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的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50:24

水循环的总结篇1

总硬浓缩倍数跟随率(以下称R总硬)即循环水与补充水的总硬度比率与[Cl-]比率之比,用公式表示为:

R总硬=[(K总硬/KCl-)]×100%

其中

K总硬=循环水[总硬]/补充水[总硬]

KCl-=循环水[Cl-]/补充水[Cl-]

因为循环冷却水的Cl-通常不易损失,故浓缩倍数一般可以用KCl-来表示。如果水的钙镁离子均未形成结垢(即也未损失),那么总硬的浓缩倍数K总硬应与KCl-相等。但实际上由于多少有结垢存在,循环冷却水中的钙镁离子总有些减少,这时K总硬就变小,即R总硬应小于1.R总硬越接近1,说明结垢情况越少;反之,R总硬越偏离1,则说明结垢情况越严重。于是通过计算R总硬值,便可达到监控水质情况的目的。

在运用R总硬对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水质进行监控的实践中也发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2)当投加含氯杀菌剂时导致[Cl-]测试受到干扰,KCl-无法计算,R总硬出现间断性空白。

水循环的总结篇2

关键词:电厂污水;工业用水;再利用

abstract:thispaperintroducesthewaterusenecessityafterthepowerplantsewagetreatment,anddoesthedetailedtheoreticalanalysisofthecirculatingwatersystemwhichisaddedtothetreatedwater.

Keywords:powerplantwastewater;industrialwater;reuse

中图分类号:ttU9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在现实生活中,工业用水中占有绝对大的比重。而电厂中的工业用水更是占总工业用水量的绝大部分。为了更好的利用能源,电厂的经过处理后的污水再利用就成了当前研究的重点,为降低工业用水总量具有不可估量的研究意义。

1、电厂排放污水特点分析

电厂在利用热能转变为机械能进行发电的同时,水是一个重要的工质,不可避免地有大量的废水。电厂排放的污水多种多样,其特点是分布广、水量大、成分复杂,废水中含有固体污染物、有毒污染物、有机物污染物、酸碱污染以及热污染等。

而电厂的工业用水总量中,用来当做循环冷却水的补充水的水量约占80%-90%,用来当做化学处理水源的水量约占8%,其余的用水量则用于燃料的冲洗。

燃料的冲洗水又补入灰渣系统,来作为冲灰水的补充水。在电厂水汽循环的系统中,冲灰水启到将灰渣系统当中的灰渣冲走的作用,由于灰渣中碳酸盐的含量较大,为了减少冲灰管路中沉积、结垢等各种情况,冲灰水应该以偏酸性的水质为宜。

2、电厂排放的污水处理以及再利用的研究

电厂排放污水的处理以及再利用研究,是指在电厂的整个水汽循环系统中,循环冷却水在通过凝汽器等换热设备与蒸汽进行热量交换之后,使蒸汽冷凝成水,从而完成整个水汽系统循环利用的过程。由热交换器交换出来的热水由热水泵打到冷却塔中进行冷却处理。为了防止整个循环水系统的管路发生腐蚀、结垢和沉积等各种问题,一般情况下采用中性水来作为循环冷却水的补充水。

电厂排放的污水虽然多种多样,但电厂各处排放的工业废水经过混合、凝聚和沉降等处理后,水质虽然不能与普通水的水质相比,但总体上也呈现出中性水的性质。为此,本着实现电厂零排放的目标,可设想将处理过后的清水从新补入循环水系统。这一设想若能利用到实际中国,将对降低总工业用水量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电厂的循环冷却系统的循环冷却水的使用过程中,常用极限碳酸盐硬度来控制的结垢。根据水利电力部推荐用于电厂冷凝器循环冷却水的经验公式:

(式2-1)

其中,表示循环水极限碳酸盐硬度();表示补充水中非碳酸盐硬度();表示补充水的耗氧量();表示循环水的最高温度()若,仍然令。

如果用表示补充水的碳酸盐硬度,可以得到如下鉴定的标准:

(式2-2)

其中,表示浓缩倍率。

结垢可以根据的溶解度来控制,一般要按下列公式(式2-3)控制:

(式2-3)

结垢可以根据的溶解度来控制,一般要按下列公式(式2-4)控制:

(式2-4)

式2-3、式2-4中,表示某种离子的离子浓度()。

为了验证上述研究的正确性,现取某电厂的排放的污水进行取样分析,以普通水作为补充水进行上述数据分析。

根据式2-2可知,以普通水作为补充水:

判定为结垢。

循环水中,根据式2-3、式2-4可知:

根据计算可知,将处理后的清水与普通水以1:6的比例混合后的浑河水作为循环水的补充水时:

理论循环水:

3、电厂排放的污水处理再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经济效益

电厂排放的污水经处理后,全部用于循环冷却水系统,预计每年可以节约清水200万,节省费用可达300万元/年,同时可以免交排污费。将会给电厂带来了每年纯经济收益的增加。

(2)社会效益

电厂排放的污水经处理后得以利用,既节约了水资源又避免了污水对附近生态环境、地下水体的污染,对改善本地的水环境有着直接的意义。

4、总结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和计算可以知道,在现有水质情况以及浓缩倍率的情况下,将处理后的清水和普通水按照1:6混合来作为循环水的补充用水,水质状况将会有一定范围的增长,且循环水的水质情况一般很稳定,这也完全符合循环水对稳定性的要求,进而完全不会影响到整个循环水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按照这样操作,不仅可以极大地降低电厂工业用的水总量,而且也为造势实现电厂污水的零排放这一宏伟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给电厂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节约了水资源,有效的保护的水环境,是一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工程。

参考文献:

[1]《给水处理》许保玖;中国建筑出版社。

[2]《工业冷却水处理技术》徐寿昌;化学工业出版社。

[3]李青,胡竹玲.发电企业的工业污水与生活废水回收技术.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5(2):40~42

[4]黄德勇,杨宝红,王憬等.废水在电厂循环水系统中的应用.热力发电,2003,(5):59~61

水循环的总结篇3

关键词:火电厂;循环排污水;回收

一、目前火电厂的工业排水及其处理系统

1.化学车间排水

离子交换树脂再生排放的酸碱废水排入中和池,经酸碱中和至pH6~9后通过地沟排出,水量较小,成分复杂,腐蚀性强。预处理系统反洗排水一般排入地沟。

2.循环冷却塔排污水

冷却塔采用连续排污和间歇排污两种方式。排污水一部分用来供锅炉灭渣,冲地,绿化和生活卫生用水,一部分直接排到地沟。

3.锅炉的化学清洗和锅炉排污水

①锅炉采用eDta清洗。废水来自eDta再生后的排放水,中和处理后排放地沟。

②锅炉排污放水,量小,直接排到地沟

4.冲灰水

灰、渣水大多主要来源于锅炉的灭渣水,冲地水和脱硫仓冲洗水,基本能保持平衡。

5.煤场、输煤系统冲洗水

煤场、输煤系统的冲洗水和雨水进入沉淀池,沉淀后经地沟排出,量小。

二、循环水排污水回收处理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电厂水费不断提高,造成生产成本的提高,水资源的浪费,迫使火电厂节能降耗,挖潜增效。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污水组成主要是循环排污水和冲灰水,冲灰水闭路循环,基本全部回收利用。因此将循环排污水的回收利用提到了议程上。

三、某电厂循环水水质数据

在电厂中循环水量大,占总用水量的90%以上,排污水相应也较大,因此回收这部分水可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四、可行性探讨

循环水浊度高,含盐量高,回收处理主要是除浊和脱盐,因此设想经过预处理做为反渗透的进水。反渗透产淡水用来做为锅炉预脱盐补给水,浓水用来锅炉灭渣,冲地,绿化和生活卫生用水。

水在循环水系统中经过不断的蒸发和浓缩,使得循环水中不但含盐量高,而且水的结垢趋势也大大增强,为了防止循环水系统结垢和腐蚀,进行加缓蚀剂处理,使得循环水成分更加复杂,为了保证反渗透系统的正常运行,有效的预处理系统就显得很重要,同时根据循环水的水质情况选择恰当的阻垢剂,另外,还要充分考虑的循环水系统的排污量受季节和负荷的影响很大,水温也是如此。循环水回收处理工艺关键就在于预处理系统能否达到反渗透入口的标准。因此在设计系统时,必须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合适的预处理系统是这个回收工艺的关键,由于循环水含有的悬浮物量不稳定,而且水中含有较多胶体物质,众和水处理预处理系统:澄清池+滤池+多介质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的设计能满足反渗透进水SDi≤4,Cl2≤0.1ppm,浊度≤1FtU的要求。

主要的难题在于温度的调节,循环水温度高,一般在40度左右,而反渗透水温在25度左右脱盐率最高。因此设计采用新鲜水+循环排污水冷热两路水管进行取水,靠两路水的取水比例来调节反渗透入口温度,而冬天新鲜水温度较底,正好能省去现有的蒸汽加热管。

笔者公司的反渗透膜是美国DowBw30-365复合膜,对水温和pH适应范围宽,可清洗性强,抗微生物污堵能力强,水通量大,适合循环排污水的处理。

水循环的总结篇4

在我国,由于工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工业GDp占到全国GDp总额的近50%,比较农业以及第三产业而言,其对GDp贡献最大。而且,工业是直接面对自然界的产业,大量的从自然界取材生产,然后又大量地向自然界排放废弃物,每年为治理污染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就是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高开采、低效用、高排放、高污染。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工业的增长速度、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对资源的依赖度、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都占了较大比重,尤其是采矿、冶金、制造、石化、煤焦、电力、交通等行业在这些方面更为突出。目前,我国GDp约占世界的4%,但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石油为7.4%,原煤31%,钢铁27%;我国每万元GDp取水量为537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消耗每吨标准煤实现的GDp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我国单位GDp能耗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是美国的4.3倍、德法的7.7倍、日本的11.5倍!由此可见,我国现有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消费模式是一种相对粗放的模式,主要表现在资源生产力和生态效率较低,而按照这种模式快速发展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这与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趋势是大相径庭的,也说明在我国建立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经济的管理与监测、预警制度的重大意义。

一般认为,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循环经济进行解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从系统上看循环经济可以如此理解:为了保护日益恶化的环境资源,有效实现生态资源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按照自然生态体系的客观规律,通过清洁生产、企业合作、宏观调控等方式,从生产源头上减少废弃物、实施物料的循环利用并建立有效的废弃物回收体系,最终使物质资源在生产与生活中循环利用的一种经济运行形态。

由此可知,循环经济涉及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的和谐统一,追求的是人地和谐、共同发展的发展观。因此,循环经济内涵包括:

第一,要符合生态效率。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充分使物质循环利用,做到物尽其用,这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循环经济的前提和本质是清洁生产,实现生产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通过其循环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第二,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就是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它以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循环原理为依据,一方面通过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类别的产业之间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产业生态链,以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产生、物质循环利用、消除环境破坏,达到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另一方面它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或环节之间的系统祸合,使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高效产出并持续利用。

第三,要求产业发展的集群化和生态化。集群是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达到效益的极大化,而且容易在集群区域内形成具有特殊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的多类别产业结构。

为此,主要指标可以有:

1.万元GDp能耗(吨标煤/万元)。指报告期内某地区能源消耗总量与GDp之比。其中能源总量指用于企业生产、生活的煤、电、油等能源的消耗。计算时能源均按照国家统计局规定的折合系数折成标准煤。它反映了工业能源利用效率,是衡量工业企业能源消耗的主要指标,直接体现了工业的能源利用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2.万元GDp水、电耗(立方米、千瓦时/万元)。与GDp之比,它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工业用水、电效率、技术及资源管理水平的高低。

3.城市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千克/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消费结构及绿色消费意识程度。该值越高,说明该地区城市垃圾减量化工作突出,有利于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总体水平。

4.污染物排放强度(千克/万元)。指报告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主要考虑CoD和S02与GDp的比值表示)。污染物排放强度可以直观体现经济增长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水平,同时也能够综合反映出生产技术水平和污染治理水平。其值越小,说明水质污染程度越轻。

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指从宏观上反映了区域工业用水及节水水平的程度,反映了工业企业节水技术及程度。

6.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指报告期内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的生活污水占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总量的比例,用于说明城市所具备的处理生活污水的能力及对受纳水体的影响程度。数值越高,则对受纳水体的影响程度低。

7.工业废气(废水)达标排放率(%)。指报告期内废水(废水)中各项污染物指标都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外排工业废气量(废水量)的比例。反映了工业企业产生污染物对环境友好的程度。

8.工业粉尘去除率(%)。指企业在生产工艺过程中排放的能在空气中悬浮一定时间的固体颗粒物排放量。如钢铁企业的耐火材料粉尘、焦化企业的筛焦系统粉尘、烧结机的粉尘、石灰窑的粉尘、建材企业的水泥粉尘等。不包括电厂排入大气的烟尘。

其中:工业粉尘产生量=排放量+去除量

9.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指报告期内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占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包括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

1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指报告期内城市及建制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占垃圾产生总量的比例。垃圾产生量用清运量代替。

11.“三废”综合利用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三废”综合利用产值是指企业利用“三废”作为主要原料生产和回收利用的产品产值。其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基本综合反映了地区开展资源回收利用的情况及其程度,将它纳入评价体系中来以便更确切地反映一个地区的资源化开展情况。

社会发展指标是衡量循环经济潜力和动力的重要标志,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程度。主要指标有:

12.中小学儿童循环经济教育普及率(用入学率代替)(%)指全市中小学儿童入学率。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应该作为一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工作来抓,尤其应针对中小学生。此指标体现开展环境教育的百分比。

13.教育事业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指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内拨款的教育事业费部分除以GDp的比重。政府财政投入应优先保证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应提升。

14.人均绿地面积(平方米)。指绿地面积和总占地面积的比例。指向公众开放的市级、区级、居住区级各类公园、街旁游园,包括其范围内的水域。

15.绿化覆盖率(%)。指绿化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绿地面积的比值,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16.城市噪声达标区面积(平方公里)。指城市中产生噪声的单位和个人能够采取防治措施,将噪声控制在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以内的面积。

总体经济的发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程度。如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等,均对循环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和促进作用。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是衡量循环经济潜力和动力的重要标志。主要指标有:

17.人均GDp(元/人)。指每人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实力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发展循环经济,本质上还是要发展经济,提高经济综合实力。同时强大的经济实力能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推动力,促进其持续发展。

1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指以现期价格购买基期选定的商品组合除以基期价格购买基期选定的商品组合的比值,是反映通胀率的一种拉氏物价指数。

19.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指第三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用于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总体上看第三产业属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为此,该值越高,表明循环经济发展程度越高。

20.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反映了区域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化、高技术化及竞争力程度。高技术产业一般是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通过发展高技术产业对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例在40%以上,表明社会的知识化、智能化基本达到现代化水平,国民经济基本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道路。

21.R&D投入占GDp比重(%)。反映了地区研究开发投入(经费和人力投入)水平和能力,是一组国际通用的、用于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活动规模及科技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地区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循环经济发展的能力。

22.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指在工业污染源治理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中,用于形成固定资产的资金。包括工业新老污染源治理工程投资以及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所投入的资金。该指标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反映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和力度,同时也体现环境污染与破坏的情况。

在建立循环经济的监测体系以外,还需要有相应的配套核算体系的建立。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都用国民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经济及社会发展的综合指标和考核政府业绩的主要指标。因此,各级政府部门为了追求提高这一指标而忽视了环境付出的代价。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采用绿色GDp核算体系已经迫在眉睫,从企业到国家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其核心也就是将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破坏的损失纳入到经济核算体系中来,引导企业自觉树立循环经济理念,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绿色GDp是指从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后的数值。绿色GDp扣除了环境和生态成本,才能真实地反映国家的发展水平,才能够真正地为决策提供判断依据。因此尽快出台绿色GDp核算体系是真正实现循环经济的一个环节。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是“点绿成金”的经济,它的魅力在于其带来环境效益的同时,还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几个方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首先是以节能、节水为重点,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其次,以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环保产业为重点,促进工业污染从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防治转变:最后,以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重点,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为新台阶,为新型工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在我国现阶段尤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参照2004年马凯主任在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参照2005年《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

[3]吴玉萍:循环经济若干理论问题C.ti.中国发展观察,2005.6

[4]李桂琴:论绿色企业的循环经济取向t7.科技创业月刊,2005.11

水循环的总结篇5

关键词:循环水;碱度;加酸;效益;控制

1循环水系统概况

我们已西北地区某工厂为例:生产线配备两套独立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总循环水量55000m3/h,系统保有水量约为19950m3。循环水补水水源为黄河渗水,水质属于高硬度和高碱度水质,钙硬度大于180mg/l,总碱度大于200mg/l。这类高硬度和高碱度水质如果采用自然ph值运行工艺,循环水的浓缩倍数最高只能控制在2倍左右。

2循环水加酸的必要性

循环水碱度、硬度高,如果提高循环水浓缩倍数,将导致水中成垢物质的沉积,水中溶解氧和腐蚀性离子的增加以及滋生的菌藻所产生的生物粘泥成倍增加,对循环水换热设备污堵、腐蚀、结垢危害严重,轻则被动停车清洗,重则使设备腐蚀穿孔而报废,给工厂的安全生产带来极大隐患。为了保证循环水系统中水冷设备的长期、高效、稳定运行,解决循环水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腐蚀、结垢和菌藻粘泥等三大危害,采用水质稳定剂对循环冷却水进行化学处理显得十分重要,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对于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循环水系统,加酸调节ph值是一个主流的选择。现在我国西南和西北地区,所有循环量在20000m3/h以上的循环水系统,能够在3倍以上浓缩倍数正常稳定长周期运行的,几乎都是采用了加硫酸调节ph值的。

3水质稳定性判断

循环冷却水投入运行后,要进行结垢腐蚀性判断。通常采用碳酸钙饱和指数及稳定指数来判断。在循环水运行中,饱和指数只能说明一种倾向。是一个定性趋势故有较大的局限性。稳定指数是在饱和指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指数。计算方法根据化学分析测出循环水系统中,钙硬度、碱度、ph、固形物以及现场实际温度来计算。目前,许多水处理工作者仍采用它作为生产现场的一个控制指标。见表1:

根据表1计算结果显示,循环水的补充水为结垢型水质,随浓缩倍数的提高,水质结垢倾向更严重。根据国家标准gb50050-2007规定,循环水中钙硬度与甲基橙碱度之和大于1100mg/l、碳酸钙稳定指数rsi小于3.3时,应加酸或进行软化处理(gb50050-2007《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按以上计算,循环水浓缩倍数在3倍时,ca2++碱度达1082mg/l,正好接近控制指标的上限,而且,碳酸钙稳定指数rsi为3.22,小于3.3,已经到了加酸调ph值范围。所以,如果采用ph值自然平衡而不加酸调节ph值,系统能够承受的最高浓缩倍数为3.0。

4加酸与否的经济性对比

4.1节水和节约药剂减少的费用

按照设计规范,买方循环水不加酸调节ph值,浓缩倍数只能在3.0倍以下运行,计算基准采用3倍浓缩倍数,加酸后浓缩倍数可以在5倍以上运行,计算基准采用5倍浓缩倍数。

4.1.1浓缩倍数由3.0提高到5.0时,节水量的计算

①系统设计参数

循环水量:52000m3/h;保有水量:17000m3(估计值)

回出水温差:32~42℃:浓缩倍数:4倍

系统材质:碳钢、不锈钢、铜合金

②节约补充水的量

每年节约的补充水=(2.6-2.2)%×循环水量m3/h×24h×330=0.4×0.01×52000×24×330=1647360m3

补充水取水费为1元/m3,年节约的补充水费约为165万元

③节约排污水的量

每年减少的排污水=(0.8-0.4)%×循环水量m3/h×24h×330=1.2×0.01×49001×24×330=1647360m3。

假设排污水需要的费用为0.5元/m3,年节约的排污水费约为82万元

4.1.2浓缩倍数由3.0提高到5.0时,节约的药剂量的计算

药剂使用浓度取平均50mg/l进行计算。

节约的药剂量(kg)=节约的排污水量(m3/h)×药剂使用浓度()×10-3

=1647360×50×10-3

=82368(kg)=82(t)

药剂单价按平均1.2万元/t进行计算则节约的药剂费用为82×1.2约100万元

4.1.3浓缩倍数由3.0提高到5.0时,节约的总费用

165+82+100=347(万元/年)

4.2加酸增加的费用估算

4.2.1硫酸费用

①加酸量的计算

gb50050-2007提供的加酸量公式

ac=(mm-mr/n)×10-3×qm

取调酸以

后的目标碱度为mr=150mg/l,补充水量为qm=52000×2.2%=1144m3/h,浓缩倍数取5,补充水碱度为mm=215mg/l小时加酸量约为ac=(mm-mr/n)×10-3×qm

=(215-150/5)×10-3×1144

=211.64(kg)

年加酸量=211.64(kg)×24×330=16761880(kg)=1676(t)

硫酸单价按800元/t进行计算则硫酸年费用:1676×800=1340800元约134万元/年

4.2.2加酸装置建设费用

加酸处理新增加储酸罐、计量酸罐、计量泵等设备,新增投资约30万元。

4.2.3加酸年总费用

加酸设备按5年进行折旧,每年折旧费=30÷5=6万元

年运行总费用=134万元+6万元=140万元

4.3节约的费用

每年加酸节约的费用为347万元-140万元=307万元

5加酸调ph值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循环水加酸调ph值技术在二十世纪70年代就已经成熟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大化肥装置循环水都采用了加酸技术。一般是采用98%的商品硫酸来调节ph值。

6结束语

6.1黄河水系的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中,采用ph值自然平衡的水质稳定处理方案,一般只能在3倍以下的浓缩倍数下运行,才能保证系统的腐蚀和垢沉积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

6.2黄河水系的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中,采用加酸调节ph值的处理方案,完全能保证系统的腐蚀和垢沉积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

水循环的总结篇6

关键词:水泥,上/下游产业,循环经济

1.水泥行业内部的循环经济

水泥工业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也是典型的资源、能源消耗型工业,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据统计,建材工业占全国能耗的9%,占全国工业能耗的13%,是仅次于电力、冶金行业的耗能大户[1]。而从资源方面看,以水泥工业为例,其主要原料石灰石资源现有储量全国仅为542亿t,以目前我国水泥生产年消耗的石灰石量计算,仅够维持几十年的时间[1];从环境方面看,建材工业年排Co2、So2分别为约8亿t和200余万t,分别占全国工业总排放量的1/4和1/10左右[1,2]。同时,建材行业的平均单位能耗远高于世界先进水平,从行业内部采取措施,节能降耗的潜力还很大。

以目前国内最大、能耗最低的海螺水泥公司为例,其近年来新建的窑外分解窑生产线产能都在5000t/d以上,在世界已有的7条万吨级熟料生产线中,公司拥有3条。由于单线规模每增加1000t/d,能耗可下降2.5%-4%,海螺水泥的能耗普遍比国内其它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企业低10%以上。公司建设的低温余热发电项目07年中期全部投产,届时年总发电量在12亿度左右,以因发电成本比目前采购电价低0.4元左右,仅此一项,每年可年节约成本5亿元左右。

针对水泥企业粉尘污染,而粉尘往往是颗粒细度优于成品和半成品的原料这一现状,可选择相应的高效除尘设备如静电收尘、袋式收尘器等加以收集,既实现了粉尘、烟尘浓度达标排放,又回收了磨好的成品和半成品,实现了物料的循环利用。

在销售环节,可大力发展散装水泥,节药包装费用,减少水泥损失,提高运输效率[3]。水泥包装袋的成本在20元/吨左右,且包装袋在完成运输环节后就成为废弃物,考虑到我国水泥设计年产量接近10亿吨,因此发展散装水泥也是降低成本和工程造价,节约包装纸和森林资源的重要途径。

同时,对水泥产业进行结构调整也是在行业内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传统水泥装备比重过大,而国际上则以窑外分解窑为主,两者相比,窑外分解窑能耗低、污染小,单位产量高,因此应重点发展。

我国2001年预分解窑的产能占全行业的13.8%,而日本占96%、印度80%、泰国90%、韩国100%、我国台湾为90%[4],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禁止机立窑、湿法窑、立波尔窑、干法中空窑和小型预热器窑等生产线的新建和扩建,对现有的落后窑型进行技术改造,用先进的新型干法生产线取代立窑以及湿法、老式干法生产线,可以明显缓解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现状,淘汰下来的部分设备可根据情况改建成大厂的粉磨站,也可以进一步降低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

此外,采用余热发电或供暖、制冷工艺等可以对窑尾和冷却机废气余热进行有效利用;烘干机推广沸腾炉燃烧可以降低煤耗,采用立式磨代替球磨机可以显著降低生料粉磨电耗;对水泥窑和磨机的冷却水进行循环利用等等,都是水泥厂节能降耗、实现水泥行业内部循环经济的有效方法。

2004年国家发改委对钢铁、电解铝和水泥的投资规模进行了限制,针对水泥行业,还进行了投资结构的调整。749号文件指出,在东部和交通发达的地区,限制生产能力4000t/d以下的预分解窑生产线,西北地区也限制2000t/d以下生产线的建设;限期拆除年产能力4.4万吨以下的小立窑,禁止小立窑的扩径改造,对半干法、半湿法、Sp预热器要进行技术改造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效改变水泥行业高煤耗、高电耗、高污染和低效益的现状,对水泥行业实现初步的循环经济,也为我国构建节约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水泥工业的与上下游产业间的循环经济

建材产业具有较长的产业链和拉动效应,水泥行业的循环经济也必将对其上下游产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上游是矿产资源产业,据资料统计[1,2],建材产业的物质资源消耗比重占基本原材料产业的90%以上,如何提高矿产资源的使用效率,开发新资源及可再生资源,实现节能降耗将是建材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长期任务。

水泥生产的原料主要有石灰石、粘土或砂页岩及校正材料等,为节约粘土资源,可用尾矿、废渣、、煤矸石等废弃物取代,其中煤矸石的热量还可以降低烧结水泥的煤耗;对于主要原料石灰石,应根据当地资源利用的长远规划,做到有序开采、贫富矿搭配使用,充分、合理、有效地使用有限的资源。同时,矿渣、粉煤灰等材料也可以作为混合材直接掺加到水泥中生产复合水泥、矿渣水泥和粉煤灰水泥等,这将相应降低水泥的强度,但同时也会改善水泥和混凝土的流动性、渗透性和耐久性,从全寿命周期角度来看,混凝土结构使用寿命的延长,也是实现水泥及上下游产业循环经济的重要一环。

建材产业的下游是建筑业等产业,大部分建材产品终结于构建建筑物,故建材产品的再利用和资源化,必然与建筑业的循环发展密切相关。据统计[5],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为55118亿元,其中基本建设的总投资就高达22729,约占整个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40%,因此,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极重要的组成部分。

目前来看,我国混凝土结构主要还是按强度标号进行设计,而国外25年前就开始根据混凝土结构的使用环境,按结构的“服务年限或耐久性设计混凝土”[6]。因为强度只是为了满足使用性能,在混凝土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一功能已不是问题,因此按循环经济要求,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获得最终产品的最长使用寿命,将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长江大桥为例,武汉长江大桥使用50年后,于2003年第一次大修,而南京长江大桥使用20余年就开始大修,这对经济效益、资源和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带来的影响将是极其深远的,因此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也是发展建筑业循环经济,进而带动整个上下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

同时,建材产业又与煤炭、电力、冶金和化工等基础工业相关,它们为建材产业提供了燃料、电力及其他重要原料。由于建材工业的产品特点,煤炭工业产生的煤矸石,电力工业排放的粉煤灰和冶金工业产生的矿渣等又可由建材工业消纳和利用;造纸废液中的木质素也可以经磺化和提纯后制得木质素磺酸钙或木质素磺酸钠,用以混凝土材料中作为减水剂使用;建材产业对含铬离子的有毒废弃物、含锶离子的放射性废弃物等多种垃圾加以固化和利用,效果显著优于其它处理方式。因此,建材企业可利用自己的广泛耦合优势,融入可循环共生的经济生态链中,为国民经济循环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最大的发挥作用。

3.水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应遵循的原则

结合水泥工业特点,节省资源和节约能源,降低单位产品原料消耗、使用贫矿原料等,都属于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范围(reduce),水泥企业实施的利用其它工业的废弃物如矿渣、粉煤灰、煤矸石、赤泥,以及实施清洁生产,回收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粉尘,防止对环境的过量排放,等等属于循环经济的再利用范畴(reuse),而对建筑结构报废后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则属于再循环范畴(recycle)。

3.1遵循减量化原则

我国建材行业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在单位产值资源能耗上,我国建材行业万元产值耗煤2.7吨、消耗矿山资源逾100吨、排放二氧化碳20吨,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5~2倍;在总量上,建材行业年能源消耗总量为2.4亿吨标准煤,矿产资源消耗近40亿吨,居全国各行业前列;就总量平均而言,水泥和平板玻璃等主要建材产品单位能耗高于世界先进水平50%和68%;就国内同期相比,2005年前10个月建材企业用煤进厂价较去年同期提高了100元/吨以上,电价提高了0.04-0.05元/度,运费提高了0.02元/吨•公里,且尚无缓解迹象,因此减量化是建材行业不仅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而且势在必行。

遵循减量化原则,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建立起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减少气流和物料的无效循环(漏风漏料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另一方面还要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的信息技术,通过宏观调节实现结构节能和结构降耗。

3.2遵循再利用原则

虽然建材行业是能源、资源消耗型行业,但也是利用各类废弃物最多、潜力最大的行业。据统计,全国建材行业每年利用粉煤灰、矿渣、煤矸石等各类固体废弃物数量在4亿吨左右,约占全国工业部门固体废弃物利用总量的80%以上,在上下游重要产业的全面协调和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产业。

遵循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原则,要求水泥行业生产过程中积极回收排放的粉尘并回收利用,防止对环境的过量排放,还要合理利用其它工业的废弃物如矿渣、粉煤灰、煤矸石、赤泥,以及实施清洁生产;同时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原则,还要求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或服务年限,这要依靠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包括耐久性和多功能)来实现。产品功能增强或增多,通过长寿命设计使大坝、海港等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服务年限从设定的50年延长到100年甚至更长;此外,不断改进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原则,突出可修复性和可更换性,如我国现在的建筑工程一般为混凝土浇注结构,如能参考机械行业装配模式,对已失效和破坏结构部件进行更换和修复,通过大修恢复原有设计功能,并最大限度保证完好部位的服役年限,则无疑对节省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具有巨大的的意义。

3.3遵循再循环原则

我国建材工业的发展基本上还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模式,同时建材行业产品的近80%用于其最终用户建筑业,而我国报废和拆除的混凝土结构中,资源的再循环仍有很大潜力可挖。目前,报废和拆除的建筑结构中,钢筋和粘土砖的回收率较高,但混凝土的水泥水化物和砂石骨料等则基本没有回收和循环利用,而日本再生骨料的利用率已经达到很高水平,通过对回收和粉磨,水泥水化产物也可实现循环利用。

水循环的总结篇7

[关键词]西北;非资源型中等城市;天水;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作者简介]张小军,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教研室主任,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甘肃天水741020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4-0083-04

发展循环经济是西北非资源型中等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下面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简要分析西北非资源型中等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

一、天水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优势与制约因素

甘肃省天水市作为西北内陆非资源型中等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既有明显的经济优势,又有一定的制约因素,因而,天水市发展循环经济压力与动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

(一)经济优势

一是相对区位优势。天水地处陕、甘、川交界地带和西安至兰州两大城市的中点,对周边地区有一定的辐射力、带动力,区位优势明显。二是加工工业优势。天水市已形成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体,电子电器、机械制造、轻工纺织三大行业为主导,门类较多、技术装备较好、具有一定实力和特色的区域工业体系。三是旅游资源优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以麦积山石窟为代表的景区景点数量繁多、布局集中、文化品位较高,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四是农林产业优势。天水是西北农作物生长最适宜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北方最佳水果和蔬菜生产基地之一,发展种植业和农林产品深加工业前景广阔。五是劳动力优势。天水市是甘肃省人口最多的城市,城乡剩余劳动力多,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开展劳务输出奠定了基础。

(二)制约因素

一是人多地少矛盾日益尖锐。环境容量和经济容量都已严重超载,全市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口、经济和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二是水资源贫乏,水土资源不平衡。人均水资源量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5,为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2/5。水资源量与人口、耕地的区域分布极不适应。三是农村面大,农业基础脆弱。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农业仍以种养业为主,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农产品商品率低,农业基础脆弱。四是区域工业结构不合理,生产力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属于资源、新产品在外,生产加工在内,不能建立较完善的生产链,下游产品比重大,行业门类较多,但规模小而分散;区域工业关联度差。五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通讯、环保、给排水等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化水平低,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弱。六是金属矿产资源和能源矿产资源贫乏。储量很少,品种单一,不产煤等能源矿产资源,导致大量依赖省内外的供应,制约经济发展。

二、天水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概述

循环经济涉及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的和谐统一,追求的是人地和谐、共同发展的发展观。作为西北非资源型中等城市,天水市发展循环经济应当参考借鉴国内外、省内外的先进经验,结合市情,从微观、中观、宏观层面上全盘考虑,从总体对策和具体对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总体对策是指贯穿于循环经济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发展方式中的需要共同遵循和体现的对策;具体对策是指分别体现在循环经济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发展方面的对策,它们涉及到企业、行业、区域和社会等各个方面。总体对策和具体对策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对策体系,对天水市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较为全面的对策分析。逐步建立促进天水市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计划体系、产业支持体系、技术支撑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激励机制体系和创新制度体系;大力发展企业、产业、区域和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实施、行业促进、区域发展、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为初步建立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基础。

三、天水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对策分析

天水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对策可划分为以下六大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总体对策体系。

一是规划计划体系。编制和实施计划规划对实现城市战略目标,弥补市场失灵,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突出区域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有关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

二是产业支持体系。产业政策不仅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更是政府规范和引导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据。政府应强化产业政策的规范和引导,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构建区域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三是技术支撑体系。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离不开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的支撑。政府应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发展与之相关联的信息技术,建立技术咨询服务体系、技术产权激励制度,制定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的标准体系。

四是评价指标体系。循环经济评价指标既是建立循环经济统计制度的基础,又是政府、园区、企业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加强管理的依据。政府应根据国家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适合本市客观实际的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把主要指标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五是激励机制体系。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法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通过实行投资倾斜、利用价格杠杆和完善财税优惠等综合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各类市场主体的行为,调动各行各业各类主体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六是创新制度体系。制度创新体系是循环经济模式、机制实现的保障。应建立完善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绿色优先准入制度、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绿色产品标识制度、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绿色押金税费制度、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和循环经济考核奖励制度。

四、天水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对策分析

天水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对策分析宜从三个大层面、四个小层面着手。三个大层面即宏观(社会)、中观(产业、区域)、微观(企业)层面;四个小层面即对企业、产业、区域和社会层面,而且产业和区域两个小层面的对策应属于大中观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对策。四个小层面是对三个大层面

发展对策的进一步分解和落实,它们共同构成天水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对策,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实施、行业促进、区域发展、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根据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经验和各地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这也符合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重点。一是着力推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二是着力推进产业园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三是着力推进重点领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四是着力构建社会循环经济体系。

(一)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的对策分析

企业循环经济是单个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它以企业个体为行为载体呈点状展开。企业循环经济是区域以至全社会循环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细胞。杜邦化学公司是世界公认的实行单个企业循环经济的典型代表。企业循环经济是“小尺度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天水市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工业城市,是国家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企业较多,其加工制造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具有较强的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潜力。应树立绿色发展观和绿色经营管理观,强化决策的“绿色”意识,制定和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战略、绿色市场战略、绿色产品战略、绿色生产战略、绿色营销战略、绿色文化战略,树立企业良好的绿色形象。

(二)产业(层面)循环经济的对策分析

产业循环经济和区域循环经济可看作中尺度循环经济。由于产业之间存在着物流、能量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的联系,因此,发展产业循环经济,一是要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促进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二是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促进新兴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力度。日本围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静脉产业,即环保产业取得了较高的收益。天水市应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三个不同的维度去建构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

1,工业循环经济对策

(1)构建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的一个区域系统。天水市装备制造业是甘肃省“十一五”期间做大做强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主要由机械行业、电器行业和电子行业构成,但目前生产集中度低、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条短,可因地制宜,探索适合装备制造业的循环经济模式,构建生态工业园区。

(2)构建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工业园区。天水市果品和蔬菜产量大、品质优,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发展种植业和农林产品深加工业前景广阔。可探索农产品原料―加工产品―废弃物―再利用―新产品的循环经济链条,构建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工业园区。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天水市生态工业园区应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iS014000国家示范区。

2,农业循环经济对策

(1)发展多层次的农业循环经济。天水市应多层次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一是农产品生产层次―清洁生产;二是产业内部层次―物能交换;三是产业间层次―废弃物资源化;四是农产品消费过程层次―物质能量循环;五是社会循环过程―农业生态产业链网。

(2)大力发展沼气产业。天水市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城市,农业资源丰富,人口超载,土地压力很大,宜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小流域生态经济。天水市在发展循环农业方面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初步形成了“畜禽养殖一粪便一沼气(粪便生化物)一有机肥一无公害农产品”生态循环链;形成了“五配套”(沼气+改厕+畜禽圈+水窖+果园),“四位一体”(沼气池+日光温室+改圈+改厕)等模式,应大力推广,探索更多的沼气产业发展模式。

(3)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技术。主要包括:立体种养技术、有机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秸杆综合利用)、生物防治病虫草害技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配合的生态治理技术和种植业清洁生产技术等。并探索防控农业面源污染的循环经济模式。

3,服务业循环经济对策

服务业循环经济是城市循环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将有力地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工业循环经济的有效运行。实际上,循环经济的各个产业都需要服务业循环经济来连接和维系。

(1)发展绿色服务业。天水市的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能源、水资源等消耗量较大,污染较重。应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以宾馆、餐饮业、信息业、商贸业和旅游业等为重点领域,加快发展绿色服务业。

(2)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天水市旅游资源不仅数量丰富,而且质量较优,自然风光优美,俗称“陇上小江南”,应积极培育生态旅游业,大力发展自然生态旅游和人文生态旅游,使其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3)积极创建iS014000国家示范风景区。为促进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应积极创建iS014000国家示范区,导入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使景区的环境保护更趋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

(三)区域(层面)循环经济的对策分析

区域循环经济是在企业、园区、产业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在区域内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实施的循环经济,是社会循环经济的基础。天水市发展区域循环经济,一是大力发展县域生态示范区。生态示范区是国际上探索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目前天水市只有清水县被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区。二是创建生态县、生态市。生态县、生态市和生态省建设是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延续与提升,是更高层次的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载体。三是大力建设生态型城镇。生态型城镇建设需要搞好:规划设计、环境设计、住区设计、产业设计和景观设计。四是建设生态村落。村落基本上是依附于自然生态系统之上的,因此生态村落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和维系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五是建设绿色社区。社区是建设和发展循环型城市的重要实践平台,既要建设硬件设施,又要建设软件设施。

(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的对策分析

社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在社会层面上的大循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循环经济。即通过废旧物资的回收、再生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就是要建立起与发展循环经济相适应的“循环型社会”。循环型社会发展模式是宜居城市的理想类型,这恰好与天水市建设西部最佳宜居环境城市的目标不谋而合。天水市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对策应包括发展两种产业、发展两种循环经济和发展一种文化。

1,发展两种产业(静脉产业和环保产业)

静脉产业主要包括废弃物回收、再资源化、最终处置和再生资源销售四种,是未来我国最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2005年,天水市固体废物产生总量37.62万吨,目前形成了多种类、多层次的资源回收科用网络体系。发展静脉产业,应科学规划,规范管理;培育市场,政府采购;加大投资,技术支持;政策扶持,全民参与。发展环保产业是保护资源环境的重要技术支撑,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天水市的环保产业刚刚起步,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应纳入计划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科技队伍,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考核激励,加大宣传力度。

2,发展两种循环经济(能源循环经济和水循环经济)

天水市的能源资源大量依赖省内外的供应,为有效应对能源危机,应大力发展能源循环经济。发展途径及措施有:制定发展战略;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开发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利用效率;加强体制创新,倡导大力节能。天水市是一座缺水城市,按现有供水量计算,2010年和2020年全市缺水量将分别达到11776万m3和32857万m3。水循环经济是缓解水资源日益短缺以及遏制水环境恶化的根本手段。应制定综合规划,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开发节水技术,提高重复利用率,收集雨水和中水回用。

3,发展一种文化(绿色文化)

循环型社会的建设需要先进的社会文化的推动,需要新理念的指导。绿色文化是从城市的不同层面培养的先进社会文化。大力发展绿色文化,应通过科普教育、法制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发展绿色教育,倡导绿色消费和公众参与,引导绿色生产,逐步建立起公众参与、公众受益、公众监督下’的生态文明。

水循环的总结篇8

【关键词】循环水加酸防垢节水

循环冷却用水是火力发电厂最大的水消耗,因此采用相应措施提高循环冷却水的浓缩倍率,降低循环水补水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厂循环冷却水投入运行以来,循环水补水采用经弱酸阳床处理后的软化水。由于生水主要是地表水全碱度在2.0-7.5mol/L之间,水质很不稳定,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循环冷却水碱度偏高,为防止结垢只能将浓缩倍率控制在2.0-2.5之间。致使频繁排污,补水量也较高,造成大量的水消耗。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原因进行了分析,寻找合理的措施解决循环水碱度高的问题,提高浓缩倍率,降低补水量。

1原因分析

引起循环水碱度偏高的原因很多,针对我厂循环水系统原因主要有:生水碱度高;循环水中游离二氧化碳的大量溢出等,现分析如下。

1.1生水碱度高

我厂生水主要为地表水,来水碱度就较高,属于负硬水(碱度大于硬度),经过弱酸阳床离子交换器交换处理。弱酸阳离子交换器共3台,最大出力为450t/h,盐酸再生。

从弱酸阳床出水水质特性可看出,负硬水经弱酸阳床处理后仍为负硬水。我厂生水即为负硬水,因此经弱酸阳床处理后碱度仍大于硬度,随着循环浓缩,碱度变大。

1.2二氧化碳溢出

循环水中主要影响碱度的是水中的游离二氧化碳以及碳酸氢盐离子。水中游离二氧化碳对碳酸氢盐分解有抑制作用。循环水在受热与播撒蒸发中,水中游离的二氧化碳不断溢出到空气中,加速水中碳酸氢盐的分解,致使水中碱度不断升高。从热力学角度上讲,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分压仅30pa,与之平衡存在与水中的二氧化碳仅0.5mg/L,即使不对循环水加热和播撒,也会由于水中游离二氧化碳在与大气中二氧化碳平衡过程中降低。水中游离二氧化碳的降低,使循环水碱度升高。

2碱度偏高的影响

循环水中碱度偏高会使凝汽器铜管表面产生点腐蚀长时间受热就会在凝汽器铜管上形成漏点。也会造成铜管表面的碳酸盐结垢影响凝汽器换热效率,详细分析如下。

2.1铜管碱性腐蚀

在含盐量小的水中,铜管表面可能生成一层致密的Cu(oH)2保护膜,而在含盐量大,碱度偏高的水中则会腐蚀产物为绿色碱式铜盐CuCl2・Cu(oH)2或CuCo3・2Cu(oH)2,此类膜疏松多孔,在换热面较高温度下极易被破坏而失去保护作用。2.2碳酸盐结垢

我们对凝汽器铜管上的垢样进行成分分析,结果如下表1。

经过垢样分析确认管束表面沉积物的主要组分是碳酸盐垢。碳酸盐成垢原因如下:

经弱酸阳床处理后的循环水中主要以碳酸氢盐形式在,Ca(HCo3)2和mg(HCo3)2最不稳定,极易分解成碳酸盐当循环冷却水中溶解的重碳酸盐较多时,水流经过换热器表面,特别是温度较高的表面,就会受热分解,其反应如下:

Ca(HCo3)2CaCo3+H2o+Co2

当循环水通过冷却塔,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就会逸出,反应平衡右移,循环水碱度升高,水的pH值就会升高,此时,重碳酸盐在碱性条件下也会产生CaCo3沉淀。我厂在前期运行过程中,为防止碳酸盐结垢,只能将浓缩倍率控制在2.0-2.5经常采用大量排污的方式,结果造成大量的循环水浪费.

3处理措施

为了解决循环水碱度过高,只能采用大排大补的方式防止结垢,从而造成大量水耗。针对这一问题,处理方法有以下两种。

3.1利用软化水降低补水硬度

通过离子交换去除补水中的Ca2+和mg2+等硬度离子,降低补充水的部分碳酸盐硬度和部分碱度而达到预防无机垢沉积的目的。结合弱酸床运行的经济性,经综合分析计算,确定了弱酸床制水最佳失效终点,即控制出水碱度在1.8~2.0mmol/L,控制出水硬度1.0mmol/L为失效点。同时,根据出水水质特点,为使循环水补水水质基本保持稳定,合理投入运行床体台次。同时再生时将置换时间从之前的1.5小时缩短至1小时,降低补水的pH值,降低补水碱度。

3.2循环水加酸处理

3.2.1处理方法

为了提高循环水浓缩倍率,降低循环水系统用水量,循环水系统增上了加酸系统。通过加酸调pH值,可以将循环水的浓缩倍率提高至5.0-5.5,有效地降低循环水系统补水量。通过向循环水系统加入硫酸,中和掉水中的部分碱度,降低临界pH值而减轻结垢倾向。其反应式如下:

使循环水中总碱度得到降低。通过加酸处理,使循环水中游离的二氧化碳得到稳固反应式如下:

Ca(HCo3)2CaCo3+H2o+Co2

使平衡反应向左侧进行,使水中硬度离子以碳酸氢盐形式存在。防止了碳酸盐水垢的形成。3.2.2工艺流程

循环水加酸处理的加药系统为浓硫酸由槽车运来,转移到储酸罐中,通过pH工业仪表做控制调节信号的计量加药系统将酸加入循环水中。

3.2.3控制标准

通过加酸处理后循环水水质得到大大改善,制定相应得水质控制标准如下:

碱度(mmol/L)2.0-3.0;pH8.0-8.6;浓缩倍率5.0-5.5;硬度(mmol/L)2.84运行效果及效益

4.1运行效果

确定处理措施后,对#2机在相同负荷,#1水塔在相同补水水质工况下不同浓缩倍率的补水情况进行对比试验。

未加酸处理时,浓缩倍率控制2.5-3.0,平均供水量165t/h,弱酸阳床还原台次为0.5台次/日。加酸处理后,浓缩倍率控制5.0-5.5,平均供水量83.8t/h,弱酸阳床还原台次为0.2台次/日。

经过加酸处理后,循环水浓缩倍率得到大大提高,循环水补水量降低一半,循环水弱酸阳离子交换床再生次数也降低一半。大大降低了循环水补水量和弱酸阳床运行周期,减少酸液的消耗。

4.2效益分析

由对比试验数据计算年总结月费用457800元,同时减少排污操作次数,降低劳动强度,大大减少水资源浪费,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5结语

循环水在火力发电厂中是重要的水消耗,水质受外界影响因素较多。研究经济有效的处理措施降低循环水碱度,提高浓缩倍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意义。

参考文献

水循环的总结篇9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评价机制循环体系

从资源流程和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是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有效载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创新观念,奠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基础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必须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必须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1.树立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内部要减少物料的使用,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目标;建立生态工业网络,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和再利用。

2.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增长的狭隘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对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逐步建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树立新的经济增长观。要积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二、科学评价,引导循环经济健康发展

1.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机制的基本思路。一是理论评价与具体操作相结合。建立评价机制包含两种类型:理论评价主要从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原理入手,从各个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资源利用的节约程度及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水平。操作型评价偏重于研究区域的实用性,从更为宏观的角度评价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二是经济和资源环境指标相结合。循环经济更加强调资源的节约和高效率利用。因此,从“3r”准则出发,设定三个类指标,建立评价机制:(1)减量投入指标、污染减量排放指标和资源再循环利用指标,旨在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和减量化投入水平,改善环境质量。(2)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旨在评价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经济总量上实现高速度增长的同时,提高就业率,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和科学文化水平。(3)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则是利用各项环境质量指数,从侧面反映出当地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

2.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机制。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机制应考虑五个方面的指标。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应包括人均GDp(绿色GDp),低能耗、高产出行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以工业废弃物和垃圾为生产原料的循环类型企业产值,循环经济增加值(指循环经济部门总产出扣除总消耗后所创造的新增价值)。这一评价体系主要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状况。二是资源减量投入指标。应包括单位GDp能耗,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单位GDp耗水量、耗电量等。用以表明单位能源利用率。三是污染减量排放指标。主要包括废气排放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工业烟尘达标排放率等。主要说明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四是资源再循环利用指标。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处理率、回用率,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城市垃圾回收和综合利用率等,这一指标体系主要反映资源回收利用水平。五是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主要应包括环保投资指数,噪声达标区覆盖率,空气质量指数,绿色能源占总能源比例,这一指标体系主要反映经济发展对环境的投入和保护情况。

三、完善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坚持制度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将生态环境纳入到经济循环过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改变外部不经济这一长期困扰的问题,使企业自觉“循环起来”,构建资源再利用和再生的生产环节的赢利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其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政策、合理的费用机制。如政府投入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收费和税收机制等。只有通过制度安排,通过市场机制,企业才会去追求经济的循环。

水循环的总结篇10

一、为了促进我国生态工业的发展,推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下简称“园区”)的建设,规范园区申报、命名和监管程序,更好地发挥园区建设对改造、提升地区经济和改善环境的作用,特制定本规定。

二、本规定所指的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和循环经济理念及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在工业领域一定区域层次的具体体现。

三、园区一般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种是具有行业特点的生态工业园区;另一种是具有区域特点的生态工业园区,即对现有经济技术开发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改造的生态工业园区,以及新规划建设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何种园区取决于地方优势、行业优势、产业特点及资源条件。

四、园区建设遵循自愿性、高起点、因地制宜、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四项原则,遵守国家或地方关于园区建设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并是在已经国家批准的各类园区或大企业集团自有土地基础上进行。

五、本规定适用于园区的申报、规划编制和论证、审批和命名、监督管理、组织实施等。

申报

六、园区建设须由园区建设单位向省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创建申请,经其审查后上报国家环保总局。

七、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申报条件为:

1.建设单位设置了相关工作机构和领导机构,并得到地方人民政府的支持;

2.建设单位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建设园区的基础条件;

3.园区建设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4.园区建设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区域或行业的代表性和示范性;

5.具有一定的生态工业雏形,具备形成产业生态链的条件,园区建设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环境质量的改善;

6.园区内生态环境质量较好,所有企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八、园区申报应提交建设单位申请报告,包括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单位基本情况、创建意义、基本思路、基础条件、预期目标、建设内容及进度安排等。

规划编制和论证

九、园区创建申请经过国家环保总局同意后,园区建设单位可组织编制园区建设规划(必要时应包括重要项目的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

规划编制工作应委托具有园区建设规划编制经验的单位进行。

十、规划应按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划指南》编写,对园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建设内容、重点项目、保障措施等做出重点分析,以使规划能指导园区建设实践。

十一、园区规划编制完成后,园区建设单位向省级环保部门提交方案送审稿,由其审查后上报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环保总局组织专家委员会对规划进行论证。

十二、专家委员会应由工业生态、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城市和区域规划以及所涉及行业的国内知名专家组成。

十三、专家论证包括实地考核、听取规划汇报、提问、讨论及评议、形成专家论证意见等步骤,专家委员会重点对园区建设的意义、建设条件是否成熟、建设目标是否明确和合理、建设内容是否符合生态工业要求、是否有可行的项目、是否提出有效的保障措施以及是否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等方面进行论证。

十四、园区规划经专家论证通过后,园区建设单位应按规划开展建设。经过一段时间建设试点后,园区建设单位可向省级环保部门提出示范园区命名申请,并由其上报国家环保总局。

审查和命名

十五、园区建设单位提出命名申请时,应提交以下材料:

1.按专家论证意见修改的规划报批稿(必要时应包括重要项目的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

2.专家论证意见;

3.园区创建工作背景情况说明;

4.园区建设的组织机构名单;

5.地方政府给予园区建设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

6.建设试点的情况。

十六、国家环保总局对报送的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申请园区命名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授予统一规格的标牌。

十七、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命名方式为:园区所在地名+“国家生态工业”+行业名称+“示范园区”。

十八、园区建设在地方政府设立的管理机构领导下,按规划确立的建设内容和时间实施。若需对建设项目作重大调整,应组织专家论证,确定其是否符合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方向,并报国家环保总局备案。园区建设项目或企业应建立相应环境管理体系。

监督管理

十九、园区建设单位应每年年终上报年度总结,向国家环保总局报告园区建设和发展情况、效益与存在问题等。国家环保总局以《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简讯》形式,全国生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最新信息。《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简讯》由国家清洁生产中心负责承办。

二十、国家环保总局会同省级环保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对园区进行定期考核、检查,对成绩显著的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十一、对出现以下情况的园区,国家环保总局责成其限期整改,限期整改后仍然不符合标准的撤消其命名:

1.园区建设机构管理不善,不能及时报告园区发展动态;

2.园区中的企业严重违反国家环境保护法规,污染物排放不达标;

3.园区中的主要企业经济效益差,并直接影响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4.未按园区规划的要求和目标推进园区的建设,园区建设项目作重大调整未及时报告,使园区建设滞后或成效不明显。

组织实施

二十二、国家环保总局负责协调推动生态工业在全国的示范工作,组织制定园区规划编制指南和生态工业发展的指标体系,对各地园区建设进行指导。

二十三、国家清洁生产中心作为全国生态工业推广、示范的技术支持单位,负责国内外生态工业发展的跟踪及研究,协助国家环保总局制定园区规划指南、技术指标体系和对各地园区建设进行技术指导,定期全国生态工业发展信息。

二十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的统一要求,协调、指导本辖区内的园区建设和加强环境管理、监督工作,积极配合地方人民政府,争取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

二十五、园区所在地方人民政府应对园区建设提供以下支持:

1.把园区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调整区域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升级的重大战略措施,认真组织实施,促进建设目标的实现;

2.根据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结合地区实际,制订促进园区快速、健康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

3.建立有利于园区发展的管理体制,动员和组织有关部门,支持园区建设;

4.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利于园区引进技术、人才和资金;

5.依靠企业自愿行为,按照市场规律,组织建设园区;

6.开展生态工业的宣传和培训,建立激励政策和措施。

二十六、园区建设单位应在地方政府领导下,按照园区规划分期分批实施园区建设项目,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指导和推动的原则,建立符合市场机制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等运作模式;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协助企业建立企业间的共生组织和产业链,高标准完成园区建设。

附件二: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划指南(试行)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下简称园区)是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通过物流或能流传递等方式把不同工厂或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一家工厂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或能源,模拟自然系统,在产业系统中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寻求物质闭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最小化。

一、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特征和类型

1.园区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紧密围绕当地的自然条件、行业优势和区位优势,进行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设计和运行;

(2)通过园区内各单元间的副产物和废物交换、能量和废水的梯级利用以及基础设施的共享,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物排放的最小化;

(3)通过现代化管理手段、政策手段以及新技术(如信息共享、节水、能源利用、再循环和再使用、环境监测和可持续交通技术)的采用,保证园区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4)通过园区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企业、园区和整个社区的环境状况得到持续改进。

2.园区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具有行业特点的生态工业园区,例如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糖业)示范园区;

(2)具有区域特点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例如对现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改造的生态工业园区。

此外,按照当前的建设状态和园区单元间联系程度的不同,生态工业园区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已具有较好生态工业雏形的工业区域或园区。建设重点是在完善已有的生态工业链的基础上,形成稳定的生态工业网。

(2)尚未建成或尚不具有规模的园区。建设重点是以生态工业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建设一个新的工业园区。

(3)门类较多、企业数量大的工业区域或园区(如我国的大批国家和地方级的科技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重点是在这些园区中引进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理念,采用生命周期观点和生态设计方法,使产品生命周期中资源消耗最少、废物产生最小、易于拆卸回收,由此优化产品结构,并合理构建和完善产品链,从而提高资源效率,降低环境排放,为园区寻找新的增长点,促进园区的持续发展。

(4)虚拟园区。其园区企业在地理上分散,但仍然组成一个生态工业系统。建设重点是从废物循环利用、资源梯级利用入手,遵循市场价值规律,规划建设生态工业网络,建立企业间稳定、持久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关系。

二、园区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将发展生态工业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相结合,与引进高新技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相结合,与区域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生态保护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

2.基本原则

园区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与自然和谐共存原则:园区应与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相结合,保持尽可能多的生态功能。对于现有工业园区,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产生和对环境的压力。新建园区的选址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容量,调整列入生态敏感区的工业企业,最大限度地降低园区对局地景观和水文背景、区域生态系统以及对全球环境造成的影响。

(2)生态效率原则:在园区布局、基础设施、建筑物构造和工业过程中,应全面实施清洁生产。通过园区各企业和企业生产单元的清洁生产,尽可能降低本企业的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通过各企业或单元间的副产品交换,降低园区总的物耗、水耗和能耗;通过物料替代、工艺革新,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排放;在建筑材料、能源使用、产品和服务中,鼓励利用可再生资源和可重复利用资源。贯彻“减量第一”的最基本的要求,使园区各单元尽可能降低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

(3)生命周期原则:要加强原材料入园前以及产品、废物出园后的生命周期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应鼓励生产和提供资源、能源消耗低的产品和服务;鼓励生产和提供对环境少害、无害和使用中安全的产品和服务;鼓励生产和提供可以再循环、再使用和进行安全处置的产品和服务。

(4)区域发展原则:尽可能将园区与社区发展和地方特色经济相结合,将园区建设与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要通过培训和教育计划、工业开发、住房建设、社区建设等,加强园区与社区间的联系。要将园区规划纳入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与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方案相协调。

(5)高科技、高效益原则:大力采用现代化生物技术、生态技术、节能技术、节水技术、再循环技术和信息技术,采纳国际上先进的生产过程管理和环境管理标准,要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最佳平衡,实现“双赢”。

(6)软硬件并重原则:硬件指具体工程项目(工业设施、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建设。软件包括园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信息支持系统的建设、优惠政策的制定等。园区建设必须突出关键工程项目,突出项目(企业)间工业生态链建设,以项目为基础。同时必须建立和完善软件建设,使园区得到健康、持续发展。

三、园区规划的步骤

园区规划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规划队伍建设:建立规划队伍,包括领导机构和技术机构。

2.园区规划范围: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园区范围,原则上不得占用新的土地作为工业用地。需充分利用现有工业区域、污染的废弃地区(此时,园区可作为生态恢复或经济再开发的举措,例如美国马里兰州Baltimore、维吉尼亚州CapeCharles等生态工业园区)或当前运行的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

3.现状调研阶段:主要调查和分析园区以及周围区域内当前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背景,现有行业和企业状况,物流、水流和能流,废物产生和处置,现有生态工业雏形,环境容量和环境标准,可能的废物利用渠道,可能形成的产业链等。

4.规划目标确定:针对园区建设的指标体系(见后文)中各类指标,提出园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目标应尽可能量化和易于考核。

5.方案设计阶段,包括:

(1)总体框架设计:根据现状分析结果,结合规划目标,进行物流、水流、能流、信息流的集成分析,从而给出园区的总体框架设计,包括主要的工业链、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的设计。

(2)产业发展规划:主要行业的发展定位、产品规模、支持项目等。

(3)入园项目筛选和入园项目指南:筛选和提出最初的入园项目(包括工业项目、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由于园区一般是一种开放式结构,因而需对今后的入园项目制订入园项目指南。

(4)政策设计:制订相应的园区管理措施、鼓励政策。

(5)支持系统设计:如企业孵化器、信息共享设施、废物交换系统、教育培训、研究和开发、环境管理体系、清洁生产审核等。

6.投资和效益分析:包括园区的投资预算,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分析。

四、园区的规划方法和技术

1.对于各类生态工业园区,规划方法的共同特点是:

(1)园区规划应建立在传统的城市和区域规划、园区规划和环境规划方法的基础上。传统的规划方法,如系统规划法、数学规划法、空间规划技术(如GiS工具)等均能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划中发挥作用。

(2)由于生态工业本身的特点,规划中应纳入清洁生产、生态效率、工业代谢、副产品交换、生态设计、生命周期分析、联合培训计划、公众参与等思想和相应的方法。

2.物质集成

物质集成主要是根据园区产业规划,确定成员间上下游关系,并根据物质供需方的要求,运用过程集成技术,调整物质流动的方向、数量和质量,完成工业生态网的构建。尽可能考虑资源(包括水、油和溶剂等)回收利用或梯级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物质资源的消耗。

物质集成可从三个层次来体现生态工业的思想:在企业内部,要实施清洁生产;在企业之间,将废物作为潜在的原料或副产品相互利用,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优化园区内所有物质的使用和减少有毒物质的使用;在园区之外,充分利用物质需求信息,形成辐射区域,使园区在整个经济循环中发挥链接作用,拓展物质和能量循环空间。

可以建立物资和废物交换中心,负责各企业物资的交换和副产品与废物的处置。

3.水系统集成

水系统集成是物质集成的特例。水系统的目标是节水,应考虑水的多用途使用策略。传统上,将水的质量水平分成饮用水和废水。近年来,在一些企业、宾馆、学校、小区出现了所谓的“中水”(相当于工业上的循环水)回用概念。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中,可以将水细分成更多的等级,例如超纯水(用于半导体芯片制造)、去离子水(用于生物或制药工艺)、饮用水(用于厨房、餐厅、喷水池)、清洗水(用于清洗车辆、建筑物)和灌溉水(用于草坪、灌木、树木等景观园艺)等。由于下一级使用的水质要求较低,因而可以采用上一级使用后的出水。例如目前许多企业采用的水循环利用系统,即“清水—第一次清循环水—第二次浊循环水”的循环过程以及蒸汽冷凝回用、间接冷却水循环利用、封闭水循环等技术,都可以在生态工业园区中跨企业采用。

在水的多用途使用时,有时需要进行必要的水处理,以除去进水中的有害固体物质和液体物质,尽量提高水的纯净度。

处理后的水再回用于同一工段,或用于质量要求低一级的用水。水处理方法可根据不同的情形采用冷却、分离、过滤、超滤、反渗透、消毒、沉淀、生物处理、湿地处理等工艺。水处理设施可作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一部分,并且在经济上自负盈亏。

4.能源集成

能源集成不仅要求园区内各企业寻求各自的能源使用实现效率最大化,而且园区要实现总能源的优化利用,最大限度地使用可再生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在某些情况下,园区总能源消耗量甚至可能减少50%。一种途径是能源的梯级利用。根据能量品位逐级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园区内根据不同行业、产品、工艺的用能质量需求,规划和设计能源梯级利用流程,可使能源在产业链中得到充分利用。

另一种途径是热电联产。我国的热电联产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在园区中,应因地制宜地利用工业锅炉或改造中低压凝汽机组为热电联产,向园区和社区供热、供电,从而达到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提高供热质量的作用,同时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5.技术集成

关键技术种类的长期发展创新,是园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在园区内推行清洁生产、实现绿色管理是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为此园区的规划和建设中,从产品设计开始,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的原则,依据生态设计的理念,引进和改进现有企业的生产工艺,应用高新技术、抗风险技术、园区内废物使用和交换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等以满足生态工业的要求,建立最小化消耗资源、极少产生废物和污染物的高新技术系统。

6.信息共享

配备完善的信息交换系统,或建立信息交换中心,是保持园区活力和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园区内各企业之间有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集成,必须以了解彼此供求信息为前提,同时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其中需要大量的信息支持。这些信息包括园区有害及无害废物的组成、废物的流向和废物的去向信息,相关生态链上产业(包括其辐射产业)的生产信息、市场发展信息、技术信息、法律法规信息、人才信息、相关工业生态其他领域的信息等。

信息交换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园区信息管理系统,便于物质和能量在园区、周围社区和区域内进行流动和交换;通过示范、宣贯等手段,扮演教育和营销角色,以宣传生态工业原理,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理解环境问题和环境法规,克服生态工业运行的障碍;提供有关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资源、废物最小化、清洁生产技术和应急反应等的指南和建议。

7.设施共享

设施共享是生态工业园区的特点之一。实现设施共享可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避免重复投资。

对于一些资金尚不十分充足的中小型企业而言尤其重要。园区内的共享设施包括:

(1)基础设施,如污水集中处理厂、固体废物回收和再生中心、消防设施、绿地等;

(2)交通工具,如班车、其它运输和交通设备;

(3)仓储设施,如入园成员间闲置的仓库等;

(4)闲置的其它维护设备、施工设备等;

(5)培训设施等。

五、园区建设的指标体系

园区应按照下述四类指标体系进行规划建设:

1.经济发展指标:如经济发展水平指标(GDp年平均增长率、人均GDp、万元GDp综合能耗、万元GDp新鲜水消耗等);经济发展潜力指标(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科技进步对GDp的贡献率等)。

2.生态工业特征指标:如有无成熟的生态工业链;重复利用指标(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原材料重复利用率、能源重复利用率等);柔性特征指标(产品种类、原材料的可替代性等);基础设施建设指标(如信息网络系统、废物处理共享设施等)。

3.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如环境保护指标(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污染物处理处置等);环境绩效指标(万元GDp工业废水产生量、万元GDp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万元GDp工业废气产生量、万元GDp有毒有害废物产生总量);生态建设指标(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园区绿地覆盖率等);生态环境改善潜力(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等)。

4.绿色管理指标:如政策法规制度指标(园区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园区内部管理制度的实施、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企业管理制度的实施等);管理与意识指标(开展清洁生产的企业所占比例、园区企业iSo14001认证率、生态工业培训等)。

六、生态工业园区中的企业孵化器

企业孵化器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它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通过提供研发、生产、经营的场地,通讯、网络、办公等方面的共享设施,系统的培训、咨询以及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降低企业的创业风险,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

生态工业园区中的企业孵化器主要功能如下:

1.为生态工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供不断优化的孵化环境和条件;

2.允许各企业间共享设施和相互合作;

3.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

4.通过当地的学校,为企业提供人员培训;

5.支持风险融资、市场营销、会计、组织设计和其他商业活动;

6.提供公共的法律、文秘和簿记服务以及办公和电讯设备。

企业孵化器可以是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实体,也可以是非赢利机构。对于各类生态工业园区而言,比较适用的是后一种,即非赢利机构形式。

七、生态工业园区规划文本的编制

以下给出生态工业园区规划文本的基本内容,具体规划工作中各园区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增删和调整:

摘要

1.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概况

(1)社区、城市、区域的情况

(2)园区现状、产业类别、结构、主要资源等状况

(3)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园区建设必要性和有利条件

(1)必要性

(2)有利条件

3.规划目标和原则

(1)总体目标

(2)具体目标

(3)规划原则

4.园区总体设计

(1)现有建设条件分析

(2)生态工业园区的总体框架(包括主要工业链)

(3)生态工业园区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

(4)生态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规划

5.园区工业代谢分析

(1)主要物质代谢分析

(2)能量流动分析

6.园区建设项目

(1)园区建设项目清单及说明(包括工业项目、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

(2)园区建设项目指南

7.园区投资和效益分析

(1)总投资

(2)融资渠道

(3)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8.组织机构和保障措施

(1)领导小组、管理委员会(协调办公室)、投资开发公司

(2)园区管理制度(如果是改造现有园区,须注意与现有园区的管理制度相结合)

(3)鼓励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补贴政策、信贷政策、排污收费返还等)

(4)支持体系(如信息系统、新技术开发、企业孵化器、环境管理体系、清洁生产审核等)

附件三:

循环经济示范区申报、命名和管理规定(试行)

总则

一、为了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促进循环经济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的建设,规范示范区申报、审批和管理程序,更好地发挥示范区建设对改善城市和地区环境、减少废物排放、大幅度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的作用,特制定本规定。

二、本规定所指的循环经济示范区是一种以污染预防为出发点,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以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示范区域。示范区一般在省、市开展试点和示范。

三、示范区建设要遵循“减量、再用、循环”原则(“3R”原则)。减量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或消费目的,再用原则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尽可能多次以初始形式被使用,避免一次性用品的泛滥。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尽可能多地再生利用或资源化,产品和废物的循环利用,必须适当进行,不产生新的环境污染。

四、本规定适用于示范区的申报、规划编制和论证、审批和命名、监督管理、组织实施等。

申报

五、示范区建设须由建设单位向省级环保部门提出创建申请,经其审查后上报国家环保总局。

六、示范区申报条件为:

1.设立领导机构和相关工作机构;

2.地区经济建设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和示范性;

3.在企业、区域和社会层面存在循环经济的典型或雏形;

4.具有在整个经济活动和全社会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或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条件;

5.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水平,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等方面具有建设示范区的基础条件。

七、示范区申报应提交建设单位申请报告,包括本地区基本情况、循环经济区创建意义、基本思路、基础条件、预期目标、建设内容及进度安排等。

规划编制和论证

八、示范区创建申请经过国家环保总局同意后,示范区建设单位可组织编制示范区规划(必要时应包括重要项目的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

规划编制工作应委托具有示范区规划编制经验的单位进行。

九、规划应按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指南》编写,对示范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建设内容、重点项目、保障措施等做出重点分析,以使规划能指导示范区建设实践。

十、示范区规划编制完成后,应由园区建设单位向省级环保部门提交规划送审稿,由其审查后上报国家环保总局。

国家环保总局组织专家委员会对规划进行论证。

十一、专家委员会应由工业生态、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城市和区域规划以及所涉及行业的国内知名专家组成。

十二、专家论证包括实地考核、听取规划汇报、提问、讨论及评议、形成专家论证意见等步骤,专家委员会重点对示范区建设的意义、建设条件是否成熟、建设目标是否明确和合理、建设内容是否符合循环经济要求、是否有可行的项目、是否提出有效的保障措施以及是否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等方面进行论证。

十三、示范区规划经过专家论证通过后,建设单位应按规划开展建设。经过一段时间建设试点后,建设单位可向省级环保部门提出示范区命名申请,并由其上报国家环保总局。

审批和命名

十四、示范区建设单位提出命名申请后,应提交以下材料:

1.按专家论证意见修改的规划报批稿(必要时应包括重要项目的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

2.专家论证意见;

3.示范区创建工作背景情况说明;

4.示范区建设的组织机构名单;

5.地方政府已有或拟给予示范区建设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

十五、国家环保总局对报送的材料进行审查,并报总局局务会批准。对符合条件的申请单位批准为循环经济示范区,并授予统一规格的标牌。

十六、示范区命名格式为:示范区所在地名+“循环经济示范省(市)”。

十七、示范区建设在其地方政府设立的领导机构领导下,按批准的规划内容和时间实施。若需对建设项目作重大调整,应报告国家环保总局并征得其同意。

监督管理

十八、示范区建设单位应每季度向国家环保总局报告示范区建设和发展情况与存在问题等,年终上报年度总结。国家环保总局以《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简讯》形式,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发展的最新信息。《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简讯》由国家清洁生产中心负责承办。

十九、国家环保总局组织专家组对示范区进行定期考核、检查,对成绩显著的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十、出现以下情况的示范区,国家环保总局责成其限期整改,限期整改后仍然不符合标准的撤消其命名:

1.示范区建设机构管理不善,不能及时报告示范区发展动态;

2.示范区中的重点企业严重违反国家环境保护法规,污染物排放不达标;

3.未按示范区规划的要求和目标推进示范区的建设,示范区建设项目作重大调整未及时报告,使示范区建设滞后或成效不明显。

组织实施

二十一、国家环保总局负责协调推动循环经济在全国的试点工作,组织制定示范区规划指南,组织制订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对各地示范区建设进行指导。

二十二、国家清洁生产中心作为示范区建设的技术支持单位,协助国家环保总局对示范区建设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研究循环经济国内外进展情况,定期全国循环经济发展信息。

二十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的统一要求,协调、指导本辖区内的示范区建设和环境监督、管理,会同当地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规划,推进示范区建设工作,积极配合地方人民政府落实规划和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

二十四、示范区所在地方人民政府对示范区建设可提供以下支持:

1.示范区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调整区域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升级的重大战略措施,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

2.据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结合地区实际,制订促进示范区快速、健康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

3.有利于示范区发展的管理体制,动员和组织有关部门,支持示范区建设;

4.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利于示范区引进技术、人才和资金;

5.依靠企业自愿行为,按照市场规律,组织建设示范区;

6.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和培训,建立激励政策和措施。

二十五、示范区企业要按照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在从事业务活动中,根据“3R”原则,有责任采取措施控制原材料的使用量,对可利用的产品和废物进行循环利用,对最终不能利用的产品进行合理处理处置。

二十六、示范区建设单位应按照国家的规定,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资源的循环利用。按照示范区规划分期分批实施示范区建设项目,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指导和推动的原则,建立符合市场机制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等运作模式;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协助企业建立企业间的共生组织和产业链,高标准完成示范区建设。

附件四:

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指南(试行)

循环经济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是一种以污染预防为出发点,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以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的示范区域。它运用生态学规律把区域内的社会经济活动组织成若干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在生产和消费的源头努力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对可利用的产品和废物循环利用,对最终不能利用的产品进行合理处理处置,实现物质生产、消费的“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一、示范区的基本特征

示范区比生态工业园区的内容更丰富,影响更广泛。其主要特征如下:

1.示范区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区,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多赢”。

2.示范区需要以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和法律制度的重建作为保障。

3.示范区具体活动主要集中在企业层面实施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区域层面建立共生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以及社会层面建立废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

4.示范区强调在区域和社会层面上的一、二、三产间的物质循环和流动。

二、示范区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将发展循环经济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相结合,与引进高新技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相结合,与区域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生态保护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促进社会经济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变。

2.基本原则

示范区的规划和建立遵循“减量、再用、循环”为内容的行为原则(即3R原则)。

(1)减量原则。要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即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满足既定的生产或消费需求,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做到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常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重量轻型化,产品包装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在生活中,减少人们对物品的过度需求,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

(2)再用原则。要求产品和包装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在生产中,常要求制造商使用标准尺寸进行设计,以便于更换部件而不必更换整个产品,同时鼓励发展再制造产业;在生活中,鼓励人们购买能够重复使用的物品、饮料瓶和包装物。

(3)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物质循环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资源循环利用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产品,二是资源循环利用后形成不同的新产品。循环原则要求消费者和生产者购买循环物质比例大的产品,以使循环经济的整个过程实现闭合。

以上原则中,减量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再循环原则是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末端处理负荷。

3R原则重要性是不一样的。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要求在经济过程中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再利用和再循环都应建立在对经济过程进行了充分的源削减的基础之上。

三、示范区的规划步骤

示范区规划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组建规划队伍:建立规划队伍,包括领导机构和技术机构。

2.现状调研:主要调查和分析当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背景、主要的环境问题;分析现有经济运行模式的特点、主要存在问题。

3.建设目标确定:针对示范区建设的指标体系(见后文)中各类指标,提出循环经济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目标应尽可能量化和易于考核。

4.方案设计:包括总体框架设计、产业发展规划(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循环型服务业、循环再生产业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生态景观建设规划、重点实施项目筛选、项目详细规划、法律法规制订、支持系统设计。

5.投资和效益分析:包括示范区建设的投资预算,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分析。

四、示范区的硬件建设

示范区硬件建设体现在具体的项目实施上,主要集中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要求实现清洁生产和污染排放最小化;区域层面的循环经济要求企业之间建立工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工业园区,实现企业间废物相互交换;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要求废物得到再利用和再循环,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后进行物质循环。不同地区的示范区建设内容不一定相同,以下仅针对三个层面给出一般性介绍:

1.建设循环型企业

在所选择的企业实现清洁生产,提高生态效率,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落后的工艺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产品物耗、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

在一些用水量较大的企业中,开展中水回用,实现废水的资源化,在有条件的企业实现废水“零排放”;在大型联合企业中,引入关键联接技术,开展物流、能流的梯级利用,开发利用企业的废弃资源,形成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循环利用生态链。

2.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运用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论,对现有工业园区分类指导,建设生态工业园,提升现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档次和竞争力,引导老工业区的改造。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生态工业型经济开发区

用生态工业思想改造现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在现有园区内引进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理念,采用生命周期观点和生态设计方法,使产品生命周期中资源消耗最少、废物产生最小、易于拆卸回收,由此优化产品结构,并合理构建和完善产品链,从而提高资源效率,降低环境排放,为园区寻找新的增长点,促进园区的持续发展。对新建的开发区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进行整体规划和选择入园企业,构建合理的产业和产品链网,实现园区工业结构最优组合。

(2)用循环经济指导老工业区改造

在老工业区改造中引入循环经济理念,逐步建立新型的工业组织形态,以循环经济指导老工业区的改造,结构调整和产品调整。

(3)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

在资源枯竭地区,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调整资源开采型企业产品结构,建立生态工业网络,开发二次资源,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转型。

3.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

建立城市生活垃圾以及其他废旧物分类、回收、再造系统,城市及区域中水回用系统,生态型产业系统,信息系统等初步建设起循环型社会。

循环经济的建设范围不仅涉及第二产业,而且也涉及到第一、三产业。对于第一产业,要求科学地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和饲料添加剂,改进种植和养殖技术,实现农产品的优质、无害和农业生产废物的资源化,防止农业环境污染。

禁止将有毒、有害废物用作肥料或者用于造田。建立工农业之间的产业共生联系,形成新型生态产业。对于第三产业,要求餐饮、娱乐、宾馆等服务性企业,采用节能、节水和其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和设备,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消费品。废物进行分类回收,为再循环创造条件。建筑工程应当采用节能、节水等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建筑设计方案、建筑和装修材料、建筑构配件及设备。建筑废物实现产生量最小化和再利用。消费者应树立绿色消费的理念,自觉参与循环资源的回收活动,促进循环型社会的建立。

在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中,要将第一、二、三产业作为整体进行考虑,统一规划三产内部和三产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区域内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形成协调、优化的关系。

五、示范区的软件建设

1.法律法规支撑体系设计

(1)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地方(城市、省)的循环经济发展条例和相关的实施细则。

(2)制定推动发展循环经济的优惠政策

制定优惠的财政、税收、投资、土地、排污费返还政策和其他经济激励政策;基建和技改项目审批中鼓励循环经济示范区内的建设项目;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费,征收垃圾处理费,使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运行达到保本微利水平。制定废物资源化,再利用的激励性经济政策。制定政策明确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责任和义务。

(3)制定鼓励绿色消费和绿色采购的政策

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优先采购再生利用产品和经过清洁生产审核、通过iSo14001认证的企业的产品以及通过认证的环境标志产品;在使用中,注意节约及多次重复利用,回收废弃办公用品。通过政府的表率作用,引导社会团体和企业积极参与绿色消费活动。

2.技术支撑体系设计

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等。要重点开发或运用生态工业的关键联接技术,如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水回用技术、工业废物资源化技术、生物化工联接技术;能源的梯级利用技术;开发和运用煤矸石等大宗工业废物的综合利用、深加工等二次资源开发技术,建立生态工业技术研发基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六、示范区建设的指标体系

示范区应按照下述四类指标体系进行规划建设:

1.经济发展指标:如经济发展水平指标(GDp年平均增长率、人均GDp、万元GDp综合能耗、万元GDp新鲜水消耗等);经济发展潜力指标(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科技进步对GDp的贡献率等)。

2.循环经济特征指标:建设有若干个具有示范意义的循环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资源循环型社区。主要有三类指标:

一是资源生产率,用来综合表示产业和人民生活中有效利用资源情况(资源生产率=GDp/天然资源投入量(也称直接物质投入量))。二是循环利用率,表示投入到经济社会的物质总量中循环利用量所占的比率,包括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原材料重复利用率、能源重复利用率、城市中水回用率、废电器回收利用率、废纸回收利用率、废塑料回收利用率、废金属包装物回收利用率、城市垃圾的分类回收率等。三是最终处理量,表示城市废弃物和工业废弃物最终处置量。三类指标中,前两类应尽量高,后两类应尽量低。

3.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如环境保护指标(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污染物处理处置等);环境绩效指标(万元GDp工业废水产生量、万元GDp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万元GDp工业废气产生量、万元GDp有毒有害废物产生总量);生态建设指标(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园区绿地覆盖率等);生态环境改善潜力(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等)。

4.绿色管理指标:如政策法规制度指标(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地方政策法规和文件的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地方政策法规和文件的实施等);管理与意识指标(开展清洁生产的企业所占比例、园区企业iSo14001认证率、循环经济知识培训、循环经济的社会认知率、信息系统建设等)。

七、示范区规划文本的编制

以下给出示范区规划文本的基本内容,具体规划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增删和调整:

摘要

1.地区社会、经济和环境概况,存在的主要经济、社会、环境问题及分析

2.建设必要性和有利条件

(1)必要性

(2)有利条件

3.建设目标和原则

(1)总体目标

(2)具体目标

(3)建设原则

4.总体设计

(1)循环经济建设总体框架

(2)主要物流、能流和元素代谢

(3)一、二、三产业循环方案

5.产业发展规划

(1)生态工业发展规划

(2)生态农业发展规划

(3)循环型社会发展规划

6.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7.生态景观建设规划

8.重点建设项目及分析,项目清单表

9.建设投资和效益分析

(1)总投资

(2)融资渠道

(3)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10.法律法规、政策

(1)法律法规

(2)鼓励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补贴政策、信贷政策、排污收费返还等)

11.组织机构和保障措施