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推广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4:38

农产品推广方式篇1

关键词:产业及农业链;农业推广服务;供给模式;利益机制

文章将基于农业和产业链的实际运行模式,对农业推广服务供给模式和利益机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的控制和制约下,想要更好的发展和推广农业产业链的构建,就要充分发挥农业推广服务供给模式,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更好的寻求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意义。

一、基于农业产业链的农业推广服务供给模式概述

产业农业链指的是农业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其关联密切产业的群体所组成的网络结构。其中包含农业物资前期筹备的产业部门、农业生产的科研机构、牲畜养殖的中间产业部门、农作物种植和加工部门、以及将农作物进行储存、加工、销售和运输等后期规划的产业部门,为了方便记忆,我们将其分类成为农业产前部门、产中部门与产后部门。

农业产业链的管理应该从各个环节同时进行,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农产品的加工、农业技术的支持和应用等等,只有将所有环节进行统一的规整和连接,才能构建成为一个有机的农业产业整体,最终获取产品价值实现增值的活动过程。

二、农业推广服务供给模式成本的主要补偿形式

农业服务推广补偿方式的选择,要根据农业产业链中各个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所谓农业产业链中的客体,指的是接受农业推广服务的一方,要对双方的经济利益进行权衡和联结,才能更好的实现农业推广工作。

1、合同方式

农业产业内部的利益关系中,企业和农户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要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来体现,才能对双方应负责的事项和责任进行明确的规定,其中最为主要的核心是农产品价格形成的机制。从双方存在的利益关系和生产经营的风向程度进行综合考虑,除了会受到价格因素的束缚和影响,合同的内容一般也会牵涉到其它利益关系,例如,企业除了要按照合同规定的价格向农户收购农产品之外,还要对农户提供技术、信息、种苗等服务,只要企业帮助农户开展技术扶持项目,对农户的农业生产进行一定的补偿,企业要从自身运营活动中提取一定数量的金额支付农业推广服务的成本费用和技术人员的薪资报酬,才能更好的实现农业推广服务。

2、合作方式

合作方式一般会存在于专业的农民经济组织中,这种方式的带头人一般为乡镇的农技站,合作将以农业技术服务为主导,以广大农民群众为主体,依靠企业力量的支撑,主导农业品为基础,综合实现优质农作物的产业化经营。农技站主要会通过举办培训班的方式,向广大农民讲解农业生产中各个方面的知识。农技站还会定时开展观摩现场的农邺推广活动,届时将邀请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作物种子企业和农民种植示范户等参会观摩,目的在于保证浓产榀新品种的推广,促进品种结构体系的优化。

农技站会为农民提供多种形式的推广服务,例如农技站和参会的农民签订技术承包合同,帮助农民进行科学化的农业种植活动,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农民进行规范化生产。还会对农民进行分片的技术指导,并时刻传递给农民种植方面的信息,全方面实现农业推广供给模式。

3、股份合作方式

在农业产业涟的形成中,经济利益的主体包括农民和科研机构两个方面。科研机构将科研技术为资本进行投资和入股,建成股份公司,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然后将农业生产活动中得到的利润和报酬按股分成,实现自身的经济价值。

在这种将企业和农民进行利益联结的推广方式下,企业和农民将以产权作为合作的纽带,通过合并、参股、重组或收购的方式,成为整个合作方式中的产权所有者,建立新型的产权关系,农民不仅再是单纯的农产品提供者,还是生产、供应和销售环节的利润分享者,企业又可以按照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的力度,获取相应的报酬,一举两得。

三、产业农业的农业推广服务供给模式的思考和建议

1、农业推广服务应该具备公共物品性质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给产权的判定带来了难度,造成了产权制度的残缺,如果产权没有严谨的制定方式将会在消费行为上造成不利影响。一般来说,农业推广服务的主要事务都是应该由公共部门和政府部门提供的,农业推广服务供给的成本是可以在事前进行预算和评估的,可以各种途径和有效手段降低推广的成本,这样就能够产生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起服务人员的积极性,为农业推广服务创造更加有力的条件。

2、建立推广农业服务供给服务主体的利益补偿机制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除了工艺性组织机构之外,任何企业和机构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都是以获得经济报酬为前提的,都必须要实现自身的经济价值。所以,在农业推广服务活动中,要以农村合作经济为基础,调动教育、科研等相关单位参与到推广活动当中来,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协调各个组织机构之间的利益关系,要做到服务到位、分工明确,建立利益补偿机构,才能真正顺应经济社会的生存法则,更好的实荐推广农业服务的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在农产业推广服务供给模式中,要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和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协作分工,将技术支持和指导作为首要的推广目标,然后结合实际情况,最大化的实现农业产品的增值和增产,实现企业和农民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相关机构和部门要在实际的农业种植活动中,主要技术手段的应用和经济制度的建设,才能保证农业生产推广服务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何加骏,李娜,沙国栋.科技服务转化为生产力有效途径探讨――以苏北经济薄弱村芦蒿基地发展历程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09(02).

[2]沈贵银.试论农业推广服务供给的制度安排与多元服务体系的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10).

农产品推广方式篇2

我国农业的巨大进步离不开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技术促进了我国农业产量的提高、产品品质的完善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农业技术不断的被认可和应用之后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农业技术推广成为了连接技术与技术应用之间的重要手段。我国在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成立了专门的政府组织,根据农业产品的分类、种植、方法等形成农业推广体系。在社会不断的发展中,农业技术推广也有着重大的改变。技术的多样性、专业性、简便性等让推广方法更加的丰富。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应该对推广的形式进行研究,分析推广中遇到的问题,探讨如何提高推广效率的组织方法。

1农业推广的形式

农业推广在我国农业进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农业技术推广中形成了很多有效的推广方法。现有的推广形式中,商业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农业技术推广,帮扶性农业技术推广和科研型农业技术推广等有很多的推广体系。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推广形式在不断的涌现,这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将几种农业推广形式进行论述,研究其推广的意义。

1.1商业性农业技术推广

以产品销售或者产品收购为目的的农业推广模式。推广工作的开展需要与其他农业服务相关联。这种技术推广的主要目标是现代化产品,对技术开发、技术传播、市场销售的能力都要求比较高。销售的方式,一般是由专业公司来研究、推广和投入,为农民提供相关的市场信息,让农民了解到产品的具体技术,最终把产品发放到农民手中。产品的推广过程中,推广人员应该以产品的实际情况进行推广,夸大产品功能只能是误导农民购买,在产品的推广方面需要加强管理和监督才能预防此现象的发生。

1.2项目专项农业技术推广

是根据专题项目合作开展的推广模式。在特定的区域内,组织相关的单位根据影响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开展,目的是促进当地农民生产发展的一种推广。这种推广的主要推动还需要政府的扶持,各级政府是推动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帮助农民进行生产的新方法。其推广的意义有可能改变农业生产的格局。让农业项目得到国家的重视,进行全面的开展农户推广服务。

1.3帮扶性农业技术推广

扶贫一直是我国政府提倡的重要任务。帮扶性农业技术推广是政府、机关、企业等共同扶贫的任务。在扶贫的过程中一般都包括技术支持,请专家来对先进的技术进行讲解。这种方式虽然比较陈旧,但是对于农民来说非常有利。在对农业技术推广时,给贫困单位一些资金支持,让农业技术推广更有效果。但是这种推广方式也存在着缺点,很多时候没有对扶贫单位进行细致的了解,盲目地进行资金支持,提供给农民技术支持,但是农民的认识程度不够,投资的新技术也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先进的技术却没有实用性。

1.4科研型农业技术推广

这种推广模式主要是指单位以及其研究成果紧密连接。在生产中不断研究,进行实践,最终完善技术。许多的研究人员和机构主动地寻求技术推广,推广的对象要求有一定的技术,如果没有较高的技术能力,需要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能获得技术。其推广的主要特点就是需要技术新,专业性强。参与者需要有意愿去了解专业知识,接受技能培训。但是在科研型农业技术推广时,还是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推广的对象大部分都是农民,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就需要有更多的耐心,才能培养出专业的、实用性的人才。该推广模式是很多农业技术的重要来源。很多学校和科研机构都在不断的研发自己的农业产品,在技术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开始对其产品进行推广。

2农业技术推广的目的及意义

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不仅仅的形成简单的技术管理,而是建立生态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下,形成经济、社会和生态相统一的农业环境。推广机构的建立需要让农民了解到如何使用生态资源,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更加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的生态资源,来保持农村的生态平衡。目前,农业技术不断提高和发展,为了加快农业技术推广,需要打破传统的技术推广体系的禁锢,建立新的农业技术推广目标。目的是为了提高农业实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通过农业技术的推广,不断提升现代农业技术,用新的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培养出新型的农业人才,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才能够不断的提高我国的农业实力。很多国家的重要政治力量就是农民,国家成立农业组织也是为了保护农民利益,为农民服务。在农业推广体系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为农户家庭经营服务,为农户增加收入,关心农民的经济利益。对于推广体系来说,能为农民创造利益,维护农民权益,表明了农业推广的意义。

结束语

农业技术推广是需要不断发展,和不断深入研究的过程。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能力,建设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服务队伍,不仅仅是把技术放在首要的位置上,而是根据农户的实际情况将推广技术放到农户的手中,让农户可以了解到更多的推广信息,定期为农民进行技术推广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通过政策的扶持以及项目的推挤,不断的为农民组织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向农民提供技术服务,满足农民的农业技术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洪军.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形式与方法[J].吉林农业.2014(23):26.

[2]李俏,王建华,张波.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社会化:衍生逻辑与推进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7-13.

[3]贾磊.面向农民的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分析――以交易成本理论为视域[J].怀化学院学报.2013(07):40-41.

农产品推广方式篇3

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在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总结“十五”工作、全面谋划“十一五”发展的新形势下,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京召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会议。我谨代表农业部对会议的召开和受到表彰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与会代表和全国广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表示亲切的问候!

今年是完成“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明年将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这承前启后的关键时刻,召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会议,对于总结成绩、坚定信心,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组织和动员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借此机会,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进一步坚定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信心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伴随着改革的艰难探索,尽职尽责,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狠抓重大技术示范与推广,强化执法管理与技术服务,注重能力建设与改革创新,为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产品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全面完成我国“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方面,试验、示范、展示、推广了一大批高产、优质、抗逆的农作物新品种,有力地促进了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使良种的覆盖率达到%以上;组装、集成、示范、推广了节本增效综合栽培、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科学施肥、旱作节水等重大农业技术,不仅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与品质,而且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节约了资源,促进了农业节本增效;承担了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报,耕地地力与土壤墒情、旱情监测,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产品的质量监督与检验任务,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生态安全乃至生命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举行了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技术培训和展示示范,提高了科学技术的到位率和普及率,以及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与经营水平。

二是在配合行政执法方面,承担了植物检疫、品种审定等执法管理工作,组织了重大迁飞性、流行性、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应急防治与封锁扑灭及高毒农药减量等行动,参与了农资打假、毒鼠强专项整治等活动,为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保驾护航”作用。

三是在综合服务方面,开展了产前与产后信息服务、直供配送与连锁经营农资服务,直接服务于企业和“订单农业”,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举办了全国农药械、种子、肥料等农资产品和优质稻米信息与产品交易活动,使其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流农资和农产品信息的平台,交易农资和农产品的场所,展示农资和农产品企业的窗口,在全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四是在改革创新方面,参与了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与机制、方式与方法及组织管理创新,初步形成了一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新的模式,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增添了活力。

近年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全力服务于各级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中心工作,积极参与了恢复发展粮食生产、农业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等重大行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实践证明,虽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探索、创新、发展的任务还很繁重,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始终是“科技兴农”的主力军,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始终是“科技兴农”的排头兵。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和广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农业技术推广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支撑作用,进一步坚定从事农业技术推广这一伟大事业的信心。

二、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使命感

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方针,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所有这些,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努力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也给我们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

近两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支农、惠农政策的激励下,经过全国农业系统的共同努力,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粮食生产(出现了恢复性增长,农民收入也实现了较快增加。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保障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农业标准化水平还较低,农业产业化发展还不快,农民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农民持续增收的后劲还不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既要靠政策的支持、投入的增加,更要靠科技的支撑。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靠科技解决问题,是我们的根本出路。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只有%,而发达国家为%-%。我们必须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坚定地依靠科学技术提高产量,改善质量,降低成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起确保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和广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要进一步认清所肩负的重大责任,增强使命感与紧迫感。要适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要更新推广理念,创新推广思路,革新推广方式。通过改革创新,增强自身实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三、理清思路,进一步明确抓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的重要判断。“三农”问题是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提出新思路,探索新模式,制定新措施,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技术支撑。要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增强农业技术推广活力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实现农业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战略性调整新阶段,面对农民科技需求的多样性和农业科技服务市场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出现了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如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机构设置不合理、推广手段落后、基层队伍不稳、财政保障不力等,严重地影响了公益性职能的充分发挥。一些地方的基层机构改革,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受到了冲击,技术服务十分薄弱。

我国农业的经营体制高度分散,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很低,这是我国农业的特殊性。而投资周期长、比较效益低,又使农业技术推广普遍带有公益性,乃至成为一种规律。这种特殊性和规律性决定了中国必须要有一个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而这个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又必须精干、高效并相对稳定。但是,这绝不是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就不需要改革了,就要完全回到以前的模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势在必行,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要在改革中求稳定,在创新中求发展。要通过体制改革构建一个精干高效的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通过机制创新不断增强这个体系的活力。现在不是讨论改与不改的问题,而是要明确改革的目标和原则,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农业技术推广改革的目标是,着眼于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改革创新,逐步构建一个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这个体系的建设要实现重心下移,充实生产一线,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和服务能力,以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改革中必须坚持精干高效,科学设置机构,优化队伍结构,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对公益性职能不能盲目推向市场,不能盲目撤并机构、压缩人员。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支持多元化发展,有效履行公益性职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国家队”不能搞“关门主义”,因为在服务上我们不能包打天下,要树立协作、合作意识。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特别是在基层机构设置上,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向乡镇派驻农技人员,可以跨乡镇设置区域站,也可因地制宜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或行业站,还要特别注意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创新与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只要有利于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发展,就鼓励各地大胆探索。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各方利益;改革方案和措施既要考虑不断提高服务“三农”水平,也要考虑财力可行。必须坚持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同步;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完善绩效考评机制,改革收入分配方式,创新推广方式方法,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努力提高服务能力。

抓好农业技术推广的改革创新,关键的是要坚决贯彻《农业技术推广法》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了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责和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措施;中央一号文件专门讲到了农业技术推广改革;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的第条也讲到要“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防控体系”。我们要齐心协力,加强宣传,展示实绩,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要以有为争有位,在改革创新中加强我们的体系,增强我们的活力。

第二,认真履行职责,着力提高农业技术到位率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部正在制定“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民增收,是战略重点、中心工作。特别是在粮食生产方面,要千方百计“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节本增效”。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抓好农业重大技术的示范推广和指导服务。

一要大力示范、推广粮食作物新品种、轻简栽培、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旱作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等关键技术,建立健全农业灾害防控体系,加快标准粮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基础上,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打牢粮食生产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要大力示范、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等技术,稳定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积极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灌溉水、肥料、农药、种子等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增长方式的加快转变、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要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与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活动的开展,积极参与各类农业标准的制定和组织实施,着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为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程技术指导与服务,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四要大力加强技术培训,着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积极宣传、普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农资合理使用、农业社区综合管理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等技术与知识,促进农民改变传统观念,增强自主决策能力,提高推广使用科学技术的积极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三,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提高农业技术推广能力

随着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由农科教单位、涉农企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等建立的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和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分离出来的经营实体,既是政府支持的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重要补充和合作者,也是竞争的对手。作为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提高推广能力。

一要认真实施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等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并完善建成项目的运行机制,使之尽快发挥作用,促进推广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的改善。

二要不断加强业务建设,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推广方式方法,提高指导服务技能和管理水平,特别是要积极探索推广方式由农技推广向农业推广的转变,着力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和服务理念,深入基层和生产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与指导服务,并积极研究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取得农民的信任,赢得服务的市场。

农产品推广方式篇4

关键词农资;连锁经营;形势需要;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3-0381-02

近年来,不少农资连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在沭阳县农资市场就有苏农农资连锁、宿农农资连锁、中昊农资连锁、天补公司、千村植保等企业。开展农资连锁经营对整合农资市场及农民各方面都有许多益处。笔者从事农资连锁经营和农技推广多年,下面简要谈谈对农资连锁经营的几点思考。

1发展连锁经营是适应当前农资经营新形势的需要

1.1连锁经营是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成功经营方式

国外发展连锁经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连锁经营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商品流通最主要的经营形式和组织方式,并涌现了一大批国际知名的跨国连锁经营企业,如肯德基、麦当劳、麦得龙、家乐福等。国外的实践证明,连锁经营在开拓市场方面具有独特的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有很强的竞争力。就农业生产资料来讲,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大多采取连锁经营的形式,在主要农业生产地区建立连锁零售网点,农民通过电话就可以向公司提出购买要求,公司就近安排送货上门,有的甚至服务到地头。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一般是依托农民合作组织建立销售网络,合作组织总部统一采购,基层合作组织分销,这也是一种连锁经营。日本的乡镇农协大都建有中小型综合超市,既卖各种农资,也卖日用百货,还出售当地农民生产的少量农产品,农民感觉比较方便。总体看,在市场秩序比较规范,竞争比较激烈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农资销售大都走上了连锁经营的道路。因此,实行连锁经营是农资经销企业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1.2连锁经营在我国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在我国,本土企业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才涉足连锁经营的,许多企业从中尝到了甜头。南京的苏果超市就是一个典型,苏果1996年成立后即大力发展连锁店,从几间门面房起家,2000年即跃居江苏省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2002年连锁网点数达到540家,而农资行业在江苏有苏农等。大家所熟知的李宁公司初创时,产品销售步履维艰,但他们从连锁经营中找到了灵感,在各大中城市开设了李宁专卖店,由此一举打开了市场,登上中国最有影响体育用品公司的宝座。目前,连锁经营已在餐饮业、零售业、服务业、it业等10多个行业取得蓬勃发展。国家统计局对限额以上的连锁企业调查表明,“九五”末期,商品批发、零售、餐饮业连锁企业1092个,其中批发零售业870个,餐饮业222个,销售总额达到了1500亿元。

1.3连锁经营必将取代传统的农资经营渠道

同其他行业相比,农资经营的方式落后,连锁经营刚刚起步。长期的计划经济以及农资的特殊性,使农资经营形成了以个体经营为基础,以农资公司、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其他农资经营单位为补充的市场格局。这一格局必将被先进的连锁经营方式所取代。

1.3.1由于传统经营方式主体多、规模小、数量大,并处于单独、分散经营的状态,彼此之间联系少,抵御风险能力差,市场竞争力弱。同时,市场管理难度大,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1.3.2目前传统的农资经营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一方面,由于农村市场广阔,农资消费市场巨大,其他行业虎视眈眈,意欲进入。另一方面,我国已经承诺,加入世贸组织后2~4年,允许国外企业进入国内从事农药、农膜、成品油料的批发和零售。一旦外资企业进入,肯定会以连锁的方式开展经营活动,这将对现有的市场主体产生巨大的冲击。因此,主动调整经营方式,用先进的连锁经营模式替代传统的经营渠道是明智的决策。

1.4连锁经营是农技推广部门改革的新举措

过去,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为适应改革的需要,弥补农技推广事业经费的不足,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水平,普遍开展了农资经营工作,为农技推广部门的生存和发展做出很大贡献。但这种方法总体上是以行政隶属关系和行业管理职能为纽带,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色彩,因而这种联合不紧密、不稳定。在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要利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和体系优势,加快机制创新,引进先进的连锁经营理念,建设新型的农资经营业,为农技推广工作注入新的活力,是农技推广部门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是行之有效的新举措。

2连锁经营可以实现“三赢”

我国农村人口多,市场涵盖范围广,潜力巨大。经过20多年的改革,农村的商品流通已得到了相当大的改善,市场也比较活跃。同时,农民越来越重视新技术、新产品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从国内外连锁经营的实践看,农资实行连锁经营,可以实现“三赢”。

2.1农民获益

一是农资实行连锁经营可以有效地防止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从信誉好、管理严的连锁超市购买的农资产品,质量有保证、服务有保证、价格有保证。二是农资连锁经营能够在较大范围内统一推广良种和其他优质农资,推进生产的区域化、标准化,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销售和使用,发展无公害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2农资生产企业得益

一是连锁经营可有效地规范市场秩序,农资生产企业跻身连锁超市后,可保护合法守法的农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农资产品的整体质量上一个新台阶。二是可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其产品流通率,扩大销量,提高知名度,获取更大利润。三是连锁经营是产品直接面对面竞争,因此可以促进农资生产企业强化内部管理,狠抓产品质量,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2.3农技推广部门受益

建立现代化的农资连锁销售网络一是可以有效控制农资的进、销渠道,有利于加强监管,净化农资市场。二是可以提高农技推广部门经营农资的流通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强竞争力,占领、巩固市场,不断增强农技推广部门自身实力,以提高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可以积极探索农技推广服务的新技术、新思路,将农业实用新技术物化,切切实实地为农民服务。四是能够有效保证农资供应,解决好产前问题,为产中和产后打好基础。

3做好农资连锁经营工作的措施

虽然连锁经营已成为商品流通业中最具活力的经营方式,是改造传统商业、提升流通产业竞争力、推进流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但在农资经营领域,连锁经营是一个新事物,为使其快速、健康发展,还需做很多工作。

3.1深入研究,积极探索

要将农资连锁经营作为农技推广部门经营体制创新的一件大事,纳入议事日程。要在研究其他商品连锁经营的基础上,结合农资经营的特点,认真探索农资连锁经营的机制,积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经验,尽快拿出一套适于农资的连锁经营模式。天补公司从2008年开始探索农资连锁经营,现已在苏北地区发展了150多家连锁店,初步积累了经验。但绝不能满足于现状,更不能急于求成,要按效益优先和服务优先的原则,把连锁经营作为一项事业来办。

3.2规范管理,大力扶持

要按照连锁经营标准化、专业化的要求对连锁企业进行管理,连锁经营企业总部必须强化对其门店经营行为的监管和约束,坚决杜绝不规范的商业行为。要推进和完善连锁企业管理系统的建设,推广先进的经营理念、营销技术,帮助农资连锁经营企业熟悉现代流通规则、方式,积极开展连锁经营从业人员培训,引导农资连锁企业进行规范化的经营。要建立农资连锁经营中介组织,争取早日成立农资连锁经营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天补公司在连锁店建立初期就出台了一套管理体系,在当时比较有效,随着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多,这些管理制度要进一步细化,做到更科学、更合理,切实为连锁经营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要大力支持农资连锁经营的发展,在农资经营许可的审批上进一步简化,严格对连锁经营企业收费。要着力打破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为连锁经营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3切实提高连锁经营的服务水平

3.3.1确保推广质量过硬的优质农资产品。农资不同于其他商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隐患极大,连锁经营农资一定要把质量放在首位,确保无质量隐患。还要抓住市场导向,目前无公害-绿色-有机化已成为农产品的发展趋势,要适应这一形势,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依靠自己的主打产品、拳头产品、特色产品,赢得广大农民信赖,有效占领市场。天补公司以“黑丰佳”打开了连锁经营的局面,取得了不斐的成绩,这与“黑丰佳”的优质高效是分不开的。今后应开发更多像“黑丰佳”这样的产品,为连锁店的规模经营提供有效的保障。

3.3.2建立完善的推广网络。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将好的农业技术、好的农业产品推广到广大农户手中,不仅要有一支水平高的科研开发队伍,还要有一支组织健全、善经营的推广队伍。确切说,应该具备针对不同地区开发、研制适合该地域使用的新型农资产品的优势,但创建一套完善的推广经营体系是目前的薄弱环节。在这方面,农技推广部门要虚心向其他行业、部门学习。天补公司大力推广连锁经营,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应给予大力支持,并以此为契机,拓宽思路,积极探索建立一套新型、适合农技推广部门的农资推广体系。

3.3.3提高为农服务的水平。农资产品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和独特的使用方法,农技推广部门经营农资的最终目的不仅是将好的农资产品推广到农户手中,还要将优秀的农业技术转化为农民的高产丰收。因此,要把农资连锁经营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紧密地结合起来,经营人员应具有指导农户正确使用农资,并传播先进农业实用技术的能力。天补公司将连锁销售人员组织起来培训、交流,是值得提倡的。

农产品推广方式篇5

摘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立足于服务现代农业,加速科技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以大学为依托,以大学专家领衔和基层农技推广力量为骨干,在区域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永久性试验示范站(基地),构建起从科技源头到“最后一公里”的快捷通道。在运行机制上,实行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大学专家与地方农技推广力量紧密结合,院校科技资源与政府行政资源和企业经济资源紧密结合,激活了现有的农技推广体系,加速了最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了区域主导产业升级和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探索形成国内独具特色的“西农模式”。

关键词:西农模式;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F306.3;S-3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借鉴国外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经验,以大学科技源头为依托,在区域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永久性农业试验示范站,集成、熟化、推广农业技术成果,取得显著成效,得到陕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受到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零距离服务现代农业这一新的探索,陕西省称之为“西农模式”。时任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批示“应重视‘西农模式’的总结和推广”。一、“西农模式”的内涵及基本框架

“西农模式”是时代的产物,是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一个创造。21世纪以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趋于多元,固有的由政府主导的单一农技推广方式已经难于适应这一现状,需要探索、寻找新的农业科技推广路径[1]。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国家财政部和陕西省政府的支持下,经过8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独具特色的“西农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内涵是:以大学为依托,以建设服务于产业的试验站为核心,以基层农技人员为骨干,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为目的,通过在农业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永久性的农业试验示范站(基地),为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全产业链的技术服务。

“西农模式”的内涵和基本构架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认识:

1.就创新层面看,面向区域主导产业建立永久性试验示范站(基地)是“西农模式”的基本特色,也是“西农模式”的核心和主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国家重点农业高校,拥有2418名中高级农业科技人员,与67所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有合作关系,具有多学科多专业人才优势、信息资源和技术成果。以前,西农大也搞科技推广,但多是零散的、短期任务式的,新校组建后,他们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将教学、科研与技术成果的推广结合起来,按照“建在产区、稳定队伍、长期坚持”的思路,自2005年以来,先后在省内外建起白水苹果、清涧红枣、阎良甜瓜、眉县猕猴桃、西乡茶叶、安康水产、山阳核桃板栗、阎良蔬菜、海南作物育种、黄淮地区小麦新品种、黄淮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油菜新品种示范等一批试验示范站(基地),采取大学科技专家常年驻站形式,开展农业科技推广一线服务,构成了快捷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服务网络。

2.就建设层面看,校市共建、院县共建是“西农模式”落地和长期坚持的成功之道,也是校地合作的一个创新。省内建立的试验示范站,学校投入专项经费8000万元,产区县政府无偿提供土地532.4亩(学校原有土地172亩),投入基本建设资金1700多万元。宝鸡市政府将西农大眉县猕猴桃试验站作为宝鸡市的试验示范基地。清涧县政府对西农大在该县建立的红枣基地,除无偿提供33亩土地外,还筹资900多万元建了一座3000平方米面积的红枣研究中心大楼。榆林市政府每年给予红枣试验站20万元专项支持。安康市划出2000亩水面支持西农大水产试验示范站科技研发。校地共建的“西农模式”,使大学的技术优势紧密地与区域产业发展融合,校地两个积极性协同发力,有效提升了农业科技化水平。

3.就制度层面看,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激励保障系统,是“西农模式”聚集人才走向一线的重要建设,是“西农模式”流畅运行的有力保证。为调动科教人员参与一线农业科技推广的积极性,西农大结合大学实际,创新岗位设置、职称晋升、津贴发放、表彰奖励办法,从政策导向、制度安排上为科技推广的持续、良性运转创造条件。一是专门设立了科技推广处,统筹负责全校农业科技推广的组织管理工作;二是在全国首创,在岗位设置中单列一项“推广类别”,确立各试验示范站的岗位编制,人员面向全校公开招聘;三是在职称晋升中单列出技术推广系列,设立“推广教授(研究员)”岗位;四是在“人才强校规划”中,专设“技术推广专家”,每年专列100万元经费,对入选者每人给予15万元奖励;五是实行推广专家驻点工作津贴;六是在学校表彰奖励系列中单设技术推广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奖项。这些激励政策的实施,为“西农模式”的流畅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西农模式”的运行机制

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以隶属各级农业行政部门的农业推广机构为主体。这一垂直层级结构的推广模式,具有上下贯通,行政推动力强,动作快的优势[2]。“西农模式”是以大学为主导的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农技推广模式,具有更雄厚的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西农模式”作为大学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的新探索,在创新运行机制上重点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成功实践:

1.构建了一条从科技源头到“产业一线”的有效通道。长期以来,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着“最后一公里”阻塞的问题。如何突破“最后一公里”瓶颈,使农业的先进技术成果在农民中普及,转化为现实生产力[3]。“西农模式”有自己的一套做法:一是面向区域主导产业,将试验示范站建在产业规模化程度高的中心地带,直接与产业和广大农民相结合。二是实施试验示范站带动示范村(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示范村带动示范户、示范户带动周围农户的多层带动制度,推进科技推广进村入户。三是建立健全信息咨询服务网络。依托西农大和杨凌示范区科技信息资源优势,开设杨凌农业技术推广网,借助农林卫视举办农业科技专题节目;与各地电信公司合作,建立苹果、红枣、水产等区域产业信息网;与省委组织部合作,面向全省17000个村党支部开办每月两期的农技推广电视专题讲座;建立以试验示范站为连接点的远程培训和咨询服务系统,缩短农业技术服务与产业一线的距离。

2.创造了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的新机制。过去在农业院校的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中,长期存在着“三分离”的问题。为了找到一种有效的形式,使建在产区的试验示范站成为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的服务平台,西农大以改革思维创新体制机制:一是按照产学研、农科教“三位一体”的要求搭建平台,进行人力、设备、项目,资金等资源配置,使研究试验、成果转化、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相结合。二是使试验示范站成为学校教学实习的基地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实践的基地。2006年以来,仅省内就有104个班3200余名本科学生在试验站实习,200多名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在试验站做实践研究。三是将试验示范站作为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的新平台。几年来,西农大与地方合作,在各试验示范站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20余次,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新西兰、印度等10多个国家的60多位专家,以及国内农业院校、研究机构的多位院士专家参会交流。目前,各试验示范站已分别与美国康乃尔大学、新西兰环球贸易公司及国内50多家农业科研院校、推广部门、龙头企业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

3.创新了大学专家与基层农技推广力量有机结合的新模式。为有效整合科技资源,促进大学专家与基层农技推广力量有机结合,西农大白水苹果试验站,创造出“1+4+4”的结合模式,即学校1名专家带4名县级技术干部和4名乡级技术人员。组建了一支由西农大7位苹果专家与白水县56名基层技术骨干组成的科技推广队伍。这支队伍采用抓好7个示范乡,辐射7个邻近乡,带动14个示范村和700多个示范户的方式,使8项苹果关键技术迅速得到推广。西农大眉县猕猴桃示范站,大学8名专家与眉县32名县、乡农技骨干组成8个工作组,重点指导8个科技示范村,带动400个示范户,大面积推广了猕猴桃栽培新技术。在这种技术推广体系中,地方的农技推广人员被正式纳入大学技术团队之中,统一分配任务,一起开展工作,同样发给工作补贴。真正使大学科技专家与基层农技干部融为一体,激活了现有的农技推广体系,有力地提高了农技推广水平。

4.有效地将院校科技资源与政府行政资源和企业的经济资源对接起来。在这三者对接中,西农大以技术项目、技术培训为抓手,市县政府则以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基础设施保障为支援,而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社则以土地和劳力投入为条件,三者联合,建立技术推广联盟,同心协力推广农业技术,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4]。自2005年以来,西农大已与80多个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村民间组织建立了这种合作关系,开展科技推广项目120余项。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400多期,培训基层农技骨干、农民技术员和农民35万人次。在宝鸡试验区合作育成的“线椒2001”等5个新品种,已推广到全国26个省(区、市)和印度、乌干达及南亚五国[5]。眉县、周至已成为全国猕猴桃著名原产地,吸引联想集团有意投资4亿元,在周至建5万亩猕猴桃生产基地和5万吨容积的气调库。

三、“西农模式”的实践效果

“西农模式”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科技研发和良种良法推广,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在普及现代农业技术,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取得显著成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1.有力地促进了最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科技创新源头与农业产业需求的对接,示范基地与示范村、示范户的贯通,构建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快捷通道,促进了最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黄淮流域是我国小麦主产区,2008年以来,西农大在黄淮流域的河南、安徽、江苏三省20余个市县建立30个小麦新品种示范园,展示推介西农大20余个小麦优良新品种(系)。期间建立新品种展示园1万多亩,生产示范园及种子田10余万亩,促使“西农979”、“小偃22”、“陕麦509”、“西农928”等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在黄淮地区推广面积超过5000万亩,增产粮食25亿公斤以上。“西农979”小麦新品种的选育者王辉教授荣获2012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在黄淮及长江中下游油菜主产区,西农大在安徽的滁州、合肥、宿州、淮南,江苏的东台、盐城、淮安,湖北的荆州等市县建立了10个油菜新品种示范园。对西农大培育的近10个油菜新品种(系)进行展示推广,建立生产示范园及种子田3万多亩,促进“陕油8号”、“秦研211”、“陕油16”等国审油菜新品种在黄淮地区推广面积近1000万亩,为农民增收10亿元以上。西农大眉县猕猴桃试验站,引导果农大力发展海沃德等适生优良品种,在果园管理中全面推行人工授粉、配方施肥、果园生草、合理负载等8项关键技术,有效提高了猕猴桃的产量和品质。全县优良品种占比达60%以上。2011年,全县猕猴桃产量32万吨,产值12亿元,分别较建站前的2005年提高了1.9倍和2.8倍。全县农民人均从猕猴桃增收4600元。西农大安康水产示范站,从引进美国滤食性鱼类新品种匙吻鲟入手,在汉江库区推广网箱生态养殖,先后培训技术干部和农民8100多人,使汉江安康库区网箱养鱼从2006年的200多口发展到2011年的24000多口,水产养殖总产量由建站前的4300吨提高到20543吨,提高了3.8倍,使水产养殖成为陕南沿江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兴产业。

2.有效地推动了区域主导产业的升级。试验示范站建在农业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对产业进行全产业链技术指导和质量监控,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促进了区域主导产业大步升级。白水是陕西省渭北苹果优生区。以前由于果园群体结构不合理、早期落叶病和腐烂病严重、优果率低。西农大白水苹果试验站建立后,围绕“果品升级、果业增效、果农增收”三大目标,重点推广“以间伐为主的苹果树改形技术,以增施有机肥为主的旱地果园肥水调控技术,以果品质量安全为主的生物、物理防虫技术”等三项关键技术,推广“金世纪”、“秦阳”、“粉红女士”等一批新优品种(系)和矮化密植实用先进技术,使优果率由建站前的35%提高到80%以上。全县52万亩苹果,30万亩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6万亩通过欧盟有机食品认证。2011年,全县苹果产值由建站前2005年的5.25亿元增加到15.5亿元。白水苹果生产的技术进步,带动了全省苹果产业的规模发展和产品升级。核桃,是山阳县的特色产业,但长期以来处于“鸟种、天管、人收”的自然状态,全县90%以上的核桃为自生自长实生苗,七八年才顶芽挂果,品质良莠不齐,市场商品率低[6]。西农大在山阳建立核桃板栗试验示范站后,推广高接换优、标准修剪、疏雄授粉等先进技术,使全县200余万株核桃嫁接了“西扶1号”、“香玲”、“西林3号”等核桃优良品种,亩产较原来提高了6倍,品质也大大提高。原来一斤核桃只卖七八元,现在的新品种一斤卖到20多元。单核桃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就增收300元。目前全县核桃面积已由建站前的20万亩发展到30万亩。

3.强化了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大学专家长年驻站产业一线,接地气,近实际,利于及时发现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有针对地进行数据采集、资料积累和技术研发,这也大大丰富了他们教学和科研的内容。使之多出成果,出好成果[7]。西安阎良甜瓜生产中,过去普遍采用火炕营养土钵育苗的落后方式,成苗率低、苗子弱、缓苗慢。西农大的专家在这里建站后,进行穴盘基质育苗的技术研究,总结形成了一套工厂化甜瓜穴盘基质育苗的新技术。获得了成活率高,不缓苗,雌花多,上市早的显著效果。目前阎良区已新建起11个工厂化育苗中心,新的育苗技术普及率达90%以上。该技术2010年通过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鉴定,已在全省瓜菜产区大面积推广。清涧县是大西北“红枣第一县”,全县枣林面积70余万亩,年产红枣15万吨左右。但红枣成熟期遭遇霪雨裂果霉变的问题,一直是影响枣农增收的制约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西农大清涧红枣试验站专家,先后从几十个红枣品系中选育出抗裂果的“方木枣”和“长木枣”新品种。采用冬枣高效配套栽培技术,使冬枣的成熟期提前20天以上。同时与相关企业合作,研制出可自控温度的“红枣智能烘房”。一系列抗裂品种、抗裂技术的应用加上适时采收,有效减轻了鲜枣的裂果损失。在示范、试验的实践中,西农大的专家们也收获颇丰。据不完全统计,西农大自建站以来,已先后引进、展示国内外优良品种688个,选育审定新的良种18个。开展各项试验研究150多项,其中21项通过科技成果鉴定,8项获得省部级成果奖。

2012年中央1号文件就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提出: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8]。“西农模式”是我国大学在构建多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方面的积极探索,代表了一种方向,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本课题参与人员有:李雄梧、韩明玉、党文朗、刘谦光、邹志荣、郭加水、张正新

参考文献:

[1]刘光哲.中美大学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比较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3):7277.

[2]陈建华.关于构建“一主多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思考[J].湖南农业科学,2010(4):56.

[3]冯华.农业科技,还要迈几道关[n].人民日报,20111225(5).

[4]卜洪震,龚元石、卢凤君.中国农业大学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合作形式与运行机[J].农业科技管理,2009,28(1):6567.

[5]宝鸡日报评论员.科技发展是农业发展根本出路[n].宝鸡日报,20120309(3).

[6]王百战,易同民,杨前进.农科推广泽被三秦——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阎良、山阳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站[n].科学时报,20071119(7).

农产品推广方式篇6

1.农业科技推广的困境

农业的性质决定了它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一方面,农业生产受到自然资源的制约,农产品产出的数量与质量与当地的土壤、气候、水质等因素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农业生产也要受市场、管理、体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农业科技推广要面临自然、市场和体制三重困境的考验(图1)。

首先,农业产业是植物、动物产品生产及加工的产业,必然面对自然风险的考验。农业要利用生命有机体生长、繁育的自然规律获得农产品。在这一过程中,生命有机体的生长、繁育能力的大小和质量的高低受生物客观规律决定,且与外界自然环境条件的好坏有着直接联系。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科技投入不足,应付自然风险的能力较差,使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与工业技术相比,农业科技推广周期长,地域性强、过程管理不易控制和监督,推广效果的影响因素复杂,风险较大。

其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下达指令,农产品统购统销的销售模式己经彻底瓦解,农业科技推广还面临着市场经济带来的市场风险。农产品价格在我国价格体系中比价偏低,且波动较大,无法与工业、商业的利润相比。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对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的投入热情,在逐利本能驱使下农村资金通过各种渠道大量流失。1998年,全国农村仅通过财政系统流出的资金就高达851亿元。农业生产中不时出现农产品销售困难和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挫伤了企业和农户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如果不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农业经营达到与工业和商业相当的投资回报水平,资金投入和参与热情问题将会困扰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

最后,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转型时期和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农业科技推广还面临着体制困境。1950-1978年,国家通过剪刀差从农业取得了5100亿元收入,平均每年176亿元。1979-1994年,国家通过剪刀差又从农业提取了15000亿元收入,平均每年937.5亿元,是改革前平均的5.3倍。此外,我国转型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对农技推广体系有很大影响。随着1998年以乡镇撤并为主的乡镇机构改革和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铺开,许多地方政府纷纷把基层乡镇农技推广站的管理权、人事权和财务权实行三权下放”到乡镇政府,乡镇政府无力供养农技推广部门,导致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网破,人散”的局面。吴跃民、刘永昌(2003)指出,一些地方政府和领导只重视见效快、容易造成声势的项目,忽视以公益性服务和社会效益为主的农技推广事业,认为农技推广机构是包袱,凡改革整顿必拿农口是问,原本微薄的经费被大量削减或挪作他用。

由于面临着以上困境,如何克服困难,促进农业科技推广事业的开展,并以此推动农业更快、更好地发展这个问题就摆在了人们面前。

2.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及其经济学性质

农业科技推广从本质上讲是农业科技采用行为在社会中的扩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括了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中介组织和农户等多个参与主体,以及农技推广的供给和需求活动。因此,农技推广一方面要受到由其经济学属性决定的多元供给主体行为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农户、农产品消费者和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影响。

科研活动按科研产品的属性可将其分为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准公共物品。对于公益性强、非竞争和非排他性的农技推广活动需要政府以公共政策手段推进,而属于私人物品的活动则主要由企业等市场主体完成。扈映(2006)指出,农业技术在多数情况下是具有非排他性但具有竞争性的共有资源,具有先使用者先受益的特点;从投入角度看,大部分农技推广项目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特性,是多元投入的混合物品,部分农技推广项目是纯粹的私人物品;部分农技推广项目是营利性的,但是依然具有公益性[4]。刘常青,陈晓芳(2006)也认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某些公共物品的供给无法通过市场体系中的供需交易来实现,社会必须求助于政府这种市场之外的力量。

可以看出,农业科技推广活动的经济性质决定了它需要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以及农业中介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图2)。

3.农业科技推广供给主体分析

政府设立的各级农技推广机构自计划经济时期以来一直都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力量。在实际工作中,各地的政府农技推广机构根据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而境遇各有不同。山东是我国经济实力和农业基础较好的省份,根据董金和(2005)做的调查,尚有近30%的农技推广站运行经费没有完全保障,在效益较好的农技推广部门也存在人员超编情况严重的问题。济南市县级农技站超编达编制人数的4倍,乡镇级超编52%,上级部门看到你经营状况较好,就会强行安排人员进来,5个人可以做好的工作10个人做。而财政状况欠佳的地方,农技推广机构境遇更差。吴跃民、刘永昌(2003)对辽宁省4个典型县调查表明,农技推广乡站在编人员中非专业人员达23.1%,资产被转让、承包、出租或变卖的现象屡禁不止。因此,虽然拥有较完善的网络体系、丰富的实际推广经验以及在农户中的声望,但单一依靠政府农技推广机构的模式己经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掌握着比较充分的市场信息,拥有比较雄厚的资本、技术、人才优势,有较强的竞争和辐射带动能力。企业在农技推广活动中的参与大大提高了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和储运分销过程中的科技含量,同时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及服务、科研资金投入等各方面能得到切实保障。但由于企业追求利润的天性,对于公益性强,不易通过专利、商业秘密等形式予以保护或风险较大的科技推广项目则不愿介入。

科研院所是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来源,由于科研能力强大、信息便捷、技术实验设备先进,既可以直接将科研的新品种、新工艺和新项目引入农业生产战线,也可以通过专家传授、科技示范园区和为农村培养实用技术人才等手段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提高技术水平。各地在实践中涌现出一批以科研院所为主进行农技推广的成功案例,依托西北农林大学的陕西杨凌地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但科研院所也有其不足,唐建安(2005)指出,科研院所的考核一般以项目承担数量、成果获得多少和论文写作数量等进行衡量,轻经营型人才,在农技推广中多讲雅”力,而很少研究市场的‘拉”力,并且缺乏相应的激励、竞争机制[7],使科研院所的作用受到一定影响。

中介组织起到联结政府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企业和科研院所与农户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有利于农技推广组织与广大分散农户的联系,减少双方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中介组织除组织协调外,在一些需要较强专业技能的农业产业中还可通过专业技术协会的形式向农户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和服务,如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家畜养殖、果品、花木栽培等等,这些行业的商品率较高,农户承担的市场风险较大,因而对科技的需求较强。四川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中介组织在农技推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隆昌县的家禽技术协会、彭州市的蔬菜产销协会、仁寿团结的养羊协会、蒲江巨丰的养猪协会等。

4.经济、社会需求对农业科技推广的影响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层次的提高,人们对农业生产的要求己不再满足于数量的增加,而更多地对农产品的品种、口味、营养、健康有了更高的要求;再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用地的侵蚀和挤压,农业用地步步退缩。这种情况下,需要利用科技优化品种,提高单产水平,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农业生产的环境保护也提上议事日程,传统农业生产中农药、添加剂、薄膜等的大量使用,不仅直接造成耕地、水源和大气的污染,而且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构成重大威胁。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恶化,农业生产必须依靠科技,在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提高效益上下功夫,高度重视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

农业科技的主要接受者一农户对农技推广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一方面部分农户由于观念、眼界、知识等原因,不愿承担农业技术推广可能存在的风险,对采用农业新技术持观望态度;另一方面,部分农业科技成果的使用成本太高,超过了现有农户的经济承受能力,技术推广过程得不到农户的响应,削弱有效技术需求。针对我国农户的特点,农技推广应当考虑到农户的实际情况,在推广过程中提高企业和相关机构的参与程度,增加在供、产、销环节的资金、技术和信息支持力度,减轻农户可能承受的风险;同时,利用科技进行农副产品综合和多层次开发,让农户切实享受到科技进步的利益,带动更多农户采用先进技术。

从农业科技推广的需求因素看,有限的农业资源和日益增长的人口、环境压力客观上要求必须从根本上转换以过度消耗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全面实现对传统农业的根本改造,是我国农业实现新跨越的必然选择。

5.新时代背景下的农业科技推广发展思路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从计划经济时期过渡到市场经济时期,时代背景己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沿用过去的旧模式己不合时宜。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对原有农技推广体系仍有较强依赖性。扈映(2006)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改革及农技推广体制改革使政府对农技推广服务的公共产品立场日益退却,与此相对照的是我国农民对政府传播渠道的依赖依然很强,多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了不少农民头脑中仍旧有一种依靠集体致富的传统思想。因此,农技推广新发展模式中仍需要政府机构的参与和支持,同时整合企业、科研院所和相关组织,在农技推广过程中对技术、资金和管理等环节加以完善。

农产品推广方式篇7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特征;存在的问题;对策

2015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农业科技取得显著成就,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与此同时,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统计,全国累计产出农业科技成果59283项,其中,可转化成果16388项,转化率只有27.6%,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可达到70%~80%,这些反映出我国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相互脱节的问题十分突出。如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水平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主要通过政府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进行转化。从成果类型来看,公益类的科技成果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追求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主要以政府推广为主;企业类科技成果具有排他性、竞争性和独立性,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主要由社会组织驱动。

1.1农技推广机构

农技推广机构属于公共服务机构。目前,全国农技推广机构达到7.9万个,拥有农技人员58万人,中央财政每年投入补助经费26亿元,各地近年大约有100亿元用于农技推广工作。全国基层农技推广组织年推广新品种27.8万个次、新技术18.1万个次,技术培训3.5亿人次。农技推广机构主要承担各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关键农业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业生产中重大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防,农业公共资源监测和水利等基础设施技术服务,以及农业公共信息和农业技术宣传教育、培训服务等,向农业劳动者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推广农业技术,推动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

1.2农业科技园区

农业科技园区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我国从“九五”开始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截至目前,各种类型及不同级别和层次的农业科技园区已达数千个,其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46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83个。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市场机制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立足区域资源开发和发展主导产业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园区内众多的科技企业对农业科技成果有强烈的需求,对技术引进、开发和转化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企业规模化生产活动又形成了适合当地生产实际的技术模式,引导生产经营主体主动接受新技术、新成果,并通过园区的示范和辐射带动更大范围的应用。

1.3产业化经营组织

产业化经营组织是农业科技成果的重要应用对象。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35.4万个,通过订单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不同的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农户1.24亿户。产业化经营组织通过自建基地、示范带动等多种方式,为农民提供全程化服务,将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导入农业,推动农业生产向技术集约型转变,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在实际生产中,形成“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积极向农户推广新技术,并提供有关的技术培训和指导,解决了农户经营规模扩大之后的市场销售问题,为农户扩大经营规模提供了保障。

1.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基层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截至2015年6月,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140万个,平均每个行政村拥有合作社2.5个,入社农户人数达到9900多万人,覆盖全国1/3以上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业小生产者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基础上建立的企业组织形式,对农业科技具有强烈需求。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也是政府和农户、龙头企业和农户、科研单位和农户的技术连接体,成为将技术要求传递给农户的重要渠道,将新技术带给广大农户,并且解决农户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性问题。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特征

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由过去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政府农技推广机构逐渐向多元化、市场化组织共同参与转变,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非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并存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形态。

2.1政府农技推广机构是主导模式

从目前来看,农技推广机构仍然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渠道。由于农业公益性特点,决定了市场机制难以实现全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主要投资必须由政府承担。一方面,大多数农业科研成果具有公共物品的典型特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难以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来完全占有投资所带来的收益;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仍以小规模农户为主,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尚不完善,仅依靠市场化方式无法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足够的资金。

2.2农业科技产业化是发展方向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通过市场化运作,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有效方式。一方面,农业高新技术能够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率先采用农业高新技术的生产者可以获取超额利润;另一方面,农业高新技术具有知识密集型特征,其研发过程属于技术创新过程,具有周期较长、投入较大的特点。通过市场方式让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选择,能够使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与农业需求紧密结合,科技研发人员能得到较好的收益,促使农业科技方向紧紧围绕农业生产实际,应用企业得到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加强对高新技术的应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3多种转化方式并存是长期状态

在以政府农技推广机构转化农业科技成果为主导模式的同时,涌现出了“园区+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10],与农户构成直接的利益共同体,结合本地资源条件、生产实际、市场行情等进行准确决策,有针对性地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及时转化应用。此外,各种技术咨询服务机构、农业技术开发公司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也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方式。

3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业科技成果从产生到应用的各个环节,需要政府、科研单位、推广机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之间协调有序和高效运作,打通科研、推广、转化的全链条。

3.1加强应用型技术研究

针对生产中的实际需求和关键问题,加强重点领域的技术研究,注重技术的集成配套和熟化应用,提高支撑保障能力。一是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创新,突出动植物新品种选育,从源头上确保农业安全;二是开展农产品优质、安全、高效、生态生产技术创新,包括高效种养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等;三是加强农产品采后分选、保鲜、冷链物流配送与精深加工研究,提高农产品采后处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开展农业信息技术与智能装备研发,重点研发节水、节肥、节药、节饲料的节本增效信息技术和装备;五是研制环境友好型农业投入品,开展农业生态治理、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突破资源和环境的约束。

3.2转变农技推广机构服务方式

针对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发展趋势,加快转变服务方式,不断提升农技推广机构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一是针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制订适宜不同生产规模的精准化解决方案;二是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技术规程,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水平;三是按照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要求,做好配套技术的推广服务,实现农艺农机配套;四是适应“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大趋势,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广普及农业科技,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和效能。

3.3提高科学文化水平

农业从业者的科学文化水平是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接收和应用的重要因素,必须提高基层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的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一是加大对农技推广人员的培养力度,创造条件支持其研修深造,采取案例教学、现场参观、网络课堂等多种新形式,提高其专业素质和履职能力;二是开展职业农民教育,将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快培养一批具有互联网思维、善于经营管理、掌握先进技术的带头人[2];三是大力发展扫盲教育,通过成人中、高等教育以及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等措施来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程度和科学素质。

3.4建立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在科研方面,要完善农业科技立项、科研选题、课题组织、成果评审及职称评定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在科学推进基础研究的前提下,科技项目立项选题要向市场和生产需求倾斜,将市场竞争力和市场效益作为核心评价依据,并将其与农业科技人员的收入和职务、职称晋升挂钩;在推广方面,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强化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从形成激励机制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办法,激发农技推广队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提高农技推广效率。

3.5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根据市场需求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加强公益体系建设、增强农技推广机构服务效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按照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要求,构建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经济合作组织和其他服务实体的作用,围绕农户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产中生产技术指导、产后销售咨询等方面提供全程科技服务。

4参考文献

[1]张素.“数”解中国“十二五”农业农村科技成果[eB/oL].

[2]蔡彦虹,李仕宝,饶智宏,等.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4,33(6):8-10

[3]季华员,刘林秀,李海琴,等.浅谈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4):63-65

[4]岳福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11,30(5):55-58

[5]张长海.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发展模式探索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11):224-226

[6]黄祖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8-9

[7]陈晓华.推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村经营管理,2015(12):6-9

[8]蔡海龙.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3(11):4-11

[9]李增元,葛云霞.何以可能与如何合作:农业现代化背景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发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73-82

[10]刘俭,黄婷.宁夏涉农科研单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5,34(1):61-65

农产品推广方式篇8

为确保!其所需农产品加工原料的供应,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进行新技术、新品种研制和试验,把原来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企业试验基地,将科技推广渗入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形成一条龙的带动模式,以优质品种投入和科学种植、养殖技术服务于农户[3]。该体系具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自发性等优点,但也具有企业与农户间就定价易出现矛盾等缺点。以供销合作社为主体涉农商贸业及各级供销合作社,在从事农产品供应和生产资料分配中利用自身对市场行情的熟悉和对市场动态的把握,将有关新技术、新品种和市场的质量要求等信息传达给技术开发部门,技术人员进行相关技术引进、研究,而后以讲座、培训等形式传播、普及、指导农民生产,实现农资营销与相关生产技术配套。该体系扎根于农民,紧密联系农户,切实解决了农户生产上的技术问题,形成了技术需求与科技供给的无缝对接,针对性强。

国外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与服务体系的发展模式

采用这一体系以中央政府为主导的包括比利时、希腊、俄国、荷兰、挪威、英国,以及亚太地区的孟加拉国、马来西亚、泰国等较小的国家;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以中央和地方合作推广的包括日本等;此外,在这一体系基础上韩国单独设立了国家机构进行推广,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则设立了中央立项推广系统,荷兰、韩国、日本实行政府与农民组织合作兴办推广体系[4]。以教育机构为基础这类推广组织体系由联邦农业部设立推广局进行全面的管理、协调推广工作,由农业教育机构在州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站作为核心进行农业推广的组织、协调,实施基础推广工作,由县农业科技推广站(相当于教育机构的派出机构)为基点提供信息、技术咨询、疑难解答。这类推广体系的典型是美国,其组织机构主要由联邦农业推广局、州农业推广站、县农业推广站组成,推广人员和大学教师实行定期轮岗,推广经费由联邦、州、县三级财政按比例负担[5]。其特点是将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起来,具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自上而下的系统推广结构。以民间组织为基础这类推广组织以农民技术协会以及一些宗教组织为基础,自发性组成由生产资料、技术指导、产品销售、信用合作、社会服务、权益保障为一体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较多见于日本、英国、法国。由于这些协会和宗教组织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与基层农民关系密切,可以切实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考虑、制定推广计划而不受到政府方针、政策的约束,其具有推广形式多样化、推广布局多元化的特点。以农产品贸易机构为基础主要是指一些商品生产贸易组织,如地区龙头企业、农产品开发机构,为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规模化的经营效益,对本国、本地区具有优势的农产品制定一系列要求和标准,指导组织农民生产,以形成生产、开发、贸易、营销一体化的推广体系[6]。这种推广体系常见于以出口某种优势农产品为主的小国家,例如马来西亚的咖啡、橡胶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与市场直接对接,具有更强的目的性和反馈能力,能够极大的发挥地方农业优势,缺点是具有较强的地域性限制。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启示

改革的重点应在于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科技推广工作者数量多,但基层工作者总体素质不高;(2)经费严重不足,持续性经费供给保障不到位;(3)科研职能、行政职能混乱,科研与技术支持不对接。因此,推进明确现有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职能界定,做到职权分开;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加强基层农业推广机构的设置;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新示范园区,形成中心带动、全面覆盖的网络式推广模式;学习西方成功经验,推进“产、学、研”三位一体的以农业院校为基础的推广体系的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保障体系国外先进的推广体系都有自身强有力的保障体系作支撑,可见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保障体系是对保证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长久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包括了经济保障、法律保障以及推广风险保障。首先应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支持力度,这不仅应表现在对高新技术研发、技术示范的过程中,还应注重科技推广工作者的工作条件、工作待遇的改善;其次,应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完善和修改现行的法律制度,继续出台适应新形势的新法规,以应对出现的新问题;最后,应根据农业的区域性特点和某些技术不成熟性,充分考虑农业科技推广同时可能遇到的风险和问题,建立相关的应对保障机制。加强农业科技培训与教育重视农业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一直以来是发达国家的重要农业方针。我国新时期农业生产者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科技意识增强,对科技信息的要求有所提高。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偏低;在信息推广方式上,现阶段缺乏一个功能强大的信息服务网络支撑,农业科技信息化体系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程度低,农业信息服务不完善,农民、农业对新的科技服务的需求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反映。首先,我们应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继续教育,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从而带动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其次,应建立畅通的信息传输通道,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项的信息交流渠道,传播最新的科技动态,及时反馈农民的意愿。4结语综上所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是农业成果转化中举足轻重的一环,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已经不足以满足市场经济下农民多元化的要求,如何不断完善现有的多种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创新农业科技推广理念,加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延伸农业产业链,建立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仅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所在,这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农产品推广方式篇9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慢,技术推广难已成为制约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抓好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工作是科技成果得以转化,技术得到推广,农业潜在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前提和基础,是发展农业生产力和促进农业上新台阶的首要途径,也是当前农业科技工作者落实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项紧迫任务。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以各级政府部门统一领导下的单轨制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机制,而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以来实行的则是各级政府部门领导下的多途径、多部门和多项科技成果配套的多元化的转化运行机制。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方式、方法已不大适应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的需求。为此,我们结合经济发展的现状、体制改革的实际和生产实践的需要,进行了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不同模式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 科研+经营公司———院蔬菜研究所+杭州三叶蔬菜种苗公司1•1 模式运行杭州三叶蔬菜种苗公司是市农科院下属的集科研、生产示范和推广应用为一体的国有专业种子公司,成立于1990年。公司围绕蔬菜产业发展,以蔬菜研究所自主选育的新品种为重点,努力探索“科研开发+成果转化+示范推广”的科研示范和推广应用模式,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种子种苗工程,已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叶”牌杭茄系列茄子和“采风”系列辣椒,自繁自育蔬菜品种20余个,为杭州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优良种子和优质服务。2007年公司组织科技人员申报科技攻关项目、种子种苗工程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9项,立项6项,到位资金52万元;引进萝卜、西兰花、春甘兰、辣椒、花椰菜、樱桃番茄等新品种30个,安排各类品种对比、观察试验6组,筛选出适合杭州市种植的新品种9个;在杭州本地和苏北等地建立成果转化基地(种子种苗基地)27hm2;在淳安、桐庐、建德、临安等地建立采风三号、杭茄一号、杭茄三号等蔬菜新品种示范基地200hm2;以项目为基础,以品种为突破,以种子为抓手,以示范促应用,加快成果转化和科技推广。2006和2007年度,公司累计销售各类蔬菜良种28.4t,销售额318.7万元,良种推广应用面积25500hm2,产值175048.1万元,用种农户可增效97370.3万元;其中公司自产品种数量22.3t,占经营数量的78.5%,占销售额的90%以上。1•2 适用范围该模式适应于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或产品的商业化推广和转化。推广和转化的范围不受行政区域和对象性质的限制,推广、转化的面积、范围、规模大小不定。2 科研+农村专业合作社———院水产研究所+杭州天和水产合作社2•1 模式运行杭州天和水产合作社批准成立于2005年8月,目前有社员114家,联系农户200余家,社内有养殖池塘650hm2,涉及养殖面积达800hm2。拥有温室、大棚、环道、孵化池等配套齐全的虾苗、鱼类繁育设施,年可供虾苗3.5亿尾,普通鱼苗3.8亿尾,名优新特鱼苗2.0亿尾左右。2005年杭州市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将其列为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基地,与合作社共同开展技术研究、推广和成果转化工作。合作社成员原来以养殖四大家鱼、鲫鱼、鳊鱼、河蟹、罗氏沼虾、珍珠蚌、甲鱼等为主。开展合作后,水产所首先积极指导成员调整养殖品种,迅速推广引进开发的新品种。水产所向合作社提供名优新特品种三角鲂、杂交太阳鱼、长吻、杂交鳢、翘嘴红、蒙古红、花、唇、丁、梭鲈等新品种20多个,并协助引进和开发新品种,如花鲈、湘云鲫、日本中华鳖等,目前合作社年养殖产量达2400t;其次帮助成员拓展养殖范围。在提供优质苗种的同时,积极指导发展日本锦鲤、金鲫、朱纹锦等观赏鱼的养殖,现合作社年产日本锦鲤等观赏鱼500万尾以上,为合作社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第三为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与指导,帮助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共同申报和编制了萧山区和杭州市的地方标准《无公害三角鲂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长吻生产技术规程》并在合作社内和其它养殖单位应用,使标准化无公害养殖技术迅速得到推广。第四是科研协作攻关。共同开展了《三角鲂高产健康养殖技术及示范》、《太阳鱼规模繁育及示范推广》、《长吻苗种繁育及产业化》、《观赏锦鲤引种及选育研究》等项目的科研协作和攻关,极大地促进了新品种、新模式的生产、开发能力,也为这些技术和成果的下一步推广、转化打下了基础。2•2 适用范围该模式适应于种(养)技术要求高,更新换代快,经济效益明显的产业或品种。通过合作,科研部门能较快、较好地完成科研任务,出成果,出技术;应用单位也提前介入,为科研成果和技术的推广、转化打下了基础,迅速使成果和技术在一定范围内率先转化应用,从而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双方合作共赢,互惠互利。3 科研+研究或推广项目———院蔬菜研究所菌种站+“利用桑枝条屑栽种食用菌”项目3•1 模式运行江、浙地区素有“丝绸之府”之称,种桑养蚕历史悠久,桑园面积大。以往每年春蚕饲养结束后,由于桑枝条的韧皮部较厚,既不是很好的燃料,也不易加工粉碎,因此往往有大量的桑枝条被丢弃田间、地头(杭州市15200hm2桑园每年修剪下来的桑枝条就达10万多吨),既影响农事操作,又污染环境。2005年浙江省及杭州市农技推广基金会同时将杭州市院蔬菜研究所菌种站“利用桑枝屑栽培食用菌”研究列为资助项目。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机会,以项目为抓手,开展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工作。首先以桑枝粉碎机的研制为突破口,解决桑枝粉碎难的问题。由于桑枝条的粉碎一直沿用传统的杂木粉碎机进行,一天只能加工粉碎桑枝1000~1500kg;而且每隔20min必须更换一次刀片,刀片极易损坏,既严重制约了栽培规模的扩大,又给农户增加了生产成本。为此,课题组人员专门外出考察,并与机械制造企业联合开展桑枝粉碎机的研制工作。目前新研制的粉碎机每天可粉碎桑枝5000多公斤,已供应菇农使用30余台,深受欢迎。其次是以培训为基础,精选落实科技示范户。2007年分别在杭州市农科院、淳安县威坪镇、梓桐镇和建德市大同镇、梅城镇等地举办6期“利用桑枝屑栽培食用菌技术”培训班,培训农民450余人次。在杭州市蚕桑主产区落实利用桑枝屑栽培食用菌的科技示范户8个,栽培各类食用菌200多万袋,带动了近百户农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第三是狠抓菌种质量关,开展巡回技术指导。#p#分页标题#e#菌种站首先确保了生产用原种的质量,2007年累计供应优质原种3000多瓶;同时在各菌包生产大户制作菌包阶段,到制作现场进行指导,使生产成品率达95%以上。在出菇管理阶段,除派专人赴各地开展巡回技术指导外,还进行蹲点服务,现场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受到了广大菇农的好评。2007年在杭州地区淳安县、建德市、临安市、富阳市、桐庐县等的19个乡、镇示范、推广食用菌栽培384万袋(其中黑木耳137万袋、香菇90万袋、秀珍菇等157万袋),预计可采收鲜香菇480t、秀珍菇(姬菇、小白菇)550t、黑木耳85t(干),可新增产值1180万元,农民可增收570多万元。3.2 适用范围该模式适应于实用性可物化项目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推广。针对生产中的关键难题和制约瓶颈开展立项攻关并迅速推广和应用项目成果。应用覆盖面广,带动范围大,农民收益高。4 科研+推广示范基地———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部级保护地草莓脱毒组培苗繁育推广示范基地4•1 模式运行1998年杭州市院引进试种草莓新品种“红颊”,2006年1月通过浙江省新品种认定。2007年种植面积达420hm2,占杭州市草莓栽培总面积的25%以上,并辐射到省内、外草莓产区示范种植70hm2。为了加快“红颊”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我们以主栽区———建德市的部级保护地草莓脱毒组培苗繁育推广示范基地为示范点,致力于草莓良种三级繁育体系建设,从源头狠抓草莓种苗质量,以种苗促推广。由于莓农对组培苗缺乏认识,外加组培苗的价格偏高,莓农购买能力弱及不舍得成本投入,杭州市草莓种苗原来都是莓农自留自繁,导致种性退化、品质下降和产量、经济效益滑坡。为此,我们决定推行日本、欧美等众多草莓生产大国成功的经验———建立草莓良种三级繁育体系,在院本部建立原种苗圃,年繁原种种苗2.5万株以上;在推广示范基地建立一代苗繁育基地,2004~2007年共建立了157hm2的一代苗繁育基地,繁育了675万株的一代组培苗供繁殖用;最后将一代苗繁育基地繁育的二代子苗销售给莓农,从而促进了草莓组培子苗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同时注重抓示范工作,建设精品示范园,以示范促推广。通过扶持草莓栽培大户和育苗大户的形式,以提供组培原种苗、技术指导和帮助销售以及蹲点技术指导等形式建立育苗和高产栽培示范基地,累计建立了150hm2的优质高产栽培示范基地,平均667m2产量1600kg,667m2产值1.4万元,667m2增收7053.6元,合计增效1622.328万元。4•2 适用范围该模式适应于实用性可物化项目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推广。以基地作为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成果的推广应用、转化平台,辐射指导和带动周边农户参与,点多,面广,量大,范围、面积和效益等都呈放射状逐级放大。5 科研+科技培训、宣传———院科技处+科技培训、科普宣传5•1 模式运行科技培训和宣传是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的主要工作之一。我们始终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按照“学得会、用得上、有实效”的要求开展科技培训和科普宣传工作。2007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64期,受训5906人(次);组织和参与综合性科技下乡和科普宣传6次,组织参加农产品安全、农业新技术宣传、展览4次,展出图板41块,发放资料50余种19300多份,科技书籍100余册,提供蔬菜新品种40余种1550多份,全年接受咨询5000多人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学员的好评,得到了政府部门的肯定和支持。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和方法。对各区、县(市)农技推广人员、种养大户、园区、龙头企业负责人及技术人员等农技骨干的培训采用“请上来”方式,由院科技处负责举办全市性农业实用技术短期培训班,以杭州市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市场信息、当前农业生产重点推广的新品种及先进实用技术等综合性内容为培训重点,增强他们指导农业生产和到生产第一线推广技术的本领。2007年举办了全市蔬菜、食用菌、水产、新农村建设等内容培训班4期,培训377人次。对农民的培训则采用“走下去”方式,由院各专业所(中心)负责,根据当地主导产业开展培训,主要是以单项实用技术为主,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和操作水平。如通过举办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培训班,为杭州市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培养了22名技术骨干和一大批社员、菇农,2007年学员栽培高温型秀珍菇新菌株—“闽秀”143万袋,共计采收鲜菇560多吨,产值达400万元。建德、余杭、淳安等地的学员通过培训,引进高温型珍稀食用菌新品种—金福菇31.2万袋,新增产值150万元,菇农增收50万元左右。5•2 适用范围该模式适应范围广,时间、空间跨度不一,培训内容、规模、对象及方式均可根据需要和情况随时调整。此外,我们还进行了科研+生产大户、科研+农业龙头企业、科研+农业生产公司(农产品出口公司)、科研+农村科技特派员等模式的农技推广和成果转化探索,也取得了成功,受到当地农民和政府的充分肯定。

农产品推广方式篇10

全市现已拥有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机47台,年处理各类作物种子在50万kg以上,播种面积在1万hm2以上。经实测,玉米、大豆增产幅度分别在15%和9%以上。积极创新工作思路,技术推广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县级农机推广部门,是农机推广的主要实施单位,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几年来,在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同时,始终把农机技术推广服务放在首位,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举措,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一是积极引导和激发农民使用“两新”的积极性。每年通过召开现场会等形式,积极与厂家、商家联系沟通,把新产品现场向农民进行展示、演示,利用试验示范作业效果,提高和影响农民使用科技种田意识。利用全市性科普大集和农业生产资料展洽会,将全国各地知名农机厂商、企业的新机具引进来,搭建一个展示农机新产品的平台,让更多的农民能够亲眼目睹当前各种先进的新机具、新机型,为农民购机选型创造机会。

利用建立国家全程农机化示范区的大好契机,邀请农机生产企业,提前将机具引进来,供购机农民选择比较,受到农民欢迎。通过市农机作业协会,组织农民到国内有关农机企业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实地考察,进一步激发农民购机热情。通过各种形式的机具展示、现场作业和考察学习等,农民使用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热情空前高涨,大批高科技含量、价格高昂的各类联合收割机、肥料施撒机和大功率高性能拖拉机等得以应用。二是联合推广、联合销售和委托推广,创新农机推广服务新方法、新举措。采取联合推广、联合销售、委托推广等多种形式,同农机厂商、大户建立紧密性联系。如推广部门与市农机生产企业采取联合推广的方式,帮助农机企业推广农机新产品。在农机部门与农机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敦化市多家农机生产企业的产品进入省、国家农机产品购置补贴生产企业目录,使得本地生产的旋耕机、脱粒机等农机产品能够推广到省内、国内。通过不同的推广服务方式,促进了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开创了敦化市农机推广工作新局面。敦化市每年新增更新各类农机具在3000台(套)以上。三是加强科普宣传,提高技术推广的服务水平。把农机科普宣传作为农机推广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全市广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为“两新”推广大造声势,营造氛围。利用科技之春、科技之冬、科普大集和现场会等时机,深入乡镇村屯,对农民进行宣传培训。每年组织送科技下乡不少于20次,开办技术讲座不少于30场(次),发放资料在20000份以上。同时,还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和网络等开展农机科普宣传活动。在敦化市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上设置了农机科技推广专栏,及时为农民传递新技术、新机具信息,农机推广工作动态,提供各种农机化信息服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广大农民科技素质和科技意识得到提高,为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创新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不断加强,科技人员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推广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十分广泛的综合性工作,要求推广人员要具备多方面的综合业务知识。多年来,始终把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作为队伍建设的重点,常抓不懈。一是转变作风,树立形象,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在全系统积极倡导做信息干部、技术干部、经营干部、泥巴干部和知法守法干部。广泛开展为农民提供一条致富信息,为农民推广一项新技术或一种新机具,为农民宣传农机法规一次,为农民排除机械故障一次等为农服务“四个一”活动,。通过开展“四个一”活动,进一步增进了农机科技人员与农民的感情,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和岗位练兵,全面掌握当今先进机具的性能、用途、使用、安装和调试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农机队伍的技能和服务水平。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制定了农机工作作风建设“十不准”,认真落实市政府“八条禁令”,建立了岗位目标责任制,编制下发了《工作管理制度手册》,加强对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四是强化政务公开。

严格履行社会服务承诺制,公开办事程序、办理时限等,增加工作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五是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奖惩机制。实行出勤考核,工作外出填写报告单。年终拿出创收资金的30%作为奖励基金。存在的问题(1)农机科研经费短缺,研制开发的农机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生产成本过高,产品更新换代慢,产品单一,一种机型几年甚至十几年都在使用,始终形成不了规模。(2)缺少专业技术人员,研发人才资源短缺,缺乏开发具有地方品牌农机产品的能力。(3)农民思想观念守旧落后,普遍素质不高,应用机械化意识淡薄,科技种田水平亟需提高(4)全社会对农机推广还不够重视,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3建议建议上级部门加大工作的扶持力度,加大农机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改善办公环境和推广、培训手段。在基层要多培养国家、省级高尖端的农机人才等。

作者:王立明高艳单位:吉林省敦化市大蒲柴河农机技术推广站吉林省敦化市红石农机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