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新闻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4:28

传统新闻学篇1

【关键词】社会新闻新闻文学文学写作传统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7-0104-03

社会新闻与文学结缘,首先要从大众媒介的产生与新闻报道的兴起说起。因为,新闻和文学的载体都离不开传播媒介。现代传播媒介也就是机械印刷时代的报刊,催生了以晚清“报章体”、“五四”白话文为起点的近现代文学。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报纸上,除了刊载新闻的版面以外,还出现了刊载文学作品的副刊版面,因此,副刊版面上的文章大多是文学作品,由于都出自报纸,新闻和文学自然是近邻,在题材选择、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相互影响成为必然。于是,新闻与文学写作结下不解之缘,在社会变革、文化转型、革命斗争、文学发展的需要下,副刊文学蓬勃兴起,以至20世纪初出现刊载文学作品的“四大副刊”、20世纪末出现“散文热”,也涌现出当代文学史上一大批文学家及他们创作的若干文学精品,社会新闻与文学写作结缘便成为文学创作的一个传统。

一社会新闻与文学结缘的写作传统之体现

1.副刊文学与正刊新闻相呼应,成为对社会新闻内容的整合、延伸及其价值意义的提升

如1909年10月26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被韩国志士安重根刺死的新闻,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报纸《民吁日报》副刊随后发表纪实散文《流血之风云儿伊藤博文传略》;维新志士林旭被清廷杀害,林旭的妻子闻讯后痛不欲生,自杀殉夫,于是《民吁日报》副刊又发表新闻故事《沈氏归天》,对清政府中的顽固派进行谴责。①再如鲁迅的杂文,大多也是对社会新闻的呼应。他在《伪自由书・前记》中说:“这些短评,有的由于个人的感触,有的则出于时事的刺戟。”因此,在他的一些杂文中,可以看到“首都《救国日报》上有句名言”“报载热河实况曰”“据中央社消息”“本月九日《申报》载”等字样②,并且在他的杂文中为了论说有据,还大量直接引用社会新闻。这说明鲁迅的杂文与社会新闻关联密切,是对社会新闻的呼应,也是对新闻内容的延伸、整合和提升。这种依据新闻事件的文学创作传统,从晚清、民国一直持续到现在的一些报刊。

2.社会新闻与文学在题材选择、情节结构、语言风格上互相借鉴吸收

从选材上看,如近代李伯元、吴趼人等一批谴责作家的小说创作,“尽量援用真人真事,把小说改装成新闻纪实的模样”③,力图以真实性的小说形式,发挥其抨击时弊、唤醒民众的作用。不仅选材如此,情节结构上也直取新闻事实。如1944年,山东莒县发生“平鹰坟”事件,基本事实是山东莒县农民魏老头,出于自卫打死了庄姓大地主的鹰,于是“庄阎王”把魏老头打得死去活来,还硬逼魏老头把仅有的三亩多地卖了,扎纸鸡、纸兔,雇八个吹鼓手,买上棺材,给鹰出殡,同时强逼魏老头披麻带孝、哭鹰爹。中国共产党到来后,发动农民斗争恶霸地主,枪决了“庄阎王”,捣平了象征地主罪恶的鹰坟。1946年5月28日的《解放日报》和1946年6月11日的《人民日报》先后报道了这条新闻。根据这个新闻事件,作家王力、方纪、萧也牧、秦兆阳都把这个情节用在他们的小说中。只不过,王力的《晴天》是在新闻报道之前的1944年为了宣传八路军镇压恶霸地主而写的,萧也牧的《羊圈夜话》是在新闻报道之后的1946年为了宣传“”需要而写的,方纪的《老桑树下的故事》是1949年为了宣传新中国成立、农民翻身得解放而写的,秦兆阳的《大地》是1982年写的革命历史题材的代表作。四篇小说的情节一模一样:“毒打、买棺材、披麻戴孝、送葬”,只不过新闻事件中的“鹰”变成了小说中的“狗”而已。④

由此可见,新闻报道的内容由于具有时代性和宣教价值,其人物和事件具有典型意义,因此也符合文学写作的需要,在主题意蕴、情节构造和典型塑造方面,往往被文学写作所采用。在语言风格上,为了适应报纸杂志等现代传媒表情达意和普通大众阅读理解的需要,自晚清梁启超倡导“六大革命”⑤、五四时期掀起白话文运动以后,文学语言大量吸收通俗化、社会化的新闻语言,广泛运用平实通俗、明白畅达的语言叙事说理,形成“条理细备,洗练锐达,雄放隽快,慷慨淋漓”⑥的一代文风。

3.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大家都知道,“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或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坏境中的典型人物。”(《辞海・文学分册》)当然,文学创作上的现实主义,是将“客观的态度”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主观性或能动性”结合起来,但不管怎样,生活、事实、现实存在,以及由此带来的感情、感悟、反思、批判,是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基本元素。如杂文、纪实散文、报告文学、“非虚构”小说、“新闻创作”等,一直大行其道,甚至还出现像刘继明写《回家的路究竟有多远》(载《山花》2004年第9期)与李锐写《扁担》(载《天涯》2005年第2期)那样,不约而同关注到同一条新闻而使二人小说“撞车”的现象,直到近年出现“底层叙事”“打工文学”写作风潮。尽管“文学重复新闻”的写法有许多非议,但像《南方都市报》副刊“城市笔记”里描写“世相百态”的散文、随笔、小故事,像《恐惧无爱》《中国农民调查》《国难》《血泪打工妹》等关注弱势群体、揭露官场腐败、揭示社会矛盾的报告文学,像《带灯》《我是刘跃进》《手机》《蜗居》《第七天》等写变革与冲突、困境与挣扎、苦难与反抗的长篇小说,通过对“生活的本来样式”或“精确细腻”的现实描写,为“沉默的大多数”发声,为弱势群体代言,张扬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及其创作传统的延续。

二社会新闻与文学结缘的写作传统之方法

1.在选材上强调时新性和典型性

就前者而言,就是善于发现和利用新近发生的人们关注的事物和事件,尤其是热点和焦点,以及人们期待着回答和解决的有关问题;就后者而言,就是紧扣时代脉搏,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社会现象和重要事实。选择时新性和典型性的题材,就是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能够集中体现时代精神的人物、事物或事件以此作为写作对象;从文体上看,报告文学、大特写、新闻小说、政治抒情诗等,在选题上都十分讲究时新性和典型性。

2.社会价值突出、情感立场鲜明

也就是说文学作品表达的旨意十分明朗,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批判性;问题意识和聚焦能力较强,能挖掘新闻背后所隐藏的人性和社会本相,能触动社会敏感的神经,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鲁迅杂文是这样,60年代初的邓拓杂文也是这样,80年代中后期的报告文学和90年代的随笔散文更是这样,这些传世文章,无不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强大的社会价值。

3.在细节上善于处理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细节强调真实可信、符合生活实际,但细节又必须典型化、允许适当加工。社会新闻与文学结缘后的“新闻文学”,善于处理好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因而其人物和故事十分鲜活。当然,不同的文学类型有着不同的虚实处理手段。小说在讲求事件真实性的同时,又在具体环境、情节结构上合理加工,使故事性更强、人物更丰满。散文的保真程度则要高一些,它没有故事,靠的是思想情感和精美的语言在支撑,如果情感是假的散文就没有意义;散文也切忌过分写实和议论,如果停留于直呈事实,难免显得粗糙单调,失去“韵外之旨”和审美趣味,尤其是在“以小见大”时,更应注意思想的锤炼和哲学的浸润,否则难有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境界的升华。杂文是在真实事件叙述的基础上加以议论,保真程度更高,当然它往往像鲁迅那样通过形象化、类比法、组合法进行综合加工,使枯燥的议论产生幽默有趣和讽刺效果。报告文学必然真实,其中的细节是构成事实的重要元素,因而细节不能虚构,结构安排和语言描叙用文学手法处理,使之故事化、形象化。政治抒情诗的虚实关系更加明显,其创作的功力体现在抽象力与形象性的处理上,因为政治抒情诗的题材往往是宏大的,它关注时代主旋律,描绘祖国发展蓝图,反映民众心声,表现社会重大事件,但是用这些材料入诗时则进行高度概括与提炼,通过对具体事实的抽象化处理体现出一种精神纯度的表达,而不是事实本身的直陈与罗列,因而也就进行形象化转换和诗意的创造,让静态的政治策略、政治术语变成动态的形象语言,让人感觉是一种充满诗意的政治交谈,是一种出于心灵的政治歌唱。

传统新闻学篇2

今天,全球的新闻界都生活在这样一个网络媒体和数字媒体给传统新闻学带来巨大挑战的时代。

传统新闻界面临的挑战

挑战1:很多城市将会成为没有报纸的城市。由于报纸运行成本越来越高,笔者认为,在今后5年或10年后,很多城市将会成为没有报纸的城市。据报道,芝加哥成为第一个没有报纸的城市,旧金山也可能成为第二个没有报纸的城市,巴尔的摩也快变成了没有报纸的城市。据报道,2009年巴尔的摩太阳报记者总数从400人裁减到150人,费城问询报记者从600人裁减到300人,洛杉矶时报记者从1100人减少到600人。报纸倒闭主要原因有多种,一是记者采访费用、工资稿费高;二是纸张运行成本和发行成本高;三是报纸本来就是为一个城市服务的。拿北京来讲,本地的居民越来越多地搬往郊区住,其他城市也是一样。住在城里的越来越多的是外来人口,而外来人口有时不被广告商看好。

挑战2:一些传统媒体的新闻不再完全准确和真实。美国皮尤研究所2009年9月的《新闻准确性跌入低谷――1985―2009年美国新闻媒体公共评估》报告中用图表显示了美国大众获取国内和国际新闻源的渠道。图表显示,电视逐渐在走下坡路,报纸也在走下坡路,而互联网在蒸蒸日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闻界是在进步还是在退步?回答这个问题要从新闻学最基本的价值观来看。新闻的基本价值观中最重要的要素是新闻报道的准确性。新闻准确性是指新闻报道不带个人感情,不带个人观点,直接陈述事实。但是该报告同时显示,记者对新闻事实的直接展示及在报道中把事件的对立双方对事件的观点对称地展现出来,这两方面的表现都在大幅度地下滑。

挑战3:新闻制作和传播的个人化。今天的媒体是由这样几个部分构成的:网站、博客、社交媒体、图像、文字、声音、观点、新闻、信息。这种数字化的网络传播带来的信息更多的是个人化的:个人的观察、个人的活动、个人的观点和个人的信息。与传统新闻界最大的不同是,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要经过新闻学院学习或新闻媒体的资深编辑培训后,方可成为合格的编辑记者。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是公共信息的守门员,有一套职业的操守和职业的做法。而今天的传播活动更多的是个人化的。

这样一个兴旺发达、蒸蒸日上的新媒体传播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甚至开始导致传统媒体大众新闻传播体系的崩溃。具体体现在,有线电视、数字媒体带来的小众化正在摧毁由广告支撑的大众新闻传播体系。华盛顿邮报最近把全美国的记者站都关闭了,下一步可能要关闭海外记者站。传统媒体记者队伍的削减和记者站的关闭意味着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市场份额的减少,传统媒体的新闻版面和新闻时段越来越少。

一个崭新的新闻传播景观诞生了――多样的新闻写者、多样的新闻定义、多样的新闻形式、多样的新闻出口、多样的新闻采集者和多样的新闻节奏。

挑战4:多样的新闻。传统媒体网站的新闻传播正在面临来自政府网站、非政府网站、基金会网站、个人网站、博客和微型博客的挑战。例如,很多非政府组织和基金会投入很大资金,建设自己的新闻网站,跟非政府组织和基金会有关的信息和新闻。多样的新闻采写者是指除了传统媒体记者在写新闻外,现在很多学者、官员、学生、无业人士、自由撰稿人都在写新闻稿件。在今天的社会里,任何使用数字媒体的人都可能是一个潜在的网络新闻写者。

挑战5:新闻定义的多样性。过去中央电视台要拍摄制作一部纪录片,那是要费很多人力的。比如,电视台要做一分钟的新闻节目,也要带摄影师、音响师、文字编辑和灯光师。今天,任何一个使用手机的农民都可能拍摄几分钟的新闻短片。结果,新闻定义出现了多样性。新闻定义的多样性包括主观新闻、客观新闻、事实性信息、观点性信息、描述性信息、结论性信息、政治性信息、非政治性信息等。(见上页图)

挑战6:生活方式新闻压倒公共事务新闻。过去,传统媒体强调的是新闻报道的重大选题。而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新闻选题和新闻价值判断发生了重大变化。按照传统新闻的定义,新闻是刚刚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种新闻是和人民的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事实。按照这样的价值判断,传统媒体重大新闻的选题往往涉及国家安全、国防建设、社会进步、经济建设、学校教育、社会治安、人类健康、国际关系、生态环境等方面。这类新闻是为人民参与社会发展提供信息,确保人民有知情权、表达权和民主决策权。从传统新闻学看,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更多的是指对上述重大信息的知情权。

但是,媒体的融合产生了多样的新闻关注点。在传统媒体无论是中国的主流媒体还是西方的主流媒体,过去更多关注的是政治新闻、公共政策和公共事件,而今天媒体更多关注的是生活方式新闻,其中包括时尚新闻、名人新闻、娱乐新闻等等。结果,媒体制造了两种不同的新闻需求:一种是重要新闻――国际新闻、国内新闻、本地时政新闻;另一种是生活方式新闻――娱乐新闻、名人新闻等等。

挑战7:主观新闻盛行。在媒体融合时代,主观新闻已经渗透到了传统媒体。出于提升收视率、发行量或者减少劳动成本的考虑,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把新闻栏目和新闻时间让给了谈话秀和专栏文章。很多报纸的新闻版面和新闻评论版面大量地刊登博文和网络上下载的新闻和言论。很多利益集团都在利用媒体融合技术,渗透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平台,使一些主观新闻成为了一种主流新闻。这些主观新闻背后的利益集团包括倡导组织、商业机构、基金会、活动组织、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和智库。

挑战8:新闻生产方式和运作资金来源的多样性。传统新闻媒体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报纸运行成本高的方面。传统媒体时代,新闻是专业新闻媒体独立生产的,生产过程是非参与性的。但是,在媒体融合时代,新闻的生产是多方参与的。今天的新闻既有传统媒体独立生产的,也有多家媒体联动合作生产或由新闻媒体与社会组织、基金会、政府机构协同生产的。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的运作资源资金来源也是多样的,包括广告客户、政府机构、基金会、慈善机构、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和个人。

挑战9:新闻传言取代新闻核实。传统媒体的生命不在乎早一分钟报道新闻,它在乎的是第一时间报道的是真实的新闻,而不是道听途说的传闻。传统媒体强调的是新闻是事实性的,新闻产品是经过核实、核实、再核实的反复核实的产品。而今天网络流行的新闻,包括一些传统媒体不再核实新闻。几乎每天都会看到这样的标题《疑某某人被警方拘捕》、《某某人或携款外逃》等等。这些新闻标题显示报道的新闻都是没有经过核实的,是不可信的。

挑战10:引导公众的交流平台正在减少。媒体融合促进了媒体发达和新闻传播的多样性。但是,随着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市场份额的减少,过去围着主流媒体转的精英被新媒体分化了。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主渠道被越来越多样的新媒体新闻出口取代了。在这些多样性的背后,缺乏的是什么?在数字媒体时代,由于每个人都是记者,任何组织都可以新闻,今天缺乏的不是新闻,缺乏的是能够真正服务公众并正确引导公众的新闻议程和社会共识。在传统媒体时代,记者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构成了一个由共享知识形成的社会交流平台,形成社会共识和社会凝聚,共同行动,推动社会进步。但是,在网络媒体时代,由于知识传播碎片化、窄众化,共享知识和共享现实的交流平台正在减少。

二、传统新闻界的对策

为拯救传统新闻学的核心价值和保住道德底线,我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1.变主流新闻媒体为非盈利的教育机构。笔者设想,国家像扶植大学教育那样资助新闻媒体,确保新闻媒体建立类似大学终身教授那样的人事制度,以保证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自由。全国人大拨款资助全国性主流媒体,地方人大拨款资助地方性主流媒体。用纳税人的钱办报纸的好处,可以确保真正的新闻自由,确保传播科学知识,确保新闻媒体的教育功能,确保社会的高尚文化生活,避免利用媒体开展人身攻击,预防媒体代表某一利益集团干预政治,预防某一利益集团利用媒体制造压力,确保不同信息源的并存。因为媒体是使用纳税人的钱办的,纳税人有权要求媒体停止传播低级下流的东西。来自不同利益集团的纳税人发现报纸没有表达自己的声音,他们有权向报纸抗议,预防报纸受到某一利益集团的压力,只发表一种意见。纳税人还有权要求报纸刊登不同信息来源的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描述。

用纳税人的钱办报听起来有点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办报。但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政府一直在拨款支持公共广播。这里有一组西方对公共广播事业的拨款数字:美国人均公共广播拨款1.35美元,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德国人均公共广播拨款25美元,日本是60美元,英国是80美元,丹麦是100美元。

今天,中国的广播电视媒体由于靠广告生存,商业化程度非常高。除了党报外,如人民日报等,大部分报纸都是商业化的,靠广告运营和投资方支持。如果今后各个报纸新闻报道经费减少,各个媒体首先要裁减的可能就是记者和编辑。记者和编辑的减少必然带来新闻质量的下降。

2.新闻媒体与社会合作生产新闻。未来新闻媒体生存的另一条道路将是新闻媒体与社会组织合作、与大学合作、与博客合作、与微博合作、与读者合作。新闻记者、新闻教授和网络用户联手共创新闻报道新形式。此外,主流媒体与博客合作,与读者合作。最重要的就是新闻记者在这种合作中共创新闻报道新形式,同时记者的采访形式、信息来源要有大的转变。

3.数据库和搜索引擎将成为主流新闻源。由于数字化的到来,各种数据库的建设如雨后春笋。新闻媒体要学会利用数据库的资源,其中包括政府的数据库、基金的数据库、利益集团的数据库、商业数据库等。现在很多国际组织和机构都在利用数据库信息并设置议程。这对中国的媒体发展是一个机遇。

4.新闻学院要创新办学模式,培养下一代新闻人。在这样一个媒体融合时代,中国新闻界更多需要的是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但是,在创新的同时,中国的新闻教育界还承担着继承和维护传统新闻核心价值观的使命,其中包括新闻报道的准确性、透彻性、原始性。要确保下一代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导中尽量做到客观、真实,并把传统新闻媒体的好的报道形式、元素和新闻价值渗入到融入到互动新闻报道、实时新闻报道、网络直播、博客、微博等网络空间。

传统新闻学篇3

关键词 传统新闻采访理论;现代采访理念;新视域

中图分类号 G212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万红,西南民族大学文新学院副教授,四川成都610041;李浩鸣,湖南大学科技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湖南长沙410082

新闻采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段历史经历了一个从表层到里层,再到立体的过程。何谓表层、里层、立体呢?武汉大学新闻学博士生导师罗以澄教授对此进行了阐述:表层指的是采访者的直感体验,多为采访者的经验汇集,就事论事,以表面现象代替对本质问题的考察;里层指的是研究者开始摆脱对采访活动直观、朴素的认识,进入到对采访活动内在特性与规律的探索和研究,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新闻采访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立体指的是现代新闻采访学变静态研究为动态研究,由单一思维走向系统思维,由局部思维转向整体思维,其眼界更加开放,研究的角度更为宏观。罗以澄教授准确地概括了新闻采访理论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过程。今天的现代采访学理念较之于传统采访学理论,具有更加广阔的视域和更加开放的理性思维,对现代社会传播活动中的新闻采访具有更加科学的指导作用。

一、传统采访理论的几个关键点

在传统的新闻采访理论中,理论框架显示出强烈的应用性特征和实践性特征,呈现几个关键点:一是采访的基本环节和基本方法极具经验性烙印;二是对一些理论点的质疑始终处于回避状态;三是内向型微观性的理论特征十分明显。

(一)采访的基本环节和基本方法极具经验性烙印

传统新闻采访学的组成重点是采访的基本原则、基本环节和基本方法。我国早期的新闻采访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主要根据作者本人多年的采访经验提炼而成,其中不乏作者邵飘萍对采访的独到见解和精辟论述,为业界所推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研究新闻采访的专著渐次增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新闻采访学》。该书出版后,反响极好,先后印刷、发行10余次,累计达到30余万册。通观全书,作者系统地对采访活动进行了概括和提升,对记者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进行了准确的阐述,该书对记者的实际操作具有相当大的指导作用,所以在当时使用面颇广,影响颇大。

同样如此,在国外,从20世纪初美国人休曼的《实用新闻》到20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新闻学经典教材《新闻报道与写作》,作为美国新闻采访的经典著作,与我国国内这方面的著作一样,仍以鲜活的个案为主进行阐述,正如作者梅尔文·门彻在序言中说,该书的宗旨是“传授从事各种媒介工作必须的技术”,当然同时也涉及到新闻报道所需的背景知识和价值观。由此看出,无论国内国外,传统采访理论的经验性烙印是很明显的。

(二)传统采访理论对一些理论问题的回避

在传统采访理论中,新闻的客观性、准确性、新闻价值等理论问题争论较多,但争论归争论,这些问题又是中外新闻界坚持的新闻原则和基本理念。譬如新闻的客观性问题,它是新闻报道和新闻职业道德的一个准则,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在他的《新闻学导论》一书中,对客观性做了详细阐述,认为客观性体现在记者对事实选择不带偏见,新闻只提供事实,评论才提供意见。这种新闻理念提倡对事实的尊重,是一种负责任的传媒态度。在西方新闻界,也曾对客观报道进行过肯定。但是,在新闻实践中,客观性原则实际上是受到挑战的,原因是记者不可能脱离自己的主观意识和价值观念来进行超脱的报道,客观性在实践中受到报道者主观意识的限制,即使不是有意地歪曲事实,也有可能由于报道者自身原因而无意误读了事实。很多记者在职业生涯中都提出了这个问题。但传统采访理论始终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对于新闻的准确性和新闻价值,在新闻实践中也同样受到挑战。在“抢新闻”“拼速度”下,为争夺时效性,往往以牺牲新闻的准确性为代价。在中外新闻实践中,抢先报道的不准确新闻不胜枚举。同样,在传统新闻价值体系中,也有一些问题被提出来讨论。西方学者在谈到新闻价值要素时,都或多或少地提到了它的缺点,原因是这些要素使新闻更容易趋向异常性,更容易导致新闻报道偏爱战争、暴力、色情、饥荒等。上述传统新闻采访理论中的一些缺陷和问题,在它自身的理论体系中基本得不到完美的解决和释疑。

(三)传统采访理论内向型微观性特征十分明显

传统采访理论整个体系,是通过大量实证研究来对新闻采访进行阐述。从解剖一个个采访案例,到分析一个个采访对象,再到采访者本人的一次次自我总结,尽管其间分析了不同时代背景、环境条件、自身修养等等,但其基点都建立在大量实践操作上,着眼于提升和总结这些经验,因此我们看到的传统采访理论才具有了很强的实用性。但是,众所周知,新闻采访活动只是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一环,它与新闻传播活动的其他环节,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乃至关系,传统采访理论几乎都没有涉及,即便有所参照,也是零星的,不系统的。研究方面,传统采访理论很难将研究视野投向这些领域。所以说,传统采访理论的研究视野受历史条件限制,是微观性的,角度呈内向型特征。

当然,传统采访理论的价值仍然是巨大的,它给新闻采访这一社会职业活动奠定了理论方面的基础,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它都是新闻采访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优点是总结性强、概括性强、具体指导性强;其弱点是封闭性和微观性,缺乏系统的眼光和宏观的视角。

传统新闻学篇4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新闻宣传

高校新闻宣传部门是高校党委的主要宣传部门,高校新闻宣传主要承担对党的政策的宣传以及对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弘扬。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对于树立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及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途径主要是校园网络、校报、校园电视以及校园广播,并通过这些途径来宣传正确的思想。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高校新闻宣传工作遇到了较大的瓶颈,新闻宣传工作变得越来越被动,这将对学生的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对于这种情况要积极解决。解决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问题的主要方法就是创新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因为传统的新闻宣传工作已经不适合新媒体条件下的宣传。

1新媒体条件下给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带来的冲击

新媒体无疑给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这非常不利于高校学生的发展,下面将详述新媒体条件下给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带来的冲击。

1.1开辟了宣传工作的广阔前景

传统的新闻宣传工作是非常单调的,那么在进行新闻宣传的过程中取得的效果就较差,随着新媒体的出现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新媒体中的网络可以将重要的思想以及理论快速的传播出去,极大限度的克服了传统新闻宣传工作的弊端。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全球的信息都能够很好的交流,那么高校新闻工作者就可以快速的了解国内外的适时动态,并更快的将最新消息传播给学生。

1.2改变了学生的阅读习惯

新媒体的时效性以及互动性较传统的媒体更加强,而且新媒体极大地丰富了新闻的内容,那么学生就可以得到更加生动形象的新闻,这样的话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新媒体的出现无疑改变了学生的阅读习惯,传统的高校宣传工作是通过纸质材料来获得的,这样的获取速度较慢,新媒体条件下学生可以通过电脑以及手机来获取最新内容,学生对于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所以学生会更加青睐于新媒体条件下的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如果高校还在利用传统媒体进行新闻宣传的话就无法得到较好的效果。

1.3突出了传统媒体传播的缺点

传统的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更加侧重于宣传教育工作,新闻宣传工作主要是教化育人,那么学生就会对其产生反感。新媒体条件下的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不会受到版面的限制,那么所传播的信息量就会更大,学生能够获取较多的时事信息,自然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传统的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对于信息都进行了加工整合,那么学生所接受到的信息自然不是第一手的资料,这不利于学生对于信息的有效吸收,学生阅读这种被加工的信息会逐渐反感,学生逐渐失去对于传统新闻宣传的兴趣。但是新媒体条件下的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不会出现这些问题,反而会促进学生吸收相关的内容,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互动,学生的参与程度会更高,那么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所取得的效果就会更好。

2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创新方法

为了能够促进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得到更好发展就需要创新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下面将详述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创新方法。

2.1加强与师生互动

传统的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是单向的,但是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是多向性的,师生可以开放民主的进行交流,这可以促使师生了解到原始的信息,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在师生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就可以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引导正确的价值导向,同时让师生愿意接受这种方式和路径。

2.2拓宽新媒体媒介体系

伴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发展,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也面临着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趋势下高校新闻宣传的途径要加宽,首先高校要重视新媒体的发展,例如建立校园新闻网络、论坛、微博以及微信等,这样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就会显著加快,[4]学生也能够选择自身所喜爱的方式。在拓宽新媒体媒介体系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于网络平台的管理,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收取到积极正确的信息。

2.3整合媒体

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要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此来形成科学统一的信息框架,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还要实现内宣和外宣的联动,使得高校新闻宣传更加全面。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高校宣传将逐渐取代传统的新闻宣传工作,促进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更好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黄福泉;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创新研究[J];青春岁月;2013-12-08

[2]李永生;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宣传工作创新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11-18

传统新闻学篇5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269-02

伴随我国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革命对社会的冲击,新闻学专业已成为我国高校发展最快的本科专业之一。新媒体时代,传统新闻学专业面临诸多挑战,能否跟上社会发展步伐,能否满足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成为新闻学专业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需要对新闻学专业教学体系,特别是实验教学体系进行研究和改革。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学专业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新闻学专业发展既面临着来自学科专业内生的变革动力,也面临着来自社会、用人单位等外部的改革压力。从新闻学演变的视角看,该专业自诞生起就与新闻事业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以报纸为代表的新闻事业的繁荣催生了新闻学专业的产生,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带动了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随着网络技术发展速度加快,各类新媒体发展迅猛,而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等印刷媒体则日渐式微。很明显,随着传统纸媒影响力的减弱,新闻学专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发展的十字路口,只有改革才能跟上媒体发展的脚步,否则就将面临被淘汰的危机。这是新闻学专业改革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根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至少有仅700所高校开设有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在校本科生人数超过了20万,专业存在较明显的供大于求的状况。而传统媒体自身也面临着转型和调整,为应届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少,新闻专业毕业生想要进入传统媒体从事记者工作比较困难,只能大量流入与专业相关甚至不相关的其他行业。与此同时,各类网络媒体却在招募大量能适应新媒体工作需求的创新人才,却常常面临招不到合适人才的窘境。这是新闻专业改革面临的外在压力。

二、新闻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1.紧跟媒体和社会发展趋势。新闻学是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新闻专业教学与发展必须紧跟新闻媒介变化的需要,这是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内在要求。目前,传媒产业格局明显呈现出了传统媒体日渐式微,新媒体日益强大的趋势,新闻学专业建设必须紧跟这一规律和发展趋势,不断对传统新闻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等进行改革,才能跟上媒体发展的步伐。

2.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大学专业建设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要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新闻学专业建设也必须要兼顾学生身心特征、发展状态和专业学习需求。新媒体时代,由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新闻专业学生都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在进入高校前就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影像拍摄技能和信息创作技能,传统的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都与学生实际特点和学习需求产生了较大差距,只有根据学生发展要求进行专业改革才能获得学生和社会认可。

3.树立品牌意识。市场经济环境下,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也要有品牌意识,创建一流学校、一流专业,其实质也就是创建教育品牌。对于高校而言,既有高校的“母”品牌,也有专业的“子”品牌,二者相互支撑,相互依存。对于专业而言,专业建设无异于就是专业的品牌打造,专业培养的学生无异于就是该专业生产的产品。因此,新闻学专业进行专业建设,必须坚持特色发展,要以打造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国内外一流专业、品牌专业为建设目标。

传统新闻学篇6

公民新闻学(又译“市民新闻”)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又被称为参与式新闻、开放式新闻,有的也把它称为草根新闻。国内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市民新闻是指市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和个人通信工具向社会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和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本文将从“范式”角度对公民新闻学进行解读。

“范式”是美国著名科学家、哲学家库恩所提出的一个概念,库恩在1969年对范式作了深入的阐释,他认为,范式“一方面,它代表着一个特定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构成的整体。另一方面,它指谓着整体的一个元素,即具体性谜题解答;把它们当作模型和范例,可以取代明确的规则作为科学中其他谜题解答的基础”。库恩把范式的构成概括为以下四种要素:符号概括、共同信念、共有价值、范例。从范式的角度来审视公民新闻学,我们会发现,作为一种新的新闻传播范式,它与传统新闻传播范式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观、传播效果等方面,有着重大的区别。

传播主体:从专业记者向公众开放

传统的新闻传播是以专业的新闻记者为主体,新闻记者作为新闻传播的“把关人”,在新闻传播中处于关键性的地位。而普通公众则不能主动地从事新闻报道,只能通过新闻记者的采访,传播自己的声音。

而公民新闻学的主要价值取向就是让普通公众参与到新闻传播活动中,公众不再是传统新闻传播范式中的“旁观者”、“倾听者”,而是主动地新闻信息的公民,公众拥有新闻传播的主动权,“公民新闻主要体现的是普通市民的个人观点,基本上不受政治、经济利益集团的影响。”而在公民新闻时代,“普通市民将和记者编辑们一道成为新闻报道活动的主体。”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公民新闻学的核心理念:“每个公民都可以成为记者”。

当传统新闻受到政治、经济利益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越来越受到人们质疑的时候,公民新闻学的兴起正如同一股新鲜的血液注入到僵化的新闻界。在这种崭新的新闻传播范式中,公民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早已被哲学家、政治学家所论述过的言论权、知情权。在传统新闻传播活动中,这些曾被启蒙思想家们视为“天赋”的权利被忽视。只有在公民新闻学时代,公民的言论权、知情权才能得到真正的重视。它对我们的启示是:在当今社会,公民权利的重视和实现不能仅仅停留在书面上,而必须体现在切实的行动上。

传播内容:公共化与多元化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活动中,专业新闻从业者处于主宰性的地位,作为信息的“把关人”,新闻从业者拥有决定传播什么样的新闻的权利。或者说,什么样的新闻能够被传播出来,不仅仅取决于事件所具有的新闻价值,还取决于新闻从业者的把关,公众所能够了解到的新闻信息,就是新闻从业者所希望公众了解的新闻,而一些具有重大价值的新闻信息,则有可能由于政治、经济等因素对媒体的压力,有时候也是媒体出于对政治、经济利益的主动迎合,新闻从业者往往选择放弃这些新闻的传播。公众能够“看到”什么,取决于媒体希望公众能够看到什么。

但在公民新闻学时代,“每个公民都是记者”并不是不可及的理想,而具有可以实现的现实性。只要拥有一定的技术支持,公民就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传播信息,而不必经过传统媒体从业者的把关和过滤。公民几乎可以非常自由地信息。公民新闻学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公民新闻所具有的公共化和多元化。公民个人传播信息的时候,相对于媒体庞大的组织,能够较少地受到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压力,因此,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在传统媒体中遭到“屏蔽”的时候,却往往能够通过公民新闻的方式传播开来,进而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公民新闻,其实就是公民以自己的眼光判断事件的新闻价值、社会价值,相对于传统媒体仅仅依靠记者编辑的眼光,公民新闻由此也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它能够最大化地收集公众的关注点,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一些有重大意义的事件被漏报,向公众呈现出多元的信息群,公民新闻学之光能够照到传统新闻学看不到的角落。

传播渠道:个人化、网络化

公民新闻学的兴起得益于新的传播技术的兴起。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产生为公民新闻学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事实上,被视为公民新闻学的源起的“德拉吉报道”就是依托新媒体所提供的技术支持。公民新闻史上最著名的事件当推1998年德拉吉利用个人博客网站对克林顿性丑闻的揭露,这已经被视为公民新闻发展史上的代表性事件。这次事件之后,2005年英国伦敦地铁发生爆炸案时,BBC、ttV、《卫报》等英国传统主流媒体就陆续收到了来自公民的有关此次爆炸案的图片和录像片段。这些图片和录像片段也是利用现代拍摄技术和网络进行传播的。

而韩国的“ohmynews”则被认为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做得最为成功的公民新闻网案例。该网站2000年开始起步,最初参加新闻报道的公民人数只有数百人,但到2005年,网站已经拥有了3.8万名“公民记者”,并发展成为一个多语种的国际性网站,其中外国“民记”就有400名之多,分别来自世界其他25个国家。

这些先进的新传播技术给个人传播信息提供了可能,目前公民新闻学主要依靠的载体是:“博客(blogs)”、“维客(wikis)”、“播客(podeasting)”以及公民网等多种网络新媒体形式。显然,这些载体都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媒体技术,与公民新闻学兴起的时间大致吻合。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冲击了传统单向的传播模式,开启了双向互动的新传播时代,并越来越趋向于个人化的传播,最终导致了公民新闻学的诞生,“公民新闻’这个概念,就是随着新世纪以来互联网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于近年开始出现的。与其直接相关的网络新技术包括博客、聊天室、维客、信息板、移动电脑通信等”。

新的传播受众观:视受众为公民

在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下。公众被视为是只能被动接受新闻信息的受众,公众的声音难以被传播出来,即使传播出来。也必须经过媒体的选择性过滤。

而随着现代公民社会的日益发展,公民参与政治事件、社会事件的热情越来越高涨,越来越需要传播自己的声音,以维护自己的盲论权和知情权,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兴起正好为公民传播自己的观点和声音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新的传播模式需要双向的互动,而不是传统的单向传输,于是公民新闻学诞生并迅速发展。公民新闻学的价值理念就是把传统传播模式下的受众,视为新的传播模式下的“公民”,认为公民能够主动地传播信息,发表言论,关注和参与社会重大问题。这也正是公民新闻学提倡者的初衷:把受众视为公民,把他们看作是社会进程的主动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传播效果:深入化和实践化

公民新闻学主张每一位公民都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闻信息的传播中,因此,相对于传统新闻传播范式,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公众的参与热情,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它鼓励公众对社会事件进行讨论、协商,最终推动人们对社会事件的深入了解,使社会问题获得解决。因此,公民新闻学的传播效果是深入化和实践化,它的目的不是让公众仅仅做一个旁观者、倾听者,而是要做一个参与者。

在这次汶川地震中,公民新闻学就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比如。通过对地震大灾难的传播,大多数公民纷纷慷慨解囊进行捐赠;阿民们对“逼捐”问题的思考。有的就体现了一种可贵的自由主义的思想;对汶川地震中受灾人们的哀悼,体现了一种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认同。

传统新闻学篇7

[关键词]网络时代传统新闻生产冲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传播史上的每一段新的历史时期都是由某个或者某些关键性的新技术的应用而开创的[1]。在过去,传统的新闻生产依附于传统新闻机构,新闻机构就是新闻唯一的正式、可靠的来源,拥有绝对的权威垄断地位。而网络时代到来之后,传统媒体与网络技术的联系日益紧密。一方面,传统的新闻工作者能够借助网络传播技术、采编系统等工具获取丰富信息,提升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利用网络的共享资源,民众逐渐开始有机会成为新闻的第一报道者、挖掘者、追踪者,推动着新闻的快捷度、透明度的不断提升,参与到新闻的生产过程中,给传统的新闻生产带来巨大的冲击。事实上,早在1994年,最早关注互联网与新闻传播业之间关系的学者就指出:“现存媒体将化为乌有”和“专业新闻工作者将化为‘泡沫’”这样的大胆论断。[2]本文在这里,就将主要分析网络时代给传统的新闻生产带来的冲击。

一、新闻报道选择权的转变

在网络还未全民化,即网络时代还未到来时,由于信息流通渠道的缺少,人们只能通过掌握优势资源的传统的新闻机构来获取新闻,新闻机构也因此成为联系新闻源和民众的桥梁,掌握了绝对的新闻报道选择权。但是由于社会新闻的多样性,多发性以及新闻记者的数量及精力的有限性,加上时间地点的限制,使得新闻发生的数量与被报道、为观众知晓的数量不成比例,同时,规范化的新闻机构往往会要受到其管理部门、大型公司的影响,使得新闻报道具有片面性。而新闻的受众,普通的群众与个人是几乎没有机会也没有渠道知晓新闻源,也无法判断报道出来的新闻是否全面真实的。

而在网络时代中,新闻传播者的职业与身份出现多元化趋势,新闻传播者不再局限于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而是在向更平民化的方面发展[3]。普通的民众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方便快捷地通过微博、朋友圈、空间、说说、人人,将身边发生的有趣的事件共享于网络,而这些事件,一般都涵盖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事件,即公民新闻,民众能够成为第一现场记者,打破了传统新闻机构的垄断地位。这种随意走,随意看,随意发的形式也使得捕捉、报道新闻可能性大大增加,我们非常熟知的就是“山西黑砖窑”、“李某某案”。这些爆料网民、民间组织在此之前并不是什么很有声望的专家、学者或者是专业新闻机构,但是由于他们传递的讯息具有一定的社会重要性,能够引起公共兴趣,并且真实而快捷,因此会被自己所在的交际圈大量转发,而根据美国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六度空间理论”我们可以知道,交际圈的交叉重叠将会带来指数型的信息扩散,能够使新闻事件在网络空间以最快的速度获得巨大的关注,更何况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很有可能被“大V”,或者著名公共主页转发,加速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而这些账号所有人也通过非现实的声望资源获得了名气,也就是网络的“草根逆袭”,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许多新闻人开始在网络中获取新闻线索,甚至在一些传统媒体的平台开设专栏介绍新闻事件的网络追踪进展,如2006年12月,《成都商报》在社会新闻版面上就打出“每个公民都是记者,网友都来新闻”的口号,推出“QQ记者”公民报道专栏。新闻生产由过去的通过传统新闻机构单一生产程序到现如今的融合多种因素、资源的生产。

同时,许多新闻已经不再是线下发生,线上传递那么简单了,越来越多的新闻事件是从线上开始,随后进行线上线下的互动交织,如由邓飞等500多名记者和各大媒体联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起的“免费午餐”公益项目,实现了从网上发酵,公募到在现实中实施,扩散传递的过程。

二、新闻追踪选择权的转变

在过去,传统媒体对新闻事件是否进行进行跟踪报道、深挖掘是有绝对的决定权威的,虽然公众可以通过报纸销量影响传统新闻机构,但是这种影响不受到的其他的影响。现实经验和学者的研究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过去的新闻记者对受众的想法并不重视,并且受众研究在新闻采编过程中只扮演了一个次要角色,他们对于受众的感知是建立在一系列狭窄和不同的因素上的,或者是家人、朋友以及邻居对事件的反映,或者来自于晚会或街上偶然的聚会[4]。而现在,当公众对某一件新闻事件很感兴趣并且因此在网络上大量转发、讨论甚至是直接充当新闻线索提供人(而这类事件往往也会受到有影响力的个人或者机构关注甚至支持),使得事件在网络平台引起轩然大波时,传统媒体不可能置若罔闻不去关注。因此,网络民意这种无形的压力实际上也就是在削减传统媒体对新闻事件的传递选择权,成为改变传统传播格局的社会力量。如在动车事件、“郭美美”事件、“表哥”杨达才等贪官落马事件上,很多网友用自己的亲身行动推动着事件的发展,并且借用网络平台进行组织、讨论、分析、证据搜集,这种情况下,许多在传统新闻生产过程中不能受到媒体关注的事件、群体得到关注,而没有话语权的普通大众也掌握了一定的选择权,影响力。新闻机构不再能够通过模糊处理、避之不报的形式糊弄大众,大众基于自己的兴趣、关注点以留言、转载的方式为新闻事件投票,选择新闻事件,有一种全民上阵的氛围。

同时,参与其中的也不乏专业的新闻人士,更涉及了直接新闻当事人,各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不同行业的社会人士的智慧,大大提升了对事件分析的全面性,有利于整合各方面资源,提升准确性,对传统新闻机构的权威分析产生了冲击。过去,公众往往被传统媒体的评论专栏所引导,而这些评论人士往往是新闻界、体制内的精英,被权利、组织所要求甚至是限制,配合上层人士、组织需要,写出有导向意图的评论,普通公众在所接触的评论观点单一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出现“三人成虎”被误导的情况。在当前网络时代,为了自己观点能够被足够多的人知晓,并且能够接受大众的监督、审查,新闻传播者、点评者不需要过多考虑政治因素,而应该更多的考虑新闻与评论的质量,他们需要接受的是民间大众的考验而非政府、体制内的新闻组织的考验。因此他们的观点往往也更加贴近民心,贴近生活,使得传统新闻机构的评论观点的渗透力度大大降低。

虽然当前多数商业网站并不具有新闻采编权,仍需要依附新闻机构深访的资源,网络也并不能完全实现新闻生产的全民化,很多受到大量关注的人人、微博都是娱乐明星或者炒作者,不能保证新闻的专业价值以及真实性,而传统媒体在新闻资源还能够保持自己的优势,保证自己的专业态度以及消息的权威性可靠性,但是传统新闻机构面对的仍然是巨大的竞争压力,广大的新闻受众不再是“虚拟的共同体”,而是实在、具有影响力的共同体,是传统媒体不能忽视的一个群体[5]。如何在网络时代,面对大量的网络新闻信息、迅速更新的新闻进展报道上保持自己的优势,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注释:

[1]李小军:《变革与想象:网络科技影响下的传统媒体新闻生产》,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论文2010年,第3页

[2]朱光烈:《我们将化为“泡沫”――信息高速公路将给传播业带来什么,《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第6页

[3]周剑南:《论网络时代新闻的真实性》,《新闻前哨》2011年第12期,第85页

[4]赛伦・麦克莱:《传媒社会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

传统新闻学篇8

关键词:传统新闻媒体;新媒体;冲击;应对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3)11-0172-01

伴随着当代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的传播方式也逐渐多元化。而传统媒体越来越不能满足当前受众对于传播的要求,与此同时,在当前先进科学技上成长起来的新媒体传播方式愈来愈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于是,新媒体异军突起,成为如今多种传播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如今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传统新闻媒体在成为主流媒体的这么多年以后,新媒体的崛起让传统新闻媒体的霸主地位岌岌可危。传统新闻媒体该如何应对新媒体的竞争?

首先,需要定义一下传统新闻媒体和新媒体。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三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那么传统新闻媒体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传统新闻媒体就是利用传统媒体所做的新闻传播。其载体是传统媒体,其内容是新闻其目的是达到传播的效果。

其次,新媒体对传统新闻媒体造成了怎样的冲击呢?

从当前科技发展来看,网络和数字科技都是新兴产业,网络和手机已经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相对比传统媒体来说,网络在传播中对受众的议程设置效果要弱。受众对网络的使用更加自由,网络的信息量十分大,人们在网络上的交流也十分方便,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企及的。受众对传播内容的接收存在着一种循环的系统,接受――消化――反馈――二次接受……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受众个体之间的交流,而传统新闻媒体对于受众来说,对信息的接受就显得有些被动。

从新闻的报道方面来看,新闻最重要的部分在于“新”,如今,许多新闻报道都被新媒体抢到了头条。在网络上,每一个受众都可以是一条新闻的源头,新闻消息从网络上进行传播,只需要一个视频,一个语音甚至于几个字便可以得到大范围的传播。将二者进行对比,不论新闻的产生还是传播速度,新媒体都要比传统新闻媒体更具有本质上的优势。

从新闻的真实性来看,若说到真实性,受到层层把关与审核的传统新闻媒体更来得到位些。但是,我们不能忽略我们国家对媒体话语权的控制,传统新闻媒体对于新闻内容的选择上变得十分狭隘。

而新媒体匿名性的特点使得新媒体的新闻报道不那么拘束,受众从传统新闻媒体那里没能看到的东西在新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得到了满足。

从媒介经营管理的方面来看,传统新闻媒体大都实施企业化管理,但其还是隶属于国家的事业化性质,又要通过自身的有效经营获得利润以保证自身的生存。对于传统新闻媒体,其内容卖点只有新闻,而综合类型的传统媒体除了新闻之外,还有综艺娱乐等等可以帮助其吸引受众进而得到广告收益。与传统新闻媒体不同,新媒体的经营管理则要简单得多。网络上的新闻平台往往都是隶属于大型网络公司旗下的一个部分。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新闻媒体该怎么做才能保存活力、保证地位?

第一,媒体融合。传统媒体可以说在新媒体一出现便已经开始了将二者融合的步伐,传统媒体早已经在当前信息轰炸技术发达多元化的社会中寻找出路了,跟随传统媒体的传统新闻媒体也一样,而媒体融合就是大家一直在做,也一直在完善的。

第二,自我完善。相对于新媒体新闻的快速,传统新闻媒体就显得更加专业和有深度。不管是微博、手机留言、论坛等等的网络平台,消息的发放者只是一般的受众,而不是经受过专业训练的记者,不具备新闻工作者的素质是无法深入挖掘事件真相的。所以说,传统新闻媒体更好地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利用眼球经济的同时,也要深入地将新闻事实展示在受众面前。

第三,品牌和集团化发展。首先传统新闻媒体要从内部加强自身管理,整合产业结构,提升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打造优质精良的新闻团队。要明晰市场定位,了解受众需求,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新闻品牌。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加强特色新闻栏目和专栏的建设,除了打造新闻品牌媒体之外,还要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新闻节目或专栏。

此外,传统新闻媒体在完善自身的同时,还要通过资源整合、自身重组和外部扩张的多种形式,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同时,也要进行跨行业和跨媒体的融合,只有形成集团化的发展,我国传统新闻媒体才有可能从本质上面对新媒体大型网络公司的冲击。

参考文献:

[1]周鸿铎.媒介经营与管理总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

社,2004.

[2]喻国明.变革传媒――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m].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5.

[3]孙啸武.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J].新闻传播,2009(5).

[4]史佳.浅议传统媒介如何应对新媒体的冲击[J].新闻传

播,2012(6).

传统新闻学篇9

(一)网络编辑概念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编辑也不断更新、扩充,现代网络新闻采样也越来越多,网络新闻并没有传统新闻如此严格,更加宽松、自由,同时也具备个性化、广泛性的特征。但是也正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网络编辑的把关难度,传统新闻编辑的整个过程,每一个环节基本上都是由多媒体技术来完成,或者会联合其他的媒体一起合作完成,外界并没有参入。但是网络新闻却大大不同,整个网站新闻的稿件来源有多种,可以是网站自我采编,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渠道和途径,这样可有效避免网络媒体的单一性。

(二)传统新闻编辑以及网络新闻传播之间的细节

通常情况下,很难大面积的改版或者美化报纸版面,主要是由于报纸本身的特性有所限制,传统媒体传播很难随便改变版面,但是网络媒体并不是这样的,网络媒体会整体考虑进行设计,也会考虑到广大受众群体的眼光,网络媒体可以实现时时刻刻改版、编排新闻页面,从而满足广大大众的审美需求,更好的突出新闻。传统媒体版面由于各方面条件制约很难改版面,但是网络媒体主要面对的是广大大众的审美观,因此网络媒体可以更好的满足版面设计要求。网络新闻相对于传统新闻而言,版面的可观性更强,因此更能够激发广大受众的阅读兴趣。

(三)对比分析传统新闻编辑以及网络新闻编辑

以往传统媒体基本上都是固定某一条路线,因此如果改变或者改版其中一个新闻,很可能会导致新闻整体改版,甚至可能需要重新进行排版。这样的话会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可能也会导致新闻最终出版以及发表时间延误,无法实现新闻的及时性。自从出现网络媒体后可很好的克服这个问题,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丰富新闻编辑思路,使新闻编辑越来越多样化。

二、网络新闻传播作用

(一)有利于新闻传播者把握受众的心理动向

网络新闻通过与受众在信息平台上的互动,直观地反映了受众对新闻的态度。网络新闻的传播不仅与新闻编辑者水平有关,还与受众兴趣偏好、现阶段的需求有关,它是传播者与接受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网络新闻传播进行评估,可以在一定层面上分析出受众的心理动向,并督促网络新闻的传播者根据不同受众的心理需求来及时调整网络新闻内容。

(二)有利于新闻传播者适时改变新闻传播策略

网站作为网络新闻的传播起点,要时时关注网络新闻的传播。网站编辑者要通过分析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新闻的更新频率、新闻标题的制作、新闻的整合方式、专栏的策划、版面的设计以及版面的语言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各类新闻的受关注程度以及社会反响,这对新闻传播者适时调整新闻的传播途径、传播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措施

(一)根据时代的发展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新闻学给我们的是一种从事新闻的工作思维,让我们去发现新闻、挖掘新闻,给了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基本技能,但是要观察现实,评价事实的是非曲直、利弊得失,还需要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实践中吸取养料。网络新闻传播打破了原来的地域与行业的限制,与世界联通,所以要求网络新闻编辑要改变自己传统的思维方式,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展自己的全球视野。现在的网络新闻受众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在网上查询相关信息时,人们一般更倾向于阅读专业所需要的信息,面对这样的受众,网络新闻编辑就必须有更丰富的知识积累,具备更高的文化修养。因此,网络新闻编辑不能只学习新闻学科,还应该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哲学和自然科学等各方面,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网络新闻编辑才能对新闻线索作出正确的选择。

(二)提高网络新闻编辑的选择能力

现在很多网络新闻编辑每天的工作只是将纸质版的文字转化为电子版,然后加上一个显目的标题,这样就完成了日常的工作。网络信息的庞大冗杂,受众需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有用信息,而且由于各种社交软件的涌现,网络编辑获取信息的来源越来越广,甚至有的信息是从普通网民的中获取的,所以消息的真实性就难以保证,这种情况下,网络新闻编辑就需要具有收集、分析、鉴别的能力,这就是一种选择的能力。网络新闻编辑要在接触社会的信息后,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行,这样不仅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吸引受众阅读,也能让新闻正确引导受众,正确地影响和引导舆论。

(三)运用数字化工具来进行特色报道

网络新闻传播运用高科技进行消息传播,网络新闻的表现形式将逐步由静态转向动态。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媒体将新闻信息编写由简单的“文字+图片”的形式,发展成为集视频、音频、文字以及大量相关信息链接的立体报道形式。今后,网络新闻采访中还会更多地运用视频采访等手段,远距离实现“面对面采访”。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网络新闻工作者不仅要会用高科技,而且要能熟练地掌握现在的媒介工具,只有不断学习网络知识,加强网络传播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媒介素质,善于利用各种软硬件设备,才能开创一片新天地。这

传统新闻学篇10

我国的媒介环境与现状

现代社会媒介环境的特点是遍布全球的传播网络,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建成,把世界变成一个虚拟的社区、一个“地球村”。UGC(UserGenerateConcent)是网络用户所产生的内容,UGC是网络weB2.0时代的核心特征之一。目前,用户拥有了自主生产内容、内容的权利,很多网民采集有价值的资讯(以图片、文字、视频等各种形式)在网上。

新闻伦理是新闻事业整体、新闻媒介新闻组织和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价值取向、道德表现与日常行为品德规范等的总和。

有部分UGC内容极富传播价值,传统媒体加以采用,既弥补了自身采访不足,又无需支付太大成本,当然是非常合理的。然而,近年来受市场利益的驱动,新闻部门的腐败现象增多,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不断发生,同时出现了一种有悖传媒新闻伦理的现象:很多事件首先由网络媒体炒红而成为网络热点,进一步出现在报纸版面上或电视节目中。传统媒体似乎已经不知不觉放弃了自己的独立判断而成为网络的应声虫。

传统媒体“被渠道化”的现象冲击着新闻伦理

当前,网络的普及使得新闻传播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草根性,拥有UGC权利的网络用户分布广泛而又复杂,同时又不顾忌监管,一方面导致了大部分的UGC内容价值不高,另一方面则给别有用心的“网络推手”制造炒作网络热点提供了最好的平台。其内容生产的目的极为复杂,传统媒体采用网络UGC中的热点事件时,若不加辨别,就会陷入“被渠道化”的陷阱。再加上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原因,一些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媒体活动中暴露出的道德伦理问题日趋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传统媒体对于网络UGC热点盲目追踪,缺乏对新闻真实性的考量

传统媒体在网络媒体迅猛发展态势面前严重低估了自己在现阶段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在人们的潜意识中,网络传播的东西很有可能是捏造的,而一旦经过传统媒体的证实,可信度便增加。但传统媒体对于网络UGC热点盲目追踪,缺乏对新闻是否真实的考量,这对于受众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做法。例如,“凤姐”的走红纯属一场闹剧式的骗局,在网络推手的策划下高调征婚,其后,江苏卫视《人间》栏目及其他传统媒体的关注与报道,进一步推动了“凤姐”的走红,导致了其身价暴涨。

2、传统媒体为追求经济利益,对于网络UGC热点内容娱乐化、庸俗化趋势日益明显

传统媒体拥有网络媒体最为缺乏的公信力,很多网络热点正是在传统媒体跟进报道的推波助澜之下,才演化为真正的社会热点。现代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使大众传媒领域商业气息渐浓,传媒往往以市场利益为导向来规划媒体的报道方针。广告业务的大量增加,在为传媒业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使新闻传播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利益团体影响。在媒体新闻稿件的编辑方面,新闻机构为社会政治、经济等各种利益集团进行着新闻的商业化运作,将公众利益抛之脑外,从而导致了新闻庸俗化倾向。

3、传统媒体在追踪网络UGC热点履行监督权时,存在干预司法公正的倾向

我国宪法规定了司法部门审判的独立性,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督作用表现为对司法审判活动的报道与披露。近年来,各种新闻媒体为吸引受众,争相对许多有争议的案子进行全方位报道,这一方面表明对法院的监督力度有了明显的增强。然而,如果在审判前或在审判期间发表有关案件的新闻报道,很有可能影响审判人员的观点和立场。比如,之前网络上的热点话题“我爸是李刚”事件,通过网媒的宣传和传统媒体的争相报道,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主流社会的判断与反应。

加强传统媒体新闻伦理道德规范的途径

网络的热点事件如果得不到传统媒体的关注,如果没有传统媒体的后续报道,很多所谓的网络热点也只能在虚拟的空间里掀起浪花,很快就消逝于浩瀚的比特空间了。建树新闻伦理,除了满足媒体的发展目的,更是我国媒体改革的必然。针对出现的问题,在促进新闻道德规范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真实、独立,客观地报道,树立媒体公信力

保证新闻的真实可靠,是新闻记者需要遵守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客观报道原则,至今依然被世界新闻界所认同和遵循,除了将它作为一种报道原则和报道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将它作为一种新闻理念和职业精神。成熟的媒体要保持公正、独立、客观的立场;新闻工作者更应该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操守,敢于揭露事实的真相。只有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道德伦理和行为,受到全社会的赞赏,公信力才会被社会所承认。

2、加强媒介自身修养并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对媒体人的道德自觉要求可以说是信息时代伦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媒介道德文明和进步的最终意义也在于媒体人道德自觉性的发掘和良心的发现。在强调媒介技能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将网络伦理作为媒介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将信息伦理作为基础教育,或列为媒介德育课的必备内容。还可以将入网规定为一种资格,为获取此资格,行为主体必须将伦理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的层面加以学习和掌握,培养其公德意识和规则意识。

3、承担社会责任,明确法律界限,保护被报道者的权利

任何国家的新闻媒体,其传播行为必须承担社会责任,这是媒体必须遵守的准则。同时,新闻媒体有责任维持良性的社会秩序与氛围,使新闻报道符合公共利益的要求。另外,新闻工作者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新闻传播活动。新闻的立足点在于报道事实,而不是用作攻击的工具。因此,要严格保护被报道者的权益,更要避免新闻报道在揭露事实时伤及无辜。新闻传播机构应加强对信息来源真实性的审查,加大对虚假新闻的责任追究力度。

网络越是发达,信息越是爆炸,意见就越是多元,这样独立而主流的观点反而会成为稀缺之宝。如果传统媒体始终能够与时俱进地提供足以推动社会进步的观点,那么就能够在网络中寻求生机。虽然新的网络媒介环境大大扩展了新闻传播的空间,也催生了新的运作方式,但是也带来或加剧了一些不健康的新闻传播现象,比如假新闻传播更加频繁等。适应环境,看清问题,准备迎接新的机遇、挑战与竞争,是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无法回避的选择。同时,新闻伦理的完善和提高,更体现了媒体对于受众及社会的人文关怀精神的提高,并将推动着人类文明的提高和发展。

注释:

①陈禹安:《UGC语境下传统媒体的被渠道化》,《中国记者》,2010年5月。

②林淼:《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现象的原因分析》,《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3月。

③格广民朱海强:《网络媒体新闻的伦理研究》,《新闻爱好者》,2010年6月。

④靳凤林,邵艳:《网络伦理学的依据、内容与职责》,《河北大学学报》,200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