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营销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44:36

农产品营销建议篇1

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省份,热带农作物品种多,产量高。海南农产品畅销全国170多个大中城市和40多个国家与地区。2010年全省瓜菜产量528.05万吨,增长7.2%;水果产量286.25万吨,增长6.8%。南繁育种业和花卉业、桑蚕业等特色绿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畜牧业完成增加值91.41亿元,增长4.3%。肉类总产量68.49万吨,增长3.7%。2011年海南省"冬交会"签订农产品订单574.3万吨,比上一届增加9.27万吨,成交金额254.4亿元人民币,比上届增长10.6%,其中超亿元订单有15个。海南农产品的生产区位优势明显,但是海南农产品交易主要还是传统的收购模式。在流通过程中一般都会经历这样多个环节:

生产者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消费者

这个过程环节多、运距长、损耗大。而且海南运输主要以公路为主,占96%以上,总体成本偏高,平均损耗率在25%左右。增加了交易费用和流通的成本。同时信息的不畅通也会阻碍农产品交易市场的有序发展。

农产品销售收入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降低农民营销成本,提高农民销售收入,对解决当今农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网络的发展,电子商务经过1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取得了相当的经济规模和社会效益,网络营销已深入人心。如今,中粮我买网已经上线运营,标志着农产品网络营销已经逐渐走向人们的生活。

二、农产品网络营销的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

网络营销以国际互联网络为基础,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来辅助营销目标实现。截止2011年6月,中国网民达到4.85亿,位居全球第一。巨大的市场蕴含这巨大的商机,网络营销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打开农产品市场。其具备传统营销无法比拟的两大优势。

1、信息广

网络营销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消费者的活动就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居住和活动范围以内,商家的经营所面对的消费者也不再限于商家的辐射范围,通过网络,农户有更多的机会将产品销售到更远的地方,面向更庞大的消费群,并且能够做到内容详尽、双向交流。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市场,能让更多的消费者和企业都加入进来,提高了营销的效率。

2、成本低

网络营销无店面租金成本,能减轻库存压力,降低经营成本。创业者只需要有一台电脑,一个仓库就可以开一个网店了。同时,网络还能帮助生产者及时获得管理信息、劳动资料的价格信息等,通过网络还能集体采购、招标等手段来降低生产成本。但是由于农产品储存时间短等特点,使得其在网络营销的应用中又面临着一些特定的难点与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物流成本较高。一般来说,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的时候,往往不是大批量的购买,而是少量多次的购买,这样的购买方式能使农产品保持新鲜,同时也会提高消费者物流成本。同时,农产品的保质期短,在配送的过程中或者退货的过程中会产生变质,容易引起纠纷。而且,不同农产品对车厢的环境要求不同,也增加了物流企业的运输成本。

二是农村信息化程度不高。以海南省为例,2010年,海南省农村每百电脑拥有量为1.94台,远不及城市的52.88台。农村信息成本相对较高,网络不普及,不利于农民的了解市场的需求,更谈不上网络营销了。

三是产品质量没有统一的标准,农产品产地,加工水平,生产出来的产品的质量,价格也会各不相同。容易发生以次充好,农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时候,对同一电子商务网站购买的产品可能会出现相反的评价。四是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流通尚处于市场化的初级阶段,信用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因特网的信用机制和约束机制正处于发展阶段。一些网络骗子会借机行骗,受骗的农户交易的积极性会受到严重打击,不利于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

三、对海南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建议

1、加快海南的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近年来,众多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企业开始利用网络平台寻找商机。海南现有农业电子商务的企业网站有:中橡商务网、海南农产品网等。但是只有中橡商务网提供了在线交易功能。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手机也会作为客户终端进行交易,但是,海南省每百户农村拥有电脑为1.94台,移动电话94.44部,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十分缺乏必要的公共商务信息服务和商务信息服务平台。农村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农村硬件实力的提升,成为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当务之急。

2、继续完善物流体系

农产品与其他商品最大的差别在于它的保质期,限制了的农产品网络营销的范围。物流配送的速度决定了海南农产品的是否能在全国范围内是否有竞争力。目前,大多数的农产品都很难在1天之类运送到户,使农户的经营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大多数已干货为主。阿里巴巴总裁马云说过,希望在十年以后,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人们只要在网上下订单,最多8个小就能送到家,形成真正的农村都市化。物流体系和仓储建设是农产品流通的必要保障。

3、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

农村组织化程度是农业产业化的必不可少的过程,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有助于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首先,制定其农产品的标准化规则,让消费者买的放心,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好的口碑,能进一步打开市场。其次,农村合作社为自己经营的农产品担保,提供信用补偿机制,可以减少农产品交易的信用风险。最后,合作社与大型电子商务企业联系起来,为优质农产品进入B2C,C2C企业搭建平台,利用知名企业的网络宣传间接的进行农产品网络营销,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共赢。

4、巩固与开拓国际市场

随着中泰两国逐步取消农产品关税、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圈的建立,海南与周边国家与地区的农产品贸易加强。海南农产品应积极寻求海外合作,开拓海外市场,积极推动港口建设和海上物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以来,海南不断加大对东盟市场的开拓力度,经贸合作发展迅速。海南省商务厅数据显示,2010年海南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往来进一步增加,全年贸易总额为14.3亿美元,同比增长31%,占海南省进出口总额108亿美元的13.2%。东盟已跃居海南第二大贸易伙伴。

农产品营销建议篇2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总结了2008年农业农村工作,分析了当前农业农村形势,并对2009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做出了部署。

会议指出,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

会议提出了明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强化农业基础,稳定农业生产;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公共事业,改善农村民生;深化农村改革,增添发展活力。

农业部力解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滞销之急

12月18日,在农业部组织下,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等全国9个省市的13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负责人前往固原,对宁南山区出现的马铃薯销售难的问题进行调研,并组织与宁夏20多家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洽谈对接,以解决宁南山区马铃薯滞销难题。

固原是宁夏乃至全国的马铃薯主要产地之一,由于当地加工能力有限、运输能力不足、区内外销售市场信息闭塞、流通不畅,导致上百吨马铃薯滞销。马铃薯销售难、价格低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并批示国家有关部委全力解决,同时,自治区、固原市也积极采取措施加大销售能力。

农业部这次协调的13家国内农产品大型批发市场,年销售额均在上百亿元,吞吐量大。这些批发市场将与宁夏20多家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洽谈对接,建立长期稳定的销售供货协议,不但解决了宁南山区马铃薯销售燃眉之急,同时将有助于解决宁南山区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资金短缺、信息闭塞、销售市场狭小等问题。

慈溪为农产品经纪人推出金融服务新举措

近日,在浙江省慈溪市农产品经纪人协会的积极协调下,该市农村合作银行推出了农产品经纪人金融服务工作的新举措,为该市的农产品经纪人提供便利、快捷的金融服务。

慈溪市农村合作银行向所属各支行(营业部)下发了通知,并附上了慈溪市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全体会员名单,要求所属各单位要加强与农产品经纪人的联络,密切与农产品经纪人的关系,进而深入了解“三农”生产经营基本情况和金融服务需求调查,全面掌握农产品经纪人的经营现状、发展方向、资金缺口和服务需求情况,要充分运用农村合作银行现有的支农特色产品,积极组建农产品经纪人联户担保。公司担保贷款等支农特色贷款,提前介入,提前授信,做到信贷快速简捷、及时有效、上下联动、互通信息;要求各单位注意收集农产品经纪人的相关信息,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农产品经纪人提出的新需求,及时报告行总部;同时,要通过市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加强与农产品经纪人的沟通和联系;要及时了解农产品经纪人协会的工作状态,上下联动,把金融部门和农产品经纪人协会为农产品经纪人服务的工作落到实处。

全国500家农产品批发市场联合倡议:促进产销衔稳定市场价格

12月11日,在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工作会议上,500家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海口向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同仁发出倡议:积极联手行动、促进产销衔接、稳定市场价格。

倡议号召各地批发市场将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上来,将行动统一到农业部对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部署上来,充分发挥集散商品、形成价格和传输信息三大功能优势,搞好市场服务,积极应对农产品局部卖难或供应紧缺等突发异动情况,为保证农产品快速集散和稳定供应多做贡献,为确保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倡议呼吁各地批发市场根据产销需要,适时在卖难地区或紧缺城市联手举办农产品产销对接会、推介会等营销促销活动,积极组织大型经销商赴会,洽谈签约,落实采购和运销业务,并相互为经销商提供优惠服务和便利条件。切实落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制度措施,建立健全检测检验制度,严把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关,保障消费安全。

春节将至,农产品消费高峰来临。倡议希望各地批发市场以更大的责任心、更积极的行动、更有力的措施,投入到农产品市场营销工作中,扎扎实实搞好各项管理,认认真真做好各项服务,全力确保农产品销售顺畅和市场稳定。

江西3800余万元直补种粮大户

末年终,江西省的种粮大户们在收获满仓粮食的同时,还将收到政府财政送来的“大红包”。江西省今年首次安排3887万元,直接补贴种粮大户。

今年,江西省新设立种粮大户补贴资金,以鼓励农民规模化种植水稻,增强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努力实现粮食增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在这一政策的激励下,全省涌现出了11789名种粮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

种粮大户补贴按今年早、中、晚稻实际种植面积补贴,补贴对象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个人或法人承包耕地和租种耕地合计在50亩以上(含50亩),租种耕地必须与土地承包户签有书面租种台同;水稻生产达到一定规模,至少一季种植面积达到50亩以上(含50亩)。国有农场、科研院所、村集体等单位没有发包耕地,不得以种粮大户名义计入补贴范围。

青海:中央投资1.8亿元农村公路建设项目

农产品营销建议篇3

一、指导思想、原则和运作模式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内在要求出发,实施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化、生态化发展战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促进产销衔接。

(二)建设原则

1、政府重视支持,供销社牵头主办,市场化运作。市、县(区)供销社为牵头承办部门,按市场化机制运作。各县(区)政府要把建立农产品直采直供基地项目列入年度督查考核的重点任务,并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支持。

2、系统联合发展,培育龙头农产品营销企业。坚持系统联合发展,培育区域内龙头农产品营销企业,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

3、注重市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搞好调控、支持、规范、引导与服务。

4、注重因地制宜。围绕特色建基地,围绕营销抓生产。突出产品产业和地域特色,确保产销衔接有实效。

(三)运作模式

由各县(区)供销社组织推动,组织国内(外)连锁超市、农产品营销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直接对接,建立直采直供关系。

二、建设内容

1、2012年,围绕全市优势农产品建立直采直供基地6处(分别是:其中:区1处,1处,县2处,县1处,县1处。每处直采直供基地与1-2家超市、农产品营销企业建立直采直供关系。

2、每处直采直供基地要有建立信息档案,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为超市、农产品营销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及时、准确的供求信息。

3、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每处直采直供基地配备检验检测仪。

三、落实任务的时间安排

(一)启动阶段(2012年2月28日前)

召开各县区供销社主任会议,领会上级精神,分配工作任务,结合实际,各县区社制定具体详细的工作实施方案。

(二)项目建设推进计划(3月1日至10月31日)

1、对全市农产品生产基地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开展市场调查,确定产品市场定位,筛选确定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3月1日至4月20日)

2、组织有关人员到先进地区单位学习,借鉴经验。组织召开第一次农产品直采直供基地便民实施项目培训班。(3月31日前)

3、组织农产品生产基地负责人到农产品营销公司、超市考察了解市场信息。(5月10日前)

4、以会代训形式,组织召开第二次农产品直采直供基地便民实施项目培训班。(5月31日前)

5、组织农产品营销企业、超市到农产品生产基地考察。(6月30日前)

6、搞好产品推介,组织农产品营销企业、超市有关人员到省内外考察市场,寻找商、经销商。(5月1日至7月31日)

7、搞好产销对接,适时组织召开农产品营销公司、超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对接会议,签订购销协议。(7月1日至10月31日)

8、以会代训形式,组织召开第三次农产品直采直供基地便民实施项目培训班。(7月20日前)

9、组织各超市、农产品营销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参加在北京、上海、深圳、青岛、烟台召开的经贸洽谈会、农博会等,开拓市场。(8月10日至10月31日)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2年11月1日至11月30日)

1、各县(区)组织验收,向市供销社和市财政局写出验收申请。(11月1日至11月10日)

2、根据各县(区)呈报的直采直供基地建设验收申请,由供销社牵头成立考核验收工作领导小组,分步对各县(区)直采直供基地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验收。(11月10日至11月30日)

3、根据日常督导检查和考核验收情况,对承担直采直供基地建设项目的部门以奖代补给予资金补贴。

(四)建立督查考核制度

1、各县(区)供销社定期上报直采直供基地建设进展情况(每月20日前)。

2、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不定期组织专项巡查调研。

3、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和通报直采直供基地建设进展情况。

4、日常信息上报、督导巡查调研情况一并计入县区综合考核成绩。

农产品营销建议篇4

农业部财政部简化农机购置补贴程序

本刊讯农业部新闻办公室日前消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精神要求,农业部和财政部今年进一步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改革创新力度,最大限度简政放权,切实发挥市场作用。根据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2014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农机生产企业可以自主设定资质条件,自主确定补贴产品经销商,但已列入黑名单的经销企业和个人不允许经营补贴产品。农机生产企业负责督促补贴经销商守法诚信经营、强化售后服务,并对经销商违法违规行为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农机生产企业确定经销商后,也不再报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备案,省、县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只负责汇总公布并监管本行政区域内的补贴经销商。

农业部部署创建全国农产品加工合作社示范社

本刊讯为深入贯彻落实2014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的规定精神,近日农业部办公厅发出通知,部署创建全国农产品加工合作社示范社有关工作。计划从2014年至2016年,在全国择优创建1000个农产品加工合作社示范社,引导农产品加工合作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促进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开展全国农产品加工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是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工作会议要求的具体行动,是扶持农产品加工合作社做大做强的重要举措。《通知》要求,全国各级农产品加工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沟通协调,争取各方面支持,制定具体创建方案,抓好工作部署落实。

农产品营销建议篇5

[关键词]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商贸企业;价格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9-0073-03

2007年以来,商务部提出并逐步推进“农超对接”新型流通模式,这不仅能够优化生鲜农产品产销链路,也为稳定生鲜农产品价格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从目前农超对接运行的现状来看,商贸企业在生鲜农产品流通体系中的价格稳定作用并未得以充分发挥,个别生鲜农产品价格的周期性异常波动现象仍然存在,稳定生鲜农产品价格的市场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1生鲜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及其特点

生鲜农产品同农业生产、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生鲜农产品价格状况不仅影响生鲜农产品生产者经营收入、生产积极性及居民生活成本,更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运行。生鲜农产品具有时效性、季节性、周期性的特点,因此生鲜农产品的价格生成更依赖于其流通渠道内的竞价机制。

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流通中介,如“经纪人”、批发商从农户手中收购蔬菜卖到批发市场、零售市场,最后转售给消费者的传统模式。二是超市直接从农产品生产者手中采购农产品,然后卖给消费者的“农超对接”模式。农超对接作为一种全新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超市与生产者之间的流通环节,实现起点生产组织与终点销售组织的直接衔接,降低了农产品流通费用。但从目前我国生鲜产品销售状况来看,超市中销售生鲜农产品的比例只有30%左右牟璇,“永辉超市生鲜食品独树一帜”,每日经济新闻,20111204期第3版。,传统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的主渠道地位依然存在。

在传统模式下,生鲜农产品价格遵循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并在市场相关因素影响下由供需双方自由竞价形成。传统模式下的价格形成机制体现出自主性及受利益驱动的特性。而农超对接模式下,生鲜农产品交易价格主要包括采购价格及再销售价格两部分。首先就采购价格而言,在当前的农超对接模式下,生鲜农产品的采购价格普遍采取超市定价采购方式。即超市方与生产者或合作社组织事先签订商品采购协议,而生鲜农产品当日具体采购价格则由超市方以批发市场交易价格为参考发出短期采购报价,进而向符合采购要求的生产者或合作社进行产品采购。而超市对于再销售价格则通常采用零售市场参考定价法或成本加成法进行定价销售。从目前运行实际来看,农超对接过程中的价格形成已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1价格形成有限竞价化

目前农超对接过程中,超市为保障需求的满足,大多与农民生产组织建立起一对多的协议合作关系。尽管农超对接价格由对接主体间协商确定,但由于一对多合作关系的存在,使得实际农超对接价格往往是超市或农民生产组织在进行多家比价后形成。这就使得农超对接价格在有限范围内竞价生成。

1.2价格制定自主化

在农超对接模式下,超市或农民生产者按照生产经营成本、市场供求关系,具有充分的自主定价权。

1.3对接价格可调控化

与传统模式的价格形成机制相比,农超对接价格在有限渠道内竞价生成,便于克服市场机制本身所无法克服的供需异常失衡、市场信息不透明、流通中介不合理推高价格等市场失灵现象。

由此可见,在农超对接模式下,生鲜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虽然也产自于渠道内的竞价,但由于受到农超对接协议的约束,生鲜农产品价格受渠道外因素影响相对较弱。特别是在近几年农产品资本化倾向逐渐显现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农超对接,推动商贸企业参与稳定生鲜农产品价格具有可行性。

2当前商贸企业在参与稳定价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1食利型经营模式占主导,商贸企业价格塑造能力低

多年来,我国零售企业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不用承担任何经营风险的食利型经营模式。生鲜农产品在许多商贸零售企业里的经营也同样如此。一般而言,生鲜农产品在大多数超市中的经营效益比较低,许多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的纯利润率不到1%,其作为“聚客品”的地位并没有改变。当上游产业链价格上升压力加大时,零售企业迎势抬高生鲜农产品零售价格;当产品价格回落时,零售企业则顺势降价促销。这就导致不少商贸流通企业把创收来源放到了生鲜区域场地费、赞助费、条码费等不合理费用的收取上,致使零售企业几乎成为商品卖场的“二房东”,把各种经营风险推向上游生鲜农产品供货商或下游消费者,其所承担的经营职能及议价职能日渐衰弱。转变商贸企业食利型经营模式,提高商贸企业价格塑造能力已迫在眉睫。

2.2生鲜农产品对接销量低,商贸企业价格主导能力弱

近年来,我国商贸企业的农超对接工作逐步展开,但成效仍显不足。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调查显示,我国农超对接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普遍偏低,被调查的42家零售企业中该项指标普遍不足15%,无法真正发挥农产品销售的主渠道作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首批“农超对接示范项目”[eB/oL].省略fa.省略/viewarticle.do?method=viewarticle&id=ff8080812ffb71a30130b5d723980425(2011-06-23).。这就造成商贸企业尽管在农超对接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但过低的对接量使得其大众菜销售不得不以农贸市场价格为参考进行销售定价,而只有少量的精品菜才按照成本加成的方式进行自主定价。可见,我国商贸企业的生鲜农产品销售价格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农贸市场销售价格影响,价格主导能力偏弱。

2.3入超生鲜农产品销售价格优势减弱,商贸企业价格公信力大打折扣

随着农超对接工作的逐步推广,国家对商贸企业的扶持力度相继加大。2009年经批准并验收合格的农超对接项目原则上按200万元标准给予支持,其中超市或流通企业建设农产品冷链系统或配送中心项目可按150万元的标准给予支持。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商贸企业加快农超对接项目的积极性。但是随着农超对接运行一段时期后,人们对商贸企业生鲜农产品价格的公信力却开始下降。“农超对接”中,虽然生鲜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价格卖得并不高,但这些生鲜农产品一旦进入超市,如何定价、定价多少,都是超市说了算。在“利益”驱动下,超市卖高价是很自然的事情,以致于部分超市对接产品价格甚至比农贸市场还贵。由此导致部分业内人士也发出了超市赚多了的呛声信息时报.农超之间,还有一公司赚了钱[n].信息时报,2012-07-20(a4).。可见,这些商贸企业一方面既获得国家的农超对接专项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又借助农超对接的低采购成本高销售价格获取较高的利润,形成双重获利。而对接产品最终销售价格与传统渠道价格的反差现实,已使得这些商贸企业的价格公信力大打折扣。

2.4自营式对接及订单农业发展缓慢,商贸企业价格自控能力有限

实现纵向业务延伸是上下游企业间保障商品供给数量及价格稳定的有效途径。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商贸企业的对接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联营式农超对接,即农户自己种植蔬菜,与商贸企业签订供销协议;二是商贸企业自营式对接,即商贸企业同农户签订蔬菜种植合同,进行订单式蔬菜产销。但从实际运行来看,农超对接方式主要还是采取联营式农超对接方式。尽管发展超市自营式对接有助于推进超市展开订单生产,但出于跨业经营风险考虑,大多数超市的自营式对接直采比例很低。据笔者对石家庄大型连锁调查了解,目前展开自营式对接的商贸企业少之又少。而在现有已经开始摸索自营式对接的商贸企业中,展开订单生产的蔬菜品种也非常有限,仅有1~2个蔬菜品种,自营式对接销售占比极低,超市的自营式对接仍处于尝试阶段。可见,通过上下游业务延伸的方式来控制生鲜农产品价格的能力仍然有限。

3推动商贸企业参与稳定生鲜农产品价格的政策建议

3.1改进商贸企业经营效率,提高商贸企业生鲜农产品价格塑造能力

从目前商贸流通企业生鲜农产品经营实际来看,改变食利型经营模式,提高商贸企业生鲜农产品的价格塑造力已迫在眉睫。对此,一是要加大政府监督检查力度,规范商贸企业农超对接行为,制止对进超农产品乱收费、压延货款等不合理经营行为;二是要推动商贸企业强化生鲜农产品采购管理,加强对生鲜农产品采购人员的培训,按生鲜农产品类别明确采购方式、采购程序,严格生鲜农产品采购的质量控制;三是扶持商贸企业生鲜农产品物流系统建设,推动大型商贸连锁企业建立健全生鲜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完善加工、包装、配送等物流功能,提高生鲜农产品流通效率;四是要推进商贸企业生鲜农产品经营销售的信息系统建设,通过信息管理、数据挖掘,精确掌握企业生鲜农产品销售能力,以便合理制定生鲜农产品的采购数量,严格管控生鲜农产品的不正常损耗。

3.2推动商贸企业参与构筑生鲜农产品产业链,提升生鲜农产品价格主导能力

商贸企业在生鲜农产品经营销售过程中易受到传统模式影响,而通过构筑生鲜农产品产业链则有利于减轻商贸企业受外部渠道、外部资本冲击影响,有利于通过稳定生鲜农产品产业链内价格来提升商贸企业生鲜农产品的价格主导能力。具体来说,一是要优选商贸企业,推动打通和完善从“田园到餐桌”全程“可追溯”的生鲜农产品产业链,从田间生产、采后加工、物流配送到生鲜终端销售的产运销生鲜网链;二是要在农超对接协议基础上,推动商贸企业与生鲜农产品生产组织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相互投资、互派管理人员,从一般合作向战略提携发展;三是要推动商贸企业协同生鲜农产品生产组织共同打造生鲜农产品产业链信息平台,实现生鲜农产品采购信息、物流信息、销售数据在产业链信息平台的共享,推动生鲜农产品产业链的协调一体化运作;四是要推动商贸企业与生鲜农产品生产组织共同建立并完善生鲜农产品产业链内利益协调机制,明确产业链内生鲜农产品价格传递机制、货款交割机制、业务衔接机制等内容。

3.3完善农超对接商品专项价格监督检查制度,提升生鲜农产品价格公信力

商贸企业生鲜农产品价格公信力降低主要还是在于政府关注了农超对接渠道的建立,却忽视了对农超对接商品销售价格的监督检查。农超对接通过减环节、减费用的方式,能不能将低成本优势进一步延伸到终端消费者,则完全取决于商贸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要扭转这一现实,则需要进一步完善农超对接专项价格监督检查制度。具体来说,一是要建立农超对接商品销售价格检查机制,推动生鲜农产品销售部门建立对接产品销售价格备案制度,定期向物价管理部门汇报生鲜农产品对接销售价格构成,同步建立健全生鲜农产品价格横向测评制度;二是要完善农超对接扶持机制,改变以往农超对接按项目扶持方式,建立农超对接财政资金扶持同对接产品销售额相衔接、同对接产品同期价格总水平相衔接的扶持机制;三是要强化民生领域价格监管,维护群众价格权益;四是要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实现专项价格监督检查工作与价格整体发展水平相结合,物价部门专项检查与商贸企业管理相结合,社会监督与规范运作相结合。

3.4引导商贸企业发展自营式对接及订单农业,提升生鲜农产品价格自控能力

自营式对接及订单农业有利于保障农超对接顺利进行,从而稳定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稳定生鲜农产品价格,是短期内提升商贸企业生鲜农产品价格自控能力的重要举措。为此,一是要在完善农产品流通标准及检验检测体系的基础上,推动商贸企业自营式对接采购,先试点、后推广;二是要依托商业金融信用体系,建立农户、合作社、银行、超市四方信用评价机制,加强对各类涉农合同主体的日常监管和农户行政指导,提高订单农业履约率,有效促进订单农业健康发展;三是要扶持对接超市订单农业事业发展,特别是以当地蔬菜产品为销售对象的大型连锁超市,发展长期稳定的订单,鼓励超市涉农业务展开;四是要以争创“守重农户”为抓手,在涉农企业、订单农户中开展“守合同重信用”农户的评选活动,激发农民和涉农企业开展订单农业的热情,全面推动订单农业进一步发展;五是要推动建立“订单风险基金”,并采取引导、指导、监察等措施,给订单农业一个较为宽松、适宜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牟璇.永辉超市生鲜食品独树一帜[n].每日经济新闻,2011-12-04.

农产品营销建议篇6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体制;历史沿革;完善措施

abstract:SincethefoundingofnewChina,circulationsystemofagriculturalproductshasexperienced4stages:marketregulationunderthestateintervention;monopolyforpurchaseandmarketingofagriculturalproducts;graduallyreformingsystemofmonopolyforpurchaseandmarketingofagriculturalproducts;marketregulationunderthestate′smacroregulation.Lookingtothefuture,wemustadheretocombinemarketorientationwithnationalmacro-control,todevelopintermediaryorganizationsofagriculturalproductscirculationandimprovethemarketsystemfordeepeningthereformofthecirculationsystemofagriculturalproductsinChina.

Keywords:circulationsystemofagriculturalproducts;history;measurestoimprove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我国不断进行农产品流通体制方面的改革,初步构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农产品流通体制。

一、历史沿革

(一)1949-1952:国家干预下的市场调节

1949-1952年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国内经济中存在多种经济成份,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个体农民自主生产,农产品实行国家干预下的市场调节体制。1949年9月29日,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三十七条规定:“关于商业:保护一切合法的公私贸易。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用保护贸易政策。在国家统一的经济计划内实行国内贸易自由,但对于扰乱市场的投机商业必须严格取缔。国营贸易机关应负调剂供求、稳定物价和扶助人民合作事业的责任。人民政府应采取必要的办法,鼓励人民储蓄,便利侨汇,引导社会游资及无益于国计民生的商业资本投入工业及其他生产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长期战争造成的城乡分隔、交通运输破坏等原因,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商品流通受到严重阻滞。1950年,由于农业恢复较快,农产品产量增加,而城市因为“统一财经”造成暂时的需求不足,扩大工农产品的交流,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就成为促进工农业生产恢复发展的关键措施。为了保证国内包括农产品贸易在内的商品交易有序进行,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于1950年11月发出《关于取缔投机商业的几项指示》,要求各地对“不在各该当地人民政府规定之交易市场内交易者、故意抬高价格抢购物资或出售物资及散布谣言,刺激人心,致引物价波动者”等给以坚决打击,以保障“在国家统一的经济计划内实行贸易自由政策”。

1951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召开土产会议推销土产的指示》,指出“推销大量的商品粮食、经济作物、出口物资和占农业收入很大比重的农副产品,就成为目前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流通,1952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商业的指示》中指出:“为了保障人民利益,畅通城乡交流,为了提高私营经济的积极性,除了合理调整价格和适当划分经营范围之外,还应取消各地对私商的各种不当的限制,禁止各地交易所的独占垄断行为”。“中央商业部对于各种农业副产物,应固定适当的比价”。根据上述相关精神,国家加强对工农产品比价、不同农产品之间的比价的调控,以实施国家农业生产计划。在国家的干预下,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缩小了,自1950年到1952年底,农产品采购价格提高了21.6%,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提高9.7%。工农产品比价平均指数以1950年为100,1952年为90.3%。国家采取行政干预经济在当时是必要的,维护了市场的稳定,也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我国粮食产量由1949年4865万吨增长到1952年6845万吨,年平均递增12.1%,是至今为止的最高增幅。其它农作物,如麻、烟等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也不断提高。

(二)1953-1978:农产品统购统销阶段

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农产品不能满足国家高速推进工业化进程需要的问题立刻显现出来,再加上私人商业的投机倒把行为,进一步加剧农产品供不应求状况。上海、广州等地,农产品供求紧张非常突出,并有进一步蔓延之势。在这种背景下,中共中央于1953年10月16日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决议》指出:(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简称统购)的政策;(二)对城市人民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简称统销)的政策;(三)实行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对私营粮食工商业进行严格管制,并严禁私商自由经营粮食的政策;(四)实行在中央统一管理之下,由中央与地方分工负责的粮食管理政策。

1954年9月4日,政务院了《关于棉花计划收购的命令》。1955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紧整顿粮食统销工作的指示》,8月,国务院《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1957年8月,国务院又《关于由国家计划收购(统购)和统一收购的农产品和其他物资不准进入自由市场的规定》,进一步扩大了农产品统购统销的范围。1961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目前农产品收购工作中的几个政策问题的规定》指出:“国家对粮食、棉花、食油(第一类物资)的统购统销政策,对其他重要农产品(第二类物资)通过合法进行派购的政策,必须坚持。”“除了统购统销的农产品和通过合同进行派购得重要农产品以外,还有许多其他农产品(第三类物资)。对于第三类物资,国家不规定派购任务,允许公社、生产队、生产小队和社员个人仔国家指定的农村集市上出售,可以自己决定出售价格,可以买卖双方自由议价。”

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商业工作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农副产品的收购,分别采取统购、派购和议购的办法。”以后很长时期内,国家一直把统购、派购和议购作为农副产品收购的基本政策。至1978年,由商业部和供销合作总社管理派购的农副产品(不包括地方增加的)共有117种。统购统销政策是粮食供求紧张,国家需要在农村取得大量工业化积累等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保证国家快速推进工业化的资金积累和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主义改造和计划经济的形成。从短期来看,利大于弊。但是,长期持续对对农产品的实行低价统购制度,必然扭曲农产品价格,扩大了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压低了农民的收入,削弱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积累功能;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不能发挥市场在配置农业资源中的作用,影响了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发育,造成农产品的供应紧张;统购统销制度也阻碍农村的专业分工,抑制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革。

(三)1978-1984:逐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

1978-1984年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过渡时期。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人民公社制度的解体,农产品流通体制也开始突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对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进行渐进式的改革,在从根本上不触动统购统销制度的条件下,有计划地提高农产品价格,逐步减少统购统销的农产品的品种,放开集市贸易,允许部分农产品议购议销和自由购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也启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国务院从1979年3月份起,陆续提高粮食、油脂油料、棉花等18种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平均提高幅度为24.8%。1979年9月,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粮食统购价格从1979年夏粮上市起提高20%,超购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价50%,减少粮食征购指标。

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1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农业经济“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3年1月,中共中央在《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对重要农副产品实行统购派购是完全必要的,但品种不宜过多。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少数重要农产品,继续实行统购派购;对农民完成派购任务的产品(包括粮食,布包括棉花)和非统购派购产品,应当允许多渠道经营。”10月29日,国务院批转商业部《关于调整农副产品购销政策、组织多渠道经营的报告》,将商业部主管的一、二类农副产品由46种减少为21种,调下来的25种降为三类,实行市场调节。1984年7月,国务院批准国家体改委、农牧渔业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报告》,又将原商业部系统管理的一、二类农副产品由21种减少为12种。截至1984年底,属于统派购农副产品有1978年的100多种减少到只剩下38种(其中中药材24种),即减少了67.6%,农民出售农副产品总额中,国家按计划牌价统购、派购的比重从1978年的84.7%下降到1984年的39.4%。

与缩小统购统销范围和品种相对应的是开放集市贸易,允许部分产品实行议购议销和自由购销。1979年4月后,国家放宽对集市贸易的限制,规定三类农副产品和除棉花外完成统购任务的一、二类农副产品,均可实行议购议销和上市自由贸易。

(四)1985年至今:宏观调控下的市场调节

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从当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粮食、棉花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生猪、水产品和大中城市、工矿区的蔬菜,也要逐步取消派购,自由上市,自由交易,随行就市,按质论价。”至此,除少数品种外,长达30余年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宣告结束。

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取消后,国家对农产品改为定购合同,由商业部门在播种季节前与农民协商,签订合同。定购的农产品一般按“倒三七”比价计价(即三成按原统购价,七成按原超购价)。1985年后,由于受宏观经济运行再次向工业倾斜的影响,农业投入不足,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大幅度减产,随后出现连续4年农业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为保障城市居民的粮食等农产品的供给,国家对粮食实行国家定购和市场购销的“双轨制”,对棉花等农产品实行统一收购经营制度,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大大加快。1990年以后,郑州中央粮食批发市场和地方粮食批发市场相继建立。1990年9月,国务院决定筹建国家粮食储备局,对粮食收购实行最低保护价制度,并建立用于调节供求和市场价格的粮食专项储备制度。这标志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进入了市场取向的跨步推进阶段。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同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要求农产品形成以市场购销为主,合同定购为辅的格局。1993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实行40多年的口粮定量办法,价格随行就市。1998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尽快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这就进一步明确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目标。2001年7月,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将改革政策措施概括为“一放,二分,三加强,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一放”,就是棉花收购,打破垄断经营。“二分”,就是实行设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三加强”,就是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加强棉花市场管理和加强棉花质量监督。8月,国务院召开全国粮食工作会议,确定了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即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省长负责,加强调控。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强化。

二、进一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经过60年的艰辛探索,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突出表现在: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体系初步发育,形成了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城乡集贸市场为依托的市场网络;农产品价格机制基本形成,初步建立了农产品宏观调控机制。但相对于整个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进程而言,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还相对滞后,流通环节中的高成本、低效率依然是阻碍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需进一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回顾六十年的改革历程,以世界发达国家作为参照样本,根据“在政府宏观调控指导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运用利益机制,依托法人主体和中介组织,将农业生产、加工、储运、供应、营销、服务等诸环节联为一体,进行市场化运作”的总体思路,笔者认为,进一步深化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市场化取向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历程,事实上就是一个不断市场化的过程,最终目标是实现由传统的统购统销向购销市场化的彻底转变。农产品购销市场化是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对此在任何时候我们绝不能动摇。中国已加入wto,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也要求中国按照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要求办事,逐步放松对农产品流通市场的控制。农产品改革的实践证明,用行政手段解决农产品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可能在短期能够达到抑制农产品价格上涨,提高播种面积,调整农产品品种品质供求等目标,但是它是以牺牲效率和高昂的成本作为代价的,而且最终无法解决农业长期供给波动问题。只有继续深化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改变目前农产品流通中不适应市场的状况,才能实现农产品供求中长期平衡,根本上解决农产品波动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适应国际竞争的农产品流通体制。

为了进一步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必须建立、健全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我国农村市场化进程缓慢,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农村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是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在保证国家对农产品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构建以农产品的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为中心,多元主体参与的、多层次的市场体系。

加快国有粮食部门市场化改造是农产品流通改革的关键。国有粮食部门改革必须打破垄断经营状况,引入竞争机制,允许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农产品市场流通。与此同时,国有粮食企业内部要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用人机制、劳动机制和分配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经济规律和价值法则从事经营活动。

(二)必须健全政府对农产品流通的宏观调控

在农产品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我们决不能放弃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因为,农业自身的一些特殊性又决定了完全市场化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农产品尤其是粮食易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即使在生产过剩的情况下,偶然的变化都会使这种过剩转化为不足;同时,粮食需求弹性小,市场上的微小变化都会引起价格的剧烈变动,如果任由市场机制调节,只会引发更大的波动,严重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其次,大多数农产品都是为了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对食物的需要。当食品因生产、流通而发生短缺时,将势必引发政治动荡和危机。特别是我们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确保粮食安全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农产品完全市场化的局限性和我国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不能完全把农产品生产流通全部让位于市场调节,还必须加强宏观调控的作用。国家依靠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市场进行必要的调节。

国际经验表明,市场经济越发达,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也越重要。因此,在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化改革中,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宏观调控的重要性,把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当然,政府的宏观调控必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和促进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而不是取而代之。为了完善对农产品流通的调控机制,政府必须转变职能,搞好制度建设和服务。政府可以运用制定法规、政策,提供制度性服务,提高财政支持和信息服务等,进一步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强化和提高对农产品流通市场调控的能力和效果。针对加入wto后农产品流通量大、质量要求高的特点,政府还必须加强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设施建设,完善质量、检测、金融、保险、治安等服务机构。

(三)培育多种形式的流通中介组织

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在收集信息、组织商品流通、进行商品检测、提高交易谈判能力和协调纠纷处理等方面有优势,可以更好发挥对农户进入市场的指导作用,增强农民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纵观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历程,从农产品收购体制的转变到农产品价格的放开,在这一过程中,中介组织始终被置于次要位置,农民、农产品缺乏进入市场的桥梁,生产与市场脱节,农产品流通不畅。可以这样说,市场中介组织的短缺使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普遍存在且长期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已由原来的国有商业和供销合作单一购销体制发展为多渠道流通体制,在多渠道的流通体制中,在充分发挥国有商业和购销合作经济商业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要充分调动农民个人及合伙组织、集体商业组织、农民股份合作购销组织和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在农产品流通中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根据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大力发展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联合经营组织,特别注意要因势利导,采取优惠政策措施扶持农民自己兴办流通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四)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的发育状况决定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农产品流通改革的实践证明,在市场发育和建设滞后的状况下,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都无法实现最终目标。由于历史与现实原因,我国目前尚未形成统一开放的全国市场,严重扭曲了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内耗和严重的浪费。同时,还人为的扩大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改革这种状况,当前要尽快打破行业、地区限制,提高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所追求的“公平与效率”原则的体现;是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解决农产品卖难、实现农产品生产区域化、专业化的要求;也是加入wto后实现国内外市场有效对接的需要。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是人们对市场体系建设的总地要求,既反映了市场体系的不同侧面,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为此,进一步完善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立和健全农产品市场和质量监测体系,按国际惯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农产品交易畅通无阻和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武力,郑有贵.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刘力,蒙慧.wto与中国农业发展对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3]关锐捷.中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战略思考[J].财贸经济,2001(4).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农产品营销建议篇7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体制;历史沿革;完善措施

abstract:sincethefoundingofnewchina,circulationsystemofagriculturalproductshasexperienced4stages:marketregulationunderthestateintervention;monopolyforpurchaseandmarketingofagriculturalproducts;graduallyreformingsystemofmonopolyforpurchaseandmarketingofagriculturalproducts;marketregulationunderthestate′smacroregulation.lookingtothefuture,wemustadheretocombinemarketorientationwithnationalmacro-control,todevelopintermediaryorganizationsofagriculturalproductscirculationandimprovethemarketsystemfordeepeningthereformofthecirculationsystemofagriculturalproductsinchina.

keywords:circulationsystemofagriculturalproducts;history;measurestoimprove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我国不断进行农产品流通体制方面的改革,初步构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农产品流通体制。

一、历史沿革

(一)1949-1952:国家干预下的市场调节

1949-1952年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国内经济中存在多种经济成份,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个体农民自主生产,农产品实行国家干预下的市场调节体制。1949年9月29日,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三十七条规定:“关于商业:保护一切合法的公私贸易。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用保护贸易政策。在国家统一的经济计划内实行国内贸易自由,但对于扰乱市场的投机商业必须严格取缔。国营贸易机关应负调剂供求、稳定物价和扶助人民合作事业的责任。人民政府应采取必要的办法,鼓励人民储蓄,便利侨汇,引导社会游资及无益于国计民生的商业资本投入工业及其他生产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长期战争造成的城乡分隔、交通运输破坏等原因,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商品流通受到严重阻滞。1950年,由于农业恢复较快,农产品产量增加,而城市因为“统一财经”造成暂时的需求不足,扩大工农产品的交流,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就成为促进工农业生产恢复发展的关键措施。为了保证国内包括农产品贸易在内的商品交易有序进行,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于1950年11月发出《关于取缔投机商业的几项指示》,要求各地对“不在各该当地人民政府规定之交易市场内交易者、故意抬高价格抢购物资或出售物资及散布谣言,刺激人心,致引物价波动者”等给以坚决打击,以保障“在国家统一的经济计划内实行贸易自由政策”。

1951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召开土产会议推销土产的指示》,指出“推销大量的商品粮食、经济作物、出口物资和占农业收入很大比重的农副产品,就成为目前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流通,1952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商业的指示》中指出:“为了保障人民利益,畅通城乡交流,为了提高私营经济的积极性,除了合理调整价格和适当划分经营范围之外,还应取消各地对私商的各种不当的限制,禁止各地交易所的独占垄断行为”。“中央商业部对于各种农业副产物,应固定适当的比价”。根据上述相关精神,国家加强对工农产品比价、不同农产品之间的比价的调控,以实施国家农业生产计划。在国家的干预下,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缩小了,自1950年到1952年底,农产品采购价格提高了21.6%,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提高9.7%。工农产品比价平均指数以1950年为100,1952年为90.3%。国家采取行政干预经济在当时是必要的,维护了市场的稳定,也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我国粮食产量由1949年4865万吨增长到1952年6845万吨,年平均递增12.1%,是至今为止的最高增幅。其它农作物,如麻、烟等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也不断提高。

(二)1953-1978:农产品统购统销阶段

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农产品不能满足国家高速推进工业化进程需要的问题立刻显现出来,再加上私人商业的投机倒把行为,进一步加剧农产品供不应求状况。上海、广州等地,农产品供求紧张非常突出,并有进一步蔓延之势。在这种背景下,中共中央于1953年10月16日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决议》指出:(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简称统购)的政策;(二)对城市人民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简称统销)的政策;(三)实行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对私营粮食工商业进行严格管制,并严禁私商自由经营粮食的政策;(四)实行在中央统一管理之下,由中央与地方分工负责的粮食管理政策。

1954年9月4日,政务院了《关于棉花计划收购的命令》。1955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紧整顿粮食统销工作的指示》,8月,国务院《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1957年8月,国务院又《关于由国家计划收购(统购)和统一收购的农产品和其他物资不准进入自由市场的规定》,进一步扩大了农产品统购统销的范围。1961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目前农产品收购工作中的几个政策问题的规定》指出:“国家对粮食、棉花、食油(第一类物资)的统购统销政策,对其他重要农产品(第二类物资)通过合法进行派购的政策,必须坚持。”“除了统购统销的农产品和通过合同进行派购得重要农产品以外,还有许多其他农产品(第三类物资)。对于第三类物资,国家不规定派购任务,允许公社、生产队、生产小队和社员个人仔国家指定的农村集市上出售,可以自己决定出售价格,可以买卖双方自由议价。”

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商业工作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农副产品的收购,分别采取统购、派购和议购的办法。”以后很长时期内,国家一直把统购、派购和议购作为农副产品收购的基本政策。至1978年,由商业部和供销合作总社管理派购的农副产品(不包括地方增加的)共有117种。统购统销政策是粮食供求紧张,国家需要在农村取得大量工业化积累等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保证国家快速推进工业化的资金积累和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主义改造和计划经济的形成。从短期来看,利大于弊。但是,长期持续对对农产品的实行低价统购制度,必然扭曲农产品价格,扩大了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压低了农民的收入,削弱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积累功能;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不能发挥市场在配置农业资源中的作用,影响了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发育,造成农产品的供应紧张;统购统销制度也阻碍农村的专业分工,抑制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革。

(三)1978-1984:逐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

1978-1984年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过渡时期。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制度的解体,农产品流通体制也开始突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对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进行渐进式的改革,在从根本上不触动统购统销制度的条件下,有计划地提高农产品价格,逐步减少统购统销的农产品的品种,放开集市贸易,允许部分农产品议购议销和自由购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也启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国务院从1979年3月份起,陆续提高粮食、油脂油料、棉花等18种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平均提高幅度为24.8%。1979年9月,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粮食统购价格从1979年夏粮上市起提高20%,超购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价50%,减少粮食征购指标。

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1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农业经济“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3年1月,中共中央在《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对重要农副产品实行统购派购是完全必要的,但品种不宜过多。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少数重要农产品,继续实行统购派购;对农民完成派购任务的产品(包括粮食,布包括棉花)和非统购派购产品,应当允许多渠道经营。”10月29日,国务院批转商业部《关于调整农副产品购销政策、组织多渠道经营的报告》,将商业部主管的一、二类农副产品由46种减少为21种,调下来的25种降为三类,实行市场调节。1984年7月,国务院批准国家体改委、农牧渔业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报告》,又将原商业部系统管理的一、二类农副产品由21种减少为12种。截至1984年底,属于统派购农副产品有1978年的100多种减少到只剩下38种(其中中药材24种),即减少了67.6%,农民出售农副产品总额中,国家按计划牌价统购、派购的比重从1978年的84.7%下降到1984年的39.4%。

与缩小统购统销范围和品种相对应的是开放集市贸易,允许部分产品实行议购议销和自由购销。1979年4月后,国家放宽对集市贸易的限制,规定三类农副产品和除棉花外完成统购任务的一、二类农副产品,均可实行议购议销和上市自由贸易。

(四)1985年至今:宏观调控下的市场调节

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从当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粮食、棉花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生猪、水产品和大中城市、工矿区的蔬菜,也要逐步取消派购,自由上市,自由交易,随行就市,按质论价。”至此,除少数品种外,长达30余年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宣告结束。

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取消后,国家对农产品改为定购合同,由商业部门在播种季节前与农民协商,签订合同。定购的农产品一般按“倒三七”比价计价(即三成按原统购价,七成按原超购价)。1985年后,由于受宏观经济运行再次向工业倾斜的影响,农业投入不足,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大幅度减产,随后出现连续4年农业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为保障城市居民的粮食等农产品的供给,国家对粮食实行国家定购和市场购销的“双轨制”,对棉花等农产品实行统一收购经营制度,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大大加快。1990年以后,郑州中央粮食批发市场和地方粮食批发市场相继建立。1990年9月,国务院决定筹建国家粮食储备局,对粮食收购实行最低保护价制度,并建立用于调节供求和市场价格的粮食专项储备制度。这标志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进入了市场取向的跨步推进阶段。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同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要求农产品形成以市场购销为主,合同定购为辅的格局。1993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实行40多年的口粮定量办法,价格随行就市。1998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尽快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这就进一步明确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目标。2001年7月,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将改革政策措施概括为“一放,二分,三加强,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一放”,就是棉花收购,打破垄断经营。“二分”,就是实行设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三加强”,就是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加强棉花市场管理和加强棉花质量监督。8月,国务院召开全国粮食工作会议,确定了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即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省长负责,加强调控。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强化。

二、进一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经过60年的艰辛探索,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突出表现在: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体系初步发育,形成了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城乡集贸市场为依托的市场网络;农产品价格机制基本形成,初步建立了农产品宏观调控机制。但相对于整个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进程而言,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还相对滞后,流通环节中的高成本、低效率依然是阻碍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需进一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回顾六十年的改革历程,以世界发达国家作为参照样本,根据“在政府宏观调控指导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运用利益机制,依托法人主体和中介组织,将农业生产、加工、储运、供应、营销、服务等诸环节联为一体,进行市场化运作”的总体思路,笔者认为,进一步深化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市场化取向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历程,事实上就是一个不断市场化的过程,最终目标是实现由传统的统购统销向购销市场化的彻底转变。农产品购销市场化是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对此在任何时候我们绝不能动摇。中国已加入wto,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也要求中国按照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要求办事,逐步放松对农产品流通市场的控制。农产品改革的实践证明,用行政手段解决农产品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可能在短期能够达到抑制农产品价格上涨,提高播种面积,调整农产品品种品质供求等目标,但是它是以牺牲效率和高昂的成本作为代价的,而且最终无法解决农业长期供给波动问题。只有继续深化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改变目前农产品流通中不适应市场的状况,才能实现农产品供求中长期平衡,根本上解决农产品波动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适应国际竞争的农产品流通体制。

为了进一步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必须建立、健全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我国农村市场化进程缓慢,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农村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是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在保证国家对农产品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构建以农产品的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为中心,多元主体参与的、多层次的市场体系。

加快国有粮食部门市场化改造是农产品流通改革的关键。国有粮食部门改革必须打破垄断经营状况,引入竞争机制,允许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农产品市场流通。与此同时,国有粮食企业内部要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用人机制、劳动机制和分配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经济规律和价值法则从事经营活动。

(二)必须健全政府对农产品流通的宏观调控

在农产品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我们决不能放弃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因为,农业自身的一些特殊性又决定了完全市场化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农产品尤其是粮食易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即使在生产过剩的情况下,偶然的变化都会使这种过剩转化为不足;同时,粮食需求弹性小,市场上的微小变化都会引起价格的剧烈变动,如果任由市场机制调节,只会引发更大的波动,严重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其次,大多数农产品都是为了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对食物的需要。当食品因生产、流通而发生短缺时,将势必引发政治动荡和危机。特别是我们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确保粮食安全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农产品完全市场化的局限性和我国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不能完全把农产品生产流通全部让位于市场调节,还必须加强宏观调控的作用。国家依靠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市场进行必要的调节。

国际经验表明,市场经济越发达,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也越重要。因此,在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化改革中,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宏观调控的重要性,把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当然,政府的宏观调控必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和促进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而不是取而代之。为了完善对农产品流通的调控机制,政府必须转变职能,搞好制度建设和服务。政府可以运用制定法规、政策,提供制度,提高财政支持和信息服务等,进一步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强化和提高对农产品流通市场调控的能力和效果。针对加入wto后农产品流通量大、质量要求高的特点,政府还必须加强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设施建设,完善质量、检测、金融、保险、治安等服务机构。

(三)培育多种形式的流通中介组织

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在收集信息、组织商品流通、进行商品检测、提高交易谈判能力和协调纠纷处理等方面有优势,可以更好发挥对农户进入市场的指导作用,增强农民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纵观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历程,从农产品收购体制的转变到农产品价格的放开,在这一过程中,中介组织始终被置于次要位置,农民、农产品缺乏进入市场的桥梁,生产与市场脱节,农产品流通不畅。可以这样说,市场中介组织的短缺使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普遍存在且长期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已由原来的国有商业和供销合作单一购销体制发展为多渠道流通体制,在多渠道的流通体制中,在充分发挥国有商业和购销合作经济商业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要充分调动农民个人及合伙组织、集体商业组织、农民股份合作购销组织和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在农产品流通中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根据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大力发展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联合经营组织,特别注意要因势利导,采取优惠政策措施扶持农民自己兴办流通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四)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的发育状况决定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农产品流通改革的实践证明,在市场发育和建设滞后的状况下,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都无法实现最终目标。由于历史与现实原因,我国目前尚未形成统一开放的全国市场,严重扭曲了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内耗和严重的浪费。同时,还人为的扩大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改革这种状况,当前要尽快打破行业、地区限制,提高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所追求的“公平与效率”原则的体现;是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解决农产品卖难、实现农产品生产区域化、专业化的要求;也是加入wto后实现国内外市场有效对接的需要。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是人们对市场体系建设的总地要求,既反映了市场体系的不同侧面,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为此,进一步完善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立和健全农产品市场和质量监测体系,按国际惯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农产品交易畅通无阻和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武力,郑有贵.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刘力,蒙慧.wto与中国农业发展对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3]关锐捷.中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战略思考[j].财贸经济,2001(4).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农产品营销建议篇8

2017年上半年供销社办公室主任工作总结【1】20xx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紧紧围绕农业农村工作,带领全系统干部职工积极推进供销社服务创新、组织创新,克服困难,扎实工作,努力推进兴平供销合作社改革和发展,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学习工作情况述职述廉如下,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予以评议:

一、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牢固树立勤政为民的工作理念。

一年来,无论工作有多繁忙,我始终坚持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摆在重要位置,带领班子成员和全体干部职工真抓实干,取得良好效果。认真贯彻落实145号文件、178号文件精神,截至目前,已经审核上报766人。同时为土产公司,生产资料公司,冉庄供销社等单位职工补交养老统筹,解决离休干部遗属生活费等问题。积极排查化解矛盾纠纷9件次,接待调处来信来访,结案28件次,全年无一例越级上访。二是以实施新网工程为抓手,推进系统经营网络升级改造,加快农村商品流通生态升级,提高网络经营规模效益。

以果菜保鲜公司为核心,联合经营大户组建兴平高农产品配送中心,加快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在全国农校对接西安洽谈会、农产品购销展览会上,我社代表咸阳市展出兴平拳头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取得丰硕收获,签订了1500万元的农产品供销项目。三是积极领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帮助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我市农业产业化组织水平,培训农村经纪人和农产品专营人队伍,提高产业经营水平,组建专业社13个。四是扎实稳步推进企业改革改制工作,年内基本完成土产公司改制工作。

认真学习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政策和法律法规,学习科学领导和管理方法,学习业务知识,深入开展系统的调查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知识修养和驾驭复杂局面和应对突发事情的能力,牢固树立勤政、廉政、为民的思想理念,围绕加快供销社改革发展主题,按照市委组织部三查、三进、三解活动,带领班子成员经常开展下基层、抓调研、解难题、促发展活动,认真分析研判,制订适合兴平供销实际的改革和发展思路,设身处地的帮助基层和困难职工解决实际困难,为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基础环境。全系统干部职工表现出思路清、方向明、人心齐、干劲足、风气正、氛围浓的局面。

二、改革发展全面推进,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今年以来,按照稳定,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认真落实国家政策,努力维护职工切身利益。力争明年上半年完成供销社改制方案,并按照成熟一个改造一个的思路,认真做好有关单位的改制代管、托管工作。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各项工作任务。截至目前,全系统共完成商品总购进1.9亿元,占年计划1.8亿元的105.6%;商品总销售2.1亿元,占年计划2亿元的105%;完成利润63万元,占年计划60万元的105%;完成财政上缴任务1万元,占年计划1万元的10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13万元,占年计划5000万元的100.3%;组织供应各类化肥4.8万吨,完成年计划4.5万吨的106.7%。

日用消费品配送完成1200万元;为农民推销农副产品3500万斤;在参加全国第三届农校对接洽谈会上,签订合同1500万元;为西安人人乐等多家超市配送农副产品1900万元。一年来,除全面完成市上目标责任书全部目标任务外,还能竭尽全力高质量的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中心工作任务,在三创活动、秸杆禁烧等全市重点工作中,多次受到市上领导肯定和表扬。

三、以身作则,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

作为行政一把手,我始终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的职责,按照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承诺,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始终用党纪政纪约束自己,做到凡事从我做起,有诺必遵,令行禁止,严格按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关规定,清正廉洁,以身作则,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虚心听取不同意见,接受班子成员、干部职工和全社会群众的广泛监督和批评。每次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上,都能认真剖析自己,不遮丑,不护短,闻过则改,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决策水平和执政能力,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做到重要事项民主决策,严格财经纪律,大笔开支集体决定,决不胡支乱花。管好自己亲人和家属,不利用手中职权谋取私利,不做违反原则的事,以实际行动为领导班子,为全系统干部职工做好表率。

四、团结同志,亲民爱民。

作为一名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心中要永远装着群众,一年来,我不仅是这么想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团结每一位同志,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设身处地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交人交心,无论对基层单位领导,还是机关的每一位同志,都能体谅他们的难处,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对来人来访热情接待,用爱心、诚心、耐心来温暖他们,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困难,想方设法提高干部职工的幸福生活指数。坚持下基层,访民忧,解民难。在我的带领下,机关全体领导干部和各基层单位领导都能把群众冷暖时刻装在心中,构建和谐,进取、团结向上的供销大集体。这几年,供销系统的团结稳定,积极进取即得益于此。

一年来,自己在为供销社改革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主要是在学习方面学得不深不透,在提高干部素质方面抓的少,偏重于工作任务,为农服务工作思路还不够宽,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克服这些不足,带领一班人研究对策,制定措施,不断加以弥补和提高,进一步增强自己的执政能力,为全面完成组织交办的各项任务而努力工作。

2017年上半年供销社办公室主任工作总结【2】20xx年是供销社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国务院40号文件、中央1号文件的重要一年,是服务农业生产、把三农问题提到工作重点的关键一年;是进一步推进新网工程、三社一会建设的重要一年,是收官十一五规划、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在省、市供销社的指导下,市供销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40号文件精神,大力推进经营、组织和服务创新,为为农服务做出了新贡献。同时,2xxx年的经济指标也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预计全年能够实现销售46000万元,综合效益120万元,利润90万元。回顾一年来的工作,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积极组织培训,强化从业人员素质

1、举办葡萄病虫害防治农药技术交流会。供销社于3月举办了一场葡萄病虫害防治农药技术交流会。会上,2位特邀专家就如何让葡萄优质高产和葡萄病虫害防治的问题做了讲解,帮助解决葡萄种植繁季消除病虫害带来的相关问题,为农民排忧解难。

2、举办新农药推广会。供销社在4月举办了2xxx年新农药推广会,58位各销售网点的经销商和8家相关的农资生产企业参加了会议。会议中,特邀专家们推出了各自公司的主打新产品,详细介绍针对不同作物在不同时期出现各种病虫害时应该用的不同农药,对经销商们帮助很大。

3、举办农产品经纪人培训活动。目前,有专业购销大户5800户,共9200人,其中获得初级农产品经纪人证书的有133人,涉及的主要行业有水蜜桃、芋艿头、竹笋、花木、草莓、海水养殖等十大主要农产品。为了提高农产品经纪人素质,培育和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带领全市农民走向市场,于7月6日9日在爱伊美大酒店举办了一期有105名农产品经纪人参加的培训班。培训以集中辅导与自学相结合。培训内容为职业道德、农产品经营知识、会计核算知识、市场信息与预测、客户谈判和签约技巧、合同法、实际操作技能等,并通过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101名经纪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市农民购销队伍的经营能力和经营者水平,为实现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作出了贡献。

二、积极开展活动,强化农资服务功能

1.开展双夏农资供应优质服务月活动。市供销社统一组织的双夏农资供应优质服务月活动于6月16日到7月31日在市供销社系统的所有农资供应门店举办。此次活动以农资供应惠农、优质服务助农为主题,以集中展示供销社为农服务形象为主线,以农资优惠供应、提升农技服务为载体,以满足农业生产需要为目的,营造农资市场诚信经营、规范经营、创新服务、优质服务的良好局面,为促进农业发展、帮助农民增收做出贡献。活动内容主要有:⑴农资优惠供应。对大户和专业合作社让利销售尿素800吨,每吨比市场价优惠60元。给困难残疾户免费赠送尿素约6吨,赠送专业合作社碳铵14吨。⑵开展优质服务。延长营业时间,电话预约送货到田头,配备茶水、洗脸水、十滴水。⑶联合农技服务。邀请有关农技专家汇同庄稼医生下村下田头,为种植大户提供农技服务。

2、推行农资门店星级管理。今年首推的门店星级管理实施方案是为了进一步实行全市农资质量监管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农资放心店形象。星级划分标准从硬件设施、经营规范、服务水平和信用评价四个方面评定,共分三级,星级越高越规范。此前,供销社已认真组织全市138家连锁门店对照《关于推行门店星级管理,提升农资放心店形象的实施方案》中评价标准作自我评定,要求对尚未达到星级标准的部分做改进和完善。11月上旬,由市工商局、农林局和供销社三个部门组成的考核小组通过考核和评定,选出符合条件的大桥经营部、江口经营部、方桥经营部等32家二星级以上农资经营店,授予农资放心店的牌子。

三、积极落实工作,强化三社一会建设

1、重组市溪口镇供销合作社。国务院国发40号文件及省、市供销社对发展基层供销社作了明确指示,市社党委高度重视,按照经营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开放办社的理念,在上级供销社的指导下、各部门的协调帮助下,于8月24日成立了市溪口镇供销社。这次组建的溪口供销社其基础是我们供销社领办的综合服务社,通过业态改造、资源整合组建而成。因组建的供销社刚起步,注册资金50万元,企业性质为集体所有制,由市社控股51﹪,环球花木专业合作社等自然人占49﹪,供销社主任由市社任命。建成后的溪口镇供销社其工作职能具有两重性:一是要做好为农服务工作,这是建社的宗旨,目前主要是抓好本区域领办的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参与并构建农村社会服务化体系的有关工作;二是要以经济效益为核心,通过抓项目,发展新的经济业态,增长经济实力,达到利益最大化,以保障基层社正常运转和社员投资的合理回报。

2、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村级综合服务社。去年止已领办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2家,拥有核心社员125人,带动其他社员2500人,合作社通过与市场对接,与效益农业对接、与生产农业对接的新步伐,缓解了农民卖难问题,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今年已完成1家专业合作社,领办农香果蔬专业合作社,核心社员5户,带动农户100多户。原有综合服务社28家,今年综合服务社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参与,整合资源,市场化运作原则,积极参与建设主体多元、功能完备、便民实用的方式,主动与当地镇、街道联系,多次下村调研,今年完成6家综合服务社,累计34家。

3、行业协会筹备情况。已有一家再生资源行业协会,今年上半年进行了换届工作,该协会在加强行业自律、反映行业诉求,推动行业诚信,维护行业利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正在筹建的农资行业协会,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只要向民政部门申请即可核准,关键问题是成立大会期间的经费问题还没有落实,需继续努力。

四、积极答复建议,强化再生资源管理

今年6月初,供销社对涉及再生资源的市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第129号建议、第191号建议进行答复。我社对设立电子产品垃圾收购网点、加强对再生资源回收交易利用工作的规划管理两个建议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我们了解到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电子废弃物产生量不断增加,废旧钢铁、废纸、废塑料乱堆放现象也较为普遍,由这些问题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供销社应该协同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做好政府参谋,建立电子产品废弃物回收点,加强对再生资源回收交易利用工作的规划管理。

五、积极加快两个重点项目建设,强化农村日用消费品及农资配送的辐射功能

1、农村放心店配送中心。农村放心店配送中心已于2xxx年9月15日正式开工建设,现已进入粉刷装潢阶段,该工程占地3565.8平方米,共五层,一层为农村生活资料配送中心,二层为名优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和超市,三至五层为仓库及办公用房,总建筑面积11856.45平方米,投资5200万元。预计在明年年中可以投入使用。

2、农资连锁配送中心。于2xxx年12月28日开工建设的农资连锁配送中心现已进入扫尾阶段。该建设项目拥有农资配送中心终端综合楼、农民培训中心及农资仓储用房,总投资5110万元,为全市122家农资放心店提供配送服务,并向、象山拓展。农资配送中心主体为新的市农资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万元,农资配送中心的建成,将对稳定农资市场、平抑农资价格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也可改善竞争无序、假冒伪劣产品严重、高度高残留农药屡禁不止的农资市场不良现状。从而确保市供销社在区域范围的农资供应主渠道地位。预计2xxx年上半年将投入使用。

六、积极打响品牌,强化产品竞争力

1、五项措施促水蜜桃销售。由于气候恶劣,致使市水蜜桃品质下降,产量降低了40﹪,今年的销售成为难题,供销社采取五条措施,做好桃子销售工作。(1)做好产前服务,在产前就动员农产品经纪人奔山头、走田头,在栽培、施肥、管理等方面提供技术指导;(2)拓展销售市场,增加了济南、青岛、中山、惠州等国内销售点,扩大了销售渠道;(3)改进包装、注重品质,包装箱由原来的24只装改为12只装,桃子规格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中熟水蜜桃湖景蜜露要求在每只3.5两以上,迟熟水蜜桃玉露则在每只3两以上;(4)改进运输,朝采夕销,同时为了桃子品质,运输改路走为空运,虽然运输成本提高,但保证了桃子的品质;(5)保本销售,让利桃农。由于销售措施有力,虽然产量减少,但供销社销售量反增,达30000多公斤,同比增加5﹪。

2、弥嘞玉叶在第八届国际名茶评比中荣获金奖。弥嘞玉叶生长在海拔510米高、四面环山、一年四季云雾缭绕的大雷山内,弥嘞玉叶只施菜饼有机肥,不施化肥、农药,并制定了名优茶生产标准,生产的弥嘞玉叶必须有鲜嫩的单芽或一芽一叶。弥嘞玉叶外形扁平光滑,汤色明亮,叶底嫩绿,滋味鲜爽,清香持久。它不仅被销往全国各地,还受到农业部、中央军委、国家民政部、国资委等部门的青睐。弥嘞玉叶在第七届和第八届中绿杯绿茶评比中先后被评为银奖。此次又荣获第八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为又增加了一个亮点。

七、积极制订十二五规划,强化七项建设

一是提升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二是提升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三是提升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四是整合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五是强力推进浙东供销超市及市社综合办公楼建设。六是以生态的理念引导农民,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七是加强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

今年除了以上这些主要工作外,还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科学发展观学习、《廉政准则》学习、党建、档案、节能降耗、创先争优、群众满意度测评、党员公开承诺、安全生产等方面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2xxx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在这一年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为农服务和项目建设等方面,有很大成效,但对照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开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进取,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

2xxx年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发40号文件精神,以为农服务为宗旨,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合作制为基本原则,解放思想,按照保稳定、求发展、促和谐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经营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加快构建运转高效、功能完备、城乡并举的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努力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开创供销合作事业新局面,为建设文明做贡献。

2xxx年主要经济指标是,实现销售50000万元,报表利润80万元,综合效益100万元。

为了圆满完成各项经济指标和上级的各项工作任务,2xxx年我们工作的重点是以下三方面:

一、加快发展新网工程建设,进一步提供为农服务良好环境

1、加快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资连锁配送中心的服务功能,为打造生态、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也为人民的身体健康提供基础性保障。计划2011年全年农资网点配送额8200万元,配送面可达96%。

2、加快发展农村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格。加快传统经营网络改造升级,加强区域物流配送中心、连锁超市和便利店等农村零售终端建设,逐步形成市有配送中心、镇(街道)有超市、村有便利店的连锁经营体系,营造便利实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3、加快发展农副产品现代购销网络。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推动大型连锁超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专业大户等直接建立采购关系,培育名牌产品,推出更多优质品牌,同时使专业合作社与大宾馆或超市直接建立产销关系,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二、加强三社基础建设,进一步提高为农服务能力

1、加强改造重组基层供销社。我社经过改制后,物资资源、人才资源缺乏,给重组基层社带来困难。江口城北供销社、尚田供销社和溪口镇供销社要进一步巩固完善,同时,再重组几家基层社,吸纳农村经济组织的能人和具有影响力的人员到我们基层社中来,为供销事业输入新的血液,注入新的活力。

2、加强专业合作社和综合服务社建设。利用农产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结合创办环球花木专业合作社的经验,积极领办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搭建好营销平台、落实好工作人员,并根据工作的流程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对合作社产品进行形象宣传,争取形象与效益的双丰收。

3、加强对农村综合服务社的建设。按照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市场运作的原则,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在继续搞好农资、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经营的基础上,打造有特色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平台。

三、加大再生资源管理力度,进一步完善回收网络体系

1、加紧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市社将在明年进一步指导再生资源管理办公室吸收社会力量,采取多元投资等形式组建再生资源开发网络建设的龙头企业,壮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队伍。

农产品营销建议篇9

周建中翻看着关于新元化肥的相关案例和资料,按说这样的情况不足为奇,如果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大力度推广应该不是问题,但关键就在这里,这家化肥公司的情况他再清楚不过了,以它目前的发展现状,连10万元的推广资金拿出来都困难,既然如此,它又如何做到的呢?

周建中突然对这家化肥公司的营销方法,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想一探究竟,当然,他最主要的目的,是看这些手法对于自己的化肥产品,有没有什么帮助……

下午三点,行知堂机构一行3人准时出现在宾馆,参加这次会议的人大都是农资行业的老板,周建中早就听说负责新元化肥项目整体推广的公司要来,所以才推开公司内部事务,前来取经,对于农资行业,周建中清楚,迫切需要引进营销;

果然,行知堂一开始就直奔主题:农资行业当前的营销手法比较低级,是一种原始的自发性行为,而且目前竞争还不太激烈,我们只需要将其它行业的营销手法借鉴过来,再巧妙结合,就可以大大促进行业的发展;但是最关键的是,你一定要了解农村,一定要了解农民……周建中在心里暗暗点头,做了十几年的化肥生意,他知道自己的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但企业从经营化肥发展到自有品牌,更需要进一步成长,如何成长?最根本的还是要有利润,如何在现有资源下,尽量提升企业销量?这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他的问题。

会议在下午5点结束,说是会议,倒像是讲座,最后留给了半个小时的自由交流时间,周建中知道自己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他整理了一下,因为整个时间比较紧张,提出了如下三个问题:

1、化肥产品是否适合做品牌?

2、化肥产品的推广真的需要“营销”吗?

3、10万元的推广费用,可否成功推广一个化肥产品?

可惜半个小时时间还是紧张,前边一直讨论的一个张经理,就经营的化肥产品搭配问题,

一直讨论着,周建中听的很清楚:一般经营的产品可以划分为三大类,一类是走量型产品,大都是比较畅销的产品,比如传统化肥的某些品牌,销售量很大,但是这些化肥的利润很低,一般一吨利润能达到15元就已经很不错了;一类是利润型产品,比如复合肥,一般好的话一吨利润都在130元以上,不过因为认识问题,目前销售量难以突破瓶颈,最后一类就是稀缺性产品,一般利润不错,但同时销售量很小,主要是填补空缺……

自由交流时间很快就过去,周建中还是没有机会当面问他列的几个问题,不过行知堂的人还是比较热情地将问题大概看了看,让周建中留了一个电子邮箱,说明天中午12点之前注意查收;

周建中回到公司,躺在老板椅上,感慨万千,虽然今天参加这个会议,没有得到他想知道的(新元化肥营销方法),但是总算收获不小,就看明天对方的邮件,是否能切中问题的根本。

中午12点,公司的文员将邮件放到他的桌面上,说来惭愧,周建中虽然给自己办公桌添了台笔记本,但还不太会用,打开文件,他看到了行知堂机构的答复:

周经理,您好;

对于您提出的问题,我们表示非常欢迎,这正是我们一直以来准备纠正的一些认识,许多和您一样的老板对品牌存在过高的期望,是不实际的;作为一直为农资企业提供咨询的公司,我们觉得很有必要说清楚几个问题,正好和您所提出的问题基本一致,首先,化肥产品想做品牌必须研究农民消费者,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所想的是不太符合常规消费心理的,有时候他们很容易接受一个产品,有时候喜欢上一个产品后又很难改变本身对这个产品的偏好。所以,对大多挣扎的化肥企业来说,最关键的是提高销量,让利润说话;只要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基本可完成企业资金的迅速回笼。而品牌还需要加强产品的忠诚度,这个对极其不理性的农民消费者来说,是很不牢固的;

从我们服务的两个农资产品的推广来看,感触很深的是,农资产品的推广确实需要“营销”,但不是我们在书本上所看到的营销,没有什么所谓的4p,一些常规的营销手段到这里都失去了效用,许多很科学的理论体系在这里反而不如邻居的几句话;

至于您说的10万元推广问题,这个要视情况而定,但从目前传播成本不断上升的现状来看,难度肯定会进一步增大,可能需要调整策略,在推广时间上肯定有一些变化;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说到这里,如果有兴趣,3天后我们有一个专门针对化肥产品的营销讲座,会详细介绍我们曾经服务的新元化肥,在10万元的推广费用下,如何步步为营,销售量不断上扬的方法,届时希望您能过来一同探讨(具体地址和时间见附件);

临书仓促,不尽欲言。

周建中读完这封邮件,长吁了口气,即刻在备忘录上记下时间和地点,太好了,他近几个月来一直困惑,现在终于有了方向,今年公司上了几个含量高的新产品,是该聘请外脑来协助的时候了,他吸允着咖啡散发出来的热气,惬意地闭上了眼睛;

**大酒店:周建中和前来的嘉宾随意地寒暄,其中大部分都认识,做这行的不太多,一说大家都清楚,当然,他把最多的时间花在了新元化肥派来的两位代表身上;毕竟家门口的同行更有实际的借鉴价值。

中午10点,讲座正式进入了主题,行知堂从农村化肥状况和消费心理入手,介绍新元化肥所用的营销手法,“农民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对我们推广能否成功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在调查时发现,一些产品科学的理论支撑体系在这里失去了效用,竟然不如邻居的几句话,农民用什么化肥?广告只是起了很微弱的作用,最能左右他们的,是和他们一样的农民消费者,而这个消费者一般是谁?他有什么特征?都是我们在推广新元化肥前研究的问题;

周建中注意看周围的人,都在很用心地听着,显然新元化肥的成功在业内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大家都很好奇,它究竟是如何成功的。

“我们来看看新元所用的营销手法”行知堂的人打开幻灯片,开始了正式演示,“了解了消费者后,我们首先找到,最能影响消费者选择化肥的是什么,广告?口碑?当然两者都可以发挥作用,但广告需要投入一定的力度,对费用有限的企业来说不太实际,那么如何通过口碑传播达到效果呢?最后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每个村子都有好几个大家比较公认的人,这几个人红白喜事一般都是主管,农村人叫做——大拿,他们所说的话对其它人的影响比较大,比如,他说哪个化肥不错,基本上其它人都会考虑用这个,我们找到这些人,让他们来帮助我们制造口碑,可以很容易解决口碑问题,而且这种口碑,可以迅速转化为购买行为,实现企业资金回笼”

底下开始有一些议论声,周建中想着自己在农村也生活过好长时间,怎么都没太注意这些存在的事实呢,的确,这些人对推广化肥来说太关键了。

“而且,我们在农村举办红白喜事时,和他们争取商议,在现场某个地方悬挂我们统一制作的条幅,通过这个渠道,影响消费者,在农忙前,加强口碑的互相传播速度,这个口碑传播,是看不出来痕迹的,从新元化肥的实施来看,效果很好,同时我们配合还有一些广告传播,比如选择农村的长途客运车,在他们车身上做半年的车身广告,效果证明也不错”

“在推广新元时,战术的作用被放大了,我们通过以下方法,使化肥在短时间内迅速铺开来:一是送促销礼品,针对消费者我们把酒行业送打火机的手法借鉴过来,给化肥里塞上打火机另外还有一个洋瓷碗,酒行业送打火机已经效果甚微,但在化肥行业,农民消费者却很感兴趣,另外送的洋瓷碗很实用,农民消费者可以用它舀化肥,事实证明,许多选择新元的消费者是因为促销品比较对位,是他们所需,在两难境地时偏向了新元。

当然,有少部分竞品也放有相关礼品,这个时候怎么办?我们如何更胜一筹?我们不仅仅通过终端促销和口碑拉动,而且在策略上重心向渠道方面转移”。

周建中将身体前倾,一边听一边点头。“化肥也可以说属于快消品,`有快消品的特征,所以当产品得不到渠道的广泛支持,品牌价值则无法得到充分地发挥。试想,农村不同于城市,人口相对分散,产品如果铺货不到位,消费者因买不到退而求其次,选择相对满意的,渠道因素岂不是成为阻碍产品销售上量的瓶颈。所以在推广新元时,我们把资源优先配置到渠道和终端促销上,然后考虑少量传播。这样从渠道成员到消费者,形成了一个价值链,竞争力自然被对手强。为了推动渠道下货,我们针对渠道经销商,实施有形+无形双重激励体系,通过返点+VCD诱惑,让经销商感觉的到收益,同时在部分地方将经销商集中起来培训,内容围绕如何更好的买化肥和如何赚更多的钱展开,比较受他们欢迎。姑且不说是否有效果,单是这一行为足于让行业经销商闻风而动,纷纷关注新元,同时在部分化肥中放有VCD的奖券,也吸引了不少农民消费者,后来听说某个县一位农民朋友中了一台,远近几里的邻居都知道了,所以研究农民朋友的消费心理和生活形态,对有效推广很关键。”

说到这里,行知堂机构的人停了停,重新把前面放过的幻灯片再次翻过。“我总结一下,新元化肥营销手法中几个比较关键的地方,一是营销手法不拘泥于形式,第一个战术至上的案例;二是对渠道中心的偏移,渠道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超过了产品知名度形成的拉动,为此进行了渠道和终端促销,整个价值链形成下货势能;三是第一个重视乡镇红白喜事大型聚会并在此终端进行了产品信息渗透。四是对化肥经销商提供详尽的执行方案并培训如何实施。正是以上四个方面的不同,新元取得了别人没有的成功”。

中午12点,行知堂的讲座完成,全场掌声。

未等掌声完毕,周建中站了出来,迫不及待的迎了上去,他太需要沟通了,心中无数个问题依然还在困惑着他,有效的促销方案如何调动经销商的积极性,配合有力执行?新产品需要一个好什么样的推广概念能帮助下货?他准备正式邀请行知堂入驻企业……

农产品营销建议篇10

会议推广的败落

农村市场的会议营销,发轫于2005年,繁荣于2006年,冷静于2007年。

这种运作方式通常以会议推广为主,直接下沉到乡镇,通过当地的乡镇批发部或乡镇卫生院邀请各村诊所医生、药店经营者参会,指望他们将产品(尤其是新药)推荐给消费者。

这种运作方式曾经非常成功,但时至今日,倚重于这一手法的企业发现,并不是每一家都能赚到真金白银。

这一操作的推手――医药物流公司在不断埋怨:疲于配合厂家开展推广会,每次都是吃吃喝喝。会议有效果,企业满意;会议没效果,企业和客户两头都抱怨。现在这些客户都学精了、变滑了,你请吃饭、送礼品都可以,可订起货来一点也不含糊,哪有那么好忽悠?

客户也在埋怨:每次开会,企业和医药公司都是联合出击忽悠人,进货后却发现,差产品连质量也没有保证,回头找上游,都在“打哈哈”;好产品尽管质量、价格都满意,可就是不卖货。

反思后不难发现,“会议营销”出现了以下问题:

1.推广手段单一:会议多而滥,举办方逐渐麻木,更不要说历经百战的客户了。

2.价格虚高,难以消化:会议推广需要大量的人员和费用支撑(费用通常达到销售额的30%以上),羊毛出在羊身上,厂家势必大大提高整体毛利率(少则50%以上,多则翻番),为客户的销售增加难度。

3.渠道环节众多(通常是“医药公司一批发部一终端”),不但操作成本加大、利润难以保证,而且环节之间容易出现难以协调的问题。

“会议营销”不行了,又靠什么打通农村市场?

乡镇直供建点,组合推广跟进

笔者认为,一部分otC产品适合一竿子插到底的营销策略:自派人员在乡镇直接建点,产品进行组合销售,同时在“根据点”组合推广。

直插乡镇,独家经营

以往操作农村市场,厂家多以医药公司为主渠道。由于普药不赚钱,所以医药公司对能带来高利润的新药积极性很高。但医药公司配送宽泛,管理无方,价格很容易穿底,毫无利润保证。

目前,农村市场的监管力度远没有城市那么严格,厂家可以借助推出新药的契机,甩掉地方医药公司,自己直接到乡镇发展网络,选择乡镇药店或诊所建立专柜。

1.严格的独家区域保护。通常每个乡镇设立一家独家专柜(有的大乡镇中心能够影响周边三两个乡镇,可选一家药店),保证专柜的销量和利润。现在药店竞争十分激烈(如河南、山东等地,一个乡镇可能拥有五六家药店),药店经营者都非常清楚,只有“独家销售”,才可能赚钱。

2.前期,厂家垫付货底,为每个专柜派驻专人促销,提供全方位的宣传推广,直到区域内形成相对稳定的销量,才撤销专人促销,但每县仍保留一两个人管理市场,负责处理订单、及时结算、维护客情等日常工作,保证稳步过渡,减少终端的经营风险。

3.保证终端专柜赚取20%的利润,对部分钉子户,厂家还可以一次付少量专柜费。在药店经营中,普药是保证基本销量和利润、并分摊成本和聚集人气的,而新药和保健品则是实现利润的。

在这种操作中,厂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各个区域市场的情况不同,切忌大面积推广,应先做样板乡镇,逐步推开。

2.人员配备必须精干,最好是“强带弱”的搭配,业务能力强的流动式开拓市场,业务能力弱的负责后期的市场维护和管理。

3.合作双方可以协议约定:专柜的最低销量,协议双方职责,要求终端积极配合销售和推广,并拓展销售网络(向村、镇的其他医疗室销售),同时强令禁止恶意窜货。

产品打包销售

产品组合的核心就是将多个适销对路的产品捆绑销售,增强产品销售力,同时分摊经营成本、降低经营风险。

以往很多乡镇药店销售otC产品,往往与很多家上游单位合作,各家规矩(进货条件、汇款要求、销售政策等)各有不同,药店顾此失彼,而打包方式便于终端的经营。

通常,我们可选择至少10个适销产品(比如多数终端都需要的产品品类,以普药新做的产品为主),根据农村市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及季节变化、不同区域市场的不同用药习惯,选择不同类型的产品进行组合。比如,感冒多发季节就增添感冒和消炎药;冬季则增加呼吸道及风湿疼痛类产品。

产品组合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单品准确定位。

尽管每个产品通常能适合多种病症,但中国的老百姓通常相信“专病专治”药物的疗效。因此,要准确定位每个单品的功效,每个产品提炼出一个主诉求点,反复强调和传播。

2.放枪之前,看清靶子。

不要一味跟风,先要看准哪个地方适合销售哪些产品。经验告诉我们,适合农村市场的otC产品应具备如下几个特点:

并不要求是真正的新特药,大部分新普药(重新包装的常见普药产品)最适合。

在产品类型上,瞄准农村普通消费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比如感冒发烧、风湿疼痛等,而减肥药、保健品等产品在这里很难淘到真金。

农村消费者日常看病,通常能接受的价位是平均每天2元―3元左右。这是中原地区的标准,发达和落后地区会有差异。

专柜的组合推广

1.突出“符号”:

药柜宣传定位为“放心药,健康柜”。全方位包装专柜,重点突出企业形象,企业标志、商标、主题广告语都要在柜台上体现。这个药柜才是厂家真正的“产品”,要让消费者的眼里只有它,而非某一个产品。

柜台定期有专业医师(当地退休名医)指导服用,避免不对症事件;柜台促销员应具有丰富的医疗保健知识,除了推荐产品以外,还要担当起患者的咨询服务工作,让顾客真正感觉到专柜是“放心药,健康柜”。

2.全面推广:

借助各种媒体的推力作用,辅助会议、义诊和公益活动等方式,对专柜进行整合传播。

充分利用街道广告栏:可以利用现成的,也可以自建广告栏,用以张贴海报,宣传与产品相关的疾病治疗和预防常识,以及产品知识、企业信息等。海报制作追求耐用,每周更新,但可以重复利用。

有选择地发宣传单:质量追求大气,画面赏心悦目,内容尽量口语化,只对目标客户发放,避免浪费。

不厌其烦地录音广播:制作朗朗上口的广告语,充分利用地市电台、乡镇广播站高频次反复播放,形成强烈的冲击波。

全方位的药店硬包装:门头突出厂家形象,门口摆放展板或产品样盒,悬挂灯箱广告,店内专柜则展示样品和醒目的彩页。

条幅要醒目:多悬挂在药店、诊所、医药公司院内、购药大厅等。

墙体广告形成气势:以沿城乡公路两边的墙体为主,在醒目的地方刷写广告。每个村子在进出村口的墙体上和村民比较聚集的地方,至少可以刷写两条。

城乡公交车内车外都上广告:直接做车体喷绘或不干胶广告,贴在车体上或车厢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