布。实证结果表明,大多数真实网络的节点度分布用幂律分布进行描述更为准确。Barabási和albert把这种度分布服从幂律分布的复杂网络称为无标度网络,并提出了著名的Ba模型以解释无标度网络的形成机制[2]。

四类网络模型的三大指标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中小世界网络的随机性介于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之间,但具有聚类系数较大、路径较小的特点,这些不同的结构特征也决定了它们在金融危机爆发时完全不同的传染路径。从表1可以看出,在现实金融网络通常表现出的小世界网络中,危机传染的速度远比随机网络更快,而在无标度网络中,其中中心节点(在金融网络中通常体现为大而不倒机构)对于金融网络的风险传染更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表1金融网络结构的指标及传染性比较

二、金融传染的概念及其度量

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和金融体系的愈加复杂,金融传染的危害性也日益增加。与此同时,网络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在生态学、物理学和社会学中的应用也日趋成熟。因此,经济学家借鉴了网络理论在其他领域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希望运用金融网络研究如何防止金融传染的发生。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决定了危机爆发时其在金融体系间的传导方式和速度,不同构造的金融网络在传导危机时所起的作用也会不一样。一般以资产损失大小作为衡量金融传染的危害程度的标准。

1.金融传染的发生机制

目前的研究文献,主要从金融机构间的直接传染与间接传染这两种作用机制入手进行阐述。金融机构间的直接传染,主要是指一旦某个金融机构破产,与该金融机构存在直接连接关系的其他金融机构将遭遇债务违约损失,从而导致破产危机的进一步蔓延。而间接传染则包括除了直接传染之外的其他传染机制,主要由于市场信心的缺失和资产价格的螺旋下降等因素造成的。

金融机构之间通过支付系统以及各种各样的头寸(例如直接贷款、衍生产品和回购协议等)构成直接连接。较常见的直接传染机制由Kiyotaki和moore提出,他们认为,一旦某个金融机构违约或延期支付债务,由此产生的损失超过一定限额时就会导致其债权机构破产,类似的破产一旦蔓延有可能最终引发系统性崩溃[3]。在直接传染的度量中,金融网络的结构特征至关重要,聚类系数较大、平均路径较短的网络往往产生的直接传染更迅速,关联性更强。

间接传染的形成机制则更复杂,早期的研究主要考虑投资者的恐慌情绪的蔓延。Diamond和Dybvig提出,当某个银行遭到存款者的挤兑而破产时,恐慌的情绪很可能使得挤兑蔓延到整个银行系统,从而使那些本来具有偿付能力的银行也出现破产[4]。

而近些年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传染对于资产价格的影响。Giesecke和weber认为,由于各个金融机构面对共同的基本面因素(如资产的价格,产品供给与需求等),因此,如果破产的金融机构规模大到足以影响资产价格以及产品供求关系等因素时,这些因素的恶化将会使得其他机构的资产价值下降,从而使得传染蔓延[5]。Kodres和pritsker则从投资者的角度考虑传染对资产的贬值作用。他们提出了“跨市场的投资再平衡效应”,这种效应是指一旦某个市场受到外部冲击,投资者会最优化地调整他在其他市场上的投资组合[6]。Kodres和pritsker认为,投资者在调整投资组合的同时会把冲击转移到其他市场上,造成其他市场的资产价值下降,从而使得危机蔓延。他们发现,该种传染主要取决于市场对于资产价格的敏感程度,以及在各个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2.金融传染导致的资产损失

通常认为,金融传染是发生的概率较小、但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的事件。在衡量金融传染所带来的资产损失的研究中,部分学者对损失函数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希望能更精确地估计损失大小;也有部分学者通过实证分析直接估算传染所造成的具体损失大小。

elsinger等主要研究了损失函数的统计特征,通过对奥地利银行系统的实证分析发现,该体系传染的概率较小但影响较大,只有6%的破产事件是由于传染效应造成的,因此损失函数的一个重要的统计特征是它服从薄尾分布[7]。而它的另一个统计特征则是服从正态分布,研究发现,经济基本因素的波动大小决定了损失的均值,波动越大则损失越大;而公司之间连接的紧密程度决定了损失在均值附近的波动程度,连接越紧则损失波动越大[5]。在elsinger和Giesecke的研究基础上,eisenberg和noe给出了一种能够衡量金融传染损失大小的算法,该算法给出了某个给定金融机构对于其他机构的风险暴露,一旦该金融机构出现违约,我们可以通过该算法得到其他机构遭受的损失[8]。

估计金融传染所造成的损失还有其他一些途径。Upper和worms运用最大熵方法得到了非常细化的估测数据并实证分析了德国银行系统,发现单一银行的破产最高能造成银行系统总资产15%的损失[9]。也有学者对这一损失程度提出异议,angelini等并没有利用最大熵方法进行数据估计,而是模拟一家银行破产时对整个系统带来的冲击。他们对意大利银行间市场网络的实证分析发现:由于金融传染所造成的资产损失只有每日货币流动量的3%。这个结果显示传染的影响偏小,angelini等认为这是由于意大利银行系统的资金流动量较小以及银行网络的结构性差异所造成的[10]。

事实上,对于金融危机的预测离不开金融传染及其导致资产损失的估计,然而无论是上述何种研究都离不开对金融网络的构建和金融传染的假设与模拟。因此,对于金融网络结构的认识和传染性的度量就显得异常重要。

三、金融网络的最优微观特征

目前,学者们在对金融网络的研究中,一方面从理论入手,研究什么样的微观特征的金融网络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则从实际入手,研究现实中的金融网络具有什么样的微观特征和宏观结构,从而结合理论研究的成果对现实金融网络的稳定性实现判断。

关于金融网络最优微观结构的研究,主要是运用风险管理、复杂网络和网络动态学等领域的知识,并结合金融传染发生的机制、市场参与者的博弈决策行为等,定性或者定量地得出最优的金融网络应具有哪些重要的微观特征。该领域的早期研究主要考虑的是外部冲击的发生机制,并且研究主体多为银行系统;而随着复杂网络理论知识在统计物理学、生态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应用的日趋成熟,许多学者开始借助于复杂网络来研究,研究主体也逐渐扩大到其他金融系统。近年来,对于金融网络的研究热情逐渐高涨,网络动态学、统计学等作为研究工具均从不同的角度对最优金融网络的微观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到了相同或相似的研究成果。

1.基于外部冲击发生机制的研究方法

由于外部冲击主要通过金融机构之间的连接而传导风险,因此,基于外部冲击的发生机制进行的研究多关注的是银行系统内各银行间的连接方式以及连接的紧密程度。allen和Gale于2000年发表的文章是该方面研究的基石。他们基于Diamond和Dybvig所建立的D-D模型[4],假设(完全信息条件下)流动性冲击来自存款者取款时间的不确定性,通过一个包括四个银行的模型证明了传染的蔓延主要取决于银行间的连接类型。当网络是完全连接的(如图2所示),即每个银行都与其他银行连接在一起,使得某个银行的负债几乎完全均匀地分布在其他银行时,冲击的效果会被很好的淡化。然而,当网络是不完全连接的(如图3所示),即每个银行只和一部分银行有负债关系,系统会变得较脆弱[11]。从图2可见,allen和Gale提出的“完全连接”的网络正是拥有四个节点的规则网络。

图2完全连接的网络图3不完全连接的网络

完全连接网络的提出,很好地解决了“怎样的连接方式最优”这个问题;而“怎样的连接紧密程度最优”,则由Freixas等率先给出答案,他们的研究同样基于外部冲击的发生机制。

Freixas等的研究模型与allen和Gale相似,但是他们假设流动性冲击并不来自于存款者取款时间的不确定性,而是来自于存款者取款地点的不确定性。他们认为高度连接的银行间市场,虽然降低了持有流动性资产的成本,但同时也产生了低效率和不稳定性:虽然银行间市场提供的流动性保险可以帮助银行抵消债务,但是这种系统稳定性是以这个资不抵债的银行继续运营为代价,这破坏了市场法则,最终系统很有可能因承受了过多的不良债务而崩溃[12]。因此,过高的连接程度损害了系统的稳定性,最优金融网络需要适当偏大的最短路径长度。

同样是在D-D模型的基础上,Brusco和Castiglionesi建立一个包括四个银行的模型,他们的研究支持了Freixas等的结论:银行间更紧密的连接会增加传染的风险,这是因为银行间互助系统所提供的后盾支持可能会使得某些银行做出更鲁莽的投资,从而增大系统风险;并且,如果连接过于紧密的话,某家银行的破产会导致传染的范围变广[13]。

2.基于复杂网络的研究方法

复杂网络理论在2000年左右逐渐成熟,其应用领域也从物理学、信息学逐渐扩大到生态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通过复杂网络理论对金融网络结构进行分析,尽管不能做出对金融机构行为的动态分析,但是它可以反映出金融网络的构建过程,并能与现实世界的网络相匹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是Gai和Kapadia于2010年所做出的研究工作。

Gai和Kapadia[14]借鉴Strogatz以及newman研究复杂网络的数学方法,通过模拟金融网络的形成过程而建立了一个能分析传染效应、并适用于现实世界中不同类型金融网络的模型。他们的分析结果与Brusco和Castiglionesi以及Freixas等得出的结果一样,即最短路径长度应适当偏长。他们认为,连接程度和风险分担程度越高,传染的概率越低;但一旦发生传染,影响范围将更广,从而极大地损害系统稳定性。在设计最优网络结构时,对连接程度和风险分担程度的选择,实质上是对传染概率及影响范围的一个权衡取舍。

3.基于网络动态学的研究方法

网络动态学,主要通过分析行为人的决策心理并建立动态模型,研究由于时间、空间及环境等动态变化所造成的行为人的决策变化及网络结构的演变过程。复杂网络理论的研究缺陷主要在于无法模拟出金融网络的动态变化,而面对复杂的金融市场变化,金融机构的动态决策行为对于金融传染过程显然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一些学者开始运用网络动态学的研究成果,对金融机构的这些动态变化加以研究,并用图像表示出外部冲击以及传染蔓延的动态过程,通过分析复杂的决策行为来了解网络的形成机制和过程,从而设计出最优网络结构。

Goyal和Vega-Redondo是较早运用网络动态学对金融网络进行研究的学者[15]。他们在2004年发表的文章支持了allen和Gale以及Freixas等的研究结论。他们认为,两方建立债务关系的过程就是一个博弈以达到最优均衡的过程,而整个关系网络的建立正是许多债务关系的动态建立过程;两方建立债务关系,就是在风险及收益之间选取一个最优纳什均衡点的动态博弈。根据这个网络构建模型,Goyal和Vega-Redondo在考察了不同的连接方式、连接费用以及不同的相互作用模式对风险传染起到的作用之后,得出结论:“完全连接”模式(即规则网络)与较长的最小路径长度可以有效地减小金融风险的传染。

4.基于运筹法的最优微观结构判断

定量分析的研究目前相对偏少,研究方法也多为运用运筹学方法解决最优化问题,Leitner在2005年给出的“每个小群体的最优节点数量”在这方面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Leitner建立了一个不仅能相互传染、也能相互救助的金融网络,流动性较好的银行会因为担心受到传染而救助流动性不足的银行。该模型说明银行间的相互连接对于减少破产危机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允许银行间相互救助;然而整个网络也可能因为过度连接而在某些情况下(如当流动性限制在一小部分银行中时)出现传染蔓延并最终崩溃。基于对网络连接带来的好处(允许银行相互救助)以及坏处(危机可能蔓延)的取舍,Leitner运用运筹学知识,通过求解一个带有约束的规划问题给出了最优金融网络的规模——每个小群体内的最优节点数量为5[16]。

5.其他研究方法

还有学者通过统计学和传染病学等其他理论工具,对金融网络的最优微观特征的研究做出了贡献。Gai等利用传染病学以及统计物理学的知识,与其他学者再次对金融网络的最优微观特征问题进行了研究。在仍然坚持“最优网络结构具有适当偏长的最小路径长度特征”的同时,Gai等又得出了“复杂度较低也是最优网络结构的重要特点”的结论[17]。iori等利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单个银行的风险与整个银行间市场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发现,较低的聚类系数可以有效提升金融网络的稳定性[18]。这与Simon在1962年所著的“thearchitectureofComplexity”中的观点相吻合:在复杂系统中,只有最简单的层次结构才是最优的。iori认为,银行间拆借虽然降低了单个银行的破产概率,但也增加了整个系统崩溃的机会。当银行间网络的聚类系数较高,即系统内的银行都是同种类型时,系统崩溃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当聚类系数较低,即银行的类型不相同时,崩溃发生的可能性就会降低。较低的聚类系数可以有效提升金融网络的稳定性[18]。也有学者把金融网络与其他网络系统(如生态网络系统)进行类比。Haldane和may所做的这方面研究支持了Gai等的关于“最优网络结构的复杂度较低”的结论。在经过对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以及金融网络的对比分析之后,他们认为金融系统和生态系统一样,复杂程度越高,整个网络的稳定性就越差[19]。

尽管所用的研究方法各不相同,但是目前所得到的关于最优金融网络的微观特征的结论非常相似。总的来说,具有“完全连接”、较低的复杂程度、适当偏长的平均最短路径长度以及较小的聚类系数是最优网络结构的几个主要特征。nier等对金融网络的特征做了较为完整的界定。他们利用网络理论知识,认为银行体系网络结构的关键参数一共有四个:银行的资本化水平,网络的连接程度,银行间的借贷规模,银行系统的集中程度。他们通过建立银行网络系统并加以模拟的方法得出结论:资本化水平越高、借贷规模越低、集中程度越低,则银行系统的稳定性越高;而连接程度则与稳定性呈非线性关系,当连接程度超过阈值之后,连接程度越高,稳定性越低[20]。

四、金融网络的最优宏观结构

基于描述金融网络的三大基本指标,上文总结了前人对于较为稳定的金融网络应该具有的指标特征。基于这些基本的指标,整个金融网络将会呈现一定的宏观结构,如前文指出的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这些基于多个基本指标共同呈现出的复杂的拓扑结构,构建出了金融网络的整个宏观拓扑结构,结合图论知识不仅能判断某一现实生活中的网络属于哪一类网络宏观结构,同时能够对其在传染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做出一定的判断。

watts和Strogatz与Barabási和albert相继于1998、1999年提出了“小世界网络”模型以及“无标度网络”模型,这标志着复杂网络理论的逐渐成熟。许多学者开始以这两个模型为衡量标准,通过实证结合统计分析等方法来研究现实中的金融网络所具有的宏观结构特征,并结合复杂网络理论探讨如何设计宏观网络结构才能更有效地防止金融传染。目前大多数研究都表明,金融网络兼具小世界网络以及无标度网络的某些特征,这些特征显著地影响着危机的传染过程。

金融网络最典型的宏观拓扑结构特征之一,就是平均最短路径长度较短,这正是小世界网络所独有的典型特征,这已经被包括Soramaki等和Boss等许多学者所证实。Soramaki等利用复杂网络方法分析了美国商业银行的银行间支付系统网络的拓扑结构以及与网络稳定性相关的性质,发现该银行间网络具有较小的平均路径长度[21]。Boss等对奥地利银行间市场进行实证研究后也认为,奥地利银行间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较小。Boss等还得出了另外一个结论:银行间网络的聚类系数较小。他们认为,因为银行之间保持连接需要一定的费用,所以当两个较小的银行都与一家较大的银行存在价值关系时,这两家小银行之间没有互相连接的动力[22]。

金融网络还体现了无标度网络的两个重要特征:节点度分布服从幂律分布以及中心节点的存在。Soramaki等的研究证实,美国商业银行的银行间支付网络的节点度分布服从幂律分布,同时该银行间网络还包括一些节点度数很高的“中心型”(Hub)银行[21]。iori等则运用复杂网络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意大利银行的隔夜拆借市场的网络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节点的度分布服从一个比随机网络更为厚尾的分布[18]。这也意味着,存在数量很少的几家较大的银行,与非常多的小额贷款者保持债务关系,这些规模较大、节点度较高的银行就是典型的中心节点。更进一步地,Boss等不仅证明了奥地利银行间的节点度分布服从幂律分布,他们还精确地计算出该银行间网络分段服从的幂指数分别为0.62和2.01[22]。

金融网络的这些宏观特征对于分析金融系统的传染性是非常重要的。albert等在2000年的研究表明,当中心节点受到冲击时,无标度网络将会变得特别脆弱,且很容易造成传染蔓延。尽管小世界网络在单个小型金融机构破产时有很强的稳定性,但是,一旦少数节点度数较高,也就是负债规模较大的(中心节点)银行破产时,银行系统受到的冲击将会很大。

金融系统的这种风险特点也与损失函数服从薄尾分布的特性相吻合,当发生危机的是一般的小型金融机构时,金融系统拥有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但是一旦关键的大型金融机构(中心节点)发生流动性危机时,金融系统将会变得非常脆弱,从而极有可能造成金融传染的蔓延以及严重的资产损失。

五、金融网络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金融网络中存在数量众多的节点以及纷繁复杂的连接关系,这使得要构造一个完整的金融网络就需要大量的数据,然而,金融机构之间较为可靠的借贷关系数据是很难获得的。目前应对这个难题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只研究信息完全的那一部分金融网络。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以偏概全”,把局部网络所具有的特征当做整个金融网络的特征。例如,Furfine只采用联邦储备市场的数据(该市场仅占整个银行间市场的10%—20%),造成最后所得结果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论存在差异,低估了金融传染的危害性[23]。二是用某些合理的假设和方法去估计数据。目前大部分文献使用最大熵估计方法,但最大熵估计方法的缺陷主要在于,在满足特定的约束之下它假设金融机构之间的借贷是均匀分布的,这显然与事实不太相符。mistrulli分别用最大熵方法和基于完全数据的方法对同一市场做了分析,研究发现,最大熵估计方法可能会高估传染的扩散范围,从而造成对传染损失的错误估计[24]。这两位学者的研究表明,两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果能将这两种方法有机地结合,或者运用创新的研究工具解决金融网络数据获取难题,我们将能构造更为真实、更为完善的金融网络。

另一个难题则是如何将宏微观的研究方法相结合。微观方法能清晰直观地解释网络的连接方式以及传染的传导过程,但是其对于网络宏观结构的假设过于简单,也无法在整体上把握金融传染特征;而宏观方法虽然能较好地解释金融网络的拓扑性质,但很难对金融机构的决策行为做出分析,也很难把握金融网络的动态变化。

若能将宏微观分析方法相结合,则可以对金融网络的形成过程、传染特点等都得到更为清晰、更为全面的认识。Schweitzer等认为,这需要从五个方面做出更大的突破:大数据量的分析,即分析金融网络中每一节点的动态发展过程,这对编程计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研究扩展到更广的时间和空间上,动态分析整个冲击以及传染过程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即我们需要进一步发展网络动态学;更精确地界定网络结构,并引入一些全新的概念,例如描述性指标的复合指标(如网络的k-核结构、支配力等),还有银行网络的motif结构等,以使得对金融网络的描述更加细致;修改某些外生假定以得到更加贴近现实的模型,例如取消对资金流动范围的限制并允许金融传染在全球范围内发生;借助于系统工程学的稳定性研究,通过建立反馈机制考察金融网络的稳定性[25]。

综上,从金融网络的宏微观结构特征来看,最优金融网络具有完全连接、较低的复杂程度、适当偏长的最小路径长度以及较小的聚类系数等几个主要的微观特征。而现实中的金融网络通常具有小世界网络以及无标度网络的典型特点。要想防止金融传染,我们应该设计一个具有“完全连接”、较低的复杂程度、适当偏长的平均最短路径长度以及较小的聚类系数等微观特征的金融网络,同时必须提高对金融网络中中心节点的监测和救助。

参考文献:

[1]watts,D.J.,Strogatz,S.H.CollectiveDynamicsof“Small-world”networks[J].nature,1998,393(6684):440-442.

[2]Barabási,a.L.,albert,R.emergenceofScalinginRandomnetworks[J].Science,1999,286(5439):508-512.

[3]Kiyotaki,n.,moore,J.Balance-SheetContagion[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2,92(2):46-50.

[4]Diamond,D.w.,Dybvig,p.H.BankRuns,DepositinsuranceandLiquidity[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3,91(3):401-419.

[5]Giesecke,K.,weber,S.CyclicalCorrelations,CreditContagion,andportfolioLosses[J].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2004,28(12):3009-3036.

[6]Kodres,L.e.,pritsker,m.a.RationalexpectationsmodelofFinancialContagion[J].theJournalofFinance,2002,57(2):769-799.

[7]elsinger,H.,Lehar,a.,Summer,H.RiskassessmentforBankingSystems[J].managementScience,2006,52(9):1301-1314.

[8]eisenberg,L.,noe,t.SystemicRiskinFinancialSystems[J].managementScience,2001,47(2):236-249.

[9]Upper,C.,worms,a.estimatingBilateralexposuresintheGermaninterbankmarket:isthereaDangerofContagion[J].europeaneconomicReview,2004,48(4):827-849.

[10]angelini,p.,maresca,G.,Russo,D.SystemicRiskinthenettingSystem[J].JournalofBanking&Finance,1996,20(5):853-868.

[11]allen,F.,Gale,D.FinancialContagion[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2000,108(1):1-33.

[12]Freixas,X.,parigi,B.,Rochet,J.C.SystemicRisk,interbankRelationsandLiquidityprovisionbytheCentralBank[J].Journalofmoney,CreditandBanking,2000,32(3):611-638.

[13]Brusco,S.,Castiglionesi,F.LiquidityCoinsurance,moralHazardandFinancialContagion[J].JournalofFinance,2007,62(5):2275-2302.

[14]Gai,p.,Kapadia,S.ContagioninFinancialnetworks[J].proceedingsoftheRoyalSocietya,2010,466(2120):2401-2423.

[15]Goyal,S.,Vega-Redondo,F.networkFormationandSocialCoordination[J].GamesandeconomicBehavior,2005,50(2):178-207.

[16]Leitner,Y.Financialnetworks:Contagion,Commitment,andprivateSectorBailouts[J].theJournalofFinance,2005,60(6):2925-2953.

[17]Gai,p.,Haldane,a.,Kapadia,S.Complexity,ConcentrationandContagion[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2011,58(5):453-470.

[18]iori,G.,Jafarey,S.,padilla,F.G.SystemicRiskontheinterbankmarket[J].JournalofeconomicBehavior&organization,2006,61(4):525-542.

[19]Haldane,a.G.,may,R.m.SystemicRiskinBankingecosystems[J].nature,2011,469(7330):351-355.

[20]nier,e.,Yang,J.,Yorulmazer,t.,alentorn,a.networkmodelsandFinancialStability[J].JournalofeconomicDynamics&Control,2007,31(6):2033-2060.

[21]Soramaki,K.,Bech,m.L.,arnold,J.,Glass,R.J.,Beyeler,w.e.thetopologyofinterbankpaymentFlows[J].physicaa,2007,379(1):317-333.

[22]Boss,m.,elsinger,H.,Summer,m.,thurner,S.networktopologyoftheinterbankmarket[J].QuantitativeFinance,2004,4(6):677-684.

[23]Furfine,C.H.interbankexposures:QuantifyingtheRiskofContagion[J].Journalofmoney,CreditandBanking,2003,35(1):111-128.

[24]mistrulli,p.assessingFinancialContagionintheinterbankmarket:maximumentropyversusobservedinterbankLendingpatterns[J].JournalofBanking&Finance,2005,35(5):1114-1127.

[25]Schweitzer,F.,Fagiolo,G.,Sornette,D.,Vega-Redondo,F.,Vespignani,a.,white,D.R.economicnetworks:thenewChallenges[J].Science,2009,325(5939):422-425.

theinfluenceofFinancialnetworksandContagiononFinancialStability

BaShu-song1,2,ZUowei1,ZHUYuan-qian3

(1.managementSchool,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Hefei230023,China;

2.DevelopmentResearchCenteroftheStateCouncil,Beijing100010,China;

3.ChinaBankingRegulatoryCommission,Beijing100140,China)

传统金融的特点篇7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普惠金融前景创新

互联网的优势在于平台无限制,是大众均可参与的开放性平台。互联网环境下的普惠金融同样具有这一特点。在普惠金融下,金融不再是少数人所接触的领域,而是拓展到了人民大众当中,这对于金融领域的长远发展能够起到创新性的作用。

一、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来分析。从狭义的角度看,普惠金融即将传统金融从少数高收入群体中解放出来,将其渗透到中低收入群体中,以为更多的人提供参与金融机会的一种金融形势。从广义上看,普惠金融即平等的开放性的、且不受限制的金融。互联网环境下的普惠金融更加倾向于广义的金融概念,是大众性的金融。

二、互联网环境下普惠金融的特点

互联网环境下普惠金融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交易成本最低化、风险控制重视人数以及客户群体大众化三方面,具体如下:

(一)交易成本最低化

交易成本最低化同样是互联网环境下的普惠金融的一大特点。传统金融交易需要在交易机构进行,不仅需要人力资源作为保证,同时也要求存在固定的场所以及生活中水电资源利用的指出,由此带来的人力资源成本以及基础设施成本等,均属于交易成本的主要体现。互联网环境下的普惠金融可以通过网络完成交易,因此也就节约了上述成本,能够达到交易成本最低化的状态。

(二)风险控制重视人数

传统金融参与者一般为高收入群体,同时也包括大型机构,每一投资者的投资金额较多的,但投资人数较少,受其影响,一旦存在投资者撤销投资,其数量必定十分巨大,会对金融机构的盈利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相对而言,互联网环境下的金融,其投资门槛较低,因此投资人数也就能够增加,与此同时,通过对撤销的投资金额数量的限制,使得金融机构所遭遇的资金流动性风险得到了极大程度的降低。

(三)客户群体大众化

客户群体大众化是互联网环境下的普惠金融特点之一,同时也是其相对于传统金融的主要区别。在传统金融环境下,金融机构为获取经济效益,通常更加倾向与与高收入群体合作,需要认识到的是,在我国,高收入群体仅占据全国总人数的一小部分,这就代表着,传统金融忽略了绝大多数的人,限制了其进入到金融领域的机会。相对于传统金融而言,互联网环境下的普惠金融取消了进入金融领域的限制标准,使得中低收入群体也具有了参与到金融市场中的机会,体现了客户群体大众化的特点。

三、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相对于传统金融而言,互联网环境下的普惠金融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普惠金融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为使其能够为更多的人带来利益,有必要从政策的角度出发,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给予其足够的发展空间

互联网环境下的普惠金融本身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对于发展空间的宽松性要求也相对较高,为了为其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需要从政策的角度给予其支持,应加大力度鼓励互联网环境下的普惠金融的创新,同时从多角度出发,使金融市场的产品能够得到丰富,保证其能够更加适应大众化的金融需求,这能够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保证,同时也就能够使其得到更加快速的成长。

(二)加强风险防范

互联网环境下的普惠金融的存在降低了传统金融机构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但对于普惠金融本身而言,其风险却相对较大。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环境下的普惠金融出现时间较短,因此在风险控制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漏洞,普惠金融下的金融参与者往往面临着极大的投资以及其他方面的风险,对于互联网金融交易环境的规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此,必须加强互联网普惠金融风险防范工作,相关部门同时要做好监管工作,这样才能使普惠金融得到进一步规范。

(三)提高信息化水平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对信息化技术的利用成为了社会评价各行各业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前景的主要以及,互联网环境下的普惠金融,同样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在金融领域实施一场具有创新意义的信息化改革,以为我国金融领域整体实力的增强提供保障。具体而言,可以将信用评价以及财富管理等机制引入到普惠金融中。以信用评价为例,投资者可以在互联网中,根据自己对金融产品的投资经验,对其信用方面进行评价,这不仅能够提高信用评价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同时,从某种程度上讲,也能够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四)避免本地金融服务空洞化

互联网环境下惠普金融的出现,使得中低收入者同样具有了参与金融投资的机会,同时也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带来了活力,但需要认识到的是,如长期以互联网为主要金融市场,其本地传统金融市场必定会被挤占,同时其对于互联网下的惠普金融依赖性的提高,也会导致其对本地金融的重视程度降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地金融领域必须将互联网环境下的惠普金融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以此为基础,促进本地金融市场的发展。

四、结束语

互联网环境下,惠普金融的出现,弥补了传统金融市场在投资金额方面准入条件过高的问题,使得金融投资成为了大众化的行为,在这一环境下,为使互联网下的普惠金融能够为更多的人带来实际效益,必须从政策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其风险的控制,为其营造更加良好的成长环境,这样才能使其发展前景得到改观,同时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创新提供更好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王念,王海军,赵立昌.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基础与模式之辨――基于中国的实践[J].南方金融,2014,04:4-11

[2]戴宏伟,随志宽.中国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与最新进展[J].理论学刊,2014,05:48-53

传统金融的特点篇8

关键词:投资银行;系统风险;监管与规制;法律制度

证券中介结构的本质是早期投资银行的业务结构所断定的,守旧的金融规章制度与管控,在证券业规章与管控中纳入投资银行,确保投资者成为管理投资银行的管控者,投资银行管控者的关键点不是防范系统。由于业务结构的改变,使得现资银行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现代化投资银行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建立防范系统风险,来作为管控与规章的关键点。建立防范系统风险,创建现代化投资银行的管控体制,应当建立以效用管控和宏观管控为主的监管模式,将现资银行的监管目标设置为系统风险的防范,改变单一监管的方向。

一、现资银行系统风险揭露及规制与监管欠缺解析

1.解析现资银行系统风险揭露

(1)预防对策与风险界定

目前从理论上而言,还没有完全统一所谓的金融系统风险。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有学者认为系统风险有经济冲击、增加资金成本或资金减少状况。而金融风险当中,系统风险区别于一般金融风险主要在于:系统风险的传染性很强,而且由于金融的特性断定了其风险的传染性,但是风险传染性会因为金融风险的不同而产生差异,比较于一般金融风险,系统风险容易从市场传染到其他市场或机构。第二,最后的结果会使得稳定发展的金融机构遭受重大损失。从微观立场来看,无法具体区分风险传染性的强弱,由于传染性特点是区别于一般风险和金融风险的重要关键点,另外还能导致原本稳定发展的金融机构遭受重大冲击。综上,界定金融系统风险,预防风险的主要点就是要做好风险抵御工作,防止传染性增强,化解系统风险的重点在于要采取针对性对策来挽回损失。直接和间接是传染的主要两种途径,直接传染指的是通过业务交易途径从特定的市场将风险传染到其他机构当中;间接传染指的是通过投资者信息、流动性市场途径进而冲击其他金融市场或机构。银行风险传染途径大概也有以上两种。

(2)系统风险的理论认识与欠缺

守旧的金融监管与规制的使命就是将系统风险预防作为重要目标,因为投资银行必然会与其他社会资金结算中心有一定的联系。以往,商业银行发放贷款间接融资方式是市场融资模式中最主要的一种方式,银行系统风险揭露容易遭受客户危机。因此,银行业务规制与监管的核心重点必然要放在系统风险的预防上。而金融机构与银行地位不同,但是在金融发展的背景之下,与银行之间的差异极为明显,自身风险具有不易传染特点。与证券公司相比,在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决定了证券公司不会轻易扩散风险,也不会成为暴露风险的导火线。由于证券公司与银行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差异,不会容易遭受市场影响的证券公司,虽然会面临可能破产的情况但是不会将此风险扩散到其他金融系统。

对于系统风险理论知识,通过研究认为金融市场系统风险、支付结算系统风险以及银行市场系统风险是系统风险主要三种模型。综上解析,系统风险理论认识的视野突破了单一立场,金融机构中的系统风险也得到了高度关注。但是从机构立场而言,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对金融机构与系统风险之间的联系并未充分认识。这是因为监管与规制实践导致缺失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与规制,忽略了可能会发生的系统风险。

2.现资银行守旧规制与监管欠缺解析

(1)金融规制与监管的合法性与重要性

金融业最大的特点就是预期未来,以发展预期未来经济为根基决定金融主体的行动,以预期未来的数据为参数实现金融交易,这一特点是区别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最重要的一点,合理预期未来经济发展,将现有经济资源放置于巨大潜力发展的领域当中,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带动某一行业经济快速发展。但是这一特点也蕴藏着极大的风险,如果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预测出现了失误,则会满盘皆输,最终受到风险传染引发系统风险。从市场经济理论为立场,过于乐观往往是因为盲目,进而导致了经济发展预期出现失误结果。其他经济行业而言,盲目性的出现会导致经济损失但是不会轻易受到传染,由于金融业资源配置的社会地位,容易遭受几何倍数的特定风险,将其传染给其他机构,因此,规制标准的建立应当要高于其他机构,更需要坚持谨慎原则来实施规制与监管。

(2)以预防风险为关键,定位投资银行监管目标

将重要性和合理性作为金融关键的重点目标。第一,传统金融业中国的风险揭露是不同的,因此,构建的规制与监管要求应当针对不同金融机构进行差异化对待。第二,以发展历史的角度而言,银行特殊的社会地位,是造成系统风险揭露的主要点,其他金融结构则很难引起系统风险。第三,在金融、经营分业监管状况之下,要区分不同金融机构监管者的职责,促进监管者相互之间的监管效率提升。所以,针对不同金融机构,保持适当的监管重点且对统一的目标进行明确,满足新形势背景下规制与监管的要求。从而综合分析各种监管目标,通过实际考察之后,将系统风险的预防作为规制与监管的重要目标。

(3)现有规制与监管体制下投资银行规制与监管欠缺

第一,忽略了资本市场风险的规制与监管。根据金融机构本质设置不同的规制与监管模式,这是以往传统金融规制与监管的建立思想。比较于货币市场来讲,风险监管与规制的核心重点又不是资本市场,而是避免出现欺诈和内部交易的行为,促进市场效率提升。资本市场风险,特别是预防系统风险很容易受到忽略。投资银行的直接投资业务还是证券承销业务都是要通过资本市场来实现的,当今资本市场中,投资银行的主体地位越来越重要。通过资本市场来完成衍生产品的设计,进而转移系统风险,而投资银行则是这些衍生产品的中介,为获取利润投资于衍生业务交易当中,将风险分散的同时容易扩散这些风险,因此,在资本市场中大量风险被聚集,而金融规制与监管不够重视资本市场风险的预防,最终导致引起银行系统风险的揭露。

第二,监管机制效用不足。多头监管制度已让无法满足监管与规制的要求。比如美国允许混业经营并给予了监管模式,实现规制与监管通过金融控股母公司的监管与规制来实施,因此使得混业经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则无权进行监管。虽然美国的金融监管与规制模式比较于单一的规制与监管模式,有很大的差异。在美国规制与监管制度背景下,不需要规制与监管整体稳定的金融业,这一变化使得美国投资银行可以充分显现出自身的能力,拓展商业银行无法进行的高风险投资项目,在高额利润的获取之下同时也潜藏着巨大的系统风险。

二、完善现资银行规制与监管的对策

1.增强市场准入与规制、监管的退出

(1)增强市场准入的监管与规制

必须要充分认识到系统风险的传染性以及管控原则,禁止准入风险过于复杂的衍生产品,采取针对性应对策略来预防容易传染风险的金融产品。以风险性监管立场,有效控制市场准入机制,从根源上对潜藏的系统风险进行防范,随时对金融风险的发展进行动态跟踪,是调节规制与监管措施的必然要求。预防风险,就要严格审查市场准入机制下的金融业务产品,特别是审查其潜藏的传染渠道。金融市场中,投资银行是主要的金融机构,是衍生产品的研发者,也是资本市场当中的业务交易者。要充分认识到市场准入的重要性,进而实施规制与监管。

投资银行事前业务风险揭露要求要不断规范,严格信息披露,提供交易方与投资方分析潜藏风险的条件,进而将市场自我约束机制充分发挥,通过妥当的监管与规制促进市场自我约束机制效率提升,全面、真实的规范银行交易业务事前风险揭露的要求。

(2)标准化市场退出监管与规制机制

构建资金救助基金,强制银行缴纳资本公积金,在清算破产时作为补偿对手方的经济损失。通过技术标准,将资金公积金与补偿额度、交易风险相联系,提升市场自律。金融业的特点断定了收益性和风险性,近年来的发展更加表明了投资银行具有明显的高收益、高风险性的表现,因此,提取银行资本公积金,要高于一般企业的盈余资本公积金,确保投资银行、企业稳定长远发展的合理性。在资金救助基金中纳入盈余资金公积金,有效防止系统风险暴露以及传染性,而且还能促进市场自律提升,因此,将盈余资本公积金比例提升,进而构建资金救助基金,能够预防系统风险。

2.构建投资银行资本监管机制模式

确定风险资本,构建充足的风险资本核心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在构建监管规则时,在风险资本范围当中,应当纳入其他风险因素,创建开放性的资本监管机制。现代化投资银行系统风险的揭露,规定明确的流动性风险要求,而这也是建立投资银行资本监管的重要关键点。计算风险范围时,要注意风险的封闭性,无论是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还是信用风险等等,随着外部不断的变化,不同时期的不同风险也是各有不同的,因此,创建资本监管时,要动态衡量风险资产,构建开放性的资本监管机制。

3.巩固投资银行机构规制与监管措施

投资银行在规制与监管方面,涉及领域众多,除了业务交易、组织结构等之外,银行内部的风险预防、约束机制也是至关重要的。以系统风险预防的立场而言,认为应当以风险管理为重点,增强投资银行规制与监管力度,以此为出发点,审视投资银行规制与监管方面的缺失和不足,进而提出针对性的监管与规制应对策略来完善投资银行的监管模式。

薪酬政策的不合理与治理方式的不妥当,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系统风险的主要根源。以投资银行的薪酬考核角度而言,机构的资产管理、收入增长幅度、股东权益回报以及epS等,比较同行也其他金融机构的薪酬考核指标,由薪酬委员会来决定薪酬收益。这种薪酬制度与收益有很大的联系,却没有与系统风险相联,使得银行决策者忽略了公司的长期利益,对短期利益去刻意的追求。这种短期利益的追求对决策者参与短期衍生金融产品的积极性提供了激励作用,银行高管的薪酬与激励机制没有与业绩、风险相联,进而引发了“道德风险”。因此,在监管与规制当中,银行高管应当在监管的范围之内纳入薪酬制度。总而言之,应当构建激励为主的薪酬体系,将高管的薪酬与公司的未来发展与经济收益相结合,设置留成报酬机制,避免短期激励因素的过度,而导致银行高管始终参与短期投机。

现资银行规制与监管中,股权分散进而导致决策越位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进而也会导致决策者忽略银行机构的未来发展所潜藏的风险因素。基于此,银行高管应当进一步增强业务交易的透明度,在业务交易的流程当中,如果没有达到透明的要求也会导致业务交易存在一定的风险,非透明的业务交易,会对风险监管带来一定的难度,而且也会给参与市场的投机交易增加了刺激影响,进而导致投资银行规制与监管无法贯彻实施。以合理的、有效的透明的方式来完成业务交易,是治理投资银行的必然要求,如果透明度不高,那么参与者以及股东就会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督作用,也无法将权责分配到每位工作人员的头上。因此,在银行当中,非透明业务交易处理容易导致引发高风险。这些现象的出现,在现资银行中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资本市场形势下,增加业务交易的透明度,发挥约束作用,能够弥补决策越位的缺陷。

三、总结

现资银行的系统风险具有传染性,市场下滑时更容易引发系统风险,在现有的规制与监管模式下,通过信息披露确保市场自律和投资者的利益,加强关注银行的高风险性。因此建立完善的系统风险规制与监管机制,是当前迫切紧急的一项任务。

参考文献:

[1]包勇恩.现资银行系统风险规制与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0.

[2]汪丽丽.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3.

传统金融的特点篇9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方向研究

股份制商业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互联网金融初露头角,在规模和经营模式上与商业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出入。但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是计算机时代的产物。因此随着这一新型形式借助技术的灵活性和便捷性逐渐占领金融行业的同时,其必然会逐步的影响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互联网金融并没有背离金融的本质,它只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在金融体系中的一种延伸,因此互联网金融存在着比传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更为突出的特点,即便捷、及时、突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互联网金融的金融产品的形式更加多元化,产品的创新性和灵活性不是传统的信贷产品能够媲美的,组织与规模的优势以及线下网点与线上平台之间的成本差距都使得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但是传统金融同样可以进行“互联网化”,利用股份制商业银行遍布国内的网点的优势,加强线下的服务的同时,提高对线上业务的支持的力度。当前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使得线下网点的优势正逐步消失,商业银行也应当抓住这一时机,改革自身的经营模式和发展路径,实现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文献综述

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革的方向和路径的研究,我国的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杜旭丽(2007)认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知识是核心竞争力的源泉,通过对商业银行运作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的分析,包括对产品的定位,产品的创新,人力资源的管理以及企业文化的提升等进行研究,找出了当前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产品结构的合理性,简化业务的流程,加强风险的管理等一系列的建议。

周晟(2011)认为当前经济发展处于动荡时期,经济的下行需要市场机制迅速的调整,市场结构优化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学者从金融创新和产业优化的角度强调金融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通过投行业务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重要性的研究,强调了其对商业银行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巨大的影响以及商业银行的发展路径、发展策略,并为其寻找具体的解决途径。多数学者都是从股份制商业银行自身的缺点方面着手,主要将目前股份制银行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基于此提出解决股份制商业银行所存在的问题的具体办法。这种研究方法在解决目前商业银行所存在问题具有较为实际的意义,能够具体的应用于实践中,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既有其一定的规律可循同时又是变化难测的。特别是互联网经济发达的今天,技术革命的发展必然带动各行各业的巨大的改变。本文将从长远的角度着手,从创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产品和经营模式的角度出发,希望能够找到解决股份制商业银行长远发展问题的办法。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情况

互联网金融的含义是在以大数据和云储存作为技术的支持,以传统的金融作为基础,催生出能够突破传统金融局限性的金融形式,并且能够简化人们的消费和生活的体验的一种新模式或者是新的金融业务。然这种金融形式的产生主要是以互联网的发展作为主要的前提的。目前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分类主要是将其分为四类。首先是第三方支付模式,即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为了解决传统的消费模式受到地域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异地消费的同时也能够满足消费者对于资金的安全的要求,而产生的一种互联网金融模式。其最初的具体形式为当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在对其满意后首先将资金转移到第三方账户中去,在收到商家的产品,并确定了该产品达到了其期望,便可以通知第三方将资金转移到商家的客户。这种互联网金融形式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金融形式。第二种金融形式是网络信贷,其中以p2p作为主要的代表,网络信贷主要是将传统的金融机构转化为网络平台的形式,网络平台负责联系资金的供给者和资金的需求者,二者通过在网络平台端进行开户,确定其具体的资信情况后便可以在平台上进行资金的对接。这种金融形式主要是能够满足传统金融的短尾市场的资金的需求。它能够满足中小企业或者个人在资金缺乏时能够在平台上快速的融到所需的资金,避免了传统金融形式中的一系列复杂的程序和流程,提高了融资的效率。第三种形式是众筹融资,众筹顾名思义主要是通过集合公众的共同的力量完成资金的融通。这种互联网金融形式主要的方式就是建立互联网金融平台,并在平台上进行项目的公布,或者说是融资的具体的要求,如果投资者看好便能够在短时间内融到大量的资金,解决资金的问题,当然这种金融形式主要考虑的是融资者的资信的情况,如果融资者的资信状况良好,它便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大量的所需的资金,反之便很难在众筹市场中进行资金的融通。这对纠正市场的偏差,对市场机制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一互联网金融形式最主要的缺点在于,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类似庞氏骗局的问题,对社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第四种形式是传统金融互联网化,也就是说将传统的金融产品进行包装和互联网化,使其能够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市场情况,并在特定的平台上能够进行销售。当然这种形式目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信贷产品的打包,还没有产生能够具有创新性质的产品,这也与传统的金融机构目前仍然以传统的信贷作为其主要业务的原因造成的。

三、股份制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困境

(一)经济下行的压力

当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在过去30年的飞速的发展带动了金融行业的快速的发展。过去的经济主要靠传统的三驾马车带动,及投资、消费和出口。但是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重创造成了经济的萧条,以出口作为经济的动力的方式已经不能够带动经济飞速发展。因此要继续发挥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必须要扩大内需。增加本国对于产品的消费能力,对于本国产品的消费能力的提高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收入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消费观念都是相当保守的,传统的消费观念中以节俭作为美德,因此消费水平的增长一直低于同时期国外的增长的水平,巨大的储蓄量成为我国银行体系最主要的特点,因此如何能够在满足居民对于生活的需要的同时,进一步的刺激消费,实现国内的产品在出口带动经济放缓的情况下实现产品的内销。防止由于国外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带动经济的下滑。另一方面我国的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也进一步导致了制造业的成本的提高,投资热情的下降。在过去由于人口红利的存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自然而然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但是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微薄的工资难以满足人们对于更高水平的物质生活的需求,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国民素质的提升都使得劳动力成本的进一步攀升,实体经济发展遇到了瓶颈,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其业务的基础便是这些厂家,因此经济的下行导致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影响。

(二)新型的金融模式的出现

新型的金融模式的出现打破了金融系统中商业银行一家独大的局面,相比于第三方支付等新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传统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偏好优质客户,嫌贫爱富的特点,网点较多,经营成本较高以及灵活性缺乏。经营过程中由于要求较高的回报率使得其经营的成本方面已经落后于新型的金融模式。

(三)金融监管的加强

金融危机对于经济的影响可谓是全方面的,首先首当其冲是对金融系统的冲击。一大批金融机构倒闭以及金融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萧条的局面。这种萧条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并进一步的对商业银行产生重创。为了避免类似的金融危机的再次的发生,巴塞尔委员会对当前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风险变量都进行了严格的要求。即加强对于金融机构的监管,这种监管力度的提高对于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但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的难度也会加大,因为面临的风险的减少必然会导致商业银行从事的表外业务的减少,加之金融衍生品的涉及范围的缩减必然会带来银行杠杆率的降低造成其收益的来源减少,银行的经营面临着巨大的阻碍。

四、政策建议

针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困境应当着重从商业银行自身的角度出发,配合相应的政策和制度的支持,从股份制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困境的角度,补足其短板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庞大的客户群体以及遍布全国的网点的优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所面临的困境。

(一)加强商业银行制度和产品的创新

股份制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核心。然而近年来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削弱了其网点遍布全国的优势。主要的原因是互联网技术能够充分的迎合投资者对于资金的需求的方式。例如中小企i的融资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主要是由于传统的信贷的程序复杂门槛高。而普惠金融的发展刚好弥补了这一点。因此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当从根源着手,加强其制度的创新和改革,简化贷款的流程,充分考虑贷款人融资难的困境,设身处地的为其服务,使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满足自身的资金的需求。同时从存款人的角度,当前商业银行的产品的经营范围依然是以传统的信贷产品作为基础,并发展了一批所谓的新型的产品,然而这种产品由于基础依然是传统的信贷产品,其结果必然是难以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因此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当充分发挥其实力雄厚的优势,加强创新投入,加大对新产品研发的创新的力度。研究当前消费者对于金融产品的消费的需求特点,在充分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丰富理财产品的类型。从而实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二)顺应潮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进军

当前互联网金融来势汹汹,给股份制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市场机制的运行必然是使得经济朝着更有利于消费者的角度去发展,因此互联网金融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然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其固有的模式,不愿意做出巨大的改变造成其发展的阻力逐渐的增大。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当抓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机会,不仅要将其传统的金融产品通过包装,满足风险厌恶者对于投融资的需求,同时也便利了投资者投资的便利性。应当加强自身的网上银行的建设以及金融产品的支持的力度,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消费者对于投资的需求。加强对金融产品网上和网点之间的对接,利用网上金融产品的销售,加强对线下产品的宣传以及拓宽产品的经营的范围,在满足监管条件的情况下,加强对于表外业务的扩展,增加收入的来源。

五、总结

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是计算机时代的产物。因此随着这一新型形式借助技术的灵活性和便捷性逐渐占领金融行业的同时,其必然会逐步的影响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肩负着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的重担。互联网金融并没有背离金融的本质,它只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在金融体系中的一种延伸,因此互联网金融存在着比传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更为突出的特点,即便捷、及时、突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互联网金融的金融产品的形式更加多元化,产品的创新性和灵活性不是传统的信贷产品能够媲美的,组织与规模的优势以及线下网点与线上平台之间的成本差距都使得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但是传统金融同样可以进行“互联网化”,利用股份制商业银行遍布国内的网点的优势,加强线下的服务的同时,提高对线上业务的支持的力度。当前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使得线下网点的优势正逐步消失,商业银行也应当抓住这一时机,改革自身的经营模式和发展路径,实现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互联网金融的种类以及特点,针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互联网金融的从产品和制度上的挑战,提出加强产品和制度的创新以及加强线上和线下的对接,实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智伟.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转型研究[D].海南大学,2016

[2]胡小雪.互联网金融时代下HF银行发展策略研究[D].东南大学,2015

[3]白金枝.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4]吉可为.中国商业银行管理新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

传统金融的特点篇10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企业金融交易金融服务

互联网金融在现代企业的金融交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的时代背景下,企业要在原有金融交易模式的基础上,探索新的金融方式,促进企业的发展。但同时,企业不能忽视传统金融,因为传统金融在几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优势,而互联网金融正处于起步阶段,本身也有些不足之处。

一、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定义

自互联网金融出现以来,业内始终没有对其内涵和外延的定义达成一致的认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互联网金融是种新兴产业,还在持续不断的变化与演进之中,况且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也在不断地进行着交替融合。不可否认,这种融合在不断地加快和深化,其趋势不可阻挡。著名企业家、阿里巴巴主创人马云曾表示,希望借助互联网金融促进传统金融的发展,并同时给传统不能提供很好的服务的80%企业注入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新的因素,利用互联网便捷的优势推动更多企业金融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从马云的诉求可以窥见些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其对生活各方面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进行了各自的表述,综合各家的看法,我们不难从广义上得出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所谓互联网金融,简单地说就是互联网与金融的体化,是借助互联网“便捷”、“共享”、“公平”、“开放”的优点实现金融交易过程中的支付、资金服务、金融服务等操作,从而带来诸多便利。当然,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也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不断更新。

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比较

在现在的传统金融领域中,各类金融技术的应用、风险的控制和产品的设计能力都已经相当成熟,远非刚刚起步时那样简单。在互联网金融还没有兴起时,传统金融负责金融领域的方方面面。在时展的大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出现,由于其更多、更独特的优点,互联网金融涉及了更大的企业和一些新兴领域,比如各大企业理财产品的销售、第三方支付和p2p贷款等,这些业务对互联网金融来说,还算是比较简易的,它们或者不需要进行产品设计,或者基于系统完成,或者不需要太多流程。然而对于企业需大量的金融技术积累才能够完成的投资银行、衍生品设计等高端金融业务,由于相关技术的缺乏,互联网金融也无法完成。现代企业的发展对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金融业还需进步的更新和发展。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互联网金融在支付、理财、融资和外汇合作风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可以作为企业的种战略平台投入到更广阔的使用领域,因为这种战略平台具有传统金融不具备的优点应:首先,这是一种大数据平台,所谓大数据就是既包括结构性数据,又包括非结构性数据;既包括自身数据,也包括第三方获取的非自身数据。通过这些数据企业可以认识客户,了解客户,从而与客户取得更愉快的合作。其次,这种战略平台可以进行更广阔、更深入的交汇,在企业传统的金融模式中,企业可以同时为a客户和B客户提供所有的金融服务,但却不能将a、B讲个客户关联起来。而互联网金融业可以将两个客户关联起来形成像a2a、a2B、B2B这样的金融链条,这样企业可以变成个信息的提供者,变成个联系的服务商,这有利于企业节省定的财力物力人力。最后,这个平台是无边际的,除了传统业务内容,企业还可以结合时代的发展,利用互联网金融开拓出新的业务领域,进行综合化服务。

传统金融与互联网各有优缺点,但互联网金融方便、快捷,拥有广泛的平台和发展空间,唯一不足的就是容易出现信息安全隐患。企业要综合应用这两种金融形式发展业务,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

支付方式、信息处理等方面,互联网金融有着传统金融无法比拟的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的青睐,可以说互联网金融得发展前景相当乐观。互联网金融在支付方式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便捷的移动支付,也就是说企业可以在银行网银系统开立各类金融账户,并通过移动网络进行证券、现金等金融资产的支付和转移。这种支付方式以电子化的支付清算代替现钞流通,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在信息处理方面,因为有大数据、云计算等的网络技术保障,企业双方的交易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公布和传播,这些信息可以通过相关客户的搜索而最终形成时间连续、动态变化的信息序列,有利于企业的宣传和更多客户关系的建立。可见,在企业的整个交易过程中,互联网金融大大缩短了交易链接、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它还可以给出任何资金需求者的风险定价或动态违约概率,可以降低企业交易风险。

互联网金融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除了以上几方面,在动支付替代传统支付业务、p2p小额信贷替代传统存贷款业务、众筹融资替代传统证券业务等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